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李贽诗歌的艺术特点(最终版)
浅析李贽诗歌的艺术特点
摘要:李贽是明代晚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童心说”,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领域独树一帜。李贽的诗歌传世不多,但其诗歌创作有着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他“童心说”的特点。他的诗歌不仅有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作,也有珍视亲情友谊之作,还有对其人生遭遇的感慨。而其诗歌的语言大多通俗易懂,平白朴素,不拘泥于形式。关键词:李贽;诗歌;童心说;艺术特色
李贽,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学者和文学家。本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泉州晋江人。他提出了“童心说”的文学理论观念,他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认为童心是人在最初未受到外界干扰时毫无做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去童心,就是失去了真心,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由此可见李贽对童心的重视。他这一文学理论对其诗歌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贽诗歌的形式不拘泥于一般诗歌的格式,有些诗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绝句或律诗。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些打破常规的诗句,他会在七言诗中穿插五言诗句。例如《过桃园谒三义祠》“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谁识桃园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我来拜祠下,吊古欲沾襟。在昔岂无重义者,时来恒有白头吟。三分天下有斯人,逆旅相逢成古今。天作之合难再寻,艰险何愁力不任。桃园桃园独蜚声,千载谁是真兄弟?千载原无真兄弟,但闻季子位高多金能令嫂叔霎时变重轻。”①,这首诗以七言为主,但是中间也有“我来拜祠下,吊古欲沾襟”的一联五言诗句,以表现他对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敬佩和感慨。而诗的尾联“千载原无真弟兄,但闻季子位高金多能令嫂叔霎时变重轻”,用了长达十七个字的句子,将桃园三义士真挚的友情与苏秦之妻嫂重金钱而轻亲情作比较,感慨当下社会人们已经不能像桃园三义士那般单纯的交往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能重情反而重利。这么长的句子,读起来无丝毫的拗口之感,原因就在于诗人内心激荡着真挚的情感,不用如此长的句子就不足以表现其心中的感慨。李贽的诗 ①《续焚书注》,张建业、张岱注,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320页 歌没有刻意去模仿唐宋的诗歌体制,而是遵循了其内心的真挚情感,根据情感的变化选择适合情感抒发的诗句,而不在意诗句字数的多寡。李贽对是个体制的打破,正是他对本心的追随,对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是对其“童心说”理论的一种实践。
作为一位思想家,李贽敢于大胆怀疑封建社会的传统教条,其言行被当时的统治者和世俗之人目为“异端”,而且他又过着妻离子别、出家在外的生活,在时人眼里他似乎是个不近人情的人,但他却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所以他的孤独之感和精神上的压抑常常抒发于诗歌之中。在李贽的诗作中,对其自身遭遇的叙述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此外,他创作了有关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内容的诗歌,以表达他真诚的情感。李贽生活在明代晚期,国家动荡不安,社会风气重利拜金,政府官员腐败黑暗„„而李贽又是一位性情中人,由此造成了他坎坷的一生。李贽于二十六岁考中福建乡试举人,三十岁出任河南辉县教谕,开始步入仕途。此后几经升迁,至五十一岁出任云南姚安知府,五十四岁辞官。在二十多年的为官生涯中,他关怀现实,勤政爱民。辞官之后他云游四方,访友论道、聚徒讲学、著述立说,而且抛家弃妻,落发为僧。《独坐》一诗,是他孤独生活的真实写照。“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②诗人以客居他乡,平常的独坐情景为题,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来客的渴望,对朋友的思念,对家乡的怀念,也表现出他对生活的信心,这是诗人对晚年独居生活和其孤傲性格的写照。正因为他常年离家、独自生活,李贽对亲情的怀念与友情的思恋在其诗歌中表现的真切动人。在《夜半闻雁(其三)》中也写道“独雁虽无依,群飞尚有伴。可怜何处翁,兀坐生忧患。”③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诗人对朋友的感情是真挚而丰富的,每有友人来访他都喜出望外,例如他的《喜杨凤里到摄山》写道:“忆别龙湖才几时,天涯霜雪净须眉。君今复自龙湖至,鬓里有丝君自知。”表现了他对杨凤里来做客的喜悦之情以及关切之心。而李贽对亲友的真切感情,在他的悼亡诗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诗无论是悼念朋友、弟子,还是悼念妻子、儿子,都写得哀痛无限,感人至深。在其《哭贵儿(二首)》中“汝妇当更嫁,汝子是吾孙。汝魂定何往?皈依佛世尊。”“汝但长随我,我今招汝魂。存亡心不异,拔汝出昏沉。”④表现出他对儿子逝世的一种悲切之心。在《哭黄宜人》组诗中写道“结发为夫妻,恩情 ②③《续焚书注》,张建业、张岱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395页 《李贽论》,张建业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第131页 ④《续焚书注》,张建业、张岱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341页 两不牵。今朝闻汝死,不觉情凄然!”“不为恩情牵,含凄为汝贤。反目未曾有,⑤齐眉四十年。”表现出李贽对妻子的恩爱与深深地怀念。也由此可以看出李贽虽然剃发出家,看似遁入空门,参禅悟道,实际上他还没有彻底的抛弃尘俗,仍然忘不了他与妻子、儿子的感情。从其《闭关》:“闭关正尔为参禅,一任主人到客边。无奈尘心犹不了,依然出户拜新年。”一诗中也可以看出,李贽虽然剃发为僧,但依旧不忘尘俗之事。他在《薙发四首(其二)》中写道“有家真是累,混俗亦招尤。去去山中卧,晨兴粥一瓯。”⑥可见他剃发隐居也不是为了一心钻研佛法,而是因为世俗繁杂,劳心伤神。
李贽的诗歌,除了上述两大类内容之外,还有少部分诗是写参佛之事。有些诗实际上也是李贽借题发挥,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和韵(其三)》“饥不吃饭困不眠,劳劳嚷嚷共参禅。世人尽作奇特想,欲就空中觅佛仙”。⑦指出了那些只念经而不做善事,只学现象,不学本质、舍本取末的佛教徒,是成不了正果的。但其中也有其对佛法的禅悟,例如《十八罗汉漂海偈》中“十八罗汉漂海,第一胖汉利害。失脚踏倒须弥,拋散酒肉布袋。犹然嗔怪同行,要吃诸人四大。咄!天无底,地无盖,好个极乐世界。”⑧十八罗汉中的胖罗汉可以踢倒须弥山,可将酒肉布袋这些俗物抛撒,可见其修炼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超凡脱俗,回归本心。他对佛法的参悟也多是归于本心,是其“童心说”的体现。
李贽诗歌的语言通俗易懂,他提倡用俚语俗语这类语言写诗。用这种语言写诗,使他的诗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如他的《薙发(其三)》:“为儒已半世,食禄又多年。欲证无生忍,尽抛妻子缘。”《偈二首答梅中丞二首》(其一)“本无家可归,原无路可走。若有路可走,还是大门口。”;其二“莫夸家里富,家富令人丑。若实到家人,一毫亦无有。”⑨等诗,就是用口语的语言来抒发感情,使诗歌显得质朴、自然。而有的诗就是俗语的结合,例如《富莫富于常知足》一诗:“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能脱俗。贫莫贫于无见识,贱莫贱于无骨力。身无一贤曰穷,朋来四方曰达。百岁荣华曰夭,万世永赖曰寿。”⑩完全用俗语写成,表达出李贽对“贫富贵贱”的独特见解。由此可见,李贽的诗歌不推敲字句,以通俗的口语见长,每句诗中都包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诗歌的创作是诗人情感流露的 ⑤⑥《续焚书注》,张建业、张岱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341页 《李贽论》,张建业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第136页 ⑦《续焚书注》,张建业、张岱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360页 ⑧《焚书注》,张建业、张岱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256页 ⑨《焚书注》,张建业、张岱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324页 ⑩《焚书注》,张建业、张岱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132页 表现。诗人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写诗,不仅表现出他不羁的性格,也是他情感的真实写照,将他真挚的内心用直白的语言坦露在世人面前。
综观李贽的诗歌,其诗歌创作主要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在其诗歌中大多以亲友之情为诗歌的主题,表现他出家客居的孤独以及对亲友的怀念之情。其诗歌的语言通俗易懂、朴素直白,不拘泥于所谓的诗歌体制。李贽诗歌的这些艺术特点正是其“童心说”的文学观在诗歌创作中的直接体现。
参考文献:
1、李贽诗歌简论,王建平,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3期,2002年5月
2、论李贽的诗歌创作,于浴贤,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4期,2012年12月
3、论李贽的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左东岭,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总第207期
4、李贽诗指要五题,张建业,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总第161期
5、“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异端思想家李贽的诗心与诗艺,周雪根,中国韵文学刊,第28卷第4期,2014年10月
第二篇:陆游诗歌的艺术特点
《唐宋词选》读后感
陆游词的艺术特点
摘要:陆游是我国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因此爱国题材是陆游创作的中心题材,抗敌复国是他诗歌反复强调的主题。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他晚年留下了一首《示儿》其中一句“北定中原”也表现出了,他一生做为爱国诗人对国家的牵挂。陆游诗歌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有他鲜明的特点,而他诗篇的思想内容大致也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他的大量诗篇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一生写了很多诗,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关键词:陆游、爱国主义、创作分期特点、思想特点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人,是我国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因此爱国题材是陆游创作的中心题材,抗敌复国是他诗歌反复强调的主题。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变。陆游一生都在致力于抗金报国的伟大事业中,但是当权者贪恋偏安小朝廷的私利,一味求和,致使国家统一的历史任务迟迟不能实现,因此现实中既然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豪情,诗人便常常借助梦境一吐胸怀。陆游的诗中有许多这样意味深长的梦境,或许,连他自己也未必清楚梦境中的圣主亲征到底是他的理想还是梦想,每一首记梦长诗的背后总会有一个同样漫长而不真实的世界,他将自己所有的希望的一切倾注进这个不真实的世界里,似乎这样才能宣泄内心得失望。虽然他满心的失望,但是他没有放弃作为一个爱国诗人,他自身所附有的使命。
陆游的诗集中现存诗有9300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最长但留存的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不过即使诗风前后转变了三次,但是他诗中还是充满强烈的爱国情感,这也是他最大的特色与传颂千古的原因。爱国情感在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了七律创作上的“三变”。
陆游的诗歌,不仅包含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优美的形式,表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他的诗在体裁方面应有尽有。清代学者赵翼说他“使事必切,属对必工。”各种诗体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有人称他“小李白”。在语言方面,陆游的诗晓畅平易,精练自然,“无语不天成”。他才气豪迈,议论精辟;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有丽语而无险语,有艳词而无淫词;看似花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谨严。他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直被人们颂为佳句。陆游的艺术手法流满现实主义,他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南宋时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因此有人把他的诗誉为“史诗”。他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也曾说过“功夫在诗外”,“道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强调社会实践的意思。他重视写实,也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在他的诗词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他幻想抗金战争的胜利,就写道:“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他写自己武艺超群,竟作了这样的夸张:”十年学剑勇战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他常借助梦境描述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
他在晚年时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示儿》这首诗是他的临终之作,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爱国情怀的抒发。这首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贴的话;可是他只说了“北定中原”。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从过去的诗人里来看,或许只有陆游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陆游诗词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他鲜明的特点:第一,对封建士大夫来说,爱国和忠君是不可分的,而陆游的爱国思想则包含更多更为广泛丰富的内容。他认为:“食粟本同天下责”,“神州未复土堪羞。”着眼点不限于一朝一代,一君一姓,他在诗中还常常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更为可贵的是,他将祖国命运和人民生活联系在一起:“三军不征战,比屋困征赋。捶楚民方急,烟尘虏未平。”他的那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同样不能与其热爱祖国的思想分开。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都是祖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认为人民最爱国,“忠言乃在闾里间。”他的许多诗赞颂那些冒着生命危险给南宋军人提供情报的北方人民,就是本于这种认识,他热情颂扬宗泽的联合农民起义军;“君不见昔日东都宗大尹,意感百万虎与狼。”第二,对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他不仅热情歌颂,而且要投身其中。他的诗不只抒写爱国忧国的情绪,以及表示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而且声明要把生命交给这场正义战争,“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他的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其他爱国诗人中都更进一步,因此反侵略战争在他笔下就表现得豪迈,雄壮。第三,陆游较少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和单纯报复情绪,而这是当时许多爱国者都很难避免的。他力主抗金是从正义的立场出发反对侵略,只要求恢复“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士马发赵燕,布帛来青徐”的国家统一安定,而不是为了“开边、扩张”。他希望各族政权互不侵犯,各守疆界,和平共处,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说:“不须绝漠追败亡,亦勿分兵取河皇,”他也不主张民族报复主义,只要求赶出入侵者。
在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中,或言征伐事,或对统治者进行谴责和揭露,或反映人民生活的艰难,或抒发自己难以抑止的悲愤,这些思想内容无不渗透着诗人的爱国情思。他一方面怀着火热的感情,强烈的愿望,大声疾呼,用激动人心的语言和艺术形象宣传爱国思想,歌颂爱国斗争,抒发豪情壮志,同时又以饱满的热情在幻想中寄托爱国理想,激昂慷慨、乐观自信。但是,诗人对客观现实又有清晰的认识、冷静分析形势,深入而真实地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表现自己对现实的关心,抒发了深沉的忧愤。
陆游爱国主义诗篇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在他的爱国主义诗篇中,最突的特点就是:“多言征伐恢复事。”他在诗篇中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南宋统治者屈辱卖国,激起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志向不仅仅作为一名诗人,而是作为一名战士.投身抗会战场上。第二,在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中还表现了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第三,在陆游爱国诗篇中,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寄予无限深切的关注与同情。第四,由于诗人反对投降.要求抗战,使他一再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第五、由于诗人破敌卫国的宏伟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所以他常常通过梦境或醉酒的幻化境界来寄托他的报国理想。
陆游的一生写了很多诗,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大量诗篇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晚年留下了一首《示儿》其中一句“北定中原”也让后人对更加的崇敬。
参考文献:
1、黄连平、陆游诗歌艺术特色浅论[J]、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5月。
2、吴彬、论陆游诗歌思想和艺术特色[J]、《神州》、2011
年18期。
3、曹子江、试论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J]、快乐阅读、2011
年第12期。
4、施兴芹、浅谈陆游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J]、读与写杂
志、第5卷第12期。
5、渠正堂、谈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J]、《时代文学
(上)》2010年03期
第三篇: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
曹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后世称陈思王。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位作家。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余一斗,天下人共一斗”。
曹植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遭遇,是与他和曹丕的争为太子的经历密切相关的。他少时以才思敏捷而深得曹操的宠爱,一度曾被立为太子,但由于他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的成熟与老练,最终在与曹丕的明争暗斗中失败。由于有这样一段经历,所以在曹操死后,他的日子便很不好过。曹丕继位后,他位为藩侯,但曹丕对他颇多猜忌,屡屡更换封地,加上曹丕的部下多方谗毁,他受到了严厉的迫害,名为侯王,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得咎,行同囚徒。魏明帝即位后,他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多次上书,力图得到任用,但仍得不到信任,最终郁郁而终,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就其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白马篇》可说是前期作品的代表,诗中所写慷慨赴国难的侠少年,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化身。其他作品如《鰕 篇》等也都充满豪迈气慨,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后期的创作,由于是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赠白马王彪》可说后期作品的代表。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
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如他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诗人。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如炼字的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影”(《公宴》),“清激长流”(《公宴》)等,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这为后来南北朝文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
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了效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的面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上几点,是曹植诗歌在艺术上的特殊之处,也是他最具创造性的地方。
第四篇: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及意义
一、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1、浓厚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 :侧重于描写大自然的奇景和幻想出来的人物,表现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带有浓厚的虚构和幻想色彩,强调主观情感。抒发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2、丰富奇特的想象 :想象瑰丽、变幻莫测,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很大,优美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
3、清新明快的语言 :语言明丽爽朗的色调,不加雕饰、潇洒清丽,呈现出透明纯净而绚丽夺目的光彩。
4、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
5、豪放飘逸的风格:擅长用自由的古诗和绝句,诗歌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豪迈奔放。
二、历史意义
1、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的诗歌领域中,李白他继往开来,求实创新,是无与伦比的诗歌领袖。他是一个开拓者,是中国文化长期沉淀孕育出的旷世奇才。
2、在中国五千年来滔滔的文化长河中,他无时不刻影响后世子孙,无论从哪能个方面衡量,他都是中国文化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诗人.所以,他无疑矗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历史上永恒的丰碑,受到后人无限的敬仰
第五篇:诗歌特点
关于诗歌的特点
经常搞文学创作的朋友都知道,小说、散文、诗歌等这些文学体裁,都有其固有的特点,都应遵循固有的创作规律。新体诗,特别是现代诗歌是继承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外国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有的变得晦涩难懂,有的直白的如白开水,毫无意境可言,有的干脆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直接当做诗歌来用,让人们觉得现在的诗歌走向没落。近两年来,由于上网的关系,我认识了许多中老年诗友,一些诗友并且拿出已经出版的诗集,让我写评论,或让我修改。他们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对缪斯之神的追求,确实令我钦佩和感动,然而他们的诗品确实不高。因此,我就想简单谈谈诗歌的特点。
一、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的,是简洁精干的,同时也是优美的。古诗词由于字数的限制,因此要求每句、每个词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大诗人杜甫曾说过,他为写好一句诗,曾粘断数根胡须。还有贾岛推敲的故事也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贾岛骑着毛驴吟着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拿不准是用“敲”字合适,还是用“推”字合适,只顾低头作诗却误撞了韩愈的车马。
现代诗虽然没有古体诗那么严格,但仍然要反复锤炼语言,使其高度浓缩。它区别于别的文学体裁,可以完全省略主语,以及其他句子成分,以达到诗歌的隽永和美感。例如艾青的诗歌《花样滑冰》:“冬季的花朵,寒冷的狂欢。”作者把主语省略了,但显得更紧凑,更优美。
二、诗歌的语言是夸张的,有时其对象不是特指的。
在数字运用方面,通讯报道要求准确真实,诗歌则不然,它可以是大概的、粗略的,甚至是夸张的。通讯报道或小说,往往准确地告诉读者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情。诗歌则可以这样说“去年此日今门中。”2008年召开的奥运会,则可以这样说“八年八月连八日。”例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
在地名和人物的运用上,诗歌可以借用,但不是特指,其目的是为了深化主题。例如文天祥的《得儿女消息》其中的两句:“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尤怜典午身。”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这里面的昭阳殿、蓬莱宫、长生殿,都是借用的,并非杨玉环真的就住在里面。
三、诗歌的思维是跳跃的、立体的
在语句的词序上,也可以前后颠倒变换,以追求诗歌的新颖、生动、优美。有的诗人,为了突破格律、韵脚对诗歌的束缚,追求意境的变化和写作手法的突破,利用汉字的固有的声调和音节,巧妙的排列组合,仍然收到韵律美的效果。这就是诗歌的另一个特点,跳跃性。
在艺术形式上,作者或两句一节,或四句一节,甚至八句一节。仍拿艾青的《花样滑冰》举例,它是两句一小节,闻一多的《死水》是四句一小节,拜伦的《唐璜》是八句一小节。而艾青的著名长诗《光的赞歌》或四句一小节,或五句一小节,或八句一小节,音乐感、美感极强。
在表现的内容上,句与句之间可以是不连贯的,诗节段落间可以是跳跃的。例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从老水车跳跃到矿灯,再跳跃到稻穗、路基等等,这些画面的跳跃与组合,是诗歌的深度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也大大提升。
四、诗歌的感情色彩是饱满的。
我认为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的感情色彩是最饱满,也是最强烈的。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悲伤、忧虑的色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喜悦的色彩,“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惊喜、狂喜、欢快的感情色彩。
为了增加诗歌的感情色彩,我们经常用有比喻、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比喻最常用,假如一个写诗者连比喻都懒得用或不会用的话,那就干脆就别写诗了。没了比喻,整个诗歌干巴巴的,毫无美感而言。这就是人们称之为“老干体”,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郭沫若的“大快人心事,粉碎四人帮”了。就连张打油写的诗歌的咏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比喻的多形象啊。
夸张、排比经常用,就举一个例子,舒婷的诗《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反复这个修辞方法,在《诗经》中常见,例如《雎鸠》《采薇》《木瓜》等等,就以《木瓜》为例“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也经常用反复的手法,一咏三叹,歌的味道十足,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