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的整改研究
体育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的整改研究 2012-11-03 原文来自:www.xiexiebang.com www.zixuekaoshi.net
第二篇:农村体育教师教育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研究
学校体育中心工作就是体育教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如何是检验一个学校体育水平的依据,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一:调整课时标准
就现在我们农村而言,尤其小学却没有全职体育教师,教师工作比较单一,学校安排体育课过于应付不得不上,即使上了也不能与重要学科同等对待,更有些教师认为体育课就是蹦蹦跳跳而已,只要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在操场上随便玩,致使每个星期课时都在20节课左右,还不包括课间操,早晚训练,很多教师精神上和身体都支撑不住,造成体育课“放羊”。
二:对全职体育教师重视不够
在每年评先、评优中,一群名单中为何难以见到体育教师的名字。职称评定结果,只有小学体育教师工龄在15年以上的也最好会排在中等,难道是体育教师不上进吗?或许不努力工作吗?人有脸、树有皮,每个体育教师都要干一番事业。最主要是体育教师存在一些偏见,以为四肢发达,大脑简单的体力教师,所以导致许多教师转交文化课,造成全职体育教师流失。三:提高体育教师待遇
农村体育教师得不到关心,每天早期晚归,为了训练学校的运动员连正常的早餐都吃不好,甚至连自己的妻儿老小都难以照顾,可没有一分钱补贴。原来还有每月9元的室外补助,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工资也逐渐上调了,可是室外9元的补助不翼而飞了。高级教师烤火费都比我们高几百,难道他们比我们怕冷吗?在教师上课比在室外上体育课还冷吗?我们辛苦训练出来的运动员,在区级运动会上单项成绩,“第一名或者第二名”的好名次,可是体育教师什么证件也没有。农村小学总人数400多人,全区竟大学校就不计其数,在这种环境下能培养个优秀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容易吗?谁知道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要花多少心血,尤其在农村学校没有任何体育设施情况下,只有体育教师心里明白啊!每年的体育教师证书少的可怜,领导每次都是精神鼓励,导致职称评定连个加分的荣誉证书都没有。四:体育教学设施落后
当前我镇连标准200米煤渣跑道都没有,更何况我们农村,基本都是沙土,遇到刮风下雨体育课教学难以设施,如果一场大雨过后,基本这一个星期体育课就泡汤了。由于经济条件困难,连一个普通用水泥铺的篮球场都没有。现在的体育器材,在教学中,由于人为因素,器材老化导致器材严重缺损,再加上场地不好,器材消耗很大,使体育教学内容难以落实。
五:家长不重视,技术难推广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上涨,孩子营养几乎超标,身体素质大打折扣,学校胖子很多,而且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为小学没有体育测试,因跟文化课考试成绩没有关系而被家长忽略,只要提到上体育课,孩子稍微累点,家长就会光临学校,说身体不舒服之类种种理由。在家长眼里体育课就是玩,不需要技术,而且考大学不考体育,在家长思想里,就是只要学习好,将来就会有好工作,在社会就要立足之地。有的家长当着体育老师的面就说,“在农村体育再好,还能进国家队啊!也只能是练出个好身体将来照样修理地球去,学习不好,什么都是浮云”。像以前学过的前滚翻倒立,技术性跑之类的运动项目现在只能说说而已。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离不开体育教学的,要想彻底改变现有农村小学学校体育教学的落实后的状态,并非是一两个人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但是我相信只要各部门和学校重视,体育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提高乡村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工作的重点之一。
第三篇:学校体育研究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在新的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在面对严峻挑战的形势下,体育要充分发挥它特有的教育价值,要实现体育课程的现代化,要促进学生体质快速增长,提升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当前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今日体育教师需要实现的重点问题。
一、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现实问题
三缺失: 体育教师基本功和真本事有缺失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修炼有缺失
体育教师专业精神和名优师资有缺失
四不能: 缺少新课程研究,不能有效的落实和实施
缺少课堂教学研究,不能有效的设计和驾驭
缺少学生研究,不能有效提高学练技能和教学质量
缺少体育运动文化研究,不能有效渗透和引领
五不会: 只会“上”体育课,不会“上好”体育课
只会“跟着”教材上课,不会“开发创新“教材
只会“想当然”备课,不会“科学落实”教学实效
只会“教”技术技能,不会“科学运用”教材教法
只会“常规”组织管理,不会“拓展延伸”课堂教学
十困惑: 困惑1:课程理念与文件精神
困惑2: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设计
困惑3:教学组织与班级管理
困惑4:教学评价与中高考
困惑5:教科研与教师成长
困惑6:阳光体育与学生体质
困惑7:运动竞赛与训练
困惑8:课程资源与开发
困惑9:教学方法与基本功
困惑10:体育文化与校园建设
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阶段规律
1、【适应期】是指刚刚走上教师岗位、工作1-3年,他们往往没有或刚刚取得初级职称,教学技能不熟练、缺乏教学的实践经验。
【主要任务】学会分析体育教材,形成基本技能与规范。
2、【熟练期】是指工作3-8年、有了初级职称或中级职称、教学技能比较熟练的教师。但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系统、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内容深度不够、对学生缺乏系统了解研究。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缺乏学科教学思想的教师。
【主要任务】解决教学特色形成、体育学科教学思想学习、教学问题的初步研究与探索。
3、【成熟期】是指工作10年以上、有了中级或高级职称、经验比较丰富、但教学尚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缺乏学科教学思想的教师。
【主要任务】解决教学特色形成、体育学科教学思想学习、教学问题的初步研究与探索。
4、【发展期】是指成为市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教师,他们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
【主要任务】解决教学经验与思想的总结、课题的系统研究和实验研究等问题,成为教学研究型教师或专家教师。
5、【创造期】是特级教师或专家教师,是具有潜力的学科带头人。
【主要任务】解决教育哲学思想、形成独特的学科教育理论、发挥指导引领培训作用问题,努力使他们成为教育家。
(二)体育教师成长的专业规律
1、专业规律1:汲取
之所以在同等发展时间和同样发展条件下,专业发展快于其他体育教师,除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较高外,在工作之余——注重对先进理论的学习,不断吸收优秀教育思想,丰富和提升自己,其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优秀的成功之源。
2、专业规律2:积淀
注重实践能力的积淀,能够提炼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使之转化成为习惯,进而融入工作方式与研究方式,真正与专业生涯相伴——久而久之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中体现出理论的根基。
3、专业规律3:转化
学以致用,以学促变,将微型课题研究引入常规的、常态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教科研的新成果——可以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开阔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视野与思路;将感性、分散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提高教学自觉性、逻辑性、预见性和理论性,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4、专业规律4:升华
善于思考和发现是体育教师专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总结,既看到别人长处,又突破自己局限,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三、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方略
(一)影响因素:
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学科环境是影响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自身环境是影响青年体育教师专业的内部因素。
(二)方法与途径:
1、构建专业发展的支点
在专业理念的指引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看到学生的进步、体会到人生的价值、感受到专业的力量,将是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最强有力的支点。
2、建立专业发展的保障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具有激励、鉴别和专业认证的功能。研制“专业标准”可以为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明确的目标,为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形成专业发展的联网
搭建常规教研、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的互动平台,使学科教学研究活动根植于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4、优化专业发展的环境
通过构建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实现对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引领和专业培训,在合作分享、反思对话的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与文化成果的共享,获得共同的提高和发展。
5、拓宽专业发展的平台
开展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展示展评,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青年体育教师队伍。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自孔子、墨子到宋儒以及近代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象山教育思想产生于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书院教育时代,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且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书院教育;象山教育思想
荆门有象山中学、象山小学,是以象山先生命名的。象山先生,姓陆氏,名九渊,字子静,号象山,八百多年前曾任荆门知军,南宋光宗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荆门知军任内,荆门老百姓世世代代怀念他,尊称他为陆夫子。象山中学、象山小学是荆门基础教育的两所知名学校,这两所学校的教师们,为发展荆门基础教育事业,学习象山先生的教育思想,“识义利公私之辨”,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曾创造了这两所学校昔日的辉煌。今天,在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侯,我们在这里同大家一起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问题。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知识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并处于中心的位置;知识制约并决定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水平,并且也成为一种产业;知识已成为权力的象征,成为影响财富、政治的最重要权力的来源。随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为抢占经济和科技的制高点,全球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以合作为前提,民族经济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日益取决于他国和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国际趋势的出现,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挑战,对培养人才的教育提出了挑战。上个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并提出了一份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认为21世纪教育应以“四学”为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
为了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教育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抓住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因为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往往都是从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决定“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大多数同志都将面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对我们的考验。这个考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既是光荣的,也是严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能亲自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这是我们的光荣。然而,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随之而来的是自己人格修养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这对我们来说,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能不能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接受考验,这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思想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三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目前,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在进行,预计2004年秋季,初中一年级将与小学一、二年级同时进入实验,2005年秋季,初中一、二年级将与小学一、二、三年级同时进入实验。
据新课程实验区的报告,实验教师的观念
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确立,“素质教育”的落实将成为可能。但由于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的差异,新课程实验所反映出的新情况也值得重视:
一、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留下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空间,教师如何利用这个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信念、理想、价值
观等,进行全面培养,开发个体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人格整体水平的升华,这对我们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存在着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和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
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出发,信息量大,呈现形式多样化,师生互动存在可选择性和开放性。这对智力发展有差异的学生来说,存在着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的矛盾。
三、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加强课程内容、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时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学校管理来说,存在着课时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
以上教、学、学校管理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解决?解决的唯一办法,只有提高教师(包括从事学校管理的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热点,上自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都给予了热情地关怀。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提出“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把注意力和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人格整体水平得到升华。
“素质”一词,指个人的先天秉赋(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获得的品质的统一。按照儒家的观点,一个正常的儿童,个人的先天秉赋是差不多的(性相近),素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后天获得的品质上(习相远)。我们的教育应营造适应青少年成长的最佳环境,开发个体身心潜能,促进受教育者人格整体水平的升华,造就一代当今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提出“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而言的,有些地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全趋向功利,教师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获取高分。学生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乏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缺乏丰富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只重视知识,认为只要有了知识,也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质。这种观点被逐渐强化,并且影响到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较多的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有的教师,虽然也重视能力的培养,却只停留在知识转化的层面,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主体,指价值意识体现内在尺度的心理表现形式,如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信念、理想、价值观等,这是个人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要求把以往重知识、重能力的教育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提高到更加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格素质的新水平上来。
“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吸取了几千来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自孔子、墨子到宋儒以及近代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阐明了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包括社会主义教育和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提出要从历史文化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中国,因为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造就了中国的文明传统。中国的文明传统不仅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乃至中国的发展方向,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曾考察欧美,他认为理想的教育应包括中国传统的孔墨精神,加之英人的人格教育,德法之专深研究,美之服务社会等,采欧美之长,熔铸孔墨教授之精神。其教学方法应参酌兼采欧美教育新法与中国古代教授法。[1]当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心病加剧、价值标准失范、道德滑坡等等,十分忧虑地说:“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程度已近似悲剧”。他认为解决当今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要求助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他说仁爱“是今天社会之必需”,“墨家主张的兼爱,过去只指中国,而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去理解”。[2]西方有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联名发表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的道德智慧。[3]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温总理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维系与调节作用。”[4]温总理所总结的就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素质教育”提出的重要根据。
三、学习和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素质
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有两个高峰,一是春秋晚期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二是唐宋时代高于蒙学的书院教育形式的产生。春秋晚期以前,只有少数贵族有受教育的权利,叫做“学在官府”。孔子的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教之则善,本无类),将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广大平民也可以受教育,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书院教育以教育学生“学做人”、追求人格完善为目标,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而培养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人才;书院教育不仅挽救了宋代因教育附庸科举考试造成的人才危机,而且推动了德行、学问并重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经历这两个高峰所产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象山教育思想产生于书院教育时代,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且提高自身素质。
象山先生,公元1139年4月生于江西抚州金溪,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荆门知军任内,享年五十四岁。象山先生一生除任中央敕局删定官四年、荆门知军一年半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学生数千人,姓名可考的上百人。象山先生曾于1187年,应他的学生彭世昌等人的邀请,赴江西应天山讲学。应天山去贵溪县城80里许(上清镇东南),重峦叠嶂,飞瀑流泉,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象山先生带领学生在山南修建了一座草堂,学生建房搭棚,种菜栽禾,勤工俭学;崇拜先生学问和品德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应天山,围绕草堂建起了一幢幢书斋。先生看应天山象一头大象,便给草堂命名为“象山精舍”,学生从此尊称他为象山先生。“象山精舍”匾额挂在草堂门额上,围绕草堂的是“居仁斋”、“由义斋”、“养正斋”、“规斋”,还有“明德”、“志道”、“储云”、“佩玉”、“愈高”、“惠林”、“达诚”、“琼芳”、“濯缨”、“封庵”、“批荆”等书室。从1187年到1191年之荆门军前,先生一直在“象山精舍”潜心于他的教育事业。
象山教育思想是以其心学为哲学基础的“人”本位思想,与当时已沦为科举考试附庸的应试教育的“知识”本位思想相对立。象山先生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还是“人”。象山先生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岂可轻?”[5]P279教育就是教学生“学为人而已”[5]P26,“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须是做得人,方不枉。”[5]P278“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5]P353象山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辨志”、“明心”、“做人”。
“辨志”:辨识义利尊德性。
象山先生说;“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5]26“识义利公私之辨”就是“辨志”,知所以为学者,必“识义利公私之辨”。为人重义轻利、先公后私,乃人之自然至诚之性,是儒家君子贤人所尊敬的“德性”。儒家教育思想中,既强调“尊德性”,又强调“道问学”。“辨志”就是“尊德性”(尊重道德品质的修养)。象山先生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不仅把“尊德性”(德育)放在第一位,而且把“识义利公私之辨”规定为道德品质修养的核心内容。
“明心”:区分正邪求放心。
象山先生说;“为善为公,心之正也。为恶为私,心之邪也。”[5]P204“良心正性,人所均有”。[5]P221象山先生认为,有的人能保有“良心正性”,有的人“溺意功利,失其本心。”[5]P221“失其本心”,即本心放失。本心放失,“诚能反而求之,则是非善恶将有所甚明。”[5]P269求放心,就是寻找放失的“良心正性”。区分正邪求放心,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心正性”、“为善为公”的思想情感,就是对学生进行“人品”教育。“人品”教育是以知识教学为前提的。知识教学开发学生身心潜能、提高素质,是“人品”教育的重要基础,但知识教学只是手段,它必须服从思想情感的培养。1192年正月十五,象山先生对荆门军老百姓说:“实论五福,但当论人一心。此心若正,无不是福;此心若邪,无不是祸。世俗不晓,只将目前富贵为福,目前患难为祸。”[5]P204象山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人心的正邪是作人的根本,以人心正邪论福祸的,是“人品”高尚的正人君子,以目前富贵患难论福祸的,是“人品”低下的世俗小人。象山先生的“人品”教育,就是现代西方所说的“人格”教育。
“做人”:修进德业做大人。
象山先生认为“做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象山先生说:“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其中,须大做一个人。”[5]P284然而“时俗汩没,未有能自拔者”,因此他主张教育学生“先理会所以为人,深思痛省”[5]P281,“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5]P289,然后“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师友:老师、朋友;载籍:书籍)”[5]P281。所谓“自得”(自我晓悟),就是要独立思考,自觉提高;所谓“自成”(自我完成),就是要有创造精神,自觉成才;所谓“自道”(自我实现),就是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中心意思是自己修德进业,独立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德行高尚志气高远的人(做大人)。能如此成就事业的人,就是象山教育思想所要培养的人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高素质人才。
象山教育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这里只举要谈了象山教育思想的三个核心问题,“辨志”是品德教育,“明心”是人格教育,“做人”是人才教育。这三个核心问题,以及有关品德教育、人格教育、人才教育的方法问题,都需要专题讨论。如何深入研究象山教育思想,有一个态度问题,象山先生在《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指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不切己观省,亦未能有益也。”[5]P323研究象山教育思想,研究者的“切己观省”,最为重要。现在有些人热衷于把“象山”作为招牌,但并不认真研究象山教育思想,甚至背道而驰,正如象山先生所批评的“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乡,则有与圣贤背而驰之者矣”。象山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做“喻于义”的君子,而不做“喻于利”的小人,要为“义”、为“公”,不为“利”、为“私”,然而热衷于把“象山”作为招牌的人,却巧立名目,化“公”为“私”,践踏象山先生“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的教育思想,这是十分错误的。希望受象山教育思想恩泽的荆门人的后代子孙,努力提升的自己的道德境界,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办好荆门的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国大学百年[N],〈学人〉第13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2]荀春生等.展望21世纪——汤因比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公司1985.
[3](新加坡)吴德耀.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N].济南:走向世界1989年第5期.
[4]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N].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03.
[5]涂宗流.陆子心语[M].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好范文整理)
第五篇:浅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浅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的深化,出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使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的三维健康观,而健康教育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现代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已从以预防疾病为中心转移到引导广大群众自愿放弃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达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统一健康;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正从疾病易感人群向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而且能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健康教育中,体育与医学是殊途同归,寓健康教育于体育教育中,是健康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1健康与健康教育的概念含义 1.1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4年提出了新的健康概念,即“健康是一种完整的躯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伤残或不虚弱”。1989(WHO)又一次把健康的概念深化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的良好状态和道德健康”。
湛江师范学院的李祥老师在《试论在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一文中说:按我国的惯例认为所谓健康,就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与生活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协调和均衡;对自然与社会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健康必须是身心均保持完好的状态,哪一方面出了毛病的人,都不是健康的人。1.2健康教育的内涵: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采取有利健康的行为,消除和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特定目的,健康教育必须要有周密的规划、领导的支持和群众的积极参与,同时还强调改变个人、家庭及社会的行为。它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反复教育,最终还需要对这种教育效果做出定量的评价。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措施,从根本上区别于一般的教育与卫生宣传。[11]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科学(十三次世界健康教育大会1988年提出)
世界卫生组织原健康教育处长慕茨勒菲(A.Moarefi)博士提出的:“健康教育帮助并鼓励人们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或集体应做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
湛江师范学院的李祥老师在《试论在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一文中说:按照我国的习惯,认为所谓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是指在学校这特定的时空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系统的传授健康知识,促使学生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预防疾病,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行为与生活方式,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危害因素的教育过程。
2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13]
技能教育——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以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为主体质教育——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已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全面育人——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以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导的一种教学思想。如技能课。
导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
为指针,已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各项表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2.2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卫生、运动卫生、饮食与营养、行为健康(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安全教育、性健康教育、戒毒与反毒教育等。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有课堂系统讲授(如理论课),又有课外开展各种咨询(心理健康课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需要和接受能力来安排不同阶段的不同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包括人体生理解特征、青春期生长发育规律、预防疾病的措施、一般性伤害事故的急救与护理、性知识教育等。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包括影响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常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和自我健康行为的养成,包括科学体育健身方法、见心理疾病的预防与纠正、面对挫折的心态调整与情绪控制等。良好行为及卫生习惯的养成、掌握运动卫生常识及营养科学常识等。2.3体育教育中健康教育的内容:[6] 身体教育:身体教育旨在通过影响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的功能,提高其生理的应激性、耐受性,是学生了解身体活动规律,引导其掌握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
社会意识教育:通过体育运动中相互协作,帮助他们了解在一次技术战术的成功配合中,她的角色扮演是与集体、社会环境相互依存的,个性的完善需要在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找到支点。如在一场的篮球赛中,上场的队员是否有群体配合意识是直接影响团队成败的。智能培养:体育运动中“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会促使人去不断进取,拓展知识、改进技术、开发自身的潜能。如球类运动,多端的变化,会使人的创造力开发、智能提高。情绪体验:通过运动中鲜明、强烈的情绪体验,认识和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学会积极地调节情绪,使之能够处于信心百倍、精神振奋的学习、工作状态。
心理养育:通过体育运动中经历失败沮丧、痛苦、恐惧等不愉快的体
.2.验,和成功喜悦、轻松自如、无所畏惧等愉快的体验,使其认识到成功与失败只是反映事物的一个方面,精神健全的人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把握自己,并不断的成长。
自我价值实现:帮助他们在体育实践中认识到,人生的快乐是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获得的。无论什么天赋、技能和才干,只要能参与到了具体的运动中,这样才会有满足。3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及结合意义 3.1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联系:
学校教育要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学校体育从属于终身体育,所以,终身体育观的培养也不能脱离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和引导。未来学校体育将实施一种与社会的进步和需要紧密关联的学校体育教育,它的职责不应是局限学校体育对增强体质和单纯动作技能传授的理解,而是为学生继续进行体育学习、锻炼做准备,赋予学生接受终身体育所必须的兴趣、动机、知识和能力,这符合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3.2学校体育同健康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
学校体育以完善人体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方向,掌握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更好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培养优良品格。健康教育着眼于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方式与行为习惯,降低或消除危害健康的因素,合理运用已有的保健设施和社会提供的服务,并学会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疾病防治,已达到改善、维护和促进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而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人口素质的目的。健康教育的内容比学校体育广泛得多,其形式也更多样。
3.3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的关系及结合意义: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体育和学校卫生两条途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现代学校体育已由原来的与学生进行“身体的教育”转变为“通过身体而进行教育”,只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属于身体文化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生物改造(如体育卫生课的开展)。即不
.3.仅要像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而且还要将体育作为增进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学校体育其本质功能是育体育心,并派生其他功能,最终达到育人目的;学校卫生是由健康教育、健康环境和健康服务组成三位体系。而现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其涵盖整个三位体系。
学校健康教育是关于学生身体保养或养护的系统教育,着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掌握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通过改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最终达于人于体的目的。一方面,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二者在以学生身体为对象上是共同的,前者通过身体的活动达到优化健康的目的(如技能课),后者通过采用外在手段达到这个目的如保健知识的普及),都是为保持学生的健康服务的。可见体育更为积极更容易控制,因此应该同时作为学校体育学科教育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虽然学校体育具有多目标、多层次和多功能,这并不能解决学校健康教育的所有问题,但学校体育实施是学校健康教育不可缺少和至关重要的载体,它不仅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重要手段。其意义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尤其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学校体育对学生身心的发展乃至一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次,学校健康教育同时要求学校体育要更加丰富自身的内涵、强化育体育心的功能和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体育教育。因此,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的结合是最佳组合,这种结合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4体育教育中实施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其难点 4.1体育与健康一体化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要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然而,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又都愿与各
.4.自的对人自身认识和发展的需要,并沿着各自的轨迹发展。考察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体育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对人的不同体质需要所决定的,他经历了以传授生存技巧、健康体型、发展体能为教育目的发展过程。在今天,现代化对体育又提出了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发展方向,而健康教育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地认识和需要逐渐增强,进而促使了健康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泛化的特征,其含义已不是一般知识的传播、宣传和动员,他的着眼点转向了行为问题,旨在建立与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纵观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我们看到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作为改善人自身状况的教育过程,其发展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目的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因此,建立以促进全面健康为目的的体育与健康一体化教育模式,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4.2学校体育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
4.2.1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意识使人能够从客观现实中引出一系列的概念、思想、计划等指导自己行动,使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如,体育课中,青春期体育锻炼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了自身的青春期的身心特点,懂得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该采取哪些措施等。因此,学校的体育教育要加强学生健康意识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运动健康状态,培养和提高学生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能力。4.2.2培养健康教育师资——教育发展有赖于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没有一个好的舵手就不能很好的顺水行舟一样,所以缺乏专业师资是制约一些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关心,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以岗位培训方式对校体育教师进行一定时期的专门培训,取得合格资格后上岗,并不断进行追踪继续教育。应在体育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含有一定的健康教育课程。
.5.4.2.3体育教育要体现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培养学生养成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摆正健身与增进健康的关系,并在体育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体现健康教育,形成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并融会贯通于整个教学中。4.3体育教育中实施健康教育的难点:
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种重技术,轻理论,轻视对身体和力保养及健康指导的倾向,反映在大纲中,一是体育基础知识比较少,二是没有正式的保健内容,且缺乏系统性。反映在教学中,一是可供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微乎其微的,二是大多数体育教师较少接受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训练,把传授体育文化与卫生保健知识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
实施健康教育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还有很多困难。首先,目前体育课的学时少,有些学校甚至不开课,体育设施又不完备,因此要完成与体育教育有关的健康教育内容,困难较大。其次,体育教师自身水平有待提高,否则,体育健康教育的需要,改革目前的体育教师培养方式,加强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新一代体育教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此外,对在职教师加强培训,提高全国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结论
学校体育教育应与时代接轨,在教学中,把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运用到教学当中,为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技巧,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人类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如果缺乏健康教育,体育教育就好比一个人缺少一条腿走路,行动是不平衡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迫切要求。
通过体育教学和开展丰富多彩课余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学生的体质、身心健康如何,应该是衡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志。健康体育所强调的就是在对健康
.6.人体的全方位理念下,去审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也可以说一切的体育教育手段和措施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关键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健康的形成和培养。
参考文献:
阎智力,浅谈中小学的健康教育,体育学刊,2000(3)—P106~107
李凌,论学校健康教育,体育学刊,2000(4)—P96~97 李祥,试论在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体育学刊,2001(1)—P92~94
蔡本初,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的探讨,辽宁体育科技,2002(1)—P42,47 冯玉蓉,刘娜(等);关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思考,吉林体育学院
学报,2000(3)—P105~107
李训锦,浅谈高校健康教育,体育文史,2001(3)—P51 宋振镇,张剑珍;关于高校体育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研究,辽宁体育科技,邵伟德,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学校体育改革思路,体育师友,2001(6)—P26~2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