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难点原因剖析

时间:2019-05-15 01:5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热点难点原因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热点难点原因剖析》。

第一篇:热点难点原因剖析

热点难点原因剖析

物价上涨

原因:

1.成本上升,特别是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

2.受旱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大量农副产品供应紧张

3.流通环节成本过高,特别是交通运输成本大

4.不少商贩的投机炒作动机

5.我国经济高位运行

6.消费增长势头的回升

7.政策调控力度仍然不够

8.美元贬值的全球性通货膨胀

对策:

1.进一步做好大宗商品的物资储备

2.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天气应急机制,及时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3.全面规范公路收费,严格控制燃料等的运输成本上涨,促进产销对接

4.规范市场行为,健全价格监管机制

5.落实好各类调控政策,全面推进“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6.促进经济发展的平稳健康,提高全民收入

7.对生活有困难的群体发放临时补助金和救助款

收入差距 原因:

1.“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影响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影响,忽视公平

2.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3.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尚未全面显现

4.一些垄断行业的暴力,工资水平高

5.税收制度的不完善,特别是对富人的税收制度

6.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对贫困人口的救济保障能力有限

7.受自然地理等环境因素影响,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8.一些企业主压低工资,没有把提高工资待遇摆在重要位置

对策:

1.发展好经济,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2.完善分配制度,在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3.健全财税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

5.限制垄断行业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6.注重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7.加强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加强法制化建设与监管,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监管

8.加强反腐力度,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

房价问题 原因:

1.城市化带来的住房需求和土地资源导致供求矛盾

2.投资性购房助推房价不断上涨

3.人口增长与房屋的供求关系紧张

4.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卖地

5.保障性住房的门槛过高

6.政府部门的调控力度仍然不够

7.权力寻租现象的存在,推动价格垄断

8.人们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

9.结婚用房等刚性需求的增长,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作祟

10.银行贷款利率的增长,间接影响房价

对策:

1.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化空间

2.加大普通商品房供应,根本遏制房价上涨

3.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 4.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遏制投资性购房

5.调整完善相关税收政策,特别是对二次购房行为实行一定增税 6.合理引导住房购买,引导从实际需求出发,严格制定和执行限购措施 7.增加土地有效供应

8.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9.加强反腐力度,有效制止官商勾结,抬升房价

医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原因:

1.人口激增与医疗设备不足,资源短缺的矛盾

2.大型医疗设备及相关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新型药物等导致高昂的医药费用

3.基层乡镇卫生院设备相对比较落后,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4.以药养医的现象仍存在

5.药物流通市场缺乏监管,秩序混乱,哄抬物价

6.基本药物制度不健全

7.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自费就医人员多

8.公告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市场化倾向,公益性质淡化

9.群众过度依赖、相信大医院以及专家,基层医疗设备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对策:

1.继续万三新农合制度,推进基层综合改革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2.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用药

3.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落实便民惠民服务措施

4.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5.不断完善药物目录,规范透明价格信息

6.坚决遏制以药养医、过度用药、检查,细化监管

7.整顿药品流通市场,维护秩序,施行医药分开

8.加大财政投入,满足群众基本用药和就医需求

教育问题

问题或原因(有的既是问题也是原因):

1.应试教育的模式还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2.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城乡、东西部之间的差异大

3.教育的整体投入力度还不够

4.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没有充分实现对接

5.职业教育尚未充分发挥其真正作用

6.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参与力度不够

7.对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对师德的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8.考试唯分数论的问题依然严重,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有待改进

9.对学生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

10.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由此产生一系列身心方面的问题

11.教育易和政府部门产生某些利益交易

12.教育行政化管理严重,没有充分让懂教育的人来办学

13.教师的评价机制,如职称评定等制度有待完善

14.教育****问题日益严重

对策就不多说了,原因反过来说就是对策

食品安全

原因:

1.食品产业小、散、乱现象突出

2.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不高

3.不少企业利益至上,违法成本过低

4.不合理,不正确,过度使用农药及其他违规药物

5.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利益链条纷繁复杂,执法力度存在偏差

6.食品安全的追踪、惩罚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7.公众普遍缺乏一些必要的视频安全鉴别知识

8.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有待提高

9.受工业污染等外部环境影响

10.对外来商品食品的监督力度不够,比如肯德基等

11.食品加工行业,特别是某些添加剂的量化标准并未科学有效和透明公开

对策:

1.制定和完善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有关标准,将管理纳入法治轨道

2.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3.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堵住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建设和治理作用

5.消费者要多关注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和标准,学会辨别

6.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对小、散、乱等要严打严处

7.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相关培训

8.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追究追踪体系

9.加强外来食品的监管,不过度迷信进口食品 环境保护

原因:

1.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依然严重,带来高污染

2.受经济利益驱使,长期忽视环境治理

3.受不正确、不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如乱砍滥伐、汽车尾气排放等

4.执法问责不严,处罚力度不够

5.机制体制弊病,部门之间,区域之间没有形成统一治理体系,责任容易推诿

6.城市化发展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7.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相关再利用水平低

8.人口众多,环境承载压力过大

9.公众的环保意识普遍较低

10.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

2.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恶化趋势

3.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4.加快环境科技研发和创新,加强专项整治,制定严格标准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改变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

6.健全法规,严格执法,坚决取缔不符合环境要求的企业

7.明确责任,统一部署,统筹好区域之间治污工程

8.加强国家交流和合作

9.加大环境整改资金投入

10.全面实施贯彻“美丽中国”建设

老龄化问题

原因:

1.计划生育的后续影响

2.财政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现行养老金制度不能很好应对老龄化问题

3.现行的退休政策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矛盾,过早退休问题

4.年轻人的巨大生活压力,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5.公共养老资源不足,养老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6.社会化养老建设有待提高,特别是居家养老等新型养老方式有待改进

7.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在延长

8.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策:

1.适当放宽生育政策

2.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3.建立健全适应老龄化变化的社保体系,加大财政投入

4.发展好社会经济,打下物质基础

5.增加公共养老资源,提高服务水平

6.进一步推进社会化养老

7.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反腐倡廉

原因:

1.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特权意识影响较大

2.对于官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官员自制能力较差

3.对于官员的考核标准有待完善,不能唯经济论

4.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的缺陷,比如下级服从上级安排,导致权力过大过于集中

5.监督管理力度不强,特别是对中监督渠道欠缺

6.犯罪成本相对过低,惩处力度不强

7.攀比、炫富等心理因素在作祟

8.权力寻租、政商不分现象较严重

对策: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对权力进行有效控制

2.加强对官员的教育培训,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3.加大惩处力度

4.拓宽监督渠道,推进党内党外监督,让群众充分参与监督

5.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官员考核标准,提高对德的考核

6.广泛宣传倡导廉政之风,做好舆论导向

7.建立健全城防体系,形成反腐合力,全社会共同参与

社会道德

原因或问题:

1.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利益驱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发生变化,比如利己主义

2.经济全球化下,多文化融合,淡忘国家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信息网络高速发展,不合理、不健康的事件大量迅速充斥网络

4.社会氛围整体影响,缺少典型和榜样的树立

5.传统文化的糟粕影响,比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6.法律制度方面不健全,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界限模糊

7.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力度不够,形式单一

对策:

1.做好制度保障,表彰善举,惩治恶举,用法律手段作为保障

2.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教育

3.规范网络建设,杜绝假恶丑,弘扬真善美

4.树立更多社会道德模范和榜样,做好宣传

5.从学校教育入手,推进提升道德教育

6.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雷锋、学先进

7.进一步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8.积极发挥媒体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

法治建设

问题或原因:

1.社会公众特别是农民等群体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

2.法律制度整体不够完善,有些行为的制度保障不健全

3.司法独立不彻底,行政对立法、执法干预太大

4.传统封建人治思想仍有残余,轻视法治

5.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6.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7.对贪污****分子等的打击力度不够,群众有更高期待

8.法律政策的执行存在偏差,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9.法律制定过程缺少“接地气”,一些重要法律未进行广泛深入基层调查

10.普法特别是学校普法力度不够

对策:

1.引导群众加强思想认识,树立法治理念,特别是对企业主和基层群众

2.加强普法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

3.立法过程要更加公开透明,让更多人参与,确保一致性

4.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全面提高执法人员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

5.破除传统封建人治观念,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6.推进司法独立,确保司法公正,避免行政过度干预

7.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8.更加健全完善法律体系,内容广覆盖

9.注重加强对官员干部尤其是中高层干部的自我教育和警示

交通治理(拥堵)

原因:

1.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跟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

2.小汽车购买量和拥有量增长过快,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可分

3.停车场容量不足

4.路网规划不合理,分流能力较差

5.驾驶员群体的意识和素质相对不高,特别是不懂得“谦让”

6.交通信息发布相对比较滞后,不能及时将交通拥堵的信息及时公布

7.公共交通发展未能很好满足现实需求,一些的收费过高

8.城市规划中,商业区等过于集中

9.和城市旧貌有关

对策:

1.合理布局,分散人流,规划更多的辐射状

2.加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完善路网规划

3.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4.科学管理,做好交通信息的及时发布

5.加快停车场地建设,采取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

6.群众要改变出行方式,选择低碳环保的方式

7.限制购买汽车

8.全面提升驾驶员素质,文明出行

9.采取必要的交通限行措施,坚决查处非法占道

10.推进错峰上下班,有效缓解人流

农民工就业难原因:

1.农民工自身专业素质较低,工作能力较差,和市场要求的差距越来越大

2.岗位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工资水平偏低,合法权益受损

3.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相对缺乏,比如社会保险等跟不上

4.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忽视农民工权益维护

5.相关劳动保障部门执法过程中对农民工考虑不周

6.当地就业困难,特别是农村、中西部地区、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弱

7.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经常受歧视

8.农民土地有被征用现象,富余劳动力过多

9.农民工的创业意识不够,资金不足

10.农民工的子女入学难,户籍受限制

11.和整体就业形势有关

对策:

1.发展好当地经济,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

2.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和维权意识

3.加强劳动监管,维护好农民工切身利益

4.提供更多更合适的就业岗位

5.打破户籍制度,让农民工充分融入城市

6.农民工要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

7.健全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体系

8.创造更多创业机会、政策和资金等扶持

第二篇: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赵平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作为基层干部、科学分析新形势下的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并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切实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一、对农村热点、难点问题要科学的分析

农村矛盾很多,小到家庭邻里间宅基地的争议,大到区域间土地、山林、水面权属的争议;分到个人官司告状,合到聚众械斗越级上访,等等。这些矛盾纵横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交织在农民衣食住行的现实生活里,如不及时疏导化解,马上上升为热点、难点问题,成天、成日,甚至成年累月的纠缠着基层党委、政府领导的心,使你无法开展工作。要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就要清醒地观察和把握农村社会热点、难点的全局,客观分析问题的起因,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抑制、消除消极因素,努力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那么,在复杂的农村社会热点、难点中,群众最关心、涉及政府精力最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土地、山林纠纷引起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我镇乃至全国农村由于人多地少,部分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虽然土地勘界、土地详查、林业三定时期,已经把土地山林界线确定,很大程度上,对稳定农村局面,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地方,部分群众和干部不能充分认识土地勘界确权

发证的重要意义,随意毁坏界碑,强行侵占他村土地山林,引发纠纷,造成规模性的群众械斗、上访。主要原因有历史形成的,有认识不到位的等。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利益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党委、政府的目的是为群众增收、财政增收。但是在种植业的调整过程中,由于政府只是做好了产前和产中服务工作,最关键的是没有做好产后销售的服务工作,使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无法销售,造成群众增产不增收,农民的实际利益受到冲击,积极性受到挫伤。一年到头,辛苦白干不说,对于“皇粮国税”,农民历来没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提”“五统”的征收上,虽然没有超过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但是,由于收成不好,无法按时足额上交,形成群众欠自然村,自然村欠村委会,村委会欠乡镇,若要强制收缴,必须引发矛盾。

三是农民与农村基层干部关系矛盾引发的热点、难点问题。随着民主与法制的不断深化,作为村干部,本质上还是农民,既要带领群众致富,也要自己致富,他们如何摆布“自家”与“大家”的关系,就不能不成为农村干群关系的“焦点”;那么,作为乡干部,工作对象是农民,如何在不干预农民生产和分配的同时,正确指导好农业生产,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是大问题。现在的干部,如果没有较强的政治、业务素质,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群众就不会拥护你;如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搞强迫命令,群众就会用更硬的办法回报你;如果你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群众就更不能容忍你。一旦这些矛盾激化了,往往就引发成热点、难点问题。



二、引发这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

农村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虽然错综复杂,但如果认真进行分析,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现阶段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第二,利益之争是热点、难点问题的核心内容。这里讲的利益,既含物质利益之利,又含民主权利,二者都是农民的渴望与追求。如不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就没有从本质上认识现代农民,就不可能对农村和农民进行正确的领导。第三,涉及群众特别广泛,利益主体分散,思想观念多元共存,这些热点、难点问题一旦激化,容易形成连锁反应,是新世纪农村矛盾的基本特点。这些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疏导不能堵压,只能化解不能激化,我们应千方百计地做好疏导化解工作。



三、如何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如何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要从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全面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综合采取民主的、教育的、讨论的、批评的等方法,讲大局,识大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来进行疏导化解。



1、疏导化解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必须要以大力提农村干部素质为重点,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政权建设相结合。

一是要对农村基层干部,要经常地、有针对性进行政策和策略的教育,使他

们真正认识“土政策”的危害,划清“土办法”与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区别,懂得什么是从实际出发,懂得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特点、规律,明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学会做群众工作,正确处理公与私,“自家与公家”、国家与集体的关系,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政策交给群众,创造性的贯彻执行。

二是要“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产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这 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让群众直接选举村干部,把公道正派、群众拥护的人选上来,把蜕化变质的清出去。

三是要理顺农村干部的情绪。既要依靠基层干部做工作,又要理顺他们自身与农民的关系,确实矛盾。在这里,领导机关要敢于从我做起,切实查找本身给基层干部与农民关系紧张的原因,这才能使农民满意,又能叫干部服气。想一想,上级机关是不是压了什么指标?下了什么任务?是否合乎实际?对于基层干部该把批评的要批评,该教育的要教育,该保护的要理直气壮地保护,该制裁的要毫不含糊地给予制裁。因上级原因导致基层干部工作失误,上级要勇于承担责任,这样才能把问题解决好。



2、疏导化解农村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农民推向了独立承担风险的轨道。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没有承担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把一切失败的原因都说成是政府造成,说法不完全正确。农民有责任向国家、集体尽好义务,国家、集体也应该通过完善政策,提供服务,使生产经营更好的开展,使他们的切实利益得到保护。这是农村最大的实际问题,最根本的道理,不讲这个道理,疏导化解热点、难点问题,就是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就要摆党的富民政策使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这个基本事实,就要讲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农民讲真话、讲真理交心谈心,才能解决大的矛盾。但是对于错误的、不健康的东西也要进行剖析、批评甚至制裁。对于一些地方,社会秩序混乱,邪恶势力横行,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该“严打”的绝不能留情。



3、疏导化解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既要深入调查、耐心细致,又要坚持量力而行相结合。在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少数人闹事”这是不对的,但有时出发点虽然不错,但方法不正确,结果事与愿违以致引起冲突确是事实,不能回避。因此,我们基层干部,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充分依靠群众,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以达成共识,才能化解疏导矛盾。说齐天,讲齐地,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才是最大的道理,只有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断把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国家富强了,农民富裕了,小康目标全面实现了,很多矛盾及热点、难点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第三篇:改革的热点难点

改革的热点难点很多。很多既是热点又是难点。比如:医疗保障、物价上涨、反腐败、大学生就业困难、国企深化改革等等。现在大热点是和谐社会,和平崛起!解决嘛,国家肯定得加大调控力度,提高效率。比如抑制产业发展过热,增加就业岗位等等。

主要是光经济改革。没有政治改革。

造成的后果很 多。贪污。。贫富差距。。权贵。,3

今年,反映中共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理念的“十一五”规划将全面实施,中共十七大也将召开。今年中国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如何突破?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增长方式尚未完全转变

问:我国今年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吴敬琏: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问题,“九五”期间又把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规定为一项基本目标。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依靠更多的物质资源投入,仍旧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之所以如此,症结就在于计划经济制度下行政配置资源的许多做法仍然普遍存在:各级政府仍然掌握着土地、信贷等基本资源的配置权力,行政定价使生产要素价格严重扭曲。所有这一切,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

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途径在于毫不动摇地沿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既定方向推进改革。当前,如何动员和引导全社会的力量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是继续推进土地管理制度、能源和资源价格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幅度强化市场机制在关键生产要素的配置中的作用,减少乃至彻底消除某些领域中生产要素价格因政府干预而形成的扭曲。

这些改革如能取得较大进展,将会校正市场信号和激励机制,从而进一步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政府自身改革是关键

问:在改革面临的种种困难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吴敬琏:今年我国改革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中,政府自身的改革是关键所在。从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出发,政府改革的任务,不仅是要减少和消除对资源配置和要素价格形成的行政干预,使市场机制有机会发挥基础性作用,还有更艰巨的任务,这就是建设一个为市场机制提供支持的制度平台。没有这样一个制度平台,就很难摆脱规则扭曲、秩序混乱、权力干预市场交易等状况。去年,我国在惩治腐败的斗争中取得了一批重大案件的突破。今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将个案的突破扩展为制度上的突破,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良好公共治理要靠法治

问:政府制度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吴敬琏:如果说对腐败官员的惩治还只是对腐败行为的事后应对,那么对腐败行为的釜底抽薪之策就应当是建立法治。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须臾分离的制度支撑。当我国市场交换突破了地方的范围走向全国市场,甚至突破了国家的范围走向全球市场后,法治的缺失就会造成市场失序、欺行霸市行为盛行的状态。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证明的,没有民主法治条件下的透明性的保障,就无法建立起社会信用;而没有社会信用,现代市场交易就无法进行。

应当承认,由于我国缺乏法治的传统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惯性,实行民主法治势必对某些拥有不受制约权力的政府官员的权力和利益造成损害,因而必然遇到障碍与阻力。在从今年开始的新阶段中,我们必须克服种种障碍,把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公共服务职能需强化

问:政府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

吴敬琏: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政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提供良好的公共治理这一极端重要的公共产品,本来就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另一方面,建设法治意味

着政府权力部门“革自己的命”,要求把政府官员的权力限制在宪法和基本经济制度规定的范围之内,并要求他们尽职尽责,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政府改革的另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挑战,是公共服务的提供。当前,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我国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突出挑战。近年来,各级政府都采取了力度较大的措施,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这些措施已经开始见到一些实效。

与此同时,随着舆论的持续集中关注,社会各界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期望值已经大幅度提高,而且很可能还会继续提高。如何在有限的政府资源的约束之内进一步强化、优化公共服务职能,跟上社会需求不断提高的步伐,是今后若干年中各级政府都将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

总的来看,今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具体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也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克服各种阻力,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有客观的必要性,也存在很大的艰巨性。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客观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稳妥地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同样走过的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为了解放生产力,努力调整生产关系,改革那些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原有经济体制。但是,调整和改革原有经济体制,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道路。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我们先后采取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等等做法,但这并不是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十三大时,虽然我们认识到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且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规划和部署,但是还没有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应当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如何进行,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很难在实践中操作。1992年春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谈话之后,党的十四大把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这才确定了中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十四大虽然明确提出要围绕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是由于发展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我们对其规律还缺乏把握,也无法完全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到了党的十五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们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因而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到了党的十六大,我们开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因而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从整体上进行了规划和部署。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形势总体稳定,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将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提上日程,是必要而且具备一定客观条件的。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存在很大的艰巨性。

一般地说,高度发展的政治民主最终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它总是涉及一些敏感的问题。如果在推进政治体制的过程中操作不慎,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这是因为:

第一,新旧政治体制转换时期的矛盾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权力运行机制上的推陈出新,在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新旧体制的因素同时存在,相互间存在矛盾,处理不好,容易诱发不稳定因素。

第二,政治参与过当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政治参与的扩大,而政治参与不适当也会引发不稳定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及其广泛的社会动员过程,它把亿万人民群众引导到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来。在这场变革中,社会成员有着自己不同的利益要求,如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形式作补充的分配制度相联系的经济多样化必然产生政治上的多元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还没有高度发展,政治组织系统和政治沟通渠道还不可能十分完善的情况下,不良的政治要求就容易引发政治**,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民主的过程容易引发某些不稳定因素,这就使我们陷入深入的两难境地。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又要实事求是,谨慎从事,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进行。

党的十六大指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十六大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规划,特别是提出关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及此后十六届四中全会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所进行的部署,表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党的原有的领导方式和领导习惯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和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历史要求。必须看到,党领导人民发扬民主不等于代替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所以,必须适应新的历史要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以往 “政策治国”的执政方式转变到依法执政上来,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但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任务十分艰巨、极其敏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步完成。

现实昭示人们,坚持党的领导和维护党的权威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内部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利益要求通过平等协商和按照多数人意志决定的原则进行表达和集合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运行活动中,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团体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要求表达和实现。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协调各个方面、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核心在中间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民主就不可能健康顺利地发展。在中国,这个政治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同时,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现实情况错综复杂的国度里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现代民主和法治,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各种深层次矛盾同时存在,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得到全国各族人民、各个阶级、各种社会阶层普遍拥护和一致认可的政治领导核心,政治发展就难以能够平稳、顺利地转换和过渡,政治建设也就无法顺利进行。所以,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政治权威,对于我国的政治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果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上不能实事求是地审慎行事,循序渐进,则可能伤害党的领导地位,影响党的政治权威。所以,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在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执政党作为政治领导核心,应当善于统筹全局、合理规划,才能保证政治体制改革顺利和成功。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所以,应当有一个渐进性的发展规划,对于近期的任务、中长期的目标、具体的方法和步骤等等,都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思考、合理确定。对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等重大问题,应当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究,在把握客观规律、真正深思熟虑的基础上,逐渐提出改革的措施。对于目前影响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则应该抓紧进行改革。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适应经济改革,解决政企不分,真正消除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问题。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努力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是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当务之急。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的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是防止腐败的根本途径。如,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馈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等等,应当不失时机地推出改革措施。

第四篇:申论热点剖析

减少三公消费

【关键词】

透明政府 公平正义 政府公信力 监督权 行政体制改革 廉政建设 问责机制

【背景链接】

2011年,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要求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并要求2011年6月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目前,中央“三公”经费首次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为践行承诺之举。至8月初,绝大部分中央机构公布了三公消费。

【标准表述】 [深度剖析]

公开并不代表公正,并不涵盖公信。在致力于打造透明政府的大背景下,“三公”消费应该同时具备“公开、公正、公信”的新内涵。公平正义比阳光还要光辉”,公开只是见“阳光”,而公平正义才是见“光辉”,唯如此,才能打造公信。

公众有知情权,更有监督权。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批评政府,“三公”公开就是“创造条件”,但公开后的监督制度建设更关键,起码要有三个要素:一是保障公民的质疑与质询权利;二是意见回馈机制;三是“三公”经费预算的修订。做到这三点,制度才能确保有效监督。[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如下措施:

公开只是一个起点,决不是终点。要想更有效地监督政府管好、用好财政的每一分钱,还必须要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建立一种遏制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的长效机制。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要明确界定“三公”的范围,并相应调整政府收支科目,细化“三公”经费并纳入相应的科目。与此同时,要对有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及时跟进,并尽快制定出台机关运行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和会议、公务用车制度等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和审核程序。

第二,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开“三公”经费本身就是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各种社会监督力量共同实施监督的结果。而要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只靠自律,还必须靠他律。中 公教育认为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发挥社会各种监督力量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各种舆论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合力,才不会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流于形式。

第三,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

只公开而不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罚,是难以遏制“三公”支出的。所以,除了公开预算之外,中 公观点认为还必须通过健全问责制度,将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纳入问责范畴,对那些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公职人员,要根据其性质、情节、危害程度,依法依纪追究其相应的责任。特别是要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努力建立责任政府。

【一句话点评】

减少三公消费,降低工作成本在我国打造阳光政府的开始,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中央政府已经迈开了关键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公信力会随着步步公开逐渐提高。

责任政府

【关键词】

转变政府职能 服务型政府 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行政问责机制 加强政风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

【背景链接】

责任政府是指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能够积极地对社会民众的需求做出回应, 并采取积极的措施, 公正、有效率地实现民众的需求和利益。

责任政府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责任政府包括行政问责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

[权威论述]

加快实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要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对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要依法严肃追究责任。——温家宝

[原因]

中公教育总结导致我国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受传统文化影响,行政人员的责任观念尚未完全树立。

由于传统文化和人治观念的影响,广大群众还缺乏公民意识、权利观念和平等思想,而政府官员也习惯于以言代法,搞一言堂,权大于法。在这种情况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多地停留为一种行政格言。行政人员自身缺乏责任感与服务意识,责任政府的基本理念无法落实到现实的行政活动中。

二是对行政机的监督力度的弱化导致政府责任缺失。

建立各种监督制度,构成全面的监督网络,这是建构责任政府的督促机制和制衡力量。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府两院”都由人大选举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这在理论上具有责任体制之框架。但是,中 公教育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的政府管理体制往往是对执政党及其政府负责的,对行政机关渎职、失职的责任追究往往很难落实。同时,对“权力一把手”的制衡乏力导致政府责任缺失。由于国家法制不健全,政府管理的程序化程度不高,政府决策的随意性明显,政府管理中“书记第一”的决策体制容易导致权责不清。

[措施]中公教育总结如下措施:

第一,实行官员问责制,建立政府责任追究制度。

“没有惩罚的制度是无用的。只有运用惩罚,才能使个人的行为变得较可预见。”而“问责制”的本质在于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以及对过失权力进行责任追究,体现了 “责任政府”的原则,是责任政府的具体体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在于保证政府系统的正常运行,遏制权力腐败以及保障公众利益尽量不受损失或损失最小化。

第二,完善权力监督体系,构建责任政府。

为了改变我国政府权力监督制度虚置、行政责任不落实的现状,必须在国家权力分配层面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衡。一方面,人大既要加强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对违宪失职、有违民意、实质腐败、缺乏为官之德才的政府官员坚决予以罢免;另一方面,司法权对行政权进行司法审查的范围应该扩大,由只能涉及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行为扩大到能审查涉及公民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的行政行为,由只能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扩大到既能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又能审查抽象行政行为。

第三,培育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实现政府与社会相互合作与互补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参与是以公民与政府合作为基础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公民积极地从事对政策制定过程和政策制定内容的界定和参与,这样才更有利于公民监督政府负责任地行政。因此,中 公教育人为一方面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基层民众自治,增进公民对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和兴趣。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新闻媒体舆论的监督。作为第“四种权力”,媒体能够以一种高度艺术性的形式来报道政府官员以及公务员的活动,对政府的规划及实施进行调查,抓住那些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曝光,从而可以将政府行为放在社会层面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一句话点评】责任政府建设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转变给政府职能的关键,也是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的根本。

灾害救助

【背景链接】

2011年,南方持续大旱;2010年,舟曲泥石流;2009年,冬小麦主产区30年一遇的严重冬春连旱;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2008年,举世震惊的四川汶川地震;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中国是一个气象灾害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其中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1%,地震灾害占7%,海洋灾害占8%,农林牧生物灾害占6%,其他灾害占8%。而气象灾害中,旱灾排在首位占53%,洪涝灾害位列第二占28%,风雹8%,冷冻7%,台风4%。

自然灾害已经给中国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据中国气象局透露,1990年-2000年,造成人员伤亡4500人,经济损失占GDP的3.4%,2001年-2008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占GDP的2.8%,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面对种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中国政府相关部门虽然也在努力地推进灾害救助工作,但在巨大的损失和公众质疑面前,灾害救助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惑。

【标准表述】

[灾害救助面临的问题]

我国灾害社会救济制度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在灾害来临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灾区的救济和重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由于各种因素,我国的灾害救济制度依然还是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救灾法律制度不健全。现行的救灾工作指导规范中,多是以部长令或政府行政命令的形式出现的,这些命令和行政条例是没有较高的法律效力的。这些法规重视灾后救济,轻视灾前的预防和应急机制的建立,对灾害社会救济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

二是缺乏完善统一的国家救灾管理体系。中央政府目前尚没有对灾害统一管理的机构,财政部也没有设立专项的减灾基金,这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减灾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是缺乏完善的灾害社会救济志愿者制度。我国在灾害社会救济志愿的实践尚处于空白。设立灾害救援志愿者制度,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救灾,弥补救灾力量的不足。对救灾志愿者进行防灾救灾培训,也是全面安全教育的好途径,更有利于形成互爱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是救灾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当前存在一些截留、挪用、挤占、侵吞、浪费、贪污救灾款物以及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说明尚未发挥有限救灾款物最大效益的重要保障。在一些受灾区域存在着挪用专款的现象,尽管这些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个别干部利欲熏心,以身试法所致,但也反映出救灾款物的监督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对策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如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未来,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这样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灾害救济提出了许多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一是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在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认真制订相应预案,一旦灾情发生,才能有序进行抗灾救灾,把受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要建立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要在加大政府救灾投入,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拓宽救灾资金和物资筹集渠道,建立社会化救灾资金投入体系,使灾害救助工作更具开放性。

三是要尽快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建议成立由政府及公安、消防、军队、信息、气象、地震、防汛、交通等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防灾减灾体系,建立中央和本地区的救灾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

四是要加强灾害救助的资金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强救灾款的使用管理,明确救灾资金的使用范围,制定救灾资金“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规范救灾款物基层发放程序,做到发放救灾捐赠款物政策公开、数额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

五是要建立救助物资仓库网络。各地特别是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都要积极落实救灾储备制度,建立了救灾物资仓储设施,开始储备救灾物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在紧急安排灾区群众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务员职业道德

【背景链接】

2011年11月4日,中组部印发《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意见》要求,突出德在干部考核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把德的考核结果体现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意见》强调,考核道德品行,主要考核干部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

同时,国家公务员局也发布《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宣称“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对全体公务员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并把该培训列入公务员初任、任职和在职培训的必修内容。职业道德培训内容涵盖公务员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内容,且涉及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

【标准表述】 [内涵]

做人要有人品,做官要讲官德。所谓官德,主要是指官员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政治操守。[深度分析]

由于官员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特殊身份特殊,官德缺失就会在思想上、作风上都导致腐败,其危害不可估量。无数事实早已反复证明,官德是官员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官德缺失往往是官员腐败的第一道溃口。

如今,官德不彰、权力失范的问题颇为突出,媒体曝光的形形色色缺德官员的各色“事迹”,令人揪心,刺激着社会的敏感神经。有的官员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的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有的官生活腐化、情趣低下,有的官吃拿卡要、与民争利„„日记门、艳照门、微博门、短信门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官德建设刻不容缓。

为官必须修德,我国自古以来就一直重视官德的养成。古语云:尔禄尔俸,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儒家笃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众所周知,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五德”并提,彰显了官德修养的时代意义与时代要求。事实上,很多官员出问题,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官德上。

从历史上看,官德水平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表面上,官德只是官员个人修养层面上的道德问题,实质上更为重要的是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是法治缺位问题。事实上,当下官德不彰,权力失范,其背后是权力制衡机制的严重缺失。正如学者哈耶克所说,“制度决定官员的变形与扭曲”。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无德官员不敢轻易作恶;而一个坏的制度,却能让天使变成魔鬼,将人性的恶无限放大。

作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理应是道德的楷模,官员的官德理应比一般群众的道德水准更高。官德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官德影响民德,影响社会风气。官德水准提高了,群众的道德水准随之也会提高,社会风气因此得以净化,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因此得以提升。官德良好,社会才能风清气正;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德不良,上行下效,殃及整个社会风气。

官德问题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官员的道德修养决非官员个人的私事、小事,与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密切相关,官员的道德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

“官德”需要内在的修炼和培养,更需要外在的刚性监督制约机制。良好“官德”的养成,除了各级官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切实加强自身修养外,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机制。考核和培训固然重要,但都不是解决官德问题的治本之策。唯有法治和监督,才是解决官德不彰问题的根本之道。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如下措施: 拿什么拯救官德?拿法治拯救

把权力关进笼子,关进法治的笼子,用法治来驯服容易恣意妄为的权力,用法治训诫官员群体恪守官德、遵纪守法,编织一张依法治权的法网。道德和法律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刚柔相济的有机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要有机结合,依法治权和以德治官也要有机结合,不能把法律和道德两者割裂开来。实践证明,法治更能克服人性的弱点和道德的盲区,更具有稳定性、权威性和恒久性。法治兴,则官德兴;法治衰,则官德败。

拿什么拯救官德?拿监督拯救 编织一张权力监督的天网,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高度重视媒体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将官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曝光在阳光下,同时监督要见实效,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的官员要坚决问责。官员要有敬畏之心,没有监督就很难培养官员的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官员的道德水准就会滑坡,就容易恣意妄为和胡作非为。监督,唯有强有力的监督,才能守护住官德的防线。

官员不是生活在真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既恪守道德又敬畏法律、接受监督的活生生的好人,是一种既弘扬道德又崇尚法治的好的制度造就的好人。

第五篇:粗心形成原因剖析

粗心形成原因剖析

在训练过程中有许多孩子有粗心的问题,这也是许多家长头痛的事。究其原因有7点

一、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差的孩子在视知觉把收到的信息传达到大脑进行分析时,信息受到干扰,就出现错误遗漏或遗失,从而导致粗心问题的产生.有的家长过于保护孩子,造成身体的协调性差,肌肉能力不足,这样一来妨碍了他们从外部世界获取有用的信息造成计算阅读错误.

二、视知觉能力发展失衡

1.视觉集中度差,造成跳漏字或行,做题时看错或漏.

2.视觉分辨差,影响孩子审题和计算的准确性.

3.视动协调弱的孩子手眼不协调错误多.

4.视觉记忆和理解发展失调,应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缺什么就刺激什么.

三、知识点掌握不好造成认知不清

有的孩子由于对事物感知能力差,加上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这些孩子不能清晰准确掌握数学概念法则.家长和老师要帮助这样的孩子建立认知结构,打开思维,形成系统的认知模式,促进智能发展.

四、思维能力造成的审题不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式,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的孩子思维单一,逆向思维能力弱:有的孩子题目理解,但不按题意要求做而按自己的习惯性理解去完成,结果造成偏差.

五、不同的个性和学习类型造成的粗心倾向

孩子的气质类型和学习类型的不同,那么学习心理也不同.通常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孩子粗心要比多血质的孩子少,因此对多血质的孩子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老师和家长要正确判 断孩子的气质类型和学习类型给予理解和帮助.

六、父母不良的心理暗示

俗话说:”心情愉快,动作也快”有的家长对孩子大小事都包办,一心想让他们排除一切干扰专心学习,一旦成绩不如人愿,就给孩子施加压力逼迫学习.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多次批评和误解下,他们自信心会大受打击.家长应做的是找到学习困难的原因,以表扬为主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

七、不良的学习习惯

1.草稿纸上的验算曾帅他在验算过程中,数字乱写涂改多,列式子时能把减12看成加2,等抄答案时根本找不到,造成不必要的错误.所以应指导他用正确方法验算并减少涂改. 2.估算能力不准确,如加法中肯定结果大于每一个加数,减法中结果肯定小于被减数.而有的孩子不能判断.

1、注意力不集中

2、视知觉能力发展失衡

3、知识掌握不好造成认知不清

4、思维能力造成的审题不明

5、不同的个性和学习类型造成的粗心倾向

6、父母不良的心理暗示

7、不良的学习习惯

下载热点难点原因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热点难点原因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管理方面热点难点问题

    城市管理方面热点难点问题 1、无证餐饮店扰民。 现阶段,居民群众拨打12345投诉举报无证经营餐饮店油烟、噪音扰民现象持续增多,被投诉的餐饮店多数集中在居民区内,并且由于靠近......

    热点 难点 排查五篇范文

    依麻木乡群众反映热点、难点问题 1、水管站所同志反映,在灌溉期间,调配水时尽量保证水量充足,保持水量均匀稳定,不要忽大忽小,满足农田灌溉,否则,经常发生争水、抢水纠纷事件。 2、......

    商业贿赂长期存在原因剖析

    商业贿赂长期存在原因剖析 (一)、监管体系、法律制度存在漏洞 第一,关键是没有举报人保护制度。商业贿赂秘密进行,虽然知情人少,但是肯定有知情人,比如单位的会计。我们必须给知情......

    农村妇女维权热点难点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妇女维权热点难点问题调查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以来,妇女维权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目前农村妇女仍是现实社会中最大的弱势群体,她们的隐性失业......

    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 21世纪,我国面临诸多挑战,农村问题是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妇女维权热点难点问题调查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以来,妇女维权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目前农村妇女仍是现实社会中最大的弱势群体,她们的隐性失业、劳动权利保护、婚姻家庭权益、健康......

    国企改革热点与难点(最终五篇)

    环境变化:随着改革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国有企业面临的形势也在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除垄断行业外,国有企业的不可替代地位已不复存在。......

    电力企业厂务公开热点、难点探析

    文章标题:电力企业厂务公开热点、难点探析眼下企业改制改革“大盘”走势“跌荡起伏”的冲击波,时刻牵动着职工思想敏感的“神经”。从呼声日疾的企业改制殃及职工权益受损的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