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播学复习心得
专业课的复试就是重头戏了,分数的差距一般就是在这里拉开的。五月份的时候,我就很想买一份笔记,但是一直找不到人,最后就自己看书做笔记。到了十月份,看到了真题后,特别伤心,因为都是书上没有的东西。那时,心里特别不踏实,就在网上加了一个华师的学姐,买了一份她本科的笔记,中外新闻史的笔记,花了我100块,心疼死我了!华师的出题很有特色,很多都是老师自己总结的东西,看了他们的笔记发现原来以前我认为难的题目,他们笔记上都有答案,而且还发现了一个规律,论述题都是他们老师出的思考题,虽然笔记上没有答案,但是还是可以提前准备的。
传播学大家就自己老老实实的做笔记,东西都是书上的,但是内容很多,节节是重点,没有偷懒的方法,这个华师好像没有本科笔记,出题人是个老老师,现在不带本科生。新闻理论很纠结,我当时看的时候也不懂,但是多看几遍就好了。而且这本书考的时间很短,很多重要东西还没有考完,现在出的题目一般背背就可以了,关键是要会做笔记。这个笔记是我在论坛里下了一份,自己在看书补充了一下,可惜的是笔记被我弄丢了,我特别郁闷,应该是在家里,只是一时找不到了。大家可以在论坛里搜索一下,我的笔记也是参照那份笔记做的,很多人都求新闻理论的笔记,但是大家没有利用好论坛,其实搜索一下就出来了。】
新闻史 说句实话感觉很乱,报纸太多。一开始没有什么头绪,到最后阶段才悟出点道理。。看书一定要把握总体,不要仅仅只是看。新闻史都有一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条件都不一样,要掌握新闻事业在这个阶段的总体趋势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报纸。。简答题和论述特别注重这方面的能力。。把握住总体然后在往里面填一些重要的细节。。
新闻史的报纸虽然多,但大多数都只是昙花一现,要记住最具有代表性的,其他有印象,会说出来点东西就行。09年有一道简答: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现的历史条件有哪些?还有哪些代表性的报纸?很典型的一道题。填空题也不会太偏,都是在历史上有重要作用的。
外国新闻史相对简单。自我认为。考题大部分只涉及英、美、日、俄、德、法...而且每个国家的新闻史都有自己的规律,很好把握。
新闻理论重要的就是理解。不要死记硬背,那样很吃亏,论述题要联系实际,所以要经常上网搜集和新闻有关的知识。要知道知识点是怎么在新闻实例中体现的。要有自己的想法。。新闻理论中的每个小结都有特点,不要弄迷了。
传播学知识点有点多,对于我来说很难。到现在都是一头雾水。不过自我感觉最重要的还是联系实际。。传播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前几章都是基本知识,然后就是大众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第三部分就是五个研究方向:控制研究,内容分析,效果分析,受众分析,媒介分析...效果分析比较重要。要善于总结每个传播学家都提出了什么理论,不要混淆。
最好还是自己边看边做笔记,这样有助于牢记知识点。关于新闻史有条件可以找一下华师老师的课件,里面会有重点。比如说08年的填空在老师课件里都有涉及。09年有一道简答题是:法国报业解放前后都有哪些变化?这个老师的课件里面也有概括的总结。
我的专业是传播学,14号上午资格审查,下午专业笔试和英语笔试,两门都是一个半小时,但英语内容很多,有点做不完。
专业笔试的题目为:当代中国电视生态探析
英语还是和前两年一样只有笔试,但今年只有英译汉,内容是关于文学方面的散文(因为传播学属于文学院,这几年的英语复试好像都是文学方面的文章)
15号上午跨专业考生加试,因为我不是跨专业所以不能提供更多这方面的信息,但加试是不计入总分的,大家只要及格就好。
下午专业面试,参加面试的30人。2点复试开始后老师组织我们开一个小会,要大家先抽签,抽到前五位的同学就可以开始抽题了,第一个同学准备一下进去面试,后面的四人准备,第一个面试出来,六号七号再进去抽题,所以大家都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自己的题目,因此大家尽可能的把资料带过去,到时候可以翻翻找答案的,今年的同学很多都互相帮助了,拿到题的很多人都帮忙想答案。下面说一下我自己的和我听说的一些题目吧: 1.电视娱乐节目的策划 2.谣言的产生与对策 3.博客的传播学价值 4.新闻娱乐化 5.民生新闻的策划
6.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点
7.20世纪中后期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美国媒体 8.媒介融合
今年的题目大概有一半跟前几年复试的题一样,所以大家还是要多收集一点2011年前的复试题,论坛上都有,大家可以找一下,有机会我再跟大家把以前的复试题都整理一下贴出来。我知道的大概就这么多了,想起来再补充,也希望更多同学能写下自己的经验。
二、现在大家一定都在紧张地复习,作为一个过来人,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能有好的启发。好,现在开始。讲真的,真题我确实不记得多少,但我记得名词解释、简答题、填空题考的都是书上很基本很基本的内容,有些甚至是非常偏的角落里的知识点,这就要看你平时看书有没有认真,有没有动笔。
其实华师的专业参考书真的是不多,就算加上那本李彬的《全球新闻传播史》,都不算太多。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每一本书争取要看上个四五遍,头一遍边看边做笔记,梳理大概,每一个字都要看到。第二遍再看一遍,补充笔记。第三遍看的时候,不做笔记,光拿一本书在手里看就可以了,到这里,已经三遍了。第四遍,标出需要记诵的概念,尤其黑体字。四遍结束之后,剩下要做的就是看笔记和记诵简单概念,千万不要一大段一大段地背,因为这既花时间又容易让人精神紧张,只要记诵名词概念及大的要点即可。因为你已经看了很多遍的书,考试中若考到需要简答的部分,也可以写得出,因为熟能生巧。
有些同学也提到看不下书之类的问题,可以采取这样一个办法,就是给自己定指标,一天看几页,比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我当时就规定自己一天看完一章,每天躺下时回忆一下这一章讲了啥,你就是能回忆出个这章的题目也成。这样的话,这本书十天半个月也可以很认真地看完一遍。只要头一遍用心,整个人沉下去理解,对后面的第二遍第三遍都会有十分大的帮助。
十一月底基本上专业书都要做好笔记,看过个两三遍。十二月拿来记诵以及搜集与专业相关的热点。一整个月是必须的。
关于热点的搜集,我想说的是,复习迎考的半年最好是能固定看一份报纸,我就看了半年的《海峡都市报》,因为这样你可以每天放松放松,也可以很轻易了解热点,当然只是稍微地了解,起码你知道最近发生的大事要事。我觉得一份报纸看久了,也会看出些东西来。比如通常都市报都会有评论专栏,看得多了,就慢慢会有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这在答题中是很重要的。除了报纸,当然还要看期刊,我推荐的是《新周刊》。其他的我因为买不到也订不到,就没看。这本书有很新锐的观点和深入的角度。另外就是网站了,推荐中华传媒网,里面有传媒关注和传媒热点,解读也多些专业看法,应当关注。
关于英语和政治,我认为暑期班可以不用上,冲刺班可以上上。英语每天要做一两篇阅读,自习完看看外国电影,以及外文书籍。政治的红宝书相当重要啦,我认为不用去看其他七七八八的,多了就乱了,买和大纲配套的习题就可以了。千万不能多。反复看红宝书就好了,看到哪一天书皱了,破了,烂了,恭喜你,修成正果了。
最关键一定要用心,既然做出考研的决定,就要为自己行为负责,辛苦也不过这几个月。
三、我是2010年 考华师文学院 新闻传播类的考生,小方向为传播学·现在仅凭回忆 说下吧··希望对后来人有那么一点点的效用。首先我想说的是··对于考华师文学院 新闻传播类的考生来说·· 华师的新闻传播类并非特别的好,没有独立的学远隶属文学院下面,但是也不是很差,处在中间地段吧。怎么说呢?因为新闻传播类本是这几年的考研热门专业,而 人大 复旦 中传媒 三所大学霸占新闻传播类的学科榜首地位。所以就想读研究生 但门槛稍稍低点来说 华师是个还蛮不错的选择,不过,如果你绝对优秀,绝对自信 就请离开本帖。
本人本科阶段就是学新闻的,同班同学就有5人报考中传媒,但最后结果。。仅有一人进复试而且比较危险,录上的希望不大。而我班考人大的为我班学委,成绩非常好 学习非常刻苦,但她已做好考第二年 第三年的准备。
好,回归正题,无论你考“新闻” 还是考 “传播” 试卷都是一样的。而且就复习来讲。就 《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基础》《传播学教程》四本书,书目比较少的。相对 就拿我比较熟悉的 兰州大学来说吧,兰大的新闻传播类中,新闻学 和传播学 考的试卷不同不说 而且每类都不少于9本书。可能有些同学会说了,书目多可能试题就比较简单,对的。但是如果你反复复习一本书有自信 还是 9本书你都模棱两可有自信呢?这个可自己衡量。如果有绝对的充裕时间可以找下 华师新闻系主任刘九州老师的 论文来看··不过不会多考脱离书本的内容,历史类的考卷给我的感觉来说 就是考的非常的细··本身历史这种东西就不容含糊的,因为历史事件都确确实实的放生过了,哪一年,哪一天,哪个报纸,都必须要搞清楚的。
今年我到华师复试了解到进复试同学的成绩来说,新闻史 还是要下苦功夫的。外国新闻传播历史还好些,中国新闻传播史就比较不好拿分了 也不好背诵。而且我得知的大家的分数都不是很高。所以建议大家在历史上多下功夫。《传播学教程》这本书非常重要,需理解透彻,因为本人本科阶段就是学新闻的 这本书大二已学过。所以还不算吃力。这本书是全国院校比较认同的教材。而且各大书店有卖 复习指导的书。可以借鉴。《新闻理论基础》是华师新闻系主任 编著的书,因为要考华师 所以这本书要看,而且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理解难度要比较大,可能我本科阶段用新闻理论的教材是人大出的吧 与此书完全不同体系,所以我觉得难度是有的,但是这本书不厚··而且可以说比较薄。所以如果有华师本科生笔记的话 还是比较好懂的。今年貌似华师不提供历年真题了,说实话··现在也距离2010年考研过去这么久了,原谅我 我也想不起来曾经所考的题目了。貌似历史让我很纠结的是这样几道题:
1,米SL(白虹贯日)
2,杰斐逊的新闻传播观。这个不难
3,俄国十九世纪初--20世纪初 的报纸。这个纯靠记忆 历史还考了例如 东方杂志的经理(这个我没答上来,因为一直都对主编刻意记忆 所以经理忘记了)费加罗报(一份质报)
还有什么 具体现在想不起来了··如果能想起来 我会继续添加
有关复试,复试流程是这样的,复试的笔试我就不多说了 跟着安排考试就成,英语笔试今年华师文学院改成 翻译了··给一篇很长的文章,翻译成中文。我的印象是 这个文章很长很长~~~~ 说下综合复试吧 这个比较重要
本人考的是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复试分开··在文学院3楼 320会议室参加的综合复试· 首先 抽号,这个号码是你进去答题的顺序··然后1号进去答题,2号进去抽题,1号答题的时候就是2号同学在外面准备的时候,要说下,今年我们复试的人都发挥了友爱互助的精神,因为前一号进去答题的时候 后一号在外面准备,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帮她想想题目 寻找答案。且今年华师传播学不刷人。说说我的题目,其实没必要紧张,综合复试的时候 老师们都非常友好,不会太为难学生(起码传播学是这样,不知道新闻学那边是什么情况),我抽到的题目是“谣言的产生及对策”很简单··进去答完后,老师就随便问了几个问题,给我感觉象聊家常,比如你本科学新闻 那你们本科开的中文课程有哪些?你的英语不是很好?等等··只要真诚对答就可以。
好了 这就是我2010年考华师新闻的感受,希望对2011年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哪里说的不对请担待,不要喷我~~~ 觉得我说的不好 也可以离开本贴 我就不耽误大家的时间了···最后 ··英语很重要··卡英语每年研究生考试会让60%以上的人与复试失之交臂。
已经7月快末了····· 对于2011年考研的你来说··已经到了比较关键的时刻了 楼主现在本科毕业放大假 所以比较闲 所以过来和你们侃侃··哈哈···
言归正传2010年研究生考试过去了半年了 所以对于我来说 能给2011年考华中师大新闻传播类的人给予一点的帮助还是让我很开心的··· 我仅说下我的2009准备考研的复习计划 仅仅是我··可能每个人都不同,但是我提供我的计划也许对你有用 如果觉得没用 就请离开本贴 不要乱喷楼主
就说7月吧,其实从2009年3月--7月 我一直准备的都是外语··说真话 外语这个真的挺重要的,每年有很多的人 唯独因为外语过不了线 就算专业课考的再好 也会与研究生复试失之交臂。外语每天都要看 而且外语自己要做好计划。模拟题 作文 最后的真题等等~~~~ 7月开始,楼主就大范围开始专业课的复习了。中外新闻史 这个时候我就开始过第二遍了,而且找到了比较详尽的笔记,(这个笔记各大考研论坛都有),中国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这两本书比较大众化 所以笔记也比较好找··笔记所罗列的仅仅是要点,所以笔记上的东西必须全部记会然后看完笔记后 再回归书本 查缺补漏。(注:楼主就是没有再最后的时刻好好看书本光顾着笔记了,所以中外新闻史的分数并不高)。估计9月份的时候两本厚厚的 新闻史就应该让你过完第二遍了,这个阶段不能含糊,必须踏实的记··这样基础有了 第三轮 第四轮复习的时候也有有底了。
月中旬的时候 你必须开始政治的复习了,不要听别人说什么最后两个月复习政治就可以。其实就我看来,最后两个月的时候 专业课进入了冲刺的阶段,英语也不能放 每天都要看,所以给政治复习的时间很有限 而且政治这个东西 你是不能丢分的,因为大家政治都能考高分 你如果丢分了就不划算了。政治我建议再大纲还没出来的时候 先看2010年的复习总纲 或者2010年政治大纲。先把脑子里的政治印象培养起来。我用的参考材料 是 陈先奎(2000题)比较基础,解释比较详尽。还用了任瀘芬的序列2,3,4 和模拟。我个人觉得还可以。可以给你参考···
9月末的时候 无论你进行的什么程度 必须重新整理思路了。把自己所有复习的东西 所有看的东西 自己要有个自我的认识。比告诉自己不知道,你20好几了 应该能有自我认识的能力了
自己考虑好之后,然后第三轮复习开始 弄清头脑继续奋斗 这个时候要重新加油··这个阶段好多人就放弃了 忍受不了压力,你要坚持住。
我是在12月初的时候 第四轮复习的 这轮复习比较快 几乎就把自己不太熟悉的地方再看看了·
然后英语在11月就该把真题做了 12月真题还要再看一遍。如果能找到华师的历年考研真题最好了 专业课也可以这样看一遍。政治这个时候就是做题吧,别看那些理论了 看来看你 你也不知道你到底哪里不知道,所以找适合自己的冲刺资料···
四、本人是英语专业跨考的,所以基本上时间主要花在专业课上,政治由于以前学文的所以上手也比较快,而事实证明确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专业课还考的不错。我是 于九月份才开始正式准备的,之前都是在热身运动,也就是看些相关的新闻传播类书籍,比如说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世界新闻传播史,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李彬的传播学引论,胡正荣的传播学总论,还有新闻报道与写作,富媒体、穷民主,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等。其实这一阶段主要是开拓这方面的视野,是为自己在接下来的正式复习中做好铺垫,能快速进入状态。
7、8月份的时候,主要是将教材随意的翻阅几遍,因为之前的功夫,所以看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时,感觉非常容易,而且框架迅速就拉出来了,刘老的那本新闻理论基础初看时感觉有点艰涩,后来在看了几遍后,有种顿悟的感觉,尤其是新闻真实性的特征,陈力丹老师的新闻理论十讲里就有相通之处。其实全书就是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新闻理论的关键词,探究之间的关系。新闻史是九月开学时才开始准备的,当时买了一本金圣才新闻传播考研书,然后再将华师历年的真题整理一遍,分析重要考点,然后用小本子做了个图表之类的,再进行有目的的复习,其实中新史很繁杂,外新史还好整理,就那五个国家的重要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名记者,重要的事件。我光新闻史笔记整理加基础记忆就搞去整整两个月,没日没夜的背,写。今天背的,次日早上又将昨日的复习内容再大致默写出来,强化记忆,包括政治我也是这样复习的,因为对政治挺感兴趣的,所以看起来就像看小说一样,没什么枯燥之感,我默写的也只是框架。因为时间有限,到了十一、十二月份,我就开始交叉复习,即每天都将那四本书的内容还有政治花一定的时间复习一遍,这样不至于复习这门忘记那门。一月份时主要是回归课本,对照自己心中已有的框架然后再将书快速过一遍,然后就是把重点再次强化记忆。还有就是一定要定期看期刊看报纸,比如说新闻记者、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新闻与写作、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之类的、中国知网也要经常去看看,关注一下老师最近发表的论文。我当时就是每个星期都会留两个下午的时间去看期刊报纸。晚上回宿舍也会上网看下热点问题,还有学者发表的一些观点,这些对于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很重要。
善用资料
考研和高考有别,在于信息的不对称,考研题目的多样性个体化导致信息呈现一种不平衡性,如果掌握了信息,你能在能在短时间攫取比别人更多的资源。对于我们跨考生来说,直接正确的信息,会让你答题更接近老师的思路,掩盖住自己跨专业学生专业功底不足的缺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十月份跑到华师来租房子,跟着老师听课做笔记,找学长借本科笔记课件花了不少功夫~但到最后两个多月的复习让我的中外新闻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的中国新闻史书是一页没翻。并不是我多聪明,直接的资料让我省了很多功夫。
受益最大的是员怒华老师讲的中国新闻史(她也是出卷人),老师对历史的熟悉,对新闻史有条不紊逻辑性极强而不失生动的讲课方式真的是很吸引人,而且对推测她出的考题很有用,今年的大题,维新变法的报刊思想演进,是我按照她的讲课和以往的真题猜出来的,哈哈,看卷子那个开心啊。
看中外新闻史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注意“时期”,今年的考题:十九世纪的俄国新闻发展,其实题目不难,但我考试的时候看很多同学都没怎么写,可能就是因为只记忆了很多小点,没有综合起来以时间顺序来组合记忆吧。(这个题目课件上有归纳)
我推荐一本书,非常好《外国新闻史自学辅导》,郑超然编的,今年有考到原题:杰斐逊的新闻思想。那本书不仅讲了书上的,也有许多综合性的总结,不只局限在书上的内容。比如08年考过的大众化报纸产生的三个条件,书上就有明确的概括。
注意积累
外国新闻史出题老师魏天真比较注重综合能力和学科拓展能力,不完全出书上的,也会有一些书外的,但如果自己仔细研究过不会很难,比如去年出过的掏粪运动,不仅要答书上的,还要自己结合中国现在的现实分析一下。
大部分考生新闻理论和传播学(考试科目为新闻理论)考的都不错,因为这两本书基本只要记下来就OK,不过看书的时候要注意全面,今年的题目“新闻对抗”就是新闻理论小字的内容,我没看..so.第一个名词解释就不会~
当然答大题需要例子。需要专业术语,需要你对当今新闻事件的熟悉、独立思考和正确阐发,大家可以下刘九洲、员怒华、魏天真以及其他华师新闻老师论文,在中国知网上,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以及人民网舆情频道等等,积累案例、专业术语。
比如今年的复试大题:我国自然灾害新闻报道的改进,显然需要平时的积累,我考前买了一本汶川地震新闻报道集锦,里面有一些对唐山大地震、98抗洪与汶川地震报道的比较,靠着这本书,我写了一个半小时。
不用担心复试,只要你初试分数在那里,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华师网站有公布初试复试每一门的成绩,很公平,复试的时候更像是拉家常,问了我英语、本科学校(没名气需要介绍)、高考语文成绩,复试题目有王韬的新闻思想、你对中华女事件的看法、普利策新闻思想等等,都是很开放的题目,只要言之有理、行为自然放松就无大碍。初试答题技巧
魏天真老师述
1、课后思考题就是论述题;
2、简答题、名词解释题与上课讲的内容相同,也可按照书上答,得满分也是可能的(只要答得好);
3、答题要精炼,抓住关键点和问题所在,不要赘述;
4、简答题,答要点后,稍作解释一、二句话即可;
5、论述题:①不要分太多点,每点又有短短几句话,要宏观归纳好;
②答得要像一篇议论文,500字以上。
例:结合现实性谈谈黄色新闻。
答题程序:a、简单说一下黄色新闻及其特点,要有概括性直击要害。(重点不在这里)
b、提出你的论点(观点),最好一句话概括。
C、说明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在解释说明时举下现实的例子。(做到自圆其说)
d、总结复述结论。
注意:① 不要出现错误的思想和例子,对记不清楚、不敢确定的事件或观点不要写在卷子上。
② 举例说明是一个亮点,可以提高分值。
③ 论述观点时要做到有凭有据、想法集中、思路清晰。
第二篇:传播学复习总结
传播学复习总结
一、“把关人”
最早由库尔特·卢因(勒温)提出。在二战期间,卢因对号召人们食用牛下水的宣传进行研究时,发现除非家庭主妇接受,否则家人很难接触这种食物。1947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这一理论主要开启了我们对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研究的关注。
二、传播流派,四大奠基人、五大先驱
(一)西方:美国传统学派(经验学派)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家,“5个w的创始人”
1927年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贡献:揭示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对形成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有着重要的影响。
2、库尔特·卢因(勒温)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是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主要从事“群体动力学”的研究,即群体与个人的关系,传播媒介怎样影响群体。《解决社会矛盾》《人格的动力论》《拓扑心理学原理》
贡献: 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开启了我们对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研究的关注。
3、拉扎斯菲尔德
美国社会学家,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为基地,成为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研究范围从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扩展到对政治影响的研究。《人民的选择》《传播研究》 《个人的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大众传播 —— 意见领袖
—— 受众
拉斯菲尔德的“意见领袖”和“二级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先经过“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传给一般公众
贡献: 较深入地探讨了传播的效果,提出了“两级传播的理论”。其理论假设采用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成为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霍夫兰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二战后在耶鲁大学主持“劝服传播和态度改变”的研究,被称为“耶鲁计划”。《大众传播实验报告》《传播与说服》《说服的顺序》
贡献: 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其研究方法是“控制实验法”。
5、施拉姆
美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贡献: ◆ 创办了四个传播学研究中心
曾在《波士顿先驱报》任记者和编辑,后为美联社记者。先后任衣阿华大学教授,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斯坦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传播研究所所长,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所长。◆
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作,约500万字。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人、信息和传播媒介:人类传播概论》等。
◆ 对传播学的研究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整理和研究,构建了传播学学科体系 ◆对传播学的研究进行了拓展:国际传播的研究
三、批判学派理论
(二)西方: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主要从马克思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
1、法兰克福派
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为主体的一个学术派别。成立于1923年,着重从哲学、社会学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并以批判的态度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象。代表人物
◆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用历史—社会的方法对现实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现象作批判考察,其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批判尤为激烈。大众传播媒介是维护不合理资本主义制度的得力工具,是造成人的全面异化的帮凶。
◆哈贝马斯:20世纪40年代以后法兰克福派的代表人物,注重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研究和批判。
《公共领域的结构和转型》《交往与社会进化》《文化与批判》《理论和实践》
2、伯明翰学派:也称为“文化研究”学派。
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霍 尔、莫利为代表。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的大众传播。70年代以来,伯明翰学派成为批判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流派。
◆霍尔: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装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因为它有一种“赋予意义”的独特功能。
《文化研究——两种范式》《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文化、传媒、语言》 《电视讨论中的编码和解码》
◆莫利(1949--):
是英国文化研究尤其是媒介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民族志电视观众研究是受众研究的转型之作,也是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传媒、现代性和科技》
伯明翰学派的主要观点
大众传媒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驶政治统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
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
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
四、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人际传播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
特点 a面对面的传播,无需借助媒介形式.b 互动性强,是一种双向传播 c 传播者与受众是特定、了解的 d 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随意性 e借助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f信息传播易误读与衰减
五、组织传播 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结合体,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什么是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受到若干特殊传播机制的制约,包括: 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 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群体感染指的是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首先,紧张使某一集体的成员非常容易相信稀奇古怪的传说和谣言;
其次,在朋友之间蔓延比在陌生人之间快得多; 最后,感染或行动在那些具有共同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中间迅速蔓延。
六、大众传播功能
1、奠基人的论述 ①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监视功能:“瞭望哨”
★社会协调功能:实现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首先,大众媒介强有力的渗透与覆盖,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让语言的创造越来越快。再次,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其它的文化,从中吸取精华,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文化。
②赖特:《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监视环境:大众传播定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包括: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活动。
★解释和规定:大众传播不是简单的告知,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映。
★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定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③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责任,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制度性压力”
★“麻醉作用”:把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流中,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知不觉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总结: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 环境监视
★ 社会协调
★ 文化传播
★ 娱乐
七、媒介文化(大众文化)的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为大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物质前提,而社会公众对传播媒介营造的大众文化的需求,又进一步促进了大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对媒介文化所代表的大众文化的认识与评价 ① 积极作用
大众文化可以向大众更好地进行文化普及和教育。大众文化打破了文化等级特权,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塑造了大众与知识分子一种新型关系。
大众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世俗性文化,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具有文化的可触摸性、开放性和颠覆性
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具有广泛性,成为推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发展力量。②消极作用
大众文化是一种无深度文化,以制造快感的方式使大众迷醉,失去了深层次解读的欲望,成为“单向度人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单向度的人》:法兰克福派左翼的主要代表人物。这部作品为他在60年代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被媒体称颂为“新左派之父”, 成为了美国和欧洲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大众文化过分迎合大众的趣味,生产“庸俗、低俗、粗俗、媚俗”的“文化垃圾”。污染媒介环境。
大众文化会导致丧失文化的创新性,“急功近利”地跟风,模仿、大量复制缺乏新意、个性化的文化产品。
八、受众特点:受众的特点:广泛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
九、受众选择性理论
◆选择性注意:指受众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对媒介的使用时有选择的,因此选择性注意也可以称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
◆选择性记忆,指受众对所接受信息的基本倾向,即记忆那些与自己观点最一致的内容。选择性理论十分突出地显示着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解码过程,同时也表明受众解码的复杂性;传播是双向交流的过程,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十、使用满足”理论: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赫卓格1944年,对一个名为“专家知识竞赛”的广播节目的11位爱好者进行了详细的访谈,发现了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
◆贝雷尔森1940年《读书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研究了受众读书的动机
◆ 麦奎尔1969年对电视节目的调查 研究从概念操作、受众样本抽选和数据分析都采用了一套严格的程序。归纳了不同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抽出了它们之间共通的四种基本类型: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测。
◆ “使用与满足” 理论主要是考察、解释受众为何接触、使用媒介,其动机是什么?怎样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受众接触、使用、享用媒介的三个过程
★传播学家E.卡兹等在1974年发表了《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基本模式。
★1977年,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对这个模式做了若干补充 ◆ 对“使用满足理论的评价”的评价
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要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有重要意义:
受众接触媒介是“能动性”的,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揭示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
纠正了40年代到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
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十一、议程设置
① 理论的提出:
最早是美国学者科恩提出这一理论的基本构想。他认为媒介(报纸)在影响人们如何思考什么难以凑效,但在影响人们关注什么方面却很有成效。
麦库姆斯和唐纳德· 肖就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麦库姆斯和唐纳德· 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②理论的基本内涵
◆何为议程:在时间的某个点上,按其重要性分层排列并予以传播的一系列议题就是议程。如重大事件和重要的社会问题。
议程可具体分为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决策议程 ◆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即影响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 ②媒介的议程设置可使某些事实更加突出,更显示其重要性,从而影响公众的态度,使公众也把那些事件视为社会上的重要问题。
③媒介所报道的事实或讨论的话题以及这些事实或话题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出现的频率,是受众判断这些事实或话题是否重要的主要依据。◆ 议程如何设置
专题报道 深度报道 头版头条 连续性报道 新闻组合式报道等 ◆议程设置包括三种不同的效果模式:
知晓模式——大众媒介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是影响公众是否知晓这一议题的主要因素。显著模式——大众媒介对某些议题突出报道,反复报道,会引起公众对这些问题的突出重视。优先模式——传播媒介对一些议题按优先顺序加以报道,会影响公众同样按媒介安排的顺序认定这些议题的重要性。③理论的价值意义
◆对议程设置的选择体现了媒介的把关与建构
◆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把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 ◆与我国舆论导向研究之间的理论接点
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
1974年诺埃尔·纽曼《重返大众媒介强力观》 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的作用。
★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 假说中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 “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 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十三、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冷、热媒介)
①“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媒介改变了人类感官系统的比例,进而改变了人与世界联系和交往的尺度(2)媒介打破了人类感官系统的平衡,重新塑造着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种延伸对人、对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部落文化和口头文化” ——“视觉文化” 一切媒介都要重新塑造它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 ② “冷媒介”与“热媒介”
麦氏是泛媒介观,他所认为的媒介不仅仅指大众传播媒介,他将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具有“介质”意义的都看作是媒介。如:足球、衣服、电话、铁路等等
对冷——热媒介划分的标准:是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及与此成反比的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信息清晰度低、受众参与程度高的媒介为“冷媒介”,与此相反的为“热媒介”
“冷媒介”:电视、电话、漫画 “热媒介”:电影、广播、照片、书籍、报刊等 ③ “地球村”的概念
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
起主导推动作用的是媒介技术及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
在电子媒介(主要为电视)的作用下打破了人类的时空界限,信息传递具有同一性,使人类居住的地球好像变成了一个村庄
④“媒介即讯息”
媒介传递的信息内容是由媒介的特性决定的
媒介本身会引发社会的变化,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口头传播阶段——部落时代(由听觉生活决定结构的口头文化的社会)
拼音文字——部落解体(眼睛代替了耳朵,线性的视觉价值和分割意识取代了整体、深刻、公共的互动)
电子媒介——地球村(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和外化,使人们的社会和心理生存的一切侧面都发生变化,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不复存在)
⑤对麦克卢汉理论的评价
提出了富有启迪性的媒介观点,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
开拓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视野、新领域,为后来者奠定了研究的基础
过分强调“技术决定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研究缺乏逻辑性,论证不够严密
十四、受众划分 反馈的类型
(1)从反馈的效果而言,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来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基本保持一致,对原来传播的信息可起到增强作用。
负反馈:反馈信息和原来输出的信息发生了某种偏离,对原来的信息可起到一种减弱作用。
(2)从反馈的形式,可分为前馈、后馈
前馈:大众传播机构为了提高传播效果而在信息传播之前采取的一种措施,比如座谈会等,改进传播技巧,从而达到提高传播效果的目的。从反馈的主体而言,可分为内反馈、外反馈 从反馈的真假而言,可分为真实反馈、虚假反馈
十五、广播、电视、网络媒介特点
①报刊: ★以文字、图片等符号形式诉诸于人的视觉系统的印刷媒介 ★具有保存性、携带、阅读方便 ★报道信息详尽、深入,但时效性较差 ★对受众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要求,不够形象生动 ★印刷、出版有一定周期
②广播: ★以声音、音响、音乐等诉诸于人的听觉系统的电子媒介 ★时效性强、覆盖面广 ★不易保存,信息传播稍瞬即逝 ★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有一定的感染力 ★制作简单、易于传播 ★报道信息不够详尽深入
③电视: ★以声音、音响、音乐、画面等诉诸于人的视听系统的电子媒介 ★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现场性 ★时效性仅次于广播,制作复杂,成本较高 ★传播内容包罗万象,十分丰富 ★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感染力强
④网络: ★传播时速性 ★信息内容海量性 ★信息形态多媒体性 ★信息检索便利性 ★传播过程互交性 ★传播范围全球性
十六、舆论的构成要素
★公众:舆论的主体 ★事情:舆论的对象 ★意见:舆论的内容
十七、拟态环境
李普曼:将媒介环境称为“拟态环境”。他认为,在特定的时候,我们对虚构事件的反映就像我们对事实事件的反映那么强烈„„在我们和真实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拟态环境,而我们往往是对这个拟态环境做出的反应。
十八、两级传播、意见领袖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并不是直接被受传者接受,受传者也并不是直接受传播内容的影响,而中间还要经过一个在某一方面有权威的人,即意见领袖,去影响他周围或集团里的其他人。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十九、信息论创始人:香农; 控制论创始人:威纳; 符号学创始人:皮尔士
二十、德福勒互动过程模式
评价: ◆ 克服了单项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此模式适用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
◆不足: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不是只有噪音。
二十一、报刊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在生产、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既是施控者,又是受控者
★ 施控者:“把关人”理论
★ 受控者:“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二
十二、哥伦比亚学派 创始人:拉扎斯菲尔德
成果:否定魔弹论,20世纪40年代——60年代,有限效果理论
◆“有限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常可以产生效果,但并不是威力无穷的,效果的产生,效果的大小,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大众传播本身并不是一个可对受传者发生效力的、必须的、重要的起因,它只不过是作为一种中介因素与影响的联络者在起作用。
代表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与态度改变”的研究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并不是直接被受传者接受,受传者也并不是直接受传播内容的影响,而中间还要经过一个在某一方面有权威的人,即意见领袖,去影响他周围或集团里的其他人。
★ 霍夫兰的“说服性传播”:40到60年代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研究证明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提出 使用与满足理论(以上总结已有)二十三 网络舆论特点
二十四 结合中国的传播环境如何理解媒介观
第三篇:2013年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复习心得
我是12年毕业的,13年加入考研大军。考完试挺闷的,心里一下子落空了很多。所以大家有什么想法,都来交流一下你们的考研经历吧,即将要考的童鞋也可以做一个参考。
毕业之后才越来越发现自己是有多爱学校,是有多不想开始上班的日子。所以毅然决定回家进行我的第一次考研生涯。因为我家附近就是一个大学,地域优势,跑去别人的自习室占了一个位置,感觉我又变成学生鸟。
不得不吐槽一下,考研的日子刚开始真心是壮志雄心的,每天都是激情澎湃地去自习室。后来激情被消磨掉了,完全就是意志在支撑着自己,剩下的半个月每天都是煎熬。反复背反复背反复忘反复忘的笔记,我都不记得自己发狂了多少次了。所以,决定考研是一个勇气,开始考研的过程更是需要一个无与伦比的勇气啊!
咳咳,现在回归正题吧。
一、说说为什么会选择华工的传播学虽然华工是一个以工科著称的学校,但是它的新闻传播学院近两年来已经开始火起来了,毕竟是名校,上线分数也不是盖的。可是对于我这种有名校情结,但是水平又达不到中传人大这种顶级学府的人,而又想继续呆在广东的孩纸来说,华工还是一个比较适合的学校。不过总的来说,选什么专业选什么学校,基本上都是基于你自己的水平能力还有你未来想在哪里就业想在一个什么水平的单位上发展的。
二、先说下公共课首先是英语我的四六级都是裸考低分飘过,但是从小到大对英语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刚开始看考研英语,觉得这东西简直就是坑爹,各种乱七八糟的思路,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于是乎,我果断去报了个某考研机构的小全程。大家都说机构骗人没有用,其实这样说未免过于偏颇啦,有没有用还是要看你自己怎么去用。我从8月开始看英语。先自己找些考研的模拟题来做。刚开始真心打击啊,楼主自从大二六级过了之后,就再也木有接触过英语了,突然来个难度那么大的东西,每篇都是基本上3个以上,全错是家常便饭。大概做了一个月左右,语感慢慢回来了。基本上模拟题都是错一个左右吧,信心慢慢积累起来了。然后就是开始背单词了。背完第一次你或许会怀疑你自己的智商,因为第一次基本上是完全木有什么印象的,但是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第二第三第四次,要善于总结一些相似的相同词根的词,三次下来,单词的积累量基本上就木有问题了。
对于考研的真题,是有多有用在这里就不强调了,各种考研的神人都说过的。楼主分析真题大概有3-4遍左右吧。我觉得是某机构教的方法挺管用了,只要掌握了出题思路,其实考研英语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难了。看不懂文章不是什么大事,重要的是你懂得分析答案所在的句子说的是什么意思,还有就是你要掌握从题目里找答案的技巧。
新题型和完型,我只能说,看缘分吧。完全木有挣扎的空间了。
最后就是作文,背模板背句子,没有偷懒的方法。
接着是政治楼主本来就是文科生,高中的时候也是政治专业的,所以政治问题不算很大。不过我觉得报个辅导班,整个过程融会贯通,对于答题还是很有用的,毕竟考研政治综合程度高。最后楼主也跟着大家一起买了肖四来背,幸运的是,肖四是压中了几题。但是我还是认为不要盲目听信最后模拟题的预测,因为真题是综合型的题目,基础知识很重要。肯定存在模拟题没有压中的题目,这个时候基础知识就很重要了。九月份左右一定要开始看政治了。
三、重点是专业课首先是专业一(637)
书目分别是《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学》这三本书里面除了新闻学之外,没有一本是省油的灯啊。特别是《网络传播学》,各种乱,各种参照,基本上木有逻辑可言。理解起来都有难度了,更不用说还要把重点一点点给摘下来总结笔记。我是在8月份之前把书给过了第一次,看完之后没有印象不说,还产生了一种逃避看书的倾向,这对于要考研的人来说不是致命伤么。
后来去买了已经考上了的学姐的笔记来慢慢看了一下,慢慢领悟了一下,才找到重点所在。我觉得借鉴一下师兄师姐的笔记,可以节省一点时间提高效率啊。毕竟考研的时间是很紧的。方向有了,笔记也完事了之后,就是开始漫长的背诵了。
《传播学》很考一个人的逻辑啊。只能说编书的人太有智商了,把我们每天都做的事情总结出来之后还能用一种这么难懂的语言描述成书。这本书我看的很慢,而且看完了还不懂,还要慢慢体会个中意思。特别是后面的传播效果观,用了我两个月啊。更不用说背诵了。
我是在十月中开始背书的,差不多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去背。我很想知道,有么有什么捷径可以不用背诵。但是很悲催,从我的经验来看,根本就木有捷径。因为从华工的真题里面可以知道,华工的考点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知识点,自我发挥的题目是少之又少的。你不背,根本不懂答题,所以除了背真的没有捷径了。苦逼地背了三个月的书,一次次地重复,虽然很乏味,但是走过来回过头去看,其实真喜欢那么刻苦的自己。
接着是专业二(824)
这科的书目分别是《视听史论》《当代电视制作教程》《品牌传播学》。
我又要吐槽了。品牌传播学不是一般坑爹,书上错别字很多不说,还根本木有逻辑可言,我还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啊。但是木有办法,硬着头皮把笔记给总结出来,给它来了一个自己的逻辑图。把里面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起来,才慢慢让我找着了方向。而这一科里面考的最多的也是品牌传播,考试的时候我还差点以为这科其实是在考市场营销的。
今后我想重点也应该是这本书了。
《当代电视制作教程》知识点最多,而且也最泛,但是还好它的逻辑性很强。所以很好记笔记,但是背诵就是另当别论了。很多知识点很相似,最容易出现背了这个忘了那个的情况,还是只有背啊。但是今年的试题考这本书的很少啊,就只有一两题,还有个画面细节什么的,大纲里面根本木有,所以那题我也只能自主发挥了。
建议的是,我觉得传播学是一个非常与时俱进的学科。在看专业书的同时,还要上网看看媒体的现状,各种关于各大媒介的时评。比如说今年的试题里面就问你如何看待当今的电视传媒将要消亡这个观点。试问,如果你不关注这点,怎么答得好怎么答得高分呢。
虽然说分数还木有出来,但是写一篇自己这半年走过来的路程,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吧。很累很辛苦,而且还有朋友说我搞学术搞成个糟糠之妻了。我去。但是我不后悔,不经历过这半年,我也发现不了原来我也可以逼自己一把,我自己也可以是一个勤奋的孩纸,也是一个可以为了自己理想奋斗的孩子。
最关键的是,我找清楚了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想要从事的事业,想变成怎样的一个人。
即使考不上,也无悔了。毕竟已经尽了全力,剩下的交给老天吧,我还是相信老天是公平的。相关链接:
华南理工大学考研专业课高分必备指南 华南理工大学各学院真题汇总 华南理工大学各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汇总
华南理工大学考研研究生报录比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完全备考手册
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下载
第四篇:西南大学传播学专业课考研复习心得(定稿)
首先,西大(新闻)传播学专业课分为新闻学和传播学两门。2012年的初试参考书目是《新闻学导论》和《传播学》两本,比起其他学校的专业课书籍少很多。因此,万变不离其中,所有的专业课复习都要以书本为主。
其次,在准备考研阶段,2011年5月,我就把从07年到11年的专业课试题找到作为复习的指向标。
PS:找试题有一下几个途径:各大网店;西南大学官网;西南大学考研网论坛。
下面我简单说说自己是如何复习的吧。
第一遍专业课复习在5月份,以书本为主,在百度书库中找到所有与本书涉及的笔记做为参考,勾画出所有的知识点,在看书的阶段备注出有可能成为考点的地方,例如,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等。因为时间充裕,我也整理出了第一份笔记。
第二遍复习7月开始:将历年的试卷按题型整理出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或者考试涉及的知识点,基本上90%都可以找到。还有少部分的题目没有解答,我会在其他专业书上找到答案,若还是找不到,就问度娘吧。这样,也就得到了一份以试卷和参考答案为基础的第二份笔记。第三遍复习10月开始-11月。将以上两份笔记结合,查缺补漏,开始背书和知识点阶段,抱着“全面进攻”的心态,突破每一个可能考到的知识点,背书仅仅是一个手段,让所有概念熟悉。在理解和运用上以《南方周末》为基础去分析所有可以涉及理论的现象。这个阶段,每个知识点都背诵默写超过三遍以上,或许是因为强迫症,只要错一个字,我都会重新背诵和默写,直到没有任何的错误。
第四遍复习12月中下旬,变繁为简!!经过以上三个阶段,整理出来的手写笔记,A4纸大小,约33张,知识点繁复,这个时候就要有针对性的缩小复习的范围,就算自我猜题吧。这个猜测完全是寄予往年考题和时事为考量的,考试证明,我的缩小范围是有90%的命中率的。
最后,临时抱佛脚阶段!写出易混淆的知识点或者不熟悉的知识点,才考前的晚上,甚至进考场前N分钟巩固加深。因为此方法具有风险性要慎用,PS:如果真的要用,要注意一下两点:仅限于1、2个知识点,字数少!如果涉及,开卷后马上找到该知识点进行答题!
恩,这差不多是我全部复习的过程,我不知道算不算所谓高分攻略,在这里报一下自己分数,就当给大家一个参考吧,专业一:133;专业二:144
推荐阅读 西南大学考研专业课高分必备指南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西南大学历年专业课考研试题汇总
西南大学近三年各专业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以及录取比例
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下载
第五篇:《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拟态环境、符号、子弹论、信息、热媒介、意见领袖、媒介即讯息、组织传播、信息环境、流言、集合行为、基模、人类传播、人际传播、意义
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符号: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射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超速的反应;他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信息:香农认为,所谓信息也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活动”。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流言:是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播现象,也是人们在价值判断上有着分歧和争议的一种现象。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人类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在动物传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与动物传播有着本质的不同。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
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二、简答题
2.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1)环境认知效果。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为已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传媒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印象与理解。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新闻和传达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了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们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3.简述组织传播的功能。
一、内部协调。组织中的各部门、各岗位都由一定的信息渠道相连接,每个部门和岗位同时也都执行着一定的信息处理职能,是组织传播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通过信息的传达和反馈相互衔接,使各部门和岗位成为既各司其职,又在统一的目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
二、指挥管理。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的实施需要进行指挥管理。在一个组织中,从具体任务指令的下达,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到组织活动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日常管理,都体现为一定的信息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机制下进行的。
三、决策应变。组织是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有机体,它不断面临组织内部和外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决策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判断的基础上的。
四、达成共识。一个组织要保持高度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必须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组织目标宗旨、组织规则、组织方针和政策等,在组织成员中达成普遍的共识。共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内传播互动过程,必然伴随着围绕特定问题的信息传、说明、解释、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8.简述传播学研究中的批判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P258 ①政治经济: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
②文化研究: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
③意识形态和霸权装置。以普兰扎斯等人为代表,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来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工具所起的作用。9.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效果观的变化。P176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也是大众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给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深深忧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
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
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研究等。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早期的“子弹论”与70年代的宏观效果理论都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力性,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主张无条件、无中介的绝对效果,后者则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做出的重新评价。
10.简述社会责任理论P142 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是由美国新闻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媒介》一书。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订。
原理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的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味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目的:
一、为了防止由于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
二、是为了防止由传播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话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12.简述电视在社会成员形成“共识”中的作用P206 ①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②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③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用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④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⑤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
16.简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P141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除了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的得到保证。
一,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二,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
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20.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一、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二、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三、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四、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五、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22.简述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
第二、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的文化支配。
第三,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24.简述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
①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
②其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动机。③第三个基本动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28.简述意见领袖的特点。P189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三、单项选择题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B)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D)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B)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D)A.施拉姆 B.拉斯韦尔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D)A.谁
B.说什么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A)A.反馈
B.信息的发生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A)A.社会化
B.信息化C.系统化 D.知识化
8.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D)A.记者 B.教师C.编辑
D.A、B、C都是
9.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C)A.拉斯韦尔B.卢因C.英尼斯D.麦克卢汉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B)
A.地球村
B.媒介即讯息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2.“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A)A.受众
B.传播内容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3.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B)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4.“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D)
A.维持在上限B.扩大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15.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C)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16.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早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学者是(B)A.卢卡奇B.葛兰西C.哈贝马斯
D.马尔库塞
17.在“使用与满足”的早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A)A.面访记录法B.心理实验法C.实地调查法D.内容分析法
18.美国政府在60年代为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制作的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片是(C)A.《米老鼠与唐老鸭》B.《猫和老鼠》C.《芝麻街》D.《汤姆历险记》 19.互联网是(B)A.单一型媒介B.复合型媒介C.第三媒介D.传统媒介 20.传播活动是一种(D)A.客观现象B.主观现象C.心理现象D.社会现象
21.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就是卢因指出信息在传播渠道中流通必经的(C)A.地区B.门户C.门区D.枢纽
22.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D)A.信源的可信性
B.媒介的权威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 D.内容的说服力
23.创新与普及的研究表明,“知识沟”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B)A.社会政治结构B.社会经济结构 C.社会教育结构D.社会文化结构 24.在控制研究领域中,探讨传播者究竟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等重大问题的是(D)A.耶鲁学派B.哥伦比亚学派C.传统学派D.批判学派 25.“有限效果论”注重考察的是具体传播活动的(A)A.微观效果B.宏观效果 C.长期效果D.潜在效果 26.有关自然灾害和战争威胁的报道,体现了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中的(C)A.社会动员
B.社会规范C.环境监测D.社会协调
27.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D)A.内容分析B.议题设置C.媒介研究D.控制研究 28.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D)A.区别很大B.完全相同C.各不相同D.有重合之
29.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及其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这种看法出自(B)A.社会分类论B.个人差异论
C.社会分化论D.社会关系论 30.媒介的“高清晰度”指的是(C)A.字迹清晰B.声音清楚
C.信息的明确度高D.画面清晰 31.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用“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指称(C)A.流行文化
B.通俗文化
C.大众文化D.商业文化 32.在调查问卷上,适宜于放在前面的问题是(C)A.有难度的B.敏感性的C.容易回答的D.反映主要情况的 3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C)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
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34.受众收听、收看轻松愉快的信息内容,主要的动机是(B)A.满足信息需求B.追求娱乐与消遣 C.获取知识D.交往的需要 35.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A)A.人际传播B.自我传播 C.群体传播D.网络传播
36.大众传媒的授予地位功能,可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B)A.规范化
B.合法化
C.合理化
D.标准化
37.“小道消息”不胫而走,造成信息的误传和混乱,这说明了信息富于(B)A.传递性B.扩散性
C.扩充性
D.共享性
38.传播学的诞生地是(B)A.英国 B.美国C.德国
D.日本 39.申农一韦弗模式把传播过程中的媒介细分为三种,即发射器、接收器和(C)A.讯息
B.信号 C.信道
D.噪音
40.控制实验法区别于传播学其他研究方法的突出特点是(A)A.控制
B.实验C.变量分析 D.环境模拟
41.施拉姆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环境监测功能比喻为(B)A.“反馈功能”B.“雷达功能”C.“整合功能”D.“议程设置功能”
42.按照拉扎斯菲尔德等的观点,由知名人士在电视上推荐产品,具有(B)
A.提供信息功能 B.授予地位功能C.沟通交流功能 D.麻醉精神功能 43.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集权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A)A.自由主义理论 B.法西斯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理论 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44.大众传播中最主要最受重视的信息是(A)A.新闻信息 B.教育信息C.娱乐信息 D.商业信息 45.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D)A.一般性 B.鲜明性C.操作性 D.指说性
46.现阶段普及率最高的大众传播媒介是(D)A.报纸
B.杂志C.广播
D.电视 47.情景是一种信息系统,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C)A.英尼斯 B.戈夫曼C.梅罗维茨
D.麦克卢汉
48.下述成语中与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是(C)A.爱屋及乌
B.明察秋毫C.见仁见智 D.见微知著
49.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B)A.有限的 B.强大的C.无力的 D.微小的 50.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直接策源地在(C)A.英国
B.美国C.德国
D.日本
51.传播学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基本态度是(A)A.肯定 B.否定C.中立
D.批判
5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包括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A)。
A民主参与理论;B集权主义理论;C发展理论;D汪汪理论 53.IPP指数即(B)指数。
A传播指数;B既有政治倾向;C支持率;D受众背景指数 54.信息流是一级的,而(C)流是多级的。A传播; B能量; C影响; D舆论
55.“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D)过程。A社会;B自我完善;C自我表达;D社会心理
56.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A)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A社会互动; B思想; C给予信息; D交通 57.(C),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A劳动;B人脑的发育;C语言的产生;D直立行走
58.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是拉斯韦尔、卢因、(D)和拉扎斯菲尔德。
A米德;B施拉姆;C克劳斯;D霍夫兰
59.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舆论被视为“(A)的意见”。A公开;B公众;C受众;D群众
60.“培养分析”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B)的有机组成部分。
A涵化分析;B“文化指标研究;”C文化研究;D教育分析 61.(D)具有“免疫”效果。
A“一面提示”;B“明示结论”;C内容提示;D“两面提示” 62.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服属于(A)的做法。A“诉诸理性;”B“诉诸感性”;C恐惧诉求;D情感诉求
63.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群体背景,二是(C)意义上的群体背景。A利益关系;B人际关系;C社会关系;D血缘关系
64.在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A)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65.在传播学的奠基人中,曾多次访华给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的是(D)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C.霍夫兰
D.施拉姆 66.拉斯韦尔模式的不足之一是孤立性,即没有涉及传播过程与一个因素的联系。这个因素是(D)
A.控制过程
B.社会过程C.编码过程
D.反馈过程 67.下列选项中,最早从事把关问题研究的学者是(C)A.巴斯
B.怀特C.卢因
D.伯洛
68.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A)A.社会责任理论
B.西方资本主义理论 C.集权主义理论
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69.系统科学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它们是物质、能量和(B)
A.财富
B.信息C.时间
D.资源 70.“地球村”观念的提出者是(C)
A.霍夫曼
B.英尼斯C.麦克卢汉
D.梅罗维茨
71.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构成了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他们的若干“关卡”,其中最后一个“关卡”是(A)
A.选择性记忆 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理解 D.选择性暴露 72.根据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研究,“意见领袖”是指(D)
A.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
B.社会公认的“大人物” C.特定社会阶层的成员
D.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人 7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者是(B)A.麦奎尔
B.诺依曼C.罗杰斯
D.蒂奇诺
74.按照传播学的观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属于(A)A自我传播B狭义的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广义的人际传播 75.传播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A)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76.在研究方法上,霍夫兰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C)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77.“二级传播理论”的创立者是(C)A.拉斯韦尔 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78.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B)A.德福勒模式 B.申农—韦弗模式C.马莱茨克模式
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79.申农和韦弗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他们提出的传播模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环节,这个环节是(A)A.噪音B.信号C.反馈D.信道
80.赖特认为传播除了具有拉斯韦尔提出的三种功能之外,还具有(C)A.信息功能B.文化功能C.娱乐功能D.协调功能 81.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和发展。这个观点也被称为(B)A.“天赋人权” C.“第一自由”
B.“观点的自由市场” D.“真理的自我修正”
82.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受众理论是(A)A.个人差异论B.社会分类论C.个人情绪论D.社会关系论 83.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受众有若干“关卡”,其中“第一关”是(B)A.选择性记忆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暴露 84.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手法作了系统研究并写出《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的学者是(A)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
85.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就竞选宣传对美国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作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也叫(B)A.佩恩调查
B.伊里调查C.伊利诺调查
D.俄亥俄调查 86.“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D)A.“镜子”式报道机构 B.“真实反映环境”的机构C.客观报道事实的机构
D.“环境再构成作业”机构
87.传播学批判学派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的(B)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
D.80年代 88.“有限效果论”注重考察的是具体传播活动的(A)A.微观效果B.宏观效果 C.长期效果D.潜在效果 89.“编码与释码”理论的提出者是(A)A.霍尔B.萨尔瓦焦C.贝尔D.罗杰斯 90.媒介的“高清晰度”指的是(C)A.字迹清晰B.声音清楚
C.信息的明确度高D.画面清晰
91.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是一种(D)A.心理现象B.生理现象C.自然现象D.社会现象
92.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是(C)A.问卷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93.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A.《理解媒介》B.《舆论学》C.《人民的选择》 D.《传播与说服》 94.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A.拉斯韦尔B.赖特C.拉扎斯菲尔德D.麦奎尔
95.“人们永远无法说出一种事物的全貌”,这句话表明(B)A.语言是静态的B.语言是有限的C.语言是抽绎的D语言是灵活的
96.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文字印刷传播时期也叫(C)A.部落前文化时期
B.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97.最早提出“意见领袖”这一概念的是(D)A.施拉姆B.霍夫兰C.拉斯韦尔 D.拉扎斯菲尔德
98.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是(B)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四、论述题
3.试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特点以及该理论提出的意义。概要: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发表的一篇名为《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特点:
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意义:
a.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有效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 b.议程设置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议程设置的真正意义在于为研究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提供一个重要的契机。c.议程设置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有一定理论接点,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有启发意义。
4.简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它?P118
一、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二、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器官的扩展或延伸。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地球村。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评价: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此外,他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论断,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但他毕竟不是一位辩证唯物论者,而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因而他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这主要体现在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在他的理论中我们也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5.什么行为是集合行为,举例分析集合行为的产生条件、传播机制和信息流。
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产生条件:①结构性压力:例如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等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不满和焦虑和就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发生的温床。②触发性事件:一般是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近年来频发的网络“人肉搜索”等网民集合行为,也多是由刺激性的网帖信息所引发的。③正常的社会信息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信息传播机制活跃化。例如在大众传媒公信力丧失、政府信息封锁严重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传播机制: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大赛中的球迷暴动事件。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如在电影院失火的场合,一个人向出口跑去,全体观众跟着蜂拥而上造成出口堵塞。信息流:①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②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③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8.举例论述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87岁的上海人李某是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并因此死亡。此后有报道称H7N9病毒变异速度惊人,甚至给出新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速度可能比普通流感病毒快8倍的数字。案例中通过媒体的大肆报道,营造了H7N9禽流感是一个随时会致人死亡的信息环境并且传播给广大受众。受众们通过接收这些信息相信了媒体的报道,并且口口相传,导致民众生活在恐慌的环境中,时刻关注着媒体有没有新的关于H7N9致人死亡的报道。更甚者甚至给出新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速度可能比普通流感病毒快8倍的数字,但这是没有经过实际检测确认的准确数据,媒体就这样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给了民众这样一个信息环境,民众此时除了相信、恐慌之外变得别无选择。李普曼认为: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它不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媒介通过对象征事件或信息的选择加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李普曼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是,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环境又发生了实际的作用。而且,随着大众传播的发达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所提示的信息环境就越具有演化为显示环境的趋势,这就是所谓“信息环境的拟态环境化”,或者说信息环境的实现化。
这一现象揭示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作用机制,即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们的行为。1、信息环境能够多角度广范围地囊括或反映庞杂的现实环境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2、由于人们往往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行动,人们将信息环境很多时候当成现实环境本身来看待,使得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
3、由于人们是根据信息环境来认识环境和采取适应环境的行动,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即现实环境的信息化趋向。五.调查问卷设计
请以“小学生媒介接触行为”为主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要求:1.问卷结构完整; 2.问题不少于10个,包含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
请以“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为主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要求:1.问卷结构完整; 2.问题不少于10个,包含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六.填空题
1.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信息交流层次是___群体_________传播。
2.控制论模式的主要贡献是引入“___反馈_________”的机制,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3.研究者按某种既定的标志将总体分层(分类)后决定其分配比例和数额,这种非随机抽样形式叫___分层抽样_________。4.赖特在《功能分析与大众传播》一文中,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了重要的补充和阐述,指出传播具有第四功能,即___娱乐功能_________。
5.张先生把自己掌握的某信息告诉了李先生,但张先生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该信息,这表明信息具有__共享性__________。
6.大众传媒在一个时期或一段时间内突出谈论和强调某些问题或事件,往往会构成公众关心的中心议题,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与重视,这就是大众传播的__议程设置______功能。
7.大众传播要受到四种控制,它们是政治控制、经济控制、__社会控制______和自我控制。
8.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而在现代都市社会,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以“__单一______型”为主。9.“知识沟”理论的反命题是__上限效果______假说。
10.拉斯韦尔认为传播具有三种社会功能,即环境监测、社会协调和_______社会遗产传承____________。
11.巴斯认为在“新闻加工”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编辑
12.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关于传播效果的核心观点是“___子弹论________________。”
13.“知识沟”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在知识方面的差距越有_____扩大______________的趋势。
14.传播学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学派,一是以美国为中心的______经验学派___________,一是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15.拉斯韦尔认为,______大众传播___________和学校在使社会遗产世代相传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6.巴斯所说的“双重行动”,一是指新闻采集,一是指___新闻加工______________。
17.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属于“____少数或劣势____ _________”意见时,这个人在一般情况下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而沉默或附和。
18.拉斯韦尔模式由五个环节构成,其中第三个环节是__通过什么渠道_______。
19.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三种功能,即授予地位、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和__社会规范强制功能_______。
20.在传播学中,针对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研究,称为__控制研究_______。
2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借用了他的老师__英尼斯_______的观点。22.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以及___行为______层面。
23.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主要贡献是引入_____反馈______机制,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从而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24.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学派,又称_经验学派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