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查报告:商业银行已开始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
调查报告:商业银行已开始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
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天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已积极开展应对之举。提升创新能力成为九成以上银行共同采取的战略调整方向。90.9%的银行家认为,银行需要推出以利率为标的物的更多金融创新产品,如利率衍生工具等,规避自身的风险。而在众多银行创新措施中,81.8%的银行选择了“建立同业交流和市场调研机制”。
近两年来,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稳步推进。《报告》表明,当前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主要体现在经营方面,而在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方面的压力尚不明显。调查显示,2/3的银行认为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最明显的冲击是“净息差进一步收窄,成本定价管理难度加大”。
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商业银行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报告》显示,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创新资金流动预测预报机制,强化流动性管理”得分最高,说明大多数银行已经对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后趋于紧张的流动性压力做出了良好的应对。其次为“创新业务模式,调整经营战略”。其他三项主要战略措施则是,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重点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和经营模式向差异化、特色化转变。《报告》显示,从银行内部因素来看,“创新人才短缺”(86.4%)成为银行内部创新产品线和金融工具方面遇到的最大困难,“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77.3%)紧随其后,反映出各商业银行在相关管理技术上的落后。而从外部因素看,《报告》显示,“金融法规、信用环境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86.4%)是制约商业银行产品线和金融工具创新的最主要外部因素,反映出各银行对加强金融法规、信用环境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强烈呼声。81.8%的银行则选择了“金融市场间还存在经营和投资壁垒”,反映出现阶段各商业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对扩大可投资品种和经营范围的迫切需求。
在风险管理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意识到对于利率风险防范方面的准备工作具有重要性,并将差异化定价和对定价实施风险调整作为银行创新风险定价的首选措施。而对于制约银行风险定价的因素,超八成银行认为“金融市场尚不完善,无法为基准利率与银行定价之间设置合理传导机制”以及“基准利率尚不健全,无法为银行定价提供基础”是制约着银行风险定价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第二篇:小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一、总体情况
6月8日央行突然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扩大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动区间,双管齐下着力阻止经济增速再下滑,向市场发出政府稳定经济增长决心的信号。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此外,上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至1.1倍,下调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至0.8倍。这是人民银行从2008年12月以来第一次下调基准利率,也是央行第一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随着央行下调存贷基准利率和放开浮动区间,各大银行的浮动利率于6月10日已经呈现。浮动后,最高的银行一年存款利率达到3.575%(调整后基准利率的1.1倍,浮动区间上限),最低利率为3.25%(调整后的基准利率),五大行仍维持目前的3.5%(调整前的基准利率),但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利率下调至4.65%和5.1%。
目前按照最高限标准来执行的大部为城商行,广东华兴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青岛银行等多家银行为吸引存款,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浮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75%,比五大行的3.5%高出0.075个点。北京银行虽然没有调整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但是却将活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即0.44%。
二、央行下调存贷基准利率和放开浮动区间的意义
(一)这种双管齐下的减息政策说明当前国内经济下行风险的严峻性,政府希望用更有力度的信贷政策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促使国内经济复苏。
(二)这次央行减息其实是一次不对称减息。因为,不仅存款利率下调幅度有很大差别,比如活期存款利率仅下降0.1厘,而5年期存款利率则下调0.4厘。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存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上上浮10%。
(三)这样的不对称减息也是一次重大的利益关系调整。这次不对称的减息,就是通过存款利率上浮及贷款利率下浮的区间扩张来缩小银行利差水平,减弱国内银行的政策性获利。
三、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存款利率浮动机制的推出,将使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议价能力下降,即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向上浮动的可能加大。
各商业银行存款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司类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而存款利率浮动机制的推出对个人储蓄存款业务的影响要大于对公司类存款业务的影响,因为储蓄存款的存款期限普遍高于公司类存款,商业银行长期贷款等高利差贷款也必须依托长期限的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支撑。因此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实行,必然导致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利用新的价格武器抢占四大银行储蓄存款份额,造成储蓄存款业务市场整体竞争环境更加激烈。
(二)储蓄存款利率实行浮动利率制后,商业银行将受到存款成本上升的困扰。
存贷利差的收窄将成为一种长期化的趋势,这将迫使商业银行拓展以中间业务为代表的其他非传统存款货币银行业务。可以说存款利率市场化,尤其是储蓄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彻底改变。
(三)存款争夺从暗到明。
之前,商业银行开发了很多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本质上就是通过上浮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存款利率的上浮只不过是将部分收益率相对较低的理财产品资金转换为银行存款,金融机构整体成本并不会明显提高。从长期而言,利率市场化开启,必然会加剧各家银行之间的存款争夺,银行之间的差距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越拉越大。降息后,贷款利率降了,而存款利率如果不变的话,对银行的息差会有很大影响。但城商行存款少,压力不会这么明显,所以会更愿以高利率来吸引客户。
(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降。
存贷降息后,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将下滑。此次降息后,净息差的萎缩对银行业绩形成了较强的压力,会进一步导致理财收益的下滑。
(五)竞争加剧,传统信贷业务发展受阻。
利率市场化将直接冲击银行传统业务,减少利差收入。利差缩小,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促使银行改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然而此次降息对大型银行更为有利,因为大型银行的存款多,即使小银行把存款利率调高到最高的3.575%也比大银行的3.5%高不了很多,储户也一般不会因为这么小的差额而转移存款。
(六)积极影响:
1、扩大利率浮动空间,给予金融机构更大的定价权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所说:“现在商业银行可以花很少的资源在定价上,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定价必将是商业银行资源投入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其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研究。”
2、从表面来看,存、贷款同步减息维持了名义息差,但扩大利率浮动空间,却让各家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见真章,从而促使金融部门更有效率地将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中有真实需求的部门,如产品有市场却告贷无门的中小企业等。这正是央行以减息助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所在。
3、提高存款利率对小银行的影响不能一概定论。一般小银行的客户以中小企业居多,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银行在资金定价方面空间可观。但是,这与地方经济又息息相关。如果该银行所在地区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活跃,中小银行在当地的贷款议价能力较强,那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对于该银行的利润影响不大。但是,若当地民营经济不活跃,以大中型国企为主,中小银行在贷款议价中无定价权,那么一味地提高存款利率,显然不利于银行经营。
4、在央行扩大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小银行会最大限度地利用浮动空间来揽储,这样其竞争优势得以体现,市场上将出现差异化的利率分布,而这将显著考验银行的定价能力。然而,同时出台的降息政策有效缓冲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冲击,虽然影响深远,但是对于这一刻处于改革中的银行而言,感受要比没有降息政策来得轻一些,而且在没有给它们带来更大影响的前提下,给了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以时间和空间。
四、应对措施
(一)追随式利率调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小银行跟随大银行提高存款利率,这种行为是比较理性的选择。因为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号召力比较强,小银行根据其价格参考定价,至少能保证不会存在太大的风险。
(二)突出特色,做强自身的传统信贷业务。
在传统业务能力升级方面,中小银行将比大型银行面临更大的考验并可能面临明显的挤出效应:一是为争夺市场,大型银行会动用利率决定权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存贷款利率出现逆向走势,进一步降低行业整体利差水平(大银行的资金成本更低);二是中小银行通过机制和产品业务创新形成的服务中小企业的特色化经营优势,将受到价格竞争的直接冲击,经营转型的步伐将更为艰难。
(三)开发新金融服务产品,合理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目前,国外先进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普遍在40%~60%。有些大型银行甚至更高,如瑞士银行的中间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美国花旗银行7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从国内上市银行来看,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能力偏弱,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高,而中小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又更显落后
(四)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利差的短期缩小,长期依靠传统业务的中小银行将面临较大打击,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其核心在于发挥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成本优势,回归服务中小企业的本性,走差异化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五)科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遭到挑战的背景下,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加大投行、理财、资金托管等中间业务发展无疑是商业银行转型的必由之路。中间业务对资本消耗较少,在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的监管约束下,银行力求加强中间业务收入等轻资本消耗业务谋求转型。
(六)信贷产品和相关费用合理定价,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快电子化、网络化等多渠道虚拟化客户服务的建设。
第三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频繁的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的成本收益、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带来风险。但利率市场化将有助于改善经营管理,加快金融创新,提高经营效益。
1、信贷经营面临资产重新定价的问题。信贷资金的定价方式可分为固定利率方式和浮动利率方式。采用固定利率的定价方式,借贷双方可准确地计算成本和相应收益,简便易行,然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利率波动难以预测,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也将频繁调整,如果银行贷款利率固定不变,可能给债权人或债务人带来经济损失;而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可随市场利率变动定期调整,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市场利率变动给债权人或债务人带来的风险。因此,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在借贷活动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这就增强了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和管理中的主动权,使之可以视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贷款利率,合理调整不同期限贷款利差和存贷款利差,避免利息损失。
2、促使银行加强资金头寸管理和利率缺口管理。商业银行以货币资金为主要经营对象,改善效益的关键在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头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直接面临着由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带来的利率缺口风险,如果调度不当,很容易造成损失。市场利率变化时并不是直接影响所有的资产和负债,而是直接影响利率敏感资产和利率敏感负债。由于商业银行在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的数量、期限结构不匹配是常有的现象,银行资金计划部门就必须加强对市场利率走势和国家利率政策的预测,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科学、准确地匡算资金头寸,在努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同时,充分利用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同业拆借等多种货币市场工具,大力加强资金的缺口管理和计划调度。
第四篇:小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一、总体情况
6月8日央行突然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扩大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动区间,双管齐下着力阻止经济增速再下滑,向市场发出政府稳定经济增长决心的信号。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此外,上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至1.1倍,下调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至0.8倍。这是人民银行从2008年12月以来第一次下调基准利率,也是央行第一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随着央行下调存贷基准利率和放开浮动区间,各大银行的浮动利率于6月10日已经呈现。浮动后,最高的银行一年存款利率达到3.575%(调整后基准利率的1.1倍,浮动区间上限),最低利率为3.25%(调整后的基准利率),五大行仍维持目前的3.5%(调整前的基准利率),但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利率下调至4.65%和5.1%。
目前按照最高限标准来执行的大部为城商行,广东华兴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青岛银行等多家银行为吸引存款,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浮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75%,比五大行的3.5%高出0.075个点。北京银行虽然没有调整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但是却将活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即0.44%。
二、央行下调存贷基准利率和放开浮动区间的意义
(一)这种双管齐下的减息政策说明当前国内经济下行风险的严峻性,政府希望用更有力度的信贷政策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促使国内经济复苏。
(二)这次央行减息其实是一次不对称减息。因为,不仅存款利率下调幅度有很大差别,比如活期存款利率仅下降0.1厘,而5年期存款利率则下调0.4厘。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存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上上浮10%。
(三)这样的不对称减息也是一次重大的利益关系调整。这次不对称的减息,就是通过存款利率上浮及贷款利率下浮的区间扩张来缩小银行利差水平,减弱国内银行的政策性获利。
三、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存款利率浮动机制的推出,将使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议价能力下降,即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向上浮动的可能加大。
各商业银行存款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司类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而存款利
率浮动机制的推出对个人储蓄存款业务的影响要大于对公司类存款业务的影响,因为储蓄存款的存款期限普遍高于公司类存款,商业银行长期贷款等高利差贷款也必须依托长期限的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支撑。因此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实行,必然导致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利用新的价格武器抢占四大银行储蓄存款份额,造成储蓄存款业务市场整体竞争环境更加激烈。
(二)储蓄存款利率实行浮动利率制后,商业银行将受到存款成本上升的困
扰。
存贷利差的收窄将成为一种长期化的趋势,这将迫使商业银行拓展以中间业
务为代表的其他非传统存款货币银行业务。可以说存款利率市场化,尤其是储蓄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彻底改变。
(三)存款争夺从暗到明。
之前,商业银行开发了很多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本质上就是通过上浮存
款利率吸收存款。存款利率的上浮只不过是将部分收益率相对较低的理财产品资金转换为银行存款,金融机构整体成本并不会明显提高。从长期而言,利率市场化开启,必然会加剧各家银行之间的存款争夺,银行之间的差距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越拉越大。降息后,贷款利率降了,而存款利率如果不变的话,对银行的息差会有很大影响。但城商行存款少,压力不会这么明显,所以会更愿以高利率来吸引客户。
(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降。
存贷降息后,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将下滑。此次降息后,净息差的萎缩
对银行业绩形成了较强的压力,会进一步导致理财收益的下滑。
(五)竞争加剧,传统信贷业务发展受阻。
利率市场化将直接冲击银行传统业务,减少利差收入。利差缩小,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促使银行改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然而此次降息对大型银行更为有利,因为大型银行的存款多,即使小银行把存款利率调高到最高的3.575%
也比大银行的3.5%高不了很多,储户也一般不会因为这么小的差额而转移存款。
(六)积极影响:
1、扩大利率浮动空间,给予金融机构更大的定价权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所说:“现在商业银行可以花很少的资源在定
价上,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定价必将是商业银行资源投入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其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研究。”
2、从表面来看,存、贷款同步减息维持了名义息差,但扩大利率浮动空间,却让各家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见真章,从而促使金融部门更有效率地将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中有真实需求的部门,如产品有市场却告贷无门的中小企业等。这正是央行以减息助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所在。
3、提高存款利率对小银行的影响不能一概定论。一般小银行的客户以中小企业居多,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银行在资金定价方面空间可观。但是,这与地方经济又息息相关。如果该银行所在地区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活跃,中小银行在当地的贷款议价能力较强,那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对于该银行的利润影响不大。但是,若当地民营经济不活跃,以大中型国企为主,中小银行在贷款议价中无定价权,那么一味地提高存款利率,显然不利于银行经营。
4、在央行扩大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小银行会最大限度地利用浮动空间来揽储,这样其竞争优势得以体现,市场上将出现差异化的利率分布,而这将显著考验银行的定价能力。然而,同时出台的降息政策有效缓冲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冲击,虽然影响深远,但是对于这一刻处于改革中的银行而言,感受要比没有降息政策来得轻一些,而且在没有给它们带来更大影响的前提下,给了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以时间和空间。
四、应对措施
(一)追随式利率调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小银行跟随大银行提高存款利率,这种行为是比较理性的选择。因为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号召力比较强,小银行根据其价格参考定价,至少能保证不会存在太大的风险。
(二)突出特色,做强自身的传统信贷业务。
在传统业务能力升级方面,中小银行将比大型银行面临更大的考验并可能面临明显的挤出效应:一是为争夺市场,大型银行会动用利率决定权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存贷款利率出现逆向走势,进一步降低行业整体利差水平(大银
行的资金成本更低);二是中小银行通过机制和产品业务创新形成的服务中小企业的特色化经营优势,将受到价格竞争的直接冲击,经营转型的步伐将更为艰难。
(三)开发新金融服务产品,合理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目前,国外先进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普遍在40%~60%。有些大型银行甚至更高,如瑞士银行的中间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美国花旗银行7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从国内上市银行来看,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能力偏弱,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高,而中小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又更显落后
(四)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利差的短期缩小,长期依靠传统业务的中小银行将面临较大打击,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其核心在于发挥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成本优势,回归服务中小企业的本性,走差异化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五)科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遭到挑战的背景下,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加大投行、理财、资金托管等中间业务发展无疑是商业银行转型的必由之路。中间业务对资本消耗较少,在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的监管约束下,银行力求加强中间业务收入等轻资本消耗业务谋求转型。
(六)信贷产品和相关费用合理定价,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快电子化、网络化等多渠道虚拟化客户服务的建设。
第五篇: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思考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思考
王占峰
6月8日和7月5日一个月内央行连续两次降息,第一次表面是对称的,但实际上是不对称的,因为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按基准利率的1.1倍上线执行存款利率;贷款基准利率下浮幅度首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8倍,从政策导向上已明显缩减了银行利差。
从利率定价机制来看,两次调息基准利率都仍然是由官方而不是市场确定的,贷款利率下浮的市场弹性实际很小,存款利率各家银行也只是有一定幅度的执行利率浮动权,而且由于几乎都一浮到顶,所以并没有实现央行存款利率差异化的意图,实际上各行执行的存款利率基本是同一个标准。因此,准确地讲,这两次利率调整还仅仅是发出利率市场化的信号,远谈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
综合分析多种因素,个人预测,中国利率完全市场化最晚不会超过2018年。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或规律,从管制利率到利率完全市场化一般都不超过20年。如美国从1980年3月颁布《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到1994年取消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大约14年;日本从1978年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开始到1994年实现利率自由化大约16年;韩国从1981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步伐到1997年放松对活期存款的利率管制、实现全部利率市场化大约17年;我国台湾地区从1975年开始允许贷款利率上浮到1989年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大约14年。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到目前为止,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已经进行了16年,考虑到从2008年9月15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将近四年利率市场化步伐暂停的因素,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已进行了大约13年。保守估计,再过5年,也就是2017年底、2018年前,中国应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二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实体经济增速的降低将会压缩实体经济的利润增长空间,与此同时,社会对商业银行靠政策利率获取高额利润的日渐不满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社会动力。如前所述,让利于民、让利于实体经济可能是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必须承担的社会压力。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经营转型步伐,逐渐靠技术进步和服务创新及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稳步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改善收入和盈利结构。对广大的中小银行来说,如果利差收入占比从目前的85%左右逐年降低到60%或50%,按存贷利差每年下降30个基点计算,这个过渡期大约需5年左右。在这个过渡期间,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利率政策保护。因此可以预计,央行会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逐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到最终完全确定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也大约需要5年左右时间。
三是国家经济、金融、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银行业中长期监管目标将会积极推动和促进我国加快银行业利率市场化进程。6月8日央行利率市场化信号发出的同一天,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并明确提出2018年达标的要求,这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在完成6年过渡期后,在2018年资本管理能力会整体达到或高于国际同业的水平。经过5到6年的调整与发展,商业银行将会强身健体,在资本充足率、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提升自身应对利率完全市场化风险的能力,这将为利率完全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商业银行微观经营基础。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国务院明确提出在2020年前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国际国内都推测中国在2020年GDP总量将超过美国;经过“十二五”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社会矛盾的有效缓解和法制社会的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环境会更加成熟、健康。这些都意味着经过“十二五”的“明显进展”到“十三五”中期,我国存贷款利率就应该市场化。
中国是高储蓄国家,中低收入家庭贡献了90%以上的储蓄存款,但却长期饱受低收入、低利率、负利率、高物价、高房价、子女教育高费用的困扰;中国的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政府掌握的经济核心和命脉,中国的中小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对GDP的贡献度都占了绝大多数,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个社会难题。这就是我国利率完全市场化要面临的复杂社会问题。因此,究竟何时实现何种程度上的利率市场化,这绝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取决于各方力量的博弈。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十三五”规划中期即2018年前后可能是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最佳时机。除非再发生一次世界金融危机和类似于欧洲债务危机的经济或社会危机,否则这个时间只可能提前而不会推后。
(《金融时报》2012年9月3日11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