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

时间:2019-05-15 01:2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

第一篇: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

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

打造旅游引擎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只有增强文化底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才能迎来一片艳阳天。

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

另一方面,从人文角度看,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首先,文化为旅游经济提供核心竞争力。现实中,旅游者的物质需求难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更难满足。而转换视角不难发现,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果设法突出文化特色形成区间文化特质,文化就会像一只无形的手去支配经济活动,创新旅游发展。

其次,文化给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国际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

再次,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两大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关联,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产业的发达与否是旅游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得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又支持着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第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

从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文化孕育着各类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鉴赏需要进行文化的解读。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是一种特殊的、可利用的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用科学知识来解读,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同时,旅游又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第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共生互融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旅游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而文化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来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第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共进

一方面,文化对旅游具有促进作用。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增强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品差异性,使旅游变得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为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助于形成先进的旅游企业文化和科学的旅游发展观,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文化的有效利用还可推动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旅游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载体,有利于挖掘和优化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保存。此外,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还可以丰富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价值,使文化焕发出独特的地域魅力。旅游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整合中要把握旅游经济与地域文化的互融互动关系。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中,有效地将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文化的内涵,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实现经济利益的“双赢”。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四个层面

第一、技术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

Lind建立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指出,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产业融合的发生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改变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使不同产业的成本结构变得十分相似,消除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使不同产业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并由于共同技术平台的建立使融合产业进入到新的市场空间。可见,技术融合为产业融合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制作与研发技术同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的结合便构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第二、产品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标志

文物、古迹、名胜、民俗、节庆、礼仪、宗教仪式、文学、戏剧等文化资源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推动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资源和基础。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利用,既能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软性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又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的双赢,以达到“以文促旅,以游养文”的目的。利用文化资源及旅游发展元素开发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是两大产业融合形成的标志物。

第三、企业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载体

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其最终的执行和实施都是在企业层面,企业是促使产业融合产生的载体。“在产业融合的情况下,建立在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基础之上的多样化兼并,即使其业务呈现多样化,但不同业务往往是在同一运作平台(如同一信息系统,或相同客户资源系统,或同一销售渠道等)上开展的,从而相互之间具有某种互补性。”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所产生的结果就出现了从事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物博物业、娱乐业、动漫业等业务的大量企业,这类企业的业务融合了两大产业的特点,并可利用同一的运作平台。另一方面,两大产业的融合还引发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组织结构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虚拟一体化转变,正是企业层面的不断融合才使两大产业融合后的整体结构得以逐渐形成。第四、市场层面的融合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

正是由于技术融合突破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原有的产业界限,旅游业市场和文化业市场开始出现交叉和渗透,从而实现市场的融合。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市场运作、市场营销的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方面。具体来看,原有的文化传播渠道及网络传递方式应用到旅游业中,将使旅游业的产品销售模式、文化产品消费方式发生很大改变。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的整合,可使某一区域的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统一在一个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之下,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等。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融合将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在现代旅游市场机制下,有时候,音乐可以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推手 渲染景区精神和文化内涵。

“无限强大的气场是音乐最独特的力量”,其实,每个著名地方或景区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地方或景区主题歌有利于充分发挥歌曲抒情功能,同时,渲染地方或景区精神和文化内涵,使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现代旅游文化体现,以歌唱形式出现,歌唱却是最具广泛性和传播力的文化艺术形式。同时,地方或景区若以音乐为媒介,注重原创性,其歌曲内容充分体现地方或景区的独特文化内涵,便于人们记忆传唱,可为地方或景区提供了展示生态优势和打造自身形象的音乐名片。

“文化与旅游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如果说文化是旅游之‘魂’,音乐可称得上‘魂中之魂’。”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旅游实践中,但目前各地方或景区缺乏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入融合发展,“如果以通过音乐歌曲形式唱出地方或景区的文化内涵,对展示中国旅游文化形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明显加快,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方兴未艾,人民群众潜在的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正在迸发,文化助力文化旅游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能够实现“1+1>2”的良好效应。

很多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只有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才能使旅游业繁荣发展。或许,有些看法可以去重新认识及总结:

一是树立“全民意识、全球意识、战略意识、经济意识、文化意识和精品意识”,凝聚各方合力,顺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不断发掘丰富灿烂、古老渊博的文化资源,加大实现对旅游线路和景点的文化包装力度。

二是利用网络广告文化,扩大旅游市场,加大旅游促销;完善文化设施,打造旅游载体;依托文化团体,活跃旅游形式;开发文化产品,增加旅游效益;加强文化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多措并举使旅游资源实现最大效益。三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招商引资、集聚人才,突出文化主题,推出一批精品线路、特色纪念品、高品位旅游设施,增强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下一步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增长点、发力点。很多时候各地纷纷打造“拳头”产品,做大做强旅游经济。以长治市为例,城区聘请知名专家完成对东山文化旅游观光园区整体策划,打造“山水共融、生态共享、和谐共生”的文化、休闲、旅游和度假胜地;黎城县培育以黎侯虎为龙头的根雕、麦秆画、泥塑、民间刺绣、范氏老鼓等系列民间工艺品,推进民俗文化优势向旅游产品的品牌优势转变;武乡县投资5亿多元建设了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编排了大型实景剧《太行山》,使八路军文化旅游在全国打响叫响。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正在推动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希望在未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整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资源,挖掘提炼文化底蕴,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把更好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打造真正的文化旅游、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以一种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去营造旅游市场。

第二篇: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林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8)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开发理念,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发内容和模式选择上思路单一,通过对草原旅游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发现产品开发低级,景点雷同性强,文化内涵不足是目前草原旅游开发中主要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最主要的草原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提出草原旅游开发文化内涵提升的纵向结构层次和地域文化凸显的空间差异化开发策略,以更全面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蒙古文化内涵 内蒙古旅游 文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回归自然旅游的出现与升温,草原旅游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学者对草原旅游的环境影响、资源条件分析、开发方向进行分析,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关注较多,有的研究还试图引入新理论拓宽草原旅游研究视角。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新疆、河北,也涉及南方草山。随着草原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不断增多,景点雷同性增强,旅游者需求转变,提升和挖掘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草原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虽有学者提及文化内涵的凸现,也有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学者关注草原文化研究,但缺乏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开发中需要的文化内涵具体开发内容、开发结构的研究。但以上研究及其旅游文化涵突现的呼吁、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和其他相关探索对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研究提供了相关借鉴。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古以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就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人先后以主角的身分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俗。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是内蒙古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但由于认识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这一现象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到今天,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入手,发掘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高品位的旅游项目,并以此塑造内蒙古的人文形象,提升内蒙古的旅游品位。但是如何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本文愿就此做一些有益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大的关注。1内蒙古草原旅游发展现存问题 1.1产品开发初级,景点雷同性高

目前内蒙古草原旅游内容较为单一,大多数为草原观光、吃蒙餐、骑马和欣赏民族歌舞,主要集中在观光层次。再加之草原景观在小的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草原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和景观建设内容相对少,使得大量景点在接待设施建设、旅游活动内容组织等方面具有高度雷同性,甚至有人曾戏称内蒙古草原旅游到哪都是“一片草原,一座包;一条哈达,一碗酒;一首民歌,一块肉;一匹马,外加一堆石头(敖包)。”这使得内蒙古草原吸引力降低,景点之间低水平恶性竞争。改变现有草原旅游的单调性,增加现有产品经济价值需要文化内涵的挖掘。1.2景点小散弱差情况严重

由于草原旅游经营成本低和政府加强草原生态利用方式的政策引导,是的近年来草原旅游景点不断增多,但是目前草原旅游点多且分散,景点规模小。据2003年内蒙古主要草原旅游景区的不完全统计,仅辉腾锡勒(包含多个草原旅游点)达到56万,其他的草原旅游点都在20万以下,其中,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以下的景点占到50%。这种规模小,分布散的局面使得内蒙古至今没有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和品牌形象的草原旅游区,而且基础设施和管理成本高,管理困难,存在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隐患。此外,这样局面使得单个景点不具备宣传促销的实力,扩展市场和提高知名度较困难。1.3主要客源市场被分流

内蒙古草原旅游面临周边市场激烈竞争,河北、北京、吉林、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地的草原旅游地对内蒙古草原旅游构成有效竞争,同时近年来相邻的蒙古国草原旅游也异军突起,分流内蒙古主要的海外客源市场。在这种激烈竞争中,内蒙古草原旅游地想生存与求胜就必须挖掘自己的文化内涵,进行差异化开发,提升自己的竞争力。1.4现有旅游活动不能满足游客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和整个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旅游者开始注重旅游的文化含量。据内蒙古旅游局2003年游客调查显示[29],到内蒙古之前游客最想看到的是草原风光,其人数约占调查总数的58.26%,但旅游者游完后最感兴趣的是民族风情,其比重占43.23%,还有部分游客认为文化表现不足,反映出单纯的草原观光和简单的民俗表演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全面文化内涵的提升是市场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草原和草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草原的环境创造出灿烂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只有依附于草原才有生命力。旅游者在观光之后必然想进一步的感受草原文化。1.5担负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重任

草原生态系统本来较脆弱,由于草原景观的均一性,游览区与生活服务区常合为一体并占据草原核心区,使得旅游开发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草原旅游作为草原资源消耗利用的有效替代方式,同时也是有效宣传地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窗口。内蒙古草原文化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和地区都不可替代的,其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雕塑绘画、民族工艺、节庆游乐、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仪式、集市贸易、建筑形式,乃至服饰饮食、待客礼仪等都各有特色。这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也呼吁着在草原旅游开发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并通过旅游重新认识和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综上所述,改变草原旅游现存问题,迫切需要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此塑造内蒙古草原旅游的独特卖点,提升草原旅游的品质 2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开发 2.1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草原牧业文化,蒙古族文化是典型代表。同时,内蒙古民族文化又具有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草原牧业文化。以蒙古族为代表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虽然各具特色,但从基本形态上来说属于草原牧业文化,其精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兼容并蓄的人文观和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表现特征是开放性和流动性,这与中原地区稳定的、保守的农业文化构成鲜明对比。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是草原牧业文化的主要创造者,蒙古族文化是草原牧业文化的典型代表,理应成为开发的重点和核心。内蒙古是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域辽阔,不仅各民族间有一定的文化差异,就是同一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所以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重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2.2内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的局限性

作为旅游资源,内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先天的局限性。游牧文化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决定了草原游牧民族很少像汉族那样留下很多地面建筑和遗存。虽然在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都在内蒙古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但如果按照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打分,就会发现现今所存的大多数遗迹或因体量规模过小,或因已彻底残破,已经缺少了旅游吸引物所要求的必要的价值要素,大多数资源属于不可利用资源,或者说是没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所剩下的很少一部分虽可利用,但也因点小线长,而使旅游价值大打折扣。在所有的遗存中既没有像秦陵兵马俑那样的遗存,也没有像敦煌莫高窟那样的遗迹,更没有像北京故宫那样的建筑遗留。大多数历史文化遗址如果作为学术研究或考古研究尚可,而作为旅游景观则无多大吸引力。这种情况就使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陷入了尴尬境地,一方面是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一方面是缺少应有的载体,精神的东西多,物化的东西少,精神文化难以物化成旅游产品。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时,既要充分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又要正视现实,立足可开发的资源。2.3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注意

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有所选择,处理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内蒙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别具特色的民俗。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俗,为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提。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都能或都可以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必须有所选择。首先,要开发的产品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符合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原则。在内容的取舍上,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待民族历史文化的正确态度,去粗取精,存优汰劣,着力弘扬各族的优秀文化。内蒙古民族文化从总体上来说,是草原文明的优秀文化。但是,由于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就不能不具有两重性,存在着优秀和落后之分。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发扬各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内蒙古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则不利于民族的进步,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选择那些先进的优秀文化,着重展示内蒙古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欣欣向荣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展示各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通过这种开发与展示让世人了解到内蒙古各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世界。特别是通过对草原牧业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放性的开发展示,使人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中所呈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加深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各族民俗与历史文化,从而增进各族人民的互相了解,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次,所要开发的内容必须充分体现各民族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从开发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必须考虑到各民族的思想感情,不能想当然或把民族文化庸俗化。内蒙古的民族文化是内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创造的,反映着本民族的特点,是民族心理特征和心理感情的集中体现,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充分尊重内蒙古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充分考虑到各民族的思想感情,从开发形式到开发内容必须充分体现内蒙古民俗与历史文化的深刻精神文化内涵,得到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认同,不能想当然,凭空杜撰或把民族文化庸俗化。否则,就有可能伤害民族感情,从而影响民族团结。2.4要开发的产品必须具有知识性、审美性、独特性和可参与性

开发历史文化产品必须尊重历史事实,要有历史根据,不能捕风捉影或凭空杜撰,必须能给游客提供正确的知识。开发民俗文化要符合现代审美观念,重视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挖掘,坚持文化性、民间性和参与性原则,不能一味求“俗”求“异”。在表现手法上要现代,特别是要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制造氛围,调动起游人参与的兴趣,让游客产生真实感和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还要引导游人用现代审美观审视内蒙古民俗与历史文化,让现代人在今天仍能感受到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2.5要开发的民族文化产品必须具有旅游价值

一些具有重大考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一定具有重大的旅游价值。不能用学术价值来衡量或代替旅游价值。有些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历史遗迹,可以开发成为专项旅游产品,但却很难开发成大众旅游产品。开发时必须审慎对待。

2.6要突出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内蒙古民族众多,民俗文化内容丰富,但最具特色和最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则有蒙古族民俗、达斡尔族民俗、鄂温克族民俗、鄂伦春族民俗。在蒙古族民俗中,按地域特点又可分为鄂尔多斯民俗、科尔沁民俗、察哈尔民俗等。在内容选择上,应重点开发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经济民俗(如牧业习俗、狩猎习俗、居住习俗、服饰餐饮习俗等)、社会民俗(如婚俗、岁时节庆、人际交往习俗等)、信仰民俗(如宗教文化、禁忌习俗等)、游艺民俗(如口承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民俗)等;在历史文化方面,重点应该选择远古人类遗存、匈奴文化、鲜卑北魏文化、契丹辽文化、西夏和金文化、蒙元文化。第六,所要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可转化性,必须能够转化成为旅游产品。不能贪大求全,不切实际,或想当然。2.7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原则

要本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原则。不能只重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不能只讲社会效益,而不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三者兼顾,高度统一,从而达到最佳的投资效益和社会回报。2.8要坚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原则

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既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又要给人一个整体文化环境印象。从纵的方面从古到今,从匈奴、东胡、鲜卑开始,一直到蒙古族的形成、发展和现状,都要有脉络清晰的体现,使游人在游览、参与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从而对内蒙古现在各民族的族源、发展、演变有个清晰的了解;在横向方面,除了重点展示蒙古族文化外,还要兼及内蒙古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别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文化,让游人从对各相关民族文化的对比中,体会到各族文化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实际状况。2.9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流播过程是一个对外开放,对外运动的发展过程。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各民族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传承和流播过程中,总会引起一些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关键是看这种变化是否已被本民族的大多数人所认可。过分拘泥,会使一些民族文化退回到初始形态。

总之,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立足现实,尊重历史,对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开发理念,处理好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必须注重对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和选择,注重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民族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可持续发展。3内蒙古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层次 3.1文化内涵提升层次结构的构建

结构层次提升的适宜性分析草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和流动性,正因为这个特点所以现遗存下来的地表遗迹很少或因体量规模过小而彻底残破,已经缺少了旅游吸引物所要求的必要的价值要素。如何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在旅游中体现出来,就需要我们在开发时,既要充分重视到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又要正视现实,立足于可开发的资源,特别要注重节庆、事件和创造性。遵循坚持弘扬民族文化,保持独创性、原始性,市场性,可持续性原则,内蒙古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构建了结构层次。该层次结构可以达到如下目的:(1)使内蒙古草原具有文化价值,形成的独特卖点;(2)吸引大量旅游者来内蒙古旅游,切身感受草原文化:(3)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4)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事业的进步,使草原旅游成为内蒙古文化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各层次间的内在关系分析文化氛围营造、大众文化产品建设、专项文化产品挖掘、精髓文化突显和文化形象树立,这五个层次内在互相关联,发挥整体优势。第一层次文化氛围的营造有助于第二三层次文化产品的建设,第一层次文化氛围的形成和第二三层次文化产品的发掘同时也在进行文化积累。第二层次的大众产品的建设有助于第三层次专项文化产品的祭奠,专项旅游产品也可以逐渐发展为大众产品。第一二三层次在第四层次的指导下进行。下面几个层次都有助于文化形象的形成,同时也在文化形象的统领之下。这种结构的建设,不仅可以全方位的挖掘和提升草原文化内涵,同时可以较好的展现草原文化。3.2各个层次开发内容

第一层次:营造整体文化氛围营造草原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是内蒙古草原旅游景观塑造最基础的工作。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仅可以提升内蒙古草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成为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本,吸引其它商业活动的进行。第一层次面向大众市场,市场面宽。除了完善标识解说系统,注重旅游教育外,重点要展示以下几种内蒙古草原的文化形式:(1)饮食文化。手扒肉、烤全羊、羊背子、风干牛肉等各种肉食品和奶豆腐、奶皮、奶酒、奶油、黄油、白油等各种奶食品反映了草原上畜牧业为主的生活。这些特色饮食具有驱寒、活血、强身、壮骨等多方面的食疗效果,品尝当地特色餐饮成为旅游者旅游经历中的重要形式。(2)民俗风情。独特的剃发礼、骑马仪式、婚姻仪式、人生礼仪以及渗透在草原人行为心理中各种文化,成为最直接最广泛感染旅游者并愿意体验的内容。(3)服饰文化。适合游牧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蒙古族衣冠服饰,寓审美和实用于一身又具有独特性。蒙古袍、腰带、帽子、答忽、蒙古靴、褡裢、鼻烟壶、蒙古刀等都可进行展示或体验。(4)节庆活动。那达慕大会、兴畜节、打鬃节、狩猎节、马奶节、避暑节、吉祥节等都可以反映内蒙古草原特色,并具有广泛的参与性。第五层次面向大众市场,市场面宽。同时,完善标识解说系统,注重旅游教育。

第二层次:建设大众文化旅游产品结合现有的旅游产品开发一般大众性文化旅游产品,这类产品的市场范围较广,是文化宣传的主体部分,主要开发的产品有:(1)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蒙古族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具有鲜明的特色,并且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蒙古族民歌和马头琴、火不思、头管、四胡、乌力格尔、好来宝等都应该开发出来,让游客感受草原歌舞音乐,学习和体验当地文化精品。文化形象的树立、精髓文化的突显、专项文化旅游产品的挖掘、大众文化旅游产品的建设、文化氛围的营造形象引导、精品指导产品开发整体氛围草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2)游艺竞技文化旅游。由于蒙古族长期在自然环境中与恶劣的天气和各种凶猛野兽的斗争,使他们重视力气,形成独特的竞技文化。竞技文化也生动地展示出草原文化重视人的活性元素,崇尚力量。草原上的博克比赛、摔跤、赛马、射箭、赛骆驼、掷布鲁、踢乌兰红、鹿棋、布木格、蒙古象棋、马术等,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3)文化观光旅游。草原上民俗博物馆、石刻、石像、建筑、岩画等都可以进行观光。牛马等五畜及其他动物造型的雕塑、刺绣、帐毡艺术、手工制蒙古袍等也都可以让游客欣赏观光。

第三层次:开发专项文化产品专项文化旅游产品市场覆盖面小,形式也存在一定局限,但品质较高,文化体验的“真实性”高,收益较高,对提升地区形象有重要影响,是文化内涵提升的持续发展支撑。根据内蒙古草原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本文建议开发如下文化旅游专项产品:(1)宗教旅游。宗教在内蒙古草原景观及居民生活中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从早期的萨满教到后来的藏传佛教,都深刻地渗透在牧民的思想意识和物质景观中。另一方面,从内蒙古现存的地面文化遗存主要是塔、召庙等宗教景观。因此,宗教建筑、宗教仪式、宗教器物、景观的宗教影响可开发成专项旅游产品。内蒙古的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汇宗寺、贝子庙、五当召、百灵庙等都可以开展宗教旅游。(2)祭祀旅游。旅游者到先人事迹的发生地、墓地或后来修建的纪念地和特殊事件发生地进行旅游,并开展相应的祭祀活动。内蒙古草原旅游具有开展祭祀旅游的丰富资源。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阿巴嘎旗的成吉思宝格都山、乌兰浩特的成吉思汗庙、正蓝旗的元上都、众多的成吉思汗栓马桩、敖包等都可开展祭祀旅游,尤其针对热爱蒙古文化的文化旅游者。(3)科考旅游。在一些较有典型意义的草原区域,可以设计开发专业科学考察旅游,如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及退化草场的考察。在一些历史遗迹地、人类活动和事件发生地可开展历史考察旅游,如包头的阿善遗址、赤峰的红山遗址、呼和浩特市的大窑文化遗址、阴山岩画等地。这种旅游项目需要较为成熟的前期科学研究基础,较为齐全的研究资料,旅游者的科学素质较高。(4)怀旧旅游。前往与本人的人生经历具有某种特殊联系的地点参观探访。曾有大批知识青年在此下乡和孕育出大批人才,并以草原博大的胸怀感染过很多人的内蒙古草原有发展怀旧旅游的广阔前景,目前经有少量旅游者出现,但还需进一步发展和引导。

第四层次:提炼精髓文化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自然地孕育了一套人、畜、草关系的生态哲学,此种哲学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维护与自然的平衡。这种生态文化作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精髓应该重点体现,并可以渗透到大众旅游产品中,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体现:(1)祭祀文化。自古“长生天”就是蒙古族崇拜的最高对象和一切权力的来源。蒙古可汗们的诏书里,开头就用“长生天底气力”一语,因此人人敬天畏天,而不敢做背天之事。此外蒙古族认为经常带来灾害的山川、河流、日、月、风、雨、雷等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意志,从而产生对它的崇拜,同时也对先祖的魂灵进行崇拜。因此出现了祭敖包、祭祖先、祭祀自然界独特的山石等,并且有狼、鹿、天鹅等图腾崇拜。祭祀文化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祭祀文化的开发可以有助于自然保护和深入认识草原。(2)马文化。马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不同于羊、牛等已经超越了物质的层面,成为牧民精神上不可或缺的部分。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的美誉,马增加了人的高度,也提高了人的速度,马形成了蒙古人动态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态势。蒙古人喜马、爱马,生活中贯穿着大量与马有关的事物:不吃马肉,屠宰马时要举行特别的仪式:将马的口、鼻、天门涂抹黄油,剪掉马的部分鬃和尾包在哈达里保存,同时念咒语等,剪马鬃时的马鬃节,游艺中的赛马、跑马、走马,人生礼仪中一个重要的礼仪——骑马礼,成人后受到尊重的套马、驯马能手,工艺美术中以马为主题的雕刻艺术在蒙古族民间十分盛行,传说故事中各种与马有关的传说,《小黄马》等传唱广泛的与马有关的曲目,“浑善达克”、“马鬃山”等很多和马有关的地名„。(3)酒文化。酒在内蒙古草原的重要性可以归结为“酒以祛病,酒以成礼,酒以忘忧,酒以增信”。酒可以在草原上驱寒祛病;婚丧嫁娶、祭祀天地、结盟宣誓、结交朋友都以酒为礼;酒可以使人消除在茫茫草原上的孤独感和渺小感,暂时忘记现实中的忧愁;酒可以增加自信、集体的智慧和凝聚力。内蒙古草原号称“无歌不成席,无酒不成宴”,酒在内蒙古草原中占有重要地位,酒是蒙古族表达自己深情厚意的工具。献哈达、敬酒的风俗和习惯、酒的喝法、酒歌都体现了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的热情豪放的天性,对自然的敬畏,对客人的尊重和集体凝聚力。

第五层次:凝练文化形象通过精心设计使文化形象反映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精髓,树立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形象,并通过形象的引导使游客感受到文化的气息。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情况,笔者初步设计为“人地和谐天堂,蒙古文化圣地”,其的理念有“内蒙古草原——人地和谐之地”、“内蒙古草原——成吉思汗的故乡”、“内蒙古草原——蒙古文化起源发展之地”。提升结构指导下的地域文化开发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不仅要在纵向层次上全面整合开发,而且要在区域层面上挖掘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具体的文化开发内容,从而才能实现区域与产品的差异化开发,避免低水平重复,吸引旅游者,实现文化内涵的真正提升。

主要旅游资源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蒙古族民俗文化、阴山岩画、葛根塔拉、敕勒川巴拉根河草原(游牧部落)、元上都与金莲川草原、辉腾锡勒草原呼和诺尔、巴彦胡硕草原、辉特扎哈淖尔草原。

主要文化产品:荒漠草原科考旅游、鄂尔多斯、乌拉特婚礼表演、成吉思汗陵观光宗教旅游、博克表演游艺旅游、民族服装表演、草原知青怀旧旅游、蒙古民俗体验旅游、科考探秘旅游、太庙观光祭祀旅游、科尔沁蒙古族风情、安代舞表演、敖包相会体验游。

主要民间演艺蛮汉调、地方长调等呼麦、地方长调等萨满舞、地方长调等重要节庆活动、成陵祭奠、鄂尔多斯那达慕、昭君文化节、锡林郭勒那达慕、博克大赛、祭湖活动、阿尔山圣水节、地方那达慕、服饰展示鄂尔多斯服装展示等察哈尔服装展示等巴尔虎服装展示等,名人文化成吉思汗、俺答汗、王昭君等,成吉思汗、别里古台、忽必烈等,成吉思汗、嘎达梅林等,人地和谐天堂古文蒙化地圣祀文祭化马文化酒文化宗教旅游、祭祀旅游、科考旅游、怀旧旅游、音乐舞蹈艺术表演、游艺竞技文化旅游、文化观光旅游、节庆活动、风俗风情、服饰文化、标识解说、人居环境、饮食文化、文化及相关文化旅游产品形象精髓文化专项产品大众产品营造气氛。

4蒙古族文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的最大“卖点”

当海内外旅游者把目光从喧嚣的都市转移到辽阔的内蒙古时,蒙古族文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的最大“卖点”,文化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可挖掘性。

旅游者通过旅游,最想了解的是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真正体会蒙古民族的民俗和风土人情。越是土的,越有生命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就如同陕西有兵马俑,湖南有湘西,海南有大海一样,蒙古族文化是内蒙古最具特色的品牌。蒙古民族的草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蒙古高原一年140天左右的青草期,决定了草原是一种稀缺的垄断资源,也决定了蒙古族文化的独树一帜。

蒙古族文化在内蒙古旅游文化氛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相互融合,构成了今天中国各民族共同的文明洪流。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游牧文明,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著名数学家明安图,著名作家尹扎纳希,元世祖忽必烈,著名地理学家李四光,这些民族英杰对中国和全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过重要作用。而现在,那达慕和蒙古族歌舞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众所周知,那达慕是蒙古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项目,那达慕本身就是草原文化的一个缩影。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那达慕除了保留赛马、摔跤、射箭外,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形式也越来越开放,已逐渐增加了经贸、信息、招商、文艺演出等活动。蒙古族歌舞是蒙古族文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风靡全世界,多次在国内、国际舞台上获奖。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无力、苍白的,内蒙古幅员辽阔,在这片少数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的土地上有无数未解之谜。内蒙古文化犹如一块大磁石,吸引着游客来品味、探险、解密。当人们看多了江南旖旎的风光后,他们更期待一种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视觉和心理审美,内蒙古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要。

一些海内外游客都普遍认为,是成吉思汗陵、昭君墓、马头琴、呼麦„„这些“文化特产”吸引他们到内蒙古一游。喝奶茶、吃手扒肉、听蒙古歌、看文化历史遗址成为游客对内蒙古一游的最大期待。5结语

本文立足于内蒙古草原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营造整体文化氛围、建设大众文化产品、开发专项文化产品、提炼精髓文化、凝练文化形象五个层次的开发结构。本文不仅是对于草原旅游文化内涵内容与层次的系统构建,不仅是草原旅游研究的深入与系统构建,而且对草原旅游开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赵雪.坝上草地旅游业的效益及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大滩地区为例[J].中国沙漠,1994,14(4):86-91.

[2]卫智军,杨静,韩国栋.草原旅游对草地影响与管理[J].内蒙古草业,1999,3:24-27. [3]任志远,宋保平,张红.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J].中国沙漠,2000,20(1):86-71.

[5]钟林生,牛亚菲,刘家明,等.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2):105-120.

[6][郝晓兰.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4:90-93.

[9] 甄芳洁,袁学文,陈建成.西乌珠穆沁旗草原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初探[J].河北林果研究,2004,19(2):144-148.

[10] 郝晓兰.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J].前沿,2002,10:145-147.

[11]董笑梅,徐静.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42-44.

[12]陈佐忠.略论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四川草原,2004,2:42-45. [13]马林.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4):65-71. [14]郝晓兰.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6):112-117.

[15]刘敏,石学勇.体验经济与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5):128-131.

[16]周宇.内蒙古生态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J].内蒙古财金学院学报,2004,1:103-104. [17]王玉海.关于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6(2):3-7.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 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姓名:林富平班级:森资汉(学号:2)班 日期:2008050310134 年11月17日

第三篇: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总第1022期 出版日期:2001-11-2

3------------------

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张细波

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注重服务管理,并从文化的角度来探索和研究建行服务,打造服务文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迫切问题。

商业银行的服务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子文化,是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有关服务的价值认同、服务理念、服务规则、服务标准、传统习惯和服务者言行处事之道的集合,服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以及过去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失败教训的系统化总结。服务文化有五大特性:一是普遍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不同层面和经营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服务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通过服务环境、服务流程、服务规则以及服务者的言行渗透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二是层次性。服务文化包含对内和对外两个层次,对内服务做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对外服务的优与劣;三是功利性。服务既是银行为取得盈利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也是银行谋取盈利的主要手段;四是条件性。服务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当服务作为一种商品或者作为商品的附属物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逐渐规范的时候,服务文化的孕育和产生才成为可能;五是连续性。服务文化的孕育、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扬弃、不断升华的连续过程,既不可割断历史,也难以超越现实。

一、服务文化要体现企业文化

建行的服务文化是建行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建行服务文化的形成受制于建行的企业精神;另一方面,又体现和丰富着企业文化。建行的企业精神渗透和融合在建行的服务文化之中,并通过具体的、可感知的服务体现出来。建行的服务文化要求每一位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目的。服务文化若偏离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也就在内外两个方面偏离了人,即对内偏离了员工、对外偏离了客户。服务是建行与客户互动的纽带,是建行与客户实现互利的前提和条件,客户的各种金融需求要通过我们的员工为其提供的服务来满足,客户享受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而付出的价格便是我们经营效益的实现,客户离不开银行,我们更离不开客户。

二、服务文化要确立自己的内核

前几年,建行确立了自己的服务理念“令人信赖的服务质量,令人赞许的服务效率,令人满意的服务态度”。这对建行服务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还不能成为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那么,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究竟应该是什么。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笔者认为这一论述,对于形成和确立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具有指导意义。

三、服务文化要提升文化的品位

一是要提高服务者的综合素质。建行服务文化的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服务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客户对建行服务文化的感受是通过与服务者的具体接触而产生的,只有不断提高员工业务操作技能,缩短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才能不断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二是要通过制度来保持服务文化的品位。总行应组织有关人员就服务理念、流程、规则、标准以及服务者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言行等进行研究,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从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等环节对客户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统一指导,通过制度来规范和保证建行服务的一致性和标准化。(作者单位:建设银行广东省越秀支行)

第四篇: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 发达国家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出现了新的动向,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的选择更加重视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城市规划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特性。本文从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历史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对如何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作了探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管理领域内人们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文化在旅游产 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认识,深度发掘旅游文化涵,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 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城市规划旅游品位

二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出现新的动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从以往追求物质享受和生活舒适转向追求精神发展和生活质量。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已经影响到他们对旅游产品的选择:由过去的以消遣、放松为主变为以求知为主。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理解

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很大。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

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也正说明文化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

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

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

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旅游资源文化性的地位和作用

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不仅要理解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它在发展旅游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明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

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

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知识经济,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

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资源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旅游的一些地区也相对的在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内涵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我国的一些旅游地区及旅游城市的主要表现来看,有以下几点:

1.我国旅游文化发展方向的目标错位现象

由于国家评定优秀旅游城市是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来打分并按其分值来确定结果的,许多城市特别是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普通中小城市,为了争得和维持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不惜把自己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于这些死板的标准上。他们不顾自身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等客观状况,盲目按照《标准》进行大量的旅游投资与项目开发,试图得到高分值,偏离了城市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

2.我国大部分旅游地区旅游发展动机的急功近利现象

由于人们习惯认为:旅游地区的荣誉称号越多,就表示其进步;官员为官一任,如果能为该城市多争创一个荣誉称号,就能代表其政绩显赫。于是出现很多城市为了通过旅游城市评定,就不计较长远利益影响,功利性地盲目上一些缺乏科学论证的大项目。如,到处开发旅游资源,大肆创造人造旅游资源,建造主题公园,盲目投资增加酒店、娱乐中心等等。结果不但城市的实际旅游吸引力没有因此而增加,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

3.我国许多旅游地区旅游发展模式的盲目模仿现象

国家旅游局的《标准》为旅游城地区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参照项目。各旅游城市在旅游发展中,其城市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持系统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尚可理解,但现实中的旅游城市往往习惯于引用经验和盲目模仿。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成功创新很快就会被多个城市照搬或模仿,并且可能涉及到基础设施系统、旅游产品系统、营销系统等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结果造成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虽然数量上剧增,但除了少数特色旅游城市特别是副省级以上省会城市外,其他的似乎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这使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成为批量生产,多数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缺乏特色。

4.我国旅游地区旅游功能主题的模糊化现象

由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只能源于《标准》的评定,这致使许多旅游城市只是一味参照《标准》去发展城市旅游,结果搞成了无主题、无特色的多样化发展。很多地区本身旅游资源非优,而是借助于该区域内某些景点的拉动,使其旅游职能获得较大发展,于是通过了优秀旅游城市评审。但其决策者却把该城市当成极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来开发,集中全力开发城市旅游产品,而忽视其区域旅游媒介功能。结果是城市旅游吸引力没增加,城市对区域旅游的旅游功能也没突出出来,失去其自身特色,走向平庸化道路。相反的,有些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优秀旅游城市,如历史文化名城,却不能进行深度开发,造成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优势不能突出,甚至出现“优秀旅游城市无旅游”的现象。旅游功能定位、发展主题的不明确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常出现的现象。我国旅游地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反映出了不能深度的发觉旅游文化资源内涵,很盲目化,不能够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刻的定位不仅破坏了旅游环境,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不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对策

1.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以品牌促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2.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深度发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

3.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对待文化

要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在当代我国旅游文化产品差异中,我们不仅要好好的把握住市场带给我们的机遇,同时,要深刻的认识到我国旅游文化的深刻含义,充分地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在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对旅游产品进行更好的定位,在不破坏城市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4.建立科学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将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成地方旅游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能否做到集自然、保护、科技、创收于一体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关键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健全和完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极为重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管理体制,不断引进世界上先进的旅游经济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政策、法律、体制和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旅游经济管理机制。走“文化品牌”之路,适合于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地区。要使地方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挖掘文化、提升品位极其重要。地方旅游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整合优质资源。

结束语:总之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以其个性鲜明、底蕴丰厚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应用,大力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必要手段。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旅游文化资源规划与管理》,大学教材

[5]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中国旅游报》)

第五篇:挖掘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挖掘农耕文化 发展乡村旅游

——官店镇“金海水车”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官店镇先锋村党支部书记 陈 均

【摘要】近年来,以农业耕种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各种民间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乡村旅游被列为产业迅猛掀起发展浪潮,已成为一些地区的产业支柱,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本文结合官店镇实际,探讨如何在以乡村旅游作为一大新兴产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浪潮中发挥优势,挖掘、开发和保护并重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

【关键词】农耕文化 官店镇 乡村旅游产业 农耕文化是指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的一种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的具有独特内容和特征的农业耕种风俗文化。主体包括农耕器具,语言,戏剧,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追溯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工,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以此,人们的活动便以“男耕女织”为中心,而随时间推移,长期沉淀形成了一种文化内涵及外延、各种表现形式(如前方所述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

近年来,官店镇党委政府为贯彻县委政府“生态立县、农业

稳县、工业强县和旅游活县”战略,依托丰富的传统农业现存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语言,戏剧,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立足乡村旅游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官店镇基本情况

官店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东南部,东壤桐梓县、南靠桃林乡,西接二里乡,北邻双龙、仙源两乡镇,面积137.8平方公里,耕地1136.5公顷。辖9个村,1个居委会,82个村民组。至2010年末,全镇32096人。海拔505~1758米,大部分为山谷地带。水文资源丰富,绵延25公里的官店河将官店镇的版图一分为二,清澈见底的河水缓缓流下,清水溪、长滩河、半沟、尧村沟、淘滩沟等支流和笕槽沟、小溪沟、张村沟等溪流源源不断地注入官店河,官店河长滩河在官店场汇合流入沙溪河,在二里乡境内与桐梓河汇合,流入赤水河,注入长江。官店桥、长征桥和水车园大桥三桥横跨长滩河,将东、西街相连,天星桥、连心桥两座独具黔北古风古色的木桥把街东街西之南北两岸和谐连接。红军烈士纪念碑矗立在东街红军山上,古建筑陆家祠堂隔官店河与之相望,东端官店中学宽敞亮丽,绿草如茵。集镇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00人。

官店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96公里,距桐梓66公里,距遵义100公里,与毗邻乡镇均有公路相通,每天20班客车经官店来往于习水、桐梓、遵义之间。

官店镇主要矿产有无烟煤、风化煤、赤铁矿等。农产品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洋芋、大豆、油菜籽及其菜油等。林产品有小竹笋、红星柚、李子、柑子、梨、桃等,畜禽产品有猪、牛、羊和鸡、鸭等。水动力工具主要有水车、龙骨车、水碾、水碓、水磨、水硌柜等。主要有清水溪、半沟、长滩沟、中山、笕槽沟、淘滩沟等自然景观。

二、官店镇传统文化和历史自然资源概述

官店历史悠久,人文、农耕等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氛围浓厚。官店场原在人朝坝(今官店村白果坝组老官店,水车园附近),是古仁怀通往桐梓、遵义之要道。场内一店,十分讲究,过往官商喜欢进住,官店由此得名,并逐渐取代原有名称,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官店曾隶属仁怀县。1915年成立习水县后,官店隶属习水县至今,先后设乡、公社和区。1992年撤区并乡,官店设镇。勤劳、勇敢、智慧、淳朴的官店人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积淀了官店镇传统而文明的优秀传统资源,演绎了官店镇古老而悠久的农耕文化。

(一)悠久的农耕文化。清晰可见的水动力工具,在官店镇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水利、电力发展滞后的原因,水车、水碾、水碓、水磨、水硌柜和龙骨车等水动力工具,曾给这里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今仍有不少农户用水车灌溉农田。每到播种、插秧季节,官店河两岸一排排转动的水车,成为官店镇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二)传统的祭祀文化。官店人至今仍保存着祭祀习俗,每逢特殊日子,他们就会举办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自己或家人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祭祀的场所一般多在寺庙内,如玉皇观、飞龙寺、飞凤寺、清科寺等,也有在家里和坟墓前祭祀的。特别是每年二月份由群众自发组织的规模盛大,参与人数众多的“二月二龙抬头〃祭龙活动”,是官店人传承了近千年的民俗传统,尤具价值。

(三)完好的长征遗迹。1935年1月17日,遵义会议结束后,由刘伯承、陈云率领的九军团、军委纵队和五军团合编的中央纵队先后于21日至24日途经官店。21日,由刘少奇、李卓然率领的五军团抵达官店,并在官店辖区内九里与黔军交战。同日,九军团开至官店地域,向温水侦察警戒。22日,五军团司令部宿营官店,次日前往双龙。24日,李德行至九军团与军团首长一起行军,晚上抵达官店宿营。为缅怀革命先烈,官店镇于1966年12月修建长征红军烈士纪念碑。矗立于红军山的长征红军烈士纪念碑是官店镇中小学生及青年志士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本地党员干部、莅临官店的领导嘉宾及游客重温长征历史传承长征精神的教育基地。

(四)丰富的古遗址。一是陆家祠堂。位于官店河滨街对岸团圆坝。土木结构四合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大门有石雕,进后上方属箩篼顶,继而是戏楼,两侧为住房,堂内上方设神王牌,分内外厅。1950年解放后,祠堂公有化,先为棕丝厂,后

作民居,现无人使用。二是蛮子洞。官店河畔,古人留下67个蛮子洞。洞为人工凿成,有錾子路路,洞口方形,边长1米余。洞内稍宽,深2米许,顶中较高,最高1.4米左右。两洞相近,有通道。相传,这些洞为古人栖息之用,现称“蛮子洞”或“先人洞”。

(五)多彩的自然景观。官店水文资源丰富,绵延25公里的官店河将官店镇的版图一分为二,多条大小不一的溪流,形成了多个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观。

1.清水溪自然景观群。从官店镇政府出发,向东行驶5公里,一幅仙境般的画面映入眼帘,五座大山像刚睡醒的雄狮欲匍匐前行,中间却伸出一根冲天的岩柱。远处农家的屋顶上,炊烟缭绕,河水穿境而出,这就是清水溪。走近,两条河流从岩柱两边涌出交汇,泾渭分明,相邻150米内,两座人行桥横卧在两条河上,见证着清水溪的变迁。往前走,存有清制大鼓的清科寺,传出一股浓浓的香味。再往前走,自然形成的天桥和溶洞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山水林田人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世外桃源的美感。

2.半沟自然景观。从官店镇政府出发,往南走1500米,便可来到半沟。抬头望去,滴水岩直冲云端,左边山高坡陡,太阳直射时间每天不超过3小时,是纳凉好去处。

3.中山自然景观。从官店镇政府出发,向西走5公路,万丈悬崖中山直逼胸前,给人以无限刺激感。

4.笕槽沟天然瀑布。距镇政府不足2公里,有一天然瀑布,高约50米,由于坡陡,瀑布恰似天上直流而下。

5.淘滩沟自然景观。官店镇政府往西走10公里,可到淘滩沟。

6.万亩油菜花,连绵的金色海洋。每年3月初至4月上旬,自仙源镇箐角到官店镇里师,富有立体感的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引来成群蜜蜂和蝴蝶,走在田间小道,如痴如醉。

7.传统水车。每年春夏,官店河沿河两岸,用于农灌的水车不停地转动,在为水稻提供水分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无限遐想,不少人慕名而来,也有不少人驻足观看。

总之,官店人民在官店这片热土上相互融合和依存而繁衍生息,勤劳勇敢而自强不息,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水车、水碾等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以上坟插青、膜拜祭龙为代表的祭祀文化神秘璀臻,古朴浓郁;以红军山、红军桥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深谙诲人,催人奋进;以玉皇观、清科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等,无不都是官店人民在这块热情的净土上沉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文化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富矿”。

三、立足镇情,深挖农耕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官店镇区位好,通江达海方便;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生长;海拔高差大,地形复杂,有很多自然景观;农耕文化浓厚,民间习俗特别,能展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河道流域长,河水清澈,支流、溪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有较好 的开发基础。

(一)挖掘农耕资源,突出本地特色,打造农耕文化展览品牌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农村社会快速进步,农业科技日趋发达,耕种机械化迅速取代传统耕种方式,现代化高科技产品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不断占据原始传统生活用具。因此,在推进官店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必须发挥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原则对农耕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组、包装、打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产品。官店农耕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还处在一种自发开发和待开发状态,尚未形成规模、规范、有序的良好市场局面,因而没能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优势或优势不明显。所以应根据外地经验,有重点地挖掘优势资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和文化产品,再把这些特色文化和产品精心打造成品牌(如建成一所搜集原始和传统农耕器具齐全、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的“农耕文化展馆”),并按市场法则运作,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以农耕观光体验为内容,旅游建设为载体,以旅游商品开发为主攻方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官店旅游资源有油菜花和传统水车的优势,可以此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还可开发其他旅游资源,如岩溶地地貌、休闲农家乐、垂钓、趣味农事活动、人畜(禽)合作、天然浴场等。同时,还可借助长征文化提高官店的知名度,让外地人仰慕

官店。

1、油菜花及菜油。一是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按照科学方法,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高产油菜。凡箐郎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均要求种植油菜,只保留少部分土地种植蔬菜。在油菜种植时,设计能展现官店镇乡村旅游发展的经典口号,用油菜将字型种出来。待油菜花盛开时,宣传口号会荡漾在金色海洋之中。二是改进油菜籽加工方式,改造加工环境,提高油菜籽加工能力,把机械化加工和原始人工加工结合起来,让游客在食用现代化加工方式加工的菜油的同时,亲身感受古老加工方式的乐趣。三是菜油包装精简相兼,让菜油成为游客食用拍手叫绝、购买携带方便的旅游商品。

2、水动力设施及其产品。一是给予资金扶持,引导农民造好、用好农灌水车。二是集中打造水动力观赏区,让游客亲眼目睹传统水动力工具的工作原理。三是开发水车、水碾、水碓、水磨、龙骨车和水硌柜等水动力旅游产品,为客人携带提供方便。可将水车等水动力工具设计成精致美观、大小各异仅供游客带回家装臵在室内或花园观赏的旅游商品。

3、方竹笋、蜂蜜、蕨粑、野菜等产品。一是通过引资实施低产林改造,作为旅游商品对方竹笋进行精致包装,增加副加值。二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油菜花,发展养蜂业。三是引导农民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采掘蕨类根茎制作淀粉。四是鼓励农户采摘食用野菜。让游客游有所食,食有所恋,恋有所购。

4、民俗欣赏。一是修缮原陆家祠堂,建成官店戏院。尽可能地按照原貌维修原陆家祠堂,为民间文艺的排练、演出提出场所。二是发掘官店传统婚俗文化。根据官店古老婚俗的独特之处,还原古老婚俗习惯,给来往客人带来应有乐趣。三是发掘官店传统祭祀文化。把在忧伤的场合中使用的传统祭祀文化进行合理分离,让有戏剧色彩部分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带有娱乐特点的“祭祀”活动。四是发掘官店传统民间文艺。搜索官店历史传统民间文艺,如唢呐文艺、锣鼓文艺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文艺。

(三)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发展外延产品,带动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产业的外延性,集中体现在它辐射范围内,能够起积极带动作用,推动其他产业发展。旅客来了吃、喝、玩、乐、行、购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应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和创新具有本地特色的“住、吃、玩、工艺品”。要建立具有黔北风情和官店风味的星级住宿;深度加工和打造好“金海牌〃官店纯香菜油”、“官店菜油”、“二台子方竹笋”等农产品及品牌;发展和保护好竹篾、雕刻等民间手工工艺;搞好民间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民间文艺;培育和传承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浓重节庆文化。把这些民风民俗和传统工艺及农耕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再认识,开发出它们的价值,形成规模经济。做好了这些,官店乡村旅游产业就形成了集农耕文化、传统祭祀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为一体,以农耕文化为主,带动其他产业一同发展,促进官店经济更

好更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1年3月于贵州习水县官店镇

下载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挖掘文化促旅游思考措施

    **县位于**北部,西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交界,东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218公里,是中国西部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区,也是全国少有的四国交界区域。总面积10540平方公里,全县......

    挖掘竹文化内涵 壮大竹产业实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大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之一, 借......

    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示范学校范文大全

    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示范学校——杨柳井中心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杨柳井中心学校,其小学部原是 1926年成立的私塾学校,1950年转为公办,后成为中心小学。中学部是1958年成立的杨柳井......

    挖掘学校文化内涵 塑造敬业学子形象

    挖掘学校文化内涵 塑造敬业学子形象 敬业中学 学校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五篇范文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

    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概述

    旅游文化底蕴浓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要高起点进行规划,明确长远发展目标;深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既凸现资源优势,也形成文化业......

    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

    挖掘节日内涵,给孩子留份文化记忆 童年记忆,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挂艾草包粽子,妈妈会在睡梦中为小孩的手腕缠五彩绳,还有肚兜、艾草和菖蒲……可如今,超市除了开卖粽子,在城......

    挖掘城市文化

    挖掘城市文化,延续地域文脉 读林正秋《杭州城市建设史研究》有感 而今,“挖掘地域文化,延续城市文脉”,在各地城镇建设开发中已经蔚然成风,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