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时间:2019-05-15 01:4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第一篇: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摘要】 目的 总结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对标本的质量控制对策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378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资料,总结不合格微生物标本分布情况和原因。结果 378例不合格标本,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占38.1%,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9.6%,再次为血液标本,占20.1%。痰液、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范,尿液、粪便标本的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378例不合格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4种:取样操作不规范174例(46.0%),标本污染160例(42.3%),送检不及时32例(8.5%)以及条码错误12例(3.2%)。结论 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主要原因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因此临床应加强医护人员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规范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微生物标本的送检质量。

【关键词】 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 ;质量控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2.087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unqualified causes in microbial specimens,and to investigate countermeasures in quality control.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378 unqualified microbial specimens to summarize their distribution and causes.Results Among 378 unqualified cases,unqualified sputum specimens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as 38.1%,followed by unqualified blood specimens accounting for 20.1%.Main unqualified cause of sputum and blood specimens was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and cause of unqualified urine and faeces specimens was specimen pollution.Main unqualified causes in 378 cases included 174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 cases(46.0%),160 specimen pollution cases(42.3%),32 delayed inspection cases(8.5%)and 12 barcode mistake cases(3.2%).Conclusion Main unqualified cause of microbial specimens is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therefore enhancement of training and examination of sampling and transporting operation in medical staff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quality of microbial specimens.【Key words】 Microbial specimens; Unqualified causes; Quality control

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目标是为临床医师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检验信息,使其能够对患者的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1]。而标本采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病原菌的检出率,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所以,对临床上研究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理因素及其质控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本院2014年1月~

2016年3月发现的378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并对标本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本院门诊送检的4800例微生物标本的资料,发现不合格378例,占7.88%。

1.2 标本采集不合格标准 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运送规范[3],将不合格标本的种类分为:①采集量不足。采集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通常采血量为培养基的1/10~1/5,40 kg成人每次每培养瓶应采血8~10 ml,新生儿及1岁以下体重2 h送检,4℃冷藏>24 h,导致标本因送检不及时、已干燥等。结果

2.1 不合格标本的类型 378例不合格标本,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占38.1%,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9.6%,再次为血液标本,占20.1%。见表1。

2.2 不合格标本的原因 痰液、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尿液、粪便标本的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378例不合格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4种:取样操作不规范174例(46.0%),标本污染160例(42.3%),送检不及时32例(8.5%)以及条码错误12例(3.2%)。见表2。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及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临床标本微生物学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本研究对378例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显示,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占38.1%,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9.6%,再次为血液标本,占20.1%。痰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中最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导致,其次是送检不及时。痰培养时要求相对较高,采集痰液标本时如果医师解释或者嘱咐不清楚,患者没有正确理解留取方法,比如患者自行留取标本时未用力咳出肺深部的脓痰,尤其是老年患者分不清唾液和痰液,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取样的不合格[4]。采集痰液标本的最佳时间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宜采集清晨第二口痰液。运送不及时的原因分析为标本采集后一般是由护工运送至实验室,但由于护工常常要兼顾多项工作,不能随叫随到,或医院对护工的培训不到位,往往导致标本送检至实验室时已经干燥,检测结果大打折扣。尿液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因为标本污染和取样操作不规范,分别占55.4%和44.6%。与杜鹃[5]报道(尿液标本因取样操作不规范导致不合格比率占60.0%和标本污染导致不合格比率占40.0%的)结果基本一致。临床仍有部分医护人员不认真执行无菌操作,从导尿患者的集尿袋收集尿液标本不规范,还有部分门诊或急诊患者留取中段尿时未仔细清洗尿道口和外阴部,导致尿液标本污染。早就有相关条例规定,在采集尿液培养标本前,应按规定要求患者清洗外阴部位,留取中段尿,并在1 h内将样品送检以保证2 h内实验室可完成接种[6]。对于不能及时送检或接种的尿液培养液置于4℃冰箱内冷藏保存,但保存时间也不应>8 h[7]。然而,由于临床上的各种原因,导致尿液标本接种、送检不流畅,以致导致尿液标本污染[8]。血液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主要也是因为操作不规范和标本污染,分别占比57.9%和42.1%。采集时间不正确、标本污染是导致血标本污染的主要原因。采集血液标本时,不在患者发热前30~60 min采集,不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留取血液标本[9]。另外医护人员在采集血培养标本时,皮肤消毒未按照3步消毒法严格消毒,存在无菌操作不严格的问题,导致样本污染。粪便和分泌物主要都是因为采集后不及时送检致使标本干燥,病原菌的检出率大大降低。这些与临床上个别医护人员对微生物标本送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必要的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知识等有关,也往往造成实验室的微生物检验结果不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很好的支持[10]。另外,由于少数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医院的培训不及时等原因,临床上也会发生留取标本时不使用无菌容器、条形码任意手工涂改、条码错误的现象。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以及缩短报告时间都产生了负面影响[11]。

采集标本是临床微生物标本检验过程中的第一道工作程序,标本采集操作是否规范与最终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12,13],为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便于及时、有效、合理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针对以上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本院采取了以下微生物标本质控举措:①应加强检验科室检验人员的业务方面的培训,将无菌操作技术纳入到医护人员的岗前培训中,并定期组织相关医护人员进行采集样本操作技能、采集样本的流程等考核来检验培训成效[14,15]。②加强检验科和临床科室间的交流和指导工作,加强对护工等标本运送人员的培训,增强其标本运送及时的紧迫意识,并认真监督和检查[16,17]。训练时着重微生物检验标本要及时送达的重要性,确保微生物的采集时间、方式得到更有效的检验。③把协助患者收集标本作为日常护理的一项内容,从注意事项的交代到协助患者收集,要一一落实到位。建立分析前的质量把控系统,处理好每一个环节,保证检验标本的合格率[18]。④检验科室应建立严格的标本接收制度,对不合格标本进行详细及时的记录。如果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标本,必须及时记录不合格详细原因以及标本来源等,对其不合格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标本采集知识的培训,强化环节管理[19]。在完成所有检验后转移到有关部门依照程序进行处理,防止在以后的检验中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督促广大医护人员从思想上重视标本采集工作,从而降低标本的不合格率,促进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宫春勇,华川.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2):943-944.[2] 张国英,夏学红.4605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重庆医学,2013,42(9):1061-1062.[3]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29.[4] 何敬?h.微生物送检标本常见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其针对性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中国医学工程,2015,23(7):201,204.[5] 杜娟.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河北医药,2016,22(4):693-694.[6] 陶真,阴晴.微生物实验室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4):389-390.[7] 胡丽庆,吕鹏,周永列,等.中段尿在常温下保存时间对培养结果的影响研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12):1097-1099.[8] 张维娜.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74):199-200.[9] 马建飞,郭超良,李刚.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实用预防医学,2015,22(2):244-245.[10] 董维维,朱仙芝,邱建达.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现代实用医学,2015,27(6):812-813.[11] 苏琼.500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吉林医学,2014,58(18):4027-4028.[12] 韩淑娥,孟芝君.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山西医药杂志,2013(23):1433-1434.[13] 赖晓霏,张莉萍.2008~2010年某院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情况分析及质量控制.重庆医学,2010,39(24):3365-3366.[14] 时玉雯.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中国农村卫生,2015(24):41-42.[15] 王淑媛,柯培锋,庄浩林,等.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0):2738-2739.[16] 李慧怀,唐俭.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研究.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1):41-42.[17] 夏春.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饮食保健,2016,3(4):206.[18] 张静蕾,常涓,张贺.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研究.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4):2757-2758.[19] 张常玉.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0):1870-1871.[收稿日期:2016-10-08]

第二篇: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血液检验标本350例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血液检验标本350例为研究组,对比加强质控管理前后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状况;结果 加强质控管理后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发生情况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检验标本治疗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对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管理,从而保证血液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护理对策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需要严格控制检验前以及检验后等环节的标本质量。合格血液标本才可以确保

[1]检验结果的可靠真实。统计显示检验前血液标本不合格问题占实验误差的70%。我院分析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质控措施,有效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问题的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血液检验标本350例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血液检验标本350例为研究组,血液标本来自我院外科、内科以及儿科等科室。血液检验标本由我院护理人员采集送检。1.2方法

在分析血液标本不合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质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2.1建立血液标本质控制度。血液标本的采集以及检验是由护理科以及检验科的人员

[2]分别负责,检验科已经有比较规范的质量控制管理机制。护理科的质控制度建设应参考检验科要求制订。检验科要及时反馈不合格标本的信息到护理部,护理部负责改进质量控制措施,通过与检验科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质量控制,改进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

1.2.2强化护理人员的检验知识培训。培训作用在于确保护理人员能够自觉根据质量要求完成操作,从而最大限度避免可能发生的质量偏差问题。培训的形式以及内容能够根据具[3]体情况制定。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请检验科的人员上课,负责讲解采集标本方面的知识。检验科需要制订标本采集指导手册,主要内容包括检测项目的名称、试管类型、采血量以及常见注意事项等。护理人员需要随身携带手册,便于自学以及遇到问题的时候查阅。医院还应当定期进行理论以及操作考试。

1.2.3完善血液标本采集流程。第一,护理人员要遵照医嘱并且严格查对。血液标本采集需要遵医嘱执行,认真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以及住院号等,物品准备完毕之后由第2人核

[4]对。操作环节严格落石查对制度,确保标本准确无误。第二,健康宣教措施。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检验前做好准备,解释抽血作用与目的,禁食10h,防止精神紧张以及剧烈运动,从而争取患者配合。第三,充分做好准备。护理人员要根据检验的目的做好物品准备,容器要贴上标签,具体注明患者的科室、姓名、床号以及住院号。此外护理人员要洗手、戴帽子

[5]以及口罩,必要情况下戴手套。患者则要做好体位准备。第四,正确采集标本。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采血技术,选择血管之后使用止血带,争取一针见血。此外要遵照注意事项准确及时采集标本,确保标本质量。应当防止在患者的输液同侧采血,禁止在输液静脉上端采血。消毒刺干燥之后再行穿刺,并且抽吸过程中要防止用力过猛,避免推压拍打穿刺为止。抗凝标本需要颠倒混匀3次,避免标本凝固,同时防止震荡血清标本,防止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

[6]问题。标本要及时送检从而避免污染或者变质而影响检验的结果。1.2.4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医院要重视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确保他们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以及查对制度。1.3判断标准

使用一次性的真空采血管或者注射器采血,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采血管。采血后由护理人员负责运送,检验师根据检验质量标准评价标本合格与否,合格标本要详细登记,分类整理记录不合格血液标本。同时通知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分析本科室的不合格血液标本析,结果要上报护理部。1.4统计学方法

将所检测的数据用统计学专业软件数据包SPSS18.0进行分析,以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2结果

加强质控管理后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发生情况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质控管理后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发生情况比较 不合格原因 对照组 研究组 P 采血量不准确 11 2 <0.05 抗凝血凝固 9 1 <0.05 容器选择不当 6 2 <0.05 标本溶血 8 0 <0.05 延时送检 4 1 <0.05 采血部位不当 5 2 <0.05 脂浊 3 0 <0.05 交代不清 6 1 <0.05 不合格率 52(14.9%)9(2.6%)<0.05

3结论

常见的血标本不合格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采血量不准确。这是由于护理人员对于标本需要的量不够清楚,或者是采血困难。除此之外,护理人员的操作不当,导致真空采血管的负压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导致这方面问题的发生。第二,抗凝血凝固或则好存在细小凝块。这是因为血液标本同抗凝剂的比例不够合理,或者是抗凝血标本的采集不够规范,比如采些时间过长、扎止血带太紧以及未能充分摇匀试管等。在多个试管采血过程当中,注射器抽血注入抗凝管或者是采血管之前,缺乏足够时间充分混匀血液以及抗凝剂。第三,血液标本的容器选择不够合理。这是由于护理人员的试管选择同检验项目不符,或者护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责任心,未能执行查对制度。第四,标本溶血。常见影响因素是采血不当,患者的穿刺位置消毒剂未干,或者护理人员挤压拍打患者穿刺为止,注射器以及针头的连接不紧,空气进入生成气泡。患者血管无法准确定位,导致针尖在患者血管内穿刺多次,也会导致血肿或者是血样溶血问题。护理人员未取下针头直接注入到试管内,混匀血液标本环节或者是送检环节过度震荡也会导致标本溶血问题的出现。第五,标本延时送检。这往往是因为护理人员没有及时送检,或者是夜班的护理人员采血过早。第六,采血为止不当。护理人员在患者输液静脉或者是输液针采血,容易出现标本稀释以及成分改变问题。第七,脂浊。患者输注过程中或者是刚输完采血,同时标本采集之前进食高脂肪食物也会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第八,向患者交代不清。护理人员指示不清,患者抽血之前剧烈运动、饮食、饮酒、吸烟、服用药物等都可能影响血液检验的结果。

综上所述,血液检验标本治疗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对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管理,从而保证血液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孙楠.血液标本采集不当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5.7(17):4026-4027.[2]焦连亭.耿洁.真空采血技术特点及其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25(6):376.[3]赵立民,容桂荣,欧镔进.等.数字技术在护理人员血液标本采集质量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人员进修杂志.2014.24(19):1745-1746.[4]白忠荣.检验标本647份不合格原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4,9(10):24-26.[5]孙彦平,白宇.王薇.等.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正确的采集[J].中国伤残医学,2015,17(2):45.[6]王棒荣,赵惠民.文素芳.等.数字化血液标本采集质量培训模块在门诊抽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l5.26(6):21-23.

第三篇: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 探析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送检的胸腹腔积液、脓液、尿液、痰液、粪便、分泌物等900例微生物标本,评估其不合格送检标本比例、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结果: 所有送检标本900份中,检出不合格标本98份(10.9%),其中痰液不合格标本39份(39.8%),其次为粪便标本32份(32.7%);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采集标本不规范41份(41.8%),中段尿留取污染25份(25.5%),分泌物采集污染10份(10.2%),采集时机不符合规范8例(8.2%),未使用无菌容器4份(4.1%),贴错条形码3份(3.1%),相同标本重复送检2份(2.0%)。结论: 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有采集标本不规范、送检不及时、采集时机不符合规范等,需加强定期培训及考核,提高微生物送检

2.2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类情况 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采集标本不规范41份(41.8%),中段尿留取污染25份(25.5%),分泌物采集污染10份(10.2%),采集时机不规范8份(8.2%),送检不及时5份(5.1%),未使用无菌容器4份(4.1%),贴错条形码3份(3.1%),相同标本重复送检2份(2.0%)。见表2。

表2 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类情况讨论

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第一步骤为采集标本,标本采集过程是否正确,是否遵循操作规范,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直接影响[3]。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送检标本900份中,检出不合格标本98份(10.9%),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39份(39.8%),其次为粪便标本32份(32.7%);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采集不规范占首位41份(41.8%),中段尿留取污染25份(25.5%),分泌物采集污染10份(10.2%),采集时机不规范8份(8.2%),送检不及时5份(5.1%),未使用无菌容器4份(4.1%)

贴错条形码3份(3.1%),相同标本重复送检2份(2.0%)。与葛永香[4]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本研究显示微生物送检不合格主要为粪便标本及痰液标本,不合格因素主要为采集标本不规范、送检不及时、采集时机不符合规范等,可能与临床痰液由患者自行留取,有时因医护人员交代不清,患者未正确理解留取方法,未分清痰液及唾液[5-6];中段尿污染因留取标本过程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分泌物及粪便因采集后不及时送检标本导致,病原菌检出率大大降低;送检不及时因运送护工工作繁忙,医院培训力度欠佳,耽误送检时间[7=8]。

为正确采集微生物标本,提高微生物送检标本的质量,需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1)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及学习,医护人员岗前培训无菌操作技术,定期组织培训及考核采集标本规范、送检流程等相关知识;(2)加强培训标本运送人员及护工,强化及时送检标本的重要性,进行认真检查及监督[9-10];(3)协助患者收集标本,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协助其收集,尤其老年患者及危急重症患者的标本跟踪收集情况;(4)对标本的不合格率进行定期分析,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各临床科室,针对性开展采集标本知识培训,强化环节管理,降低标本的不合格率。

参考文献:

[1] 马海华.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医学信息,2014,10(20):173-174.[2] 李广权,周卫东,陈月洁,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调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4):153-155.[3] 苏琼.500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吉林医学,2014,18(18):172-174.[4] 葛永香.100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3(4):216-217.[5] 张国英,夏学红.4605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9):173-174.[6] 王志刚,李海峰,王爱华,等.医务人员微生物标本采集知识掌握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2):153-155.[7] 吴晓英,宋敏,郭满书,等.临床病原学送检现况调查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172-174.[8] 王欣茹,陈凤华.不同类型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培养方法与临床应用 [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2):216-217.[9] 马海霞.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4,18(22):172-174.[10] 魏丹,郭晓艳.分析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13(6):216-217.

第四篇:69份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

69份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

曲桂清

深圳市 宝安区 西乡人民医院(518102)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各社康站不合格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为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检验科拒收的69例不合格检验标本的信息。按照拒收原因进行分类,分析各种检验项目中出现不合格标本的例数。结果:将69例不合格标本分为7类,其中标本溶血、标本凝固、标本量少、标本送检不及时居不合格率的前4位。结论:应完善标本采集、规范操作与运送的流程,以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

samples were the reasons for failure analysis

Qu Guiqing(Xixiang People’s Hospital,ShenZhen 518102,China)【Abstract】Purpose: Know my hospital community health stations of all the causes of failed test specimens, in order to formulat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rectification.Methods: Collection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ests rejected 69 cases of failed samples of information.Class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asons for rejection, Analysis of various test item appears in the number of cases of failed specimens.Results: The 69 cases of unsatisfactory samples were divided into seven categories, Among them, the specimen dissolves blood, specimen to solidify, the amount of specimen is little, the specimen send to don't in time check to reside an unqualified rate of ex-4.Conclusion: Should improve specimen collection,regulate the operation and delivery proces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failed specimens.关键词: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解决措施

Keywords: Examine specimen;The unqualified reason is analytical;Solve measure 准确的检验报告不仅仅取决于先进的仪器和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标本的质量是影响检验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份不合格的标本无法做出合格的检验报告。为了解我院各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站(简称“社康站”)送检标本的现状,对不合格标本分别进行影响因素统计分析,现分析情况如下。

[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收集

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检验科拒收不合格检验标本,送检项目包括生化项目、凝血5项、细菌培养、血沉、血常规、化学发光和免疫杂项等总69份;其中2009年1~6月有42份不合格标本,2009年7~12月有27份标本,所有标本均由各社康站的临床护士采集,社康站的专职司机和护工统一收集运送到检验科。1.2筛选方法

无法对样本进行检测或检测后会影响结果准确性,统称为不合格标本或质量有缺陷的标本。如检验者在检验前接收标本时发现的溶血、凝血、标本量少、检验项目与标本不符、检验项目与容器不符、标本污染、标本送检不及时、抗凝剂选择不当等检测前标本。2结果

收集检验科拒收的69例不合格检验标本的信息。按照拒收原因进行分类,分析各种检验项目中出现不合格标本的例数,见表一。

表一 69例不合格标本拒收原因及项目分布

血常拒收原因

溶血 凝血 标本量少 检验项目与标本不符

标本污染 标本送检不及时 抗凝剂选择不当

合计

0 2 0 0 0 0 0 2

0 6 4 0 0 0 2 12 血沉

5项 0 6 6 0 0 1 2 15

项目 发光 杂项 培养 10 0 1 0 0 6 0 17 0 1 0 0 0 0 9 0 1 0 0 0 0 7

0 0 0 2 2 3 0 7 14 13 2 2 10 4 69

凝血

生化

化学

免疫

细菌

合计

2.2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由表一可知,69份不合格标本原因多为溶血(24)、凝血(14份)、标本量少(13份)、标本送检不及时(10份),以上四个原因共占88.41%(61/69),其他原因占12.59%。

2.3由表

二、表三可知,整改措施实施之后,我院各社康送检标本的不合率由2009年1-6月的0.79%降到了0.43%,都控制在1%范围之内。经过整改,由溶血、凝血、标本送检不

[2]

及时、抗凝剂选择不当等原因引起的不合格标本倒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未出现标本污染、检验项目与标本不符的不合格标本。表二

2009年1-6月

不合格例数

溶血 凝血 标本量少 检验项目与标本不符

标本污染 标本送检不及时 抗凝剂选择不当

合计: 8 8 2 2 6 2 42

不合格例数 6 5 0 0 4 2 27

表三 2009年1-12月送检标本不合格率

2009年1月-6月 2009年7月-12月

合计

3讨论

3.1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 3.1.1标本溶血

共24例,占全部不合格标本的34.78%,是检验科拒收的最主要原因。

3.1.1.1采血不当造成。针头过细和压力过大可导致红细胞破碎溶血;标本与抗凝剂混匀晃动过于猛烈;由于各种原因患者血管难以准确定位,针尖在血管内反复穿刺,造成血肿或血样溶血。

3.1.1.2送检过程中的振荡造成。所有标本均由各社康站的临床护士采集,社康站的专职司机和护工收送检验科。各社康分布较散,路途上汽车难免有颠簸晃动,致使标本的振荡剧烈造成溶血。[3]

2009年7-12月

送检标本量 5315 6235 11550

不合格标本量

27 69

不合格率(%)

0.79

0.43

0.60

3.1.2标本凝固

共32例,占全部不合格标本的20.29%。

3.1.2.1标本与抗凝剂比例不当 由于血常规、血沉和凝血试管产品质量问题造成试管内抗凝剂剂量不足,即使摇晃均匀也会产生凝固。

3.1.2.2 护士方面原因 ①护士抽完血后未按要求充分摇匀试管,操作标准是180左右摇晃3次,使血液与试管内抗凝剂充分混合。②多项采血时将血常规标本放在最后,导致拔针后针管内的血液返人试管,造成血量过多而凝固。③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

3.1.2.3患者方面的原因 由于患者疾病或自身因素造成血管条件不理想,致使抽血时间过长而导致血液凝固。3.1.3标本量不足

共13例,占全部不合格标本的18.84%。主要是护士方面的原因:①护士对检验项目不了解。②护士对标本的要求不够重视。③病人血管条件差或因护士技术欠佳等原因导致采血困难。④护士在抽血时操作不当,没有足够的负压形成或试管负压不够,造成标本量不足。⑤一次检查项目较多,采血量超过了抽血针管的最大容量,血液分配不均。3.1.4检验项目与标本不符

共2例,均为细菌培养,主要是护士对细菌培养所要求的标本不了解,导致交代患者留取标本时的错误。3.1.5标本污染

共2例,均为细菌培养,主要是在送检过程中标本容器盒盖脱落或容器盒有裂隙。3.1.6标本送检不及时

共10例,占全部不合格标本的14.49%。由于我院的社康中心服务站约40个,分布在各个社区,司机去收集标本时路上可能会遇上不确定的因素(如塞车或坏车等)延误时间,而且时间也不固定,造成一些必须及时送检的标本未能送检。3.1.7抗凝剂选择不当

共4例,主要由于护士对检验项目不熟悉。3.2解决措施

3.2.1加强沟通:加强与检验科的沟通是降低标本送检不合格率的重要途径,同时让各社康站的医生、护士、护工人员了解检验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链中的所有环节;组织医生和护士学习“检验标本采集”的知识及注意事项,促使医生护士自觉按质量要求严格规范操作;检验科将发现的不合格标本通过电话及时通知到相关社康站,并说明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同

[4]

o

时填写《不合格标本退回通知单》发给各社康站,方便各社康站及时查找原因;根据本院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编写《检验标本采集手册》发到各社康站,并举办《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和《如何采集合格的检验标本》专题讲座,将专题讲座内容发布医院内部网。3.2.2熟练技能和规范操作:各社康应该在护士长的带领下,组织、强化科室人员(包括护工)学习检验标本采集的操作规范流程,扩大护士的知识面,确保检验前标本的采集质量,并不断建立和健全标本采集质量管理的标准与要求,使护理质量和检验质量得到同步提高。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对于一些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患者,科室要重视,护士应不断提高自身静脉穿刺技术,做到一次成功。各社康中心应经常组织护士技术操作训练,以促进和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

3.2.3整改标本送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我院社康中心较多,分布在各个社区,致使标本在送检过程中造成标本溶血、送检不及时和污染。针对以上三个标本送检不合格的原因做出整改措施:①要求司机按规定时间到达各个社康站收集标本,及时送检标本。各社康站的护士对那些超过时间来检验的患者应耐心解释,建议其改天准时来抽血或留取标本,或者建议患者直接到院本部检验。②车上安装个固定的标本容器,使标本在送检过程中不会因路途的颠簸而造成血液标本溶血和标本容器的破裂和倾泻。③送检过程中采血试管应竖直放立、严禁平放、严防震动撞击、避免日光照射,以防红细胞破裂造成溶血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3收效

各社康站实施了上述措施后,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7-12月不合格标本由1-6月的0.79%降到0.43%,降低了0.36%。因此:加强沟通、熟练技能和规范操作和整改标本送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明显提高各社康送检标本合格率。

参考文献:

[1]赖竺萍,孙劲松.标本采集质量中的护理风险干预[J].现代护理,2005,11(14):1902-1903 [2] 申子瑜,杨振华,王治国,等.医院管理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58-73.[3]陆琴,沈春苗.持续质量改进在标本送检流程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75一779.[4]赵竞飞,喻立群,蒋玉琼.我院护理人力资源支力资源支持系统建立与调控的实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B):60-61.

第五篇:调味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调味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调味类产品出现品种多元化、产品系列化的发展趋势,很多调味类产品都制定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标来控制产品质量。控制不当,灭菌处理不彻底很容易造成微生物的残留和繁殖,影响产品的品质甚至危及人体的身体健康。

虽然国家标准GB/T4789.22—2003中对调味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步骤作了具体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复杂因素,忽视这些因素很可能给检验结果带来偏差,甚至错误,从而无法正确评价产品的卫生状况,无法正确指导与监督产品生产。

结合调味品科研、检验的经验,从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角度对影响检验结果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因素,谈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检验人员的素质

微生物学检验人员,首先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观察事物要细致,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体健康、无不良的卫生习惯。

1、微生物学检验人员应具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1)要掌握微生物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1

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基本方法、无菌操作的有关知识等等。

(2)要掌握并正确理解国家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GB/T4789—2003、调味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本企业的企业标准,熟悉标准化法的相关知识。

(3)熟悉计量学的基本知识,计量法令和法规及质量保证体系知识。熟悉计量标准,检验仪器设备的验收、使用、保管、报废制度等。

(4)要熟悉调味品的生产工艺,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往往反映的是生产工艺中的不合理性,只有熟悉产品生产工艺才能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检验人员应通过技监或防疫部门的专业技能培训,取得合法的上岗资质。

二、微生物检验室的环境条件

微生物检验室是进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地方,应单独设置,操作区与办公区应分开,避免污染。

一般应设有准备室、培养室、无菌室、洗涤室、消毒室。试验室要有足够的光线,通风良好,最好有脚踩式洗手池和固定的消毒设施。

无菌室要设有套间或缓冲间,最好设有推拉门,以防止空气振荡。

无菌室一般要求如下:

1、高度不超过3m,室内墙壁光滑,应尽量避免死角,便于洗刷和消毒。

2、应保持密封、防尘、清洁、干燥、进行操作时不得进出无菌室。

3、室内设备简单,禁止放置杂物。

4、工作台、地面和墙壁可用0.1%新洁而灭或0.05%过氧乙酸溶液擦洗消毒.5、无菌室可用紫外线进行空气及工作台面消毒,一般采用30W杀菌灯,距离工作台1.5~2m,在操作前,开灯0.5h灭菌,隔0.5h后,可进入无菌室内工作。

6、根据无菌室的净化情况,可酌情用2mL/m甲醛溶液熏蒸消毒。

7、根据条件可配备无菌化工作台或净化工作间。

8、微生物实验室应有合理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每天坚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经过培养后的培养物应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放、洗刷。

三、仪器设备及材料

微生物检验室应配备足够检验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器材,主要有恒温培养箱、电热干燥箱、高压蒸汽灭菌器、天平、恒温水浴、生物显微镜、净化工作台及移液管、试管、平皿、广口瓶等玻璃器皿。

1、仪器设备计量器具使用前应经计量检定部门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仪器设备量具的量程,精确度等要符合检测项目的相应要求。

3、应编制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并严格按操作规程要求使用。

4、应认真填写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贵重仪器设备应有专人管理。

5、仪器设备应定期检修,做好设备的期间核查工作,保证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3.6微生物检验所需的各种器皿(如吸管、培养器等)必须洗刷干净不得有洗衣粉等表面活性剂的残留,否则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6、实验前玻璃器皿应采取可靠的方法灭菌处理,一般采用干热灭菌法在160℃电热干燥箱中维持2h左右达到灭菌目的。

四、药品及培养基

1、微生物检验用的各种药品、试剂和干粉培养基必须是专业厂家生产的产品,质量必须符合有关的质量标准。

2、培养基应在玻璃容器内配制,一般不得与铜、铁制器皿接触,否则会影响培养基质量。

3、培养基、染色液和试剂配制应严格按GB/T4789.28—2003标准规定进行操作,配制时按规定的配方和顺序添加,不得随意更改。

4、培养基及试剂用水应采用蒸馏水,避免使用自来水,因自来水中的漂白粉、氯气等对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5、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进pH值的调节,适宜的pH值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一般用1mol/L的NaOH和HCl溶液进行调节。

6、培养基配制好以后,应立即进行必要的灭菌处理,一般采用湿热灭菌法,即高压蒸汽灭菌器,121℃灭菌20—30min,某些含糖及特殊成份不耐热的培养基采用115℃灭菌15—20min.7、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及时使用,不宜放置过久,可置4℃冰箱存放,在2周内用完,己开封用过的培养基不得再次使用。

8、配制好的培养基应进行空白无菌试验和利用质控菌株进行效果试验,当更换药品的生产厂家、批号时应对其质量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9、按要求应做好药品配制的原始记录工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可朔源性。

五、微生物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调味品微生物检验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否则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必须具有代表性,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抽样方案,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检验、复验、备查的需要。

2、一般应采取完整未开封的样品,如是散装样品,采样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采样的用具,应预先经灭菌处理。

3、样品送到食品微生物检验室应越快越好,一般不应超过3h,散装样品如不能即时检验样品应置于1—5C环境中待检。

4、微生物检验必须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口罩、拖鞋并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进行微生物检验工作;实验应在酒精灯前操作,吸管及试管塞要通过火焰消毒,防止吸管尖部触及物体造成污染。

5、瓶装检样处理时可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烧灼瓶口灭菌,用石碳酸纱布盖好,再用灭菌开瓶器将盖启开。袋装样品应用75%酒精棉球消毒袋口后进行检验。食醋由于酸度较高,应将样品用20%—30%灭菌碳酸钠溶液调pH到中性后,进行检验,否则由于pH较低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易使乳糖胆盐发酵管产酸变色,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

6、检验原始记录应及时记载,原始记录格式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并具有可朔源性。

7、检测结果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的在检验报告中表述,经有资格的审核人员核查签字并加盖印章后生效。

下载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5篇

    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选取血站血液检验标本存在误差的30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

    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标本质量5篇

    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标本质量 摘要:目的与临床医护人员合作,共同制定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建立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合作,......

    临床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与改进措施分析

    临床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与改进措施分析 杨毅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探讨相应改进措施,改善检验质量。方......

    检验标本差错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检验标本差错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检验科每天承担包括病区、门急诊、各类体检以及科研等大量标本的检测工作,每一项检验过程要经历从标本采集到出报告的诸多环节,稍有不慎,就......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来源: 本站原创检验科是医院的重要部分,不可替代,检验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诊疗水平,及时而可靠的检验有助于医生合理分析与正确治疗,低水平的检......

    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精选5篇)

    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近十多年来,我国临床实验室已普遍开展了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采血管人们比较重视实验室内的质量管理,这些质控多注意到了分析中......

    饲料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

    饲料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 在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系统和随机误差,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系统误差是由于检验过程中某些确定的、经常性的原因所造成的误差,它......

    品管圈活动在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黑簪 口吕。 圈活动在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 控制中的应用 周丽萌徐建萍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工具在降低检验标本分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