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管理的影响分析论文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由于中国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比较薄弱,而且没有积累这方面的保险和系统性数据,包括分类的企业违约率状况及其产生原因的数据。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逐步地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可以培养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提高其管理资产负债的能力,使其逐步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分考虑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和现状,有步骤、有层次、有阶段地逐步完成,既科学又合理。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抓住有利有利时机,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也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的。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管理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能够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
利率市场化包括存款利率市场化和贷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及散户的闲置资金。目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多家商业银行都根据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在存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上浮,并通过大额存单、理财产品等方式来吸引对公客户和个人客户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存款是商业银行立行之本,商业银行只有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资产业务,包括贷款业务等。同时,把社会闲置资金吸收到商业银行,也有利于化零为整,更好地整合社会闲置资金,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等形式,使需要资金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得到贷款资金的支持,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二、推动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仍然是信贷业务,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可以说,商业银行除了传统信贷业务以外其他多种业务的拓展也都是依托于信贷业务的基础客户群体而衍生出来的,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国际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定价更加透明,同时利差收入的缩小也会使商业银行从原来比较单一的产品结构向丰富、多元化的组合型产品结构进行转型。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通过直接市场进行融资,而商业银行也会通过利率下浮来争取优质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应及时调整客户营销策略,以综合收益来衡量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除了要巩固和拓展大客户的传统贷款业务,还要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如承销债务等)、现金管理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实现多维度的收益最大化,提高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减小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收入空间缩小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开发创新业务品种,积极拓展投行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多种业务形态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将利率市场化减小存贷利差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创新业务品种的动力,在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更多的银行业务品种,完善银行业务和产品结构。
三、推动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模式转型
在利率管制时期,金融产品的价格不能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会更愿意选择大中型客户。而在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战略和市场利率,充分考虑经营成本、目标客户综合收益、目标客户风险等多重因素灵活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实行风险和收益对称、优质客户优质价格等差别化价格策略。商业银行的定价机制制定的范围包括银行资产、银行负债、和其他业务。建立科学系统定价机制的目的是要让商业银行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商业银行还要对金融产品定价体系进行系统化的制定,结合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针对不同的产品制定出不同的方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不同级别的客户进行细分化处理,最终做到对资产负债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这样商业银行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而且商业银行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会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采取差异化的利率策略,从某种程度上说,此举可以降低部分企业融资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和学习国外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险控制手段,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采取了相应措施积极对应这种环境变化的冲击。国外商业银行在银行负债框架做出了及时的调整,为符合环境要求,对金融市场的环境进行了有效调节等。在关于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国外商业银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国外商业银行对于银行利率风险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传统风险管理手段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之中,在数据库创设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国外商业银行关于资金预测的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要结合历史性数据来对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依此决策出最佳解决方案。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各银行已经逐步开始推行存款保险制度。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根据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等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实行风险和收益对称的价格策略。同时,也可以加速商业银行除传统银行业务外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进行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综上所述,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通过对自身的资产负债业务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创新业务等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和转变,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情况,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商业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而进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改革也应该是可持续的、不间断的。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而进行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铤而走险。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就是要做到准确预测风险,制定出相对应的对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创新业务品种,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频繁的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的成本收益、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带来风险。但利率市场化将有助于改善经营管理,加快金融创新,提高经营效益。
1、信贷经营面临资产重新定价的问题。信贷资金的定价方式可分为固定利率方式和浮动利率方式。采用固定利率的定价方式,借贷双方可准确地计算成本和相应收益,简便易行,然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利率波动难以预测,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也将频繁调整,如果银行贷款利率固定不变,可能给债权人或债务人带来经济损失;而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可随市场利率变动定期调整,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市场利率变动给债权人或债务人带来的风险。因此,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在借贷活动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这就增强了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和管理中的主动权,使之可以视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贷款利率,合理调整不同期限贷款利差和存贷款利差,避免利息损失。
2、促使银行加强资金头寸管理和利率缺口管理。商业银行以货币资金为主要经营对象,改善效益的关键在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头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直接面临着由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带来的利率缺口风险,如果调度不当,很容易造成损失。市场利率变化时并不是直接影响所有的资产和负债,而是直接影响利率敏感资产和利率敏感负债。由于商业银行在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的数量、期限结构不匹配是常有的现象,银行资金计划部门就必须加强对市场利率走势和国家利率政策的预测,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科学、准确地匡算资金头寸,在努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同时,充分利用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同业拆借等多种货币市场工具,大力加强资金的缺口管理和计划调度。
第三篇: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提升防控能力,实现稳健发展。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它的变动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为推动金融市场的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但是,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升级。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状况愈加复杂,因此,如何强化风险管理成了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
一、利率市场化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和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了“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顺序和“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总体方向,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形成机制的变化以及商业银行内在经营目标和行为的转变,这些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产生了显著影响。
(一)对利率风险的影响
1.加大了重定价风险的管理难度。该类风险源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到期日与重新定价的实施时间差。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几乎一路攀升,中长期贷款占比也是如此,导致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银行具有利率敏感性负缺口。而各国利率市场化初期,普遍经历了存贷款利率上升的过程。在我国商业银行存短贷长的资产负债结构中,一旦利率上升,商业银行就将面临未来收入减少的风险。
2.考验收益率曲线风险的管理水平。当收益率曲线的意外移位对商业银行的收入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时,就形成了收益率曲线风险。从政策趋势看,中长期利率水平高于短期利率水平是一般规律,正收益曲线在通常情况是一种常态。但利率市场化初期,往往会出现短期利率水平高于中长期利率水平的情况,即上升型收益率曲线变得平坦或向下倾斜。这就与商业银行一般情况下假设的收益率曲线不一致,挑战相关风险管理。
3.冲击基准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在计算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时采用不同的基准利率,而当基准利率发生不同幅度的变化就产生了基准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准风险大多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对称变化引起的。而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定价基准不一致,往往给商业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带来较大影响,基准风险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4.对期权性风险管理带来较大挑战。这类利率风险来自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包含的期权,包括允许借款人提前还款的贷款和允许存款人随时提款而通常不收任何罚金的各种无期限存款工具等。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可能提前取出存款再以更高的利率存入;而利率下降时,经营状况较好的贷款客户会提前偿还本息,以较低的利率再融资。由于此类期权性工具有不对称的支付特征,给商业银行带来极高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必然导致利率的大幅波动,加大了预测客户行为的难度,对以判断客户行为为主的期权性风险管理提出较大挑战。
(二)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表现得日益明显。如果商业银行提高利率,将筛选掉低风险项目的借款人,令信贷资金大量流入高风险行业,结果将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一方面,贷款利率的上升逆向激励了高风险者的贷款需求,而挤出了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者需求者,这就必然会导致逆向选择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对信贷资金投向的管制将会大大放松,商业银行为了换取高额回报,可能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令其资产价格迅速膨胀,从而导致实体经济泡沫化,并最终使商业银行形成不良信贷资产。另一方面,企业高利率借款,蕴含着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将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进行定价。近年来,我国银行出现“惜贷”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效益不好,贷款风险过大,而在利率管制条件下,贷款的高风险并不能带来相应的高收益,所以银行不愿意冒险。但放开利率后,银行就有可能去冒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而有些效益不好或信用不良的企业也有可能利用银行这种极端趋利心理申请高利率贷款,这就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
(三)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允许商业银行更加灵活地运用价格工具吸收存款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但 同时也增加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的复杂度,改变了资产负债项目的稳定性。从资产方 看,低流动性、高收益资产的占比将趋于上升。部分商业银行反映,为提高资产组合收益,将会尽量压低资金备付水平,减少低收益资金占用,如降低高流动性、低收益的国债的占比,增加更复杂的信用债和抵押贷款证券等的占比。从负债方看,商业银行存款的稳定性可能会下降。存款利率浮动之后,不同银行之间的利率差异将加大,各项存款,特别是同业存款在银行之间的流动频率可能会加快,流动的规模也可能会加大;贷款提前还款和存款提前支取行为发生的概率可能会远大于以前。这些都将加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脆弱性。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措施
鉴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各类风险产生的不良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进行全面的、实质性的变革。这不仅需要我国商业银行改变风险治理理念,激励约束机制,还应把利率市场化因素纳入各类风险管理的机制、流程和工具之中。
(一)进一步改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治理架构
1.应逐步构建积极型风险管理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应从被动控制风险转向主动稳健经营风险,在充分识别、准确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合理承担风险;同时,应灵活运用多种工具动态管理资产组合,积极进行风险安排。
2.应完善风险偏好框架,强化利率风险偏好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应健全并细化风险偏好框架,强调以风险偏好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战略导向,突出对风险的事先规划和控制。
(二)不断提升利率风险管控水平1.完善利率风险对冲和套期工具。我国商业银行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应积极探索运用利率掉期、利率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风险对冲,不断完善利率风险对冲策略。
2.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维护净利差稳定。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利率风险偏好,科学判断、合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控制利率敏感性缺口。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与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应紧密配合,维护净利息收益率的稳定。
3.提高利率风险动态监测分析计量能力。
(三)持续改进信用风险管理 1.构建差异化的信贷审批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不同客户,制定差异化的授信策略和信贷审批模式,有选择地实施简化环节、批量审批和中后台集中审批等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小企业信贷审批模式,提高审批效率。
2.增强对新业务、小企业信贷管理的前瞻性,提高信贷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四)积极增强流动性风险应对能力
1.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和指标体系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应以实施新的流动性监管标准为契机,提高流动性指标的精细度和风险敏感度,建立、健全负债结构性指标体系,增强对资金集中度、负债结构的管控能力,防止融资过度集中。
2.填补流动性管理技术的“短板”。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结构性流动性风险管理,定期进行资产变现能力“市场接触”测试,精确区分复杂投资组合中不同产品的可变现能力。
四、总结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们看到了它积极的影响。它有利于经济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有利于市场参与主体权利的体现;有利于我国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但同时,它也对商业银行的各类风险产生了消极影响。它促使利率风险的上升;流动性风险状况更为复杂;信用风险因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而加大等。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提升防控能力,实现稳健发展,就必须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实质性变革。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另外可以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机制。
参考文献:
[1]谢晓雪:《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中国金融》,2012(15)[2]祈绍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银行风险与防控研究》,《华北金融》,2012(10)[3]银监会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工作小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2(12)
[4]陈国伟:《利率市场化趋势下中小商业银行风险辨识及对策分析》,《河北金融》,2011(08)
[5]王永成:《浅析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代经济》,2012(08)
第四篇: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为了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实现“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强金融市场利率体系建设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走上了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道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客户种类单一,客户资源少,竞争力不足等特点,因此可能会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出现经营不善、风险加剧的严重后果。所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增强竞争力是目前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62
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指市场利率不再单一地由政府来控制,而是将其决策权交还给市场,由市场来决定利率。正如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其供给和需求一样,资本的价格―利率也同样会影响到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对商业银行来说,利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利润的大小,从而影响到银行的资金借贷规模。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主调节利率,扩大利润空间或增强竞争力。
我国利率市场从二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虽然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果,但是进展并不顺利,甚至在某些领域遇到一些难以攻克的难题,一度进入瓶颈期。例如,我国目前的存款保险制度并不完善,存款人对银行信心不足,尤其是在实施利率市场化制度后,中小商业银行可能会更难吸引储户,从而失去与大型商业银行抗衡的资格。
11积极影响
(1)不断优化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市场情况自主调节自己的利率水平,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也只有这样才会对它们造成一定的威胁。中小商业银行可以适当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户进行储蓄和贷款,或者建立健全存贷款保险机制,做好风险管理,进行严格的风险等级划分,对客户进行细分,并根据风险匹配原则针对不同客户订立不同的贷款利率。
(2)中小商业银行将会进一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投资者需求的不确定性,目前的信贷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必须不断开发出适应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而且利率市场化之后,会加大很多信贷产品的风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需要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拓展出更大的利润空间,控制经营风险。
(3)增强专业管理技能。我国在初期发展时,由于经营管理能力太差,导致商业银行不能自行地经营,也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定价,这些主要发生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在这个时候银行只需要关注自身的存贷款情况,做好风险管理即可。但是,在利率市场化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定价权不断扩大,能够根据经营状况调节利率水平,并将其作为主要激励手段,争取客户,增强竞争力。
12消极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影响也是不同,大型商业银行资金规模大、风险管理严格、客户资源丰富,存款来源稳定。相对来说,中小商业银行客户资源就比较单一,收入渠道窄,利润空间小。中小商业银行因为内部结构不够稳定,因此没有强大的能力来抵御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突变,只有不断创新产品,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不被淘汰。
(1)利润增长速度减缓。商业银行为了扩大自己的客户群,就会不断提高存款利率并降低贷款利率,这会使得其占主要收入来源的利息收入大幅下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利润逐渐减少。为了保持利润的持续稳定增长,商业银行就必须打破固有的传统的盈利模式,开发出新的产品,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新的盈利模式。
(2)利率定价面临考验。在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发展也成为大势所趋。而利率市场化则是金融市场自由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讲,确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利率定价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3)中小商业银行可能面临倒闭或并购。中小商业银行也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受到了政策红利的限制,而这也是由于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这对于很多银行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毕竟市场化中的竞争是难以想象的激烈,银行需要不断的优化管理,才能避免进入破产境地。从近些年的发展实践来看,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经营困难、风险很大,因此,应该做好充足准备来迎接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2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
近十年来,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发展成熟,并表现出全球化、自由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趋势。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自由化和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仍然处于传统的发展和经营模式,要想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就必须进行创新,不仅要创新盈利模式,还要创新金融产品,以此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差异化需求。
21明确战略定位,积极稳妥推进海外战略布局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应当以跨国银行集团的战略要求为导向,??建合适的经营目标,大力增强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加快对公司经营和管理两种模式的相互转变,提高创新能力和公司的相互关系转换,从而完美地转换经济管理模式和关系处理打造基础。
22加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及交易业务创新通过积极研究和打造有助于吸收存款、控制存款成本的负债业务创新工具和手段,提高银行负债业务的创新能力,并进行业务之间的风险对比,加大中间业务尤其是理财业务、金融衍生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创新力度,也要关注一些小型产业的兴起,例如针对投资银行方面进行分析,信息咨询业务、投资基金业务及国际中间业务创新,从而降低业务之间的差价收入,努力探索新型产业空间。
23提升利率定价能力随着政策的相对改革,把市场的记录和改革的权利重新规划到金融手里,从而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但是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利率定价模型,应该结合我国自身的情况创造出适合银行业发展的利率定价模型。同时要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为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
24强化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在管理市场利率方面,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商业银行的成功历史,建立起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完善我国相应的利率管理体系,快速有效地对市场形势进行测量和计算。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针对同行行业和理财金融层次进行有效的处理,其中包括对未知形式的有效预测和控制,减少资金流动过程的风险性能。
3结论
商业银行的利润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利率的变动,利率市场化表面上可以拓宽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但是利率的变化也会对商业银行带来重重阻碍。利率的相对变化主要是依靠双重层次,其一是长期稳定的利率压制,预计利率会相互提升,从而导致同行对客户存款的相互竞争。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增加了风险和竞争,也带来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总之,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改革进程,我们要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和应对,推动商业银行的经济发展,推动当地的经济利率增长,更好地为美好的未来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分析与研究[J].国际金融,2010(3):12-14
[2]张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问题展望[J].中国金融实践,2009(1):23-27
[3]林超凡中美利率市场化改革之比较分析[J].福建金融,2011(10).[4]鲁政委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协调推进[N].经济日报,2012-07-06(13版).[5]郑明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周鹏飞利率市场化中小银行差异化竞争[N].上海证券报,2012-07-06
第五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经营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经营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行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决定者。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
从微观讲,利率市场化后,可以提高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使资金流动合理化、效益化,从总体上消除利率的所有制、部门、行业歧视,使利率充分反应资金的供求,使利率的水平与结构与信用风险紧密联系。宏观方面,市场化的利率在动员储蓄和储蓄转化投资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同时,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对完善金融体制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二)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
1.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商业银行集利率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于一身,根据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本行资金需求、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匹配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本行利率政策,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争取最大盈利的目的。
就存款利率的确定而言,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应完全由银行自主决定。实行盯住同业拆借利率上下浮动的办法。商业银行结合本行在当地市场占有的位置和竞争优势,根据每天本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匹配情况、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分析本行的资金需求,确定在同业拆借利率基础上的浮动幅度,调整制定本行存款各期限档次的具体利率水平。一般大额、长期存款利率水平接近同业拆借利率水平或相同,特殊时期还高于拆借利率;小额、短期存款利率水平低于同业拆借利率水平。
从贷款利率的确定方面来看,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利率应在中央银行规定的上下限内,围绕基础利率浮动。商业银行确定浮动幅度,一般根据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趋势、贷款质量、期限、风险、所投行业的发展前景及与客户的信用关系因素确定。
2.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利率。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是直接管理商业银行的所有利率,而是实行间接调控政策,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本行的利率。但是为了防止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利用垄断地位而破坏市场利率有序、均衡地运行,中央银行应保留对存款利率上限、基础贷款利率或最优惠贷款利率的窗口指导权。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业务间接调控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方式,调控同业拆借利率,并由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中央银行应经常分析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情况及其变化的原因,同时分析其他客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预测市场利率变化趋势和货币供应情况的变化,检查其是否满足货币政策的需要。对可能出现不符合货币政策目标的发展趋势,央行要提前、及时地制定利率调控策略。由于利率政策具有信号作用和迟滞效应,同时是一个间接调控的杠杆,因此,中央银行应小幅多次调整基准利率,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调控同业拆借利率,由此影响全社会的各种利率水平。
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利率运行机制具有以下特征:
1.利率随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
利率市场化后,政府解除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能充分地反映资金供求,并通过价格机制以达到资金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纵观世界各国利率体制的改革趋势,均是由管制利率向市场利率转换,其特点是逐步放松乃至取消存贷款利率的最高限额,促使利率按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即利率的高低主要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当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跌;当市场上资金求大于供时,利率上涨。
2.利率由中央银行间接进行调控。
间接调控一般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所普遍采用,其运行的基础是具有较强内部制约机制的自由企业制度,市场价格体系和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在市场利率下,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所有利率水平,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全社会各种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利用基准利率来调控全社会各种利率,并由此来决定社会基础货币量。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1996 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拆借双方自主定价
1997 年,启动银行间债券市场,放开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 年,改革再贴现率和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尝试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定价
1999 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 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和中资保险公司法人就大额定期存款协商确定利率
2000 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2 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制度,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体系
2003 年,十六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荐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息、结算方式,由借贷双方决协商定,放开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同时,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 年,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上限为基准利率1.7倍,农村信用社可达2倍,下限为0.9倍;进一步完全开放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除城乡信用社);放开小额外币存款2年期的存款利率放开下限,保留上限。
2005 年,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债券远期交易正式登录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006 年,决定建立报价制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shibor,明确开 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有关事项,人民币互换交易利率在中国 金融市场正式开始
2007 年,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shibor 开始正式投入运行。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显示了央行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的决心。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市场化改革导致利率风险使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
利率风险是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带来净利息收益损失的可能性。目前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以下表现: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利率结构风险和客户选择利率风险。
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即成熟期不匹配风险,它是指在某一时期内银行需要重新调整利率的资产与需要重新调整的负债数量不相等,两者存在一定缺口时银行再吸收存款或再贷款时所蒙受的利率风险,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是严重失衡的存款中定期存款和储蓄占了相当的比重,而贷款中短期贷款则占了绝大多数,这表明我国银行业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风险的暴露部位偏大,在市场化的环境下易受到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的影响。
利率结构风险这种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指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益减少的风险;②在短期存款利差波动与长期存款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八次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但是每次调整时各种期限档次间利率变化的幅度不同总体上存款平均利率的降幅大于贷款利率的降幅,中长期贷款(尤其是个人消费贷款)利率的降幅大于短期贷款利率的降幅,如最短期的6个月贷款利率由1996年初的10.08%降到2006年4月前的5.04%,降低了50个百分点;最长期的5年期贷款利率从1996年初的15.12%降到2006年4月前的5.76%,降低了62个百分点。不同期限存贷款利率波动的差异带来了商业银行经营上利率的结构性风险。
客户选择利率风险,这种风险是指随着利率的波动,银行将由于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承受的利率风险。当利率趋于下降时,客户将以该期低利率获得的新贷款提前偿还该期以前高利率获得的贷款;当利率上升时,他们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尽管商业银行可以对提前还款或提前取款设定一定的限制条款,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各商业银行为了稳定自己的存款大客户和优质客户很难采取相应的政策阻止客户提前还款或取款。
根据先前国外经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极有可能上升那么商业银行必定会遭受利率上升带来的资产收益的损失,这便向商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2)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减小主营业务收入缩水生存压力增大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营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存贷款利差是其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平均占主营业务收入60%以上。中间业务品种少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据统计,2010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均占比仅为20%,利率市场化后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银行为增加存款存款利率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同时为抢夺优质大客户贷款利率却不会有什么显著提高甚至还可能出现下降,这将大大影响商业银行现有的资金平衡关系和利率配比关系利差空间也随之减小。在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占利润构成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成本增加息差缩小势必影响经营效益,不仅如此,利率的市场化必将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一部分原有储蓄者将不再看重含有低风险价值的储蓄利率风,看重含有高风险价值的货币或资本市场的收益。传统的存贷款与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相比不再具有竞争力,这些都将是商业银行现有的主营业务受到巨大冲击,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原有的盈利模式必须调整。
(3)利率市场化加大“逆向选择”风险的产生
利率自由化进程中,利率水平的上升使对贷款合约违约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借款人的“逆向选择”,这是因为在信贷活动中不同借款人违约拖欠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但银行无法知道谁的违约可能性更高,随着实际利率的升高更高比例的喜欢冒险(收益很高)的借款人将更愿意向银行借款,而风险较小的安全借款人则可能退出申请者的队伍,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款人的逆向选择。经验表明随着对任何一类借款人所收取的实际利率的增加对贷款合同违约的可能性也增大有两点原因:①更多的喜欢冒风险的借款人可能出来接受贷款人的出价而那些不喜欢违约、较安全的借款人则可能退出申请人的队伍;②任何借款人都倾向于改变自己项目的性质(因为银行不可能全面地对借款人的行为进行监控)使之更具风险,这就是所谓“逆向风险选择”,由于存在这样的“逆向风险选择”银行的实际预期收益率就可能低于其实际贷款利率,尤其是那些预算约束软化的国有企业,当它们在资金的成本和收益性上作权衡时首先考虑的是收益而不是成本的大小,如果这种企业在市场占主导地位利率市场化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麻烦。
(4)金融腐败的风险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有贷与不贷的权力,但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有贷与不贷
权和贷款价格制定权两大权力,这时往往会出现不严格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而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等现象,这其中就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
(5)道德风险
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银行与其管理者和股东以及存款保险机构之间都存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利益冲突,以及普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本身就隐藏着道德风险问题。当利率市场化改革赋予银行价格制定和信贷分配自主权时,银行就更容易发生道德风险行为。并且由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激烈竞争还会导致银行的利差缩小,利润下降;利率限制和进入壁垒的解除将导致银行特许权价值的下降,而特许权价值的下降使得当银行无力清偿从而失去营业执照的成本也在下降,这意味着股东约束银行冒险行为的内在动力不断消失,将产生激励效应,诱使银行进行高风险贷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kerof)和戴维·罗默(David Romer)通过实证分析也发现,当银行经营陷入困境时,如果银行自有资本较低,经理人员可能不惜以社会利益为代价,设法破产求利;更有甚者暗中将银行“瓜分”,然后让银行破产。
四.商业银行规避经营管理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1.成立专门的利率管理部门。长期的利率管制政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意识淡薄。在西方商业银行中,一般有专门的组织来管理利率风险,即所谓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我国也应尽快建立类似的部门,尤其是能结合中国国情,对利率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只有这样,风险缺口管理才有基础。
2.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流程。鉴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较晚,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国际上通行的基本流程一般包括识别、计量、构建、处理和评价五个阶段,故我国也可借鉴上述系统的分析工具与模型,使银行能尽可能地将风险限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3.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会提高,并使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和风险管理能力。根据IS-LM(供给—需求)理论可知,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决定不仅仅取决于储蓄和贷款,同时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必须从只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到既关注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同时又关注利率风险的轨道上来,特别是强化信息系统建设,满足金融产品、服务定价、市场风险管理和数据挖掘统计的需要,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战略。
(二)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近年来,商业银行虽然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步伐,资产质量也有了明显的好转,但
由于历史积欠太多以及政策、操作手段等原因的制约,这块资产占比例还很大。巨额不良资产已成为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桎梏。利率的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清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商业银行应将不良资产和健康资产分账管理,分离出来的不良资产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清收,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可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如拍卖资产、债转股、另组公司进行运营、或者剥离给专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方法予以化解和处理。
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利率的变动可通过增加负债成本,减少资产收益等方式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和市场利率的变动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如发现利率风险过大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调整资产负债比,尽可能使可调整资产和负债相匹配,也就是使利率敏感缺口为零。这样一来,利率变动带来的负债成本变动和资产盈利变动相抵,从而规避缺口风险。
(三)增强产品销售意识,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利率市场化使资金的价格放开,商业银行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资金价格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为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调整的同时,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金融产品和营销策略上施展其所能,同时银行员工也要尽快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要由过去坐等上门转变到主动营销,通过熟练运用营销银行金融产品的技巧,为客户量体裁衣,推销金融产品。同时,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持续改进和提升服务,争取在客户拥有数量和质量上掌握主动,努力挖掘顾客的贡献度,不断加深顾客的忠诚度,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争取更大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金融定价原则
1.建立以效益为中心、各方面协调的金融产品定价原则。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各方面协调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一是产品定价必须尽力保持在盈亏平衡点之上,因为商业银行竞争的目的最终是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这是商业银行确定利率水平的基本指导思想。二是在进行产品定价时,要综合考虑客户、产品给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和分摊成本。除了要考虑派生业务外,还要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产品的利率风险以及资金筹集成本、运营成本、人力成本等因素。三是必须加强金融新产品的研发协调,搞好金融新产品的定价。产品的定价要综合考虑产品成本、产品风险及定价策略等。
2.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波动更为频繁,商业银行对市场资金如货币市场、票据市场资金的依赖程度更大,对资金调度的灵活性、及时性要求更高,因此内部资金的利率制定方式也必然要随之改革。如果部门间资金的成本核算准确,银行就可根据各种资金的成本来确定合理的存贷款价格,有效地引导商业银行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引导处于不同经营环境、不同经营能力的分支机构合理地处理存贷的关系。这就要求建立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使内部资金利率确定机制更加灵活,对市场的反应更为灵敏,同时兼顾总分行间,资金来源和运用部门之间的利益,以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意图的实现。
(五)加快业务创新,实现经营收益多元化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要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重点发展投资理财、财务顾问、资产管理、国内外结算、担保、保函、代理保险等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业务品种,使经营收益从以赚取利差收入为主逐步向赚取服务费为主转移。
2.创新金融工具。国际上通用的防范风险的金融工具如: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这些金融工具和产品,既是一种有效且便利的风险管理工具,又是一种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金融产品。随着利率的市场化,这些新型金融工具的推广及使用,将会使商业银行更有效地防范风险,获取利益。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也同样可能加大我国的金融体系进而整个市场体系的风险。因此,我们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它积极作用的一面,更要密切注意其所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缜密筹划,循序渐进,加强防范,重视配套,共同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预期目标的稳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