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析进度滞后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简析进度滞后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进度滞后是工程项目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各种类型的项目,各个项目阶段都可能出现进度延误。进度滞后的最坏结果是导致项目失败,因此,为了保证项目成功,必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程监控项目的进度状态,在进度发生延误时,及时分析判断滞后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同时,由于工程项目进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工期以外,还包括工作量,资源的消耗量等因素,因此,当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发生进度滞后时,对滞后的原因分析应该是多角度、综合性的,相应采取纠偏的措施也必须是多方面和综合性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进度滞后的原因
1、对各项作业的工期估算及相关计划的失误
计划失误是常见的现象,在项目前期做计划的时候,通常为将工期安排得过于乐观了,包括:
1)计划时忘记(遗漏)部分必需的作业;
2)计划值(例如计划工作量、工期)不足,而相关的实际工作量增加; 3)未考虑到资源日历;
4)出现了计划中未能考虑到的风险或状况,未能使工程实施达到预定的效率。5)在现代工程项目中,业方或投资方常常在投标阶段提出很紧迫的工期要求,有时候工期要求几乎不可能达到。
2、项目范围的变化
1)工作量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设计的修改、设计的错误、业主新的要求、修改项目的目标及范围的扩展造成的;
2)外界(如政府等)对项目新的要求或限制,设计标准的提高可能造成项目资源的缺乏无法及时完成;
第 1 页
共 4 页 3)环境条件的变化,如不利的施工条件不仅造成对工程实施过程的干扰,有时直接要求调整原来已确定的计划;
4)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如不利的自然条件、自然灾害等。
3、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失误
1)计划部门与实施者之间,总包商与分包商之间,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缺少沟通或者沟通不畅;
2)项目参与者缺少工期意识,例如设计部门拖延了图纸的供应,施工任务下达时缺少必要的工期说明和责任落实,拖延了工程活动; 3)承包商人力、机具不足,人员素质不够等;
3)施工分包商各工种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晰,各项作业必要的前提条件准备不足,各单位之间缺少协调和信息沟通,统筹安排不够等;
4)物流出现问题,例如运输不及时、未考虑大件设备运输、国外采购的运输周期等;
5)业主或投资方的资金供应出现问题,拖欠工程款等。
4、其它原因
例如由于采取其它调整措施造成工期的拖延,如设计的变更,质量问题的返工,实施方案的修改。
二、解决进度滞后的措施
与计划阶段压缩工期一样,解决进度滞后有许多措施,但每种措施都有它的适用条件和限制、不足,有时候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以往的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将重点仅仅集中在时间问题上,这是不全面和没有针对性的。最终导致许多措施不仅没有起到赶工期的效果,还引起了其它更严重的问题,最典型的是增加成本开支、导致管理混乱和引起质量问题。因此,可以考虑一些更有针对性的赶工措施:
1、增加资源投入,例如增加人力、机具投入量,这是最常用的办法,但是,它的不足也很明显:
第 2 页
共 4 页 1)会造成费用的增加,如增加人工费、安装机具的进出场费等; 2)由于增加资源可能造成资源使用效率的降低;
3)加剧资源供应的困难,可能会导致多个项目之间,或者同一项目中多个工序之间对资源的激烈竞争。
2、重新分配资源,进行资源平衡和优化,例如采用加班或多班制工作,来增加工作时间;
3、缩小项目范围,包括减少工作量或删去一些工作包(或分项工程)。这项措施的实施也有很多限制条件:
1)对项目的完整性,经济、安全、高效运行产生影响,或者会提高项目的运行费用;
2)必须得到业主或投资方的批准。
4、改善机具以提高劳动效率;
5、加强人员培训,以提高投入人力的熟练程度;
6、设立激励机制,例如奖金、人员责任制等,激发工作热情,明确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7、采用新方法、新工艺等提高工作效率,如焊接技术、安装工艺的提高,采用新方案压缩作业工期等;
8、将部分任务转移,如分包、委托给其他单位,但是为了保证质量,必需增加控制和协调工作;
9、改变项目计划中各项作业的逻辑关系,如尽可能的将前后顺序作业改为平行作业,或采用流水施工的方法;
第 3 页
共 4 页
10、解决协调问题,与业主(或投资方)、分包商等有效沟通。
当然,不论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解决进度滞后,实施者都应当考虑到赶工措施应符合项目的总目标,而且必须是现实有效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少的增加项目成本,特别是在固定总价的总承包项目中,这一点尤为重要。总之,进度滞后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希望本文能给项目实施者一点启发。
第 4 页
共 4 页
第二篇:工程进度滞后原因分析及赶工措施
工程进度滞后原因分析及赶工措施
原定施工进度计划自2012年6月11日开工,总工期60天。按原进度计划,截止到2012年7月18日。本工程目前施工现场实际完成了773根管桩施工。现对工程进度滞后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赶工措施。
一、进度滞后原因分析
1、工程场地土地基承载力不足造成工期延误
在工程管桩施工中,场地土地基承载力不足。在管桩施工前未制定可行的场地硬化施工方案,需对场地土进行换填,待静压桩机械进场施工后才开始对场地内土地进行换填。
2、前期施工进展缓慢,6月份阴雨天气持续,受天气影响,延误工期。
3、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不合理
施工方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过于理想化,未考虑因雨天滞后及机械维修因素。
4、因2#桩机机械故障较多,出现故障未能及时排除。
5、因受场地内宴会厅等设计变更影响桩基线路,造成桩基线路重复行走。
二、赶工措施
1、增加劳动力:根据本工程的工程量,适量增加桩机特种作业人员人数,合理安排,在技术可靠,质量安全保证的基础上,以最合理的方式达到工程的各项管理目标。
2、原材料及时供应,提前采购,落实货源,保证及时供应。现场材料堆放合理化。
3、加大设备维修保养投入,现场准备1#、2#桩机易损件,出现故障能及时排除。
4、夜间施工措施:夜间施工不超过有关部门所规定的时间标准。保证夜间施工有足够的照明,并安排专门电工跟班,随时排除电线路及机械故障,尽量减少噪声。合理安排夜间施工的工序,实行两班制连续施工。
5、雨季施工措施:受雨天天气因素影响时,在施工现场搭设防雨蓬,及时抽除场地内积水,以保持场地土地基承载力。增加安全防护措施,确保雨季安全施工。
6、合理组织施工: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减少桩机重复行走线路平,保证两台桩基工程同步进行施工。
三、赶工进度计划 1、1#桩机每天20根基础上增加3根,每天施工达到23根。2、1#桩机每天18根基础上增加4根,每天施工达到22根。
3、每周增加施工桩数51根,在两周内将上周滞后102根桩施工完成。
第三篇:工程进度滞后原因分析及赶工措施
工程进度滞后整改通知单
SDDC素土挤密桩施工班组:
按原进度计划,2017年7月12日前贵单位施工的SDDC素土挤密桩工程必须完成。截止2017年6月29日本工程目前施工现场实际完成了30%挤密桩施工。工期严重滞后,为避免给施工单位总体进度造成较大影响,现要求你项目做好以下几点:
1、根据本工程的工程量,特种作业人员人数,合理安排,在技术可靠,质量安全保证的基础上,以最合理的方式达到工程的各项管理目标
2、加大设备维修保养投入,现场准备机械易损构件,出现故障能及时排除。
3、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保证两台桩基工程同步进行施工。
鉴于当前存在的工期滞后问题,望贵班组加大力度,全力以赴,将延误工期抢回来。如不能按计划完成施工,贵班组将承担工期滞后所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
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 2017年6月29日
第四篇:分析看病难及看病贵原因及解决措施
分析看病难及看病贵原因及解决措施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关键词】看病难,看病贵;医疗体制;基本医疗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增加,医疗卫生条件得以改善,医疗科技水平不断取得进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渐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认为,“看病难、看病贵”是全社会关注的构建和谐社会突出问题之一,它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试图浅析其主要原因及对策。原因涉及基本医疗服务资源不足,医疗卫生体制缺陷,医疗保障不完善和医疗行业管理漏洞等诸多方面。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政府责任,采取综合措施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机制。关键词:看病难,看病贵;医疗体制;基本医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服务市场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为补充的医疗卫生体制应运而生,打破了公有制为主体,医疗机构独家办的格局,同时公有制医疗机构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补偿水平,增强了微观活力,效益亦明显提高,缓解了多年积存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看病贵”、“不敢得病”、“看不起病”的问题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本文将从分析“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着手,探讨缓解当前的措施及对策。
1看病难的成因
1.1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不合理一是区域资源分布不平衡。如江苏省大量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南京等大中城市,郊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比较短缺。二是医疗机构之间实力悬殊。少数几家大医院集中了比较优秀的医疗人才,拥有比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建有比较完善的住院病房。而大多数中小医疗机构既缺人又缺物,经营发展十分艰难。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所带来的结果是:(1)远城区和农村病人不能就地看病,必须到中心城区大医院就诊,长途求医只会增加患者的额外经济负担。(2)大医院收治了大部分病员,导致了不同医院之间不公平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医疗机构两极分化不断加深,不仅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也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加重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负担。
1.2医疗服务观念滞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医疗消费需求也愈来愈高,群众看病已从原来的被动求医变为主动选择,即病人的自主选择性越来越大,医院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已成为病人衡量就医场所优劣的一个重要砝码。但目前仍有众多医院服务观念滞后,造成病人看病难。
1.3病人求医观念有待改进“病人选医生”是眼下的一个社会热点,但部分医院初试的效果却值得关注。据南京几家大医院门诊业务分析,由名医坐诊的专家门诊人满为患,而这其中大多数病人并非疑难重症,仅是感冒发热之类的普通病。其实由病人这样选医未必能使病人受益,同时也造成了在专家门诊看病难的情形,造成有限的、宝贵的资源的极大的浪费,因此病人求医观念有待改进。
1.4医疗市场混乱状况不宜低估目前医疗市场混乱,有两大表现,一是有些游医违法行医,二是有的医生或出于爱面子,或为了一己之私利,当自己不具备诊治病人的条件时,即使明知别的医院或医生有办法也不让病人转诊。
1.5轮番排队看病时,特别是到大医院看病,到处排队。挂号要排队,买看病磁卡要排队,领预检号要排队,到了某科又要排队。等检查完了去取药,划价要排队,交钱要排队,取药时等待您的,还是长队。至于做常规检查,这项排队,那项排队,处处要排队。需要住院治疗的,排队查这查那的次数就更多。有人陪同倒还可以,若是患者自行前往,拖着个病体,真是累、苦。在输液室,患者和陪同的家属座无虚席,有时病人提着配好的药在高峰时段难以找到输液诊察床位。这时候,谁都会发出“有啥别有病”的感叹。
2看病贵的成因
2.1客观因素疾病谱变化,新技术、新材料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社会总体物价指数的上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很多人对健康查体、健康保健提出更高的消费要求,这些都决定了看病费用的升高。
2.2社会因素现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医疗保险机制尚未健全,医保覆盖范围和层次相对较低,发展也很不均衡。个人就医负担较重,抗疾病风险能力低,一旦生病“看病贵”就凸现。政府投入比例的降低。虽然国家对卫生的投入总量增加,但投入比例呈逐步下降趋势,投入方向也不尽合理,与社会总体发展的增长速度不相适应。医疗定价和补偿的不合理。由于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合理,公立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比例低,当前医疗收费中的服务性收费总体上低于成本收费,医院技术人才密集型特点又造成了支出较大,为求生存、求发展,医院必然追求经济利益,通过诱导需求来使医院增加收入,加重病人负担。药品及卫生材料的虚高定价。药品生产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市场混乱和恶性竞争,造成了药品销售的虚高定价和大回扣现象,直接推动药费的过快上涨。医院自身的经营成本过高。由于未能从增人员、增设备、增床位的外延扩展转到提高效率的内涵发展上来,公立医院机制僵化、效率低下、运行成本居高不下、收费管理不严,对“红包”、回扣的治理措施不力,无形中也加重了病人负担。
2.3体制因素
2.3.1药品生产体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严重趋同,导致产品的不正当竞争。目前,国有制药企业生产的大多是仿制药尤其是广谱类药物,而且同一种药品往往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药厂同时生产。产品结构趋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致使目前的药品市场竞争已不是企业间品种、质量和服务的竞争,而更多地是的折扣高低、回扣多少的不正当竞争。
2.3.2药品流通体制流通层次过多,流通秩序混乱。目前的药品流通是以代理商销售为主渠道,中间环节特别多,包括医药代表(厂方聘用)和一、二、三级代理商等多个环节。这种流通体制直接加大了药品流通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推高了药品价格。不仅如此,这种流通体制还滋生了腐败,各级代理商层层加码,医药代表为了获得更大的销售额,往往采取向医院医生行贿的方式进行推销。
2.3.3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政府价格管理范围有限,多数药品的价格放开。目前,部分药品价格之所以是“虚高”:(1)政府价格管理部门有效控制和核实的能力有限,定价即最高限价本身含有较多的“虚高”成分。(2)药品生产企业是国家的利税大户,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在对药品出厂定价时不愿意将价格定得太低,使国家减少税收。(3)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药品,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约束,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过高的利润。
2.3.4医疗体制由于技术性劳务价格相对偏低和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比例偏低,医疗机构难以通过提供技术性劳务获得足以维持正常运营所需要的资金。为了获得维持正常运营所需要的资金,各医疗机构普遍实行了“以药补医”(通过销售药品获得差价收入)的运营机制。“以药养医”补偿医疗技术收费低水平的损失差,弥补医院亏损的同时也加重了群众的就医负担,催生了“看病贵”。
3解决措施
对医院来说,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已经采取很多措施来提高诊疗的效率,缩短治
疗的疗程,降低医疗费用。但是,医疗资源的增加、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规范管理需要政府的力量。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力度,加强医政立法,完善监督机制和诊疗规范,将会有效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建议建立“政府为主导,市场作补充”的医疗模式:第一,明确改革方向,克服“泛市场化”和“伪市场化”两种倾向,选择一部分公立医院改制为民营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卫生服务机构,引进社会资金投资兴办民办医院,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方面展开公平竞争。同时,选择性保留一部分公立医院,确保其非营利性质,建立符合实际的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确保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第二,加大对基层卫生机构的投入,推行双向转诊分流病人。第三,改变“以医养药”现状,大力整治药品流通市场。政府要严控新药、特药的审批数量,制止企业变换剂型规格变相涨价,严格审核药品生产成本,从源头大幅度降低药品价格;引入竞争机制,鼓励药店的发展;加强对放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管理;加强对医院自制制剂的价格监控。第四,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建立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第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价格。
我们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调整医院收入结构,规范常规用药,减轻患者负担医疗收入结构不合理的负效益,使现行医疗服务价值与价格相背离。一是医疗收费偏低,医疗费用标准总是落后于卫生材料上涨幅度。二是医院收费结构不合理,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费用一直未能计入医疗成本,技术劳务价值与价格背离,政策导向使医院以卖药为生,助长开大处方、不合理用药、滥用药物造成药源性疾病增加。同时加大药品市场整顿力度,加强基本医疗单位药品管理,把涨幅控制在平均物价上升幅度之内,规范药品生产流通领域中的经济行为,整顿药品经销活动中的回扣风。大力开展药品经济学研究,筛选和开发经济有效的基本医疗药物,改变用药习惯,合理用药,在药品质量和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提倡和鼓励使用价格便宜的药。(2)控制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避免乱检查,保护患者利益卫生资源利用不足与利用过度,受经济基础制约。严格控制各医疗单位新购国家管理的大型医用设备,必须符合卫生部《大型医用设备购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并进行可行性论证,严把审批权,避免因重复或盲目购置设备对病人进行乱检查、乱收费,保护患者利益。同时建立收费管理目标考核责任制,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医疗服务收费项目标准张贴于患者醒目之处,实行明码标价,建立计算机电子查询系统,增加收费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执行医疗收费标准,制止乱收费的发生,减轻患者负担。(3)加强对一次性卫生材料的管理,在符合业务要求的情况下,合理确定一次性卫生材料的使用范围,并对使用的一次性卫生材料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购进,减少流通环节或统一零售价格,减少病人支出,减轻患者负担。(4)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行为抓好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行为,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控制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逐步树立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改善服务态度、扩大服务项目来增加医院收益,增强医院后劲,积极探索制订科学的医疗服务规范、诊疗规范和药品使用规范,用规范来保证服务质量,约束医疗行为,实行标准检查,按病种收费。
第五篇:招投标腐败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建设法规招投标腐败案例分析
目录
第一部分 问题回顾……………………………………..1 第二部分 招投标腐败原因分析………………………..2
(一)政治体制因素……………………………………….2
(二)经济因素…………………………………………….2
(三)文化教育因素……………………………………….3
(四)法律制度因素……………………………………….4 第三部分 解决招投标腐败问题的有效措施…………..5
一、宏观方面分析………………………………………….5
二、微观方面分析………………………………………….6
2012年06月07日
第一部分 问题回顾
在复杂而充满竞争的商业环境中,优胜劣汰本应是一条基本的法则。然而,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却会经常看到一种怪象,即优者不胜,劣者不汰,而这一怪象近年来在招投标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
招投标为反腐而生,但如果运用不当,可能反被腐败利用,为违法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全国各地都在加强招投标的监督同时,“量身定做”的花招便应运而生,招投标中的混乱行为近年来不断衍生出许多新“变种”。
在有《招投标法》的规范下,为何招投标腐败案件频发?怎么解决?
第二部分 招投标腐败原因分析
(一).政治体制因素
1.招投标罚款太低,处罚措施适用程度低
很多招投标通过程序的完整实现了表现的公平,但实际上操作空间很大,掩盖了它腐败的本质。一方面高利润回报与串通投标低成本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串通投标者趋之若鹜,对招投标违规一般按中标价5‰至10‰罚款,与20%以上的高额利润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另一方面,现行有关招投标的法律法规中“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禁止规定多、配套罚则少,部门规定多、适用规范少”,导致一些招投标人员涉案后,用《刑法》又够不上,按党纪、政纪处理又不符合条件。领导权力太集中
目前,在招投标市场中,一些行业和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资金的安排者,也是代理机构的遴选者,还是许多项目的招标人,同时又是部分投标人的领导者,招标工作的仲裁者,集决策、执行与监督权力于一体,极易在市场经济中引发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这就导致一些领导干部能很容易地利用手中的权力插手干预招标投标活动,通过权力寻租为自己牟取私利。招投标领域的这种腐败实际上是一种体制性缺陷引发的腐败缺乏有效监管。
3.监管不到位。一些单位虽设有纪检、审计等监管部门,但监督管理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其制约作用 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对打击招投标活动中的围标串标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监管不到位,在一些“招拍挂”活动中,监督部门象征性参与监督,使监督流于形式,甚至为投机者披上合法外衣。
(二).经济因素
1.投标单位的投机行为严重
部分投标单位投机心理严重,该单位不是通过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来增强竞争力,通过公平竞争达到中标的目的,而是注重短期行为,想通过串标获得眼前利益或谋取中标。
2.设置招标底,又存在泄露标底的经济行为。
设标底招标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杜绝暗箱操作,防止泄露标底,遏制编标、评标中的违纪违规行为,这种由专家评委从最低报价标的评起,由低到高,逐个论证选择中标者的评标方法,是目前招投标活动中的最佳方案。
3.专家评委制度不合适
评标专家是评标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决策者,他们的行为左右着招投标活动的最终结果,这就要求选取有较高政策法规水平和丰富专业技术知识,具备良好
职业道德和认真负责工作态度的专家进入专家库,专门开展评标工作。但是存在专家的认知偏差、贪欲放纵甚至是社会心态的变化,使得专家成为了投标人自己的专家。
4.招投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够。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还不能够很好的重视。对暗箱操作,泄露标底,编标、评标中的违纪违规行为等重视不够。
(三).文化教育因素
1.人情风气盛行
在中国,腐败有着几千年历史,已经成为社会的潜规则和一种风气,求人办事必送礼,即便正常的工作程序也常常要有“礼”在里边,已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监察机构的反腐存在文化弱点
当今中国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几乎人人口头上都反腐败,但实际上人人行动上都在腐败。这就是 “网上激愤、现实犬儒”的国人。在招标头方面也是这样,反腐败永远是“反别人的腐败”,不是“反自己的腐败”。这种文化弱点,导致一种结果就是,反思,一定是对别人的错误进行反思,是对自己如何找借口和掩饰进行反思,死不认错和面子问题比天都大。中国人的规则是拿来治别人的,不是拿来敬畏崇拜、一视同仁的。所以从文化性格弱点上可以体现监管不力的缘由。
3.看待腐败风气的观点不正确
在招投标这样的经济活动中,管理人员,只要工作得力、业绩突出,有时操守方面出了问题,比如,多吃多占多玩点等等,也会被认为是一些小节而不加以追究,因为风气上文化上就是这样,只要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操守败坏带来的损失,就没有问题。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小节”可能正是腐败活动的载体,任其积累最终往往会铸成大错。
4.反腐要求零散而不系统
清正廉洁、奉公守法、公平公正、品行端正等等方面的要求是领导干部代理招投标公共权力时必须遵守操守,是其防止腐败的思想基础、履行职责的道德底线。干部腐败的“起点”大都是从丧失从政操守开始的。当前,我国管理招投标的领导干部从政操守方面的要求虽然很多,但零散而不系统,没有统一的规范,是柔性的要求而不是刚性的制度,将许多本来属于应由规则、纪律约束的操守上的“硬性”要求只当作一般道德层面的“柔性”要求而虚化。
(四).法律制度因素
1、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由于我国招投标立法工作起步较晚,缺乏长期实践的考验和及时针对性的修
订,再加上各部门从各自利益出发,频频发布本部门的一些规章,导致行业管理政出多门,一些法律、规章的规定不够具体,相互之间不协调,甚至不一致。以串标为例,《政府采购法》第72条、第77条明确了招标人恶意串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但都没有如何认定串标的规定,所以实践中界定和查处串标难度很大、几乎无法操作。又如:对串标的处罚措施,《招标投标法》第53条规定,对串标人处以中标金额的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处以单位罚款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而《政府采购法》第77条规定对串标人处以中标金额的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个人责任无追究,两部招投标领域的基本法律在同一行为的处罚上不一致,实际操作中无法把握遵从。
2.浩繁的制度性文件没有实质性作用
招投标方面的规制性文本并不在少数,但其中大多数规范性文件并没有找到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根本,这些文件或是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或不具有可操作性,加上相关职能部门没有足够的精力和人员来跟踪检查这些文件规定的制度执行情况,因而这些浩繁的文件对遏制招投标腐败案件的发生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3.信用意识淡薄
之所以会屡屡出现出卖企业资质、采取挂靠、借用施工资质投标现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个招投标市场信用大环境的缺失,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对于优质的守信用的企业,政府扶持政策不明朗,而不诚信的企业却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得到丰厚的回报,无法真正落实保护和鼓励守信者、惩戒失信者。招投标方、招标机构、投标方、评审专家等参与各方的诚信数据不能及时得到整合和交流,缺少能够独立进行信用评价的中介机构,信用评价标准难以制定,评价结果得不到很好运用。针对一个行业来说,并没有切实有效的行业自我约束和管理措施。由此可见,构建一个完善的信用评价和监管体系,日益成为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的当务之急。
第三部分 解决招投标腐败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宏观方面分析
1.创新体制,健全制度
在管理体制上建立权力的制衡机制。通过大胆地改革创新,破除一些行业主管部门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资金安排者,也是代理机构遴选者,还是项目的招标人,同时又是仲裁者的带有浓厚部门经济色彩的模式,将招投标行政监督管理职责赋予一个没有部门和行业利益,具有相对独立性、权威性的专门监督机构,建立创新型的招投标市场综合监管体系,从源头上构筑预防腐败的有效机制。
在《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的基础上,依据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专门用于规范招标人招标行为的实施意见,制订一套适合各行各业的监管办法,实行决策权、监管权、操作权分离,把分散在发改、建设、财政、国资、卫生、交通、水利、国土等行政主管部门对招标采购交易活动过程的监管职能,统一划归专门部门行使,相关招标采购交易活动全部进入统一的交易平台交易。2.严格执行招投标信息公开制度
当前,在一些公共项目招投标中,信息公开度不高,变相降低信息公开度等问题比较突出,致使公众不能及时、全面、真实地了解招投标信息,为围标、串标等人为干扰招投标活动留下“隐患”。招标信息公告是对付招标人制造信息不对称的“杀手锏”。要保证信息公告制度的落实,一方面有关部门要主动督查招标人必须在法定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另一方面由管理部门在一些免费进入的电子门户网站发布,并细化信息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3.通过强有力的法律监管,来提高招投标腐败的成本和风险。
由于招投标活动当事人具有理性“经济人”特征,是追求利润极大化的主体,因此,当他判断其预期“腐败成本”大于其“腐败利润”时,或当他感到腐败将面临极高的风险时,他可能将会放弃腐败。目前,我国对招投标活动进行法律规制主要是依靠《招标投标法》,尽管颁布实施近十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它主要还是一部程序法,在对腐败行为及违法活动的惩处上还显的比较乏力,已经形成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不合理现象。因此,我们既需要定期对《招标投标法》进行不断地修改和补充,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颁布实施地方性的法规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严苛的法律条文和不断加强监督执法,加大对招投标腐败行为的惩治和查处力度,强化法律的威慑作用,使“想腐者不敢腐”。
4.加强招标代理市场管理,创新招标代理体制
招标人与代理机构同为招投标市场主体,地位应该平等的,但实践中代理机构处于弱势地位,招标人与代理机构的代理关系实际为以利益为纽带的“雇佣关系”。规范招标人的行为,必须加强对招标代理市场的管理,除了采取措施提高招标代理机构的人员素质、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诚信体系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对招标人自主选择招标代理机构的权力加以管理。二是对招标人的某些违规行为,代理机构也追查责任,实施相应处罚,迫使代理机构改变对招标人违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同流合污的态度。加强招标采购过程中对招标人行为的规范,有利于规范招标采购交易市场,净化社会风气,也有利于预防和减少领导干部在招投标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既保护了国家人民的利益,也保护了干部。5.加强社会监督
招投标领域的反腐败不能只靠法律规制和行政体系的自我监督,还必须依靠 5
来自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因此,在不断加强政府对招投标活动监管的同时,可通过建立招标投标特邀监督员制度、招标投标社会公众旁听制度、招标投标工作定期通报制度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通过设立投诉举报箱、开辟网上投诉举报专栏、公布投诉举报电话等方式,畅通投诉举报信息渠道,接受广大群众的投诉举报;通过社会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听证会、质询会等形式,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招投标工作的意见建议,对查处的招投标典型腐败案件定期予以曝光,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使腐败行为无处藏身。6.要解决招投标交易活动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公开透明方式引入社会监督。
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招投标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严格信息公开程序、内容、范围及时限,确保招投标各环节信息公开透明;另一方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群众关注度高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投标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形成市场内招投标各方相互监 督相互制约,市场外民主监督、公众监督、舆论监督的良好氛围。
7.立法机关定期对《招标投标法》进行修改补充,各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招投标法》实施细则。
规范招投标代理管理、招投标市场审查,明确执法主 体、细化、量化对围标、串标等违规行为的认定标准,进一步规范投标人行为;建立统一的网上报名平台,全面推行电子化招投标计算机辅助评标工作;建立各省统一的专家评委库,扩大抽签评标的范围,保证评标工作的公平、公正;对无资质建设队伍的挂靠现象进行清理,制止有资质公司买卖资质的行为;建立招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探索工程监管新模式。
(二).微观方面分析
1.建立庞大的专家数据库
招标过程中建立庞大的专家数据库,在每一次评标的过程中从数据库中随机抽取(杜绝专家与招标人投标人的接触),对评标的结果及时的在建设部门备案。2.是在管理体制上建立权力的制衡机制,改变领导权力太集中的现象。
通过大胆地改革创新,破除一些行业主管部门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资金安排者,也是代理机构遴选者,还是项目的招标人,同时又是仲裁者的带有浓厚部门经济色彩的模式,将招投标行政监督管理职责赋予一个没有部门和行业利益,具有相对独立性、权威性的专门监督机构,建立创新型的招投标市场综合监管体系,从源头上构筑预防腐败的有效机制。3.加大处罚力度。
高利润回报与串通投标低成本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串通投标者趋之若鹜,对招投标违规一般按中标价5‰至10‰罚款,与20%以上的高额利润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所以应该把处罚的罚款比例扩大到至少预估的利润的一般,这才能
在处罚的效果上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4.设置专门的纪律监督委员会,或由商会组织一个专门的针对全国大型招投标活动的纪律检查小组。防止浩繁的制度性文件没有实质性作用。5.将招标人在招投标活动中行为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机制
对招标人在招投标活动中的行为管理重结果、轻过程,重处罚、轻奖励,在各类媒体上听到看到的多是在招投标活动中已经出现问题,被追究责任的领导干部,而那些在招投标活动中遵纪守法领导干部却无人知晓,更谈不上表彰。如果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难以调动招标人守法的积极性,针对目前现状,可以将领导干部在招投标活动的行为表现纳入廉政考核体系中,重点考核在招投标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单位“一把手”。6.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对招投标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业务能力培训,促其熟悉招投标程序,以便能编制高质量投标文件,鉴别投标文件施工方案、人员配置等关键环节优劣。同时,也要注重培训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提高投资控制、合同管理的业务能力,扩大相关业务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7.普及不设标底的做法
不设标底招标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杜绝暗箱操作,防止泄露标底,遏制编标、评标中的违纪违规行为,这种由专家评委从最低报价标的评起,由低到高,逐个论证选择中标者的评标方法,是目前招投标活动中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