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依法行政考评办法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广东省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185号 【发布日期】2013-03-27 【生效日期】2013-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依法行政考评办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85号
《广东省依法行政考评办法》已经2013年2月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二届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朱小丹
2013年3月27日
广东省依法行政考评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评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依法行政考评,是指考评主体对考评对象的依法行政状况进行考核、评价的活动。
第四条 全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评工作,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委托同级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负责。
第五条 依法行政考评遵循公开透明、客观公正、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六条 依法行政工作应当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府绩效考评体系。
第二章 考评主体和考评对象
第七条 省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各地级以上市和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的依法行政状况进行考评。
第八条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分别负责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的依法行政状况进行考评。
第九条 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状况,由其上一级主管部门进行考评,并书面征求当地人民政府的意见。
第十条 实行双重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状况,由本级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进行考评,并书面征求其上一级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三章 考评指标和基本要求
第十一条 本省依法行政考评以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为依据,具体包括下列指标:
(一)制度建设情况;
(二)行政决策情况;
(三)行政执法情况;
(四)政府信息公开情况;
(五)社会矛盾防范和化解情况;
(六)行政监督情况;
(七)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情况;
(八)依法行政保障情况。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治政府建设任务和形势的变化及实际需要,适时修订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并重新公布实施。
第十二条 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政府立法、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科学性、民主性明显增强,质量明显提高;
(二)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制定规范性文件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
(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评估机制健全,制度执行力得到有效保障。
第十三条 行政决策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决策规则明确、程序完备,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基本形成;
(二)民意调查、听取意见、专家论证、社会听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成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
(三)行政决策后评估、跟踪反馈、责任追究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有效推行,执法行为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
(二)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落实;
(三)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健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第十五条 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
(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健全,配套制度完善;
(二)坚持依法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严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制度;
(三)社会公众依法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在法定时限内得到处理和答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的法律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第十六条 社会矛盾防范和化解的基本要求: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有效建立,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基本形成;
(二)行政复议申请渠道畅通,行政复议案件得到依法、公正处理,生效的行政复议决定得到有效履行;
(三)行政应诉规则完善,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得到有效执行,司法建议得到妥善处理;
(四)信访事项得到依法处理,社会和谐稳定得到有效保障。
第十七条 行政监督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健全;
(二)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对政府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依法保障;
(三)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得到加强,监督效能明显提高。
第十八条 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机制健全、制度落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
第十九条 依法行政保障的基本要求:
(一)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机制健全,规划部署到位;
(二)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措施得力,督促检查到位;
(三)具体负责推进依法行政的工作机构健全,责任分工到位;
(四)依法行政工作经费落实,财政保障到位。
第四章 考评方法和考评程序
第二十条 依法行政考评采取行政系统内部考核与社会评议相结合、上级考核与被考评对象自查相结合、书面审查与实地考查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考评工作应当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其他有关方面的代表参加。
第二十一条 依法行政考评的标准、过程和结果应当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二条 依法行政考评按年度实施,每年组织一次。
第二十三条 依法行政考评按下列程序实施:
(一)考评主体根据本办法,结合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本系统年度依法行政工作部署,每年制订下发年度依法行政考评方案,明确考评工作的组织安排、考评对象、内容标准、方式方法、程序步骤、具体要求等事宜。
(二)被考评对象对照考评方案,对本地区、本部门的依法行政工作进行自查总结,形成依法行政年度报告,连同年度依法行政工作情况统计表一并上报考评主体。
(三)考评主体通过审阅年度报告、核查相关统计表、听取工作汇报、现场查阅相关文件资料、抽查行政执法案卷等方式,对被考评对象的依法行政状况进行内部考核。
(四)通过网上测评、问卷调查、征求意见等方式,对被考评对象的依法行政状况进行社会评议。社会评议原则上由考评主体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实施;必要时,亦可由考评主体自行组织实施。
(五)考评主体根据内部考核、社会评议等情况,确定被考评对象的综合得分和考评等次,并书面通知被考评对象。
(六)被考评对象对考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考评结果通知书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考评主体书面提出复核申请;考评主体应当在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结果书面告知被考评对象。
第二十四条 依法行政考评按百分制计分,其中,行政系统内部考核分值不超过80%,社会评议分值不低于20%;各项考评指标的分值比例按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确定的标准执行;对政府工作部门的考评,可以根据相关部门是否具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职能,分门别类对考评指标及其分值比例作适当调整,并在考评方案中予以明确。
第二十五条 被考评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每项分别增加2分:
(一)依法行政工作或者专项法制工作成绩突出,获省部级(不含省直部门,下同)以上机关表彰奖励,或者被省部级以上机关评定为先进单位、示范单位的;
(二)依法行政工作或者专项法制工作被省部级以上机关作为典型经验予以介绍推广的;
(三)依法行政工作或者专项法制工作被省级以上主要新闻媒体作为典型经验予以宣传报道的;
(四)行政机关负责人亲自出庭应诉行政案件的;
(五)考评主体确定的其他情形。
加分情形为同一事项的,不重复加分;考评综合得分超过100分的,以100分为限。
第二十六条 被考评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相关考评指标项按零分计算,并且在总得分中再扣除2分:
(一)超越法定权限或者违反法定程序作出行政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二)违法行政或者行政不作为,引发恶性事件或者重特大安全、环境等事故的;
(三)未依法处置重特大突发事故,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
(四)在行政诉讼中不答辩、不应诉或者不执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
(五)在考评工作中弄虚作假或者考评主体确定的其他情形。
扣分情形为同一事项的,不重复扣分;累计扣分超过10分的,以10分为限。
第二十七条 本省依法行政考评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次。各考评主体应当按照政府与部门分开、区分政府部门类别的原则,对综合得分达80分以上并且排名居前20%的被考评对象,评定为优秀等次;综合得分达80分以上但排名未进入前20%的,评定为良好等次;综合得分未达80分的,评定为一般等次。
第二十八条 考评主体对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考评,应当在书面征求被考评对象所在地人民政府意见的同时,请当地人民政府按百分制对被考评对象的依法行政状况进行打分,并按照考评主体的考评得分占80%、当地人民政府的考评得分占20%的原则,综合计算被考评对象的最终得分,确定相应的考评等次。考评主体对实行双重管理部门的考评,应当在书面征求被考评对象的上一级主管部门意见的同时,请上一级主管部门按百分制对被考评对象的依法行政状况进行打分,并按照考评主体的考评得分占80%、上一级主管部门的考评得分占20%的原则,综合计算被考评对象的最终得分,确定相应的考评等次。
第五章 考评结果应用及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依法行政考评主体应将考评结果在行政系统内部进行通报,对评定为优秀等次的被考评对象予以表彰,对评定为一般等次并且考评综合得分未达60分的被考评对象予以批评,并在有关政府门户网站或者新闻媒体予以公示。
第三十条 依法行政考评主体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的考评,应将考评结果抄报同级党委、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并抄告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对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考评,应将考评结果抄告被考评对象所在地人民政府、党委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对实行双重管理部门的考评,应将考评结果抄告同级党委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被考评对象的上一级主管部门。
依法行政考评结果应当作为被考评对象的负责人职务任免、职级升降、交流培训、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一条 被考评对象连续两年被评定为优秀等次的,考评主体可以将其确定为本地区或者本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的示范创建单位。
考评结果被评定为一般等次并且考评综合得分未达60分的,由考评主体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建议相关机关取消被考评对象当年度各项评选优秀、先进、模范单位等资格。
第三十二条 被考评对象拒不落实整改,或者连续两年考评综合得分未达60分的,依法追究被考评对象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 被考评对象在考评工作中弄虚作假、隐瞒事实或者消极应付的,依法追究其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四条 考评主体工作人员在考评工作中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者失职渎职的,依法追究其纪律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省各级行政机关开展涉及依法行政内容的考核、评比、检查项目,应当与依法行政考评相衔接,避免重复考核、评比、检查。
各级行政机关必须开展行政执法考评或者行政执法检查的,应当统一纳入依法行政考评范畴,并报同级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统筹安排。
各级行政机关开展其他考评,其考评结果能够直接体现本办法第十一条所规定指标情况的,应及时将考评结果报送同级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实现考评结果资源共享。
本省依法行政考评与其他考核、评比、检查事项相衔接的具体办法,由省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 对本省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派出机关、派出机构和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组织的依法行政考评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 各考评主体开展依法行政考评所需工作经费,应当纳入年度预算,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惠州市依法行政考评办法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惠州市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85号 【发布日期】2013-07-30 【生效日期】2013-09-01 【失效日期】2018-09-01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惠州市人民政府
惠州市依法行政考评办法 惠州市人民政府令第 85 号
《惠州市依法行政考评办法》业经2013年7月15日十一届34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9月1日起实施。
市 长:麦教猛 2013年7月30日
惠州市依法行政考评办法
第一条 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粤府令第184号)和《广东省依法行政考评办法》(粤府令第18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评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依法行政考评,是指考评主体对考评对象的依法行政状况进行考核、评价的活动。
第四条 依法行政考评遵循公开透明、客观公正、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公众参与的原则。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含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下同)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评工作,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委托同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负责。
第六条 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的依法行政状况进行考评。
县、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负责对所属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的依法行政状况进行考评。
第七条 市、县(区)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状况,由其上一级主管部门依照《广东省依法行政考评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考评。
第八条 实行双重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状况,由本级人民政府设立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进行考评,并书面征求其上一级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九条 依法行政考评的主要内容以省、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为依据,具体包括下列指标:
(一)制度建设情况;
(二)行政决策情况;
(三)行政执法情况;
(四)行政服务效能情况;
(五)政府信息公开情况;
(六)社会矛盾防范和化解情况;
(七)行政监督情况;
(八)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情况;
(九)依法行政保障情况;
(十)其他需要考核的内容。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治政府建设任务和形势的变化及实际需要,适时修订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并重新公布实施。
第十条 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组织起草或制定规范性文件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
(二)建立健全制定规范性文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说明等制度;
(三)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的“三统一”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
(四)建立和完善规范性文件修改、废止的工作制度和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定期评估制度。
第十一条 行政决策的基本要求:
(一)完善行政决策规则,规范行政决策程序;
(二)建立和实施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等制度;
(三)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和实施情况后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
(四)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
(一)基本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落实;
(二)依法履行行政执法职责,做到主体合法、程序正当、定性准确、裁量适当,执法程序、执法文书符合法律要求;
(三)规范和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建立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
(四)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有效推行,行政执法人员经培训考试取得执法资格并持证上岗,执法行为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
(五)实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主体、执法依据、职责权限、执法内容、裁量标准、程序步骤、具体时限、监督方式等向社会公开;
(六)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活动的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等材料立卷归档,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考评;
(七)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建立并实行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制度、说明制度;
(八)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依法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落实执法责任,实施责任追究等相关配套制度。
第十三条 行政服务效能的基本要求:
(一)依法界定和规范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实现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
(二)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实行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行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三)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减少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优化行政许可(审批)流程,减少行政许可(审批)环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扩大政府网上办公范围,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效能监察平台,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审批)的情况进行监督;
(四)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对应急决策的事项范围、启动机制、程序、时限、公布形式等作出规定,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第十四条 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
(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健全,配套制度完善;
(二)坚持依法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严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制度;
(三)社会公众依法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在法定时限内得到处理和答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的法律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第十五条 社会矛盾防范和化解的基本要求:
(一)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有效建立,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基本形成;
(二)行政复议申请渠道畅通,行政复议案件得到依法、公正处理,生效的行政复议决定得到有效履行;
(三)行政应诉规则完善,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得到有效执行,司法建议得到妥善处理;
(四)信访事项得到依法处理,社会和谐稳定得到有效保障。第十六条 行政监督的基本要求:
(一)自觉接受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质询,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依法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备规范性文件,每年1月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交上的依法行政工作报告;
(二)自觉接受本级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政协提案;
(三)完善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制度,强化对下级人民政府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
(四)建立健全经常性的内部层级监督制度,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五)支持和配合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依法独立开展监督工作,自觉接受和执行监督机关的监督决定;
(六)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健全对群众检举、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处理和公布的工作机制。
第十七条 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机制健全、制度落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第十八条 依法行政保障的基本要求:
(一)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运作的基本准则,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二)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的领导、监督和协调机制,行政首长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制定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方案和配套措施,落实依法行政阶段性和工作任务,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监督考核制度;
(三)加强法制机构建设,使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支持和督促政府法制机构及部门法制机构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履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监督检查的职责;
(四)依法行政工作经费落实,财政保障到位。
第十九条 市、县(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依据《广东省依法行政考评办法》、《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和本办法,结合本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重点和主要工作目标要求,制订依法行政考评实施方案,确定当年依法行政考评的具体对象、内容、方法、程序和评分标准,报本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条 依法行政考评按百分制计分,其中,行政系统内部考核分值不超过80%,社会评议分值不低于20%;各项考评指标的分值比例按《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确定的标准执行;对政府工作部门的考评,可以根据相关部门是否具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职能,分门别类对考评指标及其分值比例作适当调整,并在考评方案中予以明确。
第二十一条 依法行政考评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次。各考评主体应当按照政府与部门分开、区分政府部门类别的原则,对综合得分达80分以上并且排名居前20%的被考评对象,评定为优秀等次;综合得分达80分以上但排名未进入前20%的,评定为良好等次;综合得分未达80分的,评定为一般等次。
第二十二条 依法行政考评主体应将考评结果在行政系统内部进行通报,对评定为优秀等次的被考评对象予以表彰,对评定为一般等次并且考评综合得分未达60分的被考评对象予以批评,并在有关政府门户网站或者新闻媒体予以公示。
第二十三条 依法行政考评主体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的考评,应将考评结果抄报同级党委、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并抄告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对实行双重管理部门的考评,应将考评结果抄告同级党委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被考评对象的上一级主管部门。
依法行政考评结果应当作为被考评对象的负责人职务任免、职级升降、交流培训、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 被考评对象连续两年被评定为优秀等次的,考评主体可以将其确定为本地区或者本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示范创建单位。
考评结果被评定为一般等次并且考评综合得分未达60分的,由考评主体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建议相关机关取消被考评对象当各项评选优秀、先进、模范单位等资格。第二十五条 被考评对象拒不落实整改,或者连续两年考评综合得分未达60分的,依法追究被考评对象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被考评对象在考评工作中弄虚作假、隐瞒事实或者消极应付的,依法追究其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七条 考评主体工作人员在考评工作中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者失职渎职的,依法追究其纪律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八条 依法行政工作应当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府绩效考评体系。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开展涉及依法行政内容的考核、评比、检查项目,应当与依法行政考评相衔接,避免重复考核、评比、检查。
各级行政机关开展其他考评,其考评结果能够直接体现本办法第九条所规定指标情况的,应及时将考评结果报送同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实现考评结果资源共享。第二十九条 对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派出机关、派出机构和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组织的依法行政考评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条 各考评主体开展依法行政考评所需工作经费,应当纳入预算,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规范依法行政考评办法
为做好 依法行政考核工作,根据《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省依法行政考核办法>的通知》(政发〔 〕 号)、《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省人民政府 依法行政考核方案>的通知》(政办函〔 〕 号)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考核对象
依法行政考核对象为 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含散装水泥办、墙改办)、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审计局、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市统计局、市粮食局、市物价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煤炭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市残联、市农办、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市体育局、市民宗局、市保密局、市档案局、市畜牧水产局、市农机局、市公路局、市公安消防支队、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市房地产局、市地震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拆迁安置管理处、市无委办等 个市直单位以及市国家税务局、市地方税务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烟草专卖局、市气象局、市盐务管理局、娄底银监分局、中国人民银行娄底市中心支行、市邮政管理局等 个中央和省属在娄单位。
二、考核内容
依法行政考核的重点是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以及《 省行政程序规定》、《 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 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等的贯彻实施情况。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直单位、中央及省属在娄单位考核的具体内容及分值分别见附件、附件。
三、考核程序和方式
(一)建立档案。考核机关在收集和统计考核对象依法行政的各种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各考核对象逐一建立档案,动态记录各考核对象本依法行政工作的完成情况。考核对象完成了本方案考核内容中的某项工作,应当及时向考核机关报送有关资料或信息。
(二)自查自评。年 月 日前,各考核对象对照考核内容分解表进行自查自评,形成依法行政报告,并将报告、自评表和有关资料报送考核机关(联系人:市政府法制办,电话:)。
(三)组织考核。年 月 日前,考核机关对各考核对象依法行政工作情况进行实地或集中抽查,并对依法行政报告和资料进行审核。抽查主要采取听汇报,查阅相关文件、会议记录、行政执法案卷、行政复议案卷和其他资料等方式进行。同时从司法机关、信访机关、监察机关和新闻单位收集相关材料,了解各考核对象是否存在行政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等情况。
(四)确定结果。年 月 日前,考核机关在组织考核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确定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分为考核分值和考核等次两部分。考核对象出现重大行政违法行为,造成国家财产重大损失、人民群众利益重大损失或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本依法行政考核不得评为合格及以上等次。
四、考核结果的运用
(一)依法行政考核纳入市政府绩效评估考核,考核分值按依法行政考核内容在市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分值比例折算为政府绩效评估分值。
(二)考核机关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被考核单位并督促整改,被评为不合格等次的单位要制订整改方案并组织落实。
(三)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规范依法行政考评办法陈老师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四篇:3、考评办法
涞水县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考核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我县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各项食品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促进社会稳定,县政府决定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目标考核。
一、目标考核范围
全县15个乡镇和县卫生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农牧局、县商务局、县食药监局、县文教局等食品安全职能部门的食品安全工作。
二、目标考核内容
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考核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履行职责、制度建设、食品安全宣教、信息资料报送、工作创新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各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工作目标任务的不同特点,对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和食品安全职能部门设立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详见附件)。
三、目标考核方式及奖惩
目标考核采取自查、检查与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各单位在每年12月中旬以前,对当年食品安全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认真自查,并写出书面自查总结报送县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于每年12月底前,组织对各单位的食品安全工作目标执行情况进行
综合考核检查评分,并按各单位实际得分评定等次。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考核实行100分制,凡年终考核得分在95分以上(含95分)为一等,95分以下90分以上为二等,90分以下85分(含85分)以上为三等;得分在85分以下至70分(含70分)为基本完成责任目标;得分在70分以下的,为未完成责任目标,全县进行通报批评并按规定扣减综合目标考核分值。县政府将根据考核评定的等次分别给予奖惩。
四、考核检查工作要求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细化目标,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切实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凡在考核中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取消其评奖资格。
五、本办法由县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六、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
附:涞水县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考核评分标准
二0一一年二月十日
附:
涞水县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考核评分标准
第五篇:招商引资考评办法
全市招商引资考评办法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对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评比,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县(区)考核评分办法
(一)考核对象
各县(区)委、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
(二)考核指标
1.注册资本额。指在考核内招商引资项目新设立注册或增资注册所新增经验资的到账注册资本。以验资报告和银行帐单为依据。
2.新增亿元以上大项目数。指市外投资方建设的单体固定资产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工业、经营性三产项目和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农业加工项目,以及用外来资金投入建设的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和技改项目。
新增亿元以上大项目必须已签署正式投资合作协议,实收资本2000万元(农业加工项目600万元)以上,领取营业执照,办理项目用地手续、主体工程土建达正负零以上。
3.集中签约项目开工率。指参加全市集中签约活动项目开工数与签约数的比值。
4.注册资金到位率。指全年注册资本金到位金额与年初下达目标任务的比值。
5.项目厂房容积率。指竣工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厂房建筑面-1-
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6.项目设备投资率。指竣工项目设备投资额与投资总额的比值。
(三)计分办法
1.新增亿元以上大项目数额基本分30分,完成目标的得30分;超额或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按照完成比例得分。
2.注册资本额基本分30分,完成目标的得30分,超额或没有完成任务的,按照完成目标比例得分。
3.集中签约项目开工率、注册资金到位率、竣工项目厂房容积率、竣工项目设备投资率基本分均为10分,年终按单位指标实绩进行排名,第一名得10分,以下顺次递减0.5分。
4.新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每个另加5分。上述各项得分总和即为各地招商引资总得分,按照总得分统一排名。
(四)奖励
每年底对县(区)招商引资考核得分进行排名、公布,评选出招商引资先进县(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
三、市直部门考核评分办法
(一)考核对象
列入市级机关服务跨越发展实绩考核的127个考核对象。
(二)考核内容
新开工亿元以上大项目和农业加工项目。指市外投资方建设的单体固定资产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工业、经营性三产项目和农业加工项目(单体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以及用
外来资金投入建设的亿元以上招商引资续建项目和技改项目。
新增亿元以上大项目必须已签署正式投资合作协议,实收资本2000万元(农业加工项目600万元)以上,领取营业执照,办理项目用地手续且主体工程土建达正负零以上并经现场确认的项目。
(三)计分方法
1.市直部门新开工1个亿元项目(农业加工项目3000万元),每个项目加2分.2.注册资本额每超1000万元(农业加工项目300万元)加0.2分。
3.亿元项目在12个月内竣工投产的加0.2分。
上述各项得分总和即为各部门招商引资总得分,按照总得分统一排名。
(四)奖励
年底评选出市直部门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
三、市直部门招商引资的实绩不再计入县(区)招商引资的实绩。
四、工作要求
1.建立月报制度。各地、市各单位于次月5日前将上月招商引资实绩报送市招商办。
2.实行每季督查速报。每季度,市招商办牵头,组织对各纳入统计的项目进行现场督查、定点拍照、核实投资进度,建立数据库,汇总统计,及时通报。
3.严格评比。每年底,会同市督考办、市财政局、审计局对各地、各部门招商实绩认真审核、进行公示后,报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确认,进行表彰。
五、本办法自2013年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