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中的摄像式视角

时间:2019-05-15 10:2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中的摄像式视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中的摄像式视角》。

第一篇: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中的摄像式视角

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中的摄像式视角 :

顾名思义,很像摄影机,用客观的叙事视角,作者完全处于画面之外,只写出所见所闻,而不写他未见未闻的事。这使作者与他的故事之间的距离拉大,读者必须自己最大限度地来理解故事。

如《变色龙》以新闻镜头一般的冷静视角,客观记录了奥楚蔑洛夫在“无知无畏”“既知无耻”之间不停变化脸谱的荒唐嘴脸,叙述者没有任何态度流露,然而事实胜于表态。像这样的摄像式视角具有较强的逼真性和客观性,能引起很强的悬念。

这种视角的分析对教学很有帮助,学生的想象空间很大,阅读此类小说兴趣浓厚,教师引导分析小说主题也就更简单了。

第二篇:叙事视角作业

《用生命搏击贫困》叙事视角分析

季永超 2007013589 2007级新闻学 在叙事文本中,必定存在着一个或多个故事的讲述人,即叙述者,将故事叙述出来,“而在叙述的过程中,无论所描述的事件与人物如何表现出来,都一定会经由一个特定的视点”通过这一特定的视点,叙述者将所看到的一切呈现出来,具体到新闻叙事中,就是新闻的叙事视角,新闻叙事视角是指新闻记者从什么角度来叙述新闻事实,记者与叙述者以何种关系出现,新闻记者与新闻事实保持怎样的距离,以什么样的身份来充当新闻事实的叙述者。

新闻叙事视角大致可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戏剧视角,本文将以《用生命搏击贫困》为例,详细分析一下新闻叙事视角。《用生命搏击贫困》,主要讲述了铜川市郊区惠家沟村党支书郭秀明的先进事迹,是一则先进人物通讯。在作品中作者主要使用的是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

通讯与消息虽具有新闻文体的共性,但通讯的表达方式更灵活,叙述形式更多元。在消息中,为了保证新闻的客观性,记者通常不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描写,也不直接发表评论;但在通讯中,特别是人物通讯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展现人物的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升华主题,记者也常常直接评论。而记者的全知视角在人物通讯运用得最普遍,记者既知道所有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想法,又能根据需要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知觉和情感。比如, “白花、黑幛、花圈、挽联„„郭秀明身上覆盖的党旗,在朝阳下更加醒目如燃。起灵时,从古稀老人到系红领巾的学生,无不号啕。这如潮的哭声,分明是乡亲们寄托哀思的心声:郭书记呀,你为了全村人走向富裕苦了自己,呕尽了心血。如今村里人一天天富起来了,你却匆匆走了,叫我们怎么不痛心?”

这段文字描述了郭秀明葬礼上的群众,进而引出了村民沉痛的心情,这正是记者对人物无人知晓的内心活动的直接展示。罗兰巴特在评述全知视角时这样说道“叙述者既在人物内部,又在人物外部”,这意味着全知视角不仅可以横扫人物的外部世界,还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而一旦这种在新闻报道中深入,“合理想像”便应运而生。例如,“1987年,郭秀明加入党组织,那时他心里“要让乡亲们都过好日子”念头更强烈了。”

在记者的全知视角下,作者还常常站出来,发表有关道德、人生哲理等方面的议论,例如,“1999年,惠家沟从均收入增长到了900多元,虽然这种经济状况和经济发达地区不能相比,但在这块穷山恶壤之上,已是很不容易了,这里边有郭秀明多少心血啊!”“死亡的阴影一天天向郭秀明逼近,郭秀明的身体瘦了一圈又一圈,但他仍然在燃烧自己,以照亮这个刚开始踏上致富之路的山村。”记者将郭秀明比喻蜡烛,这正是对人物的点评,对郭秀明成绩的抒情式肯定,也饱含了记者的情感成分。

在先进人物通讯叙事文本中,虽然用一种主要视角来叙事,但通常也包含多个视角的组合、转换,这增强了叙事的可视性。

在视听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纸质媒体的新闻写作不但要强调可读性,还被赋予了可视化的要求,以此与视听媒体新闻报道相抗衡。先进人物归根到底是讲述人物的先进事迹,叙事视角的组合、转换正是凸现新闻故事画面感的途径之一。“第一次召集村里党员、干部开会,他就和大家一起分析惠家沟穷的原因,从自然条件,说到村民素质,又从村民素质,说到干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他说:‘惠家沟人穷,志不能穷。只要上下一心,真抓实干,就一定能脱贫致富。三年不改变惠家沟面貌,我主动辞职!’”除此处,全文还有多处运用了直接引语,直接引语的广泛使用是限制视角叙事的特征之一,它不仅可以详细交代聊天人的身份、聊天的内容,而且可以通过语言和动作交织成的“场”生动地还原了聊天时的情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记者是新闻作品的主要生产者,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应力求做一个无所不在的全能者。但在叙事中,应当避免全知视角的滥用。而限制视角可以给读者提供不同角度的信息,消息源引用和新闻场景表述都比较规范和生动,在新闻客观性的集中展示上强于全知叙事,因此,在新闻写作中,要尽量使用限知视角叙事和纯客观视角叙事,有选择地慎用全知视角叙事。参考文献:

王楠:用生命搏击贫困———铜川市郊区惠家沟村党支书郭秀明追记

《陕西日报》2004年1月

黄杰渝:《时代先锋》专栏中先进人物通讯的叙事学研究,2007年3月 顾军:叙事视角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以《狷狂黄健翔》等报道为例,《今传媒》2008年第一期

第三篇:古典小说叙事视角

古典小说叙事视角

在传统的小说文本中,其视角往往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作者以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身份讲述故事,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在全知的大框架下实施着视角的变异性操作。

一、人物限知叙事视角

中国古典小说注重情节性,采用的大的叙事框架往往是全知叙事情境,而在全知叙事情境中,又常常插入人物限知叙事视角,在叙述声音与叙事眼光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即叙事声音还是叙述者的,而叙事眼光则为作品中人物的,从而达到一种限知的效果。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一些精彩的片断由于采取人物限知视角,在事件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发展链条中出现了表现和隐藏、外在事态和深层原委之间的张力,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如《水浒传》第八回写鲁智深大闹野猪林,通过两个公人和林冲的视角来引出鲁智深的出场。小说才得以长久地保持这种神秘的感觉,从而起到了波诡云谲、石破天惊的审美效果。

达到对人物内心世界与性格的深层表现,进而表现人物对世界的特殊感知,表现作者对世界的更加深刻而独特的审美把握。如《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见到自鸣钟的描写,叙述眼光是刘姥姥的,从刘姥姥的眼光写大座钟,很好地写出了人物对世界的特殊感知。在整个的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叙事内容里面,叙事者不断地从这个乡下老太婆的眼光来看这个繁华世界,使人感到格外新奇。环境和性格的反差度非常之大,从而在两者的撞击下产生强烈的喜剧性冲突。贾府的骄奢淫逸,经过刘姥姥这面折射镜的反射,使人能得到更为清醒的认识。在原有环境里生活的人,常常会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而突然闯进一个局外人,便很可能马上看出各种弊端,发现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作者安排刘姥姥进大观园,让叙述者从刘姥姥的眼光来观察,其落脚点即在于此。

二、叙述者旁观叙事视角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全知叙事中,全知叙述者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审美效果,有时还佯装为不了解情况的旁观者来叙事。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斩华雄一段。全知叙述者对关公战华雄的激烈场面应该是可以进行详尽的描述的,但作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全知叙述者作为故事的旁观者,把“他”限制在“帐内”,观察众诸侯的所闻所感,写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却看不见关公华雄交锋时的雄姿,甚至不知道谁胜谁负。叙述者好象也只是个不知情的旁观者,只看到了诸侯们“众皆失惊”。然后再实写“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在突兀处写出了关羽的神勇。这种限知的叙述,把关羽的神威在不写之中写得淋漓尽致,同时限知与全知有无相生、虚实掩映,取得了特殊的审美效果。

在志怪小说中,全知叙述者为了制造悬念和惊异感,从而达到出人意表的审美效果,其叙述者的旁观化也就更为突出。

三、元叙事与反元叙事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全知叙事模式中,作家们却习惯于追求一种视角越界的效果,常从现实世界走入艺术世界或从艺术世界走入现实世界。这种越界,我们可以称之为元叙事和反元叙事。

元叙事——站在世界谈论虚构世界

元叙事则使叙述者越出叙事的框架边缘,后退一步而将小说本身作为谈论的对象,即在小说作品中站在虚构世界之外谈论虚构本身,站在现实世界谈论艺术世界,亦即是叙事话语① 人物限知叙事情境是现代小说常用的一种叙事视角,这种视角的运用,意在达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表现,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或丰富复杂的思绪。

-①

谈论叙事本身。这种谈论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关于小说的话语。中国传统的小说理论没有关于“元小说”的理论

主要在笔记小说作品中,元叙事技巧是屡见不鲜的,其创作心态往往是比较自由的。一方面,某些不是小说的文字常常夹杂在小说作品里;另一方面,文人兴之所至,或者把自己的志怪作品标为“实录”,或者对小说的虚构技巧评头品足,这就为元叙事作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由于对男女隐秘之情的想象性描写存有戒心和偏见,作家在作品中记录鬼神故事的来源,并在涉及某些男女隐私生活的想象性描写处进行自我解嘲与自我存疑,这就出现了元叙事的视角。元叙事还可以增加作品的视角层面,让叙事者在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之间自由驰骋,从而使作品在亦真亦幻之中,在展示与隐藏之间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反元叙事——站在虚构世界谈真实

叙事者站在虚构世界的深处反过头来谈论作者及其熟人的真实世界的视角变异形式,我们把这种与元叙事相反的叙事方式称为反元叙事。中国古典小说中,比较早的反元叙事可追溯到宋朝洪迈的《夷坚志》,作为笔记小说的游戏笔墨,《夷坚志》中已有作品出现了这种视角。而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孤梦》篇则是典型的反元叙事小说。

元叙事与反元叙事的艺术视角,打破了艺术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线,在以虚论实与以实射虚之中,使小说形成了真幻交织的特有的审美趣味。

第四篇:探究古典诗词的叙事视角

探究古典诗词的叙事视角

摘要:历来文学研究强调抒情而忽略了叙事,从而错失了古典诗词的精彩。叙事以一个场景或事件的片段来概括社会问题,反应现实生活,进而抒发感情,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若将叙事引入古典诗词的研究当中,将会使古典诗词研究更丰富。

关键词:叙事;情不离事;缘事而发;

人道,触景生情,古代的骚人墨客也不乏喜欢寄情于景者,一朵花能勾出一缕相思,一片湖能引出一种情怀,这一草一石一桥一楼的景所催生的或欢喜,或悲伤,或抿唇,或垂泪的氛围,谓之“情”。

历来文学研究者也好分析作者的感情,仕途不顺者的无可奈何,手握长戟者的国仇家恨.......百千年前,诗人和词曲者心中怀着一种感情,入眼之物便也被设想成含有这种感情,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司空见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谁说若要人知我除非两个我?这东去的流水深知我心啊!不得不说,古诗词曲中不得离情,它既是作者的个性彰显、情绪喷发,也是吸引读者转而让你感同身受的一个妙招,所以不怪乎大家都喜钻研文人骚客的大志情仇,因为诗者,以情养之。以情养诗在时间的积淀下成为了大众的普遍认知,但在这个“主流”的形象下淡漠了光辉的另一种诗词表现方式,是不是真的在中国诗词曲中历来不受宠呢?

这个似“非亲生子”般被冷落的就是中国文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叙事。作为中国文学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直以来叙事在人们心中地位失衡,除了上面所说的,抒情在人们的主观意识里已经代表古诗词的特色,还有一点就是作为与抒情相对的另一古诗词表现手法,叙事在诗词中的运用没有抒情来的浓烈,通常是短小精悍,简洁,甚至可以称得上仓促,因此在叙事抒情相辅相成的过程中,人们主观的去渲染诗词所含的颜色和情感而忽略了叙事在其中的应用。

诗不离情,情不离事,每一首诗词的诞生是作者性格心境的缩影,更是作者生活经历的夸时空再现,既有故事,那古诗词的研究能否从叙事的视角入手? 所谓叙事,即客观的描述故事。个人认为作者吟诗作赋抒发感情,必多少先以叙事来“借题发挥”。抒情和叙事同为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甚至可以称其为传统。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突出的地位。最早的诗歌产生于劳动,是人们在劳动中表达感情、协调力量的一种语言手段,不可避免的以描述劳作表达快乐,以描述现实生活婉述生活的困苦,以美好事物的赞扬歌颂男女之间的纯洁爱情。从《诗经》到《楚辞》, 从古先民再现狩猎和耕作生活的《弹歌》到屈原极尽丰富想象的《离骚》、宋玉的《九辩》,平民创作者和爱国诗人,在抒发悲喜感情时,都离不开对生活,对现状,对环境的本身叙述。继《诗经》和《楚辞》之后,宋代郭茂倩整理编成的《乐府诗集》收录了汉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内容深刻反映了汉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其名篇《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的见闻,寥寥几字暴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底层劳苦大众在兵役制度下的痛苦悲凉跃然纸上。而《孔雀东南飞》在整篇对话中完成叙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孔雀失偶,完整的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说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木兰辞》、《陌上桑》等名篇,恰恰印证了叙事手法在感情抒发中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叙事正是抒情的依托。

在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影响下,东汉末出现了五言诗,其语言精练,寓情于事。女诗人蔡文姬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抒发自身的不幸遭遇,悲怆感人,一字一句慢慢道来自己的身世遭遇,纵使“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却没逃脱背井离乡。曹植的《七步诗》此诗之中有一处平常的特别,说它特别是因为在诗人创作过程中,“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并不是现实或过去发生在当事人身上的,而是诗人想象的生活现实,之所以说它平常,是因为在以后的古典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这种叙事手法,将过去、现在、未来相结合,甚至诗人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以既定的或发展趋势必然造成的事实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这个我们将在后面讨论。再说曹植的这首诗,以生活现实发挥想象,前两句是叙述事件,后两句则点出了自己的无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是手足,为何为了这些过眼云烟置手足之情于不顾,这是个人的幸,还是亲情的不幸啊? 刚才说到曹植在诗中的想象性生活现实,其实不单单是中国古典诗词,元曲明传清小说中也甚多运用此种叙事结构。在我们今天来说,称其为文学作品中的“倒叙”“回忆”“事实叙述”和未来的“假设”。在诗词盛行的唐宋,很多作品便集合了这几个时间点来共同完成故事的叙述。作者奉献给后人的诗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是诗的故事,也是作者的故事,说是抒情,直接点可以说是在说事,这也是“借题发挥”。秦观的词风其一清新妩丽,其二女郎诗,这与秦观自己的故事分不开。前期的诗词以游记为主,多为山山水水,彼时的秦观两度漫游三次应举,其他时间则是在家读书,还未卷入党争,这是形成作品风格清新、乐观向上的主要原因。后期仕途坎坷遭遇贬谪,作品中不乏讽刺和哀怨。《千秋岁.水边沙外》:“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同是春游,今日的自己腰带渐宽人消瘦,忆起往昔,乘车游金明池时多么风光。诗人的这种愁绪,通过今日现状的描写,以及对往事的叙述,两相一比较,立刻浮现在读者眼前。此诗中的叙事除了“今日之游”和“昔日之游”以景入情的“感情误置”,还有隐藏的另一个事件:新党上台后,当年同游的伙伴有几人仍在朝?自己受贬,孑然一身,他乡逢春了无兴趣。春游之事谓之“事在诗内”,身逢贬谪谓之“事在诗外”,以叙事来抒情,可谓了解了作者的故事,才能对此情感同身受。

除了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找寻自己的感情平衡点外,诗词也喜将未来和想象融入其中。李商隐的诗便多借形象,集过去、未来、现在于一体来叙述事件,重组场景。《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给北方妻子的抒情短章,句句也在叙述事件。今夜巴山大雨为“现在”,后两句可理解为怀念以前夫妻间推心交谈的“过去”和盼望能再次相聚秉烛夜谈的“未来”。将三个时间段结合娓娓道来自己对妻子的相思之情,谓之“情、事结合”。因个人经历触动了情,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诗词正好是一个喷发点,可以很好的借着叙事描物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在叙事中“事在诗内”,“事在诗外”,“情、事结合”这种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在诗词创作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陆游《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既是作者的遗恨,也是沦丧国土未被收回的事实;“王师北定中原日”在弥留之际仍对未来抱希望,仿佛已经看到那一天就立在那里,真到了那一天“家祭无忘告乃翁”,抗金大业未成而身先死,沉痛的同时仍坚定期望,可见,此情乃源于此事。

言,情由心生,然心由事动,从叙事的角度来分析作者诗词中所寄托的感情,就不难理解作者在其中注入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想象,正是利用事件本身发生的经历影响造就了作者的性格和诗词风格,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而想象的加入,使得事件的走向有了期待和盼望,不管是淡淡的愁绪还是激昂的热情都在事件本身的前提下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抒情和叙事正是这样相互支持,相互融合中,使得中国古典诗词精彩绝伦。

第五篇: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研究

内容摘要: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在业界得到高度的重视并引起热议。平民化以其内容的实用性,广泛性和充满人情味的特点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必然方向。从报纸(日报、晚报、党报)这种媒介出发,分析现有报纸中新闻报道的情况,提出不足之处以及认识的误区,进而分析出平民化视角运用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平民视角;现状;人文情怀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的含义是:新闻报道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投向普通老百姓;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坚持平民立场;关注同普通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在新闻报道方式上,坚持平民方式,用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传递信息,为民代言;在新闻报道的取向上,坚持平民利益,反应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弘扬朴素的人性之美;在实践中,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报道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喜怒哀乐,让他们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一、“平民视角”出现的原因

(一)时代转换的大背景。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亦是如此,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介之间竞争激烈,为了迎接挑战,适应受众的需要,新闻报道也由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而“平民视角”是这一转变的进一步发展。

(二)“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的“人”的概念是相对于“物”,“神”,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而“本”这个概念,在这里是事物的“根本”的“本”。提出以人文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源。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去关注。

我想“以人为本”不是四个字那么简单,只有理解深层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区贯彻它。

“以人为本”思想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必然要求从人,我们可以理解为民众。

从他们的利益出发,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手法报道他们关心的事情,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帮助,平民视角自然就诞生了。

(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的要求,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诚体现。“三贴近”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平民化视角就是深入平民生活,取材,再现平民生活,把更多的版面留给群众。这正是对中央提出的“三贴近”一个很好的贯彻方法。

(四)社会公平的需要。2003年12月的《南风窗》杂志把“公共利益”新闻奖授予了《南京零距离》,评奖辞中写道“《零距离》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民主化的桥梁,进而给民意一个畅达的渠道,长江大桥的收费站该不该拆?南京地铁列车应该是什么颜色?地铁票价多少才算合理?他们以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赋予全体市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让媒体真正为公民所享有。”[1](p.35)媒体肩负着反映呼声、监视环境、消除弊端、增进社会福祉的社会责任。群众情绪是社会状况的晴雨表、风向标。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不满,对危害社会公正、社会安全和公众利益现象不满,本身就是对社会、对生存环境和自身利益的一种守望和维护。

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的发刊词这样写道:“在不放弃社会‘热点’‘焦点’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不那么显著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看法,更多发表一些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见。”东方早报上推出的‘干杯,世博建设者’专栏,在其他媒体热衷于报道与世博白日倒计时有关的“宣誓”等热点时,却把视角定在那些默默建设世博的人群身上。写出了大量优秀的文章,使其在上海专刊中独树一帜。所以说,面对新闻热点,各种媒体跟风报道的时候,不妨冷静下来,换个角度,或许会取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几个大的方面的原因,还有许多原因,各个媒体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在我国,媒体一般都是“国家性质,企业管理”。国家性质意味着要遵循党性原则;企业管理,媒体既然是自负盈亏的企业,自然要参与市场竞争。但无论是遵守“三贴近”,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还是为了赢得竞争获得更多的受众而必须做到更好地贴近受众,平民视角新闻报道一个号的选择,也是一个有前景的选择。

二、目前我国报纸的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运用的状况、误区

就几年阅读报纸的经验,来浅谈一下现状。将报纸分为日报,晚报,党报三

[2]

类来分析(党报虽然也是日报,但是党报的性质和一般的日报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一)状况

1、日报

日报是综合性的报纸,比如人民日报周一到周五每天的人民日报有24版,包括:要闻,理论,视点,广告,政治,经济,体育,文化,国际,社会,副刊,每天还会有不同的其它版面,比如周刊,特刊,建言,读者来信等

周末的人民日报有8版,包括:要闻,副刊,及其他两个不同的 版面。正因为版面众多,新闻类型广泛。平民视角在其中的运用难免会有难度。当然也不能把“平民视角”看成是一个框框去框所有的新闻,毕竟平民视角只是看问题的方式之一。

但是,又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努力。进近几年来,日报在平民视角的运用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苏州日报在版面的设置上更多地关注到百姓关心的事和百姓身边的事。苏州日报主要栏目及版面:地方新闻、文教新闻、百姓故事、今日报摘、苏州工商、股市行情、理论、苏州市场、市场纵横、人才天地、园林、文化广场、苏州论坛、科技新干线、沧浪、中小学教育、教育报道、青春年华、教育园地、知识博览、学海导航、缤纷校园、苏州警方、太湖周末、都市观潮、旅游指南、娱乐点击、法制时空、阅读世界、书海导航、现代家政、卫生保健。经常可以在日报上看到“平民”的身影,平民关心的新闻。尤其是在自然灾害更灾难性时间发生较频繁的年代,关注民生的新闻占据了更多的版面。一幕幕更加平易近人的画面反映出灾区人民的生活,诉说他们正处于困难之中但在顽强拼搏,呼吁更多的人和他们一起度过难关。一幢幢新建的房子,一张张孩子天真灿烂的笑脸,无需太多苍白的文字和硬邦邦的数字,足以让外面感到安慰和希望。这正是平民视角带来的好处。多一些平民视角,让灾难中的人感受多一些真诚的爱,实在的帮助,这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内心应有的使命感。我们的宗旨是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好好思考,怎么利用好我们手中的笔,为人民谋福祉。

有这些成绩是可喜的,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财政新闻中的平民视角就不是很理想。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已有了很长一段时间。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剧烈的变革,催生出了许多的新的经济形态,不但是金融界,房地产界登行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就算是老百姓,他们有一部分不仅仅是消费者,而且还成了投资者。这与过去他们单一的身份不同,他们俨然“市场经济中的人”,自然增加了他们对财政新闻的关注程度。

但是,财政新闻不是那么容易看的懂,就算勉强看懂,也看得非常累,看完

后仍然没有清晰的认识。普通老百姓中的一些“投资人”未必都是学经济出身的。他们需要了解经济信息,但又看不懂,那岂不是很着急。这不是个小问题,得想办法改进。其实在其他的版面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

2、晚报

相比之下,晚报在“平民视角”的运用方面更加广泛,成功。这与晚报自身的条件优势分不开。晚报除了在要闻版是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如果发生的话),许多均为本地新闻,加上服务性的新闻内容,以趣味,娱乐,服务,社会等软新闻为主。以下是羊城晚报的版面目录(参照互联网): [第01版]要闻、[第02版]时评、[第03版]焦点、[第04版]要闻、[第05版]调查、[第06版]要闻、[第07版]广州城事、[第08版]广州连线、[第09版]今日中国、[第10版]广东、[第11版]财经、[第12版]今晨财经、[第13版]体育、[第14版]体育、[第15版]国际、[第16版]娱乐新闻、[第17版]娱乐.串串烧、[第18版]娱乐新闻、[第19版]花地.小小说、[第20版]晚会、[第21版]晚晚好彩/彩票、[第22版]天天健康/养生、[第23版]教育、[第24版]旅游周刊、[第25版]旅游周刊/美丽金榜、[第26版]广告、[第27版]旅游周刊/九州行旅、[第28版]旅游周刊/资讯、[第29版]旅游周刊/漂流专题、[第30版]旅游周刊/漂流专题、[第31版]广告

本地新闻自然要涉及本地的人和事,民俗风情容易增进与当地民众的距离。“平民视角”也能得到良好的运用,深受老百姓的喜欢。

晚报上的民生新闻是一大亮点。以人为本,关注百姓的生活,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受到媒体的追捧。在这里有必要把民生新闻和平民视角两个概念弄清楚。

有人会觉得平民视角就是多写贴近生活的报道,用平民的话语,为平民服务。而民生新闻也是关注民众的生活。这样说虽然不错。但毕竟还不是一回事。概念不清晰,会影响事物的发展,在业务上也容易混沌。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类型。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3]

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新闻。而平民视角,它是一种视角,看问题的角度。不仅社会新闻,财政,体育等各类新闻同样可以运用平民视角。平民视角不止于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更便于利用平民视角,关系紧密,但二者并不等同。

总之,由于报纸本身性质的不同,我觉得在“平民视角”的运用上晚报比日报要出色。当然,晚报在运用上也有很多的不足,将在误区章节做具体阐述。

3、党报

下面说道党报的“平民视角”运用。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党报,在新闻报道中必须确立“平民视角”。这是党和群众血肉关系的具体体现,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践行的需要。

党报是严肃的报纸,仿佛与大众有距离感。一般的感觉是,党报的受众都是机关单位的人群。其实不然,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快,一般大众都需要最新最权威的消息来引导自己的决策。像一些大政方针的公布,都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最权威,人们最信赖的莫过于党报,人们希望能亲自从党报上获得确切的信息。如果党报能更好地运用“平民视角”,用朴实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去深入浅出的解释新的政策,实实在在地指导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百姓是欢喜的。同时这也是党报抓住时机提高其大众媒体的接触率,建立媒体公信力和强化影响力的大号时机。但是,有时候,党报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习惯从领导的角度去报道,(二)误区

首先,趣味性与接近性不是新闻价值的全部内涵。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只有有新闻价值才能成为新闻。新闻价值越高,越容易入选到报纸有限的版面上。新闻价值的要素是: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趣味性、接近性。在许多报纸上,尤其是晚报,记录市民身边的人和事,并且常常是有趣的事。并且以当地人乐意接受的语言记录。这具备趣味性和接近性,人民喜欢看,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认,在许多报纸的大量版面充斥的是邻居争吵,夫妻纠纷,街头的打架斗殴。谁家有一只长了三只眼的鸡等等。所谓“平民视角”的新闻的报纸俨然成为一张专门记载奇闻异事的载体。长久以来,给人们的印象,哪些报纸无非就是庸俗的东西,感到失望,于报纸本身,受众都是不利的。

所以说,趣味性与接近性只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不是唯一的标准,“平民视角”不是趣味性与接近性的结合。

其次,平民视角不等于软新闻。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其新闻报道自然是为人民服务。其他类型的报纸,除了经营目标等一些目的以外,当然也应该想到更多地位人民服务,当然这又是吸引、固定受众的途径。

以人为本,人民利益无小事,与人民利益相关的报道不应只是家长里短,这种报道对社会的普通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关注倾注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的色彩。从新闻价值和报道旨趣的角度来看。平民化报道与严肃的“硬新闻”没有本质的区别。比如,国家出台了一项重要的政策,一般来说,传统的报道会就政策的背景,影响做宏观的介绍,期间满是专业性的术语。但是更多从平民视角报道,把政策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形象的比喻去帮助民众了解政策对他们工作,生活的我觉得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影响,从而起到真正知道服务百姓的作用。平民的视角,平等地对话,亲切的语言,像隔壁大叔的儿子在讲故事,但它的确是一则硬新闻。

再次,平民视角呼唤真正平民化的理念与修养,而不是放下身段。平民化视角的运用包括平民化的选题,平民化的角度,平民化的语言,平民化的人文关怀。我想选题,角度,语言,都需要新闻工作者到百姓的生活当中,亲身体会,换位思考,者需要放下身段,才能获得相关的材料,一片稿件是可以写成的。但是如果真心地热爱老百姓,喜欢与他们打交道,愿意去感受他们生活的苦与乐,迫切地希望可以实在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样写出来的稿件没有大而空的套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朴素的语言,一个个感人或幸福的生活画面,不够宏伟却能以小见大,足以让人感动。解决百姓一个个小但却实在的困难。在这里不存在放下身段一说,放下身段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是被动的,还是存在上和下这样的区别的概念。这里需要的是诚心,一种内化的理念与修养,只有这样,平民化视角才算在新闻报道中得到真正的运用。

三、平民视角运用的基本原则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该如何得到正确良好的运用呢?报纸的类型多样,新闻的类别也多种多样,新闻体裁也是繁荣发展。那么平民视角在各类新闻中的运用的具体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但是,我认为平民视角的运用有其基本原则,适合各类新闻。也必须有其基本原则,就像任何事物一样,尽管枝繁叶茂,有着庞大的体系,但必须有个总纲,核心来指导事物的运行,否则其树枝伸得再长,看起来在茂盛,终究要枯萎。

(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而其他类型的报纸,也应该成为党和人民的桥梁。党和政府通过报纸了解人民的疾苦,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政令畅通,党和人民更好互动,社会才会更好发展。受众是各种盈利性报纸的衣食父母。但受众存在于人民之中,只有更好地位人民服务,自身才能生存和发展。作为新闻媒介,一种行业,需要一种风骨,为人民充当海上的瞭望哨,舆论监督者等等,不仅应该是一种责任、义务,更是一种道义。心怀人民,平民视角的运用不再是一种写作技巧,而会自然贯穿于新闻报道之中,淋漓尽致。

(二)追求平等,尊重被采访者

在报道普通老百姓的人和事的时候,不要有下基层的感受。收起习惯了的俯视的角度。而应该平等地与采访者交流,真心和他们做朋友,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尊重被采访者,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获得丰富又难得的资料,作品才会饱满,有

血有肉,又有利于老百姓困难的解决。

(三)新闻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之所以要强调人文关怀,是因为它应该得到大力地提倡 却又存在人文关怀的缺失,有时达到严重的程度的现象。人文关怀是个外来的概念,它要求把人、人性从封建神学的迷信中解救出来。提倡人个性的发展与思想解放。我国学者说到人文关怀,简单地说,就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的焦点是“人”。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是媒体赢得受众尊重的前提,更是媒体已有的责任。在实际操作上,坚持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立场,平民视角不是一个冰冷的标尺,而是以个整体上以人为本,细节上充满人情味的报道。

(四)新闻报道不能做“浮萍式”的报道,必要时要加强深度报道。都说人民利益无小事,既然是大事,当然不能轻描淡写,浮在事件的表面,仅做“浮萍式”的报道。人们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尤其是有着复杂的背景,对人们生活影响大,又有可能再发生的事件,需要进行深入报道。把发生的背景,原因一层层剥开来分析,会有什么显在和潜在的影响,是整个事件在人们面前明朗起来,并认真思考或青专家分析事件发生的规律和防范处理的犯非法,以备下次发生可以更好对面对。人们需要也喜欢这样的报道。

四、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正确运用的具体方法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包括平民化的选题,平民化的角度,平民化的语言,平民化的情怀。平民化视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一)首先是平民化的选题。选择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这可以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因为接近性的缘故,人们愿意去了解,也可以是人民币升值,最近国家又出台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这样的话题。

还有老百姓面临的生活,工作难题。要积极地去了解民意,反映民意,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尽可能地解决难题,把忙帮到实处。

选题出了事件以外,还可以是人物。比如对先进人物的表彰等等。多关注百姓中的先进,把更多的版面留给他们,能够起到更好的榜样作用。对老百姓也有激励作用,让他们感受被关注与被关怀,自己就是社会的主角,生活,工作的热情更高,社会上多了一份欣欣向荣发的景象。

同时在选题上也存在角度选择的问题。以东方早报推出“干杯,世博建设者”为例。在上海世博倒计时100天的日子,这是个特殊的日子。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当然也是各大媒体报道的焦点。当各媒体在宏观地介绍世博的申请成功到建设的过程的回眸,豪言壮语高唱主旋律的时候,东方早报却将报道的主角设在那么默

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世博建设者身上,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是平民化的视角。就是面对一件事情,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去报道。无论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小事,孩是关乎国计生的大事,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多用平民化的视角,势在必行。

其实我国媒体在面对事件,尤其是“大事”的时候,在多从百姓的角度去报道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

举个例子来说,那近年来闹得比较火热的人民币升值的新闻来说,由于不同动机的不同声音时刻充斥着我们的耳膜,就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吵得面红耳赤。各路专家们多是“高瞻远瞩式”大战略思考,从理论层面和宏观角度入手来分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老百姓不太容易听到从“平民视角”来分析升值的专家的声音。虽然关于升值的信息漫天飞,但百姓还是雾里看花。普通百姓对人民币升值的理解,或许更多只出于字面上的理解,就是人民币更“值钱”了,进口商品的“价格”降低了。但人民币升值的长远影响不是这样,也不止这么多。

这关系老百姓的腰包,如此关系民生的事情,百姓却云里雾里,甚至陷于认识的误区,媒体能说自己没有责任么?

(三)是平民化的语言。在新闻报道中,要考虑到人民的接受与理解的能力和习惯爱好。使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这些语言可以是朴素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这样听起来好像不难,实践起来也没有那么容易。要通俗,但不能庸俗。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尺度。人常说语言是一门艺术,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果说语言说得很通俗,人们听的明白,那么传播这个告知的目的算是达到了。但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仅仅是干枯的事件的主干还是不够的,得生动活泼或委婉动人,给人以美感,这样的新闻人们看的懂,喜欢看。

像老百姓身边儿的一些事,除了采访了解事件相关情况,用他们欢喜的语言报道或许不会太难。就怕一些科技或经济类的新闻可就听麻烦。因为里面有太多的专业术语,可是太专业,人们看不懂,怎么办?必须用通俗、形象的词汇来解释,并和人们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要想 找到恰当又形象的比喻,结合生活来谈,孩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他必须自己理解透了,才能把它解释明白。所以说,要想在新闻报道中平民化的语言运用自如,需要热爱百姓生活,热爱百姓云烟的品格和深厚的专业功底做铺垫。

(四)是平民化的情怀它是平民视角内容的一部分,又是特殊的一部分。它从选题,角度到语言,贯穿全文,融入其中。它是整个新闻作品的血液,灵魂。首先要有平民化的情怀,才会发现平民化的选题,才会更多地从平民化的视角去思考,报道,才善于使用百姓爱的亲切的语言。最后还是情怀,新闻作品整体上才是以个有血有肉的,有人情味的活的作品。

平民化的情怀,到底是怎么一种情怀?现代汉语对此的解释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力,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要有爱心,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角度,语言要有真诚的关怀,学会换位思考。还原事件的原貌,并有助于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尽最大的努力不让新闻涉及的人受到伤害。

还是以东方早报的“干杯,世博建设者”专题为例。人文情怀的体现首先表现在它的选题上。【“过年带钱回家,儿子等着做鼻窦炎手术”】、【小儿子叮嘱爸爸:记得给我买上海最好的玩具】、【听说孙孙春节后回家,病榻上的奶奶笑了】、【儿子天天想看看爸爸,看看上海】、【探亲仅逛过超市,妻子的上海印象:超市很大,南站更大】、【给丈夫的视频中:妻子用口琴吹他最喜欢的歌】。这六篇文章组成了“他们的家乡”板块,真是地记录了几位世博建设者家乡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读到了亲情,爱情,体现了对弱势群体浓浓的人文关怀。文章没有“高”、“大”、“全”,而是见人见事,以小见大,渗透人文情怀。记者用细腻的笔触真诚记录他们平凡的生活,不用煽情,却足以感动人。这一切,源自于报道者的人文情怀。

相反或做的不好的案例也很多,想采访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或是未成年的犯罪分子。记者可能是出于好意,想通过把这样的事件报道出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呼吁对儿童的关爱。文章写的很感人,也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报纸上却出现孩子挨打后的照片,从照片可以清晰看出孩子的长相。孩子获得了很多人的同情,自尊心却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所以说,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伤害造成了就很难抚平的,在报道类似事件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人文关怀需要体现在方方面面。

总 结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是时代、受众的需要,也是新闻报道的必然发展方向。既然如此,我们要结合媒体新闻报道的现状,把“平民视角”当以个专题来研究,发现现有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平民视角”得到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卫红 张彤.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J].青年记者,2006(14)

[2]洪卫林 冰点思维平民视角 人文情怀(2010-4-10)http://qnjz.dzwww.xiexiebang.come hot topic.Civilian Perspective in news report has become Inevitable tendency because of The reality and extensive of the cont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full of humanity.According to newspaper(DailyEvening paper Party newspaper),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report on newspaper.bring forward Shortcomings and Mistakes of understanding.then ,analyze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detailed ways about application of the Civilian Perspective in news report Keywords: Civilian Perspective current situation Humanities

下载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中的摄像式视角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中的摄像式视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性别元素叙事视角与话语逻辑

    性别元素、叙事视角与话语逻辑 【内容提要】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2011)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西方主流媒体对该片大多持否定态度。抨击主要集中于大屠杀叙......

    从法律视角剖析植入式广告

    大家好,我们的主题是《从法律角度浅析植入式广告》,为什么会想到这个主题呢?一是我们是法学院的学生,二是植入式广告比较有话讲。 首先回顾一条新闻“安徽卫视欲删《金婚风雨情......

    《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文学院专业选修课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西方叙事文学研究 班级: 姓名: 学号: 论文题目:《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摘要】:叙述学中......

    企业文化视角[模版]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根据企业文化的定义,其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应包括如下几点......

    优势视角读后感

    以优势视角设计:社会工作者如何进行 社区工作与社区发展实践 读后感第一部分 理论篇优势视角的核心理念:相信人们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即通过利用他们自身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身的......

    新闻视角5篇

    新闻视角——包含:校园新闻、学校新风尚、班队活动、先进事迹、好人好事等。为大家播报一天内校园内的新人新事,好人好事,它将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提醒你让你及时了解校园动态,弘......

    视角杂文随笔

    原本打算把《每个人,都是一团星云》隐藏的或是等着被人揭晓答案的章节,结果没想到在这里就毫无保留的写了出来。话接上文。他在故事里和自己打了一个赌,关于他随身会携带的灵感......

    IT治理:公司治理体系中的IT视角

    IT治理的定义较多,Broadbent说过,“IT治理是个热门话题,但看来没有人能准确说出它是什么,或者如何描述它”。Weill也对这种没有一致意见的情况表示忧虑,“IT治理定义的复杂性和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