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思考

时间:2019-05-15 11:1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思考》。

第一篇: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思考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思考

王占峰

6月8日和7月5日一个月内央行连续两次降息,第一次表面是对称的,但实际上是不对称的,因为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按基准利率的1.1倍上线执行存款利率;贷款基准利率下浮幅度首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8倍,从政策导向上已明显缩减了银行利差。

从利率定价机制来看,两次调息基准利率都仍然是由官方而不是市场确定的,贷款利率下浮的市场弹性实际很小,存款利率各家银行也只是有一定幅度的执行利率浮动权,而且由于几乎都一浮到顶,所以并没有实现央行存款利率差异化的意图,实际上各行执行的存款利率基本是同一个标准。因此,准确地讲,这两次利率调整还仅仅是发出利率市场化的信号,远谈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

综合分析多种因素,个人预测,中国利率完全市场化最晚不会超过2018年。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或规律,从管制利率到利率完全市场化一般都不超过20年。如美国从1980年3月颁布《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到1994年取消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大约14年;日本从1978年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开始到1994年实现利率自由化大约16年;韩国从1981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步伐到1997年放松对活期存款的利率管制、实现全部利率市场化大约17年;我国台湾地区从1975年开始允许贷款利率上浮到1989年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大约14年。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到目前为止,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已经进行了16年,考虑到从2008年9月15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将近四年利率市场化步伐暂停的因素,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已进行了大约13年。保守估计,再过5年,也就是2017年底、2018年前,中国应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二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实体经济增速的降低将会压缩实体经济的利润增长空间,与此同时,社会对商业银行靠政策利率获取高额利润的日渐不满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社会动力。如前所述,让利于民、让利于实体经济可能是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必须承担的社会压力。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经营转型步伐,逐渐靠技术进步和服务创新及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稳步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改善收入和盈利结构。对广大的中小银行来说,如果利差收入占比从目前的85%左右逐年降低到60%或50%,按存贷利差每年下降30个基点计算,这个过渡期大约需5年左右。在这个过渡期间,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利率政策保护。因此可以预计,央行会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逐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到最终完全确定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也大约需要5年左右时间。

三是国家经济、金融、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银行业中长期监管目标将会积极推动和促进我国加快银行业利率市场化进程。6月8日央行利率市场化信号发出的同一天,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并明确提出2018年达标的要求,这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在完成6年过渡期后,在2018年资本管理能力会整体达到或高于国际同业的水平。经过5到6年的调整与发展,商业银行将会强身健体,在资本充足率、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提升自身应对利率完全市场化风险的能力,这将为利率完全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商业银行微观经营基础。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国务院明确提出在2020年前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国际国内都推测中国在2020年GDP总量将超过美国;经过“十二五”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社会矛盾的有效缓解和法制社会的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环境会更加成熟、健康。这些都意味着经过“十二五”的“明显进展”到“十三五”中期,我国存贷款利率就应该市场化。

中国是高储蓄国家,中低收入家庭贡献了90%以上的储蓄存款,但却长期饱受低收入、低利率、负利率、高物价、高房价、子女教育高费用的困扰;中国的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政府掌握的经济核心和命脉,中国的中小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对GDP的贡献度都占了绝大多数,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个社会难题。这就是我国利率完全市场化要面临的复杂社会问题。因此,究竟何时实现何种程度上的利率市场化,这绝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取决于各方力量的博弈。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十三五”规划中期即2018年前后可能是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最佳时机。除非再发生一次世界金融危机和类似于欧洲债务危机的经济或社会危机,否则这个时间只可能提前而不会推后。

(《金融时报》2012年9月3日11版【头条】)

第二篇:利率市场化下银行转型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转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以贷款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以及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实现经营转型和发展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与时俱进、以变求存的必然选择。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市场更完善,金融体系更健全,银行之间揽储竞争力增强,存贷利差收窄,利率风险增加,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转型产生了内生动力。通过与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经营现状的分析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应坚持以创新为手段,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加强市场及同业信息研究,不断拓宽业务新领域;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优化组织结构,改造营业网点业务模式。尽快改变以收入息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新兴金融业务作为新的战略选择。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近年来有所提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以比例管理为主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对有效地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仍然属于一种比较初级的管理模式,与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离2003年新巴塞尔协议监管要求相差更远。因此,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事先制定所愿承受的限度之内,并尽可能提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即将实现在一定利率水平上的利润最大化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最终目标。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以货款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改变。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以及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实现经营转型和发展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与时俱进、以变求存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战略导向、风险管理和业务支持体系并不能完全有效地促进业务转型。

第三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经营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经营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行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决定者。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

从微观讲,利率市场化后,可以提高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使资金流动合理化、效益化,从总体上消除利率的所有制、部门、行业歧视,使利率充分反应资金的供求,使利率的水平与结构与信用风险紧密联系。宏观方面,市场化的利率在动员储蓄和储蓄转化投资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同时,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对完善金融体制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二)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

1.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商业银行集利率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于一身,根据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本行资金需求、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匹配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本行利率政策,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争取最大盈利的目的。

就存款利率的确定而言,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应完全由银行自主决定。实行盯住同业拆借利率上下浮动的办法。商业银行结合本行在当地市场占有的位置和竞争优势,根据每天本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匹配情况、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分析本行的资金需求,确定在同业拆借利率基础上的浮动幅度,调整制定本行存款各期限档次的具体利率水平。一般大额、长期存款利率水平接近同业拆借利率水平或相同,特殊时期还高于拆借利率;小额、短期存款利率水平低于同业拆借利率水平。

从贷款利率的确定方面来看,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利率应在中央银行规定的上下限内,围绕基础利率浮动。商业银行确定浮动幅度,一般根据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趋势、贷款质量、期限、风险、所投行业的发展前景及与客户的信用关系因素确定。

2.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利率。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是直接管理商业银行的所有利率,而是实行间接调控政策,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本行的利率。但是为了防止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利用垄断地位而破坏市场利率有序、均衡地运行,中央银行应保留对存款利率上限、基础贷款利率或最优惠贷款利率的窗口指导权。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业务间接调控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方式,调控同业拆借利率,并由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中央银行应经常分析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情况及其变化的原因,同时分析其他客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预测市场利率变化趋势和货币供应情况的变化,检查其是否满足货币政策的需要。对可能出现不符合货币政策目标的发展趋势,央行要提前、及时地制定利率调控策略。由于利率政策具有信号作用和迟滞效应,同时是一个间接调控的杠杆,因此,中央银行应小幅多次调整基准利率,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调控同业拆借利率,由此影响全社会的各种利率水平。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利率运行机制具有以下特征:

1.利率随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

利率市场化后,政府解除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能充分地反映资金供求,并通过价格机制以达到资金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纵观世界各国利率体制的改革趋势,均是由管制利率向市场利率转换,其特点是逐步放松乃至取消存贷款利率的最高限额,促使利率按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即利率的高低主要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当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跌;当市场上资金求大于供时,利率上涨。

2.利率由中央银行间接进行调控。

间接调控一般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所普遍采用,其运行的基础是具有较强内部制约机制的自由企业制度,市场价格体系和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在市场利率下,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所有利率水平,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全社会各种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利用基准利率来调控全社会各种利率,并由此来决定社会基础货币量。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1996 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拆借双方自主定价

1997 年,启动银行间债券市场,放开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 年,改革再贴现率和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尝试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定价

1999 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 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和中资保险公司法人就大额定期存款协商确定利率

2000 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2 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制度,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体系

2003 年,十六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荐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息、结算方式,由借贷双方决协商定,放开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同时,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 年,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上限为基准利率1.7倍,农村信用社可达2倍,下限为0.9倍;进一步完全开放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除城乡信用社);放开小额外币存款2年期的存款利率放开下限,保留上限。

2005 年,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债券远期交易正式登录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006 年,决定建立报价制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shibor,明确开 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有关事项,人民币互换交易利率在中国 金融市场正式开始

2007 年,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shibor 开始正式投入运行。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显示了央行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的决心。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市场化改革导致利率风险使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

利率风险是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带来净利息收益损失的可能性。目前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以下表现: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利率结构风险和客户选择利率风险。

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即成熟期不匹配风险,它是指在某一时期内银行需要重新调整利率的资产与需要重新调整的负债数量不相等,两者存在一定缺口时银行再吸收存款或再贷款时所蒙受的利率风险,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是严重失衡的存款中定期存款和储蓄占了相当的比重,而贷款中短期贷款则占了绝大多数,这表明我国银行业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风险的暴露部位偏大,在市场化的环境下易受到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的影响。

利率结构风险这种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指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益减少的风险;②在短期存款利差波动与长期存款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八次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但是每次调整时各种期限档次间利率变化的幅度不同总体上存款平均利率的降幅大于贷款利率的降幅,中长期贷款(尤其是个人消费贷款)利率的降幅大于短期贷款利率的降幅,如最短期的6个月贷款利率由1996年初的10.08%降到2006年4月前的5.04%,降低了50个百分点;最长期的5年期贷款利率从1996年初的15.12%降到2006年4月前的5.76%,降低了62个百分点。不同期限存贷款利率波动的差异带来了商业银行经营上利率的结构性风险。

客户选择利率风险,这种风险是指随着利率的波动,银行将由于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承受的利率风险。当利率趋于下降时,客户将以该期低利率获得的新贷款提前偿还该期以前高利率获得的贷款;当利率上升时,他们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尽管商业银行可以对提前还款或提前取款设定一定的限制条款,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各商业银行为了稳定自己的存款大客户和优质客户很难采取相应的政策阻止客户提前还款或取款。

根据先前国外经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极有可能上升那么商业银行必定会遭受利率上升带来的资产收益的损失,这便向商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2)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减小主营业务收入缩水生存压力增大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营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存贷款利差是其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平均占主营业务收入60%以上。中间业务品种少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据统计,2010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均占比仅为20%,利率市场化后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银行为增加存款存款利率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同时为抢夺优质大客户贷款利率却不会有什么显著提高甚至还可能出现下降,这将大大影响商业银行现有的资金平衡关系和利率配比关系利差空间也随之减小。在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占利润构成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成本增加息差缩小势必影响经营效益,不仅如此,利率的市场化必将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一部分原有储蓄者将不再看重含有低风险价值的储蓄利率风,看重含有高风险价值的货币或资本市场的收益。传统的存贷款与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相比不再具有竞争力,这些都将是商业银行现有的主营业务受到巨大冲击,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原有的盈利模式必须调整。

(3)利率市场化加大“逆向选择”风险的产生

利率自由化进程中,利率水平的上升使对贷款合约违约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借款人的“逆向选择”,这是因为在信贷活动中不同借款人违约拖欠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但银行无法知道谁的违约可能性更高,随着实际利率的升高更高比例的喜欢冒险(收益很高)的借款人将更愿意向银行借款,而风险较小的安全借款人则可能退出申请者的队伍,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款人的逆向选择。经验表明随着对任何一类借款人所收取的实际利率的增加对贷款合同违约的可能性也增大有两点原因:①更多的喜欢冒风险的借款人可能出来接受贷款人的出价而那些不喜欢违约、较安全的借款人则可能退出申请人的队伍;②任何借款人都倾向于改变自己项目的性质(因为银行不可能全面地对借款人的行为进行监控)使之更具风险,这就是所谓“逆向风险选择”,由于存在这样的“逆向风险选择”银行的实际预期收益率就可能低于其实际贷款利率,尤其是那些预算约束软化的国有企业,当它们在资金的成本和收益性上作权衡时首先考虑的是收益而不是成本的大小,如果这种企业在市场占主导地位利率市场化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麻烦。

(4)金融腐败的风险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有贷与不贷的权力,但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有贷与不贷

权和贷款价格制定权两大权力,这时往往会出现不严格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而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等现象,这其中就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

(5)道德风险

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银行与其管理者和股东以及存款保险机构之间都存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利益冲突,以及普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本身就隐藏着道德风险问题。当利率市场化改革赋予银行价格制定和信贷分配自主权时,银行就更容易发生道德风险行为。并且由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激烈竞争还会导致银行的利差缩小,利润下降;利率限制和进入壁垒的解除将导致银行特许权价值的下降,而特许权价值的下降使得当银行无力清偿从而失去营业执照的成本也在下降,这意味着股东约束银行冒险行为的内在动力不断消失,将产生激励效应,诱使银行进行高风险贷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kerof)和戴维·罗默(David Romer)通过实证分析也发现,当银行经营陷入困境时,如果银行自有资本较低,经理人员可能不惜以社会利益为代价,设法破产求利;更有甚者暗中将银行“瓜分”,然后让银行破产。

四.商业银行规避经营管理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1.成立专门的利率管理部门。长期的利率管制政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意识淡薄。在西方商业银行中,一般有专门的组织来管理利率风险,即所谓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我国也应尽快建立类似的部门,尤其是能结合中国国情,对利率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只有这样,风险缺口管理才有基础。

2.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流程。鉴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较晚,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国际上通行的基本流程一般包括识别、计量、构建、处理和评价五个阶段,故我国也可借鉴上述系统的分析工具与模型,使银行能尽可能地将风险限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3.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会提高,并使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和风险管理能力。根据IS-LM(供给—需求)理论可知,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决定不仅仅取决于储蓄和贷款,同时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必须从只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到既关注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同时又关注利率风险的轨道上来,特别是强化信息系统建设,满足金融产品、服务定价、市场风险管理和数据挖掘统计的需要,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战略。

(二)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近年来,商业银行虽然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步伐,资产质量也有了明显的好转,但

由于历史积欠太多以及政策、操作手段等原因的制约,这块资产占比例还很大。巨额不良资产已成为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桎梏。利率的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清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商业银行应将不良资产和健康资产分账管理,分离出来的不良资产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清收,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可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如拍卖资产、债转股、另组公司进行运营、或者剥离给专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方法予以化解和处理。

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利率的变动可通过增加负债成本,减少资产收益等方式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和市场利率的变动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如发现利率风险过大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调整资产负债比,尽可能使可调整资产和负债相匹配,也就是使利率敏感缺口为零。这样一来,利率变动带来的负债成本变动和资产盈利变动相抵,从而规避缺口风险。

(三)增强产品销售意识,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利率市场化使资金的价格放开,商业银行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资金价格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为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调整的同时,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金融产品和营销策略上施展其所能,同时银行员工也要尽快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要由过去坐等上门转变到主动营销,通过熟练运用营销银行金融产品的技巧,为客户量体裁衣,推销金融产品。同时,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持续改进和提升服务,争取在客户拥有数量和质量上掌握主动,努力挖掘顾客的贡献度,不断加深顾客的忠诚度,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争取更大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金融定价原则

1.建立以效益为中心、各方面协调的金融产品定价原则。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各方面协调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一是产品定价必须尽力保持在盈亏平衡点之上,因为商业银行竞争的目的最终是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这是商业银行确定利率水平的基本指导思想。二是在进行产品定价时,要综合考虑客户、产品给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和分摊成本。除了要考虑派生业务外,还要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产品的利率风险以及资金筹集成本、运营成本、人力成本等因素。三是必须加强金融新产品的研发协调,搞好金融新产品的定价。产品的定价要综合考虑产品成本、产品风险及定价策略等。

2.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波动更为频繁,商业银行对市场资金如货币市场、票据市场资金的依赖程度更大,对资金调度的灵活性、及时性要求更高,因此内部资金的利率制定方式也必然要随之改革。如果部门间资金的成本核算准确,银行就可根据各种资金的成本来确定合理的存贷款价格,有效地引导商业银行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引导处于不同经营环境、不同经营能力的分支机构合理地处理存贷的关系。这就要求建立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使内部资金利率确定机制更加灵活,对市场的反应更为灵敏,同时兼顾总分行间,资金来源和运用部门之间的利益,以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意图的实现。

(五)加快业务创新,实现经营收益多元化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要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重点发展投资理财、财务顾问、资产管理、国内外结算、担保、保函、代理保险等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业务品种,使经营收益从以赚取利差收入为主逐步向赚取服务费为主转移。

2.创新金融工具。国际上通用的防范风险的金融工具如: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这些金融工具和产品,既是一种有效且便利的风险管理工具,又是一种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金融产品。随着利率的市场化,这些新型金融工具的推广及使用,将会使商业银行更有效地防范风险,获取利益。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也同样可能加大我国的金融体系进而整个市场体系的风险。因此,我们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它积极作用的一面,更要密切注意其所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缜密筹划,循序渐进,加强防范,重视配套,共同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预期目标的稳步实现。

第四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频繁的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的成本收益、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带来风险。但利率市场化将有助于改善经营管理,加快金融创新,提高经营效益。

1、信贷经营面临资产重新定价的问题。信贷资金的定价方式可分为固定利率方式和浮动利率方式。采用固定利率的定价方式,借贷双方可准确地计算成本和相应收益,简便易行,然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利率波动难以预测,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也将频繁调整,如果银行贷款利率固定不变,可能给债权人或债务人带来经济损失;而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可随市场利率变动定期调整,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市场利率变动给债权人或债务人带来的风险。因此,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在借贷活动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这就增强了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和管理中的主动权,使之可以视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贷款利率,合理调整不同期限贷款利差和存贷款利差,避免利息损失。

2、促使银行加强资金头寸管理和利率缺口管理。商业银行以货币资金为主要经营对象,改善效益的关键在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头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直接面临着由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带来的利率缺口风险,如果调度不当,很容易造成损失。市场利率变化时并不是直接影响所有的资产和负债,而是直接影响利率敏感资产和利率敏感负债。由于商业银行在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的数量、期限结构不匹配是常有的现象,银行资金计划部门就必须加强对市场利率走势和国家利率政策的预测,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科学、准确地匡算资金头寸,在努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同时,充分利用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同业拆借等多种货币市场工具,大力加强资金的缺口管理和计划调度。

第五篇:利率市场化下全球的应对策略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货币市场和几乎所有债券市场上的利率,包括同业拆借、回购、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以及国内外币存款的利率都已经放开。当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已日趋成熟。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考虑是:确立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目标利率,通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寻找中国的均衡利率水平,逐步实现政策利率由存贷款基准利率向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转化;通过中央银行目标利率调节市场利率,引导存贷款利率,调节货币信贷总量,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因此,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梳理和比较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过程,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催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开展。

20世纪上半叶,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利率管制。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随着高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突出,通过利率管制调控宏观经济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以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McKinnon)和爱德华•肖(Edward Shaw)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为主要依据,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给个的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世界性潮流,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对利率市场化国家典型案例的研究,不仅要总结其技术上(改革步骤)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国家利率管制的形成、利率市场化进

程前后的宏观经济金融结构演变、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金融法律环境、货币政策操作方式的调整等综合分析,回答以下重要问题。

(1)实现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其内在动力是什么?或者说,利率市场化对国家战略的推进将起到什么作用?

研究发现,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和地区经济金融不断发展和特定历史事件的影响,利率管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各国经济金融运行先后遭遇困境(如美国的“金融脱媒”和“滞涨”、日本的“滞涨”与升值压力、韩国的高通胀和企业危机、中国台湾的高通胀和升值压力、拉美三国的经济危机等)。放松利率管制、建立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和资金市场化定价机制于是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应对经济结构转型、转变金融资源动员方式的重大举措。

(2)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的整体模式将产生何种影响?

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受到“金融脱媒”或资本国际流动加强的巨大冲动。研究认为,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改变了西方国家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主要国家顺应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需求,先后放开经营限制,走向了混业经营。在此框架下,金融行业内部(如大小机构之间、银行及证券机构之间)的竞争格局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创新活动更为活跃。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与竞争,加速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进而也深刻地改变了金融风险的传播链条。

(3)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提出了设么样的新挑战?

金融风险问题并不停留在银行利差收入减少、竞争加剧等直接表

象问题。由于急于金融市场的创新更为激进,各类金融机构更为依赖全球金融市场的各类交易,金融市场全球性、系统性风险问题凸显。各国往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者改革进展的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的完善、混业监管机制的建立也减轻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在更深层次,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金融资本的特殊逐利性加剧了全球经济金融的顺周期问题。本轮危机中,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业充分竞争的主要经济体,金融领域都出现问题并对经济造成了重创。

(4)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调控手段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复杂关系? 这一问题的隐含前提是利率市场化不是绝对的,存在一个市场利率与调控利率之间的边界。那么在实践中,人们又是如何认识这个边界的?或者说,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明确的定义。研究发现,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和进程各不相同,但多数案例(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印度)以最终完全放开存款利率作为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标志。同时,利率市场化不意味着货币当局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管理与调控,而是运用自己拥有的金融资源,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通过市场交易来改变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并通过影响基准利率来调控整个市场利率水平。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无疑是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调控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本研究还试图总结典型国家的经验教训,消除一些存在已久的误

解。

(1)关于改革背景。有观点认为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天然”村在利率市场化,即使历史上存在利率管制也是特例。实际上,多数国家都经历过严厉的利率管制时期,由管制到市场化是普遍经历的进程,是经济思想、社会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2)关于改革时机。人们普遍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实际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期,也是内部经济发展乏力,外部出现石油危机等巨大压力的时期,美、英等国在这段时间还出现了“滞涨”。

(3)关于改革动力和阻力。有观点认为银行要特别是大银行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阻力的主要来源。实际上,受到创新制约的银行业,面对来自资本市场的挑战,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动力之源。利率市场化需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但应充分发挥大型银行的作用。

(4)关于改革的不良后果。有观点认为改革将提高融资成本,将使部分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破产。实际上,融资成本的上升不是改革的后果,而是改革的诱因,只不过利率管制条件下,融资成本的上升体现在非银行体系。

本研究这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利率理论的全面回顾,包括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传导理论以及剖析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金融发展理论。第二部分是利率市场化经验分析,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进行梳理,在国别分析基础上寻求规律性的经验。第三部分对国

别研究成果加以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特定时期,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投资需求,政府往往实施利率管制;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时,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政府会加大开放力度,实施金融自由化战略;存保制度的建立能够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多数国家实际利率水平上升,融资结构和金融业格局发生变化等。

当然,由于本研究主要对历史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对一些新情况难免考虑不足,特别是本次金融危机暴露的问题正促使大家重新思考前述问题,一些以往达成的共识或工人的经验受到挑战,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一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资本监督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在G10国家实行Basel I,所以国际上利率市场化的“第一代人”几乎都没有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强制约束的困扰和压力,而在当前推行利率市场化面临着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压力,在银行目前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银行体系安全问题面临新的挑战。二是应着重关注影子银行体系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以及相应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三是套在新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式下重新审视利率市场化与汇率政策调整、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汇率之间的关系。

2011年9月8日,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George Osborne)在伦敦主持了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的第四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双方同意加强和扩展在金融部门改革和发展领域技术合作以及联合课题研究方面的重要项目,其中包括了“金融市场创新在利率市场化中的作用”这一课题。本报告就是这一重要课题的第一个成果。本报告

形成过程中,英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一等秘书彼得•芒福德(Peter Mumford)、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郦金梁、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中金公司(香港)研究人员茂军华等。。。。。

下载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利......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管理的影响分析论文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由于中国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

    利率市场化下的储蓄国债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下的储蓄国债定价机制 摘要: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高速期,在我国国家筹款中占重要地位的储蓄国债将面临利......

    调查报告:商业银行已开始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共5篇)

    调查报告:商业银行已开始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 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天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已积极开展应对......

    《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的读后感

    《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 考》的读后感 对于周小川行长提出的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将会对我国今后的经济起到一定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我国在改革开放......

    商业银行零售网点转型的思考

    商业银行零售网点转型的思考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现状 (一)零售银行业务的涵义按照服务对象来分,银行业务分为批发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批发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关于经营转型的调研报告

    xx支行自XXXX年X月X日成立以来,走过了XX年的发展历程,纵观这XX年的发展道路,可谓是起起伏伏而又颇为平坦,各项业务工作均呈上升趋势,但传统业务一直在我行居主导地位,经营收入和利......

    4.17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关系的研究 2500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关系的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利率由以前的管制机制不断地转向市场化,经济市场的发展、市场利率的实现、金融行业服务效率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