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一个高校教师的如何抨击高校教育
(看了几个同学的帖子,心里不是很好受,特别是帖中提到了一些极品老师的极品语录,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无力评价这样宏大的命题。但这个帖子给我的冲击可能是最大的——“不仅是SB老师多,而且是不负责任的老师多,大部分老师都是混饭吃的,按照楼主的理论,我们是不是学了四年的大学以后,连一个正常的人也做不了”。帖子的内容是我从进高校到现在一年多以来最明显感觉到的,但也一直在痛苦的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本来是想开一个参与新闻系学生实习的博客,现在却发现变成了一个思想碰撞的论坛,而且还是重磅思想。就像一个本来想做点小菜调剂一下生活的居家小男人,当面对猪肉涨价这样的原则问题时,只有放弃惬意的遐想,放声痛骂一样。)
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一个合理的社会体制应该是把适合的人放到适合的地方,而只有社会结构严重扭曲,才会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就像你走进精神病院,看见一个模仿芙蓉姐姐摆poss的人。你一定不会感到奇怪,但你走进一家政府机构,却看到了一群芙蓉姐姐在摆poss,一个正常的人这时候就应该感到奇怪,因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标准告诉你这一切很不正常。但令人恐怖的是,现在很多貌似或神似芙蓉姐姐的人被派到了他们不该去的地方,以至于你走到哪里都能遇到芙蓉家族的人,这就是体制出了问题。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高校也不例外。
在十年甚至更早前,基本上是没有大学毕业生愿意留校教书的,那时候留校的大多是来自于农村的同学。因为这是留在城市成本最低的方法,可谓上上之选。他们有几个统一的基本特点:学生干部而且成绩都不是很好,对于领导无限忠诚,大三之后,除了官话,就基本上不会说人话了。这类人留校后大多掌握学校党务和行政大权。可想而知,这类人除了迎合上峰,是不可能有什么办学理念和行政能力的。
如果说就行政部门无能或无聊也就罢了,授课老师强也能让人有置身“象牙塔”的感受。可惜这也是空中楼阁。我们国家的高校知识份子也就集中在五、六十年代的那一批人还有一点知识份子的气节、治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高校进入了扩张期或者说教育大跃进的开始,其中一个需求就是所谓高素质人才。但何谓“高素质”,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一种科学的人才识别方式,于是简单地把学历和人才划上了等号。到今天高校都还有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硕博比例。既然有需求就会有机会,那时候进入高校当教师的硕士和博士也基本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来自农村,大多数是农村中学老师,为了改变命运,拼命考研、考博。其目的就是为了留在城市。其实农村同学想留在城市,这根本无可厚非,但这些人如愿以偿后,就带着一种对自己的极高肯定,就像《围城》里的高松年一样,恨不得化一个自己出来拍着自己的肩说:“老高,真有你的”。人一旦进入了这样的境界,那就有趣得危险了。这类人在今天的高校往往已经成为了科研骨干或学术带头人,由于当初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那段“屈辱史”使得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对现实生活往往保持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距离,所以他们的科研往往也是没有任何现实价值的,科研更多的是体现自己的霸气或愚蠢的尊严,科学精神荡然无存。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扩招,当时的合理解释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的时期。这种像梦想一样的现实评价,的确很中国。其实这就是当时为了减轻挤兑金融风险,拉动内需,摆脱经济滞胀怪圈不得以采用的应急之术罢了。阳光明媚不一定意味着春天,也可能有紫外线晒伤的可能。由于大量利益向高校倾斜,高校开始了大兴土木的建设,就像一个暴发户到韩国一趟的后果一样,居然帅起来了,也有了一种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的豪气了。直观的效果是高校建设得越来越像90年代沿海的乡镇,而潜在的危险则体现在:高校的权力中心化,因为这时候的权力已经可以转化成等值的利益了;教师的犬儒化,发达地区的老师热衷于拿着名片骗项目,落后地区的老师忙碌于到处抢课上,某校的某一个年轻老师刚留校两年就上了七门不同的课。有一个老师的豪言壮语更是闻之胆寒“只要有教材,造原子弹都敢教”。很多老师已经学会了正常情况下永远都不会的“量化思维”,就像某老师劝别人上课别烦的经典语录“你不要烦,你不要想到下面是一群不爱听讲的学生,你把他们看成是一张张活生生的人民币就愉快多了”。老师们谁也不会得罪谁,连正常的学术判断都消失了,人际关系彻底“乡愿”化。当老师已经丧失了做老师的价值体系,结果可想而知;科研“豆腐渣”化,现在高校的科研已经到了“法无定法”的禅宗境界了,因为一个科研项目就意味着极大的利益-----不仅有经济效益(科研经费),还有职称乃至于仕途的预期收益,老师都抢着做科研项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五十年代,中国有一部电影嘲笑知识份子只会做“马尾巴的功能”这样无用的研究,现在我们高校已经在大张旗鼓的研究“马尾巴的功能”了。在研项目中,大多数毫无价值,老师们还志高气昂的说填补某某空白,就像非要在一件新衣服上打补丁一样。而高校科研项目如同现实工程发包,也是按照权力树状图分布的,基本上所有的校领导都有大型科研,且不说他们的科研水平,就说他们的时间分布也不可能。因为他们大量的时间都在开会和斗争,怎么会有充裕的时间和冷静的情绪做科研。
而现在高校已经成为“海归”的回国首选,这就更有趣了。应该说“海归”中的一部分还是优秀的,但大多数都是在国外无力生存或生存困难的人。于是大量“克莱敦”大学的毕业生回来成为了我们高校的座上名师。
就是在这样鱼龙混杂的教师构成中高校呈现出典型的芙蓉家族化,特征就是自我欣赏,自我娱乐。大多数老师固步自封,自我陶醉,对待学生的方式无外两种:一是调弄,二是漠视。采用哪种方法视个性或心情而定,由于没有科学的精神和标准,高校已经丧失了和外界联动的能力。很多老师在和外界接触时,往往都表现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纯洁来,其实这不是情绪排斥,就是心里发虚,能力不及。而一当他们和外界不得不接触时就笑话百出。就像北京某高校一位老师为达能和娃哈哈纠纷所献的高论一样,可以每边都持50%的股份,被娃哈哈老总宗庆后轻蔑一笑答曰:“不可能”。这位教经济的“泰山北斗”居然连股份经营肯定需要控股方的原则都忘了。这类的笑话层出不穷,不胜枚举。想来以后应该可以成为编写《新儒林外史》的极佳素材。所以可想而知这样的老师能教学生什么真的知识,学生也愚蠢的认为“在学校我们只能学到理论”。其实那是理论吗?错,你们学到的只是名词,只是口号,没有理论。很简单,没有一种理论和现实隔得这么远,以至于无法沟通。
总之,本人对今天的高校深表失望,同时深信不疑,如果高校再不从科学和实际的角度出发大力整改,是不可能培养出人才的。请同学们记住这样一句话(这是97届一位高校毕业生的自我鉴定):“我深知在高校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篇:抨击大学教育
这是一个大学生大学生的自白。
我们身在大学生活中,发现大学教育的很多问题。这纯属个人发牢骚。
大学生在大学里会发生这样几件事。逃课,上网玩游戏,迷茫,对社会很失望。
针对这些问题我个人发表一下意见。
逃课,不是我们不想去上,第一,我们觉得上课时间不合理,现在有研究表明,人们上课学习在九点的时候是最容易学进去的,因为人在这个时候思维最敏锐,大脑以充分开始工作,所以不是我们想逃课,而是大脑还没清醒,需要睡眠,回味。所以要我们早上7.30起床,八点就上课觉得反应不过来,容易对学习失去信趣,逐渐开始逃课。当我们九点打算去上课的时候又觉得现在去打扰老师上课很不好,要破门而入,很尴尬,所以逃课是必然的。上网玩游戏。当我们没去上课的时候,时间又是那么的多,呆在寝室实在不好干什么,就想上网查查视频,想了解这次上课的知识。但实在是很不幸,在网上视频找不到,有的话又要钱,晕。找到了,看着也没真人教学的好。自然而然的玩起了游戏,不是我们不想学,是在是无奈。
迷茫。当在高中的时候对现在的大学的美好憧憬现在破灭的时候,那感觉真的是很痛苦。每天在学校养老一样,你叫我们情何以堪。我们想过出去“实习”,但社会实在是很现实,有时候我们真的还不如一个小学生。迷茫,是我们对现实的无奈。有什么比现实带来的体会更受打击····
其实,我们要的并不多,我们只想在学校好好的学习知识,学以致用。可是,学校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带来的是我们对学校的痛恨。钱交了那么多,为什么我们得到的回报是那么的少了,老师每天来到学校走一趟,生活是那么的自由自在。
其实我们还不如大家去团购一个私人老师,每天陪着我们,一起生活、一起教学、一起玩一起乐。那样的大学生活多么的有滋有味,那就不存在什么逃课、沉迷网络、对未来充满迷茫、对社会的信心也会倍增。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了????????????
第三篇:中学生偷换升旗仪式演讲稿抨击教育现状
中学生偷换升旗仪式演讲稿 抨击教育现状 2012-04-11 02:05:36 来源: 扬子晚报(南京)
转发到微博(203)
有50597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这样内容犀利的言辞,不是出现在辩论赛上,而是一名中学生在3000多名师生众目睽睽之下的激情演讲。9日,启东市汇龙中学经历了一场不小的“**”。当天上午,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一名高二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时,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5分钟的演说中,这名学生“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父母强加给自己所谓理想,引起一片哗然。昨天晚上,该校领导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学校认为这名同学的演讲“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本着宽容的态度,不会对其进行处分。
谁都愣住了!众目睽睽之下,国旗下的讲话变“讨伐”
9日上午上完第二节课,启东市汇龙中学3000多名师生汇集到操场上,参加升旗仪式。这是这所高中例行的活动。升旗完毕,还有一个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当天的主题是“如何树立远大理想”。高二文科班学生江成博是演讲人。之前,他写的稿子已让学校把关通过,老师还对他进行了指导。
但演讲开始,副校长徐辉就发现,这个孩子的语气不对,“根据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能力世界倒数第一„„”徐校长以为接下来就会发生“转折”,但很快就感觉不对,这名学生还在继续说,“这难道就是我们接受16年教育的结果吗?我们不能只为父母的理想而努力,应该有自己的理想。”“现在的生活根本不是我们想要的,这种变味的教育,我们学了有什么用?就是考上大学又能如何?”
国旗下的讲话,江成博俨然当成了“讨伐”教育制度的“掷弹场”,“雷语”不断。这样让所有人深感意外的演讲,显然震住了场内3000多名师生。“这孩子太情绪化了,牢骚满腹,完全‘变了味’。”一名身在现场的高中老师告诉记者。但即使感觉到了不对,学校还是坚持让江成博演讲完。“我们没有关掉麦克风,更没有让他停止演讲。”副校长徐辉说。这则不到千字的手书“讨伐檄文”,江成博用了大概5分钟。
谁也没想到!上台演讲时,他把“审过”的稿子悄悄换掉
作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汇龙中学非常重视每次的国旗下讲话。演讲学生不仅精挑
细选,而且对学生写的演讲稿,老师还要严加把关。在不少老师眼中,江成博是一名成绩不
错,落落大方,还热衷参与社会活动的好学生。去年国庆,小江还在学校组织的“忆红色经
典”诗文朗诵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在演讲前,小江也将自己的稿子送给了老师“把关”,做事认真的老师还对小江的演
讲语速、词句进行了认真推敲和指导。但谁也没想到,当天上台演讲时,他将之前送审过的演讲稿,换成了另外一篇,题目是《做美好的自我》。一名在现场听了江成博演讲的老师告
诉记者,这个孩子慷慨陈词,个人情绪化严重,纯粹是发牢骚。事后,学校领导同他谈话时
问他,现在的理想不是自己想要的,那自己真实的理想是什么?“连他自己也回答不上来。”
一名老师说。
为何要在如此庄重的场合,发表这样“不当言论”?记者多方联系江成博本人,但未果。
据老师介绍,小江称自己最近看了一本“90后”大学生钟道然的书《我不原谅》,书中对当
下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评和反思。对书中的言论,小江深有同感。而有老师认
为,这孩子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出风头,成为别人瞩目的焦点。”据说,现场听了江成博的演
讲后,不少同学还热烈鼓掌。
副校长表示 已对其批评,但不会处分
昨晚,扬子晚报记者联系到汇龙中学副校长徐辉时,他并未回避记者采访,而是坦承
地表明了学校态度,“江成博同学在不适当的场合,言论不当,用词过激。”但他表示,学
校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但不会像网上所说对其进行处分。“我们对学生很宽容,还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徐辉说,当时,音响主控台就在不远处,也有老师站在演讲台附
近,完全可以断掉电源或让江成博停止演讲,“但那样也会打击他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坚持
让他讲完。”
据了解,目前,江成博已回到学校正常上课。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作者:郭小川)责任编辑:NN046
附表:
1合作经营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工程合作
经营事宜,自愿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一、合伙宗旨:共同合作、合法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合作经营项目: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建设工程。
三、合作经营地点:山西省保德县。
四、出资金额方式:期限垫付。
1、甲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乙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
(主要用于补足前任合伙人撤资款项)。
2、合同签订之日乙方向甲方交付100万元投资款,剩余100万元
乙方须在2012年3月31日前全额到位。
3、2012年3月31日前应付前任合伙人撤资的17万利息,双方
各承担8.5万元。
4、乙方垫付2012年2月开工前期全部费用。(回款前)
五、股份划分:甲方%、乙方%。作为确定盈余分
配和债务承担的基础。
六、合作期间甲乙双方的出资为双方共有资产,不得随意请求分割。
七、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原则上不得中途退撤,任何一方在不给合作
事务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退出,但须经双方协商认可。
八、甲乙双方的分工、权力与义务:
1、甲方为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合作业务的日常经营与管
理,重点负责商务活动及工程的回款工作。费用不得超过工程总额的10%。
2、乙方负责合作项目的生产,施工、安全工作。
3、以甲方公司的名义,在保德县与当地银行开设账户,双方各留
印鉴、共同管理。乙方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财务工作,对于涉及财务、账目以及借款、还款、日常投资等资金使用事项在超过元额度(元以下的应各自记账留存凭证定期对账),应许
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方可进行。同时,甲乙双方都有对财务账目的监督
权利。
九、盈余分配与债务承担:
合作双方共同经营,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十、合作任一方违反本协议导致合作损失的,应当对另一方承担。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2份,甲乙方各执一份,经甲乙方签字画押后生效。
甲方:乙方:
年月日年月日
第四篇:中学生偷换升旗仪式演讲稿 抨击教育现状
中学生偷换升旗仪式演讲稿 抨击教育现状 2012-04-11 02:05:36 来源: 扬子晚报(南京)
转发到微博(203)
有50597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这样内容犀利的言辞,不是出现在辩论赛上,而是一名中学生在3000多名师生众目睽睽之下的激情演讲。9日,启东市汇龙中学经历了一场不小的“**”。当天上午,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一名高二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时,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5分钟的演说中,这名学生“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父母强加给自己所谓理想,引起一片哗然。昨天晚上,该校领导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学校认为这名同学的演讲“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本着宽容的态度,不会对其进行处分。
谁都愣住了!众目睽睽之下,国旗下的讲话变“讨伐”
9日上午上完第二节课,启东市汇龙中学3000多名师生汇集到操场上,参加升旗仪式。这是这所高中例行的活动。升旗完毕,还有一个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当天的主题是“如何树立远大理想”。高二文科班学生江成博是演讲人。之前,他写的稿子已让学校把关通过,老师还对他进行了指导。
但演讲开始,副校长徐辉就发现,这个孩子的语气不对,“根据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能力世界倒数第一„„”徐校长以为接下来就会发生“转折”,但很快就感觉不对,这名学生还在继续说,“这难道就是我们接受16年教育的结果吗?我们不能只为父母的理想而努力,应该有自己的理想。”“现在的生活根本不是我们想要的,这种变味的教育,我们学了有什么用?就是考上大学又能如何?”
国旗下的讲话,江成博俨然当成了“讨伐”教育制度的“掷弹场”,“雷语”不断。这样让所有人深感意外的演讲,显然震住了场内3000多名师生。“这孩子太情绪化了,牢骚满腹,完全‘变了味’。”一名身在现场的高中老师告诉记者。但即使感觉到了不对,学校还是坚持让江成博演讲完。“我们没有关掉麦克风,更没有让他停止演讲。”副校长徐辉说。这则不到千字的手书“讨伐檄文”,江成博用了大概5分钟。
谁也没想到!上台演讲时,他把“审过”的稿子悄悄换掉
作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汇龙中学非常重视每次的国旗下讲话。演讲学生不仅精挑细选,而且对学生写的演讲稿,老师还要严加把关。在不少老师眼中,江成博是一名成绩不错,落落大方,还热衷参与社会活动的好学生。去年国庆,小江还在学校组织的“忆红色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在演讲前,小江也将自己的稿子送给了老师“把关”,做事认真的老师还对小江的演讲语速、词句进行了认真推敲和指导。但谁也没想到,当天上台演讲时,他将之前送审过的演讲稿,换成了另外一篇,题目是《做美好的自我》。一名在现场听了江成博演讲的老师告诉记者,这个孩子慷慨陈词,个人情绪化严重,纯粹是发牢骚。事后,学校领导同他谈话时问他,现在的理想不是自己想要的,那自己真实的理想是什么?“连他自己也回答不上来。”一名老师说。
为何要在如此庄重的场合,发表这样“不当言论”?记者多方联系江成博本人,但未果。据老师介绍,小江称自己最近看了一本“90后”大学生钟道然的书《我不原谅》,书中对当下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评和反思。对书中的言论,小江深有同感。而有老师认为,这孩子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出风头,成为别人瞩目的焦点。”据说,现场听了江成博的演讲后,不少同学还热烈鼓掌。
副校长表示 已对其批评,但不会处分
昨晚,扬子晚报记者联系到汇龙中学副校长徐辉时,他并未回避记者采访,而是坦承地表明了学校态度,“江成博同学在不适当的场合,言论不当,用词过激。”但他表示,学校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但不会像网上所说对其进行处分。“我们对学生很宽容,还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徐辉说,当时,音响主控台就在不远处,也有老师站在演讲台附近,完全可以断掉电源或让江成博停止演讲,“但那样也会打击他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坚持让他讲完。”
据了解,目前,江成博已回到学校正常上课。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作者:郭小川)责任编辑:NN046
第五篇: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和高校创新教育管窥
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和高校创新教育管窥
摘要高校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
关键词高校教师 素质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A Restricted View on Innovative Quality and Univers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LI D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Law and Business School,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College teachers should have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world outlook, values and history mission of dedication education, have the courage to innovate, dares to innovate and able to innovation, create new theories, new method, the new method.Higher school education innovation should follow the students-oriented, focus on improving education quality, update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quality。
Key wordscollege teachers;quality;education innovation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历史新时期,需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求高等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担负着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关键,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资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具备素质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教育事业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事业,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培养具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忠诚祖国教育事业观念,是高校教师兢业工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其次,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在自己所从事教学活动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才能求新、求异、求好,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要养成多种思维方法,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如果教师思维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再次,要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包括开拓新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特点,教育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师应在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和教学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在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教学情景的应变与调控能力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原则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高等学校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要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和开展创新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其要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倡和激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的维持性学习模式为创新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二是 “在创新中求统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应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专业,把教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科学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师生平等。高等学校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在这种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地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并有效促进其创新思维才能的发展。四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讨的学习方式,交给他们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给予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五是鼓励质疑。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与学生探讨和争论问题的勇气,鼓励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创新的基础。“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只有结合社会需求,科学确定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才会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才会真正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就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创新能力。一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之间,注重拓宽知识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建设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大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力度,使其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之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变革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育质量,也要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教育质量。破除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倾向;培养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能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培训不再是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
第三,营造平等、民主的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其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的理论;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突破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开设内容广泛的讲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与学生展开争论,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研究条件。允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批判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充分开发出来,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创新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2]华长慧.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4.[3]孙洪敏,韩学军等.创新思维的哲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