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平安建设的若干意见

时间:2019-05-15 00:3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平安建设的若干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平安建设的若干意见》。

第一篇: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平安建设的若干意见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平安建设的若干意见

(赣发[2005]9号 2005年7月22日)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做出的“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的决定,现就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平安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平安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及奋斗目标

1重要意义。当前,我们既处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又处于各种矛盾凸现、刑事案件高发、对敌斗争尖锐的复杂时期。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平安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也是全省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实际体现。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抓好发展第一要务,落实稳定第一责任,为推动和谐创业、富民兴赣,实现江西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康素质,真正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和谐平安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政治、行政、法律、教育、文化等多种有效手段,努力解决和积极预防影响和谐平安的问题;坚持协调各方、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协调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和谐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目标任务。总体目标: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诚信友爱风尚,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任务:

——确保政治安全。对敌对势力、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活动发现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及时粉碎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图谋,坚决防止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问题发生。

——确保社会安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尽力化解不安定因素,避免矛盾积淀、激化引发社会对抗,坚决防止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

——确保治安安全。保持刑事发案平稳,城乡治安秩序良好,治安乱点由乱到治,“毒赌色”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遏制,坚决防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恶性刑事案件发生。

——确保公共安全。治安灾害事故稳中有降,重大事故减少,各类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坚决防止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群死群伤事故发生。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确保经济安全。全面落实改革发展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健全信用服务体系,依法查处经济犯罪,坚决防止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案件发生。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在改革发展中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作决策、上项目、搞建设、办事情,都要符合群众利益,决不能侵害群众利益,决不能搞沽名钓誉、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出台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改革政策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可承受能力,制定发展措施要充分考虑给人民群众带来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实施重大的发展项目时,要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具体细致的实施方案,明确相关的政策措施。同时,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自觉地配合和支持国家建设,防止因工作不到位引发社会矛盾。

6妥善协调处理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妥善处理土地征用中涉及农民利益、城镇拆迁中涉及居民利益、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涉及职工利益等问题,从严治理教育收费、医药购销、医疗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不正之风,切实防止和纠正拖欠、克扣农民工的工资等现象,保护不同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

7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利益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的富余劳动力就业,以及转业、复员、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积极稳妥地推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积极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建立健全协调和处理劳资矛盾的机制,严格执行职工最低工资制度,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建立健全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安排好贫困地区和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满腔热情地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医疗卫生、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落实各项优抚政策,真正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巩固维护社会稳定的群众基础

8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扩大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全面落实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推进城市社区民主建设,积极探索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后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

9扎实推进依法治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断提高全省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快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强化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抓好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引导广大公民以合法形式行使民主权力,以理性方式表达利益要求,以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

10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趋势,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机制。整合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资源,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事端

11深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进一步形成党委、政府领导,综治机构协调,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工作格局。健全人民调解组织,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把人民调解和司法诉讼调解结合起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机制。加强维护稳定信息督查工作,着力解决基层信息不灵、信息失真、信息梗阻问题。继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着力把可能影响稳定的矛盾纠纷解决在第一时间,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12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群体性事件规律的研究,完善工作预案,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依据法律和政策办事,坚持以疏导教育为主,认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慎用和善用警力,提高现场处置水平,依法果断处置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插手群体性事件的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迅速平息事态,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冲击,把群体性事件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13切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以畅通信访渠道为主线,以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为核心,以基层信访工作为重点,依法规范信访工作行为和群众上访行为,依法保护群众正当的信访权利。坚持领导干部下访制度,不断完善接访、约访、回访制度,畅通民意上达的渠道。坚持有访必接、有信必复,切实提高要信要访按时办结率、当事人息诉率和群众满意率。妥善解决带有政策性、苗头性、群体性特点的信访问题,有效遏制重复访、越级访、集体访和赴京访。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14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把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与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倍加珍惜重要战略机遇期,自觉维护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

五、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城乡治安秩序进一步好

15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建立贯彻“严打”方针经常性工作机制,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严重刑事犯罪,重点打击涉黑涉恶有组织犯罪,爆炸、绑架、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抢夺、盗窃等多发性犯罪,整治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查禁“毒赌色”等社会丑恶现象。依法从重从严打击严重经济犯罪,加大查办职务犯罪的力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推进反腐败斗争。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16加快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重点转到治安防范上来,实行人防、物防、技防并举,提高防范科技含量,构建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铁路护路联防等工作,加强对枪支弹药、易燃易爆、剧毒和放射性等危险物品,以及公共场所和关键公共设施的治安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严防发生重大治安问题。积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有效方法,实行群防群治,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维护治安的工作机制。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17强化综治基层基础工作。整合基层综治力量,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自治组织为基础、基层政法综治组织为骨干、群防群治组织为辅助力量的综治工作网络,筑牢基层第一道防线。加强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和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政法单位公正执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加强基层综治办建设,配齐配强综治干部,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工作经费,推动基层综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强各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广泛开展平安县(市)、平安乡村、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企业等创建活动,积小安为大安,努力实现全省和谐平安。

18高度重视非传统安全问题。加强反恐怖斗争,完善工作预案,落实防范和应急措施,防止暴力恐怖破坏活动的发生。努力抑制经济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尽力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对社会稳定带来冲击。保持物价基本稳定,避免因物价上涨引发不稳定问题。加强金融监管,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稳妥处置金融领域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防止重大传染性疫病的发生。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不安全食品、药品流入市场危害群众生命安全。

六、加强对社会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

19切实加强社会传媒和互联网的管理。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等主流媒体的作用,确保先进思想文化牢牢占领舆论阵地。注重研究和把握互联网等新型传媒的特点和规律,完善互联网监管机制和监管手段,有效发挥新型传媒的积极作用。加大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的力度,防止境外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流入境内。

20正确把握社会敏感问题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对社会敏感问题的报道,要着眼于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尽量化解矛盾,理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顺情绪,防止不满情绪积淀和激化,更不能单纯为了追求新闻效应,而刻意制造公正情绪的对立。按照中央要求,把好重大群体性事件报道关,注重舆论引导的社会效果。认真做好涉外案件、事件的报道工作,尽可能减少境外重大事件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

21高度重视涉法舆论引导工作。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警惕别有用心的人打着依法治国的幌子否定党的领导,打着司法改革的旗号否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以及利用个案炒作诋毁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形象。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挑战和攻击,对干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要旗帜鲜明,敢抓敢管。

七、严肃公正文明执法,营造有利于和谐创业、富民兴赣的良好法治环境

22端正执法思想。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紧紧围绕和谐创业、富民兴赣、实现崛起的大局开展执法工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该管严的管严,该放宽的放宽,该灵活的灵活,做到管有法、宽有度、活有序,把执法的严肃性和工作方法的灵活性统一起来,把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统一起来,使一切执法活动有利于加快发展。坚持打击与保护并重,克服和防止重打击、轻保护的现象,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坚决打击违法犯罪,依法保护公开、公平、有序的竞争,保护各类创业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创业者干事业的积极性,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富民兴赣。

23规范执法行为。针对执法服务中容易发生问题的岗位和环节,逐一规范执法行为,使每个执法岗位和执法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认真整改执法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从创业者最不满意的事改起,切实解决和防止就案办案、孤立办案,办理一个案子搞垮一个企业;对创业者的求助冷硬横推不作为,或不负责任乱作为;索拿卡要,坑商宰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事;搞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偏袒一方当事人,以及执法不严、不公、不文明等问题。健全执法责任、办案办事公开、监督制约、执法过错追究等制度,把各项执法活动纳入规范、有序的轨道,促进严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优化全民创业环境,让创业者放开手脚干事业,一门心思谋发展。

24严明执法纪律。坚持服务为先、管在其中的原则,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搞好服务。严禁借服务、管理为名,向服务单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乱拉赞助,或者要服务单位报销各类开支费用,决不允许在执法、服务中搞利益驱动。对执法过程中徇私舞弊、贪赃枉法,造成冤、假、错案,使创业者蒙受冤枉的;对工作失职、渎职,使创业者遭受人身财产不法侵害的;对执法方法不当出现过错,使创业者受到经济损失的;对搞利益驱动,败坏执法队伍形象,引起创业者不满的,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执法人员的责任,问题严重的追究执法单位领导的责任,并依法予以赔偿。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平安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5摆上重要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平安建设,摆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来研究,摆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中来考虑,摆到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中来谋划,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落实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26形成整体合力。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把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平安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单位,落实到基层。在和谐平安建设中,各有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民团体、广大干部群众、驻赣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和谐平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27提供有力保障。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从严治警,加强执法队伍尤其是政法队伍建设。从实际出发,加大对和谐平安建设的经费投入,保障政法机关履行职能所需经费,提高科技保障水平。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防群治队伍的保障办法,多渠道、多途径地解决群防群治工作所需经费,确保和谐平安建设顺利推进。

28完善考核机制。把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平安建设的工作成效,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列入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政绩评定、晋职晋级和奖惩实施的重要依据。坚持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加强督促检查。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地方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渎职引发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严肃追究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把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平安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篇: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布单位】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6-01-17 【生效日期】2006-01-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明进步,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机勃勃、环境优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基本原则。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二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既要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搞好长远规划,统筹谋划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等各项事业发展,又要从经济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搞起,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不同乡村的实际出发,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四是依靠群众,惠及农民。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维护好农民权益,使农民真正得实惠,不搞形式主义,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五是讲究科学,突出特色。坚持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注重体现农村特点,传承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村一面、脱离农村实际。

(3)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通过10-15年的不懈努力,使广大农村逐步达到“五新一好”目标:发展新产业,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生活宽裕;形成新机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协会等为主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明显增加,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乡镇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建设新村镇,村镇建设纳入规划管理,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村容镇貌显著改观;树立新风尚,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育新农民,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成为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创建好班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提高,基层政权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组织农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4)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比重。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各级政府要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对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5)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持“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农业发展思路,在保护生态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加大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建设油料、棉花、水果、蔬菜、茶叶等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毛竹、油茶等,加大对湖泊、大中小水库、易涝低洼田、宜渔稻田等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扩大全省水产养殖规模,发展各具特色的特种水产养殖。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基层兽医队伍稳定。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中小企业扩大融资渠道创造条件。抓好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优质农业产业群。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和支持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及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试点县(市、区)的乡村投资建设连锁“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7)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跨地区劳务协作,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有序流动,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乡镇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8)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9)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实施,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工程,积极组织贫困群众投工投劳,认真落实劳务报酬政策。继续增加以工代赈等扶贫配套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加快完成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扶贫任务。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

(10)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滨湖地区的排灌设施改造,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大农村能源、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

(11)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以乡镇为单位,搞好乡镇所在地、行政村、自然村规划。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镇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规划要体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产业发展、生产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全面进行规划。县(市、区)要加强对村镇规划的指导和管理,建立“村庄自愿申请、乡镇审核批准、县里统一备案”的自然村新村建设申报制度。自然村新村建设申报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乡镇审核批准后才能开始实施。严禁未规划先建设、边规划边建设、违反规划乱拆乱建等现象。要加强乡镇所在地的小城镇建设,使乡镇成为辖区内的农业生产指导中心、教科文卫服务中心和社会管理中心;加强村委会所在地的中心村建设,使中心村更好地履行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加强自然村建设,使自然村成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12)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抓好“六改”:一是改房,做到房屋整洁。有保留价值的房子可进行整修,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名胜古迹要注意保护,没有保留价值的土坯房和“空心房”要逐步拆除。坚持“一户一宅”,引导有建房需求的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引导独立户和散户集中建房。新建房屋要经济实用、安全美观,体现地方人文特色,注重节地、节材和节能。二是改栏,做到人畜分离。对猪牛栏进行改造,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发展畜牧小区。三是改水,做到逐步饮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根据不同地方的水源条件,50户以上的村庄可以自然村为单位,使用小型供水设备抽取地下水或引山泉水,规模小的村庄和散居农户,可推广一家一户机械提水,基本实现自来水。自来水的水质要卫生安全,收费要规范,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四是改厕,提倡使用水冲厕。既要推广适宜农户使用的“三格式”、“双瓮式”水冲厕,也可建设与沼气池相结合的水冲厕。五是改路,做到道路硬化。逐步做到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硬化,改善通行条件。六是改环境,做到林果成荫、环境优美。整治脏、乱、差,对水沟、水塘、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搞好农户家庭卫生。要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搞好村庄绿化。推进“四普及”:一是普及沼气。在有条件的村庄普及沼气,推行“猪―沼―果(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二是普及有线电视。在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完善县、乡、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提高农村的有线电视入户率。三是普及电话。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建设,提高农村的电话普及率和网络覆盖率。四是普及太阳能。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在有条件的村庄和农户逐步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13)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强化政府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认真落实“一费制”、“两免一补”等政策,从2007年开始全省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完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14)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造就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15)全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卫生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乡(镇)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立一所卫生所(室)。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要逐步达到相应的配置标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试点,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16)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农民文体生活。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

(17)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扎实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6年开始抓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8)积极倡导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和谐村组、和谐家庭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树立勇创家业的理念,大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文明的丧葬文化,逐步规范并加强农村墓地管理。继续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19)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20)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鼓舞农民,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积极发展农村村落社区组织,培育各类专业经济合作协会,推动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动和引导村民理事会的健康发展,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1)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推进和完善“乡财县代管”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22)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深化国有农(林)场改革,逐步剥离国有农(林)场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抓紧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扶持农村信用社减轻历史包袱,完善治理结构,优化经营机制,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实现国家支农政策与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的良性互动。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新增存款要保证一定比例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八、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23)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重点在“多予”和“强化”上下功夫。总的要求:一是做到“三个终结”,实现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除烟叶外)和牧业税的目标。二是做到“三个高于”,支农资金要按照法律规定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三是做到“三个强化”,强化粮食直补力度,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总额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同时强化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增化肥储备利息补贴。四是做到“三个加大”,加大财政对粮食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林)场税费改革力度,将农(林)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技服务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实现“三个加快”,加快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村医疗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扩大到40个。

(24)对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扶持。具体是“两补两免一简化”:对改善自然村通村委会所在中心村和自然村内道路通行条件,给予水泥等实物补助;对农户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给予适当的资金或实物补助。免除自然村和农户改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各种规费;免费向自然村提供规划图纸和向农户提供房型设计图纸。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方便、快捷、规范的服务。

(25)统筹安排各种支农资金和项目。省直各有关部门实施乡村公路建设、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文明村镇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定点扶贫和移民搬迁等项目,要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统筹安排。对中央和省分配以及来自其他渠道的各种支农资金,县(市、区)政府在不改变资金基本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可进行整合,捆绑用于新农村建设。对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中小学教育正常开支的转移支付资金,以及给予农民的各种补助款,要及时拨付到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九、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26)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社会各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努力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扎实实把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27)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指导。各设区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立足自身职能,找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合力。

(28)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要顺势而为,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29)抓点带面,逐步推进。先选择经济条件较好、工作基础扎实、农民积极性较高的村庄进行试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年推进。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要建立新农村建设联系点,每年集中帮建1-2个自然村,搞好服务、协调、指导,从人财物等各方面帮扶联系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30)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各地要根据经济实力、村镇现状、人口结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自然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切忌贪大求洋,急于求成,不要搞进口草坪,不要建广场。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搞举债建设。要尽可能降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改房建房的各种费用,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物价、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建筑建材市场监管,防止价格上涨抵消惠农政策给农民的好处,对借新农村建设之机乱涨价、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建材等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

(31)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第一线,掌握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好农民群众关心并急切盼望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认真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好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扩大和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3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一年。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各种有利条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做好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2006年1月17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环保局积极推进平安建设全力维护稳定和谐

***环保局积极推进平安建设全力维护稳定和谐

***环保局以“抓创建、保平安、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大力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成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平安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责任制,确保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广泛宣传发动,增强综治意识。定期开展环保法律宣传教育,利用思想政治、理想信念、形势任务及党风廉政等专题教育,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大力提倡法制文明用语,提高执法形象,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觉性。

发挥职能作用,确保社会稳定。认真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不断加大辖区污染源现场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城乡环境安全。

严格队伍管理,开展文明执法。加强制度管理,与行风评议、效能建设有机结合,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完善服务承诺,大力开展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活动,做到公平公正、规范文明。加强信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严格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处置突发性应急预案,依法保障群众环境权益。

截至目前,共受理环境信访案件***件,案件受理率、查处率和办结率均达***

第四篇: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发布单位】81402

【发布文号】赣发[2000]20号 【发布日期】2000-08-16 【生效日期】2000-08-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通知

(2000年8月16日赣发〔2000〕20号)

各地、市、县委,各行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委各部门,省直各单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发〔2000〕8号,以下简称《决定》),是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对于推动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特就我省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提出以下要求:

一、一、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极端重要性和艰巨性

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过20多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艰苦努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出生率逐年下降,妇女总和生育率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实现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的低生育水平还很不稳定,有的地方生育率还比较高,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实行计划生育仍有相当的难度,任何政策的偏差、工作的失误以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率的回升。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克服盲目乐观、麻痹松懈情绪,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科学态度,一年接一年,一届接一届,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二、二、明确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的,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社会保障措施和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使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逐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今后10年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末,全省人口总数控制在4740万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不超过15‰;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

三、三、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

要积极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按《江西省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坚决控制计划外生育。党员、干部要带头实行计划生育,不得利用职权超生。干部超生的,一律给予政纪处分,不能担任领导职务;党员超生的,给予党纪处分。

四、四、切实加强村级基层基础建设

要以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活动为载体,积极建立民主管理、村务公开、优质服务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努力提高村民自治能力。要结合贯彻《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和计划生育队伍、阵地、制度建设,把推行计划生育与推进村民自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文明家庭、培育“四有”新型农民、整顿社会风气结合起来,制定规划,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经过努力。使我省绝大多数农村都能达到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要求。要通过典型带动,重点帮促,使一些后进村尽快改变面貌,能够跟上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步伐。逐步形成“县指导、乡负责、村自治、户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

五、五、强化城镇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要积极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工科学、协调有力”的城市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加快属地化管理步伐。要把计划生育纳入城市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强化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责任制,落实好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职责。要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再婚人员和口袋户口、空挂户口、人户分离等特殊人群的管理。对流动人口要坚持在流入地和流出地共同负责的基础上,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原则。要围绕办证、租房、用工等环节,落实好公安、工商、税务、劳动保障、卫生、房产管理等部门的责任,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努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六、六、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要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设,逐步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体系。加强计划生育法制教育,增强干部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不做违法违纪的事情。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计生委关于印发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坚持“七个不准”的通知》(国计生政字〔1995〕138号)精神。各有关部门要从严查处做假手术、开假证明、作假鉴定和非法做胎儿性别鉴定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的人和事。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七、七、搞好宣传教育

各级党委要把人口理论作为中心学习组的学习内容,坚持每年至少学习一次。宣传、教育、科技、文化等部门要利用各种传媒,大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的公益性宣传。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各级党校、行政干部学校、团校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中等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人口及青春期、性保健课程。

八、八、大力开展优质服务

各级党委、政府要本着完善功能、提高素质、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的精神,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强化县、乡、村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室建设,形成以县站为龙头、乡所为主体、村室为基础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并以此为载体,把避孕、节育服务与生殖健康、优生优育服务结合起来,积极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要努力提高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及时率,提高育龄群众的健康水平。

九、九、完善利益导向机制

要认真落实《条例》规定的有关晚婚晚育和领证独生子女的各项奖励政策。在农村土地承包、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就业安置、学生分配等方面,对独生子女户、双女绝育户、计划生育困难户给予倾斜照顾。要不断完善“三结合”的扶持政策,把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增进家庭幸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计生富民工程”,动员有关部门在信息、技术、资金、项目、生产、经营等方面对计划生育户给予优先扶持。要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积极为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绝育户办理社会养老保险,让群众真正感到实行计划生育政治上光荣、经济上实惠、家庭生活上幸福。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从根本上解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鼓励更多的夫妻终生只要一个孩子。

十、十、切实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党政领导和计划生育部门分线考核,落实“一票否决”制度。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会,并每年考核地市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情况。各地市和省直有关部门每年要向省委、省政府专题报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组织、纪检等部门要把领导干部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和选拔、奖惩的重要内容和条件,任期内逐年考核,离任时进行审计,对工作失职的要追究责任。

纪检监察、组织、宣传和计划、教育、科技、公安、民政、司法、财税、人事、劳动保障、建设、国土资源、农业、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统计、工商等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落实《决定》的具体措施和政策规定。要建立系统垂直负责的工作机制,做到与本部门的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各级计划生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助党委和政府组织、协调、督促、推动各部门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要在组织群众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各级各部门在研究制定政策时,都要考虑到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今后,凡是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政策都要积极出台,不利于计划生育的政策都不得出台,已经出台的要修改完善,相抵触的要坚决废止。

省委、省政府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县、计划生育红旗县、计划生育重点管理县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对“三为主”先进县、计划生育红旗县,经过考核合格的,由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考核不合格的,取消“三为主”先进县、计划生育红旗县资格。计划生育重点管理县,在重点管理期间,不能评为综合先进,党政一把手不能提拔。十一、十一、努力增加投入

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对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增加幅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全省在2001年要力争达到人均增加1元,其中省本级增加220万元;到2005年,计划生育事业费力争达到人均10元。要加强对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力度,征收的社会抚养费上缴同级财政。社会抚养费、乡统筹费纳入同级财政后,财政相应增加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十二、十二、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

要继续贯彻赣编发〔1996〕67号文件精神,切实稳定和加强各级计划生育机构。要妥善解决计划生育聘干的遗留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及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特别是乡(街道)、村(居委会)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落实人员、任务、报酬。要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计划生育干部。

以上通知请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并按照《决定》和本通知要求制定具体贯彻落实的措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20140422“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校园”

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校园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校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4月22日下午,我校召开了以“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主题的班队会,会上让学生们准确区分了民族风俗习惯、正常宗教活动、非法宗教活动、宗教极端活动的区别,提高了学生们辨别是非、抵御渗透的能力。同时还对他们进行交通、消防、防溺水、防踩踏等活动的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了安全防范知识,提高了自救自护能力。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安全工作的力度,学校安全涉及面广,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我们将动员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净化外部环境,搞好学校周边治安秩序,建立切实可行的学校安全防范体系,使学校安全工作进一步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开创我校安全工作的新局面。(供稿:安集海镇中心学校)

下载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平安建设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平安建设的若干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