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津政办发 〔2012〕2 号(共5篇)

时间:2019-05-15 01:5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津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津政办发 〔2012〕2 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津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津政办发 〔2012〕2 号》。

第一篇:天津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津政办发 〔2012〕2 号

津政办发 〔2012〕2 号

转发市财政局拟定的天津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市财政局拟定的《天津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一月十日

天津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和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财政局关于推进我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津政办发〔2011〕109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财政性资金安排支出的绩效评价及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四条 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评价应按照规范的程序、科学可行的要求,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施。

(二)公正公开原则。绩效评价应符合真实、客观、公平、公正的要求,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三)分级分类原则。绩效评价由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根据评价

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

(四)绩效相关原则。绩效评价应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要清晰反映两者之间紧密对应关系。

第五条 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方针政策;

(三)预算管理制度、资金及财务管理办法、财务会计资料;

(四)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

(五)部门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六)行业政策、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

(七)部门申请预算时提出的绩效目标及其他相关材料,依 法批复的部门预算、部门决算,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八)审计报告及决定、财政监督检查报告;

(九)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章 绩效评价管理职责

第六条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绩效评价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技术规范;审核、批复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申报的绩效目标;组织、指导本级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绩效评价工作;根据需要对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支出绩效实施重点评价或再评价;提出改进预算支出管理意见并督促落实。

第七条 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部门及所管理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规章制度;具体组织实施本部门及所管理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向本级财政部门报送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报告;落实财政部门整改意见;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改进预算支出管理。

第八条 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委托专家、中介机构等第三方实施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对第三方组织实施绩效评价进行统一监督,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指导其开展工作。

第三章 绩效评价对象和内容

第九条 绩效评价对象是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资金和市对区县转移支付资金。

第十条 绩效评价应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财政预算安排金额达到500万元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

第十一条 市对区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应重点评价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有重大影响的财政专项资金。

第十二条 绩效评价内容:

(一)绩效目标与全市及本部门发展规划的适应性;

(二)财政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

(三)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等;

(四)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效果;

(五)需要评价的其他内容。

第十三条 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年度为周期,对跨年度的重大(重点)项目可根据项目或支出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应在预算年度结束后2个月内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并于6月底前完成。

第四章 绩效目标

第十四条 绩效目标是绩效评价对象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由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编报。

第十五条 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年初申报部门预算时,应按照要求将绩效目标编入年度预算;执行中申请调整预算的,随调整预算一并上报绩效目标。

第十六条 绩效目标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预期产出,包括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时效;

(二)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三)服务对象(含财政支出受益人,下同)满意程度;

(四)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

(五)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

(六)其他内容。

第十七条 绩效目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指向明确。绩效目标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

(二)具体细化。绩效目标应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

(三)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时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绩效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

第十八条 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申报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符合相关要求的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制流程;对不符合相关要求的,退回部门进行调整、修改。

第十九条 绩效目标审核确定后,随同部门预算一并批复,作为预算执行中进行监控和预算完成后实施绩效评价的依据。

第二十条 绩效目标一经批复一般不予调整。确需调整的,根据绩效目标管

理的要求,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报批。

第五章 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和方法

第二十一条 绩效评价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确定绩效评价指标遵循以下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与绩效目标有直接联系,能够恰当反映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重要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优先使用最具评价对象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三)可比性原则。对同类评价对象要设定共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以便于评价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四)系统性原则。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五)经济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应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二十二条 绩效评价指标主要类型包括:

(一)产出指标。反映根据既定绩效目标完成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情况。产出指标可细化为:数量指标,反映根据既定绩效目标完成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数量;质量指标,反映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达到的标准、水平和效果;时效指标,反映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及时程度和效率情况。

(二)效果指标。与既定绩效目标相关联,反映财政支出预期效果的实现程度。

(三)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反映服务对象对财政支出效果的满意程度。

(四)成本指标。反映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成本,分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

第二十三条 绩效评价指标实际数据从以下方面获取:

(一)政府统计数据;

(二)部门工作记录;

(三)服务对象的跟踪调查;

(四)直接勘察;

(五)测验数据;

(六)其他方面。

第二十四条 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一)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

价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四)其他经财政部门确认的标准。

第二十五条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二)比较法。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三)因素分析法。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四)最低成本法。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五)公众评判法。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六)其他评价方法。

第二十六条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确实不能以客观的量化指标评价的,可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绩效情况予以评价,以提高绩效评价质量。根据绩效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第六章 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第二十七条 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准备--实施--报告的工作程序组织实施绩效评价。

第二十八条 绩效评价准备阶段包括:

(一)确定绩效评价对象。财政部门按照我市工作重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重点评价对象。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应按照财政部门绩效评价年度工作要求,确定自评项目。

(二)下达绩效评价通知。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在绩效评价正式实施前,下达绩效评价通知书,确定评价目的、内容、任务、依据、工作人员、评价时间及要求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十九条 绩效评价实施阶段包括:

(一)审核相关资料。对被评价单位提交的相关资料的格式和内容进行审核。

(二)拟定评价方案。根据绩效评价对象具体情况拟定绩效评价方案。

(三)实施绩效评价。对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根据绩效评价对象 的特点可采取现场评价、非现场评价以及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四)综合分析并形成评价结论。在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绩效评价方法对绩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评价结论。

第三十条 撰写和提交绩效评价报告阶段包括:

(一)撰写报告。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文本格式和要求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二)提交报告。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向财政部门提交绩效评价报告。部门自行组织的绩效评价,应在工作完成后1个月内,将绩效评价结果和报告报财政部门。

(三)建立绩效评价档案。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在绩效评价完成后3个月内,及时将相关资料归档管理。

第三十一条 财政部门实施再评价参照本章规定的工作程序执行。

第七章 绩效评价报告

第三十二条 绩效评价报告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况;

(二)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情况;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六)评价结论及建议;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三十三条 绩效评价报告应确保依据充分、真实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客观公正。

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对绩效评价报告涉及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

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提交的绩效评价报告进行复核,提出审核意见。

第三十四条 绩效评价报告的具体格式由市财政局统一制定。

第八章 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第三十五条 绩效评价结果采取评分与评级相结合的形式,具体分值和等级可根据不同评价内容设定。

第三十六条 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应及时整理、归纳、分析、反

馈绩效评价结果,并将其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

对绩效评价结果良好的,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予以表扬或继续支持。

对绩效评价发现问题、达不到绩效目标或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根据情况调整或调减预算,直到取消该项财政支出。

第三十七条 财政部门应将重大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三十八条 对绩效评价工作中发现的财政违法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市级各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和区县财政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天津市市级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津政办发〔2007〕101号)同时废止。

天津市财政局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主题词:财政 预算 评估 办法 通知

第二篇: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

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合理配置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判。

第三条 绩效评价的主体是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

预算单位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含省级派驻外省及境外办事机构)、政党组织、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第四条 绩效评价的对象包括预算单位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

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支出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 绩效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类组织原则。绩效评价工作接受各级政府统一领导,由各级财政部门、预算单位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

(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评价应当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做到客观公正,标准统一,依据真实,程序规范,方法科学。

第六条 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各级政府制订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三)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

(四)预算单位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或目标;

(五)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

(六)预算安排、申请和分配财政资金的相关文件,包括预算批复、项目或财政资金申报书、立项评估报告及批复等文件;

(七)预算执行或决算报告、其他财务会计资料;

(八)项目报告、竣工验收报告;

(九)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十)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 绩效评价的管理与组织实施

第七条 绩效评价工作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财政部门、预算单位根据资金性质、级次、行业和项目特点分级、分类组织实施。

第八条 绩效评价工作是政府管理行为,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明确相应的绩效评价工作机构。绩效评价机构组织绩效评价不得向评价对象收取评价费用,实施绩效评价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

第九条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绩效评价规章制度,确定评价项目,指导、监督、检查各预算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并根据需要对预算单位支出绩效实施评价。

第十条 预算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的规章制度和财政部门的有关要求,负责制定本部门绩效评价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指导、监督、检查所属单位的绩效自评工作,向财政部门报送绩效评价报告。

第十一条 资金使用单位按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规定及要求制订绩效目标,对本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自我评价,并向主管部门报送绩效评价报告。

第十二条 根据工作需要,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可聘请专家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

第三章绩效目标

第十三条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根据不同情况由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分别或共同设定。

第十四条绩效目标应编入部门预算。

第十五条绩效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时效目标、成本目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

(二)达到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必需的资源;

(三)支出的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四)衡量或评估每一项目活动的相关产出、服务水平和结果的考核指标。

第十六条绩效目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指向明确。绩效目标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

(二)具体细化。绩效目标应当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

(三)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要经过科学预测和调查研究,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

第四章 绩效评价内容和指标选择

第十七条 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为加强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采取的措施,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及其实现程度,财政支出所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

第十八条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为周期,对跨的重大(重点)项目可根据项目或支出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十九条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应当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正确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重要性原则。应当优先选择最具预算单位或行业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三)经济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数据的获得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实行评价。

(四)可比性原则。对绩效目的相似的评价项目应选取相同的绩效评价指标,以保障评价结果的相互可比性。

第二十条 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性指标是为考核基本绩效状况而设置的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指标。个性指标是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设置的适用于不同部门的指标。绩效评价指标由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分别或共同制定。

第五章 绩效评价标准和绩效评价方法

第二十一条绩效评价标准是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一)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四)其他标准。

第二十二条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对基本支出预算的绩效评价以预算为评价期,实施评价。专项支出预算的绩效评价以项目建设期为评价期,实施全程评价。项目规划期间,应进行必要的绩效预评估;项目建设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预算或建设中期为评价期,实施评价和阶段性评价。

第二十三条 绩效评价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分析具体反映财政支出效益的大小,定性分析反映财政支出与产出的因果关系以及同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对有关内容制定量化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并做出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全面评价。

第二十四条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一)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绩效结果、历史情况和实际执行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二)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三)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成本、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绩效评价。

(四)最低成本法。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公共管理与服务、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领域支出的绩效评价。

(五)公众评价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项目绩效评价。

(六)其它评价方法。

第二十五条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

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第六章 评价工作程序

第二十六条 绩效评价工作程序是指从确定评价对象至完成整个评价工作的过程,一般分为准备、实施、撰写与提交评价报告、工作总结四个阶段。

第二十七条 绩效评价工作准备阶段。

(一)确定绩效评价对象。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根据政府工作目标和预算管理要求及有关实际情况,确定评价对象。

(二)下达绩效评价通知书。在绩效评价对象确定后,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等评价组织机构下达评价通知书。评价通知书应载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任务、评价依据、评价实施机构、评价时间和有关要求等事项。

(三)确定绩效评价工作实施方式,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织。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等绩效评价组织机构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以及其它情况,决定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方式,或按有关规定选择确定、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或成立评价工作组及专家组开展绩效评价。

(四)制订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绩效评价组织实施机构根据有关规定和评价对象的特点,拟定详细的评价工作方案,报经评价组织机构批准后实施。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工作的时间安排、拟采用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评价依据的提供、有关工作条件等。

第二十八条 绩效评价的实施阶段。

(一)资料收集和初审。评价工作组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全面收集基础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审查和分析。基础资料包括被评价预算单位的基本概况、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自我绩效报告等。

(二)现场考查。评价工作组根据具体情况到现场勘察、询查,核实所掌握的有关信息资料。

(三)综合评价。评价工作组根据工作方案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评价对象的绩效情况进行全面的定量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结论。

第二十九条 撰写与提交评价报告。

(一)撰写报告。评价工作组根据被评价预算单位的绩效报告及相关资料,对其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绩效考核,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绩效评价报告应当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绩效评价报告的具体格式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二)提交报告。评价报告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委托单位、评价组织机构和上级有关预算单位,并将评价结论通知评价对象。

第三十条 工作总结。

评价工作组应进行绩效评价工作总结,将工作背景、时间地点、基本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工作建议等形成书面材料,上报评价委托机构或评价组织机构备案或确认。评价实施机构还应妥善保管工作底稿和评价报告等有关资料,建立绩效评价档案。

第七章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第三十一条 绩效评价结果是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编制部门预算和安排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应当及时整理、归纳、分析绩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被评价预算单位。

第三十三条 财政部门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主要包括:

(一)根据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措施、建议,并督促有关预算单位落实,或根据需要提请有关部门进行重点审计。

(二)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今后同类项目的预算安排、立项审批的依据。对于跨的重点支出项目,财政部门可根据评价结果向同级政府报告,对后续资金拨付提出处理意见,按规定程序批准调整支出预算。

(三)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奖惩机制,对绩效好的部门和项目,对其以后申报的同类预算资金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对决策不科学、管理混乱、绩效水平低下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的部门和项目,在编制部门预算或制定项目资金计划时对同类支出给予必要的控制。

(四)采取适当方式,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预算单位予以表扬,对绩效评价结果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并责令改正。

第三十四条 被评价预算单位应当根据相关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本预算单位以后财政资金支出方向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十五条 被评价预算单位应当对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报评价部门备案,并根据评价结果和评价部门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十六条 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被评价预算单位对其所提供的评价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三十八条 被评价预算单位无故拒绝或拖延提供与绩效评价事项有关资料,拒绝、阻碍绩效评价工作正常开展的,由同级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财政部门依法对其开展财政检查或提交审计机关进行审计。

第三十九条 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参与绩效评价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清正廉洁和客观公正,严格遵守保密纪律;未经评价工作组织单位批准同意,不得擅自对外透露评价结果;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对其他参与绩效评价的专家或中介机构,如发现有违反工作纪律或国家有关职业行为规范的,由评价工作组织单位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并取消其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资格;有违法违规行为的,由评价工作组织单位建议该专家或中介机构的相关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或处罚;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绩效评价中若发现被评价预算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违规行为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或处罚;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各市、州财政部门可据此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第三篇:祁阳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祁阳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讨论初稿:陈宝玉)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规范、高效、廉洁的现代财政制度,不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财政部《经济建设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规则》(财建[2013]165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湘政发〔2012〕33号)等省、市、县有关开展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文件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条县财政局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管机关。上级财政部门和县人大机关是本级财政总预算综合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县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

预算部门(单位)(以下简称预算单位)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独立核算的法人组织。

第四条财政性资金安排支出的绩效评价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绩效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做到“科学规范,公正公平,分类指导,绩效关联,结果明晰,约束有力”。

第六条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各级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三)各项预算管理制度、资金及财务管理办法,以及相关财务会计资料;

(四)预算单位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

(五)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

(六)申请预算时提出的相关支出绩效目标及其他相关材料,财政部门预算批复,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总结材料,支出决算报告;

(七)有关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人大审查结果报告、审计报告及决定、财政监督检查报告;

(八)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绩效评价对象的确定

第七条绩效评价的对象包括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资金和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按照预算级次,可分为本级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按照预算类别,可分为总预算综合管理绩效评价和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

第八条财政总预算综合管理绩效评价主要包括一般预算绩效评价,基金预算绩效评价,债务预算绩效评价。评价标准由上级财政部门确定,本级财政部门依据给定的标准开展自评,上级财政部门或本级人大机关进行评定。

第九条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应当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逐步推进对部门整体支出进行评价。

第十条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原则上重点对贯彻上级重大政策出台的转移支付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专项转移支付原则上以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有重大影响的支出为重点进行绩效评价。

第三章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第十一条财政总预算综合管理绩效评价基本内容:

(一)实施透明预算情况;

(二)规范预算编制情况

(三)优化收支结构情况

(四)盘活存量资金情况

(五)政府债务管理情况

(六)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下财力增长情况

(七)落实“三公经费”情况

(八)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制度建设情况

第十二条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绩效目标的设定与透明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情况;

(二)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与使用情况;

(三)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等;

(四)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效果及偏差分析;

(五)绩效目标期内违规受各级检查机关查处处理案例情况。

(六)预算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考核内容;

(七)财政部门认为有必要评价的其他内容。

第十三条财政总预算综合管理绩效评价以一年为周期;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为周期,阶段性任务在目标完成之后即可实施绩效评价;跨支出项目既可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也可以在项目全部完工以后一次性评价。

第四章绩效目标的申报与认定

第十四条绩效目标是绩效评价的对象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由预算单位在申报预算时填报。预算单位年初申报预算时,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要求将绩效目标编入预算;执行中申请调整预算的,应当随调整预算一并上报绩效目标。

第十五条绩效目标上级有专门办法要求的以上级文件规定为准,上级没有专门要求的,一般向财政申报时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预期产出,包括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

(二)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三)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

(四)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

(五)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

(六)其他与项目绩效密切相关的特定内容。

第十六条申报的绩效目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总的要做到“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操作性强”。

第十七条县人大常委会负责对县财政总预算绩效目标的申报进行审核;县财政部门负责对预算单位申报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符合相关要求的可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审流程;不符

合相关要求的,县财政部门可以要求调整、修改。

第十八条绩效目标一经确定一般不予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根据绩效目标管理的要求和审核流程,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九条绩效目标确定后,随同年初预算或追加预算一并批复,作为预算单位执行和项目绩效评价的依据。

第五章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第二十条绩效评价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项目资金上级设有专门考评指标的依上级规定。

(二)上级没有设定专门考评指标的按评价指标与绩效目标的“相关性、重要性、可比性、系统性、经济性、完整性”原则设置,报县财政局审核同意后,由县财政制定。第二十一条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一)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评价对象的指标。主要包括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组织管理水平、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县财政部门根据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不断完善共性指标。

(二)个性指标是针对预算单位或项目特点设定的,适用于不同预算单位或项目的业绩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等。

共性指标由县财政部门统一制定,个性指标由县财政部门会同预算单位制定。

第二十二条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评价标准的确认要体现较强的政策性和行业的专业性特点。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一)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四)其他经财政部门确认的标准。

第二十三条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相同行业的同类型项目的绩效考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应保持一致性。

第六章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和工作程序

第二十四条县财政局设立财政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委员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在评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县财政部门负责拟定绩效评价规章制度,组织、指导全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每年应选择资金量大,社会影响面广的部分预算单位财政支出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或再评价;提出改进预算支出管理意见并督促落实。

第二十五条预算单位负责制定本单位绩效评价规章制度;具体组织实施本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落实财政部门整改意见;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改进预算支出管理。

第二十六条绩效评价实施方式由县财政部门确定。一般情况下,由县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直接组织实施;专业性较强以及重大项目的绩效评价,可聘请相关专家共同参与或委托中介机构等第三方实施。财政部门应当对第三方组织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进行规范,并指导其开展工作。

第二十七条绩效评价工作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确定绩效评价对象。绩效评价对象由县财政部门根据预算管理的要求确定,预算

单位也可以根据需要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对确定的评价对象,预算单位在向财政部门编报预算时,应提出评价对象的预期绩效目标,财政部门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和重要性等原则对项目绩效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等提出评审意见后,随同预算一并批复,作为预算执行和项目绩效评价的依据。绩效目标一经确定一般不予调整。绩效目标作出调整的,应及时报财政部门审定。

(二)下达绩效评价通知。评价对象确定后,评价实施者应提前20天向被评价对象的预算单位发出通知,预算单位要认真做好迎接评价的各项准备工作。绩效评价通知应包括评价目的、内容、任务、依据、评价时间、评价实施者等。

(三)确定绩效评价工作人员。组织实施绩效评价的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应组建评价工作组,负责制定评价实施方案、选择评价机构和审核评价报告等具体工作。县财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和社会中介机构组成专家咨询组,向评价工作组提供有关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四)制订绩效评价工作方案。评价工作组应根据绩效评价对象和评价通知,制订具体评价工作方案。

(五)收集绩效评价相关资料。评价工作组根据绩效评价要求,及时收集相关政策依据、预算计划等资料;预算单位应根据通知要求,及时提供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等相关资料。

(六)对资料进行审查核实。绩效评价工作组应及时对预算单位提供的绩效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可以采取现场和非现场评价等方式。现场评价,是指评价工作组到现场采取勘察、询查、复核等方式,对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并对所掌握的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提出评价意见;非现场评价,是指评价工作组根据预算单位提供的资料,在分类、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意见。评价工作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形式。

(七)综合分析并形成评价结论。评价工作组在现场和非现场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评价方法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绩效评价结论。绩效评价结论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八)撰写与提交评价报告。评价工作结束后,评价工作组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撰写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报告包括评价过程说明、评价结果总体评价、有关建议等内容。评价工作组应在评价工作结束后,按规定时间向县财政部门提交评价报告,财政部门可根据需要向县政府报告相关评价结果,同时抄送有关预算单位。

(九)建立绩效评价档案。评价工作组及时整理绩效评价相关资料,交县财政部门整理汇编,装订成册,存档保管。

第七章绩效目标的跟踪监控

第二十八条预算部门(单位)要建立绩效跟踪监控机构和工作机制。要成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部门,有专人负责本部门(单位)绩效评价相关工作;要根据本部门(单位)的特点,积极开展绩效评价,引入绩效管理理念,加强监控网络平台与监控体系建设,在项目实施中,预算部门(单位)不仅要持续地监控项目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同时还要监测和评估项目达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

第二十九条各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机构要定期采集绩效信息并汇总分析,对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纠偏扬长,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跟踪监控中发现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与预期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第三十条县财政部门应根据(部门)单位制订的项目绩效目标,结合项目预算拨款管理,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跟踪监控。财政部门可定期对预算部门(单位)监控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情况、项目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检查,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并结合财政

监督检查加强绩效监管,对按绩效目标规范有序开展的项目,及时按规定下达预算和支付资金;对与绩效目标发生较大偏离的项目,视情况暂缓下达、停止下达投资预算。逐步建立绩效问责制度。

第八章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第三十一条财政资金具体使用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在绩效目标考核期结束15日内提交绩效报告,绩效报告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况,包括预算部门职能、事业发展规划、预决算情况、项目立项依据等;

(二)绩效目标及其设立依据和调整情况;

(三)管理措施及组织实施情况;

(四)总结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五)说明未完成绩效目标及其原因;

(六)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第三十二条预算部门(单位)组织实施的绩效评价,应当在评价结束后1个月内将绩效评价报告报送财政部门备案。县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开展绩效评价必须形成评价结论,撰写的绩效评价报告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况;

(二)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情况;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六)评价结论及建议;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三十三条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应依据充分、真实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客观公正。

预算单位应对绩效评价报告涉及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财政部门应对预算单位提交的绩效评价报告进行复核,提出审核意见。

第三十四条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的具体格式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第九章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第三十五条绩效评价结果采取评分与评级相结合的形式,具体分值和等级可根据不同评价内容设定。

第三十六条评价工作完成后,评价组织者应在1个月内将评价结果以《祁阳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书》形式反馈给被评价部门或单位(自评价除外),并开展结果利用工作。县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及时整理、归纳、分析、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预算的重要依据。

对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在以后预算中优先安排,给予预算单位表扬或继续支持;对绩效评价发现问题、达不到绩效目标或评价结果较差的项目,县财政部门可按照协议约定或有关规定,采取评价结果与资金安排挂钩等奖惩措施。同时提出以后不再纳入预算安排或减少预算安排的建议;对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造成绩效目标没有完成的,责令预算单位认真加以整改,及时足额归还资金,必要时县财政部门可以收回资金;对发现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相关规定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三十七条对事后一次性奖补类项目资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财政部门要会同主管部门,在资金拨付前要对项目单位按协议或规定的绩效目标对绩效评价结果(包括自评

和初评)进行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确认后拨付资金,与绩效挂钩。

第三十八条预算单位要认真落实绩效评价的整改意见,并将落实整改结果以书面形式报财政局备案。

第三十九条县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第四十条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发现的财政违法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十章附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三条

则 非财政预算单位使用财政资金安排的项目,参照本办法执行。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本办法由县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四篇:3、天津市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管理办法 津政办发[2011]第84号

天津市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管理办法

(市市政公路局拟定的《天津市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发挥城市道路设施功能,加强本市城市道路临时占用管理,根据《天津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城市道路,是指本市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建成区、区县人民政府所在城镇以及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实施城市管理的其他区域内的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以及按照城市道路管理的街坊路等道路设施和桥梁设施。城市道路主管部门已经征用的道路建设用地和局部拆迁退线后道路建设用地,属于本办法所称的城市道路范围。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临时占用城市道路是指:

(一)售货亭、经营棚亭、自动售货机、自助银行等经营类棚亭占路;

(二)从事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维修类棚亭占路;

(三)春节等特定期间占路摆放的烟花炮竹摊点、糕点摊点、水果摊点等经营摊点类占路;

(四)为满足特殊需要而设置于路边的自行车、摩托车打气、维修等维修摊点类占路;

(五)邮政报刊亭、报刊亭、书刊亭、奶亭、IC卡电话亭、公用电话亭等邮亭报亭奶亭类占路;

(六)副食、食品、饮食等门前售货类占路;

(七)占用城市道路堆物、堆料、放置空调室外机(低于2米)以及设置台阶、风挡、旗杆、促销展台、电气设施等堆物堆料类占路;

(八)建设工程、维修工程等工程占路;

(九)机动车存车场类占路;

(十)公共自行车存车处类占路;

(十一)单位自行车存车处类占路;

(十二)广告牌、指示牌、标志牌以及其他发布有广告的阅报栏、宣传栏、公告栏、围挡、站牌等占路广告牌类占路。

第四条 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管理实行严格审批、分级管理的原则。临时占用城市道路不得影响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的正常使用和城市道路规划

的实施。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本市城市道路。

第五条 本市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负责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除沿路建设施工和设置市政公用设施等特殊情形外,下列城市道路的临时占用申请批准:

(一)市级国家机关、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前两侧各100米范围内的路段;

(二)医院、学校、消防队门前两侧各50米范围内的路段;

(三)城市道路交叉口、大型绿地广场景点、铁路道口以及立体交通设施、隧道、轨道交通车站、长途汽车站、轮渡站、客运码头等出入口周围20米范围内的路段;

(四)公交站点、消防栓沿道路两侧各20米范围内的路段;

(五)各类窨井设施周边5米范围内的路段;

(六)单侧人行道宽度不足3米的路段;

(七)盲道设施;

(八)法规、规章和市人民政府规定不予批准临时占路的其他路段。第七条 单位和个人需要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应当办理临时占路许可手续。

涉及本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临时占路审批,应当征求规划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八条 经批准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申请人应当持审核批准的文件及其他相关材料向城市道路管理部门一次性缴纳占路费。

各种占路市场、停车场由主办单位统一办理临时占路许可手续,并于每月下旬预缴下月占路费。

第九条 占路收费按照地区和占路性质(市场内或市场外)不同,实行分类管理。

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建成区为一类地区,区县人民政府所在城镇为二类地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实施城市管理的其他区域为三类地区。

第十条 临时占用城市道路一般不得超过3个月。

临时占用城市道路期满需延期的,原申请人应当在占用期满前15日内提出延期占路申请。

经批准延期占用城市道路的堆物堆料类占路和工程占路,其占路费累进收取。累进收取的方法为:第一次延期按收费标准的1.3倍收取,第二次延期按收费标准的1.6倍收取,第三次延期按收费标准的1.9倍收取,依此类推。

第十一条 下列事项可免交占路费:

(一)市人民政府组织大型集会活动的临时存车场及必要设施;

(二)市容街道整修工程占路,城市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占路;

(三)经统一规划批准设立的治安岗亭、公共交通路站等公益设施(利用上述设施从事商业性广告发布等经营活动的除外);

(四)法律、法规规定及市人民政府确定免交占路费的其他事项。第十二条 享受减免占路费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按规定办理临时占路许可手续。

第十三条 经批准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批准的位置、面积、期限和用途占路;

(二)影响道路通行安全的,应当设置安全围护设施;

(三)不得损坏被占用的城市道路及其设施;

(四)临时占用城市道路期满后应当清除占路物品,恢复城市道路原状。第十四条 经批准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单位和个人确需移动位置、扩大面积、改变占路用途的,应当重新办理临时占路许可手续。

第十五条 因城市建设、市政公用设施抢修或抢险救灾等特殊需要,经市城市道路主管部门批准,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可对经批准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单位和个人作出缩小占路面积、缩短占路期限或者停止占路的决定。

发生前款所述情形时,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应当按当事人实际占用城市道路的情况,退还部分占路费。

第十六条 城市道路管理部门收取占路费,应当有物价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收费许可证;收费人员收取占路费时须出示收费员证,并按有关规定向缴费单位或个人开具合法票证。

凡违反本办法规定收取占路费的,占路单位或个人有权拒付,并可向有关部门举报。

第十七条 占路费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部用于城市道路设施的完善、管理和维修。

市城市道路管理部门收取的占路费解缴市财政,由市城市道路主管部门安排使用。各区县城市道路管理部门收取的占路费解缴渠道不变。

第十八条 无正当理由逾期缴纳占路费的,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可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

第十九条 未经批准占用城市道路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清退或改正,并向城市道路管理部门补缴相应的占路费;对不服从管理的,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可以暂扣其违法机具、物品,强行拆除或者清除其违法设施,由违法行为人支付拆除费用或者以料抵工。

临时占路损坏城市道路设施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 拒绝和阻碍城市道路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调整临时占路的收费标准,应当由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1年9月1日起实施,至2016年9月1日废止。

附件:天津市临时占用城市道路收费标准

附件:

临时占用城市道路收费标准

单位: 元/日.平方米

别 三类地区 二类地区 一类地区 市场外 市场内 市场外 市场内 市场外 市场内

经营类棚亭 0.60 0.30 1.00 0.50 1.40 0.70 维修类棚亭 0.40 0.20 0.50 0.25 0.60 0.30 经营摊点 0.40 0.20 0.60 0.30 0.80 0.40 维修摊点 0.20 0.10 0.30 0.15 0.40 0.20 邮亭报亭奶亭 0.10 0.10 0.10 副食、食品、饮食

0.10 0.10 0.10门前售货

堆物堆料 0.30 0.40 0.50 工程占路 0.20 0.20 0.20 机动车存车场 0.04 0.08 0.12 公共自行车存车处 0.02 0.04 0.06 单位自行车存车处 0.06 0.08 0.10 占路广告牌(M)0.40 0.60 0.80 注:里巷、甬路按市场外标准减收50%。

第五篇:津政令第 54 号天津市基本住房保障管理办法

津政令第 54 号

天津市基本住房保障管理办法

《天津市基本住房保障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8月7日经市人民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市长 黄兴国

2012年8月17日

天津市基本住房保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完善本市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满足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及外地来津就业人员的基本住房需求,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住房保障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申请准入、使用退出和监督管理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基本住房保障,是指通过出租和出售保障性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等方式,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及外地来津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扶持,以保障其享有基本的居住条件。

本办法所称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规定面积、租金标准和销售价格,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出租、出售的住房,包括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等。

本办法所称住房租赁补贴,是指政府向符合条件的家庭提供的用于租赁住房的货币补助。

第三条 住房保障工作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参与;坚持分层补贴、租补分离、租售结合;坚持规范管理,分配过程公开透明,分配结果公平公正。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住房保障工作的领导,组织推动区县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做好住房保障工作,负责对区县住房保障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住房保障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市国土房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住房保障工作的指导、推动、监督和协调。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住房保障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住房保障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建设、规划、财政、税务、民政、人力社保、公安、工商、监察等管理部门和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依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住房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本市设立的市级住房保障实施机构,按照其职责对全市住房保障事务性工作实施管理,对区县住房保障实施机构负有指导、监督职责。

区县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住房保障实施机构负责住房保障事务性工作。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区县、街道(乡镇)住房保障实施机构的人员、经费等予以保障。

第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优先安排住房保障资金,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住房保障资金来源渠道。

住房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

(一)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二)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专项补助;

(三)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管理费和风险准备金后的资金;

(四)土地出让净收益按规定比例提取的资金;

(五)出租、出售保障性住房所得的政府收益;

(六)通过银行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中长期债券、保险资金、信托资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各种方式的融资;

(七)社会捐赠的资金;

(八)通过其他途径、方式筹集的资金。

第七条 本市对保障性住房实行财税优惠政策。具体优惠办法按照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本市鼓励金融机构为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鼓励担保机构为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提供担保;鼓励符合规定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或者中期票据,募集资金,专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第九条 本市建立统一的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对保障性住房、住房租赁补贴和住房保障对象实行信息化管理。

第十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住房保障事业;对在住房保障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住房保障违法违规行为有权举报和投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及时核查并依法处理。

第二章 规划、建设与经营管理

第十二条 市国土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规划、建设等部门,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住房状况和住房保障总体要求,结合财政能力、资源环境条件以及人口规模和结构等情况,编制本市住房保障规划和保障任务,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住房保障规划和保障任务应当符合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

第十三条 保障性住房房源可以通过新建、收购、改建、依法收回、长期租赁、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

外地来津就业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其所在区县人民政府或者功能区管理机构应当多渠道筹集宿舍型等公共租赁住房。

第十四条 保障性住房新增建设用地应当在土地利用计划中优先安排、单列指标。

政府储备土地和收回使用权的国有土地,优先安排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第十五条 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应当为国有土地,土地供应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保障性住房的规划条件、户型标准、套型结构、建设要求、非经营性公建配建及移交、开竣工时间、租售对象等要求,应当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土地使用的条件,并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决定书或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规定。

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第十六条 保障性住房实行集中建设与分散配建相结合。

集中建设保障性住房,应当考虑居民就业、就医、就学、出行等需要,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同步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规模应当符合居住区配套设施定额指标要求。

分散配建保障性住房,应当与商品住房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建设、同时竣工交付使用。

第十七条 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应当按照节地、节能、环保的原则,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和节能减排措施。

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应当符合户型小、功能齐、配套全、质量高、安全可靠的要求,科学利用空间,具备基本居住功能。

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的设计,应当符合国家宿舍建筑设计规范。

第十八条 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开发建设单位的确定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的相关规定。

第十九条 保障性住房建设应当履行法定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和规范。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使用功能和节能环保等工程质量负总责,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依法承担相应质量责任。

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责任人员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依法承担终身责任。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收到施工单位的竣工报告后,应当先组织分户验收,合格后再组织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保障性住房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当在建筑明显位臵镶嵌标志牌,标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单位名称等内容。

公共租赁住房应当按照经济、环保的原则进行适当装修,具备基本使用功能,达到规定的交付使用条件。

第二十一条 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可以规划建设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统一管理经营,实现资金平衡。市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支持。

第二十二条 收购的保障性住房应当户型适中、价格合理,收购价格不得高于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价格。收购在建的保障性住房,应当约定竣工期限,确保按期交付使用。

第二十三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产权单位可以确定经营单位负责公共租赁住房的运营、管理和维修养护等工作。经营单位应当具有房屋管理经验和良好的社会信誉。

第二十四条 保障性住房由所在地区县人民政府按照新建住宅小区管理要求实施社区综合管理。

公共租赁住房小区应当实行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应当符合本市有关规定要求。

第三章 申请与准入

第二十五条 住房保障实行准入制。住房保障准入条件由市国土房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并适时调整,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房屋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别对申请人的住房、收入(财产)等相关情况实施审核,并依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六条 本市符合住房保障准入条件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申请购买、租赁保障性住房或者申请住房租赁补贴。符合条件的外地来津就业人员可以申请租赁公共租赁住房。

一个家庭原则上只能享受一种住房保障方式,但已享受住房租赁补贴的家庭可以申请租赁公共租赁住房;房屋被依法征收的家庭可以申请购买定向安臵经济适用住房,其中已享受住房租赁补贴的家庭应当先退出住房租赁补贴,再申请购买定向安臵经济适用住房。

第二十七条 申请住房租赁补贴的,应当向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住房保障实施机构提出申请。

申请租赁公共租赁住房、购买限价商品住房或者经济适用住房的,应当向户籍所在地区县住房保障实施机构提出申请,但因房屋被征收申请购买定向安臵经济适用住房的,应当向被征收房屋所在地区县住房保障实施机构提出申请。

申请人应当如实申报户籍、家庭人口、住房状况、家庭收入(财产)等情况,并书面声明同意接受相关审核部门的调查核实。

第二十八条 经审核住房保障申请材料齐全的,应当予以受理,并向申请人出具书面凭证;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材料。

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申请人的户籍、家庭人口、住房状况等进行认定审核。区县民政部门负责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财产)情况进行认定审核。

审核部门可以采取信息比对、查档取证、邻里访问、入户调查等方式进行审核。申请人及公安、工商、人力社保、税务、住房公积金等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提供便利,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二十九条 经审核符合住房保障申请条件的,受理机构、审核部门应当将审核结果依照相关规定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不得少于5日。

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应当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提出。受理机构、审核部门应当对异议内容予以核实,并反馈核实结果。

对公示内容无异议或者经核实异议不成立的,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准予申请人享受相应的住房租赁补贴、购买限价商品住房或者经济适用住房、承租公共租赁住房。

第三十条 经审核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审核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告知理由。

申请人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审核部门申请复核。复核结果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三十一条 住房租赁补贴标准由市国土房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综合考虑本市房屋租赁市场价格、住房保障对象收入水平以及财政能力等因素提出并适时调整,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三十二条 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按照项目所在区域房屋租赁市场指导租金确定和调整。具体项目租金标准由市国土房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经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后公布。

第三十三条 限价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价格由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相关税费和利润等因素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限价商品住房的销售价格应当与同区域普通商品住房的市场销售价格保持合理差价。

第四章 使用与退出

第三十四条 准予领取住房租赁补贴的家庭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住房租赁补贴直接划入公共租赁住房产权单位或者经营单位租金收入账户。

准予领取住房租赁补贴的家庭在市场租赁住房的,应当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等,向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申领住房租赁补贴。租赁其同户籍家庭成员住房或者已认定为其家庭住房的,住房租赁补贴不予发放。

承租家庭租赁住房实际租金超过住房租赁补贴金额的,超出部分由承租家庭自行负担;低于住房租赁补贴金额的,按照实际租金发放住房租赁补贴。

第三十五条 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应当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并委托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和住房公积金业务承办银行按月提取。

第三十六条 准予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家庭,经登记、摇号、选房后签订租赁合同。签订租赁合同前,申请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租房保证金,提供履约担保。

准予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家庭按照下列次序进行摇号、选房:

(一)准予领取住房租赁补贴且家庭成员中有肢体一、二级残疾或者视力一、二级盲的家庭;

(二)前项规定之外的准予领取住房租赁补贴的家庭;

(三)其他准予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家庭。

第三十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初次承租期不超过3年。租赁合同期限届满需要继续承租的,应当在租赁合同期限届满前3个月向区县住房保障实施机构申请续租。经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每次续租期限不超过1年。租赁合同期限届满未申请续租或者经审核不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应当自行腾退住房。

第三十八条 每套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由公共租赁住房经营单位按照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项目租金标准,结合楼层、朝向调剂系数确定。租赁期内项目租金标准调整的,公共租赁住房经营单位应当与承租人重新签订租赁合同,变更租金数额。

第三十九条 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应当按照租赁合同按期足额缴纳租金及相关费用。

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欠缴租金的,公共租赁住房经营单位可以按照规定或者依据租赁合同约定从承租人的租房保证金及利息中抵扣租金。

第四十条 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不得转借、转租、空臵、损坏所承租的住房,不得改变房屋使用用途、结构和配套设施。

第四十一条 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违反租赁合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公共租赁住房经营单位有权依法单方解除租赁合同并收回住房;造成损失的,公共租赁住房经营单位有权要求承租人赔偿损失:

(一)将承租住房转借、转租、空臵的;

(二)擅自改变承租住房使用用途、结构和配套设施的;

(三)欠缴租金累计满6个月的;

(四)不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承租条件的;

(五)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四十二条 限价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应当依法办理销售许可,通过商品房销售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销售并签订买卖合同。

买卖合同中的购买人应当与保障性住房准予购买人一致。

限价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单位应当对购买人身份进行查验。购买人未经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准予购买限价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单位不得向其出售。

第四十三条 限价商品住房由申请人及其配偶、父母或者子女共同购买的,申请人的配偶、父母或者子女方可登记为共有人。

经济适用住房由申请人及其近亲属共同购买的,申请人的近亲属方可登记为共有人。

限价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房地产登记簿和权利证书上应当注明保障性住房类型和准予转让日期。

第四十四条 因房屋被依法征收而准予购买的定向安臵经济适用住房,取得房地产权证后方可转让,转让时免交土地收益综合价款。

前款规定之外的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自缴纳契税之日起满5年的,方可依法转让。

第四十五条 领取住房租赁补贴的家庭和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家庭,应当履行申报义务。在享受住房保障期间,家庭住房、人口、收入(财产)状况及其他有关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30日内如实申报;未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准予享受住房保障满1年前30日内进行申报。

领取住房租赁补贴的家庭应当向街道(乡镇)住房保障实施机构申报;未领取住房租赁补贴但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家庭向公共租赁住房经营单位申报。街道(乡镇)住房保障实施机构和公共租赁住房经营单位应当及时向区县住房保障实施机构汇总上报。

第四十六条 区县民政部门应当对住房保障对象的收入(财产)变化情况进行核实,并将核实结果反馈同级房屋行政主管部门。

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住房保障对象的人口、住房等变化情况进行核实,并将核实结果反馈同级民政部门。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对住房保障对象人口、住房、收入(财产)等变化的核实结果作出延续、调整、终止住房保障或者追缴补贴资金的决定,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但需要变更保障标准或者保障方式的,应当做好梯次衔接工作。

住房保障对象申报信息的核实及处理等实施细则,可以由市国土房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

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应当按照相关规定退出所承租的住房:

(一)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在租赁合同期限届满前未按规定申请续租或者所提申请经审核不再符合承租条件的;

(二)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解除的;

(三)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在租赁期内,购买保障性住房,或者通过购买、受赠、继承等方式获得其他住房的。

逾期不退出的,公共租赁住房经营单位可以向房屋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解除租赁合同至腾退住房期间的房屋使用费,按照租赁合同约定的租金标准计收。

第四十八条 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不得违规发布保障性住房信息或者代理保障性住房买卖、租赁活动。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制定住房保障责任目标,实行层级监督考核机制。未能按期完成住房保障责任目标的,由其上级管理机关、监察机关进行约谈,实施问责。

第五十条 市国土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对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住房保障实施机构和公共租赁住房经营单位受理申请、审核、补贴发放、配租配售、退出、资金使用等住房保障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市民政部门对区县民政部门负责的收入(财产)核查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十一条 市和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住房保障实施机构应当会同民政等有关部门,采取日常巡查、定期核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加强对住房保障对象的监督检查。

第五十二条 房屋、民政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住房保障的受理申请、审核、分配、退出等情况实施信息公开,畅通信访、举报渠道,依法接受人大、审计机关和社会的监督。

第五十三条 区县住房保障实施机构、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单位、公共租赁住房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分别建立住房保障对象和保障性住房档案。市级住房保障实施机构对档案的建立、归集、使用进行指导和监督。

住房保障档案信息应当纳入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申请人故意隐瞒、虚报、伪造有关信息,或者采取贿赂等不正当手段申请住房保障的,驳回其申请,并自驳回其申请之日起5年内不受理申请人及其配偶的住房保障申请。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当事人故意隐瞒、虚报、伪造有关信息,或者采取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已取得住房保障的,由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已购买保障性住房的,责令退回或者按照市场评估价格补足差额,可处2万元罚款,终身不再受理当事人及其配偶的住房保障申请。

(二)已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责令限期退出承租的公共租赁住房,可处1000元罚款,并自退回公共租赁住房之日起5年内不再受理当事人及其配偶的住房保障申请。

(三)已领取住房租赁补贴的,停发补贴并责令限期退还违规领取的住房租赁补贴,可处3000元罚款,并自责令退还决定之日起5年内不再受理当事人及其配偶的住房保障申请。

对拒不履行处理决定的,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公共租赁住房经营单位、保障性住房销售单位擅自提高保障性住房租赁、销售价格的,由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价格管理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违反本办法规定,公共租赁住房经营单位、保障性住房销售单位向住房保障对象以外的人出租、出售保障性住房的,由市国土房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收回,并按每套住房3万元处以罚款;不能收回的,责令销售单位补缴与同地段同类普通商品住房的销售差价。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不如实申报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经查实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但需要调整其补贴标准的,予以警告并责令退还违规领取的住房租赁补贴;

(二)经查实不符合住房租赁补贴条件,自相关情况变化次月起停止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并责令退还违规领取的住房租赁补贴;

(三)对未按照规定进行申报的家庭,自该家庭准予享受住房租赁补贴满1年的次月起停发补贴。

对拒不履行处理决定的,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违规发布保障性住房信息以及代理保障性住房买卖、租赁活动的,由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3万元罚款。

第五十九条 住房保障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为住房保障申请家庭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的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 区县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违反住房保障管理规定的个人建立不良信用记录,并纳入本市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违反住房保障管理规定的企业,其不良行为记入企业信用档案,5年内禁止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经营。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配租的廉租住房和经济租赁房,逐步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管理。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下载天津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津政办发 〔2012〕2 号(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津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津政办发 〔2012〕2 号(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