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CNAS现场评审的17个变化
2016年CNAS现场评审的17个变化
发布日期:2016-01-22 来源:认证认可网站
为了配合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相关措施以及B4版《实验室评审报告》(CNAS-PD14/11)的实施,CNAS新修订了B4版《实验室认可评审工作指导书》,并于201512月31日发布,自2016年3月1日起实施。
要求:201512月31日至2016年3月1日为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现场评审时,如果评审组使用B4版《实验室评审报告》,则应对应使用B4版《实验室认可评审工作指导书》。2016年3月1日后,B3版《实验室认可评审工作指导书》停止使用.这个指导书的变化对实验室来讲主要的影响是在实验室的现场评审过程中会有变化,大家注意,主要的变化如下(总共有17点):
1.§4.2.2,增加:d)申请确认的判定标准中,引用的方法标准已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2.§4.4.2和§4.4.3,增加“实验室能力变更备案情况”。3.§4.4.7 i)增加“包括变更备案的项目”。
4.因为《测量审核程序》将撤销,因此删除与现场测量审核有关的§4.4.8和§4.4.9。
5.增加:§4.6.3.5.3监督评审和复评审,对于变更备案的技术能力,如涉及技术能力的变化,也应采用现场试验的方式予以确认。
6.增加:§4.6.10 判定标准的确认。
7.§5.4.1增加“对于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由评审组在文件评审和现场评审时核查,并对其技术能力做出判断”。
8.§5.4.3,删除c)中的 1),增加“4)
其他现场试验方式,如加标回收等”。9.删除§5.4.4。10. §5.6.2增加“评审员应特别关注检定证书是否包含溯源性信息,实验室能否提供测量不确定度信息”。修改§5.6.3叙述。
11.增加:§5.21 申请标准中涉及仪器分析方法通则类标准的处理。
12.§6.2增加“评审组长应要求实验室提前提供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进行审查”。下载现场评审时需要使用的评审文件包和公开文件中增加:被评审实验室已获认可的证书附件;评审用表格,包括评审报告表格。
13.§6.3b)中增加“以及以备案方式处理变更的能力”。14.§7.3中增加“技术能力变更备案情况”。
15.增加“§8.5 扩项评审时,如果实验室存在通过在CNAS备案方式的技术能力变更,评审组的现场评审范围也应覆盖到变更备案的技术能力。”和“§8.6 与监督评审或复评审同时进行的扩项评审,同时执行第6条和第7条。”
16.初评和扩项的整改期限调整为2个月。
17.修改评审报告附录A,按照新的评审报告表格,修改评审报告填写说明。
第二篇:CNAS评审总结
2014年CNAS评审总结
对于此次CNAS评审,评审专家所提出的问题,个人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一、前期准备工作:
1、总的有多少试验参数,有哪些是常做的,哪些是偶尔出现,哪些是从未做过的分别标注。
2、所有试验所依据的试验标准,试验设备,试验环境目前都处于什么情况,标准是否现行有效,设备辅件是否齐备,设备有没有问题。试验环境条件都有什么要求,试验室的摆放是否满足要求。
3、对于上次质量办的整改提出的15项要求,整改情况的落实,表格的制定,并仔细阅读对照新版CNAS认可的改动情况与质量办要求是否一致,不一致按CNAS细则执行。
4、查缺补漏,整理所有发过的报告,按委托单-报告-原始记录的模式装订成册
二、试验准备:
1、根据自己承担的参数,按前期的准备,常做的试验先放一边,偶尔做的查看原始记录表是否完善,没做过的看仪器设备是否满足要求,有无原始记录表等,逐一解决问题。
2、试验标准查新提交质量办,然后读标准,开仪器,做原始记录表,编写准备典型报告
3、根据CNAS检查组现场评审要求的现场试验,单独列一个2014年CNAS评审文件夹,按要求从委托单,评审表,报告参数设置,原始记录表参数调整等形成一一对应文档。
4、仔细阅读专家现场评审试验所用到的标准,主要考虑专家选择这个参数的意义何在,先自问一些问题,诸如环境条件、标准上的细节要求,注意事项等。
总结:1、2、3、对所承担的参数基本完成任务。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多数给出了满意答案,准备不够充分,经验不足。
第三篇:CNAS管理评审报告
管理评审报告
评审目的:通过管理体系的评审,以确保管理体系和检测活动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寻求改进的机会和更加满足客户对检测中心服务的要求。评审依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17025:2005;CNAS-CL01:2006)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评审时间 2013年11月29日 评审形式 会议 评审主持人 *** 参加部门及人员:检测中心主任、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监督员、检测室负责人、档案管理员、设备管理员、样品管理员、物料管理员。
管理评审内容摘要: 2013年11月29日,检测中心按计划组织召开了管理评审会议,检测中心主任主持了会议,各部门负责人、各岗位人员根据评审计划的要求,分别汇报了相关工作和总结报告,在这次评审会议中,各部门均阐述了自质量体系运行以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今后需要努力的工作方向,并且一致认为检测中心制定的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体系文件能够满足质量体系的日常运行,符合检测中心目前的实际工作需求,满足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1、2013年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 1.1本检测中心的质量方针是 客观公正 准确可靠 遵守规范 优质服务 1.2质量方针内涵
1.2.1 检测中心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独立开展工作,不受任何行政干预和不合法利益的干扰,以科学的检测手段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
1.2.2 检测中心人员不受任何内外行政、经济影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坚持原则,严格按标准规范办事。
1.2.3 检测实事求是,所出具的报告及时、公正、准确。
1.2.4 检测中心对检测结果和送检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样品及检测结果严格保密,任何与检测无关人员不得接触有关资料。
1.2.5 检测中心自觉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的监督,违反规定者追究其相应责任。CX15-JL03
1.3经过评审认为,该质量方针符合认可准则的要求,包括了下列内容: 1)检测中心管理者对良好职业行为和为客户提供检测服务质量的承诺; 2)管理者关于检测中心服务质量的声明; 3)与质量有关的管理体系的目的; 要求检测中心所有与检测工作的有关人员熟悉质量文件,并在工作中执行这些政策和程序; 4)检测中心管理者对遵循本准则及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1.4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 检测中心质量目标: 以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的工作为前提,提供客观准确的检测結果,检测数据差错率≤2%;以为客户提供高效和优质的服务为目标,保证及时有效的服务,检测报告差错率≤5%;信息反馈处理率100%。经统计,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共出具的检测报告110份,经过对检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检测数据差错率为0,检测报告差错率为0,检测报告准时率为100%,已超过所定的目标。共发放了客户满意度调查表15份结果均为满意,客户满意率为100%。1.5管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 本检测中心按认可准则的要求,结合检测中心的实际情况共制订质量手册一册,程序文件30个,作业指导书64份,经过第一次内审,这些文件均在有效运行,且运行情况良好,三级文件如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等均较好的应用于检测中心日常检测工作;检测中心的制定的质量方针、目标符合质量体系实际运行的要求。检测中心的相关程序文件基本适用于检测中心的管理体系。
2、管理和监督工作情况 管理层和质量监督人员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监督计划,对检测中心的人员、设备、设施环境条件、检测方法、记录、报告、质量控制、检测中心内务以及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至10月份监督员和管理人员共进行了5次日常监督,发现不符合情况2次,并按照要求提交技术负责人,执行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均已得到有效纠正。通过检查情况来看检测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基本有效,检测中心的管理工作都可以按照程序要求开展,管理情况较满意,检测中心下一步还要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检测结果质量。CX15-JL03
质量监督发现的不符合检测工作如下:
日期 区域名称 责任人
不符合问题 纠正措施 确认效果 更换灭火器,对范有银进 2013.6.18 化学分析室 **** 灭火器压力不够 符合 行实验室安全培训 增加固体库房消防砂的 2013.7.12 固体库房 **** 固体库房消防砂没有标示 符合 标志牌
3、内审工作情况
2013年10月14-15日对质量体系全部要素、全区域和所有岗位包括检测活动开展了一次内部审核,在本次审核过程中,发现不合格项共6个,主要分布在质量负责人、物理性能检测室、档案管理员、设备管理员、化学分析检测室和样品管理员6个岗位,均为一般不符合项,无严重不符合项,对这些不符合项,内审员下发《内审不符合报告》,要求责任部门或岗位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内审组成员分别对整改后的情况进行了效果验证,验证结果为符合整改要求,彻底消除了不符合项的因素。内审不符合项情况如下表: 部门/岗位 存 在 问 题 不符合标准 水泥密度、比表面原始记录,数据手改后CNAS-CL01:2006 1 物理性能检测室 没有修改人签名确认。4.13.2.3 CNAS-CL01:2006 2 档案管理员 存档的外来文件没有盖受控章,未受控。4.3.2.1 CNAS-CL01:2006 设备管理员 激光粒度仪设备信息卡片遗失。
5.5.4 CNAS-CL01:2006 4 化学分析检测室原始记录,没有校核人员的签名 4.13.2.1 个别员工对质量目标的认识,对质量目标CNAS-CL01:2006 5 质量负责人 理解不足够,不能全部答出。4.2.1 CNAS-CL01:2006 6 样品管理员 样品的标识不完整。5.8.2
4、纠正与预防措施 按照实施纠正控制程序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管理人员通过日常监督、内审、客户投诉等方面提出纠正措施处理,责任岗位认真进行了原因分析并进行了纠正,且纠正效果得到了相关人员的跟踪验证,保证工作质量和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尚未提出预防措施。并提出和实施了预防措施。5.参加能力验证的情况 实验室计划在年底报名参加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NAS测量审核机构)CX15-JL03
组织的测量审核,并按照测量审核的有关要求进行测试活动,及时报告测试结果,并进行结果的分析,以确保检测中心的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由此识别出人员、设施、设备和内部质量控制等诸多重要环节的措施需求。
6、工作量以及工作类型情况 质量体系运行以来,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设计了所有检测项目使用的原始记录表和报告格式;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出具了110份检测报告,编写了主要检测设备操作维护规程以及评定了典型检测项目的不确定度报告。检测中心实施不符合工作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实施质量体系内审、管理评审。进行了质量监控活动及结果评价。组织了相关人员参加了方法比对、人员比对实验,并编写了比对检测评价报告。负责安排和协调检测业务开展,对所有检测数据进行质控审核,并进行检测结果质量监督。各项工作都能有序开展,并且能够顺利完成。目前检测中心的检测工作主要还是对区域公司生产厂及外来样进行原料,水泥熟料、水泥等的分析和物理性能检测,工作量比较稳定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人员、设备、设施环境条件均能够满足要求。
7、客户返馈意见情况 质量体系运行实施后,综合室按文件规定对客户进行了满意度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5份,收回有效调查表15份。在这15份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客户对我检测中心的检测结果、出具报告的及时性、服务态度、结果的准确性等方面的满意程度较高。
8、投诉 检测中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以来,本检测中心未接到来自客户方面的投诉。
9、内部质量控制 检测中心检测室内部的质量控制除了日常按标准要求采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控制,除此之外还另行制定计划采用人员比对和留样复测的方式对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能等进行检测,同时还加强了对非认可检测项目的质控、经过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结果为满意。
10、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 2013年6月份质量体系运行以来,检测中心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配置了相应检测设备和适宜环境条件,可以充分满足到检测中心检测工作。根据CNAS-CL01要求,建立设备台帐、设备档案卡以及检定、校准计划,设备管理员根据制定的计划已经完成了所有计量设备的检定和校准确保了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性,同时为了满足关键设备的校准状态的置信度还对电子天平、电液式水泥压力试验机等进行期间核查并由检测人员实施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我们认为检测中心的设施环境条件和设备可以满足检测中心的检测要求。CX15-JL03
根据部门提出的培训申请,制定了2013年培训计划,2013年共进行了13次内部培训,根据培训计划的要求,组织全体检测中心人员参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培训,先后多次学习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国家、行业标准检测方法、化学安全防护救护知识、实验室常规质控方法等文件,经培训后,全体检测人员基本理解认可准则的知识要点,掌握各质量体系文件的要点。同时组织多次对检测人员开展设备操作维护规程和检测人员能力培训,提高了检测人员的对检测项目、检测方法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每次培训后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考核。
11、内外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法规标准方法的变化,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和发展 因本检测中心为企业内部实验室,主要是对本公司内部样品进行化学成分检测;比表面积检测;水泥物理性能等的检测,目前检测的项目和检测的方法没有任何的变化;针对客户所要求的检测项目,本检测中心全部使用国家标准方法,对检测方法进行了验证,并通过标准查新,目前所有的方法均为最新标准,没有发生方法的变更;本检测中心所有的检测设备均按标准方法的要求配置,因方法和工作量均无变化,所以目前所配置的检测设备能满足检测的需求。
12、供应商控制情况 管理体系运行以来,综合室组织设备管理员和物料管理员分别对设备供应商,外部服务机构和物品供应商进行了调查,填写了供应商评价表,收集了相关的资质证明材料,建立了合格供应商名册,至本月底共3家供应商和3家外部服务机构被列为本检测中心的合格供应商和校准服务商。
13、检测中心改进建议 13.1当前人员配备较紧凑,检测中心共有人员17人,其中研究生3人,本科6人,大专2人,为检测中心目前的工作及后续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员保障,但部分检测人员年龄较大,学历中等,需加强对培训和后备技术人员的储备;为便于更好的保证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建议加强对管理体系文件的宣传和学习,策划好培训方式、内容,要与当前检测中心检测任务相适宜,提高效率;加强与检测有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大对新上岗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他们具有与其所承担任务相适应的检测工作能力。13.2建议加强对检测中心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并做好相关记录,使得检测中心能有稳定的检测环境,防止环境对检测结果有较大的影响。13.3提供更多机会参加新标准的培训,到CNAS认可检测中心参观学习,学习其它检测中心在检测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先进的管理体系, 进一步提升我们在检测方面的能力。13.4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公正性声明在检测中心张贴栏进行宣传,同时制定检测中心质量要求手册,发放到每一个人员,不断督促和鞭策检测中心每个员工,使得检测中心管理能做的更加完善,更好的服务客户,提升检测中心自我形象。13.5管理评审过程中,监督员发现三个专业检测室的安全意识需要加强,例如三个检测室 CX15-JL03
缺少消防通道,分析和物理性能检测室的安全栏杆低于相关要求,对此相关人员应增加合理消防通道,调整安全栏杆的高度。管理评审结论: 1.分析认为检测中心的质量方针对当前检测中心的各项工作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质量目标的实用性强,方针目标在管理体系活动中得到了贯彻和实现。2.检测中心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能满足并适应目前检测中心的情况,运行是较有效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强化客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客户,满足客户对检测中心检测工作的要求。改进建议: 1.继续加强人员培训,为便于更好的保证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建议加强对管理体系文件的宣传和学习,策划好培训方式、内容,要与当前检测中心检测任务相适宜,提高效率;加强对行业检测有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大对新上岗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他们具有与其所承担任务相适应的工作能力。加强对新进、大型仪器操作人员的培训。2.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公正性声明制成宣传栏,在检测中心区域墙上公布,同时发放质量手册。3.参加质量体系方面的培训,到CNAS认可实验室参观学习,学习其它实验室在检测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先进的管理体系。4.加强对检测中心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并做好相关记录。5.修建安全通道和调整安全栏杆,各部门应自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措施。要求整改完成期限: 1.综合室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2014年1月5日前完成)。2.由综合室负责安排制作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公正性声明制成宣传栏,并悬挂于醒目区域,发放质量手册。(2014年1月5日前完成)。3.技术负责人制定到已经通过CNAS认可的实验室参观学习的时间安排(2014年1月5日前提交)报检测中心主任进行批准。4.制定加强对实验室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做好记录的相关计划措施报技术负责人评审(2014年1月5日前完成)。
编制:**** 日期:2013.12.3 批准:**** 日期:2013.12.3 CX15-JL03
第四篇:CNAS现场评审之授权签字人考核(具体)
CNAS现场评审之授权签字人考核
授权签字人考核时作为CNAS现场考核的一个项目,时间一般设在现场评审的后期。而每个实验室的授权签字人一般都是由该实验室重要的管理人员担任,一般具有雄厚的技术水平,或扎实的管理水平,通过该关键岗位的考核可以反映出该实验室的技术水平。
针对CNAS该项评审考核 1.简介
重点词:学历,专业,工作经验。
2.具有相应的职责和权利,对测试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
职责:对报告有把关责任,不管报告时几个人签字,报告最终的完整性、准确性负责!
权利:签发报告,报告只有经过我签发才能成为有效的报告,其他人则没有这个权利;对报告有否决权,不是给一份报告就要签发,若所用的方法、设备、不合适,就有权利拒签。
3.与测试技术接触紧密,掌握有关的检测项目限制范围 ;
现任技术负责人(或监督员,与技术相关工作即可),负责新项目的开发,负责日常重大的技术问题等等,只要把技术负责人的职责说上即可。
其标准中要求的使用范围,实验室测试样品是否属于该范围内,每个标准的方法性能(精密度、重复性、检出限)、申请标准的限制范围等等
4.熟悉有关检验标准、测试方法及测试规程;
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加以整理陈述。
5.有能力对相关检测结果进行评定,了解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
对结果做出判断,如合理否,对产品、方法、质控(平行、空白、加标、曲线的确认,QC等)的认识。不确定度,作为重点与难点,CNAS对授权签字人要求较严格,但考察过程可能比较简单。一般了解一下几项内容即可:
定义(与测量结果有关的参数,表征合理赋予测量结果的分散性)
一般评定过程:①建立数学模型②写出标准不确定度的传导率,输出量的平方=各输入量的平方和③计算各分量的标准不确定度(A类 观测列,B类:)④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⑤计算扩展不确定度、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什么情况下使用到不确定度?(客户要求、测试值在标准限值附近、标准要求、CNAS要求)
6.了解有关设备维护保养及定期检定的规定,掌握其设备状态;
7.十分熟悉记录、报告及其核查程序;
原始记录,2层人员进行签字,第一层人员为检测员,签字的作用保证记录的及时性、完整、一致性、真实性。第二层人员为技术负责人,作用为符合信息点的完整性,复核方法、设备对否,记录规范否?
报告签发程序:保证报告与记录一致性,其信息量必须完整,主要体现在可复现当时的实验情况;报告的合理性、合法性(不合理的数据,需要追查原因);数据的准确性(有效位数、质控结果)8.了解CNAS的认可条件、实验室义务及认可/认证标志使用等有关规定。认可条件:是否具备法律地位;建立相关的体系,按照ISO/IEC 17025运行6个月,经过内审、管理评审、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资源满足、人员满足、方法满足要求等。义务:遵守各项规定,维护认可委的声誉。
认可标识的使用:不可超范围使用,在有效期内使用。9.其他
可能会涉及到报告的相关程序,如发放程序,或发现已发放的报告出现错误,如何采取措施?
授权签字人的考核一般由评审组长与技术专家共同提问,单独面试,时间为15分钟-30分钟,主要涉及以上全部或某些内容。一般事先准备充分,有利于考核当场的发挥。
第五篇:CNAS监督评审和复评审
监督评审和复评审
监督评审
1、定义
CNAS为验证获准认可实验室是否持续地符合认可条件而在认可有效期内安排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评审。
2、目的
监督评审的目的是为了证实获准认可实验室在认可有效期内持续地符合认可要求,并保证在认可规则和认可准则修订后,能够及时实施纳入质量体系。所有获准认可实验室均须接受CNAS的监督评审;监督评审中如发现获准认可实验室不能持续符合认可条件时,CNAS应要求其限期采取纠正措施,情况严重时可立即予以暂停、撤销认可。
3、定期监督评审、不定期监督评审及日常监督 1)定期监督评审
获准认可实验室应在认可批准后的12个月内,接受CNAS安排的第一次定期监督评审,以后每隔最长18个月、12个月应接受第二、第三次定期监督评审。
①定期监督评审的范围可以是认可领域以及认可要求的全部或部分内容。②在认可有效期内的定期监督评审应覆盖获准认可实验室被认可的全部领域和CNAS的全部认可要求。
③对多地点的获准认可实验室,每次监督应覆盖所有地点。
④定期监督评审不需要获准认可实验室提出申请,有关评审要求和现场评审程序与初次认可相同。
⑤监督中发现不符合时,被评审方在明确整改要求后应拟订并实施纠正措施计划,纠正措施完成期限一般为二个月,对影响检测、校准和检查结果的严重不符合,应在一个月内完成。
⑥实验室的扩项评审应尽可能与定期监督评审结合进行。
⑦在实施定期监督评审时,应考虑前一次监督的结果、参加能力验证的情况,尤其是能力验证结果不满意时的纠正措施实施情况。2)不定期监督评审
1/ 3
以下情况时,CNAS可随时安排不定期监督评审或不定期的访问。
①获准认可实验室如发生下列变化(应在变更后一个月内以书面形式通知CNAS):
a)获准认可实验室的名称、地址、法律地位发生变化。
b)获准认可实验室的组织机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授权签字人发生变更。
c)认可范围内的重要试验设备、环境、检测、校准、检查工作范围及检测项目发生重大改变。
d)其它可能影响其认可范围内业务活动和体系运行的变更。②CNAS的认可要求变化。
③CNAS认为需要对投诉、其他情况反映进行调查时。3)日常监督
日常监督包括现场监督评审和其他监督活动。① 就与认可有关的事宜询问获准认可实验室。② 审查获准认可实验室就认可覆盖的范围所做的声明。
③要求获准认可实验室提供文件和记录(如审核报告、用于验证获准认可实验室服务有效性的内部质量控制结果、投诉记录、管理评审记录)。
④监视获准认可实验室的表现(如参加能力验证的结果)。
4、监督评审的重点
定期监督主要评价被评审实验室与认可规则、认可准则、已认可技术能力的持续符合性,执行能力验证政策的情况,实验室变更情况,上次评审发现的不符合是否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上次评审的观察项等。复评审
1、定义
获得认可的认证机构要求延长认可资格时,在认可证书有效期终止前6个月向CNAS重新提出书面认可申请。
2、目的
为了证实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满足标准的要求,且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和保持。决定是否换发证书。
2/ 3
3、复评审重点
复评审相当于重新进行一次“初审”。所以,初审重点也即复评审重点。①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包括体系文件的宣贯覆盖率、原始记录填写是否完整、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操作性和针对性、标准物质的标示信息等。
②标准、规范、规程的更新、宜贯、培训,包括标准的查新、标准的受控情况、非标方法的确认等。
③仪器设备及档案管理,包括设备档案信息是否完整、检定和校准体系文件是否完整、设备的唯一性标示、设备的维护保养记录等。
④试验检测硬件环境,包括废液处理、防止仪器交叉影响措施、安全措施等。⑤样品管理、试验检测记录与报告、人员等。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