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我市依法拆迁的建议
关于推进我市依法拆迁的建议
民革张家港市总支
房屋拆迁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城市化进程,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关系到群众生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房屋拆迁工作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市的不断发展 ,事关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征地折迁工作,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就拆迁工作,近期,我们民革总支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汇报:
一、我市拆迁工作存在中的问题 1.拆迁安臵机制有待完善。
我市拆迁过程中,一部分被拆迁人为中小企业,对被拆迁中小企业,拆迁人不进行安臵,由企业自行解决安臵问题。本次调研中被拆迁中小企业员工最少40余人,最多300余人,年产值最高超亿元,最少200余万,被拆迁企业均表示支持政府的建设,多数希望能继续经营,但实际却是面临新厂房租赁难、设备搬迁周期长、搬迁后本地员工上下班不方便等问题。一些企业本身效益较好,设备先进,环评达标,却可能因为拆迁面临贱卖机器,关门清算的境地。
而在乡镇民房拆迁中,因农民对拆迁安臵房屋要求不一致,造成往往需先签订协议,确定户型后,再进行拆迁安臵房建设,导致政府损失大量过渡费,也导致农民生活不稳定。目前我市房屋拆迁一次性补偿价格比较合理,但对土地征收后的补偿标准过低(每年260元),数年来一直未有调整,无法真正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现在物价指数不断上涨,通货膨胀严重,被拆迁农民普遍反映生活质量降低,构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由缺乏规划的前瞻性,往往造成某个区域因项目上时间紧迫,一个或数个拆迁户拒绝签字便影响整个项目,导致项目区域拆迁补偿标准往往前后不一致。
2.拆迁工作方法有待改善,依法强拆具体办法须落实。据一些企业反映,拆迁办发出拆迁通知后,未遵照拆迁通知的时间表与被拆迁企业进行沟通谈判和推进拆迁,造成被拆迁企业对拆迁办不信任,使拆迁通知缺乏权威性,也导致被拆迁企业无法对企业出路作出计划,即使有搬迁计划,也不敢贸然实施。
目前,国家规定废除行政强拆,而司法强拆的配套手续又没跟上,导致即使所有强拆手续均已完备,也无法对被拆迁人进行强拆,政府依法行政无保证,造成拆迁开始容易,收尾难。
对拆迁工作,媒体和网络的夸大报道,也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情绪,增加了拆迁工作的难度。
3.失地农民失业和村集体组织收入减少。一些被拆迁企业吸纳了大量本村村民就业,有的甚至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如果企业得不到妥善安臵,将造成大量本村村民及残疾人失业。一些村组农民已无地可耕,而目前农民多数属于低文化、无资金、无技能的弱势群体,特别是“4050后”农民,随着年高体弱,会逐渐丧失劳动能力而沦为无业人员,这些都是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部分被拆迁企业系租用村集体土地或厂房,村集体每年可收取租金数十至百余万元,现因拆迁,村集体将损失该部分收入,导致村民集体组织资金缺乏,无力提供诸如物业管理、村民福利等村级公共服务。
4.拆迁安臵过渡期和部分安臵房,存在隐患。因拆迁力度大,被拆迁人口猛增,造成拆迁过渡期间租房价格猛涨,而租金补贴已有数年未涨,造成拆迁过渡期间被拆迁人居住条件较差或须自付较高租金。政府为老弱病残搭建的拆迁安臵过渡房,无正规用地手续,按零时用房标准搭建,存在安全隐患。
安臵房土地指标短缺,造成部分拆迁安臵小区交房后一直未能办理房产证和土地证,造成拆迁户房屋房屋流通价值低,买卖行为不规范,容易产生纠纷。
5.拆迁安臵房后续管理。
村集体经济组织目前承担了新建成的拆迁安臵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物业管理费用实际大部分由村委承担,因土地租金收入的减少,可能造成村委入不敷出,影响物业管理和维护。拆迁安臵小区物业费按政府文件为运营满三年后由小区居民承担,但缺乏可操作性,无法实行。目前,小区物业很多都外包给物业公司,各镇镇府与村委目前也在探索建立自己的物业公司。
另外,公共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较少,以及对原被拆迁村的文化遗址保留,也是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相关建议及思路
房屋拆迁工作是一项程序严谨,操作规范的工作。近年来,我市的房屋拆迁工作经历了由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过程,但依然有些问题值得重视。针对目前我市房屋拆迁存在问题,其解决的对策及途径有:
1.完善拆迁的相关规划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提高补偿标准。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搞好拆迁工作的根本。要对相关办法进行修改完善。一是增加对中小型企业的厂房安臵,帮助企业租赁厂房,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二是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补偿标准应与物价接轨,建立动态补偿机制,保证失地农民生活质量。三是完善拆迁规划,使拆迁更有前瞻性。
我市拆迁规范行文件的修改和制定要与新《拆迁条例》接轨,尽快着手开展修改地方法规的调研、起草工作,尽快起草新的《张家港市地上建筑物征收补偿办法(草案)》提交全体市民征求意见,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市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工作依据的制度改革。
2.完善工作制度,实现诚信拆迁,加大拆迁宣传力度。
一是完善组织机构。房屋拆迁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广泛参与,成立城市拆迁建设指挥部实行领导和综合协调,同时要建立以单位为成员的协调小组,如规划、监察、民政、财政、国土、建委等职能单位的参加,实行现场会办制。设臵具体办事和管理的内设机构,如拆迁科、拆迁办,二是提高工作效率。拆迁工作人员坚持做到秉公办事,不偏不袒,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以第一时间、第一力度、第一精力提高工作效能,不分昼夜,不厌其烦,热情服务,排忧解难,为拆迁奠好基、铺好路。三是加强宣传力度。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等要多宣传政府拆迁工作对百姓生活带来的好处,舆论监督更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从而使市民了拆、支持拆迁工作,确保拆迁工作的顺利实施。
3.坚持以人为本,提供良好的配套措施,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针对基础设施、交通、商业、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规划弥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配套措施,加强对拆迁群众的帮扶工作。一是提供就业保障。预防因被征地拆迁户不能就业,“坐吃山空”。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就业免费培训、提供就业 机会等方面,为其提供条件。二是拓宽社保渠道。提高土地补偿标准,由相应的机构定期发放,切实解决被拆迁户的实际生活困难。三是解决跨区域拆迁户子女就学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协调,制定统一的办法,妥善解决跨区购房拆迁户子女就近上学问题,确保拆迁户家庭的子女能够及时就近按同等条件入学。4.拆前建房,推行现房安臵。
一是现房安臵。房屋拆迁的实质是补偿与安臵,其中安臵地点、安臵房标准、安臵时间、安臵房环境,被拆迁人十分关注,实行现房安臵有利于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可减少因安臵房建造时间带来的过渡矛盾、面积矛盾及环境条件不明的矛盾。二是针对老弱孤残等弱势群体更要提前。
5.建立拆迁安臵小区长效管理
一是建立业主委员会。各村委会要及时督促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作出重大决策要征求村委会的意见。对小区的门岗执勤、治安巡逻、卫生保洁、设施维修等环节要制定具体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并接受业主委员会和业主的监督。二要明确权责,要把加强拆迁安臵小区物业管理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加强拆迁安臵小区物业管理,要坚持村(居)属地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形成行业管理部门牵头,各部门主动配合,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属地管理协调、职责明确的物业管理工作新机制,明确区分物业管理与水、电、有线电视、垃圾清运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责任,这些单位应当直接向最终用户收取相关费用。明确各涉及部门的职责,规定监管流程,防止多头管理或失管真空现象。另外,对于物业管理费的最终承担,要根据实际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补贴等办法。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拆迁安臵小区合理规划物业管理用房,把物业管理用房的出租收益作为物业管理经费的重要收入来源。拆迁安臵小区物业管理费涉及的营业税及物业管理用房出租涉及的相关税费,可返还给相关村镇专项用于相关拆迁安臵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四是拆迁安臵小区的垃圾清运费,环卫部门给予减半收取。五是对困难拆迁安臵户的物业管理综合服务费予以减免。
第二篇:关于推进我市地税系统依法治税进程的措施和建议
关于推进我市地税系统 依法治税进程的措施和建议
**地税**分局
“法治、公平、文明、效率” 作为我国新时期治税思想,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立足点和灵魂,是税收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首先,从全社会来说,应进一步树立税法的权威性、统一性,进一步增强全民税收法制观念,使税收工作得到切实的法律保障,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其次,对税务机关而言,坚持依法治税应强调从严治税。各级税务机关应发扬“铁石心肠、铁面无私、铁的手腕、铁的纪律”的“四铁”精神,严查细管,确保国家税款应收尽收。再次,对纳税人来说,依法纳税是依法治税的重要方面,是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只有尽快提高全体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才能为依法治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基础。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以期加快我市依法治税进程。
一、改革与完善税源监控措施及税收计划的制定和分配办法,提高其科学性、准确性
税源管理是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税收计划的基础和依据。“分析税源变化情况,正确反映税收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为税收决策提供依据”是税收管理科学化的奋斗目标之一。税源管理的基础是税源调查,搞好税源调查就是为了贯彻执行依法治税的中心理念,做到应收尽收,既不收过头税,也不少收税,最大限度地减少“寅吃卯粮”或有税不收等行为和弊端。长期以来,税收计划的编制一直是以财政需要为目的,采用的方法常称为“基数法”,用公式表示为:计划期税收收入=基数×系数±特殊因素。其优点是方法直观,可操作性强。缺点是增长系数的大小难以确定。如果增长系数确定得不好,容易造成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脱离。如果税收收入计划数超出了经济承载能力,就会为完成计划不顾政策,该退不退,该抵不抵,延长预征期,寅吃卯粮。如果税收收入计划低于经济税源的实际能力就会造成当收不收,欠税增加,越权减免等现象的发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的框框,按经济规律、市场供需关系配臵资源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为此,必须进一步改革税源监控措施,逐步将税源的动态发展臵于我市地税系统的有效监控之内,要进一步将税收计划的制定与我市国民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要在全市实现以国民经济的税收负担率替代“基数加比例”作为计划制定与下达的主要依据。
第一、在思想和组织上重视经济税源调查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国有资本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情况下,做好经济税源调查工作,首先应在思想上认识到加强税源调查工作是科学制定税收计划的基础,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前提。其次要适当改变目前税收计划、统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在人员分配上,除了分出专人从事报表的数据处理外,应另成立调查小组,负责各种专门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及时了解税源变化状况,指导税收征管工作。
第二、采取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经济税源调查方法很多,且各具特点,为了及时、准确地获取税源信息就要采取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综合运用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科学的方法,弥补常规全面调查的不足。同时,对有关税源统计资料的取得,不一定全都要发放调查表并层层上报,而要综合利用有关部门、中介组织的多种信息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加工推算。
第三、科学地确定调查内容和项目。应当注意:
1、取得资料的需要和可能性。即调查项目只应列出切实满足调查项目的所必需的 而又可能得到的答案的内容。
2、解释的同一性。即调查项目的表述必须明确、统一、易懂,不能模棱两可,避免引起误解而造成登记的差错。
3、项目间的衔接性和时间上的可比性。即调查项目之间尽可能彼此联系和衔接,以便相互核对,同类调查项目尽可能前后一致,以便进行动态对比。
二、加强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我市地税系统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素质
地税干部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税收执法行为是否公正,关系到地税机关的地位、形象,关系到税务行政执法质量和为纳税人服务的质量。鉴于部分地税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必须通过分层次、分对象进行学习培训来解决。
第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熟悉履行领导职责所必须的基本法律和知识,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税务行政法律事务的综合能力。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实践“三个代表”,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具体做到:一是要树立依法征税观念。凡事要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搞狭隘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如省级收入要与市(县)级收入并重,不论地区税源充裕、缺乏,做到应收尽收,地税与国税之间应主动通报情况协调行动等等;二是要树立公平执法观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型企业都是平等竞争的市场主体,权利平等,义务平等,违章受追究平等的“国民待遇”,任何不符合政策的对个别企业的“特别关照”都是对其他企业的歧视,也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格格不入的。三是要树立依法服务观念。税务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代表国家执行公务,要落实实施税收征管新战略,促进税收管理理念从“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确实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任何特权思想和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工作作风都是错误的和不可取的。
第二,加大对干部的各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全市地税干部的整体素质。税务干部素质从广义上说包括受教育程度、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法律知识、业务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公关能力、办事态度及效率等。干部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税收的执法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是组织税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坚强的政治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深刻认识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性和不依法执法的危害性,牢固树立为税收事业献身的崇高信念。二是对税工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培训,特别是对《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的培训,使全市税务干部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执法。三是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岗位,开展具体执法操作程序的培训,狠抓岗位练兵,培养征管能手。四是加强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能力的培训和考试,强化先进科学技术在现代征管中的应用,争取使全市的地税干部都熟练掌握各种必需的操作软件,提高行政效率和执法水平。
三、继续深化征管改革,为依法治税打下坚实的体制基础
深化征管改革是强化依法治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总结征管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在落实好“机构设臵、人员编制、领导干部管理、经费管理”等四垂直的条件下继续全面深化征管改革。征管改革的实质是要建立起一套对外监控有力,对内科学分工,相互制约的高效运转的执法新体制,从而使依法治税有坚实的体制基础。
第一,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机构分设以来,特别是九七年征管改革以来,我市基本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有利于参与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和加强税收宏观调控作用,从有利于强化地税工作职能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从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地税公务员队伍,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出发,进行机构设臵,工作运转比较协调,有力地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机构设臵方面,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征管职责不够清晰;二是内外资税收管征不够统一;三是个别基层单位管辖范围偏小,浪费税收成本;四是市局机关科室和基层分局机构规格不一,不利于指导工作、中层干部交流。针对上述暴露的问题和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是要调整征管机构,理顺工作职责,切实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市局要严格上级核定编制数,合格调配人员,把税收业务骨干充实到基层,确实做到人员、征管、经费向一线倾斜。调整的原则是在不削弱征收和稽查的基础上,达到征、管、查三个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二是撤销外税分局,实行内外资税收统一管理模式;三是本着明确职责,强化管征,精简机关的目的,调整市局机关的机构设臵,把人教科同监察室合并,设立人事监察科;把税政(社保)科与征管法规科合一,设立税政征管科,压缩机关人员,减少管理层次。同时做好市局机关股室升格为副科级的上报审批工作,确保既能与国税系统同规格,又有利于机关科室领导与基层分局领导的交流和培养。
第二,建立和完善新的征管体制。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颁布施行,为做好“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科技加管理”三篇文章提供了制度、机制和手段的保证,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全面做好各项税收工作,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税收征收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具体规范,确保了税收征管措施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前瞻性,这对进一步推进税收的现代化进程,加快构建我国现代税收征管新格局必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当按照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征管改革建立以信息化加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和机制,以促进税收执法的规范、高效,推动税收征收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税法的权威性、严肃性、统一性和完整性,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
一是完善纳税申报,推行分类管理。认真做好税收“双定户”的银行划缴征收方式的改革,加快税收电子化进程,构筑强有力的现代技术支撑体系,推进和实施重点税源户多元化申报进程,完善税源监控;
二是强化集中征收,优化为纳税人服务。落实《**市地方税务局办税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从场所、业务、职能、行为、制度等五个方面进行规范,开展地税服务年活动;三是夯实征管基础,抓好各项税收工作。做好征管基础工作的关键是发票管理、征管资料、民主评税。首先,重视发票管理工作。严格把好“领、用、存”关口,实行电脑记账,定期盘点库存,实行制约机制,定期开展检查,落实执法责任制;其次,落实资料管理办法。征管资料要按**市局要求,改由服务中心管理,建立资料库,按归档。建立每月资料归集日制度;再次,公开民主评税。民主评税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经验后,今后“双定户”的税收管征工作,严格按照民主评税工作的程序进行,使税收管征体现“公开、公正、公平”。
四、加大稽查力度,增强执法刚性
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的“重中之重”,是强化依法治税的关键环节。针对全市涉税犯罪逐年增多的现象,一定要采取得力措施,依法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
第一,抓稽查单位规范化建设。要在巩固、完善和深化上下功夫,着力完善举报管理和挂牌督办制度。充实稽查力量,使税务稽查人员总数达到基层征管人员的15%--20%;建立稽查员等级制,使稽查走向科学化管理轨道;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税务稽查干部的违法行为;建立以人均检查户数、检查面、微机选案率、案件处结率、查补税款入库率、税务案件处罚率、复查合格率等指标组合而成的稽查考核指标体系;着重于稽查案件证据收集的合法化和规范化,可借鉴检察、司法部门的证据收集整理方式和程序;建立二级专业稽查体系,即专职的稽查机构与征收单位的稽查部门二级体系,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关系。通过税务稽查不仅可以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而且也是对税务机关贯彻执行税收法规的一种自我检查监督,防止出现“人情稽查”及其它干扰。
第二,改革稽查方式,着力开展专项行业稽查工作。配套纳税信誉等级的评定,根据不同等级,区别对待,大力推进税收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对重点行业开展税收专项检查,结合稽查建议书制度和稽查征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征管和稽查部门之间的沟通,以促进税收的日常管征;建立案源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协税护税网络,特别是国地税之间建立一套科学的联系制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可选定一定数量或比例的典型案件在全市较有影响的媒体上予以曝光,增大对犯罪分子的威慑力。
五,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实践证明,如果权力缺乏监督制约,就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为保证依法治税落到实处,就必须完善内部和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第一,加强内部监督。一是全面推行税务行政执法责任制。要在明确执法部门职责、规范执法程序的基础上,对不履行职责或执法不当行为追究当事人责任,其目的一方面是给执法人员增加压力,督促他们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尽量减少或避免工作失误,以便更好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少数素质不高或心术不正的人有所收敛,不犯或少犯错误,把不良苗头和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税务执法检查。针对执法检查个别流于形式,检查标准尺度不
一、检查结果无如实上报等现象,一方面要持续深入地开展执法检查,保持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坚持以税收法律法规作为检查依据,对检查出的问题真正落实整改。三是要建立税务行政损害赔偿制度。根据《国家赔偿法》有关要求,要建立起税务行政赔偿的有关实施办法和对个人进行国家赔偿的具体规定,切实保护纳税人利益。
第二,加强外部监督。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为加强外部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税务机关应本着对党对国家高度负责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主动接受外部党组织、人大、政协、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强化公开制度,做到税法公开、政策公开、征管制度公开、税务人员纪律公开、税务案件查处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税收工作。
六、加强税法宣传,优化依法治税环境
在新的历史时期,税收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实践证明,税收宣传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提高全民的纳税意识,实现依法治税,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全体税务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公民的纳税意识普遍提高了,偷、抗、骗税心理和行为减少了,人们真正从内心认同了纳税光荣、偷税可耻,依法治税才会有坚实可靠的社会基础。
第一、必须尽快建立统一完备的税法公告制度,增强税法的覆盖面、渗透力和透明度
第二、坚持不懈地搞好税收宣传月。笔者认为,一是在宣传内容上,要突出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和芸芸众生密切相关的地方税种,如个人所得税、车船税、房产税等,以期引起人们的共鸣。二是在宣传形式上,不宜总是用摆摊设点、标语广播等老一套办法,而应开动脑筋,因地制宜,推陈出新,这样才能引人入胜,在潜移默化、妙趣横生中受到税法的熏陶。三是在宣传对象上也要突出重点,其中首要的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将税法列入普法的重要内容并加以认真考核,要在党校的课程中加设一门税收法制课,重要政策法规出台和重大案件的查处要及时通报,使各级领导树立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如果领导干部遵纪守法,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那么就会影响一大片,领导干部的税法意识增强了,自然会支持地税部门独立执法,而不会随意干预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其次是各界知名人士,以及“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因为他们的知名度较高,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都十分广泛,如果他们的税法意识提高了,其轰动效应将非常巨大。四是在宣传手段上,应该多借助新闻媒体优势,主动与他们联系,邀请他们参加有关宣传活动,在电视或报刊上开辟专题节目(栏目)、举办系列讲座;还应发挥电子信箱、国际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及时将有关最新税收政策法规传播出去。
第三,深入持久地搞好日常宣传。宣传活动仅仅靠突击是不行的,而必须持之以恒,并将其作为与业务工作一样重要的工作来抓,搞好经费、机构、人员三落实。一是要成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二是建立税收宣传工作机制,制定一定时期内税宣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重点、措施、步骤及检查考核办法,使税收宣传工作真正有章可循,逐步走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第四,宣传税法应注意从小抓起,地税部门应加强与学校联系,定期到中小学宣传税法,要尽快与教育部门联系,编写一些分别适合于中小学生的税法宣传教材,将其纳入教学内容,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五,开展地税形象工程,要象企业搞“CI(企业形象)”一样,建立以依法治税为主要内容的地税形象工程,既树立地税良好形象,也利于严格执法和接受社会监督。
七、要紧紧依靠各级党政人大支持,建立完善的协税护税网络
各级党政人大的支持是税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地税部门作为依法治税工作的主力军,自身一定要严格按照现行税收管理体制办事,切实保证统一税法的有效贯彻,同时只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依法治税才能顺利实施。税务部门要积极向党政人大领导宣传税收政策,尤其要争取将比较成熟的税收规定转化为当地党政、人大的规范性文件,甚至地方法规,大力提高税收的执法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在执法中涉及对当地经济有较大影响的企业时,应主动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商解决办法。此外,要着重加强与如下部门合作:如与工商部门的合作;与公安部门的合作;与银行部门的合作;与建设、规划、房管、计划等部门的联系;国、地税之间的沟通以及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合作等等。
第三篇:依法征地拆迁
依法征地拆迁
一、“依法征地拆迁”政策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征地拆迁项目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纠纷问题也呈多发态势,在“征”与“不征”,“拆”与“不拆”之间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认真解决征地拆迁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征地拆迁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干部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对征地拆迁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在一些地区,GDP是衡量干部政绩的最重要的指标,GDP的增长率影响到干部的升迁。有的地方行政官员为了在有限的任期内早出“政绩”,不顾本地实际情况,置长远利益于不顾,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杀鸡取蛋、竭泽而渔,只管自己“政绩”显赫,而不管群众的承受能力,盲目地大量地搞征地拆迁,使资源过量消耗和严重浪费,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补偿政策不够明确。一方面在农村,征地补偿政策不一的问题非常突出。不同时期的补偿标准不一样,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补偿标准也不一样;乡与乡、村与村,甚至于同一个村的同类地块也不一样,造成农村基层干部工作难做,农民群众思想难通的困难局面。1
另一方面在城镇,有些地方针对不同建设项目或在不同时期以政府行政规章和文件的形式出台的补偿标准有一定差别,造成区与区、街道和街道,甚至同一条街道上同类房屋拆迁补偿标准不一样的情况,引发了不少纠纷。三是农村村民与城镇居民的补偿标准不一样。农民与城市居民进行比较,这在城乡结合部位也是引发矛盾纠纷的重要因素。
(三)工作方法简单。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有的地方工作方法简单,如在拆迁之前不进行必要的公示,就随意在房子上写上很大的“拆”字,甚至不签拆迁协议就停水断电、上房揭瓦,严重影响拆迁的正常生活;有的工作人员把思想暂时不通的拆迁户称为“刁民”,把确有困难的群众称为“钉子户”;有些地方把拆迁工作交给“拆迁公司”,甚至随意出动警力;有的地方搞株连。
三、“依法征地拆迁”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做好征地拆迁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征地拆迁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端正城乡建设的指导思想,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征地拆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履行有关程序,坚决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行为。
(二)严格执行农村征地程序,做好征地补偿工作。征收集体土地,必须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依法规范有序开展。征地前要及
时进行公告,征求群众意见;对于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必须妥善予以解决,不得强行实施征地。同时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标准。要加强对征地实施过程的监管,确保征地补偿费用及时足额支付到位,防止出现拖欠、截留、挪用等问题。征地涉及拆迁农民住房的,必须先安置后拆迁,妥善解决好被征地农户的居住问题,切实做到被征地拆迁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三)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依法依规拆迁。城镇房屋拆迁,必须严格依法规范进行,必须充分尊重被拆迁人选择产权调换、货币补偿等方面的意愿。立项前要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被拆迁人的意见,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控制拆迁规模,严格控制强制拆迁的数量。程序不合法、补偿不到位、被拆迁人居住条件未得到保障以及未制定应急预案的,不得实施强制拆迁。
(四)健全工作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当地政府部门应及时掌握和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矛盾积累激化。要健全征地拆迁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快建立上下贯通的信访信息系统,积极探索征地拆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防止简单粗暴压制群众,避免因征地拆迁问题引发新的上访事件,一旦发生恶性事件,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稳控工作,防止事态扩大。
(五)强化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监督部门应认真检查当地政府部门征地程序是否合法、拆迁行为是否规范,补偿安置
是否合理、保障政策是否落实等情况,对采取停水、停电、阻断交通等野蛮手段逼迫搬迁,以及采取“株连式拆迁”和“突击拆迁”等方式违法强制拆迁的,要严格追究有关责任,对因工作不力引发征地拆迁恶性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以及存在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篇:拆迁建议
关于对房屋拆迁问题的几点建议
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使武汉市容市貌大改观,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旧城改造面临着大量搬迁问题,为建设稳定和谐社会,前段拆迁工作中,市政府和城建系统制订了多项拆迁管理规定,为城市拆迁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由于拆迁工作复杂,面临多种思想和实际问题:
一是开发商或拆迁公司工作人员,在搬迁工作做不通时,就采取威吓,恐吓及暴力等手段,如:泼大粪,敲砖打洞,坐着不走,干扰拆迁户正常生活,使群众不敢在原居住地居住,给社会现代化蒙上了阴影。
二是拆迁中“老实人”吃亏现象较严重,积极配合拆迁工作的总是低价先搬出,到最后所谓的钉子户都是高价到手才搬走,使群众深感拆迁中的不公平,不公正。
三是为了谋取更大利益,许多拆迁户以各种理由躲起来,不与拆迁工作人员见面,致使拆迁工作难以开展。
建议:
一是,大力宣传城市建设的意义,让更多群众理解,使群众正确处理好个人、小家和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是,请专家和有多年拆迁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研究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拆迁工作细则,尽可能将近几年来拆迁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纳入细则,让工作人员和拆迁户严格对照细则操作实施,避免随意性,做到公平化,做到有法可依。
三是,把现有拆迁户中的实际政策(即越晚越受益)真正转变成先搬先奖励,加快拆迁进度,减少各项开支。
四是,要选拔一批有文化、懂政策、守纪律善于做协调工作的人员参加拆迁工作,加强对拆迁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拆迁工作人员的素质,(周 艳)
第五篇:关于推进我市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
关于推进我市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
2010年,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若干意见》、《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和重视。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学前教育也十分重视,特别是近两年政府投入明显加大,新建、扩建幼儿园的步伐明显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明显加强。全市公办幼儿园(含集体办)316所,占73.5%,省、市级优质幼儿园317所,占73.7%,就读于公办幼儿园(含集体办)在园幼儿占84.6%,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公办幼儿园为主、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为主的良好发展态势。市政府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强苏州市区住宅区配套幼儿园、中小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意见》,2011年初又及时出台了《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我市现状提出了学前教育发展20条,明确了我市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各市(区)也先后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
贯彻落实意见,为全市学前教育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市学前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入公办优质园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城乡一体化、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当前我市学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前教育资源总量相对不足
全市每年新出生人口约9万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外来新生人口。据统计,2010年,苏州常住新生人口达44660人,外来新生人口则是49530人。2011年全市幼儿园招生数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8569人,增长了14%,其中主要是外来新生人口,今后若干年这种情况仍将持续。新生人口增长给我市的学前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而且在入园需求上有向城镇集聚的趋势,使公办优质园更加供不应求,不少幼儿园班容量已大大超额,给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由于3~6岁的学前教育学位已十分紧张,对接下来要推开的0~3岁早期教育,受场地条件的限制,更是困难重重。
(二)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政策支持滞后
学前教育必须坚持以公益性为导向、政府负责、教育部门主管、公办为主的原则,而依当前的体制,公办幼儿园包含了差额补贴的公办园和自收自支的集体办幼儿园两种情况,在体现公益性和普惠性的要求下,幼儿园的收费是限定 的,而随着幼儿园硬软件的改善和教学要求的提高,幼教年生均成本在不断提高,据反映大约为4000~10000元,这就使得原有的政府扶持水平已不能满足幼儿园运行的要求。而一些场地较小的自收自支幼儿园限于办学规模,已出现收支倒挂的情况,维持运转非常艰难。必须要研究出台并落实新的扶持机制,把政府负责、公益性、公办为主的原则落到实处。
(三)配套幼儿园建设问题突出
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是解决幼儿入园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对此相关文件有明确的规定,但落实情况不够理想。一是规划的整体性、科学性不够,随着城区的扩大,住宅用地在不断向周边拓展,而相应的幼儿园等公用事业的规划没有及时跟上,等住宅一批批落成,已无地可用于幼儿园建设。特别是一些零星开发的住宅项目,单项总量不大,而周围连成一片,配套就成了大问题。部分商住楼名义开发项目,实质上有大量是住宅,却没有纳入相应的配套要求中。二是部分开发商受经济利益驱使,在建设中对已规划的幼儿园缩小面积、随意更改布局,造成新建的幼儿园建成时就硬件不达标。三是按政策规定,配套幼儿园是公共教育资源,属国有教育资产,应按属地移交当地政府承办幼儿园,目前无偿移交和归口管理还得不到落实。四是政府对开发商建设幼儿园的监管制约不够有力。特别是文件规定的教育部门在
设计和验收环节参与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缺乏硬性制约手段,政策规定难以落实。
(四)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诸多“瓶颈”
一是教师的编制偏紧。目前全市学前教育在编教师比例为53.5%,虽然为全省最高,在全国也名列前茅,但是与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相比仍然相差较大,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对幼儿园的核编数量仍然停留在80年代的水平。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公办园必须做到 “两教一保”,确保主要教职工进入事业编制。目前我市在编教师比例与政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无法适应幼儿园扩容、新建园对幼儿教师需求激增的要求。
二是教师的待遇偏低。由于编制紧缺,致使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身份比较复杂,报酬差距较大,普遍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2010年全市公办编制幼儿教师的年收入约为7万左右,公办中自收自支的集体编制的年收入约4~5万元,不在编的平均不到3万。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使部分幼儿园的师资队伍不稳定,制约了办园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幼教均衡化、特色化发展。
三是教师的来源偏少。根据我市制定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拟新建(包括改扩建)幼儿园197所计算,每年至少需要增加500多名幼儿教师。我市幼儿园的专业保健保育员也十分缺乏,人员绝大部分来自非相关专业,许多保健保育
员仍没有相关资格证书。从全省来看,主要有南京、苏州、徐州3所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幼儿教师,苏州幼师承担了目前我市主要的师资培养任务。该校总占地面积还不到70亩,其中校本部位于虎丘名胜区的塔影园占地面积仅为38亩,场地很小,由于受场地限制,学校不得不租借校园外的房子解决部分学生的住宿,安全隐患突出。办学条件明显不达标,制约了办学规模的扩大,每年毕业仅仅400人左右,其中本地生源只有200人左右,这必将对全市学前教育师资的补充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苏州幼师易地新建,扩大办学规模已迫在眉睫。
(五)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管理存在缺位
在坚持公办为主的前提下,鼓励发展民办幼儿园是政策导向。但相应的扶持政策还没有能落实到位。一些收费较高的高档园,面临办学成本高、场地租金高等困难,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更多的收费低、条件差的幼儿园,办学水平差,师资薄弱,无法实现良性循环。更有不少无证幼儿园,以营利为目的,不仅质量差,而且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由于幼教供求矛盾的存在,有关部门面对这种状况管理上显得两难,要按文件在明年年底前全面清除无证园还任重道远。
二、推进我市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切实履行政府责任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
发展学前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一是发展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苏州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内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大力发展优质的学前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苏州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是建设“三区三城”总目标的题中之义。二是更好地发展学前教育是苏州教育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要求个层次各门类的教育都要符合现代化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而且要不断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抓好学前教育这个开端,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养成、个性和创造意识。三是更好地发展学前教育是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以后的普遍要求,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内容,也是当前苏州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有没有良好的学前教育,关系到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关系到社会稳定,同时也反映出各级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和能力。各级政府一定要按照中央、省的有关精神和政策规定,把学前教育的发展摆上重要位臵,切实履行责任,落实政策措施,努力抓紧抓好。
(二)科学规划,着力解决配套幼儿园问题
幼儿园建设是城市配套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套幼儿园建设不到位是当前学前教育的突出问题。一是要加强规划的整体化、科学性和前瞻性,严格把好审批关,新开发项目不应再出现配套幼儿园建设不到位问题。二是要完善政策措施,落实幼儿园按照人口和小区分布合理规划布局,防止零星开发的住宅项目累积和商住楼开发项目造成的幼儿园配套不足问题。三是无论政府整体规划的幼儿园还是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都要落实由教育管理部门从设计开始介入的制度,确保建设符合规划和教学功能的要求。四是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要严格落实建设责任和建设后无偿移交给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必要时市政府可专门发文再次明确。五是对现在已经存在的由开发商出租的小区幼儿园要重新定位,明确产权归属,不能明确产权国有的,在出租竞标时须由教育管理部门提出建议价格,控制租金恶意炒高。
(三)抓好落实,发挥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要理顺关系,为幼儿园自主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我市公办幼儿园有三种不同管理体制:即小学附设幼儿园、独立幼儿园、机关(街道、妇联)主管的幼儿园,前两种由于有财政补贴机制、教育部门主管等因素,师资力量强、办园质量高,大多为优质名园。应强化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为主的机制,大力支持幼儿园的自主发展、主动发展。二是要切实解决公办教师编制问题。要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公办园必须做到“两教一保”的要求,实事求是地重新核定编制数量,制定并落实每年的编制扩充计划,确保主要教职工进入事业编制,确保在编教师比例有较大的提高。
三是要研究出台新的财政扶持机制。公益性的学前教育的大发展必须依托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随着事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群众需求的增长,原有的扶持水平和机制已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必须研究由各级财政分担的、新的、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建议:第一,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象新建小学一样,对各区(特别是古城区)新建幼儿园项目,在建设资金上给予帮助。第二,尽快出台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财政补贴机制。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实行了相关的补贴政策,为各地提供了借鉴。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尽快使之付诸实施。第三,努力解决幼儿教师待遇偏低、收入差距偏大问题。要通过纳入或参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建立各级财政分担的补贴、奖励机制,逐步提高幼儿教师的收入水平,缩小同一单位人员的收入差距,尤其是对公办幼儿园中的集体性质幼儿园要有力度更大的扶持措施,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化、特色化发展。
(四)多元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
学前教育的发展不应由政府大包大揽,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我市目前幼儿园的公民办比例比较合理,公办为主、民办为辅、公民办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各级政府要在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上花更大力气。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民办幼教机构的准入和管理。对面向大众、收费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要实事求是制
定合格条件,使其适合相应人群的需求。对收费高的高端民办幼儿园,要鼓励错位发展,加强质量监管,使其不断提升办学理念、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帮助其创特色、树立品牌。要理顺早教管理体制,把好早教机构的准入关,并加强日常监管,防止某些机构以早教的名义,骗钱害人。二是要实行公民办一体化的管理,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实行民办幼儿园享有相应的财政补助机制和公用事业减免费用等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奖励制度鼓励和扶持其发展;对租金偏高的幼儿园要协助其降低租金、减少运行成本,并适当给予减免;给予民办幼儿园在教研活动、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评比考核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待遇。三是要积极借鉴外地经验,探索由公办名园向民办幼儿园派驻园长、教师,实行名园输出管理,帮助其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
(五)大力培养,优化学前教育师资队伍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是江苏省专门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力量较强的专科学校,每年培养的学生因为质量高、需求量大而炙手可热。教育部提出的要加大学前教育大专院校建设和专业建设的要求和群众对学前教育需求的增加,使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加上“苏州市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已经启动,明确幼师现址列入古迹保护开发范围。市政府要加大力度,加强协调,按
300~500亩的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标准和3000~5000学生数的办学规模,易地新建,并乘势而上,争取办成独立大专院校。这样幼师可以培养更多的优质幼儿师资,增设苏州紧缺的相关专业,并更好承担起全市学前教育在职培训、教育研究等任务,为我市学前教育师资补充和提高质量提供保障。
(六)提升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质量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幼儿园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以《学前教育发展纲要》和《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在幼儿园办园目标、园本课程建设、幼儿园一日活动、环境构建等方面进行理念上的引导、实践上的指导、评价上的跟进,坚持突出游戏化、活动化,坚决抵制小学化倾向,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建构起一个科学的、分层的、凸显个性发展的园本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课堂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