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发扬
【摘 要】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武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武术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武术教学过程中,武术文化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在探求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传承武术文化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武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武术文化;继承发展;教学形式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86-01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华,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高校武术教学是将武术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天然载体,起到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发扬工作。武术文化集娱乐性、竞技性、健身性等多重功效于一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特点鲜明。首先,就其娱乐性而言。早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武术就作为一种娱乐表演形式为世人所推崇。其表演动作华丽优美,内涵博大精深,极具可赏性;其次,就竞技性而言。作为一种技击术,武术从产生到发展,一直围绕着技击这一主线展开。而且,随着民族体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武术自首次在北京奥运会作为比赛项目以来,其出现在世界各大赛事上的频率越来越高,竞技性特征也日渐凸显;最后,就其建身性而言。武术的很多套路拳术,几乎都是零起点。尤其是太极拳,更是不分男女,老少皆宜,这也为武术作为一种健身项目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程度不高在传统的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课程与其他体育课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武术老师的授课方式和讲授方法,基本上与其他体育课程相差无几。由此造成了武术文化难以渗透到武术教学中,老师在授课时按着传统技战术知识和套路讲授,往往偏重武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于武术中所蕴含的武术精神和武术道德提及较少,即便是有些老师注意到了武术中内在的武术文化,也往往是将行抱拳礼这种简单肤浅的礼仪形式代表了对武术文化的传授与讲解。而对于学生来说,其关注点也往往在期末考试成绩上,对于武术知识的汲取也以考试内容为导向,死记硬背,或机械模仿,完全无视武术文化的存在。
(二)落后的教授方式和手段妨碍了武术文化的传承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贴合实际的教学方式。随着高校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多媒体教学推广普遍。但是,在目前这种背景下,武术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却呈现出相对滞后的态势,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本身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就不高,再加上上课内容和形式的单调、乏味,就进一步妨碍了武术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承与发展。
(三)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武术往往带有神秘而传奇的色彩,而且武术常与一些历史上的武术宗师联系在一起,如咏春拳创始人叶问、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武学大师。但是对武术文化了解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很多人不知上述武学大师在推动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上,同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在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积极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结合道家阴阳八卦、以柔克刚、生生相克等理论知识,将太极打造成为了一代绝学。在武术的传承中,人们往往热衷于武术的一些具象信息,如与武术有关的人和事,而对于那些隐性的、糅合在武术当中的武术文化常常是忽略的,造成了武术与武术文化割裂情况的产生。
二、对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加强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在武术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一些武术文化的内容和章节,既能丰富武术学科的学科框架,同时也传承了中国武术文化。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武术文化知识的讲解,通过一些代表性的武术礼仪,直观、具体地展现武术文化的魅力,丰富武术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武术教学水平。丰富武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武术教学的趣味性是促进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结构,关注学生对具体武术套路的兴趣爱好,避免千篇一律。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在保障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情况下,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武术活动,增强学生对武术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正确诠释武术文化的科学内涵,纠正认识偏差对武术与武术文化的人为割裂,是造成武术文化认识偏差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正确诠释武术文化,纠正人们对武术文化的错误认识,充分挖掘武学大师们的文化价值,认真钻研他们身上的武术精神,并将这些精神融入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老师们自己的言传身教和行为举止,正确诠释武术文化的内涵,纠正学生们错误的认识,增强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灵魂作用,以及武术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篇:传承武学思想 弘扬武术文化
传承武学思想 弘扬武术文化
2011年12月7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体育学院承办的“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暨蔡龙云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上海体育学院隆重召开。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副院长陈国荣与会并致辞,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赵光圣出席开幕式。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与“蔡龙云武术思想”两大主题展开研讨。
开幕式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副院长陈国荣首先就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阐述其重要价值,充分肯定了蔡龙云先生对中国武术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他指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维系中国武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源泉,意义重大;蔡龙云先生是新中国武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长期的武术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对现代武术理论的形成和完善有重要贡献,是现代武术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武术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方面;研讨与秉承蔡龙云武术思想,不仅是中华武术文化和精神价值传承和弘扬的需要,更是武术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的需要。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赵光圣介绍“蔡龙云大师工作室”是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继周晓燕、余秋雨之后第三个“大师工作室”;指出大学需要大师支撑,要充分发挥大师的引领作用和文化价值。
本次大会以专题报告形式展开,与会代表分别从新视角、多维度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邱丕相教授为以“五体称、筋骨遒、气脉不断”书法作品总结了蔡龙云先生的武术技法和武术理论。王培锟教授作了《试论蔡龙云武术思想:勇破陋俗、引领创新》专题报告,指出蔡先生武术生涯近八十年,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武术的深入思考体悟,加之对近代中国社会现状的敏锐洞察及对中国武术的独到见解,为中国当代武术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从总体而言,与会代表在回顾中国武术发展历程的同时,总结了蔡龙云先生武术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突出贡献,论述了这位毕生奉献于中国武术的耄耋老人对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蔡龙云大师武术思想中关于教育、技击、学术、训练、竞技与健身方面的精深论断。关于传统武术,学者们立足于传统武术发展的实际需要,理性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客观形势,认真梳理发展中存在的切实问题,深化了对传统武术传承、保护与发展理论、方法及对策的认识。
闭幕式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发展部主任罗卫民对此次会议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对于中国武术发展而言,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根、武术之源。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前辈武术家的创造成果,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也是对传统武术和以蔡龙云先生为主要代表的老一辈武术家的深深敬重。整个会议,与会代表热情洋溢、积极思考。关于“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问题,认为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由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关于“蔡龙云武术思想”方面,指出作为新中国武术事业发展的主要奠基人,研究蔡龙云先生武术思想具有现实而又重大的历史意义。本次会议是“传承武学大师思想、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的学术交流会,不仅开辟了武术研究新的领域,也为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传承精英文化 弘扬武术精神
传承精英文化 弘扬武术精神
(本报讯)11月12日周五19点整由宜宾学院团委主办体育素质拓展部协办的武术比赛在体育场隆重开幕。本次武术比赛目的是让同学们在学习武术了解中国悠久的武术文化的同时强健体魄。
据了解,除体育学院专业组选手外,外国语学院等9个学院挑选出来的精英选手也踊跃的参加了本次比赛。非专业组的选手主要参加了太极和三路长拳的比赛,专业组的选手在参加太极和三路长拳的同时也参加了棍法、刀法和剑法的比赛。比赛过程精彩万分,长拳的气势恢宏让人拍手叫绝,太极的游刃有余让人如痴如醉。参赛选手的好身手体现了他们学习武术的坚定执着,与此同时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强劲的棍法流畅的书写了正直不屈,巧妙的剑法描绘了智慧敏锐。参赛选手熟练地表现赢得了一波又一波如潮的掌声。参加双截棍比赛项目的参赛者的挥洒自如更是赢得阵阵叫好。全场比赛热火朝天,现场火热,气氛灼人。
比赛在笑声中取得了圆满的结束。经过专业评审的专业评定,外语学院取得了非专业组第二名的好成绩,仅次于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比赛是短暂的,但是比赛传达的武术精神则是永恒的。
外语学院新闻编辑部
刘丽
第四篇:师徒制在中华传统武术传承中的表现
在中华传统武术传承中窥视师徒制的存在表现
首先,总体上,中国武术作为先民们的一种谋生手段、一种技艺也遵循着同样的传承方式, 在血缘、师徒、地缘、业缘间开始了历时共生的武术传承演变史。武术的传承自有其方式。也有一定的的规矩,特点和方式:
1,血缘传承,例如,太极拳(这里举例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承,从以下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
传统武术在其传承中, 深深地烙上了家族的印记, 从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太极拳的流传可以勘见一斑。氏族家法血亲传统遗风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 以血缘为主体的家族本位使得传统武术的传承打上了宗法的烙印, 加速武术流派的形成, 举个例子,它使得螳螂拳能够形成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太极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小架螳螂等诸多流派, 各门各派在技艺上的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极大的促进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与此同时, 严格的血缘传承也使得中国武术的传承极其脆弱, 一旦本派后继无人, 本门的技艺乃至绝招就有湮灭消的危险。
2,谈到师徒制的传承方式。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 除了家传外, 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最基本的延绵方式, 通过择师收徒的形式将本门绝技予以发扬光大。凡形意拳, 一个姿势都有练法、打法、演法三种变化, 书本上没有, 只有拜师后, 才能知道周全。书上所谓的固定套路, 往往是打法、练法、演法混淆在一起, 凑成一套, 以它去比较尚式形意的异同, 又如何能识别得清楚? 由于家法血亲传统遗风的存在, 传统武术中的师徒关系以模拟血缘关系为机制, 是一种扩大化了的血缘传承,师徒如父子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等众多武术谚语便是师徒――父子关系的真实写照。传统武术中的师徒关系对于师父、徒弟都有严格的要求: 谈玄授道, 贵乎择人 递帖拜师敬重师道等都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尊卑长幼伦理规定的折射, 是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的全盘照搬。至此, 我们对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有了这样的认识: 以师徒传承习武方式结聚的社会群体内部的上下等级界限森严, 经验智慧和常识在师父、师兄中具有绝对意义,而且这种单向灌输式的传承方式充满了祖宗崇拜和族权威慑。通过模拟血缘使得传统武术千年不绝, 完成了时间上的承继, 同时以“ 家” 为载体, 通过传统武术实现“ 德” 与“ 道” 的不懈追求。“ 在手工业作坊的行帮, 则要讲究‘家法’、‘师法’、‘嫡传’、‘正宗’、‘传子不传女’、把‘无一字无出处’、‘无一笔无来路’ 视作技艺与技能的极致”
3,地缘传承是指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内所进行的武术传承。
4,业缘传承指在同一行业内部进行的具有行业特点的民俗事项传承, 是在技术转让、制度规范等制约下进行的创造性的劳动总结。
5,在“传统武术传承模式分类研究——以少林武术传承为例”这篇论文中,它提及以教育模式为传承方式。武术文化传承的教育模式,指武术文化传承依赖教育进行传播传承,以学校教育传承为主体,以家庭内部的家族传承和社会上的师徒传承为辅助,还包括对外国际武术教学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场所。例如。1 9 1 0年,霍元甲及其弟子陈公哲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会内以师徒形式教授谭腿、达摩剑、群羊棍等武术套路。19 17年,马良等创编的新武术作为中学正式操练的体操,进入中学教育。1927 年张之江创办南京国术馆,起初分少林门和武当门教授套路功法、习练散手、摔跤。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武术座谈会,倡导武术运动。武术学校、等体育学院、综合类师范类大学体育系部等纷纷开设武术课,不仅练习武术技术,而且学习武术文化,促成了新中国武术文化的繁荣。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师徒关系的确立在通常情况下,以择徒拜师方式形成的师徒制传承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一个最主要最基本的传承方式,它是指“由师与徒双方聚合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权利义务,以传习某种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师徒制传承模式指出了传与承的具体对象,即师与徒,师与徒关系的真正确立是十分严肃而庄重的: 1 师父慎重择徒
师父收徒授艺是为了使本门派功夫以及门派宗旨等得以传 承并发扬光大,所以在挑选徒弟时就显得特别慎重和苛刻。这不 仅要引荐人引荐,师父还需要对其人的道德人品、资质禀赋悟性 等进行考察。从古到今,武术高人选择徒弟都是一个漫长的过 程,短则两三年,长则十几二十年。2 庄严的拜师仪式
这是一个程式化的过程,在这首先需要引师,也就是介绍
人,拜师过程引师必须在场。其次,徒弟必须写有拜师帖,递贴后师父要给其写回帖,贴上主要写有收某人为徒和对徒的赠言期望等。再次是磕拜立誓,这是确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徒关系的最集中体现。磕拜前点香燃烛,拜师者向师祖遗像或牌位及师父下跪,当众念帖后向师祖磕拜和向师父、师母跪磕,接着师父给拜师者讲述本门的规矩要求及勉励的话语,之后拜师者向师父、师母敬茶以示感谢。最后是收录家谱,拜师者被正式收录在本门的谱系之列。在谱系内一般简要记载拜师事由、拜师者在家谱的字辈等。许多拳种都有本门的字辈排列,如心意六合八法拳弟子按“元通成仁,广济修文,智永光明,清静慧存,宏道有为,养行全真”排列。1.3 师与徒之间的“血亲传统遗风”
师徒关系是以传承武术形式相聚合而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它以模拟血缘关系为机制,形成了与父同构的师和与儿同构的徒弟,具有家族式特点,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师父、徒儿。师父处于这个“家族”的最高位置,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负有相应的责任与要求。1.4 对师父价值的绝对认同
“打走无师,终生有误”、“苦练三年,不如名师一点”等武术谚语表明了人们在习武过程中对师父的价值肯定。另外,还体现在习武者接受训练的过程中,遵从师父传技的各种要求和叮嘱。伦理上对师父恭敬尊重,不能以下犯上,要认真遵守门规戒约。1.5 是师父对徒弟的全面教育
传授技击技术仅是武术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师父同时还在徒弟成长过程中担任着规矩约束和道德教育的责任,为人师表,以身垂范,师父以自身的道德、学识和行为感染熏陶徒弟。可以说,师父就是技术上的教育者和徒弟成长过程中家长式的教导者,他们培养的徒弟要成为本门派的优秀继承者。由师父与徒弟结合而成的传习双方,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传承载体,师徒传承是双向的,师父择徒,徒弟拜师,师徒之间必须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与要求,师父要对徒儿进行全面教育,徒弟要尊师重道,认同师父的价值,只有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师徒关系 才会确立。
这种传承方式在历史上对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对历史有其贡献。
然而,传统武术的师徒制传承方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它正在面临危机(各种外来武术技艺文化的侵蚀):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日渐冷落,正逐渐被学校教育、俱乐部、社团、培训等新的方式所取代,这使得传统武术中很多技术、功法及其理论,无法得以完整的继承。没有对传统武术‘传统’的继承,将无从谈论武术的发扬与创新。因为:
1.作为本质是一种搏杀术的传统武术已没有实践舞台; 2.造成传统武术某些重要特征的封闭社会基础正被摧毁; 3.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还有,传承人的缺失严重影响传统武术的未来。传统武术传承人就是直接参与传统武术传承、使传统武术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他们不仅继承、延续武学,还起着发扬、创新作用。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制度及‘口传心授’的方式是传统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而武术传人是武术文化存在的根基。武术属于技艺性项目,其技术与文化都是无形的、活态的、动态的,任何物质的(如博物馆)、静态(如书籍、光盘)的保护都不能阻挡武术的流逝。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动态传承才能保障武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
这里提到的,它说明了师徒制这种传承方式在武术传承过程中,渐渐黯淡。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木工,瓷器,砂锅,以及我所见到的民间相当于艺术品的斗笠,土制碗,生产,生活石器打制,还有地方表演艺术如戏曲,杂耍,歌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及祭祀仪典(我们那边的法师,在丧葬仪式上的法事,必须师徒传授或者子承父业,补充下:精彩,有内涵,啧啧),我们独山花灯,以及特色食品制作(这个是咱少数民族的技艺,密不外传的哦 多是家传)比如盐酸等,民间工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风情旅游业,正是需要这样的文化品位来作招牌,所以它要求重视师徒制重新发挥作用,将这些特色文化,技艺和吸引人的地方表现出来,表达给世人,让其魅力好好展示给世界,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刚刚提到的,说明了师徒制这种传承方式不能任其自生自灭,我们应该重视它,把它运用在现在新兴的各种新兴工艺中,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操作难度大的某道工序或者某种技艺上,假使现代的文化氛围允许和发扬师徒制这种传授知识的方式,并且对某种技艺的传承充满信心与愿望,那么师徒制就可以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了。
在景观设计上,我们希望继承前人的成果,并且有所创新发展,使得设计工作有意义,更加丰富,可以借鉴到师徒制的:
1,为工作室吸收更多的专业精英,邀请一线设计人员,给学生提供选择“名师”的机会。
2,在粗略的招进学生之后,定期进行考察评价,给予指导帮助,给兴趣比较强的学生更多锻炼,兴趣弱,或者不感兴趣的话渐渐不适应,逐渐退出工作室。
3,在各方面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指导人生意义,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使得学生保持健康的学习心态,努力维持温馨友爱的工作室环境 4,培养或者鼓励新创意,认真对待各种各样的发言,包容新思想,真正做到创新,5,等等等等
参考文献:
1,传统武术传承的社会人类学解析 2,传统武术传承方式及其异化, 3,传统武术传承模式分类研究——以少林武术传承为例 4,传统武术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5,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 6,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7,
第五篇:浅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传统武术
浅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传统武术
【摘要】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武术在大学体育课程中也是一门热门课程,它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外在美,同时也是因为它的内在美,更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引导意义。
【关键词】 传统武术 体育教学
武术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长期的演化与发展中,形成了集健身、防身、养生为一体的独特锻炼功效,是一项很好的健身和终身体育运动。武术也成为了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形式满足了不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而且由于授课时数和教学内容的增加,使得武术教学过程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一技之长。
一、大学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分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按照运动形式,可以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两大类。在当代大学的实践教学中,套路运动教学占据内容。
教学中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正式的武术套路运动一样,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遵循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套路演练。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武术主要有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等。格斗项目在校园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比较少,因为格斗运动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的几率比较大。现在校园体育开展的格斗运动有散打和太极推手。
二、武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武术由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与精神都在武术的精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武术同时对强身健体有着显著的功效,更可以锻炼一个人意志力,武术的道德也在不断的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起到教人做人的作用,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明显的地位优势。同时也因为武术神奇的强身健体的功效,也为其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1、武术课程是壮内强外内外兼并的健身运动。武术强调的是内外俱练,身心双修。通过练习对外可以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特别是太极拳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长期锻炼对调解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气养血,改善人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都有很大的作用。
2、武术课程可以自卫防身。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都是以攻防的动作为主要内容,可以起到一定的自卫防身效果。这同其他的体育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他的体育项目能做到的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效果,却不一定在自卫防身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3、武术课程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武术课程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武术基本技艺,而且能培养吃苦耐劳、果敢顽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长期以来中华武术都有重礼仪、讲武德的优良传统。通过习武,让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可以学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礼仪守信、宽以待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4、武术课程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武术项目的观赏价值很高,不论是技术动作的艺术美,套路演练时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还是团体竞赛时团队的团结一致的气势,都给人以美德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励。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这是别的体育教学项目所无法企及的。
5、武术课程可以增加在学生的交流。武学内容丰富,理论博大精深,功夫亦无止境。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切磋技艺,交流体会。这不仅仅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增进了友谊,丰富了业余生活。
三、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学习武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武术内容非常丰富,一个套路往往动作多变,技术复杂,方向路线变化大,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学不会,教学费力又效果差。
1、让在学生学会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武术教学应从“基本”入手,后教学拳术和器械套路。“基本”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提高基本动作规格,而且是学习拳术和器械套路、提高技术水平的基础。武术套路都是由基本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跳跃、平衡等单个动作组成的,基础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以后教学武术套路的效果。
2、重视武术基本理论的讲授。由于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善独立思考,喜追本溯源,要求从理论的高度对学习的拳术或器械进行概括,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又喜欢怀疑和争论,富于想象,常常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
3、加强动作规范化训练,保持规定动作路线,做到程序规整。学校体育大纲的武术教材,通常由国家规定套路,作统一的动作要求。因此,程序规整是规定套路的一大特点,要求在演练规定套路时,必须完全按“规定”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动作规范训练。在教学中一些老师对动作规范要求不严,因而学生会出现各种错误,使动作“变异”,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教武术时,为了达到保持规定动作路线,一方面要求老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细看图文,搞清每个动作的运行路线和转体后的方位,做到示范正确;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专心听讲,认真练习,领会动作要领和攻防含意,发现某个动作路线出现差异,就必须注意在提高该动作上下功夫,纠正错误,反复练习,使动作准确不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