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押金管理问题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研究

时间:2019-05-15 02:0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共享单车押金管理问题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共享单车押金管理问题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研究》。

第一篇:共享单车押金管理问题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研究

共享单车押金管理问题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研究

李嘉琪 上海海洋大学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共享单车应运而生,这种商业模式将“互联网+出行”的模式发展到了极致,促进了共享经济的发展,但渐渐也出现了共享单车押金难退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从消费者权益的角度进行共享单车押金管理的研究。本文借助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的数据,试图做出尝试,实证结果表明:酷骑单车等公司频现押金退款难,引起消费者集体维权,消费者向中国消费者协会进行了很多投诉,现在酷骑单车公司除交还了少部分消费者的押金之外,至今仍有数亿资金没有交还。由于共享单车押金企业管理与政府相关监管等没有到位,因而一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押金管理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共享单车押金问题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及对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最终站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视点从企业、政府层面提出建议,强调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共享单车;共享经济;互联网+;消费者权益;押金

引言:共享单车是指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城市居民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也是互联网租赁经营的创新形式。我国是共享单车大国,共享单车的数量一向以种类多,样式广著称。而不论哪一种共享单车要想使用首先就要支付一笔不菲的押金。于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押金问题开始出现了。国内针对押金监管以及法律规范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有不少。李子建(2017)认为共享单车的押金问题已经发展成为新的金融问题,应建立共享经济押金监管体系。宋佳儒(2017)提出当前沉淀资金的风险管理所面临的两大困局是沉淀资金量现状和押金盈利模式不合理,应完善共享单车押金资金沉淀的监管。储贝贝(2017)针对共享单车收取押金的行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提出了标准押金协议内容和签约程序、加强资金监管和规范押金退还程序的规范建议。但目前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方面进行押金管理问题的研究还很少。如何让消费者权益保护跟上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提前保护,渗透到经济领域的各个环节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对通过共享单车押金问题的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了消费者维权难的原因,以及从经济性、法律性和社会性说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

1.共享单车押金问题概况

1.1押金的所有权存在争议及押金安全问题 “押金产生的孳息应由用户与共享单车企业协商决定,如果没有协商,则应遵从交易习惯,也就是归共享单车企业所有”物权法专家、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勤国说。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押金应该由银行存管。尽管表面看上去,一些共享单车平台对押金的管理还算慎重,但由于没有硬性标准,用户押金的安全问题仍然难以得到根本性的保障。

1.2企业诚信道德缺失

多数的消费者只能通过官方服务电话来寻求结果,酷骑APP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已经无法登录,一旦登出后,连账户都无法进入,用户无法使用骑行服务,也无法通过应用申请退款。一切的根源在于挪用押金。公开报道显示,酷骑和小蓝都曾大笔挪用押金。但是两家企业都曾宣布与银行合作托管押金,但结果被相关银行否认。这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既是钱的问题,又不是钱的问题,这是纯粹的信任问题。

单车公司甚至还公布了只能现场退款的规定,无疑成功阻击了那些外地用户,也造成了人们对整个行业的普遍信任危机,挤兑随时可能爆发。共享单车在收取押金的时候,承诺“专款专存、随退随还”,但是押金却被挪作他用,购买新车抢占市场,甚至是拿去做小额贷款。最终结果都是押金无法退回,承诺无法兑现。这样对用户撒谎的行为,反映出了企业商业诚信道德的缺失。“无商不奸,无奸不商”中国自古就有这样的俗语,可见商人追求利益的本质,造成了从古至今商人的道德底线,都是处于社会底层位置的。在整个社会的氛围都重利轻义的情况下,最先出问题的自然是原本道德就比较难能可贵的商界。诚信道德的缺失,或许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经历的阶段,只有当公民素质普遍都提高起来了,商人中的道德败坏之流才可能逐渐被肃清。

1.3企业不自律和违规

酷骑公司很多移用消费者押金,关于消费者交还押金诉求采纳无人回应、不供给真正的联络方法、逃避问题处理等不负职责的行为,严重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相关规定,严重违反《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要求,严重侵害了消费者财产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

1.4政府相关监管不到位

共享单车市场竞争进入到下半场,企业竞争优胜劣汰是大势所趋。但消费者合法权益因为企业的不当竞争行为不能得到保障,这却是始料之外的事。之所以称企业倒闭时消费者押金无法回收的事情为“始料未及”,就是因为这本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正常来说企业不能够私自占用用户的押金形成“资金池”去进行盈利活动。“一个人对应一份押金”,摩拜单车或ofo等各类名为“共享”实为“租赁”的单车厂商或平台,通过押金规则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资金池”。当“资金池”达到一定规模后,即使平台不跑路,它也能给平台带来巨大的收益。按照人头而非车辆收取的“押金”,具有了一定“滑向”非法集资的可能或风险。不同于传统非法集资的承诺是“投资回报”,它们则是暗示承诺可“持续服务”或“便捷服务”。这实际暗含了很大的押金资金池的安全风险。

2.消费者维权困难的原因 2.1维权成本过高

消费者维权的成本大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成本,如诉讼费、公告费、开庭、宣判、申请执行误工费、交通、物料成本等。另一个是时间成本,判决期3-6个月,破产清算执行1-5年。

2.2资金追回可能性低

押金兑付困难带来信用危机,加速企业破产,企业破产导致无力偿还押金。2.3行政机对共享单车押金的监管还属于空白

我国目前对押金资金池的用途、收益等的监管仍旧是一片空白。从酷奇单车的例子,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笔钱其实就是投资人的,投资人直接就可以从押金中把钱划走。

2.4相关法律细则未出台 2.5企业的道德风险无法规避

3.消费者权益保护对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3.1经济性层面

2015年1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行为规范,要求金融机构充分尊重并自觉保障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教育权、信息安全权等基本权利,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对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进行具体规定,强调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八项权利。因此,保障消费者权益对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对共享经济的良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2法律性层面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四项基本原则,一是经营者应当依法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原则;二是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三是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原则;四是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的原则。酷骑等共享单车公司须遵循“依法交易原则”,尤其是在消费者押金问题上承担道德(公开道歉)和法律义务。3.3社会性层面

共享单车发展的这一年多时间里,酷骑和小蓝单车造成的社会破坏力要远远大于行业的环境问题,后者更多是管理不善、人性阴暗面导致的,基本也是一个新兴行业会经历的,酷骑和小蓝的破坏力在于,直接让整个共享单车行业陷于不义之地。

不同的社会土壤孕育不同的社会行为。道德危机蔓延与否,关键在于社会给它提供的土壤如何。如果能更好地发挥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再配合不断完善现有道德体系建设和宣传,重视下一代人的道德观念培养,那么就会减少消费者去面对企业的道德缺失行为。还可以从经济与社会秩序等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的高度,来看待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意义。

4.建议与对策 4.1政府层面

4.1.1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目前信用评级已经逐渐成熟,信用免押制度将在多个领域逐步渗透。同时,押金对产品的保障作用并不明显。而用户对自身信用却越来越重视。

4.1.2建立第三方监管机构

对共享单车押金管理问题,建议由第三方监管机构,比如商业银行来进行保管,避免共享单车企业直接接触到押金,以此减少押金被挪用、占用的风险。

4.1.3立法

建议出台相关法律,对共享单车押金收取过程等细节作出具体法律规定,杜绝共享单车企业通过法律模糊地带进行不道德行为。

4.1.4出台相关押金机制与政策

比如,出台相关政策对共享单车押金的退还全程和工作时间限制,给押金退还设置一种特别账户;最重要的是,要严格规范押金使用范围,保护押金的安全问题。

4.2企业层面 4.2.1区分客户

可以根据信用程度的高低以及个人信息完善度等来对客户进行分类,对信用程度高和信息透明度高的用户提供免押金政策,还可以和第三方监管机构进行合作,以此减少押金问题的出现。

4.2.2加强企业自律

严格落实《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承担起消费维权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提升自身自律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4.2.3优化服务意识

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放到优先位置,方便消费者投诉咨询,快速回应消费者诉求,及时化解消费者疑虑。

5.结论

对于共享经济这种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往往会面临企业管理不足、政府监管跟不上的问题,尤其是在共享单车高速发展的初期,快速的发展超越了政府监管的水平,企业的自律程度也很难达到一个高度。共享单车行业目前仍处于震荡期,但已经初步形成寡头垄断市场,未来行业将迎来多轮洗牌热潮,淘汰劣势企业。使监管措施与管理跟上创新的步伐是维护消费者权益和促进相关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但还需要各方具体的监管措施跟上来,保护消费者权益,让行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清利.“专车”类共享经济的规制路径[J].中国法学,2015(04):286-302.[2]朱富强.共享经济的现代发展及其潜在问题:以共享单车为例的分析[J].南方经济,2017(07):37-50.[3]秦铮,王钦.分享经济演绎的三方协同机制:例证共享单车[J].改革,2017(05):124-134.[4]刘奕,夏杰长.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6(04):116-125.[5]马强.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瓶颈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6(10):20-24.[6]宋佳儒.共享单车押金资金沉淀的监管问题探析[J].甘肃金融,2017(04):27-30.[7]李子建.共享单车押金监管:金融监管面临的新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7(22):177-178.[8]陈志群.共享单车经营者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第一责任人[N].消费日报,2017-06-19(B02).[9]储贝贝.论共享单车平台收取押金行为的法律规制——以A共享单车平台为例[J].法制博览,2017(19):27-28+5.

第二篇:共享单车-消费者权益保障

共享单车——相关资料 百度百科

1.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2016年底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突然就火爆了起来。

共享单车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政府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

2.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共享单车市场中OFO和摩拜两家企业优势比较明显,其中,OFO单车投放量最多,达到80万台,市场占有率51.2%;摩拜单车60万台,市场占有率40.1%。(共享单车,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1.新浪新闻:你使用的二维码安全吗?

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记者高亢)近期,社会上接连发生共享单车二维码、违章交通罚款单二维码被篡改等事件,利用二维码进行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层出不穷,潜在危害巨大。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执行主任张超说,二维码安全与公众息息相关,目前我国二维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发展亟待管理规范化引导。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用便利、用途广泛的二维码技术成为“互联网+”连接线上线下的关键入口,扫码支付、认证等已成为人们消费和生活中的新习惯。目前,由于广泛应用的QR二维码制码技术开放,网络上二维码制作和扫描软件非常多,企业常常利用市面的二维码生成器免费生成二维码。然而,二维码信息人眼很难识别,其中储存的信息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常常会出现被篡改、泄露,植入木马病毒或不良信息等严重安全隐患,很多人在购物、获得服务的同时,不经意间“扫一扫”就可能中招。

张超表示,当前,二维码生成和识读工具缺乏统一管理,网络上可以随意生成二维码,没有对“二维码”生成和识读形成系统化监管机制。同时,大部分应用单位的系统和二维码承载的信息还未经国家主管机构或第三方机构统一审核、监控、追溯和认证。二维码正在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新渠道。

张超认为,助推二维码产业健康发展,推进标准规范和统一注册认证是关键。加快推进二维码规范应用机制建设和二维码标准化管理的普及,建立一套健全的产业发展体系机制,才能引导二维码产业生态建立,真正解决政府、行业、企业、公众各方对于二维码应用的规范和安全需求,保护消费者权益,实现二维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共享单车余额退还难,并非个例 宁波律师:这是侵权

华夏经纬网 2017-03-15 10:02:23 字号:小大

3月8日,媒体报道了宁波的徐女士在租用几个月的共享单车hellobike后申请退掉押金,说好的7日内退回,却过了半个月都没有到账。

时隔几日后,高新区的俞阿姨联系记者,说自己开通摩拜后,却遭遇了充值余额不能退还的情况,“押金是回来了,可余额却被占用。可能我一个人就10元钱,但几万个人,不就是被占用几十万元资金吗?”俞阿姨质疑。

共享单车余额退还很难吗?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用户投诉共享单车充值余额退还实在太麻烦

春节前,俞阿姨家门口多出了不少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看看这些共享单车挺方便的,俞阿姨也想试试。

在女婿的指导下,她先下载了摩拜的APP客户端,支付299元押金后,她发现需要先行充值才能使用。

“我看了看,可以选择充值金额,最低门槛就是充10元,但没有任何返现金额,相比较而言,充20能送10,充50则送30,最多的是充100元,返110元。反正我就偶尔骑车,所以先充了10元钱。”于是,俞阿姨兴冲冲地找到了一辆摩拜单车,准备骑行。

然而,她左看右看,发现还得扫二维码开锁才行,上了年纪的她摆弄好一会也用不好,晚上,嫌麻烦的她就找到了女婿,想把这10元的余额退出来。

299元押金很快原路返还后,俞阿姨的女婿发现,这笔余额却很难退回。

“APP里并没有退还余额的通道,于是我找到了设置里的‘关于我们’,拨打了数次摩拜单车的客服电话4008117799,人工客服始终无人接听。”

俞阿姨的女婿方先生告诉记者,他仔仔细细研究了APP里的功能设置,随后,他在“充值协议”里看到,如果要退还未使用的充值本金(即实际支付、使用后的余额),需要发邮件给一个指定邮箱,并且提供注册的手机号码、姓名和单笔余额充值流水号,摩拜方面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这真的太麻烦了!人工客服没人接,还得把充值的流水号记住,很多情况下都不会截图保留,需要花不少力气去微信钱包或者支付宝账单记录里查找,所以后来我就不弄了。我觉得大部分用户也会跟我一样,不会为了10元、20元钱浪费大量精力,我一个人钱不多,但成千上万用户加在一起,这金额就相当可观了。”面对摩拜不给力的客服,俞阿姨有些生气。

记者调查亲测几款单车软件,退还难并非个例

记者调查发现,共享单车的余额退款难并不是个例,也并不只有摩拜存在。

市民李先生选择的是ofo单车,由于ofo在宁波的覆盖率并不是很高,他嫌麻烦,就想退回余额。可李先生怎么也找不到余额的退回路径,联系客服热线,不是忙音就是客服忙。“充值时,起充金额限定了20元,可到了退钱时,却特别难,我觉得这是霸王条款。”李先生郁闷地说。

除了摩拜和ofo,记者自己尝试了hellobike的余额退还。与上述两种单车不同的是,hellobike在充值的页面上就用蓝色小字附上了一个“充值说明”,点开后,弹出了一条提示,写到“充值车费只可用于骑行,不可退还哦!”页面上也注明了“点击去充值,即表示同意充值说明”的字样。

随后,记者致电hellobike客服,一名工号为8004的客服人员说,账户里的余额不会过期,但没办法退回。

他表示:“这余额只能用于hellobike的消费,暂时没有开通退还的通道,如果用户非得退,只能通过致电我们,由我们再向公司申请。但也看具体情况的,如果证明是一下子误充值了(比如先前并没使用过,却充了100元),也许还能退,但像长期在使用的,账户里还剩10元左右的余额,就明显不是误充值,没的退。”

昨天下午,记者也尝试拨打摩拜的客服热线,试图退款,在接连拨打10多通电话后,终于等到了工作人员:“要退余额是吗?可以的,麻烦提供一下注册的手机号。”

一分钟后,记者的余额确实拿回来了。这名工作人员说,这类情况还是建议通过人工客服解决,一般来说都能即时到账,如果选用平台提供的发邮件的方式,会比较忙,并且需要提供各类信息,总的来说得持续好几个工作日才能返还。

“但是你们的客服真的很难打通……”记者也提出了质疑。

“不好意思,目前我们的座席正在扩建中,后续会越来越好的。”

专家分析

为何余额难退?

单车公司要确保“资金池”

为什么共享单车的余额普遍都这么难退?记者对此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

李俊慧告诉记者,他自己本身也是单车用户,体验过两种类型的单车。作为“租赁单车”服务的企业,要求用户通过充值并缴纳“押金”并不违法。其目的在于对双方之间的租赁合同起到一定的担保作用,既可以督促承租人或使用人正当使用自行车,也可以确保发生不当损害时,出租人或债权人可以优先受偿。但是租赁双方关系一结束,作为租车方就应该马上可以拿回余额和押金。租车方对卡内的余额应该有自主权。

目前不论是个人对个人,还是企业对个人,银行转账都能很快到账。而延迟退回余额和押金,客观上显然存在能够获取这些资金收益的情况。

李俊慧说,共享单车的厂商或平台,通过充值和押金规则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资金池”,而且“资金池”越大,就越能给平台带来巨大的收益。而对庞大的“资金池”来说,让资金滞留的时间越长,其获得的收益就越多,而这些收益都是公司享有的。

律师观点

充值余额不给退

明显侵犯了消费者权益

那么这些共享单车的做法是否合法呢?hellobike在充值时就有余额不能退还的提示,用户仍然去充值了,它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记者就此咨询了北京炜衡(宁波)律师事务所律师嵇思涛,他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如果共享单车公司没有就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费用、履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这些条款可能对消费者不发生效力。

“退一步说,即使已经着重提醒消费者注意上述条款,但如果上述条款中的内容已明显损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这样的条款在法律上可能被判定无效。”

他说,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共享单车公司中消费者的充值行为,实际上是提前支付了预付款,但消费者并没有实际使用,如果这个时候消费者选择不想使用了,共享单车公司就应该给消费者退款,并且在注册之初就应当告知消费者有此等权利。

专家呼吁

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维护好用户的合法权益

李俊慧也表示,在充值消费环节,几款单车软件要么不支持余额退款,要么设置较为复杂的退还手续,加重了用户义务,此举明显不公平、不合理。哪怕hellobike明示不能退还,也不合理,涉嫌霸王条款。

除此之外,摩拜和hellobike的充值最小单位为10元,而ofo单车的充值最小单位为20元,比起每半小时或一小时0.5至1元的计费标准,对最小充值单位的限定,涉嫌构成强制交易的霸王条款,具有明显的强迫交易或强制交易嫌疑,明显侵犯用户的公平交易权。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所以我认为,工商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单车平台不当经营行为的监管和处罚,避免各类平台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侵害用户的合法权益。”李俊慧最后说道。来源:中国宁波网 3.个人信息泄露

自从满大街的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的出现,其便利的使用方式吸引了网民分分注册,但是记者打开ofo、摩拜、小鸣、小蓝、哈罗这五款高人气的共享单车APP界面,发现均没有注销账户的通道,在用户使用指南中也没有提及注销的相关教程。拨打APP中提供的客服热线,五家共享单车只有摩拜单车有客服接听,也只有摩拜一家可以通过用户申请的方式注销账户。但注销的流程也颇为繁琐,摩拜客服要求用户通过邮件方式申请注销,用户还必须在邮件中提供姓名,身份证号,身份证件照等信息。此外,记者在小鸣单车官方号后台留言后客服回复小鸣单车无法注销,只要用户不再使用即可。通过邮件与小蓝单车取得联系后客服表示只要用户连续六个月不使用便会自动注销账户。至于ofo、哈罗单车,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暂未收到任何回复,也无法与客服人员取得联系。

第三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

【内容摘要】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未能跟上金融业发展的步伐,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凸显,并且日益暴露出金融立法在指导思想、权利内容规定、监管机构设臵等方面的滞后,必须整合现有的行政、立法、司法和监管资源,加大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度,更新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明确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改善金融消费环境,维护金融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关键词】金融 消费者 监管 立法 权益

20世纪以来的金融监管演进中,消费者保护作为金融监管目标之一,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理论界,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次贷危机爆发所产生的巨大冲击,使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充分意识到,传统的监管和救助手段存在内在的缺陷,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法规、政策相继出台,如何对金融消费者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值得深入研究。

一、金融消费者概念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是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早在20世纪末的时候,国发发达市场已经提到“金融消费者”这一概念,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一些国家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特别保护“金融消费者”,如英国的《金融服务法》、美国的《金融现代服务法》、日本的《金融商品交易法》等。在大金融的背景下,金融领域的消费者由于其所消费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而导致其拥有普通消费者所不具备的特性,即:第 一,产生资金移动。必须提供资金、产品和服务的转移支付机制。第二,风险管理。对其所消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风险管理并作出决策。第三,预支未来。体现在家庭信用上,从短期无抵押贷款、较长期无担保借款、担保借款人及向私人的借款等。第四,储蓄或投资。转让资金的使用权形成未来的现金流入。

金融消费者是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和特别化, 是指与金融机构建立金融服务合同关系, 接受金融服务的自然人。例如, 为购买耐用消费品或自用房产而接受贷款的个人贷款者、为进行日常支付而在银行开立账户的存款人、为避免人身或家庭财产遭受未来不可知的风险而购买保险的投保人等。基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及消费者法保护弱者的立法主旨, 接受金融机构服务的个人投资者通常也被视为金融消费者。

二、金融消费者享有的权利

结合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阶段,从个人金融产品的特点、个人金融服务的特性、个人金融消费者的需求来看,个人金融消费者的八大权益:知情权、选择权、保护权、服务权、投诉权、受益权、赔偿权及受教育权应予以着重保护。

(一)知情权。有权知悉其购买的金融产品或者接受的金融服务的真实情况,有权要求金融机构对合同条款进行解释说明。个人金融产品消费者的知情权应包括信息内容和信息获取两个方面。信息内容是指是指与个人金融产品相关的一切信息,包括合同条款、产品特点、收益方式、风险提示、费用披露等。信息获取是指通过最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面对面、电话、互联网等)确保消费者及时获得相关信息。

(二)自由选择权。在个人金融消费者中,有专业投资者、储蓄型消费者和借贷型消费者等,不同类型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风险偏好、消费习惯及收益预期差异较大,银行应在金融机构、服务渠道、金融产品或服务上为消费者提供充分多的选择,保证其在充分比较的情况下,完全出于个人的意愿做出购买或交易决策。

(三)保护权。在个人金融市场上,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金融机构,均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其在财产和信息方面的权利。包括财产保护权和信息保护权。财产保护权要求首先个人金融消费者用于交易的资金不得被占用或挪用。其次,IT技术的普遍应用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便利的同时也留有安全隐患,银行要在技术上不断完善和保护消费者财产的安全。再次,资本市场瞬息万变,交易时点是否准确对消费者财产规模影响巨大,因此,消费者交易指令的即时准确执行的权利也应受到保护。最后,对于消费者账户的异动,如大额取现、汇款等,银行应善意提醒,保护消费者免受诈骗、欺诈等损害。信息保护权要求银行要从两个方面来保护客户信息的安全,一是银行应妥善保护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联系方式等,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其泄露给第三方。二是消费者的账户信息应得到严密保护,包括家庭资产水平,收入来源水平,产品购买明细,征信信息等。

(四)服务权。金融消费者的服务权体现在人格尊重和业务效率两个方面。首先,金融机构应该给予消费者平等的尊重,不以消费者的外表来判别消费者,不以消费者的知识水平来衡量消费者,不以消费者的财产规模来划分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非歧视、高体验的服务。其次,金融机构应力求从流程设计、资源配臵、内部管理等方面来提高业务效率,降低消费者的时间成本。

(五)投诉权。金融消费者面对的金融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设计越来越复杂,对其消费过程及有关规定、权益、风险等的理解有不全 3 面的可能,投诉和投诉反馈则是消除疑义、解决纠纷的有效机制。消费者的投诉权包括投诉知晓权、投诉监督权和投诉回复权。

投诉知晓权。客户应被告知享有投诉权——发生哪些情景时,通过何种渠道向哪个部门进行投诉,投诉的处理流程及处理结果以及何时得到反馈等。

投诉监督权。消费者对其他消费者的投诉处理享有监督权,投诉处理是否有效及时,投诉结果是否公正合理等,均在消费者监督范围之内。

投诉回复权。消费者的任何投诉均应得到正式反馈,银行应主动将投诉处理结果回复消费者,并跟踪客户对该结果是否满意。

(六)受益权。享受市场发展带来的合理的财富增值与透支未来收入满足当前需求,是个人金融消费者交易的主要动机。消费者的受益权便体现在财富的保值增值和透支成本的节约两个方面。

财富的保值增值。银行应通过金融创新不断完善产品设计,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在保障客户基本利益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和创造最大化的收益。

透支成本的节约。信用卡透支、按揭贷款均是重要的个人金融产品,其对消费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银行应以消费者利益为中心,从制度规定、业务处理等方面来降低消费者的透支成本。

(七)受教育权。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金融消费者未能深入了解其所购买的复杂金融产品,在危机中遭到重大损失。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显得更加重要。银行应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向消费者进行关于金融产品的种类、特 征以及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救济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加强消费者在财富管理方面的能力,帮助消费者做出从自身利益出发的消费决策。

三、国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经验

(一)欧盟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作为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洲联盟,其成员国之间的金融市场,在地理层面上享有开放边境的优势,在欧盟市场一体化的框架下享有资本、人员等市场要素相对自由流动的便利,极大地推动了欧盟成员国之间零售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发展一体化进程。欧盟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指令、规定来规范各成员国的金融服务业行为,并授权欧盟委员会的相关部门具体负责消费者保护事宜。具体来说,在组织机构上,其有两个部门的职责涉及消费者保护,其一是健康和消费者事务总署,其主要职责包括保护欧盟消费者安全及其他利益;起草关于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法规草案和其他行动方案,并推进其他欧盟范围内的正确实施;确保在欧盟政策发展过程中对消费者利益给予适当关注;通过提供信息及进行教育等手段,提高消费者作出知情选择的能力,并使消费者在欧盟政策制定过程中发出更强的声音。健康和消费者事务总署下辖的“消费者事务司”承担着农副产品与健康卫生、金融服务与欧元、电子商务、消费者安全与环境等方面的消费者保护事宜,下设处室分别负责消费者保护政策的分析与制定,涉及不公平商业行为的消费者保护法律、产品与服务的安全、消费者法律、经济和其他方面利益的保护等工作。其中,“金融服务和救济处”具体研究金融服务领域的消费者救济。消费者事务司还通过消费者在线教育网站向欧盟消费者提供全方面的培训信息。

其二是内部市场和服务事务总署,其中心职务是消除货物、服务、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中的障碍,保证欧盟公民和企业享受日益深化的欧盟市场一体化成果,在其职责中特别提到,该部门致力于在金融服 务领域建立统一的欧盟金融服务市场,以便提高市场的竞争、降低消费价格、扩大消费者选择范围;完善金融服务统一市场的法律框架,以便从制度环境建设的角度确保消费者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更多工作机会和欣欣向荣的经济前景。

在以上两个机构的不断推动下,欧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出现了很多开创性成果值得借鉴:第一,内部市场和服务事务总署致力于推动零售金融业单一市场发展,改善金融服务市场基础设施,以确保成员国消费者能够无障碍享受跨境金融服务。第二,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获取渠道来提高消费者和金融服务使用者的金融能力,建立并运行“欧洲金融教育数据库”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第三,建立跨国性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网络平台,致力于通过非法律途径,即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来处理金融服务领域的消费者投诉,实现了各国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信息交流,为消费者在跨国金融消费纠纷中提供更便捷的庭外纠纷处理程序。

(二)英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金融服务业是英国的核心产业,金融服务业的成败关系到英国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因此英国设计的保护力度极强,可资借鉴。

早在1986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了《金融服务法》,启动了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改革,倡导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金融消费者保护是其设定的金融监管目标之一。1986年的《金融服务法》的核心内容是使所有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必须得到政府的授权,经营活动必须在政府的直接监管下进行。新的体制在放宽对金融机构融资和信息披露标准的同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更为严格,强调要设立金融消费者补偿救济制度。英国在2000年之前分业设立对金融消费者的补偿制度,金融业相关的补偿救济机构有七个,涉及存款、证券投资、财险、保险中介等多个领域,其中的“投资者赔偿计划”专门负责对 6 投资服务公司客户的赔偿。

1997年,英政府成立了“金融服务监管局”,统一监管英国服务业,是英国唯一授权管理和监督银行、保险、抵押和投资活动的独立机构。2000年,英国通过了《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完善了英国的金融消费者补偿救济制度,提出了对该制度的改革方向,明确了金融服务监管局统一负责建立和监管保护救济制度的职责。《金融服务与市场法》第一次在法律中规定了增强市场信心、提高公众认识、保护消费者、减少金融犯罪等四大监管目标,并在明确消费者保护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司法内容,包括金融机构销售劝诱等行为规范、民事赔偿责任规则、消费者纠纷解决机制在内的相关规定应运而生。同时,该法还要求FSA负责开展消费者教育,加深公众对金融体系的认识。

(三)日本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日本在2001年4月实施的《金融商品销售法》中提出了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并将投资者保护扩展至对消费者的保护,2006年日本又出台了《金融商品交易法》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保护,构筑了结构灵活、公正透明的法制框架,加强了对不公正交易行为的惩罚力度。

第一,整合金融法规,在立法上打破金融业分业经营的限制。自1996年金融“大爆炸”以来,日本针对金融消费者受害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强化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并促进金融创新,开始研究制定以功能、横向整合的金融法规,并逐步建立起一套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管制法律体系。具体表现在2001年《金融商品销售法》对金融消费合同的统一、2006年《金融商品交易法》对金融市场消费者保护规则的统一,以及将来最终形成的日本版“金融服务法”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规则的全面统一。

第二,注重引导,构建新型金融制度。一是加强投资人保护机制,重拾投资大众信心,强化投资人对资本市场的信赖及信任。二是鼓励日本国民将资金运用从传统的储蓄转向投资金融商品的投资渠道,亦即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融资体系转为以综合金融机构为中心的直接融资体系。三是架构顺应金融国际化潮流和结构变化的新型金融制度。

第三,加大惩处,加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例如《金融商品销售法》规定金融业者对重要事项未能说明,因而导致顾客受到损害的,应负损害赔偿责任,且为无过失责任,顾客只要证明业者违反说明义务与其损害具有因果关系即可。同时该法对于有价证券申报书、有价证券报告书、公开收购申报书等的虚假记载、不公正行为、谣言散布、暴力胁迫及操纵市场的行为等的最高刑期和罚金,分别从5年和500万日元提高为10年和1000万日元。

四、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监管目标注重金融安全而忽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金融业在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期。中国目前仍处于转轨期,中国的金融系统产生和发展于这一时期特殊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难免被打上转轨时期所固有的“国家主义”的烙印,即中国金融系统仍保留了绝对优势地位的政府所有权,这一初始条件使金融制度变迁也显示出强烈的政府主导下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中央政府赋予了中国的金融系统以许多政治功能。以银行来说,国有银行成为国有企业输血机器和社会稳定的减压器。在证券市场上,则表现为其承担了转移国有银行风险、减轻国家财政压力、为国有企业筹资、充实资本金并为国有企业解困,解决就业问题等任务。因此,国家立法十分注重对金融机构利益的保护,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经常被忽视。在银行卡收费案件中,监管部 8 门的态度就一直不明确。因此,确立“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监管目标之一,对我们的金融监管来说,意义更大。首先,可以肯定,“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行业改革的方向。在行政主导的金融行业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忽视。在金融行业充分市场化后,金融消费者会因权益屡屡被侵犯,减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极端的情况下会导致厌恶风险的消费者退出市场,从而导致市场彻底瘫痪。其次,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金融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一国金融机构可以为全球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在其他国家纷纷采取严厉措施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同时,在国际市场中,我们最终会因为缺乏明确的、高标准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而很有可能使国际市场上的“金融欺诈服务”、信息不透明的金融产品流向中国。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维权也很困难;或与立法完善的发达国家的金融消费者“区别对待”。

将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其理念在于金融业中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这会给提供者利用信息优势欺凌盘剥消费者提供渠道和机会。消费者的利益如果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保障,则会动摇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危及一国的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因此,金融消费者保护应为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石。

(二)立法滞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规定不详细,可操作性不强。

第一,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该法是针对一般商品和服务消费过程中如何保护消费者权利的普通法律,但金融消费的专业性非常强,适用该法缺乏操作性。

第二,金融法律如《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9 《保险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由人民银行、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虽然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也有所提及,但总体来看仍存在以下问题:(1)消费者保护的金融法律数量少且规定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尽管许多金融立法都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首要立法目的,但在措施上不够具体。具体表现在:《商业银行法》第3章只有5条规定了对存款人的保护。《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1条中有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的规定,但是在第3章“监督管理职责”中却没有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特别规定。(2)维护金融消费者利益的部门规章数量众多,内容相对具体,但是,有的规章与上位法冲突,或者是同等效力的规章之间相互重叠交叉。目前我国的主要金融服务产品包括存款、保险、基金等,涉及诸多金融分业领域。各分业领域对金融消费者权利的规制原则及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例如,券商集合理财和信托公司的集合理财是十分相似的两类业务,却要分别适用《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和《信托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形成代理关系和信托关系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接受证监会与银监会两个不同监管部门规章的调整。

(三)由于金融产品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在权益维护时处于被动状态。

金融服务具有无形性、专业性和信用性等特点,导致金融市场中的消费者比普通消费者更容易受到侵害。金融服务是服务贸易的重要部门,具有高度的流动性。金融服务不同于其他服务贸易的特点在于:无法通过一般的感观来判断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机构的高科技数据处理与业务术语的使用,更使得消费者难以凭借经验或常识来进行监督。另外,金融业的信用性使得金融服务往往持续很久,消费者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金融服务的瑕疵。因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的这 10 些特性,以实体经济中的消费者交易为预设前提的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显然无法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全面的保护。

此外,在金融消费领域,大量存在金融机构将收集到的消费者信息,在未经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任意转让给他人。这是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行为。而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规定消费者在消费时享有隐私权。

当前,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举证原则,以部分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臵为例外。根据该制度,在消费领域中,除产品责任、医疗事故责任等实行举证责任倒臵外,大多数均实行“谁主张谁举证”。但是在金融消费领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是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其规则都是金融经营者制定的,金融消费者要在维权时举证证明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其举证能力十分有限。

(四)金融机构的自律监管功能亟待加强

金融机构自身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缺乏认识,投诉处理机制也有待改进,相关的规章制度有待建立和公示。而我国各金融业协会自律机构虽然已成立多年,但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上的积极性和实效也明显不足,受理解决消费者纠纷的平台也没有建立和公示。

五、加强和改进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

(一)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设为监管目标,和谐处理金融安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系。在立法和金融制度、政策出台时,相关部门应更新监管理念,跳出狭隘的行业利益,树立起消费者主权的信仰,正确看待金融安全与消费者保护的关系。既要培育公平的竞争秩序,促进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也要通过直接的规制和救济手段来保障消费者的具体利益,推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供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为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法律法规是金融消费者维护其权利的最重要制度保障,立法部门应把整个金融体系消费者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对我国当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相关法律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在相关条款或章节中增加对金融服务关系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整的相关规定,明确将金融消费者应当享有的知情权、自由选择权、保护权、服务权、投诉权、受益权、受教育权等作为法定权利加以明确规定,完善法律救助,赋予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事后追偿权和相关机构金融消费者投诉裁量权,细化金融机构诚信、告知、提示、保密、信息披露等义务,通过规则指引,防止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被侵犯。

(三)制定和完善交易规则,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在交易规则制定的过程中,尤其要防范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优势结成垄断同盟损害消费者权益,防止金融机构利用格式条款、免责条款免除自己的责任,转嫁自己的风险,对服务收费等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保持密切关注,通过明确的规则指引维护消费者权益。

(四)搭建多层次的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平台,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联动机制。一是鉴于人民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处于宏观管理与相对中立的地位,同时考虑人民银行在征信管理、银行卡、人民币管理、支付结算管理等领域对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作用,可从法律上明确由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处理金融消费者投诉,同时内设专门负责金融消费者维权的部门。二是银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积极协调处理金融消费领域的各类纠纷,促进公平合理金融消费环境的形成。在法律诉讼层面,着眼于消费者的弱势诉讼地位,建立区别于一般民事诉讼程序的消费者诉讼制度,确立金融消费者诉讼 12 救济制度等。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李春燕:个人金融消费 哪些权益应该被保护 银行客户

2010.02(3)刘群: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思考

银行家

2011.10(4)杨静:金融消费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企业技术开发

2004.12(5)王靖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能及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 福建金融

2006.03

主持人:李伟 执笔人:施蓓 联系人:施蓓

地址:湖南衡阳市常胜西路10号中国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科

邮编:421001 EMAIL:shibei923@163.com

第四篇: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摘 要] 随着保险行业竞争格局迅速形成,保险主体如同雨后春笋般急剧增加,国内保险公司为谋求生存和发展空间,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导致理赔风险逐年增大,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从保险理赔侵犯消费者权益和保险市场不规范的具体成因方面分析我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的不完善,并结合近几年来保险消费者的保险投诉,信访和退保等相关数据说明由于我国保险行业消费者投诉问题和理赔纠纷问题日趋复杂,力图为保险行业找寻维护消费者权益和自身茁壮发展的平衡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保险消费者权益 理赔纠纷 保险监管

一、引言

时至今日,保险在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得到有效发挥,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与此同时,近几年来,随着人们防范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很多人开始把保险作为生活的“保障器”,购买保险成为人民生活消费的重要内容。自从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主体如同雨后春笋般急剧增加,竞争格局迅速形成,国内保险公司为谋求生存和发展空间,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导致理赔风险逐年增大,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保险市场理赔困难,消费者对保险知识的缺乏以及保险行业的内部监管的不完善导致保险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做出正确判断以及无法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种种问题日益深化,据公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蓝皮书》显示,近年来保险业的退保率一直居高不下,呈增长趋势。退保率持续上升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据调查,很多保险消费者虽然购买了保险,可对保险的了解不够深,在保险理赔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致不能更好地享受保险理财带来的最大益处,保险消费者权益受到很大的冲击。

二、保险行业销售误导和理赔难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理赔环节复杂,消费者权益受损

当今保险市场普遍存在“承保、理赔两张脸”的问题,严重削弱了保险消费者对保险市场的信心,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投保积极性也是大打折扣。保险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信访投诉的增加,这是保险业发展之痛。201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保险类投诉2218件,同比增长25.5%,增长幅度位居所有商品和服务第7位。从信访投诉的内容看,产险主要反映在车险赔案长期拖而不决、保险公司定损定责不合理、服务质量较差等理赔及客服问题;寿险主要集中于销售误导,银保业务员片面夸大分红型保险产品的收益水平,不讲明退保费用、现金价值和费用扣除等关键要素。

(二)保险主体的利益纠纷

对于保险市场中保险行业和保险消费者的纠纷,简单地说,就是参与保险行为的各相关利益方之间的关系分配不平衡。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分配关系。一般的观点强调保险人应当履行经济赔偿的义务,被保险人享有获得赔偿的权利,而实际上是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共同分享了同一种经济利益。保险人有能力履行其经济赔偿义务的原因是因为他对因保险活动而产生的部分利益的占有,而被保险人获得的经济赔偿权利也是这一利益的有机组成部分。保险行为各相关利益方的经济利益关系应当表现为一种均衡关系。

三、保险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

(一)保险人的诚信缺失

保险公司为了追求保费规模,以求高速增长,大规模招揽保户。从而导致了重保费轻理赔的问题层出不穷。保险公司投保前的态度和保后被保险人进行事故索赔中的态度也大相径庭。为了取得大量的业绩收入,保险公司无不表现其对保户的关心与诚意,一旦保户交了保费,也就成为了弃儿,保险人满口的承诺不再成为事实,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由于在理赔中说不清楚的问题与保户引起的纠纷。

(二)保险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

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这是由保险业的行业特征,产品特征和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决定的。保险人的保险知识匮乏,在投保前很难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实力,财务状况,服务质量和信用等级做出正确的认识,投保对保户来说就有一定的自身盲目性和外界诱导性。同时保险合同是符合合同,条款都是由保险公司单方面出台的,投保人只能被动地接受保单,对于保险合同中的内部细节问题全然不知,加之很多保险条款的专用词汇过多,或模糊不清,或晦涩难懂,使得保险消费者在要求索赔时无法对自身的合法利益做出正确判断,很多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承诺也不能完全兑现,由此一起很多保险纠纷。

(三)保险代理人的素质良莠不齐

代理人在为保险公司拓宽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代理人取得的保费已达总保费的70%以上。由于保险公司对代理人的文化层次不做太多要求,入行的门槛很低,因此很多素质较低的代理人由于没有长远的利益预期,只贪图短期交易的数量,在很大成度上误导了保户进行投保,理赔时很多问题都无法说清,使得保户利益受损。

四、我国建立高效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具体对策

(一)提高保险消费者的保险知识水平及维权意识

提起保险,人们总会说,保险基本上都是骗人的。其实保险是以合同的形式订立的,双方既然达成契约,就不可能存在欺骗。消费者之所以产生这种心理,究其原因是对保险知识了解的太少。在《保险法》、《营销员管理条例》未出台时,保险市场的营销存在很多问题。有些营销员个人利益第一,加上人们对保险条例不是很了解,以至买保险时,就是只听营销员说的怎样,糊里糊涂地就买了保险,当时就认为买了保险就什么都保了。学习了保险知识就会知道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所以多作些保险知识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保险,利用保险,享受保险,真正地让保险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让人们生活的更加快乐、幸福。

(二)加强保险公司的责任意识

保险公司应向市场披露其经营信息,做出真实的信用评级,让公众了解其信誉,服务质量和经营状况,也好做出正确的选择。首先,履行告知义务是保险人的一项主要责任,也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并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第十八条规定:“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于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十九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三)加强保险监管,维护被保险人利益

保险监管部门应该是政府下设的专业的强制保险合同得到履行的机构,而立法、司法和执法等部门则是监管权力的延伸机构。监管工作不仅要为市场主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市场的平稳运行,更要切实提高行业的服务水平,满足好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保险利益。努力促进保险监管工作上水平首先,要加强监管制度化建设,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水平。

一方面,以风险提示为重点,建立适合保险市场特点的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市场行为、公司治理的保险监管体系。

另一方面,更加重视风险知识和保险消费知识的普及教育,扩大保险业社会影响,发掘潜在保险需求,不断完善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制度保证。

五、结论

保险经营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涉及到千千万万保险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能否得到保护,直接关系保险业的兴衰成败,特别是随着保险业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维护好保险消费者利益尤为突出和紧迫,保险业要始终把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通过加强保险行为主体的道德约束,达到保险主体的互惠双赢,努力寻求保险公司与保险消费者共同利益的平衡点,恢复市场信心,使得保险行业在完成为保险消费者防范风险和提供切实保障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维护好被保险人的利益,促进行业稳健发展与社会和谐。

参 考 文 献

[1]姚飞.《中国保险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10).[2]许飞琼.《的修订及进一步完善》[D],中国人民大学,2009,(6).[3]王国军.《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修法的一个基点》[N],中国保险报,2008,(9).[4]温晓芸.《“不可抗辩条款”的作用及其例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

[5]黄周炳《.美国保险合同解释之“合理期待原则”探析》[D],湖南社会科学,2006,(6).

第五篇: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未知请联系更改

编辑:studa1211

【关键词】问题,研究,保护,消费者权益,金融,加强,后危机时代,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不过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金融机构将发达国家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传导到全球,国际金融关系日益复杂。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已经不仅是一个国家可以解决的问题,它还依赖于国际监管合作。因此,有必要从全球化的视野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进行研究。

一、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的影响

(一)金融全球化加剧了我国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大型金融机构在我国境内开设分支机构,我国消费者与国外金融机构的联系日趋紧密。相对而言,中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种类少,服务意识和质量落后,因此,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收入阶层选择跨国金融机构提供的私人银行业务,以满足他们资产增值、保值和分散风险的需求。私人银行业务往往涉及到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设计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性和交易的高杠杆性、高关联性特点。由于我国现有的法律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义务及法律责任规范不足,销售人员在赚取更多佣金利益推动下,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消费者隐瞒产品可能的风险,片面夸大收益,金融消费者无法掌握其产品的相关信息。同时,由于国内对金融消费者金融方面知识普及教育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国际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速度,造成大部分的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贫乏,风险意识淡薄。所以即使他们掌握了这些信息,他们也不具备理解这些信息真实含义的能力,他们更容易迷信权威,盲目购买由跨国金融机构所谓“高级理财师”所推荐的各种风险性极高的金融衍生产品,导致巨额亏损从而引发了大量的交易纠纷。

例如,2007年香港投行出售的KODA①高达1 000多亿美元(香港当年的GDP才1 60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合约卖给了内地投资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和企业高管群体,使得他们的数百亿美元财富化为泡影。再例如,花旗、渣打等外资银行的QDII类理财产品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出现全线亏损事件,暴露出“产品风险提示不足”等侵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

加大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又一原因是我国金融消费者很难获得提供服务的境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国外金融消费者一般可以通过企业征信②系统或者是征信机构的评级评分服务获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由于国内企业征信系统不完善以及征信机构规模小,评级等增值业务开展不多,我国金融消费者获取金融机构信用信息难度大。已经建立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征信数据库并没有反映金融机构信用信息数据。国内的企业征信数据库主要有三个:一个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的银行企业征信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主要收集了借款企业的基本信息、信贷业务信息及社会公共信息,它主要反映企业信贷行为记录;另一个是由商务部建立的企业征信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收集外贸企业注册及其在经营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料,主要反映外贸企业经营行为记录;还有一个是由国家发改委建立的企业征信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主要是通过各地信用公司采集本地的信用数据,主要反映国内企业经营行为记录。可见国内三大企业征信数据库都没有反映金融机构信用信息记录。因此,我国金融消费者很难通过企业征信系统获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他们通常是通过自己长期接受金融机构服务的经历以及与周围朋友、同事的沟通了解他们对金融机构的评价等方式获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不过当提供服务是跨国金融机构时,这些方式就失灵了。由于跨国大型金融机构进入国内的时间不长,其服务对象仅限于国内最高收入阶层,而不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以很难通过沟通获取信息;又因跨国金融机构进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由自身长期接受服务获取经验的信息渠道也行不通。因此,当跨国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虚假信息,让其承担过量风险或者甚至存在欺诈行为时,金融消费者由于信息高度不对称无法识别。

(二)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越来越多的跨国大型金融机构涉足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作为资产价格、利率、汇率及金融市场反复易变性的产物,它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易变性,由此产生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机制与不断延伸的金融产业链进一步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对这些金融衍生产品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多样化的手段来监管,我国对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经验不足,监管准则严重滞后于金融创新的速度,造成了金融衍生产品领域的监管大量空白,监管漏洞多,难以防范其对金融消费者带来的风险。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法》或类似法规,并且近年重新修订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公司法》等法律以及新的破产法草案也没有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给予应有的关注。迄今为止,我国对金融衍生品法律层面的关注仅限于2005年10月通过的新修订的《证券法》,它对金融衍生品交易新增的规定则是只言片语的概括。我国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规范主要散见于监管部门的各种通知、暂行办法等行政规范性文件中,法律效力层次低,根本无法有效监管这些跨国金融机构以私人银行方式向国内金融消费者提供大量风险性极高的金融衍生产品。

(三)金融全球化使金融消费者维权的成本大大增加

由于没有对金融消费者权益进行专门立法,我国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只能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是这部作为我国消费者保护的基础立法并没有将金融消费者列入保护范围;其他已有的金融立法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往往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而对金融消费者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如交易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人格尊严和金融隐私权等缺乏明确细致的规定。比如,《商业银行法》将“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利益”与“商业银行的利益保护”简单地并列在一起,没有强调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利益保护的特殊性,也没有对产生纠纷如何处理列入其中。

目前也没有一家监管机构明确承担和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处理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投诉纠纷,主要依靠银监会2007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银行业客户投诉处理工作的通知》进行协调处理,投诉平台与联动机制都不完善,因此,大量的金融消费者在权益受到侵犯后往往直接诉诸司法途径。由于司法诉讼容易激化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抗,极容易损害金融机构的声誉,因此,法院在受理、审理和执行这类案件时有诸多顾虑,往往较为谨慎,最高人民法院发出的争议颇多的“三暂缓”、“三中止”通知都是针对此类案件的,这就造成金融消费者采用司法途径保护自己权益时,存在诉讼周期长、诉讼费用高、立案难、举证难和执行难等问题。金融全球化后,当提供金融服务的对象是跨境大型金融机构时,金融消费者通过司法途径维权的成本就更高了。

【关键词】问题,研究,保护,消费者权益,金融,加强,综上所述,金融全球化进一步恶化了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剧了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金融监管难度;增加了金融消费者维权的成本,从而使金融消费者保护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与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目标相矛盾,长此以往不仅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利益,还会破坏金融业赖以生存及发展的基础,进而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如何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我国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外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改革措施与启示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创新浪潮的推进和金融衍生工具以及大型金融控股公司的广泛出现要求从更广阔的视角和多样化的手段来进行金融监管。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加强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Taylor(1995)的金融监管的“双峰”理论受到热捧。双峰理论认为金融监管最主要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从维护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和金融系统稳定以防止系统性金融危机或金融市场崩盘出发,针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审慎性监管;二是从保护中小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对金融机构机会主义、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行为进行监管,以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

美国在原有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基础上专门设立了一个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保护委员会”(Consumer Protection Commission)。2009年10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计划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A),将目前分散在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等机构的监管职权集中到消费者金融保护署,致力于保护美国金融消费者免受不公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滥用。该机构将拥有与其他监管机构同样的权力,包括制定规则、从事检查、实施罚款等惩戒措施,CFPA的具体职责包括:负责在信用卡、储蓄、房贷等银行交易中保护消费者利益,防止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制止“不公平的条款和交易”,要求所有放贷人必须向借贷人提供标准、简单的贷款合同,确保消费者获得清晰全面的信息,并将对条款复杂的贷款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由于金融消费者涉及面很广,该机构可以监管各类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包括所有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信贷机构和各类金融中介,并且可以独立制定监管条例并监督实施。

英国的金融服务局(FSA)③负责监管各项金融服务,FSA的四大监管目标之一就是“确保消费者得到适当水平的保护”,将是否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纳入对金融机构评价的重要指标。FSA肩负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并对因金融机构破产而蒙受损失的消费者提供赔偿,向消费者提供咨询服务、出版金融消费者刊物和开展消费者调查。早在2001年6月,FSA就实施了“公平对待消费者计划”(TCF),要求英国最大的35家金融集团每年报告实施项目情况。同时FSA要求各金融机构在推销自己的金融产品时都要保证高度透明,使每个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风险。2005年5月,FSA发布《关于金融服务投诉指引》,详细列举说明消费者可对金融机构的服务或产品投诉的情形以及消费者不能或没有理由向金融机构投诉的主要情形。2006年10月,FSA出台了新的金融机构《业务原则》,其中确定11条原则作为金融机构是否符合监管标准的依据,这11条原则中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就有5条,如“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其需要的信息,并且用清晰、公平、无误导的方式向消费者传达信息等。目前TCF是FSA对零售金融产品的监管导向,将TCF纳入整个监管框架,要求金融机构在2008年底满足要求。2009年TCF还被纳入英国金管局的ARROW评级内容。FSA特别重视对事后投诉处理的信息披露以及消费者赔偿。对一些采取高压销售策略、不能公平对待消费者的公司进行惩罚甚至关闭。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更是严格按照Taylor的“双峰”理论成立了审慎监管局(APRA)、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两个金融监管机构。APRA负责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并被赋予广泛的监管权力,它对所有的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负责制定银行、保险、养老金等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标准,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金融危机,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接管问题金融机构;ASIC主要负责对公司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管,负责在退休金、保险金、保证金领取和社会信用方面的消费者维权,负责保护金融领域的消费者利益和市场诚信建设。这样的体制架构,使得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的机构既具有了完整性,又能够同审慎监管分级并行,互相监督,互相制衡。澳大利亚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消费者金融知识委员会和全国金融知识基金会,旨在推动金融常识的普及,提高全民金融知识水平,贯彻政府“让国民有机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金钱”的承诺。

此外,各国还加强了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以及监管的国际合作。美国通过的金改法案特别强调了对场外交易OTC的衍生产品和资产支持证券等产品监管,重要内容包括:将大部分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移入交易所和清算中心;要求银行将信用违约掉期CDS等高风险衍生产品剥离到特定的子公司(但银行可保留常规的利率、外汇、大宗商品等衍生产品);对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公司实施特别的资本比例、保证金、交易记录和职业操守等监管要求;为防止银行机构通过证券化产品转移风险,要求发行人必须将至少5%的风险资产保留在其资产负债上;加强对高风险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例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及其他投资顾问机构,要求其在SEC登记,披露交易信息并定期接受检查;而对于银行类的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发达的私营征信机构的信用评级等方式向消费者提供其信用信息。

尽管危机后,各国都进一步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监管,不过由于各国对金融母子公司之间的监管仍然存在巨大差异,跨境的大型金融机构,例如一些全能银行还是极有可能通过母子公司之间进行前后台隐性配合,以“前台拆分,后台集团化”模式实现实际上的综合经营,将其业务涵盖到十分广泛的领域,可以跨越信贷市场、结构化工具市场、交易市场、衍生工具市场等市场和交易环节。因此,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倡议监管的国际合作。G20金融峰会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流动性资本监管的标准;新近成立的金融稳定论坛己经成为协调各个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重要协调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监管银行)、国际证监会组织(监管证券)、国际保险监管协会(监管保险)、独立审计机构国际论坛(监管审计)四个监管机构形成了全球重要的金融监控组织。它们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组织一起共同推动监管的全球合作。美国的金改法案也建议加强对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对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并且建议金融稳定委员会和各国监管部门按照G20倡议,通过建立和持续发展监管的联席会议,加快改进全球金融机构跨境危机处置程序,并敦促各国监管部门改善信息共享制度安排。在实践上,欧美等国已经对一些大型跨境金融机构采取了监管团制度,由金融机构的母国作为监管的主导者,其他东道国监管机构共同监管的方式。

上述各国及国际组织的改革措施对我们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尽管我国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时,不能脱离具体国情和面临问题的特殊性,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消费者保护的规则和经验。例如设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以及监管的国际合作等做法。笔者在上述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消费者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就如何加强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三、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由健全企业征信系统着手,优化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

国内金融业的发展主要以银行为主导,且银行业的集中程度较高。我国的征信系统倾向以公共征信系统建设为主,私营征信机构少且规模较小。因此,对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的提供难以依靠私营征信机构的信用评级提供。可考虑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消费者协会牵头建立一个专门针对金融机构信用的信息数据库。对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主要侧重于是否采用相应措施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采信范围应该至少包括:一是在境内经营的金融机构(包括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过往销售产品的情况,包括金融机构销售环节的市场行为是否符合监管要求,金融机构是否有按照监管机构要求加强售前阶段、销售过程中及售后的信息披露。关于产品的说明要求简洁、易懂,要说明在市场双向波动的情况下可能的损益。同时在销售产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时可能出现的损益、产品条款的变更等情况是否提前通知投资者,尽到告知义务。二是境内经营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投诉的信息披露及处理方式。金融机构是否按照监管机构要求对消费者投诉信息及投诉处理进展进行及时的披露,并且对于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投诉的处理,比如修正错误,加强说明以及及时赔偿,等等。建立一个金融消费者投诉数据库,为今后监管规则的制定、改革提供参考。三是境内经营金融机构是否曾经出现过对消费者的欺诈案件及其监管机构和法院对其的处罚与判决以及最终赔偿情况。四是境内经营金融机构是否对消费者进行必要的教育。这个数据库要较全面地反映金融机构在信息披露方面是否尽职,业务操作是否规范、对消费者教育是否到位等信用信息,从而可以疏通我国金融消费者获取提供服务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降低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对金融消费者保护进行专门立法,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

尽管金融消费者的提法已比较普遍,但是在我国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人消费者地位尚未得到法律确认,金融消费者还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并无法定内涵,范围也不明确,甚至对于如何定义金融消费者,对哪些行为属于金融消费行为的问题上,甚至连监管机构的态度也不明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一部分学者认为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是投资者,他们追求更高的收益因而承担更高的风险,因此,应该遵循买者负责、风险自负的原则,政府无需采用倾斜的保护政策。这种简单地以风险承担、获利与否来界定金融消费与投资显然已落后于金融实践的发展。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消费需求已经由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消费需求扩展到金融消费需求,金融需求是更高级别的、长久、间接性自然消费需求的体现,这是个人为了在未来获得可能但不确定的收益而放弃现在的消费,并将其转换为资产的过程,他们的投资决策的最终目的在于消费,这点与储蓄决策实际相同。他们的投资需求具备金融消费的基本要素,并且由于他们在知识水平、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交涉能力、经济承受能力等各方面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他们不可能左右和操纵行情的发展,甚至无法把握自己投资的安全性与收益性。他们弱势地位导致的利益失衡符合消费者保护的基本原理,他们都应该被视为“金融消费者”。因此,应该在法律上明确界定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消费者保护进行专门立法,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目标和原则,界定提供金融商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种类以及金融商品和服务的具体范围,明确金融消费纠纷的范围和解决机制,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在金融消费者保护中的职责等。

考虑到金融消费者在信息辨别和理解方面的弱势地位,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代表金融消费者享有对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监督的权利,以确保金融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损害赔偿权、受教育权等权利。例如,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可以利用投诉数据库对金融机构是否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进行评价,并且提供给金融消费者。同时,加强对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的教育。在当前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上,金融教育是帮助消费者为本人及其家庭做出更好的决定的关键。让消费者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是最佳的消费者保护方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由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农村金融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消费者金融知识教育。此外,像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通过其官方网站建立消费者金融教育专栏并及时更新材料内容。从长远看,消费者金融知识教育应该纳入到公民基础教育范畴。

(三)重视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

金融创新,尤其是创新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促进了国际金融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国内金融监管体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作出回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对国内金融机构和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

首先,我国应逐步将国际通行的监管标准引入国内法中,加强对境内金融机构的监管,为金融消费者创造公平的交易平台。如在损害赔偿权方面,应改变《银行卡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对于“借记卡遗失或被盗”的持卡人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的现状,即由持卡人承担挂失手续办妥前的全部责任的规定,而应确立新的适当限制持卡人责任限额的规则。在包括住房按揭等大额消费领域或以电子商务、上门推销等特殊推销方式缔结合同中引入合同撤销权,允许消费者通过行使撤销权解除合同,因为在金融消费中,购买金融商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务通常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发展等重大问题,然而由于各种劝诱型或欺诈型的广告以及金融服务的专业性,金融消费者有时往往不能有效理解金融条款和识别金融风险,引入合同撤销权,不仅有利于解决由此引发的消费合同冲突,也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自觉建立行业自律意识。

【关键词】问题,研究,保护,消费者权益,金融,加强,其次,还应尽快制定对金融衍生工具和结构性产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及跨境金融机构监管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跨境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监管,增加信息透明度,减少其与我国金融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再次,还要积极融入全球性监管体系的建设,加强对跨境金融监管合作。例如,加强与跨境金融机构的母国合作,与其监管机构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采用监管团制度对跨国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监管;又例如,与各国监管机构合作,建立共同应对危机的联合应急机制,及时披露风险信息,对重大事件及时沟通并予以解决;再例如,加强与G20成员国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全球化监管改革和标准制定,增加中国的话语权;等等。

注释:

{1}KODA是一项跟股票挂钩的风险极高的复杂金融衍生品,翻译成中文就是“累计期权合约”,其特点是收益有限,风险无限。在国际上,打折股票被称为“金融鸦片”;而在香港,Accumulato则被形象地解读为“I Kill you later(我迟早会杀了你)”。

{2}指在对企业、债券发行者、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的主体的信用记录、财务状况等诸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信用能力和信用能力迁移所作的综合评价。

{3}2001年12月1日实施的英国《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的规定。

参考文献:

[1]何颖.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原则[J].法学,2000,(2):48-55.http://www.xiexiebang.com/

[3]梁涛.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监管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0,(8):51-54.http://www.xiexiebang.com

[4]江曙霞,代涛.法与金融学研究文献综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财经科学,2007,(5):1-10.

下载共享单车押金管理问题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共享单车押金管理问题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总结(一)

    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总结(一) 所属分类:民法 赵虎律师 消费者权益保护、产品质量与知识产权,这三个方面的法律事务常常联系在一起。比如:有的公司进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可能同时......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问题研究【摘要】:2007年3月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回顾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和金融监管和教训表明,放松金融管制会有效促进金融创新,但是如果过度依赖市......

    电子商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论文

    摘要: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商务手段,开拓了新的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同时也为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发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

    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总结(二)5篇

    6、最终解释权在谁手里? 律师解答: 许多商家提供的格式合同最后都有一句话“本合同条款的最终解释权归某某商场(专卖店)所有”。许多消费者也有疑问:是不是签订这样的合同的解释......

    保护弱势群体权益问题研究(5篇)

    【标题】保护弱势群体权益问题研究【作者张丹枫【论文摘要】在我国社会转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分层的日益明显,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身具有贫困性和脆弱性的......

    浅谈保修、包修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在商品售后服务方面及消费者保护领域,不少消费者(包括有些消费者保护组织的工作人员)对保修的概念与包修的概念的认识不太清楚,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商家作出三年五年甚至终身保修......

    高校共享单车运营问题及对策研究(定稿)

    高校共享单车运营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ofo共享单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共享经济;ofo共享单车;对策建议 一、引言 网络时代的信息普及,“互联网+"的沟通模式,使得以ofo为领导者的......

    119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XXXX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的金融消费关系,促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