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齐鲁文化,让中华文化在发扬中光大
传承齐鲁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发扬中光大
我们长期生活工作在齐鲁大地,在言谈话语中经常谈及齐鲁文化,要想传承宏扬齐鲁文化,必须首先了解齐鲁文化的内涵。所谓齐鲁文化,就是在齐、鲁两个诸侯国存在800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齐鲁大地上产生的一切文明成果。
齐鲁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先进文化。它经受了2000多年历史的考验。它被大多数中国人和一部分外国人所接受,它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齐鲁文化在它生成之初,是地域文化。秦始皇统一中国,使齐鲁文化走向全国成为可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齐鲁文化成了全国的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核心、精华是齐鲁文化。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从齐国方面来看,主要是姜太公、管子、齐桓公、宴子、孙武、孙膑、邹衍、荀子。从鲁国方面看,主要是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孟子。齐鲁文化的思想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齐鲁文化的经典著作里。
齐鲁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和核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将5000年中华文明连为一条不断的长河,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是: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为美、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礼为范、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阴阳
和谐为最高境界、以“中庸”为基本方法、以因时变革为前进动力。
一、以人为本
齐鲁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以人为本是齐鲁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齐鲁文化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展开的,因此我们把齐鲁之学概括为“人学”。无论是儒、法两家重人道、轻天道,还是道、墨两家重天道、轻人道,人都处于思考的中心位置。天、地、人并为三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把人事归依于天道,把人的伦常情感贯注于“天道”,使“天”变成理性和道德的化身,实际把“天”还原为人,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性与合理性。
由重“人”出发,各家无不重视高扬人道旗帜,把人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民贵君轻”,《管子》的“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始于爱民”,《荀子》的“安以静兵息民,慈爱百姓”,《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无不体现了人文主义特征,放射着以人为本的光辉。人道精神体现最突出、理论最系统的还是儒家。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光辉的一面人道主义旗帜,他创立的儒家文化体系称为人学体系,是人道精神的最高体现。孔子突破了阶级的、种族的、国家的、地域的局限,把“人”作为一大类来看待。他的“爱人”,是人类之爱,这和他的“有教无类”是一致的。
二、以仁为核心 齐鲁文化把天、地、人看作统一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是以人为核心的。
孔子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仁”。什么是“仁”?“仁者仁也”,“仁者爱人”,这是最基本的概括。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在家庭中就是孝悌之爱。把孝悌之爱推广到血缘关系以外的社会成员中,既是“泛爱众而亲仁”。把仁爱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就是孟子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用于治理政事,就是“为政以德”,是以“爱人”为内容的仁在政治上的应用。反应在教学上,即“有教无类”。“爱人”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最有效最完美的方法。孔子崇尚周礼,但对周礼绝不照搬或机械套用,而是循其基本原则思路加以改造和发展,其中有许多重大突破。他引仁入礼,要求礼一定要符合仁的精神,也就是守礼不违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三、以德为美
齐文化和鲁文化尽管存在差异,如鲁文化崇尚礼,遵循“亲亲尚恩”,而齐文化崇尚“尊贤尚功”,但就道德及价值观的看法却近乎相同,都认为讲道德不能不讲修身,讲修身不能不关注道德。从根本上说,齐鲁文化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讲究“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周公的座右铭是“敬德保民”。孔子提出了德政思想,提倡“为政以德”。《论语》讲“齐之以礼”,“见贤思齐”。“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可见,道德是当时人们内心的普遍追求,是当时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
中国传统道德具有悠久历史,至今仍然有两点重要学术价值:一是把道德看作具有崇高价值的精神追求,且认为这种追求是可以实现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二是传统道德多方位的回答了应该怎样做人这个基本问题,许多形式和内容至今仍然具有普遍意义。
四、以孝为先
孝指子女对父母在尊敬、抚养、送终等方面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孝的观念在我国源远流长,胛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孔子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孝道。《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儒家视“孝”为“仁”之本。《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实在是精辟。孔子还明确提出在孝顺父母时,要做到和颜悦色。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自秦代后,“不孝”被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侮辱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受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或腰斩。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出“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受齐鲁文化的影响,人们常常把“孝”与“敬”、“孝”与“顺”联在一起,叫“孝敬”、“孝顺”。要想对父母、长辈作到孝,必须对他们作到敬,而只有作到了孝,才能受人尊敬。同样,要想孝,必先顺,而只有作到了孝,才能一顺百顺。
“孝”作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深入人心,难以动摇。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
孔子提倡“孝悌”,应用于社会,就是“忠义”。孝,是处理晚辈与长辈的关系。悌,是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忠,是处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特别是君臣关系。义,是处理广泛的人际关系。
五、以和为贵
“和”即和谐之意,它被认为是美好的人际关系状况和极高的道德境界。《论语.学而》中记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已经提出了“和”的概念。孔子把“和”作为最高政治伦理原则。《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区别了和与同,他认为有道德的君子与人相处时,应力求作到和睦、和谐,但并不盲从附和。《中庸》中子路向孔子问强,孔子作了回答,并说:“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则矫;中立而不倚,强则矫。”即君子以和待人,而又能坚持原则,不为流俗所移。孔子所遵守与坚持的原则,就是必须按照礼仪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之间和谐相处,便达到了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子思在《中庸》中也论述了和的概念,他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子思把中、和从至德提升到“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的哲学高度。这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即把天道与人道结合在一起,而达到“致中和”的结果。人与大自然达到了普遍和谐,大地上的万物就得到风雨的调润,在大自然的环境中生长、成熟。《周易》也论述了“和”的概念:“千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即认为,天道的大化流行,万物各正性命,保持完满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
六、以礼为范
“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论语》中多次谈到“礼”。周公最早提出“德治”的理念,孔子又提出“仁”的思想,而礼是把德和仁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先秦历史上有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实行礼治还是法治。儒家主张只有“齐之以礼”,老百姓有了羞耻之心,才不会去做坏事。儒家和法家,尽管政见不同,但都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双方的分歧在于,究竟用什么来约束束人。孔子主张用内在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雍也》中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作为君子,一方面要“博学宇文”,广博的学习文献,积累深厚的知识,同时要“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并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于孔子以仁释礼,使礼具有了仁的内容,仁具有了礼的形式,即内容与形式成为不可分离的统一体。
七、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夫、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董仲舒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三纲”取于阴阳之道,君、父、夫体现了“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内在德性,是人的价值、尊严之所在,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董中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有生来具有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民国初年,孙中山借鉴“五常”,提出了八个德目: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孟子也提出五种“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而这五种人际关系包含相互对等的意思。如父子之间,是一种亲情关系,孝是建立在亲情之上的,不是建立在等级之上的。君臣之“义”也是如此,其中包含着人格平等的意义。比如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君臣的地位是不能改变的,但君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由等级地位来衡量的。
八、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
阴阳和谐是《易经》的灵魂。阴与阳相互联结、依存,舍阴无阳,舍阳无阴。先秦典籍《左传》、《国语》中阴阳连用多见。道家对先民的阴阳思想加以弘扬。老子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万物包含者阴阳两个对应的方面。庄子曰:“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他认为:“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过度的喜与怒会伤及阳气与阴气,阴阳相侵会伤害身体。他指出毗阳毗阴的相对性,是为了追求阴阳的和谐性。
汉代大儒董仲舒广泛吸收阴阳五行诸学派的思想成果,把和与阴阳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宇宙生成论。认为“天地之气,和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在阴阳五行四时有序的运行中,万物生生灭灭。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概括。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把自然人格化,使人的精神与自然相融合。从而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儒家一贯重视人与天地自然界的和谐共济问题,并不断探究天地自然界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论语.阳货》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即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大自然中的百物,其生长也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大自然是一个和谐整体。王夫之也说,宇宙“合同而不相悖,浑然无间”。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祖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调和观念,“内外调和,邪气不能害”,表明人身体健康;当失调和失和,则意味着人身体有疾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灭”。因此,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九、以“中庸”为基本方法
“中庸”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辨证的思想方法,由于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书的发挥而完善。
“中”字在先秦古籍中有三种涵义,一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指适宜、恰好、合乎一定的标准,即“圆者中规、方者中矩”;三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孔子将“中”的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发明了儒家的“中庸”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先久矣。”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为道德伦理准则而提出的,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里所谓“中道”,也有适宜、符合的意思。孟子也提到“中道”,“大匠不为拙工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所谓“中道”,就是要向工匠做工要中于绳墨,射手要合于毂率一样,符合“道”的要求。《礼记 中庸》说圣人“从容中道”,也是合乎于道的意思,与折中调和、中间道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做,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已成为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一种思想方法和道德品性。他的基本原则是适度,内外协调,保持平衡,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因为到了极端,事物就要走到反面。而只有中道才是常道,才能持久。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若能坚持中常之道,才可能可持续的发展与进步。
十、以因时变革为前进动力
因时变革,是齐鲁文化的一大特征。周公制定周礼,孔子创立儒家思想,都是坚持思想理论创新的结果。姜太公、齐桓公、齐威王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的改革,使齐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历时800年而不衰。
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始祖之后,五个月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疾也”,太公答“我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他认为“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同时,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行九府圆法。九府圆法即货币之法,以助商工之业和鱼盐之利。史载,太公先立“九府圆法”于周,“退行之于齐”。他把货币之法视为“知开塞之术者,其取天下如化,是为政之大端也。”荀子对此评价说:“财货流通,无不尽致其用,四海之内,若一家也”。经过太公的改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推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首先改革了行政管理体制。“制国以为而是二十 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五乡焉。参国起案,以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这一改革一举多得:通过使民类聚,专业生产,同类授业,以利技巧;通过分类务事,使民不相盅惑;通过兵农合一,农战结合,使国泰民安;而且有利于形成社会公德,使人民“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世同居,少通游„„居同乐,行同和,死同衰”。其次官吏选拔制度,通过乡选,官选,君选三个环节选拔各级官吏。主张“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并规定对初选的人员,必须到其所在的乡里进行考察,“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历”,若考察合格,任为“赞”,即早期的实习和助理制。再次改革了税制,打破了“力役税”,根据不同的土地等级和物产而征税,从而“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同时改革关税,“使关市几而不征”,鼓励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以“通齐国之鱼与东菜”。这些改革使齐国“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后来,齐威王又进行了吏治改革。齐威王即位之初,面临的处境是,国家危机,“诸侯并伐,国人不治”,内外交困,四面楚歌,长达九年。为匡国救弊,威王首先从吏治入手,亲察吏治。他派使臣深入乡里,实地观风,微服私访,获取实情,然后重奖严惩。其中,给务实爱民、不善求名、曾遭诽谤的即墨大夫以重奖和正名,封之万家。对贿上窃名、不务民事、不修国防的阿大夫,烹杀示国。对朝中曾赞誉阿大夫的左右臣僚,一并烹之。并以此为契机,修订法律以督奸吏。威王在对二人行使赏罚之前,有一番话很值得思考。他对即墨大夫说:“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默,田野辟,民人给,官五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对阿大夫说:“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威王通过改革吏治,大震于天下,“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因时变革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法久必生弊。持则危,僵则死。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异中衍生,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变,这样才能循环无穷,螺旋式发展。变革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同胞。没有变革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变革。变革与创新都是事物发展运动的方式或途径,都是一个民族发展与生存的灵魂
第二篇:让雷锋精神在殡葬人中传承光大
让雷锋精神在殡葬人中传承光大
安徽黄山龙裔公墓卜维学
正值“学习雷锋月”,被誉为“当代雷锋”的郭明义于3月3日参加在我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举办地马鞍山举办的活动。马鞍山市是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工作生活的故乡,我为全国道德模范、“当代雷锋”郭明义的到来倍感荣光。
3月1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京召开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五十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刘云山讲话中强调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要继续深化拓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和激励人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作为当代中国殡葬人,在大力建设现代殡葬,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责无旁贷扛起历史责任,以雷锋为榜样,让雷锋精神在中国殡葬人中薪火相传。我们要象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选择了殡葬行业,就热爱殡葬工作,立志献身殡葬事业,在平凡的殡葬工作岗位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在奉献中国殡葬事业的追求中实现人生价值。
清明节又要到了,让我们以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以“帮人一把”的快乐,打造和力挺文明清明、平安清明、和谐清明。
第三篇:让文化传承,让精神永驻
让文化传承,让精神永驻
欧芯语
大家知道什么是文化吗?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在晚清之前,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儒学作为道统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随着清王朝的坍塌,导致了文化—道德秩序的解体,随之而来的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各个方面都失去了信任,它使人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这种感性认识:中国的传统社会和文化应该作为一个有机式整体而予以全部拒斥”。可纵观几千年来,由孔子,孟子到洵子,再到朱熹,哪一位没有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围游历。在郑国,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独自等在城门口,郑人向子贡形容孔子说,“累累然若丧家之狗。”孔子在当时也算名人,但在匡地,他被人误作坏人给围了起来;在宋国,宋人把他曾在下面休息的大树砍倒以示驱赶;在陈国,甚至好几天断了粮。可是,他却仍然没有放弃。他努力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可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各国只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所以不可能听他的 , 当时是战争频繁的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小国要发展自强。孔子却要先行礼仪,感化他人,是无法行得通的。可以想象,一位两鬓斑白的老爷爷孤独的坐在黄河边上,摸着自己长长的胡子,感慨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也可以想象:在夕阳西下时,学生围着孔子,均为席地而坐,人人手执书本,孔子讲经论道,以此教人。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教会我们不慕荣利;匹夫不可夺志也。教会我们树立远大志向;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教会我们忍耐,坚毅,刚强。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可以说,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沧桑而不死,是因为她精神不灭,文化不死!
可是,在现在,我们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生活节奏,像机器人似的麻木和呆板,没有自己的梦想,没有自己的志向,对撒谎已经习以为常了,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你们有为自己感到羞耻吗?扶还是不扶?成为近来关注的热点,2013年12月30日下午3时许,21岁的小华刚刚从家里出来,忽然听到一个老太太喊:“小伙子过来扶我一把。” 声音还挺大,再一看旁边那么多人走过都没人扶,心里处于恐慌不敢过去,因为看到太多讹人的事件了,所以就走了。2014年3月,酉阳县实验中学女生陈某在体育馆外溜冰时,因口角纠纷被酉州中学女生周某、任某等4人殴打,最后伤病住院。在路边发生交通事故后,看热闹的人围了一大堆,却没有人伸手去帮忙。我们变得野蛮,愚昧,缺少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浅薄,无知,中国的文化啊,五千年传统的文化啊,中华的精魂啊,对不起,我们把你弄丢了!
而现在的我们,不应该努力将它找回吗?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尊老爱幼,真诚待人,勤俭节约,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吗?
在未来,让我们为拥有这般悠久文明的传统文化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继承文化,砥砺操行,完成大志!
辅导老师:任勇
联系电话:***
第四篇: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在云南光大彭祖文化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在云南光大彭祖文化
彭庆跃
尊敬的云钊宗长、亲爱的各位宗亲:
我受委托来做这个发言,首先要表示感谢,谢谢大家的信任!水平有限,就谈谈我的所知所想,和大家分享吧。
我们很荣幸,有彭祖这样的先祖;我们也很幸运,生活在云南这个美丽的地方。我就借这个机会来谈谈“在云南光大彭祖文化”这一话题吧。
先说个远处的事,六七年前,在武夷山,召开了“武夷山彭祖文化节暨第六届世界彭氏宗亲联谊大会”,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这次会上,时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彭光涵就希望,把彭祖文化研究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把世界彭氏宗亲联谊大会和商贸洽谈话动结合起来。
再说个近处的事,去年,2010年10月中旬,第九届世界彭氏宗亲联谊大会在四川彭山隆重举办之后,会后紧接着四川彭祖文化研究会等就发起筹组四川彭祖后裔商会,现在已取得重大进展,引起海内外广大宗亲关注。
四川宗亲尝试探索经济支撑酝酿已久,早在2005年初传达武夷山世彭六会时,大家已经意识到要搞好宗亲活动离不开经费的支撑,提出要发展商会为彭氏宗亲的团聚打好经济的基础。
现在成立的四川彭氏后裔商会,眼界和层次已大大提高,是由现在和拟在四川投资经商办企业的彭氏、钱氏、韦氏等彭祖后裔自愿组成的学习、交流型非营利性社会团体,联系范围扩大至全球,业务已上升至金融层面。目前,四川彭祖后裔商会已发起组建了“族昌篯铿投资控股公司”、“族昌银行”、“族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
商会的职能可以用世界银行的一句话来描述:在整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货币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资本叫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一种不可缺的重要资源,这种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网络资源,这种网络资源起到一种沟通、协调、信心分享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商会起到了发现价值,与政府沟通,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关键作用。由于商会的存在,在经济活动中,就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交易成本,发现了很多投资的机会,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了更大的保障,使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
近年来,中国要从云南打通印度洋通道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面向东南亚的“云南桥头堡”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得到了包括印度在内的周边国家的高度重视,云南迎来了无限商机。
我们已经注意到,世彭总会未来的工作重点中,资助教育、发展商会、组建投资财团、彰显彭祖养生文化这些战略定位,是云南急需的,在云南也是很有发展空间的。
也正因此,我们筹建中的宗亲商会,想定名为“世彭总会云南商会”,而不仅仅是“云南宗亲商会”,其意图也是希望世界各地的彭氏宗亲都来参加云南商会,都到云南来发展。
云南,一个浪漫又不失激情的天堂。这些年来,云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云南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云南已经相对成熟的旅游业、茶业、水果蔬菜业、鲜花香料业、医药业、木业、民族文化业、有色金属业和正在兴起的养生养老业和现代畜牧业,都是特色产业,也都是对外开放的优势产业,对国内的沿海发达地区、东南亚经济高增长区颇具吸引力。云南正在成为彭氏宗亲投资发展的沃土。
我还是一个小企业主,个人的能力和实力都很有限,但基于长期从事的是家具生产业,重点从事的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合作社养殖,天然具备了社会企业家的意识和使命。也缘于姓彭,关心养生,积极参与了“健康中国”健康促进平台的建设。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就有了把世彭十一会办成一个高规格、高成效大会的技术和舞台支撑。
这里我介绍一下,这个“健康中国”健康促进平台,是一个事业联盟体,核心是一个健康促进网站,一本健康促进杂志,及一个工作室,成员包括云南会展经济研究会会员单位60余家机构,能力涵盖了网站、会展、刊物、图书、培训、活动等,是一个“公益性事业的社会化运作机构”,特点是“在公益性事业上引入社会企业家理念”,以及“将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嵌入公益和商业项目运营过程”。
也是多年做实业的体会,我对世彭总会把未来发展重点放到资助教育、发展商会、组建投资财团、彰显彭祖养生文化这些战略定位是非常赞同的,我们的商会应该把金融意识和金融观念的提升放在首位,争取以开放的姿态,通过运作投资财团、发展基金、融资担保机构、小额信贷机构、村镇银行等多种方式,为彭氏宗亲到云南创业服务。
若此动议获得支持,我们将随后提交详细策划案。我们“健康中国”健康促进平台具备组织一流国际商务活动的团队和意识,相信通过商会三年的努力,一定能拿出一批像样的项目,组织一个高规格、高成效的大会。
我就讲这么多,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这个动议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谢谢大家!
第五篇:“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让中华文化追上我们的脚步
“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让中华文化追上我们的脚步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让中华文化追上我们的脚步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没有被“冲刷”的大国。中国的核心就是中华文化。
中华五千多年灿烂文化始终蕴含着一股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品格,是我们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相当于中华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豪言。
可是,在当今社会,谁又能真正成为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真真正正的中国人呢?
电视上经常会报道中国人在哪国的文化遗物上刻字了,中国人怎样违犯交通法规了、、、、、、到底怎么了?我们该何去何从?
首先,我们要培养最基本的爱国精神。大家都知道南宋的爱国将领岳飞,他从小热爱武艺,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当金兵入侵中原时,他辞别母亲,出征抗金。为表爱国,母亲在他的背上刻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他一路所向披靡,杀敌无数。虽然最后他被秦桧害死,在百姓心里他却永垂不朽。
其次,我们要有奉献精神。孙波,生前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总经理,中石油哈萨克斯坦公司总经理,他将生命刻度中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海外油气事业。由于长期的劳累,他在XX年突发脑出血逝世,年仅52岁。年轻的生命虽已逝去,但他为祖国石油事业所作的贡献我们永记在心。
最后,请记住,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是像岳飞、孙波那样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