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句式复习
六年级综合复习——句式练习
一、缩句
1、戴着红领巾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上的碎纸。
2、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
3、从南方赶来的小燕子加入了这百花争艳的盛会。
4、他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和没精打采的目光,显得又虚弱又疲惫。
5、他好像要摆脱这种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
二、照样子写句子。
1、例:李老师推开门走进教室。
2、例:夜空的繁星,仿佛碧波上撒满的宝石。
3、例: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4、例:敌人使用了燃烧弹,邱少云的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5、例:天空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三、按要求写句子。
1、欣欣向荣 ①用来形容花草树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来比喻事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骄傲 ①用来表示褒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来表示贬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了 写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空中的小星星 写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好像 写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成不是比喻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6、齐这船舷的菜叶和垃圾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大滴松脂滴下来,正好包住了一个苍蝇可一个蜘蛛。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1.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我们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是正是这样的野花吗?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水浇多了,花能不死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王宁说:“我要像李永勤那样关心集体。” •2.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3.他凑到我耳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4.赵王告诉蔺相如:“你带着宝玉到秦国去。”
5.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晚上要加班,你自己烧晚饭吃吧。”
六、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1.我们不会把你老人家忘怀。
2.人与山的关系密切,使人感到亲切、舒服。•3.你应该相信我。
•4.朝鲜人民是不会忘记志愿军战士的。5.我们小学生要听老师的话。
6.这件事我一定要管。
7.抗洪救灾中解放军叔叔的英雄事迹使我们感动得流泪。•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七、把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1.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不能不讲一点文明。
2.这次活动的经过你不是不清楚。
3.我们不应当不参加集体活动。
4.这本书太有价值了,你不能不看。
八、把下面的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1.星期天,我们必须去看排球赛。
2.学校里只给每人发一张票,这真叫人为难。
3.红四团的战士必须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
4.这件事是事实。
九、把下面各句改成用句号表示的句子。
(1)书籍不正是我们的好老师吗?
(2)哪里没有用过大兴安岭的木材呢?
(3)海上日出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4)我怎么会上学迟到呢?
(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不是真理吗?
十、把下面各句改成用问号表示的句子。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2)游览了长城,我受到了教育。
(3)我的一篇作文在全国作文比赛中得了奖,我非常高兴。
(4)中国有了自己的铁路工程师。
(5)这真叫人感到亲切、舒服。
十一、把下面各句改写成不用引号轰示,而直接叙述的句子。
(1)老师傅说:“好吧,我把你收下了。”
(2)他轻轻地说:“我买不起,先生,我的钱不够。”
(3)他说:“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4)父亲说:“我早已不管他了。”
(5)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十二、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1)主人叫凡卡。凡卡摇摇篮。•(2)我请马老师。马老师讲故事。
•(3)渔夫叫桑娜。桑娜去抱西蒙的孩子。•(4)老板娘叫我。我收拾一条鱼。
(5)同学们选举他。他当少先队员代表。•(6)妈妈买补品。补品送给奶奶。
5、用“置之不理”造反问句。
6、用“蜡烛”造比喻句和拟人句。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反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断绝通讯联系。
反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听说李晓为了帮助一位盲人昨天很晚才回家。反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肯定句
1、如果现在的人看见月缺花残还要下泪,那不能不说他是个糊涂虫。
2、每一个访问埃及的外国人,怎会不去看一看金字塔呢?
3、我暗暗叮嘱自己,这两天非要给他们姐弟俩买到两张电影票不可。
十四、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
2、雷锋精神怎么会过时呢?
3、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有什么理由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呢?
4、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十五、把下面的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这个真实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
2、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3、春风吹绿了田野。
4、是春风吹绿了田野。
5、我们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
十六、陈述句、反问句互改。
1、游览了长城,我受到了教育。
2、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特别喜欢。
3、叶先生要见我这样一个中学生,我自然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4、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5、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十七、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开国大典那天,()群众把嗓子都喊哑了,()觉得不能充分表达自己心里的兴奋和激动。
2、()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3、()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方法把人的头盖骨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
4、许多动物()能到很远的地方去,()还能认路回家。
5、()不畏劳苦的人,()攀登科学高峰。
6、张海迪在困难面前,()畏难而退,()知难而进。
7、种子的力就是生命力,()上面的石块怎么重,小草()要从下面钻出来。
十八、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各题中的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1、大象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大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
2、周总理逝世了。周总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3、他爱读书。他注意做读书笔记。
4、他从来不说谎话。大家很信任他。
5、小明上课听讲很认真。小明的学习成绩优良。
6、我们愿意自己多辛苦。我们不能给别人增加麻烦。
7、我们下一番苦功。我们能练出一笔好字。
8、人藏在洞里,不气闷。人藏在洞里,不嫌暗。
十九、填关联词语并造句
1、周恩来()受到全中国人民的尊敬,()在世界人民心中也有崇高的地位。
2、()明天下雨,秋游()改期举行。
3、()想取得好成绩,()得刻苦学习。
4、我们()要学好课内的学习内容,()要多读课外书。
5、()困难再大,我们()要按时完成任务。
6、()是好朋友,我们()要按原则办事。
7、王钢()是我班的三好学生,()被评为市级优秀少先队员。
8、我们()要学习好,()要身体好。
9、爸爸()工作,()参加业余学习。
10、()李艳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她花的时间少,学习效果好。
11、农业生产()能不断发展,()党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12、这间教室()宽敞,()布置得很美观。
二十、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1.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如果„„就„„ 尽管„„可是„„ 不是„„就是„„
(1)()我去找小刚,()小刚来找我。
(2)()天天的成绩优秀,()天天的体质较差。
(3)()这个任务很艰巨,()我班能完成这个任务。
(4)妈妈()关心我的学习,()关心我的身体。
(5)()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称骆驼为“沙漠之舟”。
2.不光„„还„„ 只要„„就„„ 虽然„„但是„„
不管„„总是„„ 既然„„就„„ 因为„„所以„„
(1)()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我们看上去只有盘子那么大。
(2)雷锋叔叔()牺牲了,()他的精神永世长存。
(3)()多读多写,你的作文水平()会提高。
(4)他()多么难做的算术题,()想尽办法把它算出来。
(5)()同学选你当组长,你()要处处起带头作用,把小组工作做好。
(6)查字典,()能知道字的读音,()能知道字的意思。
3.只要„„就„„ „„因此„„ 如果„„就„„
因为„„所以„„ 既然„„就„„ 虽然„„但是„„
(1)()明天下雨了,我们()把秋游的日子往后推。
(2)这场表演太精彩了,()你全部看完才回去。
(3)()多读多写,作文能力()能得到提高。
(4)花生()不好看,()很有用。
(5)()他讲得很动听,()我听得津津有味。
(6)爷爷()答应了你,你()放心吧!
4.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即使„„也„„
只要„„就„„ 如果„„就„„ 只有„„才„„
(1)()这次我没考好,()我有决心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是数九寒天,我()坚持锻炼。
(3)()刻苦学习,长大()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建设者。
(4)()春天到来,大雁()会往南飞。
(5)这座井里的水()清凉,()甘甜。
(6)()没有这个转播台,老山沟里()收不到电视。
5.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只有„„才„„ 如果„„就„„ 只要„„就„„ 既„„又„„
(1)李红是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她常说:“(•)不抓紧时崐间学习,()学不到更多的知识。(2)()贝多芬晚年耳朵完全聋了,()他仍然坚持为人民谙写乐曲。
(3)()勇敢地支劳动、创造,()能体会到劳动创造的幸福。
6.是„„还是„„ 宁可„„也不„„ 与其„„不如„„ 不是„„就是„„
(1)()他说得对呢,()你说得对呢?
(2)工人抓紧施工,()抢今天一秒,()等明天一天。
(3)每天他()在教室学习,()到操场锻炼。
(4)凡卡()在城里受苦,()回到乡下爷爷那里去。
7.只要„„就„„ 虽然„„但是„„ 即使„„也„„
只有„„才„„ 既„„又„„ 宁可„„也不„„
(1)一团烈火把邱少云包住了。他想,我()动一动,(•)可能被敌人发崐觉,这次作战计划就会落空,(牺牲了,我()要坚持到最后。
(2)邱少云()牺牲自己,()暴露潜伏目标。(3)()是个极小的错误,我们()要认真改正。)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之转换句式
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之转换句式
转换句式
1、这是真理。(改为反问句)
2、多得些知识决不是一件坏事。(改为否定句)
3、这件事我一定要做。(调换顺序,意思不变)
6、又短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改为陈述句)
7、是不是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改为陈述句)
8、多读多练,作文会进步。(用关联词语把句子连起来)
9、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很自私,算不上好学生。(用关联词语把句子连起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改为不用关联词表示肯定的陈述句)
11、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改为反问句)
12、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改为不用引号的转述)
13、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改为陈述句)
14、我在星星的怀抱中微笑着。(改变句序,句子意思不变)
1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16、多得些知识不是坏事。(改为反问句)
17、小李完成了老师交给她的画版报任务。(改为“被”字句)
18、在这树上有许多鸟巢。(改变词序,句子意思不变)
19、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改为反问句)20、外祖父送给了莺儿一幅墨梅。(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1、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起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改为反问句)
22、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改为反问句)
23、我完成了这幅作品。(改为感叹句)
24、我做成了这个试验。(改为反问句)
25、你不是不知道这件事有多重要。(改为肯定句)
26、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呢?(改为肯定句)
27、狂风刮飞了地上的落叶。(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8、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改为反问句)
29、有几个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完全没有关系呢?(改为陈述句)30、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谦将军吗?”(改为转述语句)
31、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地跳起来。(改为反问句)
32、这本书难道不是你的吗?(改为陈述句)
33、王老师对同学们说:“星期天,我们一起去滑雪”。(改为间接引用)
34、小红军对陈庚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改为间接引用)
35、爸爸对妈妈说:“明天我出发,你别去上班了。”(改为间接引用)
36、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改为陈述句)
37、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改为陈述句)
38、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有几个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完全没有关系呢?(改为陈述句)
39、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40、田里的青蛙叫。(改为拟人句)
41、这么美的水真吸引人。(改为反问句)
42、写得不怎么样,但还是有希望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43、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44、问题还没有弄清,但已经有了一点儿头绪。(改为双重否定句)
45、凡卡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改为反问句)
46、这个足球场太小了。(改为夸张句)
47、他的鞋真大。(改为夸张句)
48、桂花开了,很远就能闻到香味。(改为夸张句)
49、这里一只鸟飞起来,那边鸟又落下去,眼睛都看不过来了。(改为夸张句)50、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改为“被”字句)
51、小窗户里望见的能有多大呢?(改为陈述句)
52、凶狠的老板打凡卡。(变换语序,意思不变)
53、溪水哗哗地流向远方。(改为拟人句)
54、“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改为反问句)
55、天空中飘着大雪。(改为比喻句)
56、你承认电子计算机是“天之骄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57、地球资源枯竭了,人类否能活吗?(改为陈述句)
58、曹操气得脸都红了。(变换语序,意思不变)
59、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改为反问句)60、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改为比喻句)
61、有一天,妈妈忽然对我说:“莺儿,我们回唐山去。”(改为间接引用)62、越过岷山,不能不使红军战士喜笑颜开。(改为反问句)63、绵延不断的王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却很细小。(改为比喻句)64、漓江的水绿得仿佛一块无暇的翡翠。(改为反问句)65、大家老师热爱自己的祖国。(改为反问句)
66、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间接引用)67、我是一名少先队员,必须遵守纪律。(改为反问句)
修改下列病句,在括号里注明病因。(在原句上修改)
1、多次反复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
2、爷爷经常想起许多过去的往事。()
3、《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毛泽东写的。()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改善。()
5、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扁豆、茄子等各种蔬菜。()
6、参加会议的同学基本上都到齐了。()
7、我上完五年级了,还有一年没有毕业。()
8、从这件普通的小事中,却说明了深刻的道理。()
9、春天的街心花园飘着醉人的桂花香。()
10、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11、一阵雷雨下了一天一夜。()
12、我肯定今天可能会下雨。()
13、我们必须认真改正并仔细检查作业中的错误。()
14、在会上,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15、李老师的关怀,我一辈子终生难忘。()
16、我勇敢地冲下山坡,心里不免有些害怕。()
17、大家都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障。()
18、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
19、望着邓奶奶的遗像,同学们不禁忍不住放声痛哭。()
20、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三、扩写句子。
1、微风吹拂着柳丝。
2、月亮升起来。
3、雨花石像翡翠。
4、游客登上了长城。
5、屋里走出老人。
6、湖面上漂着雾。
7、时间溜走了。
8、小女孩卖火柴。
9、小鸟唱歌。
四、缩句。
1、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
2、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
3、我们追寻诗仙李白在这里游览山水、痛饮狂歌的行踪。
4、繁花似锦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案。
5、童年的往事多得像天上的繁星。
6、我们要努力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7、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8、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于线。
9、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10、这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就读的妈妈特意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11、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
12、汉丞相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1、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
2、这是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3、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4、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只露出半边脸。
改变句式。
(一)按要求改写句子。
1、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
大家要遵守交通规则。
2、陈述句改为感叹句。
这里的景色真美。
3、送到
办公室
我和班长
把
作业本
一起(1)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改成“被”字句:。
(二)照样子,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例:小丽说:“我长大以后要做一名医生。” 小丽说,她长大以后要做一名医生。
1、李明说:“我喜欢看神话小说。”
2、姑娘微笑着说:“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我喝了三口。”
(三)加上适当的关联词,使两句话合为一句话。
1、周总理和我们永别了。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老师耐心教育我。我进步非常快。
3、毕业复习是那么紧张。他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4、我们说从明天起该好好学习了。我们从今天就刻苦学习。
(五)修改病句。(在原句上修改)
1、皇家园林北北京京颐和园风景秀丽、非常美丽。
2、今年暑假,我们整整休息了五十多天。
3、航天员杨利伟夸夸其谈的报告使人们深受教育。
4、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善于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5、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6、经过学习,群众的普遍法制观念提高了。
小学六年级修改病句的精华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
(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
(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带帮助其他同学。
(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8)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9)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10)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1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12)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13)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14)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15)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16)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
(17)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18)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19)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20)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21)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
(22)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23)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24)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
(25)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26)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27)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学种田。(28)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29)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30)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31)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32)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33)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34)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
(35)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36)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37)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38)新华社发现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强起了强烈的反应。
(39)这部影片所以能够成功都归功于集体的力量,电影局艺术的领导,舞台剧原作者的协助,全体演员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新经验。
(40)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41)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42)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43)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
(44)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45)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46)他是众多死难中的幸免的一个。
(47)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
(48)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49)游泳券分管普通券、参观券、月票、季票几种。(50)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51)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52)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53)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54)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55)当然,这出戏也宣扬了因果报应等封建思想,因此,谁能否认这出戏没有消极影响呢?
(56)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57)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
第三篇:文言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教学时数:共计5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省略句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判断句、省略句的特点
2、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判断句,并能加以翻译
3、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并能加以翻译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下列高考文言翻译题,并指出句式特点: 江苏2008年(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被动句)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江苏2010年(2)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江苏2010年(3)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判断句)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江苏2011年(4)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家者七十余家。(定语后置句)译文:(陈公弼)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堂,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江苏2012年(5)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状语后置句)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二、考点分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三、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归纳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2)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归纳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内容讲解: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归纳: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重为乡党所笑。归纳: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归纳: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4、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归纳:用介词“被”表被动
5、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城陷而虏 归纳: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四、课堂小结: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温馨提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请不要讥笑我。
四、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B)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附:(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打抱不平(扶助弱小)为人放荡不羁,他不从事正当的职业,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顒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
5、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前置的方式(必修1—必修5)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2)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宾语前置)(3)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宾语前置)
(4)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宾语前置)(5)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6)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7)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
(8)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9)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10)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11)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1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莫己若者”即比得上自己)(1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即“谓我也”)(14)以亏人自利也(宾语前置,以亏人利自也)(15)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16)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7)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18)自令放为(令自,宾语前置)(19)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0)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21)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归纳: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2、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归纳: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3、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归纳: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小试身手:
1、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B)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3、指出下面这个句子有哪些句式
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2、3、5、7)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公幸教晞以道。
4、于其身,则耻师焉。(否)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是如何后置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词宾语后置)
(4)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词宾语后置)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语后置)(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9)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10)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1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12)后秦击赵者再(“后秦再击赵”状语后置)
(13)将请罪于君(介宾后置句,于君请罪)
(14)请罪于先人之墓(介宾后置句,于先人之墓请罪)(1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介宾后置句,于前构恶)(16)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17)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18)匹夫之有利于社稷也(于社稷有利,介词结构后置)(19)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0)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2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22)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2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于境上与燕王会,状语后置)(24)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状语后置)(25)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
(26)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其不义又(于)入人园圃窃桃李(者)甚)(27)有要于时也(状语后置,“于时有要也”)((2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9)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30)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3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3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负戴,介词宾语后置)(34)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桂林督师,状语后置)
(35)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于予丐序,状语后置)(36)尤倍重于三十年前(于三十年前尤倍重,状语后置)(37)而徒感慨于其遗事(于其遗事感慨,状语后置)
(38)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于上路俨骖马非、于崇阿访风景,状语后置)(39)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40)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
(41)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
第四篇:六年级句式练习(含答案)
句式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型?(填字母,16分)
A.祈使句
B.陈述句
C.疑问句
D.感叹句
1.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2.汤姆马上变得脸色惨白。
()
3.你可千万不要飞走啊!
()
4.孩子们可真专心呀!
()
二、照样子写句子。
(25分)例1:同学注视着我。
全班同学焦急地注视着我。
1.大雁飞上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泪珠落在鱼汤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手表发出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托米说:“我爸爸就和我的机器老师知道得一样多。”
托米说,他爸爸就和他的机器老师知道得一样多。
4.苏小明对班长说:“我要像你一样团结同学,热爱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她深有感触地说:“我小时候总是羞羞答答的。”
三、按要求写句子。
(20分)1.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没剩些什么。(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播下的种子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
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都认为《宝葫芦的秘密》这部动画片最好看。(改为双
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川、田野和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39分)神奇的丝瓜(节选)
季羡林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没有想到它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丝瓜藤爬出了篱笆,爬上了矮墙。以后,每天看丝瓜,它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藤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藤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重量当然也随之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藤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
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三楼的窗外,却长出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小孩胳膊一般粗了,那一根细藤怎么能承受得了呢?没过几天,两个瓜不知在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藤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小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坠到地上。
一天早晨,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矮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人都是无法上去的,绝不会是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觉得这棵丝瓜简直太神奇了!仿佛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丝瓜用什么来思考呢?它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1.缩写下面的句子。(12分)
(1)这样细的藤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句子属于哪种问句?(填字母,12
分)
A.疑问句 B.反问句
(1)那一根细藤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2)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
了呢?()
3.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没有什么神奇之处。
B.丝瓜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是因为藤太细了。
C.“我”能理解丝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了台子上。
D.“我”觉得丝瓜神奇是因为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4.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句式练习
一、1.C 2.B 3.A 4.D
二、1.示例:一群大雁快活地飞上天空。
2.示例:一颗颗晶莹的泪珠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
3.示例:这块手表发出奇妙的声音。
4.苏小明对班长说,他要像班长一样团结同学,热爱集体。
5.她深有感触地说,她小时候总是羞羞答答的。
三、1.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2.我们播下的种子没有理由不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
3.同学们不会不认为《宝葫芦的秘密》这部动画片最好看。
4.白茫茫的大雪把山川、田野和村庄笼罩着。
四、1.(1)藤输送水分和养料。
(2)那一个停止生长,悬在空中。
(3)这是奇迹。
2.(1)B(2)A
3.D
4.作者心目中的丝瓜好像一位智者,因为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
第五篇: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attach a document to a letter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1、学习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文言固定句式。
3、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教学设想:本专题共分5课时,其中讲授2课时,练习3课时。教学过程:
一、高考回顾:
二、文言句式:(一)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词用,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用“。。。。。。。也”表示。如:“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3)用“。。。者。。。”表示。如:“愽鸡者袁人,素无赖。”(4)用“。。。。。。。。者也。”表示。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5)用“为”“乃”“则”“即”等词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6)用在谓语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非空言也。”(7)用“是”表示判断。如:“巨是凡人。”
2、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其常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用“于”作标志。如:“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2)用“见”作标志。如:“秦城不可得,徒见欺。”(3)用“见。。于”作标志。如:“臣诚恐见欺于王。”(4)用“为”作标志。如:“兔不可复得而为宋人笑。”(5)用“为。。。所。。”作标志。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6)用“被”表被动。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7)主谓之间直接构成被动。如:“举孝廉不行。”
3、倒装句
(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卿欲何言?”()用“之”“是”“之为”“唯。。。是。。”把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定语后置:
()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 如:“马之千里者”()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十数量词
如:“尝贻余核舟一”(4)状语后置:
()用“于”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如:“战于长勺”()用“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如:“覆之以掌“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3)省略宾语 如:“余闻而愈悲。”(4)省略介词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练习: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
1、子瑜者,亮兄瑾也。
2、臣之所好者,道也。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而君幸于赵王。
5、使不辱于诸侯。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行将为人所并。
8、牧以谗诛。
9、痛哉斯言。
10、不腆敝邑。
11、未休关西卒。
12、古之人不余我欺。
13、卿欲何言?
14、沛公安在?
15、石之铿然有声者。
16、人马溺死者甚众。
17、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18、玉斗一双。
19、师不必贤于弟子。20、与备会于当阳长板。
21、具告以事。
22、王语暴以好乐。
23、欲以击柱。
24、收天下之兵,聚于咸阳。
25、度我置军中,公乃入。
26、莫我肯顾。
27、唯余马首是瞻。
28、何辞为?
29、当是为谷中溪水冲激而成。
30、刘备天下枭雄。(二)文言固定句式
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它用在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一种通常是较为固定的意义。下面就文言常见的固定句式做些归纳说明。
1.不亦„„乎
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 3.何„„为
“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记》)——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 4.何„„之有
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如:
(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 5.何„„之„„
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全句的谓语,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作主语的“„„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词组中的一个助词。如:
(1)何得车之多?(《庄子·列御寇》)——得到的车(这么)多是为什么?(2)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腾文公上》)——许行不怕麻烦是为什么呀? 说明:例(1)属动补词组作主语,“何得车之多”就是“得车之多何”的倒装;例(2)属主谓词组作主语,“何许子不惮烦”是“许子之不惮烦何”的倒装。上面的两种译法为直译,反问的语气似乎弱了些,不如译为:(1)为什么得到(这么)多的车?(2)为什么许行不怕麻烦?
6.何所„„
“所”加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的所字词组前面用疑问代词“何”组成“何所„„”的形式,应理解为“所„„者为何”的倒装和紧缩。也就是说,这个句型是充当主语的所字词组倒装在了谓语“何”后面。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问问女儿想的是什么,问问女儿思念的是什么?(2)齐王曰:天下何所归?(《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齐王说:“天下人归附的对象是谁?”(3)《尚书》二十九篇何所起?一百零二篇何所造?(同上)
——《尚书》二十九篇本产生的地方是哪里?一百零二篇本写作的人是谁? 7.无乃„„乎(与)
这是用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出说话人肯定看法的一种惯用句型。可译作“恐怕„„吧。”(1)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恐怕(我)要责备你了吧?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军队长途行军劳累得筋疲力尽,远方的国君早有防备,恐怕不行吧? 8.得无(得亡、得毋、得微)„„乎
这种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有时也译为“能没有„„吗”。如:(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景物时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当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的吧” “怕不是„„吧”“莫非„„”如:
(1)日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吧?
(3)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堂下该不会有讨厌我的人吧? 9.将„„乎
这也是一种表测度的惯用型。用委婉的疑问形式来表示肯定形式。可译为“大概(恐怕)„„吧”。如:
(1)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你大概(恐怕)是可怜我而想叫我活下去吧?(2)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93年考题)
——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而导致这样的吧? 10.奈何
若何
如何
奈„„何
如„„何
若„„何 古汉语中的“奈”“若”“如”是动词,与之搭配的“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结合以后便形成一个用来询问办法或原因的固定词组。
从意义上讲,“奈何”“如何”“若何”是“怎么办”“怎样对付”的意思。从它在句中的位置看,有两种情况:
第一,如果把这些词组放在句子末尾,就是用来询问办法的,一般充当谓语,可译为“怎么办”。如:(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拿走我的美玉,不给我城池,怎么办?(2)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李将军列传》)——那些骑兵说:“匈奴兵多而且越来越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有时,在“奈何”“如何”“若何”这个词组的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奈„„何”“如„„何”“若„„何”的形式,如果它的位置在句末,仍然是询问办法的“把„„怎么样”“对(拿)„„怎么样(办)”。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尚且不能平掉魁父这个小土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2)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史记·酷吏列传》)——陛下您纵然自己不珍重自己,(那么)对宗庙和太后怎么办呢?(3)虞姬、虞姬,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虞姬,把您怎么安顿呢?
(4)钱粟已足,甲兵有余,吾奈无箭何?(《韩非子·十过》)——钱粮已经充足,铠甲和兵器也有多余,(但是)我没有箭,怎么办? 第二,“奈何”“若何”“如之何”或“若之何”如果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它们就不是用来询问办法,而是询问原因了。这时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样”。如: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使他们害怕呢?(2)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子路说:“不出来为国家做事情(当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3)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子产不毁乡校》)——(乡校)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毁掉它呢? 11.何其„„
一何„„
多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程度之深的副词。可译为“怎么这样”“怎么”“多么”等。(1)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虽然你有君主的命令,怎么这么快啊!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官吏喊叫的声音怎么这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怎么这样凄苦?(3)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陌上桑》)(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直至将士们剪下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襟,这种情景又是多么衰败凄惨啊!12.„„之谓 这是个惯用句型。“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谓”是谓语动词。译为“说的就是„„啊”。如: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俗话说:“听到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2)此夫子之谓乎? ——这就是说先生您吧? 13.之谓„„
和前一种句型比较,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之后,助词“之”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做„„”,如:
(1)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这就叫做失掉了他的本性。(2)大而化之之谓圣。
——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14.有所„„,无所„„ 这种句型中“有”“无”是谓语动词,“所动词”(所字词组)是宾语,其意义相当于“有„„的”“没有„„的”。如:
(1)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史记·平原君列传》)
——现在您(毛遂)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没有称颂您的,我也没有听说过您,这说明您没有什么本领。
(2)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女儿也没想什么,女儿也没有思念什么。15.有以„„
无以„„
这个句型中“有”和“无”是动词,“以”是介词,实际上,它们是“有所以”和“无所以”的省略,故可译为“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没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也可简单译为“有办法”或“没办法”,而且这种泽法居我多。如: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不半步半步地积累,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小的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大江大海。
(2)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没有什么话可以拿来回答的。(3)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候列传》)——(韩信)说:“我一定有办法重重地酬谢您。16.„„孰与„„
用在表比校的疑问句中,比较人的高下优劣或事情的得失好坏。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或“与„„比较怎么样”。如: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项伯)与您比较,哪一个年龄大些?(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漂亮? 17.与其„„孰若„„
有比较选择、认定(肯定)的意思。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怎赶得上)„„”。如: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与其杀掉这个孩子,哪比得上卖了他,与其卖掉他两人平分钱财,哪比得上我一人独吞呢?
18.有(今)„„于此(斯)
这是个用假设来打比方的惯用型。可译为“如果有”或“假设有”,而不是“有„„在这里”。如:
(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假如有个楚国大夫,想要他的儿子说齐国话。
(2)有美玉于斯,韫椟(yùn dú 藏在柜子里)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沽”通“酤”,贾:价钱。)
——假如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个好的价钱卖掉它呢? 表示打比方的假设句型,有时只用一个“今”字,如:(3)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如果有一个人,进入别人家的果园,偷人家的桃子和李子,„„(4)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子·梁惠王下》)——如果您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的声
三、高考题例:见<<全程>>
四、作业:完成<<全程>>题 组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