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时间:2019-05-15 02:5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第一篇: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摘要:陈白露是曹禺在话剧《日出》中刻画的一个女性人物形象,受到过新潮文化的影响,最终却沦为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在追求享乐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在思想、精神上又痛恨这种腐朽的生活。经历过种种生活变化后,对人生心灰意冷,最终在日出之前选择以死亡告别让她堕落腐化的生活,以死亡向当时黑暗、冷血的金钱社会和人性良知发出最后的控诉。《日出》通过人物间冲突来展现社会与人性的复杂,“损不足而奉有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陈白露“不想死而不得不死”的无奈挣扎,是人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日出、陈白露、社会、悲剧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善良、年轻、漂亮,受过新潮文化影响的陈白露,思想丰富、对人性有着美好的追求,并深深爱恋着心中的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在与诗人的恋爱结束后,她开始一个人孤独的为生存拼搏,艰辛、无奈的生活开始渐渐的动摇陈白露的纯真本质,现实的残酷无情,社会的冷漠和黑暗,大都市的浮华以及物质生活的诱惑迫使她终于开始走向堕落。

陈白露曾经在纸醉金迷的生活状态下放任自己,不愿去面对现实。梦总会醒来,清醒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痛苦和无奈。“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梦醒来以后无路可走”,鲁迅先生的话形象的诠释了陈白露的精神轨迹。在用牺牲自己的灵魂来追求物质生活的梦里,陈白露没

有痛苦,也没有无奈。梦总是会醒的,梦醒之后的无路可走的悲哀有力的印证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残忍和黑暗,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因果关系下最终酿成了陈白露的人生悲剧。

《日出》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各业人们命运的一个缩影,潘月亭、李石清、黄省

三、王福生、方达生、小东西、翠喜、张乔治、胡

四、顾八奶奶等人在命运漩涡里的麻木的挣扎与沉浮。而做为《日出》中灵魂人物,陈白露的人生轨迹的悲剧实质更深刻反映出当时金钱社会的冷血、残酷。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又要求奢侈的物质享受,每当浮华过后,夜深人静时的空虚是陈白露看不到自己的归宿。“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为了虚荣的内心,所以只能依靠被银行经理潘月亭包养来维持浮华的生活状态,当银行经理潘月亭在市场中被金八爷欺骗而导致破产后,陈白露就是去了金钱来源,而在虚荣心使陈白露不愿意和方达生离开那座城市,人生的悲剧也就此走向终点。故事的结局对于陈白露的人生来说,是死亡也是重生。当时社会背景下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与贫苦大众的困苦潦倒深刻而形象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挣扎中堕落——无法挣脱的生活桎梏

陈白露的思想与性格交织着错综复杂的情愫。各种原因,各个侧面连在一起,使他的性格在充斥着矛盾中不断挣扎!抽烟、打牌、喝

酒、嘲弄男人,腐朽的生活在陈白露的性格上的印记逐渐显露。她厌倦生活,开始“玩世不恭且自甘堕落”,嘴角上总挂着嘲讽。她虽然陷入了“生活的桎梏”,但仍然眷念着青春,心中仍有不熄的性情„„陈白露的复杂性格的形成是因为有它复杂的现实因素,同时也有它形成的过程。

“她爱生活,她也厌恶生活,生活对于她是一串习惯的侄梏,她不再想真实的感情的慰藉。这些年的飘泊教聪明了她,世上并没有她在女孩几时代所幻梦的爱情。生活是铁一般的真实,有它自来的残忍!习惯,自己所习惯的种种生活的方式,是最狠心的桎梏,使你即使怎样羡慕着自由,怎样憧憬着在情爱里伟大的牺牲,也难以飞出自己的生活的狭之笼......终于,像寓言中那习惯干金丝笼的鸟,已失掉在自由的树林里盘旋的能力和兴趣,又回到自己的丑恶的生活圈子里。”也许我们应当理解曾经被生活欺骗的女人,即便是经历了孩子夭折、婚姻破裂后的身心俱疲,也要继续挣扎在黑暗的社会里闯荡,但却不幸落入黑暗社会的陷阱,沦为交际花。陈白露就这样在清醒中堕落,清醒的看着自己的渐渐沦落,生活的残忍在慢慢改变陈白露的本质,对未来的憧憬,对爱情的梦想,对新生活的向往在现实的黑暗的社会里褪色。尽管厌恶憎恨没有灵魂的麻木的生活,但也无法摆脱、挣脱不开生活的桎梏。

偶尔的清醒还是被现实的残酷所淹没,虽然早已厌倦了这种麻木没有尊严的生活,渴望内心真正的归宿,但却害怕再一次被生活所愚

弄。在方达生没来之前,陈白露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来掩盖她内心的痛苦,用外表的光鲜夺目来掩盖内心萎靡颓废,在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消磨时光。方达生到来,激起陈白露内心的波澜,使她的精神矛盾突出起来,加剧了她灵魂深处的斗争。同时方达生在文中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要陈白露跟他离开城市:“竹均,你为什么不跟我走?”“你跟我走!还是跟我走吧”,“只要你跟我走,你现在还是孩子,过真正的自由的生活”,方达生尽管不停地向陈白露承诺和召唤,但陈白露已经被现实的黑暗的社会所腐化,而方达生以为他可以帮陈白露摆脱堕落的桎梏,但是,在那个金钱统治的社会,生活道路是严峻的。摆在陈白露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就其出身、教育、性格和追求来说,她是不愿意这样堕落的,但是现实生活逼迫的她不得不走上这条道路。这正是造成她性格复杂性的现实根源。在虚荣、浮华的内心世界里越陷越深,成为陈白露“思想的桎梏”,同时也就使她越来越深地陷入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之中。自我救赎——以死亡来挣脱黑暗

虽然陈白露在内心早已厌倦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她嘲笑男人追逐名利的卑劣行为,但她却还得依靠此类男人支持日常生活开销,所以她的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矛盾性,这样的矛盾也直接暴露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在厌恶腐朽生活得同时,又无法抵御这种金钱社会的生活对她的腐蚀而无法自拔。不断承受着这种生活方式对灵魂的折磨,虽然不想在这样生活下去,但是又离不开这个丑恶 的地方,离不开虚荣的生活带来的物质享受。虽然不能自拔,但精神上却还保留着纯真的本性,当亲眼目睹“小东西” 被摧残、被蹂虐,不甘痛苦地在生活中挣扎而努力反抗时,终于激醒内心的声音,连声自语:“打的好!打的好!打的痛快”。看到小东西的遭遇就像看到自己的人生一样,陈白露不想再让自己的悲剧蔓延到小东西身上而第一次求潘月亭出面帮忙。她一直渴望纯洁而普通的人生,不断的重新审视自己、拷问自己,并希望决定自己的命运。

“人不能一辈子总住在旅馆里”。潘月亭破产后,没有了经济来源的陈白露无法偿还巨额债款,旅馆管家福升拿出大把的账单时,陈白露对生活的绝望了逐渐上升至顶点。张乔治、福生等人的行为使她厌倦了这些自私、虚伪的富人们的逢场作戏。矛盾的精神背后,她向往太阳,向往光明,她承认太阳要出来了,但太阳不属于她,她只能沉没在黑暗中,所以,当她赖以寄生的银行家潘月亭破, 陈白露在感知“梦醒了无路可以走”之后,在日出前服毒自杀,用死亡来挣脱黑暗,用死亡来结束这早已麻木的心,最终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实现悲剧人生的一次救赎。

“太阳升起了,黑暗留在后面。”陈白露的命运悲哀在于她只能用最极端的的方式来展现自己人生的尊严与美丽,给本是颓废萎靡的结构氛围带来新的希望,仿佛这麻木残忍的生活将因为陈白露的结束而结束,新的希望在冉升,绝望亦将在黑暗中沉沦。

当时黑暗而畸形的社会孕育了精神病态且麻木的人,正是在这样畸形的社会下,陈白露这样一个偏执、可怜、可悲的人,这样一个在金钱社会被腐蚀、抛弃,走向沉沦的女性,向我们形象的诠释了一个简单深刻的道理:在黑暗的社会中,一切不满现实的人,只有以完整的人格并追随光明的信念前进,否则就只有伴随死亡的生活本质。

现实意义——人物精神轨迹及其社会悲剧实质

“我喜欢春天,喜欢青年,喜欢我自己”。有着良好的教育,受新潮文化影响,并有着自己的理想的陈白露,向往着地久天长、忠贞不渝、幸福甜美的爱情与生活,却因为经历了生活与爱情双重的不幸遭遇而厌倦人生,并渐渐放任随波逐流。当方达生出现后再次以“竹均”称呼陈白露时,她的高兴、意外、感动说明了陈白露其实是很眷恋以前的日子。“每天早上他一天亮就爬起来,叫我陪他看太阳。”想到以前的美好时光,追逐日出,追逐希望。

然而陈白露孤单一人的奋斗,在当时堕落的社会风气影响和物质、金钱享受的腐蚀诱惑下,最终成为上层社会的交际花,麻木的在享受、玩乐、打牌中浪费人生时光。黑暗、丑恶的环境歪斜的扭曲了陈白露的纯真性格,被腐蚀的灵魂,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只能依靠青春美貌换取放荡奢侈的生活来麻醉已经不再纯洁的思想和灵魂。

但做为一个曾经接受过新潮文化思想洗礼过的新女性,陈白露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清醒的,不满的。对底层劳苦人民的同情,对上层社会骄奢淫逸生活的厌恶鄙夷使陈白露的思想精神处在不断的犹豫和挣扎中。一方面陈白露渴望纯真简单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又无法抗拒金钱社会物质生活对她的侵蚀,在物质享受与虚荣的漩涡里越陷越深,无力自拔,时刻都忍受着内心的痛苦和折磨。

陈白露依靠着银行经理潘月亭,出入高级场所,穿着奢华讲究,沉迷与花天酒地,在男人面前承欢卖笑,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腐化堕落的生活。表面上很风光,很满足自己现在的生活,但是内心却是极度厌恶这种生活。想要走出去,却意识自己已经没能力再次开始了。根本没有人格意识可言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原本最真实的一面,失去了人格应有的尊严。这里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被旧社会所腐蚀和吞噬的一个女性形象,陈白露就是这样堕落。当方达生看不惯她这样堕落空虚的生活,认为这样的生活毫无尊严可言,劝陈白露和他一起离开时,她却无力摆脱现实的环境,对于自己衣食住行的经济来源,也毫不为耻并心安理得。自甘堕落、玩世不恭、金钱就是一切的扭曲价值观终于表现出来:“我要人养活我”,“我出门要坐汽车,应酬要穿些好衣服,我要玩,我要花钱”,资产阶级的金钱至上的颓废人生观已经开始控制陈白露的思想,不再有感情而言,把自己的生活完全寄托于金钱社会的迷醉享乐。

陈白露对上层社会之间的金钱交易关系看得清清楚楚,在黑暗势力的重重包围下,救助小东西的失败,使她再一次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地位与处境,也预感到自己今后的悲惨命运。黑暗近似残忍的社会,终于使得陈白露在对现实认识得更清楚的同时失去了对新生活的勇气。内心无法摆脱的矛盾使她挣扎在自己的梦里,当陈白露赖以寄生的银行经理潘月亭在公债市场惨败破产后,象征着堕落糜烂的旧生活的破灭,她又没有追求新生活的勇气,此时王福升、张乔治等人的丑恶嘴脸和行径,使陈白露遭受精神上的沉重打击。现实的残酷和金钱社会的冷漠,是对陈白露的最后打击。所有的不甘和无奈使陈白露对一切都沉默了,最终,只有选择在绝望中死去。“这—么—年—轻,这—么—美。”哀伤的、临死前的顾影自怜,“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的凄凉的挽歌,绝望的陈白露看透了一切,结束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可是面对这种生活对她的腐蚀,却又无法抵御;她也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的思想精神残酷的折磨,但又无法自拔;不想再这样生活下去,而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黑暗残酷的金钱社会让陈白露看不到了任何的希望,是当时的社会抛弃了她,所以她也选择了抛弃那个黑暗社会。

陈白露醒后找不到一条新的人生道路,造成无路可走的悲剧的缘由是她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尝试一条新的道路,开始她新的人

生。这既是她悲剧的结果,也是悲剧的根源。她已认定将依附上层社会权贵做为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她在最后的清醒不是一种真正的醒,而是一种半梦半醒。她虽然厌倦但却离不开那种腐朽堕落的生活。她只能对那个残酷冷漠的金钱社会发出最后的呐喊。在“太阳要起来了,可太阳不是我们的”的悲哀中走向死亡。

陈白露悲剧所给我们留下的深思,是那个罪恶社会的剥削制度的不可救药,是对腐朽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抨击。同时也揭示了以金钱为中心的罪恶社会的实质。陈白露的死是对人的生命剥夺,是对 “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罪恶社会制度的控诉。”陈白露以死来祭奠真正自由的生活,来追寻自己最后的一点人格尊严。有所觉悟而终未能真正清醒,陈白露就是这样一个形象,是一个值得同情又应该批判的充满矛盾的人物。

曹禺在《日出》中塑造的陈白露这一人物形象,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现一幅丑恶卑劣的社会形态,揭露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公平社会制度,喊出“你们的末日到了”的愤怒吼声。太阳冲破黑暗,现出光明。在《日出》中,用 “太阳就要出来了”来暗示光明的到来,结尾处工人的夯歌同样也象征着光明终将战胜黑暗,旧的社会即将过去,通过不屈的力量将创造出新的社会。它既是浩浩荡荡的大时代的光明与力量的象征,又是对生活在黑暗中的没有光明的前途的剧中人物的一种反衬。

曹禺:

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中国现代卓越的戏剧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他的主要剧作有: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雷雨》、《日出》、《原野》(被称作曹禺三部曲);完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蜕变》、《北京人》、《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以及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明朗的天》、《胆剑篇》(与梅阡、于是之合作)、《王昭君》。他的每一部剧作都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打动了读者和观众。他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日出》在在中国话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日出》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促进了话剧从“案头

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而《日出》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曹禺以前,现代剧作多数为独幕剧和中型戏剧。《日出》是大型戏剧,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广泛。参考文献:

[1]鲁迅 《伤逝》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2] 欧阳凡海 论<日出> 文学出版社 1951年 [3] 曹禺 《日出》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6年

[4] 鲁迅 《娜拉出走怎样》 珠海出版社 1923年。[6] 孙庆升 《曹禺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

第二篇:论水浒传人物形象

论《水浒传》人物——宋江之形象

【摘 要】 《水浒传》复杂而矛盾的接受史源自于该书丰富的文化内涵,大体而言,儒文化和侠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主干。基于理性精神的儒家文化和基于感性冲动的侠客文化,既矛盾又统一地存在于宋江等主要人物身上,使个体的心理结构呈现为一种血性与理性相互交织的秩序。这是《水浒传》中儒、侠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

【关键词】儒文化侠文化理性血性心理结构水浒传

一 宋江儒文化的心理内容

在中国的几部古典小说名著中,《水浒传》或许是最惹争议的文本之一,自其诞生之日始便聚讼纷纭,至今未有止歇。仅就该书主旨命意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宋江形象的研究来看,已经林林总总,异说不下十数种,有些分歧还相当大。大致而言,明清两代或主“忠义”说,认为宋江是“忠义之烈”;或主“诲盗”说,认为宋江是欲取赵宋而代之的“奸雄”,前者以李贽为代表,后者以金圣叹为代表,两者存在较严重的对立。建国以后,虽然受到政治功利、庸俗社会学等不良学风的影响,《水浒传》研究一度沦为政治斗争的传声筒,但总体成就上是大为进步了,各种研究方法和视角为大家所采用,真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经过驳难和讨论,学界大致认为“农民起义”说、“忠奸斗争”说和“市民”说立论较合理,而且互相之间存在互补的空间。

应该说,《水浒传》是一部相当复杂矛盾的书,在一些比较根本的问题如宋江形象、梁山起义的性质上,任何阅读者都能分明地感受到这些矛盾,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发现它,而是如何解释它,本文只从主要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的角度,来探讨小说存在矛盾的原因。

欲解读《水浒传》一书,必先解读宋江其人,但宋江又是个极为复杂、不易解读的人物。金圣叹感叹:“读此一部书者,亦读一百七人传最易,读宋江传最难也”(第35回回评)。于是,有许之为“忠义之烈”的,有斥其为奸雄假人的,有赞颂其人民性、革命性光辉的,有批判其妥协投降的,分歧之大恐怕为其他古典小说人物所没有。张国光还提出了“两个宋江”的命题[1]。其实,宋江还是一个宋江,只不过其心理结构上有两个价值尺度,它们有时和谐有时悖逆地存在于宋江身上。

价值尺度之一是基于儒文化背景的对于群体秩序的归附和维护。或者说是基于理性精神的儒文化心态。宋江作为中小地主出身的人,本来完全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或许由于文才有限,他只做了衙门里的一名吏员,这与传统知识者报国平天下的志向差距太大,但他并未灰心,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里周贫济病,稳定社会,“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第18回),因此得到了及时雨的称誉。后来,因为人命官司而流落江湖,他一方面与江湖豪杰交往甚密,一方面又不肯落草,陷自己于不忠不义,这说明他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仍然是维护的,对好汉们做私商生意的行径并不赞同。江州劫法场之后,宋江再也不能在正常体制内生存了,不得已上了梁山。上山后就一再宣称“全借水泊里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打起“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旗号,标榜“仁”、“忠义”、“同著功勋于国”等,都是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具体表现。为招安一事,他甚至不惜使兄弟间的矛盾公开化。招安成功后,他终于名正言顺地为维护国家秩序而鞠躬尽瘁了,于是征辽、平田虎王庆、征方腊,一系列军事行动令一百零八人死伤殆尽,直到最后受到不公正待遇而被赐死,他仍然忠心不悔地表白:“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而且为了不致激起秩序的再度混乱,他还将李逵这团烈火熄灭。纵观宋江的一生行事可见,儒文化是他的心理根基,其孝义之名、其忠心之举、其无辜赐死而无悔的结局,都应从这一心理基础得到解释,以前评说宋江时,总说他搞投降主义,其实是不确的,宋江在本心上并没有颠覆赵宋王朝和封建秩序之意,当然也就无所谓投降的问题。

但是,如果宋江仅仅只有儒文化的心理内容,只有基于理性的精神,他就不可能成为众多英雄豪杰信服的宋公明哥哥。《宋史》等史料里记载宋江“转掠十

郡,官军莫敢撄其锋”,明显地对封建政体造成了破坏性冲击,虽然在小说中被改写成了为招安而与官军对敌,削弱了阶级对立斗争色彩,增强了政治忠奸斗争意味,但是黄人在《小说小话》里还是别具只眼地指出宋江形象的蓝本是《史记•游侠列传》的郭解[2]。陈洪《金圣叹传论》中还具体指出了宋江性格的三个来源:一是“山大王”;二是由《史记•游侠列传》中郭解而来的侠义精神;三是儒家人格理想的忠孝思想。宋江心理结构中的另一价值尺度就是快意恩仇,打抱不平的心性,这是基于生命血性的侠文化心态,其表现形态有:

二、侠的帮派性

宋江身为县衙押司,却从小“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第18回),况且在衙门中办事,多有结识江湖好汉的机会。结识的方法无非一是仗义疏财,尽力资助;二是以刀笔精通,吏道纯熟而开脱人罪。书中第18回,有一句写他“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就隐约地透漏了宋江因私情而枉法的消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私放晁盖。当宋江得知晁盖的抢劫案正被官府侦察时,心里寻思的却是:“晁盖是心腹兄弟,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一个治安执法系统的公职人员却与抢劫案的首犯结为心腹兄弟,岂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既然明知道劫夺生辰纲犯了弥天大罪,却又冒着偌大干系通风报信,岂不是知法犯法?宋江对其中利害其实深知,所以他才在阎婆惜讹诈时,不惜将其杀死而亡命江湖。从正常的法制观念来看,宋江私放晁盖是首度枉法而错,宋江杀惜是再度犯法而错,两次举动都是只凭个人血性私情而置国家法纪于不顾。这其中体现的其实是游民社会的帮派性,是只讲敌我私恩,不讲是非,彼此认同合作的帮派性,也就是所谓的江湖义气,它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无疑是具有破坏性的。

三、侠的反社会性

例子是宋江浔阳楼上的题诗,那可不是一般的酒后醉语,而是长期被抑后的心迹表露,看他《西江月》中的:“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绝句中的:“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等句,反社会性不是异常分明吗?宋江被解至江州途中,众好汉多次欲劫夺其上山,均为其所阻,似乎颇尊法度,此处却又以“血染浔阳江口”作为一洗冤仇之快意,岂不自相矛盾?金圣叹是不以“忠义”之名许宋江的,他认为宋江就是“不轨于正义”的盗魁侠首。第57回回评指出“私放晁盖,亦谁逼之”,“浔阳题诗,反思报仇,不知谁是其仇”。这种基于帮派性之上的私恩私仇,对正常的社会性是具有破坏性力量的。但宋江又不是彻头彻尾的侠士,其心理基础仍然是儒家的,所以当黄文炳识破其反诗后,他就必欲除之而后快,不惜以异常残酷的手段将其杀死(由李逵操刀执行)。在这里,侠的手段又做了儒的目的的护法。

四宋江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宋江心理结构中儒、侠文化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共同交织成宋江既反抗又妥协的性格基础。佚名的《读〈水浒传〉书后》有评论说:“英雄者一方有圣人性质,而一方则有盗贼性质者也。”[2]在宋江身上,儒、侠文化几乎呈现平行作用的格局,所以宋江形象最为复杂。

除宋江外,其他人物形象中也多有身具两种文化形态者,典型的如林冲。以前的人物论多认为林冲的遭际最能体现逼上梁山的过程,林冲性格是由软弱到反抗的典型,他体现了《水浒传》人物性格塑造的发展变化的特点。其实林冲起先的一忍再忍,就是不想打破既有的体制内生活,他对体制秩序的归附心态是比较强固的,后来上梁山后也同样忍受王伦之气,屈居人下而能随遇而安。但林冲毕竟不是武大郎,他是有胆略有血性的英雄,所以当他所欲依附的秩序再不能给他稳定的生活时,他必然要奋起血性反抗,于是先是怒杀陆谦、富安,后是火并王伦。从林冲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从儒文化心态向侠文化心态的变化。

《水浒传》的作者写出了宋江等人物心理性格中的互相矛盾的两方面,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性格是两重的、分裂的,这种描写将人物写成了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而且这种描写没有生活基础,没有现实根据。其实正如阿尔伯特•艾柯所说:你在哪里发现了两项对立,你就在哪里掉入了意识形态,当你将这个世界表达成非此即彼时,证明你陷在一个意识形态里。儒文化作为一种道德文化,关注的是

群体间的利益平衡(当然只能是相对的平衡),它是基于理性精神之上的,很多时候要求牺牲,要求超越个体而获得群体利益的最大化,稳定的秩序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侠文化则更多地呈现个性文化的色彩,重视个人性恩与仇的对等回报,它是颇具感性、血性特点的。打抱不平者似乎也力图维持一种公正的秩序,其实那公正的标准都还在自身,所以快意恩仇的结果往往会造成对秩序的危害。对于活生生的个体而言,既本能地存在血性喷涌的冲动,也具有道德理性升华的需要,所以个体的心理结构必然是血性与理性相互交织的秩序。宋江是如此,武松和林冲亦是如此。李逵似乎比较单纯些,很少见其有理性束缚的时候,因而李逵形象也距离现实更远些。应该说,人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水浒传》人物塑造的复杂性,而人物形象的复杂又使得小说情节曲折,主题难解。儒、侠文化是《水浒传》这部英雄传奇小说的两根思想主干,它们都鲜活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性格形态之中。

【参考文献】

[1] 张国光.两种水浒,两个宋江——论必须完整地理解毛主席和鲁迅对水浒、宋江的评价,兼谈金圣叹批改水浒的贡献[J].学术月刊,1979,(1):59.[2]朱一玄,刘毓枕.水浒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3]侯会.水浒源流新证[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4]聂绀弩.论水浒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逐渐提高的[A].聂绀弩.中国古典小说论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第三篇: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目录

一、《红楼梦》的概括...................................................................................................................2

(一)《红楼梦》简介...................................................................................................................2 1.《红楼梦》的脉络线索...............................................................................................................2 2.《红楼梦》的思想内涵................................................................................................................2

(二)《红楼梦》在文学上的地位...............................................................................................2

二、《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的手法...........................................................................................2

(一)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

(二)善于运用“春秋”笔法.......................................................................................................2

三、《红楼梦》人物描写的特色...............................................................................................3

(一)多重性格组合.......................................................................................................................3

(二)突出个性...............................................................................................................................3

(三)外在言行与内心世界的结合...............................................................................................3

(四)以环境衬托人物形象...........................................................................................................3

(五)以诗词勾勒人物形象...........................................................................................................4

四、典型人物形象分析...................................................................................................................4

(一)贾宝玉形象分析...................................................................................................................4 1.封建社会的叛逆者........................................................................................................................4 2.追求爱情的实践者........................................................................................................................4 3.打破常规的实践者........................................................................................................................4

(二)林黛玉形象分析...................................................................................................................4 1.从环境看林黛玉............................................................................................................................4 2.从诗词看林黛玉............................................................................................................................5 2.从语言看林黛玉............................................................................................................................5

(三)薛宝钗形象分析...................................................................................................................5 1.封建传统的完美典范....................................................................................................................5 2.明义通理........................................................................................................................................6 3.生活中的“技术家”....................................................................................................................6

(四)小人物形象分析...................................................................................................................6 1.刘姥姥形象分析............................................................................................................................6

五、人物形象塑造的因素分析.......................................................................................................7

(一)环境因素.............................................................................................................................7

(二)时代背景因素.......................................................................................................................7

(三)人物形象间的关系塑造.......................................................................................................7

六、结语...........................................................................................................................................7 参考文献...........................................................................................................................................8

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甲戌,1754年),《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也就是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的整体就是以上层的贵族为中心思想,然后以真实、很鲜活的描述了十八世纪我国末期的生活,这段生活的记录就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走向崩溃巅峰真是的记录,然而这不小说真正的能够成为我国小说文学的最高顶峰,难以超越,不单单是因为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也是非比寻常的,因此,本文在此部小说中对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展现这部中国名著的精彩。关键词

红楼梦 人物形象 分析

一、《红楼梦》的概括

(一)《红楼梦》简介 1.《红楼梦》的脉络线索

《红楼梦》主要以贾宝玉和黛玉、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介绍了四大家兴衰的各种复杂矛盾,揭示了封建家庭对封建婚姻控制,表现道德、文化堕落、教育腐败,创造了一系列妇女的悲剧形象,表现出极其广阔的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的历史趋势必然会走向落寞。2.《红楼梦》的思想内涵

《红楼梦》中的描写有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现象。许多学者对内容的理解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就是是《红楼梦》的思想内涵。我认为作品歌颂了贵族的叛逆和反对封建的伦理和爱情,体现了追求自由与个性的最初思想的民主,并深入彻底地揭示了贾林的社会根源,爱情与婚姻悲剧的悲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曹雪芹写在同一时间在封建家庭的衰落,也揭示了遗憾和悲伤的心情,蒙上了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二)《红楼梦》在文学上的地位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小说,写于清代(1754~1754年中期)。《红楼梦》也叫作《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其作者到底是谁长久以来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认为是曹雪芹的原著。《红楼梦》作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经典小说的巅峰,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有着不可超越的文学历史地位。在世界文学中也享有很高的地位。在现代产生了与世界文学中的“乔学”相提并论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二、《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的手法

(一)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在这部小说中,曹雪芹完美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在。《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很复杂,首先人物本身是不同的,本身的思想性格和地位的不同,但不同的形象都身多出名门。一些是贵族与官僚的统治者,一些名门的公子王孙,一些年轻漂亮的女性,有的是受贵族欺负的丫头、仆人,这些人,一类人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或地位,但曹雪芹是求同存异,使用一些非常特殊的对比手法,使读者有没有类似人物出现的感觉。

(二)善于运用“春秋”笔法

小说语言质朴自然却富有哲理,富于情趣,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谚语俗语。这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基本风格。哲理性的语言,具有形象、隽永、隐喻、明喻等物点,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而成的。这种语言,往往是以一句浅显的成语形式说明抽象的道理,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持久的生命力。如“外面架子虽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如此等等。这些言语有哲理意味的名言,给人以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的智慧启迪。而运用俗谚,是古典小说以来的语言传统,《红楼梦》则更上一层楼,它的改造更加贴切,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事物的本质。如“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等等。小说中,最富于情趣的文字,以凤姐最多,如凤姐初见黛玉的那一段话,瞬间缓解了众人紧张拘谨的气氛,由此见得一个管家女强人的风范。

三、《红楼梦》人物描写的特色

(一)多重性格组合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改变了传统的思想和写作方法”。这传统的写法就包括人物描写。《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是复杂的,是多重性格的组合。以前小说的人物也不乏醒目的个性,比如,宋江、曹操、刘备、诸葛亮、西门庆、潘金莲等,但他们基本上属于大奸大恶、大忠大贤之类,而《红楼梦》中人物基本上是“秉正邪两赋,善恶相兼”的。正如小说中贾雨村言:“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馀者皆无大异”。

因为现实中的人物在《红楼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因此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对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真实性的真实描述是典型的艺术形象。由于在社会现实中,人性本身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际关系,甚至不同的时间段,人格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红楼梦》中的多个人格特征展现了人性的本质是复杂的,作为一个人的文学人物,在描写人物时,也应体现出人性化的特征。

(二)突出个性

《红楼梦》通过描写复杂的人物性格,但不是没有区别或一味敷衍。相反,作者始终突出性格的主要方面,在所有的人物通过各种事件反复皴染,使主次分明,重量轻。以王熙凤为例,多重性格的女人,精明,热情,大方,嫉妒和痛恨邪恶等等,但只突出她性格中的“辣”和“贪婪”的两方面,只有“贪婪”就不同事件反复皴染的特点。

(三)外在言行与内心世界的结合

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外在描写,是一种传统的艺术,《红楼梦》在诗歌、戏剧和小说中常被看到。但通过精湛的生动、精辟的心理描写,揭示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是罕见的,《红楼梦》有很多地方广泛使用内心独白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的心理分析。32章(诉内心痴迷宝玉与耻感烈死金手镯),黛玉听见宝玉说,“你放心”后,回家后,大段的心理描写,是罕见的表达,直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第五十八回,贾宝玉听说邢岫烟要出嫁,对着杏树发了一大通不着边际的感慨,也是精彩的心理描写:

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也不免乌发如银,红颜似缟。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叹息。正想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不能?”

这是一个微妙的心理描写,在这部作品之前,也有类似的,但不多。这一心理描写艺术的成功在于,在外部和内部的世界中的人物与人物的有机结合,描写一个真实的心理。西方百科全书描述“红楼梦”,说它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小说”。以上的心理描写,宝玉见了都窃窃私语,产生一个小的杏树大杏仁,不禁看的伤心,竟然会嫁给兴岫岩。但这种爱不是一种纯粹的幻想,静态的描述,而是静态的和动态的。西方小说的独白往往更是静态的,让人读无聊。曹雪芹把人物的外部行为和内心独白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他的创作。外部动作描写人物内在世界的艺术手法,很独特也很聪明。

(四)以环境衬托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人物描写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书中人物既有共同的生活环境,也有个人不同的生活环境。贾宝玉的怡红院,林黛玉的潇湘馆,宝钗的蘅芜院,李纨的稻香村,探春、迎春、惜春与她们的生活居住环境都是和谐融洽的,居住环境反映了他们的性格特征。如潇湘馆的安静凄冷,反映了林黛玉的忧伤;简单的稻香村,表现了李纨的淡漠。而秦可卿卧室中的陈设,暗示其放荡性格。

(五)以诗词勾勒人物形象 1.描写肖像

第二十五回描写癞和尚与跛道人: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作为传统人物的描写,也以文字描写为主,而曹雪芹与传统小说以叙事文的不同采用了诗歌的形式,写的是眼鼻、手、衣服、鞋子和裤子等 2.评述人物

以贾宝玉为例,有两首词批他: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首诗在贾宝玉前面的外观,服装和其他具体行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精华,并且揭示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为读者做了引导。3.自述情怀

作品中人物所作诗词,是刻画人物性格、描绘人物心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具体人物在具体情境中,或即兴题诗,或对酒而歌,或临景吟咏„„都是自述情怀,如林黛玉有一首词《唐多令》云: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里的“漂泊亦如人命薄”“草木也知愁”正是林黛玉所处环境与心理变化的反应,很符合林黛玉寄居贾府的身份和情感。在这令人难忘的哀怨的词中,林黛玉表达哀痛的不幸的预感,爱情理想破灭的悲愤的心。

四、典型人物形象分析

(一)贾宝玉形象分析 1.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贾宝玉,是一个奇怪的、庸俗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虽然聪明机智但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晦涩而不正当”,是封建社会的叛徒。他鄙视并且不屑于高官职位和财富。他讨厌“八股”,辱骂私塾教育。在他的心中有着唯一的真与假,善与恶的标准。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没有达到彻底地反对君主制和封建家族的统治权。2.追求爱情的实践者

他坚持和林黛玉的爱情,对婚姻自由的迫切要求;事实上,这一切都是由封建势力给他的特权而产生的,他不能否定封建统治。他被送到学校去念私塾,但他却说书中的内容是如此腐败,那些只为功名利禄的学生是如此庸陋可憎的,他对封建教育的态度,与其情感是格格不入的。受到大观园里众多女子真诚和纯真的感染,形成了自由不羁的性格,她们由于处于不幸的社会地位,启发了他。在贾宝玉的直觉生活中,她们和那些以世俗为主导的世俗生活的人,在文章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聪明与愚蠢,清白与腐败,洁净与肮脏,天真与虚假,善与恶,美与丑。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爱与恨的倾向。最终就形成了他的爱情悲剧。3.打破常规的实践者

贾宝玉背叛了“男人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角色意识。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贾宝玉是其家族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在贾宝玉那里,与功名相对的,是“风月诗酒”,他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

(二)林黛玉形象分析 1.从环境看林黛玉

潇湘馆原名为“有凤来仪”、相传凤凰以竹实为食。《庄子·秋水》:“南方有鸟、其名嫣瓣、子知之乎?夫嫣瓣、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遭泉不饮。”《注》:“练实、竹实、取其沽白也。--”即小凤、是古人所认为的高洁的生物、习惯用其象征清高之人。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探春给林黛玉“想了个极其恰当的称号”、说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曹雪芹以潇湘二妃舜对住宅设计的典故,表现了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在叙事文学作品中,环境和人物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环境是孕育人物性格的土壤”。是这样幽静的环境体现相出了黛玉这样清高的性格。2.从诗词看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母亲早逝,父亲将她交给贾母抚养,黛玉从小就寄人篱下。这里一切都是陌生的,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使她表现出了“多愁善感”的性格,生活中很多事物都会让她触景生情,为很多东西落泪其实也是在展现她对自己的悲哀。她对事情的描述也映射了她的悲惨命运。她用字字泣血的诗句向人们展示了她遇到的故事,反映了艰辛,她会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遭受的磨难。三首《菊花诗》中都提到了自示清高,归隐山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陶渊明。这也暗示了林黛玉高洁的心胸,菊花般的清高、孤傲、正直的品格。从“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到“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林黛玉“孤标傲世”、感叹“举世无谈者”的傲岸之姿、更认识到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2.从语言看林黛玉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当大家讨论作大观园行乐图的前期准备工作时,薛宝钗给惜春列出了绘图所需要的清单,这个单子的最后是:‘性姜二两、酱半斤”。小说接下来写道: 黛玉忙道:“铁锅一口、锅铲一个。”宝钗道:“这作什么?”黛玉笑道: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的。”众人都笑起来。宝钗笑道:“你那里知道。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了、一经了火是要炸的。”众人听说、都道:“原来如此。”

黛玉又看了一回单子、笑着拉探春悄悄地道:“你瞧瞧、画这个画儿又要这些水缸箱子来了、想必他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探春“暖”了一声、笑个不住

黛玉在看到宝钗为惜春列出清单中出现了生姜、酱、水缸、箱子时,便忙接着宝钗说也要铁锅和锅铲,其实这是为后文埋下的伏笔,宝钗听了这些东西觉得很不解,便问黛玉要这些东西来做什么,这时黛玉再说出自己的意图:用准备的这些物件来炒颜色。黛玉先给了大家一个悬念,而后再将自身的想法和盘托出引得大家哄然大笑。这种写法不得不让大家拍案叫绝。

上述的描述体现了黛玉风趣幽默的另一特点。虽然其中有些许刻薄和调侃的成分,但不得不说还是巧妙的将黛玉性格中的另一方面很好的展现出来。综上,林黛玉是具有多种性格的人物。

(三)薛宝钗形象分析 1.封建传统的完美典范

《 红楼梦》第十八回,宝玉作诗不知“绿蜡”的出处,宝钗随口就说出是唐代钱栩的咏芭蕉诗,宝玉佩服的称她为“一字师”第三十七回,她与史湘云谈诗,酒是一篇很有水平的诗论,她说:“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辞就不俗了不仅在诗歌方面,甚至对于戏曲也是很熟,张口就能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一出戏中的一段笙点绛唇念了出来,宝玉称赞宝钗是“无书不知”。她对医药也颇有见解,第四十五回,她告诉黛玉:“昨几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她认为先以平肝健胃为要”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她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对于薛宝钗的外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相比与黛玉的迷人的浪漫,她遵守对妇女的严格规范的封建伦理不仅限于迂腐,熟悉世事而不是庸俗是受封建传统教育陶铸出一个完美的例子。2.明义通理

如有一次,他正伏在炕上描花,见周瑞家的进来,便放下笔,转身来满面堆笑让座说:“周姐姐坐”何等殷勤周瑞家,不过是王夫人陪房耳,其优礼如此;宝钗对所有的人都尊重关爱送礼时,她不忘送给人人讨厌的贾环一份(第六十七回)品螃蟹时不忘送给被人轻视,遗忘的赵、周二位“苦瓤子”姨娘(第三十八回)这些人都是贾母不喜欢的人,她也一一放在心中“对于史湘云,宝钗是不喜欢她的,她嫌厌湘云嘴多姑噪大大咧咧,批评说:“疯湘云之话多”(第五十回卜但宝钗同情史湘云在家中没有亲娘的苦楚,体会她寄人篱下的苦楚当大家诚邀湘云在贾府多玩几天时,只有宝钗想到她要受婶娘的责备,催她赶快回去当史湘云应承主办诗社,她却没有经济能力时,她主动为她设计诗社的计划,慷慨的赠送了大批的螃蟹,让她坐东,举办蟹宴,帮助史湘云度过了难关(第三十八回)”一个乐于帮助朋友的人必定不会是个无情无义之人

3.生活中的“技术家”

宝钗是《红楼梦,》所有人物中第一个生活技术家宝钗对人事的警觉性是极高的,她从不做一件妨碍人的事,从不说一句刺激人的话有一次偶然高兴扑两个蝴蝶一一这样孩子气的行为在宝钗真是绝无仅有的一一确不想恰好听到滴翠亭内小红和另外一个小丫头密商与贾芸换手帕的勾当她知道一是躲闪不及,便立刻假装林黛玉藏在那里而她来寻找,以免小红发觉到自己的秘密被别人窥察果然小红反担心到林姑娘偷听了去,而对宝姑娘却坦然不疑大观园人事复杂,情弊日多,危机四伏,宝钗看得清清楚楚;但它却从不指摘什么“元妃省亲回来要姊妹们做诗,她看见宝玉写了“绿玉春犹卷”的句子,便指点他元妃不喜欢“红香绿玉”的字样,叫他把‘绿玉’改为‘绿蜡’贾母喜欢热闹,看戏的时候宝钗就专点艺西游记,》这一类的闹戏”,“她不但知道贾母爱吃什么菜,爱听什么戏,爱猜什么谜语,甚至让自己去适应老年人的这种嗜好。

(四)小人物形象分析 1.刘姥姥形象分析

(一)智谋过人

刘姥姥进荣国府上演。因为她发现家爱热闹,好体面的心,进入荣国府,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来处理最后用一颗真诚的心和三寸舌巧妙的说服领导小王奶奶西峰,获得实权派王夫人的身份,其他二十二个一堆钱的礼物在这来帮忙村里的老女人,解决了刘姥姥女婿的迫切需要。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便旗开得胜,使一个小小的庄户人家和赫赫有名的金陵大户逐渐建立关系。刘姥姥一没丧失人格,二没损失丝毫本钱,她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得到了贾府的援助,使这个庄户人家度过了难关,首战告捷

(二)见义勇为

根据高鹗续作,当刘姥姥协助巧姐逃难之时,贾府已经败落,藩王的势力正炽。她并不知藩王要解除婚约,竟敢毅然主张逃到她的家里,而不怕藩王求婚未遂,势将派人追查巧姐的下落。万一藩王探知巧姐是藏匿在王狗儿家里,必将加姥姥以拐带的罪名,拿官问罪,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刘姥姥不畏权势,具有农民真实的侠肝义胆,“威武不能屈”,铁肩担道义,充分表现了她见义勇为的大无畏精神。

五、人物形象塑造的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环境是滋育人物个性的土壤,《红楼梦》对环境的设计别具一格,其中描绘了仙界、自然和社会三重环境,这三者巧妙而成功结合在一起,更好地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触发与感染的作用,曹雪芹通过独到的安排,使自然环境中蕴含着某些意境,又与人物的个性情感相互衬托,虚幻缥缈的仙境与人物的命运归宿相互映照。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为人物塑造提供了不同的审美角度。另外,《红楼梦》以大观园为主要社会环境,其中设计了情调各异,各具特色的住所和居室,这些居室与人物的性格秉性自然天成。曹雪芹心思巧妙,运用环境与人物暗合的手法,使这些景与人搭配得和谐一致,如此不仅能表达人物微妙的内心情感,还能进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物人一体的表现手法,用环境对人物的象征意义,更加形象的体现了人物品行与情操。例如,林黛玉的潇湘馆,其中清幽宁静,种植有大量的竹子,竹子在古代意味着清秀质朴不与群芳为伍的品行,因而也象征着黛玉冷清孤傲的性格,预示她凄婉悲凉的命运。又如住在栊翠庵的妙玉,梅花象征她的高洁、不合群。这些环境与人物的配合相得益彰,令人印象深刻,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彩,深化了主题。

(二)时代背景因素

《红楼梦》反映的康乾盛世时的社会生活,即雍正和乾隆时代,当时只是清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然而,社会内部却矛盾重重,繁盛的背后隐藏着种种危机。首先,清朝政治的腐朽使政府对人民的剥削日益加重,统治机构臃肿庞大,官吏昏庸无能,官场上贪污腐败成风,这在小说里《红楼梦》贾雨村官场晋升之路正是当时官场的最好写照。另外,明清两朝相对唐宋朝而言,实行更为压抑人性的专制制度,清朝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上的控制,提倡封建的纲常礼教,《红楼梦》里薛宝钗、袭人等就是这些封建礼教的忠实卫道者,因而她们的人物形象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自己对礼教的恪守谨遵。而林黛玉、贾宝玉等作为反抗压抑、决心叛逆礼教的人物,以及他们在这种社会中的挣扎和痛苦也被曹雪芹刻画地淋漓尽致。尤其是贾宝玉,他在内心深处强烈的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然而,封建礼教却压迫着他们,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几乎都是男性,他们苦读经书,勤练八股,争取在仕途上有所成就,而大多数女性都不必为了名利生存,因而她们的世界相对纯净,《红楼梦》中一个以“女儿”为主的世界中,不仅表现了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女性人物形象,也从这些形象反衬出男性世界里的沦落以及权利争夺的任性的冷酷。

(三)人物形象间的关系塑造

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全书正是围绕他们三人的感情纠葛与起伏延伸展开的,曹雪芹心思细密,不仅通过三人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他们的不同的个性和爱情观,还在其中渗透了家族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冲突。贾宝玉在他人的眼中“性情乖张”,而林黛玉却欣赏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赞同他的结交士人,应酬礼教的“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林黛玉一心情系贾宝玉,二人有着共同的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与反抗精神,而贾宝玉却因为父辈们家庭势力的较量而被迫选择了恪守封建妇德的薛宝钗,在曹雪芹的描绘中,她“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不仅如此,薛宝钗很能笼络人心,城府颇深,获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称赞,因为与她的价值观、爱情观截然不同,贾宝玉最终逃离了由贾母、王夫人等一手操办的婚姻,出嫁当了和尚,而薛宝钗只有独守空闺,遗憾终身。

六、结语

综上所述.曹雪芹笔下的人物语.不仅具有声音.而且赋有性格化形态。《红楼梦》通过人物性格化语的描写.去刻划人物形象.更显得跳跃生姿而又富于内涵.也更符合生活的实际情形.使人物形象通过自己的行更富形象感。可见.通过人物性格化语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艺术手法。《红楼梦》把人物性格刻划得非常突出、鲜明、丰满.像雕塑似的承受养各种不同光线的照射.从而旱现养声态多姿而又统一的形象意义.这是曹雪芹塑造人物的最大特点。

《红楼梦》中的人物.特别是那些被作为主要对象来刻划的人物.往往是一个复杂、多而而合乎生活逻辑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需要人们细细评量.反复思考.才能全而完整认识其形象意义。因此.《红楼梦》中很多人物.往往引起人们激烈的争论。这一切.都说明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写得很活.很深。作家要人们领会他的艺术时.必须具有比只能欣赏流露在形象表而的特征更深一层的美学素养。

在这些人物身上都打养鲜明的阶级的时代的烙印.使读者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有养鲜明个性的人。在所举实例中.每个人物的语都极具性格化.从这些朴素的日常生活语中.表现了极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寄托了作家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进发出作家光彩夺目的思想火花。而人物形象的刻划.有时作者并不借助于特别的形容、描绘.而只用人物自身的性格语、声态口吻就使人物神形活现了。

纵观全文.可以说《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如果欠缺语n的性格化描写.那么人物形象必定大多相似.语高、性格和形象三者之间的人物塑造也会显得平庸。性格化语的成功描写.使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刘秋晔.《红楼梦》人物角色动漫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2]毛珊.论《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形象[D].陕西师范大学,2014.[3]李梦圆.《红楼梦》人物“性别错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4]韩珊.《红楼梦》脂评中小说写作技巧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3.[5]赵惠珍.《红楼梦》在韩国的翻译流传及其对韩国文学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3.[6]赵婕.《西厢记》对《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3.[7]于红叶.《红楼梦》的改编与传播[D].辽宁师范大学,2013.[8]李丽霞.《红楼梦》岁时节令文学功能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9]李丽.英语世界的《红楼梦》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10]车瑞.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D].山东大学,2010.[11]陈展.《红楼梦》修辞叙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12]吴玉霞,姚晓菲.《红楼梦》人物形象描写成就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33-53.[13]刘衍青.《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D].上海大学,2015.[14]李汉华.一部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红学专著——《论红楼梦人物形象》述评[J].邵阳师专学报,1997,04:91-94.[15]施静.论《红楼梦》中的贾琏人物形象[J].教育教学论坛,2012,06:148-149.[16]惠聪俐.《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人物形象关联探析[D].延边大学,2010.

第四篇:《伤逝》中的人物形象及爱情悲剧

《伤逝》中的人物形象及爱情悲剧

摘要:<<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它的悲剧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有以下的几方面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其次是涓生和子君本身的弱点。就子君来说过于依附于涓生是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视爱情为人生终极目标是子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依附、目标、束缚、悲剧

鲁迅先生的作品《伤逝》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原因。仅从女性视角分析来他们爱情的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女性依附于男性,是爱情为人生终极目标以及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小说以手记的形式,以倒叙的方式由男主人公涓生以沉痛悔恨的语气回顾了他和女主人公子君从相识、相爱、同居到分手以及最后子君死亡的整个过程。文章虽说是从男性的角度写起,但从涓生整个的回忆叙述当中,不难看出作为女性的子君在他们爱情悲剧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他们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里很难太得起头来。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鲁迅的《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1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七大人的一声:“来~~兮”,就把她的气势给压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气了。再看看祥林嫂,她有反抗,“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但是,同样,她也是为了维护封建传统的“守节”,虽然她第二次结婚得到了幸福,但她还是怕人家说起,为啥?因为她不“守节”了啊!祥林嫂因为没有守节而受苦,在祝福的声中默默地死去。与其说祥林嫂死于无爱的人间,倒不如说她是死于封建的礼教下,死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下!《明天》里的单四嫂子受苦于守节,她的唯一愿望就是好好地养活她的宝儿。就是退一步来说,假如单四嫂子没有守节,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又可以照顾自己两母子的男人,也许,她的宝儿就不要死掉,就不会那么盲目地相信何小仙的那“长长的指甲”。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当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加不用说了。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的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

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虚。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那是什么?那是吃人的社会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的了,既然子君违背了他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

可以说社会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里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被破灭了。

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四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事,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2

其次是涓生和子君本身的弱点。就子君来说过于依附于涓生是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视爱情为人生终极目标是子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

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说句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

《伤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两次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是子君的死。第一次,是他打算离开子君的时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并且立即忏悔、自责。第二次,是他决定说出他不再爱子君之前,“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决心,说了下面的一段话:

“„„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也许在他说:“人是不应该虚伪的”的时候,就是他最虚伪,最卑怯的时候。他所讲的一切,真的像他所说的一样吗?子君真的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了”吗?其实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对而已!

当然,我们不可以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呼声,但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就获得了一切,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旧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为捶着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4的思想牢牢地禁锢着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爱,便无可奈何地退回父亲那里,独自负荷着虚空的爱的重担,走完人生的长途。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与“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深刻地反映出子君的转变,从原来那个勇敢和坚强的子君变得如此的软弱。一切都是因为她自身性格弱点和传统的思想在她的心中打下 的深深的烙印。在她的眼中除了喂她的小油鸡和阿随之外,就是忙碌自己的家务,其他的事情都已经不再记得。随后渐渐陷入了小市民的争斗中,为了那小油鸡而和邻居吵开了,为了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而耿耿于怀,“她说,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她受不住这样的奚落。”这样的生活和传统的那些小市民有什么差别?人是会变的,如果停下自己的脚步,不再前进的话,那就变得消沉了很多,记得路遥说过这么一句话:“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才可以活得更充实”,那的确不错,一个人要想活得充实,就要不断的完善自己,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有用的地方——不要像子君那样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无谓的小市民争斗中,那样只会磨灭自己的意志。

但是,子君毕竟是那个沉滞的社会中的一个觉醒者,她喊出了数千年来女性不敢喊出的声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点令所有的人都很受鼓舞。虽然涓生和子君他们的性格都被传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们到底是当时极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成员。

最后,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都有很深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会压逼和他们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斗志!我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难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饮水饱”吗?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在经济困顿上,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于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生活,爱情会长久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人要想战斗,首先你得不饿着肚子,“不至于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5,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也许他们都忘却了经济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记得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面说道:“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得去解决一下自己的经济问题才行啊。

总之,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他们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涓生和子君本身的弱点是他们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他们最终还是冲不破封建礼教的樊笼,还是被旧的樊笼葬送了原本美好的爱情,窒息了宝贵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鲁迅作品选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第五篇:《伤逝》悲剧的思想意义

《伤逝》悲剧的思想意义

石寿红

鲁迅先生在1924年和1925年间写了许多有关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这是因为先进知识分子是民主革命中最先觉悟的阶层,在社会成员结构中他们是最能敏锐地感知时代变动信息和捕捉历史发展趋势的人。在“五四”和以后的革命过程中都起到重要作用,这不能不引起鲁迅的注意。这些小说主要收集在《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里,以《彷徨》集居多。《伤逝》一文写于1925年10月,收在《彷徨》集里。从写作直接相关的背景来看,学时正是“五四”高潮已经过去。鲁迅自己的思想正处在重大的彷徨和探索之际。因而很自然地将自己和他所感知到的知识分子时代心理变化交织在一起进行典型概括。鲁迅写过不同类型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在鲁迅的有关知识分题材的小说中,《伤逝》是极富新意和独创性的一篇。作者通过爱情生活题材对有关知识分子广性解放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解放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新的思索和探讨。

《伤逝》是一篇具有非凡思想浓度的小说,它与当时其他作家同类题材的伤口相比较,有其独特之处:第一,它描写的重点,不象一般爱情小说那样放在诉说封建社会制度下爱情婚姻不自由的痛苦,或表现青年们在个性解放思想鼓舞下,为争取婚姻恋爱自由与封建传统偏见所作的斗争中,而是放在子君与涓生结合以后的悲惨遭遇上。他们的爱情不是直线走向悲剧结局,在他们为爱情而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子君毅然离开封建专制家庭和涓生在亦兆胡同建立了宁静的爱巢,在这里他们共享着爱情的密果,但悲剧却从这里开始了。所以一般描写爱情作品的终点只是它的起点。第二,他们的爱情悲剧不是直接来自于客观社会的压力,而是突出地表现为同居之后,爱情自身热力的降低和消散,这出悲剧不仅是爱情婚姻的悲剧,也是一出反封建社教,反封建专制的悲剧,也是一出知识分子企图通个人奋斗,获得个性解放的悲剧。

作品的主人公子君和消生都是二十年苍茫初期具有民主程度的民主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们是一对反封建礼教与封建专制的判逆者,作者通过对他们婚后生活的细致描写,深刻提示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为社会谱写了一曲悲婉的爱情挽歌/

作品写他们因恋爱而幸福的同居并未暗示人们这是一种错误的结合,相反他们的相爱、同居有着他们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他们均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他们在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索生,谈仄戈尔,谈雪莱”。他们有着渴望婚姻自主,爱情自由的崇高理想,并为之勇敢地斗争,在争取爱情这条道路上,子君与涓生可谓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彼此手挽手,步伐一致,这样他们的爱情显得愈加深沉而真挚。同居又使他们的爱情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一朵爱情之花经过子君与涓生辛勤与培育终于开放了,但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呢?他们彼此顶住如此大的社会压力才获得爱情归宿的情侣,同居令一年多为什么又匆匆分手呢?这不能不引人深思,催人猛醒,封建社会是这样森严恐怖,封建专制的牢宠又是如此的坚不可破。在封建主义的黑暗秩序中,中国的妇女处于被压迫、被侮辱和被蹂躏的地位。儒家伦理道德所宣扬的大男子主义的思想观念,将妇女当作发泄淫欲的工具,并不可能有同男子平等的地位。婚姻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妇女不大可能有择偶的自由权利。这种专制的婚姻制度,实际上是专制的政治制度的派生物,而子君则坚定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与涓生他们争取爱情和婚姻自主的思想,显然与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格格不入。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势单力薄的子君与涓生俨然是网中之鱼,笼中之鸟,当他们的鳞羽还未丰满时,变必然会被封建统治者当作邪恶的异端加以扼杀。在这里作者对封建礼教、封建专制的控诉是何等的强烈啊!

《伤逝》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奴役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工具,封建思想在人民心目中根深蒂固。封建统治者就利用它来维护其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使人民成为它的奴隶。封建思想已成为广大劳动因袭的无法摆脱的精神枷锁,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反抗,都将撞得头破血流。那么对于势单力薄的子君与涓生来说同样难以幸免。他们成子这一制度的殉葬品。

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制度是规范,约束人民行动的准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个伦理常纲就是这种准绳的体现,违反常纲为当时社会所不容。子君与涓生从恋爱到同居,没有遵循封建婚姻的那一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是明媒正娶。依照准绳自然是大逆不道的,子君的叙文极力反对子君的行为,百般阻挠。最后气愤到不认他侄女的地步。子君的叙文是封建道德的维护者。他怎么能容忍子君的大逆不道之举呢?子君与涓生的同居当然为当时社会所鄙弃。即使是亲朋好友,也多数给他们以白眼和冷遏,这样人像躲避麻风病者一样避而远之。“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大半是被托辞拒绝”,“寻了二十多所,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子君与涓生在往日的亲朋好友那儿得不到丝毫的理解和同情,他们的生活天地虎来越狭小。开始时涓生还“由家到局,由局到家”,还能“在办公室桌前钞,钞,钞些公文和信件”。不多久连这样的生活也不能保全了。就这剩下这个“小窝”了。冷酷无情的封建制度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以极端残忍的手段使他们陷于孤立无援的地步,进而将他们一举“歼灭”。

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扼杀是极端恶劣的,封建家长制的权势就是它的直接手段,子君虽不生活在父母身旁,寄居在叔父家里,叔父依然行使着家长制的特权,竭力阻挠她的婚事,甚至将她送出家门。虽然子君勇敢地从封建家庭里走了出来,但她始终摆脱不了封建家庭的阴影,最后又陷入阴影,在阴影的笼罩下,不久逝去,这种杀人手段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啊!

子君在与涓生同居前是一个无畏的战士。她在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道路上是表现得十分坚决和勇敢的。为了追求个人幸福,不顾父辈的反对,不顾周围人的冷眼,不顾最终的身改名裂,甚至是无字的坟墓,在那些邪恶的封建势力面前,她显出了一种高傲和睥睨一切的神色,她坚定地向涓生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的选择没有错,她就像放飞的小鸟,自由而幸福地飞翔在自己争取来的这一方蔚蓝的天空上,但她在反封建的道路上又走了多远呢?在她得到幸福的爱情之后,她就无法了解前面还有什么远大的生活目标了,不知道还有什么更为重要的事情应该去做了,只是劳碌地埋头于琐碎的家务中。没有时间自书读报,没有闲暇谈家庭专制„„。渐渐地,她两眼中充满稚气洋溢着对新生活热爱的光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琐碎的家务和券养小油鸡和“阿随”的空虚和无聊,再也没有了与涓生共同战斗的勇气,再也没有了理想的追求。在与封建礼教封建专制斗争中,曾找到真正自我的子君在与涓生勇敢同居后,失掉了她最初的人生追求,心甘情愿地依拊男人暂时做稳奴隶,在一个用爱构筑的小家庭中又失去了自己,她实质上从一个牢笼又陷进了另一个牢笼,并未取得真正的解放,她最终只有默默地向封建家庭的围城缴械投降,终于被黑暗的社会吞噬掉。

涓生是子君的思想启蒙者,但子君的思想却比涓生透彻、坚强得多。子君闯入涓生的生活,曾给涓生带来了很大的快乐,倍尝爱情的甜蜜。但他较弱,多顾虑:“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这充分暴露了他思想的弱点。对于同居后的子君整天沉述于琐碎的家务,不再读书,不再思考问题。这使涓生不满,爱情这花渐渐褪色。涓生对婚后生活认识是较清醒的,认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否则:“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但是爱情怎样才能更新、创造、生活的意义窨是什么,要开辟什么样的生活?他自己并不很清楚。他先把婚后爱情生活褪色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子君,当他遭到失业打击,生活难以维持时,非但不想与子君共同奋斗,反而把子君看成是自己的累赘,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甚至“突然想到她的死”。以到有一天他终于向子君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样累率的不负责任的话,终于使子君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在这里,作品对资立阶级极端的利已主义思想作了深刻的批判。

经济压力是造成涓生和子君悲剧的间接手段。1923年10月鲁迅远在北京好高等师范学院演讲时就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娜拉走后怎样?她指出妇女取得自由的关键是经济制度的变革。否则,娜拉除带走一颗觉醒的心外什么也没有,不是堕落,就是重回丈夫家里充当玩偶。妇女争取解放的前提是要在经济上有独立的地位。鲁迅明确提出,经济制度要改革,不改革旧的经济制度就无所谓妇女解放。子君和涓生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动摇了这个经济制度了吗?没有,相反,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以此作为一条坚硬的绳索牢牢地束缚着他们。他们政治上、经济上都有无权。首先,子君在那样的社会里不可能与男人要样有一份应有的工作,真正达到人格上的独立。只好依赖丈夫,只好操持家务,使自己的思想日趋平庸,空虚起来。再者,涓生虽然努力工作,苦苦奋斗、译书、撰稿,但生活的境遇却每况愈下。最后失业了,这样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不具备了。但涓生并没意识到这是封建势力加在他们身上的经济压力,却消散了诱人的芳香,失业的打击则加速了爱情之花无情地凋谢。就这样仅一年多点,一个冲破艰难险阻建立起的家庭就被毁掉了,主人公的爱情理想在强大的经济压力面前被子击碎了。那么,如果他们生活富裕,涓生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是不是可以避免悲剧发生呢?我认为这也不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因为物质的富裕,并不能弥补精神的空虚,这苍白、空虚的爱情又能维持多久呢?

主人公爱情至上主义思想的局限性,也是悲剧发生的思想根源。子君在争取爱情自由时,确实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无畏的精神,但一旦得到爱情之后,就陷于狭小的天地,不再思考问题,不再读书看报,整日忙于琐碎的家务,养小油鸡,喂小狗“阿随”。因为害怕房东太太的嗤笑和奚落,就把轻易不吃的羊肉给“阿随”,为了小油鸡而与房东太太暗斗,一个勇敢的女性,一个曾经为爱情理想而大胆反抗的女战士又回到了旧社会为妇女安排的哪条平庸的老路上去了,变成了家庭的奴隶,结果使自己的思想一天天趋向平庸、空虚、怯弱,为了竭力牢牢抓住自己得的爱情,又靠努力唤起甜蜜的回忆,靠虚伪来填补爱情的虚空,结果只能使爱情之花渐渐暗淡,直到全部凋零。

涓生在婚后似乎比子君清醒些,但他并没有迈出更大的一步。他虽然感到“爱情必须更机关报、生长、创造”。又感到不能“只是为了爱——盲目的受,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疏忽了”。可是拘局于狭小的生活圈子里,割断了与社会斗争的思想联系的他也不知道别的人生要义是什么。涓生预感到爱情虽已成为虚空,但子君来说,却是生命脉的唯一的一根丝线,因而他又想努力不让它断绝,但缺乏了为爱情提供持久、巩固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实际基础,所以这对他们日赵破裂的爱情并没有带来任何帮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仅仅以追求爱情作为人生的全部,这样的爱情不可能天长地久。所以作品通过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深刻地再现了爱情至上主义者的心理变迁,暴露出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实质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因有弱点。

当然,在封建势力张牙舞爪的二十年代,子君与涓生敢与封建礼教、封建专制制度抗衡,争取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产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这是可歌可叹的。但是他们不懂得人生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追求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变革,社会解放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社会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个人解放和个人幸福社会解放是个人解放,个人解放的基础,前提条件,所以子君离去后,涓生虽然奋斗了一番,却一事无成,孤苦无告。结果并没有迎来他自己预感到的“新生面”鲁迅先生在这里揭示出这样的思想:知识分子如果把个人奋斗的目标仅仅局限于追求个人出路的圈子中,仅仅凭着个人奋斗的微弱的力量是决然冲不出封建势力的樊笼的,是找不到一条生路的,在冷酷现实的逼迫下,涓生的个人奋斗暴露了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

总而言之,《伤逝》的悲剧不仅仅是寻求妇女解放的悲剧,也是知识分子奋斗的悲剧。因此这不仅是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也是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这样《伤逝》就成为了鲁迅启蒙主义小说所达到的一个新高峰。在封建思想统治森严的旧社会,广大人民意识尚未真正启蒙的思想状态下,通过个性解放实现妇女的个人解,此路不通;知识分子不与广大人民结合,靠个人奋斗,实现个性解放的愿望终究破灭。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个人幸福的理只有与寻求社会解放和人民解放道路的思想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附参考书目:

八校合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甘竞存《鲁迅小说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评论选》 丁涌生的《鲁迅〈伤逝〉思想的重新审视与界说》 林非《〈伤逝〉的思想与艺术》

下载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摘 要 本文主要以祥林嫂的悲剧形象为主,以原著中的“我”、鲁四及柳妈形象为辅,通过对人物形象描写的议论,阐述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本质,共振现代读者珍惜生......

    论《骆驼祥子》人物形象分析

    A、护理法 长了痱子很麻烦,宝宝哭,妈妈烦。可是,如果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就可以预防痱子的发生。同时在长了痱子以后,护理也是同样重要的。1、加强皮肤护理,勤洗澡,保持皮肤......

    论《伤逝》爱情悲剧根源

    论《伤逝》爱情悲剧根源 摘要:而这种同居,在某种意义上是婚姻的象征;殊不知,冲破重重阻碍所换来的婚姻却并没有走向最后的幸福。甚至在同居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便已经裂痕重重。造......

    论《寒夜》中人物形象(合集五篇)

    论《寒夜》中人物形象 《寒夜》中全是黑色,灰色的笔调描写,从一开始到最后的结束,整篇文章给人一种沉闷,压抑的感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汪文宣就是生活在这个氛围里小人物的代表......

    论猪八戒的人物形象a[五篇范文]

    论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摘要:《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神魔小说。而猪八戒则是作者吴承恩在这部作品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喜剧典型。猪八戒的理想是过上古代普通老百姓那种"男耕女织乐......

    论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山西师范大学成教院 函授教育专升本科毕业论文 论《四世同堂》的人物形象塑造 函授站点 长 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级 别 本 科 姓 名 刘 波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1年 月 日 提......

    《穆斯林的葬礼》的人物形象论____-毕业论文

    【标题】《穆斯林的葬礼》的人物形象论 摘要: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的一部代表作,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霍达以细腻的笔触拔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何燕 内容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所钟爱的人物之一,她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争议,林黛玉的才华横溢,多愁善感,身世之悲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