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程第三册上 第七课 成语故事(5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11:5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语教程第三册上 第七课 成语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语教程第三册上 第七课 成语故事》。

第一篇:汉语教程第三册上 第七课 成语故事

第七课 成语故事

(一)滥竽充数lànyúchōngshù

中国古代有一种乐器yuâqì,叫做竽yú,吹出来的声音很好听。国王特别爱听。

国王有三百个吹竽yú的人。他喜欢听合奏zòu,总是让这三百人一齐吹竽yú,优美的音乐让他听得入迷。一天,一个叫南郭guō先生的人抱bào着一个竽yú来见国王,吹牛说:“我也会吹竽yú,吹的不比他们中得任何rânhã一个差。”国王相信了他的话,就收下他,叫人给他吃的穿的。南郭guō先生一点儿也不客气,专要好的吃,专挑tiāo好的穿,却把竽yú丢在一边。原来他根本不会吹竽。每到合奏zòu的时候,南郭guō先生就坐在乐队里,做出一副吹竽yú的样子,骗过国王,就这样一天天地混饭吃。

后来国王死了,他的儿子当了国王。新国王也喜欢听吹竽yú。不过,跟他父亲不一样的是,他爱听独奏zòu,不喜欢听合奏zòu。这可吓坏了南郭guō先生,他觉得自己再也混hùn不下去了,就偷偷的溜liū走了。

问题: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混进乐队里去?

2、后来南郭先生为什么溜走了?

(二)自相矛盾zìxiāngmáodùn

从前,有个卖矛máo又卖盾dùn的人,为了吸引顾客,高声叫卖:“快来看,快来瞧qiáo,快来买我的矛máo和盾dùn!”他先举起自己的盾dùn说:“我的盾特别坚固jiāngù,不管用什么锋利fēnglì的矛去刺cì,都刺不透tòu!”接着,他又大声的喊:“快来瞧,快来看,不锋利fēnglì不要钱!”一边喊一边又举起自己的矛máo,大声说:“你们再看看我的矛máo,它锋利fēnglì无比,不管多么坚固的盾dùn,它都刺得透!”

站在旁边的人听了他的话,觉得很好笑。其中的一个人站出来问他:“既然你的盾dùn坚固的什么也刺不透,你的矛máo又锋利fēnglì的什么都刺得透,那么,请问,用你的矛máo去刺你的盾dùn,结果会怎么样呢?”

这个卖矛máo和盾的人,被问的说不出话来。

问题:

1、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是怎么叫卖的?

2、别人问了他一个什么问题?

第二篇:汉语教程第三册上册 第二课 一封信

第二课一封信

爸爸妈妈:

你们好!爸爸还那么忙吗?一定要注意身体啊。

你们寄来的生日礼物上星期就收到了。我现在一切都很好,吃得好、睡得好,学习也不错。你们就放心吧。

刚来时是有很多地方不习惯,但是现在基本上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学习上也没有什么问题。中国人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现在交了好多朋友。今天给你们发回去的几张照片,第一张就是我们全班同学一起给我过生日的情景。我们班有十八个同学,分别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澳洲等五大洲十一个国家。能跟这么多同学一起学习,认识这么多世界各国来的朋友,我感到非常高兴。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聊天,一起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同学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非常团结。所以我每天都过得很愉快。站在我旁边那个高个子,黄头发,蓝眼睛的小伙子,就是我的好朋友,长得很帅吧。我们俩常常一起玩儿,还一起学打太极拳。

第二张就是我学打太极拳时拍下来的。现在我每星期有两个下午去体育馆学打太极拳。太极拳时一种很有意思的运动,动作柔和缓慢,优美舒展,又有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作用,所以,是一项很受欢迎的体育运动。我每次练完以后,都觉得全身特别舒服。回国后我想教爸爸妈妈学打太极拳。

第三张是我在用毛笔画画儿,写汉字。除了学习汉语以外,我还参加了一个书画学习班,学用毛笔写字,画中国画儿,我觉得十分有趣。上星期我画了一幅竹子,写了一首唐诗,老师说我画得很好,还把它拿去,挂在学校的展览橱窗李展出了,我看了以后觉得又高兴又不好意思。朋友们看到以后,都向我表示祝贺。

对了,我还学会了用筷子吃饭。最后一张就是我在用筷子吃饭。前天我们去吃北京烤鸭时,我让朋友把我用筷子吃饭的样子照了下来,你们看看,怎么样?好玩儿吧。

爸爸妈妈担心北京的冬天太冷,怕我不适应。可是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冷。也许北京也变暖和了吧。在家的时候,一到冬天我都会感冒一两次,来中国快半年了,因为每天坚持锻炼,连一次病也没得过。

就写到这儿吧。我要跟朋友一起出去了。

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

玛丽

一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八上第七课第一框

八上第七课第一框《礼貌显魅力》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2.能力目标: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学会以礼待人、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气,举止优雅,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树立不讲礼貌为耻、讲礼貌为荣的交往态度,并乐于以礼待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将礼貌落实到实处,即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 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问路》情景,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自由发言)2.教师小结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礼貌,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

过渡:文明礼貌这个词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可能有些同学在想,这个我们已经会了。你真的会了吗?今天我们不妨来检测一下。

(二)活动探究,学习知识

1.活动一:我有“有礼貌”

(1)多媒体出示《屠格涅夫与乞丐》的故事并思考:

一天,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散步。一乞丐求道:“先生,给我一点食物吧。”屠格涅夫寻遍全身却无一点可充饥之物。只好说:“兄弟啊!对不起!我没带吃的!”这时,那乞丐站起身,脸上挂着泪花,紧握作家的手说:“谢谢你!我本已走投无路,打算讨点吃的后就离开这个世界。您的一声„兄弟‟让我感到世间还有真情在,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a.“兄弟啊!对不起!我没带吃的!”这句话给那位乞丐带来什么影响? b.它体现了屠格涅夫怎样的交往风格?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c.说出你身边待人有礼和对人无礼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剖析无礼的害处。

过渡:我们的心目中都自己喜欢的礼貌偶像,那么比我们小的孩子有没有礼貌呢?

(2)多媒体出示孩子图片组并引导学生感受他们都有“礼貌”。过渡:这些孩子都有“礼貌”,跟他们相比你们有吗?

(3)我有“懂礼貌”a.写出你的“有礼貌”。b.说出你的“有礼貌”c.谈谈你在做“有礼貌”事情时的感受。(4)总结礼貌的含义

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它包含着对他人的尊重、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板书:礼貌是什么)

过渡:看来个人的礼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体现出来的,那我们能不能说讲礼貌是件小事呢?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小短片。

2.活动二:

(1)播放《从小事看文明》视频

(2)思考:为什么最后外商拒绝签约?

(3)教师小结:

礼貌是文明的体现。是否文明礼貌,绝不只是个人私事,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它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过渡:文明礼貌关系到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作为一名中国人,应感到骄傲和自豪。那我们应养成怎样的良好素养,时时处处讲文明、有礼貌呢?

3.活动三:变质的牛奶

这个客人为什么会感到惭愧?

服务员的微笑给我们什么启示? 对人有礼貌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结:我们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语言、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是与人友好交往必备的素质。

(板书:礼貌的表现 语言文明 态度亲和 举止端庄)

过渡:下面我们重点看一下语言方面的文明礼貌。

人生AB剧:情景: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 甲不小心踩了乙的脚„ 设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小结:从这两种不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有明显的高下、美丑之别,它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也有天壤之别。那么我们如何说话呢?也就是礼貌用语的要求是什么呢?(提问,学生回答,后出示“礼貌用语的要求”,学生齐读)

小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语言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有句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说话时一定注意语言要文明得体,同时也注意态度诚恳和气,举止端庄。这样,与人交流就会会增进友谊和团结,使我们感到温暖和愉快。

过渡:大家都已了解了礼貌的重要性,并愿意做有礼貌的人,那么,你现在的礼貌度有多少呢?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检测:

(三)践行礼貌

(1)多媒体出示检测题目,学生如实回答问题。

a.快下课了,小东不停地看手表,甚至为下课进行倒计时„„

b.一道数学难题,王强与学习委员发生分歧,讨论时,王强用手指着对方的鼻子说话„„

(2)小结:大家都有能力成为有礼貌的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努力。

第四篇:七年上第七课7.2教案

七年级上 政治 第七课 第二框 追寻高雅生活 教学设计

(一).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联系“追星”现象和“小团体”现象,讨论在生活中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 2 .①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③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总体设想及依据

授课理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在开放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授课思路:本框内容分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追寻高雅生活的几种条件与方法。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条件。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培养正当的兴趣,作为陶冶高雅情趣的起点。丰富文化生活,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第二课时以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集邮册或小制作、小发明、书画作品、摄影作品、各类收藏、运动照片等带到课堂上展示,进行才艺表演,或者介绍自己情趣生活的心得。学生在展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情趣,讨论总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并且在此过程中,提升情趣,陶冶情操。

三、教案特色

用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在生活中的情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寓教于乐。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懂得高雅生活情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兴趣和感受。2 .懂得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但是不盲目从众。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增强陶冶情趣的自觉性,使自己成为有高雅情趣的人。培养乐观向上、幽默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条件。丰富文化生活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和如何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是本框的教学难点。因为兴趣和爱好有正当与不正当的区别,有高雅与庸俗之别,如何让学生能够区分,正确把握兴趣、爱好的适度,都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从众的心理是青少年正常的心理需要,因年龄经验等因素,他们对人对事缺乏评价和鉴别能力,缺乏主见,容易出现盲目从众、“随大流”的现象。所以,要引导学生有选择,不要盲从。可出示几个具体的案例请学生分析判断。

六、教法及教具

图例、事例分析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 2 课时

八、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追寻高雅生活

Ⅰ.复习旧课引入新课(1 分钟)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情趣与兴趣》,那么高雅的情趣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也符合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要求。它对个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能够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心理,从而使人更加热爱生活。教师:高雅的情趣对人们有如此积极的意义,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要培养我们高雅的情趣,追寻高雅的生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追寻高雅生活》,做一个高雅的人。Ⅱ.新课教学

(一)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12 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觉得一个觉得生活没啥意思,活在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意义的人会有雅致去赏鱼赏花,偶尔欣赏文艺电影吗? 学生:不会。

教师:所以,追寻高雅的生活源自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积极和美的感受。在生活中,处处洋溢着快乐和情趣,我们要做个有心人,追寻高雅的生活情趣。那怎样追寻高雅的生活情趣呢?追寻高雅的生活情趣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看看名人是如何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的。

林肯当上总统后,由于是鞋匠的儿子,受人侮辱。他的一个手下在纸条上写了 “ 笨蛋 ” 传给林肯。林肯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幽默地说:—— 同学们,你要是林肯,你会怎么说?

学生:怎么这个人只写了自己的名字给我而已啊

教师:回答得很妙。看来你也有林肯总统的幽默。那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对我们陶冶生活情趣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情趣的重要条件。乐观幽默的人,思想活跃,活泼开朗,对学习、事业和前途充满信心。乐观幽默的人,往往更能体会生活中的美好,更多地感受生活中的情趣,从而在生活中培养高雅的情趣。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人很乐观。大家仔细观察这些乐观幽默的人,这些人能够感受生活的美好,善于捉住生活中的有趣之处,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和愿望,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幽默乐观的人往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第二个条件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居里夫人说过: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中学生正处在精力旺盛的时期,对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感到好奇、新鲜。这种“好奇”是产生兴趣的开始,在符合道德、法纪的范围内,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值得鼓励。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好奇”的地步,对于什么事情都只有三分钟热度,见异思迁,今日打球,明日集邮,过几天又去学拉二胡,那就很难产生稳定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师:要培养高雅生活情趣,除了要利用好好奇心外,还要避免盲目从众。下面,判断一下,林林的做饭和李妮的想法是正确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完成 P77 页材料题。

班上近来有些同学穿了一种新式样的鞋,林林认为那种鞋非常时髦,也让妈妈去买,其实他还有一双新鞋没有穿呢。

爸爸批评李妮:“不要别人怎么样做,你就怎样做,要有自己的主见。”李妮不服气,认为如果和大家不一样,别人会不愿意和她一起玩了。

学生:她们的做法和想法都是不对的。因为盲目从众,跟着 “ 群体 ” 参加无意义甚至对身心健康有害的活动,会使我们陷入庸俗的生活情趣中,不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有些中学生对高雅情趣和庸俗情趣不能够正确区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没有主见,跟着“群体”参加无意义甚至对身心健康有害的活动,会使我们陷入庸俗的生活情趣中,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在这种消极的从众心理影响下,也难以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师: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是参加丰富的文化生活。大家知道,我们除了学习,我们还有丰富多次的课外生活。(展示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例如,我们班同学参加艺术节表演,参加校运会比赛,

第五篇:《汉语教程》第三册教案第二课 一封信

第二课 一封信封:(量)一封信

默读课文,说说中文信的格式和英文信有什么不同,跟学生的母语信件有什么不同?这是谁写给谁的信?什么时候写的? 日期写在哪儿?

称呼顶格写,后面用冒号。

第一段:问候。

第二段:

玛丽收到什么了(礼物),什么时候收到的?(上星期)玛丽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2 上: 上星期~个月~个学期

第三段:

刚来的时候,玛丽有什么问题?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吗?中国人经常会说一句什么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玛丽在中国有朋友吗?(交了很多朋友)基本上:大体上,差不多。

今天的作业有20道题,我已经完成了18道,可以说

——今天的作业我基本上都完成了/我基本上完成今天的作业了。

我们班有15个学生,只有一个男生。——我们班基本上都是女生。

今天早上我只吃了一片饼干。——今天早上我基本上没吃东西。靠(动):a:依靠

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我们一家。——我们一家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他父母去世了,他打工挣钱交学费。——他靠打工挣钱交学费。

原来我一句汉语也不会说,现在我有很大的进步。为什么?

——靠老师的帮助/靠自己的努力。

B:接近,挨近。

船靠岸了。

坐飞机时你喜欢靠窗的座位还是靠过道的座位?

他上课时常常出去接电话,他最好坐在哪儿?——他最好坐在靠门的地方。C:(介)凭,根据。表示行为动作凭借的手段、工具或依据。

他今天的好成绩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

他靠自己的一张嘴说服了所有的人。交:(动)结交、交往。交朋友。

今天玛丽给爸爸妈妈发回去了什么?

第一张照片是什么情景?玛丽的班上有多少同学?他们都是从哪儿来的?同学的关系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玛丽的旁边是谁?他长得怎么样?分别:a:(动、名)离别,分手

他要去美国留学了,只好跟女朋友~一段时间。

他们只在机场见了一面就又分别了。

火车进站了,我们~的时刻到了。

他们不能忍受长时间的分别。

b:(副)各自,不共同。

1)一个主体对不同对象。

老师分别找每个同学谈话。

2)几个主体对一个对象。

父亲和母亲分别跟我谈了话。

3)几个主体对几个对象,一一对应。

暑假的时候,玛丽和大卫分别去了上海和香港。

4)采取不同方式

对不同的情况,用该分别对待。

夫妻都是演员,很容易离婚,为什么?来自:从„„来来自+地点

自:(书面语)从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自公主坟至天安门,坐地铁需要20分钟。

学校自9月1日 起正式上课。

“自„„”可以在动词前,也可以在动词后。“从„„”只能在动词前。等/等等:(助)表示列举。

a:表示列举不尽,用于书面。口语“什么的”。

来北京以前,去过广州、香港、上海等地。(*等等)

来北京以后,我游览了故宫、颐和园等一些名胜古迹。(*等等)

这个商场商品非常丰富,有食品、服装、化妆品等/等等。

b:表示列举已完,后面带有列举各项的总计数字。

这个学期我们班有些什么课?——我们班有精读、口语、听力、阅读等四门课。9 各:

A:(代)表示不止一个,而且彼此不同。

世界各国全国各地各位来宾/朋友各种水果各种各样各行各业

B:(副)

各+动表示分别做或分别具有。

教室前后各有一个门。

三种办法各有优点和缺点。

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

各+动+各(+的)各就各位

大卫想在中国上大学,玛丽想在中国找工作,安娜想学习中国文学。

——对于为什么要学汉语这个问题,他们几个人各有各的想法。

快考试了,同学们各看各的书,各写各的作业,教室里安静极了。

下课了,大家各回各的宿舍去了。

各+数量

我们班男生和女生各一半。课外课外活动课外书关心(动)关心同学/孩子关心健康/国家大事互相关心

同屋看到我一直躺在床上关心地问我哪儿不舒服。

(名)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团结(动)团结同学 团结起来

(形)非常团结我们班的同学互相都很友好。——我们班很团结。

他们几个人关系不好,谁也不关心别人。——他们不太团结。

(名)团结就是力量

第四段:

第二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下来的?玛丽每天学习太极拳吗?太极拳是一项什么样的体

育运动?它有什么特点?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回国后玛丽还想打太极拳吗?动+下来

A表示固定

把她的电话号码记下来。

我们班的人数终于定下来了。

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长城上的日出太美了,我用照相机照/拍下来了。我要用画笔画下来

B表示从过去继续到现在。

所有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都坚持下来了。柔和(形)a 温和而不强烈:声音~动作~ 光线~颜色~

b 柔软:线条~缓慢(形)慢:行动~速度~节奏~缓慢地前进优美(形)美好:动作~歌声~风景~~的环境~的句子~的线条舒展(形)不卷缩,不皱。动作~

听到我考上北京大学的消息,爷爷年上的皱纹都~开来了。增强(动)增进,加强:~信心 ~体质 ~吸引力~实力体质(名)有个人常常感冒,他体质怎么样?

他从小不喜欢体育活动,因此——体质很差。

经常打太极拳,可以——增强体质。

他虽然个子不高,但——体质很好,基本上没生过病。预防(动)事先防备:预防疾病~感冒 打~针作用(名)起~ 有~~很大

这种要是治拉肚子的,对感冒——不起/没有作用。项(量)一项功课/作业/任务/运动/世界纪录后(名)以后回国后下课后课后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第五段:

第三张照片的内容是什么?玛丽在学校时不是只学习汉语?还学习什么?

除了„„还„„

除了北京以外,我还去过广州、香港和上海。

除了„„都„„

除了玛丽以外,我们班的同学都去过长城。

玛丽在书画班学习什么?书是什么意思?画是什么意思?书画用什么笔?书画有意思吗?你学过吗?想学习吗?

玛丽画的竹子和写的唐诗怎么样了?她看了以后觉得怎么样?朋友们呢?橱窗(名)什么地方有橱窗?展出(名)展览出来:美术馆正在展出那位青年画家的作品。

上场的橱窗里展出的那件衣服真漂亮。表示(动)a用语言或行为显示出某种思想、感情、自己的态度:表示感谢/祝贺

B事物本身显出某种意义或者凭借某种事物显出某种意义。

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反对。

小伙子给姑娘送了99朵玫瑰花,表示——

(名)显示出思想、感情、态度的言语、行为或神情:

他给你送了那么多玫瑰花,你怎么一点表示都没有?

爱的表示

又„„又„„表示几个动作或状态、情况累积在一起。

那个孩子又聪明又漂亮。

在晚会上他们又唱又跳,高兴极了。

在中国又可以学汉语,又可以游览名胜古迹。

第六段:最后一张照片上有什么?照片上的玛丽正在用筷子吃什么?这张照片怎么样?——好玩儿。小狗/小孩儿/游戏

第七段:爸爸妈妈担心什么?我的情况怎么样?适应(动)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适应„„的需要

去国外生活,必须适应那里的气候、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习惯(动/名)我的习惯是早睡早起。

词语辨析:

靠/凭

“靠”的宾语可以是具体的,如:“靠着山”“靠墙”;也可以是抽象的,如“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能力”。“凭”只能带少数具体名词做宾语,多数宾语为抽象的,如“凭想象”“凭本事”。

他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凭)

今天的晚会凭票入场。(*凭)

各/每1)都指所有的个体。但侧重点不同。“每”着重每个个体相同的方面,因此取出全体中的任何一个或一组作例子代表全体,“各”着重同时遍指全体中的每个不同的个体。

这个星期每天都在下雨。(*各)

每个人都有一辆车。(*各)

每两个人一组我每三天打扫一次房间。(*各)

2)“各”可以直接加在一些名词前,“每”除了“人、家、瓶、杯”等常常被借用做量词的名词和“年、月、周、天、小时、分钟”表示时间的词以外,一般要加上量词。

如:各地 各单位 各部门 各家各户 各民族各系 各班„„

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系每个班每个国家每个家庭每个单位

每(个)人每(个)星期

3)每+数量+名词,“各”不能。“各”不能跟动量词搭配。

每一场比赛每一个国家每一种商品

我每次买书都忘了带打折卡。(*各)他念课文每次都有错误。(*各)

4)用“每”的句子,一般要求用“都”配合,用“各”的句子比较自由,特别是用书面语的句子里,常常不用“都”。

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各项工作井井有条。

每个班的班长都去会议室开会。请各班班长去会议室开会。

表示/表达

1)“表达”是用语言形式,即口语或书面语言写出思想、感情、态度等,“表示”可以用语言形式,也可以用非语言形式。如手势、眼神、表情、动作等来显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或者是事物本身显示出某种意义或者凭借某种事物显示出某种意义,它们一般不能

互换。

我代表学校向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表达)

红灯表示停车,绿灯表示通行。(*表达)

2)“表示”有名词用法,“表达”没有这种办法。

我给她写了一封信,向他求爱,可是他一点表示都没有。

听写:基本上 2 分别 3关心4 团结 5书画 6 展出 7 表示 8 适应 9好玩 10健康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优美舒展,又有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作用,所以是一项很受欢迎的体育运动。

下载汉语教程第三册上 第七课 成语故事(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语教程第三册上 第七课 成语故事(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语教程第三册上册第四课要见彩虹2[合集五篇]

    (二)要见彩虹 最近,我学会了一支中文歌,很好听,也很有意义。里边有一句歌词,让我想了很多很多。这句歌词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来中国已经半年了,半年的......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上第七课《品味生活》教案

    第七课《品味生活》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的要求,及“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

    对外汉语《汉语教程》第三册第六课《吃葡萄》课文和语法教案

    《汉语教程》(杨继洲 主编)第三册(上) 第六课《吃葡萄》课文和语法部分 第66——72页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课文讲练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内容,并能复述课文。 2、......

    汉语教程第九课教案

    第九课 苹果一斤多少钱 一、教学对象 本教案的教学对象适用于初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掌握的汉语词汇在400个左右。 二、教学内容 《汉语教程》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运......

    汉语教程17课 教案

    第十七课 《他在做什么呢》 教案 一、 教学内容: 1. 讲解生词。 2.讲解语法:表述动作的进行的句式、询问动作行为方式的句式。 3.讲解课文(一)和(二)。 4.完成课后练习。二、 教学目的......

    新理念英语听说教程第三册答案

    新理念大学英语学习大厅第三册单元测试答案 大学英语第三册听说教程上机学习大厅听力单元测试答案Unit 14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Directions: Listen to the short conve......

    阅读教程第三册翻译(共5篇)

    The graduation advice I never got but wish I had 全国的大学毕业生们都为春天令人最难以忍受的仪式做好准备: 毕业典礼致辞。大家都知道这个程序,一个小有名气的人会趾高......

    《汉语教程》第1册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对象:一年级留学生 使用教材:《汉语教程》第一册下 课型:初级汉语综合课 课题:《可以试试吗》 课时:2学时(80分钟)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要求学生理解和规范写出并运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