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表现

时间:2019-05-15 00:4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表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表现》。

第一篇: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表现

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表现在行为信用、政策信用、绩效信用三大层面。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表现为:政府失信与社会低信用均衡,从而导致区域经济所需要的社会信用系统难以建立;影响公共产品的提供,并促使人们丧失对公共政策的信任;严重影响投资环境。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公信力 区域经济 影响

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培养人们的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中的首要任务,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是地方政府行使行政权的出发点和归宿,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是地方政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搞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地方政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转变观念、提供优质服务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地方政府发挥这些作用的最基础保障是其信用和公信力。政府的信用度在国内外都在不断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的地方政府信用失范,公信力下降,已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信用、政府信用与政府公信力

信用,广义上说,就是二元或多元经济主体之间,以某种需要为目的,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较为简单地可以理解为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所谓政府信用,指的是政府履行其对公众承诺(包括法定的政府职责、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所包含的信用责任等等)的状况,它是现代民主和法治条件下的责任政府的重要标识。它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期望和信念等,也体现出民众自愿地配合政府行政,减少政府的公共管理成本,以提高公共行政效率。政府信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如民众信赖政府和政府的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执行能获得民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民众支持、拥护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及民众之间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等。政府公信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它反映了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这种信用资源既包括意识形态上的(如公民对政府的政治合法性的信仰,公民对政府制度及公共选择过程的公正性、合理性的认可程度等等)、物质上的(如政府的财力),也包括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等等。

二、政府信用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而在所有的社会信用中,政府信用的地位与作用最为重要。

1.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与支柱。一个完整的社会信用系统是由国家信用、政府信用、政党信用、社会组织信用、企业信用、团体信用、行业协会信用及公民个人信用等构成的。而政府信用是其他信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政府信用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互动关系之中。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公务员的一言一行,都在展示着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系统中,政府信用是最关键和最基本的信用。

2.政府信用是政府职能顺利实现的保障。转变政府职能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职能能否顺利实现,既需要从人、财、物等有形方面提供保障,也需要从制度、规则、信用等无形方面提供精神支持与动力。如果政府信用存在缺失,政府职能的实现就必然遇到阻碍,政府信用度低,其法令、决策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就必然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的,现象。失信于民,政府行为就得不到社会和民众的支持与配合,甚至还会引起民众与政府的对抗,危及到政府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3.政府信用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是一种依靠秩序、规则和信用维系其存在与运行的经济。但市场竞争中的信用规则的确立和维系单靠竞争者的自身行为往往是无济于事的,而必须依赖于政府和政府信用。因为政府要为市场竞争制定“游戏规则”“信用规则”。同时市场“游戏规则”“信用规则”的遵守与履行离不开政府。

三、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表现

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表现在行为信用、政策信用、绩效信用三大层面。

1.行为信用下降。主要包括由于政府行为(包括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不规范,不负责任而导致的信用危机现象。如一些地方政府角色错位,直接介入市场交易的具体过程,或者自己以市场主体的身份从事经济交易活动,或者随意以政府的名义为某些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提供担保,滥用政府的财政信用,一旦交易失败或经济纠纷引发支付危机便往往以赖账了事。由于现行的自上而下选拔委任政府官员的权力资源配置方式,客观上形成了官员只需对上负责的局面,这种制度约束条件,使得一些机会主义官员将对公众负责排斥在自己的信用责任范围之外,为取悦上级官员不惜欺下瞒上,信口开河,出尔反尔,愚弄百姓,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及政府官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2.政策信用下降。主要包括公众对公共政策合理性、正当性、科学性、有效性信任程度降低的现象。主要有如下一些突出表现:一是由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缺乏必要的民主性和公开性,一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制定出违背民众利益和意愿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与民众相背离;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盲目制定出某些脱离实际的公共政策,并造成严重失误之后,拒不兑现其承诺的责任。如一些地方政府基于所谓的“逼民致富”,盲目出台政策,强制农民种植某种经济植物,对违反行政命令的农民进行粗暴的处罚,同时又不切实际、不计后果地大开空头支票,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无力支付农民的损失,不得已就以“打白条”的方式,推卸责任;三是一些地方政府规制无度,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形成“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作出合理的预期;四是一些地方政府基于地方及自身利益,随意制定同上级政府的政策相抵触的土政策,导致公众因国家公共政策体系的相互矛盾而逐步失去对公共政策的信任。

3.绩效信用下降。反映的是地方政府绩效追求的价值取向背离公众利益,以及这种绩效本身的真实性受到公众怀疑所导致的政府公信力下降。如一些地方以简单的经济增长数字作为官员业绩考核的主要参数,导致一些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短期绩效,行为取向惟经济指标是从,为了在经济绩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官员在行政过程中重汲取轻服务,甚至置百姓生活实际于不顾,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使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对立情绪不断加剧。更有甚者,少数地方政府官员为达到个人升迁的目的,大搞所谓的形象工程,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这些都严重破坏了地方政府的信用形象。

四、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政府信用缺失及公信力下降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以下几方面都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1.政府失信与社会低信用均衡,从而导致区域经济所需要的社会信用系统难以建立。确立稳定、有效的信用秩序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不断走向繁荣的重要前提。在制度经济学看来,信用秩序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种可以大致确定的预期,以便降低交易成本,并使市场主体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成为可能。政府信用是其他信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严重损害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支撑,加剧了社会秩序的瓦解,它将导致社会陷入一种低信用均衡,即在低信用的社会约束条件下,机会主义者将以不讲信用、坑蒙拐骗作为实现个人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而那些自身利益受到机会主义行为严重损害的行为主体,在不能指望政府挽回自己的利益损失时,为防止老实人吃亏的现象再度发生,也会纷纷调整自己的博弈策略,加入失信者的行列,以行为短期化和不讲信用作为自己的理性选择,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这样的地方政府如何培养人们的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又如何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所以,这种信用缺失的环境势必会影响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2.影响公共产品的提供,并促使人们丧失对公共政策的信任。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与地方政府规制无度,法无常规,导致公共政策发生信用危机有着直接的关联。首先,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的形成,各级地方政府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自身利益,个别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一种利益型政府,一种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社会行为主体。为此,一届政府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就可能随意地变更和废止上届政府的政策,并在不顾及下届政府的信用能力的情况下制订具有短期效益的公共政策,形成一届政府朝政策的现象。其次,由于不少地方政府官员的行政理念还停留于单纯管制的层面上,依然满足于计划经济时代那种一切围绕着政府转的权威感,习惯于运用行政权力,发号施令,强制性地推行自己的行政目标,所以注意力的转变,甚至心血来潮的冲动都可能促使地方政府官员随意变更公共政策。再次,由于地方政府制订公共政策的权限与程序还没有得到严格界定,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更改和实施公共政策的行为选择客观上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样的政府只能是“任性”政府而非守信政府,权力政府而非责任政府,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3.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切实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已成为当前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改善地方投资环境面临的最重要和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对于投资主体来说,信用秩序的缺失特别是政府信用的短缺,足以将政府许诺的任何政策优惠抵消得干干净净。相反,一个地方形成了良好的信用秩序,树立了良好的政府信用形象,就意味着这个地方在吸引投资等方面拥有了巨大的社会资本优势。据经济日报报道(2032年1月17日),我国市场交易中的无效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为10%—20%。我国企业经营中的无效成本更是居高不下,如剔除制度性变化和利率调整等因素,我国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4%,而美国企业只有2%-3%。另外,与WTO的规则接轨和落实我国政府的承诺,都意味着地方政府必须尽快熟悉和适应国际规则,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必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用政府,切实承担起自己所有行为的全部责任。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所存在的信用问题,不仅会使我们丧失入世给区域经济带来的种种机遇,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国际纠纷

第二篇:公务员形象关乎地方政府公信力

公务员形象关乎地方政府公信力

2012年11月15日 14:45 来源:学习时报2012年11月12日 作者:陈朋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经验表明,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主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强制性的硬权力,它通过行政、命令性的方式和强制化的手段,以国家暴力工具为后盾,实现刚性管理;另一种则是所谓的软权力,它通过潜在的影响力、理性的说服力和内在的吸引力,实现柔性管理。因软权力而来的柔性管理,影响力更为深刻、持久和深入。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现在都越来越重视软权力的重要作用。政府公信力是一种软实力,它反映了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地位。对于政府而言,缺乏公信力的危机是最深刻的危机。

政府的公信力除了同政府治理绩效、意识形态宣传等因素密切相关以外,还维系于公务员点点滴滴的行为和见微知著的作风之上。换言之,公务员形象是政府公信力的最直观反映。然而,一些调查发现,当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并不理想,尤其是地方政府公信力不容乐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异常复杂,但最直接的因素仍在于不良的公务员形象伤害了地方政府公信力。为此,深入思考公务员形象塑造与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具有显见的现实意义。

哪些不良的公务员形象正在损害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虽然从理想层面说,公务员形象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但是,现实生活中,诸多因素还是很残酷地表明,当前一些不良的公务员形象正在损害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懒惰懈怠。一些公务员思想懒惰,工作劲头不足,整天无精打采,得过且过。在工作面前,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其处事准则。相反,对应尽的职责却是讨价还价,偷工减料。

彪悍无比。这些人虽然在口头上宣称是人民的勤务员乃至服务员,但其所作所为完全不是这样,相反是彪悍无比。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咆哮哥”就是这种类型。这种人无论在口头上还是在实际中,都是官气十足、急功近利、居功自傲、脱离群众甚至悍然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

自私自利。这些人最大的特征就是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个人或少数人牟取私利,比如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假公济私行为。一事当前,想的是自己、亲属、小集团、小圈子的利益能否得到满足。他们虽然政绩平平甚或寥寥,但“私”绩卓著。

奴性十足。少数人想当然地认为,其职位是某个“政治恩人”给的。于是,极力讨好、迎奉上司,搞政治依附。结果,只亲近上司而不亲近群众,只关心上司而不关心群众,只密切联系上司而不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被其抛置脑后。

态度恶劣。其典型特征是仗势欺人,强取豪夺,以权压民、欺民、害民。尤其是在农村,特别是那些老少边穷的农村,少数干部还自我得意地认为,那种恶狠狠的做法“很管用”,因而很喜欢用这种硬办法来对待群众。其通用的工作方法就是“通不通三分钟”,“行则行,不行也得行”。然而,这些方式方法都是不理性的,是对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的背弃。

塑造良好公务员形象,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

以人为本。当前地方政府公信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公务人员没有很好贯彻这一理念,有的甚至是以官为本、以权为本,不深入群众,不了解民情,对群众习惯于管、控、压、罚。为此,迫切需要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公务员来讲,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要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惜人的生命,关心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服务为先。建设服务型政府,根基在于建设服务型公务人员。公务员不能做到很好的服务,服务型政府不可能建立起来。公务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最终直接决定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绩效。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始终铭记“服务”理念,明白自身就是群众的服务员,工作合不合格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要由群众来检验。

勤政廉洁。这是群众对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公共权力运行的最底线。因此,毫无疑问也应该是公务员必须坚持的底线。但是,一些人仍在公权私用,官商勾结,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浪费严重。凡此种种,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近年来,还出现了“小官大贪”的新动向。这些人级别不高,权位也不大,但是所做的事情却与党纪国法格格不入。实现勤政廉洁,除了公务员自身要努力提高品德修养、遵纪守法以外,还要积极构建公共监督机制。“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公众监督、媒体监督,将有助于公务员队伍的勤政廉洁。

诚实守信。真诚实在、信守诺言,不仅是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政府的基本要求。现代管理学的“破窗理论”表明,一扇窗户被打坏以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修理,打坏窗户的人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打坏更多的窗户。这对公务员树立良好形象,进而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树立诚实守信的形象,就必须严厉处罚失信者,让失信者付出应有代价。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诚信文化,进而推动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

既在岗更在状态。前不久,陕西绥德县林业派出所民警上班时间玩游戏、看电影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些公务员“在岗不在状态”的现实问题。在岗不在状态是一种典型的“履职病态”。表面上看,他们在上班,但只是在打发时间,效率低下。告别这种在岗不在状态的慵懒形象,根本之处在于提起精气神,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坚持今日事今日毕。

第三篇: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现阶段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据相关机构调查:2009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有所降低:在“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的调查中,认为“仅作参考,掺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的比例高达91.1%;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这个比例是79.3%。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度直降10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失信问题相当严峻。[1] 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严重性,而政府公信力缺失在地方政府中表现尤为明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政府的政策连续性不强。政策的透明度与可预见性是政府取得民众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少地方领导从自利性原则出发,对已经生效实施的政策、合同任意修改、废止,要不就是“新官不理旧账”,“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领导人的一句话”。这种现象越到基层政府表现的越为明显。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超越地方政府的上访问题越来越多,即便是到本级政府上访也多表现为群体性上访。而一个比较极端的表现是由个案容易引发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从去年贵州的瓮安事件,到今年湖北石首事件,都是由一般个案而引发成了轰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其实在这两个事件之间,国内还发生了许多群体事件。这些群体事件发生,都是因偶然因素引起,突发性极 强,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群众不相信当地政府,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在发泄过程中通过手机短信、网络传播信息、利用民众盲从的群体心理散布谣言,蛊惑更多民众参与,甚至做出对政府机关和其他设施进行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社会舆论质疑不断。在一项政府决策或信息发布之后,公众往往对其不认同,并进行分析、判断,发表个人看法,通过新兴的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社会舆论进行传播。如云南的“躲猫猫”事件、陕西的华南虎事件,均是网友提出质疑后,政府进行再调查,最终使真相大白的。最近社会上热议的河南彩民高中3.6亿元彩票巨奖事件,也受到社会质疑,认为这是内部操作所致,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二、现阶段包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根源分析

1.政府自身因素是公信力缺失的主要根源

第一,政策失衡导致公信力缺失。一是政策执行过程中

存在地域性差异。上级政策在政策出台过程中,虽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征求意见,也考虑了各地情况,但由于各地社情、民情千差万别,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使政策执行产生一定的偏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群众对地方政策丧失信心。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时期性差异。上级政策没能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发生的社会变化,制定的政策缺少连贯性,政策执行的尺度不一,导致群众认为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不力,耍了花样,地方政府从而成为矛盾的焦点,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三是地方政府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朝令夕改,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期。四是部分政府开出“空头政策”。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工作开展,在没有经常深思熟虑的情况下,草率出台政策,之后又久久不能兑现给群众的承诺,使政府失信于民。

第二,调控能力有限导致公信力缺失。一是地方政府对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有限,地方政策措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微,群众对地方政府的能力产生质疑,甚至认为政府在发展经济上没有进行作为。二是地方政府过于追求政绩,盲目追求GDP,出现“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向社会公布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脱离实际,而这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幅度存在一定差距,导致群众对政府失去基本的信任。三是地方政府甚至存在与民争利的现象,很多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充当了引导者和裁判员的角色,有的也作为运动员参与了市场竞争,追求经济利益,将企业与公众摆在了不平等的竞争位置上,导致民怨沸腾。

第三,腐败现象导致公信力缺失。一是各级政府查处的大案要案触目惊心,使群众对政府缺乏信心。在我国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件中,腐败官员的级别较高,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动辄几百万,上千万,有的甚至上亿,这是普通群众无法想像的数目,极大的降低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二是腐败现象依然禁而不止,查而不绝,腐败官员“前腐后继”,进一步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特别是在交通领域,多个省市出现了厅局长一个接着一个腐败,一个接着一个查处的现象,使群众认为腐败难以根治,对反腐失去了信心。三是腐败现象的存在范围之广,也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基层公务员都出现了一些腐败份子,其跨度之大,范围之广,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群众不由地认为腐败已渗透到政府的各个角落,难以对政府产生信任感。质

疑。第四,行政难以作为导致公信力缺失。一是存在“无法作为”现象。当前我国的“一府两院”均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而“两院”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执法不公现象,群众的一些合理诉求在“两院”得不到解决后,又通过政府来寻求解决途径,而这些又是政府无权处理的,无法进行作为,由此,群众认为政府不作为,对政府存在怨恨情绪。二是存在“乱作为”现象。一方面是政府内部执法机制不健全,执法混乱,政出多门,群众受到多方检查,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是执法人员素质较低,存在作风问题,在执法过程中权大于法的现象依然较多的存在,随意性较大,有的甚至存在索、拿、卡、要,敲诈勒索的现象,从一定程度损害了群众利益,有损执法形象,亵渎了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最近社会上热议的上海市运管部门“钓鱼执法”事件,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三是存在“不作为”现象。在各个地方都不同程度存在部门利益经济化,经济利益部门化现象,这也使得“有利的事抢着做”,“无利的事都不做”的局面,对无利可图之事,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缓作为,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工作人员相互扯皮,最终受损害的也是人民群众。2.社会时代因素是加剧公信力缺失的根源

一是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配问题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原有利益阶层,对利益的丧失心有不甘,存在不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社会转型时期,各利益阶层也进行了调整,原有的一部分既得利益阶层有可能在改革过程中失去了一部分利益,而这部分人是不愿意改革的,是对改革持否定态度的。特殊利益阶层在利益配过程中,随着势力的增强,存在与政府博奕,对话的阶段。在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一部分特殊利益阶层,这一阶层还在极力的想要扩大利益,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控制经济的能力,开始与政府进行角力,而这一阶层在利益没有得到最大化时,也可能对政府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是最容易丧失对政府公信力的阶层,一旦其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失去之后,便会出现反社会、反政府的情绪,而在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没有得到大的改观之前,其对政府信任感也会较低。

二是贫富差距拉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上“仇富”、“仇官”情绪较为严重。公众认为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政府管理经济能力欠缺,贫困群体不再相信政府会考虑其利益,将其排出在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的范围之外,由此也不听从政府号令。贫富差距

的拉大,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阶层,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转嫁于政府。富裕阶层与贫穷阶层之间,由于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不能公平享受社会成果,彼此之间也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若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和,双方利益得不到兼顾,其矛盾的升级最终会转化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行业之间的差距,也反映政府在社会管理职能上的失衡。三是公民素质不高降低了政府公信力。一方面部分群众有“唯恐天下不乱”的从众心理,容易造谣、信谣、传谣。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部分群众不顾是否掌握了事实真相,传播与事实不相符的言论,有的甚至捏造事实到处传播,意在损坏政府形象。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在一些不合理诉求无法实现时,对社会现状不满,就存在仇视政府心理。当前部分群众向政府提出了一些不合理诉求,在没能得到政府支持,或是诉求没有达到其期望值时,就对政府不满,借各种机会贬低政府,若有突发事件发生,更是求之不得,推波助澜,希望事件越大越好,政府威信越低越好。3.历史人文因素也是影响公信力缺失的又一根源

第一,人治社会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中,突出依靠贤人进行治理,为政者的道德就成为左右国家命运的杠杆,而这几千年的思想在人民的心中依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地方政府领导人治思想严重。在为政决策过程中,没有经过全面的调查研究,过多的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有的甚至通过一定程序将个人意志转化为集体决策,从而造成了地方建设的失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损失。有的领导者也还存在无视法律,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违法施政的行为,降低了行政行为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公众评论政府领导者的标准过高。领导者的道德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领导者都能达到仁人圣贤的标准,有的或多或少的在人性上存在一些暇疵,而公众以仁人圣贤的道德标准来评价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显得过于苛求,将个人道德与政府公信力划上等号更是有失偏颇。

第二,万能政府理念根深蒂固。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过程中,我国的政府都是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于一身的万能政府,政府工作包罗万象,政府决策高于一切,政府权力至高无上。这一理念导致部分公众过于依赖政府,对政府期望值过视,凡是各项社会事务,都寄希望于政府予以解决,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政府的解决,公众并不能转变理念,给予合理理解,认为这都是政府不作为问题,从而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质疑。同时,部分行政官员难以根除万能政府情结,在工作中越权行政,干扰立法司法

;以已之意代替民意,“替民作主”;将行政之手伸向市场,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三、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分析 1.建设亲民务实政府

一是不要让政绩工程冒头,要真正为民办实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建立亲民政府的思想基础,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要把谋取群众最大化利益为政府己任,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坚决反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二是不要让民利无处诉求,要畅通民意反馈渠道。要深入群众,听民情、查民意,解民困。要建立经常性的下基层制度,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处理好群众信访问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要建立好政府网络论坛,让公众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民意。要进一步完善听证制度,加强其规范化和法定化,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积极采纳公众意见,维护群众利益。

三是不要让官意代替民意,要提高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决策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环节,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坚决杜绝重大事情由个别人拍脑袋作决策的决策方式。要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一些重大的公共事项,必须依照科学决策的程序进行决策。2.建设诚信法制政府

一是不要让谣言走在真相的前面,要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对媒体的管理。要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建立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及时通过新闻发布会、电视电台以及政府网站向社会发布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全面、客观、公正的信息,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公众了解时事及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引导公众依据所了解的情况做出相关事务的正确的决定。

二是不要让“空头政策”影响政府形象,要加强兑现对民承诺。要科学制定政策,量力而行,在制定政策前要搞好调研,征求群众意见,尽量让政策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政策出台后,要坚决按政策兑现承诺,不忽悠群众,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切实树立诚信政府的形象。

三是不要让“人治”代替“法治”,要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政府是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要围绕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行政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缩短行政审批时限,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3.建设勤政廉洁政府

一是不要让腐败腐蚀了政府,要加大反腐工作力度。要将反腐败工作作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大事来抓,大力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惩治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积极构建进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制度上抑制腐败,不给腐败发生的环境。要加强行政审计监察,敢于揭露问题,处理问题,树立廉洁政府形象。

二是不要让不正之风泛滥,要加强政风建设。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要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根据不同单位所承担的职责,将具体内容细化到每一个岗位,并建立政府公职人员的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公职人员绩效考核和晋职评先的重要依据。要把诚信建设纳入单位的廉政建设范围之内,将办事拖拉、作风粗暴、效率低下等行政行为一并纳入整治的范围,并视之为“不装口袋的腐败”,不断加大教育整顿的力度,以此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具体行为人的良好作风提高政府整体公信力。

三是不要让公务员道德沉沦,要增强工作责任心。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脚踏实地,有诺必践,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形象,进而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公务员要加强道德建设,努力提高道德素质以及工作责任感,养成良好的从政道德,使公务员认识到自身的言行对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作用,做到谨言慎行,言出即行,言而有信。4.建设服务高效政府

一是不要为“万能政府”所累,要明确定位政府职能。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就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建设“有限政府”。要增强对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坚持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参与具体经济活动,不干扰具体经济行为,维护公平、公正、优良的市场竞争秩序。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在水电路的改造上多想办法,多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解决一些靠群众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完善义务教育、卫生医疗、城乡社保、贫困救助等体系,将政策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增强弱势群体对政府的信任。

二是不要让政策难以执行,要加强政策可行性研究。首先,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以人民利益和意愿为出发点,公共政策的价值和利益取向要与人民的意愿一致,要做到民心所

向,取信于民。其次,要努力实现政策制定和政策本身的制度化、法制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政策的制定要有可预见性,尽量做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过时,做到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只有增强政策的稳定性才能提高可信度。

三是不要对突发事件束手无策,要增强应急处变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防患于未然,要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建立健全各项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要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坚持紧紧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把维护和落实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出发点,争取群众支持与配合。要坚持公正原则,对于依法应该保护的权利要全力保护,对于依法应该打击惩处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全力打击惩处,保证突发事件处理的过程和结果是公正、公平的,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篇: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2014.6

一、考核方式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全网考,其中三次计分作业各占20%,期中考试占20%,课堂表现和BBS讨论占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本课程本学期是开卷考试。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比例

1.不定项选择题:30%(3*10)

2.判断题:20%(2*10)

3.填表题:(8%)

4.论述题:12%(1*12)

5.案例分析题:30%(2*15)

三、考核要点

(三)填表题

例:

请按地方制度为以下地方政府分类,并把相应的序号填入表格内。

1.考核知识点:

1、按照地方制度对地方政府的分类

2、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体制分类

3、根据国家的形成过程和原理进行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划分

4、分税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各自的税收范围

5、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与公共管理职能分类

(四)论述题(前5个是重点)

1、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中“一方就乱、一收就死、死了又放、放了又乱、乱了又收、收了又乱”的怪圈循环,其根源是什么?(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1、中央与地方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2分)

2、制度结构不健全;(2分)

3、监督机制不够健全(2分)

阐述6分

2、如何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责与权限。(不少于300字)

第一,必须界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分)

第二,必须坚持合理集中与适当分权有机结合的原则(2分)

第三,必须明确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2分)

第四,在事权与财权划分,应坚持事权相对分散,财权与事权基本一致的原则(2分)

3、简述地方选举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关系。(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地方选举是地方自治的途径与必要组成部分;(2分)

地方自治通过地方选举来实现;(2分)

有地方选举并不一定有地方自治;(2分)

有地方自治必然有地方选举。(2分)

4、“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这话对吗?根据地方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说明理由。(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不正确。(2分)

地方政府职能受民众需求、地方政权体制等因素制约;(2分)

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预;(2分)

地方政府职能建立在政府、社会和市场各自职责划分的基础上,职能行使不应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也不能侵犯社会自主权力。(2分)

阐述4分

5、简述自治体、行政体和混合体地方政府的异同。(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一)从产生方式看,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地方政府的首长及其主要部属是由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自治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混合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的,但与中央和上级政府之间存在不同形式的上下级关系。(4分)

(二)从权限范围大小看,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限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意愿或授予。(4分)自治体地方政府在处理法定自治事务时,拥有法定的独立处置权力;

混合体地方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上一级政府有权改变或撤销下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居民选举产生,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隶属和须对其负责的关系。

(三)实质:(4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实质上只是一个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自治体地方政府是地方自治社团选举产生的负责治理本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其权力来源于公共权力在政治层面上的纵向分权。

混合体地方政府是兼具行政体、自治体政府特点的新型政府。地方政府既是国家在地方的行政机关,又是代表地方利益的自治机关。

6、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地方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p218-2218、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p8

9造成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循环”局面的原因有哪些?p14110、中国成立后民主集中制的地方政府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3811、政府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哪些?p161-16212、影响地方政府活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有哪些?p43-4513、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途径有哪些?p252-25914、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职能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p117-11915、政府职能的制约因素有哪些?p108-10916、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17、结合实际,阐述选举对地方政府权力形成的意义p6718、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19、阐述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P241-2

4320.结合实际,阐述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五)案例分析题

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财政(支出)分权水平已超过倒U形曲线所对应的最优值。这意味着单就经济分权本身而言,它对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在衰减,有的甚至会有负面作用。当然,这并非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会因此停滞。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总体上都在不断上升,但其推动力量主要来自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总之,经济分权带来的竞争激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包括财政支出在内的政府行为,目前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因此,在新阶段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中,应当着重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减少地方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促使其由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真正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1、结合地方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谈谈为什么当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是什么?(7分)从经济发展为中心向经济职能弱化,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发展;2分

向兼顾经济效益转变;2分

阐述3分

2、如何正确处理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8分)

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实现其他职能的基础;(2分)

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过渡干预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2分)阐述4分

案例二:(15分)

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近十年,正如基层干部自我调侃的那样,竟然伴生了一个尴尬局面——“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稳稳当当,县级财政哭爹喊娘,乡镇财政精精光光。”事实上,《瞭望》新闻周刊调研中发现的一组数据,一定程度解读了地方财政运行艰难的原因。据财政部网站公布,2009年1~9月份,中央本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3.4%,地方收入占46.6%;中央本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1%,地方支出占79%。这意味着,中央政府拥有较多的财力只负责了较少的事务支出,地方政府用较少的财力要处理大部分的事务支出。这种财权上的集权与事权上的高度分权局面,集中暴露了一个当下中国政府治理的大痼疾——政府间财力和事权严重失调,正在将地方财政变成了一根只能越绷越紧的“钢丝绳”。在“对上负责”的体制因素驱动下,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放,财政压力直接下压到县乡基层„„而这样的社会后果尤其令人担忧。由于基层地方政府不能不能履行如提供安全和服务等公共产品等功能,导致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这与地方财政的困顿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1、分税制改革厘清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收入,基层政府财政为什么还会发生“走钢丝”的险象?(7分)

事权划分不明晰;(2分)

事权与财权不统一,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缺乏规范性;;(2分)

阐述3分

2、应该如何解决基层政府财政“走钢丝”的问题?(8分)

确立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2分)

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2分)

阐述4分

案例三:

三鹿奶粉案所折射的政府职能问题

在没有把政企真正分开的情况下,“企业出了问题,政府就是共犯”。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卫平在正在江苏无锡召开的“法制建设”论坛上表示。“三鹿奶粉事件说明中国某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并没有真正分开,政府职能亟待彻底转变”。张卫平引用石家庄三鹿集团网站的介绍说,该集团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支持”的奶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100亿元人民币。这家企业的问题奶粉直接导致了石家庄市市长的辞职。目前中国大陆已有6200多个婴儿因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配方奶粉而患病。总部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三鹿集团是第一家在该丑闻中曝光的乳业巨头。后续的调查发现共有蒙牛和伊利集团在内的22家生产企业牵涉其中。质检局、工商管理局、和卫生局等政府监管部门“既然要对企业进行监管,就必须和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指出:“而我们现在的某些行政机构往往在执行职能时,独立性不够。”张卫平表示,商人和企业是以谋取利益为第一的。而“政府的职能就是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安全的社会秩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解决交通问题,”而不是与企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才是对政府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正确理解”。他说。“政府依法行政,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根据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政府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保护消费者,督促企业在赚钱利润的同时,履行其社会责任。(1分)

产品质量监控职能;(2分)

假冒伪劣产品处罚职能;(2分)

阐述2分

2、案例反映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职能履行存在哪些问题?

监管职能不到位(2分)

与企业存在利益交换(2分)

阐述4分

案例四:

推进落实中央调控政策方面,没有哪一项比推进房产税的开征更得到地方政府真心实意不遗余力的支持,房产税的开征将每年为地方财政增加税收逾千亿元。但关键的问题是,房产税开征了,财税问题解决了,房价就能回归理性吗?地方政府就不再炒地了吗?“这不是一个必然的因果联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指出,房地产泡沫原因是两个,一个是政府炒地,另外一个是社会资金炒房。既然土地是国有,中央财政把土地出让金收回是合理合法,然后再由中央把钱转移支付到需要的地方。也就是说,要想地方政府不炒地,就必须堵住地方政府卖地吸金的口子,由中央收缴土地出让金。但时至今日,中央对此并无说法。财路不断,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央十二道令牌也拦不住地方政府闷头炒地的势头。当然,多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并不遗余力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但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有些地方政府却沦落为开发商的利益代言人。比如有些地方政府一边表态“土地出让要综合考量,不再价高者得”,一边新地王频出。除了财路不断,还有问责不实。10月1日,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决定,对省级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进行考核与问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要利益还是要乌纱帽?这本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此次三部委的所谓联合问责,对于“控制房价不力的标准”“如何问责”“追究何种责任”均无说明,更本质的是,三部委与地方政府在人财物上均无制约关系,又凭何来问呢?

1、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划分的角度,谈谈为什么地方政府炒地屡禁不绝?(7分)

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不明确,财权与事权不统一造成的地方政府财政紧张;(2分)地方政府具有不同于中央政府的利益与目标;(2分)

阐述3分

2、如何通过完善问责机制,解决地方政府不落实中央政府政策的问题?(8分)

政绩考核中,把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要指标;(2分)

强化地方民众参与与监督(2分)

阐述4分

案例五:

从来没有一场大范围的迷雾阴霾像今天这样,引起舆论和民间的强烈批评与戏谑。在PM指数频频在一些城市爆表的背后,是呼吸道等各类疾病的高发、是交通的阻滞、是社会心理的恐惧与焦虑,甚至是生命的提前终结。几十年过去了,这种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红利开始消失、弊端不断显露,一个关于发展、关于进步、关于文明的终极问题必须直面:一切发展是为了人的福祉和权益,如果既有发展模式不但没有实现人的福祉的帕累托递进,反而在不断削弱和损害人的幸福感,那么这样的模式必须进行伤筋动骨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一切发展要建立在“人”的基础上,把“人”的福祉能不能改善、“人”的权益能不能保障、“人”的意愿能不能实现作为标准。只有这样的理念成为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政绩考核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建造出正义的高楼大厦。很多地方在发展的时候,惯性思维还常常被“GDP第一”所左右,这必然会衍生出重招商引资轻环境保护、重解决就业轻污染处理、重财税贡献轻空气质量等一系列逻辑。

1、地方政府追求“GDP至上”的深层动机是什么?(7分)

地方财政压力,以及政绩考核中GDP成了重要衡量指标;(2分)

某些地方政府的自利倾向;(2分)

阐述3分

2、如果改变地方政府“GDP至上”的发展模式?(8分)

以绿色GDP、人文GDP作为官员考核指标;(2分)

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划分(2分)

阐述4分

第五篇:地方政府学

名词解释:4*5=20分(50字)

地方政府制度分类

1、纯属地方行政机关行政体地方政府(直接国家任命,漠视民众选举)

2、实行地方自治地方政府(民众选举产生,忽视国家利益)

3、混合体地方政府(上级国家任命,下级选举产生)

地方政府的发展方向(P248)

总方向:从管理走向治理

理念:“治理”是指各公共或私人机构与个人管理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互相不同或有冲突的利益得以协调的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含义:1.多元治理,公共机构+其他组织人员合作

2.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两者均重视,根据轻重产生次序

3.强调市场机制、重视政府固有核心权威和协调合作的网络关系

4.基于政治运作系统,考虑利害关系人间权力互动促进自身利益情景(不交给社会精英、管理主义者掌控)

历程:

20世纪80年代——英国兴起地方治理

20世纪最后20多年——地方政府发展特点:社会管理主题超越了地方政府本身

1988年奥斯特洛姆指出:地方治理包括政府、私人、资源部门、市民社会以内,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称为地方治理结构。

管理→治理,意味地方政府角色的变化。

价值观:政府强调对地方公众的回应,强化政府的服务理念。

主体角度:地方政府不是传统地方公共权力的唯一中心。结构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威等级

权力体系。各方所构成合作关系。

权利结构:唯一中心变成地方权力多元主义。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P129)

基本模式:

(1)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均权型

(2)合伙型、代理型、依赖关系型

应该是什么模式、什么关系。通过对立、竞争、合作、分权组合来设想比较好的关系。

1、分权合作

2、竞争合作

(我国目前需要达到的就是分权合作)

Point:我国的整个政权体系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的。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而言, 中央政府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权威来实现统一领导, 又要保证地方政府应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措施:

1、中央下放权力,明确权责划分

2、强调完善法律

3、构建优势互补关系(财政依赖/立法依赖/行政依赖)

简答:5题

1、非户籍人口渐进关爱战略意义

例子:珠海市教育资源实行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皆免费的政策

①带来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统称人力资源(包括人才引进和吸收外来工)②缓解城市老龄化水平

③完善城市功能(指非户籍人口从事相关的服务行业,包括保姆、餐饮、清洁等)

④提升城市形象,更大限度吸引外来劳动力,减少被其他地区争夺人力资源的危险。(各城市间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

⑤缩小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差距,实现部分公平

⑥非户籍人口减轻本地政府的压力。

⑦非户籍人口拉低户籍人口的暂时利益,但是长期利益增加。

2、强化市场经济、法治化行政主体

市场经济:是指存在于发达商品经济社会的,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并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

我国采用:市场机制+政府机制。目的,克服市场失灵,采取手段引导经济良性发展。Point: 强化对象,强化方法。

强化对象: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特点:

1、平等性——根植于平等、自愿、透明的商品交换行为

2、开放性——利益主体多元化且有序竞争/突破行政、所有制、地域等限制

3、自主性——企业、消费者、政府等主体均具有自主意志与利益诉求

4、法制性——运用法律逻辑、手段构筑法理性交互平台,解决各式权益纠纷

(强化重点、特别是行政人员的法制性建设)

法治化行政主体构建:

1、明确行政主体的价值定位——公共服务人

2、明确行政主体的价值目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3、行政主体内部的法制建设——设立行政机构对应的职位说明书,约束权利、完善监督 政府建立法治化政府

意义: 一是降低经济活动中的行政管理成本;

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业积极性,利用各种制度和机制构建一种只要付出辛劳就能获得成功的社会预期;

三是打破因行政管理而形成的垄断,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 四是维持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确保政令畅通,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制裁

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民主科学依法决策,是行政行为的基础和保障。各级政府必

须把行政决策纳入规范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切实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

(二)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中央、省、市的重大决策,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意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部署,一旦公布实施,就必须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在形式上,要求行政主体及其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越权,不滥用权力,不违法行政;在实质上,要求行政主体及其行政活动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法律原则、目的与法理等;在责任上,要求行政主体承担一定的责任,体现权责一致原则。

(四)强力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坚决实行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解决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在经济管理上,要强化“看不见的手”,弱化“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到凡是市场能运作的,政府不包揽;凡是企业能自主经营的,政府不干预;凡是该社会办理的,政府不插手;凡事能由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领域,政府尽快退出,真正做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搞好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政府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行政措施和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

(五)不断优化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宜居城市、吸引外来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自身素质。要高度重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要通过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组织学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

紧迫性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纲要》实施6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对依法行政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挑战增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和艰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扩大,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社会矛盾有所增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各级行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看待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增强建设法治政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4中央地方间的权力关系(结合卖地、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事权重、财权小)我国目前是“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中央政府的意志通过地方政府得以贯彻,实现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央地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缺乏制度性安

排,在财政相互独立的情况下,衍生出上级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即尽可能地控制更多财政资金和来源,尽可能把行政责任向下级政府下方,同时不愿意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向下级政府让渡自己的财力。造成了地方政府责任与财政能力的严重不对称以及地方政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经济、这回、政治、文化等职能。

地方政府疯狂卖地体现出地方政府承受着自上而下的体制压力,事权不断下移,财权不断上移,地方政府层级间的财政支出责任不是依法划分,而是根据行政权力来调整,体现在财政支出责任上,迫使地方政府承担更多的财政责任,只能通过滥用行政权限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其中疯狂卖地只是其中的手段之一。

5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适当倾斜、负外部性效应)

适当倾斜的例子:

物业管理(把部分公共管理权力下放到私人企业)

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当达到一定的成都市,具有竞争性。(不给钱不给你用)

负外部性: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例子:当一个人使用资源的时候,减少了其他人对该资源的享用,无以损人则无以利人。)

减少负外部效应的措施:

1、征税或惩罚性收费

2、政府管制(颁发许可)

3、法律诉讼(由于结果不确定性而比较少用)

论述题

1. 海角七号(民众参与、区域发展意义、青年成长)

①推动实施、减少阻力。

②调动本地民众积极性

③有利于加强执行效果。

④有利于拉动区域各方面发展(就业、文化、经济、政治)

⑤树立政府形象

2. 李克强,人本主义政府管理追求、效率、公平

(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在城市公正和公众参与的理论中, 城市规划不再是规划师专属的纯粹物质性的工作, 城市中各类人群、各种利益群体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作用.在城市规划的制定中,让公众能直接、有效的参与其中,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望。规划师的角色也不再是英雄主义的权威和专政, 而成为社会各个不同群体的代表和辩护人, 进行协调和综合。

案例

1、政府环境治理(鄂尔多斯、煤炭)

2、加强中央对政府控制(中央不要管太多,应放权;)

中央:环保、国防

地方:医疗、交通、卫生、文化、

下载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表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表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方政府体制

    地方政府体制: 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的分配,由志愿 者人员组成实......

    地方政府举报信

    举 报 信 尊敬的李市长:您好! 您的工作非常繁忙,本不应打扰您的正常工作。但是,我们在经过百般曲折之后,在没有任何解决办法的情况下,万般无奈才给您写信反映情况。如果因此干扰了......

    关于提振地方政府公信力若干问题的研究

    关于提振地方政府公信力若干问题的研究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能缺少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本文阐述了现代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机制,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地方政府治理作业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地方政府治理》课程考核要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的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 一. 作业要求 1.......

    服务型地方政府探讨

    服务型地方政府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中,计划经济的弊端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完善,仍未形成有序的运作机制。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

    地方政府学作业

    地方政府学作业一.个人讨论提纲: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适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和权限,合理划......

    地方政府立法调查报告

    地方政府立法调查报告 第一次进行这样的社会实践感觉很新鲜,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法学专业课程都已经学完,进行这样的实践课程可能会简单一些吧。但是事实不是我想的那么......

    《地方政府学》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地方政府学》答案试卷号:6377 一、名词解释 1.地方自治:国家内部一定地域的人民,由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家监督下自行组织法人团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