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探析】隐形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应对

时间:2019-05-15 01:2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务探析】隐形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应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务探析】隐形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应对》。

第一篇:【实务探析】隐形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应对

【实务探析】隐形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应对

不良贷款按其在信贷管理系统报表中反映的形态分为显性不良贷款和隐性不良贷款。显性不良贷款就是在信贷报表中直接反映的不良贷款,而隐性不良贷款是指在信贷报表中反映为正常贷款,但其真实形态为不良贷款,本金或者利息已经逾期超过90天的贷款。它是介于正常类贷款和显性不良贷款之间的一类贷款,相互转化十分灵活,我们通常看到的关于不良贷款的各种数据,只是显性的不良贷款风险,没有包括隐性不良贷款风险,但显性不良贷款的状况反映了隐性不良贷款的程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正相关性,且相互转化。不良贷款的产生主要是借款人失去偿还能力,现阶段失去偿付能力而形成显性不良贷款,未来可能失去偿付能力则形成隐性不良贷款,因此隐性不良贷款的管理比管理显性不良贷款难度更大,隐性不良贷款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消除,甚至一旦信贷管理出现问题,很快就会死灰复燃。

隐性不良贷款之“因”

信贷风险是当前时期农合机构经营发展的主要风险,也是最致命的风险,是关系到农合机构健不健康、能不能走远的战略性问题。从农信社角度判断和研究形势,隐性不良贷款反弹经常发生、隐性不良贷款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的新常态特征突出,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经济下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多发。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等多重因素,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借款人偿债能力减弱,尤其是产能过剩、外向依赖、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受灾严重,减产歇业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企业贷款出现拖欠利息现象。在中小企业隐性不良贷款存量中,不乏一千万以上的“大客户”贷款、社团贷款,企业与市场变化关系密切,对经济变化尤其敏感,随着经济形势复杂变幻,可以预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将处于多发、易发阶段,并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主导产业转型调整,农业风险易发。深耕农村、服务“三农”是农信社的生存之本,以广东省德庆县联社为例,德庆县联社是德庆县服务覆盖面最广、从业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始终保持在县域金融机构50%以上的市场份额,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96.15%,县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德庆则是以柑桔种植为主导产业,全县80%以上农民均种有柑桔,柑桔种植易受气候、市场行情和病虫害影响,柑桔销售利润率不高,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德庆县柑桔主导产业正处在周期性退出时期,农业产业结构面临调整或转型,经济效益下行低谷,给贷款收回造成困难,形成了隐性不良贷款的反弹。

(三)政府不当干预及政策性因素,对农合机构贷款形成压力。为振兴地方经济,稳定社会发展,地方政府指令农信社向特定对象发放贷款,如德庆联社某信用社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从2009年开始发放了救灾复产贷款,该类贷款没有相应的财政资金保障,又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个别农户对农信社主体认识不清,甚至把政策类贷款或贴息贷款当成是国家的“扶贫款”,认为不用偿还或者偿还积极性不高。通过行政、产业政策干预向农户和乡镇企业提供的贷款,要求放宽贷款抵押条件,因部分项目没有发展前景,或受经济影响不能正常运转,部分贷款难以及时收回,如为支持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向龙母庙发放贷款。到2014年底,救灾复产类、政策类贷款中形成隐性不良余额达到2000多万元,该部分隐性不良贷款盘活工作难度较大,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置就会进入显性不良。

(四)贷款管理方式粗放,为形成隐性不良埋下了伏笔。一是贷款基数大,管理难。二是信贷员素质不高,目前信贷员对贷款的管理大部分依然还延续旧的管理模式,对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够,部分信贷员合规意识淡薄,缺乏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不能关注到潜在信贷风险,容易爆发隐性不良。三是贷款发放过程中存在瑕疵。部分贷款调查流于形式,对借款户具体情况、抵押物情况调查不到位,对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和还款能力审查不严,贷款未按要求执行面签、拍照,盲目发放贷款。同时,贷后管理存在管理不严,重发放、轻管理、重规模、轻质量思想依然存在,信贷人员不及时进行贷后管理,贷款到期不及时组织清收,抵押物错过最佳处置时期得不到及时处置,使得部分贷款丧失诉讼时效。

隐性不良贷款的应对之策

对隐性不良贷款的化解不同于显性不良贷款,显性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多种多样,而隐性不良贷款只能一条道走到底,“管增量、压存量”,坚持从严治贷,守住不发生信贷风险的底线是应对隐性不良贷款反弹的基本原则,可见,强化贷款管理是应对隐性不良贷款新常态的必由之路。

(一)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思路决定出路,农合机构必须从现在起高度重视隐性不良贷款的“新常态”特征,只有首先在思想意识上重视隐性不良贷款,才能在行动上积极防治隐性不良贷款反弹,片面追求信贷业务规模的扩大,只重眼前利益忽视信贷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忽视信贷潜在风险的现象,随时会危及农合机构的长远利益。着重把握隐性不良贷款“爆炸”特征、经常发生、长期存在等特性,才能在信贷管理中找到着力点,要彻底改变以往粗放的贷款管理方式,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要求农合机构不断提高贷款的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防范和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二)完善隐性不良贷款内部控制,建立科学的不良贷款管理体系。重视隐性不良贷款就要构建完整独立的隐性不良贷款管理体系,对显性不良贷款的管理方式同样可以应用到隐性不良贷款管理,逐步建立理事会管理下的隐性不良贷款管理架构,注重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强化隐性不良贷款内部控制,建立对隐性不良贷款控制、管理标准化机制,对隐性不良贷款检查、稽核与风险管理实行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形成制度,增强管理统一性和可操作性,推进隐性不良贷款管理方式的规范化、科学化。

(三)严肃问责,控制隐性不良贷款新增。加强信贷管理,提高贷款发放和管理的质量,从源头上解决隐性不良贷款新增问题。一是尽职做好贷前检查。尽职做好贷前调查是信贷管理的关键环节,必须坚持双人、实地原则,调查报告必须真实、客观,避免“人情贷款”让贷款调查走过场;二是强化贷款审批,审批小组要严格把关,对明显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拒绝审批,坚决不对有存量不良贷款人员发放贷款;三是认真落实贷款抵押担保,对抵押物要坚持实地查看,抵押手续亲自办理,抵押物合规合法易变现。对担保贷款要对担保人严格审查,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或企业不能作为担保;四是切实做好贷后管理,定期开展贷后检查,建立管理台账,对即将逾期的贷款及时下达催收通知书,对已经是隐性不良贷款的抵押贷款,发现借款户有还款能力的及时向法院起诉执行。密切管制贷款用途与支付方式,按照自主支付与受托支付办理,监控贷款用途不实问题,防止资金挪用。五是强化责任约束,严肃责任追究。通过制度建设,对信贷员违规发放贷款的进行责任追求,行为严重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加强隐性不良贷款的清收与正向转化,提高资产质量。实践证明,贷款的规模和效益的增长并非成正相关。农合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贷款市场份额遥遥领先,发展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质量、效益与速度的关系,在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时,宁可发展稳一点、慢一点,不可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一是加强对潜在贷款风险的预测,严防隐性不良贷款“劣变”。加强对潜在风险贷款的日常管理,加大风险排查力度,通过多渠道深入调查了解客户深层次的经营问题,及时发现隐性风险,提高风险预判能力。对于潜在风险突出的贷款,贷后管理及早介入,给予帮助,已发生的贷款风险,要根据合同提前收回贷款,确保资金安全。二是加大隐性不良贷款清收。对隐性不良贷款坚持现金清收原则,花大力气将隐性不良贷款搞活,推动隐性向“健康”贷款转化而非显性不良贷款转化,减少隐性不良贷款存量,优化信贷结构。

(五)完善隐性不良贷款考核激励机制,充分体现多劳多得。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平的正向激励与负向惩罚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调动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并把风险管理状况作为其任职、晋升评价的重要条件,考核机制将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情况和清收管理计划纳入经营目标考核体系,建立按月考核、按季通报制度,奖金与绩效挂钩,并严格界定和落实责任,加大考核追究力度。实行赔偿制度,对主观原因造成新增不良贷款的责任人,按有关规定进行追究和处罚,切实起到威慑并激励的作用,对清收效果好的员工加大奖励力度,并将奖惩结果在内部定期公开。

(六)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隐性不良贷款管理的基础,一方面,农合机构应健全客户信用评级机制,通过系统性管理降低授信风险;另一方面,各方应积极合作,加强宏观信用环境建设,尽快完善宏观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的使用规范和失信处罚机制,注重政府对失信交易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加强信用管理机构在隐性不良贷款管理中的作用,积极宣传信用文化,营造全社会重合同、守信用的良好氛围。(广东省德庆县联社余童斌)

第二篇: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农信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作者:李星咏 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382 更新时间:2009-1-9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信用社经营效益和持续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各地农村信用社都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新的不良贷款又不断产生,陷入了“先清后增”的怪圈。有的随贷款规模的扩张表面降低了不良占比,掩盖了风险,但不良贷款绝对额却不降反升,都成为困扰信用社发展的顽疾。因此,在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新形势下,如何化解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信贷资金的运用率,树立农村信用社的良好社会形象和竞争力,巩固农村阵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就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既要有方法,又要有策略,划阶段清收,尽快在具体工作中实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妨借鉴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疏堵结合,从堵新和清旧两方面同时入手,在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方面多下功夫,多出绝招,在压缩不良贷款存量上多想点子,多施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对于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应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预防、化解贷款风险。

(一)是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对借款人的准入判断,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一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用于投机性的商品买卖;贷款抵押品折扣率过高,变现能力很低;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风险,相关责任人却因怕暴露问题担责任,没有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把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柳暗花明,消极等待,坐失清收良机,最终使贷款造成损失。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在贷前调查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不完善或不真实、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使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毒化借贷双方关系,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

(三)是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自然加大贷款风险。

(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

(五)是借款人欺诈。借款人欺诈可分为普通欺诈和严重欺诈。所谓普通欺诈行为,指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这种欺诈的特征有:(1)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2)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3)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严重欺诈是指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并贷款主要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这种欺诈的主要特征有:(1)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违法手段);(2)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甚至借款人根本没有正当主业,或者从事的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获取贷款;(3)借款人获取贷款并不用于主要业务,而是以转移、投资、奢侈消费等方式,鲸吞贷款。这类欺诈行为主要以骗取信用社贷款为最终目的,且通常利用、拉拢或腐蚀信贷人员,因这种恶意欺诈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六)是借款人通过企业改制,将信用社的贷款“一改了之”。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以及企业改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的企业通过上述行为盘活了资产、扭亏为盈,重新获得生机。与此同时,部分经营正常的企业,也借兼并、破产、重组、改制之机“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债权。大量的信贷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打了水飘,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

(七)是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薄弱,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贷款的归还。

(八)是行政干预因素。在2002年农村债务锁定之前,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严重,造成“领导定盘子、企业铺摊子、农信社发票子”的现象,迫使农信社最终承担风险。

[1] [2] [3] [4] 下一页

(九)是缺乏完备有效的贷款管理内部制约机制,贷款风险没有同信贷员利益挂钩。贷款发放好坏一个样,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为不良贷款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和温床。行业不正之风严重,上级联社领导打招呼贷款多,信用社信贷人员人情贷款多,借名垒大户贷款多。

二、不良贷不化解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信贷风险的管理。首先,要增强风险观念和防范意识,努力谋求控险、避险、化险良策,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其次,要加强信贷人员对信贷案件的学习,提高对信贷风险的再认识,使信贷人员充分认识到金融风险无处不在。首先,应建立“不愿违”的自律机制。关键是消除员工违规的动机,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强化教育,增强三种意识。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道德意识,不断增强免疫力,强化依法合规经营和防范风险理念,增强自律意识。再是用理论知识武装素裹,不断总结和分析过去,全面提高增量贷款质量,避免前清后增现象,各项制度得以贯彻到具体业务中。

(二)及时掌握借款人动态,减少信贷风险。农信社与借款人是唇齿关系。借款人经营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信社信贷资产的质量。因此,农信社有权也必须了解借款人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信贷策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信贷业务主管人员在所辖范围搞好调查,经常到贷户家中走访,尽最大努力撑握其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经常与贷户谈心,帮其走出气馁的误区,立足现状帮其上项目,采取滚雪球式发展,多渠道增加收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逐年消化风险。

(三)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扶持。其一,要争取国家对农信社的优惠政策,积极为农信社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在利率上,应适当农信社转存款的利率;减免农业贷款营业税;国有企业破产时把农信社贷款作为第一偿还对象,等等。其二,要全力争取地方政府对农信社的大力支持。一要采取多联络、勤汇报、讲实情、述利害等方法,取得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借助公、检、法、司、税等执法部门的特殊作用,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以提高农信社化解信贷风险的力度。二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地方企业转制过程中,积极支持农信社落实债务。

(四)加强内控,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信贷决策机制。一是完善信用联社贷款审批委员会的职能,发挥基层信用社贷款审批小组的积极作用,并充实法律人才,增强对贷款的合法合规性审查。二是坚持贷款操作程序,严把“三查关”。首先,把好贷前调查关,进行严格的贷前调查,以市场为导向选择贷款对象。其次,把好贷时审查关,严格审查贷款手续的合规性、完整性、有效性。第三,把好贷后检查关,重点抓好信贷资产的跟踪监控工作,随时掌握信贷风险的变化,及时贷款管理策略,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

(2)、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为农信社防范信贷风险提供重要参考,及时化解潜在风险,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关键是合理选择风险预警信号,主要包括:(1)财务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的会计报表、应收帐款的变化情况;(2)管理层的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关键人员变动对企业计划目标、劳资关系、经营宗旨等的影响;(3)经营状况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的财务记录、业务性质变化、生产及库存情况,以及与客户的信用关系;(4)企业与农信社的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在农信社的存款余额、应付票据、短期借款、还款来源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3)、完善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全面推行抵(质)押贷款,从严控制保证贷款,转移农信社信贷风险。一是严格依照《贷款通则》办理业务,按照《担保法》办理合法合规的抵押担保手续。要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押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的审查。二是在贷款方式上,应优先选择抵押或质押方式,对保证贷款应严格审查担保人的担保资格,防止担保人多家担保,造成“担而不保”的现象发生。三是对旧欠的信用贷款、担保失效贷款,应尽可能补办抵押、担保手续,转移信贷风险。

(4)、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一是提高呆帐准备金提取比例,并允许农信社根据风险状况提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一定金额的特别准备金。二是允许建立企业“两金制度”,提取一定比例的贷款风险保证金和利息备付金,专户存储,必要时可用于还贷付息。

(5)、完善信贷风险责任机制。一要明确农信社一把手对本社信贷风险管理的全面责任制。二是对新增贷款严格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员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负责贷款的“包放、包管、包收、包效益”。三是对旧欠贷款风险进行重新确认,划分责任人,责任贷款要由责任人负责收回,不能明确责任人的要层层落实清收责任。

二、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追究制。解玲还须系玲人。贷款缘何形成不良,首先应从自身查找原因,经办人是首要的追究对象,因其熟悉当时的办贷情况。有的同志现已退休或调离本工作单位,甚至调出金融系统,就无从下手,那将永远无法落实!退休或调出原工作单位的同志,只要在本系统内,及时向上级反映,将其“请”回来进行清收,并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如:发生活费、限定期限清收、用其工资归还贷款等方式进行制裁;而调往其他行工作的,请监管委员会给予协调解决;调入其他系统的同志,要到其主管单位反映,请领导帮助协调解决,要一追到底,决不半途而废,达到以儆效优的目的。并指定专人进行统计,以保证各项数字准确无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五)强化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1、竞争上岗。让那些作风正派、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业务熟悉、能吃苦耐劳的员工从事信贷工作,并定期实行轮岗制度,防止个人行为风险。

2、要强化信贷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精通业务、善于经营管理和社会公关的“复合型”人才。

3、推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按级定酬,并根据对农信社的贡献实行专项奖励措施,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六)疏、堵并用,化解不良贷款控新降旧是关键。控制新增不良贷款,降低旧存不良资产,是提高信用社资产质量,增强农信社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也是难点工作。(1)、堵新是关键。信贷风险是伴随着贷款的发放而产生的,堵新就是要从完善内部防范机制入手,切实加强对新增不良贷款的防范。(2)、清旧是根本。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清旧就是通过规范不良贷款的管理,落实清收责任,严格考核奖惩,采取积极有效的清收措施,进一步加大清收力度,实现不良贷款的双降。(3)、多策略地保全的盘活不良贷款。信用社要结合实际,采取户户见面收、人人包户收、依法强制收、落实债务收、输血帮扶收、逐笔销号收,聘请社会人员收等措施,大力盘活不良贷款。(4)、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严格“四包一挂”考核制度,奖惩分明,是执行各项制度的基础,也是促进清收工作高效开展的保证。在不良贷款清理过程中,信用社要按照贷款清收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排队,对信贷员明确分工和落实任务,签订责任状,实行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业经营、专项考核的管理模式,要求信贷人员、包清收包盘活,并实行绩效与报酬挂钩,多收多得,不收不得,以激发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和创造性,促进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开展。

控新降旧既要抓好对大额贷款的管理和清收,更不可忽视对小额贷款的监管和抓降。因为抓好对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工作,有着积极作用:(1)、抓好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能产生震慑力。小额贷款额度小,容易收,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富裕程度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有效的清收手段,清收小额不良贷款已不再是清收工作的难题。通过对小额贷款的清收,依法惩处不讲信用的赖账户、钉子户,不仅有利于盘活信用社不良资产,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强有力的清收态势,震慑一些等待观望,企图逃避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贷款大户,实现四两拔千金的清收效果。(2)、抓好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能增强影响力。小额贷款难收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信用环境恶化,贷户信用关系缺失。通过对小额贷款的清收,最大限度地活化和保全信用社资产,向社会表明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的信心和决心,对于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强社会信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信用社员工在清收过程中,可以更广泛地深入村组、农户、居民,从多角度、多渠道地摸清他们的信用状况,为今后更好地发放和管理当地其他贷款、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探索更多有益的工作经验。(3)、抓好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能形成积聚力。对农信社而言,小额农贷既是主体业务,又是信用社的品牌业务。侧重于“农”字,偏重于“小”字,是信用社信贷业务的主要特点。因此,信用社必须立足自身业务工作特点,从小处着手,认真抓好对小额贷款的清收和管理,只有将“小”贷款管好,将小额沉淀资金盘活,才能积小成大,形成巨大工作合力,推动整体业务大发展。

(七)、可借鉴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的做法,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资产管理公司,试行不良贷款的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对于问题贷款严重、亏损面较大的农信社,可采取集中处理模式,由政府出资设立或由信用合作管理部门直接经营一个单独机构,来统一处理农信社存在的不良贷款。这有利于借助政府的财政资源来帮助信用社核销不良贷款,充实农信社资本金。对于不良贷款尚不十分严重的农信社,可采取分散式的处理模式,在农信社内部成立专门的资产保全部门或工作小组,利用自身的力量来处理本辖区内存在的不良贷款。

(八)、加强与当地党政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其理解、支持,协调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的处置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机构、农信社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农信社应在地区政治事务中积极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管理,通过发挥政协代表、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议案的质询作用以督促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正确行使权力,保护信用社的权益。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形成,乡镇企业占相当比例,而这些企业恰恰与地方政府和当地村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争取当地党政部门支持,靠行政手段协助清收是盘活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九)、运用法律武器,重拳出击,依法强制清收,保全信用社债权。由于目前法制尚未完善,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净化,对不良贷贷款采取法律行动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一些有特殊背景的企业更应慎重。同时,农信社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必须对借款人及相关债务人的资产情况摸清楚,以便在庭外和解失败后,及时要求法庭采取保全行动,否则可能因没有可供可执行的财产而达不到采取法律行动的效果。实际工作中,对那些法制意识不强,信用观念差,赖债思想严重和恶意逃债的个体工商户贷款和私人贷款,以法律手段强制清收是比较奏效的。

(十)、采取积极的清收政策,落实不良贷款清收责任制,发动和鼓励全员参与收贷,对收回的不良贷款,可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表扬,以调动员工清息收贷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那些由于信贷人员工作失误,未能对贷款风险保持应有的警觉,或对存在问题的贷款进行回避和掩盖,造成贷款恶化的,应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责令其收回贷款。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农信社不良贷款中不乏有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对这些非正常贷款和小额的农户、私人贷款,利用信用社人缘、地缘优势,进行软性清收也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清收措施。

(十一)、选择可行有效的贷款重组措施。对问题贷款采取重组措施常包括以下内容:贷款展期、借新还旧、还旧借新、减免或全减利息罚息、减免部分本金、债转股、以物抵贷、追加担保品、重新规定还款方式及每次还款金额等。目前,农信社可以采取贷款展期、转贷、借新还旧和以物抵贷等方式。

(十二)、采取以资抵债的方式清收。对于村两委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要定期进行催收,以保证信贷资金不失诉讼时效。有的村村委班子不稳定,流动性极强,要经常上门做催收工作,使新的村委成员了解此笔贷款的用途、经手人、期限等情况。对新官不理旧账的村要重点进行监控,并向当地政府反映,请政府帮助解决落实。长时间不能落实的,将该村的贷款笔数、金额、用途、贷出时间等情况在该村进行公布,让广大群众共同分析,该如何处理?乡镇企业贷款或公职人员的贷款要与党委政府进行协调。若企业的固定资产或土地使用权能确定下来,请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给予评估,将资产过户到信用社,等待时机尽快将固定资产进行转租赁或迫卖出去,本着成熟一个处理一个,达到降低非正常贷款在贷款总量中的占比。

(十三)、请求政府给予优惠政策。要密切配合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部门优势,不违农时地支持农民朋友调整种植结构模式所需的资金数额。争取适当时机请求政府给予“税率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来降低不良资产的额度,但要考虑到的政府的难处和承受能力。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农民负担减轻了,财政可支配资金受到分流,难以实现用财政补贴不良贷款的目地。

(十四)、努力提高存款增量,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党中央给我们绘制了宏伟的目标: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90%,只有农民走上了小康路,才能创建和谐社会。扶持农民富起来,是我们信用社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向农业提供资金服务,又要向广大群众传播信息,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为鼓起农民群众的钱袋子而出谋划策。农民富了,我们的服务工作跟上了,存款的增量实现了增长,拉动贷款增量上升,随之不良贷款占比自然下降,有利经营管理,实现扭亏增盈,实现信用社和“三农”双赢的效果。

第三篇: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届:

2015届

业:

工商管理

学生姓名:学

号:

2011610023

指导老师:

李淑钗

称:

讲师

2016年3月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摘要]近年来银行不良资产持续膨胀,巨额不良贷款的存在依靠银行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并且制约金融体制的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在一定条件下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会危及国家金融安全。伴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和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银行业的风险也将随之加大。我国长期以来积累的不良贷款主要是由于旧有体制造成。除此之外,政府、银行和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也对不艮贷款的形成负有一定责任。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良贷款呈现出新的特色。笔者就不良贷款成因的特殊性、不良贷款治理过程、及其治疗后果等思路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首先阐述了商业银行的重要地位和历史包袱;其次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原因;最后,给出了降低不良贷款的对策;论文认为,我们应该减少政府对银行的干预,让商业银行真正按商业原则经营,成为真正的银行。

[关键词] 不良贷款;成因;债转股;对策

The causes of non-performing loan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of banks and huge non-performing loans relies on the presence the bank's own strength is difficult to solve, and control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further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certain conditions the systemic risks in the banking system will endanger the country's financial security.With the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process and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fter the pace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to accelerate the, banking risk also will subsequently increase.China's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non-performing loans is mainly due to the old system.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banks and enterprises as stakeholders on the formation of Gen loan bears some responsibility.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sset Management Co financial and Commercial Bank shareholding reform, non-performing loans has shown new features.The author put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bad loans, the management process of bad loans, and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and so on.First of all,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role and historical burden of commercial banks;secon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on-performing loans of commercial banks.At the end of the paper, reducing non-performing loans measures.Author considers that we should reduc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banking, commercial bank according to the real commercial principles, business and become the real bank.[Key words] Loans Causes Debt Countermeasures

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原因探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一)政府行政干预不良贷款是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二)银行的负债经营管理不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行为对不良贷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危害探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不良贷款危及国家金融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二)不良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三)不良贷款阻碍银行业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三、降低不良贷款的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一)运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来平衡不良贷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二)采用债转股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三)利用上市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降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结

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致 谢 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财力所限,只能依靠银行扩大信贷投放资金,一些企业盲目扩大投资,造成企业利润率低,重复贷款,占了大量银行贷款。银行信贷质量的下降增加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目前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量偏大,不良贷款结构严峻,关注类贷款大量增加,不良贷款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复杂,信贷风险期不仅仅表现在表内业务的长短期贷款上,表外业务如梦担保等中间业务所包含的信贷风险也不断增加。巨大的不良贷款酝酿着经济危机,因此,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找出合理的对策,是很有必要的。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改革发展,商业银行纷纷大量的发放贷款,把钱大量的贷给了国内的大企业、房地产商,使国内的房地产价格和股价飞速上涨,接着又以这些高估了的房地产和股票作抵押继续向这些企业贷款。我国的不良贷款问题由来已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资料表明,2006年底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 5.3 万亿元,不良资产比重在 20%以上。2007 年底根据“一逾两呆”的分类标准,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比重已达 25%。可以说,我国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的问题已到十分严重的地步,而作为主体的商业银行的形势更为严峻。2013年初,我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额为 3.2 万亿元,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就占1.8 万亿元。2014年末,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 2.44 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906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 17.80%,比年初下降 5.32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达 20.36%,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率为 17.39%,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为 7.92%。笔者认为,这些数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银行业贷款质量的稳步提升,但是由于 2013 年我国新增贷款 2.99 万亿,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稀释不良贷款的作用,因此不良贷款率的进一步降低,仍然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随着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大,不良贷款率在下降,可见贷款规模同不良贷款率呈反比的,但我们也不能简单的将两者的关系理解成:贷款规模越大,则不良贷款率越低;贷款规模越小,则不良贷款率越高,归根结底,不良贷款率的高低从根本上还是跟信贷质量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其中,表1为2014年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增长率和不良贷款上升率。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原因探析

(一)政府行政干预不良贷款是主要原因

四大商业银行都是国家独资银行,政府常常干预不良贷款。2004年,中国政府出资救助四大银行,但异乎寻常的注资方式和非常规的渠道(动用中国的外汇储备)使一些分析师认为,这仅仅会助长银行长期以来的盲目放贷行为。最重要的问题是,此次注资限定不能用于冲减不良贷款。这笔资金是以美元方式注入的,这对调整银行的资本机构是有益的,但对冲销人民币不良贷款毫无用处。从这可以看出,银行内大量的不良贷款中行政干预发放的贷款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可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有时把商业银行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部分,经济过热时让其压缩贷款,经济萧条和需求不足时又让其增加贷款。在财政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缓解不良贷款,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但我们不应忽视准备金率上调的隐性含义,即经过了这些宏观调控举措,中国的经济仍处于过热的风险之中。上调准备金率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是银行被迫调整资产负债表,被迫将越来越多的资产转为央行的负债,无法自由放贷、自定利率的结果是使得银行资产劣质化,导致银行不愿意吸引过多的存款,然而不良贷款又没有办法真正的下降。

第二,中央级政府把商业银行贷款于财政资金的替代。例如在安排大型项目建设计划时,部分资金缺口留给商业银行贷款安排;援助性贷款,例如灾后贷款、工人安定团结贷款;政策性的扶贫贷款,等等。

第三,地方政府的干预手段和形式很多。各级政府通过指令性贷款、强制贷款、关系贷款、强制担保等手段干预金融机构的业务。例如通过现场办公,帮助项目取得银行贷款,导致政企不分,官商套取贷款不还,有些行为实际上是严重的金融腐败。各级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向银行施加压力,以便为本地区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性贷款;在清理银行不良债权的过程中,则对本地企业竭力维护,甚至帮助企业通过破产清算等途径逃废银行债务。利用地方司法部门帮助地方企业逃废贷款债务

(二)银行的负债经营管理不当

“银行是企业,不是政府的提款机。”这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实际上,目前商业银行仍在不同程度上扮演着提款机的角色。本来银行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货币资本商品的企业。但由于货币资本商品是价值形式,与千差万别的普通商品不同,资本商品具

有同质性,体现了购买能力。这种同质性在经济运行中货币的数量多少,直接影响市场供求,这就使银行具有二重性,既是企业,又直接影响经济供求总量的平衡,具有宏观经济调控的功能。在公有制银行体制下,各级行长必然以贷款为筹码作交易,交易对象可能是各级政府,高级官员,也可能是非政府企业或个人。决策权过分集中,对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组织结构不合理,依然具有行政色彩,机构庞杂,环节众多,责权不明确;稽核审查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的信贷行为时有发生。

此外,没有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统计信息披露制度。金融机构内部上下之间也不知道真实信息,业务经营的透明度极差,违规经营、账外账现象普遍。此外,商业银行“自愿”的不良贷款。有许多贷款在发放之时就知道收不回来,从银行方面看完全是“自愿”造成不良贷款。这里边有个人行为,也有机构行为,有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交易行为,也有以贷谋私、违法行为。

(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行为对不良贷款的影响

从宏观体制上讲对不良贷款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资金实行供给制,无风险约束的影响。银行的放款意识不强,只是政府部门的出纳;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由政府计划,产品的销售也由计划决定,企业没有压力。但自从实行改革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机制使企业受到市场的冲击,有些负债经营的企业大量亏损,在银行的账户上则表现为不良贷款的增加。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银行替财政还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上,以往受体制的约束,国有企业只重视向国家上缴利润,忽视自身积累,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缺乏资金。现在,面对市场竞争,要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难以得到上级拨款,只有依靠银行大量贷款。一旦企业效益滑坡,债务负担就会增大。可以形象地说,传统的利润分配体制对企业的“抽血”,在新体制下由银行承担了“补血”、“输血”的任务。同时,传统财政体制下不重视呆帐的冲销,银行提取的呆帐准备金比例也很低,冲销就更少,致使呆帐越积越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提高了呆帐准备金的提取比例,但也很有限,实际上不仅无法对付过去遗留的呆帐,也难以应付不断新增的呆帐,因为国有企业中仍存在一大批没有转轨变型的企业,不良贷款仍在大量出现。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危害探析

我国不良贷款已成为我国金融机构沉重的包袱,成为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的最大隐患,是我国最大的金融风险源。有以下几点。

(一)不良贷款危及国家金融安全

中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的贷款产生不良,就意味着贷款利息不能按时或足额收回,甚至本金也难以或无法收回时,这就导致银行的利息收入减少,另外由于贷款本金可能也无法收回这就从一矩意义上在潜在地吞 着银行资本金。因此,不良贷款过高是金融风险的一种表现方式,当金融风险达到某个临界值的时候,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因此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必须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的改革最主要的是银行体制的改革,大量银行不良贷款的存在,为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带来隐患,也大大的阻碍了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上升到很高水平,明显高于警界线,直接危及到国家金融安全。但这样不仅不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还蕴藏着一定的金融风险,影响到我国银行业的支付能力及金融稳定,危及国家金融安全。尤其是以国家信誉作担保的商业银行如果在不良贷款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之前,就进行股份改造,这种由巨额不良贷款带来的支付能力不足而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更会暴露无遗。虽然为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政府先后采取了注资、剥离等措施,但这都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面对外资银行大批量入住中国金融市场,如果我国银行业在处理不良贷款问题上仍組酷不前,势必将影响我国银行业的自主与安定。

(二)不良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

事实上,银行的资倍取决于它的资金经营及实力,如果银行不良贷款增多,收益能力下降,必然影响到银行的资倍状况,现金流入减少,筹资成本增加严艰到支付困难就会发挤兑,引发银行危机,迫使银行倒闭。从2006年的12月13日开始,外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将可以享受和商业银行完全相同的待遇。换句话说,所有商业银行可以经营的人民币业务,不管是面向企业客户还是个人客户的业务,外资银行全部可以经营。从那一天开始,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人民币存到花旗,汇丰,渣打等任何一个银行,没有人能够阻止。这些国际银行巨头和国内的银行比较起来,国际银行巨头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更有优势。由于外国银行与商业银行相互竞争,再加上国内股票市场活跃度加大,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就大面积缩水。“投资”这两字,已成为很敏感的话题。商业银行既受到外资的竞争,又因为股票市场火暴,所以本身存款大福度的缩水,目前最主要的是努力增加业务,维持生存,已经顾不上提高其竞争力。

(三)不良贷款阻碍银行业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前,有存才有贷,银行贷出去的款项主要来自储户的存款,如果不良贷款过多,银行原本计划将到期的贷款收回用以支付到期的存款,但由于无法收回或不能按时收回,导致无法支付,从而发生支付危机。不良资产的存在是长久以来的事,但银行之所以一直都没出现存款支付问题,是因为其有强大的靠山——国家,才能吸收到大量的新存款来支付旧存款。这一方面使得银行产生依赖性,不去想办法吸收存款,而是“守株待兔”地等储户来存钱,久而久之将会导致银行内部人员丧失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一切变得机械。而且,假如当某天有不可抗拒的情况发生,如战争,天灾等,将会使得银行的新存款急剧下降,旧存款的支付面临困难,借款人到期得不到存款用以维持生产经营,由各行业组成的链条只要断掉任何一节,其他的也将无法继续转动,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受阻。

三、降低不良贷款的对策

在改革中就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加以治理。既要注重源头的控制,防范新的再度产生或扩大,同时,又要做好现有存量风险的化解,两者都不可偏废。

(一)运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来平衡不良贷款

目前,国内银行控制不良贷款比例要求提高,即便银行能够很好地识别不良贷款的风险,但如何对风险予以确切地定价也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后摆在我国银行面前的一个挑战。在公开交易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集合竞价的竞争性定价中,投资者只是价格的接受者。但利率市场化后的银行不同,尽管存在竞争,但在对某一具体的企业发放贷款时的风险定价的竞争并不是完全的,银行并不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但在利率管制下,中国的银行业没有对风险进行自主定价的余地,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的银行并没有开发出相应的风险定价技术。合理的风险定价既要保证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得到应有的补偿,同时也应保证风险定价不要太低而产生新的逆向选择。于是就让市场这只看见的手来发挥作用吧。

随着中国进入WTO,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压力,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运用财政政策解决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问题,应逐步成为财政政策的重点。任何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方案,都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中国现有的银行体系中,不良贷款实际上是银行资产的亏空。然而单靠银行的自身盈利能力难以消解数额巨大的

贷款呆、坏账。剥离银行的不良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政府为防范金融风险而实行的金融调整政策。通过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接收、管理、处置银行划转不良贷款,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减少国有资产损失并通过合并收购、资产重组、债转股和股票上市等方式盘活不良贷款所对应的不良资产,以实现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化解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二)采用债转股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企业重组是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核心的环节。只有企业搞活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才能发生转变,相应的银行的不良贷款就会逐级向好的方面转化。对于由银行不良贷款所构成的企业,国家实行特殊的企业重组和改造政策,这包括:第一,允许这些企业突破所有制结构限制,实行合并与收购,把它们作为国企改革的优先发展部门。第二,允许这些企业依据行业特点和产品特点进行民营改造,或者实施职工持股制度。第三,允许出售存量资产。由国家统筹分类不良贷款所对应的企业资产状况,对于重叠的企业和产品可以按行业和地域重组;对于需要退出的行业,可以折价变现等。第四,允许这些企业优先实施激励机制,如四中全会文件中所提出的年薪制,股票权制和利润挂购分成的奖励制度。奖励比例可以提高,足以对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节约成本,开拓市场起到激励与约束作用。

(三)利用上市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降低

商业银行要改造成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银行,确非易事,不是一上市就能行的。虽然上市不能够完全的解决目前不良资产的存量问题,但为了上市,商业银行需要实施“多管齐下”的措施,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资产率。所以上市可以部分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和补充资本充足率,然而上市的目的决不仅仅是解决不良资产和补充资本金。而要通过上市进行股份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以控制和解决不良资产的增量问题,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所谓上市喜人,就是中行、交行、建行在香港上市后,招行、工行也跑步进入香港市场,从这些国内银行2006年的中期报表来看,其资产迅速上升,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10%以上,而不良贷款率则下降4%。上市是一把双刃剑,从正面看,可以改善银行的股权结构、增强资本实力、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商业银行通过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后,其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将会完全暴露在资本市场和社会舆论的严格监督之下,处理得好,将大大推动银行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锻炼和提高银行的市场适应能力,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处理得不好,则将在严酷的竞

争中被市场所淘汰。由此可见,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在资本市场的监督和检验下,对现有运行机制和股权结构进行彻底的改造,巩固财务重组和公司治理改革的成果,防止不良贷款出现反弹,使我国的不良贷款真正的降下来。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定位,同时,银行本身的产权关系的模糊、资本非人格化,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内部机制上的漏洞,是造成不良贷款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可分为政策性不良贷款和经营性不良贷款两类。其中政策性不良贷款是由于政府行为在信贷分配中过度介入,因政策不合理所形成的不良贷款;经营性不良贷款则是由于银行在信息不完全、信贷评估失误以及内部控制不严所造成的结果。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由于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上一直受到政府的巨大干预。而银行本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和机制不够现代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断升高。以至于开始全面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减少政府对银行的干预,让商业银行真正按商业原则经营,成为真正的银行。同时在银行内部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

致 谢 语

本论文是在老师指导下得以完成的,老师对课题的选题、指导等各个环节都注入心血,在我的整个论文过程中给予全程的指导。老师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待人真诚、和蔼可亲,他的为人师表以及对科学一丝不苟的作风让我获益匪浅。老师不仅对工作认真负责,还时刻关心我的学习、工作、生活,使我得以顺利地完成此次毕业论文。在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的指导老师致以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胡兵.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D].西南财经大学,2000.[2]易红.论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与法律救济[D].湘潭大学,2003.[3]陈红艳,张琳,孙玉玲.商业银行贷款集中的实证研究-基于羊群效应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1:86-89.[4]梁秋霞.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01:69-74.[5]张婕妤.试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J].知识经济,2012,01:62-63.[6]罗丽萍,劳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2:54-56.[7]王海兵,郎铸.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1:55-59.[8]方秋月.关于不良贷款“撇账出表”的思考[J].金融会计,2015,03:27-32.[9]李宏瑾.不良贷款、经济增长与制度[J].金融评论,2014,05:1-15+123.[10]刘毅,孙碧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清收中的虚假诉讼研究[J].南方金融,2015,03:90-95.[11]舒冰青.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30-31.[12]段浩.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法律规制[J].运城学院学报,2015,02:68-71.

第四篇:论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治理对策

论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治理对策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重要的金融机构,其快速发展带动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不良贷款的问题。不良贷款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良贷款问题急需解决。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贷款人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信用社的原因。对于不良贷款,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将其解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解决策略

一、前言

近期以来,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也取得了进步,支付手段也更加的快捷方便,改善了当前的经营状况。不仅仅是资金实力比以前增长了很多,而且信贷能力也大大提高,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还是出现种种问题,不良贷款就是其中之一,严重影响了信用社的发展以及生存。

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一)区县经济发展薄弱,贷款承担的风险会比较大。农村的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农业自古以来就是靠天来定的,容易受到天气、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个人的规模比较小,缺乏经营管理的经验。除此之外,农作物的收益时间会比较的漫长,资金周转不会很及时,因此就会形成所谓的不良贷款。

(二)政府的政策影响。为了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让人们进入小康社会,政府一般会向一些人群发放贷款。这固然是好事,但是也是有利有弊,这样的贷款没有有效的抵押及担保,倘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亏损,那么就会形成不良贷款的现象。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民认为这是国家给的补助,是国家奖励给自己的,不用归还。各地政府也采取各种手段来通过信用社向农民以及当地的企业贷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收成不好或者企业运转不正常,导致亏损,部分贷款是有去无回,所以造成了不良贷款。

(三)由于大多数的农民学识不是很高,故导致他们的信用意识降低,因此出现了借新还旧的现象。还有就是借贷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他们为了避免不良贷款现象的发生,他们便鼓励那些贷款的人员办理借新还旧的业务。他们这样做不仅仅是欺骗了自己和客户,更是欺骗了国家对他的信任,掩盖了事实的真相,违背了国家和政府的意愿,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信贷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素质问题。在信用社工作的人员比较少,因此他们的能力不能够胜任信用社的业务。他们每个人管理的客户人数比较多,因此就会忽略一些问题,造成管理的松散。他们管理的人数较多,所以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就会忘记到期的催收工作,还有就是他们的业务能力以及技能的掌握比较缺乏,只有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目标。

(五)这些信用社的信贷人员没有职业道德,缺乏敬业精神,对于借贷后的管理工作不认真负责,贷款到期不能够及时的催促他们还款,抵押物也不能够及时处置。借贷人员自身的原因,他们有些人员会出现意外情况或者对信用社进行诈骗的行为,这些都会引起不良贷款。

三、解决不良贷款的相关对策

(一)对于信用社信贷人员队伍的建设,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在这个贷款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员,因此对于他们的选拔要严格,防止那些有不良企图的人员进入信贷机构。除此之外,还要加强那些专业的信贷人员与刚刚入职的信贷人员的交流以及相关的业务培训,提高整体信用社信贷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素养,对于比较有效的清收方法和经验要进行宣传和推广。

(二)对于信贷人员也要实施一些激励制度,一方面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增加一下他们的收入。为了体现能者多劳,信用社逐步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奖励和惩罚分别处理,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于请收不良贷款的工作人员实行奖励制度,对于出现不良贷款的工作人员实行惩罚并且加大对其的监测,信用社定期开展内部交流会议,将奖惩结果公布于每一个人。

(三)政府对于这样不良贷款现象的约束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作者还是应该出台很多的规定的,这样就会改善当代的社会信用环境。出台相关的规定也有助于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就可以避免不良贷款,如今的信用社的征信管理经验比以前丰富许多,因此在以后的信贷工作应当积极的使用政府出台的征信系统。

(四)清收不良贷款

1.不良贷款的影响极其的不好,我们应该下大力气进行清收。在贷款的过程中,信贷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是与客户直接进行交流的人员,所以说他们自己的认知对于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不良贷款对于信贷人员的业务是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的,所以说这些信贷人员为了利益和自己的荣誉就将贷款的分类模糊化,造成了隐形的不良贷款。为了防止不良贷款的出现,我们应该划分好贷款的分类,做好不良贷款的清收行动。

2.通过一些手段来清收追回不良贷款。现在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要依法办事,对于顽固分子我们依然要依法收贷或者以其他的措施来进行收回贷款。对于那些无法寻找到的人员要通过村委会或借款人亲戚等渠道催收。

参考文献

[1] 李小鹤.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财会通讯,2010(9):37-39.[2] 成永前.浅谈企业融资问题及融资策略.现代商业,2011(8):20-22.[3] 王爱霞.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1(1):10-13.

第五篇: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施治措施

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施治措施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施治措施2010-06-29 18:20:5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施治措施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施治措施(2)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的最大障碍。如何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

一、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

几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深刻变迁直接或间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的反映。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应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信贷管理人员预防贷款风险。

一般而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借款人的原因;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失误;其它原因等三大类。

(一)、作为贷款人的农村信用社自身贷款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主要有:对新的、资本不充足的、而且尚未开发的业务融资、贷款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用于

投机性的证券或商品买卖;贷款的抵押折扣率过高,或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却疏于催收或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把希望寄托于借款人“奇迹的发生”或不再过问,使贷款造成损失等。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有: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使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或者干脆对信用社声称“反正欠

这么多贷款,不增加贷款则其他贷款更加无法归还”,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毒化借贷双方关系,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

三是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

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自然加大贷款风险。

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

(二)、借款人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借款人欺诈。借款人欺诈可分为普通欺诈和严重欺诈。所谓普通欺诈行为,指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这种欺诈的特征有:(1)借款人向

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2)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3)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严重欺诈是指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并贷款主要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这种欺诈的主要特征有:(1)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违法手段);(2)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甚至借款人根本没有正当主业,或者从事的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获取贷款;(

下载【实务探析】隐形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应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务探析】隐形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应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良贷款前清后溢成因及对策999

    不良贷款前清后溢的成因及对策 目前,不良贷款清收是各地农村商业银行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不良贷款前清后溢的现象普遍存在,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防范化解农村支行风险,提高农村......

    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施治措施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的最大障碍。如何有效解......

    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施治措施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的最大障碍。如何有效......

    高校学生欠费成因及应对策略

    高校学生欠费原因及应对策略 王志发 张永红 彭剑峰 (1、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南昌 330045 2、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11摘要: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学费是高校办......

    担保代偿成因及应对措施

    担保代偿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我司作为市场化运作的国有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一方面我们要根据产业政策导向,引导和扶持担保对象,另一方面需按照自负盈亏、自担风险、风险控制第......

    不良贷款诉讼清收法律实务

    不良贷款诉讼清收法律实务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70.0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借......

    近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升的成因及风险防范

    【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近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升的成因及风险防范李虹儒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下行的......

    抄袭作业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中职数学作业异常情况分析 倪旭伟长兴职教中心313100 在职校中,学生抄袭数学作业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也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玩疾。更有甚者索性不交作业。 下面是笔者与几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