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企改革热点与难点
环境变化:
随着改革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国有企业面临的形势也在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除垄断行业外,国有企业的不可替代地位已不复存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
二是政府职能的重点转向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丧失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政府已经不能再用传统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挽救,旧体制沉积于国有企业的大量问题成为最难处理的问题,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正面临新的挑战。
三是加入WTO使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企业竞争进一步国际化。形势发展的结果是企业两极分化加剧。在一部分企业赢得市场的同时,相当一批企业陷入困境。
问题:
一是建立国有资产有效的管理机制。必须确定具有惟一性的国有出资人机构,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运营、监督,对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全权负责,彻底解决目前国企多家管理、无人负责的状况。
二是按照有进有退的思想,搞好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在目前国企涉足的104个一般竞争性工业类行业中,有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予以保留,其它的予以转移或退出。通过跨行业的资本转移,使国有资产进一步向国有优势行业集中,以保证国有企业在整个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控制力。要继续加大兼并破产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彻底消除一般竞争性行业中的亏损源,轻装上阵。
三是一定要坚持制度创新,深化内部制度改革,在劳动、人事、收入等方面形成人员能进能出、经营者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企业优胜劣汰的新机制。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用人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使企业真正高效运转。
四是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要加快国有工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步伐,使更多的国企成为多元股东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吸收社会资本和国有资本市场运作,改变国有独资企业的产权结构。要尽可能地推荐国有企业上市,通过吸收社会资本和国有股减持,使国有大股东逐步变为国有相对控股或国有参股。
股权多元化
应该说,改革开放20多年,国企改革有很大进展,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国企股权多元化的速度很快。但是,过去的股权多元化的基本形式是以“内部型股权多元化”加
“稀释型股权多元化”为主,即新引入的股东主要是内部职工(包括经理层),而不是外部的自然人和法人;入股方式主要是增资扩股从而稀释国有股,而不是直接受让国有股从而实现国有资本适度和有序退出。这种基本形式有许多弊端,例如,国有资产不能通过竞争性和公开性机制形成合理价格、导致私下的非国有化并引起不公平和腐败、一般职工和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以国有资产抵偿“社保”欠账从而埋下隐患,等等。而且,这种基本形式不太适合于大型国企的改制,因而我们看到,大型国企改制要慢得多。
进行股份制改革要保证出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
企业改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复杂工作,一定要在出资人到位的前提下,规范操作,确保出资人的权益不受侵害。许多地方在这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有一些地方在改革中,在出资人不到位的情况下,把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变成了半卖半送或明卖实送,甚至无偿量化给个人。在实际操作中,采取资产缩水、夸大亏损、隐瞒利润等手段,人为地降低国有资产的价值,逃废债务,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银行债权大量悬空,使国家出资人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同时,引发大量经济纠纷,导致社会信用紊乱,加大了金融风险。一些地方将国有企业新增资产界定为集体资产,量化给个人,这不仅违反了我国的法律法规,而且也不符合市场经济通行的“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规则。
把国有资产量化到个人的种种不规范做法,往往是与实行全员持股相联系的。全员持股虽然可以改变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搞全员持股,容易形成新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需要慎重对待。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对劳动力进行不断优化重组和再选择。全员持股容易造成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的固化,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看,员工持股也只限于一些高科技企业,而且员工持有的也不全是实际的股票,不少是股票期权。应当指出,不加区别地实行全员持股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把国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更是错误的。
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涉及所有者权益、职工安置、债务处理等一系列敏感问题,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规范操作。国有大中型企业具备条件的,尽可能通过在境内外上市进行股份制改革。国有中小企业要通过多种改革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不论采取哪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都要保证出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主张把国有资产卖光送光,完全违背中央的一贯方针,是极其错误的。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不少国有企业在出售等改制中,大量债务被悬空,出资人权益得不到保证,职工安置推给当地政府,国家还要拿出大笔资金安置职工,既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损害广大职工的利益,甚至引发群体事件。事实说明,国有企业不能“一卖了之”,“一送了之”。这种卖,只能“卖”出新问题;这种送,只能“送”出新难题。
试行经营者年薪制和期权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企业经营者和科技骨干对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从利益分配上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对于搞好国有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对经营者和科技骨干激励不足的问题,他们的收入水平偏低。这是造成国有企业经营人才和科技骨干流失的重要原因。为充分调动经营者和科技骨干的积极性,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实行董事会、经理层等成员按照各自职责和贡献取得报酬的办法。对于少数企业试行经理(厂长)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可以继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但不要刮风。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
经营者和科技骨干是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本,是一种宝贵资源。他们不同于一般劳动者,其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劳动。按马克思的观点,复杂劳动等于简单劳动的倍加。对经营者和科技骨干的分配,必须建立在承认其劳动特殊性的基础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向现代公司制发展的过程中,为在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制衡关系,对经营者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采取了年薪制、持股分红、股票期权等形式。他们的实践证明,这是建立经营者和科技骨干激励机制、保障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但这种分配方式的改革是需要有一定前提和条件的:
要形成比较完备的经营者和科技人员人才市场; 要有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出资人一定要到位; 经营者的薪酬必须由出资人或出资人代表来决定,不能由经营者自己决定。
在我国目前这些基本前提和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只能按照中央的要求,先进行试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不管是否具备条件,就在国有企业中大面积推行经营者收入分配年薪制和期权制。一些企业试行年薪制缺少科学的核定,经营者自己给自己定工资,与职工收入差距过大。有的企业经营亏损,发不出职工工资,经营者照拿高薪。一些企业在进行经营者持有股权分配方式的试点时,经营者持股高达数千万股。经营者持股的股金,有的违规采取由企业担保向银行贷款、以股权抵押向银行贷款和向企业借款等方式筹资购股。这种“空手道”购股方式,风险完全由企业或银行承担。企业搞得好,经营者自己可以分得高额红利;企业搞得不好,经营者自己也没有任何损失。还有的企业采取“送、配、奖”等方式,使国有资产被经营者无偿占有。如果这些做法竞相刮风仿效,必将带来严重后果。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要建立物质的和精神的激励机制,使他们的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获得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的报酬与社会地位。要加快改革步伐,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使出资人到位,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监督约束相结合的机制,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培育经理人才市场。要强化外部和内部监督,规范经营者的收入渠道,约束职位消费,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实行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不称职、渎职的经营者要有相应的制裁措施。
据调查,仍有近80%的国有企业是以传统的产权结构形式运营,这些企业中,国家资本的比例达到76.4%。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仅占12.2%,国家资本的比例也达到62%。国企产权结构的改革仍有一定空间。
趋势对策
一、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调整
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要提高。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要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稳妥地推进结构调整。对广大中小企业,要以地方为主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使它们能独立地走向市场,进一步放开搞活。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在民间资本可以进入并愿意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要引入新的投资者,发展股份制。
对策:国有资本要向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集中,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发挥民间投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地说:
1.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挥这些企业在资本营运、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
2.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持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经济,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二、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运营体制亟待深化
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指导原则,把这项改革推进到了可实施阶段。
对策:
一是建立明晰的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关系,落实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和经营责任,形成对每一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可追溯产权责任的体制和机制。
二是政府从管理庞大的国有企业群,转变为直接控股重要企业和运营国有资本。
三是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与公共管理职能部门分开,受政府委托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所有权。
四是实行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国资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拥有股权,以股东方式行使权利;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出资人不越权干预。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难点所在。首先,面对如此宽泛、庞大的国有企业群,即便中央和省、市三级政府分别管理,也非常困难。党的十六大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与“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是十分重要的,但完成这一轮调整要有一个过程。其次,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础。在所有者长期缺位的情况下,在企业内外实际上存在着一股人为扭曲公司治理的力量。这一情况如果不能改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难以成功。第三,新设立的出资人机构如何正确行使所有权,作到出资人既到位又不越位,这是很难掌握的关键技术细节。第四,缺乏懂得和熟悉资本监管的人才。
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在国有企业走向市场遇到的另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承担了大量的社会保障职能,职工“以企业为家”,造成了一种大锅饭体制。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是外国公司和民营企业充分利用中国人力资源优势迅速提高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分享中国人力资源优势,反而被人员问题拖累而陷入困境。这一状况如果不能尽快改变,即便目前状况尚好的企业其前景也令人勘忧。
国企3年改革脱困中,在建立国有职工流动机制、改变企业办社会状况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那是由政府主持、以个案方式处理,是不能持久的。要使这些新机制的萌芽成为不需要政府干预、可以通过市场自动运行的机制,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为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企业、社会中介做持续的共同努力。
四、公司治理机制改革亟待深化
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保障投资者的最终的控制权,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前提,是未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微观制度基础。因此,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扭曲公司治理首先受害的是小股东,最大的受害者是大股东,因此改善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护股东的权利。要使维护股东权益,包括小股东必须受到公正待遇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和主导倾向,为社会资金、基金甚至国际资本顺利地、源源不断地流向生产发展开辟通道。这是中国企业壮大成熟、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改善公司治理的难点是靠企业自身努力并不能完全奏效。必须进一步完善法规,并有政府、监管部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经理人市场、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
五、企业破产机制改革亟待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是通过“放权”激发企业活力;通过政策优惠增强企业扩张能力,较少关注企业结构优化和建立市场退出机制的问题。
由于企业市场退出的困难,使国有企业“死债”、“活人”的矛盾不断积累,已经成为影响国有经济效率和社会稳定重要问题。
企业创业环境重要,企业退出市场的环境同样重要。破产机制是及时化解矛盾的机制。市场经济体制要健康运行,必须建立良好的破产制度。良好的破产制度与现代会计制度、现代审计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一起都是企业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风险不容回避。政府机构不再干预后,如果国家所有权继续不到位,这就为企业内部人控制留出了空间,国有资产和效益的流失再所难免。
在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情况下,如果出资人机构不转为“管资本”,而继续沿袭隶属关系式的行政干预,成为“婆婆加老板”,那么就会把企业管死,退回到改革原点。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如何履行出资人职责。如果出资人机构的权力掌握不当或缺乏监督,比如出现争先“一卖了之”,或对经营者半买半送等情况,很快就会把可能用于解决或部分解决对职工历史欠帐和银行不良债务的资源耗尽,那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述评: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是,在加入WTO后,这些有利条件并不是中国企业独占的,它是可以被各国企业所利用的。很多跨国公司争
先恐后投资中国,就是为了抢先利用中国优势壮大自己的优势,击败竞争对手。但是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我们的有利条件提高竞争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中国企业不能在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两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外国企业利用中国的优势不仅可以击败他的国际竞争对手,而且也会打倒中国的企业。由于国企改革是一项牵动全局又十分复杂的改革,因此先中央、后地方,先立法、后行动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上述五大改革重点得到很好的解决,国有企业在未来的改革发展中一定会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作用
国有资本的特殊作用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撑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二篇:国企改革难点问题探讨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国企改革难点在哪里?
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其标志就是通过前20年改革,在那些浅层次矛盾和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开始着手探索和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就像地质勘探,过去勘探的是土壤层,而现在进入的是岩石层,每进一步都极其困难,其复杂性、艰巨性、广泛性是空前的。
国企改革难点在哪里?
一是国企改制需到位
1994年《公司法》颁布之后,国企改制在面上开始推开。按照工商登记统计,各地国企改制面并不低,但大多数所谓改制企业是“换汤不换药”,有名无实。企业的体制、机制依然如故。企业改制远未到位。其标志是企业产权结构没有变,没有真正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大多数改制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一股独尊。这是政企难以分开的制度基础。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许多由国企独家发起设立的上市公司,将国企最优质资产分离出来,将人员、债务、社会负担留给母体企业,即所谓拿出里脊肉包装上市,又到资本市场募集了大量现金,到证券市场挂牌上市,成为公众公司,按理说,企业形态上已成为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但许多这样的上市公司逃脱不掉“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四年ST”的境地。这是为什么?稍加剖析便会明了,这些上市公司除了实现“圈钱”功能外,与传统国企并无两样。既无责任主体,也无利益主体,更无风险主体。改制上市成了一场“游戏”,做给外人看的,中看不中用。
国企改制如何到位?
由于国企一次改制不到位,并未摆脱困境,各地在反思的过程中开始进行二次改制。
二次改制的标志,就是按照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稳步、规范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实现股权多元化。
对于有投资吸引力的国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对于大多数经营业绩平平,甚至亏损的国企来说,则难以有外来投资人出资入股,这是实现企业股权多元化的难点。怎么办?各地改制实践说明,首先由企业经营者群体、科技骨干持股是国企改制的突破口。
企业经营者群体、科技骨干是企业兴衰的关键。既然如此,就要盘活关键的人力资本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经营者群体、科技骨干持股,将其长远利益与企业利益、其他股东利益拴在一起,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辱与共,风险共担,成为利益共同体。既享有利益,又承担风险。企业经营者群体敢于投--------------------------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资入股,科技骨干的科研成果投入折股,是对企业有信心最有力的证明,是招商引资最好的招牌。
二是企业员工劳动关系需理顺
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一些早期已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已无国有股权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了又陷入了困境,甚至到了破产程度的企业,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企业应关门走人,但却出现企业需要破产,但职工认为政府仍应对他们负责任。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职工认为,他们原来是具有全民所有制身份的国企职工,这主要是指1987年合同制实行前的老国企职工。他们认为政府对他们负有无限责任。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失业后缺乏基本保障。这就提出了如何认识和对待全民所有制职工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国企老职工的“隐形负债”如何解决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各地都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对下岗进再就业中心三年期满仍未就业的这部分老职工,未到退休年龄又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身体欠佳,再就业竞争力
差,后顾之忧靠自身努力难以解决。上海等地做法是,在解除劳动关系的同时保留社保关系,即继续为他们缴纳社保基金,直到他们达到退休年龄为止,或称为“企业管保障、职工挣口粮”模
式,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身份置换”。这是一个现实而难以回避的问题。
三是国企内部结构调整应推进
国企产品缺乏竞争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负担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其关键在企业内部结构调整。
国企内部结构调整应逐步实现三个分离:
1.分离社会负担。主要指将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如学校、医院、派出所、居委会等分离出去,或改制,或由政府承接,以减轻企业负担。
2.分离辅助生产。主要指将动力、运输、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等工艺协助部分分离出去,使其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生产体系。除非特殊工艺协作,企业与其关系不再是内部协作关
系,是市场选择、市场交易关系。分离的标志与原企业不再是母子公司关系,而是无产权关系的市场交易关系。同等条件优先协作,既可以确保质量,又可以降低成本。
3.分离配套生产。主要指将非核心制造能力的零部件总成生产部分分离出去,企业只保留核心制造能力,零部件总成实现社会化、全国甚至全球采购,以降低配套成本,确保产品质量,提高主机产品竞争力。分离的标志与原企业不再是母子公司关系,而是无产权关系的市场交易关 系。同等条件优先选购配套。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三个分离的实质是将企业内部管理关系转为市场交易关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是国企债务须重组
国企债务负担重,已成为普遍性难题。体制的原因、政策的原因、企业自身的原因交织在一起,像一团乱麻。1983年实行“拨改贷”政策后,政府对新设立的国有企业及新上的项目不再提供资本金,由企业全额贷款,成为全负债企业,这是体制原因。三线企业搬迁本是政府行为,却由企业借贷搬迁,这是政策原因。企业盲目借贷,认为“不贷白不贷,贷了也是白贷”,这是企业自身原因。
无论哪种原因,其结果是企业债务负担过重。“债转股”是债务重组的一种方式,如何有效运作是关键。企业债务如何重组是尚未解决的难题。
五是国企信用应提高
市场经济一定意义上讲即信用经济,信用低下使国企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是企业资金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间信用低下,使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成为主要交易方式。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间交易60%—70%是信用交易。在同等交易规模情况下,现金交易使企业的交易费用、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仅此企业已无竞争力。如何降低企业交易风险,如何建立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降低全社会交易费用、交易成本成为最大的难题。
当前,难就难在社会各界对上述五个问题的认识很不一致,有时认识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
难。但是再难也要努力,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精品
文档-------
第三篇:国企改革难点问题探讨
国企改革难点在哪里?
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其标志就是通过前20年改革,在那些浅层次矛盾和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开始着手探索和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就像地质勘探,过去勘探的是土壤层,而现在进入的是岩石层,每进一步都极其困难,其复杂性、艰巨性、广泛性是空前的。
国企改革难点在哪里?
一是国企改制需到位
1994年《公司法》颁布之后,国企改制在面上开始推开。按照工商登记统计,各地国企改制面并不低,但大多数所谓改制企业是“换汤不换药”,有名无实。企业的体制、机制依然如故。企业改制远未到位。其标志是企业产权结构没有变,没有真正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大多数改制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一股独尊。这是政企难以分开的制度基础。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许多由国企独家发起设立的上市公司,将国企最优质资产分离出来,将人员、债务、社会负担留给母体企业,即所谓拿出里脊肉包装上市,又到资本市场募集了大量现金,到证券市场挂牌上市,成为公众公司,按理说,企业形态上已成为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但许多这样的上市公司逃脱不掉“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四年ST”的境地。这是为什么?稍加剖析便会明了,这些上市公司除了实现“圈钱”功能外,与传统国企并无两样。既无责任主体,也无利益主体,更无风险主体。改制上市成了一场“游戏”,做给外人看的,中看不中用。
国企改制如何到位?
由于国企一次改制不到位,并未摆脱困境,各地在反思的过程中开始进行二次改制。
二次改制的标志,就是按照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稳步、规范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实现股权多元化。
对于有投资吸引力的国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对于大多数经营业绩平平,甚至亏损的国企来说,则难以有外来投资人出资入股,这是实现企业股权多元化的难点。怎么办?各地改制实践说明,首先由企业经营者群体、科技骨干持股是国企改制的突破口。
企业经营者群体、科技骨干是企业兴衰的关键。既然如此,就要盘活关键的人力资本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经营者群体、科技骨干持股,将其长远利益与企业利益、其他股东利益拴在一起,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辱与共,风险共担,成为利益共同体。既享有利益,又承担风险。企业经营者群体敢于投资入股,科技骨干的科研成果投入折股,是对企业有信心最有力的证明,是招商引资最好的招牌。
二是企业员工劳动关系需理顺
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一些早期已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已无国有股权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了又陷入了困境,甚至到了破产程度的企业,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企业应关门走人,但却出现企业需要破产,但职工认为政府仍应对他们负责任。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职工认为,他们原来是具有全民所有制身份的国企职工,这主要是指1987年合同制实行前的老国企职工。他们认为政府对他们负有无限责任。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失业后缺乏基本保障。这就提出了如何认识和对待全民所有制职工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国企老职工的“隐形负债”如何解决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各地都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对下岗进再就业中心三年期满仍未就业的这部分老职工,未到退休年龄又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身体欠佳,再就业竞争力
差,后顾之忧靠自身努力难以解决。上海等地做法是,在解除劳动关系的同时保留社保关系,即继续为他们缴纳社保基金,直到他们达到退休年龄为止,或称为“企业管保障、职工挣口粮”模
式,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身份置换”。这是一个现实而难以回避的问题。三是国企内部结构调整应推进
国企产品缺乏竞争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负担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其关键在企业内部结构调整。
国企内部结构调整应逐步实现三个分离:
1.分离社会负担。主要指将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如学校、医院、派出所、居委会等分离出去,或改制,或由政府承接,以减轻企业负担。
2.分离辅助生产。主要指将动力、运输、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等工艺协助部分分离出去,使其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生产体系。除非特殊工艺协作,企业与其关系不再是内部协作关
系,是市场选择、市场交易关系。分离的标志与原企业不再是母子公司关系,而是无产权关系的市场交易关系。同等条件优先协作,既可以确保质量,又可以降低成本。
3.分离配套生产。主要指将非核心制造能力的零部件总成生产部分分离出去,企业只保留核心制造能力,零部件总成实现社会化、全国甚至全球采购,以降低配套成本,确保产品质量,提高主机产品竞争力。分离的标志与原企业不再是母子公司关系,而是无产权关系的市场交易关
系。同等条件优先选购配套。
三个分离的实质是将企业内部管理关系转为市场交易关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是国企债务须重组
国企债务负担重,已成为普遍性难题。体制的原因、政策的原因、企业自身的原因交织在一起,像一团乱麻。1983年实行“拨改贷”政策后,政府对新设立的国有企业及新上的项目不再提供资本金,由企业全额贷款,成为全负债企业,这是体制原因。三线企业搬迁本是政府行为,却由企业借贷搬迁,这是政策原因。企业盲目借贷,认为“不贷白不贷,贷了也是白贷”,这是企业自身原因。无论哪种原因,其结果是企业债务负担过重。“债转股”是债务重组的一种方式,如何有效运作是关键。企业债务如何重组是尚未解决的难题。五是国企信用应提高
市场经济一定意义上讲即信用经济,信用低下使国企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是企业资金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间信用低下,使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成为主要交易方式。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间交易60%—70%是信用交易。在同等交易规模情况下,现金交易使企业的交易费用、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仅此企业已无竞争力。如何降低企业交易风险,如何建立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降低全社会交易费用、交易成本成为最大的难题。
当前,难就难在社会各界对上述五个问题的认识很不一致,有时认识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
难。但是再难也要努力,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第四篇:热点难点原因剖析
热点难点原因剖析
物价上涨
原因:
1.成本上升,特别是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
2.受旱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大量农副产品供应紧张
3.流通环节成本过高,特别是交通运输成本大
4.不少商贩的投机炒作动机
5.我国经济高位运行
6.消费增长势头的回升
7.政策调控力度仍然不够
8.美元贬值的全球性通货膨胀
对策:
1.进一步做好大宗商品的物资储备
2.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天气应急机制,及时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3.全面规范公路收费,严格控制燃料等的运输成本上涨,促进产销对接
4.规范市场行为,健全价格监管机制
5.落实好各类调控政策,全面推进“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6.促进经济发展的平稳健康,提高全民收入
7.对生活有困难的群体发放临时补助金和救助款
收入差距 原因:
1.“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影响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影响,忽视公平
2.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3.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尚未全面显现
4.一些垄断行业的暴力,工资水平高
5.税收制度的不完善,特别是对富人的税收制度
6.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对贫困人口的救济保障能力有限
7.受自然地理等环境因素影响,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8.一些企业主压低工资,没有把提高工资待遇摆在重要位置
对策:
1.发展好经济,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2.完善分配制度,在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3.健全财税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
5.限制垄断行业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6.注重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7.加强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加强法制化建设与监管,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监管
8.加强反腐力度,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
房价问题 原因:
1.城市化带来的住房需求和土地资源导致供求矛盾
2.投资性购房助推房价不断上涨
3.人口增长与房屋的供求关系紧张
4.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卖地
5.保障性住房的门槛过高
6.政府部门的调控力度仍然不够
7.权力寻租现象的存在,推动价格垄断
8.人们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
9.结婚用房等刚性需求的增长,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作祟
10.银行贷款利率的增长,间接影响房价
对策:
1.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化空间
2.加大普通商品房供应,根本遏制房价上涨
3.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 4.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遏制投资性购房
5.调整完善相关税收政策,特别是对二次购房行为实行一定增税 6.合理引导住房购买,引导从实际需求出发,严格制定和执行限购措施 7.增加土地有效供应
8.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9.加强反腐力度,有效制止官商勾结,抬升房价
医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原因:
1.人口激增与医疗设备不足,资源短缺的矛盾
2.大型医疗设备及相关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新型药物等导致高昂的医药费用
3.基层乡镇卫生院设备相对比较落后,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4.以药养医的现象仍存在
5.药物流通市场缺乏监管,秩序混乱,哄抬物价
6.基本药物制度不健全
7.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自费就医人员多
8.公告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市场化倾向,公益性质淡化
9.群众过度依赖、相信大医院以及专家,基层医疗设备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对策:
1.继续万三新农合制度,推进基层综合改革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2.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用药
3.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落实便民惠民服务措施
4.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5.不断完善药物目录,规范透明价格信息
6.坚决遏制以药养医、过度用药、检查,细化监管
7.整顿药品流通市场,维护秩序,施行医药分开
8.加大财政投入,满足群众基本用药和就医需求
教育问题
问题或原因(有的既是问题也是原因):
1.应试教育的模式还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2.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城乡、东西部之间的差异大
3.教育的整体投入力度还不够
4.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没有充分实现对接
5.职业教育尚未充分发挥其真正作用
6.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参与力度不够
7.对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对师德的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8.考试唯分数论的问题依然严重,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有待改进
9.对学生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
10.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由此产生一系列身心方面的问题
11.教育易和政府部门产生某些利益交易
12.教育行政化管理严重,没有充分让懂教育的人来办学
13.教师的评价机制,如职称评定等制度有待完善
14.教育****问题日益严重
对策就不多说了,原因反过来说就是对策
食品安全
原因:
1.食品产业小、散、乱现象突出
2.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不高
3.不少企业利益至上,违法成本过低
4.不合理,不正确,过度使用农药及其他违规药物
5.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利益链条纷繁复杂,执法力度存在偏差
6.食品安全的追踪、惩罚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7.公众普遍缺乏一些必要的视频安全鉴别知识
8.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有待提高
9.受工业污染等外部环境影响
10.对外来商品食品的监督力度不够,比如肯德基等
11.食品加工行业,特别是某些添加剂的量化标准并未科学有效和透明公开
对策:
1.制定和完善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有关标准,将管理纳入法治轨道
2.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3.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堵住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建设和治理作用
5.消费者要多关注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和标准,学会辨别
6.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对小、散、乱等要严打严处
7.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相关培训
8.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追究追踪体系
9.加强外来食品的监管,不过度迷信进口食品 环境保护
原因:
1.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依然严重,带来高污染
2.受经济利益驱使,长期忽视环境治理
3.受不正确、不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如乱砍滥伐、汽车尾气排放等
4.执法问责不严,处罚力度不够
5.机制体制弊病,部门之间,区域之间没有形成统一治理体系,责任容易推诿
6.城市化发展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7.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相关再利用水平低
8.人口众多,环境承载压力过大
9.公众的环保意识普遍较低
10.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
2.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恶化趋势
3.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4.加快环境科技研发和创新,加强专项整治,制定严格标准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改变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
6.健全法规,严格执法,坚决取缔不符合环境要求的企业
7.明确责任,统一部署,统筹好区域之间治污工程
8.加强国家交流和合作
9.加大环境整改资金投入
10.全面实施贯彻“美丽中国”建设
老龄化问题
原因:
1.计划生育的后续影响
2.财政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现行养老金制度不能很好应对老龄化问题
3.现行的退休政策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矛盾,过早退休问题
4.年轻人的巨大生活压力,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5.公共养老资源不足,养老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6.社会化养老建设有待提高,特别是居家养老等新型养老方式有待改进
7.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在延长
8.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策:
1.适当放宽生育政策
2.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3.建立健全适应老龄化变化的社保体系,加大财政投入
4.发展好社会经济,打下物质基础
5.增加公共养老资源,提高服务水平
6.进一步推进社会化养老
7.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反腐倡廉
原因:
1.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特权意识影响较大
2.对于官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官员自制能力较差
3.对于官员的考核标准有待完善,不能唯经济论
4.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的缺陷,比如下级服从上级安排,导致权力过大过于集中
5.监督管理力度不强,特别是对中监督渠道欠缺
6.犯罪成本相对过低,惩处力度不强
7.攀比、炫富等心理因素在作祟
8.权力寻租、政商不分现象较严重
对策: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对权力进行有效控制
2.加强对官员的教育培训,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3.加大惩处力度
4.拓宽监督渠道,推进党内党外监督,让群众充分参与监督
5.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官员考核标准,提高对德的考核
6.广泛宣传倡导廉政之风,做好舆论导向
7.建立健全城防体系,形成反腐合力,全社会共同参与
社会道德
原因或问题:
1.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利益驱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发生变化,比如利己主义
2.经济全球化下,多文化融合,淡忘国家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信息网络高速发展,不合理、不健康的事件大量迅速充斥网络
4.社会氛围整体影响,缺少典型和榜样的树立
5.传统文化的糟粕影响,比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6.法律制度方面不健全,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界限模糊
7.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力度不够,形式单一
对策:
1.做好制度保障,表彰善举,惩治恶举,用法律手段作为保障
2.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教育
3.规范网络建设,杜绝假恶丑,弘扬真善美
4.树立更多社会道德模范和榜样,做好宣传
5.从学校教育入手,推进提升道德教育
6.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雷锋、学先进
7.进一步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8.积极发挥媒体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
法治建设
问题或原因:
1.社会公众特别是农民等群体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
2.法律制度整体不够完善,有些行为的制度保障不健全
3.司法独立不彻底,行政对立法、执法干预太大
4.传统封建人治思想仍有残余,轻视法治
5.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6.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7.对贪污****分子等的打击力度不够,群众有更高期待
8.法律政策的执行存在偏差,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9.法律制定过程缺少“接地气”,一些重要法律未进行广泛深入基层调查
10.普法特别是学校普法力度不够
对策:
1.引导群众加强思想认识,树立法治理念,特别是对企业主和基层群众
2.加强普法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
3.立法过程要更加公开透明,让更多人参与,确保一致性
4.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全面提高执法人员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
5.破除传统封建人治观念,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6.推进司法独立,确保司法公正,避免行政过度干预
7.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8.更加健全完善法律体系,内容广覆盖
9.注重加强对官员干部尤其是中高层干部的自我教育和警示
交通治理(拥堵)
原因:
1.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跟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
2.小汽车购买量和拥有量增长过快,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可分
3.停车场容量不足
4.路网规划不合理,分流能力较差
5.驾驶员群体的意识和素质相对不高,特别是不懂得“谦让”
6.交通信息发布相对比较滞后,不能及时将交通拥堵的信息及时公布
7.公共交通发展未能很好满足现实需求,一些的收费过高
8.城市规划中,商业区等过于集中
9.和城市旧貌有关
对策:
1.合理布局,分散人流,规划更多的辐射状
2.加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完善路网规划
3.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4.科学管理,做好交通信息的及时发布
5.加快停车场地建设,采取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
6.群众要改变出行方式,选择低碳环保的方式
7.限制购买汽车
8.全面提升驾驶员素质,文明出行
9.采取必要的交通限行措施,坚决查处非法占道
10.推进错峰上下班,有效缓解人流
农民工就业难原因:
1.农民工自身专业素质较低,工作能力较差,和市场要求的差距越来越大
2.岗位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工资水平偏低,合法权益受损
3.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相对缺乏,比如社会保险等跟不上
4.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忽视农民工权益维护
5.相关劳动保障部门执法过程中对农民工考虑不周
6.当地就业困难,特别是农村、中西部地区、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弱
7.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经常受歧视
8.农民土地有被征用现象,富余劳动力过多
9.农民工的创业意识不够,资金不足
10.农民工的子女入学难,户籍受限制
11.和整体就业形势有关
对策:
1.发展好当地经济,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
2.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和维权意识
3.加强劳动监管,维护好农民工切身利益
4.提供更多更合适的就业岗位
5.打破户籍制度,让农民工充分融入城市
6.农民工要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
7.健全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体系
8.创造更多创业机会、政策和资金等扶持
第五篇:热点 难点 排查
依麻木乡群众反映热点、难点问题
1、水管站所同志反映,在灌溉期间,调配水时尽量保证水量充足,保持水量均匀稳定,不要忽大忽小,满足农田灌溉,否则,经常发生争水、抢水纠纷事件。
2、防渗渠道及配套建筑物冲坏以后,希望尽量及时的进行维修,不要影响灌溉。
3、水费征收工作中,希望水利局领导能与乡领导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水费征收工作按时完成。
4、各村民小组之间的路与小引水渠交叉,但是没有涵桥,在灌溉期间,不能满足交通,希望能够解决涵桥。
5、许多农户的房屋在渠道周边,每天的交通出行都要从渠道上穿过,但渠道上的交通桥很少,有的是农民自制的简易桥,非常的不安全,希望政府能多建几座坚固的交通桥,为农民的交通创造便利。
6、渠道上的闸口经常被破坏(因抢水原因造成),希望水政大队做好水法宣传工作,尽量宣传到乡、村、组及农户中。希望水管总站尽快做一个有效的保护水利设施的规章制度。
7、乡干部反映乡水管所人员不配合乡政府,不能解决农民的灌水问题,要加强《水法》宣传工作。农民反映水管所的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按规定来管理,采取罚款的措施加强水管工作。
8、依麻木乡3村种水稻较多,地下水位较高,导致其它农作物产量低。希望县水利局修建5公里排水渠来解决困难。
9、依麻木乡1、2、3村村民普遍反映,1、2、3村引水渠较水,4、10村的渠道不通,耕地灌溉存在灌水难问题,灌溉时有抢水现象,农户之间缺少配合,不按顺序轮灌;渠道引水口没有或太少,缺少节制分水闸、渡槽、涵桥,渠道水量不够等。希望上级部门能够修建防渗渠完善水利设施,并督促干部对农户的灌水问题进行协调管理,有序轮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