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第一课、蜡烛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二、教法分析
本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本课是先让学生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是我们不要求学生去掌握这两个概念,只要求能够判断变化的类型。然后引导学生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最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同时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实物导入,研究蜡烛的变化——举一反三,分析物质的变化——提炼概念,总结变化的规律——动手实验,判断变化的类型
环节一:出示蜡烛,让学生说一说:关于蜡烛你知道什么?在谈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蜡烛认知程度,对于我们下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引导学生自行研究蜡烛。“如果让蜡烛发生变化的话,你有什么办法?”利用这个问题教师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蜡烛的身上。孩子们会想“怎么样让蜡烛变化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适当的引导,除了简单的物理变化外,还要引导学生想到燃烧蜡烛等办法。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实验安全。环节二: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分析物质的变化都一样吗?交流研究发现,结合分析实验现象,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在这里要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其关键在于看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属于形态的变化。
环节三:通过分析环节二中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出物质变化的规律: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环节四:探究其他物体的变化情况。这时让学生去探究其他物体的变化,进一步用实例去验证结论。交流汇报,根据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还可以多举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判断它们属于哪一类的物质变化,指导学生用科学分析生活,同时要引导学生着重说说理由。
四、问题解答
问题1:加热时,蜡块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
答:加热蜡块时,我们会发现蜡块会慢慢变软,再变成蜡烛液体;冷却后,又会慢慢变成硬的固体。
问题2: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答: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是性质的变化;树叶颜色变化是颜色变化;火柴燃烧、盐酸地在石灰石上是出现发光发热现象,这些现象都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铁水变成钢锭、水的三态变化都属于形态的变化。
问题3:选择下面的活动做一做,说说它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属于这一类? 答:(1)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蛋壳上会出现许多的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会变软,慢慢变成其他的物质。(2)压扁饮料罐,饮料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变成其他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形态变化。(3)在碱中倒入少量的白醋,会发现产生大量的气泡,并逐渐消失,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这个变化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4)往澄清的是会中吹气时会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变混浊,静置一段时间,烧杯底部会出现白色的沉淀,这说明石灰水已经变成了别的物质,所以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5)将白糖加热至熔化,白糖由固体变成了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所以属于形态变化。(6)将白糖加热至焦黑,这说明了白糖已经变成了其他的物质,所以也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第二课、铁钉生锈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初步学会对同伴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会完善自己的方案;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愿意参与评价,并愿意吸取他人所长,补己之短;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法分析
钢铁生锈,这是孩子司空见惯的现象,同时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现在我们把它拿出来让学生去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铁生锈是因为铁接触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以及各种酸碱盐等物质而形成的。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一种化学反应。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铁锈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观察铁锈和分析生活现象的过程中猜想铁生锈的原因,并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贴生锈的原因,进而理解各种防锈方法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教学思路如下:
观察铁钉导入,自由提问猜想——控制实验变量,自主实验探究——介绍防锈方法,明晰防锈原理
环节一:课前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生锈了,并把生锈的铁制品带到课堂上来。教师可出示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这些铁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继续问学生:你曾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铁生锈是什么样子?由铁生锈的事实,你想到什么? 然后学生自由提出关于铁锈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铁生锈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这一环节,主要是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铁钉生锈的原因进行猜想,因此,花一点时间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很有必要。
环节二:具体研究铁锈形成的原因,由于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主要是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设计前,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待所有的学生都选定影响铁钉生锈的某一个因素后,再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对实验的器材选择,有水、无水的环境创设,有氧、无氧的条件建立等许多问题都会考虑不周。因此,建议教师在学生初步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分组汇报、互相补充的形式,带领学生初步完善实验方案。然后,利用教师准备的冷却的沸水、植物油、砂纸等,学生带来的无锈铁钉、矿泉水瓶或透明塑料保鲜袋、干燥剂、细线绳等组装实验器材,创设所需环境,以便课后观察研究。提醒教师注意,如果选用透明塑料袋作为盛放铁钉的容器,透明塑料袋要厚一点,铁钉尖最好用胶带包一下。创设无水或无氧的环境用塑料袋最好操作,只需把塑料袋内的空气放完即可。小组按照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发现:铁钉在有空气有水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教师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铁接触到酸碱盐的情况下也容易生锈。
环节三: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如何防止铁生锈?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并说明理由。根据课本图片的介绍,可使学生认识到:常见的防锈的方法有擦干、喷漆、涂沥青、加覆盖膜、电镀等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出示生活中的例子巩固应用。比如:自行车是同学们经常会用到的物品,而且自行车的有些部件也很容易生锈,当学习了防锈知识后,我们应该如何防止铁锈的产生?
五、问题解答
问题1:你在哪里见过铁锈?
答:自行车的车把、车条、链条、铁窗、铁扶手、铁钉等铁制品上都有会铁锈。问题2:铁锈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 答: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
问题3: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答: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除此之外还要告诉学生铁在接触酸、碱、盐等物品时也容易生锈 问题4:人们根据生锈原因,想出来很多的防锈的办法,你知道这些办法由什么科学道理吗? 答:擦去水分是为了隔绝水;覆盖搪瓷、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喷漆是为了隔绝空气;制成不锈钢是为了改变钢铁的内部结构。
第二篇:物质在变化 教学设计
第三 单元 物质在变化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
发生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会查阅书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
4、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5、能反思其他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和假设相比较。
6、尊重证据,乐于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教学重、难点:
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
发生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课时安排:
1、蜡烛的变化 1课时
2、铁钉生锈了 1课时
3、变色花 1课时
4、洗衣服的学问 1课时
1、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准备:
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教学过程:
1、导入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
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2、研究物质的变化。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给蜡烛加热。预测: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异类音义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异类生成了新的物质,证据
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寻找。
3、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学生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
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
4、学生选择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她们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做实验。
通过着部分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活动中交流,对物质的变化有
更全面的认识。教学反思:
2、铁钉生锈了 教学目标: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 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 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常见的生锈物品。教学过程:
1、导入
铁回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你研究过吗?
今天蜗牛来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在生活中找一找生锈的铁制品。
观察铁锈是什么样的,比较铁锈与铁有什么不同。还在哪见过生锈的物品?
3、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以王刚小组为例,介绍实验方案的内容和格式,学生模拟实验,假设制订方案。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严整假设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归纳铁钉生锈的原因。
(暗示两个假设条件:一个是只有空气,无水。另一个是有水,有空气。)
(提醒学生:新钉子要把表面的油漆清洗掉或烧掉。)
4、了解防锈的方法。
怎样防止铁生锈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兔油漆、搪瓷覆盖、制成不锈钢、表面涂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还有涂沥青、放干燥剂„„
5、巩固
铁生锈的条件有哪些?
怎样防止铁的生锈? 教学反思:
3、变色花 教学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 性。`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 性。*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教学准备:
紫甘蓝、塑料袋、温水、烧杯。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学生玩魔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
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
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性物质
和碱性物质。
3、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体温: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4、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
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色的变化,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5、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
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
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家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6、巩固
今天你学会了怎样的一个小魔术? 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教学反思:
4、洗衣服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方法。
意思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体验到利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质量的用去。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准备:
烧杯、勺子、水、肥皂、洗衣粉、植物油、污布。教学过程:
1、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沾着汗渍,墨水,油污„„,你知道怎样去
除它们吗?
2、通过怎样去除衣服污迹的问题,开展讨论。
围绕洗衣服的话题,展开讨论。
引出“哪种污物用哪种洗涤剂用品效果好”的问题。
3、探究洗衣服的学问。
学生动手洗衣服。先说说该怎样洗衣服呢?
创造两种实验条件,学生分成两组做对比实验,学生填写实验结论。
(重点通过观察污渍的变化,比较出肥皂、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差异。)
4、介绍洗衣方面的知识。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介绍洗衣的学问。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对于油污用肥皂洗涤效果比较好„„虽然污迹的成分各不相同,但只要跟与之
匹配的洗涤剂发生反应,它们都能被洗干净,洗衣服大有学问。
5、巩固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洗衣服有什么学问呢? 教学反思:
第三篇: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复习题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班级
姓名
一、填空题:
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像声音、光、电都是物质。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的。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是有(快)有(慢)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了新物质)。
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等。
7.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二、简答题
1.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
答:⑴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⑵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伴随着哪些现象发生?
答: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⑴改变颜色、⑵发光发热、⑶产生气体、⑷产生沉淀物。
3.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答: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4.生活中,人们怎样防止铁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常用哪些方法?
答:生活中,人们把铁和水、空气隔绝开防止铁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常用方法:(1)制成合金;(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4)电镀。
三、实验题
1、白糖加热变化实验
加热前
加热后的变化
白糖
白色固体颗粒
固体白糖先化成液体白糖,继续加热颜色逐渐加深,直至炭化,闻到焦味,甚至燃烧。
结论
白糖加热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然后发生了化学变化。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
(1)、小苏打与白醋混全前的特点是什么?
小苏打的特点
白色粉末、无味、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白醋的特点
无色、有刺激性酸味的液体
(2)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我们会听到(嗤嗤的响声),看到(冒气泡),说明(有气体产生)。
(3)盖上一块玻璃片。用手触摸玻璃壁外壁,感觉(有点凉)。
(4)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看到(火焰熄灭)。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会看到蜡烛的(火焰熄灭),说明产生的气体可以(灭火)。
(5)杯中的液体是(醋酸钠)。
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3、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马铃薯中是束含有淀粉。
提供的材料有:水果刀、滴管、碘酒。
2、方法:首先用水果刀将一新鲜的马铃薯切开,再用滴管将碘酒滴在马铃薯的切开面上。仔细观察切开面上出现的现象,并记录现象,最后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缺少的材料是什么?
(2)观察到什么现象?
答:
马铃薯
答:
马铃薯的切面
变成蓝色
(3)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
马铃薯中含有淀粉。
4、铁钉生锈实验
研究的问题:
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实验材料:3个盘子、3枚铁钉、水、菜油。
实验方法: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实验现象:铁钉在空盘子中有点生锈,在油盘子中没有变化,在水盘子中锈更多。
实验结论(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原因分析:空气中有水分,水中也有空气,铁钉在空盘子和水盘子中都生锈了,所以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4、铁钉生锈观察记录表
放置位置
空气中
潮湿处
水中
盐水中
生锈速度
很慢
较快
快
最快
结论
铁生锈不仅与水和空气有关,而且与水中是否含盐有关。
5.硫酸铜溶液也铁钉的反应
(1)配制一杯硫酸铜溶液,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其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会看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的物质附着。
(2)过一会儿,取出铁钉,我们又观察到(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会逐渐(变浅),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成(红褐色)。
结论: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化学变化。
四、判断题
1.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变化着,它们的变化速度各不一样。(√)
2.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3.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候,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可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4.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5.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6.把易拉罐压扁,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7.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一种气体,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有气体产生,将收集到的气体倒在燃烧的火焰上,火焰会熄灭。(√)
9.物质的物理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
10.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有新物质产生。(√)
11.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五、选择题
1.以下物质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C)
A、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物理变化
B、把易拉罐压扁发生了化学变化
C、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爆炸发生了化学变化。
2.将一张纸燃烧和把一张纸撕碎作比较分析,正确的是(B)。
A、前者没有产生新物质,后者产生了新物质
B、前者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后者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C、前者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后者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3.加热白糖的整个变化过程中(C)
A、只有物理变化
B、只有化学变化
C、两种变化都有
4、下列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是(B)
A、混合沙和石子
B、馒头发霉
C、木材做家具
5、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A、滴水成冰
B、食物变质
C、蜡烛燃烧
6、慢慢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味,这是因为为饭含有(B)
A、脂肪
B、淀粉
C、维生素
7、把点燃的细木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A)
A、熄灭
B、燃烧得更旺
C、没有变化
8、下列物质中,含有淀粉的是(B)
A、菠菜
B、土豆
C、猪肉
9.将一张纸燃烧和把一张纸撕碎作比较,正确的是(C).A.前者没有产生新物质,后者产生了新物质。
B、前者发生物理变化,后者发生的是化学变化。C、前者发生化学变化,后者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10、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玻璃杯中,木条会(B)。
A没有什么变化
B、熄灭
C、燃烧得更旺
11.将碘酒滴在下列物质中,能呈现蓝色的是(C)
A、鸡蛋清
B、葡萄糖
C。面包
12.下列几组食物,都含有淀粉的是(C)
A、花菜、萝卜、菠菜
B、胡萝卜、番茄、米饭
C、玉米、小麦、土豆
13.下列物质的变化,不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白糖在冷水中溶解
B、铁钉生锈
C、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14.在下列变化中,(B)是物理变化。
A、把易拉罐压扁
B、火柴燃烧、C、铁钉生锈
15.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B)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16.把一颗铁钉(B),最容易生锈。
A完全浸没在菜油中,B、一半放在水中
C、放在空盘子中
第四篇: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电灯通电后发亮 B.从海水中得到食盐
C.食物腐败 D.电热棒工作时发热
2.使用材料的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用品的材料不是通过化学变化制取的是()
A.铁器 B.青铜器 C.塑料器具 D.石器
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 B.高粱酿酒 C.轮胎爆炸 D.金属导电 4.以下现象,一定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的是()。A.褪色 B.发光发热 C.潮解 D.风化
5.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化为该物质的气态,这种变化属于()A.一定是物理变化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6.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 CuSO4·5H2O,胆矾受热时容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没有涉及到的是()
A.制法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用途
7.下列各种制备方法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氧气 B.工业制氢气;实验室制氢气
C.工业以CO2制干冰;实验室以水制冰 D.工业开采金刚石;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 8.(2007·南京市)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9.下列家庭常用品中,可根据哪些物理性质来区别?
(1)盐和糖
;(2)铜制品和铁制品
;(3)酒和醋
;(4)瓷勺和塑料勺
。10.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黑火药;⑥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11.在以下叙述中:①镁带在空气中可以燃烧;②镁带在空气中燃烧;③石蜡受热熔化;④石蜡受热易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
12.阅读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 g/cm
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铝的物理性质有
;(2)铝的化学性质有。
13.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④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⑤酒精易燃烧,⑥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⑦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上述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填代号),化学性质有_____(填代号)。点燃酒精灯的全过程中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_(填文字),发生的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 14.使用材料的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用品的材料不是通过化学变化制取的是()
A.铁器
B.青铜器
C.塑料器具
D.石器
15.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④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⑤酒精易燃烧,⑥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⑦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上述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填代号),化学性质有_____(填代号)。点燃酒精灯的全过程中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_(填文字),发生的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填文字)。16.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
()A.红纸剪成窗花
B.泥土烧成瓷器 C.冰块制成冰雕
D.木板制成模型飞机
17.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的区别,它是()A.铁生锈
B.水汽化
C.煤燃烧
D.脂肪酸败 18.日常中的下列做法,可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的是()
①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
②用纯碱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味
③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
④家中熬骨汤时,加入少量食醋可以增加汤中的钙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牛奶酸败
B.冰雪融化
C.试管破裂
D.干冰升华 20.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烛成灰
D.滴水成冰 2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以下现象:①菜刀表面常产生棕黄色的斑点
②新鲜萝卜放入泡菜坛中,几天后萝卜变酸了
③水果腐烂后发出难闻的气味
④把鸡蛋放入白醋中,蛋壳表面产生气泡
⑤农田里烧麦沤肥,浓烟冲天
⑥点燃烟花可看到美丽的焰火、闻到刺激性气味,现有四位同学就以上现象发表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甲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能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B.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所以都发生了化学反应 C.丙同学认为除了②以外,其余都是化学变化
D.丁同学认为上述现象确实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但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22.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也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下列生产、生活实例不是利用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是()
A.电厂以煤为燃料,进行火力发电
B.人维持体温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C.三峡大坝建成发电
D.利用炸药开山炸石和拆除危旧建筑 我综合我发展
23.煤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人们有意在煤气里加入少量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露时,人们可以根据硫醚的气味觉察到煤气的泄露,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为1.25 g·L-1,比空气密度略小。一氧化碳有剧毒,因为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上,通常用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将铁矿石中的碳元素还原出来。请你根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由于氢气是自然界中最轻的气体,通常用氢气充气球,氦气比氢气稍重,但性质稳定,不容易燃烧。1999年深圳某商场开业庆典,该店外挂满氢气球,店的周围站满了入店的人。在拥挤中有氢气球被挤爆,遇到点燃的香烟,引起爆炸,导致约20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灼伤。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以上事实说明了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2)试解释爆炸的原因。
(3)从安全角度出发你认为可用什么代替氢气填充气球,说明理由 我创新
我超越
25.木炭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在烧烤、火锅、水的除杂、去异味等方面用途广泛。下面对木炭的性质进行探究,了解木炭的性质和用途。
(1)取一小块木炭进行如下实验并作好记录:看一看、掂一掂、砸一砸、溶一溶、烧一烧等等,分析归纳木炭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
(2)把一小块木炭,放在一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约5毫升红色墨水,振荡后静止,观察墨水颜色的变化。
(3)家中的冰箱,因存放食物杂乱,常有一些难闻气味,我们经常把一块(或一小包)木炭放置在冰箱中,可以消除冰箱的异味,试根据木炭的性质解释上述问题。
第五篇:《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记忆本单元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培养学生的整理、分类、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整理、分类,并保持较高的兴趣。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整理、分类、综合,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教学准备】
记录纸、答题卡、碘伏、卡纸条。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师:孩子们,很开心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早上和你们交流后老师就特想送你们一句话,猜一猜,会是什么呢?把用淀粉写好“我最棒”的白纸贴在黑板左上角(请2名学生进行猜测)。师:他们的猜测对吗?现在老师帮你们揭晓答案,拿着碘伏均匀地喷洒在白纸上,原来老师送你们的这句话就是……学生接着读出来。师:老师就把这三个字送给你们,相信大家在这节课能表现出最棒的自己!(设计目的:用淀粉与碘伏进行反应,有神秘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复习:回忆再现知识,整理、分类
师:原本看不见的字为什么后面看见了,请说出其中的奥秘。抽生说,其实这三个字的变化老师运用了我们所学《物质的变化》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对本单元进行复习。(贴课题)师:物质的变化分为哪两类呢?(课件出示)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师贴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呢?(课件出示)生: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教师贴上没有产生新物质和产生新物质。师: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了物质纷繁、复杂的变化,才有了我们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课件出示)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掌握了哪些知识?现在就以小组的形式先交流、讨论,然后完成记录表。师:交流讨论前认真阅读活动要求。(幻灯片出示)
1.各小组分好工,明确好各自的职责。
2.先认真交流、讨论,再做好记录。
3.小组讨论应轻声,注意纪律,不影响其他小组同学。
4.小组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开始前完成知识要点记录表。
学生汇报(出示汇报要求)
1.各组推荐一名汇报,其他补充。
2.其他组补充,但不重复内容。
3.记录重要知识点。
三、总结
师:你们的汇报很完整,也很精彩,不愧是最棒的!通过你们的搜集整理,老师也帮大家归纳了以下几点:出示知识要点。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4.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5.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6.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7.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8.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学生齐读记忆,再给一分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忆。
四、巩固、检验
通过刚才的活动,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知识检测,你们有信心挑战吗?
活动结束后,学生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对上面这些题,哪些已经记忆了,哪些难记忆,为什么,为下一节课设疑。)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