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创新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02:3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杭州市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创新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杭州市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创新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杭州市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创新实践与思考

杭州市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创新实践与思考

2015-12-24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文 /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

一、研究背景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各大城市的老居住小区都普遍存在居住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高、道路宽度小、停车配建标准低、治安监控设施不足、配套管理用房缺乏、物业管理缺位或缺失等共性特征,基础设施落后,社区管理薄弱。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汽车快速进入家庭后,老居住小区停车难、乱停车、乱行车等一系列交通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停车供需矛盾激化、动静态交通秩序混乱、消防救护通道受阻、公共绿地损毁严重、邻里纠纷多发等系列矛盾,已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环境,甚至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我国城市社会管理的一大难题和考验各级党委政府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严峻课题。

从2014年初开始,我市在总结拱墅区大关街道“大封闭管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居住小区综合治理创新实践”,探索并形成了一套技术标准、工作流程、管理方法和政策保障,首批实施了的11个试点项目,基本实现了老居住小区“交通序化、停车增量、环境美化、管理提升”的工作目标。试点项目的实施得到省市领导高度关注,多次批示、调研并提出指导意见和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杭州计划用2-3年时间全面完成主城区范围内的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工作。

本文通过对杭州老居住小区困境及成因分析,提出以停车泊位增加为抓手,实现现有资源系统整合,形成有效治理推进机制,并建立可持续运行长效管理机制等综合治理措施,力求在技术措施、工作机制和政策保障上实现创新突破。同时,基于杭州已试点实施项目的实践经验,对杭州市下一步开展此项工作提出建议,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并为兄弟城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二、现状与问题

据现状调研及统计排查,杭州市主城区现状居住地块共1000多个,其中2005年前非出让的老居住小区地块有500多个,大多建设在80、90年代,主要分布在朝晖小区、大关小区、小营街道、紫阳街道、清波街道、采荷小区、翠苑小区等片区,约占老城区住宅2/3左右。在机动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缺乏良好管理机制,老居住小区因停车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各类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成因体现在建设标准低、物业管理缺失两方面。

(一)建设标准低。

1、停车配建标准低,停车位供应严重不足。1988年,公安部与建设部联合颁布的《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试行)》,提出了各类建筑配建的停车位指标。在住宅停车位指标中,仅针对一类住宅(指国内高级住宅及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等使用的住宅)提出了0.5车位/户的配建要求,对二类即普通住宅没有要求配建机动车停车泊位。各大城市针对停车配建的地方标准也大都是在2000年左右才陆续出台。因此,老居住小区基本没有住宅停车配建。而近十年来,包括杭州市在内的许多大城市小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都超过15%。尽管老居住小区老年人居住比例较高、小汽车拥有量较低,但由于基本停车配建的缺失,老居住小区及周边地区仍然成为各大城市停车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在夜间,车辆见缝插针的占用道路空间、消防通道、步行和活动空间,部分公园绿地和宅前绿地被压坏、路旁绿地内黄土裸露、人行道板损坏,老居住小区的整体居住环境日益恶化。

2、道路宽度标准低,动静态交通矛盾突出。居住小区内道路通常分为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和宅间小路三个等级。按照1993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小区路宽5~8 m(据调查,一般老居住小区基本按5 m和7 m两种标准建设),组团路一般宽3~5 m,宅间小路一般按照2.5 m建设。在此情况下,如果有一辆车停在路上,消防车道(不小于4 m)便很难保障;如果有一排车停在路上,原有可双向通行的道路则很难错车,极易发生互不退让现象。因此,原有的小区内道路建设标准已无法适应目前老居住小区的交通需求,动静态交通矛盾突出,时常引发邻里及居民与物业管理方的纠纷。

3、住宅建筑标准低,人均空间资源严重不足。老居住小区大都为4~6层的多层建筑,与新居住小区相比,公共空间相对狭小,除了周边学校操场和公园绿地的地下空间可以开发利用外,新增停车设施缺乏用地条件。户均面积小是老居住小区的另一大特点,小户型40~50 ㎡,大户型也不过60~70 ㎡,与同等建筑面积的新建小区相比,居住户数较多,人口密度较大。人均地面空间资源严重不足,停车和道路资源挖潜利用十分有限。

(二)物业管理缺失。

1、开放式小区物业管理缺位。老居住小区大都为开放式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停车难、治安差、环境脏乱。2000年后,一些城市的老居住小区由街道或社区进行托管,主要以卫生管理和解决纠纷为主,但停车和行车秩序的管理往往不在其职责范围内。特别是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提倡居家养老的形势下,老年人的居住、出行安全备受关注,居民对加强老居住小区交通秩序管理的呼声越来越强。

2、小区周边城市支路管理缺失。老居住小区往往遵从传统的居住区建设规划模式,居住区或小区级道路大都依据“通而不畅”的设计原则被设计成弯曲或Y字形路网,以到达性交通为主,主要服务于周边小区。但是,其属性往往为城市支路,其交通秩序和市容卫生由交警或城管部门负责管理,街道和社区无权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的末梢和薄弱点。

3、管理设施缺乏。老居住小区的治安监控体系覆盖范围小、缺少管理用房,目前仅依靠门卫值班的简单管理方式,人员配置不足,管理水平低下。在中国打造智慧城市的新形势下,有必要也有条件通过建立智能交通、智能监控系统等措施来提高老居住小区的管理水平。

三、治理措施与实践

老居住小区一般处于城市中心已开发建成地区,周边配套完善,生活、工作,特别是就学、就医方便,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居民搬迁意愿低。在物权法的保护下,对原有建筑进行大拆大建是不可行的。同时,拆迁建设成本也很难承受。因此,只能通过就地挖潜改善的治理策略,实现停车供需矛盾的相对平衡、区域共治管理机制的可持续运行,才能解决老居住小区存在的社会治理难题。围绕上述思路,我们在实践中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确定治理对象。

城市居住区按照居住户数和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级,可以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布局形式。所谓老居住小区是相对于新居住小区而言、建设年代较早的居住区、小区或组团。封闭的居住小区一般都是在出让地块的基础上建成的,有专业的物业管理,其停车问题一般由小区内部解决。因此,对封闭的居住小区、出让地块本次基本不列入综合治理的范围。同时,由于老居住小区内部空间有限,其停车泊位的挖掘仅仅依靠内部空间的挖掘取得的效果有限,因此,需要依靠周边的城市次要支路等公共空间来改善停车条件,实现交通环境的提升。因此,我们将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对象定义为:2005年以前建成、有多个居住组团组成的、在非出让地块上建设的居住区或小区;治理对象应具备通过组团间城市次要支小路等公共空间整治整合的基本条件,以实现“交通序化、停车增量、环境美化、管理提升”的工作目标。

(二)明确治理内涵。

通过认真调研分析,我们认为,要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需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1、城市支路整治。包括支路拓宽、断面调整、路面改造、断头路打通、景观绿化提升等,以改善道路设施,创造停车条件,保障消防安全。

2、停车泊位挖潜。包括挪用车位清退、支路及沿线机动车停车泊位挖潜、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含零星闲置用地、公园绿地与学校操场地下空间等)挖潜建设公共停车场(库)、利用周围公共建筑设施合理协调组织安排“错时停车”等。以充分利用小区及周围区域空间,增加合理停车设施。

3、公共交通完善。包括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进社区、常规公交站点布设以及公交支线合理增建等,通过增大自行车和公交站点的覆盖范围以不断提升城市公交服务水平,为“公交都市”创建做好配套服务。

4、交通组织优化。包括区域内交通流线调整,区域微循环组织、出入口道闸和岗亭设置、标志标线完善等,以序化交通组织,改善对外部交通的干扰,增加交通出行的顺畅性和便捷性。

5、管理信息化建设。包括综合监控系统建设、停车信息化建设,建立治安、停车、出行指引等一体化智能化信息体系。

6、区域共治体系构建。包括“大封闭”综合管理等,形成街道与城管、交警、治安等有关部门共同建立的联防共治体系,加强老居住小区居民的安全保障。

(三)健全工作机制。

遵循“政策支持、审批简化、重心下移、区域共建”的工作原则,建立市、区、街道“三级联动”机制。市建委(市治堵办)负责总体统筹,城管、交警、园文等市级各部门负责指导服务,各城区政府为组织实施的责任单位,属地街道为具体建设与日常管理主体。

1、摸底调查、制定计划。老居住小区综合治理年度计划由市建委(市治堵办)会同各城区政府,在充分摸底调查老居住小区现状、分析实施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确定。

2、方案设计、组织审查。老居住小区综合治理设计方案由街道负责委托有相关设计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并组织公示。方案审查由市建委(市治堵办)、市城管委、市公安局交警局、市园文局、市公安局消防局、市财政局、市城投集团、市公交集团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以联席会议纪要方式予以审批。

3、建设实施、竣工验收。项目在区级政府部门立项和组织招投标,各区住建局具体负责老居住小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施工和监理招投标的监督与管理。项目竣工验收由各城区政府负责。

4、后续管理、区域共治。构建以街道为核心,与城管、交警、治安等职能部门实施联合管理的区域共治体系,强化政府的末梢管理,消除管理盲区。治安实现联网制,交警实现片长制,城管实现派驻制,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降低政府综合管理成本。组建联合管理队伍,充分吸纳社区现有40、50人员,促进社会就业。

(四)落实政策保障。

1、制度保障。出台《杭州市老居住小区交通治理指导意见(试行)》,为项目有序开展、加快推进提供政策保障。下发《关于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项目后续管理专题会议纪要》,为后续持续管理提供依据。制定《杭州市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为有序开展下步工作奠定基础。

2、资金保障。出台《杭州市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资金补助办法(试行)》,创新利用现有支小路资金补助政策,对整治后6米以上支小路建设资金采用市区各一半的补助政策。区域停车日常管理及收费,统一调整由属地街道(社区)负责,保障后期日常运营管理,实现收支平衡及可持续发展。

四、综合治理初步成效

2014年杭州市老居住小区综合治理共涉及5个城区、11个街道、20个社区。通过大封闭、单行线、支小路整治、泊位挖潜、公共交通完善、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保障了生命通道畅通、改善了交通秩序,新增停车位3465个、新增20个公共自行车点“进社区”,实施了85条支小路微循环组织,完善11个综合监控中心,新增改造600多个监控探头,改造提升近16万平米绿化,美化了居住环境,提升了物业管理。“老居住小区综合治理创新实践”被多家媒体称赞为家门口的民生工程。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了消防通道与生命通道安全。老居住小区综合治理后,基本保障城市支路至少4m的车行道宽度不被侵占,使消防车辆、救护车辆等特殊车辆能顺利通行,保障了生命通道安全。

2、缓解了老居住小区停车难问题。通过拓宽改造街巷、整治支小路,合理布置路内停车泊位。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可用资源,通过空地、地下空间等合理挖潜停车泊位,大大缓解居民停车难问题。

3、改善了老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环境。通过单行线交通组织、公交车港湾站点完善、公交自行车点增设等措施,改善小区道路通行环境和居民出行条件,序化了交通,消除了乱停车现象,减少了停车纠纷。

4、提升了老居住小区环境品质。项目同步实施环境整治,通过绿化提升、管线上改下、截污纳管等实施,一改以往的“脏、乱”现象,有效提升了老居住小区的绿化环境品质、为辖区居民创建了“绿色、环保、温馨”的居住环境。

5、完善了老小区物业管理。通过门岗外移实现“大封闭”管理,成立物业管理处,改变原老居住小区无物管或由街道社区代为管理的模式,对改造后的小区进行统一管理,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保障小区物业管理井然有序。

6、构建了区域共治体系。老居住小区综合治理后,强化了城市末梢管理,形成了街道与城管、交警、治安等部门构成的联防共治体系,并充分利用治安监控、停车诱导等智能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了社会基层治理水平。

杭州主城区2014年老居住小区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新增停车泊位一览表

五、思考与建议

根据《杭州市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在2014年11个试点项目基础上,杭州计划用2-3年时间全面完成主城区范围内的老居住小区综合治理工作。届时,主城区20个街道60个社区、约15万户、近50万人将直接受益。为有序开展下步工作,真正把这项“老百姓家门口的民生工程”办实办好,我们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治理对象方面。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虽然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可以起到明显效果,但并非所有的老居住小区都能实施交通综合治理。对于那些利用零星地块插花建设的小居住组团、空间太局促没有实施效果的老居住小区,不具备实施条件,无法实现停车条件改善和交通环境提升。对该类老居住小区还需通过其他途径和方法来解决停车与管理难题。根据我们的调查梳理,目前杭州主城区有500多个2005年前非出让的老居住小区地块,其中符合治理要求的老居住区块(小区)为39个,涉及20个街道60个社区,约50万居住人口,仅占1/3。因此,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必须坚持“一区一议”的原则。前期要高度重视技术论证,对现有小区车辆数、增量数、泊位数等情况做到系统摸查;对现状资源是否有挖潜条件进行充分分析;系统研究动静态交通的资源统筹运用和方案优化;系统分析建设成效和实施的可行性,判断是否具备治理的条件,力求做到停车供需基本平衡。

(二)技术改善方面。

1、适度拓展道路,改善道路条件是前提。基于老居住小区的停车缺乏现状,小区内占道停车无法杜绝,应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来治理,以兼顾停车、行车和消防需求。针对不同的现状道路宽度、拓宽条件及交通组织方式,制定不同的道路宽度标准。一要确定小区内道路停车泊位合理的设置尺寸。老居住小区路内停车泊位宽度可以控制在不小于2 m,标准泊位长度按照5.5 m设置,部分区域可以结合树池、草坪等绿化要素,因地制宜地设置长度4~5.5 m不等的非标准车位。二要确定道路通行的最小宽度。有双向通行要求的道路行车宽度应控制在6 m以上,以满足双向二车道的最低宽度要求;有消防通道要求的单向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 m,以满足消防强制性规范要求;无消防通道要求的单向道路宽度不应小于3 m。

2、多方式挖潜新增停车泊位,实现停车供需矛盾基本平衡是基础。老居住小区配套设施中通常有学校和小区级公共绿地。学校操场和公园绿地的地下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建设地下停车库,地面空间按原功能提高标准进行复建。老居住小区、各居住组团往往与配套的医院、学校等公共建设用地犬牙交错,住宅停车和公建停车在时间和空间上可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道路改造挖潜、满足绿地率标准的宅间空地挖潜、地下停车库建设和错时停车等措施增加停车泊位。从可持续运行管理来看,必须在现状条件下实现停车供需矛盾的基本平衡,才能确保治理的成效。

3、推进循环交通组织,改善动静态交通环境是必要手段。老居住小区道路宽度有限,通过设置合理的循环交通组织和收费管理岗亭是实施长效管理的前提条件。尽管组织单向交通难免会增加绕行,但单向交通可以充分利用道路资源,消除拥堵点,有效避免纠纷,确保消防通道畅通。在到达性为主的主要进出道路上设置管理岗亭,可有效规范行车秩序。

(三)工作机制方法方面。

1、必须坚持“三级联动”推进机制。实践证明,坚持市、区、街道“三级联动”机制是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工作顺利推进的有效保障。首先必须确立街道的主导作用,因为属地街道最清楚、最了解本辖区存在的问题和群众诉求,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民主促民生工作,确保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进。其次,由市级层面的统一协调与指导服务,既保证了综合治理工作系统性、科学性,又能帮助街道解决自身难以做到的需市级层面解决的各类难题。再次,明确各城区政府为组织实施的责任单位,可以整合全区各类资源,督促、指导属地街道按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2、必须坚持“一体化”建设原则。打破以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各阶段分开、各治理内容单打独斗的常规模式,将交通、管线、绿化、消防、信息化、城市管理等多专业综合设计、统一审批、同步建设、联合管理。通过综合施策,实现资源整合利用,有效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3、必须坚持“区域共治”长效管理。建立以街道为管理主体的集治安、城管、交警为一体的区域共治管理机制是老居住小区治理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在杭州市的治理实践中,实现了由街道牵头,治安、交警联合管理,城管入驻街道管理的区域综合管理体系。同时,完善治安监控、停车诱导等智能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保障24小时不间断管理,使人、财、物资源充分利用,全面提升社会基层治理水平。

4、必须全过程推行“民主促民生”。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涉及辖区每一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如果得不到大多数居民的理解与支持,难以把这件好事办好。因此必须坚持全过程推进“民主促民生”。项目实施前要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得到多数认可才能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开展方案公示,听取居民意见。工程施工期间,要精细组织、优化工艺,最大化降低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接受群众监督,对公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应和改进。项目建成使用后,要在充分征询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完善管理措施,确保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政策保障方面。

1、实施建设资金补助是动力。杭州市采取市级财政提供一定资金补助的政策。规定拓宽到6 m以上道路由市、区财政出资;对符合整治要求达到效果的老居住小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实行一次性包干补助政策,简化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些措施既体现了政府对老居住小区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也有效缓解了基层资金压力,提高了街道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2、力争收支平衡是长效管理的保证。对治理后的区域停车日常管理及收费,统一调整由属地街道(社区)负责,按现行停车收费政策实行,停车收费专款用于后期日常运营管理,是实现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六、结语

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从本质而言,不是简单的停车位增加、单行线组织,而是实现资源的充分挖掘共享、有效的建设推进机制、可持续的长效管理以及政策资金保障等一系列由“交通治理”到“社会治理”的重要转变,从而实现以交通治理为抓手达到的住宅交通环境安全性与舒适性的提升。从技术措施方面,其主要改善途径是实现道路建设标准的提升、停车配建标准的提升、智能信息系统的完备、动静态交通的科学组织以及区域共治体系的建立。从工作机制方面,重点是要发挥街道在老居住小区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消除管理薄弱点,实现人、财、物资源有效利用。从政策保障方面,主要保障长效运行机制的收支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项创新性工作,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实践是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治理难题的有益探索,还有不少值得总结的地方,需要在后续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

第二篇:交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交通之魂文以铸之――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交通之魂,文以铸之。正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一条公路,在没有形成或赋予它相应的文化时,它只是一条可以通行的普普通通的公路,但一旦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极可能就是一条名路,它

就有了灵魂、有了思想、有了生机、有了活力,成为一条体现文化精神、道德力量并能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路。公路如此,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也如此。有了文化上的生命力,这个单位、这个行业就能活力无限,长盛不衰。

“交通乃文明之舟,交通与文明相伴,与文化共生”。从秦开五尺、汉修南夷到云南第一条现代意义的公路--昆明西站至碧鸡关公路建成,再到战火硝烟中用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直到今天纵横四方、八面来风的密密路网……两千多年的云南文明史始终与交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联。而在云南交通起步、发展的进程中,云南交通文化也经由孕育、发轫而至鼎盛。

当前,紧紧抓住云南深入实施大通道和“桥头堡”建设机遇,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动力,顺势而谋,乘势而上,将行业文化建设和行业文明程度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不断优化交通运输发展的文化环境,是云南交通人的共同愿望和时代责任。为此,我们需要对云南交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系统认识,对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对云南交通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一、云南交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交通文化与云南交通发展共生共融,是几千年云南交通发展中最高级的精神潜流,她潜藏于红土高原的条条公路与座座桥梁之中,隐匿在记载云南交通发展的残章断句之中,体现在一代代云南交通人的精神气度之中。云南交通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鲜明的时代性。

(一)云南交通文化的基本概念

人活一百年,树活一千年,文化能活上万年。孔子我们大家都没有见过,可是他的名字却代代相传,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甚至通过“孔子学院”等形式广泛传播至全世界。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在重大考验与困难面前坚如磐石,万众一心,说到底就是中华文化在起作用,也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文化。“文化”一词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而“化”的本义,则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在《庄子·逍遥游》中:“化而为鸟,其名日鹏。”《易经·责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时至今日,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化,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辞海》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行业文化。行业文化是指某一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等等的综合体现。一个行业的文化发达程度和特质内涵,深刻地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从而也就深刻地影响着该行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故有,有文化的行业,才是负责任的行业、先进的行业;有文化的单位,才是有活力的单位、文明的单位;有文化的人,才是有品位的人、智慧的人。

云南交通文化。云南交通文化是一种行业文化,是云南交通发展历史的沉淀,也是交通人基于云南独有的地理自然条件、在推进交通发展中长期创造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其中,物态文化是云南交通人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如公路、桥梁、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和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是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是云南交通人在实践中组建的各种行为规范,行为文化是云南交通人在工作中形成的礼仪风貌等行为模式,两者介于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之间。心态文化是云南交通人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审美情趣等心理因素,是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同时也是交通文化的核心,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相互交融,并对后三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道德文化。“小胜靠智,大胜靠德,长胜靠文化”。道德文化是云南交通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推进云南交通文化建设,重中之重是抓好职工道德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素养,是一个始于素养、忠于素养、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把职工道德文化建设摆在交通文化建设的突出地位,在全行业大力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努力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文化氛围。

(二)云南交通文化与交通发展同步

“道者,蹈也;路者,露也。”(刘熙《释名》)道路是经过人们踩踏而成,这是原始的交通,也是交通肇始。云南高山峡谷、大江大河的地貌阻碍了云南与外界的经济文化往来,从有人类活动以来,人类祖先用脚踩出了一条条羊肠鸟道。为改变云南交通闭塞的状态,自秦汉始,古代先人依靠刀凿斧劈修筑了“五尺道”、“

西夷道”等步驿道;至明清,云南驿道内联四川、贵州、广西,外接缅甸、越南、老挝。民国时期,云南始有公路,其中以修筑于1938年的滇缅公路最为著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云南交通发展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农村公路竞相发展,水运建设突飞猛进。时至今日,全省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蔚为可观。从云南几千年的交通发展史看,无论是步驿道发展期,还是现代交通发展期,受制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既有蓬勃发展的势头,也有相对停滞的低谷,总体呈现为时断时续的状态。

交通文化与交通发展同步。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或某个特殊节点,交通文化就会凸显,并支撑交通发展,而交通发展相对停滞时,交通文化就会潜隐,但不会消亡。南方丝路形成初期,“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民谣记录了古人开山筑路、不畏艰难的情怀;唐朝是云南驿道网络初步形成时期,“驿”、“馆”文化始兴;云南驿道在元代实现了大规模发展,“站赤”建设深入影响了云南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云南交通文化体现出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献身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经济建设处于困难时期,云南交通文化就突出了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特质。可见,源远流长的云南交通发展史铸就了云南交通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而云南交通发展时断时续的状态也直接导致云南交通文化呈现出时隐时显的特点。

(三)云南交通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交通文化的凝聚力是交通行业所具有的聚集、吸引、团结和组织全体交通人的向心力,也是交通行业赖以发展的内在力量。相对于体量庞大的云南交通物态而言,云南交通文化体量很小,然而却贯穿于整个云南交通物态的发展、有效支撑了交通物态发展,这就是交通文化凝聚力作用的体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云南交通文化的自然凝聚力,表现为一个在红土高原从事相同行业的群体所形成团聚力量和亲合力,以及特定的语言体系、思维习惯、相同习俗和对交通行业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是云南交通文化的社会凝聚力,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思想因素。云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决定了云南交通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韧性;云南地处边疆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多民族杂居的特点又决定了云南交通文化既有与全国交通文化的共性,又有“多血质”的个性;云南文化融合的特征决定了云南交通文化在保留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善于吸收外来的新鲜文化思想。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促成了云南交通文化特有的凝聚力,对云南交通文化现象起到吸附作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调整、丰富,成为推动交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四)云南交通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云南交通文化在交通不同发展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云南交通人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如秦汉时期,为突破大山阻隔,江河围困,开山筑路者体现的是开拓人格;云南驿道发展时期,马帮成为云南与外界沟通的重要载体,这时体现的是坚韧人格;滇缅公路时期,筑路大军冒弹雨、舍生死抢通生命线,体现的是英雄人格;新中国成立初期,筑路工人“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推进云南交通实现大发展,体现的是奋斗人格;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公路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并快速发展,高等级公路网络迅速延伸,农村公路等级不断提升,水运建设加快推进,云南交通人体现的是创新人格。各个时期的人格特征是云南交通人区别于其他行业从业者和其他省区同行神气风度方面的特点,也是对云南交通人这个群体气质培养与形成的要求。

(五)云南交通文化引导交通职工有品位的生活

通过交通文化建设,积极支持和引导交通职工健康、和谐、正常的生活,有品位的生活。而职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行业前进的动力、永不枯竭的源泉,交通文化也在这种不懈追求中,孕育、催生和演进。为此,要着力改善交通职工民生。改善民生,既要改善社会民生,也要改善行业民生和职工民生;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我们要带着感情和责任去工作,服务好基层单位发展和职工全面发展。对广大交通职工政治上要多帮助、工作上要多支持、生活上要多关心,努力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特别是解决好在住房、就医、交通、餐饮、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真正让大家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增强作为云南交通人的归宿感和自豪感。最终形成这样的交通职工道德文化环境:“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交通文化建设是云南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交通运输事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必然要求,是交通人助推新跨越和实现“云南梦”、“中国梦”的重要责任。

二、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省交通运输厅党组高度重视行业文化建设工作,紧紧抓住“行业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关键,以职工道德文化建设为基础,着力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着力提炼行业核心价值观和服务理念,构建行业理念识别体系;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职工行为,构建行业行为识别体系;统一行业外在标志,构建行业视觉识别体系,使行业文化建设成为推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文化自觉已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逐步形成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构建了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以“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行业核心价值观;以“发展现代交通,做好‘三个服务’”的行业使命;以“建设一个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让各兄弟民族享受高品质的运输服务,让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让交通与人、与自然、与社会更加和谐”的共同愿景;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行业精神;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等为基本内容的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形成相对统一的行业价值准则和职工行为规范,并使之转化为广大交通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实现职工素质和服务能力的双提升。

创建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滇西公路文化走廊”、“滇南绿色生态走廊”和“云南公路馆”成为展示公路文化的精品。“路畅人和”被列为为“十二五”首批候选交通运输文化品牌,大丽高速被列为全国公路文化建设示范路,保腾高速被列为全国高速公路建设领域科技文化示范项目。省公路投资公司、怒江公路总段分别被命名为第二、三批“全国交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昆磨路政支队等13家单位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先行开展交通运输行业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窗口(文明)单位。8家交通运输行业基层单位被评为“全国交通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一大批文明单位、示范窗口和个人受到省、部表彰。涌现了杨晓川、赵家富、汪建明、铁飞燕、和星、李志奎等一批交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特别是在大规模的交通建设中涌现出了10位“路县长”和30位“路乡长”。交通运输部文明委曾给予高度评价:“亮点突出,方法和形式多样,把交通行业文化与路域文化有机结合,在全国独树一帜,云南公路文化的一些经验可向全国推广”。

创作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先后组织了“昆瑞杯”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重走滇缅路”摄影大奖赛、“昆磨杯”摄影大赛、云南古道古桥古驿站摄影大赛,“云南交通辉煌60年”巡展。出版了《滇缅公路--镌刻在人们心中的丰碑》、《从茶马古道到昆曼国际大通道》、《1978—2008云南交通30年嬗变》、《云南古道古桥古驿站》、《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云南省交通运输职工摄影作品集》等大型画册。举办了“和谐交通平安颂”文艺晚会,特别是去年在北京举办的交通运输部春节团拜会,云南交通文艺骨干精心准备、倾情演出,为交通运输部送去了一台充满节日喜庆色彩、展现七彩云南风情的高质量高水平节目,充分展示了部省之间的浓厚情谊,充分展示了云南交通运输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云南交通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部领导的一致好评。

形成了一套行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2006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后,全行业成立了推进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不断加强和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出台了《云南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评审条件与表彰机制,在品牌选树、示范单位创建、典型培育、总结表彰及推广示范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更加突出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确立了交通文化建设的八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体现特色、重在领导、系统运作、追求卓越、突出经济、继承传统。提出了交通文化建设的五个主要步骤和方法: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着力构建价值体系、建立保障体系、践行价值理念、开展绩效评估。

助推交通建设大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省国道主干线建设、西部大开发省级通道建设、“兴边富民工程”沿边公路网建设圆满完成,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9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943公里,“七出省、四出境”大通道朝着全面高速化目标迈进。高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4万公里,全省129个县中123个通高等级公路,“县县通高”目标基本实现。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村公路改建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13.8万公里,农村公路总规模达18万公里,全省乡镇通畅率达到94%;行政村通畅率和通达率分别达到36%和98%,农村交通条件已发生根本性改变。水运建设异军突起,水运投资快速增长,新增航道2194公里。

(二)与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仍然存在差距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仍然不够扎实,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对现阶段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任务、实施步骤、重点工作分析研究还不够透彻。二是行业文化建设体系还不够完整,在行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以及符合各单位实际、体现科学管理要求的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文化建设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单位在组织保障、考核评价等方面都缺乏工作机制,文化建设普遍缺经费、缺人员、缺编制,缺乏培训体系与激励机制,在行业内部也未建立起文化建设交流平台,整个行业的文化建设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全省交通文化的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四是职工道德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现象在交通运输行业依然存在,少数职工的思想道德状况让人堪忧,如政治意识有所淡化、道德标准有所模糊、价值取向个人利益化、生活目标有所盲目。

(三)交通文化发展要与云南大交通建设相适应

2008年3月,国家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以及建设部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并入交通部,并成立交通运输部,大交通的概念随之提出。此次整合交通的大部门体制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国家站在大交通的高度,通盘考虑、合理构建多元协调的交通体系,宏观战略性地调配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交通资源。今年3月,按照新的职责,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发展,可以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和“无缝”连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交通格局。这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交通运输发展的实际,符合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交通格局的形成,为云南大交通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也为云南交通文化大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和空间。

云南交通文化发展为云南大交通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撑等“软环境”,而云南大交通建设为云南交通文化发展造就了基础设施、技术保障等“硬环境”,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以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软实力为目标,大力加强交通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应云南大交通建设要求、符合先进文化发展规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体现行业发展特色的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体系先进文化凝心聚力、用高尚精神统一思想,用科学管理规范行为,用优秀品牌提升形象,使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实力、竞争力得到全面地提升。

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以构建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着力巩固全行业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以推进文化建设和行业管理相融共进为目标,着力创新文化管理实践活动;以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契机,着力提升子系统文化建设水平;以加强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培树为重点,着力打造影响力较强的行业文化品牌;以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着力改善行业文化阵地的环境条件;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以文化人、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

到“十二五”末,争创具有重要影响的10个文化品牌、20个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和10个先进典型;争取打造30个省部级“青年文明号”,5个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00个厅级“巾帼建功”单位;90%以上的厅属单位成为省部级以上文明单位。

三、着力推进云南交通文化建设

推进云南交通文化建设,要大力发掘文化载体的深度(区域性、民族性及生态性)和广度(传承性、公益性及群居性),创新驱动行业文化发展。而核心就是不断发展和提升交通修养,把交通修养作为文化建设服务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境界和动力源,努力加强职工道德文化建设。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8个字:立德、创牌、聚力、铸魂。

(一)立德

道德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的共同生活的准则与规范,通常代表了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道德是自律,是法律的外延,法律是它律,是道德的底线。第二种形态: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组成。第三种形态:道德规范是社会或阶级用于和人们利益关系之间行为准则,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道德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立德,就是以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为契机,加强职工道德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核心价值倡导行动、道德模范示范行动、文明主题创建行动、文化精品培育行动、行业形象塑造行动”五大行动,进一步提升专项活动成效。重点倡导和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基本内容的交通职业道德,切实树立交通运输行业“道德标杆”,积极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行业文明服务水平。

爱岗敬业是关键。要求广大交通从业人员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交通行业为全社会提供交通基础设施和客货运输服务,交通工程建设关乎百年发展大计,客货运输服务惠及千家万户,要求从业人员要敬重自己的本职工作,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切实履行岗位职责,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为保证工程建设和运输服务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诚实守信是基础。要做到诚实、诚恳,讲信义、守信用。交通行业倡导并实践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要着眼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近年来重点抓的农民工工资支付、出租车司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等),健全诚信机制,强化诚信意识,做负责任的行业、负责任的部门和负责任的岗位,努力提高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和信誉度。

服务群众是目的。服务是交通的本质属性,做好服务是交通发展的突出主题。要通过开展文明单位、示范窗口和岗位标兵建设活动,大力推行热情服务、周到服务、规范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做好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奉献社会是根本。交通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广大交通从业人员要将奉献社会作为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立足本职工作,以宽广的胸襟和坦荡的胸怀,以自己的才华和汗水真情地反哺人民、回馈社会,以奉献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肯定。

立德,就是要把交通修养、道德文化建设贯穿到广大交通职工做人做事全过程,做到决事一板一拍,处事以心换心,做事用心用力。

(二)创牌

交通文化是支撑行业发展的软实力。如何把软实力转化为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硬动力,着力点就是创牌,重点围绕行业建、管、养、运四个大系统,创立独有的文化品牌和“道德标杆”,在行业内人人熟知,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同时,真正把交通修养、交通职工的道德力量转化为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

建设系统要创立“筑康庄道,架民生桥”的文化品牌。自古以来,修桥铺路就被视为大善事、大好事。但人的生命有限,而修路架桥的事业无限,所以要在交通建设单位和部门中倡导“人生能修几条路,少留遗憾多创优”的理念。把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事业结合起来,从修路是锤炼人生价值、培育优秀品格、塑造团队精神的高度。

路政系统要创立“依法护路,路畅人和”的文化品牌。公路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国家是其产权所有者的特性决定了路政部门作为其维护者,依法履行好维护好路产路权的权力。路政作为交通行政执法的窗口单位,必须把依法行政作为基本要求,不粗暴执法、不以罚代管,而是追求程序正义、实体正义,让执法对象在和风细雨中自觉纠正违法行为。

养护系统要创立“用心养路,路平人安”的文化品牌。从物理层面而言,修路是基础,养路是关键,“养”是“建”的延续,是“建”的巩固。建设的成果需要养路人的劳作来减缓损害的速度,通过采用各种科学手段降低养护成本,保持公路的完好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由于养路的周期远远大于建设周期,也就衍生出养路的文化意义——“养路养人品”,养路是对养路人意志的磨练,是对养路人人品的砥砺,最终以“路平人安”的形式,表现“好人养好路,好路养好人”的辩证统一。

运输系统要创立“快捷便民,安全舒适”的文化品牌。运输是实现人和物空间位置变化的活动,因为有运输需求才会产生建设与养护的需求。运输包括客运和货运,二者的共同点是追求安全和快捷,在此基础上,客运侧重于舒适,就是要变“走得了”为“走得好”;货运侧重于便民,就是货物中转环节尽量少,力争实现转运“零对接”。

创牌,就是要创立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文化品牌,带动交通文化建设,使全行业学有榜样、追有方向、赶有目标。

(三)聚力

聚力,就是唱响行业一首歌,以《彩云之路》为主线,唱响行业主旋律。

歌中这样唱道:七彩的云霞,七彩的梦,七彩的大地是家乡。沟通日月铸通途,飞越天堑舞巨龙。枕着古道的铃声,找寻心灵的渴望。奉献青春的笑容,吟唱幸福之颂。

长长的大路,长长的情,长长的彩练达四方。路绕三江架彩虹,挥动玉带天下通。踏着历史的天路,畅想高原的情怀。牵着希望的春风,迈向金色之梦。

在每一位云南交通职工心中,都有一个强烈的心声:如果有一个地方最让我魂牵梦萦,那就是彩云之南;如果有一份事业可以让我们付出一生的青春,那就是交通运输事业。

这首歌生动地诠释了人与路的这份永世情缘:人与路互为依托,又相互鞭策,其中有多少付出和收获,有多少追求和体现。交通事业中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升华的价值,沉淀出了特别的交通精神。

这首歌中跳跃而出的字眼充满豪情和灵感:天堑、巨龙、古道、铃声、彩虹、玉带、天路……与之相对应的是青春、心灵、笑容、希望、情怀和梦想,既深深烙上了云南印记,又真真切切饱含着交通行业的鲜明元素。这首歌所传达出来的云南交通人的风采,既执着敬业、乐于奉献,又乐观豪迈、温情浪漫,因为我们“枕着古道的铃声,找寻心灵的渴望”,因为我们“踏着历史的天路,畅想高原的情怀”。

《彩云之路》是一首歌,也是云南交通人的格言。

(四)铸魂

铸魂,就是树立一种价值理念,以“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交通修养来体现交通人执着、担当、智慧的交通情怀,展现交通人先行、安全、便捷的交通品质。

“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在云南公路事业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下,公路行业的存在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决定了公路人群体和个人的心理、意识也随之产生了巨大变化,自发的群体心理和个人心理逐步提升为自觉的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形成了指导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有自身特点的思想文化和群体精神),积极地反作用于公路修建与养护。人路合一,路人不分,路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 逐渐萌生出了路性、路品、路德、路魂的文化载体。2003年,把公路行业的这种群体意识即价值体系归纳为“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作为公路行业“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公路局全面落实“12435”发展思路和“五字”工作目标,实施“321”工程、“7+1” 协调发展和职工“百元增资”计划中凸显了良好效果。08年以后,“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逐渐成为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广大职工熟知、践行的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并得到省委学建办、部文明办的认可和推广。前两句是在交通运输厅工作时期提出的。2011年8月以来,结合对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提出的“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的云南新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先后提炼了“谦诚厚德,当好先行”、“谦诚厚德,交融通达”、“谦诚厚德,通达交融”,“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2012年12月,与“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合并为“以‘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交通修养来体现交通人执着、担当、智慧的交通情怀,展现交通人先行、安全、便捷的交通品质”,并在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列为交通道德文化建设的课题进行重点研究。

“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 是云南交通文化特别是职工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云南交通人的道德标杆。这四句话所赋予的交通修养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更是交通人人生之路上的一切。要把这四句话当作云南交通人立身的基础、立业的根本、立德的准则、立志的源泉,引导大家全心投入云南交通事业,凝聚大家力量攻坚克难,激励大家实现自我价值,赢得社会尊重,找到心灵归属。

“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作为云南交通人特有的精神文化人格,大到人生观价值观,中到道德行为,小道个性习惯,既是交通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交通人的道德品质,还是交通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交融是精髓,通达是核心,谦诚是态度,厚德是品格。“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的精神内核:一是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交通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交通行业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是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其他行业难以模仿的技术和能力。二是云南交通人的共同基因。“云南交通人”是一个共同的称谓,也是一个具有共同精神特质的群体。把一个人生命置于一项永久的事业中,融入一个具有共同精神特质的群体中,他的生命和意义将伴随事业的成长和群体的壮大而被无限延长与拓展。伴随着云南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交通人群体逐渐形成壮大,就需要培育云南交通人的共同基因。三是云南交通人的精神坐标。云南交通的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落后走向先进,是一条震荡的、无限向上的曲线。伴随这条曲线所产生的向上的、进步的、有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内核,就是云南交通人的精神坐标,其作用表现为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的时代内涵:交融,交汇融合,和而化之为交融,也就是人与人通过路实现相互交往、物质产品交流和文化与文化实现融合。通达,通行到达,人迹所及为通达,也就是要解决有路可走的问题。通达的程度决定了交融的质量。谦诚,是一种态度。谦,就是谦逊、谦卑,就是对待成绩不满足,不固步自封,始终保持超越的态度。诚,就是诚信、诚实,就是敢于正视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诚恳的态度。厚德,是一种路径。“德”,就是符合发展规律。厚德,就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交融交谦诚,通达通厚德”的升华与创新: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巩固和发展这一核心价值理念,要靠交通人实践和培育,也就是“体现交通人执着、担当、智慧的交通情怀,展现交通人先行、安全、便捷的交通品质”。要靠良好的行业风气和道德力量来保障和维护,也就是“畏天畏地畏百姓,多仁多德多贤良”。要靠交通文化来深化和发展,使之成为职工和行业的文化自觉、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也就是“内固其本,外化其行”。

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修路、养路是特征,人生、人品是境界。“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逻辑关系:路,专指现代意义上通行汽车的公路,也借指人生之路。修人生,就是在修筑公路的艰苦奋斗中修人生之路,修人生的价值,修出智慧的人生。养人品,就是在公路养护中加强自身修养锻炼,塑造良好的品质形象。通过修路养路,逐步调整和完善交通人的人格特征,建立更加切合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需要的性格、思维和行为体系。“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哲学内涵:用三句话来作注释,“先把思想之路修通,才能实现路通之价值”,就是交通人要有科学的思想,修路必须先修身,养路必须先养心。“高怀见物理, 和气得天真”,就是交通人要有和谐的理念,努力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公路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天地交而万物通, 陆水畅而百业兴”,就是交通人要有责任和服务的意识,抢抓机遇,为桥头堡建设就是提供得力的交通运输保障。“修路修人生,养路养人品”的文化发展:其文化张力与可能,有着三重境界,虽为一生之事,但主要通过“人生黄金三十年”即30至60岁来彰显和展示。第一境界是修路与养路,属于物质基础,就是前十年重技术、打基础、显专长,是确定自我的阶段,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修身与养心,属于生活积累,就是中十年重文化、养品味、显智慧,是认识自我的阶段,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修人生与养人品,属于锤炼提升,就是后十年重修养、塑人格、显魅力,是超越自我的阶段,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执着、担当、智慧的交通情怀。执着是意志,担当是责任,智慧是行为。执着,就要正确对待成绩,正视发展问题,正心推动发展,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注重把握中央政策、把握省领导要求和把握社会诉求,增强政治意识;注重现状分析、区域分析和前景分析,提高行业眼光;注重思想高度、实施深度和影响广度,拓展战略思维。担当,是云南交通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追求,具体表现对所从事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大力弘扬奉献精神。智慧,是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可以分为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要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发展,用科学的思维统一步伐,用科学的思路推动工作。

先行、安全、便捷的交通品质。先行是支撑点,便捷是关键点,安全是着力点。先行,就是要突出交通运输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四网四节点”,即:高速公路网、国省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路水联运网;即物流节点、人流节点、站场节点、港航节点建设,构建“布局完善、功能协调、衔接顺畅、高效低耗”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突出交通运输的先导性作用,坚持“一化一引领”,即城乡客运一体化、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突出交通运输的服务性作用,实现“二站连五区”,即客运站、货运站;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边境口岸经济合作区。安全,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永恒主题。交通科学发展首先是安全发展,只有安全发展才有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质量、发展的效益。没有安全,发展就失去意义,就不可持续。要重点推进生产安全,突出抓好质量安全,精心打造政治安全。便捷,就是要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一是解决有路可走的问题,从数量上满足交通需求;二是解决有好路可走的问题,从质量上满足交通需求;三是解决水运发展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交通文化作为一种事业情怀,一种道德力量,它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可低估。交通文化建设,要树立在发展推进交通修养中找准新定位的认识,通过积极推进交通修养,更好地服务交通运输生产力的发展;把发展推进交通修养作为构建和谐行业的新途径,让交通修养成为广大从业者的共识,形成“同心文化”;把发展推进交通修养作为行业文化阵地建设的新选择,发展推进交通修养不仅能够更好的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激励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且能够有效占领行业文化阵地,增强交通运输行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交通青年是行业发展的未来,是交通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交通修养的践行者。交通青年要努力做到自谦而不自卑、自悟而不自扰、自重而不自溺、自修而不自封,共同谱写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的新篇章。正如总书记今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的:广大青年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第三篇:思考、创新、实践

《思考、创新、实践》

新学期寄语: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攀登理性之巅,没有一躇而蹴的捷径,只有奋斗拼搏,学好一门知识,不是只学懂,学会,还要学精、会做。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适用人才!

新学期计划

在这新学期来临之际,我们也从过节的快乐中走出,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因此制定这个学习计划。

1..应该先纠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拥有好的心态,就会拥有好的成绩!

2.在语文上,想些办法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不能只想课内不管课外了。数学,不能只明白课本上的习题应怎么做,课外再花一些时间来钻研和多做一些练习。上课仔细听讲,弄懂每一个问题,作业及时完成,追求质量和速度。早晚多听读外语,多积累一些单词,提高英语各方面的水平。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科学安排时间,要把每一点一滴宝贵的时间都抓紧。新学期,新打算,也为新的目标努力

名人名言:

1.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作者:华罗庚

2.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3.作者:法布尔

咏春诗:

游园不值叶绍翁-南宋咏柳[唐]贺知章

应怜屐齿印苍苔,碧玉妆成一树高,小扣柴扉久不开。万条垂下绿丝绦。

春色满园关不住,不知细叶谁裁出,一枝红杏出墙来。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联:

1.春到千家同致富;2.社会和谐歌德政;

福临万户共迎祥。国家安定颂尧天。

3.一年四季风光好;4.社会和谐百业兴旺;

万户千家幸福长。春风得意万象更新。

第四篇:干部管理工作创新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新任务给干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干部管理工作,必须在干部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形成一套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干部管理体系。

一、必须创新干部管理理念。一是实现由强调服从意识向鼓励张扬个性和强调服从并重的转变。过去,组织部门在考察干部时过多看重服从,提倡少说多做、服从为先,使部分干部形成了“

沉默是金”的观念,虽然也发现了一批实干家,但客观上也对干部造成了一些压抑,使部分干部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激情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迸发,无形中埋没了一部分人才,给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隐性损失。要在强调讲政治、讲大局、讲服从的同时,更多地倡导干部注意展示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激活人的深层活力和创造力,使干部的聪明才智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对干部最好的保护、最大的珍惜、最有效的开发。二是实现由注重褒扬成功向宽容失败和激励成功并重的转变。过去,对待干部普遍存在着一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认识误区,注重赞美成功者,却冷落了失败者,违背了人才的成长规律。只要我们对人类历史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人类的进步,科学地发展,不单是成功者所创造,也凝聚着无数失败者的付出和贡献。从社会发展来看,前人在探索中的失败为后人的成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后人的成功大多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社会在无数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共同推动下,才实现了文明进步。从人生来看,人的一生网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很多成功正是通过无数次失败的积累才得以实现,从而创造出人生的辉煌。可以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要不仅给成功者以肯定和褒扬,还应给失败者以宽容和关爱,这是对干部管理的一种理性回归,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是对失败者的一种激励,是对成功者的一种提醒。三是实现由一味强调严格管理向呵护关怀管理和从严管理并重的转变。过去一个时期,组织部门或许是为了树立一种权威、一种威严,对干部的管理严厉有余,呵护关怀不够,以致在组织部门与干部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门。要在强调对干部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倡导对干部更多地实行人性化管理,多一点人文关怀,从而进一步打开与干部之间的那扇门,实现零距离接触,营造一个使干部倍感亲切、倍觉温暖的人文环境。

二、必须创新干部管理机制。一是坚持用制度管人,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在制度建设上,要体现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精神,使建立的制度更科学、更民主、更符合改革、开放、发展的实际。同时,不仅要制定出好的制度,更要解决好过去重立规、轻落实的问题,切实提高落实制度的执行力,严格做到尊重制度、遵守制度、执行制度,使制度成为组织工作的准绳。二是坚持按程序办事,提高程序的到位率。目前,有关干部管理的制度已经很完善,但为什么在干部的选拔上仍然会出现选人失察的问题呢?关键是程序执行不到位,不按程序办事,再好的制度也难以落实。如在干部的推荐上,本应按照自下而上的程序进行,但有些地方却由领导钦定,逆向运作,到下面征求意见只是走走过场,造成所了解情况严重失真,违反了推荐干部的程序。又如对干部的考察本应公开进行,有些地方考察还是公开进行,但考察的结果却不向社会公告,使社会监督成为一句空话,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要坚持程序原则,强化对程序运行的监督,确保程序执行到位,为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避免选人失察构筑一道严密的防线。三是坚持按原则办事,强化原则的严肃性。强调给干部更多的人文关怀,但不是无原则的关怀,必须是在坚持原则前提下的关怀。对干部要做到宽严适度。宽,就是给每名干部提供同样的机会、同样的舞台,不耽误人、不埋没人。严,就是用同样的尺度衡量人,用同样的标准选拔人。严是宽的保证,没有严,就失去了公平。因此,必须铁面无私,严格按原则办事,给每名干部提供平等的机会。宽是严的结果,只有做到了对每名干部的严,才能真正体现对个人的尊重,就是对所有干部的宽。

三、必须创新干部管理方式。一是在干部管理的思路上实现由非理性走向理性。近年来,尽管组织部门在改进工作、创新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但制约干部成长成才的陈旧观念仍然存在,如干部选拔的学历论、资历论、梯级论等,人才的优化组合、有序流动依然存在障碍。要用理性的思维和眼光思考干部工作。面对经济竞争全球化、人才竞争国际化的新变化、新挑战,必须打破传统的干部管理模式,大胆探索干部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着力构建一个唯才是举、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干部管理机制,使更多的人才聚集在党的周围,尽情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在干部管理的运作上实现由神秘走向透明。过去,组织部门一直把干部管理工作看成一项非常严肃、高度保密的工作,使干部管理工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要及时把组织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结果向社会公开,把组织工作的方针、政策、程序及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向社会公开,把组织工作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进一步提升干部管理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和群众公认度,促进干部管理工作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三是在干部选拔的方式上实现由封闭走向开放。长期以来,组织工作一直处于封闭运行的状态,外界知之甚少。但越是保密的事情,越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特别是在干部的提拔重用上,组织部门越是不公开,社会谣传就越多,以致个别地方出现了不少的“社会组织部长”,搞得社会上谣传四起,严重损害了组织部门的形象。要让组织工作走向阳光、走向开放、走向社会,为干部的选拔提供一个更开放的舞台,为社会评价人才、民意举荐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五篇:宜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宜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宜宾市政府研究室

去年2月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决定用五年时间,组织实施以“城市容貌治理工程、城市环境改造工程、乡镇整洁工程、乡镇容貌治理工程、村庄清洁行动、村庄庭院美化工程和开展完善设施年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城乡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一、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去年年初,市委三届六次全会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八项民生工程之一进行安排部署。市政府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的1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协调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各区县迅速行动,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落实了具体承办单位和人员,安排布置了相关工作。市政府还及时下发了文件,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与各区县和市级部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广泛宣传,各区县纷纷召开誓师动员大会,采取发放资料、张贴标语、办黑板报和墙报、设置广告牌画等多种宣传形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一年多来,全市先后召开各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动员会50余次,出动宣传车160多台次,发放宣传资料48000余份,制作简报162期、各类标语1087幅、大型广告牌32块,媒体宣传172次。同时,还先后8次在各区县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业务培训,多次召开现场会对正面和反面典型进行深刻剖析,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强化督查督办,加大激励约束和效能问责。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奖惩办法、考核办法、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行政首长巡查制度、联络员制度、各成员部门的职能职责、城乡环境(包括县城、场镇、村社)检查评比标准及评分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在目标考核中,对完成任务好的区县,由市政府分别奖励一等奖30万、二等奖20万。同时,还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由市纪委、市监察局和市效能办牵头,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督查督办。去年,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力,兴文县1位小学校长被撤职,高县城管办、工商局、庆符镇等3个单位和筠连县2位乡镇主要领导被问责,江安县红桥镇镇长在全市现场会上作检讨。

(四)狠抓典型,严格整治脏、乱、差。全市各级认真开展全民参与的卫生大整治活动,清除卫生死角752处,清运垃圾3836吨,拆除偏棚3280个,清除“牛皮癣”12万余条,较好地扭转了脏、乱、差现象。加大城乡容貌秩序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城区及乡镇车辆停放、摆摊设点和垃圾清运,清理乱搭棚伞、占道经营、乱贴乱画等老大难问题,均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同时,市和区县互动、部门联动,集中开展了违法危险建筑专项整治行动,去年5月以来,全市共拆除违法危险建筑5.75万平方米。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务员小区居民违法危险建筑问题,多部门协作配合、联合行动,对小区85户违法建筑进行了规范整治,目前已完成70户整治。

(五)加大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我市投入上亿元专项资金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进行集中治理,对旅游公路沿线进行了风貌改造。加快推进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南岸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并投入运行,黄家沟、锁江石污水排放口整治工程全面完成,投入5000余万元强力推进杨湾污水处理厂和3个县城污水、垃圾处理厂(场)建设,城镇功能不断完善。投入3000余万元整治中心城区小街小巷和绿化零星改造,对部分损毁的市政工程进行了维修改造。投入4400余万元用于农村改水改厕,建成饮用水窖97107个,改厕49.08万户,受益人口达398.8万人。各区县对河道、下水道、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清淤和整治,对城镇人行道和街道进行了平整硬化以及绿化亮化。据统计,我市10个区县新增环卫工人315人、垃圾清运车55辆、垃圾处理场1个、垃圾池(箱)4452个、垃圾中转站5个、公厕12座、保洁车324台。

(六)认真贯彻落实刘奇葆书记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我市收到省川机发665号明电后,迅速召开了贯彻落实奇葆书记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并对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后,由市政府办牵头分4个组对中心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进行了全面督查。随后全市各级机关干部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扫除,由市纪委和市效能办牵头,分5个组深入各区县,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全市上下积极行动,在很短时间内再次掀起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新高潮。

二、存在问题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城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去年受抗灾救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力度还不够,离省市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工作发展不平衡,各区县、乡镇之间的差距较大,特别是边、远、小的乡镇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城中村、社区及城郊结合部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多数乡镇没有农贸市场,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现象普遍;垃圾池、果皮箱、环卫车、清运车等环卫设施不足;生活垃圾处理点、堆放场不规范、不标准,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管网建设滞后;多数乡镇经费保障困难,管理人员和清扫保洁人员不足。三是督查力度还需加大,市上到区县督查还偏少,解决问题的力度不够大;区县到乡镇督查也需加强,一些乡镇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四是工作机制不健全,虽然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机制,但在长效机制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奇葆书记近期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及省上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督查督办工作力度,促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

(一)加大工作力度,严格督查和责任追究。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以市级各委口为单位,认真组织开展对本委口各单位的督查督办,切实落实环境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市纪委、市监察局和市效能办将加强对市级机关各部门、各区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通报工作开展情况。严格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考核和奖惩,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突破难点,努力改善和提升城乡环境质量。针对前期开展督查工作发现的难点和关键问题,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镇违法危险建筑清查整治力度。对照卫生城镇、文明城镇的工作要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问题,以公路、铁路、河流沿线、农贸市场、偏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开展有声势、有影响、有效果的集中整治,彻底清除卫生死角。按照下达的目标任务,在继续抓好“城市容貌治理、乡镇整洁、村庄清洁行动”三大工程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城市环境改造、乡镇容貌整治、村庄庭园美化、公民素质提升”四大工程。

(三)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进一步充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构,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监管到位。在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方面下更大功夫,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机制,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章可循,并长期坚持下去。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宣传,做到电视每周有图像、报纸每周有文字、电台每周有声音、网络每周有报道。加大财政资金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这项民生工程的投入,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环境的改善提供必要的保障。

下载杭州市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创新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杭州市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创新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宜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宜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宜宾市政府研究室去年2月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决定用五年时间,组织实施以“城市容貌治理工程、城市环境改造工程、乡......

    交通工程效能监察的实践与思考

    交通工程效能监察的实践与思考1998年开始杭州市交通局在市纪委监察局的帮助指导下,对其管辖建设的总投资70个亿的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实施了全过程效能监察。经过近5年的实践,成......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实践与思考

    劳模创新工作室总结 为了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2008年以来,市总工会紧紧围绕我市沿海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进一步弘扬劳模时代精神,发挥劳模示范、引领和辐射......

    创新目标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目标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目标管理被誉为“管理中的管理”,即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实施目标管理,以目标管理的绩效来评估管理人员,把目标任务落实到每位干部职工身上,这种成......

    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为有源头活水来 ——山东港湾建设集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侧记 今年以来,山东港湾建设集团以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和突破口,探索新方法,培育新风尚,积极创新思想政治......

    创新与思考

    我对科学课高效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感悟 湖北省枣阳市新市镇中心小学习辉 电话:***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课是以实......

    关于居住小区停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居住小区停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在90年代以前,中国的城市并不存在机动车的停放问题。这就使得城市规划对于机动化的发展及其影响估计不足,规划难以到位,停车设施建设跟不上机......

    杭州市人才专项资金投入和产出的实践与思考

    杭州市人才专项资金投入和产出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钱塘理论 杭州市委人才办副主任 徐国联2005年,市委下发了《杭州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委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