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展览园中城市文化的提炼与传承
展览园中城市文化的提炼与传承
摘 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促进了城市环境建设的日新月异。目前国内各种形式的博览会如花博会、园博会、绿博会层出不穷,作为一种新的绿地形式的展览 园,如何在切合展览主题的前提下,体现地方展园的场所精神和文化特质,在继承传统与创新中寻找最佳的融合和统一,创造心与境契的环境景观。本文试以笔者参 加的第八届园博会“张家港园”设计为例,提出了在展览园设计中,对于城市文化的提炼与传承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展览园,城市文化,张家港园,提炼与传承
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于2011年9月到2012年4月在重庆举行,办会主题为“园林,让城市更加美好”。张家港市作为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 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综合素质来参加本次展会。为充分展示张家港市的历史文化和园林特色,弘扬张家港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 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精神,笔者所参与的设计团队,通过对东渡苑、东山村遗址、河阳山歌馆等地现场考察以及张家港历史文化、乡土特色的资料收集,完成了 “张家港园”的方案设计。以下是设计中关于文化建园的一点心得体会,仅供同行进行交流与探讨。项目概况
重庆园博园位于重庆主城核心区—两江新区核心位置龙景湖片区,占地面积约220hm2,共有6大展示区,包括入口主题展示区、传统园林集锦区、国际园林展 示区、未来园林展示区、三峡生态展示区、景观生态体验区。其中“张家港园”靠近园博园东入口,位于江南园林展区,场地面积1005m2。整个地块接近长方 形,东面靠近山体,南北两侧为公共绿地。
来源:花木网 项目定位与总体构思
2.1 景观元素的提炼
2.1.1 沙洲文化。沙洲众多是境内的一大地理特征,由于我们张家港地段的江面开阔,长江水流到这里变得平缓,再加上海潮的顶托,江面上就出现了一片一片的沙洲,故 1962年建县时以沙洲命名。1986年,在原行政区域设立张家港市,从此翻开了这座城市的新篇章。
沙洲县因鉴真东渡而出名。鉴真成功东渡日本开创了张家港人敢闯敢干的精神源泉。唐代时,古黄四浦是重要的港口码头和货物集散地,唐代高僧鉴真大师正是在此 东渡扶桑、传戒授道。1979年,沙洲县文化馆重新矗立经幢。为弘扬鉴真东渡精神,1994年开始,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开始建设东渡苑,重现鉴真东渡岁 月,领略东渡文化,弘扬东渡精神。
2.1.2 农耕文化建筑。张家港历史源远流长。当今,在张家港的乘航庆安村、凤凰恬庄古镇、河阳山歌馆、永联村等地保存有大量的古村落和具有典型农耕文化特征的建 筑。这些村落由民居、祠堂、古银杏、楼阁、寨墙、古井等构成具有浓郁的长江三角洲特色的农业聚落文化景观。平面以三间两廊、三进或二进四合院落式布局。建 筑有大量石雕、砖雕、木雕及陶塑建筑构件。
2.1.3 张家港山水。张家港是有名的水乡,很多村落依水而建,林荫庇佑,风景美如画卷。最有名的数香山,呈菱形状,由大、小香山组成,为全市之冠。北坡险峻,南坡平缓,顶部开阔,素有江南名山之誉。清康熙《江阴县志》中赞:“香山突出平壤,高峻磅礴,甲于他山。”临近张家港港口的南沙乡,由于山多景胜,早在明代前 就有“香山八景”之说。清圣祖康熙、高宗乾隆以后,又相继增补十景,称“南沙十八景”。
2.1.4 张家港园林。张家港境内见之于志书记载的最早的古园林,是建造于北宋的陈陆园。在此之前,相传在春秋时期鹿苑一带还建有鹿园,系“吴王豢鹿之所”(见清康熙《常熟县志》卷十四《古迹》)。
明代,张家港境内兴起一股建造私家园林之风。见之于志书记载的,杨舍有建于北门外的顾家园,又名姜园,内有修竹千竿,古梅百本,中葺茅舍,外环深池;有建 于斜桥里和横河里的许氏后园与前园,广植名木异卉,配建亭台楼阁,设置沧江八景;后塍有建于东郊的徐家花园,滨江面山,构堂数楹,占地2hm2,入园千章 耸翠,异香扑人,偶焉小憩,可坐可卧,可浴可风;鹿苑奚浦有钱洪、钱宽兄弟建造的雅趣堂、尚义堂,堂周围有竹林数0.67hm2,修篁青青,玉竿纤纤,竹 林深处堂舍皆茅檐竹壁,规制古朴。在这些私家园林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杨舍望族斜桥许氏建造的许氏花园,其建筑规模、景点设置、文人题咏等方面可称诸园之 冠。
清代,张家港境内普通百姓植树、栽竹、养花、造园已经蔚然成风。南部地区的自然村落,一般都是四面或三面绕河,河旁绿树葱笼,浓荫蔽日,村民房屋掩映于绿 树怀抱之中,外界只见树木,不见房屋。农民住宅虽占地不大,但一般均为前场后园,场边种植果树花木,幽香袭人;园内栽种修篁绿竹,四季常青。北部沿江地区 的自然村落,座北朝南,少数座西朝东,均一字排开,有的长达数里,村民住宅也是屋前为场,场前有河;屋后为园,园后有溪。河溪边种有杨、柳、榆、槐,场园 内栽有果木竹林。在清代众多的私家园林中,金家花园可以算得上代表之作。
2.2 主题与定位
本届园博会的主题是“园林,让城市更加美好”,与大会主题相协调,“张家港园”拟定的主题是新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按照张家港“历史”—— “现代”——“未来”的景观序列将张家港灿烂文化及景观缩影在咫尺山水间。通过“张家港印记、文化景石、东渡亭、梁丰亭、暨阳榭”等来展现张家港浓郁的文 化和张家港人海纳百川、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
2.3 总体布局
张家港从一个昔日的“穷沙洲”已经变成了极具实力的现代化滨江港口工业城市,一个山水秀丽的国家级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作为一个新型城市,传统元素和 现代元素两者兼蓄并存。借鉴江南古典园林经典的布局手法,融合现代园林生态造园植物造景的先进理念,以唐代高僧鉴真从张家港“古黄泗浦”第6次起航成功东 渡,开启了张家港人民敢闯敢拼、不屈不挠精神源泉为文化主线。全园主体空间序列展示采取闭合环形的布局形式,起接开合,收放有度,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 续性变化等特点(图1)。根据江南园林展区总体游览路线和张家港园的位置,确定全园出入口。入口展示区考虑人流集散作放大处理,张家港印记景墙和假山竹林 等形成障景,也是全园序列展示的开始,视线右转可见刻有体现张家港精神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16个字的文化景石(图2),经志远 亭、文化和景观长廊引导,至飞澜榭形成高潮,游廊曲折有致,水榭四面通透,景致宜人,配以楹联匾额,恰到好处,点到人心,更是提升了文化内涵;再往后至敛 香亭则为序列的尾声,敛香亭区域水声潺潺,坡地景观林带遍植精品桂花,小山丛桂,暗香浮动;在展示生态的同时,结合人的五官感受,体现绿地能为人所用,充满人情味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全园空间布局,以围为主,内聚居多,各景点安排既具独 立的良好静观效果,又随游人行进过程力求“步移景异”的视觉感受。整体上又讲究内外空间的结合与交融,或围或透,内外相宜,既有利于对内静赏庭院美景,取 得恬静优雅效果,又能对外观赏到周围四时之景。“山、水、林、园”融为一体,自然景色与园林建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看起来赏心悦 目,走起来心旷神怡,满足人们观赏、游憩、亲水、健身等需求,更好地体现了“园林,让城市更加美好”的园博会主题。
第二篇:2016文化传承与创新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检测1 学习目标: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地位、表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2、为什么要以及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原因及要求。
4、传统文化的地位、特征。
5、为什么要重视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6、文化创新的原因及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7、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题目训练:
1.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漫画《老树发新芽》体现了 A.传统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
B.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在城镇化的浪潮中,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中“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人们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原因是
①乡村承载传统文化,乡村衰落是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现象 ②乡村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生活选择 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有利于增强人们认同感和归宿感 ④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15年7月14日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显示,2014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阅读率为58.1%,超越传统纸质阅读率。“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中国人传统阅读模式。数字化阅读方式 :①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②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是社会生活中最方便、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5年7月18日,“三孔”古建筑彩绘保护工程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正式开工,这是自清末以来首次对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彩绘部分进行大型修缮。“三孔”古建筑启动最大规模彩绘修复,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古建筑
A.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具有不可再生性 C.其经济价值远远高于现代建筑 D.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影响深刻
6.针对时下的古诗文教学,有专家指出,古诗文入课堂,留给学生的核心,显然不应是那些分崩离析、可以量化和默写的“知识点”,而该是对传统文化的更多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自然认同。该观点强调
A.古诗文不应成为知识传授的载体 B.古诗文应该影响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C.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应该具有强制性
D.古诗文教学不应抹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7.近年来,全国上百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官方微博及行政官方微博相继亮相,旅行路线、民族风情、出行攻略、地方美食„„这些过去在网站论坛上经常讨论的话题,如今在微博上聊得热火朝天。材料告诉我们
①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②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③互联网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现代传媒的出现必然取代传统传媒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8.《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众多娱乐节目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了收视佳绩。这两档同属汉字知识竞赛类的栏目打破了不少传统文化节目曲高和寡的怪圈,在具备较高文化品质的同时,获得了可喜的收视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上述材料表明()①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文化创新需要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所在 ④文化创新应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将于2015年10月18日在福州举行,这届运动会的主题口号是 “福之州,青之运”。“福之州”点出中国唯一一个“与幸福同名”的省会,“福之州”也可表述为幸福的神州大地;“青之运”则暗喻年轻一代将在此集聚能量,展示力量,以新的姿势与节奏,领跑中国。这体现了()①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举办运动会可促进文化交流 ③各地文化渐趋融合又各具特色 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活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0.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提及,“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材料表明钱钟书先生主张()①世界各国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②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创造了人类优秀文化 ③文化是民族的,要守住民族文化鲜明特色 ④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1.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各地中秋节的过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南京人中秋除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等。这表明
①传统习俗世代相传 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 ③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第五媒体”是人们对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关于“第五媒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②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它的出现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3.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她通过冷浸法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来自东汉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③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社会和人起积极的作用 ④传统文化都是财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4.湖南卫视《爸爸回来了》、《爸爸去哪儿》受到观众狂热追捧,这是湖南卫视借鉴韩国《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经验,结合中国人更加注重亲情的传统,推出的亲子互动节目。这告诉我们
①必须立足于观众需要进行文化创新 ②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前提 ③文化创新必须尊重传统关注生活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当今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这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②文化交流使得各民族文化趋向统一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庄子·列御寇》载:“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则寓言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启示是 ①文化传承要适应社会实践的要求
②提高文化修养要着眼于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③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培养的 ④提高文化修养应当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7.“义”是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为民族大义舍生取义、为人民幸福追求公平正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辨是非的“侠义” “江湖义气”,则会使人误入歧途。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A.彻底地改造 B.全面地肯定 C.全盘地否定 D.批判地继承 18.全国政协委员梁晓声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转向非虚构写作,从社会小切口观察、思考转型社会的生态。他说:“作家应该手握两支笔,一方面写文学作品,一方面对社会发言”。这说明: ①文学创作要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③文学创作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④非虚构作品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比较新旧“二十四孝”内容,可以看出
①对“孝”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②对“孝”文化既要克服又要保留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③传统习俗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④传统思想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开始访英之旅,中英建交40多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在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少佳话。这启示我们要
①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 ④在文化交流中自觉消除外来文化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央视网根据青少年网友多使用移动端上网的特点,创作了《动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孔融让梨》、《精忠报国》等部分优秀片目进行二次剪辑、精加工,推出时长4分钟以内的动画小短片。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 ①注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②基于传统文化这一精神根基 ③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④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离不开对前人的继承,文化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 ①传统文艺 ②传统建筑 ③传统思想 ④传统道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3.2014年,在日内瓦万国宫举办的“画说汉字”的展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图解汉字,讲述汉字历史演变,传递汉字中蕴含的文化理念和哲学思想,激发了参观者对中华文化的强烈兴趣。“画说汉字”的展出表明
A.中华文化正在领导世界文化 B.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C.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包容性 D.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4.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中国传统医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有助于增进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②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 ③应注重继承和保护,进一步发挥中医的作用
④要保护更要开发,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5.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能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情感的是
A.语言文字 B.民族习惯 C.民族遗产 D.民族节日 26.“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形象地说明了 A.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B.世界必须要统一文化 C.要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7.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使、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这句话强调了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②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③文化因互鉴而丰富 ④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瑞典文学院8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这样评价道:“在过去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的三四十年间,她一直专注于描写苏联和苏联解体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她的作品并不是关于那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情感历程。”这说明
A.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丰富的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动力 C.作者的灵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D.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29.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一月一镇一场”“一月一镇一赛”“一镇一演”是海南省某县着力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县政府积极为群众搭建表演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参加演出的群众越来越多。县政府的做法 ①体现了政府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②激发了群众文化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其精神力量 ④扩大了群众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用文化成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1.美国一华裔男子因为给10岁的女儿洗澡被剥夺抚养权,最终因抗警被击毙。在此之前,加州圣塔蒙尼卡的一对华人夫妇由于平时爱吃榴莲,做饭时喜欢煎煮炒炸,因而被要求搬出公寓。
纽约华人大妈6月起在日落公园排练节目而被多次投诉,其领队还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文化差异虽然会带来一些摩擦,但是其本身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不能和谐共处。各国之间无论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各有自己的特性和优点,应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一个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多姿多彩的世界。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32.材料: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中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多万册,从古装影视剧热播到历史题材图书畅销,从人大成立国学院到北大、清华等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从私塾重现到儿童读经„„这一切都表明,曾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9分)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33.材料:某出版企业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他们调查发现在飞机、火车上很多人在用电脑、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该企业从传统的纸张印刷、人工渠道发行跨越到全数字出版发行,把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在第一时间传送给读者,而读者阅读的工具是手机和平板电脑。他们还研发了很多适用于教育方面的数字化产品,比如“寒食帖”,读者既可以欣赏诗词的内容,也可以了解作者苏东坡的概况以及所涉及的地方的人文、历史背景,还可以对书法进行临摹。开发民族新漫画《四大名著》并向10个国家输出版权,与日本动漫企业合作为日本文部科学省提供的《三国演义》漫画本,让日本这个动漫大国的中小学图书馆,第一次有了来自外国的漫画书,目前,该公司资产已达到118亿元,开始在全球范围跨区域、跨行业谋篇布局。
问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该出版企业为什么能实现不断发展(12分)
34.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黎族苗族的歌、舞、服饰是我国灿烂民族文化中绚丽的艺术奇葩,凝聚着黎族苗族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心血。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9月23日,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民歌、民舞、民服进校园”活动启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民族文化,使学生在了解各民族历史、民情民俗、语言文字、民间工艺等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祖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黎族苗族传统文化?(10分)
35.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充分肯定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提出了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材料二 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必须加快深化为话题之,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我国文化。(10分)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检测1试卷答案
选择题:DDCBB DCABC BCDDB BDACA BCBCD ABACC
31.(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文化具有多样性,各种文化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交流。(2)由于世界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样就使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3)对待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4)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2.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契合了现阶段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人们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专家学者走出书斋,借助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作通俗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热潮起到了推动作用。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体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促使各级政府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每点3分)
33.(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从传统的纸张印刷、人工渠道发行跨越到全数字出版发行,在实践中推动文化创新。3分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开发民族新漫画《四大名著》,立足传统,推陈出新。3分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与日本动漫企业合作为日本提供《三国演义》漫画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分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把握了阅读的发展新趋势,创新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3分
34.(1)我们对待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5分)
(2)面对黎族苗族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和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黎族苗族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5分)
(3)我们要把握好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分)
35.①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同时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④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⑤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注:从其他角度回答可以酌情给分
第三篇:现代化城市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现代化城市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专
姓
班
学
保护与传承业: 名:级: 号:
2014年 4 月
现代化城市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被逐渐忽视,在追求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乡土文化出现了退化和断层的严重危机,如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困境。挖掘和开发乡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弘扬乡村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时下,面对城市化浪潮,乡村文化的价值如何、前途何在?在政策层面,乡村文化是否应该为城市化低头让路,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和应对的大课题。
城市化应该为乡村文化留出足够的空间乡村文化的价值是始终存在的,无论我们的社会处于工业化甚或后工业化阶段。那种认为农业文明必将为工业文明所取代、乡村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被淘汰的简单线性思维是错误和有害的,必须抛弃,与之对应的是,我们必须树立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和谐共生的思维,必须在推进城市化的实践中为乡村文化留出足够的空间。
首先,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指出,即便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再高,也总是存在绝对数量不少的农民群众,为这些农民群众利益计,乡村文化显然不应遭遇灭绝和淘汰之命运;何况,绝大多数农民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尤其是价值观层面的文化生活中,主要受求同律的支配,渴求、亲近、热爱源于乡村社会生活、反映乡民价值追求的乡村文化,这一现实为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必要性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也提供了活生生的例证。
其次,城市化应该为乡村文化留出足够的空间,至少还有两方面的必要性支撑:第一,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内核,保护乡村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文明。由于在长期的农业社会积淀升华而成,中华文明的主要特质和内核是农业文明,无论是至今称颂的和谐文化、天人合一观,还是被视为中国文化代表的舞龙、舞狮等民间文艺,等等,都与先民所处的农村社会环境、所习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而这些不同形态的中华文明精粹在乡村文化中大量存在和较好贮藏,故而,为传承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计,乡村文化必须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据有自己的足够空间。第二,乡村文化为中华文明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因。正如在物质世界中任何一种物种基因都有其珍贵价值,物种基因越丰富物质世界越多彩和安全一样,文化或文明领域同样是越具多样性就越安全,越有创造力。许多文化也许现在表面看起来无甚价值,但是一旦处于特定环境中、与其他文化交汇融合碰撞,它们便往往作用甚巨,催生出新的文化果实,孕育出新的优质文化。这就好比有了在海南岛发现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才有了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一样。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文明“轴心时代”命题不正揭示了久远之前的文明在后世尤其是危机或飞跃之时的巨大价值和强大创造力吗?至于以文艺形态表现的文化或文明,同样处处可见陈中出新的现象。近年来原生态歌曲大受追捧,并给许多音乐工作者以创作灵感,就是典型例证。往国外看,著名学者秋风多次著文指出,在美国制宪过程中,乡村向美国宪法注入了自由、个人责任、限制权力的精神;20世纪以来,乡村不断向美国政治注入保守主义的刺激力量;过去一百年美国乡村音乐和“blues”等几乎所有流行音乐样式都来源于乡村。在东亚近邻——日本,著名学者薛涌也指出所谓“日本精神”,在大都市已经消失,但保存在偏远农村下层百姓的生活起居之中。
总之,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阶段,乡村文化始终有其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一旦中国乡村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大量优秀文化基因加入中华文化母体中,我们同样可乐观期待,未来中华文化将结出更多鲜艳之花,中华文化将更具生机和活力。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现实路径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将继续推进,直至其达到一定的合理限度。在这一进程中,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总体上变为城市中国后,如何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成了既紧迫又具长远意义的重大课题。单纯从文化保护角度而言,中国实践中已有博物馆式文化保护和文化生态区域性保护两种路径,前者包括建立各种各样与文化相关的陈列馆、博物馆、纪念馆,以及运用录音、拍照、摄像、文献收集整理出版等手段保存文化等,后者的保护对象则涵盖了某个特定区域的所有文化空间、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不脱离原住民、不改变当地生产生活环境的保护。显然,文化生态区域性保护更具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成效更显著,而博物馆式保护由于保护对象和内容不够原真和完整,基本属于一种退而求其次、不得已而为之的保护策略和保护手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乡村文化都可纳入文化生态区域性保护范围,目前的现实乃至将来的实践只能是针对那些直接关系到某种文化生死存亡或者具有极大价值和重大意义的文化,才能施以文化生态区域性保护这一保护策略和路径,否则,文化生态区域性保护范围无限扩大,直至囊括中国所有的乡村文化,既不现实,又不可行。
事实上,在采取上述两种乡村文化保护和发展路径之外,我们亦可跳出单纯的文化保护框框,进行其他的尝试。例如,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文化创意经济发展,我们便可将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引入乡村。由于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人脑加电脑之类的产业,所需物理空间小、资源能源消耗少、基础设施配套要求不高,不必走征地拆迁、“三通一平”建工业园区的老路,完全可以取得既提供现代工业发展空间、创造经济财富,又较少改变破坏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较好保护乡村文化生态的良好效果。除了这种可称作文化创意产业嫁接乡村社会的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路径外,我们还可实行城市居民无障碍地流向乡村,进而接受乡村文化熏陶和教化的乡村文化保护策略和路径。
具体言之,在乡村文化的存在空间既定的情况下,我们亦可通过扫除城市居民向乡村流动的障碍,促使更多的城市居民在乡村定居生活。一旦有更多的国民进入乡村,更长时间地与乡村文化拥抱接触,接受乡村文化的熏陶教化,其结果就是乡村文化得到更多社会成员的重视和自觉保护,乡村文化的基因被输入到更多的国民身上,一句话,乡村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具体实践中,只要确保乡村拥有较好的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较好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此外,更重要地是,确保城市居民能够在乡村拥有立身下榻之所,众多城市居民奔往农村生活定居自然不在话下,进而这一新的乡村文化保护和发展之路取得成效也在预料之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乡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在对其进行继承与保护的同时,更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进行更高层次生的发展与创新,进一步凸显地方特色,提升当地乡土文化的影响力,孕育出既有乡土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这寂静成为对乡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丰富乡土文化的内涵和智能,逐渐开发成新的旅游资源成为著名观赏点并对自身的优秀文化进行更广范围内的传播。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虽然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很多的挑战,但城镇化也同样使我们意识到乡村规划中乡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对乡土文化特色进行有效保护,并在城镇化进程中进行有效传承和湿度创新,已经成为破译乡土文化保护困境的关键之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只有事项乡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有效统一,才能真正迎来乡土文化的“第二春”。
第四篇:TBD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旅游报/2009 年/9 月/21 日/第006 版
景区·市场
TBD 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赵婷婷 北京来也旅游规划咨询有限责任
公司杨振之
城市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存在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历史和文明的见证。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城市游憩商业区(TBD)的形成本身就是城市物质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期以来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导致我国许多城市发展出现诸多遗憾之处。近年来,在城市TBD 的建设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融入城市文化,在发展商业的同时兼顾历史文化的保护。人们将TBD 定位为商业街区、休闲游憩街区,使之成为弘扬优秀城市文化、塑造“文化城市”的名片。
一、TBD 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1.城市文化是TBD 的灵魂
城市游憩商业区(TBD)与中心商务区(CBD)本质的区别,就是休闲游憩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城市文化是TBD 的核心吸引物,TBD 通过塑造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休憩环境,使游客在游憩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愉悦。
文化性也是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基本属性之一,按照游客的需求偏好,根据地区特色,将最具吸引力和最具活力的文化要素进行最佳组合,打造既保留历史文化传统,又体现现代商业文明,既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又极具城市个性魅力的现代文化商业街区,从而使城市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特色成为旅游吸引物。
2.TBD是对城市文化的解构
城市是文化的最高表现,而TBD是对城市文化的诠释。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断全球化的今天,城市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外界强势文化的入侵。这种入侵通常导致部分传统文化的消亡,而更符合社会习惯的文化则被保留下来,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顺应潮流的。纵观历史长河,文化在演变过程中总是不断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从而逐渐发展形成新的文化形态,这才是文化发展的真实轨迹。
同样,TBD对城市文化的运用和展示也是有选择性的,它通常选择能吸引消费者眼球和更容易获取经济利益的文化元素加以利用,并通常以建筑、雕塑或者舞台化的表演等方式表现出来。由于TBD的功能和区域局限,不可能展现完整的城市文化,通常是截取某一个片段或者某几种类型,将文化“符号化”、“戏剧化”、“商品化”。从而导致城市文化的“优胜劣汰”,一些不具备商业开发价值的文化逐渐走向消亡。
有些TBD的规划建设选址在城市老商业街区或历史文化街区,以保护和复兴为目的,对其进行重塑和包装,却经常导致“破坏性建设”的结果。究其原因,是对城市文化的理解流于表面、对“文化主题”的选择缺乏细致的研究、对制定的“文化战略”缺乏深入思考所致。
二、TBD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TBD对文化的运用和演绎要植根于城市文化,这样打造的旅游吸引物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当这种城市传统文化获取游客的极大认同和推崇,并转化为巨大的商机,不仅带来文化价值的提升,更能引起城市居民的“觉醒”,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对城市传统文化保护的极大关注。
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化冲击,快节奏的工作方式、消费方式甚至娱乐方式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生活,而一些老的传统和习俗则慢慢消失不见了。在这些城市文化的构件中,有些继续保持存在,有些走向衰退和消亡,而TBD在区域的设计和规划中,利用这些正在或者已经消亡的文化元素,在城市中保留了一个文化社区,从而使部分城市文化成为历史长河中凝固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讲,TBD的寓意远远超越了其物质形态本身,蕴含着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浓浓回忆。
2.历史文化保护的新途径
TBD不仅是对城市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展示,也是对城市文化和文明进行另一种形式的诠释,这种诠释是通过建筑和街区的展示、商品和服务的销售,逐渐传递给游客的。TBD保护了一个城市的建筑、街区和生活习俗,并通过休闲与旅游的服务,将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传递给人们,在服务的过程和人们享受服务的过程中,让人们体验到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这让文化的保护脱离了说教式的形式,使文化的传承变得自然、不着痕迹和有趣。
三、TBD 对城市文化的创新
以成都的锦里商业街为例,采用明清建筑,依托毗邻的武侯祠博物馆,文化上高举三国旗帜,售卖的商品以传统手工艺和现今仍流行在大街小巷的传统四川小吃为主。但商业业态仍大量引入了咖啡厅、酒吧、西餐厅等现代时尚消费场所,以三国文化包装的星巴克也成为锦里的亮点之一,这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而古典与时尚的混搭本来就是新城市文化的表征之一。TBD所展现的城市休闲文化和消费文化也代表了城市文化的审美新趋向。
作为城市旅游功能区和商务功能区的延伸,TBD 在形态上承载了城市物质文明的最新成果,即TBD应具备最现代化的休闲娱乐设施和服务。作为城市文化的传播媒介,TBD 为人们提供一个从事文化活动的场所,也为传统文化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并通过不断引入新鲜元素对原有城市文化进行补充,对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搭台,现代文明唱戏。文化是核心吸引物,要用传统文化进行产品包装。TBD对传统文化的演绎通过外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在街巷的布局、建筑的设计和环境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都遵循一定的文化主题,满足游客观光、游憩的需求。在内部空间的利用和商业业态的布局方面,则更多地展现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以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像上海的新天地、成都的宽窄巷子都是这样的典型。传统的街巷机理和建筑风格被保留了下来,城市的传统文化被符号化了,但生活在里面的人都是当下的人,这些人的生活不可能再回到18世纪、19世纪,他们希望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于是,现代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植入到历史街区之中,古代与当代在此对话,传统文化、古老的生活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在这里发生碰撞,碰撞出新的商业业态、新的休闲度假方式,使这些历史街区既充满了古老的淳朴,让人心宁静,又充满着现代的浪漫和温馨,让人着迷。于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获得新生。
第五篇: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卖瓜的说瓜甜”。按这个道理来讲,一个从事城市雕塑工作的人,就应该多说城市雕塑的重要,说它的好处。我虽然来到深圳后一直从事城市雕塑工作,但并不想简单地强调城市雕塑本身有多么了不起;我也不认为,在一个城市里面,城市雕塑越多就越好,就越有文化。为什么呢?因为孤立地谈论城市雕塑,不把它和城市文化联系起来,那是永远也说不清楚的。
城市雕塑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是由城市雕塑和城市文化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城市雕塑重不重要,城市雕塑好不好,不只是城市雕塑本身的事情,它首先是一个城市文化的问题。
这些年我在琢磨城市雕塑问题的时候,产生了一个心得:我们以前在认识上可能有一个误区,过多地强调城市雕塑是一门艺术,强调城市雕塑对城市环境的美化作用和装饰作用;把城市雕塑水平的高低归咎于雕塑家水平的高低,也就是说,偏向于把城市雕塑仅仅看作是个艺术问题。
城市雕塑当然是一门艺术,但是这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的特殊性在于,它与一个城市的文化密不可分;城市雕塑艺术相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只算是一个分项,它永远都是从属与城市文化的;城市雕塑其实是被城市文化所决定、所制约、所选择的。所以,城市雕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只有把它放在城市文化的框架中来进行整体的考察,才能真正解释城市雕塑的许多问题。如果仅仅从艺术的角度看城市雕塑,往往抓不到问题的核心。
这些年人们出国比较容易了,走出国门一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与人家的城市一比较,最直接感受到的是外观上的差距,人家有那么多的城市雕塑,而且与整个城市那么协调。于是这些人自然会想,我们为什么不多弄一些雕塑呢?雕塑多了,水平高了,至少在城市外观上,与人家的距离就不会显得那么大了。这种看法好多人都有,这种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
我也到过好多国家,重点是看这些国家的城市雕塑和环境,尽管看到了差距,更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看了以后心里比较有底了,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光看人家的雕塑多,佩服人家环境美还不行,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内在的原因就是我们说的文化问题。
中国是一个没有城市雕塑传统的国家,中国古代的雕塑主要是为宗教、为丧葬服务的,或者作为装饰,为建筑服务。例如古代的石窟啊、寺庙啊、兵马俑啊、陵墓神道啊、雕梁刻柱啊,主要是这么一些东西。在文献记载中,古代也有类似今天的环境雕塑、纪念雕塑的东西,但是数量很少。
连“城市雕塑”这个词也是一种中国特色,只有我们这样叫,国外是没有这样叫法的。城市雕塑的说法不是很严密,只不过在中国约定速成,这么叫惯了;它实际上分别属于国外所说的景观雕塑、户外艺术、公共艺术这些概念。我们想想,在一个没有城市雕塑传统的国家里,要建立一种新的城市艺术的样式,这本身就同时包含着对我们自身文化传统的认识和清理。中国为什么古代没有城市雕塑的传统?它与我们民族过去的宗教观、伦理观、社会价值观以及时空观都是有密切联系的。一种新样式的建立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某种改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们在创作《深圳人的一天》的时候,约好了一个巡警做模特,他也同意了,签了协议。到了翻模的时候,他突然反悔了,问起原因,原来他个人倒没什么,主要是老家的人不同意。按他们老家的说法,活人是不能塑像的,塑了不吉利。这件事当然要尊重他本人的意愿,我们就换了一个“老外”。这组雕塑竖起来了以后,有好多人问,为什么里面没有警察,我们也没有多说什么,这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迷信,这是传统文化在里面起作用。
所以,城市雕塑不只是做一个人像的问题,它必须和这个城市的文化相匹配。
《深圳人的一天》为什么会在深圳出现呢?它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决定的。深圳是一个来来往往,人口流动量大的移民城市,是一个很多人留下了青春足迹的城市,这组群雕的主题符合了这个城市在心理上需要归宿感的普遍要求;而且,这个城市比较强调个人的价值,比较平民化,没有内地城市那么多的等级、身份的讲究,只要你愿意努力,相对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有,这个城市不墨守成规,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对一些新意思、新名堂比较感兴趣,例如找活人翻模,在内地未必行得通,在深圳就没有问题。好多人事后都说,当时你们为什么不找我啊?这说明这组雕塑与深圳城市的文化是协调的,也是适宜的。
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城市雕塑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并不是它的“艺术性”或“观赏性”,而是它所体现的城市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整体水平。
我们看国外的城市雕塑,它们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城市形成了一套关于城市雕塑建设的决策机制。无论是项目的确立、雕塑家的选择、经费的来源、公众如何参与意见等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完善的办法。我理解,这就是一个城市的政治文明。
我们在组织上步路雕塑景观示范带创作活动的时候,选择了13个雕塑家的作品,放在两边的绿地上,有一个在国外生活的学者在参观的时候问我,这些作品是怎么选出来的,里面有几个女雕塑家?我一下愣住了,压根就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呀!这里面还真是没有女性作品。政治是公共权力的运用,在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女性的表达和参与。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任何城市雕塑项目一定要有女性作品,问题是,我们在进行城市雕塑决策的时候,缺乏关于性别的民主观念,缺乏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利意识。
政治文明所面对的问题不是城市雕塑好不好看的问题,也不是要不要多建的问题,而是一个城市的政治素质,一个城市的和谐程度。在城市雕塑建设方面,听凭长官意志、由领导拍脑袋进行项目决策的情况仍然不少;老板、企业家,有了钱以后随便建雕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情况也不少;这些问题都需要政治文明的提升才能解决。
城市雕塑还有它物质文明的背景。为什么这些年中国城市雕塑发展迅猛?因为中国的经济在起飞,成效有目共睹,相对过去比较有钱了。城市雕塑实际上是个相对奢侈的东西,它良性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和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相匹配。人们只能有吃有喝了,再搞城市雕塑。在改革开放以前,为什么不搞城市雕塑?那个时候,不是打仗,就是搞运动。城市雕塑不适合一个战乱的年代、动荡的年代,而是适合一个和平的年代,稳定的年代,经济繁荣的年代。
从总的情况看,我们的经济实力是和过去不同了,但发展并不均衡,而且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城市雕塑该争的时候要争,该让的时候要让。我的看法是,要想把城市雕塑建好,首先应该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把城市环境整治好;把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解决好,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不搞好,城市雕塑也甭想好。一个城市的物质文明的前提没有解决,你就是请来再高的高手,有再好的构思,再精良的制作,你的雕塑也好不到那里去,就是建了,老百姓也会编顺口溜骂人。这是为什么?和城市的物质文明不匹配。
我们有的城市建的雕塑真的还不错,但是就像一条漂亮的领带,配的是的确良西装,穿了一双解放鞋,整体看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好。有的城市现在是投机取巧,干面子活,图表面光,热衷于城市形象工程。这些城市的确也做了不少雕塑,但是,用突击的方式发展城市雕塑,超越城市发展的实际水平进行拔苗助长式的城市雕塑建设,最后还是会受到惩罚的,因为它们最终还是赢得不了民心。
城市雕塑还体现城市的精神文明。如果说,城市雕塑的建设是一个物质形体塑造过程的话,那么在另外一个方面,它同时又是城市精神文明的塑造过程,因为它不光是要创作出作品,还要同时创造出能够理解和欣赏城市雕塑的城市公众。城市雕塑要求与城市的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相匹配,总的来说,它的建设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城市雕塑在这个方面要体现民意,尊重老百姓的接受程度。举个例子,美国有个非常有名的华裔艺术家,叫蔡国强。有一次,他为纽约市布朗区新建司法综合大楼设计了一件作品,这是十几个直径四英尺,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石环,他本来想借此来表达个人、家庭、社会的紧密联系。这个方案提交初步审查时,有人就提出了,这种链形的造型可能会引起社区里面非洲裔居民产生类似手铐脚链的不愉快联想,这些东西与他们早年被贩卖历史有关。尽管蔡国强解释,圆形在中国是圆满、完美的象征,而且奥运标志也是五环相连,但是,这个方案果然在社区委员会讨论的时候被否决。后来,蔡国强将原设计中的圆形石环改为方形石环以后,才顺利获得社区委员会的通过。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城市雕塑在很大程度上,是处理雕塑家和公众的关系。雕塑家和公众如果意见相左,应该是,互相讨论,互相调整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他们相互关系的整体,标志着一个城市在城市雕塑方面的水准,也体现了城市精神文明所达到的程度。我们经常可以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件城市雕塑不为公众接受,老百姓看不懂,但是这件城市雕塑常常还是硬塞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通常的解释是,公众审美水平与艺术家的水平是有差距的,如果他们的趣味发生冲突,让步的应该是公众,他们需要启蒙,需要受教育。而雕塑家就是这样的启蒙者或者教育者。
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的确,公众和艺术家之间是有差距,但是,如果一个城市的雕塑,公众和雕塑家的差距非常大,雕塑家的东西完全不被市民接受,而艺术家还在那里得意扬扬,我觉得这件城市雕塑就暂时还不能说就是一件好作品。因为这个作品还没有与整个城市的精神状态相适应,没有得到城市居民的认可。在城市雕塑的历史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格,这种时代风格应该具有普遍的概括性,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古希腊雕塑只代表了古希腊雕塑家的精神,而不是整个希腊民族的精神,那么古希腊雕塑还会具有像今天这样的价值吗?
当一件城市雕塑不能为公众接受的时候,它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的确雕塑家比较超前,但是他毕竟抓住了城市精神的发展脉络和轨迹,这件超前的作品,将来会被群众所接受的,最后慢慢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还有一种情况,雕塑家背离了城市的普遍精神,异想天开,完全没有被城市居民认同的可能性,如果拿这样的东西来教育、启发公众岂不是在耽误事吗?
我的看法是,雕塑家、委托人、公众他们的共同水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的水准,城市的精神文明不是哪部分人的文明,而是整体的文明,城市雕塑最终是这种整体水平的象征和凝聚。
我们评价一个城市雕塑水平的高低时,除了要依托它的物质环境,还要依托它的人文环境,这个人文环境就是城市的精神文明。有的时候,城市雕塑建了,但是得不到城市公众自觉的维护和保管。有的地方,城市雕塑经常遭到人为破坏,上面贴上各种膏药,广告,乱写乱划;有的干脆被人盗走卖钱。有的城市雕塑经常有人光着膀子在旁边晒太阳,在这种时候,人们对雕塑的质量,以及对雕塑评价也会由此受到影响。所以还是那句话,城市雕塑不光是艺术的问题,雕塑家创作水平的问题,而是一个城市综合素质的反映,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城市的市民素质,市民的精神状况。在我们这样一个没有城市雕塑传统的国家,提高市民素质非常重要。
城市雕塑在空间上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在于它强调地域性、强调环境的针对性,城市雕塑的空间永远是特定的,从来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城市雕塑。
去年在全国城市雕塑的成就展览中,深圳有几件作品获了奖,其中有一件立在东门老街的作品叫《杆秤》。这件作品采用了波普艺术的手法,把一件日常生活的物品以超常规的尺度加以放大,使人们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杆秤》放在东门步行街获了奖,放在华侨城能不能获奖呢?恐怕不能。为什么?因为环境和空间的特点不一样,二者找不出什么关联。东门墟市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步行街的改造强调尊重传统,保留岭南商业风貌,在这里放一杆老式的杆秤尽管尺度非常夸张,但是和环境的整体气氛是吻合的。华侨城也有一件作品获了奖,这是《地门》。这件作品在手法上与《杆秤》有相似之处,它是一扇放大了的铁门和一把大锁;这件作品放在华侨城的大片绿地上,与其它艺术家的作品相对集中在一切,形成了比较浓郁的艺术气氛,它放在东门步行街就不行,东门步行街很窄,《杆秤》是直立向上的,不占地方,如果让《地门》躺在那里,简直不可想象。这两件作品的对比告诉我们,脱离了空间,脱离了环境,简单地说这两件作品好不好,那是没有办法说的,环境对它们的价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有些城市建城市雕塑的时候,忽略空间、地域和环境,只是孤立地拿美不美作为判断的标准。有时候,简单地将一个城市的雕塑和另一个城市的雕塑进行类比,别的城市创作了一件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也要求自己城市也仿效它,也同样来一件。这种思想方法是不正确的。
城市雕塑是不是成功,它能不能成为一件精品,要看它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空间里面包含了什么?包含了城市的特殊性,也就是它的地域性。例如城市的独特区位、城市事件,城市历史,城市心理,城市习俗,城市建筑,城市景观等等,这些东西都是装在城市空间里的。城市雕塑是可以模仿、可以复制,但是城市的地域特点,城市的独特面貌和环境是不可模仿和复制的。
布鲁塞尔的标志雕塑《撒尿的男孩》实在是小得不起眼的雕塑,如果没有导游的指引,一个外来人要找到它真的很困难,但是,它的名气却很大,如果没有看到它,就好像没有到过布鲁塞尔一样。是因为雕塑的技巧和造型多么优秀出色吗?不是,这并不是它第一位的原因,第一位的原因是这个雕塑背后关于这个小孩子撒尿救了全城人的故事。罗马城的标志是一匹母狼,是因为这匹狼的塑造技术特别高超才让它如此出名吗?也不是,它出名的第一位的原因是这个雕塑记载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它讲述了罗马城来历的故事。
如果有人说,《撒尿的男孩》这么有名,《母狼》这么有名,我们把它照样复制一件搬到我们城市来好了,可惜它不会照样有名。这两件作品只有放在那个地方,那个环境里才有意义,把两个雕塑调换一下,也不可能有名。有过这样的例子,一件优秀城市雕塑由于种种原因,换了一个环境,换了一个空间,它的效果马上变了,马上失去了它所具有的艺术效果。中国古代有“南橘北枳”的故事,在南方为橘,到了北方只能为枳,这个故事非常适合讲城市雕塑,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就有这样的特点。
对中国城市雕塑来讲,不针对我们自己的特点,只是羡慕国外的城市雕塑如何好是没有用的;如果采取简单的方法,购买、移植几件国外雕塑进来,意义也不大。城市雕塑在国外很出色,如果将它原样搬到中国来,并不能保证它一定在中国的环境中仍然出色;这也如同一个国外的雕塑大师针对他熟悉的国外环境,能创作出优秀的城市雕塑,但并不能保证针对中国的环境,也一定能成功的道理是一样的。
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城市雕塑呢?我认为没有。因为看一座城市雕塑好不好,唯一的办法是,把它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来看。
强调城市空间的独特性,强调它的环境,其实也是在强调城市的个性,强调城市独有的文脉。所以城市雕塑的创作不能只讲“普通话”,它更重要的是讲“方言”。拿我们深圳来说,如果深圳的城市雕塑如果要突出深圳的城市个性,就要讲深圳的“方言”。尽管我们这个城市的历史很短,但是,深圳有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例如刚刚去世的郭春园医生,例如第一个捐献眼角膜的向春梅,这都是我们深圳的骄傲。城市雕塑本身就具有社会记忆的功能,如果我们把这些感人的城市人物和故事用城市雕塑的方式纪录下来;这种本土化的记忆活动通过不断的叠加和积累,就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城市雕塑,就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深圳文化。
城市雕塑在时间上与文化的关系,在于城市雕塑是与城市的对话,城市雕塑的价值和意义是在对话中积累和生成的;城市雕塑在一个城市是生长出来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它是生长的,而生长是时间性的。城市雕塑在一个城市的优劣成败最终也是由时间来决定的。所以我们说,时间是城市雕塑最后的评判者,时间也是参与塑造城市雕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时间怎么对城市雕塑产生影响呢?就是让城市雕塑不断地与城市进行对话,与城市居民的对话,通过对话,所以,城市雕塑是雕塑家塑造出来的,也是时间塑造出来的;城市雕塑的意义也是被时间不断地赋予的。
在城市雕塑的欣赏中,有时候一件作品,刚开始看起来不顺眼,时间长了,慢慢接受了,到最后变得离不开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也有些作品由于时间的原因,刚开始意义还不明显,到后来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了城市的标志,成了城市不可替代的象征物。拿我们深圳的《开荒牛》来说,它的成功并不在于这个牛塑得如何好看,也不是这个牛塑起来在技术上多么困难,而是在于抓住了城市的精神。据作者讲,最初不是要塑牛的,而是想塑荷花,象征深圳虽然*近香港,但“出自污泥而不染”。当初如果真的塑了荷花,不知道它是不是能产生今天这样的影响?不过拿今天的观点看,它至少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上纠缠。《开荒牛》今天之所以被我们城市认可和接受,在于它在与城市的对话中,见证了历史,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过程,是时间赋予了它越来越丰富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在深圳市政府门口,可以拿一个其它的什么作品替代它。
再例如,如果没有专门介绍和讲解,当人们一下子看到新加坡的标志《鱼尾狮》的时候,可能会略略感到失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新加坡的象征物吗?但它毕竟是历史,它经历了时间的检验,获得了这个城市广泛的认同,如果用别的什么东西也替代不了。
我认为在城市雕塑的领域里,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普遍认同比雕塑家个人的喜好更重要。城市雕塑面对的是广泛的社会人群,它好不好,人们喜不喜欢,不完全是雕塑家所能够决定的,它最后还要看它与这个城市机缘,看时间的孕育。在城市雕塑的实践中,“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一切都要*时间的检验,个人的意志和一厢情愿往往是并不能奏效的。
与城市雕塑在时间上的文化特点相关的还有,城市雕塑应该强调可持续发展。城市雕塑不能一哄而上,搞大跃进,而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审慎地推进,宁可少些,但要好些。如果条件不成熟,宁可放一放,等一等。况且,城市雕塑不能让我们这一代人都做完,城市的空间不能让我们这一代人都填满。所以,“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城市雕塑建设原则。我们的城市的空间就这么大,空地就这么多,我们还要为后人留下发展空间,不能目光短浅,像进行填空竞赛一样,把城市空间都塞满。
现在有好多城市建设城市雕塑的热情过于高涨,希望迅速通过城市外观的变化,来满足对于城市现代化,或者国际化的想象。跟饿了吃馍一样,总想只吃最后一口,希望在一夜之间形成国际化的面貌,变得跟发达国家一样,这是不现实的。城市雕塑是一个时间过程,是许多代人累积渐进的产物,西方有句谚语,叫“一天建不成一个罗马城”,而我见到的有些城市的雕塑规划过于宏大,在短期内照这么建起来简直是可怕。
我们要调整好我们的心态,当我们看到许多发达国家的优秀城市雕塑的时候,应该认识到,这些雕塑之所以好,并不只是这些作品本身在说话,它们的背后还有时间。好的城市雕塑总是和背后是几千年的传统在一起在说话,发出声音。单独把雕塑剥离出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只有当它和传统联系在一起,和城市的总体氛围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有力量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要强调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的密切联系,强调整体性地看待城市雕塑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