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案例和教学反思(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11:0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巧案例和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巧案例和教学反思》。

第一篇:陈巧案例和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案例

铁门镇庙头小学

陈巧

学习目标:

1.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能用两步连乘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有购物的经验吗?这节课我们跟随小明的脚步,到商场去走一走,看看他在购物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模拟商场的场景图,学生根据课件给出的条件,提出问题并解决。课件出示:一个乒乓球2元,一袋5个,小明买了一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一共要多少元?列式为:2×5=10(元)

课件出示:每袋乒乓球5个,有6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6袋一共有多少个?列式为:5×6=30(个)

2.同学们帮小明解决了很多他在商场里遇到的问题,你瞧,商场里迎来了大客户,这是体育课的王老师,他想为学校添置一些体育用品。课件出示: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2元,王老师买了6袋乒乓球。那么他需要花多少元?

二、交流共享 1.组织探究:你能帮王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2.汇报交流。

提问: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决办法?

各小组自由汇报,教师边听边板书,指名学生表述自己所列式子的意义。方法一:5×6=30(个)30×2=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一根据“有6袋乒乓球”和“每袋5个”,先算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再根据“乒乓球每个2元”,算出买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二:2×5=10(元)10×6=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二根据“乒乓球每个2元”和“每袋5个”,先算每袋乒乓球多少元;再根据“有6袋乒乓球”,算出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方法三:2×6=12(元)12×5=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三先算假设每袋1个的情况下,6袋乒乓球多少元,再算每袋5个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三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明列式的理由,如果学生只列式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由于算法比较难理解,建议不要用这种方法)

3.归纳反思。

(1)提问:你用的是哪种方法?方法一还是方法二?结果怎么样?

虽然方法一和方法二的解题思路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互相交换方法进行检验。

(2)反思: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师归纳: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读题,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想想可以算出什么,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也可以用一种方法检验另一种方法算得是否正确。

三、反馈矫正

1.完成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读题,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算出什么,怎样算。2.完成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演示情境图:每层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放6盆花,这幢教学楼一共放了多少盆花?

师提醒学生注意:“一共放了多少盆花”是指这幢教学楼的所有教室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1)提问: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先求什么?(2)追问: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教室,也可以先算出每层教室需要放多少盆花)

(3)学生列式解答,交流讲评。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

铁门镇庙头小学

陈巧

在本节课教学中,在每解决一道题目时,我总要展示算式和结果,这样虽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完整的,但是这样一方面会降低教学效益,另一方面没有突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所以对于问题解决或者策略的教学不过多地关注计算的算式和结果,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上。比如本节课,在新授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一些只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并不需要说算式和结果,让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强化,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分层练习,这样既可以增加一堂课的效益,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范围的发展。

同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反思,每完成一道题目,我就会让学生说一说从这一道题目中获得了什么。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同时,也提出了忠恳的意见,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这样有利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脑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执教本节课我感受很多,不仅仅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有了思考,同时对于今后的教学,尤其是问题解决或者策略的教学,让我有了更多相关的想法并得到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一次经历,一次反思,一次成长,希望这样的过程来得更多一些。

第二篇:教学案例和反思

《高一政治课教学中合作学习指导策略的研究》

教学案例和反思

高一政治组

姚海峰

案例

高一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涉及价值规律教学。课文P15的讲解是“由于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是价格既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线下跌,而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又说“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张时落,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然后课文表述了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按照课堂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对“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的理解。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让我失望,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说,他让她说,并没有陈述自己对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学习的见解,表达自己思考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重复:你读价值规律的内容,他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几分钟过去了,许多组还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讨论,也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反思

我认为:一方面课文这样讲价值规律是把比较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高一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这样揭示价值规律,学生没有从不等价交换和等价交换的矛盾运动中看到任何交换和等价交换的联系,从根本上没弄清楚就还是一头雾水,难于领会价值规律的奥妙。价值规律在他们面前晦涩难懂。

另一方面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一、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若开展合作学习,应注意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课文内容和问题、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二、对学习小组要长期不懈的指导训练。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多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只是说“我认为„„”“我觉得„„”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的开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合作学习,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小组学习就会在叽叽喳喳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就失去了全员参与,情感体验,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三、合作学习的课型和内容要根据学生情况确定。

要认真研究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分析,那些适宜用合作学习方式有助学生学习,那些不适宜用合作学习方式,不可能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我在《经济生活》第二课:《影响价格的因素》备课中发现,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学价值规律很有助学生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我的分析为:在所有商品交换中,都存在着由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形成的不等价交换与价值决定价格要求的等价交换的矛盾,而且只有在等价交换的制约下交换才能成功。价值规律的这种内涵须要辩证思维才能弄清楚,但是高一级学生的辩证思维还不是自觉的,认识价值规律还有较大的思维方法困难。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树立思想上的对立面,通过讨论、辩论这样的宏观活动使学生思维产生碰撞融合的智慧火花,主动推动自己辩证思维能力的成长,更好的把握价值规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堂的认同,学生的认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设计合作学习内容的适宜切入点,提出对大多数学生思维有触动性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踊跃发言,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样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经过反思我修正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切入点。

其实,课文在前头讲的 “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已经是为学生揭示价值规律创造的认识条件。我是这样利用这个条件的:

供求影响价格——形成不等价交换

价值决定价格——要求等价交换

商品交换其实就是在不等价交换和等价交换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当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到高于价值时——形成不等价交

每次不等价交换,供求双双总有一方希望等价交换。当消费者希望等价交换时,价格不会无限上涨;当销售者希望等价交换时,价格不会无限下跌,否则,供求关系就会破裂,商品交换就不能正常进行。所以,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灵魂,使每个商品交换活动能够成功,维系供求关系存在。

商品交换始终存在着讨价还价的现象,其本质就是不等价交换和等价交换的矛盾运动,在这个矛盾运动中我们能看到——任何时候由供求关系变动形成的偏离价值的不等价交换都受到由价值决定价格要求的等价交换的制约,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这就是价值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始终存在等价交换这个原则。

四、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自由舒畅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

学生的小组学习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嘲笑别人,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转移话题,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意识:即乱哄哄、热闹闹就是小组学习,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习惯;还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反正老师也看不见,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意识,而且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很恶劣的。

要最大程度尽最大努力关注、指导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状态、认真思考这种状态,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第三篇: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

教学反思

凤冈县永和中学 冯辉

《观沧海》教学反思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赶教学进度,诵读教学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默读等阅读方式。为激起学生的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在 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 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长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 诵读是一种累赘与负担。

(2)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平时要呆板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力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但由于前面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一带而过,错失了我的本意。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汇报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 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离开语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3、虽然本节课是以诵读为纲,但我仍感觉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读的 时间太少。如果我再上《观沧海》这节课,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一、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二、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

《论语六则》教学反思

对于文言文,是最让师生头疼的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教这十几年以来,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听了同校不少教师上的有关文言文的优质课。尽管如此,但对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觉得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我做得不是很好。再上《论语》六则,我摈弃了以前我上这课采取的单一的讲解注释和文意的方法,而采用了让学生在做课前预习时通过了解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方法。答案不管正确与否,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理解。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预习成果。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同学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们的发言至少让我知道,他们有认真的做过预习,而且让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众言堂”。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的

《木兰诗》教学反思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 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上了一堂课《木兰诗》,感触很多。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这堂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伤仲永》教学反思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卖油翁》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卖油翁》这个文言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但是,在接下来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却没有按照我的教学思路走。有的同学对于课文当中卖油翁“睨之,久而不去” 这一句颇有微词,因为它的解释是:斜着眼睛看,久久不走过去,那卖油翁这样斜着眼睛看是否有不礼貌的表现呢?如果是不礼貌,按照老师对课文主题的总结,怎么向他学习谦虚的精神呢?还有的同学认为陈尧咨射箭的命中率百分之八九十,这样的命中率应该算很高,他的骄傲是应该的。

开始,同学们的疑问使我一时不知道如何作答。在我与学生一番争论过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我的做法也许会和卖油翁一样,因为前面写到陈尧咨射箭的命中率也就八九成,就到处炫耀。所以这里卖油翁的做法,并不仅仅是针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更重要的是针对陈尧咨的态度。这样斜着眼睛看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于陈尧咨,他应该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毕竟他的技术还没有达到最精湛的程度。

虽然学生们对于我的最终解释比较赞同,但学生在本课上的表现依旧引起了我的震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其实,真正有血有肉的答案,应该是学生自己探讨出来的,真正有血有肉的课堂,也不应该按照教科书循规蹈矩的进行。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更需要教师具有开放课堂、驾驭课堂的理念与能力。

《三峡》教学案例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文章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说出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三峡的缘吧。如果他能到三峡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吧!

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没有全去过。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习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聊,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时下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平淡了,好多丰富的内涵也没有了。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第四篇:教学案例和反思

让学生的情感之花自由绽放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卡子镇药树小学

张吉富

我的语文课,咋看起来无序,杂乱无章,因为我上语文课喜欢打破常规,常常让学生翻开语文书自读自悟,或圈点字词,或画画重点句,或标记疑问等等,放飞学生的心灵,放飞学生的思维,以牧羊式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自己去感悟课文中景色的美丽、人物的高尚、道理的深刻„„让学生的情感之花自由绽放。

现在用一个阅读教学片段来展现我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情景。师: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去观看诸葛亮是怎么用草船借箭的,解读诸葛亮、周瑜、曹操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大家抓住重点语段自读自悟,然后畅所欲言地发表见解,你读懂了什么就说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就说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就说什么,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你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你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数分钟后,学生就议论纷纷。

生:我认为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所以说,课题可以改为“草船骗箭。

师:了不起,敢说真话!

生:我反对!这是对诸葛亮人格的侮辱,否定了他过人的智慧,课文最后一句这样写道,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我深深感受到你很崇拜诸葛亮,你读懂了诸葛亮。生:诸葛亮不是凡人,是神仙,他怎么就算准了第三天会有大雾,他还算准了曹操只敢放箭,不敢出兵,他不但算准了天气,还算准了人心,师:你的书读得真好,走进了诸葛亮的内心深处。(鼓掌)生:不过,诸葛亮这次借箭还是有很大风险,假设曹操万一出兵,就完蛋了!

生:没有万一,不存在万一,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把诸葛亮的性格摸透了。你的担心是多余的。(板书:神机妙算。)

师: 你对“神机妙算”解读得非常好,感受深刻。(鼓掌!)生: 我深深体会到,诸葛亮与周瑜立军令状的时候太伟大了,天知道诸葛亮此时已算准了天气,算准了箭的来源,算准了鲁肃一定会帮忙,并且绝对不会泄密。

生:周瑜这个人物太遗憾了,他智慧过人,他很了不起,可惜心胸太狭窄了,妒忌心太强了,太小气了。

师:听了这位同学见解,大家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生:小气的人,有嫉妒心的人,难以走向成功,生: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周瑜身上吸取教训,不能嫉妒学习好的同学,不能嫉妒别人的长处,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在读书时收到了人生启示,懂得了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生:如果周瑜心胸宽阔一些,也许他的事业更辉煌。

生:我从周瑜身上深深感受到,人不应该有妒忌心,有妒忌心的人,往往坏了自己的大事,他的人生是不健康的,他的生活是痛苦的。

生:过分谨慎多疑,也办不成大事,曹操就吃了大亏。生:我认为鲁肃对不起周瑜,他应该为周瑜效劳。

生:他的看法我反对,因为鲁肃善良忠厚,他看出周瑜用心险恶,要杀害诸葛亮,于心不忍,所以他要救诸葛亮一命。

这些参与发言的,上中下的学生都有,他们说好说坏,说多说少,说深说浅,说对说错,我都不计较,只要学生肯读书,有话说就行,因为这是学生心灵的“真品”,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感受、真见解,他不是人云亦云,不是矮子看戏随人说短长。日久天长,学生见我上课一直很民主,很宽容,不责备,不打棍子,一向不爱说话的同学也大胆地举起了手,我班张燕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女孩儿性格内向,见人很怕羞,我刚接这个班时,在课堂上你问什么她都不吭声,就是你用铁锤也敲不出一句话来,同学们说她原来在课堂上从来没有举过手,没有发过言。而现在的张燕已今非昔比,课堂发言总是冲锋在前,胆子大了,爱读书了,话多了,情感丰富了。在同学们发表见解时,我发现她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抓耳挠腮,目光很专注,一副陷入沉思的样子,此时我用眼角的余光瞟了她一下,手欲举还收,分明是在想一个问题,但又还没有想好,结果她很自信地举起了手,我立即点头示意让她站起来回答问题,一本正经地说:“诸葛亮借箭成功,我认为并不完全是他的神机妙算,其中有偶然和侥幸因素。” 师:好!你敢怀疑连周瑜也不得不佩服的诸葛亮,有勇气。我和同学们都洗耳恭听你的理由。

生:你们看,诸葛亮的20只快船上都装的是什么,是易燃的青布幔子和草把子呀!曹操一旦射来火箭,岂不船毁人亡。你说,这不是侥幸吗?(有部分同学赞成这种看法)

师:你不简单,说得有理有据。(转向全体)现在有了两种不同的看法,我建议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诸葛亮借箭成功靠的是神机妙算还是偶然和侥幸。

生:通过再次认真思考课文内容,我同意诸葛亮借箭成功隐含着侥幸因素的说法。因为,船上不但装满易燃物,而且20只船还用绳索连接起来,一旦着火,根本无法散开。

生:你们说船易着火这是事实,不过说诸葛亮能借箭成功是侥幸就不对了。大家想想,诸葛亮的船与曹军水寨仅相距一箭之遥,曹操如果真用火攻,岂不是自取其害?

生:我认为曹军若用火攻,对自己的威胁并不大。诸葛亮借箭成功后顺水顺风返回南岸,这说明风向是由北而南,火苗不会自动烧到北面的水寨。

生:这是事实。不过曹军是不会放火箭的。你想,如果诸葛亮的船果真着了火,船上的军士一定会抱定与曹军同归于尽的决心,这么近的距离,就是用军士推,也能把火船推到曹军水寨。到那时,谁的损失更大?

师:大家刚才的争论很精彩,同时争论的结果也已经很清楚了。我们想再次听听你的看法。(转向最先发言的同学)

生:根据同学们刚才的争辩,并结合自己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思考,我认为诸葛亮借箭成功靠的并不是偶然和侥幸,完全在于他的神机妙算。他知道连在一起并布满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的船很容易着火,但他更知道敌我双方近在咫尺,曹军投鼠忌器,是断然不敢用火攻的。可见,诸葛亮真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真是神机妙算,让人不得不佩服啊!

师:(面向全体)你们赞成他现在的看法吗?

生:(齐,响亮地)赞成!

课后反思:

我上语文课,舍得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舍得给学生说话的时间,特别是对学生的发言,初开始学着说,也许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把一句话说得支离破碎,学生自己也有很多顾虑,这时的思维还处于萌芽状态,发言的欲望还很脆弱,心灵的语文情感之花还非常娇嫩,老师千万不能因急于求成而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倘若急躁、责备,学生心灵的那盏刚刚亮起的求知之灯很容易被扑灭,老师要百倍珍惜,全身心的呵护,热情地鼓励,让他们充满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能行,让他们看到自己有希望,所以,我一直很民主,很宽容,我给她们的都是欣赏的态度,满意的笑容,期待的目光。一点一点地、循循善诱地激起他们读书说话的欲望,点燃他们的语文激情,培养他们参与学习的强烈意识,一旦把他们送上了“车”,他们就会感到坐车的轻松与快乐。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音、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只有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才能得到尽情展现,课堂才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

实践证明,不怕学生学不会,只怕教师不会教。“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它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只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就必然有花开。

第五篇:如何写教学反思和案例

如何写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

天城中学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和教学案例论文

一、教学叙事 关于优秀教学叙事论文的撰写:教学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教学的故事,再加一些在叙述具体事件时自己的看法和反思,即评析。由于它叙述的是教师自己身边真实的教学事件,且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能够直接形象地反映出某个教育、教学事件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非常适合广大的教师撰写。教学叙事的特点 与教学论文的区别:教学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附以论证;教学叙事是以叙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说明和议论,也就是说,教学叙事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与教学实录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是全过程的全部内容;而教学叙事则是视不同的主题有所选择,可以是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断。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表述,是预期,没有结果;教学叙事则是对已发生过的教学事件的反映,是写在教之后,有结果。与教学案例(研究)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但教学叙事叙述的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个案;而教学案例是教学的整合,可以是在教学叙事的基础上,以某个核心主题为对象,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的、多种角度的教学故事来进行研究、反思和讨论,是宗案。教学叙事的内容 教学叙事就是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评析。即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和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并加上自己的反思。依据不同的目的和主题,从范围上,可以大到介绍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教学的整体情况、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情况等,但更多的是偏重于描述一堂课、一个实验、一个课题或一次探究、一次活动,甚至是一个学生、一个题目等;从时间安排上,可以是整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情境、一个片断,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等;从侧重点上,可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可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甚至是课堂纪律、学生管理等。所以,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叙事更适合一般教师,因为它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传播交流容易。

二、教学反思 关于优秀教学反思论文的撰写:“反思”在认知心理学上属于元认知的范畴,它是指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知的检验过程。教师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作为研究的对象,对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进行描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思想、心理感受与体验进行思考与总结。教学反思是引导教师超越日常繁琐的教育事务,去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去理解教育的本质,也理解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找到内心自尊、自信的基点和源泉。教学反思的内容: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结构的反思;对教学设计创意的反思;对教学目标达成与教学效果的反思;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状态的反思;对教学活动成功与失败的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反思等。教学反思的角度: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从自我发展的角度;从教学要求的角度;从教育名家的角度;从教育理论的角度;从教育法规的角度和从教育制度的角度等等。

三、教学案例 关于优秀教学案例论文的撰写:

1、学习案例资料(一)学习案例写作知识.主要学习书籍、报刊上关于案例写作的知识,明确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意义、原则、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二)学习案例写作样品。尽量收集案例,认真学习。最好学习教学案例原始样本,便于直接吸收,不需要太多的转化。当然,也可以学习教育案例、管理案例、医学案例、经济案例、司法案例等等。尽管这些案例的写作内容跟教学案例有所不同,但是写作的原则、思路、方法等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借鉴。(三)学习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经验、教学体会、说课讲稿等资料,虽然不是教学案例,但跟教学案例非常相似,有很多资料可供写作教学案例参考,有些有特点的资料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写作的素材。(四)学习中外寓言故事。中外许多寓言故事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虽然不是案例,但对我们写好教学案例很有启发作用,也需要反复学习,深刻理解。

2、收集案例素材(一)案例素材的特点.教学案例来自教学事例,但并不是任何教学事例都能作为教学案例的素材。教学案例的素材有几个特点:一是事例要典型。教学案例的素材要能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能隐含普遍存在、大家关心、比较重要的问题,能体现问题的深刻性,有无穷的回味,有实用的价值。二是要生动。教学案例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反映某个隐含观点的教育故事,要具体、生动,要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三是寓意要明确。教学案例能够启发大家思考,能够让教师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些规律和本质,对教育工作有指导作用。(二)收集素材的途径.一是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实地收集案例,便于获取真实信息。这些案例,可以是自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别人经历的。比如,可以从自己课堂教学、教育学生、教学研究的过程巾,从听课、评课的记录、观察和思考中,从教师、学生交谈的某些内容中,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中收集素材。二是在教学音像中寻觅。可以从电视、磁带、光盘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经验介绍的观看、收听中收集素材。三是在教育书刊中查找。可以从备课教案、说课讲稿、教学实录、教学经验等材料的阅读中收集素材。(三)收集素材的方法。一是要突出重点。每天发生的教学事实很多,有些事实太平淡,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不必都收集起来,只需要收集那些有典型意义的事实。二是要扩大视野。只要有典型意义,宏大的、微小的、粗略的、精巧的、正面的、反面的、成功的、失败的、发人警醒的、达成共识的、存在争议的,思想的火花、错误的行为……都可以收集起来。三是要经常注意。对于具体教学现象及其反映,要注意倾听,注意观察,注意思考,否则,就会对许多典型案例熟视无睹,让许多很有价值的案例从我们眼前滑过去。四是要坚持记录。因为案例要写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单靠记忆,不可能记得那么完整、准确,必须及时记录。记录时,主要写出有关人员的特点,包括语言、行动、做法、效果和相互关系等,不必过于计较写作的语法、修辞与逻辑,可以在记录结束之后再规范地进行整理。

三、提炼案例主题 教师收集到的教学案例素材,仅仅是教育情景需要针对某个现象或某种情况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提炼出重要的、鲜明的、深刻的、有指导意义的主题。对于提炼主题,有以下几点要求:(一)主题紧扣案例.提炼主题必须以案例为基础,不能脱离案例随意确定。(二)定题具有新意.提炼主题要有创新精神,确定主题的角度要新颖,确定的主题,往往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三)顺应时代发展.要与时俱进,要有利于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要符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精神,要适合课程改革的需要。(四)符合教育规律.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基本原则。(五)具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课堂教学中某些带倾向性的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不能局限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选择的案例可以是一件小事,但要能以小见大。

四、介绍案例事实(一)目的要明确。教师撰写的每一个教学案例。都要能反映某一个问题,某一个疑难或某一项决策。教学案例不仅要描述人物语言和行为,而且要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需要、动机、态度等,还要将某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工作原则、活动构想蕴含其中。(二)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学实际。因此,撰写的教学案例必须是真实情景,不能虚构,不能杜撰。对于事件原貌,不允许进行夸张,更不允许歪曲。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增删一些细节、场景等:为了保护正当的隐私权,可以虚构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注明虚构的部分)。(三)情景要完整.教学案例要写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即写出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如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要写出解决一个问题的全过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故事要具体,要真实感人。(四)取舍要恰当.教学案例通常篇幅较短。要求文字简练。因此,情景介绍的主次要分明,在写作时要恰当取舍。要尽量写好主要事件,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五)叙述要客观。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学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表述观点,小能流露感情的褒贬。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

五、进行案例分析 通常情况下,在教学案例的后面,要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可以请他人写,也可以作者自己写。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一)理论实际紧密结合.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就事论理。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力求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去讲教育理论。(二)体现先进教育思想.案例分析的立意要新,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导,要跟得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比如在当前,案例分析就要贯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精神。要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分析务必实事求是.案例分析要有求实精神,不夸大,不缩小。分析要实在,要有针对性,要讲关于这个案例的具体的小道理,不要讲永远正确的空洞的大道理。不要热衷于抄录教育理论的条条,要将教育理论的观点自然地融会于分析之中。(四)论述需要突出重点.对于已写成的教学案例,要反复阅读,找出案例的基本目的和主要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论述时要画龙点睛,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五)观点要有充分依据.分析者要找出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分析案例时首先要认真思考:采用已选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个特定问题,需要哪些事实?然后回过头来寻找所需事实。选材要严,挖掘要深。

下载陈巧案例和教学反思(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巧案例和教学反思(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作文教学案例和反思

    作文教学案例和反思 一、作文思维合作训练 1、呈示一则作文素材,展开作文思维合作训练。 一位历经人生坎坷的父亲,十分希望自己年仅三岁的儿子能走得更顺利一些。一天,他对儿子......

    教学反思 案例和随笔

    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孙亚丽本学期我任教九年级教学工作的,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总感到有许多的不足与思考。从多次考试中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于比较基本的题目的掌握具......

    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

    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案例分析 叶玲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39页——42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加和减。2、......

    陈兰巧论文

    摘要:新课程倡导在写作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多年的盲校初中语文教学中,我摸索出了一条“盲生个性化写作”的教学路子,在教学......

    摆件巧安排教学反思

    摆件巧安排教学反思 高琪 本课的教学活动是以实践为主,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可行性的实践原则及摆放规律为主线。以欣赏为媒介,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尝试发现身边的环保材......

    《猜谜语 巧识字》教学反思

    《猜谜语 巧识字》教学反思 泰安东岳中学小学部马广秀 通过这节识字课的学习,我感觉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相处的比较融洽,课堂氛围创设得也比较好,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生动的画面,......

    《巧算周长》教学反思

    《巧算周长》教学反思 【教学背景】 《巧算周长》是生活中数学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巧算周长》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周长、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基础上......

    《巧折巧剪》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想办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现象产生兴趣的时候,他才会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并对其进行研究。我根据学生特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