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关系淡漠的原因分析和对策(五篇)

时间:2019-05-15 02:5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师生关系淡漠的原因分析和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师生关系淡漠的原因分析和对策》。

第一篇:高校师生关系淡漠的原因分析和对策

摘要:大学师生关系既受到社会关系制约,也受到 教育 规律 的制约。随着社会 发展 和时代的变化,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旧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和矛盾应运而生,大学师生关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生成才、促进教师个人魅力的辐射和渗透、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现状的研究,探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提出构建良好大学师生关系的对策,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师生关系;分析;对策 0引言 大学师生关系影响高校师生之间教育信息的相互传递,影响教育的氛围,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绪和心理,从而影响学习教育的整体效果,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师生关系是使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大学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在我们这个一向把师道尊严看得无比重要的国度里,曾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如今发生了许多令人惊讶的“教师门”事件。为什么大学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这样,即使只是个别现象,也是不应该出现的。这种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就我个人的所知和看法谈谈导致高校师生关系疏远的六种因素。1.1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如今的高校面临着市场 经济 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学校忙于找资金、扩专业、建校园,强调硬环境的建设,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对教学过程的掌控又过多依赖于课堂秩序的维护,而对如何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构建生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很少关注。师生之间的关系仅限于一间教室之内,没有沟通的氛围,没有沟通的渠道,没有沟通的内涵,只要把学生招进来送出去就万事大吉,大学没有了大学味。1.2制度设计的偏差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不实用的东西现在很难有什么市场。大学开的那些实用课程和不实用课程,学生选修和学习不实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从教师这个角度,说不关心学生,不希望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对的。但客观地讲,有这个愿望未必有这个可能。如今教师要评职称,要提高待遇,强有力的指挥棒就是科研成果、项目、经费、获奖等,而这些是不能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靠自己去挤时间,去拼命,去积累,至于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给学生作有份量的学术报告,给学生做学术辅导,评职称时都是不可能拿到桌面上来的。因此在这样的指挥棒下,教师也只能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做与利益最相关的事,其他的事情能放则放。所以说,有的学生说很难见到老师,难就难在这里。1.3大学学术精神的衰退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是出思想的地方,也是影响几代人精神的地方。但观今日之大学,行政色彩浓厚,官本位意识强烈,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有限的资源被错误地配置。从“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的传统师道,变为单一的“授业”,师道由此转型,而师生关系也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撑。实际上,“传道”、“解惑”正是师生沟通增进感情的最理想渠道,多重压力之下,很多教师不愿再主动肩负这个义举。这把渐行渐远的高校师生关系推向深渊,成为大学病态的症结所在。教育一旦成为赚钱的机器,这使得教育的性质和教育心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可怕的。学生们觉得自己是花钱换取知识,就会向学校和教师提出服务的要求。这种交易性质思想使得传统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道观念受到冲击,师生关系日渐冷漠。1.4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不能满足学生的高要求教师自律精神的缺失致使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不能满足学生的高要求。在高校,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这块,部分导师只负责招而不负责教。学生愿意来找就找,不来找也不过问。这还算好的,还有的是从不主动找学生,没有任务,没有管理,没有要求,没有交流,让学生自生自灭。这种状况,一方面是教师缺乏自律,知识储备不足,人格魅力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主导角色逐渐淡化,缺乏创新能力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业务素质的提高滞后于学生从非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速度。1.5教与学过程缺少足够的互动教与学过程缺少足够的互动,导致老师困惑,学生麻木迷茫。许多老师都遭受过课堂提问无人应答的尴尬的冷场,长此以往,老师们也逐渐放弃了课堂提问,即使有需要跟学生交流的话题,也是按照名单随机提问了。最难的就是课堂讨论老师组织课堂讨论,经受过学生几次“软抵抗”:几十张年轻可爱的脸瞅着你,就是一言不发。下面的学生却对老师的良苦用心一点反应都没有。师生关系变淡,不仅仅只是课堂气氛疲软,师生交流减少,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兴趣被 网络 分流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老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都不够,很少注意到彼此的心理变化。1.6学生单一的文凭观割断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外部环境的诱导下,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对学术不感兴趣,对讨论提不起精神,对独立科研没有信心,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认为没有什么意义,目的只有一个,拿到文凭去谋生。这成了无奈的教学实际、教学潜规则。老师也是人,学生尊重他们,老师会把学生当成朋友。大学生中大致有五类比较特殊的学生:一类家庭富裕,攀比吃喝玩乐,引导校园消费;二类家庭贫困,课余时间忙着打工赚生活费;三类恋爱对象经常换,整日花前月下;四类:用功学习,准备考研,争取拿奖学金;五类:热衷于社团活动和学生会工作,风风火火努力入党。各类不同的学生各取所需。2以法制为基础建立建立 科学、民主、平等、和睦的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 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师生相互尊爱,才能真正谐和。尊其尊者,亲其亲者。我们应该尽快从以人情常伦为基础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建立以 法律 关系为基础的科学、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二篇: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分析(推荐)

摘要 当前,大学校园里师生间总体上体现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但师生交往频率不高,师生关系不够密切。师生关系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 问题,而这些问题 影响 和制约着 教育 功能的发挥,有碍于教育事业的顺利 发展。文章主要针对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 分析。

关键词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眼前目标都将落空。师生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能否落实。而师生素质的发展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双方的相互作用”。的确,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特别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还能促进大学生的交往与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大学生正处于 学习知识、了解 社会、探索人生的关键时期,处理好师生关系对其健康成长以及将来走向社会后的人际交往与事业成败的关系极大。但是,现在许多高等院校的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觉得师生关系冷淡,有时师生见面互不搭理,形同路人一般。笔者对云南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师生关系“很密切”的学生仅占4.0%。认为“较密切”的学生占17.2%,认为“较冷淡”的学生却占59.6%,而认为“很冷淡”的学生占19.1%。据另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较冷淡”的占到了74.1%,认为“很冷淡”的学生也占到了11%。可见,较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高等院校的师生关系是“较冷淡”的,甚至是“很冷淡”的。

在调查中,“在教学关系与非教学关系中,你认为哪种关系更重要?”有51.5%的学生选择“教学关系”,48.5%的学生选择“非教学关系”;“有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愿意找谁帮助?”有10.0%的学生愿意找老师帮助,55.5%的学生是找同学或同乡帮助,28.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5.5%的学生不愿求别人;“你在什么时候最想与老师沟通?”有15.1%的学生回答是“孤独、苦闷时”,20.9%的学生则回答是“在自己有了明显进步或取得优异成绩时”,41.5%的学生回答是“需求老师帮助时”,什么时候都不想与老师沟通的占22.6%;“你与老师交往、沟通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11.9%的学生认为“老师是教育与管理者,应搞好关系”,54.3%的学生认为“老师社会阅历深、知识渊博,与他们交往能学到许多东西”,19.4%的学生认为与老师交往能提高情绪和增强学习动力,14.5%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对“你周围的大学生在尊敬师长方面做得怎么样?”的回答中,有22.4%的学生认为“很好”,有65.5%的学生认为“还可以”,有11.2%的学生认为“不好”。

总体上看,当前大学校园里师生间“尊师爱生”较为普遍,大多数学生尊敬老师,老师也能普遍平等地对待、尊重和理解学生,但师生交往频率不高,师生关系不够密切。这种状况值得关注。

二、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存在问题师生间情感关系淡漠

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一般而言,人际交往的亲密程度交往水平成正比,而交往水平可以通过交往的主动性、交往的频率、交往中的情绪体验等来衡量。交往越主动、交往频率越高、交往中的情绪体验越积极,交往主体彼此的关系就越密切。如前调查所述,现在大多数高校师生都普遍感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在淡化,彼此疏远了,这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这种变化给师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学生不知道老师姓名,老师对学生也不太熟悉和了解,甚至师生在路上“相遇”也彼此“互不相识”。教师们普遍认为,前些年教的学生印象较深,可现在的学生毕业时还觉得“面生”是常有的事。而学生则认为除了与班主任或辅导员接触的机会稍多一点外,其他任课教师只是上课时见一面,课后便很难再“见面”。大学生除了遇到与学习有关的问题需要老师帮助外,其他的问题则很少有人会去我老师帮助,这反映出由于师生间交往时间、机会较少,交往渠道较窄,范围相对狭小,师生关系显得比较疏远和淡漠。“就 现代 教育交往来看,交往中的情感成份在减少,而情感淡漠的交往或完全祛除感情成份的交往却在显著增加。正因为交往情感性成份的减少,因而教育任务完成之时。往往也就是教育交往结束之际,教育交往成为即时性的、‘露水式’交往。

第三篇:当前高校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当前高校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庞艳蕾 沈月明(公共卫生学院09级统计学专业)

指导老师:沈浩

摘 要:大学生作弊现象越来越普遍,作弊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虽然每个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考试纪律,采取了各种手段和措施来惩罚作弊的学生,但是作弊现象始终不能销声匿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而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必须要防范大学生作弊。文章从学生作弊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进行了原因分析,并试着提出解决大学生作弊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健词: 大学生;考试;作弊;诚信;对策

1.高校考试作弊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大学里存在普遍的考试作弊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似乎只要有考试,作弊就总是会如影随行。作弊的形式也由以前单纯的夹带小抄发展为缩印笔记,配合高科技设备诸如手机、无线耳机,更有发展为大规模组织枪手替考的专业运作团队。作弊手段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了考试的公正性、严肃性和科学性,甚至影响到高校的校风、学风。同时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为选拔人才设置了障碍。为此,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曾多次发文,要求迅速扭转这种不正之风。各高校也积极展开行动,采取各项措施,但作弊之

【】风并未被遏制,反而愈演愈烈,还呈现出许多新特点。1

这些新特点主要包括:(1)作弊动机复杂化。在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双向推动下,学生的作弊动机各种各样,并且越来越趋于复杂。(2)作弊现象广泛化。考试作弊不再仅仅是差等生的特有行为,有不少成绩不错的学生也在考试过程中实施作弊行为。由过去的个别人的个别行为变成一群人的普遍行为。而且现在不仅连期末考试,普通的小测验有大面积的作弊现象,近几年来,省级、国家级大型考试也开始步其后尘。(3)作弊心态正常化。许多学生对作弊早已习以为常,既便被监考教师抓住也能做到脸不红、心不跳,其心态和被抓住时的表现确实令人汗颜。因此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所以研究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尤为重要。(4)作弊行为公开化。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枪手”和考试答案及复习资料“代理人”。同时社会对待作弊行为的态度上从厌恶到理解,作弊者从有羞耻感到无所谓进而感到自豪和满足。(5)作弊手段多样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段加上各种电子设备使考试作弊的手段更加多样。

2.高校考试作弊的原因剖析

2.1客观因素

2.1.1利益是诱导考试作弊的根源

考试作弊无非是为了取得高分,而利益便隐藏在分数背后。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考试就像一道龙门关,谁能顺利跃过,谁就有可能获得丰厚的利益。比如,升学、就业、评先进等都与考试息息相关。其中一些重要的考试还关系到考生将来人生理想的实现乃至工作收入、社会地位等等。其中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与否则与大学生的就业直接相关。特别是一些学校把英语、计算机考级与授予学位挂钩。其它如自考、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以及我们身边的各种考试也无不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于是在这种考试利益的诱导和残酷现实的压力下,很多考生不自觉地陷入到了考试作弊的漩涡里,并且越陷越深。-1-

2.1.2社会大环境中负面的影响

大学生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考虑事情简单、片面、乐观,自控能力相对较弱,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表面上看,考试作弊是一种校园现象,但深层追究,考试作弊却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社会环境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浮躁、急功近利的价值理念,如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严重影响着在校大学生,使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扭曲,造成部分学生反以考试作弊为荣的非正常心态。

社会上存在的许多不良社会风气如办事情靠送礼、拉关系;部分领导干部知法犯法、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合同违约和以权谋私等现象的时有发生也不可避免地对学生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使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对不当行为的耻辱感,表现在考试中便是不以考试作弊为耻,只以攫取分数为荣。此外一些家长和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及考试通过率,给学生灌输功利荣誉观念,却忽视了诚实守信思想的教育。

2.1.3学校管理和考核机制存在不足

当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是导致学生考试作弊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如下:一是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考试作弊说到底是一个诚信问题,屡禁不止且有蔓延之势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对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荣辱

【】观、是非观教育。2二是专业选择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这使得一些学生对所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并进一步导致其在考试的时候选择作弊的方式通过考试。三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问题。教材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相脱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与互动性,教学手段单一,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影响学习效果。四是考试机制不完善。首先,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基本以笔试为主,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试题机械,区分度不够,甚至考前划重点,全凭死记硬背。其次,考试组织不严密。有些考场布置欠科学,使作弊学生有机可乘。加之学生作弊手段花样翻新,欺骗性、隐蔽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监考教师有时也难以发现。再者,对作弊者处分偏轻。作弊学生一旦被发现,或者由于同情心理,或者出于均衡的考虑对学生“手下留情”,往往有系、部为之说情或隐瞒不报,力图降低处分等级,从而削弱了处分的惩戒作用。

2.1.4家庭教育的错误导向

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其取得高分方式和途径的关心,有些学生为了不辜负家长过高的期望,逃避家长的训斥而采取考试作弊的方式来提高考试成绩,来迎合家长心理。

有些家长给孩子灌输了混个毕业证的观点,甚至鼓励或者帮助孩子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合格成绩,因为他们有权、有钱,只要孩子能够顺利大学毕业,自己就可以利用手里的钱或权给孩子安排一个比较体面的工作。[3]

还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和偏袒孩子,不愿让孩子吃亏,给孩子灌输“太老实吃亏”的处世哲学,再加上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家长过于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对于孩子偶尔发生的不规范行为,不能及时制止,使得孩子诚信观念逐渐缺失。

2.2主观因素

2.2.1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失去了学习的目标,把主要精力有的投入到上网聊天、打游戏;有的投入社会工作,整天打工挣钱,并美其名曰锻炼自我;有的投入到个人感情中去,成天忙着谈恋爱等等。甚至少数学生懒惰成性,贪图玩乐享受,不思进取。由于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太少,知识储备不扎实,考试准备不足,但又想着投机取巧,试图蒙混过关。虽然对成绩要求不高,但凭自身的实力仍然难以完成考试及格和顺利毕业的目标。因而担心补考或重修,只好用作弊的手段来通过考试。

2.2.2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方面,大多数学校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奖学金的重要指标,学生为取得高额奖学金想方设法取得高分数,有的学生在预感到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在荣誉和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就甘愿冒险作弊。另一方面,无论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社会,大多偏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一些学生为了能得到各方面更多的认可,为取得高分铤而走险。

2.2.3对自己缺乏自信

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没有足够的自信,虽然平时也比较努力,但总是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不放心,觉得没有足够的把握通过考试,进而也想以作弊来作为保障。

2.2.4考试过程中的心理偏差

(1)从众心理:部分学生在考试中看见其他学生作弊而监考人员未发现或未予以制止,这部分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模仿他人进行作弊。

(2)不平衡心理:有的学生看到别人靠作弊侥幸通过考试并取得了好成绩.而自己认真学习分数却没有别人高,心理开始不平衡,进而也效仿别人作弊。

(3)哥们儿义气心理:考试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在考试前会求助于平时用功学习、复习较为充分的学生,以求在考试中得到一些“帮助”。被请求的这部分学生大多碍于哥们儿情面和讲求哥们儿义气,或者害怕一旦拒绝请求,同学关系会僵化等原因,在无奈之下作出在考试中传递纸条、替考等作弊行为,一旦被发现只能是害人又害己。

3.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探析

为了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的产生,必须对作弊行为进行严格防范和治理,同时改革考试方式和学习成绩评价机制。

3.1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高校来说,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下功夫。要从根本上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楼、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网络等硬件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尽可能给学生的自学创造条件。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管理队伍、行政制度等软件建设。

切实抓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更新与落实,要敢于淘汰那些严重偏离时代发展的课程。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可以说,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就业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各个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还应根据每个学校和专业自身的特点及学生未来就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相关课程。

同时,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实践环节和师生互动的内容,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摆正考试和学习的关系,真正做到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有了积极性,知识掌握了,面对考试胸有成竹,也就无需作弊了。

3.2 加强诚信教育和考前心理震慑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树立诚信的师德风尚。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教师首先要做诚信的模范,教师只有忠于职守、实事求是、言出必行、严谨治学,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完美人格。

每场考试前,监考老师应注意做好考前教育工作。用劝告、警告及举实例等多种方法对考生施加心理影响和震慑。培养、诱发考生的理智感、诚信道德感等积极的情绪情感。自觉抵制作弊行为,充分利用考生既想考得好成绩,又怕作弊被抓被处分的矛盾冲突心理。[4]

3.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克服虚荣、侥幸、赌博以及自制力弱等不良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考试。纠正大学生对考试本身以及考试不及格引起后果存在的错误认识.让他

们认识到考试分数并非衡量一个人水平高低的标准,并不能全面地体现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从本质上看,作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它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今后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作弊的负面心理效应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成长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此外,要做好考试期间良好心理的维护工作,针对部分大学生考前的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积极暗示、加强运动、科学用脑、转移注意力等方法缓解和消除其紧张心理,也可以积极寻求帮助、借助心理咨询甚至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确保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加考试,从而避免作弊念头的产生和行为的发生。5

3.4加强考试管理,健全考试机制

客观地讲,学生考试作弊,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很多高校教学内容陈旧过时,过多地强调以老师所教内容为标准的单一化考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不够。在教学方法上过多地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应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给学生提供多元的能力评价与展示平台。采取综合评定的方式,加大平时考察成绩的比例。如某一门课程的成绩可由课堂答问,中期小论文或小设计,课外作业,平日调查报告或读书报告,期末考试等几部分组成。[6]这种综合评定方式,既考察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可以避免学生在考试中的失误,减少学生期末考试的心理压力,可以使学生发挥出更高的水平,也会使那些具有投机心理和作弊动机的学生无机可乘。

再者,要适度加强考试管理的软硬件建设,健全考试运作机制。包括加大考试纪律宣传力度、完善考试组织监督机制、强化监考反作弊培训、加大技术监控力度等方面。在考试软管理与技术硬控制两个方面,围堵作弊的软硬漏洞也是关键所在。

总之,让学生意识到作弊是可耻的,同时也是有害的,这样可以减少作弊的发生。但要想根除作弊现象,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学校领导、老师的高度重视,这样才能维护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才的育人环境,促进高校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刘兴昕.大学生考场作弊的形式、原因与防治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10(6).[2] 宋桂,全洪流.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9).[3] 李滨.严肃考风与大学生良好学风的创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0(6).[4] 龙庆华,王杰康,自正发.高校诚信道德建设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5] 贾玉霞,姬建锋.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分析与对策[J].成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6] 朱忠祥,李智,孙家文.浅谈大学生诚信考试的养成[J].思想教育,2008(11).

第四篇: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日期:2009-11-06] 来源:四川大学作者:章 程 [字体:大 中 小]

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教育进步的长远大计。据统计,2009年中国内地约有65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走向就业市场,而与此相对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中国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就业市场萎靡。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客观而严峻地展现在政府、学校、学生面前。面对困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分析原因找寻对策,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我们认为必须从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入手,寻找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到应对的办法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第一,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中出口贸易受损严重,造成大量加工制造业企业倒闭。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透露,据初步统计,全国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供需比2007年年底为0.98,2008年第四季度则急剧下降至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1]。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2009年到高校招聘企业数量明显减少,招聘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尤以金融、房地产、制造等行业为甚。另一方面,个别企业权且没有大幅裁员或减少招聘人数,但他们对招聘人员的学历、素质要求却大幅提高,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

第二,持续的高校扩招与人才需求增长的不协调。“十五”期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总计是1090万人,而在“十一五”期间这一数据将达到2700多万,增长1600多万,增幅近150%,年均新增大学毕业生70至100万[2]。这期间,我国正处于人口总量高峰、劳动就业人口高峰和流动人口高峰等“多峰叠加”的人口高峰期。城镇劳动力逐年增加、下岗工人再就业以及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等等,将对全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持续压力。

第三,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我国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低、增长慢,发展相对滞后,大大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同专业之间就业率相差较大,专业的“冷热”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层次,造成大部分“冷门”专业

人才供求矛盾大,就业困难。另外一方面,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及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工资水平高,物质生活条件富裕,大部分毕业生都趋向于到这些地域求职,造成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人才供给过剩,而广大西部落后地区、农村艰苦地区却长时间处于人才短缺的状态。第四,企业用人观念缺乏理性,用人标准错位。正因为目前人才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大多数企业单位在进行校园人才招聘时一味追求高学历,过分关注文凭,提高就业门槛。这种学历歧视也直接导致了人才高消费和人才浪费。除此之外,用人单位还经常对性别、外貌、身高、生源地、工作经验等方面进行特殊限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二)人才教育培养因素

第一,培养内容、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或滞后。市场经济发展的在不断深化,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更新。虽然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然而高等学校由于以下原因却不能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和市场需求。这些主要原因有,有的高校有的专业教材内容未能及时更新,或更新不够,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有的教师重授学生以“鱼”而轻授学生以“渔”,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使高校的学习内容、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或者滞后的现象,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不适应社会建设对人才的要求的弊端。

第二,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根据2006年有关调查显示,企业最关心应届毕业生的条件依次是:个人实际能力(78.5%)、社会实践经验(53.0%)、专业方向、职业道德、表达能力,最后才是个人学习成绩(21.4%)

[3]。而当前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相对还不够,高校应联手社会、企业积极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

第三,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够完善。在高校几乎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但其功能几乎局限于对毕业班学生组织几场招聘会,等待企业与学生上门提供有限搭桥作用,统计就业率、上报就业率,甚至是为了完成就业率目标而忙碌。真正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入指导方面的功能非常之少,更没有开展诸如能力测评、综合考评、跟踪指导等服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人数不足,除了忙于事务性工作外,难以有精力开展深入的职业规划指导、咨询等工作,很多高校也未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的课程辅导。当然,此项工作已经引起各高校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正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推进。

(三)学生个体因素

第一,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择业观念狭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择业区域过

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各大型中心城市。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 调查报告”显示,2006届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比例分别为,北京(24.69%),中部和西部地区(仅为9.62%、7.39%)。其次,择业部门集中于外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外企、政府机关、国企作为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最后,在择业认识上,普遍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大学生普遍缺乏“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4]。第二,自我认识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明确。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认识,缺乏长远的职业思考。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在面对选择时左顾右盼,存在攀比心理,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感,不断在应聘与选择的矛盾中浪费机会、资源。

第三,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当前,很多企业在考虑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更看重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等这些“软能力”。而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少数毕业生性格上具有个性突出、为人自我、缺乏宽容、合作精神不强的特质;学习上重视课程、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其他能力的锻炼,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往往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践技能,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我们认为政府、学校、学生应该三位一体,全面切入,共同努力,才是可持续有效之计。下面我们从政策扶持、平台援助、长效规划、个体指导方面探讨就业指导对策。

(一)政策扶持

第一,户籍、档案、人事制度的改革。深化户籍、档案制度改革,降低户籍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束缚影响,尽可能考虑取消户籍在各区域的限制、地方保护性的户籍歧视,可喜的是政府已在尝试户籍的改革,减少档案关系给毕业生带来的麻烦;改革用人制度,促进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

第二,落实“三支一扶”政策,深化优惠、支持力度。加强宏观调控,创新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调控人才东西部合理配置,通过财政优惠、计划性、激励性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机构、农村、西部地区或欠发达地区以及艰苦行业就业。其中对到基层、西部、落后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必须加大优惠力度,及时兑现承诺,增强信任,促进良性发展。第三,制定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政策。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必须调整的今天,民族自主品牌急需尽可能多的创建,对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的鼓励政策可以有效推动毕业生利用已

有资源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营建规范的经济市场、政府服务,简化相关的创办程序以利于自主创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大学毕业生信用体系,强化毕业生的诚信教育与约束,为企业大胆招聘应届毕业生,大胆进行新员工的培训学习提供信用保障。

第五,落实高校学分制改革。我国高校很多都不是完全学分制,有一部分学生对高考时选择的专业,或是一知半解、或是听任家长意见,因而上了大学后,学习动力不强,对专业不感兴趣,进而对学习效果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职业定位。学分制管理、学分互认、专业调整等政策可以改善这类问题。

(二)平台援助

第一,校企合作职业创业实践、锻炼平台。针对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的现状,各高校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建,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有针对性培养人才,也可以提升大学生在课堂外的实践能力、认识社会机会。

第二,各高校就业科学化平台。目前,相当多高校的就业信息通过本校网络公布给本校毕业生,对其他高校的学生是封闭的,这是高校就业资源配置不科学的后果。对此,需要从宏观上推动,促进搭建就业市场化、信息共享化、资源配置科学化就业平台。

第三,深化搭建职业咨询平台。鉴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限于就业指导事务性工作的现状,我们认为需要深化就业指导功能,拓展职业指导规划功能,搭建职业咨询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职业规划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与能力。

(三)长效规划

第一,从基础教育开始职业启蒙教育的长效规划。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有的甚至工作了几年,仍处于为生活而工作的迷茫状态,至于职业热情、职业享受更无从谈起。其深层原因,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缺失职业启蒙教育,高等教育中也是近些年才零散提供几场不系统的讲座。由此分析,我们认为应学习国外的经验,从中小学就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更新家长、教师的观念,让学生能在学习成长的路上不断思考、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日后就业打下基础。

第二,大学专业、课程、内容的科学长效规划。设置市场调研机构,定期反馈市场需求变化,根据调查结果,宏观控制,科学有效地设置专业,控制招生人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结构,促进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能够与市场的需求有效对接。

第三,大学新生开始职业规划、职业测评、就业跟踪全程长效规划。在现实情况下,高

校应尽早全程化进行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职业测评、就业跟踪长效规划等工作,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学习实践课程,以警醒学生对就业、职业规划的思考,培养关注职业信息、注重综合能力、加强组织沟通、参与实践锻炼的良好习惯,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参与社会工作的适应力、发展力。

(四)个体指导

第一,动员宣传,转变观念,注重就业力自我培养。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缺失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因此需要对每个大学生个体尽可能更新传统观念,渗入职业规划教育的观念,提高自我需求意识,从观念的层面认同职业规划的必要性、有效性,并促进转化为行动力,加强学生对软能力不断提升的自我要求;更新对职业种类的客观定位、发展性的选择职业、自我期望的准确定位等评价观念。

第二,引进人才测量评价,提供客观依据。目前很多学生对职业指导规划只是略有所闻,但并未体验到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的有效性,尤其是非毕业生,加之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学生难以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认为基于现实,从引进人才测评,帮助学生认清自我特质、潜力,给予学生思考分析自我职业定位寻找提供有效的依据入手,推动职业教育、提升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困难的可行方向。

第三,结合学生实际,建立具体职业指导档案。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提供学生能力测评依据的基础上,需要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加强职业指导跟踪力度,给予学生建立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档案,并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变化,不断地更新指导意见,并反馈于学生。第四,增强心理调适,树立自信,培养豁达、积极、包容的性格。针对学生成长、学习实践方面必然出现的一些困惑与困难,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应给予学生耐心、全面的心理调适指导,调整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矫正对社会价值的理解、对现实职场生活的认识,坦然正视受挫困难的考验等,通过调适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业软能力等。参考文献:

[1] 温清浩.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世纪桥,2009,(8).[2] 中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70%高出教育部官员预期[N],第一财经日报,2005-11-17.[3] 狄成杰,朱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2006,(11).阅读:3084 次

录入:admin

第五篇:试论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的原因和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学校的的扩招,高校的腐败案件连续在媒体面前曝光。自此,人类最文明最圣洁的校园不断卷入金钱的丑闻中。一群高智商的知识分子在金钱的侵蚀下低下了高贵的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失去了最宝贵的操守。高教系统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大多根“基建工程”有关。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试分析了基建领域腐败的原因及防腐的对策。

一、高校基建腐败的原因分析。

1、高校的超常规发展,是高校基建腐败的根源。1999年国家允许的大学扩招是中国教研史上的一件大事。当时在办学方面,高校开始了超常规发展。而与招生人数同步增长的,是高校硬件设施的大幅度跟进。有资料证明,仅从1998年到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平均每年新建校300万平方米,大多数学校每年完成的基建工程量都在20万至30万平方米之间。新建、改建的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的面积超过了过去50年的总和。高校在短期内出现如此巨量的基建项目,无疑为高校基建部门提供了腐败的“温床”。

2、高校基建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在1998年《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条文中,国家承认了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地位。1998年至今,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厅对高等学校立项的计划文批复上都写有“自筹资金”字样。而高等学校“国家拨款”也从那时起,逐渐被“自筹资金”所取代。正因为基建资金来源从过去的单一渠道逐渐转化为多渠道筹措,高等学校对于“自筹资金”就有了新的理解,言下之意就是项目国家批,钱学校我自己筹,具体从哪里筹钱,如何用钱那我学校自己说了算。正因为高校自筹资金管理有其特殊性,使得学校在人们心目中“清水衙门”逐渐演变成滋生腐败的一个大土壤。这也注定了高校的基建腐败案件如“雨后春笋”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

3、高校领导权力集中,成为基建集体腐败、职务犯罪的新特点。

早在2013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校长和校党委书记接连落马,还有多名学校中层级干部被查。据悉,这些事件都跟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基建腐败有关。在高校教育系统内发生校长、书记接连落马的事件实属罕见,这也从侧面说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基建腐败有多严重。虽然中纪委早在2009年就已注意到高校基建腐败恶化的趋势,被查出的高校基建腐败案件越来越多,但是,面对日益张狂的腐败,有关方面也想了种种办法,采取了种种措施,遗憾的是,腐败并未伴随办法的愈益精致而嘎然而止,可见高校领导权力集中其本身就存在问题。

4、高校基建领导班子建设存在问题。

高校基建的分管领导或部门负责人,大多不是业务出身,不能够有效地对学校的建设工作进行把关。而高校在选人用人的机制上也往往不合理,能投机钻营者反而得到学校重用提拔,而他们的工作能力、个人文化修养也是一般般。正是因为这些人进入领导层,利用基建监管漏洞实施“权钱交易”。领导班子中缺乏民主氛围,基建“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据调查,高校领导社会经验相对较少,缺乏面对市场经济行为的必要经验,其法律意识也极为淡薄,侥幸心理和“人情关”使得这些高智商、高学历、高职务的知识分子,一步步滑向腐败“黑洞”而不自知。可见高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不是这些高校的领导班子光喊“空口号”,而应该使之发扬光大,持久下去才是硬道理的问题。

5、高校的招投标制度存在问题。

近年来,基建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而其中招标管理不当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工程项目审批,施工、监理,重要设备和材料的招投标,招标合同签订,款项支付,工程完工后的预决算这六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存在腐败的可能性。“其中工程招标环节是最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因为高校基建部门在招标环节中拥有独立权力,与此同时,基建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也由高校自己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督,这无形中导致了权力过于集中,为基建部门滋生腐败行为提供了土壤。

招标环节中的腐败行为通常表现为:基建部门的公职人员在收受相关利益人的贿赂后,以某种理由将招标方式人为地更换为议标,私自将工程承包给承包商,从而规避招标。反腐办案人员也总结了中国高校基建部门腐败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是:主要领导与腐败有染者越来越多;严重违法违纪的腐败现象越来越多;集团腐败呈现上升趋势;索贿受贿活动广为蔓延;招标职权的廉洁度普遍下降。我们从以上风险点进行分析,就是力求监管者完善招标制度,从而达到有效监控并化解工程、设备、材料招标与供应管理工作廉政风险的目的。

6、人性的弱点成为基建腐败分子职务犯罪的根源。

贪污与人性的弱点密切相关。从人性上讲,贪即是人性的优点也是人性的弱点。贪多贪高贪快贪逸,可以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可以使人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恶性竞争。据说,在高校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喜欢一个人,让他去管基建;如果你痛恨一个人,也让他去管基建”。背后的“魔咒”就是:管基建能让人以最快速度“富起来”,同时也会以最快速度“倒下去”。在基建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容易诱发腐败,很多官员往往抱着“基建生财”的想法,频伸黑手。究其原因就是监督制度的缺失使人性的两面性为腐败的产生找到了最好的根源。

二、高校基建工程领域预防腐败的对策。

1、加强对高校领导权力的内部监督,对校务政务公开的监督检查。

预防高校基建领域腐败,关键是要完善制度,挤压权力寻租空间,斩断腐败利益链条。首先,依法建立各项完整的工作程序,尤其是对涉及学校建设的重要事项、重大经济活动、重大额度资金使用、等各个环节,要严格按法律程序办,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的监督作用,确保各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次要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加强工程人员的流动。各高校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组织招投标等重要环节,设置两个以上工作岗位,并实行一人一岗制度,杜绝各环节间跨岗兼职现象。

学校应将校务公开工作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监查校务公开工作的情况。具体做法学校建立校务公开监督网络,监督小组在校工会设立校务公开监督电话,记录、整理师生员工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及时将反馈处理的结果:责成有关职能部门对存在问题期限进行整改。

2、加强高校基建财务审计,推行审计制度。

在全国高校中基建领域普遍存在着“外行管内行”的情况,很多高校分管后勤和财务的校领导不是专业出身。如此一来,不仅容易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而且分管领导极易因不懂财务知识,忽视财务风险而被财务人员蒙蔽犯罪,或有意犯罪。“懂得人知道风险,不懂得人不知道深浅。”高校作为一个经济体,大多数设置有内部审计部门,但多因为是内设部门,对学校各部门财务监管难有实际效果。据了解,全国100多所211工程大学,很难做到每年审计一次,所以,专家建议,高校应推行审计制度,特别是基建领域要加大审计力度,防患于未然。

3、加大基建工程招标制度的公正、公平性及透明度。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涉及一定数额后,要委托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负责招标,在学校监督人员的监督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开标前半小时随机抽取评标专家前来参加评标。“学校领导不可能插手评标过程,即使想参与,也不知道谁是评审专家,而临时收到的专家也不知道自己要参评什么内容,这直接减少了学校潜在的腐败问题。而对于一定数额的基建项目和维修项目等的二次招标,应由高校相关部门如基建、国资、检查、后勤、财物、审计和工会等共同参与,全程监督,防止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4、加强高校基建工程非招标采购管理的廉政风险点。

随着高校大批建设任务的结束,后建时代的高校基建工作,进入到少量新建工程和大批维修工程施工阶段。维修工程涉及金额小、项目多、任务零星,涵盖项目设计,鉴定、检测、施工、维修等多方面。由于金额较少、涉及不少跑、冒、滴、漏的紧急任务,项目采取非招标采购的数量较多,采购总量较大,动辄上千万。

从以上风险点分析,加强廉政监督,一是监督非招标采购文件的内容,再有各方面的技术人员一起讨论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文件,减少漏项和失误,促进文化的规范化与合理化。二是监督评标专家的挑选。保证从专家库中按时间要求随机抽取并确定评标专家、全过程跟踪监督,严格保密,为公正评标奠定基础。我们从分析非招标采购的不良状态入手,分别从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廉政监管等方面提出防范高校基建领域在非招标采购中进行职务犯罪的预设,力争使监管部门对这一监管空白地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全方位,不留死角的监管才能使高校基建真正成为“阳光工程”。

5、加强基建工程跟踪审计的违规查处作用,并严厉惩治资金腐败。

在基建工程领域,不管什么单位和什么人,其违反财经纪律和违法犯罪的行为,都只能或必须通过资金转移来实现。从实践上看,一些单位或个人为掩盖违法违纪行为,往往在资金流向上弄虚作假,甚至不择手段。从理论上讲,只要抓住资金流向这条主线,一切经济业务事项都是清晰可见的。因此,跟踪审计工作必须围绕资金流向这条主线展开。审计部门根据法定程序,采取适当的技术方法,便可主动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并不是等群众反映、检举或问题暴露出来了才去查,审计先期介入,所以发现问题比其他监督部门具有主动性。对于群众举报的基建腐败线索,高校审计部门也可充分发挥自身熟悉财政财务、精通查账的优势,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司法机关查办案件。

6、加强建筑市场管理,狠抓制度落实。

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机制,推行廉洁准入制度。所有进入建筑市场从事建设承包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接受廉政资格审查。对那些有行贿劣迹的,有建设行政主观部门对其设置“防火墙”,限制其进入建设市场参与工程建设承包活动。

7、高校干部要牢固树立廉洁自律意识,保持拒腐防变能力。

高校基建反腐仅仅依靠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制约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制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还依赖于人的执行,人的素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高校干部的文化素质和自律意识一般都比较高,但是人的弱性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蜕变过程,只有不断地对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到“警钟长敲”,才能保持高校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

三、试设想加大建筑企业“行贿人”的处罚力度,是否能切断高校基建腐败的“温床”?

现在许多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都源于“基建”,建筑领域的行贿活动相当普遍而突出。很多“行贿人”行贿并不是本意,而是一些有工程招标决定权的“受贿人”,不断“暗示”或“提醒”。这样看来,单纯靠建立建筑工程行贿人信息库来预防的作用可能是“治标不治本”。既然是预防和打击建筑行业的腐败,那么把腐败的源头直接定位“行贿人”,合适吗?从建筑企业的腐败案件来看,工程招标的漏洞才是为“行贿人”从事行贿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行贿人”之所以选择行贿,并不是钱多到没出花,很大程度上是不得不而为之。因为,你不行贿,即使你的建筑企业再有实力和诚信,工程人员素质再高,工程技术再过硬,也不能拿到工程。为此,有关部门把腐败的源头直接定位为“行行贿人”,可能并不能真正抓住反腐的“要害”。所以,如果建筑行业腐败的温床不除,各个环节不能“阳光操作”,“受贿人”横行,权钱交易,那么,“行贿人”就将永远存在,豆腐渣工程也将无法杜绝。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rruption cases in the face of the media exposure.Since then, the most civilized and the most holy campus of the people involved in the scandal of money.A group of high IQ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erosion of money low noble head, in the materialistic society lost most valuable personal integrity.Higher education system of all kinds of corruption, most of the root of the infrastructure project.Based on years of working experience,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corrup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fiel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orrup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 the University's ultra 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root cause of corrup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999 national university enrollment i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mon.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latively little social leadership exper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lack of facing the market economy behavior of the necessary experience and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is also very weak, luck and “relationships” makes the high IQ, highly educated, high duty of intellectuals, step by step toward corruption “black hole” without knowing it.Visible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masses and self-criticism of three fine styles of work, not the university leadership shout the slogan “, but should carry forward the and permanence is the hard truth.5, the bidding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problem.In recent years, the quality of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 the problem, with a complex social background and reasons, and the tender management is not an important reason to be ignored.Project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of important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of the bidding, bidding contract, payment,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budget and final accounts of the six link, each link there is corruption of the possibilities.”Which part of the engineering tenders is the most easily lead to corruption link", because i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ector in the bidding process with independent power.At the same time,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lso by the University 's own regulatory supervision, which virtually resulted in power is too concentrated, i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ector breeding corruption provides the soil.Part of the tender corruption usually show: i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ector officials after accepting bribes from stakeholders, for some reason the tender artificially replacement for negoti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of the engineering contract to the contractor to circumvent bidding.Anti-corruption investigators also.

下载高校师生关系淡漠的原因分析和对策(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师生关系淡漠的原因分析和对策(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师生关系分析

    新课程下师生关系分析 尹松刚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的极大丰富,......

    2013年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关于大学生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2010级计算机1班王绪佳10509026于福颖10509029 摘要:大学生逃课率居高不下,既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引......

    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大全

    内容摘要: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

    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人才流失的原因、影响及预防措施 一、人才流失的原因 纵观现代企业的人才流失,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类: 1、个人原因 因个人原因离职的员工,其大多是将企业当作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

    民主生活会原因分析及对策

    民主生活会产生原因及对策 三、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 一是理论武装不够。新形势下,政府办领导班子没有能够像重视抓经济工作那样,时刻注重抓理论学习;主观上对加强理论学习的紧......

    当代中小学师生关系现状分析与对策

    当代中小学师生关系现状分析与对策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学生和老师正是纷繁角色中特殊的两种,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师生关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师生......

    高校行政化的原因、弊端及对策

    高校行政化的原因、弊端及对策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广告部:发行部: 高校行政化的原因、弊端及对策 (柳曦 男 1986.10 汉族 北京 硕士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 摘要: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存在若干抑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因素,使城乡对高校毕业生巨大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