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企业负债经营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负债经营存在的问题
摘 要
负债经营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要发展,仅靠内部累积和自有资金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时间上不允许,而且数量上也难以满足要求,会使企业丧失商机,制约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资金经营能力差、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等因素决定了它通过市场融资资信低的特点。而中小企业的负债经营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还可以满足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配置,因此负债经营已经是现代企业生存的一种经营方式。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规范和控制经营负债的风险,合理运用负债经营,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效应,使企业由小做大走向辉煌,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负债经营;适度负债;财务杠杆
Ⅰ
目 录
摘 要................................................................Ⅰ 绪 论................................................................1
一、负债经营的相关概念...............................................2
(一)负债经营的概念.................................................2
(二)负债经营的特点.................................................2
(三)负债经营的作用.................................................2
(四)负债经营的必要性...............................................2
二、中小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
(一)过分依赖自我积累...............................................3
(二)筹资渠道单一,难度大...........................................3
(三)风险意识淡薄,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3
三、企业负债经营利弊分析.............................................3
(一)企业负债经营具有的优势.........................................3
1、具有财务杠杆的作用...........................................3
2、具有节税的作用...............................................4
3、可以弥补营运和长期发展资金的不足.............................4
(二)企业负债经营存在的风险.........................................4
1、负债不适度会使财务风险增加...................................4
2、负债过度会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4
四、中小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及建议.................................5
(一)中小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5
1、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5
2、适当考虑或有负债..............................................5
3、适度利用财务杠杆作用..........................................5
(二)中小企业负债经营管理的建议.....................................5
1、转变经营观念,走适度负债经营的扩张之路........................5
2、多方融资,合理确定负债规模和结构..............................6
3、合理配置资金,优化结构,提高利用效率..........................6
Ⅱ
4、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6 结 论...............................................................7 参考文献............................................................8
Ⅲ
绪 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提高竞争力,获得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和进取的经营理念。企业负债经营是加快企业发展的一把“金钥匙”。合理运用负债经营,既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又能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它既是一种财务策略,同时也是一种经营战略,对企业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企业的负债与资产必须保持适度的比例,一旦负债超过企业的还本付息能力,就会使企业面临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因此企业必须从自身环境的综合分析出发,进行全局考虑,树立正确的负债经营观,把握好时机,确定和选择企业最佳负债规模和结构,充分运用财务杠杆的效应,选择适当的融资渠道,不断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目前,对于中小企业运用负债经营来说,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使中小企业更好地利用负债经营,获得更高的利润,本文试就中小企业负债经营问题予以讨论,通过对负债经营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利弊及中小企业负债经营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使负债经营能充分发挥作用。
有多少钱,就办多大企业,做多大生意,赚多少利润;而激进超前型的企业则敢于突破资金的局限,出奇制胜。可见,负债经营是相当必要的。企业负债经营就是企业通过举债方式借入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以期获得更多利润的一种经营方式。负债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企业要发展,经济要增长就得有投入。根据资本运营的规律和特点,进行适度负债经营,有效的利用负债融资经营的有益之处,既获得最大的盈利又不至于面临破产风险是现代企业一直很重视的问题。合适的负债成本是负债经营的前提条件。
二、中小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改革和发展中仍面临很多困难。
(一)过分依赖自我积累
目前多数中小企业对负债经营运用理解不够,没有转变传统经营观念,缺乏财务管理知识,不敢运用负债财务杠杆效应手段来发展自己。造成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单一,运营成本高,资金来源有限,严重束缚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筹资渠道单一,难度大
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单边升值,CPI居高不下,央行不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银行存款利率。由于物价、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利润空间受挤压,贷款利率上涨,提高企业负债经营成本,造成众多中小企业经营面临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三)风险意识淡薄,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不少中小企业在研究风险方面还比较欠缺,没有严格意义上规避风险的意识,在实质操作上就更谈不上了。企业中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甚至一些企业根本不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更谈不上设置风险管理机构。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风险管理缺位无疑是企业的致命弱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指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各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预警职能体系,是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盘活企业财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很多制度还不规范、不成熟,整个市场风险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承担风险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很不明确。
三、企业负债经营利弊分析
(一)企业负债经营具有的优势
1、具有财务杠杆的作用
负债经营者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是一项与企业盈利水平高低无关的固定支出,在企业的总资产收益发生变动时,则会给企业所有者收益带来大幅度的波动,这种效应在财务管理中被成为“财务杠杆效应”。负债对每股收益的杠杆作用程度可以通过计算财务杠杆系
债务期限的安排是否合理,也会给企业带来再筹资的风险。如果长短期债务比例不合理,就会使企业在债务到期日还债压力过大,资金周转不灵,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债权人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提出质疑,增加企业再筹资的难度,企业拖欠款产生不良信誉容易断送了企业再借债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机会。
四、中小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及建议
(一)中小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
1、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
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时,要注意合理搭配企业长期,短期债务,要与投资回收期联系起来,防止还债高峰过早、集中到来。企业应当扬长避短,以获取最大收益,确定最佳负债规模。
2、适当考虑或有负债
或有负债是由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或者是以外事件而引起的企业潜在的或是将来将要承担的债务。严格的说,或有负债并不是企业真正的负债,但是对一个负债经营的企业来说,它可能会使企业的流动资金渠道干涸。
3、适度利用财务杠杆作用
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提高自有资金收益率的财务杠杆的作用。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财务杠杆的作用,举债过多,就可能会增重企业的财务风险。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是经济环境恶化,就会使自有资金收益率降低,负债比例越高。这样就会家中企业的危机,出现财务杠杆的反作用。
(二)中小企业负债经营管理的建议
1、转变经营观念,走适度负债经营的扩张之路
中小企业首先要转变传统经营的理念,认识到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普遍运用的经营方式,任何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都必须走适度负债经营的扩张之路,才能解决企业资金的不足,促进企业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心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必须不断开拓和发展,企业开发新品种,采取新工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单纯依靠企业自有资金难以应付。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积极筹措资金,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谋求企业的发展。因此,负债经营应是企业首先考虑的经营策略,在运用负债经营时深刻认识其利弊,不能把负债简单地看成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要有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一个企业富有程度不能仅看自有资金,而是看企业如何运用社会借贷资本与偿还债务的能力大小。在选择负债经营时要考虑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和资产状况,坚持适度、适时的负债原则,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
使其控制财务风险的权利,并获得风险经营收益。对于风险承担者,第一,要求其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从法律和经济上明确其的职责,引导经营者居安思危,认真筹划,不断改善企业财务运行状况;第二,要给予风险承担着一定的投资决策权、资金筹措权、资金分配权,使决策者行使权力的同时,充分考虑日益变化的企业内外环境,慎重考虑资金的筹措、使用、分配活动;第三,要使风险承担着享受风险报酬,责、权、利分明,调动其积极性。使企业可以从容面对风险。
结 论
负债经营是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运用负债机制承担经济风险责任,可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最大利润。企业必须摒弃过去不愿负债的老观念,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效应,运用负债经营机制,争取最大利润。同时,我们又必须严格,科学的遵循财务原理,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树立风险意识,准确把握负债经营的“尺度”,控制好负债结构,强化资金管理与合理调度资金,保证及时足额偿还债务,就会化风险为利益,最大限度地避免财务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篇:论文-企业负债经营问题研究
商业大学本科生
学 年 论
2010年10月9日
文
指导教师评语
企业负债经营问题研究
成 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目 录
内容摘要.............................................................. I 1企业负债经营的利弊................................................... 1 1.1企业负债经营的优势.................................................. 1 1.2负债经营对企业的影响................................................ 2 企业负债经营的两重性............................................... 2.1通过负债经营形成规模经济 .........................................
2.2负债经营的风险性................................................... 3 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 3.1应树立风险意识...................................................... 3.2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3.3应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 3.4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负债财务计划................................. 3.5针对由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 4负债经营的策略....................................................... 4.1坚持负债经营数量适度原则............................................ 4.2负债经营的具体运作情况.............................................. 参考文献..............................................................2 2 3 4 4 4 4 5 5 5 6 8
内容摘要:负债经营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走上“负债经营-提高盈利能力-及时还债-继续负债经营发展企业” 的良性循环之路。这里需要全面分析和科学的经营思想。负债经营不仅可以满足企业资金的需要,加速企业的发展,而且也可以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充分利用起来,使债权人在经济上获取回报。关键字:负债经营;效益最大化;负债经营策略;负债经营的风险
1企业负债经营的利弊
1.1企业负债经营的优势
1.1.1 具有迅速筹集资金的作用。
可以迅速筹集资金, 弥补企业发展资金不足, 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 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 企业必须不断开拓, 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有了新产品, 有了发展的机遇, 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扩大生产经营, 去开拓市场, 就会丧失机会。采取负债经营的战略, 便可先发制人, 占领市场, 以获取较大收益。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开拓进取, 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企业自身的资金有限, 显然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企业利用负债经营, 可以补足自身资金的缺陷, 争取先发制人, 抢占市场以获取较大收益。
1.1.2 有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负债经营是一种具有驱动力和风险性的经营方式, 它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债务压力。这种压力可以增强企业在资金使用上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使经营者自觉加强管理,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能促进企业加强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近年来, 企业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后, 企业经营者不用扬鞭自奋蹄, 负债经营的重鞭又催着他们把精力集中到以搞活经营为重点和以提高效益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中来, 最大限度实现资金的增值。1.1.3 具有抵减税负的作用。
由于企业的债务利息可以计人企业的经营成本, 在税前利润中扣除, 减少企业的应税所得额, 从而减少所得税支出。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借入资金在正常率的前提下具有节税作用,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借入资金所耗费的成本, 即负债利息, 引作为企业的财务费用, 直接计入当期产品成本或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在税前列支, 故可减少所得税的交纳额, 从而减轻企业的税负,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1.1.4 能够减轻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负债通常要到期才还本息, 在市场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 企业负债实际是将货币贬值的后果转嫁给债权人。因此, 企业资金中债务资金比例越大, 对企业越有利长期负债比例越大, 对企业越有利。在通货膨胀情况下, 负债经营还可使企业得到由于货币贬值而产生购买力变化的利益。这是由于企业采用负债方式超前使 用了资金, 而把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可能损失转移给了资金出借者。
1.1.5 利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还可使企业既增加资金总额, 又不分散企业的控股权, 保护原有股东的权益。
负债经营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积极作用, 但如果企业对负债的数量、限度、渠道和方式选择不合理, 以及对债务资金使用不当, 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 举债筹资比增发股票等筹资更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支持。1.2负债经营对企业的影响
负债经营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 对于企业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由于企业对举措筹资的数量限度、渠道和方式选择的不合理以及所筹资金使用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1.2.1 影响企业生存的主要因素有债务规模过大带来的风险。
企业负债比例较大, 财务风险就越大。当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大的失误时, 投人资金不能收回, 最后无力偿还到期债券, 企业就会倒闭。1.2.1 由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不稳定和债务调度不合理。
会使企业产生债务困难, 加剧了企业破产的危险。会使企业产生债务困难, 即企业可在经营上获利但短期内却无偿债资金, 不得已用贱卖动产、不动产或其他方式抵偿债务, 使企业发生亏损, 加大破产的危险。企业破产后,又会给债权人带来经济损失, 债权人为度过难关, 很可能又向新的债权人举措, 从而造成企业间或企业与个人之间的“ 三角债”。
1.2.3 经济不景气, 资金供不应求时。
利率就可能上升, 此时企业负债成本将会增加价格不变或价格提高幅度小于负债利率提高幅度时, 企业利润将减少当经营利润不足以抵偿债务利息时, 企业将赔本经营, 严重时可能导致破产。企业负债经营的两重性
负债筹资具有两重性,一是收益性;二是风险性。
负债经营的收益性:企业通过负债经营利用财务杠杆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当资本结构固定时,企业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是固定的。通过负债经营改变营业规模使营业利润增加时,单位营业利润所分摊的的利息费用亦会相应改变,从而达到改善股东收益率的效果。2.1通过负债经营形成规模经济
在市场竞争中,负债经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筹措充裕的资金从而形成经营的规模效益。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负债经营的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具有规模上的竞争优势。
通过节税增加企业潜在收益按照我国现行税法的规定进行税收筹划,债务资本可以产、生节税效应,其节税额与利息费用成正比。
通过负债经营,债务利息从纳税所得中扣除,从而增加权益资本收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负债经营迫使投资者重视投资的经济效益,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克服债务资金在投资过程中的闲置浪费现象,加强资金的合理化使用、调度,同时在企业内部管理和资源配置上也要不断加强,建立强有力的内部管理和最优资源配置。降低资本成本,影响资本结构决策由于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股利率和债务利息可以从税前支付的双重影响,企业为降低加权平均成本则应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债务资本比例。
2.2负债经营的风险性
一般而言,经营过程中的收益与风险是对等的。负债经营在具有收益性的同时也存在风险性。
财务杠杆的负效应。当企业资产利润率低于同期债务利率时,负债经营就会带来财务杠杆的负效应,由于存在固定额度的大量利息负担,使企业的财务负担加重,导致企业财务出现严重亏损,企业必须利用好财务杠杆。
负债规模的风险。如果企业负债的规模过大,一旦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失误,投入的资金不能收回,不能有效的发挥债务资本的作用,那么到期将无法偿还债务,企业将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同时企业本身的信誉和以后的再筹资将受其影响。经营者应把握好负债的度,把由负债引起的财务风险降至最低。
偿债能力的风险。企业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如果投资项目的资金回收与预期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则其到期偿债的能力就存在风险。到期若是无力还本付息,负债企业在承担违约责任的同时进一步将会受到加息、罚息的财务损失。本身已存在经营风险的企业又将承担一笔利息支出,结果将造成财务的进一步恶化。
再筹资风险。负债经营会使企业的负债比率增大,当债务规模超过一定限度时,债权人的债权就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使债权人债权投资的风险增大。这样给企业带 来再筹资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以后的再筹资能力。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收益,成为发展经济的有利杠杆。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会将企业推到破产的境地。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必须采取措施发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发生。3.1应树立风险意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风险临头时,企业毫无准备,一筹莫展,必然会遭致失败。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正确承认风险,科学估测风险,预防发生风险,并且有效应付风险。3.2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
3.3应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
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是指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即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资金结构,是复杂和困难的,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筹资风险。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过高,一般在70%左右,有的在80%以上,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我国企业必须着力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
3.4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负债财务计划。
根据企业一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 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如果举债不当,经营不善,到了债务偿还日无法偿还,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发展,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降低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
3.5针对由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
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以此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在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期,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的资金,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在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
另外,对于筹集外币带来的风险,应从预测汇率变动的趋势入手,制定外汇风险管理战略,通过其内在规律找出汇率变动的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筹资风险。并且在预测汇率变动的同时,还应在筹资战略上和具体筹资的过程中做出防范风险的安排。例如:注意债务币种和期限的分散以及对债务货币实行“配对管理”等。负债经营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负债经营的分析可以看出, 运用负债经营战略确实需要把握好“ 度” , 如何科学地负债经营, 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 这是运用负债经营战略的关键。
4.1坚持负债经营数量适度原则。4.1.1正确把握筹资时间原则。
企业对资金的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性, 它过早进人企业会造成资金闲置浪费, 过迟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所以要做好所筹资金时间与运用资金的衔接工作。4.1.2合理确定负债经营的资金来源结构。
资金来源结构指资金来源项目构成和各个项目资金占全部资金比重。主要指合理安排负债与资本金比例。4.1.3效益原则。
投资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获取效益,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 负债经营企业必须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只有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科学决 策, 不断完善经营机制, 才能创造出较高的利润率。4.1.4坚持负债经营的自主、公开原则。
负债经营涉及到投资者和筹资者两个主体。坚持自主原则, 就是要求对债权、债务行为不可硬性摊派和强制推行, 应该是双方互利互惠的。否则负债经营难以顺利开展。负债经营坚持公开原则要求筹资者公开有关的财务状况、财务政策、企业目标等, 以便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4.2负债经营的具体运作情况
一个企业如果采取负债经营的战略, 首先要保证其产品有可观的市场前景, 这样, 才能发挥负债的杠杆作用。否则将会使企业陷人严重的债务危机。负债经营企业的筹资一般是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或向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金融性企业借款, 或通过有关银行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的。企业以负债形式筹资, 它要按期归还本息, 存在着风险,但要求的报酬率比权益资金低, 包括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从筹资角度看, 企业主要是长期负债筹资, 包括向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举借长期贷款、发行长期债券等。一般来说短期负债的筹资主要是解决临时的资金需要, 例如, 向银行及其它机构举借短期借款、发行短期债券等。4.2.1债券筹资。
它的特点是成本低, 债券利息在税前支付,有一部分利息由政府负担, 能起财务杠杆作用, 且保证控制权, 债券人只收回有限收入, 更多的收益留给股东或留归企业。但风险高, 要定期支付利息, 按期还本, 且筹集资金有限。4.2.2长期借款筹资。
指企业根据借款合同向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借人的需要还本付息的超过一年以上的款项。它的特点是筹资速度快, 比债券支付的利息低, 借款条件弹性大, 借款时间、数量、利息等可当面协商。但风险大, 限制条件多, 数额有限。4.2.3短期负债筹资。
方式有短期银行借款, 商业信用、商业票据, 其它短期融资等, 通常是流动资产需要或生产经营周转产生的经营负债, 其风险大于长期负债, 付款期短, 如无足够现金付到期负债, 可能会导致财务困难。4.2.4租赁融资。
这是一种较理想的筹资方式, 可避开借款或债券对生产经营活动的限制, 租赁条 款对承租人经营活动很少加以限制, 它不需要抵押, 可满足企业对固定资产长期使用的要求, 且可能减少设备陈旧老化的风险。但该种方式租金比负债购入资产利息高, 困难时固定的租金也会成为企业的负担。
以上几种方式都是负债经营常见的形式, 各有优缺点。不同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地选择适应自身的筹资方式, 同时企业还要制定严格归还资金程序, 维护投资者的权益, 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负债经营模式。
负债经营, 既是一项财务策略, 更是一种经营战略, 需要企业家具备勇于开拓、敢于承担风险的现代经营意识。负债经营的目标应是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来获取债务资金和最大的负债融资利益。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负债经营, 对于正确地运用负债经营战略, 争取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必要的。在实现负债经营目标过程中,利益和风险共存,企业必须把握合理负债的“度”,以兴利除弊;同时,必须进行科学管理,优化资本结构,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童丽珍.财务风险的规避与控制[J].企业天地.2007(5)2-5.[2]王国框 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4)4-11 [3]韩庆兰.吴长强.刍探财务预警系统[J]财会月刊.2001(4)
[4]兰玉琳.巨泽旺.现代企业负债经营[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5(4)34-36 [5] 余爱云:《浅析企业的负债经营》,《科技资讯》,2009(6)[6]徐静村.刑事诉讼法[M]京:法律出版社, 1999:19-25 [7]王国框.刑事诉讼法[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8-11 [8]Alessie, R., Devereux, M.P.and Weber, G.(1997), “Inter temporal consumption, durables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 a cohort analysi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41 No.1,pp.37-59.[9] 何保国、李新颖:《企业经营负债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10]王远明别事诉讼法实例说[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44-46 [11]陈瑞华.刑字诉讼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45-66 [12]余润生.国际企业管理[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2-3 [13]金砖.何去何从一当代中国的国企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4]高松林.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佑[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杜 [15]宫成喜.现代企业投资与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6 ]Yin, R.K.(1994)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SAGE Publications,Thousand Oaks, California.[17]Yu, A.T.W., Shen, Q., Kelly, J.and Hunter, K.(2005)Application of value management in project briefing.Facilities, 23(7/8), pp.330-342.12
第三篇:负债经营毕业论文
摘要: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同时企业负债经营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负债经营,可以弥补企业资金,有效降低企业平均资金成本,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但另一方面,受利息和资金利润率的影响,“财务杠杆效应”会有负面作用,尤其是过渡负债可能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因此,合理有效地负债是企业负债经营的核心问题。企业必须合理运用资金,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核裂变式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企业;负债经营;适度
Abstract:Liability oper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modern enterprise development;meanwhile,it is a double-edged sword.Liabil-ity operation can compensate for enterprise capital, decrease overage capital cost effectively,and bring financial leverage effect for enter-prises.On the other hand, influenced by interest and profit rate of capital, the financial leverage effect can play negative role, especially the dully liability can br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shareholders and creditors.In conclusion, rational and effective liability is the core of enterprise liability,viz.reasonable application on capital can create more economic profit and realize rapid development.Keywords: Enterprise;liability operation;Moderation
目录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涵义与渠道...................................1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涵义..............................................1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渠道..............................................1 1.银行借款........................................................1 2.发行债券........................................................2 3.融资租赁........................................................2 4.商业信用........................................................2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积极作用.....................................2
(一)可以弥补自有资金不足,降低企业综合资金成本.......................2
(二)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3
(三)负债经营能使企业从通货膨胀中获益................................3
(四)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保持..........................................4
(五)可以起到节税作用,减少企业所得税................................4
(六)可以增强企业在资金使用上的责任心和紧迫感........................4
(七)其他............................................................4
三、企业负债经营的消极作用.....................................5
(一)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财务风险,降低自有资金利润率..............5
(二)过度负债会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5
(三)过度负债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5
(四)企业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增加了企业的风险..................6
(五)“财务杠杆效应”对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影响..........................6
(六)过度负债有可能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6
四、合理负债需要考虑的因素.....................................7
(一)确定企业合理的负债规模..........................................7
(二)确定企业适度的负债结构..........................................8
(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资金利用率....................8
五、合理的筹措和管理负债资金...................................9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风险机制........................9
(二)根据利率变动正确做出筹资安排....................................9
(三)充分掌握政策规定...............................................10
(四)制定针对性的的财务政策,注意积累一些现金储备,保持一定的筹资储备能力...................................................................10
(五)把握适当的负债时机,争取以最少的资金成本换取最大的投资收益.....10 结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附录................................................................14
论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涵义与渠道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涵义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以已有的自有资金作为基础,为了维系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事业等,产生财务需求,发生现金流量不足,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吸收资金,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企业筹资的经营方式。对此定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从负债来源方面来看。只有通过借入方式取得并有偿使用的债务资金才是负债经营。所以负债项目中下列项目不能构成负债经营的内容,如流动负债中的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因为这些是直接产生于企业持续经营中的自发性负债和或有负债,并且无需为此付出筹资的实际成本(利息)。因此只有流动负债中的短期借款、短期债券及长期负债项目(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才能构成负债经营项目。其次,从使用负债动机来看。企业负债经营是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获取更多的利润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负债经营是为了谋求企业更快发展而积极主动采用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而负债的问题,而不是为了维持生产经营活动而不得已(被动)负债。最后,从负债的量方面来看。借款性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应该达到一定数值,才能作为负债经营,这个问题也就是所谓的资本结构原理。因为,只有该比率达到或超过一定程度,负债经营才能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筹资来源,并影响到企业的一系列经营策略和财务决策,使企业能为此而享受负债经营的收益和承担负债经营的风险。从以上对负债经营的理解,可以看出负债经营是一种理财技巧,或者说是一种财务战略,更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经营风格。因此,负债经营的界定以及负债经营政策的选择对于企业正确运用负债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渠道
1.银行借款
向银行借款是由企业根据借款合同从有关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所需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又称银行借款筹资。
论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程度多高,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都不会变化。因此只要债务成本低于权益资本成本,那么负债越多,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越低,企业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企业的价值就越大,当负债比率为100%时,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的价值将达到最大值。
(二)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
负债经营能给经营者带来杠杆效应。负债经营者对债权人支付的利息是一项与企业盈利水平高低无关的固定支出,在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动时,则会给企业所有者收益带来大幅度的波动,这种效应在财务管理中被称之为“财务杠杆效应”。负债对每股收益的杠杆作用程度可以通过计算财务杠杆系数来表示,财务杠杆系数(DFL)是每股收益变动百分比与税息前利润变动百分比的比率。杠杆系数可表示为: EFL=(ΔEPS/EPS)/(ΔEBIT/EBIT)=EBIT/(EBIT-I),其中,DFL—财务杠杆系数,ΔEPS—每股收益变动量,EPS—每股收益,ΔEBIT—税息前利润变化量,EPIT—税息前利息,I—支付的利息。这说明负债经营只要投资收益率大于利息率情况下,企业是可以赢利的,负债经营就能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财务杠杆效应。
(三)负债经营能使企业从通货膨胀中获益
负债经营可以从通货膨胀中得到利益。负债通常要到期才能还本付息,在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情况下,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但企业负债并不随物价指数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始终以其账面价值来确认。原有负债额的实际购买力将下降,企业按降低后的数额还本付息,实际上是将货币贬值的后果转嫁给了债权人。因此,企业资金中借贷比例越大,对企业越有利;长期债务比例越大,对企业越有利。
特别是贷款方式,经过协商确定的贷款额度、还款条件,在用款期间发生变化,还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论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业避免资金沉淀或在负债环境下成功地经营,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这就必须对企业负债经营的弊端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出应对的措施。
三、企业负债经营的消极作用
(一)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财务风险,降低自有资金利润率
负债经营要想获益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企业的税前利润必须大于负债的成本费用。否则,将出现收不抵支或发生亏损,降低了偿债能力。但企业的实际收益往往受到价格、成本、产量、销量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势必给企业的负债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市场因素的多变性,在一个需求变幻不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企业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产品积压,实际利润下降,使得企业不能按预期的时间或数量收回投入的资金,造成收益的不确定。这时,使用借入资金获得的利润还不够支付利息,还需要动用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利润来支付利息,从而使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
(二)过度负债会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
企业过度负债,就股份制企业而言,负债经营所产生的财务风险,不仅影响企业所有者权益,而且还会影响到股票的市场价格。当负债率超过允许范围,负债比率越高,股票风险越大,其市场价格也必然随着下降。
(三)过度负债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由于负债经营使企业负债比率增大,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降低,当企业债务到期,若企业权益资本收益大幅下降,会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的风险,这样不仅导致企业资金紧张,而且影响企业信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后增加负债筹资能力,使未来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难度加大。
论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力工具之一,但它同时也加深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因而产生代理成本,由此使企业价值减少。
四、合理负债需要考虑的因素
既然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负债经营又利弊并存,那么如何兴利除弊,强化负债管理,合理有效地负债就成为企业负债经营的核心问题。
(一)确定企业合理的负债规模
首先,企业的负债规模取决于所有者与债权人的认同程度。这种结构对所有者来讲是理想的,因为企业用别人的钱经营,而增加了所有者的权益,但对债权人来讲,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债权人承担的贷款风险就越大,因此要设法收回自己的贷款,使贷款风险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利于企业争取贷款,而且有可能使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影响企业经营安全。因此负债规模是受到限制的,这要取决于所有者与债权人的认同程度。对于一般企业,普遍认为资产负债率30%为安全,40%较合适,突破50%,资金周转将出现困难,债权人也将考虑不再增加贷款。
其次,还必须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用偿债能力指标表示,常用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有:①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周转资金越充裕,支付能力越强。流动比率是测定企业偿债能力的代表性指标,世界公认的标准为2∶1.②速动比率,即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一般标准为1∶1.③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来讲,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周转速度越快,说明资金流动性好,质量高,同时账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小。④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也是以高为好,表明周转速度加快,可以提高全部流动资金的质量,降低呆滞存货的损失。
同时,预计负债比率的高低还应考虑以下一些情况:①销售收入的情况。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较高的企业,其负债比例可以高些。②经济周期波动情况。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多数企业应该尽可能压缩负债甚至采用“零负债”策略;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可以适当增加负债,迅速发展。③行业竞争情况。商品流通企业因主要是为了增加存货而筹资,而存货的周转期较短、变现能力强,所以其负债水平可以相对高些;而对于那些需要大量科研费用、产品试制周期特别
论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结构时,不能机械地以市场水平为基准。而必须对投资者期望报酬的分布情况和资本结构进行研究与考察。
五、合理的筹措和管理负债资金
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资金后,下一步就是怎样管理好用好资金。这就要求:在做投资决策时,应尽量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以保证资金的快速周转。在资金的筹措上,也应以需求为依据,举债过多或过早都会使资金闲置,增加利息负担,造成资金浪费;举债不足或延迟又会影响企业经营,使企业丧失良好的经营机会。企业管理还应在产品结构、质量、经营、工作效率等方面切实统筹规划,实现企业管理最佳状态,提高资金利用率。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风险机制
企业的财务风险机制就将内险机制引入企业,使企业经营者在激烈的竞争中,承担风险责任,行使其控制财务风险的权利,并获得风险经营收益。对于风险承担者:①要求其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从法律与经济上明确其职责,引导经营者居安思危、认真筹划,不断改善企业财务运行状况。②要给予风险承担者一定的投资决策权、资金筹措权、资金分配权,使决策者行使权力的同时,充分考虑日益变化的企业内外环境,慎重考虑资金的筹措、使用、分配活动。③要使风险承担者享受风险报酬,责、权、利分明,调动其积极性。另外,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风险机制,还要求企业区分风险的责任,确定企业补偿风险损失的渠道。
(二)根据利率变动正确做出筹资安排
针对由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 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以此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在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期,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的资金,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在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算方式。
论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结论
负债经营是企业筹措资金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负债经营也有风险,弄不好就会债台高筑甚至破产。但是如果能够把握住债务规模,控制好负债结构,强化资金管理与合理调度资金,就会化风险为利益,最终实现企业核裂变式的快速发展。
论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参考文献
1宋瑞良.试论企业负债经营[J].经济师,2005(9)2叶全良.负债经营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3王妍雯.试论负债经营控制策略[J].企业技术开发,2006(9)4刘玫.负债经营的利弊分析[J].企业国外建材科技,2006(2)5沈维涛.财务管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6赵增英.浅谈企业负债经营[J}.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05.03 7杨晓玲.负债经营风险及其控制技巧{J}.经济论坛.2004.02 8邢文妍.企业适度负债经营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5
论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always limited.Enterprises can effectively access debt and 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funds more rationally ratio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funds, improve technical equipment, the reform process, introducing advanced technology, Gengxin equipment, enlarge the scale and broaden range and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enterprisesenhance the economic strength and competitiveness.2.Debt management can reduce the 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e debt financing costs lower than the cost of equity financing, debt interest payments as a pre-tax payments, debt management from the “tax effect” to benefit businesses can pay less income tax.That is, when the total amount is fixed, a certain proportion of debt financing can reduce the 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 enterprises.3.Liabilities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will “leverage effect”Liabilities operator interest paid to creditors is a the level of corporate earning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fixed expenses, the company's total return on assets subject to change, then business owners will bring substantial fluctuations in earnings, this effect isfinancial management has been called “financial leverage effect.”Debt leverage on earnings per share by calculating the 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 to the table.Said that financial leverage(DFL)is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earnings per share and percentage change in profit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rate.Leverage can be expressed as: DFL =(ΔEPS / EPS)/(ΔEBIT / EBIT)which, DFL-financial leverage, ΔEPS-change in earnings per share amount, EPS-earnings per share, ΔEBIT-rate pre-tax profit of variation,EBIT-interest profit before tax.This shows that the liabilities of business as long as the investment rate of return greater than the interest rate situation, enterprises can be profitable, debt management companies will be able to bring significant financial leverage effect.When the enterprise profit rate than the debt cost of capital funds, the company earnings will increase to a greater extent.At the same time, businesses can use their own funds debt savings to create new profits.Thus, to some extent in raising debt financing for corporate yiel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4.Debt management help companies to maintain control over theIn business decisions facing the new funding, if the way of the issuance of stocks to raise equity capital, equity, will bring scattered impact to existing shareholders for corporate control.The increase in corporate debt financing sources of funding without compromising control over the enterprise, is conducive to maintaining the existing shareholders for control of the business.Second, debt management adverse impact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business 1.“Leverage effect” of the negative effectsAs companies face economic downturn or other reasons caused operating difficulties, due to the burden of a fixed amount of interest in the capital margins, investors will return to faster decline.Liabilities to enterprises to increase the pressure on corporate debt
论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management company is debt management must follow the objective economic law.Draw on the experience of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nd the situation of China, for general business, general agreement that 30%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 for the security, 40% of the more agreeable Appropriate, breaking the 50% of the cash-flow problems will occur, the creditor will consider no more loans, not to blindly expand the scale of investment.At present, the lack of experience in debt manage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aints and regulations, many companies blindly high debt, resulting in deep debt trap, was divergent to the Da from the “economic disputes” has been plagued, directly threatening to the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herefore, to defuse the risks, and establish effective mechanisms to resist.Such as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intangible asse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tc.should be taken to measure the payback period to see whether an investment is reasonable, and some new investment options, not to blindly expand the scale of investment.If the enterprise fund shortage, they should take steps to actively sell the finished products, reducing raw material inventory;such as accounts receivable is too large, it should be positive for debts.Long-term investments such as unreasonable, they should check the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timely readjustments Shouhui investment;Ru Guo Duo idle fixed assets, the short term can play a role, they should actively deal with changing things for the living dead money;from the management point of view doGood financial logistics work, not blindly increase the debt, to fund the planning application to the reasonable expenses, the proper use of enterprise funds.In short, our business is now generally high debt situation, companies need debt management.But to grasp the scale of debt, good debt structure control,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rational management, of risk, and eventually the enterprise fast development of nuclear fission to create more economic benefits, leading in the competition.7
论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EPS/EPS)/(ΔEBIT/EBIT)其中,DFL—财务杠杆系数,ΔEPS—每股收益变动量,EPS—每股收益,ΔEBIT—息税前利润变化量,EBIT—息税前利润。这说明负债经营只要在投资收益率大于利息率情况下,企业是可以赢利的,负债经营就能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财务杠杆效应。当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时,企业收益将会以更大程度增加。同时,企业可利用负债节省下来的自有资金创造新的利润。因此,一定程度负债筹资对提高企业收益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4.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保持
在企业面临新的筹资决策中,如果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资本,势必带来股权的分散,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筹资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不影响到企业控制权,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
二、负债经营对企业存在的不利影响 1“.财务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
当企业面临经济发展低潮或者其他原因带来的经营困境时,由于固定额度利息的负担,在资金利润率下降时,投资者收益率将会以更快速度下降。负债给企业增加了压力,使企业产生无力偿付债务的风险,其结果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紧张,被迫低价拍卖或抵押资产。
2.过度负债有可能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害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企业的风险程度要处于预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股东往往喜欢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因为如果项目成功,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和本金,剩余的高额收益均归股东所有,于是就实现了财富由债权人向股东的转移。如果高风险项目失败,则损失由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承担,有的债权人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股东的损失,这就是所谓的“赌输债权人的钱”。债权人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把风险限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往往会要求在借款协议中写入保证条款来限制企业增加高风险的投资机会。尽管负债经营是解决管理者和股东之间代理冲突的有力工具之一,但它同时也加深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因而产生代理成本,由此使企业价值减少。
三、企业适度负债经营可以兴利除弊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企业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有利杠杆,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强化负债管理,合理有效地负债就成为企业负债经营的核心问题。适度的负债经营,会使企业更加注重合理运用资金。如果企业可以适度负债经营,并对其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会给企业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当前,不少企业往往把增加负债投入、扩大经营规模作为发展生产与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负债经营是加快企业发展的一把“金钥匙”,可起到“借鸡生蛋”的效应。但是,企业的负债与资产必须保持适度的比例,一旦负债超过了企业的还本付息能力,则负债经营就成了一把“双刃剑”,其投资规模扩张之时,便是企业亏损之日。这样的事实在我们的经济社会中比比皆是,令人警醒!企业的9
第四篇: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论文摘要: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该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目前为止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所以探索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对于直接融资来说,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要求达到的条件很高,首先企业发行股票上市必须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和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其次我国公司上市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而且发展前景较好。同时,发行商业票据和债券,需要企业有较高的信用评级,在我国证券市场不发达和尚无信用评级的情况下,这种融资方式显然也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
(二)间接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所需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自筹,其中属于间接融资资(贷款)比重小。我国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的抵押贷款通常选择不动产抵押,显然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抵押贷款十分有限。另外,按银行贷款惯例,一笔贷款发放需要经过贷款审查、抵押物评估、保险、公证等环节,从申请到发放最快也要十余天。另外,目前担保贷款收费偏高、不合理,也是限制中小企业采用担保贷款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商业性融资为主
目前,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一些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就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这些中小型金融机构体制灵活、管理层级简化,能够较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但从银行自己的收益角度考虑,它们并不可能自发地将中小企业融资放在首位。商业性融资中小企业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者水平低,缺乏战略经营思想,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所提的折旧不能满足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更新改造的需要,分配利润较多,留用利润较少,造成自我积累不足,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同时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经营者采取家族式管理,使得内部控制不力。而企业又缺乏良好的财务管理,会计机构也不健全,造成财务分析能力差,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核算。
(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技术落后、缺乏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生产效率低,营销水平差,市场狭小,销售不稳定等原因导致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强。小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存货积压严重,也缺乏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而随着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加强,各银行普遍间建立了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信贷人员压力增大,中小企业由于信贷风险较大银行对其贷款更加慎重。
(三)现有融资体系不利于中小企业长期资金的融通
银行为了加强自身风险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一般都制定了贷款的评定标准。对于资本较少、财务信息不完整、不真实、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很难达标,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跟踪监控费用也因此而增加。同时各商业银行在贷款上大多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抵押物以不动产为主。中小企业大多无法提供银行要求的抵押物,而担保公司要求的担保手续较高,造成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企业也不会轻易利用这种贷款方式。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省级或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具体表现在:一是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质量不高,以国有存量资产为主组建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不易变现,担保资金严重不足,行很难接受,从而降低了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作为金融杠杆工具的乘数放大效应。二是担保体系不健全。三是具体运作管理方式缺陷,担保公司对申请担保企业的审查偏严,许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同样无法获得担保公司的担保。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支持体系
1.从法律法规建设上来强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安排。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应尽快明确中小金融机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主渠道,结合目前的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对现有城乡信用合作社的改造;三是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
2.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利用再贷款、再贴现增加的贷款投放,其利率可适当优惠,并适当增强利率弹性。认真执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可以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同时,商业银行应尽快下放贷款权,健全信贷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贷人员的营销水平,使银行不惟抵押、质押而发放贷款,进一步开拓市场。
(二)完善资金支持体系
1.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开辟直接融资新渠道。一是发展股票市场;二是发展债券市场;三是发展基金市场。为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考虑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引导闲散的民间资本多渠道、多形式地进入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同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向中小企业投资。
2.改善现有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是应拓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二是对农村信用社在清理、整顿、规划的基础上,应允许并鼓励民间资金参股,并明确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使农村信用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三是对城市中小商业银行,应取消各种不利于中小银行发展的歧视政策。
(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信用保证制度支持中小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的做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互助担保体系、商业担保体系,逐步形成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
(四)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社会服务支持体系
一方面,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首先,要建立一整套符合国际惯例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定类的理论方法。形成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严格规范信用评估中介机构的信用评估行为。另一方面,健全中小企业资信调查体系。
(五)创新融资手段,增加企业融资渠道
在当前的市场机制下,中小企业应考虑到自身发展的现状,并结合国家财政、金融、信用等实际,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利用一切可能的路径,不断地创新出切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融资手段:
1.票据贴现融资。即票据持有人将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取得扣除贴现利息后的资金。在我国,商业票据主要是指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这种融资方式的优势在于银行不按照企业的资产规模来放款,而是依据市场情况(销售合同)来贷款。
2.发展融资租赁。所谓融资租赁是指企业需要添置某些技术设备而又缺乏资金时,由出租人代其购进或租进所需设备,然后再将它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期限内使用的一种租赁方式。作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之一,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获得运营条件所付出的成本会远远高于银行直接贷款的方式。
3.吸收创业投资。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创业投资是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成长型企业发展的重要直接投资方式。创业投资切合中小企业的管理参与与分阶段投资的特点,不仅是最适合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同时也给予了中小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上的支撑,这是传统融资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4.保险公司融资。中小企业融资,银行选择担保方时,一般优先选择有实力的大企业做担保单位,但随着大企业对风险控制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担保市场的逐步成型,大企业为中小企业作贷款担保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由于担保企业赔偿金额有限,且自身也存在着道德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安全,而保险公司的这一业务使得银行多了一个控制风险的途径,转移了银行的部分风险,增强了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信心。摘要: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从中小企业自身、信息系统两方面对信息化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强化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合理使用有限资金,培养专业人才,切实搞好整体规划,改革管理模式,选择ASP模式和合适的信息化开发商等信息化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ASP模式
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有4300多万家,占到企业总数的99.6%,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58.5%,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缴税收占48.2%。中小企业是大企业专业化协作的伙伴,在与大企业组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协作体系方面,也发挥着专而精、小而特的优势。在拉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中小企业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数量多、效率高、周期短、成本低,在20 世纪,大约有60%的重大创新都起源于中小企业。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降低成本和改善管理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并不是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简单应用,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根据本企业产品、工艺、流程、客户及服务等特点,运用合适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其具有一次性资金投人少,对短期回报、产品稳定性、交互界面、技术服务、产品个性化以及产品灵活性要求高的特点。
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据2002 年10 月至12 月21CN 网站与支点网等通过网络联合开展的一项中小企业信息化状况调查显示:
(1)在信息化建设方面,23 %的企业没有建设局域网,仍然处于单机操作的阶段;56 %企业不但拥有局域网,而且有专业的职能部门负责局域网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36 %表示自己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网站,31 %的受访者表示本企业已经建成了网站,并有独立的域名。此外,还有33 %的受访者企业或者已经申请了域名,或者已经建成了网站,正在全面地实现企业上网。
(2)在信息化应用方面,68 %的受访者表示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体现在办公自动化之中。企业信息化的其他应用依次是:财务管理(56 %),业务管理(55 %),宣传(42 %),库存管理(42 %),客户关系管理(40 %),经营决策(30 %),供应链管理(25 %)。
(3)在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方面,用户最为关注的是加强企业管理(68 %),其他关心的内容还包括:搜集市场信息(61 %),提高服务水平(57 %),提高生产效率(53 %),促进技术创新(50 %)。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信息化问题
1、领导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
领导信息化意识不强,观念陈旧,严重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要么对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不了解,没有紧迫感,缺乏积极性,要么错误理解信息化,做出错误的决策,影响了信息化的实施。认为信息化是技术工程,应该由“信息中心”负责,对信息化建设不闻不问,即使开发出软件也不积极使用,或者消极对待甚至抵制,把信息部门设在某一部门之下,只有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没有管理方面的技术,不重视信息人才的培养,缺乏创新精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这就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2、投入不足,资金配置欠妥
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调查表明,近20%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障碍。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到整个信息化建设投资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却相对落后。这样“重硬轻软”不仅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也制约了硬件设备发挥效益。同时,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不断投入与支持。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二)信息系统存在问题
1、价格昂贵,方案缺乏个性
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过于昂贵;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管理软件产品还不多或者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也没有跟上。国外企业管理软件又很难为中小企业所接受。在对中小企业关于信息化建设障碍的调查中,38%的企业认为缺乏一种系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2、缺乏专业服务伙伴提供完善的服务
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比较复杂,在系统维护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麻烦,中小企业需要信息化专业服务商提供更全面和更完善的服务。但当前大多数信息化专业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中小企业的个
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而且缺乏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咨询机构,不利于信息系统的推广与维护。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对策
(一)强化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意识
转变中小企业的观念,使企业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信息化的推进中,企业的领导层必须理解信息化,领导并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可通过与政府的信息化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信息化发展介绍会、经验交流会、人才培训等活动,宣传和普及信息化知识。政府要有意识地树立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示范企业,通过实效让广大中小企业学习跟进。
(二)“软”、“硬”兼施,合理使用有限资金
资金不足和信息化建设承受能力低是目前中小企业的现状。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要考虑怎样“少花钱、多办事”。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开发”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中小企业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实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由于中小企业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在系统选型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还要充分利用社会信息科技力量,例如第三方的信息平台,协助信息化建设中的IT采购,减少IT采购过程中的风险系数。
(三)选择ASP模式
应用服务提供商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模式就是集中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行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使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ASP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这样,就大幅度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既可以节省用于购买IT产品、技术和维护运行的资金,又能使中小企业方便地利用信息化系统。
四、结论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庞大,情况千差万别,信息化基础也比较差,推动起来有一定难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和道路可循。因此,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引导、推动、扶持、服务的作用,各类服务机构应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及后续服务,中小企业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企业的实际需求,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注重实效。如此环环相扣,构成一个稳固而有力的三角支撑,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道路。
转贴于中国【摘要】国际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必须与世界经济接轨,走国际化经营的路子,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同时,我国的经济国际化,也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鉴于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日益活跃,而传统理论主要解释的是那些资源丰富的大型跨国公司的行为,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然性、现状及主要障碍的分析,提出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策略和建议。【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化 策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蓬勃发展,截至2006年10月底,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到43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3800多万户。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和上缴税收,分别占全国的58%、68.3%和50.2%。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0%以上,研发新产品超过全国的八成,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全球化是伴随世界多极化和科技信息化趋势同步发展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走国际化经营之路。鉴于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日益活跃,如何加快、迈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必然性分析
1、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中国战略的新取向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客观条件 世界跨国公司在其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大规模地在华进行直接投资,特别是以抢占中国市场为目的的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由于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得在我国市场上既有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有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企业已经完全被卷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之中,即使不出国门也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国包括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竞争。面临这样一个严峻的经营环境,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只有放手一搏,勇敢地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在全球范围内最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进军国际市场是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成长和扩张的必然路径 即使企业当前的市场没有受到威胁,也应该积极收集海外市场信息,寻找进军具有潜力的国际市场的机会,争取和扩充新市场,尽早建立竞争的优势。因为如果行动迟缓,原有的市场也可能会被抢先行动的企业侵占。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外资企业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劣势,因此为了获取企业深层发展的先进技术和资源,企业也要走出国门,主动与国际市场接轨。
3、加入WTO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
加入WTO以后,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态势从国内企业间的国内市场竞争转变为与国外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展开更直接、更全面、更激烈的竞争,这是严峻的挑战。当然,加入WTO后,我国也可以享受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最惠国待遇。这有利于中小企业借助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全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上争取更大的合作空间。
4、我国的国内市场状况及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要求中小企业走出国门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由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大量的生产能力过剩,不少产品出现积压。在这种形势下,中小企业一方面要积极研究国内市场,开发新的产品,创造和引导需求,另一方面,则有必要把目光转向国外,寻找国外市场。同时,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要求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在这方面,除自身努力外,必须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1、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选择2003年至2005年在国家海关总署登记注册、出口额在100万美元至2000万美元之间、年均增长率25%以上的中小企业进行样本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出口型中小企业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05年我国出口总额为7619.9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73.83%,中小企业出口额达到了5181.59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68%。
从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构成来看,出口方面,纺织服装产品、鞋产品、玩具箱包等轻工产品、日用塑料制品和金属五金制品等几乎全部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有调查显示,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中,企业数名列第1和第2位的是纺织服装和轻工类产品,分别为25.54%和15.58%。这几年来,中小企业也积极参与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等技术含量较高、附加价值较大的行业。在这三个行业中,中小企业数分别占总企业数的15.35%,14.53%和12.05%,而且有快速增加的趋势。
2、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中小企业不但是我国出口的重要力量,还是我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主体。在我国的“三资”企业中,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很大。从对外投资方面来看,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企业纷纷涉足海外经营,抢占国际市场,使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我国已累计在海外投资非贸易性企业6960家,协议投资总额累计137.8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累计93.4亿美元。这些企业涉及资源开发、生产加工、工程承包、交通运输、旅游餐饮、贸易和咨询服务等行业,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少项目的投资主体都是中小企业。它们不但为拓宽我国产品的出口渠道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也为我国企业大规模开展国际化经营起了铺路石的作用。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1、缺乏国际化经营的资本,往往是很多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碰到的首要问题 在财政政策上我国主要通过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关键点上的资金缺口。但仅仅依靠财政收入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资金缺口;专项资金以“给予”方式运行,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也是值得思考的。在税收方面,我国现行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措施存在明显不足:优惠政策目标起点不高、针对性不强,税收优惠措施多而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优惠手段单
一、力度小。另外,由于企业规模偏小带来信用差、风险大以及金融机构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渠道不通畅,不能及时地获得充足的贷款,中小企业很难进行有规模的对外投资,严重阻碍了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一些从事承包劳务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不足,又无法获得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受国际市场带资承包要求的限制,这些企业难以开展和扩大国际业务。
2、缺乏人力资源
缺乏跨国经营人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个紧迫问题。我国2434家民营企业共有从业人员91.4万人,大专以下占八成以上,大专以上仅占17.9%,技术人员占13.40%,高层管理人员占2.70%。民营企业总经理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的占三分之一,大专及以下文化的占三分之二。由于企业缺乏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造成企业核心资产——人力资本的内在素质低下,技术创新能力非常有限。
3、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繁琐,且缺乏事后监管 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必须要接受多个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查和批准。企业用境外投资获得的利润进行再投资也要再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这一些环节多、时间长的审批.不仅使企业丧失了良好的市场机会,也影响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对境外投资的事后监管却极为薄弱,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或无能为力的状态,极易造成海外资产的流失。
4、对外投资的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我国目前尚无规范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中小企业在发展跨国经营时经常陷于“无法可依、无法可循、尤法可助”的境地;与对外投资相关的国际法律、会计、评估、咨询等领域的涉外中介机构还很不健全;境外投资的保障机制有待建立。
5、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出口额也有较大的增长,产品种类增多,出口市场扩大,但总体上来看,这些产品低档低价,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出现了出口数量增加,但出口价格连年下跌的现象。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积累的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有限,这无疑阻挡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6、信息不灵,缺乏强有力的支持
中小企业对信息的渴求十分迫切,其信息来源是客户、报刊、广播、电视,但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还非常薄弱,仍然依靠原始的方法获取信息,市场触角有限。它们的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无法承担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费用。由于国际商情不灵,企业很难掌握出口主动权。而这种制约在短期内靠企业自身是无法克服的。企业不仅需要政策规定的“硬件”支持,更需要“软件”支持,如信息、咨询、协调、配合等方面的支持,类似于新加坡半官方的“贸发局”、美国商务部的“全球信息和贸易系统”。
7、行业层面联合讨价还价能力的缺失问题
2004至2005年间,我国温州鞋商分别在西班牙和俄罗斯遭遇两起重大事件,造成了近亿元的损失。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代表,温州中小企业的遭遇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品牌管理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现状。虽然我们采取了能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便利的方法,但仅凭一家企业的力量,难以应对类似突发情况。我国中小企业需要能在国际事务上代表企业进行谈判的行业代表。
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提升策略探析
1、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宏观财政政策支持
综观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各种举措,有这样三大特点:一是各国在推行各种政策的同时,都十分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运用财政、信贷、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对中小企业施加影响;二是各种政策如指导政策、扶持政策、调节经济政策等,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且对于法律条文都加以详细、具体的规定;三是大部分国家关于中小企业的各种扶持政策,涉及到所有中小企业的运作和发展。各类各种法律相互配套,协调一致,保证政策的完整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但就总体而言还很不完善。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发挥财税政策的支持作用。融资渠道不畅是当前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和国际化的首要问题,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第一,要把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重要措施。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据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学者统计,截至1999年8月底,全世界已有48 %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共同特征有两个:一是政府出资、资助和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二是担保体系和机构绝大部分由政府负责中小企业的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政府运用少量的财政资源为政策杠杆,通过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向中小企业直接提供优惠贷款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务之急就是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政策措施,要通过人大立法,安排每年财政预算的一定比例,作为扶持中小企业的基金,划拨给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第二,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制度。中央和省(市、区)财政预算都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要按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重点用于中小企业的新技术产业化资助、入股和贴息。要积极探索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资金投入和退出机制,发挥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中小企业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开展培训服务、信用服务、创业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的补助,中小企业助资金的使用应当科学、公正、透明,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城乡就业。第三,要借助深圳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板”的有利条件,建立优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育成制度;尽可能更多地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促使更多优强中小企业实现社会直接融资。
2、围绕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程
我国中小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其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相形见绌。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生产手段陈旧、管理落后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通病。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中小企业摆脱落后和免遭淘汰的关键之举。重视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用新经济改造传统经济。一是全面淘汰陈旧设备。市场竞争本质上是技术的竞争,中小企业要把技术进步放在突出地位。用一流技术和设备,生产一流产品。企业除自身增加这方面的投资外,要积极争取银行、金融部门增加用于更新改造的贷款。二是用新经济改造传统经济。我国中小企业大都从事传统加工业,网络经济不仅包括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和推动网络发展的工厂产业,还包括网络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传统产业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更有效的设计、管理和物质供应,并可以更好的收集用户信息来调整和改进产品,从而使传统产业得到新的活力。建立技术创新基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可以选择若干个城市对中小企业工业园进行试点,总结区域性、行业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推广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成功法,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要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协作、挂靠、配套等形式,加强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紧密联系,引导一定知识和技术基础的中小企业加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行列,从整体上提升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现有中型企业应瞄准本行业技术尖端,以多种方式,包括提供试验场所、设备,配备辅助人员,提供研制经费等,与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型的产、学、研联合体,获得优先享用技术专利及产品的生产经营权。
3、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我国目前虽然有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办公室、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管理协会等对中小企业活动的某些环节进行管理,但这些机构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建议尽快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到实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当然,这个机构的职能要符合政府职能转换的方向,不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预,而是负责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具体而言,其职能应包括: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提供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提供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等。
4、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 在现在金融危机的特殊环境中,欧美国家势必有大量的人才技术流失,这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引进人才的一个机遇。我国中小企业需要抓住这样的机遇,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彻底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创新能力,提高其竞争力。在这里,政府提供一个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的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可以以各种交流会、论坛等形式进行。
5、搭建我国中小企业获取国际化信息、知识的平台 可以参考欧盟的欧洲信息中心(EICS),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使其成为中小企业的首选信息服务窗口。通过这个信息中心,中小企业可获得包括国际市场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服务。欧盟还通过“征求合作伙伴网”和实施“合作伙伴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寻找跨国合作伙伴,建立国际分包合同,创办国际性合资企业。这里重点要提的是海外华人网络的搭建。我国有4000多万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外直接投资经营经验丰富。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情节,使中小企业容易与当地海外华人合资、合作创办境外企业,顺利地融入到当地市场。
6、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面对我国中小企业联合讨价还价能力的缺失问题,中小企业本身无能为力,因此更加需要政府的帮助。加入WTO后,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行业协会逐渐走上前台并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应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联合讨价还价能力。例如代表行业企业进行反倾销、反垄断、反补贴等调查;参与地方或者国家有关行业产品标准的制定;参与行业发展、改革及与行业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世界各国(地区)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设立了很多非政府组织,帮助中小企业间的国际合作。因此,建设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非政府组织,将有助于政府政策的实施和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灵活的生产方式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出发,以现代财务管理为依据,通过分析,寻找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弱点和问题,从而探讨适合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方法,完善财务管理机制,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我们知道,企业管理包括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财务管理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即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可见,只有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协调运作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才能有效地强化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低下,据中国社科院研究院和全国工商联联合调查显示:私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有40%的业主甚至看不懂财务报表,那又叫他们如果来谈规范财务管理呢?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的阻碍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问题,有企业自身因素,也有宏观经济因素。例如,政策的“歧视”使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大量的干预,使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财务管理受企业领导的影响过大。另外,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也必然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深化等。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6 16:59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特点各异,所以,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存在的问题”,仅指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融资困难,投资盲目,造成中小企业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其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
(1)一般性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并不是现在才有的问题,也不是我国特有的问题。按照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的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
(2)特殊原因。主要是经济金融体制变迁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运行基础不完善带来的制度摩擦,集中表现在中小企业制度更新滞后,与市场环境转换不同步,导致一部分中小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出现补充资金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对银行贷款的需求量就相应增大;金融体制改革不深入,银行经营管理与中小企业发展不协调,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等。
2.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仅凭借经验和感觉进行管理,使决策大都没有经过科学而严格的论证,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
3.对资产的管理缺乏科学性,控制薄弱
(1)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现金闲置或不足。
(2)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
(3)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
(4)只关注现金流,缺乏大局观念。
4.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2)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内部审计职能弱化。
(3)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
5.内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6 17:00
21世纪是软件的世界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是中小企业逐渐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时代。然而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是局限于那传统模式下的核算体系,电脑只是办公室的时髦摆设,并不会运用财务软件及建立自己的微机网络。使得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不会将各项业务事前取得的信息进行比较,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预测,将隐患消灭于未然。
三、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1.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对策
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应着力采取以下三个方面措施。
(1)规范中小企业制度,健全治理结构。
(2)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制度。要把商业银行改造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并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3)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针对目前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应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在“有借有还”的良好信用环境下改善银企之间的关系。
2.中小企业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努力降低投资风险
(1)政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指导。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市场比资金更为重要,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如果产品销售出现困难哪怕是暂时的困难,都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克服资金不足,关键还是取决于新产品能否及时销出并收回投资。由此可知,有无合适的市场销售渠道是研究投资项目是否可行的先决条件。
(2)为了回避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应采取跟进战略。中小企业应尽量避免率先开拓市场。跟随成功者的做法,不失为中小企业避免风险的有效方法。中小企业经营灵活,形式多样,适应性强,可根据市场变化较快地调整其产品结构,改变生产方向,甚至转行,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的特点,从而较快地适应市场新的需要。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6 17:00
(3)中小企业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②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③人力资源的投资。尤其是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拥有,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因此,中小企业应以内部投资为主,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4)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投资多元化是现代企业降低投资风险、控制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
3.企业要苦练内功,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和一些成长的企业来说,保持财务的稳健性,对于支持公司业务的健康和持续发展,防范财务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1)强化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应收账款控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小企业不得不部分甚至全部以信用形式进行业务交易。应收账款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财务核算准确翔实,债权债务关系明确。
第二、评价客户资信程度,制定相应信用政策。
第三、加强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第四、注重收账实务。收账实务中应注意以下两点:①针对不同信用风险的客户,采用不同的收账程序和方法。②挑选合适的收账人员。
(3)现金流量预算控制。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采用“以收定支,与成本费用匹配”的原则,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办法,按收付实现制来反映现金流入流出。
论文下载中心4)成本控制。中小企业从原料的采购到产品的最终售出,都要采用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同时通过改善生产产品的工艺来降低成本。中小企业应对比“产出”和“投入”,研究成本增减与收益增减的关系,以确定最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成本控制方案。
4.建立严谨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健全内控体系。
(2)责权利结合,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3)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4)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5)企业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内控制度并自觉接受监督。
5.简化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中小型企业的财务报告一般都实行豁免揭示制度,即对小于一定规模的企业在编制与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豁免待遇,允许其按简要形式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值得我国借鉴。
(1)小型企业可以采用简要的财务报告体系
考虑到小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概括性和注重盈利能力反映的要求,小型企业可采用下列简要形式的财务报告体系: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简要资产负债表、简要利润表、简要财务情况说明书,无需编制报表附注;季度无需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月度仅提供简要资产负债表和简要利润表。
(2)中型企业可以采用基本的财务报告体系
基本的财务报告体系是指财务会计报告的框架与大型企业相似,只是内容简略些。中型企业应提供、半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季度财务会计报告可以不作要求。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包括:会计报表、简要会计报表附注、简要财务情况说明书。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6 17:02
6.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建设
中小企业要发展,要适应市场经济,普及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实现无纸贸易,使得一张凭证从制单到记账仅需几秒钟,建立企业自己的微机网络,企业与银行,企业与企业计算机联网,实行银行对账系统。这大大缩短了结算时间,企业办理汇票、本票和电汇等业务仅需要通过电脑操作及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就可以办理。
同时,建立财务控制体系,通过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在每一生产及经营过程中,或某一重要阶段上建立控制环节。没有控制的财务核算,所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算。可建立行之有效的动态报表体系,即预测、控制、监督三个报表体系。这样,将记账与财务分析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地协调进行,实现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
以上是我根据所学的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并结合自己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浅略地分析,并针对其财务管理方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并呈现多样化趋势,如融资范围进一步扩大、风险投资比例将大幅度增加等等。同时,解决途径也会因客观经济环境变化、企业自身发展而发生变化,只有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使这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而不至于半途夭折,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与转换,不断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恩群:中小企业融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2]王国武: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会计研究,2005,(2)。
[3]胡晏:中国财经报-财会世界.2005,(5)。
[4]财务成本管理:2005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
[5]陶振民:中小企业生存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1)。
第五篇: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上跨国经营的发展轨道, 活跃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在国外投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方向主要集中体现在产品外贸出口和少量的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化竞争经营的起步阶段。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跨国经营 问题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产品、服务的目标市场跨越国界,并在国际市场间利用、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产业分工,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政治、技术环境中经营企业的一种模式。为了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推出了“走出去”战略,政府推动海外投资,中国政府和贸促会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支持本土企业进行全球布局,同时发展本国和国际市场。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有了较快发展,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5月底,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共计7720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金额达到330多亿美元;境外投资扩展到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至5月,新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25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7.6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5.56%和40.62%。在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方面都比去年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在看好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同时,不能忽略我国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其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现状
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统计调查,我国已在境外投资设立海外企业6758家。投资涉及的行业从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发展到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领域,包括信息产品在内的制造业是首选,其次是贸易,为21%,投资于自然资源的开采,运输和加工的企业比例超过10%,投资于农业和农产品生产、金融、商业与技术等服务业的企业比例比较少。
我国出口年增长速度为17.4%,高于全球平均增幅9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和外向型经济的主力军。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是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重要方式之一。据估计,我国香港特区加工业有70%以上已转移到内地,其中大部分是出口加工型的中小企业。目前,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近15万家,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从业人员3000多万人,约占城乡工业就业总人数的35.4%,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45.2%上升到72%。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截至去年底,中国公司对外直接1投资累计已达2600亿美元。在对已对外投资的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对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占20%。
以中小企业占很大比重的浙江省来说,其境外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为58.78万美元,中方独资的平均投资规模仅为9.67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260万美元的规模。
二.存在的问题
1.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资金来源大致在五个方面:一是企业自有资金,这是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二是在国内金融机构及其境外分支机构获的融资。三是在国外金融机构融资。四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包括发行企业债券、私募、公开市场上市和引入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获得的资金。五是财政性资金。目前商务部建立了若干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海外投资的补贴,但总体规模很小,支持力度有限。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通货膨胀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迅速增加,而多种因素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供给能力提高有限,二者之间存在矛盾,表现为“债权融资”缺口与“股权融资”缺口并存,其中,“债权融资”缺口加大尤为严重。
在当前高通胀并且通胀预期较强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和融资成本均大幅度上涨。这直接导致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的增长。同时,由于市场原因中小企业很难将通胀带来的成本上涨压力转嫁给产业链的上下游和消费者,造成企业的赢利水平、内部积累和内源融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并由此相应地增加了其对外源融资特别是银行贷款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系统和债券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供给并没有明显增加。金融创新不足也限制了金融系统对中小企业融资供给能力的提高。
2.企业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
中国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使的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传统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因而跨国经营项目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行业。而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从国外情况看,一些高科技产品,比如信息产业、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在现代的跨国公司中逐渐成为支柱产业。但国内的情况截然相反,有色金属产业、汽车产业、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业等目前还是中国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显示,第一产业占10.1%,第二产业占46.8%,第三产业占43.1%,第二产业还是占据着主要位置。
中国从事海外创业活的企业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缺乏后劲。中小企业普遍产品创新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大量低价同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集中出口,并且由于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约束,造成国际贸易纠纷不断,恶化了国际化经营的环境。近年来中小企业低质、低价的粗放式对外贸易经营模式正不断遭受倾销指控、环保指控及产品安全指控,甚至还出现仓库被烧毁、货物被海关没收的恶性事件。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多为档次低、品种单一雷同的产品,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质量常常不稳定。近年来欧盟围绕低价节能灯、低价打火机等初级产品频繁提出倾销及技术方面的指控,使不少中小企业疲于应付难以招架,种种迹象表明中小企业仅靠低质廉价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增长方式可能已经走到尽头。
3.国际管理人才匮乏
跨国经营是指在国外建立一个企业,这必然会涉及到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在陌生的环境中经营的问题,还包括政治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包括法律和管理差异所引发的问题。中小企业参与跨国经营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能力和素养。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商业头脑和经营才能,而且还需要熟悉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商业法律、商业市场特征等背景。而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在原始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文化都有限,无法适应从事复杂的全球范围内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中小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很多中小企业在走出去的经营战略中眼光短浅,只想着快速收回资本,往往忽略了企业走出去的文化和对人员的培养。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
4.投资结构不合理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三个方面。在地区结构上,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港澳地区和美国、欧盟、日本等二
十余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非贸易性投资就占了70%以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这对于中国开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是极为不利的。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的跨同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在规模结构上,中国的跨国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少,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占不到30%。
三.解决对策
1.首先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行以银行为主导的产融结合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规范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逐步向市场主导型的产融结合模式过渡。其次,大力发展国际产融结合的方式,为我国的产业资本寻找与国际金融资本结合的途径。国际融资是跨国公司非常重要的一条融资渠道,但现在我国国际金融资本在世界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还不足2%。因此,今后我国应重新调整利用外资战略,积极引入当今世界各种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合理选择并制定运用国际融资渠道的对策。一方面要更加完善对外借款融资方式的管理,如优化借款期限、品种结构和汇率结构等等;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利用新的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如BOT、TOT和ABS等项目融资方式。
2.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
遵守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虽然中国的劳动密集产业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困难较大的局面,但实际卜,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有潜力可挖。首先,中国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较长期的价格竞争优势。其中,传统出口产品的出口依然是低层次的,在质量、款式、品种、营销手段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竞争优势将更强。其次,劳动密集型产品种类丰富,可以得到持久的开发。因此,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现阶段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以支持。
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彻底改造和重组。中国应该放弃对大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保护和扶持,采取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办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置,尽快实现跨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的产业重组,做到优胜劣汰,提高竞争能力。同时可以保留对少数本国基础较好又具有或接近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扶持,但必须严格限制范围和程度,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使其比较优势得到提高和充分发挥。
3.实现人才优化配置
应着力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懂法律;既善于管理,又通晓财务的复合型人才,并选派他们到海外企业工作。同时应制订严格的选择、任用、轮换、淘汰和退休制度,改革现行任期轮换制。对海外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任期,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业务性质和发展需要确定;对一般工作人员可实行轮换制,并由海外企业按当地法律签订聘任合同。许多海外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应当尽快实现海外企业人员本土化。当地人熟悉本地经济、法律和人际关系,可以较容易地为海外企业开辟当地市场。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培养和吸引人才的不少成功法值得国内企业借鉴。一位企业家说得好:“如果一个企业的投资占1分,科技占3分,管理则要占6分。”愿国内更多的企业能够学习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经营企业和人才管理的经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4.以全球化、全方位的多元化选择作为行动的指南。
目前,中国海外企业已遍布世界五大洲134个国家和地区,但从投入资金的区位分布来看,仍然存在着向亚洲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过度集中的倾向。为了改善这种不合理的资金流向,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时除了继续巩固和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纺织、机电等传统产业部门的投资外,首先应当把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投资作为重点,这主要因为:一则这些国家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丰富的营销经验,是提高中国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的理想场所。二则欧元、美元作为国际硬通货,具有较强的增值空间。三则随着欧盟、北美贸易自由区等一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我们可以享受其在吸引外来投资方面的种种优惠待遇。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 “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赵春明.跨国公司与国际资金投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2.郭虹,赵春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条件与对策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1).3.吴时舫.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六策划[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8-4.4.成思危.中小企业如何国际化[J].中外管理,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