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缺陷及改进对策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缺陷及改进对策
编辑: 会计职称考试
【摘要】我国会计准则理论和方法体系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与国际惯例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比较存在着许多不协调。本文就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对策。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1997年制定并发布了《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及有关财务规则,并规定该准则于1998 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行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已不能适应事业业务发展的需求,急待改进。
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存在的缺陷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致使在核算上存在着缺陷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三章中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否要计提折旧没有明确说明,只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报废、毁损等作了一般性的阐述,而会计制度通用科目中没有折旧这一科目。在实务操作中,事业单位大多不按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作为净资产的一部分。这样资产实有的价值就不能真实可靠的反映,无法保证其会计信息质量。另外,有些事业单位为了盘活闲置或不适用的固定资产,增加本单位的经济效益,便对现有的一些房屋或专用设备等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获取利益。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没有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就导致了单位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增,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单位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会计信息被扭曲披露,鉴于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歪曲的披露就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适用的范围受到限制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这样一来,一些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等非国有事业单位遵照什么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没 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标准。这就使得一些非国有事业单位在财务的管理上无章可循,势必导致这些单位的财务行为难以规范,财务管理问题很多,从而阻碍着这些单位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一些非国有事业单位的领导及财务人员利用无明确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来约束本单位会计核算,模糊财务核算,使他们的非法意图有实施的空间和可能。
(三)事业单位收入的不合理划分引起会计核算的缺陷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 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对事业收入的确认又作了如下规定:按规定应上缴财政预算的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算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按照上述定义,事业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有严格的区别。预算外资金属财政性资金,不是单位自有资金,故核拨给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不应作为事业收入;经财政批准自留的预算外资金也不应作为事业收入。同时,对事业单位而言,经营活动与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没有严格的区别和界限,事业单位的所谓经营活动补偿是与业务活动相联系的,从业务活动中产生,为业务活动服务,不同的只是市场化程度较高,受市场调节较强,故经营收入不应与事业收入分开。(四)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缺陷
由于目前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表能够动态地反映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是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务报表之一;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目前并未编制现金流量表,不能动态反映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已经成为与会计主体有利益关系的各方了解其现金变动及支付能力的重要报表。与企业会计报表相比,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两个最大的不足是:1.从会计报表体系上看,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2.从具体会计报表的结构上看,资产负债表采用“ 科目余额表”的结构形式。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改进对策(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适用范围被逐步扩大到能适用于非国有事业单位
让非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有章可循,更有利于其健康发展。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业务也日趋多样化,有很多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有一些事业单位开办企业在汇总或合并下属单位会计报表时,就有应遵循什么样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问题。目前,事业单位改革正处在加快步伐进行之中,有的转向行政单位,有的保留原有性质,有的走向市场,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二)调整事业单位收入的相关规定
1.在收入类中增加则政返还收入。规定从财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财政返还收入;将经营收入并入事业收入。
2.重新界定事业收入的范围。规定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经营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全部收入。把原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的规定取消。
(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会计报表的改进策略
我们可以参考企业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基本原理,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内部管理报表——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整体情况,说明现金从哪里来,又运用到哪里去,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现金流量信息能够表明事业单位的资金是否紧张,使收入支出表中的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排除了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等人为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便于领导层理解和搞好资金运筹。事业单位现金流量的主要内容:
1.编制基础。现金流量表是采用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作为编制基础的。所谓“ 现金”,不仅包括“ 现金”账户核算的库存现金,还包括“银行存款”账户核算的存入金融单位、随时可以用于支付的存款,也包括“ 其他货币资金”账户核算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和在途货币资金等其他货币资金。所谓“现金等价物”是指三个月内的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2.现金流量的分类。事业单位在收入来源及其构成、成本费用核算的内容和方法、结余形成及其分配等方面与企业相比有较明显的区别,从而直接影响现金流量的分类。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及现金流量项目的实际情况,将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分为三类,即业务及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1)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接受单位或个人的捐赠、提供劳务(如开展科学研究、技术转让、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经营服务、工程承包等)、经营租赁、购买材料物资、接受劳务等。(2)投资活动主要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等。(3)筹资活动主要包括对外借入的款项以及偿还债务等。
第二篇:事业单位接受捐赠会计处理问题及改进
事业单位接受捐赠会计处理问题及建议
事业单位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而设立的机构,其财务活动实行的是单位预算管理,由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财务收支计划。其中事业单位运行的资源主要是其各种收入,由于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以及近年来社会各界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加,使得有些单位的捐赠收入日益增多,然而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处理方法对此规定并不明确。
一、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现行的会计处理方法现行相关会计制度中对事业单位捐赠收入的规定比较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捐赠的会计处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的规定中指出,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捐赠方提供的有关凭据记账。接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发生的相关费用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在建工程)
同时按相关发生的费用(运输费等)
借:其他支出
贷:银行存款(现金)或:
借:无形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
同时按相关发生的费用(税费等)
借:其他支出
贷:银行存款(现金)
(二)外单位(个人或社会组织)捐赠未限定用途财物(现金资产和存货)的会计处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其他收入科目的规定中指出,其他收入核算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银行存款利息、租金收入、捐赠收入、现金盘盈收入、存货盘盈收入、收回已核销应收及预付款项、无法偿还的应付及预收款项、其他单位对本单位的补助、其他零星杂项收入以及将其他收入本期发发额中的专项资金收入结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或非专项资金收入结转转入“事业结余”等。为此,事业单位接受外单位捐赠未限定用途的财物应将其作为其他收入核算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外单位捐赠未限定用途的财物所在的相关科目贷:其他收入—捐赠收入
接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在此核算内容。
二、现行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上述有关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现行的会计处理方法比较粗糙,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这该方面的规定是不全面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事业单位接受限定用途财物的会计处理规定,事业单位接受的捐赠财物从使用权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事业单位对接受的捐赠财物可以自由使用,不受约束;另一类是外单位在捐赠时对其捐赠的财物设定了一定的限定条件,该限定条件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支出附有一定的条件,即受赠方对接受捐赠的资产必须经捐赠人的核准才可以使用;二是捐赠方指定捐赠资产的运作目的;三是赠予本金受到限制,即受赠方必须将本损赠无限期持有,通过对本金进行投资以产生收益,其收益可以归受赠人支用。对第二类捐赠财物,《公益事业捐赠法》对此有详细的规定;公益性非盈利的事业单位应当将受赠财产用于发展本单位的公益事业,不得挪作它用。
事业单位在取得不同捐赠财物时,其影响是不同的。第一类财物事业单位可以自由支配,第二类财物通常需要在满足捐赠人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使用。这种差别需要在会计处理时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予以反映。但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对第一类捐赠财物予以规定,没有对第二类财物进行规定。
(二)接受固定资产捐赠的会计处理不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捐赠,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仅需要做如下分录:借记“固定资产”科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该分录并没有反映出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业务实质,同时,像材料、存货、现金资产等未限定用途的资产,制度规定是计人其他收入的,这使得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捐赠在会计核算上与之不一致。因为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等资产从实质来讲都是能够在未来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为何事业单位在接受材料、存货、现金资产捐赠时要确认收入,而接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捐赠时不需要确认收入,对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未予说明。初步认为,会计制度对此的规定未能如实反映接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捐赠的经济实质。
三、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提出以下会计处理的建议: 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接受捐赠方面规定的不足,现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可以从捐赠财物的类型出发,将该会计问题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一)对外单位捐赠未限定用途财物的相关会计处理: 外单位(个人、社会组织)捐赠的财物从形态上一般可分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财物,其中其他财物包括货币资金、存货、材料等资产。
(1)对接受未限定用途货币资金捐赠的会计处理。由于预算外资金管理规定,行政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货币资金是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应由行政事业单位缴入同级财政专户,支出时再由同级财政部门按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从财政专户中拨付。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接受未限定用途货币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捐赠款
上缴财政专户时:
借:应缴财政专户教——捐赠款 贷:银行存款
事业单位收到财政部门拨付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入——捐赠收入
(2)对接受未限定用途固定资产捐赠的会计处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贤产流失。在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一方面需要反映事业单位的其他收入,另二方面需要将该固定资产纳入固定基金科目进行管理。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接受未限定用途资产时: 借:事业支出
贷:其他收入——捐赠收入
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捐赠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捐赠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3)对接受未限定思途其他资产捐赠的会计处理。对于事业单位接受的其他资产,可以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直接将其计人其他收入,并在结算时将其他收入转入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接受未限定用途其他物资时:
借:存货、材料等
贷:其他收入—捐赠收入 同时,借:其他收入—捐赠收入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二)对外单位捐赠限定用途财物的相关会计处理对于外单位捐赠限定用途的财物,事业单位需要在会计上对财物的限定性进行反映。上文捏到外单位的限定条件通常有三种在这三种条件下事业单位可以将具有限定性质的捐赠财物计人专用基金科目。因为该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情况,反映了事业单位相关科目的限定性。具体的会计处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对接受限定用途货币资金捐赠的会计处理。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收到货币资金和上缴财政专户的会计处理与上述事业单位接受未限定用途货币资金捐赠的会计处理一致,但是在限定用途资金返回时,需要做如下会计处理:
接受限定用途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捐赠款
上缴财政专户时:
借:应缴财政专户教——捐赠款 贷:银行存款 事业单位收到财政部门拨付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专用基金
(2)对接受限定用途资产捐赠的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贷:专用基金
(3)对接受限定用途其他资产捐赠的会计处理:
借:存货、材料等 贷:专用基金
(三)事业单位接受捐赠财物价值的计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出市场价格或根据捐赠方提供的有关凭据记账:接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相关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制度的规定是采用公允价值对接受捐赠财物的价值进行计量,但是在现实中有些财物由于其特殊性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同类型的财物,无法获取市场价格。对该问题的解决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使用现值计量的工具来搜寻捐赠资产的公允价值;二是如果使用现值计量仍无法获取公允价值,可以采用捐赠财物的名义公允价值l元进行计量。
提供给大家参考使用。以便与会计报表衔接。
杨朝洪 2015年2月
第三篇:现行会计管理机构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现行会计管理机构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思路 作者:宫相荣
来源:《财会通讯》2005年第05期
第四篇: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改进
本文作者:吴爱华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是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核心。但是,从现在来看,我国事业会计会计体制存在着诸多难题,不但不利于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鉴于此,本文对事业单位会计体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体制 难题
一、前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需要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现在,随着我国国有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政府单位公共办事的不停完善,作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业单位其地位也日益凸显,不光资产规模的绝对数额越来越大,并且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数字统计表现,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国事业单位资产总量达3.9万亿元,中央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总量为0.93万亿元,净资产0.65万亿元。过去事业单位的范围较广,在创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个过程中,部分单位逐步由社会性、公益性为主转向营业性、开发性为主,资金供给的自给率不停提升,同样,事业单位的会计体制改革也需要与时俱进,不停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停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的必要。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制存在的缺陷
1、核算方法存在的难题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制是根据事业单位单位设置与经费领拨关系制定的。每年财政单位按该单位预算指标和各单位用款进度,年初层层下拨,年末又层层上报经费的应用情况以编制决算,这样会使财政单位盲目的相信该单位的预算,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致使单位容易出现资金挪用、拖延支付等难题。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难题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消耗不可以从资产应用效果与利益中获得,所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制》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事业单位购置入账的固定资产在没有报废、毁损的情况下,其账面价值是不变的,直接使得的结果便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尤其在物价上涨过快时期。这种规定使得的不良结果便是容易使得资产信息的失真,虚增净资产,以账面原值核算固定基金,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可以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形,不利于报表应用者正确了解资产、净资产的应用情况,所以,很多事业单位缺乏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理念,重购置、轻办理的情形屡见不鲜,以至于账实不符,家底不清,损坏丢失,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3、无形资产核算难题
现在,各事业单位都缺乏严密的无形资产的核算体系。大多数单位对无形资产没有入账,有少数单位即使入账,但在事业单位会计体制中,对本钱办理不重视,其核算方法,核算程序等严重弱化,难以适应无形资产较为复杂的确认、计量、核算等要求。尤其当该项无形资产价值较大、应用期限又较长时,一次性地摊入“事业支出”后,既然能表现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并且也等于在账面上注销了该项无形资产,使该项无形资产游离于账面之外。
4、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部分事业单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还有部分单位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进而两种会计核算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质量大为不一样,使得各个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行比。其他方面是纵向不行比。收付实现制是按照当期实际收入数和支出数分别确认和计量的,不管是属于上期、本期或下期的,都确认为当期收入或支出,从而使得前后会计信息不行比。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体制的对策
1、增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意识
事业单位树立正确的固定资产采购意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及单位实际必要来购置固定资产,并且,应创建固定资产应用体制,规定固定资产的应用行为,实现预算办理与资产办理和财务办理的有机结合;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办理单位,对整个单位的固定资产实行统一办理,统一规划、合理部署,科学分配、避免重复购置,提升固定资产应用效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增强资产办理意识,做好资产日常基础性工作,从固定资产的把采购—登记—应用—维护—报废等各个程序都认真对待,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做到账表、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2、完善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体系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一是针对事业单位日常开展事业活动所发生的收支事项而设置的事业收支核算科目,二是针对事业单位为补充事业经费的不足,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支事项所设置的事业单位经营收支核算科目。这样可以让办理者与应用者更清楚的看清资金的应用去向,更方便会计的办理。
3、修正收付实现制
财政公共办理体制的配套改革还没有出台,全面推行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改革的条件还没有具备,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准确地反映单位的收支和结余。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相比应收未收的收入,应拨入实际未拨入的款项以及应支付未支付的费用全部登记入账予以反映,这样形成的单位结余更准确。
4、增加“无形资产”明细科目
“无形资产”科目反映事业单位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以及价值的增减变更。该科目的借方反映无形资产的增加;贷方反映无形资产价值的减少,具体表现为无形资产的冲销、出售等。该科目的期末余额为借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现在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原始价值。“无形资产”科目下应根据本单位情况设明细科目,如:“无形资产一外购”、“无形资产一自创”;大概“无形资产一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产权”、“无形资产一土地应用权”等。经过明细科目核算来反映不一样无形资产的存量及其增减等情况。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事业单位会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体制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课题(意是指我们要研究或者要解决的问题),必要咱们认真对待。
第五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策初探
【摘 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行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现行的会计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形势发展和实践演进的需要。本文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出发,对如何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事业单位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其中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就是完善相关的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而言,现行的会计标准主要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两个文件自实施以来对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财政改革的日趋深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事业单位的管理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发展不相适应。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其所拥有的房地产、土地使用权、专利技术等资产已大幅增值。同时,事业单位的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上述变化客观上对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会计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已经逐步进入到了纵深发展得阶段并已经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随着事业单位与其主管部门的资金关系多样化的趋势日益突显,将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能够进入事业单位,同时,我国事业单位的新业务也层出不穷,这些变化都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提出了要求。
3.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滞后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进程。
2006 年 2 月 15 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建立了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会计准则体系,这是对我国企业会计处理规范的系统改进,同时也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相比之下,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系颁布于上个世纪中后期,其中很多规定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管理的需要。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
1.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存在缺陷。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并没有对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进行专门表述,也未对“会计目标”作具体分析。另外,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只有“会计原则”之说,并没有提出“信息质量要求”。实际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在会计概念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作为衡量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或控制要求。
2.会计确认基础还需改进。
首先,按照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规定,同一事业单位可以根据不同的经营项目和业务活动的性质按照需要选择收付实现制或者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这将导致部分事业单位在运用记账基础时有较大的选择的余地,同时也给其留下了人为操作报表的空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另外,同类事业单位因具有核算方法的选择权,也将导致会计信息的横向不可比。
其次,对于我国事业单位而言,不管是其本身的业务活动还是其延伸的经营性活动,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也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无法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其财务情况。比如股权投资只在收到现金利润时才确认投资收益,被投资单位无论是实现利润还是发生亏损都不做处理,这无法真实地反映投资的价值,也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实际情况。再比如说对跨期的资本性支出,收付实现制是在现金的支付时点作费用处理,这种做法将导致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规模和数量信息失真。
第二,成本数据不完整。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将不进行成本核算。例如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只核算历史成本,同时提取一定的修购基金来保证固定资产的维护和更新。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转移和价值损耗的核算没有做明确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用计提折旧,因而事业单位的成本费用不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但实际上,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也是事业单位成本的一部分,这种核算方法无法提供完整的成本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上级部门对事业单位非经营性业务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也是不准确的。
第三,收入支出不配比。比如维修费用,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的维修费用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费用支出,如果维修费用支出集中发生在某一会计期间,将造成实际支付会计期间的支出过大,导致收入支出不配比。另外,如果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实际现金收付不属于同一会计期间时,也将导致事业单位账实严重不符。
3.会计报表的缺陷。
(1)资产负债表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负债表依据“资产 + 支出 = 负债 + 净资产 + 收入”等式编制,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将“收入”和“支出”纳入资产负债表,与“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这三项静态要素集中在一张资产负债表予以反映,而实际上“收入”与“支出”是反映报告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收支情况的动态要素。这样的规定,实际上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变成了一张科目余额表,这样既不符合国际惯例,同时也使资产负债表失去了“财务状况表”的意义。
(2)现金流量表缺失。
由于事业单位对其经营性活动有权选择运用收付实现制或者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多数的事业单位对其经营活动项目比较倾向于采用权责发生制,并且未来事业单位会计确认基础的改革方向也是权责发生制。而在权责发生制下,收支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无法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现金及等价物的变动情况,同时,事业单位的经营收支结余也无法准确的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现金净流量。
(3)表外信息不充足。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表外披露的方式主要是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这两种。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表外披露所包含的信息量严重不足,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附注内容几乎一片空白,同时,事业单位对财务情况说明书的运用也远不及企业单位那么充分。
三、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进的策略探讨。
1.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准备工作。
首先,在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之前,相关部门应明晰各事业单位资产的产权归属,并做好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在资产权属明晰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将所有事业资产纳入账簿记录范围,重新评估和核实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同时建立完整的会计循环体系。另外,各事业单位应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及时地更新会计软件以实现对事业单位资产的动态管理。同时,事业单位要着力于会计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对现有人员的专业技能要加强培训,另一方面适当地补充专业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最后,最为关键的是政府部门要做好充分的立法工作准备,为保障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创造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
2.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具体建议。
(1)进一步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标准。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标准尚未对“会计目标”作明确表述和具体分解,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标准应对“会计目标”做出专门表述,同时可以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信息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事业单位如何提供这些信息作出明确具体规定,以指引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另外,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应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概念,以突出其概念框架的定位。
(2)改进会计核算基础。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选择性、渐进式地引入权责发生制,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双轨制”。在原有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先对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全新的经济活动及业务种类所涉及的那部分领域首先采用权责发生制,同时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为进一步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
(3)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首先,建议修正资产负债表格式,删除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两个项目,按照“资产 = 负债 + 净资产”的等式分别列示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资产负债表左方是资产项目,右方是负债及净资产项目,使资产负债表真正回归为一张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其次,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应增加现金流量表来完整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状况。再次,加强表外信息披露,要求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要重视财务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填报。最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披露应该增加透明度以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王庆成。论我国非企业会计组成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4(4)。
[2]杜恒。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理论界,2006(6)。
[3]罗飞。.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 ]。企业家天地,2007(3)。
[4]陈晓燕。现行事业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及改进[j]。会计之友,2007(12)。
[5]韩光霞。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建[j]。审计月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