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仁大学体育学系硕士班甄试入学推荐函

时间:2019-05-15 11:4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辅仁大学体育学系硕士班甄试入学推荐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辅仁大学体育学系硕士班甄试入学推荐函》。

第一篇:辅仁大学体育学系硕士班甄试入学推荐函

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甄試入學推薦函

申請人姓名:

就讀學校系級:

以下由推薦人填寫,填妥後請密封,並請於封口處簽名後交予申請人或逕寄本系辦公室 您與申請人認識多久: 年 月 您與申請人之關係:

您與申請人接觸之機會:□非常頻繁 □偶而接觸 □認識而不常接觸 您對申請人之評價(與同儕相比):

極優(90-100)優(80-89)良(70-79)可(60-69)差(60以下)無法評估 課業表現

求學態度

待人處事

發展潛力

您對申請人的綜合判斷是:□極力推薦 □推薦 □勉予推薦 □不予推薦

請您利用以下空間或另紙書寫您對於申請人的認知與瞭解,並說明給予上述任何評價之理由。

推 薦 人 簽 名: 任職單位及職稱: 日期: 電話:

第二篇:辅仁大学英国语文学系

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98學入學新生選課說明

★同時請養成看公告、系網頁最新消息及閱讀各項說明的習慣★

★以免錯失選課、工讀、獎助學金以及各項活動資訊或機會★



英文系課程選課說明



一、如何選修系上大一課程?

(一)除了「聖經文學概論」及「希臘羅馬神話典故」這二門必選修課程外,系上的大一

課程皆為必修課,所以由系辦為同學代勞選課,節省同學的寶貴時間與精力。

(二)「英語聽講:英語聽力及口語訓練」為特別為大一開設之選修課,選修與否須以新生訓練當日舉行之測驗成績決定(見第九點說明)。

(三)系上分組課程的學生人數須平均分配,故由系辦分組,無法接受同學自行選組,請

見諒。如有特殊需求,請親與系辦聯繫。

(四)系上幫我選的必修課有衝堂怎麼辦?

請立即親自向系辦反應!

(五)外國語文、通識、以及歷史與文化課程為學校規定的必修課程,選課方式不同,請

見後續說明。

二、空堂時段可以選修其他系、其他校的課程嗎?

(一)可以!不過,提醒你要先確定以下事項喔!

1.開課單位有開放外系大一選修的名額

2.開課單位開放外系或外校選修的方式

3.系上沒有開相同名稱課程

(二)我要如何知道上述規定?

上網查詢或直接電洽(e-mail)開課單位承辦人。也請務必留意相關規定,以免延誤畢業年限。另外,也請詳閱本系簡介與本校教務法規(請至本校網站行政單位教務處法規查詢瀏覽)。

(三)提醒:學分太多,恐將影響學習效果,故請慎重考慮個人能力與時間分配再做決定。

三、系上的課程可以用其他系、其他校的課程代替嗎?

除了系上有另行公告的課程以外,其餘課程因專業考量,不能替代。但若有特殊困難,請親向系辦反應。

四、我是大一新生,可以選修大二以上課程嗎?

因系上課程的難度是循序漸進,需要同學有基礎之後,才能選修高年級課程,所以請同學按部就班選修,先修好大一課程囉。

五、如果大一的課程被當了,對以後修課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一)申請輔系、雙主修、獎助學金、將來申請學校或工作等會受限。有些系所不接受有

不及格科目的同學申請輔系或雙主修。

(二)必須重修相同科目,通常都會造成大二以上必修課程衝堂,以致於必須延畢。

(三)大一課程多為大二以上課程的先修科目(如文學概論、英文作文、英語會話等),若先修科目不及格,那麼諸多大二以上課程都無法選修,影響修業年限此即為所謂的「擋修規則」(請參見系手冊節錄資料「學生注意事項」),與大一新生相關的重點摘要如下:

1.無論是「英文作文」、「英語會話」哪一門課程的上學期或下學期不及格,皆須同時重修一整學年的「英文作文」與「英語會話」二門課程。(已修過之學分當然

不重複計算)

2.若是大一「文學概論」不及格,無法選修進階文學與文化課程。

六、要如何確認自己選修課程無誤,以便順利畢業?

每個學期開學後都會發兩次選課清單請同學確認,請務必耐心核對清單上的各項資料,並將第二次的選課存聯保存到畢業為止。

七、對於未來修課,系上有什麼要先行提示的嗎?

若欲發展其他學科專長,或計畫於畢業後出國進修,則至少需在該學門修4-6門課(例如英語教學、教育心理學等),否則授課教師無法為各位出具有力的推薦信,國外學校接受申請的機率亦低。

八、選修「聖經文學概論」及「希臘羅馬神話典故」相關規定與注意事項說明如下:

(一)本系上學期開設「聖經文學概論」,下學期開設「希臘羅馬神話典故」,建議同學於

一年級時選一門修習即可

(二)選修前請務必詳閱課程說明後再做決定,不要根據課程名稱就下定論。

(三)本學期由於行政作業時間緊迫,請同學自行於「網路初選」時段上網選修「聖經文學概論」;選修人數上限為45人,名額全滿則系統不再接受加選。

(四)沒選到怎麼辦?

若上學期選不到「聖經文學概論」,可於網路加退選期間加選;

若仍無法選到課者,可於第二學期選修「聖經文學概論」;或是在畢業前補修任一門(須有餘額才能加選)。

下學期選修「希臘羅馬神話典故」的狀況亦同。

(五)下學期「希臘羅馬神話典故」的上課時間與上學期的「聖經文學概論」相同,故選

修「聖經文學概論」的同學上學期請勿於該時段選修任何學年課(如「第二外語」),以免到了第二學期造成衝堂,而必須放棄其中一門課程。

(六)如何知道是否選到課?

請於學校規定的「查詢代入及選填志願分發結果」期間登入選課系統瀏覽。詳細時間及登入方式請詳閱校方規定()。

九、選修「英語聽講:英語聽力及口語訓練」相關規定與注意事項說明如下:

(一)本課程為需要加強聽力的學生開設。

(二)以新生訓練當天舉行的考試成績為依據,若成績未到達標準,則學生須選修此門課程。

(三)成績公佈後,請於「網路加退選」時段上網加選,或於選課清單發放時通知系辦為你

辦理人工加選。

(四)如何知道是否選到課?

選課清單發放後請核對所選課程,若清單上沒有此課程,請向系辦反應。



校訂必修課程選課說明



一、上網選修「第二外語」相關規定與注意事項說明如下:

(一)大一選修「第二外語」有優先選擇權,所以建議同學在大一時就將4學分的第二外

語課程修完。

(二)第二外語由全人中心開設,都是「學年課」,上下學期各2學分,表示同學必須修滿

上、下學期一整個學年才能獲得4學分,如果沒有修滿,那麼修過學分也不算。※其他標示為學年課者亦同。

(三)下學期時不可更換教師、課程或時段。

(四)由於行政作業時間緊迫,請同學自行於「網路初選」或時段上網選修第二外語。

(五)基於專業考量,本系學生不可選修英文作為第二外語。

(六)若因衝堂或興趣考量,現階段不選課或未能選到課怎麼辦? 可於網路加退選期間加選;若仍無法選到,則於畢業前補修完畢此學分即可,重補修時,須等大一新生選完之後,有餘額才能加選。其餘相關事項請按照教務處當學期所發之網路選課操作說明以及其他相關規定辦理。

二、上網選修「歷史與文化課程」相關規定與注意事項說明如下:

(一)大一選修「歷史與文化課程」有優先選擇權,所以建議同學在大一時就將4學分的歷史與文化課程課程修完。

(二)「歷史與文化課程」亦由全人中心開設,皆為「學期課」,上下學期應選修名稱不同

之課程。

※如選修名稱完全相同之課程,則該學分不計。其他課程亦同。

(三)因故無法選到課程者,請參閱前項第6點辦理。

三、上網選修「通識課程」相關規定與注意事項說明如下:

(一)請在畢業前選修三個領域各4學分之「通識課程」,共12個學分,三領域如下,若

是未按規定選課,則無法畢業-

1.「人文與藝術」(科目代碼須為D-PT00開頭)

2.「自然與科技」(科目代碼須D-NT00開頭)

3.「社會科學」(科目代碼須D-ST00開頭)

(二)校方規定同學必須選修由全人中心開設的「通識課程」才算通識學分,請不要選修

其他單位開設的通識課程。

(三)通識課程皆為「學期課」,選課重點請參見前項第二點說明。

(四)超修的通識課程可算一般選修學分,同時併入畢業學分計算,但請勿改變選別。

(五)同學選修通識課程前請看清楚全人中心之「排除科目」公告,系上所排除的科目請勿選修()。

(六)因故無法選到課程者,請參閱第三項第四點辦理。

四、選修「第二外語」、「歷史與文化」、「通識」課程序如下,請依序辦理:

(一)請根據「分組名單」,確認自己在系上課程的組別,未分組之課程皆須選修。(系上

必修課程已由助教直接代入,同學毋需費時上網選修系上課程。)

(二)確認組別後,請根據系上的「一年級課程時間」,確認空堂時段;如有衝堂,請速與

系上聯繫。

(三)確認空堂時段後,請至全人中心網站瀏覽「歷史與文化」、「通識」課程表與課程簡

介(網址為);然後依照本校「選課須知暨網路選課及網頁填志願相關事宜操作說明」

()規定上網選修「歷史與文化」與「通識」課程。

五、大一體育(ATP1)選課程序如下,請依序辦理:

(一)自98學第1學期起,本校大學部一年級學生體育實施興趣選項分組教學。

(二)為彰顯本校體育課程特色,大一各班(ATP1)除原選項課程外,仍須輪流排定四週之

游泳課程,並鼓勵同學參加游泳技能檢定,以加強個人運動能力。

(三)大一體育課程為ATP1所有班級混合實施線上選課,同學先就各系排定時間(星期

一第5-6節)選課,如無興趣項目亦可選擇另ATP1的課程,每學期必修一門體育課。

(四)大一體育課程選課時段:

日間部大一學生需由網路選課選D-ATP1課程,開放時間有三階段為: 日間部大一體育選課:98.08.17~98.08.18;

網路初選:98.09.07~98.09.10;

網路加退選:98.09.21~98.09.24。

(五)大一學生於上述時間選定一門課程即完成大一體育課程選課。

第三篇:辅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与国际企业学系

輔仁大學管理學院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

「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

99.09.21.校長核定

99.06.17.國際貿易與金融學系/金融研究所98學系所務會議通過

第一條 依據「輔仁大學各院、系(所)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第八條規定,訂定本系「教師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系教評會)設置辦法。

第二條 系教評會之組成:

由系主任召集副教授以上專任教師至少五人組成之。委員具有教授資格者不得少於全體委員二分之一。如有不足,應邀請校內外相關領域學者並報經管理學院院長核定補足。委員任期一年,連選得連任。升等案之審議不得低階高審,低階者就升等個案不得參與表決。審議升等案若具資格委員人數不足五人時,其不足名額,應邀請校內外相關領域具資格者,報請院長核定補足。

第三條 系教評會以每學期召開一次會議為原則,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

第四條 系教評會之職責:

系教評會依本系發展需要及相關規定,就本系專任教師之聘任、聘期、升等、解聘、停聘、不續聘、資遣原因認定、延長服務及其他依法令應予審(評)議之事項、兼任教師之聘任、升等等重要事項先行初審,通過後,提送院教評會。

第五條 本會開會時需有三分之二(含)以上委員出席方得開議,非經出席委員三分之二(含)以上同意不得決議,並得視事實需要由召集人邀請相關人員列席報告或說明。委員應親自出席會議,不得指派或委由其他人員代理。凡審議事項涉及委員本人、配偶及其親屬在三親等以內者,均應予迴避。

第六條 本辦法未盡事宜,依本校教師聘任規則、教師聘任辦法、教師升等辦法及教師資格審查教學服務成績考核辦法等相關規定處理之。

第七條 本辦法經系務會議通過,依層級報請校長核定後實施,修正時亦

同。

第四篇:辅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与国际企业学系教师升等办法

輔仁大學管理學院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教師升等辦法

99.12.16.校教評會核備通過

99.06.17.國際貿易與金融學系/金融研究所98學系所務會議通過

第一條 為使本系教師升等申請之審查有一公正、客觀標準,特訂定本辦法。

第二條 各級教師申請升等,應符合「輔仁大學教師升等辦法」之各款條件,並符合「輔仁大學管理學院教師升等辦法」之學術條件,始得提請召集系教評會討論。

第三條 系教評會就申請人之年資、品德、教學、研究、輔導及服務等成果,進行綜合審查表決,通過後,始送請院教評會審議。

第四條 系教評會應以書面將審查結果通知申請人,並以副本通知其直屬之主管,不通過者,並應載明理由。申請人對於各級教評會之決定,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害其權益者,得依本校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設置及評議要點之規定,提出申訴。

第五條 本辦法未盡事宜,依本校教師聘任規則、教師聘任辦法、教師升等辦法、教師資格審查教學服務成績考核辦法及本院教師升等辦法等相關規定處理之。

第六條 本辦法經系務會議制定,院教評會審核通過後,送校教評會核備,修正時亦同。

第五篇: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班入学参考书目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班入学参考书目 【书籍部分】

1.钱穆《国史大纲》上下册,台北:台湾商务。2.张心澄《伪书通考》上下册,上海:商务,1954。3.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台北:桂冠,1994。

4.齐文心等《国史史料学》上下册,台北:崧高书社,1985。5.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台北:联经。6.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台北:里仁翻印。7.赵冈《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台北:联经。

8.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台北:木铎翻印,1983(翻印湖北人民出版社)。9.皮锡瑞《经学历史》台北:艺文印书馆,或北京:中华。10.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

11.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1969。

12.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许倬云《西周史》台北:联经,1984。14.童书业《春秋史》香港:太平,1964。15.姚秀彦《先秦史》台北:三民,1984。

16.杨宽《战国史》北京:人民,或台北:谷风翻印。17.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

18.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台北:木铎翻印,1983。19.Denis Twitchett(崔瑞德)等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2。20.钱穆《秦汉史》台北:东大图书。

21.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7。22.杜正胜《编户齐民》台北:联经,1990。

23.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台北:华世翻印。24.陈启云《荀悦与中古儒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25.陈启云《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台北:新文丰,1997。

26.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思想)北京:人民,1957。27.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或台北:台湾商务。2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55。29.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中华。

30.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上海:上海人民。31.孙同勋《拓跋氏的汉化》台北:台大文史丛刊。3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研院史语所专刊。3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上海:上海古籍。34.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台北:联经。

3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中华,或燕京学报专号。36.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中研院史语所专刊。

37.Denis Twitchett编、张荣芳主译《剑桥中国史》第三册(隋唐篇589-906)上下册,台北:南天书局,民国76.9.。

38.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或台北:弘文馆。39.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台北:新文丰。40.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41.梁庚尧《南宋农村经济》台北:联经。42.钱穆《朱子学提纲》台北:三民。

43.陈荣捷《朱学论集》台北:学生,1982。44.陶晋生《女真史论》台北:食货。

45.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台北:联经,1983。46.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燕京学报专号。47.萧启庆《元史新探》台北:新文丰。

48.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台北:台湾商务。

49.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50.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台北:华世。51.吴晗《读史札记》。

52.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台北:谷风翻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3.全汉升《明清经济史研究》台北:联经。54.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台北:学生。

55.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论集》台北:联经,1979。56.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台北:商务,1995。57.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台北:联经,1989。

58.孔飞力(Philip A.Kuhn)著、谢亮生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0。

59.矢内原忠雄,周宪文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帕米尔,1985。60.张玉法《中国现代史稿》台北:联经,1998。61.张胜彦等编著《台湾开发史》台北:联经,1998。62.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1979。

63.费正清(Fairbank J.K.)主编《剑桥中国史晚清篇》(上、下)台北:敦煌,1987。64.费正清(Fairbank J.K.)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论文部分】 1.张光直,〈中国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考古学专题六讲》台北:稻乡,1988。2.张光直,〈从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同上。3.张光直,〈三代社会的几点特征〉同上。4.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时代》台北:联经,1983。5.张光直,〈从夏商周三代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同上。6.张光直,〈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个关键问题〉同上。7.李济,〈史前文化的鸟瞰〉《中国上古论文选集》上册,台北:华世,1979。8.杨宽,〈古史传说探源论〉同上。9.杨宽,〈试论西周春秋间的乡遂制度与社会结构〉《古史新探》北京:中华,1965。10.徐炳昶,〈我国古代部族三集团考〉《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台北:地平线,1978。11.徐炳昶,〈所谓皇帝以前的古史系统〉同上。12.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中华,1985,或台北沧浪翻印,1986 13.陈梦家,〈殷代社会的历史文化〉《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下册,台北:华世,1979。14.徐复观,〈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动〉《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下册,台北:华世,1979。15.徐复观,〈西周政治社会的结构性格问题〉《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或《两汉思想史》第一卷,台北:学生,1974。16.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五本。17.丁山,〈封建政治社会的崩溃及典型专制政治的成立〉同上。18.杜正胜,《编户齐民》第1,3,4,8章,台北:联经,1990。19.西鸠定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特质──皇帝统治之出现〉《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下册,台北:华世,1979。20.宫崎市定,〈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论〉同上。21.增渊龙夫,〈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与国家〉同上。22.钱穆,〈论春秋时代人之道德精神〉《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一)》台北:东大,1976。23.李玄伯,〈家邦通论〉《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下册,台北:华世,1979。24.陈启云,〈中国古代神话对「元始」、「终极」的转轴理念和心态〉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1999.9)。收入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认识论基础〉《学丛: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报》第四卷,1996,页113-142。收入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陈启云,〈《论语》「正名」与孔子的「真理观」和语言哲学〉《汉学研究》十卷二期,(1992),页27-51。收入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7.陈启云,〈从庄子书中有关儒家的材料看儒学的发展〉《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88),页95-124。收入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8.沈刚伯,〈齐国建立的时期及其特殊的文化〉《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下册,台北:华世,1979。

29.沈刚伯,〈从古代礼刑的运用探讨法家的来历〉同上。30.冯友兰,〈原儒墨〉同上。31.余英时,〈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台北:联经,1980。32.陈良佐,〈自然环境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中册,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10。33.劳干,〈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劳干学术论文集甲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6。34.劳干,〈汉代政治组织的特质及其功能〉同上。35.劳干,〈秦的统一及其覆亡〉《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48本第2分。36.徐复观,〈汉代专制政治下的封建问题〉《两汉思想史》第一卷,台北:学生1974。37.徐复观,〈汉代一人专制政治下的官制演变〉。同上。38.徐复观,〈原史──由宗教通向人文的史学的成立〉同上。39.徐复观,〈盐铁论中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同上。40.沈刚伯,〈秦汉的儒〉《大陆杂志》。41.傅乐成,〈汉儒与汉法〉《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1977。42.傅乐成,〈汉代的山东与山西〉同上。43.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35本;或《求古编》台北:联经,1982.6,pp.453-482。44.余英时,〈东汉政权之建立与世族大姓之关系〉《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台北:联经,1980。45.金发根,〈东汉党锢人物的分析〉《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34本。46.史念海,《中国历史人口地理与历史经济地理》第1章第1、2节,台北:学生,1991。47.史念海,〈战国至唐初太行山以东经济地区的发展〉《中国史地论稿》台北:弘文馆,1986。48.邢义田,〈中国皇帝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1987.6。49.邢义田,〈秦汉的律令学--兼论曹魏律博士的出现〉同上。50.李解民,〈「开阡陌」辨正〉《中国社会经济史参考文献》台北:华世翻印,(大陆)1984。51.张金光,〈试论秦代商鞅变法后的土地制度〉同上。52.王毓铨,〈「民数」与汉代封建政权〉同上。53.高敏,〈两汉时期「客」与「宾客」的阶级属性〉同上。54.陈启云,〈两汉枢机职事之演变及三台制度之发展〉《新亚学报》四卷二期(1960)页127-157。收入《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55.陈启云,〈关于东汉史的几个问题--清议、党锢与黄巾〉《燕园论学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页123-141。收入《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56.陈启云,〈中国中古「士族政治」考论之一(渊源论)〉《新亚学报》第十二卷(1977),页143-182。收入《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57.陈启云,〈两晋三省制度之渊源、特色及其演变〉《新亚学报》三卷二期(1958),页99-299。收入《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58.陈启云,〈中国历史「中古时代」分期的观念问题〉《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编,1996,收入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9.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上海:上海古籍;或《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7,pp.150-189。60.陈寅恪,〈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同上。61.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同上;《选集》pp.190-223。62.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同上。63.唐长孺,〈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55。

64.唐长孺,〈魏晋户调制及其演变〉同上。65.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同上。66.唐长孺,〈读抱阜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同上。67.唐长孺,〈魏晋玄学的形成及其发展〉同上。68.唐长孺,〈南朝寒人的兴起〉《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三联书店,1959。69.唐长孺,〈魏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同上。70.唐长孺,〈魏晋南北朝的客与曲〉《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拾遗》北京:中华,1983。71.唐长孺,〈士族的形成与升降〉同上。72.唐长孺,〈均田制度的产生及其破坏〉《中国社会经济史参考文献》台北:华世翻印,(大陆)1984。73.周一良,〈北朝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中华。74.周一良,〈南朝境内各种人与政府之对待政策〉同上。75.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同上。76.牟润孙,〈崔浩及政敌〉《新亚学报》。77.毛汉光,〈晋随之际河东地区与河东大族〉《中国中古政治史论》台北:联经,1990.1,pp.99-130。78.毛汉光,〈五朝军权转移及其对政权之影响〉同上,pp.281-321。79.毛汉光,〈中古统治阶层之社会基础〉《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台北:联经,1988。80.毛汉光,〈中古士族性质之演变〉同上。81.傅乐成,〈荆州与六朝政局〉《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1983 82.缪钺,〈清谈与魏晋政治〉《中国文化研究汇刊》vol.8,1948。83.郑钦仁,〈九品官人法--六朝的选举制度〉《中国文化新论--立国的宏规》台北:联经,1982。84.康乐,〈民爵与民望〉《汉学研究》vol.4,1986。85.冢本善隆著,周干荣译〈北魏僧祇户与佛图户〉《食货月刊》第5卷第12期。86.全汉升,〈中古自然经济〉《中研院史语所集刊》10本,1941,pp.75-176;或《中国经济史研究》上册,台北:稻乡。87.逯耀东,〈拓跋氏与中原世族的婚姻关系〉《从平城到洛阳》台北:联经,1985。88.何启民,〈中古南方门第--吴郡朱张顾陆四姓之比较研究〉《中古门第论集》台北:学生,1978.1,pp.79-119。89.余英时,〈汉晋之际士之自觉与新思潮〉《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台北:联经,1990。90.余英时,〈名教危机与魏晋士风的转变〉同上。91.杨联升,〈晋代经济史释论〉《国史探微》台北:联经,1983。92.钱穆,〈略论魏晋门第与学术思想的关系〉《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3)台北:东大,1978。93.余逊,〈读魏书李冲传论宗主制〉《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20本。94.陈寅恪,〈论随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陈寅恪先生论文集》台北:里仁翻印,或《金明馆丛稿》上海:上海古籍;或《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7,pp.305-324。95.陈寅恪,〈论唐代之番将与府兵〉同上;《选集》pp.371-383。96.陈寅恪,〈论韩愈〉同上。97.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同上。98.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或《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台北:联经,1990.5,pp.271-316。99.罗香林,〈唐代天可汗制度考〉《唐代文化史》台北:台湾商务,1963。100.罗香林,〈唐代三教讲论考〉同上。101.台静农,〈论唐代士风与文学〉《文史哲学报》台湾大学文学院,1965。102.傅乐成,〈玄武门事变之酝酿〉《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1977。103.傅乐成,〈唐代宦官与藩镇的关系〉同上。104.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同上。105.傅乐成,〈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同上。106.李树桐,〈唐代的政教关系〉《唐史新论》台北:台湾中华,1972。107.全汉升,〈唐代物价的变动〉《中国经济史研究》香港:新亚研究所,1976;或台北:稻乡。

108.全汉升,〈唐宋时代扬州经济景况的繁荣与衰弱〉《中国经济史论丛》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109.杨联升,〈中唐以后税制与朝税制之关系〉《清华学报》12卷3期,1937。110.毛汉光,〈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中研院史语所集刊》52本3分,1981。111.毛汉光,〈唐末五代政治社会之研究---魏博二百年史论〉《中研院史语所集刊》50本;《中国中古政治史论》台北:联经,1990。112.王寿南,〈唐玄宗时代的政风〉《唐代政治史论集》台北:台湾商务。113.王寿南,《隋唐史》第13、15、16、17、18,台北:三民,1986。114.林天蔚,《隋唐史新论》第1章,台北:东华,1978。115.崔瑞德,(Denis Twitchett),Cambridge〈绪论〉《剑桥中国史》第3册《隋唐篇589-906》上册,台北:南天,1987.9,pp1-52;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上海:上海人民。116.芮沃寿(Arthur F.Wright),Yale〈隋朝581-617年〉同上,pp.53-158。117.彼得森(C.A.Peterson),Cornell〈中晚唐的朝廷与地方〉同上,pp.499-608。118.徐萍芳,〈唐代两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国社会经济史参考文献》台北:华世翻印,(大陆)1984。119.刘子建,〈背海立国与半壁山河的长期稳定〉《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1987。120.刘子建,〈包容政治的特点〉同上。121.刘子建,〈试论宋代行政难题〉同上。122.刘子建,〈王安石曾布与北宋晚期官僚的类型〉同上。123.刘子建,〈宋代考场弊端〉同上。124.张荫麟,〈南宋亡国史补〉《张荫麟先生文集》台北:九思,1977;或《宋史研究集》。125.赵铁寒,〈宋代的学校教育〉《宋史研究集》第4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26.赵铁寒,〈由宋史之取材论私家传记的史料价值〉《大陆杂志》。127.赵铁寒,〈宋金海上之盟研究〉《大陆杂志》。128.全汉升,〈略论宋代经济的进步〉《大陆杂志》第28卷第2期。129.全汉升,〈北宋物价的变动〉《中院史语所集刊》第11本。130.全汉升,〈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20本。131.聂崇岐,〈论宋太祖之收兵权〉《燕京学报》第34期,或《宋史丛考》北京:中华,或台北:华世翻印。132.聂崇岐,〈宋役法述〉《燕京学报》第33期,或《宋史丛考》北京:中华;或台北:华世翻印。133.钱穆,〈论宋代相权〉《宋史研究集》第1辑。134.钱穆,〈初期宋学〉《中国学术思想论丛》(伍)台北:东大。135.贺麟,〈宋儒的思想方法〉《宋史研究集》第2辑。136.陈荣捷,〈朱子及新儒学之大成〉《朱学论集》台北:学生,1982.4,pp.1-35。137.朱鸿林,〈理想型的经世之学--真德秀《大学衍义》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食货月刊》15卷3、4期。138.宋晞,〈宋代的商税网〉《宋史研究论丛》第1辑,台北:中国文化大学研究所,1979。139.蒋复璁,〈宋太宗晋邸幕府考〉《宋史新探》台北:正中,1964。140.洪业,〈半部论语治天下辨〉《清华学报》,或《宋史研究集》。141.牟润孙,〈两宋春秋学的主流〉《宋史研究集》第3辑。142.牟润孙,〈折可求墓志铭考证兼论宋江之结局〉《文史哲学报》台大文学院。143.陈乐素,〈宋徽宗谋复燕云之失败〉《辅仁学志》第4卷第1期,1933;或:《求是集》第1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5,pp.46-100。144.王德毅,〈略论宋代国计上的重大难题〉《宋史研究论集》第2辑,台北:鼎文,1972。145.梁耕尧,〈南宋农村的户口概况〉《南宋的农村经济》台北:联经,1984。146.梁耕尧,〈南宋农村的土地分配与租佃制度〉同上。147.梁耕尧,〈市易法述〉《台湾大学历史学报》第10期。148.李弘祺,〈宋代教育与科举的几个问题〉《宋代教育散论》台北:东升,1980。149.黄宽重,〈南宋时代邑州的横山寨〉《汉学研究》3卷2期,1985,或《南宋军政与文献探索》台北:新文丰,1990.7。

150.内藤虎次郎著,苏振申译〈宋代史学的发展〉《宋史研究集》第6辑。151.吉川幸次郎著,郑清茂译《宋诗概说 序章》台北:联经,1977。

152.宫崎市定著,杜正胜译〈从部曲到佃户〉上下《食货月刊》复第3卷。153.陶晋生,〈北宋庆历改革前后的外交政策〉《宋辽关系史研究》台北:联经,1983。154.林瑞翰,〈绍兴十二年以前南宋国情之研究〉《宋史研究集》第三辑。155.姚从吾,〈契丹汉化之分析〉《大陆杂志》或《姚从吾先生全集》台北:正中,1971。156.姚从吾,〈女真汉化之分析〉同上。157.陶晋生,〈金代中期的女真本土化运动〉《边疆史研究集》台北:商务,1971。158.陶晋生,〈金代的政治结构〉《中研院史语所集刊》。159.陈垣,〈耶律楚材父子信仰之异趣〉《援庵史学论著选》台北:木铎翻印,(大陆)1982。160.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同上。161.萧启庆,〈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丰,1983。162.萧启庆,〈元代的宿卫制度〉同上。163.萧启庆,〈元代的镇戌制度〉同上。164.劳延宣,〈元初南方的知识分子〉《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香港:中文大学。165.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清华学报》第13卷第1期,或《读史札记》北京。166.吴晗,〈胡惟庸党案考〉《燕京学报》第15期。167.吴晗,〈明初的学校〉《读史札记》北京。168.吴晗,〈明代的军兵〉同上。169.余英时,〈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1987。170.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同上。171.陈荣捷,〈早期明代之程朱学派〉《朱学论集》台北:学生,1982.4,pp.331-351。172.陈荣捷,〈性理精义与十七世纪之程朱学派〉同上,pp.385-420。173.何佑森,〈清初的学风〉《国史释论》台北:食货,1987.11。174.石锦,〈释论明清时代的官商与绅商〉收入《国史释论》上册,台北:食货,1987.11。175.黄进兴,〈道统与治统之间〉《中研院史语所集刊》1990。176.梁方仲,〈一条鞭法〉《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季刊》4:1,(大陆)196?。177.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概述〉《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台北:谷风翻印;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78.全汉升、王业键,〈清中期以前浙江米价的变动趋势〉《中研院史语所集刊外篇》第4种,1960。179.黄仁宇,〈从《三言》看晚明商人〉《放宽历史的视界》台北:允晨,1988。180.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间慈善活动的兴起--以江浙地区为例〉《食货》复第15卷第7、8期,1986,pp52-79。181.张彬村,〈晚明福建的海外贸易与地方经济发展〉收入《国史释论》上册,台北:食货,1987.11。182.刘广京,〈论商人〉收入《经世思想与新兴企业》第5章(亦收入《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代序〈进世制度与商人〉)及第6章。183.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全套)台北:联经,1980。184.文复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全套)台北:商务,1985--。185.张炎宪编,《台湾史论文精选》(上、下)台北:玉山,1998。

下载辅仁大学体育学系硕士班甄试入学推荐函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辅仁大学体育学系硕士班甄试入学推荐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郑州师范学院体育科学系

    郑州师范学院体育科学系 教学管理制度 前言 为提高我校体育课教学质量,加强体育教学管理,依据国家教委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精神,......

    教育科学系高度重视2006级新生入学教育

    教育科学系高度重视2006级新生入学教育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党委宣传统战部 发布时间:2006-9-26 阅读:464次教育科学系高度重视2006级新生入学教育本网讯(通讯员 朱晶)丹桂飘香......

    国立嘉义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硕士班研究生驻地专业实习办法

    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研究生駐地專業實習辦法95.06.24經95學年度第2學期第1次實習審議小組會議通過95.06.27經95學年度第2學期第6次系務會議審議壹、依據本校輔......

    体育科学系组织部11月工作计划

    体育科学系组织部11月份工作计划 随着时间的推进,我组织部从开学纳新并正式展开工作至今已有两个月的时光,如今,随着十一月份的来临,摆在我组织部面前的是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研究生新生入学计划生育调查函

    学号:姓名:研究生新生入学计划生育调查函贵学校(单位)同志,已被我校录取为 2013年硕士研究生,为了做好在校学生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请贵处协助调查该同志有关情况并给予盖章。 1、......

    体育学系学生团干部管理条例(推荐阅读)

    体育学系学生团干部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体育学系学生团干部队伍的管理,使学生团干部正确行使职权,提高学生团干部威信,更好地发挥学生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体育科学系整顿系风实施办法

    体育科学系整顿校风工作实施办法 根据《合肥师范学院关于整顿校风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扎实有效地推进本系整顿校风工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结合本系自身实际,特制订本系......

    《体育世界》杂志征稿函

    《体育世界》杂志征稿函 《体育世界》杂志创办于1972年,是全国创办最早的体育杂志之一,现由陕西省体育局主管.体育世界杂志社主办。2002年经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推荐.国家新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