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行政队伍公正廉洁执法执业对策研究
司法行政队伍公正廉洁执法执业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司法行政机关是法制建设的职能部门,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和服务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但在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叙述公正廉洁执法、意义、挑战、司法行政队伍现状、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的联系来突出公正廉洁执法的重要性,以此来对我们从事司法行政工作的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关键词:公正廉洁执法 意义 挑战 现状 措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2009年12月18日下午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推动政法工作全面发展进步,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提出了抓好三项重点工作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笔者认为“公正廉洁执法”是实现前两项的保障,“公正廉洁执法”始终引领着司法行政正确的前进方向,司法行政工作者牢固树立公正廉洁执法的理念才能使司法行政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公正廉洁执法”与司法行政队伍所开展的若干端正司法行政队伍的思想,保障司法行政队伍的纯洁性的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公正廉洁执法
(一)公正廉洁执法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高度重视、科学分析、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减少社会风险和动荡,至关重要。解决公正问题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持依法、及时、合理解决的原则,采用教育、协商、调解、司法等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并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而这一切都赖于公正廉洁执法机制.(二)公正廉洁执法就是要公正地解决社会矛盾及涉法冲突。
执法不公,不仅不可能平息纠纷,甚至可能激化矛盾。公正意味着公正无私且不怀偏见,对各种不同的意见或观点给予同等的关注。例如,在审查案件时,既要审查证明嫌疑人有罪的材料,又要审查证明嫌疑人无罪的材料。司法机关不仅自己在执法活动中坚持公正执法,而且,要监督其他司法机关在诉讼活动中公正执法,文明办案,实现公平与正义,消除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公正因素。
(三)公正廉洁执法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法律屏障。公正廉洁执法原则要求司法工作人员认识到职业所赋予自己的崇高责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够折射出社会正义,以自己的良心对法律负责、对事实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当事人负责,以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处理各种法律事务,并最终实现社会正义。
二、加强公正廉洁执法意义
(一)公正廉洁执法是提高执法公信力的关键。
正人先正己,政法机关只有真正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才能理直气壮地对别人进行监督。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不仅要以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为目标,全面加强和改进诉讼监督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等问题,而且要着力解决制约检察机关自身公正廉洁执法的突出问题,强化检察队伍素质建设,提升检察机关执法能力和执法形象,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执法公信力。
(二)公正廉洁执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
执法公正是指在执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了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实现了公平和正义的目标。执法公正廉洁是执政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保障,是执法活动内在的价值追求,是执法机关追求的最高目标。执法公正是社会公众对法治的企望和普遍追求,没有执法公正,就没有社会稳定可言。执法公正与社会稳定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稳定是以公正为前提的。执法公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最后的保障,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维护稳定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就是执法,并且核心、关键就是要执法公正、执法严明。只有执法公正和廉洁,才能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内部矛盾,才能有效维护社会安定和法制秩序。
(三)公正廉洁执法有利于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只有当法律得到公正的、规范的执行,当执法者对于法律表现出了足够的尊崇,当法律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时,人们才会对法治产生信心,进而尊重和服从法律。因此,执法机关的工作,对于宣传法治,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人们通过执法机关的执法实践来树立法治理念确实是一种生动有效的学习方式,执法机关的公正执法就是最好的法治宣传。所以,政法机关依法办事、公正执法、廉洁奉公会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公正廉洁执法面临的挑战
公正廉洁执法是人心所向,理所应当,然而,目前政法机关在公正廉洁执法方面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却不容乐观,甚至是十分严峻的。
(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望越来越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物质财富总量有了极大的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这给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国家法制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期望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实现共赢、双赢和多赢,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因此,摆在政法机关工作人员面前的任务是:尽快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现实要求和强烈愿望,努力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
(二)人民群众对自身合法权益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以人为本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自身权益的实现和保护也越来越重视,试图运用法律手段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在新形势下,广大人民群众对同工同酬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愈来愈重视;对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愈来愈重视;对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社会政治权利愈来愈重视;对公正执法能否实现愈来愈关注。政法机关必须注重全面认识和深刻分析当前人民群众对保障合法权益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要求,正确运用法律途径,依法办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各项权益。
(三)人民群众监督政法机关的方式日益多元和普遍。
当前,除了传统的来信来访、电话举报等方式外,网络正日益成为一种新型的监督载体或途径,并得到迅速发展。网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也不断增强,频繁地通过网络举报腐败现象或提供反腐线索,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也在积极推行网络举报,就说明了网络的力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给执法活动带来了新的挑战,执法必须正确面对来自群众监督的这种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实现和提高司法行政工作高效化和规范化水平。
(四)各类公共事件的发生对执法能力提出挑战。
近几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给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安全。当前的群体性事件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和特点,如首先是社会矛盾已形成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然后一旦有适当的导火索,往往迅速爆发,呈现出冲突升级快,对抗激烈,社会破坏力强,因而处臵难度大。因此,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是摆在政法机关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司法行政队伍现状
(一)制度不能有效落实,积极性不能激发。
司法行政队伍体制上进口不活,出口不畅,存在进人难、留住人才更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进入渠道只有公务员考入,机会少。另外,由于政法各部门领导干部职数、职级职数有限,人员得到提拔机会少,政法各部门横向交流和流动机制不健全,干部竞争上岗、轮岗、轮训、交流制度未有效落实,影响司法行政队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激发队伍活力。
(二)观念技术落后,人才缺乏。
司法行政工作人员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还停留在原有的工作模式上;司法行政工作科技含量低,科技意识不高;司法行政工作的财务、装备、通讯及其他行政事务管理的手段、方法落后,工作效率低,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需求;司法行政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科技人才等各种专业人才。
(三)执法思想有偏差。
执法不规范的问题首先体现在主观认识层面上。有的司法行政人员对规范执法的意义、目的认识不深,把握不透,存在抵触思想、厌烦情绪;有的对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有罪推定”观念根深蒂固,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往往疑罪从有,只注意收集嫌疑人有罪、罪重的证据,而忽略无罪、罪轻的证据;有的不能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配合与监督”,“数量与质量”,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关系,只顾埋头办案,不考虑大局稳定和社会影响。
(四)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部分司法行政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执法为民意识不强。有的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作风粗暴,漠视甚至侵犯群众利益。部分人员执法能力不适应形势和工作发展的要求,办案基本功不扎实,甄别证据能力不强,适用法律不当;有的应变能力不强,部分行政人员不能独立办案。导致部分工作处于落后状态。
五、司法行政队伍公正廉洁执法执业对策
(一)加强法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
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惩防司法腐败,首先必须抓住队伍建设这个根本点。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三个至上”武装干警头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化“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忠实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捍卫者。
(二)加强法官队伍的作风建设。
狠抓纪律作风、审判作风、执行工作作风建设。纠正和克服语言不文明、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坚决杜绝衙门习气,克服官僚作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与群众的感情,取得群众的信任。推进司法民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克服司法神秘主义、形式主义,增强群众观念,体现司法人文关怀,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三)加强法官队伍的司法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干警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法院工作更好地服务大局,更好地司法为民,更好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四)加强法官的教育培训力度。
认真落实符合法官职业特点的政治培训、任前培训、预备法官培训、续职培训、晋职晋级培训、专门知识培训等培训制度,加强庭审观摩等实战训练和基层锻炼,不断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业务水平。在严格执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准入制度的同时,加强对后续法官的培养,鼓励符合条件的书记员以及其他在职人员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并给予参加司法考试的人员一定的复习时间,提高考试通过率,以保证法官队伍的衔接,使法官队伍后继有人;强化法院现有人员的学历教育,要积极发动和组织法官参加专科升本科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来提高现有法官的学历层次,使之能够达到法官法规定的学历条件要求;同时对现任职的法官,加强继续教育,对他们进行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方法更新的教育,强化专业知识培训,开展审判、执行和后勤服务保障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法学理论水平。
(五)认真查办司法腐败案件,绝不姑息。
要坚决把***书记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对审判人员违法违纪案件严查严办,既不让“鱼”漏网,也决不“手下留情”,坚决依法依纪严肃处理,真正通过公正廉洁司法,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一心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法院队伍,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参考文献:
[1]***同志在2009年12月18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中央政法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
[3]***同志2009年12月18日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4]任建明.杜治洲《公正廉洁执法面临的挑战及其制度创新》[J],法学研究。
第二篇: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的对策思考
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的对策思考
杨 智
2011年第1期 ——政治建设
***同志指出:“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机关的生命线。”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工作,不仅事关政法队伍形象,而且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近些年来,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的法律素养明显增强,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稳步提升,群众对执法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执法理念、执法方式、执法效果与中央的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影响公正廉洁执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执法者执法思想不端、执法主体素质不高、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环境不宽松、执法程序不严与执法监督不力、执法效果不佳等方面。推进公正廉洁执法,不仅要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上有所作为,还应在想廉洁、愿廉洁、能廉洁上有所突破。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端正执法理念。确保政法队伍公正廉洁执法,就要坚持政治建警、道德哺警、文化育警不动摇,不断加强对政法干警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干警综合素养。扎实推进“警营文化、警营风尚”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向,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格,以先进的典型激励士气,以扎实的暖警措施凝聚警心。通过经常性廉洁自律教育,使每一名政法干警都能牢固树立廉洁公正执法和执法为民的理念,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腐朽思想的侵蚀,维护政法机关的权威和执法公信力。在端正执法理念上要做到三点:一是剔除特权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法治观。各级政法机关和全体干警要在思想深处真正树立“法大于权”的法治观,坚决克服和防止执法人治化的倾向,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真正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切实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把严格公正廉洁执法作为政法机关的生命线工程来抓。二是确立“对法律负责”的法律观。对法律负责是正确执行法律的基础,要求我们在具体执法活动中切实做到法律至上、法律至圣、法律至贵、法律至信,任何人都不可以凌驾法律之上、游离法律之外,更不能以权压法、以言代法。要强化法律知识学习,通过岗位练兵、业务比武、专题讲座等活动,提高广大政法干警应知应会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三是确立“程序正义”和“证据第一”的观念。在执法中,不但要在实体上,更要在程序上切实依法保证行政相对人、犯罪嫌疑人和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程序的作用,有效防止“刑讯逼供”等人治执法现象的发生。充分保障执法相对人的知情权、陈述申辩权、安全保障权、复议诉讼权和人格尊严权,防止在实际执法中出现“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管理、轻服务”等一些错误做法。同时,要确立“证据第一”的法治观。转变执法实践中重口供轻证据、重职权轻人权的观念,以及重领导批示、重经验而轻法律规范的错误思想和做法。
第二,建立规章制度,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制度建设是根本。要以制度管人,以制度保障执法规范化。一是完善内部执法办案制度。紧紧围绕保障受害人权利、保障公正廉洁执法、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行政相对人权利等三个关键环节来不断完善程序性、规范性、实务性、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以此来规范干警的执法行为,使全体干警把执法办案当做产业工人加工产品一样,注重操作规程,注重产品细节,减少案件瑕疵,促进执法公正,实现法治效果。二是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以充分发挥各级法制、督察部门的职能为核心,完善内部法制审核制度,细化审核标准,量化审核内容,强化审核权威,完善监督措施,延伸督察触角,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三是建立执法办案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解决“个人责任虚无化、集体责任模糊化、领导责任扩大化”的问题。明确执法责任,从严查究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违规违法行为,以警示全体政法干警正确履行职责。四是积极推行阳光执法,建立完善执法公开制度。把刑事侦察、审判等能够公开的内容公之于众,广泛接受各界人士、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以监督促公正,以公开促廉洁。
第三,加快执法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保障规范化。要全面推行网上执法办案。建立健全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执法档案网上生成的运行机制,提高执法办案的科技含量,使执法办案的每个环节都按照设定程序运行,减少执法随意性。要加强执法信息采集。为执法办案干警配齐照相机等装备,督促其将执法办案信息采集录入到办案信息平台,切实为执法管理打牢基础。建立健全执法源头信息质量倒查机制,防止录入虚假信息,并动态开展网上执法巡查,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预警通报,对个别性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消除网上执法监督管理的盲区。要坚持网上网下互动,对网上发现的执法问题,及时落地查核,最大限度地将执法不公正、不规范、不严格的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真正树立公正廉洁执法形象。
第四,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公正廉洁执法。建立“办案干警—办案部门法制员—办案部门负责人—法制部门—局领导”五级审核及执法责任制,严把事实关、证据关、定性关、程序关和法律手续关,从源头上加强对执法办案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立案、定性、证据、程序、运用法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案件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法律手续完备,杜绝违法办案及冤假错案的发生。整合内部监督力量,理顺内部监督关系,建立大监督格局。通过执法检查、执法质量考核评议、查处重大执法过错等多种途径,加强政法委对法、检、公、司执法活动的指导、监督、检查。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媒体的舆论监督、检察机关的专门监督。大力推行警务公开,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明,让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大力推进执法网上管理,依托警综信息平台,建立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执法办案新机制。
第五,加大案件查处力度,遏制违法乱纪行为发生。加大监督查纠力度,严防违反“五条禁令”;严管违规经商行为;严查私设“小金库”、涉案财物不入账等现象;严办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行为;严抓民警插手娱乐场所和工程招标行为,坚决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通过正面教育和反面案例警示,使每个政法干警都知法、敬法、守法。
第六,落实从优待警,改善执法保障。一是逐年按一定比例为基层政法队伍补充新鲜力量,保证一线执法队伍的战斗力。二是重视关心政法队伍的实际待遇和身心健康。在职级待遇、警衔晋升、学习考察、健康疗养等方面关心基层、倾斜基层、优待基层,以增强广大干警的职业认同感。三是保障基层执法工作实际所需经费。不断更新和配齐配足基层政法队伍日常执法办案所需的车辆、装备、器械,千方百计为公正廉洁执法营造好的工作氛围、创造好的保障措施。
第七,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公正廉洁执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党的领导是政法机关和政法事业健康发展、公正廉洁执法的根本保证。一是加强党对执法工作的政治领导,确保执法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二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促进政法机关党的建设,为公正廉洁执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三是加强统筹协调,为公正廉洁执法提供坚强后盾。■
(作者系中共黄冈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
第三篇:公正廉洁执法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推荐)
公正廉洁执法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
2009年底中央政法委、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见》中将“公正廉洁执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意义重大而深远。既为我们司法机关指明了工作方向,也给我们司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就公正廉洁执法的含义、精神实质和意义进行分析与解读,以期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工作的开展。
一、公正廉洁执法的含义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公正:就是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廉洁:就是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公正廉洁是指廉洁奉公,不循私情。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对“廉洁”一词的理解不光指物质层面,更有精神层面的廉洁—“心廉”,这一点常常不被我们所认识。物质廉洁指执法者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精神廉洁就是要求执法者要讲良心,要有羞耻心,要积极履行正派做人的义务,主动追求公平正义。那么,公正廉洁执法的含义是什么?我至今也没有看到官方和学界给出的非常确切的定义,也许是不言自明的缘故。我个人认为所谓公正廉洁执法就是指司法者和行政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清正廉洁,秉公办案,不徇私情,依法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公正廉洁执法的精神实质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公正廉洁执法的含义,其精神实质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一)公正是执法者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指出“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无论在什么社会、什么时代,公正总是执法的同义语和代名词,没有公正就没有司法和行政执法。所以,追求司法和执法公正不仅是一个法律和执法的技术与个案问题,而且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与文明问题;不仅是执法者具体行为问题,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整体形象问题。社会正义靠法律来维护,法律的正义是靠执法者来实现。2005年,“佘祥林杀妻案”重审作出无罪判决。佘祥林在蒙冤入狱11年后,终获自由。今年5月被称为“佘祥林案”复制版的河南“赵作海杀人案”重审也作出无罪判决并获得65万元的国家赔偿。通过个案的正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原则再次昭显在人们面前。但“佘祥林案”、“赵作海案”冤案在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损害了司法的权威,践踏了法治的尊严。法谚云,“迟来的正义等于非正义。”按照我国法律,公安、检察、法院分工合作相互制约,以确保正义的实现。然而,在佘祥林案、赵作海案中,当地公安刑讯逼供,检察院糊涂地提起公诉,法院数审错判,司法的监督制衡机制形同虚设。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因受贿罪和贪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些案件的发生导致司法权威性和执法公信力受损。为什么上访不断,涉诉上访增多,除了体制上、制度上的原因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司法公信力受到人们的质疑。你问老百姓法院判决为什么不服啊?他会回答“我就是不服”,因为司法腐败了,你再问有证据吗?他说没有,反正司法就是腐败了。一个社会发生了纠纷并不可拍,但是人们普遍对司法失去信任,那就很可怕。可见,司法者形象公正,何其重要,绝对不亚于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
(二)廉洁是司法者核心价值观的基石。腐败永远是共和国民主政体的天敌。凡是存在腐败的地方,民主政体必然受到侵蚀;腐败越严重,对民主政体的侵蚀和损害就越严重,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对于司法者而言,腐败永远是司法的死敌。凡是出现司法和执法腐败的地方,必然会影响司法和执法的公正性、公信力和权威性。正所谓“公生廉,廉生威”。黄松有案件发生后民众质疑执法公正性有增无减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作为执法者拒绝腐败不仅仅是不得违法犯罪的低标准要求,实现执法廉洁,还要求执法者在不能腐败【制度保障】、不敢腐败【监督机制】、不想腐败【自身修养和经济保障(高薪养廉)】的基础上,还要有所作为,还要想廉洁【思想认同】、愿廉洁【心里认同】、能廉洁【行动认同】。而这一切都源于执法者对法律的信仰、对法律的忠诚、对修养的坚持、对人民的承诺。所以,反腐必廉是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没有反腐必廉就没有人民司法。
公正、廉洁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了当代执法者的核心价值观。“公正”是执法者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保证司法和行政执法廉洁的价值追
求,是实现司法为民、执法为民的伦理指引;“廉洁”是执法者核心价值观的底线要求,是实现司法和执法公正的基础支撑,是落实司法和执法为民的前提条件。所以,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
三、公正廉洁执法的意义
那么,中央为什么要把“公正廉洁执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其意义何在呢?我认为其意义在于:
(一)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司法机关是社会稳定的主力军,在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职能的特殊性和地位的重要性非其他机关所能替代的。要完成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任,必须首先明确我们需要实现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和谐稳定?对此辽宁省政法委李峰书记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看到,我们要实现的社会和谐稳定,是在公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与保护,社会公共秩序得到科学治理与维护、司法和执法权威得到高度理解与认同基础上的稳定。”我认为李峰书记这个定位很准确,科学地揭示社会稳定的内涵和稳定的方式与途径。首先是公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与保护就是指合法的私权和私人利益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社会是由每一个个体的自然人组成,只有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合法的权利与利益得到尊重与保护,社会稳定才能实现。但不合法的私人利益不仅不能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且应予谴责甚至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其次是社会公共秩序不仅要得到治理与维护而且还要采取“科学”手段使社会公共秩序得到科学治理与维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解决有法无序的状况,靠什么才是“科学”的,小平说得好“还是要靠法制,法制靠得住些。”所以,社会稳定的科学方法与途径就是靠法治。最后强调的是司法和执法权威得到高度理解与认同基础上的稳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通过我们执法者的公正廉洁执法,让民众信仰法律、信赖法律、信任司法,从而使司法和执法权威得以树立。这一指示对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意义十分重大。不能为了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影响乃至破坏整个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更不能以牺牲法律和司法与执法权威去换取暂时的、静态的稳定。主动创造的稳定比被动维护的稳定更有价值。主动创造稳定,简单说就是坚持依法办案不动摇,坚持公正司法不动摇。消极设防、穷于应
付甚至花钱买平安,都是高成本低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行为,不仅是对法治的亵渎,也破坏了社会的合理秩序和公平正义标准。
但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私人利益、公共利益和司法与执法权威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为我们公安司法机关和执法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特别是在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司法机关能否做到公正廉洁执法至关重要,对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司法者只有公正司法,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的矫正功能,从而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纠正失范,制裁不法,引导民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要求,为社会消除不和谐因素。
(二)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是促进执法公信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公正廉洁执法是司法公信力的基础和保障。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过:“作为法官,应当具有高度的法律修养,我们应该懂得,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破坏法律,好比污染水源。”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的查处质疑执法公正的现象不减反增。这里传出一个强烈信号就是:严厉查究虽然具有一定的震慑力,但震慑力并不自动转化为司法和行政执法公信力;司法和行政执法公信力除了需要严厉查究以外,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1.需要国家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进程,充分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和保障基层司法机关经费紧张、人员“断层”等问题。针对目前多起杀童案,温家宝总理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我们不但要加强治安措施,还要解决造成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此前的媒体解读,往往就事论事,限于凶手个人的精神健康问题或校园安全问题。同样的道理,佘祥林案、赵作海案等错案的发生,我们也不能就事论事,还要反思造成错案的深层次的原因。一个民族最可怕的不是陷于危机,而是失去反思能力。
2.需要国家进一步完善制度树立司法权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公民运用信访权的救济方式与司法权解决当事人纠纷及社会矛盾的救济方式之间的关系。面对社会转型中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急剧增加,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建立多元化解决纠纷的机制,不能只靠司法和一套诉讼程序来解决纠纷。
3.要下大气力做好执法公信力“信”字这篇大文章。司法和行政执法公信力的关键是“信”,包括执法者自身的“信”和民众与社会的“信”两个方面。要民众和社会“信”首先要在现有的体制下和制度中解决执法者自身“信”的问题。正如辽宁省委政法委书记李峰同志在全省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少一点对客观因素的埋怨,多一点自我反思和理性思考”。因为司法体制改革虽然已经纳入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整体规划之中,但司法体制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性问题,需要时间、时机和条件,我们不能等;同样我们也不能马上靠制度的完善解决司法人员的职级和待遇等所谓“高薪养廉”问题。我们作为执法者本身需要做的,也是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解决我们自身“信”的问题。怎么解决执法者自身“信”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执法者自身“信”的问题。
一是执法者要努力培养“公正、廉洁、为民”的价值观念、文化信仰和行为习惯。因为法律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它更是一种习惯和文化。自身正才能正人心,执法工作必须以身正求公正,以公正换人心。正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如赵作海杀人案:如果公安人员、检察官、法官“心廉”,不受所谓“破案率”、“结案率”影响,不受“政绩”影响职级等“私心”左右,不受唯领导意志是从传统习惯的束缚。养成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案的习惯,把握好“事实关”、“证据关”、“法律关”,把案件办成“铁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人民的检验,也许“冤案”不会发生,至少不会连续发生,在被追究责任时也不至于过于被动。可以说坚持依法办案和公正廉洁执法是我们司法者自我保护的出路,又何尝不是我们自我救赎之路!
二是要提高司法透明度,坚持阳光执法,通过公开来促进执法公正和廉洁。“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实现。大家知道,被称为“世纪审判”的美国辛普森杀人案,评审团最终作出了无罪裁定。尽管被害者家属对于判决结果十分不满,认为“正义不仅长时间迟到,而且经常缺席”。但在广泛的社会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公众平静地接受裁判结果,他们认为:“无论结果如何,审判程序是合法的,无可挑剔的。” 法官伊藤在审判结束后发表的唯一的评论就是“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他的手上沾满鲜血,可法律并不能因此认定他就是凶手。”这些结论的得出就是因为他们通
过法庭公开审判过程看到了“无论辛普森怎么努力,现场提取的手套辛普森始终戴不进去—手套明显太小了。” 看到了“现场提取的袜子上的血迹不是犯罪者走路时形成的。”因此,我们说阳光执法是实现法律被信仰、执法被信任、司法制度被信赖的有效途径。
三是面对目前复杂的社会局面,迫切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法律和司法自身规律的基础上,强化能动司法,提高执法能力,不能孤立执法、机械执法,要追求实现执法过程中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用一个苹果交换一个橘子,总数仍是两个。而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以心传心”,社会总的精神价值、法律信仰就会爆炸性增长,并不受物质形态的牵绊。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法律职业共同体”共同努力,高举公正、廉洁、为民的旗帜,自信、互信、公信的良性法律运行机制就能够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2010年5月28日
第四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法治化的思考
——兼谈如何实现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刑事案件的有效监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频频发生,并逐渐多样化、复杂化,行政执法案件数量与日俱增,但真正以涉嫌犯罪进入司法程序的数量却不与之相称,行政执法机关“以罚代刑”现象严重,直接导致了经济犯罪日益增多的势头难以有效遏制。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行政权力的滥用和法律监督的软弱问题。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保证涉嫌刑事案件顺利移送,国务院制定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随后,高检院又联合多家行政执法机关联合发布了一系列加强工作配合的文件,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原则性规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这些规定与工作实践存在较大脱节,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性,刑事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效果不佳,检察权的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因此探讨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在立法和适用上有机衔接实有必要。
一、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刑事犯罪案件少的原因探究
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行政执法机关查处、移送刑事犯罪案件时存在着“两少”现象,即移送案件的行政机关少和移送案件数量少,甚至有的行政执法部门从未移送过刑事案件。原因何在,我们认为有行政机关内部原因和外部监督不力等因素的影响。
(一)行政执法机关自身因素
1、行政权具有天然的自我扩张特性,容易造成行政执法机关权力的滥用。随着社会事务的复杂化和多样化,行政权的内容和边界被扩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安全秩序外,还有普遍的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其行使方式更加复杂,内容范围大大扩张,其表现便是行政机关拥有巨大的自由裁量权,但若该自由载量权不受到控制,就会导致行政权力的滥用,违背法律授权的目的和意愿,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贯穿现代宪政的主题就是法律对行政权力的控制。行政执法权的自身特性是造成权力滥用后果的自然因素。
2、行政执法机关狭隘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观念是造成移送刑事案件少的重要因素。一是行政执法机关掌握较大的处罚权,行政罚款的多少直接影响到部门的经济利益。很多行政执法机关基于狭隘的保护部门利益观念,认为案件移交给司法机关的同时,也就转让了对违法者的部分控制权,会影响到单位利益,因此其处理的大部分案件就存在能罚就罚,一罚了之的现象,大多不移送到司法机关,最终使得犯罪案件线索流失,犯罪分子逃避刑事处罚。二是在实践中,行政执法活动中发现的涉嫌犯罪案件,有一部分都发生在对本地区贡献比较大的单位或部门,对他们的查处势必影响到本地区的利益,因此对该企业的移送查处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行政上的干预和阻挠。
3、行政执法人员认知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一是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不高,执法水平相对较低,业务能力不强,对刑法中有关罪名及构成要件掌握不够,导致案件线索少。二是一些执法人员认为行政执法机关主要任务是查处行政违法案件,打击犯罪不是其职责,加之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标准高、要求严,导致移送刑事案件意识不强。
(二)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不力。
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一个是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办理的案件中,是否涉及到刑事犯罪案件,而行政执法机关并没有依法将其移送给有权机关处理。另一个是监督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是否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触犯刑法的行为。
在现实中,检察机关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监督效果不佳。一是监督无措。法律规定过于粗糙,缺乏可操作性,例如移送案件的标准、程序以及责任等都没有具体规定,使得现行许多法律规定如同虚设。二是监督“为难”。在现行检察机关双层领导体制下,检察院对地方行政机关存在着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依附关系,实际上相当于当地政府下属的一个执法部门。而其他行政机关具有管人、管钱、管物的权力,检察机关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协调处理好与各个部门的关系,因此对于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实在是勉为其难。因此导致目前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不能良好发挥。
二、目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为使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形成打击犯罪的合力,国务院、高检院等相继出台了多项规定、意见,确定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的基本框架,并对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畅、案件移送不及时,协作配合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要求,但由于可操作性和效力不强,导致实践效果不佳。
1、现有规范的性质不一,作用存在局限性。一方面国务院及所属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范围内,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出台的规定则属于内部工作制度,其中对于对公安机关处臵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的有关要求,实质上是重新规范立案监督的规定,其作用有局限性。
2、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联合发布的各种办法和意见,效力不强,缺乏操作性和执行性,对行政执法机关强制力不够。有些办法和意见仅是一些宣告式的权限规定,比较概括和抽象,没有制定固定的制度和详细的实施细则,缺乏操作性和执行性,虽明确了检察机关监督的职责和权力,但并未明确具体的监督手段和措施,对行政执法机关缺乏强制力,柔性有余,刚性不足,使得这些规定的效力大打折扣,因此这些发文的作用有限,不能满足打击犯罪的需要。
3、行政执法阶段形成的证据的法律地位不明造成案件司法认定上的困难。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因此案件只有进入审判阶段才是最终环节。然而在司法实务中,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行政执法阶段形成的证据的法律地位、证明规则及采纳等问题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司法上的困难。比如侦诉机关根据联合认可的文件接受行政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行政违法案件,但在行政查处过程中形成的言词证据,因合法性原因不被法庭采纳。而许多案件查处的条件、时机,进入公安、检察环节后往往时过境迁,无法重新收集证据。对于书证、检验报告和鉴定结论等材料情况稍好,但也常常面临法庭关于证据合法性的质疑和当事人关于证明公正性问题的质证,法院对类证据的采纳、取舍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司法上的混乱。
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的法治化进路
目前,虽然各地区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不能将该项协调制度视作一次专项行动,而是要建立和完善长效的工作机制,并将其纳入到法治的体系中来,才是长久之计。
(一)深化体制改革,确保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现行检察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及其变异,对检察机关诸多方面造成了制约;使得检察机关地位的“附属化”和检察权的“地方化”,对本地行政执法进行法律监督更是难上加难。我们认为只有深化体制改革,在检察机关体系中设立上下级垂直领导的单层领导体制,确保检察权的独立行使,才能保证其对行政执法机关执法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立法,明确行政执法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1、结合刑法,充实行政法、刑事诉讼法关于移送案件的规定。一是制定统一的案件移送标准,为行政执法机关准确移送案件提供详细的法律依据。二是完善行政法与刑诉法。由于行政法对于案件移送的规定过于简单粗糙,而刑诉法也只规定了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制度,未涉及对其他行政执法机关案件移送的监督,实践中对案件移送没有详细的法律可依,随意性比较大,因此为规范移送工作,需要完善法律,将移送程序法定化,细化移送条件、期限、效力、责任等规定,使得移送工作有章可循,更具操作性和执行性。
2、明确行政执法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解决证据规则及司法认定难题。一是对于进入司法审查程序的行政执法案件,明确只对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审查。二是明确赋予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获取的证据材料的刑事诉讼法律地位。对行政执法扣押的书证、物证等实物证据,可直接转换为刑事诉讼证据;对有关检验报告、鉴定结论等专门性证据材料,司法机关做程序审查后决定是否作为刑事诉讼证据;对在执法过程中形成的言辞材料,原则上要求司法人员重新收集,但确因有不可抗拒原因经侦查机关查证与其他证据吻合,相互印证违法犯罪事实的,也可以作为刑事诉讼的证据使用,由此来解决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证据在司法认定上面临的法律难题。
(三)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的工作制度
1、建立常态的联席会议制度。我们认为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健全情况下,应当允许检察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探索多样化的联系制度,并将制度逐渐规范化、常态化,这是实现检察监督的一个前提条件。在实务中,联席会议制度易被大多数地方接受,一方面联席会议可以定期交换行政处罚、移送案件等情况,研究执法、司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既可以掌握、总结工作,也可以适时解决问题。但目前的联席会议大多由侦查监督部门参加,建议反贪、反渎、预防等部门也共同参与进来,提高联席会议制度的有效性,同时还能积极发现渎职犯罪线索和问题,提高预防和反渎工作的针对性。
2、规范案件线索移送制度和检察机关案件查处的提前介入制度。一是行政执法部门对于发现的可能涉及到的犯罪线索必须在规定的时间移送侦查机关,并向检察机关备案。二是对可能涉及到犯罪的重大事故、重大案件,在行政执法部门调查处理的同时,检察机关有权及时介入调查,防止证据灭失,并对其中的渎职犯罪有权进行调查。
3、明确检察机关对移送案件的监督制度。一方面是确立行政执法部门在向侦查机关移送案件时,同时向检察机关通报备案制度,以便强化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立案的监督,另一方面确立检察机关对于移送案件的立案、撤案、结案统一审查制度,防止侦查机关以罚代刑。
4、强化相应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行政执法机关在案件移交过程中有关人员的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四)探索创新多样化的监督方式。
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发挥网络优势,在行政执法机关与检察机关之间搭建网络链接,实现信息共享,通过网络动态,全面监督案件线索移送、案件查询和管理,反映执法、司法动态,取得良好效果。建议经济和技术水平逐渐成熟的地区采取这一手段,加大监督力度,促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机衔接。
第五篇:司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
街道司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
第一条 为保证司法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结合本街道司法行政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是指本街道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对本街道各行政执法职能科室和街道委托执法组织及行政执法人员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情况进行评价、考察的活动。
第三条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由街道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组织进行。
第四条 评议考核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各职能部门和委托执法组织应在每年12月底,将本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情况的书面总结,报街道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五条 评议考核的内容、标准和办法,根据市依法治区办统一要求确定。
第六条 推行行政执法相对人监督评议行政执法人员工作。
第七条 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评议考核可结合干部年终考核工作进行,考核结果作为考核、评定晋升级别和奖励的条件之一。
第八条 每年评议考核工作结束后,应将本街道评议考核情况书面上报区依法治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