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曲解国资监管改革的手段与方向
别曲解国资监管改革的手段与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为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对此,一些学者提出了种种解读:有人认为“以管资本为主”,就是要求国资委不再管理企业;也有人认为“以管资本为主”,就是要国资委不再管“国有资产”了;甚至有人认为,“以管资本为主”,实际上就是去“国资委”化;等等。诸如此类,不是对三中全会决定的误解,便是主观臆断或恶意曲解。笔者以为,贯彻三中全会决定深化国资监管改革,首先要总结既往的经验,同时分析现存的问题,才能清楚完善国资监管的路径。
现行国资监管体制的形成
国资监管与国有企业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党的十六大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2003年设立国资委是解决国有资产多头管理和出资人不到位等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国有企业亏损局面得到了彻底扭转,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值,一大批国有企业跻身了世界五百强,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发展令世界刮目相看。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不断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国资监管的现行体制,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依然需要坚持我们的成功经验。
第一,国资监管“三统一、三结合、三分开”
从理论上说,出资人机构对资本投向和收益负责,企业对法人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由此便实现了“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十六大以来,国资国企改革坚持了“三统一、三结合、三分开”的重要原则。“三统一”即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代表在享有投资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三结合”即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正是有了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才彻底扭转了国资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局面。“三分开”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国资委对企业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国有企业,实现政企分开;国资委不行使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政府其他机构、部门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实现了政资分开;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代表履行职责而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三统一、三结合、三分开”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是国有企业自主发展、激发活力的重要保障。
第二,国有资产“统一所有、分级监管”国有资产“统一所有、分级监管”这是法定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分别代表国家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国务院确定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家出资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领域的国家出资企业,由国务院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的国家出资企业,由地方人民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这些规定,都明确了国有资产的统一所有和分级负责、分级监管的原则,其目的是防止国资监管的死角,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层层落实。“统一所有、分级监管”是国资监管的内在规律决定的。
第三,分类监管和考核国有企业
我国的国有资产以企业形式存在并分布于社会几乎所有行业,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的行业重要性和产业链环节重点各有不同,且众多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规模等方方面面均有所不同,承担国家任务也有所不同,对社会影响力及对国民经济影响力、产业影响力都不同。因此,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考核必须符合企业的行业及产业特点。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企业,监管及考核着重在利润管理和退出通道的建立上;对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保障性企业,监管和考核的重点在于资产安全和完成国家重点项目情况上,等等。分类监管更符合国有企业的实际,监管既不缺位,又不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
第四,“三三制”是国资监管的重要手段
十六大以来,为了促进国有资产的高效监管,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了“三三制”原则,内容主要是:中央企业主业管理一般不超过三个,企业管理层级不超过三级。国有资产不同于其他趋利性资产,在保值增值的同时还有其社会功能。中央企业需要通过做强主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提高资产的质量,为国家战略服务。管理不超过三级,在防止国资监管失控的同时要求企业提高效率。一些集团公司的具体经营活动都沉在三、四级子企业中,一方面导致集团控制力下降,经营风险增加,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三三制”是加强国资有效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成功经验。
现行国资监管存在的问题
国资监管体制在十年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国有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很明显的问题。
第一,政企、政资分开还不彻底
长期以来体制形成的路径依赖惯性,中央政府往往把中央企业当作宏观经济工作及社会工作“抓手”,各级政府习惯性地把自身的任务下达给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也习惯性地把接受政府的指令当作应尽的义务,不惜成本确保政府完成各项任务。政府需要确保GDP的增长,首先就下令国有企业必须完成指标;政府需要维护社会稳定,首先就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出资、出力且确保本单位不出问题;等等。从国有企业的角度来说,一旦生产经营或市场出现问题,也习惯性地请求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给予解决,有的时候和有的地方政府实际上就成了企业产品的推销员。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防止“内部人控制”,强行要求国资监管机构责任向企业内部管理延伸,国资委在“管资产”的同时,还不得不管企业安全生产和工资总额控制等企业的内部事务。由此便难以真正实现政资、政企分开。
第二,国资监管强企业弱资本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不彻底,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形成了以管企业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资监管也必然地在企业集团层面表现为资产监管,企业集团资本监管在下级企业中也表现为资产监管。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国资委和所监管企业存在一定的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的情况。国资监管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事务管理过多,国有资本的流动性相对来说自然也比较差,资本收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继续强化企业监管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了,完善国资监管的体制,创新适应形势要求的国资监管手段和方法势在必行。
第三,监管不到位、多头管理现象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分别代表国家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这些法律规定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目前,很多国有企业都没有纳入国资委监管范围。据统计,中央层面经营性国有资产的80%仍然处于各部门监管状态。各地方国资监管范围不一,有些省市实现了全口径,有些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国资监管失去了对象,而新增的国有资本往往又转到职能部门下进行监管。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并非纳入国资委监管,有的政府职能部委依然存在其所属的企业。由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企业内部事务多头管理等现象仍然突出。
第四,国有经济布局需要进一步调整
十六大以来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是,国有资产分布范围过宽、企业同质化、地区经济结构趋同的现象仍然突出。产业集中度过低、市场无序竞争严重,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在一些重点领域国民经济被外资控制的局面没有彻底改观。国有企业历史包袱和社会包袱还相当沉重,退出机制还不顺畅。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在国外市场竞相恶性竞争,这些问题和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国有资本布局不合理,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国有资本的效率。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国有资本就必须进一步向公益性领域、保障性领域、战略性竞争行业等重点行业、产业及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集中。
创新监管手段完善管理体制
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既提出了国资监管的手段创新,又明确了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方向。
第一,以管资本为主辅之管人与事
在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形势下,完善国资监管体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既往弱资本强资产的问题,以增强国有资本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管资本”就是要突出以资本为对象,以资本为纽带,以资本功能为中心,对投资的企业承担股东的责任。资本投资形成企业法人财产,资本与资产的内在关系决定国资监管机构在以管资本为主享有股东权益的同时,也不可能完全不承担相应的管人与事的责任。国资监管应当依照公司法、国资法等法律的规定,对规范的董事会授予出资人在重大决策、高级管理人员任免、经营业绩考核、薪酬管理、激励约束等方面的权利。所谓“管人”主要是管董事的遴选和董事会的建设。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国资委必须创新履行职责的方式和制度,引导企业投入国家急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引导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同时,还必须要防止弱化出资人代表的职能,防止重要行业、重要企业、重要环节国有资本控制力的下降,防止削弱国有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所谓“管事”,其重点在于管国有资本的规划,管国有资本的功能的放大等等。在保证国有资本活力的同时监管不能缺位,在集团层通过授权,加强资本管控和运营功能,中间层主要加强资产经营功能,生产层加强执行生产经营功能。
第二,以资本运作为主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需要建立具有不同功能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主体,重塑有效的企业运营架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有经济乃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国资委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统一制定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战略构想和资源整合方案,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从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我国经济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实际出发,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需要通过资本运作的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第三,以资产资本化为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产权多元化,使尽可能多的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整体上市,也是实现产权多元化和国有资产资本化的一种途径。但是,也必须注意到:股权过于分散就有可能产生在二级市场上被恶意收购的问题;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问题依旧,则国企治理结构不能得到改观,又无力驱动资本效率。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变国有企业为股份公司,这是实现产权多元化的另一个路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必须注意对象的选择,合作方只是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则可能在股权溢价后就退出,导致公司股权频繁变动,国有资本则可能沦为了其他资本赚钱的工具。还必须研究合作方的数量比例问题:合作方较少决策快速,民主制衡或许会弱;合作方过多则加大了决策的难度,有可能错失市场良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就探索过职工持股和管理层收购办法,由此国有资产流失也遭到社会的诟病。在“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资监管体制需要汲取既往的教训,规范的职工持股和管理层收购行为,可以作为国有资本退出通道的选项进行试点。
第四,重视功能监管确保国有资本安全
“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必须重视国有资本功能监管。流动和逐利是资本固有的特性。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加之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和监管的失效,国有资产在形态转换的过程中流失的可能性增大,所以,在国有资本市场流通、股权多元化经营、退出清算等环节上要加强监督以确保国有资本的安全性和盈利水平。国有资本固然也要逐利,但是,更表现为公益功能、保障功能、战略行业国家竞争力培养功能等等。国有资本如果与其他资本一样单纯追求即期利润,必然会削弱相关的主业,削弱长期竞争力的培养,进一步激化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加剧我国目前较普遍的企业同质化和国内外低端市场的竞争,影响我国超越式战略的实施。如不加强国有资本多层次上的强功能性监管,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上述问题。要在宏观层次上加强国有资本的安全、全行业的战略规划及实施的效果监管;企业集团层面上则可以通过授权加强资本管控和运作监管;集团中间层面上加强资产经营功能监管;基础层面上加强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监管。实行资本功能的全方位监管,才能在确保实现国有资本功能的基础上,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总之,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关于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加强国资监管的精神,既要坚持党的十六大以来国资、国企改革成功的基本经验,又要吸取教训改革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适应全面改革的新形势,从以管资产、管企业为主转变为以管资本为主,这既是国资监管方式的改革,也是国资监管水平的提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既要勇于创新又要注意节奏,必须谋定而后动,任何鲁莽盲动都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完善国资管理体制不可以虚化国资委的作用,以管资本为主的目的也不是弱化国有资产监管。坚持成功经验勇于探索创新,一定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资监管的成功道路。
第二篇: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梧州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梧州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始建于2011年,当年开始招生。经过4年的发展与建设,形成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三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该专业已成为师资力量适中、教学条件较好、人才培养水平较高的专业,为梧州工程造价管理岗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1.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1.1 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与理念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专业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来设置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造价员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照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如下图所示),三层次递进式的开发了课程体系,将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工程技术基础能力模块、工程经济技术专项能力模块和工程造价管理岗位综合能力模块三部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改革。
1.1.2 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国家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精神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问题,结合“造价员”和“注册造价工程师”两个层次人员的技术岗位需求,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满足造价员岗位能力需求,并适当考虑学生可以在毕业后成为造价工程师”。在对传统专业人才进行反思和对专业特殊性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专业能力需求调研,经过不断创新、实践、总结,逐渐完善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三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方法如下图所示:
1.1.3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采取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为:(1)针对工程计价方式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特点,且我专业学生多数在广西就业的现状,鼓励专业实践技能型课程采用复合型教材,将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的工程计价标准作为教材体系及实训指导文件的主要构成,实现实训环节与工作过程的完全仿真;(2)结合实际工程,制定完善的实训教学任务指导书,目前专业开设的各类实训课均配备了相应的实训指导书,为执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践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3)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三明治”式教学模式,所授课程均采用“讲、学、练”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巩固学生实践能力效果显著,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目前已出现了工程造价毕业生就业良好的现象,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尚有部分学生入学后主动要求转入造价专业;(4)针对学生基础及特长不一的特点,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对于部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作为精品培养,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2.1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工作情景及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注重讲学练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在基础能力模块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发建设包括图片、录像、动画等形式在内的施工工艺课件,将工程建设施工过程搬到课堂;将现行的工程技术标准及工程计价标准应用于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室采用常见的工程图纸类型和广西区在用的工程计价标准进行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相关实训,实现校内实践教学过程的完全仿真。通过上述手段与方法,保障了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强化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
1.2.2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
在课程考核方面,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探讨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理论课程采取过程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比率为40%,设置了针对知识点的小作业(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综合技能的大作业(考核学生协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考试采用半开半闭模式,闭卷部分考核基础理论,开卷部分考核工程计价的综合技能,包括各类工程技术资料的应用能力
(2)实训课程采用完全过程考核方式,按照实训过程考核(40%)、实训成品(60%)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评定实训成绩。
通过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即强化了学生对于必备理论知识的吸收掌握,也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保证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资格中专业证书获得率达到了78%,部分毕业生已通过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考试;部分精品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即可以独立承担工程项目,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1.3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
1.3.1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结合工程造价岗位的需求,本专业建立了工程识图、工程技术及工程计价三层次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学时占培养计划总学时的60.6%。
1.3.2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设置
工程识图、工程技术及工程计价三层次的校内的实训教学均为结合工程造价管理相关岗位的生产性实训,校内集中实训环节100%均为生产性实训,占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学时的60.6%。实训内容采用实际工程图纸、最新工程技术标准、现行工程计价标准等相关技术资料,为此多批次派出实践教学老师参加各类工程技术规范更新的培训,从而保障无论实训内容还是实训环境均可以做到与岗位的完全对接。
1.3.3顶岗实习的设置
结合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本专业在第六学期设置了半年的顶岗实习环节,并制订了针对顶岗实习过程的安全管理、教师指导规范等方面的管理文件,明确了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为强化顶岗实习的效果,本专业要求所有指导老师必须制定实习计划、下发实习任务书、做好实习过程指导记录等,并要求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同时,要求实习学生必须做到:与实习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由企业指定指导教师;有学校、学生及家长三方签订顶岗实习安全协议,保障校外实习过程的安全问题;做好顶岗实习周日记,定期向学校指导教师汇报实习状况等。通过上述措施,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1.3.4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措施
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及信息反馈系统。内容包括:建立有专业主任参与的“教学管理委员会”和学校外聘资深专家组成的“督导委员会”两个组织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师生交流会制度,教师说课程制度,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专业主任及教师相互评教制度等。例如,听课制度中规定了专业主任一学期至少要听每个教师授课一次,教师之间要相互听课至少4次;学生评教除网上评教外,校外实训课程结束时还要进行教学效果问卷式调查;要求教师要做到十有:有实训教学大纲、有实训指导书、有实训开出率统计表、有实训课程标准、有学生安全保证书、有学生实训日志、有实训综合报告、有实训单位意见反馈、有实训工作总结、有实训效果调查;每学期末根据学生评教、督导、教学管理委员会成员、院系领导及教师听课等各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纳入人事考核总体评价中,作为教师晋级和聘任的重要依据等。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保障了实践教学效果,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够得到充分训练,在区内各类专业大赛中获得优秀成绩。
1.4 产学研结合方面
1.4.1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
在本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依托梧州市工程造价管理站,与咨询、施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方面利用自身高素质教师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就业、顶岗实习等条件。比较典型的合作方式包括:为造价工程师协会提供技术支持;为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提供技术支持;在校内设置企业赞助的专业技能大赛(成效杯)、在企业和学校分别建立实训培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广联达软件培训基地,在校外建立依托企业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4.2校企合作的激励制度
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并将“政校企行,三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思路,鼓励教师“出海捕鱼”参与实践。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例如:承担科研课题时的教学任务减免、建立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和提供技术服务的管理制度等措施,引导教师主动为行业企业和社区服务。
1.5 教学管理方面
教学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建立了校、院(系)、专业的分级教学管理系统,并分设了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相并列的教学管理及评估架构。分院院长全面负责教学工作,系主任(专业主任)负责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教学秘书负责日常教务管理工作。
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且执行良好。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学PPT、教学进度表等。所有教学文件均都装订成册,并且在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突出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
建立了学院、分院、督导室一体的教学督导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和信息监控(教学日志)为主的多方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第三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总结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总结
随着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得到了快速的推进。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主要有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和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为了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形成规范,每学期结合教学特点制定相关改革方案和计划。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指导思想
1.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美术专业人才为标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研究新的适用性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教学手段的使用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结合。要通过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解释,使之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最大的信息量,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较好实现教学目的。
4.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服从于人才素质培养,以全面积极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改革工作以全面推广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为载体,通过改革建设应逐步实现教学方法的三个转变:以教师教为主转向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只重视学习结果转向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从只研究教法转向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形式
结合专业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形式因地因时有多种变化。常用的形式有:讨论式、启发式、演示式、合作式、体验式、提问式、创意式等。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技术的普遍运用,又增添了观摩课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网络资料结合教学、现场优质课教学、互动创新式、专业课程的考核等教学方式。
1.观摩课教学。是一种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交流活动,是一个教师有课其他教师听课的教学形式。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种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手段进行授课的教学形式,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媒体有机地结合,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教学。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适合本教学内容的课件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是指网络教学。是指通过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在线教学,目前我们还没有条件完成这种教学方式,只能通过网络下载相关资料,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
4.现场优质课教学。是指依据美术教学的特点,在选定的教室或班级听课、现场开展各类评比、讨论的教学活动。
5.互动创新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互动性开展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专题创作、开展专题讨论、进行提问解答等。
6.专业课程的考核。凡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必须进行一定的考核,有的通过过关考核,有的运用作业考核,有的运用试卷考核(有开卷、和闭卷只分),使之促进和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各类形式在具体教学中是相互协作、灵活运用的,没有严格的区分,都统一在现代教学的艺术中,都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服务。
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我们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有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充实和提高。
美 术 系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九日
第四篇: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改革情况
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改革情况
综合英语是面向英语专业一年级到三年级开设的一门主干课,长期以来是外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原称英语精读,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学观念从语言知识的灌输向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培养的转变,从注重语法向注重运用的转变,课程名称改为综合英语。综合英语课程是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的综合,是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的综合,是语言与文化的综合,是语言学习与语言学习能力培养的综合。
自90年代以来,在历任课程负责人的不断努力下,从拟订课程建设方案着手,着眼长远的教学目标,尤其重视几大方面的建设工作:(1)教学大纲和“三基”方案的修订,使之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强调现代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2)重视教材建设,多年来沿用以全国优秀教材(如北外出版的《大学英语》,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等)为主要教材,辅以其他自编的活页教材,加上网上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资源,充实了教学内容,增大了信息输入的数量与质量。(3)重视图书资料的建设。目前已有图书内容丰富、类别较多,其中,部颁教学大纲推荐的图书1000余册共学生借阅;专供教师借用的教学参考书、业务学习书100余册(教研室存书)以及学院资料室保存的30,000多册各类语言、文学原版书、工具书等;学术期刊达50多种。(4)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遵循现代教学理念, 探讨综合英语教学模式,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等),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二年级综合英语教学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听、说、读、写、译),以及对基础语法和词汇的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为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三四年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每课都应配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
针对不同阶段,综合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手段应作出相应调整。但是,两个阶段的授课都应遵循如下原则: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和难易程度,将其分成侧重点不同的四种类型:阅读理解、语言知识学习、对话交际、自主学习四种。
学习侧重阅读理解的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借助词典和参考资料初步阅读课文,划出疑点、难点;教师针对存在的疑点、难点重点讲解,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新阅读课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通过课后练习和补充练习使学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基础知识,巩固课文中的重点词、短语和语法现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在课文语境下的词语学习;课文讲解结束后提供一系列体裁相同的文章给学生阅读、讨论;及时评阅学生作业,反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提高整改训练。
侧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主要针对语言理解难度大的课文学习,分析语言的抽象、隐含、比喻等意义,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课文,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哲学、心理学、文体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学生理解和欣赏内容精深的课文,并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
对于侧重对话交际的课文的教学方法是,在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基本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要点并完成课后练习后,扩展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常见短语和表达方式,并把课文改编成短剧由学生自编自演。有可能的话,提供相关的影视资料供学生观摩,模仿,反复训练。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模仿训练中更加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课文,根据学生水平和课文中出现的基础知识,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和目的,把学生分组,抽出相应时间,学生来讲解课文之后,由教师给以指导,并结合课后练习提出的要求开展讨论和辩论,检查自学效果。
1)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利用学生活动的环节,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英文每日presentation、讨论、辩论、角色扮演、采访、背景知识展示与汇报、情景对话、话剧等课内实践活动。
2)第二课堂活动:指导成立英语学习兴趣小组;组织参与“莎翁杯”话剧比赛,CCTV风采大赛;每学期定时举办针对不同年级的竞赛等实践活动, 如一年级英文歌曲比赛, 英语书法比赛 , 口语比赛;二年级英语短剧、电影配音大赛、演讲比赛等。
3)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检验个人所学知识的平台,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调整学习方向和重点的好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寓培养能力于传授知识之中,加大语言训练力度。二年级积极进行课程教改,采用教师轮流上课制度,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下一步开展综合英语教研项目。一年级的学生的背景知识课件展示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国资监管与国企改革发展的重庆样本
国资监管与国企改革发展的重庆样本
近十年来,重庆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取得了超常规进展:资产总额由2003年的1 720亿元,增至目前的1.46万亿元,翻了3番多;全国排位由第19位升至第4位;资产负债率从2003年的 97%,(加上潜亏,负债率约104%)降到目前60%左右,下降近40个百分点;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5.7亿元,增至今年末约400亿元;市国资委直管集团连续3年实现全部赢利;普通职工年均收入由1.7万元增至4.5万元;全国首创“第三财政”。与此同时,重庆创造性地发挥出国有企业的新功能、新作用,在民生建设及缩差共富中日益彰显出国有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走出了一条国民共进之路。本刊发表的相关文章,相信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和信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重庆市的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闯出了一条独具重庆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根据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崔坚2011年11月21日向中央媒体采访团介绍的情况,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庆特色
由于重庆市委高度信任和市政府充分授权,重庆成为全国贯彻党的“十六大”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精神最彻底、最富成效的省市。一是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二是实行工商产业、地方金融等经营性资产“一体化”管理;三是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兼任市国资委党委书记。集此三大体制于一身,全国唯有重庆。这种体制,一是解决了过去多头管理、权责义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等体制问题;二是促进了优秀企业家成长,增强了企业负责人的忠诚度和责任心;三是优化了企业间资源合理配置的环境,提升了国有企业的抱团发展能力。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庆速度
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创造了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庆速度。一是资产总额翻了3番多。由2003年市国资委成立时的约1 700亿元,增至目前的1.46万亿元。全国排位由第19位升至第4位。二是资产负债率下降近40个百分点。2003年,重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97%,加上潜亏,负债率约104%。目前,除地方金融企业外,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0%左右的公认合理范围。三是利润总额翻了6番多。由2002年的5.7亿元,增至今年末的约400亿元(预计数,其中,经营利润和资产增值收益各约200亿元)。四是市国资委直管集团连续3年实现全部赢利。普通职工年均收入由1.7万元增至4.5万元。对职工实现“零拖欠”,在册职工实现“零上访”。五是由“包袱”变“骨干”。2005年,市国资委直管企业在全国率先与财政“断奶”,甩掉多年的财政补贴帽子,并在全国首创“第三财政”,年均贡献超1 000亿元,其中,税金约200亿元;上交收益约200亿元,上缴比例全国最高;政府性投入约800亿元。
目前,重庆市国资委直管集团39户,其中,资产百亿集团15户、500亿级集团6户、千亿集团3户。分“八大投”、地方金融、工商产业三大板块,按4:3:3比例布局。其中,“八大投”已成为全国独创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地方金融企业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同行业第一;工商产业集团一半已进入中国500强。
国企改革发展的重庆路径
路径一:新创建“八大投”,成为“五个重庆”建设的骨干。一是将国债、规费、土地、存量、税收等五个方面零散、静态资产集中注入,变为“八大投”的资本金。“五注入”体现了资源集约配置的思想。二是借助银行、债券、股市、信托、海外等“五个市场”,“四两拨千斤”,放大国有资本。“五融资”体现了市场化运作的理念。三是实行债务平衡、现金流平衡、投入产出平衡“三平衡”管理,坚持不互保、财政不担保、专项资金不挪用等“三不”原则。“三平衡”、“三不”原则,遵循了办企业的规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八大投”承担了重庆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城市路桥、供排水、农村水利、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和大剧院、文化宫等公益项目建设,成就了“重庆主城一月换张地图”的“神话”。截至今年10月,资产总额5 898亿元,年均投资额约800亿元。
路径二:新接收、新组建地方金融企业,成为建设金融中心的中坚。截至今年10月,重庆市国资委直管金融资产总额5 551亿元,所有者权益611亿元。这些金融资产来源于两个渠道。
一由接盘原民营控股、濒临倒闭的五户地方金融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资本重组”、“班子重组”三大重组改造壮大而来。“债务重组”即运用市场化手段剥离债务,降低不良资产率。“资本重组”即通过国企入股恢复国有控股地位,同时带动民间资本进入,进而优化股东结构,增强资本实力。“班子重组”即重组中选派得力干部进入企业经营管理层,完善、优化治理结构。目前,这五户金融企业中,农商行、西南证券已成功上市,农商行规模位居国内同类银行第一,西南证券、重庆银行、重庆信托位列西部同行第一,三峡银行成为扎根和服务库区的重要金融机构。
例如重庆银行重组。2003年,重庆银行背负了33.1亿元的不良贷款和6.1亿元的非信贷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为-27.1%,已被银监会亮了红牌。时任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作出重要指示:“在重庆未来的发展中,金融要先行。如果重庆银行这种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没发展好,甚至倒闭了,则无论如何都是一大败招。与其办丧事花买棺材的钱,不如重组治病,花买药的钱。”2004年初,重庆银行启动了被称作“龙虾三吃”的整体重组方案。一吃龙虾:增资扩股,扩充资本金。将重庆银行的资本金从3亿元一举扩充到15亿元。二吃龙虾:资产重组,通过债务搬家、股东缩股、市场化运作等三轮不良资产剥离,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重庆银行的不良资产减少了26.5亿元。三吃龙虾:引入战略投资者。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共同参股的股权结构。重组后的重庆银行,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变为资产质量优良、赢利能力良好的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指标在全国城商行中名列前茅,现已跻身全国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综合排名第四位。
二由根据重庆建设金融中心需要新组建而来。包括重庆联交所、土交所、农畜所、股份转让中心、药交所、航交所,以及13家总部在重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如: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民营资本不愿涉足的担保领域,重庆国资挺身而出,先后组建了三峡担保集团、进出口担保公司等担保公司,目前已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近300多亿元。
路径三:改造传统工商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通过打“组合拳”,推动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发展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一是改善负债结构,恢复融资功能。通过渝富公司的整体打包处置工商银行不良债务,使工商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10多个百分点;通过工业划拨地转出让地,近100亿出让金转增资本金,再降负债率约10个百分点;通过成功处置国企历史积案8 000多件,又降约10个百分点;这三项举措使工商企业负债率下降到60%左右的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
二是大规模推动重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共实施了57次集团层面、655次集团下属企业间的重组整合,解决了过去资产布局散、集团组织链条长、主业不突出、出血点多等重大问题,实现了资本向优势行业、资源向优秀企业、政策、资金等向优秀产品集中的“三集中”。
三是改造提升产业、工艺、技术档次和水平。目前,市国资委直管工商集团已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8个,国家级资质245个,国际领先技术43项,国内领先技术166项。有23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52个位列国内前三。有20个单项实力国际领先、56个国内领先、74个西部领先。例如:通过“环保搬迁+收购资源”等措施,使重钢这个产量长期徘徊在300万吨左右、面临淘汰的中国最老的钢铁集团,重焕生机。其2008年开始实现环保搬迁时,首先面对的是资金问题。通过渝富周转的模式,利用重钢老区、新区的土地级差,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今,一期650万吨全流程钢生产线已全面投产,技术装备、工艺流程等全部实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其次是资源问题。2009年,重钢集团以2.8亿澳元收购亚洲钢铁公司60%的股权,获得澳大利亚伊斯坦鑫山磁铁矿的开采权。该矿可开采储量2.1亿吨,初探储量14.71亿吨,选矿后的铁精矿品位68%。预计投资30亿美元,分三期建设,一期于今年11月下旬正式动工,2013年底投产,最终形成年产3 000万吨铁精矿的规模。此收购,一举突破制约重钢集团百年发展的资源瓶颈问题,年增矿石利润逼近百亿元。
路径四:“走出去”配置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抓住国家外汇储备过剩、人民币升值、全球金融危机、资本资产缩水等战略机遇,成功实施了一大批海外并购项目,形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海外并购模式。核心内容包括:
一是重点投资“五领域”,以改变内陆进出口格局为目的走出去。即以南美、非洲、东南亚、澳洲等资源富集区为重点,投资收购铁、铜、锰、铝及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国内市场急需的地下资源。以美洲、澳洲为重点,到巴西、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表资源富集区,建立农业园区,建设粮食、食用油等基础性商品生产基地。以减轻国内能源消耗压力等为重点,鼓励境外资源加工类投资,支持企业在境外对资源产品深加工。以英国、德国、加拿大、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重点,鼓励收购拥有先进装备或技术的海外项目,收购境外优质品牌加工类企业股权,将加工基地转移至重庆。
二是推动“走出去”与“走回来”相结合。正在实施“一石三鸟”模式,即通过投资海外实施并购或独资设企业,实现“走出去”;依托海外主体,通过海外市场融资后投回重庆,完成“引进来”;通过投资重庆收到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多重效果。
三是坚持“三必须”防范风险。即重点项目,必须由市国资委主导,统筹调度和配置各种资源,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形成“抱团”态势。项目论证,必须有全面客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风险评估报告。推进项目,必须有一组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参与,包括熟悉当地情况的国际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管理团队等。
如:重庆粮食集团,投资32亿美元建境外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基地建设+生产资料经营+加工贸易+仓储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对抢抓国际油料供应战略源头、稳定国内食用油价格、拓展和完善食用油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已有4船约26万吨优质大豆运抵回国,还有两船即将启程。到“十二五”末,预计可达1 0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65亿元、毛利42亿元。
重庆机电集团,以2 000万英磅收购英国PTG集团旗下6家子公司的全部股权,获得3个百年品牌、5项世界先进技术。重庆机床相关产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缩短15~20年。依托此收购,机电集团已在英国组建了技术研发和转移平台,正在移植重庆市“退城进园”的操作思路,推进这6家子公司在英国的搬迁和改造提升工作,新的研发成果将在我国国内企业无障碍使用。
中国四联集团,以2 000万美元收购美国霍尼韦尔加拿大蓝宝石工厂,为重庆市抢占世界LED产业链高端赢得了先机,此项目已在重庆开花结果。同时,四联集团几乎以零成本收购法国汤姆逊半导体实验室研发团队,使中国在解码核、解码算法等多项技术上一步实现国际领先。以此收购,四联集团国内首款高清芯片已经完成系统级测试验证,形成产能;为面向中国直播卫星市场的解码芯片提供市场;使面向物联网应用的低成本高清视频图像传感器、新一代视频编码算法可望成为国际标准。
重庆轻纺集团,以承接8 211万欧元债务,支付6 414万欧元对价,成功收购全球第四大汽车密封条企业——德国萨固密集团,一举获得6项世界先进技术、81项国际专利,年增销售收入30亿元。该公司是大众、奔驰、宝马、福特等汽车制造商的配套商。此项收购,创迄今中国对德国的最大产业收购纪录,签约仪式被纳入温家宝总理今年的访德行程,轻纺集团因此一跃成为业务横跨欧亚美三洲的跨国公司。
重庆交运集团,主导联合“五国六方”(中国、俄罗斯、德国、波兰、哈萨克斯坦、重庆),组建渝新欧国际物流平台公司,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从重庆到阿姆斯特丹只需12天,比我国沿海海运还快24天,成本相当;比欧洲同类平台同通道单箱成本低2 000美元,一举改变了过去内陆进出口全部依靠沿海口岸的格局,使重庆成为直通欧洲新的货物集结地和中欧、亚欧贸易的桥头堡。路径五:实施“整体上市”战略,推动国企机制深度转换、监管体制深刻变革。
2007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将整体上市确立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路径。2008年,重庆机电H股在香港上市挂牌交易,成为重庆直辖后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2009年,重钢股份实现A股回归,机电股份实现H股上市,西南证券借壳成功登陆沪市。2010年,水务股份登陆A股,农商行挂牌香港联交所,商社集团、港务集团实现主营资产整体上市。目前,在省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重庆以12家位居中西部12省首位。
这些企业的上市,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进了优质资源向优质国企集中,解决了国企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更重要的是推动国资监管从原来单一的出资人监管进入到“六位一体”的市场监管环境,即在出资人监管基础上,引入了以证监会为主的监管机构的监管;引入了交易所、协会等自律机构的约束;引入了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督导;引入了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倒逼机制;也引入了各类媒体的舆论监督。
发挥国资国企作用的重庆探索 探索一:通过国有企业运作,形成了“上交税金+上交收益+帮助政府投资+减轻财政支出”的“第三财政”力量,增强了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惠及民生的底气,为公共财政转型腾出了财力空间。以“十一五”为例:一是“八大投”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公益项目2 641亿元,年均投入约为以前的50倍,5年干了靠财政投入需要50年才能干的事,使政府腾出了大量财力空间用于公共财政支出。二是国企上缴财政820亿元,包括760亿元的土地转让收益和60亿元的国资经营收益。三是国企与财政彻底“断奶”,并帮助政府承担财政性支出615亿元,包括68亿元新建基础设施产生的管理成本,547亿元一般都由政府支出的企业资本金、破产周转金、环保搬迁资金、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改贴息资金等。
探索二:通过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介入,使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改革,推动非公、中小和微型企业发展有了新的资金来源和带动力量。为推动重庆“两翼”欠发达地区发展,重庆市委决定,由国有集团融资100亿元,以输送生产力要素的方式,帮助“两翼”17个区县和潼南县建设特色园区,取得很好效果。据这些区县预计,这100亿资金将最终带动其他投资上千亿元,形成产值上千亿元,新增税收上100亿元,带动就业上100万人。
为解决中小企业、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重庆以国资主导建立了一批担保公司、租赁公司。其中,通过渝富公司出资,引入国家开发银行、长江三峡总公司组建的全国最大的三峡担保集团,已为库区和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25亿元。为支持非公企业发展,重庆以工商产业集团与担保公司合资组建小贷公司,专门为工商企业产业链上的非公企业提供小贷服务,收到了多重效果。一是小贷公司收贷有保障。因为手中有贷方的货款。二是非公企业欢迎。因为贷款成本低且产品销售有保障。国有小贷公司利率大大低于市场其他小贷公司。三是促进小贷市场的规范。仅中国四联集团与重庆进出口担保公司组建的“信联小贷”,就为四联集团产业链上3 400家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
探索三:通过国有资本依法合规进行市场调节,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有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如:政府通过赋予投资集团土地储备职能,建立土地供给的“蓄水池”,解决了10年前房地产商大量囤积土地的问题。通过国有集团承建公租房、改造危旧房,控制投资集团储备土地的投放速度和建设强度,促进了我市“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体制建设,维护了房地产市场的相对稳定。
探索四:通过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托盘,使政府在打造发展硬环境、处理市场重大失误等急难问题中有了新的载体和经济支撑。如:由国资组建的西永微电园公司、江北嘴公司、保税港公司等,充当了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西永综保区、西永微电园、大学城、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等区域开放、发展平台的建设主体。采取由国有集团先出资解决矛盾,再通过集团运作、加上政府的财税减免等政策平衡资金缺口的方式,使重庆120多栋“烂尾楼”和“三金三乱”、“龙寰超市”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历史遗留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探索五:通过国有企业代表政府意图,以市场机制推动,使政府在培育、规范市场、建设现代市场体系上有了新的方式和路子。比如:在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建设领域,西部欠发达地区因市场信号一时缺失,民营等社会资本不愿进入,往往形成“经济落后、投入不足、制约发展”的恶性循环。重庆通过“八大投”先行投入,激活市场信号,打通了这一“死结”。“十一五”,“八大投”共完成1 100公里高速公路、3 500公里高等级公路建设,竣工和新开工197公里轨道线、10座跨江大桥、867万平米文化标志性建筑和公租房建设,引入53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领域。
针对在各种交易领域,往往因信息不对称、交易环节多等因素导致道德风险频发现象,重庆通过以国资主导,搭建了联交所、药交所、农畜所、招标采购集团等阳光平台,与政府意图、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共同作用,推进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如:在全国率先将涉讼资产的处置,强制进入联交所交易,推动全国涉讼资产处置的重大改革,规避了道德风险。此项改革受到了中纪委、中央政法委的高度肯定。
国企党建创新的重庆实践
重庆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在改革创新中全面加强,多项举措闻名全国。一是体制创新上,建立公共部门管项目、国资部门管资产、国有集团管建设的“三权分立”体制;搭建产权转让、药品交易等腐败易发、多发领域的阳光操作平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重庆国有企业的反腐倡廉体系,受到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和中纪委的充分肯定。二是机制创新上,建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综合考评机制,纳入企业负责人的和任期考核,与薪酬挂钩。建立国有企业党组织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实现企业党组织与现代企业制度的高效融入。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创建“党组织同步设立、治理结构同步到位、工作机构同步配置、工作经费和人员同步落实、工作考核同步跟进”的“五同步”机制,在全国国有企业中推广。
三是工作方式上,首创创先争优中“一讲二评三公示”的做法,在全市推广,被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国资委充分肯定。与清华大学合作,在全国首创“15+15”的企业领军人才培养模式,被誉为重庆国有企业的“人才摇篮”。开通全国首个电脑与手机互动的国有企业党建信息平台,率先实现了党组织、党员信息的动态管理和党员组织关系的网上转移。创建“国资大讲台”、“国资大舞台”、“国资大赛场”,逐渐成为影响西部乃至全国的重庆国有企业的党建品牌。
国企党建已成为重庆党建的一面旗帜。近5年共创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两个、“全国国有企业四好班子”6个,有38个基层党组织、281名党员受到市委表彰,131人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等市级以上荣誉,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国企民生导向的重庆工程
按照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决定》“在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中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的要求,重庆国企正在全面实施“十大工程”。一是实施“两翼”园区帮扶工程,带动投资上千亿元,新增产值上千亿元、税收上百亿元,解决和带动就业上百万人;二是实施微型企业重点扶持工程,补贴资本金5亿元,带动就业10万人;三是实施非公企业带动工程,全面深化“国进民也进”的发展机制;四是实施公租房支撑工程,投资700亿元,完成主城120万人的保障住房建设;五是实施农村“三权”融资工程,承担300亿元以上的“三权”抵押融资任务;六是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打造工程,年均投入800亿元左右,解决和带动就业50万人以上;七是实施对口扶贫模式的创新工程,建立国有企业组团、每年重点帮扶1~3个贫困区县的机制;八是实施农畜产品与交易市场的链接工程,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农民收益,调节市场价格;九是实施促进共同富裕的标杆工程,推动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在全市率先实现共同富裕;十是实施改革遗留问题的扫尾工程,探索解决约100万曾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职工社保及部分特殊群体困难的突出矛盾。经测算,随着以上“十大工程”的顺利推进,到2015年,可以投入和带动民生投入1万亿元以上,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和存量资产收益可超1 000亿元,其中,安排用于民生的比重可达30%以上,可以解决和带动就业200万人以上,对全市缩小“圈翼”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拉动可达60%左右。
规划到2015年,重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万亿元左右,年利润600亿元以上,生产经营一线普通职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工商企业核心指标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每户拥有3~5项全球领先技术,4户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 000亿元,进军世界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