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如何系统的进行检验工作和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如何系统的进行检验工作和质量控制
姓名:Z
班级:食质
学号:X 实验室检验工作 1.1 样品的采集 1.1.1 采样原则
根据检验目的、食品特点、批量、检验方法、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确定采样方案。应采用随机原则进行采样,确保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采样过程遵循无菌操作程序,防止一切可能的外来污染。样品在保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1.1.2 采样方案 1.1.2.1 类型
采样方案分为二级和三级采样方案。二级采样方案设有n、c和m值,三级采样方案设有n、c、m和M值。
n:同一批次产品应采集的样品件数;c:最大可允许超出m值的样品数;m:微生物指标可接受水平的限量值;M: 微生物指标的最高安全限量值。
注1:按照二级采样方案设定的指标,在n个样品中,允许有≤c个样品其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大于m值。
注2:按照三级采样方案设定的指标,在n个样品中,允许全部样品中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小于或等于m值;允许有≤c个样品其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在m值和M值之间;不允许有样品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大于M值。例如:n=5,c=2,m=100 CFU/g,M=1 000 CFU/g。含义是从一批产品中采集5个样品,若5个样品的检验结果均小于或等于m值(≤100 CFU/g),则这种情况是允许的;若≤2个样品的结果(X)位于m值和M值之间(100 CFU/g
1.1.2.2 各类食品的采样方案
按相应产品标准中的规定执行。
1.1.2.3 食源性疾病及食品安全事件中食品样品的采集 由工业化批量生产加工的食品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或食品安全事件,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判定原则按1.1.2.1和1.1.2.2执行。同时,确保采集现场剩余食品样品。
由餐饮单位或家庭烹调加工的食品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或食品安全事件,食品样品的采集按GB14938中卫生学检验的要求,以满足食源性疾病或食品安全事件病因判定和病原确证的要求。
1.1.3 各类食品的采样方法
采样应遵循无菌操作程序,采样工具和容器应无菌、干燥、防漏,形状及大小适宜。1.1.3.1 即食类预包装食品
取相同批次的最小零售原包装,检验前要保持包装的完整,避免污染。1.1.3.2 非即食类预包装食品
原包装小于500 g的固态食品或小于500 mL的液态食品,取相同批次的最小零售原包装;大于500 mL的液态食品,应在采样前摇动或用无菌棒搅拌液体,使其达到均质后分别从相同批次的n个容器中采集5倍或以上检验单位的样品;大于500 g的固态食品,应用无菌采样器从同一包装的几个不同部位分别采取适量样品,放入同一个无菌采样容器内, 采样总量应满足微生物指标检验的要求。1.1.3.3 散装食品或现场制作食品
根据不同食品的种类和状态及相应检验方法中规定的检验单位,用无菌采样器现场采集5倍或以上检验单位的样品,放入无菌采样容器内, 采样总量应满足微生物指标检验的要求。1.1.3.4 食源性疾病及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样品
采样量应满足食源性疾病诊断和食品安全事件病因判定的检验要求。1.1.4 采集样品的标记
应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和标记,采样人应清晰填写采样单(包括采样人、采样地点、时间、样品名称、来源、批号、数量、保存条件等信息)。1.1.5 采集样品的贮存和运输
采样后,应将样品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尽快送往实验室检验。运输时应保持样品完整。如不能及时运送,应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贮存。1.2 样品检验 1.2.1 样品处理
实验室接到送检样品后应认真核对登记, 确保样品的相关信息完整并符合检验要求。实验室应按要求尽快检验。若不能及时检验,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防止样品中目标微生物因客观条件的干扰而发生变化。
冷冻食品应在45 ℃以下不超过15 min,或2 ℃~5 ℃不超过18 h 解冻后进行检验。1.2.2 检验方法的选择
应选择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中对同一检验项目有2个及2个以上定性检验方法时,应以常规培养方法为基准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中对同一检验项目有2个及2个以上定量检验方法时,应以平板计数法为基准方法。1.3 生物安全与质量控制 1.3.1 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
应符合GB 19489的规定。1.3.2 质量控制
实验室应定期对实验用菌株、培养基、试剂等设置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实验室应对重要的检验设备(特别是自动化检验仪器)设置仪器比对。实验室应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和人员比对。1.4 记录与报告 1.4.1 记录
检验过程中应即时、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结果和数据等信息。1.4.2 报告
实验室应按照检验方法中规定的要求,准确、客观地报告每一项检验结果。1.5 检验后样品的处理
检验结果报告后,被检样品方能处理。检出致病菌的样品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检验结果报告后,剩余样品或同批样品不进行微生物项目的复检。2 实验室质量控制 2.1 内部质量控制(IQC)
是由实验室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的质量控制系统, 仅用于对本实验室的工作进行质量监测和评价。包括对环境设施、实验人员、培养基、试剂、仪器、实验步骤的监控。室内质控是产生准确和可靠结果的基础和核心。2.1.1 实验室环境控制
实验室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实验室环境不应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室的工作区域应与办公室区域明显分开;实验室工作面积和总体布局应能满足从事检验工作的需要,实验室布局应采用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实验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应符合工作要求;一般样品检验应在洁净区域(包括超净工作台或洁净实验室)进行,洁净区域应有明显的标示;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工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evel 2, BSL-2)进行。2.1.2 实验室人员控制
从事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人员必须由具有微生物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的且丰富经验的人员来操作或指导微生物检验。实验员应具有实验室认可的相关工作经历,这样才能在无人指导或被确认在有工作经验人员的指导下履行食源微生物检验工作。如果实验室检验结果报告中包含评价和说明,那么报告签发人必须具有相当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如法规的和技术的要求以及其他可接受标准。
实验室的管理程序应保证所有人员接受适当的操作设备和检验技术方面的培训,其中包括符合微生物检验标准要求的基本技能培训,如倒平板,菌落计数,无菌操作等。只有具备独立完成的能力或在适当的指导下,才允许实验室人员对样品进行检验。应随时评估实验人员在检验中所表现的能力,必要时对其进行再培训。当一种方法并不属于常规方法时,在检验开始前确认微生物检验人员的技能是十分必要的。应建立标准的检验能力评估时间间隔,并形成文件。检验结果中对鉴定和确认微生物的解释,应与检验人员的检验分析过程相关联。在某些情况下,能力的确认应与一种特定技术和设备相关而不是方法。2.1.3 操作手册
微生物实验室必须要有根据本实验室条件而编写的标准操作程序手册并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修改和补充, 用于指导实验室日常工作, 使实验室在实验操作中不因为人员的变动而受到影响。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 实验室可开展的检验项目, 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方法, 菌(毒)种管理, 质量控制方案;另外实验室应备一些细菌学检验参考书籍, 以解决某些少见菌种的分离与鉴定。2.1.4 样品检验的质量控制
样品的合格与否是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 所以样品的正确采集、贮存、运输和处理至关主要。
2.1.4.1 样品的采集
根据检验目的、食品特点、批量、检验方法、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确定采样方案。应采用随机原则进行采样,确保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采样过程遵循无菌操作程序,防止一切可能的外来污染。样品在保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2.1.4.2 采集样品的贮存和运输
采样后,应将样品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尽快送往实验室检验。运输时应保持样品完整。如不能及时运送,应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贮存。2.1.4.3 样品处理
实验室接到送检样品后应认真核对登记, 确保样品的相关信息完整并符合检验要求。实验室应按要求尽快检验。若不能及时检验,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防止样品中目标微生物因客观条件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冷冻食品应在45 ℃以下不超过15 min,或2 ℃~5 ℃不超过18 h 解冻后进行检验。2.1.5 标准菌株的来源和保存 2.1.5.1 标准菌株要求
必须是形态、染色反应、生理生化及血清学特性典型而稳定的菌株。实验结果重复性好,极少发生变异,国际社会认可,来源于专门机构。2.1.5.2 标准菌株来源
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国家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2.1.5.3 标准菌株的保存方法
冷冻干燥法:最理想的保存方法,不改变菌种性状,保存时间长,手续繁琐,需专门的冷冻干燥设备。菌种保存中心均采用此法。
冰冻保存法:此法较简单,将细菌混悬于脱纤维羊血或脱脂牛奶中,置液氮或-20℃冰箱保存,但细菌经多次转种,性状可能发生变异。
培养基保存法:最简易方便的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实验室。包括: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适于一般细菌的保存,置4℃冰箱可保存1个月;血琼脂斜面保存法:适于链球菌,可半月转种一次;半固体穿刺法:穿刺培养基并加液体石蜡,置4℃冰箱可保存3-6个月,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
2.1.5.4 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必备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 ATCC25922、大肠埃希菌 ATCC35218、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粪肠球菌 ATCC29212 2.1.6 仪器设备质量控制 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应满足开展相关检测项目的要求,制定相关设备仪器的作业指导书,设备仪器需进行检定校准,设备仪器的运行状况记录,维修后设备/仪器的再校准或检查,应具有完整的检查记录。
2.1.6.1 温度计
实验室必须要有工作温度计和参照温度计。工作温度计:用于日常温度检查;参照温度计:用于校正工作的温度计。
温度计运行检查:一般可采用一次/半年的运行检查。日常检查、校准检查、运行检查等都应做好相应的记录。
2.1.6.2 培养箱、水浴箱和冰箱的温度控制
培养箱的温差要求,一般显示值与实测值相差不大于±1℃,箱体内各点温差(内部的温度均衡性)以及温度波动同样不大于±1℃。
温度监控方法:可将工作温度计置甘油中,放入待测箱体内,观察工作温度计的温度,最好1-2次/天监控并记录。
2.1.6.3 高压灭菌锅的温度控制
高压灭菌锅;可用生物指示菌法(常用)、化学变色纸片及高压灭菌锅温度计等方法进行检测。生物指示菌法是一种高压灭菌锅的效果显示法。高压灭菌锅由专人操作,并做好作业记录。
高压灭菌锅使用时,内置物品不能太多,单位体积内的内容物(每瓶内的培养基)不能太多。高压灭菌锅温度波动范围:110,115和121±2℃。校准周期一般在半年。
2.1.6.4 干燥灭菌箱温度控制
干燥灭菌箱的温度校准:用参考温度计进行温度测试。干燥灭菌箱温度要求与精确度:160±5 ℃或180 ±5 ℃。校准周期一般为一年。
2.1.6.5 蒸馏水的控制
按设备说明,定期清洁离子交换器和更换离子交换材料。检测要求:西欧标准为微生物检验用蒸馏水的特定电导率<0.5ms/m;细菌数<50cfu/ml。我们日常用的标准为 <10ms/m。检测频率:1次/每月。蒸馏水定点供应,并做好相应的质量控制及记录。
2.1.6.6 天平的管理
天平放置要求:无振动、无气流影响及水平台面上。天平要有使用记录。天平作为计量仪器是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的范围,一般1次/年进行检定。
2.1.6.7 容积的控制 保证高压灭菌后的稀释剂满足标准用量。采取称中法来测定蒸发量,体积100ml的稀释剂起重量为101g。高压结束体积偏差不得超过1%。采取先高压后定量分装,可避免因高压造成的体积误差。对保存的定量液体应在使用时,注意补充容积。
吸管的控制:通过小计量容器校准后使用。小计量容器吸管、容量瓶、量筒等玻璃器皿,校准周期一般为1-2次/一年。小计量容器日常使用检查可每周进行一次,包括容器的完整性,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1.6.8 pH计
pH计使用前应用标准液进行校准。缓冲液使用有效期:PH4.00 约1年,PH7.00 约6个月,pH9.00 约6个月。pH计的维护:电极外表的定期清洗;电极敏感性检测及极性恢复。
2.1.6.9 净化工作台的控制
水平流净化工作台工作区域,要求洁净度为100级。空气沉降30min,细菌数<1个/皿。垂直流净化工作台,细菌数<0.49个/皿。净化工作台运行检查频次:1次/月,采用细菌沉降检测。净化工作台高效过滤膜一般为一年更换一次,并同时进行粒子与细菌沉降检测。
2.1.6.10 紫外线灯的控制
检测方法:仪器测试法和生物测试法。前者是通过专用仪器检测紫外灯管发射的紫外光强度。国家消毒技术规范中表明在距离照射源1米处,要求其强度为90 lx。生物测试法:采用一定的菌培养物,经一定比例稀释,菌量控制在200-250个/0.5ml,涂布平板在紫外灯光下照射2min,同时设置普通光源的对照组,置37℃培养48h,计算其杀灭率,要求杀灭率达99%。
2.1.6.11 显微镜的控制
显微镜应有作业指导书,日常维护记录及自校记录。显微镜应置于无振动、避免灰尘、防潮等要求的环境。
2.1.6.12 其它微生物检测专用仪器的控制
细菌鉴定仪、酶标仪等设备,工作中常用阳性对照检测其功能的正常性。仪器的检定则按检定或自校作业指导书进行。仪器的使用登记、校准计划、校准记录等文件存档。仪器专人使用,操作者应持证上岗。
2.1.6.13 检验用品的控制
常规检验用品主要有接种环(针)、酒精灯、镊子、剪刀、药匙、消毒棉球、硅胶(棉)塞、微量移液器、吸管、吸球、试管、平皿、微孔板、广口瓶、量筒、玻棒及L形玻棒等。
检验用品在使用前应保持清洁和/或无菌。常用的灭菌方法包括湿热法、干热法、化学法等。需要灭菌的检验用品应放置在特定容器内或用合适的材料(如专用包装纸、铝箔纸等)包裹或加塞,应保证灭菌效果。可选择适用于微生物检验的一次性用品来替代反复使用的物品与材料(如培养皿、吸管、吸头、试管、接种环等)。检验用品的储存环境应保持干燥和清洁,已灭菌与未灭菌的用品应分开存放并明确标识。灭菌检验用品应记录灭菌/消毒的温度与持续时间。
2.1.7 仪器设备的功能监测
2.1.7.1 高压灭菌器
定期监测(每月一次);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化学指示剂:变色的指示带。2.1.7.2 培养箱、冰箱、水浴箱
每日早、晚两次温度观测,绘制温度曲线图。2.1.7.3 厌氧培养装置
化学标记: 美蓝;生物学指标:铜绿假单胞菌。2.1.7.4 CO2培养箱
每天检查箱内的CO2含量。2.1.7.5 生物安全柜
定期更换滤网,紫外线每3月检查1次。2.1.7.6 微生物鉴定仪
及时更新软件,每批号鉴定卡用标准菌株测定。2.1.8 培养基质量控制
培养基的有效性试验,每一批新制或新购的培养基,使用前均须取标准菌株试验。培养基的试验结果需要加以记录,项目包括试验日期、试验结果以及实验者的签名等。
培养基的量:平板培养基的厚度一般为3mm(90mm平皿+15-20ml培养基);斜面不超过试管的2/3 2.1.8.1 检验项目与方法
检验项目与方法: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鉴定
A:感官测定,检查其颜色与透明度,培养基应澄清,无浑浊。
B:PH测定,按各种培养基要求的PH±0.2。
C:生物学指标检定,无菌实验、被检培养基相应细菌生长率测试;菌落大小及特征的检测。
2.1.8.2 无菌试验 无菌试验:每批配好的培养基须进行无菌试验。随机选取5%-10%的量,如果配制大量的培养基,则任意选取10个平板或管装培养基,35℃温度下过夜培养,证明无菌生长为合格。2.1.8.3 生长率测试
生长率测试:适用于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将菌培养液,用生理盐水做倍比稀释,取合适稀释度进行平板计数,同时以新鲜配制的国标培养基进行对照。
2.1.8.4 菌落大小测试
菌落大小测试:划线分离测试菌,取10个菌落测量直径大小,其直径均值与新鲜配制的国标培养基无统计学差异。
2.1.8.5 培养基保存环境
制成的培养基保存环境为4℃冰箱,如制成平板则用塑料袋包装置冰箱保存,干燥培养基干粉含有活性物质或遇热易分解的物质应仔细查看存放条件,多数也须放在2-8 ℃条件保存。含有高浓度胆盐的培养基存放于10-15 ℃。
2.1.8.6 培养基配制的质量控制
培养基的制作过程必须统一,培养基或添加剂的剂量、pH值、高温灭菌的时间或温度,都需遵照规定,培养基名称、本批配制量、配方、配制日期和配制人员姓名都必须详细记录。2.1.8.7 培养基制备控制程序
培养基配制所用的仪器设备必须经过相应的鉴定。配制培养基所用的用具及容器必须是清洁或是灭菌的。不同的培养基配制时注意各类成分的用途。对于干燥培养基配制,同样需要进行PH测验。配制好的培养基(尤其是糖发酵管)不宜久放。因为培养基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使培养基变酸,从而影响细菌的生长。培养基中的抑制剂及指示剂一定要精确称量。
2.1.9 试剂、染色液及抗血清的质控
2.1.9.1 染色液的质量控制
染色液要标明配制或购入日期,选用适当的标准菌株作阳性及阴性对照鉴定。革兰氏染色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制备浓菌悬液进行质量控制,每次质控与标本检测同步进行。
2.1.9.2 试剂的质量控制
各类试剂,在配制或购入后均应进行“有效”试验,用已知阳性及阴性菌株进行试验
试剂须根据标示配制,适当储存
对较稳定的试剂如靛基质试剂应在配制时及每周予以检测,凡不稳定的试剂每天使用时均应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2.1.9.3 诊断血清的质量控制
购入的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诊断血清必须立即记录其购入日期、观察透明度、色彩有无变化和是否有沉淀物,然后置4℃冰箱保存。
使用前应注意检查诊断血清的批号、有效期,如发现浑浊或有絮状沉淀物时,很可能系污染所致,不能再继续使用。使用前应以阳性及阴性菌株进行检测,观察其效价及特异性。不得将诊断血清置室温保存,各种诊断血清均应置冰箱中4℃保存。每月用标准菌株进行一次测定
2.1.10 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2.1.10.1 检测质量保证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对留存的样品进行再检测。
2.1.10.2 重复计数要求
菌落计数精密度控制直接计数,选择同一标本,要求检验人员进行菌落计数。自身同一平皿重复计数误差应小于7.7%;实验人员之间同一平皿重复计数误差±18.2%;自身同一梯度平行加样两皿间相对误差小于7.7%;实验人员之间同一梯度计数误差±18.2%;不同梯度间菌落计数最终误差小于7.7%。2.1.10.3 菌种鉴定质量控制
菌种鉴定质控要求,对所给的微生物菌种,按有关的方法及指标进行生化、血清等方面的鉴定。鉴定质量评价:鉴定程序是否正确;鉴定方法是否正确;具体操作技术是否熟练,结果报告是否正确。
2.1.10.4 内部质量控制的推荐频率
菌落计数精密度控制:1次/3月;菌种鉴定控制:1次/半年或1年
2.1.11 实验室安全防护
培训与告之、警示标志、防止空气污染、有毒有害物防护、消除污染和废物的处理 2.2 外部质量评估(EQC)
是由实验室以外的组织或机构对其已达到的质量水准进行的评价。就是由国家级、省级、市级检验质控中心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实验室的监测水平, 发给未知样品, 在规定的时间内, 在室内质控的基础上, 考核实验室真实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 按时上报结果。总结分析检测结果, 促进提高检验人员的理论和检验技术水平。室间质量控制是WHO推荐的一种评价实验室工作质量的方法, 其目的通过室间质控了解某地实验室的检验技术整体水平, 使实验室工作从质控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措施, 不断改进提高检验技术水平。室间质量控制可对实验室技术水平进行综和评价, 它可作为实验室质量保证的外部监督工具。
第二篇:调味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调味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调味类产品出现品种多元化、产品系列化的发展趋势,很多调味类产品都制定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标来控制产品质量。控制不当,灭菌处理不彻底很容易造成微生物的残留和繁殖,影响产品的品质甚至危及人体的身体健康。
虽然国家标准GB/T4789.22—2003中对调味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步骤作了具体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复杂因素,忽视这些因素很可能给检验结果带来偏差,甚至错误,从而无法正确评价产品的卫生状况,无法正确指导与监督产品生产。
结合调味品科研、检验的经验,从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角度对影响检验结果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因素,谈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检验人员的素质
微生物学检验人员,首先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观察事物要细致,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体健康、无不良的卫生习惯。
1、微生物学检验人员应具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1)要掌握微生物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1
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基本方法、无菌操作的有关知识等等。
(2)要掌握并正确理解国家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GB/T4789—2003、调味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本企业的企业标准,熟悉标准化法的相关知识。
(3)熟悉计量学的基本知识,计量法令和法规及质量保证体系知识。熟悉计量标准,检验仪器设备的验收、使用、保管、报废制度等。
(4)要熟悉调味品的生产工艺,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往往反映的是生产工艺中的不合理性,只有熟悉产品生产工艺才能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检验人员应通过技监或防疫部门的专业技能培训,取得合法的上岗资质。
二、微生物检验室的环境条件
微生物检验室是进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地方,应单独设置,操作区与办公区应分开,避免污染。
一般应设有准备室、培养室、无菌室、洗涤室、消毒室。试验室要有足够的光线,通风良好,最好有脚踩式洗手池和固定的消毒设施。
无菌室要设有套间或缓冲间,最好设有推拉门,以防止空气振荡。
无菌室一般要求如下:
1、高度不超过3m,室内墙壁光滑,应尽量避免死角,便于洗刷和消毒。
2、应保持密封、防尘、清洁、干燥、进行操作时不得进出无菌室。
3、室内设备简单,禁止放置杂物。
4、工作台、地面和墙壁可用0.1%新洁而灭或0.05%过氧乙酸溶液擦洗消毒.5、无菌室可用紫外线进行空气及工作台面消毒,一般采用30W杀菌灯,距离工作台1.5~2m,在操作前,开灯0.5h灭菌,隔0.5h后,可进入无菌室内工作。
6、根据无菌室的净化情况,可酌情用2mL/m甲醛溶液熏蒸消毒。
7、根据条件可配备无菌化工作台或净化工作间。
8、微生物实验室应有合理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每天坚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经过培养后的培养物应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放、洗刷。
三、仪器设备及材料
微生物检验室应配备足够检验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器材,主要有恒温培养箱、电热干燥箱、高压蒸汽灭菌器、天平、恒温水浴、生物显微镜、净化工作台及移液管、试管、平皿、广口瓶等玻璃器皿。
1、仪器设备计量器具使用前应经计量检定部门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仪器设备量具的量程,精确度等要符合检测项目的相应要求。
3、应编制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并严格按操作规程要求使用。
4、应认真填写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贵重仪器设备应有专人管理。
5、仪器设备应定期检修,做好设备的期间核查工作,保证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3.6微生物检验所需的各种器皿(如吸管、培养器等)必须洗刷干净不得有洗衣粉等表面活性剂的残留,否则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6、实验前玻璃器皿应采取可靠的方法灭菌处理,一般采用干热灭菌法在160℃电热干燥箱中维持2h左右达到灭菌目的。
四、药品及培养基
1、微生物检验用的各种药品、试剂和干粉培养基必须是专业厂家生产的产品,质量必须符合有关的质量标准。
2、培养基应在玻璃容器内配制,一般不得与铜、铁制器皿接触,否则会影响培养基质量。
3、培养基、染色液和试剂配制应严格按GB/T4789.28—2003标准规定进行操作,配制时按规定的配方和顺序添加,不得随意更改。
4、培养基及试剂用水应采用蒸馏水,避免使用自来水,因自来水中的漂白粉、氯气等对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5、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进pH值的调节,适宜的pH值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一般用1mol/L的NaOH和HCl溶液进行调节。
6、培养基配制好以后,应立即进行必要的灭菌处理,一般采用湿热灭菌法,即高压蒸汽灭菌器,121℃灭菌20—30min,某些含糖及特殊成份不耐热的培养基采用115℃灭菌15—20min.7、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及时使用,不宜放置过久,可置4℃冰箱存放,在2周内用完,己开封用过的培养基不得再次使用。
8、配制好的培养基应进行空白无菌试验和利用质控菌株进行效果试验,当更换药品的生产厂家、批号时应对其质量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9、按要求应做好药品配制的原始记录工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可朔源性。
五、微生物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调味品微生物检验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否则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必须具有代表性,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抽样方案,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检验、复验、备查的需要。
2、一般应采取完整未开封的样品,如是散装样品,采样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采样的用具,应预先经灭菌处理。
3、样品送到食品微生物检验室应越快越好,一般不应超过3h,散装样品如不能即时检验样品应置于1—5C环境中待检。
4、微生物检验必须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口罩、拖鞋并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进行微生物检验工作;实验应在酒精灯前操作,吸管及试管塞要通过火焰消毒,防止吸管尖部触及物体造成污染。
5、瓶装检样处理时可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烧灼瓶口灭菌,用石碳酸纱布盖好,再用灭菌开瓶器将盖启开。袋装样品应用75%酒精棉球消毒袋口后进行检验。食醋由于酸度较高,应将样品用20%—30%灭菌碳酸钠溶液调pH到中性后,进行检验,否则由于pH较低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易使乳糖胆盐发酵管产酸变色,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
6、检验原始记录应及时记载,原始记录格式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并具有可朔源性。
7、检测结果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的在检验报告中表述,经有资格的审核人员核查签字并加盖印章后生效。
第三篇:食品微生物检验总结
1.食品微生物检验是应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外界环境和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活动规律、对人
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及其检验方法与指标的一门学科。
2.食品微生物检验指标:(1)菌落总数: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1g[1ml或1cm2(表面积)]检样中
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2)大肠菌群:指一群在37摄氏度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3)致病菌:即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3.ICMSF取样方案:A.三级法 用做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B.二级法 用做致病菌。根据食品危害程度和 指标严重程度划
分。
4.美国FDA取样方案P69自已画图
5.样品可分为大样、中样、小样。要准确区分。大样指一整批;中样是从样品各部分取的混合样,一般为200g;小样又称
为检样,一般以25g为准,用于检样.6.食品常用的采样方法:(1)液体食品:充分混匀,用无菌操作拆开包装,用100ml无菌注射器抽取,注入无菌盛样容
器。(2)半固体食品:用无菌操作拆开包装,用无菌勺子从几个部位挖取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器。(3)固体样品:大块整体食的代表性,小块大包装食品应从不同部位的小块上切取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器(4)冷冻食品:大包装小块冷冻食品按小块个体采取,大块冷冻食品可以用无菌刀从不同部位削取样品或用无菌小手锯从冻快上锯取样品,也可以用无菌钻头钻取碎屑状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品应用无菌刀具和镊子从不同部位割取,割取时应兼顾表面与深部,注意样品器(5)若需检验食品污染情况,可取表层样品;若需检验其品质情况,应取深部样品。
7.样品的制备是指对所采集的样品再进行分取、粉碎以及混匀等过程。制备的方法可以根据被检食品的性状和检验要求,采取剪碎振摇法、捣碎均质法、胃蠕动均质法、研磨法等。
8.检样处理:25+225 做成一个均匀的1:10的10倍递增稀释液。
9.菌落总数的测定:自已画示意图
菌落总数检验程序水样
做几个适当倍数的稀释度
选择3个适宜稀释度,各取1ml加入到灭菌平皿内
每个平皿内加入45摄氏度左右的适量琼脂
(36+-1)摄氏度(24+-1)h
菌落计数
报告
10.大肠菌群的检验:自已画示意图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1)检样的处理(2)初发酵(3)分离培养(4)证实实验(5)报告:查MPN表
11.致病菌的检验:自已画示意图
(1)沙门氏菌的检验: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A.增菌:冻肉、蛋品、乳品及其他加工食品均应经过前增菌。鲜肉、鲜蛋、鲜乳或其他未经加工的食品不必经过前增菌。B选择性增菌C分离D生化实验E血清学检验
(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A检样的处理B增菌C分离培养D证实实验
第四篇:食品检验工
食品检验工
1.2.3.4.5.口头语言发布的食品检验报告无效.检验报告可以手签或电子签名.食品检验时,实验室确认新项目时可优先采用实验室间比对方法 实验室检验分析时,不可采用未经确认但已操作多次的检验方法 粮油制品镍测定最佳状态时进样量为20ml,消化时间为8530nm测定。
6.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直径2~3mm,颜色为灰色到黑色。边缘淡色,周围有浑浊带,外围有透明圈,与血浆凝固酶作用,显现凝固或凝固体积大于原来体积的一半为阳性。
7.培养基中不含抑菌素,沙门氏菌菌落蓝紫色,霉菌选取菌落数1个
8.单光束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消除光源强度变化及检测器灵敏度变动影响。
9.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光源包括空白阴极灯,无极放电灯,多元素空心阳极灯,如:同空心阴极灯,原子化系统是将试液待测元素转变成基态原子蓝光;雾化器的作用是将试样溶液雾化。
1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燃烧器作用利用火焰的热能将样品汽化,其种类有孔型和长锋型;原子化温度为1800~3000℃,其中空气—乙炔火焰最高温度为2300℃,氧化亚锡—乙炔火焰温度最高为3000℃。分光系统组成有色散原件(光栅),反光镜,狭缝。
11.我国电力标准频率50赫兹,为防止电路短路,连接点应牢固,使用时应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
12.氢氧化钠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四氧化三铁俗名磁石。
13.浓硫酸具有强吸水性,强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故稀释时应将酸往水里到,并在稀释时不断搅拌。
14.消毒后存在微生物,灭菌后不存在微生物,灭菌常用干热灭菌法。
1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
16.纯碱不慎溅在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2%醋酸液冲洗。化学药品不慎溅入眼睛应冲洗后用干净的棉布包扎覆盖患眼。
17.水银温度计破裂后台上的汞可收集到有水的烧杯中,地上的用硫磺粉覆盖。
18.因为食品腐败变质除食品特性、环境因素外,主要是微生物微生物作用。腐败后引起食品成分和感官性质变化。
19.评价食品卫生质量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
20.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定量包装或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21.分析仪器中,碱式滴定管不得装酸性溶液,移液管需用移取液润洗一次,温度计读书视线应与水银柱弯月面最高点水平,玻璃棒不得捣碎固体,烧杯应在常温或置于石棉网上加垫使用,取放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坩埚应置于泥三角上加热,长颈漏斗管口插入液面以下避免气体逸出,离心管主要用于分离,萃取,提炼液体中不同成分物质,比色管不可用于去污粉刷,量器不可放于烘箱中烘,变色硅胶变色成分为氯化钴。
22.分析过程中,使用仪器内壁全部被洗液湿润,将洗液横着缓缓转动,间接配置中,先配或稍高于所需浓度溶液,过滤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先跟液体分离,配置0.1mol/l盐酸量取9v/m盐酸液,盛有标液试剂瓶要避光避热。标液使用前应振摇混匀。
第五篇:卫生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卫生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摘 要】笔者以所在旗县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为依据,探讨室内质量控制与室外质量控制方法、内容与目的。
【关键词】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67-01
卫生检验是诸多现场调查、疾病诊断与评估、卫生监督监测、相关科研教学活动关键验证方法,其对样品的检验分析质量直接影响相关活动的工作质量,卫生检验实验室是卫生检验活动核心场所,质量控制是其重要管理工作内容之一[1]。本次研究就笔者所在旗县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卫生检验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体系进行总结探讨。
1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据国家卫生部有关卫生检验实验室与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质量管理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计质量控制系统,对实验室检验进行追踪、溯源式质量控制,受控目标包括文件、人员、检验方法、仪器设备、记录、报告等。
1.1 编制质量控制工作程序
编制质量控制程序是质控工作开展的基础,质控工作需有计划性、系统性,质控工作的主要指标包括检验的方法、频次、结果等,质控工作本身其效用也需要进行评价,以不断改进控工作程序。
1.2 质量控制计划制定与实施
质量控制系统设立之后,为有目的、阶段性的评估质量控制情况,适应阶段性工作内容,为下一阶段质控工作明确方向,质控工作需要制定季度、计划,计划需切实可行。质量控制工作评估可借助国家标准或与其它高质量实验室检测水平进行对比,也可通过盲样检测、留样检测、抽样检测等方法进行直接验证,在更换仪器设备、有新员工入职、标准更新等情况下,应加强质控,维持检验水平[2]。
1.3 关键环节质量控制
卫生检验质量受文件、技术人员、检验方法与仪器设备、环境等因素影响,质量控制需要有针对性,集中精力确保关键环节质量控制。
(1)受控文件管理:受控文件是指来自于内部或外部,制定执行的为确保卫生检验质量的法律法规、检验标准文件、程序文件以及指导意见等,受控文件是检验的辅助工具,在工作时应确保其时效性。(2)人员控制:①工作人员是卫生检验工作的执行者,具有极强的自我能动力,卫生检验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其实验内容、目的、方法、仪器设备专业性较强,因此应选聘具有丰富扎实理论知识、经验丰富、分析判断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技术人员,经全面职业技能培训了解相关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后才可上岗;②在实际工作中,需加强管理,强化质量控制意识[3]。(3)检验方法控制:实验室检验方法随着相关理论、技术、仪器设备不断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实验室应密切关注相关领域动态,认真阅读执行上级通报文件。(4)仪器设备控制:配备符合质量控制要求的仪器设备,其精度、性能、工作状态、稳定性、技术参数等均符合法律法规与实验室要求;仪器设备需要专人管理,建立归档,认真履行维护、保养、更新、报废、更换制度。(5)检测环境控制:许多样品、试剂、容器、仪器设备等可受外部光线、温度、湿度、声音影响,实验室应据检验需求划分功能区域,正确布置,保障采光、通风、声环境、辐射环境、湿度、温度等均符合检测要求,不仅可利于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可尽力排除外部环境对检验结果的干扰[3]。(6)试剂与标物控制:据《GB/T 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与《GB/T 601-2002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等相关规章制度配备合乎实验要求质量合格、标准参数恰当的试剂与标物,同时严格管理,做好更新、质检、更换工作[4]。(7)样品控制: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定与实验室样品管理条例,执行采集、接受、编号、识别、流转、保密等措施。(8)记录与报告质量控制:记录是记录样品检测流程,具有全程性与可追溯性,需遵循客观真实、详细完整、准确规范、及时全程的原则,报告需执行分级质量控制,逐层签字确认,确定报告样式、内容是否有效。
1.4 溯源标准化
实验室需要将检验内容中涉及标准物质持续不断溯源至国家规定最高基准,确保检测结果有效性,如标准溶液、计量标准、强检仪器设备、大型仪器、校准设备等,定期进行仪器设备标准检验与标准物质检验。针对毒株等危险样本应严格保管,标准菌株须由具有国家认可具有生产资质的机构获得,日常所获的菌毒株须经指定机构认定才可应用。
1.5建立健全执行监督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质量监督机制,设立监督员,遵照相关工作流程,对检测现场、人员、操作过程、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监督包括日常监督与责任监督,对检验工作的准备、执行、分析、形成报告全程把控,具体细化各流程监督内容、目标,明确责任。
1.6 不确定分度析质量控制
据国家《检测与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制定执行不确定度分析工作程序,所有校准方法程序以及校准仪器设备均应涉及不确定度检验内容。
1.7 定期执行内审、效用评定与改进
卫生检验实验室应据质控管理体系,对质控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各项校准、质量检验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定期不定期开展内审自评工作,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室外控制
室外控制包括质量检验活动与实验室质量对比活动,是最有效、最基础的提高质量的方法。
3小结
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综合性管理过程,应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建立有效、科学的质控体系,提高工作人员质控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华荣.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目标的建立与6σ质量管理[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34(3):155-158.[2] 刘瑛,温来欣,郭宏.实验室的质量控制[J].职业与健康,2009,25(15):1665-1667.[3] 许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理化实验室质量控制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28(7):564-565.[4] 燕小琳.卫生检验质量控制规范管理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8):1478-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