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中应重点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时间:2019-05-15 10:1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中应重点解决哪些关键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中应重点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第一篇:当前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中应重点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4、你被录用以后,如果抽调你去下乡支农,你会做哪些准备工作?

一,作为新录用的医生,到基层进行锻炼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基层的工作也非常重要,因此我不会抱怨,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基层锻炼,争取通过这次锻炼能够丰富我的基层工作经验,为以后更好地做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国家农村政策和措施,三,是通过有关部门了解本乡镇的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如统计局等

五,是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实际情况,了解群众的想法,了解当地薄弱的环节,并作出自己工作的规划,和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5.你如何看待个别医务工作者违反规定收受红包?你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一,收红包这种现象是存在,但是这种情况是个别,而不是普遍的,大多数医生是拒收红包的。近年来,卫生主管部门多次拿“收红包”开刀,开展行业不正之风整顿工作。从建立举报电话,到设立廉洁账户;从聘请社会监督员暗访;《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规定:医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收红包的问题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二,医院大部分都是公有制,医生的正常收入是靠资历,职称来定,有能力的医生,干工作就多,拿的并不多,这样就心理不平衡,也是收红包的原因之一。社会大环境造成了医生受红包,其实受红包的根子也不在医生。病人往往有这样的观点,以为不送医生红包,医生就不会认真看病,其实,这是误解。

三,当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跟患者说明绝对不收红包,并且跟他说明,真正的病人,不送红包,医生也会认真看病的,医生不会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这是我们的职业道德,作为一个医生最起码的准则。

6、在你值班的时候,如果发现群体性亚硝酸中毒你如何做?

一,立刻向院级领导汇报这一情况,包括中毒的大致人数,地点,严重情况等

二,立刻与总值班医生联系,汇报具体情况后,请求总值班医生通知医院各个科室,做好抢救大量病人的准备。

三,抢救病人应分清轻重缓急,重伤的应先抢救,进行抢救的同时,务必尽快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

四,通知医院保安人员维持秩序,并且注意安抚家属情绪,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五,这一过程中有什么情况要随时向上级汇报

第二篇:当前招投标中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招投标中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招投标是一种富有竞争性的采购方式,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它不但能为业主选择好的供货商和承包人,而且能够优化配置资源、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其本质特征是“公开、公正、公平”和“充分竞争”。然而,由于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机制未形成,致使当前招投标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业主任意确定七家投标人,使其陪标现象有增无减;公告和文件设置一些诸如鲁班奖之类的过高条件;评标程序及方法的不科学、针对性差;对不合理,不公正的评标无制约手段;法律法规与规章的不一致、部门规章之间的矛盾,不少规定不切实际、无法操作;个别工程先开工,后招标等等。这些问题尽管在存在于少数项目中,表现在个别环节上,但它却极大地影响了招投标的公平、公正原则,导致一些招投标走形式、走过场,浪费时间,消耗了在,形成了新的不良风气。特别是近年来基本建设量成倍增加,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全社会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提高招投标质量,防止中标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情况看,招投标工作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思想,与时俱进,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投标法律法规;二是推行公正合理的招招标入围办法;二是改进招招标程序和评标定标方法;四是正确受理投诉,及时招投标纠纷;五是修改和制定符合经济要求的强制性招标的范围和标准,区分不同的类型项目实施承发包监管。

一、正确认识和贯彻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

招商标法实施三年来,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法规和文件,使我国招投标事业逐步步入法制化的轨道,招投标各方主体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管理监督机构依法行政的氛围愈加浓厚。但同时也应看到,法规的不配套,某些条款的不争实际,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严重影响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尤其是目前实行公正招标的项目大多为国有投资,而国有投资工程的项目法人属不成熟、非真正对项目负责的法人。导致因照抄照搬,一些公开招标工程,业主任意确定7家投标人,使得6家陪1家的假招标不断出现;因照抄照搬,公告发布尚未结束,报名已停止;因照抄照搬,评标委员会的不公正或违规评标照样通过,管理监督机构无权否决等等。笔者认为,由于法律的前瞻性,改革开放的探索性,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性,使其法律难以统筹兼顾,某些条款规定存在顾此失彼也在情理之中。为此,贯彻法律法规不能简单地信手拈来、照抄照搬,而要与时俱进、创造性贯彻执行。正如“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病都要坚决改除。”各地应把握法律精神实质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适时制定现立法宗旨、维护国家、当事人权益和公正公平招投标原则的操作性较强的程序和办法。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严格执法法规,对于个别条款脱离实际,影响招投标“三公”原则的实现,一来依照程序向有关部门反映,二来采取合理的方法对某些条款进行变通;法规没有规定的应出相应在的规定,如公告发布多长时间法律未作规定,为保证潜在投标人有充分时间获取信息,地方应做出相应规定;法规仅有基本要求和一般规定的,应针对某一时期本地区承发包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严于法律的具体规定。

另外,转轨埋藏,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法律法规可相对稳定,但各地的办法、规定应本着与与时俱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执行好法律法规,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应当说,这是当前搞好招投标工作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二、推行公正合理的入围办法

首先,要保证公开招标信息的公开程度和告知范围。公开招标是招投标灵魂的较好体现形式,区别公开招标还是其它招标主要看其公告的公开程度、告知范围和入围方法。因此,管理监督部门应当根据我国的实际,对公开招标的项目的公告发布范围、时间应作适合的规定。如

较大工程(3000万以上的项目)、以及一些技术复杂、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应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公告,公告除在全国报刊上外,还要在互联网上发布10个工作日以上;一般工程(500万元-3000万)且比较重要的项目,除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发布外,还应在省级报刊和互联网外发布5个工作日以上;小型工程(500万元以下)可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和互联网外发布3个工作日以上,使意愿投标的企业都有机会得知项目信息。同时,公告信息应进一步规范,招标公告应清楚地说明招标的内容、标段、工程地点、开竣工时间、估算价、投标人及项目经理的资质等级,以及相应的业绩要求。所提条件与工程实际吻合,业绩不能太传统,不得设置一些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的条件。如获得鲁班奖、承担过教学楼工程等等。其次,认真进行资格预审,正确确定入围企业是保证招投标成功、防止出现假招标、走过场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公开招标的国有投资工程项目。资格预审合格主要看申请人是否满足公告要求的投标人资质、项目经理资格、商标人的民事地位、近年来的业绩和经济技术能力。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可全数入围,也可按规定方法优先不少于一定数量的投标申请人入围。如何优选?在目前的情况下,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制定并采用既照顾甲方意愿、又体现公正合理原则的入围确定方法,这里不妨推荐几中。对于国有投资的小型工程,潜在投标人不宜采用打分法,而应采用推荐抽取法,资格预审合格少于7家的全部入围,多于7家的甲方推荐三分之一,剩余从资格和技术专业复杂的小型工程,可就投标申请人的业绩、财力状况、技术设备等因素综合打分,优选不少于7家的投标申请人入围。对于较大工程或技术较复杂一般企业及项目经理承担在建或已建工程考察、特殊技术业绩等因素综合打分,优选7家的投标申请人入围。对非国有工程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招标的,确定在投标人,采用推荐抽取法、固定因素打分法、选择因素打分法等由业主自行确定。

第三,合理确定邀请人的入围范围和中标人。目前,邀请招标主要的是非国有投资项目,但随着30号令的贯彻实施,国有投资项目的邀请招标比例将增大。且在现阶段,非国有形式多样,改制企业完全成为私有化的市场主体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从增强招标的有效性、竞争性和保护集体、多数人利益出发,对邀请招标的入围家数应作适当限制。笔者认为,小型工程可邀请不少于3家的潜在投标人,一般工程应邀请不少于4家的潜在投标人,较大工程应邀请不少于5家的潜在投标人。同时,邀请招标的工程应合理确定中标人。国有投资工程,评标后排名第一的中标,非国有投资工程原则上排名第一的中标,如第二报价低于第一名2%以下,得分相差在3%以内,也可由招标人在一、二名中择优确定。

三、采用科学统一的评标标准和方法

评标标准和方法是招投标的核心内容,是保证招一重要环节。招标投标法、89号令、12号令规定评标办法有综合评估法、经评审的不低于成本价的最低价法,应该说是总结十几年招投标经验、借鉴国外做法推出的较为正确的方法。但由于法规制定的原则性表述、单因素法既考虑价格的竞争,又不能摆脱我国的国情,难以找到理想的结合点,使各地实际采用的评标办法差异较大。综合计分法设置因素和分值不合理,企业个别成本难以把握,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成为左右中标的魔方等等。目前招投标中存在的大量不公正、走形式的招标不是入围队伍的确定造成,就是由不科学、不合理的评标办法所致。所以说,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招投标管理机构,一个埋藏要根据法规的规定,针对不同工程制定操作性较强,相对统一、科学的评标办法和程序。

首先,评标程序及方法应作如下调整:(1)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发招标文件的同时,提供工程预算及估算价。工程预算或标底依据造价部门提供的实物量消耗指标和定期公布的材料指导价、各类工程平均造价指标编制。(2)企业在答疑时对工程量清单和预算价提出异议,根据企业定额(企业自身水平)和确定的清单自行报价。(3)严格评标委员会组成,国有投资3000万以下项目,评标委员会甲方只能参加一名评委,3000万以上及较重要的项目经有权部门批准可参加两名评委,但不和多于评委总数的三分之一,甲方评委必须懂得相关业务的专业人员。同时,评委不行参加开标活动,一般工程开标前1个小时,抽取并通知评委或开标后抽取并通知评委。(4)对技术要求高、规模较大的工程应积极推行两阶段评标法。即称评技术标,得分较高的前几名(具体数目根据呼投标人数量在招标文件中确定)进入商务标评审,商务标采用经评审的不低于成本的最低投标价法和相对低价法。技术标一般工程评委独立打分,分值相差2%时必须写明理由。(5)标底或预算价不参与评标底价的计算,公用于控制报价上限和评委评标参考。

其次,对目前招标投标常用的综合计分法(综合评估法的量化法)、综合评议法(综合评估法的定性化)、单因素法(经评审不低于成本价的最低投标价法)应进行细化和改进。

综合计分法:综合评估法的因素设置非常重要,其设置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合理性和主次性。队传统的价格、施工组织设计、质量、工期和业绩外,我认为一要发增加项目经理现场考评因素(项目经理评标现场书面或口头答辨),二要区别不同工程设置施工组织设计权重,降低分会晤所占比例,三要变质量、工期的“死分”为“活分”,增加质量、工期的相对竞争性。四是将企业及项目经理誠信档案考核与评标挂钩。对于价格,一般工程占总分的50%.~60%,较大或技术复杂的工程占35%~50%;施工组织设计视不同工程设置权重,小型工程可占总分5%~10%,一般工程及500万以下技术较复杂工程占总分15%~20%,特殊工程、技术特别复杂工程可提高到50%左右;投标不人及项目经理业绩一般工程可占总分的5%~10%,技术复杂及特殊工程占10%~15%;项目经理现场考评一般工程占总分的5%~8%,技术复杂及特殊工程占总分的8%~13%;质量占总分的3%~6%,满足合理质量要求得基本分3%,承诺优良或市优质量目标并有相应处罚措施(如合同价5%~10%的罚款)加1%,承诺省优质量目标并有相应处罚措施(如合同价10%~15%的罚款)加2%;工期占总分的3%~5%,满足国家定额工期得基本分3%,在临界工期内且有相应经济处罚措施的加1%~2%。企业及项目经理诚信考评可占总分的10%。

综合评议法:对于一些设计和施工一体招标或有特殊技术要求的用定量法难以衡量优劣的工程,应采用相对定性的综合评议法进行评标。其评审因素除包含综合计分法的因素外,还应把设计方案作为主要因素。采用综合评议法应要求评委严格按程序评审,其详细评审先由评委自行完成,而后每个评委充分发表意见并进行讨论对比,最后评委各自投标,按得标多少排序推荐中标候选人。

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单因素法):应当说,这咱方法是最易体现公正竞争原则的评标方法,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一般小型工程和技术不复杂工程宜采用此法。特别是国有投资具有通用技术的一般小型工程应严格采用。但考虑当前价格体系不配套,企业改制不到位,合同持质量、安全制约机制未形成,除用“原版法”―相对低价法。既首先反抗报价进行评审,有无低于成本价或超过标底下浮上限,以及投标预算是否存在重大偏差,在范围内并无重大偏差社为有效投标报价,有效投标报价和标底(标底也可不参加)加权平均与各投标报价相比,超过5%~8%的极端值予以剔出,未超过的有效投标报价和底标再次加权平均与未超出的各投标报价相比,剔出超过3%的次极端值,剩余投标报价最低者为中标。这种方法在保证不低于成本价或不高于业主期望报价上限的情况下,相对低报价中标。

四、正确受理投诉与解决招投标纠纷。

由于招投标法规完善尚有一个过程,僧多粥少的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招投标中不公正和违规问题仍不可避免,如何正确引导投诉,解决争议,处理评委会不公正或违法评标成为摆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招投标争议一靠法规的完善和细化;二靠管理监督部门依法行政;三靠建立仲裁机制。要赋予招投标监管机构一定的否决权,对于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违法或不公正的定标,招投标监管机构可依法予以否决或责成原评委会纠正。同时,省和有条件的地、市设立招投标复议专家库。地市在本地区和邻近地区评标专家名册中选择业务精、作风硬、敢于负责的资深评委30~40人组成复议专家库;

省在全省评标专家名册中选择代表省级水平40~50人组成省招投标复议专家库。招投标监管机构监督执法过程中,发现招投标存在违法违规或不公正问题,以及接到投诉举报,反映问题经查基本属实,且法律法规和招标文件明确规定的,可在招投标复议专家中随机抽取7个以上的单数组成机构和复审委员会进行重新评审或专题复议。对于招投标监管机构和复审委员会作出的审定结果仍有异议的,可提请行政复议或向上一级缶投标监管机构投诉。上一级监管机构根据情况可以直接裁定或组织本级复审委员会复议。对省级监管机构或复审委员会作出的裁定仍然不服的,仍可通过其他行政或司法程序解决。

为招投标的严肃性,防止随意甚至恶意投诉的发生。招投标管理机构应妥当受理,对匿名投诉:涉及招投标监管、服务、中介行为的投诉应予以受理;因疏忽或规定不合理造成程序和做法方面的投诉应予以受理;;涉及他人行为不端、事实不清的投诉可不予受理;;对罢免投诉:一般应予受理。投诉调查后,发现属恶意或无揣指责性的投诉,对投诉人视情节给予批评、相应处罚或提起诉讼,并列为企业或个人不良行为记录在信誉档案中。

五、修改和制定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强制性招标的范围和标准,区分不同类型项目实施承发包监管

招标投标法及国家计委3号令我国强制性招标的范围和标准作了具体规定,对于各级行政监督部门贪污行政,规范承发包行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某些规定不尽合理,如强调关系公众利益、公共安全联系紧密和项目放弃了;保障项目的公众利益和安全性主要应抓设计、抓质量和安全,而非招标投标,招投标更多地是解决项目投资的经济利益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因此,在现阶段,一些集体或类似集体的项目实施招投标远比关系公众利益、公共安全的项目实施招投标重要。再者,89号令规定强制性招标的范围比计委3号令大,即单项额200万、总投资额3000万元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调入工程均应招标;七部委30号令又扩大了邀请招标的范围,且四条规定中三条不具操作性,建设单位可任意找一条理由将应公开招标的工程改为邀请招标,难国有投资投标走形式、假招标和“活”用审批权提供了土壤和方便。为此。一要认真总结3号令贯彻以来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我国当前处在转轨时期、变革时期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较大差异性,本关有利经济的发展,保证招投标的有效性的原则,对强制性招标的范围和标准作出科学合理的修改和规定。确定范围应主要考虑投资性质,对于私人投资的一般项目不应强制招标。二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实施不同的承发包监督。对于限额以下和法律允许直接发包的项目,主要抓项目登记和合同备案,检查项目实施合法性、承包人及项目经理的资格;考虑地区的,对于提高标准后部分接近限额的国有投资的工程,可采用简易招标、竞争性谈判、多家竞价等竞争性发包方式有形市场竞标发包;对于限额以上工程应主要抓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招投标监管。三要出台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管理办法,并鼓励大宗劳务采用招标形式招聘,所有专业和劳务分包均应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四要切实加强中标后合同的跟踪管理和市场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场外交易、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

此外,当前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与监督执法力量薄弱、监督执法手段不力、监督管理责权不明有关。应针对当前招投标管理监督中存在的认识不清、位置不正、监督不力的问题,采取完善法规、明确责权、健全机构、强化过程监督等措施,狠抓招投标规范化监管,大胆探索和实践有效监督的方法和路子,不断提高工程招投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篇: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应先行

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应先行

当前,我国人口总量已达到13亿,而农村人口数量则占6亿之多,作为发展中国家,社会的团结稳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医疗卫生改革不但是社会安定有序发展的前提,而且还是全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柱。因此,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落实“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重要的体现。

自20世界80年代起,我国就把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提上了议程,从“市场化”到“新农合”制度的发展,都说明党和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既有成功的典型,又有凸显的矛盾。因此,现阶段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改革不仅要辩证全面分析的看待,而且还要科学求实的落实,着力打造一套既科学合理、统筹层次高,又体现问需于民、以民为本的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方案已是大势所趋。

强化体制建设是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首要任务。“新农合”制度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医疗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由于改革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新农合”在发展过程中方向不明、定位不准、责任不清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加快推进农村医改,首先要加快完善

具有我国特色的医疗改革体系,和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法律保障的主体地位,提高制定过程中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把体制的完善与法律的健全作为改革的重要基石;其次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区域服务性制度建设,重点打造特色专科,增强服务的功能与辐射能力,逐步建立乡镇医疗机构的首诊制度、双向转诊制度。最后是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力度,健全城乡医务人员“人才交流”、“下移制度”,从而提高农村群众的看病质量,提升对疑难病的研究水平。

完善资金投入和加强监管是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必然要求。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因此,要实施积极地财政投入政策,明确政府投入主体地位,完善投入标准和细则,做到定期、定额投入,确保投入的稳定性,避免“虹吸效应”的发生。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资金的管理力度,加大监管,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真正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必赔偿”的长效监管机制。

提高农村医改宣传力度,是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有力措施。在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工作不断发展中,由于各县市帮扶机制差异很大,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使农村群众对医改重视不够全面。因此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等媒介加强对医改工作的宣传力度,深化宣传程度,不

能仅仅只停留在表面,要让农民不断加强风险意识,提高推进医改工作发展的积极性,从而逐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推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努力形成医疗卫生改革人人参与,改革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四篇: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张廷凯

一、反思新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

(一)学科目标的三维设计

新课程改革依然是一种目标导向课程设计。总体上,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学科层面上,各科课程标准专设“课程目标”一节表述,三维目标被细化和具体化。学科内的单元设计、专题设计或模块设汁,结合对实际教学的指导,三维目标又进一步被可操作化。

三维目标的设计作为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是必要的,但各个学科和学科的各个部分都机械地套用三维目标进行设计又是机械的和危险的。

从实践角度讲,三维目标应当有更科学更容易操作的维度划分,即应为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对过程性的掌握并不能直接构成目标,而是目标达成的手段。所以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能力(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目标。

核心目标只有通过该学科的学习过程才能得以系统地培养,是其他学科学习过程所无法代替的,而一般目标是该学科学习过程应渗透性地加以培养的。因此,各学科课程目标,既需要与义务教育课程总体目标具有一致性,更需要根据本学科在课程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确定学科课程目标的独特性,把握学科特点和特色,从而确立本学科的核心目标和一般目标。

(二)学科设计中的“体系”与“专题”

体系和专题,在课程设计层面承载了不同的课程思想和理念。体系和专题可以在学科课程设计中相互调和,但也有可能成为矛盾的对立面。追求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可能会禁锢课程改革的身手,难以体现新理念;追求专题性和范例性的学科设计,又可能冒将知识零碎化的危险。因此应注意选择部分内容作为专题或范例,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尽可能深人透彻的学习或专题研究。

强调专题和范例的学科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是要放弃和牺牲学科知识体系,因为,学科体系的建立恰恰是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结果。我们需要的是增强学术性学科的实践价值和应用功能。

(三)学科设计中的“探究”和“接受”

探究的课程设计给学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推动力。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教学的研究和理解,教师开始接受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探究和接受各有其价值,探究是强调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接受则主要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取知识。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各有其智力发展的功能,不能简单地认为,接受学习始终是机械的,而探究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教育界那种根深蒂固的信念即“只有人们自己所发现的那种知识才是他们真正具有的理解的知识”不一定是正确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既都可能是机械的,也都可能是有意义的,这要根据学习所需要的条件而定。

学科课程设计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一样,正处于一种理想和理性交织状态,对理想课程的追求使得各学科课程的设计反思和审视学科的原有目标、结构和内容,对“创新”的渴求导致了对“传统”的全面反叛,难免出现一轰而上和有失偏颇的狂热,改革所需要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理性精神受到严重抑制。学科课程追求的目标、结构、内容和实施方式都烙上了这种“理想”的印记。对理性课程的坚持,要求我们透过课程改革的表象,窥探课程变革的实质方向。

二、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和方向

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学意义在于: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具体行动方向和策略是:

1.资源整合:在资源层面适当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程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2.资源更新:利用和寻找新的素材。寻找新的主题和素材是关键;

3.资源共享:确保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共享机制;

4.校本开发: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中心,要逐步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

5.理论架构:在实践开发基础上形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要素和特性

分类的价值在于利用。对课程资源进行分类,不仅代表人们对课程资源状况的理解,而且也意味着对课程资源开发的开始,分类本身就蕴涵着利用和开发的方式方法。

课程资源的基本要素:物质资源,包括自然物质和人造物质;人力资源,包括校内外的各种主体;知识资源,包括以各种媒介形态存在和呈现的、明显的和潜在的知识。

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特点:

1.潜在性

课程资源无论其存在形态、结构,还是其功能和价值,都具有潜在性。它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必须经过课程实施主体自觉能动地加以赋值、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成现实的课程成分和相关条件,发挥课程作用和教育价值。

2.选择性

课程资源是客观社会资源经主体筛选后具有主观与客观特点的资源,其涉及范围广,不但有物质层面,而且有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教育活动中的教师或学生主体对课程资源需要进行主观的选择。那么,只有进入教师和学生视野的资源才能真正成为课程资源,因而课程资源具有不确定性。

教师和学生主体的选择是课程资源进入课程领域的关键,取决于主体的课程观和课程意识。只有主体对课程意义和课程可能性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才能开发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3.多样性

课程资源的“客观状态”具有多样性。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所使用课程不同,所以课程资源呈现了多样化的形态。由于课程资源是为实现广泛的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资源实现的课程目标也是多样的。

4.动态性

不同主体在不同情景下所面对的可能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不同的。课程资源是动态的,也是开放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因而必须针对具体的时空条件和情景进行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动态性还表现为它本身就是开发主体与自然、社会、人组成的生态系统,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

(三)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

1.从资源层面拓展了课程范围

各科都尽可能地发掘学生、教师、班级、学校周围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扩展了课程资源的范围,这是积极的趋向。但有的学科也出现了学科课程资源泛化的倾向,将课程资源扩展到几乎无所不包的地步,缺乏对课程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

2.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 大部分学科都把教科书或教材看作重要的或核心的学科课程资源,强调依托教科书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教科书和相应的补充或指导材料在目前课程改革中仍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但不能把教科书或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物理课程标准倡导不受某一种教科书的束缚,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本校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精选课程资源,充实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社会力量编写某些教学材料,并选择、利用这些资源。

3.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一是学科课程资源之间的共享。大部分学科都重视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和相互配合,体现了将学科课程定位在课程整体范围内的大课程资源观或整合的课程资源观。因而,学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逐步推动课程新资源生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校之间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二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学校的课程资源并不只是为教师准备的,其中不少资源应当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图书馆或资料室以及各种实验室等,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所需要的,应当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做探究性实验。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三是学校之间课程资源的共享。除了开发校本.资源以外,学校之间还可以合作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四是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成为在利用上最便捷、开发上最经济、效果上最突出的课程资源。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主要方式。此外,请有关专家来校讲演、座谈,分析社区提供的有关资料等,也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重要方式。

五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资源共享。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课程资源可以利用。有的学生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家庭中往往还有大量书刊、可供学生作探究使用的材料用具。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要设法取得家长的支持。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让学生回家介绍,使家长理解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利用家庭中的课程资源,还应当注意适度,不要造成学生和家长过重的负担。

4.重视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各学科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中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并在开发过程中培养相应的能力和态度。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实际上是现代的对话与交流、合作的课程观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反映。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课程资源,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资源。

5.促进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与学校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多媒体计算机已经显示出它在学科教育中的巨大发展潜力。各科应根据实际内容的需要,选用多种类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重视传统媒体和计算机多媒体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它们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6.加强校内课程资源设施建设

新课标从不同角度对学校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如实验室、语音室、专用教室、图书馆、计算机和局域网等,这些要求对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工作的效率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如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图书馆、语音室、音像设备等基本的常规教学设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英语课程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应该为英语教学配备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要尽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

1.课程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1)确定好鉴定标准,选择鉴定方法与手段。在鉴定的基础之上,依据需要而进行优选,确定一个时期内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2)课程资源的鉴定和筛选可以根据不同要素的特性和功能分类分层进行,所选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同。(3)筛选课程资源有许多类别:世界观、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历史观等,每一种类别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标准。

2.建立课程资源档案

(1)对课程资源进行调查,搞清学校和学校所在地区拥有的课程资源的数量。只有在对课程资源的要素有了比较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课程资源进行调查。(2)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普查,应关注与课程实施有关的课程资源,确保为课程实施准备必要的课程资源,详细核查本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以利于开发校本课程。(3)对调查的结果应该进行整理,建立初始化的课程资源档案并不断对其充实和完善。

3.课程资源的培植和建设

(1)针对课程资源的稀缺,培植和丰富课程资源,满足课程活动需要。(2)根据课程资源各要素的特点来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如开辟劳动基地、实践基地,建设课程资源保障系统。课程人力资源建设,重点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课程知识资源建设,是指创设与某一课程内容相容的知识环境。

4.系统规划和设计课程资源

(1)评估学生需求,确定课程资源开发的心理基础。(2)了解社会发展需要,把握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基础。(3)挖掘教师的潜力,提高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4)校内外资源的优化和整合。(5)数据化资源的管理和便捷化。(6)建立课程资源开发小组。

三、课程评价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困惑: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很美好,但遭遇激烈的升学竞争时却脆弱不堪;新课程评价的理念能够接受,但却缺乏具体可行、简便有效的操作方法。核心问题是采用怎样的评价方法能够既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又能在升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评价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

1.理解性评价:致力于尊重和理解学生。

2.综合性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3.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和提高。

4.多元化评价: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要多元化。

5.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6.自我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二)发展性评价的特征

1.有具体、明确的发展目标

2.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为了检查 3,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变化的过程 4.重视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5.对某个领域进行多次评价

6.不断给予评价反馈,不断改进教与学

(三)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1.评语评价

三性:全面性,针对性,期望性。六个改变:①内容上由模式化变为个性化,由条文化变为情感化;②方式由教训式变为谈心式;③语言由枯燥乏味变为委婉、风趣;④由一次变为多次;⑤由一种变多种:即时评语、学科评语、作业评语、综合评语;⑥由班主任一人评价变为全员参与评价。

2.表现性评价

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必须自己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答案)或自己的行为表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习成果;能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形式有口头报告与讨论、项目调查、角色扮演、小论文、学习日志、科学实验、艺术作品等。

3.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法是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的评定方法,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的一种评定方法。档案袋法直接反映了学生当前的状态和变化的历程,成为向家长展示教学成果、教师与家长沟通以及家长了解子女的非常有效的方式。类型主要有:

展示型档案袋:主要收集能够反映个人所取得的成就材料,如自己的最佳作品、自己的代表性作品、自己的获奖证书、奖章等。

过程型档案袋:主要收集反映不同时间阶段的个人表现的材料,其中不仅有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也有最初的、不太成熟的作品,如一篇文章的初稿、修改稿和定稿都可以收集在档案袋中。

科任教师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学习的情绪、态度以及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课堂上与同伴合作态度;回答教师提问的态度及回答问题的水平;课堂练习、课堂小测验的完成情况;口头表达能力;实验课中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及其能力;遵守课堂纪律情况;课堂上学科竞赛抢答情况等。

(四)学生评价制度

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还有老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老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

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内容包括各学科的学业状况和教师的评语。评语应在教师对收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以及不足。学校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第五篇:农信社改革中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农信社改革中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使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上实现了大幅度、大纵深的变革,这场变革,在增强信用社经营活力,使信用社朝着快速稳健方向发展的同时,多年来堆积形成的阻滞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也跃之桌面。

人力资源方面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状况是:人才匮乏,人员老化,进人渠道不畅。以苍山联社为例,该联社自1994年成立以来,12年间,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46人,这些人员大多是联社成立之初和省联社成立以后接收的。由于信用社录用人员的条件严格、关卡较多,使许多想进入信用社工作的大学生只好望“社”兴叹。而另一方面,近年来信用社在减员增效的驱动下,人员推出步伐得到了加快,苍山联社成立以来,包括内部退养在内共有56人离开了工作岗位。同时也面临着人员的老化的问题。照此下去,用不了多少年,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不将是人才匮乏的问题,而且是人员断档的问题,将无法满足和适应业务发展和为“三农”服务的需要。因此,拓宽进人渠道、优化人员配置、增强“造血”功能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要加快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在有计划、按 需求接收有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向社会招收一定数量的有工作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内部退养制度,落实“双考”制度、末位淘汰制度,进一步加大减员的工作力度。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达到提高素质、优化队伍的目的。

不良贷款方面

不良贷款作为票据兑付的一项硬指标,自票据置换以来,各级信用社紧紧围绕改革目标要求,想方设法,进一步加大了清收盘活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的现象在部分信用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不能忽视。遏制不良贷款的反弹,应采取如下措施:

1、严肃纪律,严明责任,关口前移,超前防范,确保新增贷款质量。一方面,明确贷款投放序列,在贷款投向和投量上分化风险。即放开质押贷款、增加小额贷款、控制大额贷款,对持本社存单的质押贷款,敞开发放,不作规模控制;对农户小额贷款积极推行,量力增加;对中小经营规模的个体户贷款适度拓展,确保质量;对大户贷款“锁定余额、逐步压缩、严控新增”。另一方面,明确贷款责任,把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的落实当作贷款发放的必备条件,按照“包放、包收、包效益”的原则,实行贷款责任终身制,把新增贷款管理和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与干部的任用和个人收益相挂钩。

2、区别情况,多措并举,大力清收盘活存量资产。在内部,要从追究责任人贷款入手,出重拳、用猛药,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多方联动措施,确保清收效果。在法律层面,针对不同情况,可采取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行使代位权、行使撤销权、行使抵销权、提前追究违约责任、申请破产等措施,达到清收盘活的目的。在贷户因素方面,对因经营不善等原因造成破产倒闭的要及时申请资产保全;对企业在合并、转制过程中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向新形成的企业落实还款责任,并保证法律时效及各种手续的完备;对暂时还款有困难,但确有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贷户,要“放水养鱼”,达到“鱼”肥“水”活的目的。

股金规范方面

当前,农信社在增资扩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本金稳定性差。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农信社增资扩股的过程中存在着自然人股多、法人股少的现象,而在自然人股中,又以资格股居多。由于资格股具有退股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股金的稳定性。而投资股不能退股,加上亏损社分红资金无法落实,吸收投资股的难度较大,因此,一些信用社基本上以吸收资格股为主,投资股极少。同时,在部分信用社也存有存款化股金和贷款化股金的现象。农村信用社优化股金结构、保持股金的稳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是要加强股本金的管理。县联社要从严要求、从严把握,尤其是在新股的退出上,要认真执行银监会《关于规范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的若干意见》和有关股金管理的规定,对不符合退股条件的,不得违规为股东办理退股手续、支付利息或者是分红。二要在规范和清理老股金的基础上,完善股金结构,采取有效措施,动员辖内有经济实力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等经济实体入股,多吸收投资股和法人股,完善股金结构,保证股金的稳定性。三要进一步加大增资扩股的工作力度,通过宣传农村信用社的地位、作用、发展前景及入股社员的权利等,增强社会公众入股的积极性。

服务“三农”方面

农业贷款具有额度小、风险低、收益稳定的特点,做好信贷支农工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不仅是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需要,也是发挥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主力军作用和实践信用社服务宗旨的需要,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客观选择。基于此,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立足“三农”、面向“三户”,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向调整的力度,农贷增量和存量占比均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应该看到,“鹊巢鸠占”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支农资金不到位、服务不到家、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还一定程度的存在。因此,加大对农投入,改善信合服务是今后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重点。

一方面要确保支农资金落实到位,防止“农转非”,做 到这一点,信用社上级管理部门要实行量化考核,强化监管,严格控制信用社对“农字号”以外的企业发放新贷款;另一方面要积极创办各种方便快捷的贷款方式,大力推行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贷款证管理办法,并适时开展送贷到村进户活动。

社会信用环境方面

时下,部分农村在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农户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的“两难”境地。“两难”的后果是“两输”,一方面,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大量资金闲置,影响了自身效益的提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尽管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信用社信贷制度、信贷责任的不断强化不无关系,但其首要原因是农村信用严重缺失。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提升农村社会信用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是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登录咨询系统,通过完善个人经济档案和帐户管理,加强对贷款的跟踪管理,通过银行间的信息共享、群防群治,严厉打击逃废债务行为,提高农民、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的信用意识。二是多措并举,对有钱不还的赖帐户、钉子户实行停放新贷款的信贷制裁、加罚息的经济制裁和依法起诉的法律制裁,或采取报纸、电视公开曝光的形式让其现丑,以形成守信光荣、赖帐可耻的舆论氛围。三是进一步推行信用镇、信用村、信 用户的评定活动,并把活动的开展与农户档案的建立、小额贷款的发放、优惠利率政策的推行、知农情送信息结合起来,通过该项活动,促进社会信用程度的提高。

发挥政府部门效能方面

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合作金融组织,与其他商业银行不同,在经营管理中,客观上需要同政府部门多加强联系。通过沟通、协调,使政府及有关部门真正认识到,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来源于千家万户的存款,农村信用社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按照行业自律制度,适时、适度、准确地发放贷款,对维护储户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资金来源,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重视农村信用社工作就是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村信用社发展了,地方经济是最大的受益者,并把对农村信用社“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积极关心、支持、帮助农村信用社开展工作,取消一些地方的有些部门“不得到农村信用社存款”等歧视性规定,进一步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制订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及时帮助农村信用社解决好改革发展中确实需要解决而自身又解决不了的问题,真正做到“支持不干预、到位不越位、负责不包办”。只有这样,农村信用社才能够稳健地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才会开创农民增收、财政增收、企业增效、信用社增盈的多赢局面。

下载当前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中应重点解决哪些关键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中应重点解决哪些关键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铁路货运组织改革需要深思和解决的七大关键问题

    铁路货运组织改革需要深思和解决的七大关键问题 上周五深夜,笔者写了《一名铁路职工致盛光祖部长关于货运组织改革是铁路“倒退”市场的一封信》的帖子,整整一周的时间回复450......

    当前化学抢险事故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当前化学抢险事故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特别是具有腐蚀性......

    法院当前信息化工作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关于我院当前信息化工作重点需要解决问题的 情况汇报 院党组: 11月16日至17日,省高院召开了全省法院三级专网视频会议系统技术培训会,省高级法院司行处长陈力同志就视频会议系......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每节课我们都要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挖掘与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中难以理解接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突破。衡量数学教学是......

    国务院发布经济改革重点 深化垄断性行业改革

    国务院发布经济改革重点 深化垄断性行业改革 今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国际国内经济深度调整和深刻变化,迫切要求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破......

    在医疗卫生单位中着重解决了以下七个问题

    在医疗卫生单位中着重解决了以下七个问题。一是解决医疗服务态度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广大医务工作者中广泛开展了“四、五、六”服务活动。即:推行“四个一”(入院......

    中蒙药产业发展应解决的问题

    中蒙药产业发展应解决的问题 作者特木尔(内蒙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医药产业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属于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医药产业属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近半个世纪中,......

    税制改革下一步应重点推进“营改增”

    尊敬的党组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改革税制、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那么,现代财政制度该如何建立呢?今天上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做客人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