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样例5]

时间:2019-05-15 00:1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

第一篇: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

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

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稳定是前提,就业是基础。就业已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南疆。要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把保障就业作为首要目标,大力发展产业,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就业带动性强的产业。

纺织服装产业是新疆优势资源转换的传统产业,更是极其重要的民生产业。长期以来,在吸纳就业、增加财税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支持农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纺织服装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劳动密集型特性十分突出。尤其是在南疆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是当地劳动力容易实现就近就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也是巩固我区国家优质棉基地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快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实现大规模企业就业,特编制《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2014—2023年)》。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及特点

1.产业体系和经济总量初具规模。经过60多年的发展,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集棉纺织、毛纺织、麻纺、针织、服装、印染、化纤业及纺织教育、科研、设计、质检、营销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截止2012年底,全区棉纺产能折约700万锭(环锭纺560万锭、转杯纺13.4万头)、棉织机10290台,棉纺产能约占全国的4%左右,居西部前列;有毛纺纱锭3.25万锭、毛织机150台;麻纺纱锭2.5万锭;印染布产能1200万米;服装(服饰)产量2826万件(套);地毯产量40万平方米;已形成年产80万吨化纤用浆粕和67万吨粘胶产能,是全国最大的化纤用浆粕和粘胶纤维生产基地。2012年,全区105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1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27亿元,产业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2.带动就业作用得到了持续发挥。2012年,全疆纺织服装产业从业人员20万人,约占同期新疆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3.4%;产业链各环节从业人数分别为棉纺织业5.8万人、针织业0.34万人、毛纺及麻纺业0.5万人、印染业0.02万人、服装服饰业4.2万人、商贸流通及配套业1.2万人、化纤业0.9万人、地毯业2万人、棉花加工和配套产业5万人。

3.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稳步提升。近年来,新疆新建纺织服装生产项目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主导产业棉纺织业中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关键装备所占比重已达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新疆棉花品质好、品级高,全区平均纱支达到38支,比全国平均纱支高6支。尤其是开发生产的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支紧密纺纱线、高支紧密赛洛纺纱线等产品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4.承接转移和优强企业培育成效显著。随着新疆资源优势禀赋的日益凸显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有效促进了国内外尤其是东部沿海省市纺织服装产业向新疆的快速转移。近年来,国内外纺织服装企业来疆投资新建、重组棉纺织产能规模占到疆内产能规模总量的85%左右,化纤产能规模达到90%以上。在投资新建、重组新疆纺织服装企业中,有全国纺织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40余家,其中上市企业11家。这些企业都有下游产业链支撑,市场占有率高、整体实力强,已成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5.区域布局优化和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通过积极推进生产能力向优势区域和优强企业集中,在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库尔勒—尉犁、阿克苏—阿拉尔、喀什地区五大产业集聚区域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三城七园”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近年来,新建的纺织服装项目几乎全部进入纺织城或园区发展,其棉纺织产能规模环锭纺和转杯纺分别占全疆总能力的88%和79%;棉浆粕和粘胶纤维产能均占全行业的95%以上,产业布局逐步优化,集聚发展效应得以释放。全疆地毯企业30余家,以家庭式、作坊式生产加工的织毯户约3000家,主要集中在和田、喀什等南疆地区的县镇和乡村,目前已开始呈现出集群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突出问题及差距

1.国内外棉花差价过大。新疆棉纺织企业主要以新疆地产棉花为原料,主要生产纯棉产品,原料成本占总成本的70%左右。开发其他混纺产品受到化纤原料(除粘胶纤维以外)短缺的制约。近几年,由于国内外棉价持续拉大,新疆棉纺织企业无法利用国外低价原料降低成本,与内地企业相比,竞争力明显下降、开工不足、亏损增加、生产经营困难。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呈现前大后小的“倒锥形”结构,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附加值低。生产的棉纱85%以上销往内地,棉机织、针织及服装、家纺产能规模较小;毛纺、麻纺等传统产业受市场变化影响出现发展滑坡现象;印染及配套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间互补性差、依存度不高,尚未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合理的价值链。

3.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能力和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纺织服装产业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2012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仅占销售收入的0.25%,化纤业虽然高一些,也仅达0.47%,与发达国家平均5%的投入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适应纺织品服装消费短周期、快交货要求的能力不强。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化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起步较晚,在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纺织服装企业中应用ERP的比例不到3%。

二、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比较优势及有利条件

1.丰富的原料资源优势。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纺织用原料,纤维原料产量高、品质好,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一是棉花资源相当丰富,是棉花的主要净输出地,2012棉花年度国家收储新疆棉花406.5万吨,占全国收储总量的62%;棉短绒产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左右,长绒棉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棉花品级高,可纺性能好,是全国棉纺企业首选原料之一。二是优质的羊毛、羊绒、亚麻、罗布麻等再生纺织原料较为丰富。三是随着化纤业的快速发展,足量的人造纤维等原料为纺织生产提供了更多选择性。

2.充裕的电力能源优势。新疆煤炭等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平均电价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如采取自备电厂发电,或联合集中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动力成本更低。对于电力成本约占生产成本10%左右的纺织企业的生产经营十分有利。3.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拥有17个一类口岸和12个二类口岸。新疆纺织品服装内外销目标市场主要是新疆本地、并可通过口岸出口中西亚地区和欧洲等地。2012年由新疆口岸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72亿美元,占新疆货物出口总额的37%。纺织服装出口额中,服装出口占70%。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实施,充分依托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向西出口纺织品服装等货物,将大幅缩减新疆出口中西亚和欧洲货物的运输时间,吸引国内纺织服装出口加工型企业在新疆投资。

4.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新疆地域辽阔,可供开发利用的戈壁荒滩土地资源极为丰富。可以不占用耕地而充分利用戈壁荒滩搞开发建设,成本低廉,为纺织服装企业建设厂房及配套设施提供了有力条件。

5.尚待开发的人力资源。目前新疆每年结转有近60万人的城镇劳动力需就业,有约300万人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其中有7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全区劳动力供给远大于现实就业岗位,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基数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所需的人力支撑。

6.支持发展的产业政策条件。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作出了推进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出台一系列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扶持纺织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和支持服装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并将推出新的政策;各有关地方将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放在了突出位置,采取多项措施和差别化政策。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较东部沿海地区更加优化。

7.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经过长期发展,产能规模有序扩大,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稳步提高,培养了一批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和一大批产业工人,产业集聚区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特征日益凸显,产业经济整体实力和发展总体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纺织服装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二)现实挑战及不利因素

1.生产经营要素市场欠发达。由于新疆整体经济基础仍然偏弱,生产配套水平较低,区域内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经营要素市场欠发达。工业原始资本积累不足,相对于东部沿海纺织服装产业发达地区,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完全依靠区域内生产要素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仍有相当大的困难。

2.中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造成的竞争更趋激烈。随着各项要素成本的日益上升,中西部资源禀赋的优势日趋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省市梯度转移,对新疆有效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加快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现实挑战。

3.产业经济和贸易环境更趋复杂。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品牌和供应链整合的优势,占据着纺织服装高端市场的主动权。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资源、国际贸易等比较优势,纺织服装加工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三、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以增加就业为导向,以有效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为重点,大力推动新疆纺织服装产业跨越式发展,着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的服装产业,逐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保障,以拓展中西亚和欧洲市场为依托,以加强自主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努力将新疆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纺织品服装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就业第一战略,把增加就业尤其是南疆少数民族群众就业作为首要任务。在强调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在南疆四地州,把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就近就地、便于就业为原则。在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拨付各类支持资金时,坚持以增加就业为目标,与实际解决就业人数相挂钩的原则。

2.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宏观指导,实施好国家和自治区各项优惠政策,为纺织服装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洼地”和产业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增加企业数量,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就业容量。3.坚持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抓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转移的时机,积极吸引国内外优强纺织服装企业来疆投资,通过行业龙头企业、优势品牌的引领,全面融入国际纺织服装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把新疆资源、区域优势和东部的品牌、市场、管理、技术优势有效结合,打造产业链综合优势,形成产业集群。

4.坚持全产业链高起点高水平发展。大力培育和生产优质棉花等纺织原料,打造新疆棉花品牌,为生产高品质的纺织品服装提供保障;大力提升纺织服装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做到高端发展、技术领先,严禁淘汰落后设备转入新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和产学研联合开发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向依靠品牌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发展,增强产业内生发展动力。

5.坚持重视拓展中西亚和欧洲市场。利用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和中西交流的文化优势,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喀什、霍尔果斯两个经济开发区作用,建设面向中西亚和欧洲地区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区和商贸中心,以贸促工、工贸联动,使新疆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西亚和欧洲地区的桥头堡。6.坚持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方针,牢固树立“生态红线”意识,高度重视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纺织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注重水资源的保护,采用国际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标准,切实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主要目标

主要发展目标一次性规划,分段实施,即2014年至2018年的前五年为第一阶段,2019年至2023年的后五年为第二阶段。

——产能规模:到2023年,棉纺产能达到2000万纱锭(环锭纺1600万锭、转杯纺40万头)、毛纺织5万纱锭、麻纺5万纱锭;棉织机达到3万台,针织面料6万吨;服装服饰达到8亿件(套)、家纺2000万套床品、巾被4万吨;地毯达到280万平方米(其中手工地毯80万平方米);化纤聚酯产业链形成PTA120万吨、涤纶95万吨、产业用纺织品2万吨,粘胶120万吨;印染产业规模按满足新疆纺织服装发展的实际需求安排。

其中2014年至2018年,棉纺产能达到1300万锭(环锭纺1000万锭,转杯纺30万头),毛纺5万纱锭、麻纺5万纱锭;棉织机1.5万台,针织面料2.5万吨;服装服饰达到2亿件(套)、家纺800万套床品、巾被1.8万吨;地毯达到180万平方米(其中手工地毯70万平方米);产业用纺织品2万吨,粘胶纤维87万吨。

——经济总量:到2023年,纺织服装产业现价工业总产值达到2125亿元。其中:棉纺业500亿元、棉织业60亿元、针织业80亿元、毛纺业12亿元、麻纺业3亿元、服装(服饰)业1000亿元、家用纺织品业100亿元、化纤业280亿元、印染业50亿元、地毯业40亿元。

其中:2014年至2018年,纺织服装产业现价工业总产值达到860亿元,产业链各环节分别为棉纺业325亿元,棉织业30亿元、针织业34亿元、毛纺业12亿元、麻纺业3亿元、服装服饰业240亿元、家纺业40亿元、化纤业120亿元,印染业30亿元、地毯业26亿元。

——就业容量:到2023年,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全产业链就业容量达到100万人,其中棉纺业14万人、棉织业1.5万人、针织业1.8万人、毛纺织业0.4万人、麻纺业0.2万人、服装服饰业50万人、家用纺织品业5万人、化纤业2.4万人、印染业0.35万人、地毯业10万人、轧花业5万人、商贸流通业包括物流、市场、交易等10万人。

其中:2014年到2018年纺织服装产业就业容量达到42万人,产业链各环节就业容量分别为棉纺业9万人,棉织业0.75万人、针织业0.8万人、毛纺业0.4万人、麻纺业0.2万人、服装服饰业12.5万人、家纺业2.15万人、化纤业1万人、印染业0.2万人、地毯业6万人、轧花业5万人、商贸流通业4万人。——科技环保:到2023年,通过不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1%以上;在棉纺织、服装服饰等重点领域形成若干产业创新联盟,规范建设30个自治区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纺织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各类污染物达标处理率实现100%,单位增加值能耗及COD、SO2等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中水回用率达到行业要求,没有回用的废水全部排入园区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置。

四、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

(一)主要产业

结合新疆现实基础条件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促进百万人就业的要求,发展的主要产业:

——服装。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服装产业转移,吸引国内外服装出口加工型企业来疆投资,重点发展以新疆优质棉为主的梭织、针织服装及系列产品,以新疆优质羊绒、羊毛为主的梭织、针织服装服饰系列产品,以新疆及周边国家优质皮革为主的皮草服装服饰。——棉纺织。继续增强纺纱能力,使棉花转化率从目前的15%提高到50%左右,粘胶纤维达到100%,重点发展用于中高档面料生产的精梳纱、高支气流纺等梭织纱和高档针织用纱等产品;发展机织布、针织布能力,重点开发纯棉色织面料、提花面料、棉混纺面料等高附加值梭织产品,以及多纤混纺、弹性、功能性针织面料产品。

——毛纺织。提高毛纱品质,加快对工艺、设备的全程改造,积极采用新工艺,实现毛纺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种,开发高档超细羊毛系列产品、多纤维混纺系列产品,开发生产高支、精纺、轻薄型呢绒面料,发展高档毛纺服装生产;利用羊绒资源优势,形成从原绒到成衣的现代化生产线,不断提升新疆羊绒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针织。以棉针织品和毛针织品为主,采用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的大筒径多功能单面、双面圆纬机、电脑提花双面机、毛圈圆纬机、电脑袜机、无缝内衣机等装备和技术,重点发展针织内衣、T恤衫、毛衫和袜类产品。

——化纤。利用充足的原料和石化工业下游产品,推进浆粕、纤维一体化进程,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适度发展绿色粘胶纤维产业,向下游发展粘胶纱、针织、无纺布等;立足新疆化工资源优势,发展合成纤维产业;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多功能篷盖材料、高技术功能性过滤材料等。——印染。印染产业发展规模适度满足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着力解决“瓶颈”问题;印染项目建设必须采取最高的资源和环境标准,统一规划,集中发展,采用一流设备、一流技术、一流工艺,并参照国内外先进印染示范区做法,对印染污水进行100%处理,确保达标排放。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应用先进成熟的数码印花和用水量较少的气流染色等新技术,建设国家新型数码印花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地毯。以“养殖基地+龙头骨干企业+织毯大户+农户”为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和改进现代织毯技术,将民族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展“半手工”和“机织”地毯,形成以手工羊毛地毯为引领的中高档产品与以机织纯毛、丝毛等混纺地毯为低中档产品的新格局。——销售市场。引进国内有实力的服装市场投资和经营企业,在乌鲁木齐建设新疆国际纺织品服装服饰商贸中心,使之成为我国辐射中西亚以及欧洲等地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基地、面向全疆的服装集散地和西部时尚之都。

(二)产业布局

在南疆的阿克苏和库尔勒、北疆的石河子建设三个综合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在现有自治区园区中选择具有基础和条件的园区发展差别化的纺织服装及深加工产业;在南疆四地州,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就近就地开展服装、家纺等产品加工;在阿克苏、库尔勒、石河子综合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布局印染企业,集中建设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以乌鲁木齐为核心,建设纺织服装国际商贸物流中心;依托喀什、霍尔果斯等口岸建设纺织服装出口加工区。

五、主要措施

根据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在继续实施好现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自治区将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一)设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和新疆自筹等方式,建立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纺织服装园区基础设施和服装标准厂房建设、企业技术改造、高标准印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费用补贴、电价和运费补贴、信贷风险补偿等。

(二)实施税收特殊优惠政策。在继续执行现行自治区促进纺织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基础上,将纺织服装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全部用于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三)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以企业培训为主,政府培训资金主要补给企业的原则,按企业实际培训后就业人数支付培训费用,并实行实名制管理;积极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作,重点培养服装企业高级人才、纺织服装高级技工以及少数民族经营和技术管理人员;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开设纺织服装专业,通过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培训各类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实施纺织服装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技能人才培训、高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通用语言培训等项目,不断提升纺织服装专业培训能力。

(四)加快纺织服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阿克苏、库尔勒、石河子综合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以及重点纺织服装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加快建设园区内道路、供水、排水、供热、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通过自治区和地州县市财政安排、发行债券、银行贷款、BOT或BT等融资形式筹措。

(五)政府出资并鼓励社会投资建设服装标准厂房。从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园区自建或引导社会资金建设服装标准厂房,并鼓励和吸收民营资本通过BT、BOT等多种方式投资建设。支持南疆四地州按照科学化布局、规范化建设、功能性配套要求建设服装标准厂房,对租用服装标准厂房进行生产的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给予免租或租金补助。

(六)建设高标准印染污水处理设施。在阿克苏、库尔勒、石河子三个综合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集中建设印染污水处理设施,一期建设规模各按5万吨/日处理能力安排,根据需要逐步发展,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对企业污水处理进行收费,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并在一定时期内对运营费用给予补贴,确保印染污水100%处理和达标排放。

(七)加大纺织品服装运费补贴力度。在现有国家和自治区对棉纺织品运费补贴政策基础上,扩大补贴范围,对疆内企业生产服装、家纺等深加工产品的出疆运费给予补贴,对企业使用内地面料在新疆加工制作服装、家用纺织品等,适当给予进疆运输费用补贴;进一步提高纺织服装产品运费补贴标准,并实施南北疆差别化的补贴政策;对于疆内加工并通过向西国际货运班列出口的纺织品服装给予特殊运费补贴。

(八)实施鼓励使用新疆棉花补贴政策。在国内外棉花差价较大情况下,对疆内棉纺企业使用新疆棉花(含新疆产粘胶纤维)按实际用棉数量给予适当的补贴。

(九)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低电价优势。支持企业建设纺织工业园区配套电厂;同一园区内的纺织服装企业可以采取一家牵头、几家联合投资建设园区配套电厂,也可引导专业发电企业投资建设园区配套电厂;制定用电补贴和大用户直购电等政策,降低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用电价格。

(十)在纺企用工上给予特殊扶持。落实好新党发〔2009〕11号文件和新政办发〔2011〕194号文件精神,对纺织服装企业招用新疆籍员工按照企业为其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给予三年50%的补助;对南疆四地州享受城镇低保待遇的在纺织服装企业就业的人员,继续享受12个月低保待遇。

(十一)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力度。研究制定金融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把加大纺织服装产业信贷支持的任务分解到各国有商业银行,确保纺织服装产业信贷规模与产业发展同步持续增长;建立纺织服装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通过政府与银行共担风险等手段,扩大信贷规模;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纺织服装中小微企业发展;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纺织服装企业采取发行企业债券、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劵、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多渠道融资,缓解融资难题,降低融资成本;加大纺织服装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建立上市绿色通道。

(十二)建设国际纺织品服装服饰商贸中心。充分利用乌鲁木齐的区域、信息、物流、商贸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吸引社会投资等方式建设国际纺织品服装服饰商贸中心,集服装研发设计、教育培训、进出口交易、仓储物流、大型会展、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充分发挥商贸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利用电子商务等现代化贸易手段,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我国西部时尚之都。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经信委、发改委、财政、税务、国土、农业、水利、住建、环保、教育、人社等部门及金融、电力、供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会议制度,督促《规划纲要》的实施以及各地各部门责任落实情况,及时研究部署和推进工作,为《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做好规划衔接。各地州、县(市)要抓紧编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并做到与当地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规划等相适应、相配套,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三)强化任务落实。在自治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紧密配合、分工协作,强化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切实做到及时落实项目建设用地、用水、用电等“刚性”需求条件,努力落实《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政策措施。

(四)优化服务环境。按照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建立跟踪服务机制,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

(五)严格目标考核。各有关部门要依据《规划纲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和工作进度,签定目标责任书,落实责任到人,并据此加强考核、监督,确保《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二篇: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纺织服装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民生产业,也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又是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千亿级产业。近几年来,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态势强劲,成为拉动宿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和发展,已形成棉纺、毛纺、化纤纺、丝纺、麻纺、织布、织绸、针织、服装、服饰、家纺、印染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项目的集中度、企业的集聚度、产业的集群度名列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近320户,其中棉纺企业69户,毛纺企业17户,混纺企业30户,丝纺企业39户,服装企业155户。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73亿元、销售收入112.18亿元、税收2.93亿元、利润3.9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14.61%、15.25%、9.11%和8.21%;从业人员6.22万人。各类技术人员3000人,资产总额近300亿元,全市共有棉纺(化纤)150万锭,毛纺8万锭,绢纺3.5万锭,自动缫3.2万绪。

(二)产业门类逐步齐全。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原料加工、印染、家纺等企业相继落户,基本上涵盖了产业的所有门类。2009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纱产量14.44万吨,增长25.13%;布4935万米,增长4.22%;印染布10377万米,增长579.57%;生丝4878吨,增长15.55%;蚕丝及其交织品2241万米,增长14.13%;服装5893万件,增长35.13%。

(三)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纺织服装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级名牌产品12只,专利28件。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恒力工业园等招商引资企业设备大部分为进口设备,箭鹿集团等本土企业进口设备比例逐步提高。产品档次明显提升,由最初的低支纱、普通面料等发展到高支纱、精纺面料、品牌服装,棉纱的支数最高达到120支,毛纺支数最高达150支,绢纺支数最高达300支。

(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通过承接南北产业转移,投资45亿元的翔盛粘胶、投资40亿元的恒力工业园、投资16.5亿元的海欣申禾、投资15亿元的晨风服饰二期、分别投资10亿元的阿吉兰集团、波司登服饰等一批龙头型纺织服装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投资亿元以上的三鼎织带、新康辉实业、宝娜斯针织等一大批纺织项目逐步投产达效。同时,以箭鹿集团、泗绢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升了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出口总额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总额为1.35亿美元,同比增长50.52%,位居全市行业出口总额的第一位。出口市场已由单一的亚洲市场扩展到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

(六)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基础坚实,特别是泗阳县纺织服装产业更为明显。全县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44户,纱锭总规模达150万锭,泗绢集团绢丝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二分之一。初步形成了以华威棉纺、华泰棉纺等为企业为龙头的颇具影响的棉纺产业集群。另外,宿城区的毛纺、宿迁经济开发区的织带基地都具备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中间环节印染及后整理发展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仍仍以中低档为主,结构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异性的产品。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意识差,品牌建设滞后。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没有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和合格的检验人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自主科研开发的能力薄弱,对产品认证、质量管理、著名品牌、著名商标的培育重视不够。

三是大型骨干带动能力较弱。纺织服装企业点多面广,规模较小,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纺纱企业达10万锭以上的企业廖廖无几,大型服装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四是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劳动力培训不到位。劳动技能培训部门流于形式,员工的技能培训主要落在企业身上,增加了企业成本。

五是作为我市一个千亿级产业,缺乏专门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机构,从事信息搜集,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原料及成品检测、鉴定,生产和经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措施

宿迁市初步确立了“十二五”的产业目标模式,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将形成千亿级规模。为了确保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当前及“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好各自战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规划与企业规划之间的良性互动。设立发展基金。从市新型工业化资金中切块,设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用于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奖励和补贴(贴息),用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奖励和贴息,用于创名牌的奖励,用于引进人才的奖励,用于出口奖励。落实国家对纺织服装业的信贷政策,进一步创新信贷产品,允许纺织服装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不断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逐年增加对纺织服装业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的额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关于扶持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每年包装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确保向上争取资金逐年增长。

(二)实施大企业培育、大项目推进战略。选择部分规模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企业扩大规模,着力打造纺织服装“领头雁”。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的攻坚力度,力争每年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旗舰型项目落户宿迁,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水平。建立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帮办服务,加快推进项目的建设步伐。引导和激励龙头企业加快资本经营步伐,制定上市目标,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激励机制,争取实现上市。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用足用好省产业升级引导资金、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等扶持资金,鼓励引导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创新水平,提高单位纤维制品的附加值,提高科技对纺织染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的生产流程的改造,带动营销过程、管理方式的改革,推进企业流程的重组和再造。支持企业专业化ERP开发应用及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对全球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对市场的细分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鼓励纺织服装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对困难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对实施兼并重组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走出传统的接单经营模式,打造强势品牌,实现服装产品品牌经营;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应在品牌创立、品牌管理与品牌延伸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企业整体规划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应符合品牌战略要求。

(四)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面向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技术服务、产品鉴定、检测、质量控制、品牌建设、产业研发、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纺织企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对纺织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专业市场服务、商务中介服务、管理创新服务、进出口服务等方面,加快构筑公共服务平台,以满足纺织服装企业对信息、技术、开发、设计等需要。

(五)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产业发展的协调力度,加强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查,确保产业发展和振兴目标的实现。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矛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产业劳动力和高层次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大力整合现有技术学校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模式,为企业“定制人才”。

第三篇: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快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近期,市委政研室对台儿庄区、市中区和山亭区纺织服装产业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效益持续提升,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其中,台儿庄区积极引进美琪服装、青纺联织造、酒店用纺织品等项目,开工建设联润3万纱锭纺纱项目,新上20万锭精梳纱和800万米牛仔布生产线,全区现已形成功能性面料1500万米、酒店用纺织品1500吨、成衣100万件的产能。市中区仅税郭镇就有纺织服装企业130余家,另有小型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出口创汇1.7亿美元,是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山亭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家,2017年全区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利润86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5%、6.2%、5.8%.(二)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紧跟客户需求,积极突破发展瓶颈,陆续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台儿庄区联润新材料公司的高端纤维产能位居全省前5位,2014年位居中国纺织500强企业第14位。海扬王朝牛仔布产能居全市首位,是2014年中国棉纺织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和色织布主营业务收入20强企业。市中区纺纱和织布业以正凯新材料、东方纺织等公司为代表;印染业以宝隆制衣、鸿泰制衣等公司为代表;服装业以海之杰、龙翔针织等公司为代表。上述企业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过亿元企业3家。山亭区银光精纺、海扬服装、丰泽印染等公司销售收入及纳税额也都达到一定规模。

(三)创新研发日趋活跃。通过与业内知名院所开展合作交流,不断加大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投入,整个产业正加快向技术密集型、高端科技型方向迈进。其中,台儿庄区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开展多领域合作,全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参与国家标准化制定2项。市中区加强同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先后邀请其专家教授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进行培训,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引进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加盟或开展短期生产指导,宝隆、鸿泰等企业都高薪聘请了南方专家进行技术管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较高端的产品结构,在传统纺织业遭受东南亚、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冲击的形势下,我市纺织企业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四)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随着产业升级、产品创新和品种丰富,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其中,台儿庄区海扬王朝公司生产各类高档特细精梳纱线500余种,全棉、混纺及弹力牛仔布、本色布1000余种,“海扬”牌色织牛仔布和棉本纺布均被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市中区拥有纺织服装企业注册商标12件,其中,金田服饰公司“劲仔”品牌荣获全省“十大新星品牌”“山东省著名商标”;华派集团自主研发的“时尚家族”服饰已开设专卖店50余家;海之杰公司针(梭)织中东长袍、世纪公司婴幼儿口水巾、宝源公司婴儿爬爬服等,产品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劲。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相关政策,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对纺织服装产业予以精准扶持。台儿庄区积极做好国家和省市促进工业创新转型提档升级、财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政策措施的争引,高效使用接续还贷资金。全力支持海扬王朝在新三板上市,协助补充完善相关手续,引导联润新材料在中小板、新三板挂牌融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市中区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把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纵深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攻坚战,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加快技术、管理、品牌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推动了全区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通过强基础、培龙头、扩规模等多元化发展举措,竞争优势凸显,发展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受大环境的客观影响和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产业仍在低位运行。纺织服装企业模仿和跟进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问题严重。部分企业处于小作坊状态,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企业产品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附加值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有定价权的产品较少。受以上原因及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财税贡献还不突出。

(二)自主品牌建设缺失。市中区虽然为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但出口方式主要以贴牌为主,企业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自有品牌、自主开发比重较低。山亭区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一直存在短板,多数企业只重视外贸订单,产品出口主要以贴牌加工为主,有竞争力的产品较少,主动权往往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基础研究和研发投入不够,只是通过引进设备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偏弱。银光精纺制品有限公司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销路一直较为单一,近期受沃尔玛超市订单锐减影响,导致企业2017年产量及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均出现了下降。

(四)要素制约比较明显。银行贷款收紧、附加条件增加以及续贷不及时导致企业运行困难,有的企业为了资金救急选择短贷长投,其中隐藏较大风险。当前市场活跃度较低,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新建重点项目进度缓慢,实现目标压力较大。纺织产业用工缺口较大,如海扬服装有限公司行情虽较好,但由于招工难,导致熟练工缺口100多人,严重影响了订单交付。与此同时,产品研发、高端管理人才不足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下一步发展建议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结合当前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趋势,现对推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升级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搞好产业引导。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及《枣庄市“265”产业转型升级规划》为出发点,围绕建链、补链、强链,高标准制定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将纺织服装的定位从乡土型、传统型向既拥有自己特色与传统且又精致、时尚、现代的纺织服装产业转变。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业政策,积极做好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和科技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全面加快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打造纺织服装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孵化中心,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积极搭建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为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提供优质服务,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

(二)突出搞好技术创新。加快科研、商贸、物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政、银、企和中介机构“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土地、资金、环境等各方面保障,培育集政、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基地。尊重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以现代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高效、清洁、生态发展。积极加强与枣庄学院、华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将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科技投入、推广应用的主体。

(三)突出搞好品牌建设。强化品牌定位,以塑造我市纺织服装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以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以构建品牌营销体系为载体,大力实施纺织服装品牌战略,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与推广机制,实现我市从纺织服装生产大市向品牌强市的转变。支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实现从OEM(原产地加工)到ODM(原产地设计生产)再到品牌营销升级,逐步进入市场营销的高利润环节。引导企业与国内大企业集团实施强强联合、战略合作,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突出搞好人才培养。聚焦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需求,坚持服务大局、按需引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支持引进具有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技术革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在关键技术、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人才、智力的培育和引进,组织部分优秀企业家轮流到高等院校深造、培训,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选择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年轻人,跟随外来专家学习,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深度。做好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评审的推荐工作,组织员工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为企业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增强企业软实力。

第四篇: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与重点,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不是城乡产业发展一样化。它要求加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使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渗透融合,城乡经济相互促进,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共同繁荣。其重点一是要加速城乡工农业经济的一体化,使城乡工农业合理布局,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二是要加快城乡第三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的一体化,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的流通,加速现代文明和先进服务业向农村扩散,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为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进程,特制定本规划。

一、城乡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1.城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十五”期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加;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三产结构趋于优化;2005年,全区GDP15.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714元,地方财政收入3222万元。

2.“工业强区”成效显著,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全区坚持“工业强区”,重点发展地面工业,城乡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8家,完成增加值8.9亿元,实现利润7259万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33.6%,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在稳定煤炭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地面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四大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新格局。煤炭产业趋于优化。关闭地方煤矿32家,现保留独立块段矿井7家,规模均在年产6万吨以上;重组矿井8家,经过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均在15万吨以上。同时,建成大型洗配煤场5个,年洗配能力达到270万吨。化工产业迅速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市直企业下放,化工公司、环保厂等一批化工企业落户区;公司、助剂公司等一批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全区化工产业不断壮大。金属冶炼产业突飞猛进。公司年产

1.2万吨金属镁冶炼项目基本完成,综合利用项目已经启动,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面;电石厂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扩大容量,已经重新启动。机械电子制造产业恢复壮大。新建总投资1亿元的诺亚电子公司一期工程已于去年投产,二期工程正在建设;振动机械公司收购原通用厂后,新建通用机械公司已于去年恢复生产,当年完成产值4000万元。

3.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区委、区政府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以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畜牧养殖基地巩固发展。新引进了乡阔佬食品公司,不仅实现了畜禽加工业零的突破,而且辐射和带动了畜牧养殖基地的健康发展。200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23201万元,畜牧养殖业已成为我区农业的一大亮点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园艺基地不断扩大。按照园艺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蜀龙花卉基地组建了两个花木营销公司,推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产业化的经营格局,不仅拓宽了花木销售渠道,而且保障了农户的利益,园艺生产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已发展到3.38万亩,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林木基地持续发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抓住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经济林,不断调优林业结构,实现林业基地的持续发展。2005年,林业产值1700余万元,是2000年600万元的近3倍,森林覆盖率达到32%,辖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培育和建设新兴服务业,推进一、二、三产共同发展。200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占全区GDP的11.6%。商贸流通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始起步,文化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基础建设日新月异,城乡设施日益完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膨胀壮大化工、金属冶炼、机械电子制造、煤炭四大产业,巩固发展畜牧、园艺、林木三大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和强大的物质基础,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区集聚,最终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二)总体目标: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加快产业一体化步伐,到2010年,预期三产比例调整到7.4:74:18.6。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增加值达到3.3亿元;工业水平显著提升,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3.3亿元;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增加值达到8.4亿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实效,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2%左右。全区城乡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经济结构更加开放,更具活力。

三、城乡产业发展重点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一规划产业布局和城乡布局,把城乡协调发展纳入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加快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区集聚。进一步扩大高效农业规模,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生产能力,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以“一个园区、四大产业”为基础,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其他工业,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到2010年,形成以集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一)立足实际,着眼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经营农业。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强我区农业“三大基地”建设,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全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积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按照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土地整理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计划在中西部丘陵山区重点开展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小流域治理,修建水池、水窖、塘坝等蓄水工程;在东部粮食、经济作物基地打配机井,修建泵站,硬化渠道,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努力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000吨左右。

2.壮大畜牧养殖业。按照“速度加快、规模做大、品牌做响、产业延长”的思路,以公司、猪场和牧业为龙头,以乡浅山区一带为蛋鸡养殖基地,以庄一带为瘦肉型生猪养殖基地,不断扩大生猪、蛋鸡、肉牛、山羊、柴鸡养殖规模,加快推进我区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9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3.加快林业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再造山川秀美城区为目标,以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为重点,坚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土整治、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施分区突破、分类经营,突出质量效益,加快建立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支撑保护体系。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搞好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环城生态防护林和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实现生态防护、绿化、美化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加快我区向生态城市发展;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由深山区向浅山区转移、绿化林向经济林转变的原则,积极调整林业结构,优先发展速生用材林、名优特经济林,着力培育一带的林果基地,积极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和林产品加工业,提高林业综合效益;林业支撑体系,重点抓好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林业执法体系建设。到2010年,预期投资7000余万元,新增有林地面积4.5万亩,退耕还林6.5万亩,名优特经济林地1.8万亩,风景区风景林1000亩,森林覆盖率、通道绿化率分别达到42%、80%,林业年产值超过3300万元,建成完善的林业生态、产业和支撑保护体系。

4.扩大园艺种植业。未来五年,以为中心的花卉园区,按照“水、土、园、林、路”综合开发的要求,到2010年发展到5000亩,大型花卉营销公司由现在的2家增加到4-5家;以为中心的香椿园区,按照露地和温室生产相结合的要求,种植面积扩大到8000亩,建立温棚30座;以乡深山区为主的黄楝园区种植面积发展到15000亩;以为中心的小杂果园区种植面积发展到8000亩。同时,大力发展、东西一带的无公害蔬菜种植,积极扶持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等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二)发展优势产业,膨胀经济总量,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今后五年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点,以“一个园区、四大产业”为基础,着力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其他工业,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到2010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1.着力壮大支柱产业。依托重点企业,实施项目带动,打造一批名优产品和强势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把我区“四大产业”做大做强。机械电子制造业:以机械有限公司电子有限公司、振动机械有限公司、标准件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加快产业发展,提高装备水平,打造企业品牌,壮大经济实力。到2010年,力争该产业年产值达到30亿元。化工产业:以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精细化工,扩大规模,减少污染,提高效益。到2010年,力争该产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金属冶炼加工业:以公司和铁合金公司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增强创新能力,节能降耗增效。到2010年,力争该产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维恩克公司力争2008年在香港上市。煤炭产业:重点加快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煤炭生产和精深加工能力,探索煤炭就地转化的新途径,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到2010年,该产业年产值达到15亿元。

2.积极发展其他工业。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玻璃、建材等工业,大力扶持汽车配件工业,着力培育旅游产品加工业。到2010年,力争以为龙头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7亿元。

3.加快建设工业集中区。按照“一步规划,分步发展,前瞻性与现实性兼顾”的原则,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区的建设,进一步扩大集中区产业规模,做到产业规模发展、企业集群发展、经济总量发展。按照集中区整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加快完善通用厂以西区域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尽快启动通用厂以东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招商引资平台,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以集中区内的机械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化学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入驻企业的发展,盘活现有停产半停产企业,尽快形成集聚效应。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外来客商投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到2010年,力争工业集中区内的企业发展到30家以上,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为大幅度提高我区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扩大城区面积、增加城镇人口、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打好产业基础。

(三)以旅游、商贸、物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未来五年,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增加就业岗位、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三产比重为目的,以旅游、商贸、物流业为龙头,按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向农村扩散、延伸,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

1.创建优秀旅游城区。以“打造精品、提升品位、综合开发、提高效益”为总体目标,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以开发“一圈三线”()为重点,按照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创新开发方式,加快风景区建设,尽快启动景区的开发,加强景区宣传推介力度,强化景区管理,走企业化发展模式;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开发;按照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观光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医药文化、文化、山水自然文化和煤炭、瓷器文化,开发中医药、三国人物工艺品、土特产、古瓷仿制品等特色旅游产品,在一带建设生态旅游农业园区;按照区域合作的原则,搞好与周边县市区旅游市场的共同开发,合作设计跨区旅游线路,共同吸引客源,塑造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旅游促商贸,以旅游促发展。力争把我区建设成为优秀的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城区。

2.建设商贸流通中心。优化商业布局,构建整体扩展、局部集中的商业网络结构,形成以集商贸大街为核心、以社区、农村商贸为基础的商贸新格局。以集、中山为重点,鼓励现有超市、购物广场发展壮大,完成集商贸城建设,结合旧城改造和居民小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住宅小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发展农贸市场、中山农贸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鼓励连锁企业向社区、农村延伸;积极发展旅游商业、科技文化商业。到2010年,全区大型商贸企业发展到3-5家,千人以上的农村建成小型超市,全区初步形成市场体系完整、功能齐备、网络畅通、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的市北部商贸流通中心。

3.加快物流运输业发展。完善综合物流运输网络,构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的安全、快速、通畅的现代化运输网络,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建设集社会汽车站和火车北站两个货运站场;整合现有个体营运资源,组建3-5家规模较大的物流输送车队,提高营运效

益;积极引进省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在我区设置站点,沟通与区外市场的联系。到2010年,基本形成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物流运输业。

4.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提升网络和技术水平,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加强与网通、电信等信息服务企业的沟通与协调,规划实施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千家万户工程。到2010年,力争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计算机的拥有量和普及率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全区城乡信息产业一体化的目标。

5.改造提升其他服务业。建立区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业综合信息中心,完善涉农服务业体系,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评估、信贷等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完善社区和农村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和内容,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和家政服务,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积极创建星级饭店,发展城乡餐饮服务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城乡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四)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城乡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

按照“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高新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传统企业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改造力度,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安全生产、高效生产,坚决淘汰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工艺,逐步完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体系。以高新技术应用为动力,达到发展经济时资源充分利用、效益显著提高、污染明显减少的目的,加快城乡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三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以维恩克公司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立“镁冶炼—余热发电、废渣生产建材”的循环模式;农业以中原生态化肥厂为试点企业,建立“畜牧养殖加工—粪便及下脚料—有机肥—无公害绿色蔬菜水果”产业循环链;农村以“一池三改”工程为切入点,建立“秸秆加工饲草—食草牲畜养殖—粪便制备沼气—废渣肥田”畜牧业循环链,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0年,农村沼气用户达到20%,卫生厕所达到70%,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2%左右,达到循环经济初具规模、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的发展目标。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

实践证明,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程度决定着工作力度和发展速度。实施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必须在全社会营造上下协同、目标一致的良好发展环境,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思想观念上率先实现跨越。一是强化“第一要务”意识,坚持发展不动摇,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二是强化锐意进取意识,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断自我加压,奋力赶超争先。三是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勇于突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打破一切束缚发展的陈规旧律,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用改革和创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健全和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继续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的促进作用,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企业的信用意识,提高企业诚信度。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要素”的理念,把环境作为竞争力来培育,作为生产力来发展。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打破一切阻碍生产要素自由进入经济领域的壁垒。营造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和社会化进程,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城乡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学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努力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大对农民的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利用1-3年的时间,将工业中专发展成一所可容纳学生1500人的名校,创建一所职业培训学校,2007年以后,全区企业职工、进城务工农民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培训。到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60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40人,高技能人才超过800人,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超过3300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服务经济,以人为本,加快创新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an innovation system),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坚持引进与研发相结合,在引进推广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提高自我开发创新能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增加科技经费预算,建立多元投资渠道。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创建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15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业技术和产品,建成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

(五)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营造工业大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依托自然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开放兴工,引资开发,借力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工业,改进和优化对企业的服务。坚持项目支撑不动摇,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内资、外资一起上,大中小项目齐发展,以项目为载体,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通过实施一批工业项目,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提升经济总量。通过实施一批交通、城建、环保生态项目,从根本上缓解交通制约,改善人居环境,优化生态条件,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通过实施一批社会发展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第五篇:关于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贸易调查报告

关于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贸易调查报告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普宁市作为一个纺织服装产业占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的城市来说,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为更好的掌握关区企业动态,研究如何扶持帮助关区企业抓住机遇,实现逆势发展,我办组织人员对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贸易调查。

一、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普宁纺织服装产业起步早、根基牢、后劲足。在农业经济年代,以黄麻布、苎布、夏布为主的纺织品闻名遐迩。二十世纪中叶,流沙、军埠、洪阳三埠成为布料、成衣集散地,使普宁拥有“服装城”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侨乡独有的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优势,普宁纺织服装产业从“三来一补”服装加工起步,带动城乡纺织产业异军突起。近年来,普宁市委、市政府把鼓励、培植、引导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纺织服装产业逐步成为全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催生了“群豪”、“雷伊”等一批龙头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还授予普宁“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称号。

一是规模庞大,实力较强。目前,普宁全市有纺织服装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11万多人,企业资产总值73亿多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54.2%、60%和52%。一大批龙头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开发等方面走在国内同行前列。其中投资总额超亿元的企业共6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29家,规模以上企业157家,年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6家。据统计,2008年,全市年产化纤5万吨、针织布100万吨、梭织布550万米、印染布3亿米、聚丙织带1000吨、服装15亿件;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工业产值150.9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46.43亿元,外贸出口总值25.95亿元。

二是产业配套,门类齐全。目前,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配套比较完善,已形成纺纱、织布、印染、辅料、配件、设计、生产、销售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低端拥有化纤、涤纶、氨纶、锦纶、毛料、洗染、印花等生产门类;中端拥有各类针织、梭织、无纺面料等生产门类;高端拥有时装、休闲服、衬衣、T恤、牛仔、内衣、睡袍、线带等生产门类。

三是产业集聚,特点鲜明。全市2000多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国道324线(池尾至占陇)两侧长达15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内,呈现出较高的产业集聚度和辐射效应,形成了以衬衣生产为主的产业特色。据统计,2008年全市生产衬衫3.5亿件,2001年以来连续举办的7届“国际衬衣节”,多次在广州举办“广东国际服装周(普宁)衬衣流行趋势”发布会,使普宁衬衫驰名海内外,成为国内衬衫重要的生产基地。

四是名牌荟萃,知名度高。目前全市共有服装注册商标近3000个,“群豪”、“名鼠”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以普宁市瑞源针织有限公司生产的“依雪妮”牌针织内衣为龙头的4家企业还拥有广东省名牌产品4个、广东省“著名商标”9个。“普宁衬衣”已与“虎门时装”、“南海内衣”、“沙溪休闲服”等并驾齐驱,成为当地对外交往中重要的“经济名片”。

五是技术领先,注重升级。很多普宁纺织服装生产企业舍得投入,注重引进先进设备,一些较具实力的企业已拥有国际较先进的三维自动设计、排版、裁剪CAD系统,一些企业还拥有法国、意大利、日本等高档衬衣、西装的生产线、定型机以及气流纺纱、多色自动印染等生产设备。不少企业通过高薪聘请国内外的设计、技术、管理人才,有力推动了全行业技术水平的优化升级。

六是营销顺畅,拓展功能。借助普宁轻纺城、流沙服装专业市场、20多家联运企业、当地数万人的营销队伍以及通往全国各地上百条的运输线路等物流平台,目前普宁已建立了较为顺畅的购销网络。一批品牌企业还以特许经营、连锁专卖等模式,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了营销网络、信息网络和物流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当地在全国建立的连锁店、专卖店近4800家。

二、当前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去年以来,普宁市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行业发展速度缓慢,生产、出口、效益和投资等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一)企业生存环境面临挑战。一是产品价格下跌,市场需求萎缩。今年来,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全市各类企业的产品价格普遍出现下跌,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的剧烈波动,有些则由于连续几个月接不到订单而处于半停产状态。据了解,去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接获订单同比减少21%,五分之一企业处于不景气的维持状态。二是部分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招工困难,劳力和技术资源较为缺乏,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壮大受到制约;同时,由于一些企业本身增长方式粗放,研发投入少,总体研发能力不强等原因,也造成了一些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内无序竞争。由于近年来国内纺织服装产能迅速扩大,为抢占国际市场,价格成为多数企业的杀手锏,乱报价、低报价,扰乱了出口市场。企业普遍认为国内竞争是企业最大的压力,很多企业的超低报价让市场难以接受。

(二)企业发展环境面临困境。一是融资贷款难。由于县级银信部门贷款审批权限小,贷款门槛高、额度低,手续繁杂,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通过银行和债权股权融资的渠道十分有限,企业扩大规模、拓展市场时受资金制约的问题相当突出。二是用地难。普宁市是人多地少的山区县,生产和生活用地严重不足,再加上国家对建设用地的审批日益严格,一些村民对征地工作不够配合,造成了部分企业出现要扩大生产规模而苦于没有用地的被动局面,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用地难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三是区位优势弱,投资软环境较差。目前当地与珠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园区建设、电力供应、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再加上揭阳市申请一类口岸对外开放暂未通过国家验收、铁路运输在带动地方物流发展上作用有限等“先天”不足,很难吸引大型投资项目落户普宁。

(三)外贸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宏观层面的影响。去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对某些投资领域的限制,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管理以及两税合一新税制的实施等,减少了对外资企业的优惠,部分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下降,直接导致地方外资来源减少。虽然近期国家对部分政策做了相应调整,但投资者普遍持观望态度,投资信心有待恢复。二是外贸出口压力大。去年以来,国家先后调整了加工贸易禁限类目录,普宁传统的加工贸易持续萎缩,一些企业因涉及禁止类项目而不得不终止办理加工贸易业务,有的企业因需缴纳限制类商品的保证金,经营成本增加,资金周转困难,从而调整了经营策略转向国内市场。据统计,今年1-5月份,全市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纺织服装企业仅10家、备案进口额548.1万美元(不包括电子账册数据)、实际出口额3195.854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4.29%、50.17%、22.96%。

(四)异地进出口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异地进出口比例呈增长趋势。2007年全市异地进出口值7500万美元,占全年进出口总值的14.12%;2008年异地进出口值27633.8386万美元,占全年进出口总值的35%;2009年1-5月,异地进出口值13550.053万美元,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3.41%。二是异地进出口中出口值占较大比例。2008年至2009年5月,异地出口值36198.3614万美元,占同期异地进出口总值的87.89%,进口仅占12.11%。三是异地进出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2008年至2009年5月,一般贸易异地进出口值39254.21万美元,占异地进出口总值的95.31%,加工贸易异地进出口值仅占4.69%。四是异地报关口岸以外关区居多。普宁纺织服装企业异地报关口岸涉及22个口岸,其中汕头关区以外的口岸有18个,主要在广州、深圳、黄埔和拱北关区。异地进出口问题,既是当前粤东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监管单位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需要当地政府在当前粤东地区发展的大环境下,综合运用多种经济、行政手段积极改善通关环境,逐步吸引企业回归本地报关进出口。

三、海关监管存在的风险与对策

(一)海关监管风险

一是存在减免税设备及保税料件灭失的风险。由于经营困难,不少企业面临停产或倒闭的风险,如果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口保税料件或进口减免税设备尚未解除监管,就存在企业可能擅自转移减免税设备或倒卖保税料件后人去楼空的现象。为此,海关应积极开展风险分析,对长期未进出口或进口后长期未出口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加大中期下厂核查力度,加强与缉私部门的联系配合,发现违法情事及时移交缉私部门。

二是存在将出口产品擅自内销的风险。由于此次金融风暴使国际市场大幅缩减,而国内市场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许多企业由于出口受阻而将经营重心向国内市场转移,存在出口型企业将进料加工、来料加工的货物擅自转内销的风险。为此,稽查、加贸部门应加强风险分析,适时开展企业核查,通过账册核查和实物核查比对企业的内外销比例变化,防止企业擅自内销。

三是存在以低报价格、数量等方式逃避海关监管的风险。近期国际原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进口成交价格更加不易确定,不法企业可能利用近期原材料大幅降价的形势低报数量和成交价格,以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为此,监管部门应加大单证审核力度,防范不法企业低报价格偷逃税款情事的发生,通过加大查验力度和重点监控,认真比较单证间存在的数量差异,对货物实际数量进行有效查验,防止企业伪报品名、数量进出口。

(二)扶持企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目前,在海关注册的纺织服装有效企业170家(占普宁关区有效企业数的67.46%),金融危机给这些纺织服装企业和普宁实体经济带来了重创。如何实现国家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在逆势下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促进地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今年普宁办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1.加强调研,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今年,普宁办根据关区企业生产规模、行业类型等标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纺织服装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向企业宣传海关支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AA”类或“A”类管理,以便企业用足、用好有关扶持政策和便利措施。针对普宁市政府提出的“商贸、工业两轮齐驱”的发展思路,动员民营企业利用规模相对较小、对外资和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等优势。以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为契机,对关区企业、报关员进行法制教育,对已具有服装自主品牌的10多家企业送法上门服务,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鼓励企业争创“精品”。

2.坚持高效,落实“五项服务”举措。实行“一条龙”服务,对办理企业注册的,在手续正常的情况下,保证当天办妥手续,今年1-5月份,共办理纺织服装类新企业注册12家,比去年同期新增5家(同比增长71%)。实行“特事特办”服务,对于企业货物抵达港口,但因报关注册登记证书过期等特殊情况,快速换证,为企业避免经济损失。实行“提醒”服务,对当月报关员扣分分值较高或者报关员注册有效期即将到期的,企管人员主动电话提醒,避免扣分超值、报关员注册终止给企业报关带来的损失。实行“外宣”服务,注重以点带面加强对外宣传,以《揭阳日报》为主要载体,积极刊登普宁市丽达纺织有限公司被海关评定“AA”类企业、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等新闻稿件,进一步增强诚信企业的知名度。实行“优质通关”服务,在有效加强监管的前提下,认真执行各项通关便捷优惠措施,今年1-5月份,进口24小时通关率99.58%,出口2小时放行率99.97%。

3.立足实际,拓展企业管理模式。根据关区工作会议上探索建立新型海关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有关要求,通过对重点企业定期走访、接受业务咨询,建立、健全“关企联络制度”,主动收集企业对海关工作的需求意见,在关区营造良好的海关支持企业发展的氛围。同时积极拓宽风险管理渠道,主动走访当地外经贸、工商部门,注重对相关部门风险信息的转化和应用。例如,根据普宁市工商局对普宁市得昌玩具有限公司等12家外资企业因未按期参加年检被作出吊销营业执照行政处罚决定的通报,从企业注册备案、减免税审批、加工贸易、现场通关监管等业务环节入手,对12家外资企业进行全面清查,规避海关监管风险,杜绝出现遗留问题。

四、发展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的相关建议

普宁纺织服装产业当前面临的困境,既有金融危机冲击的结果,也有产业长期发展本身潜存的问题。只有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振兴纺织工业规划的有利契机,立足实际,切实为企业营造优良发展环境,突破发展“瓶颈”,不断提高竞争力和生命力,才能够在危机中逆势飘红,实现当地“衣被天下”的目标。

(一)制订发展规划,拓宽发展思路。建议地方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纺织服装产业开展系统考察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当地资源环境、市场价格、税收税制、土地、劳动力、技术、物流等因素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进一步明确该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分工布局、产业结构和发展目标,科学制定普宁纺织服装产业五年乃至十年的发展规划,引导纺织服装企业扬长避短,以科学规划引领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多元化发展。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策略,将出口产品链延伸到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鼓励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并扩大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出口,在确保设限产品平稳出口的同时,扩大非设限产品出口。进一步开拓港澳台及东盟市场,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10+1”的政策框架,结合地缘优势和优惠政策,在保持与其开展服装等领域合作竞争的同时,扩大纺织原料、面料等对东南亚的出口。积级开拓非洲、拉美、中东、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区(国家)市场,寻求新的出口增长点。同时积极动员和协助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申报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充分利用国家出口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外贸主体多元化。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广泛加强与华南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国家、省内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多形式的技术合作、技术攻关,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培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采取政策扶持、产业倾斜、结对帮扶,扶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开发纺织新材料、新产品,重点开发生态、环保和特殊功能纺织品,着重发展中、高端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尽快形成当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推动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改进市场营销模式,推行代理销售,减少销售环节,降低产品的营销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

(四)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占有率。品牌是企业的核心,也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的主要手段之一。要以建设“中国·普宁国际服装城”为起点,大力培育自主出口名牌,将出口产品链扩展到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培育一批“牌子响、产品靓、管理好、创新强”的纺织服装出口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开展国际生态认证、绿色认证以及管理体系认证,不断充实和提升新产品的品牌内涵。

(五)优化服务环境,推进大通关建设。大通关建设是加快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地方政府要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牵头各口岸单位合力推进通关环境的改善,增加投入,加强有关单位的协调力度,共同研究解决企业“异地进出口”问题。要从税收、规费、用电、用水和技改资金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扶持,尽可能降低当地的物流成本,减轻企业通关成本,方便合法进出,吸引企业回流报关。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和用地难的问题,建议由政府牵头召开银企座谈会,探索建立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把金融政策和企业需求对接起来,鼓励银行开展动产抵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抵押、企业联保等多种贷款方式;同时加快英歌山工业基地开发建设进度,力争尽快投入使用,引导更多的企业入区生产。要帮助企业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针对纺织服装业的生产特点,加快建设漂染工业园区,让污染企业集中进行污水处理,确保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两不误、两促进。要加强当地行业协会建设,引导行业监督和自律,增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避免无序竞争。在发挥海关统计监测和价格分析的作用基础上,建议地方建立健全纺织品出口预警机制,对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数量、价格及同类产品生产经营情况等重要数据变化进行监测,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为企业提供全面、客观和及时的信息服务;搜集、整理并及时发布国际纺织品贸易摩擦信息,引导企业及时调整投资和经营活动。同时建议地方外贸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国际贸易规则的培训,进一步增强企业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正当权利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下载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1.打造一个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我区已被评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下一步,我们要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昌东工业区和民营科技园为平台,以招商选资和......

    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

    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税郭镇党委、政府税郭镇位于枣庄市东部,总面积69.1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人口4.3万,是省级中心镇,全省经济改革试点镇。 近年来,税郭镇党委、政......

    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5篇)

    成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纺织服装产业在一个地区内高度集聚,形成工业群落或工业区以带动区域特点凸显的贸易大市场,继而推进一个地区经济大发展已成为国内纺织经济的发......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以棉纺、丝绸、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行业为主,在丝绸、女装、化纤、针织、印染、家纺等领域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较......

    文山州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

    文山州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一、文山州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重要意义 (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是促进文山州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文山地......

    区化纤纺织产业规划书

    前 言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区委、区政府“工业强区”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区民营经济,拉长石化、化纤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我在长期调查研究的基......

    加快纺织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项目立县、工业强县”主战略,把发展纺织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纺织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县的主导支柱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极。......

    关于提高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的

    关于提高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的 调研报告 作者:李 成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50为全面了解我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我县棉花生产资源优势,促进纺织服装产业持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