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
国宗发〔2017〕88号
在我国,佛教道教历史悠久,信教群众众多,影响广泛。近年来,佛教道教发展总体平稳,但在新形势下一些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反映最强烈的是商业化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违反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扰乱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损害佛教道教清净庄严的形象,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滋生权力寻租、灰色交易等腐败行为。为深入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1.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必须坚持非营利性质。严禁商业资本介入佛教道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投资或承包经营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不得以“股份制”“中外合资”“租赁承包”“分红提成”等方式对佛教道教活动场所进行商业运作并获取经济收益,禁止将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作为企业资产打包上市或进行资本运作。佛教道教活动场所用于宗教活动的房屋、构筑物及其附属的教职人员生活用房不得转让、抵押或者作为实物投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捐资修建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不享有该场所的所有权、使用权,不得从中获取经济利益,不得借此干预场所的内部事务,该场所必须交由佛教道教界管理使用。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内不得设立只对少数人开放的会所。
2.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假借佛教道教名义开展活动、谋取利益。非宗教活动场所、非宗教团体、非宗教院校不得开展宗教活动,不得收取宗教性捐献。历史上曾经是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现未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的,不得以佛教道教名义举行开光、祈福、进香等活动,不得以功德箱等形式募集和收取宗教性捐献。以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为主要游览内容的景区,不得利用佛教道教活动场所收取高价门票。从严控制兴建佛教道教主题内容的文化景区,兴建此类景区,须严格履行有关法定手续,并充分听取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佛教道教界意见,接受当地宗教事务部门的政策指导和行政监督。禁止以佛教道教名义进行商业宣传,严禁行业协会、商会、公司企业冠以佛教、道教名称。严禁假冒或雇佣假冒佛教道教教职人员进行宗教活动、骗取钱财。
3.继续整治滥塑大型露天宗教造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投资修建或承包经营大型露天宗教造像。严禁在宗教活动场所外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从严控制在宗教活动场所内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对于违反《宗教事务条例》、城乡建设规划和文物保护规定,不符合宗教仪轨或造型粗劣的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应当予以拆除,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未经批准建造的大型露天宗教造像一律不得对外开放,不得开展宗教活动,不得收取门票和宗教性捐献。已经批准开放的,必须交由宗教界管理使用,不得进行商业运作、宣传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4.制止乱烧香、乱放生活动。严禁佛教道教教职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等以任何名义诱导、胁迫游客和信教群众烧高香、抽签卜卦,炒作售卖“头香”“头钟”。依法查处劣质违规燃香类产品,规范香烛经营。佛教道教团体、场所和教职人员要倡导文明敬香,优化寺观环境。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佛教道教活动场所要将文明敬香作为保障文物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佛教道教界要进一步规范放生活动,引导信教群众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严禁利用放生活动开展商业性经营,坚决禁止各类违反法律法规、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身安全的放生活动。佛教道教界以外的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佛教道教名义开展放生活动。
5.依法加强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应当经省级以上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同意后,按照国家有关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和宗教事务管理的相关规定办理。非宗教活动场所、非宗教团体、非宗教院校和个人设立的互联网宗教信息平台不得组织宗教活动,不得开展“网上烧香”、“网上礼佛敬佛”、网上功德箱募款和售卖佛教道教衍生商品等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捐赠。宗教活动场所、宗教团体、宗教院校设立的互联网宗教信息平台接受宗教性捐赠,应当遵守《宗教事务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
6.规范佛教道教活动场所经营活动。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内可以经销佛教道教用品、艺术品和出版物,开展与其宗教宗旨、习俗相符的经营活动。经营活动的收益用于佛教道教活动场所的自养、与其宗旨相符的活动以及公益慈善事业。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要引导佛教道教界增强法律意识,在法律政策范围内开展与其教义教规相符的经营活动,依法加强对场所设立的素餐馆、法物流通处等经营网点的监管。有关单位和个人在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内设立商业服务网点、举办陈列展览、拍摄电影电视片和开展其他活动,应当事先征得该场所同意。
7.加强佛教道教团体和场所财务监督管理。佛教道教团体、场所应当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税收、资产、会计制度,开设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如实申报收入状况、资金使用情况等重要信息。符合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条件的,可依法申报税收减免。佛教道教团体和场所兴办的经济实体,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独立进行财会登记核算并照章纳税。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要指导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组织,制定完善财务和资产管理、会计核算、功德箱管理等制度,引入社会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财务公开,以适当方式向信教群众公布财务收支和接受、使用捐赠情况。
8.支持佛教道教界正确认识和处理商业化问题。鼓励和支持佛教道教界深化教风建设,完善教规制度,引导教职人员遵规守戒,弘扬崇尚节俭的优良传统,抵制商业逐利和奢靡之风,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素质,纠正信仰淡薄、戒律松弛等问题,惩治教风不正、借教敛财等行为。支持佛教道教团体、院校和场所加强对教职人员的监督管理,引导教职人员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提升自身宗教修养、开展宗教教务上,不得直接参与商贸活动、为商业活动站台。佛教道教教职人员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鼓励和支持佛教道教界增强服务信教群众意识,按民主原则管理团体、场所事务,实现财务、人事、活动等方面管理规范化,维护清净庄严的形象。
9.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各级党政干部要严守政策法规红线,不得支持参与“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不得以发展经济、促进旅游和繁荣文化名义助长“宗教热”。严禁党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从宗教事务中谋取利益,坚决惩治腐败。禁止党政领导干部违规干涉宗教内部事务、参与经营活动,违者由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
10.依法依规处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公安、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工商、旅游、文物、网信等部门要加强各自领域的监管和治理力度。对存在商业化问题的佛教道教活动场所,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要依照《宗教事务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视情节轻重采取警告、责令改正,直至依法吊销其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书等措施予以整改。对存在商业化问题的其他场所和组织,其主管部门负主要治理责任,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没收违法所得、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追究刑事责任等措施依法查处。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要主动公布政策和信息,扩大社会知晓面,支持媒体曝光揭丑,运用舆论力量推动治理工作;要推动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基本信息公告和悬挂统一标识牌工作,方便公众查询识别,接受社会监督;要指导佛教道教团体做好教职人员认定、证书颁发和基本信息网络查询等工作,维护佛教道教的正常秩序。
国家宗教局、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住建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旅游局、证监会、国家文物局
2017年11月3日
第二篇:佛道教商业化问题远非宗教内部能解决
佛道教商业化问题远非宗教内部能解决
作者:赵清源
乱烧香、乱放生、资本乱入,近年来,佛道商业化越来越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宗教局、中宣部等12部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针对佛教道教领域商业化问题的主要表现,从10个方面提出治理的具体举措。这切中了很多现实问题。
修持弱化是佛教道教商业化内因
本来,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对出家人都有着严格的戒律。
可是,在无孔不入的商业大潮冲击之下,佛教道教本身戒律的自净功能,受到了部分侵蚀,“圣”“俗”之间的界限也动辄被打破。
正如第七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所说,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环境对“清静、自然”意念的冲淡,就是道教面对的最大的挑战。
再加上部分出家人道风不振,不弘法传道却积极于钻营,不仅败坏了自身的形象,也为所属的宗教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
只有将戒律制度内化于出家人的心中,厉行于日常的宗教修持中,才能彻底抵御商业化的侵扰,也为信众和社会做出优秀的榜样。
商业化的深层原因不在宗教
虽然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有一定的自身原因,但是,更深层、更主要的原因并不在宗教,或者说,商业化的深层问题远非佛教道教自身能够解决。
由于历史原因,全国相当一部分寺院道观并不由出家人来管理,而是由旅游、园林、文物等部门管理。
学诚法师就认为,佛教活动场所(寺院庵堂)没有明确的法人地位,不能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是导致寺院“被绑架”的首要原因。目前全国佛教3.3万个宗教活动场所,大多数尚未能办理房地产权登记。可见,如果不能解决寺院道观的法人地位问题,导致宗教场所不能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不具备完整的民事主体资格,这些寺院道观便没办法维护自身权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真正的大雷音寺变成小雷音寺。
一些假冒的“寺院道观”大行其道,也是商业化的深层原因。有的企业或个人,为了旅游与经济目的,私自修建寺庙,建成后按照商业模式运作赚取利润。这类寺庙既没有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也没有正规的教职人员住持,不与宗教界发生任何来往,却开展了某些宗教性的经营项目,甚至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成为一种“准寺庙”或“准宗教活动场所”。
这样的寺庙道观只是单纯的旅游场所,不存在任何的宗教功能,却披上了一层宗教的外衣。而且,这些假冒的“寺院道观”的背后大多有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令宗教事务部门鞭长莫及,这也是“准寺庙”非法经营行为不能得到有效规范的根本原因。
佛道教商业化问题远非宗教内部能解决
假冒的“寺院道观”、强制性高价门票、高价香火,还有一些商业机构打着寺院道观的名义成立慈善基金接受信众捐赠„„这些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法行为,其实质都是假冒的宗教,不仅违背佛教道教的基本教义,还涉嫌违法。
更值得忧虑的是以发展旅游为名、以营利为驱动的大规模资本经营起来的寺院道观。有的寺院道观已经形成了一条包括旅游、演出等内容的产业链,甚至已经上市。
数年前,四大佛教名山都被地方政府及国企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甚至积极推动控股企业上市。直到2012年10月,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10部委,发布了《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禁止“将宗教活动场所作为企业资产上市”,才叫停了佛教名山上市。
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是利国、利教、利众的好事大事。这次的联合发文,就是因为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远非宗教内部能够解决。因此,要想解决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必须根除利用寺院道观营利的“后台”和温床。
第三篇:关于在全市开展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去商业化整治工作的通知
无锡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文件
锡民宗通„2016‟19号
关于在全市开展佛教、道教活动场所
去商业化整治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区民宗局:
近年来,佛教、道教通过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备案和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绝大多数佛教、道教寺庙宫观管理规范、教风端正、庄严肃静。但是,一些地方受经济利益驱动,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商业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借口,投资新建或承包寺观,借教敛财;有的非宗教活动场所雇用假僧假道,非法从事宗教活动,违规设置功德箱,收取宗教性捐献,甚至威逼利诱信众和游客,骗取钱财,以教牟 利;一些依法登记的寺观尤其是处在风景名胜区的寺观,或被投资经营,或被作为企业资产,或存在强拉或诱导游客和信教群众花高价烧高香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违反了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扰乱正常宗教活动秩序,损害宗教界的权益形象,伤害信教群众的感情,损害游客的合法权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关注。为制止和纠正佛教、道教上述现象,依法、依规、科学、有序管理寺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宗局等十部委《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的具体要求,突出抓好场所管理这个重点,持续加强佛、道教自身建设,决定从即日起至10月底在全市开展佛教、道教场所去商业化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如下: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各市(县)、区民宗局要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为统领,以十部委《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为抓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佛教、道教商业化的危害。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佛、道教的健康发展,还会败坏社会风气,滋生权力寻租、灰色交易等腐败行为。因此,今后一个时期佛教、道教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坚持去商业化,维护佛、道教领域正常秩序,推动佛教、道教工作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区民宗局要向当地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汇报开展佛教、道教场所去商业化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争取党委、政府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联合相关部门,成立专项治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去商业化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加大整治力度。开展专项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各市(县)、区民宗局要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严格依据“十部委文件”深入开展排查,摸清辖区内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商业化底数,对排查出的问题,各市(县)、民宗局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十部委《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宗教事务条例》依法予以处理,重点加大对企业和个人利用佛教、道教活动场所投资经营或承包经营等借机敛财行为的治理力度。集中开展假僧假道、假证件整治工作,坚决制止假僧假道混入寺院宫观进行强拉或诱导游客和信教群众花高价烧高香等不法活动,骗取钱财。用法律武器捍卫佛教、道教尊严,用实际行动诠释职责使命。进一步查处假借宗教名义设置违规功德箱敛财及修建大型露天佛教、道教神像等问题。
各市(县)、区民宗局应于10月底前完成佛教、道教场所去商业化整治工作,并将佛教、道教场所去商业化整治情况报市民宗局宗教处,联系人:吕军,联系电话:81825412,传真81825414。
无锡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2016年9月6日
抄送:省宗教局,市委统战部,各市(县)区委统战部。无锡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办公室
2016年9月6日印发
第四篇: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
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
有关问题的意见
国宗发„2012‟41号
在我国,佛教、道教历史悠久,信教群众较多,影响广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4年国务院颁布•宗教事务条例‣以来,通过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备案和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等工作,绝大多数佛教、道教寺庙宫观(以下简称“寺观”)管理规范,教风端正,庄严清静。但是,一些地方受经济利益驱动,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借口,投资新建或承包寺观,借教敛财;有的非宗教活动场所雇用假僧假道,非法从事宗教活动,违规设置功德箱,收取宗教性捐献,甚至威逼利诱信众和游客,骗取钱财,以教牟利;一些经依法登记的寺观尤其是处在风景名胜区的寺观,或被投资经营,或被作为企业资产上市,或存在强拉或诱导游客和信教群众花高价烧高香、从事抽签卜卦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违反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扰乱正常宗教活动秩序,损害宗教界的权益与形象,伤害信教群众的感情,损害游客的合法权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关注。为制止和纠正上述现象,依法、依规、科学、有序管理寺观,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要认真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坚决制止乱建寺观和各种借教敛财行为。寺观应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管理下,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指导、监督下,由佛、道教界按民主管理的原则负责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插手其内部宗教事务。严禁党政部门参与或纵容、支持企业和个人投资经营或承包经营寺观,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寺观搞“股份制”、“中外合资”、“租赁承包”、“分红提成”等。对参与、支持此 —1—
类活动的党政干部要按党纪政纪严肃处理。
2.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要对依法登记的寺观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寺观“被承包”现象,并限期整改,将依法应由寺观管理的事务交由寺观管理;整改不到位的,撤销其宗教活动场所登记,不得从事宗教活动。不得将宗教活动场所作为企业资产上市,各级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进行排查,发现存在此类问题的,应限期进行整改,逾期不整改的,会同相关部门根据有关法规予以处罚。
3.除经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外,其他场所一律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捐献。对非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功德箱、接受宗教性捐献、开展宗教活动等借教敛财行为,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要会同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工商、旅游、文物等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坚决予以查处,并视情予以通报;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国家宗教事务局将对依法登记的寺观予以公告,帮助信众辨别宗教活动场所和非宗教活动场所,引导信众到依法登记的寺观参加宗教活动。已依法辟为宗教活动场所的不可移动文物,其管理使用人要依法履行保护、修缮和安全等职责。未经依法审批,不得将不可移动文物辟为宗教活动场所。
4.宗教教职人员必须经宗教团体认定,报县级以上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引导教职人员正信正行。宗教教职人员要引导信教群众文明进香,不得以任何手段骗取香客、游客钱财;要依照教规如法如仪开展宗教活动,不得到非宗教活动场所从事宗教活动,屡教不改的,建议相关宗教团体撤销其宗教教职人员资格,收回教职人员证书,并报原备案的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注销备案。
5.假冒宗教教职人员进行宗教活动的,由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部门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将在完成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备案工作基础上,建立宗教教职人员基本信息网络查询系统,以利于辨认和打击假冒教职人员。
.宗教、旅游、文物等部门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的意见‣(旅发„2009‟30号)和•关于贯彻实施†燃香类产品安全通用技术条件‡等3项国家标准的通知‣(国标委服务联„2011‟58号),整治强拉或诱导游客和信教群众花高价烧高香的行为,倡导文明敬香,优化寺观环境。严禁旅游企业、导游人员以任何名义和借口诱导游客和信教群众烧高香、抽签卜卦。
7.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要依法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宗教活动场所履行管理职能。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宗教活动场所新建、扩建、改建等都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宗教事务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管理,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应会同宗教、园林、文物等部门对违法建设行为进行查处。
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共中央统战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旅游局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文物局
2012年10月8日
第五篇:佛教问题
佛教资料
一、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以佛、法、僧三宝构成的,有信仰目标、信仰理论和信仰徒众及其实践等综合构成的宗教实体。“佛”,狭义指佛陀,广义指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法”,即佛法、佛教教义,如“缘起性空”、“四圣谛”(苦、集、灭、道)“五蕴(色、受、想、行、识)论”、“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法印”等,“僧”,指以修持戒(律)、(禅)定、(智)慧三学为目标的信仰徒众。
佛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作为一种以信仰理论和修持实践方式为主要内涵的文化,佛教是随着人类交往的扩大逐步从其故乡向周边地区传播的。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处)。佛陀在世时,佛教主要在印度恒河中上游一带传播,佛陀圆寂后,他的弟子逐渐把佛教传到了东部的恒河下游、南部的高达维利河畔、西部的阿拉伯海岸、北
道教和儒家思想冲突,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长达600余年的互动,在隋唐时期逐渐演化为天台宗(祖庭为浙江天台县的国清寺)、三论宗(祖庭为户县的草堂寺)、净土宗(祖庭为长安区的香积寺)、唯识宗(祖庭为大慈恩寺)、律宗(祖庭为长安区的净业寺)、密宗(祖庭为西安的大兴善寺)、华严宗(祖庭为长安区的华严寺)、禅宗(河南嵩山少林寺)和三阶教(祖庭为长安区的百塔寺)。
在西藏地区,佛教晚期阶段的密教与西藏本地苯教等文化的融合,最后形成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
三、佛教的中国化
所谓佛教的中国化是指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文化生态,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不断调适改变自己,为中国人所理解接受,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开花结果的过程;也是中国人以自己的语言、文化心理、思想观念翻译、理解、阐释、改变佛教形态、丰富佛教内涵、发展佛教的过程;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冲突、融合,双向互动的过程。
外来的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有不少观
“处”是佛国净土(净土莲花藏世界),只有佛菩萨存在,修持的是大乘一乘佛法。第二阶段是“像法时期”,“处”是三乘众生所依的世界,为“五浊诸恶世界”,人是凡圣混杂,根基不定,流行大小乘(三乘)佛法。第三阶是“末法时期”,“处”虽然与第二阶段相同,人却都是“邪解邪行”,“一切佛、一切经皆悉普不能得救”,这时应信奉“三阶教”,普信一切佛法,普归一切佛。
三阶教认为,佛法可分为“普法“和”“别法”两类。普法是不分大乘小乘和圣贤凡夫,普敬普信;别法则是分别大小和圣凡。在三阶之中,第一阶根机者唯学“一乘法”,第二阶根机者学“三乘法”,是皆为别法,又称“别真别正佛法”。第三阶根机者乃是“末法众生”,若偏学大乘或小乘,则非但学之无益,而且还会造成谤法之罪,故只能学普法。由于普法“不邪不伪,故名普真普正佛法。若就能学人说,无问正见邪见、大乘小乘,习学之者,普得真正,故名普真普正佛法”。
三阶教提出普法别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隋代“时”当“末法”,“处”为秽土,因此,众生要想解脱,就不能仅满足于念一佛,诵一经,学一法,而应该信奉三阶普法宗义。只有信奉“一切佛乘及三乘法”,普归
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三阶教作为日常礼佛忏悔的一些列宗教仪式(“七阶礼忏”),则为后世中国僧侣晚课及“打普佛”等的母本。
三阶教一度盛行,信行德弟子众多,在隋唐时影响很大,并传播到日本、高丽,信行因病去世后,“道俗号泣,声动京邑”。由于三阶教所提倡的理论和修持方式与当时佛教界的理论和行持不协调,其关于“末法”的思想与封建王朝的需要也不尽一致。因此,三阶教创立以后屡屡遭到朝廷的禁制和佛教其他宗派特别是净土宗的攻击。早在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朝廷就命令禁止,但未能禁绝,到唐代时三阶教仍广为流传。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又明令判其为异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更下令严格禁止三阶教流行。但三阶教在民间仍有所活动,唐德宗时还曾有复兴的迹象,进入宋代,才完全湮没无问。
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矢吹庆辉利用敦煌遗书中幸存的三阶教典籍以及日本寺院所存同类古本,对尘封已久的三阶教进行了探考,使其扑朔迷离的状貌得以重见天日。随后日本、韩国和欧美的其他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对其加以研究,并充分肯定了三阶教的历史文
光耀千秋的辉煌局面。
慧能开创的禅宗(南宗),在盛唐时期异军突起,使得整个中国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无不受其影响,受其渗透。画蕴禅意品自高,禅是诗家切玉刀。中国传统文化从诗歌到绘画,从音乐到雕塑,正是因为禅的介入,引发艺术领域火山爆发、高原崛起式的突变,从而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千百年来,慧能的思想智慧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还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日本把禅宗作为其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禅的精髓,渗透到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日本学者的努力传播欧美,成为影响欧美人生活的一帖清凉剂。慧能对佛教中国化化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第一、完成了禅宗的创立。他使高深的佛教简易化,外来的佛教中国化,创建了平民化的佛教禅宗,用一千多年前的禅心影响、观照着后世的人们。
第二、简便改革了修行方法。在六祖之前,通常人们修道,都要到寺庙出家苦心修行,但慧能却不主张这样的方式。他宣扬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性成佛,强调人本而不是佛本。他主张现世的解脱与超脱,反对追求所谓的西方净土。他提倡顿悟,主张简易修行。在慧
第四、改革了通过袈裟衣钵传承的制度。这体现了慧能的智慧,也是禅宗传法制度的改革,慧能以前是单传,单传的好处,是保证血统的纯正性,保证主干非常清楚。他改革的依据是达摩祖师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六祖为了避免悲剧重演,也为了让佛法不分门第,大片开花结果,所以做了这一重大决定。
第五、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慧能对佛教的重大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一个理论:“明心见性”,认为人人都可以在生活中修禅成佛。这一理论实际上推翻了佛祖的权威,打破外在偶像崇拜,从而把人抬高到佛一样的地位。六祖慧能的出现,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性本善”的观念和“人皆可以成尧舜”这样一种信心和大乘佛教的“人人皆有佛性、众生平等”,进行了很好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