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资料的翻译原则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资料的翻译原则
摘 要:“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的提出,既是新时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发展理念的新体现,不仅能推动沿线各国的合作发展,也能给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新视角。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基础,“一带一路”下的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带上的各地历史民俗文化积淀非常浓厚,做好民俗文化的翻译对于旅游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 民俗文化 旅游 翻译原则
自“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如何积极配合国家战略,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政府部门、产业界、学术圈广泛关注的话题。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旅游景点的推介。如何对外国游客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介,旅游资料的翻译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翻译中,以民俗文化的翻译最为困难。“一带一路”下的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带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沉淀,民俗鲜明的文化个性及其浓厚的民族特色给翻译带来了重重困难,如何将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民俗文化恰到好处地翻译出来是语际翻译中的难中之难。本文试图提出针对民俗文化翻译的几点原则以期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1]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料翻译的现状
“一带一路”战略,对丝路沿线省区市旅游发展影响巨大,丝路旅游受到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民俗文化游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能够满足域外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里需求。在各地民俗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龚晨枫,2010)对于一些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与之对应词语的文化负载词,或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习俗等成语、典故,旅游资料中就出现了略而不译的情况。对民俗文化的翻译问题则较多,如导游手册、画册、景点介绍、游览图等出现如句法错误、拼写遗漏、文化误解、用词不当等诸多问题。以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为例,有的导游词将其译为“Autumn Moon on the Calm Lake”,并不能准确传达出“天上秋月一?,人间千倾一碧”的唯美画面。再如有关睡眠民俗的例子,我国南人住“床”,北人睡“炕”。如果均翻译成“bed”,便无法体现 “炕”的文化个性,因为北方的“炕”不仅只是供睡觉的地方,还可用餐、会客、议事、炕下烧火取暖。又如云南民俗中的云南十八怪之一的“姑娘叫老太”译为Yong Girls Called “Old Lady”,可能让外国游客产生理解障碍,无法达到传播云南民俗的目的。[2]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料的翻译原则
1.“求同存异”原则
许崇信教授认为“翻译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像外交工作,要善于存异求同,既尊重别人又尊重自己,这应该成为处理文化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蒋红红,2007)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在进行民俗文化翻译时,就应避免用他国或他乡的民俗进行替换。译者在翻译时,应遵循“求同存异”原则,尽量保留原语中的语言与文化信息,绝不能随心所欲进行民俗文化的“移植”。这样我们的民族特色才能在翻译中得以再现,进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民俗文化旅游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故此,将北方的“炕”音译为“Kang(A heatable brickbed)”既能保留民族和地方特色,也能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再如:泰州“老行当” 剪纸艺术中的“团花” 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布局格式,用传统婚礼或新年装饰,译为“Tuan Hua” 或“ the flower patterns created by the paper cutter” 都无法表现出民俗特色,不妨将其译为 “ Tuan Hua,a circular symmetrical paper patterns used for decoration”,为使外国游客了解更清楚,可以适当举例加以说明: “such as the shape of ?郑?which means double blessing”。这样一来,不仅保留了 “团花”的读音,解释了其意思,也能传达其文化内涵。
2.“简洁紧凑”原则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播、交谈和融会的过程。(金惠康,2003)民俗是说话文化,其传承和沿袭以口头为主。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多尔逊教授认为,民俗是口头的,传统的和非官方的民间文化。(高丙中,1994)其翻译与普通翻译不同,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留民俗文化的典型特征,又要根据目标语读者语言认知的一般原理让其较为轻松的悦纳。因此,在对旅游资料的民俗文化的英译过程中,还应遵循“简洁紧凑”的原则,尽量以简洁的表述让外国游客理解其中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进而激发他们亲身体验异地文化的兴趣。以中国民俗服饰“唐装”以为,目前有这几种翻译:“Dresses of Tang Dynasty”,“Traditional Chinese garments” 及 “Tang Suit”,笔者认为以“Tang Suit” 为佳,一来“唐人街”是海外华人的聚居地,外国人对 “Tang” 并不陌生,将“唐装”译为“Tang Suit”,英美游客不难理解其指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二来,这种音译兼译法简洁紧凑,可为外国游客接受。[3]
结语
“一带一路,旅游先行”,通过发展旅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之间,真正形成一种文化的共同点和经济共同点,进而形成命运共同体,让旅游走进来,让文化走出去,让旅游走出去,让利益走进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抓住机遇,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添加新动力。在实际操作中,民俗文化翻译难免有些生僻,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增删或者改写,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如注释性增译、修辞性省译、整合性改译等,实现具体的翻译目的。[4]
参考文献
[1]高丙中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6.[2]龚晨枫 旅游英语中的民俗文化翻译问题研究――以杭州旅游景点为例 [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7(6):117-120.[3]蒋红红 民俗文化翻译探索[J].《国外外语教学》,2007,(3):52-56.[4]金惠康 广东旅游翻译探讨[J].《上海科技翻译》,2003,(2):46-48.
第二篇: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旅游(推荐)
“一带一路” 背景下的旅游业
姓名:法斌
学号:201305005591 班级:旅企13-3 指导老师:张波
目录
背景 战略确定 五大利处 挑战 总结
早在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就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同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而在2014年的apec会议上,“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作为重要议题被提出,“一带一路”进入规划阶段。“丝绸之路旅游年”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承载着服务国家发展大战略的责任,是贯彻服务“一带一路”战略部署、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定为“丝绸旅游年”不仅仅服务国家发展大战略,从旅游业发展自身而言,这也是直迎国家发展大战略为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重大机遇,向世界推广美丽中国、激活“一带一路”旅游经济带的大好契机。
“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把握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表明新一届党中央在处理新型国际关系中的统筹兼顾与创新发展理念。目前各界对其战略意义认识仍然不足,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全世界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和企业更多的了解,使“一带一路”建设能够稳步推进,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提升中国影响力的战略举措。“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标志,开启了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此作为我国推动与亚欧区域合作的“倡议”,既可以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 “和谐包容、互利共赢、合作诚信”的开放理念,也能够淡化谋求区域合作主导权的意图,降低“中国威胁论”的负面效应,依照古丝绸之路的方向,“名正言顺”拓展我国与中亚、南亚及中东欧的合作,逐步提升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
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突破,而欧美等国却加强了对中国崛起的限制,美国推动的TPP和TTIP谈判,以高端开放为契机,企图掌控和影响下一轮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已对我国构成新的挑战和威胁。“一带一路”建设是突破这一压力的重大战略设计,通过拓展与亚欧市场的合作,推动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对欧美日市场的依赖,不仅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赋予了新的内容,也为沿海、内陆、沿边新一轮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和着力点。
中国经济升级的战略引擎。我国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由于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及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西部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中西部地区与中亚、东欧、西亚的新商贸通道和经贸合作网络,带动内陆沿边扩大向西开放,既有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腹地,也可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推进中西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形成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对于中国旅游业来说,该《愿景与行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以线带面”,将带来五大“利好”。
首先,基础设施联通将大幅提升旅游可达性。尤其是深处内陆的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中西部地区将极大改善交通条件,极大促进东部主要旅游客源市场进入中西部旅游资源集中的目的地,同时也将显著提升周边国家与中国边境省份之间的边境旅游。一带一路沿线各省份应当积极利用新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已有的国开行、亚开行等资金渠道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吸引各大实力雄厚的国内外企业。
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签署合作备忘录,简化人民往来的签证手续,将极大促进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对于连年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入境旅游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而蓬勃发展的出境旅游则将以更高的速度狂飙突进,增加更多异域风情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旅游产品。尤其是中亚和东盟除新马泰之外的其他各国,将是中国旅行社企业、投资商和线上旅游OTA、APP的最新拓展方向。
第三,合作重点中专门提出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将是未来几年丝绸之路沿线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旅游策划、规划、设计、投资、建设和运营的一个重要方向。过程中急需突出特点,融合协调。目前丝绸之路各省份已然提出各自定位,各省份的旅游产品也需要差异定位,避免重复。第四,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海上丝绸之路涉及东部沿海各港口城市,将促进邮轮旅游、海上旅游一跃而上一个大台阶。通过简化签证手续、通关手续,甚至互惠免签,不仅吸引世界三大邮轮公司入驻开辟更多母港和停靠港航线,还将为中国政府和企业投资邮轮港设施、中国企业组建邮轮船队和航线创造一个更加光明的前景。南海海域也能够通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上岛旅游而继续宣示主权,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
第五,地方开放态势方面,进一步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海南作为中国最热门的海滨度假岛,除了现有的旅游城市和旅游产品外,仍然极度欠缺度假旅游产品,与世界知名的海岛旅游目的地仍有不小差距。海南应当抓住一带一路的建设机遇,继续打通入岛陆海空大通道,与大陆连为一体,重点打造海洋旅游、购物旅游、主题公园旅游、养生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努力恢复并提升入境市场,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教育设施,提升旅游教育水准,为旅游业提供专业的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给旅游业带来的挑战,则主要体现在:旅游安全指数、文化冲突和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等三方面。中亚各国的旅游产品尤甚。丝绸之路的中亚各国与中国的国情迥异,以往交流也偏少,难以避免文化冲突,甚至安全系数也较低。丝绸之路沿线的旅游产品,短期内仍然是价高人少,不可能像东南亚旅游一样甚至比三亚更便宜,但仍然有细分市场可以细水长流地经营。所有这些挑战需要法律保障、文明教化和精心运营,而非回避和模糊焦点。
受历史文化差异、现实利益冲突、外部环境干扰等因素影响,外界在看待“一带一路”时,也出现了很多误解和担心。比如,误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或者是“中国版珍珠链战略”,抑或是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替代品。有不少俄罗斯和日本的学者则担心“一带一路”会挑战现有区域乃至全球经济体制,会排挤其他国家的既有利益。部分东南亚、中东等沿线国家的当地企业和社会组织对中国的企业和项目存有抱怨,担心中国进行“能源掠夺”和“经济控制”。此外,各国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差异,还有一些人对“一带一路”的实现前景缺乏必要的信心。当然,也有很多学者从研究的角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需破解恐怖威胁难题,需改善地区间的“信任赤字”,需“国内国际两头热”,需确保让沿线国家都能从中获益,等等。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凯利·布朗也提醒称,“一带一路”可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非什么浪漫旅途,中国应小心谨慎,切忌操之过急。
有针对性地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
总体上看,当前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空前,挑战也前所未有。如前文所述,虽然该倡议已经在国际上引起良好反响,但美国、印度等主要国家还存有担心,沿线国家民众还缺乏了解,一些政要、学者甚至发出诋毁声音。鉴于此,要继续有针对性地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做好“民心工程”,凝聚起更多共识和信心。
善用恰当话语体系,讲好各方共建、共享的故事。建议在对外传播“一带一路”时,多使用“倡议”、“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软性词汇。在阐释其内涵时,要突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开放、平等、包容,突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讲好“一带一路”上的传统友谊故事,让历史为现实和未来注入信心和动力。讲好中国践行“一带一路”的故事,把领导人的重要理念、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规划举措、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行动等,持续对外阐释好、报道好。讲好中外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充分挖掘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企业和普通个人身上的故事。通过讲好这些故事,传递好中国的理念和态度,塑造好中国是合作共赢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形象。
动员中外各方力量,不断充实讲故事的队伍。充分调动各方讲故事的积极性,形成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局面。一是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先锋作用。积极引导主流媒体报刊采取多种形式走出去,利用网络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等手段,在沿线国家开展本土化传播,并加强与当地媒体的交流合作。二是充分发挥民间机构和团体的作用。民间机构和团体是做好“民心工程”的重要力量。建议动员一些国内有能力、有影响的民间组织,与沿线国家的同类组织开展对话交流活动,并借力对外援助等形式,提升民间层面的了解程度和信心。三是积极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在不少沿线国家中,华侨华人比较集中,要重视和充分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发挥他们参与者、建设者、传播者的重要功能。四是瞄准沿线国家的政坛领袖、社会活动家、智库专家、青年精英等重点群体,主动加强与他们的对话交流,通过“请进来”等形式,不断拓展人脉资源,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做好精准传播,讲有差别性的故事。根据沿线国家情况和中国利益所在,对不同国家采取各有侧重的传播策略,不断提升讲故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在沿线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应强调中美在倡议所涉及的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在反对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阿富汗问题、能源通道安全及供给稳定、互联互通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强调中国没有与美国一争高下的意愿。对俄罗斯要加强解释工作,针对其担心受排挤的心态,做好说明工作,尤其是对其学界、媒体界与精英阶层,要加强联系和对话,持续沟通协调。针对印度,宜从中印同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成员及互为重要邻国的现实出发,阐明双方在区域经济融合、互联互通、能源资源消费及进口等领域的利益交汇点,适度尊重印度在南亚的特殊地位,在具体合作上为印度留有实惠。针对东南亚,着力做好惠民、利民、便民的实事,建议以交通设施、救援与防灾等低敏感合作领域作为优先项目。针对阿拉伯地区,请中国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分别开展主动回应和说明解释工作,增进各方对“一带一路”规划和一些具体项目的了解,拉近双方民心,巩固传统友谊。
第三篇:一带一路背景
一带一路背景
古代背景
丝绸之路是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构思提出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背景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启动目的
在通路、通航的基础上通商,形成和平与发展新常态。
丝路新图
1、北线A: 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韩国----日本海----扎鲁比诺港(海参崴,斯拉夫扬卡等)----珲春----延吉-----吉林-----长春-----蒙古国-----俄罗斯-----欧洲(北欧,中欧,东欧,西欧,南欧)
2、北线B: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
3、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
4、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5、中心线[6] :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欧洲
第四篇: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资料
“一带一路”背景资料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即:
1、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边境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国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个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未划定的中印、中不边界地区也总体保持稳定安宁。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边境地区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依托。边境口岸作为通道节点,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前沿窗口作用显现。中国开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规划和建设,与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开通公路通路13条,铁路8条。此外,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输电线路、光缆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果。这些设施建设,为“一带一路”打下物质基础。
2014年8月,习近平出访蒙古国时,表示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
中国背景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丝路新图
1、北线A: 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韩国----日本海----扎鲁比诺港(海参崴,斯拉夫扬卡等)----珲春----延吉-----吉林-----长春-----蒙古国-----俄罗斯-----欧洲(北欧,中欧,东欧,西欧,南欧)
2、北线B: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
3、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
4、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一带一路”带来发展机遇 那些行业受益?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其战略愿景可分为远近两大层次:近期着眼于“基建互通、金融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引入”,远期则致力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基于以上分析框架梳理,“一带一路”战略给国内产业发展将带来五大主题机遇:
一、“通路通航”主题:包括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整机生产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交通运输是优先发展领域,以加快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并形成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
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将率先直接受益于亚欧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将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民航、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吞吐量将明显提升。连云港至鹿特丹港连通的新欧亚大陆桥,将强化其在国际陆路运输中的骨干作用。中国也将全力打造与我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东盟地区的海陆空综合交通方式:海上——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连起来;内河——中国出资澜沧江-湄公河河道建设,打造黄金水道;公路——南(宁)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经开通,东南亚正在形成两横两纵的公路通道;铁路——中国计划以昆明和南宁为起点,建设泛东南亚铁路联系东南亚陆路国家。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走出去”,也将带动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及整机生产等产业增长。
中国的港口有着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经验,铁路建设“走出去”给其他基础设施类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样板。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存在强烈的建设大港口的需求,这些领域的优质企业存在建设和运营“走出去”的良好前景。
尤其是在铁路建设方面,突破国家界限的“欧亚铁路网计划”,也会刺激铁路建设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意向的铁路工程已达到0.5万公里,和欧亚铁路网的8.1万公里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巨大空间。
二、“基础设施产业链”主题:包含建筑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装备制造业(设备及配套类装备制造),基建材料(钢铁、建材、有色等)。从需求端来看,“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无论是从国内需求或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基建投资支出不足,普遍呈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铁路里程等指标均远低于我国,亚洲和非洲的沿线国家较中国分别有10%和20%的城镇化提升空间,而中国在自身城镇化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经验和产品、服务能力可以对外输出。从国内来看,西北部各省区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国均排在后面,新疆、青海、甘肃在倒数5位之中,宁夏、陕西居于中后段水平,为实现“一带一路”各国间的基建对接,中国西北部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等基建领域投资很有空间。
从供给端来看,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台阶,我国建筑业及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基建输出”能够大幅缓解我国建筑业、制造业的产品需求压力。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参与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加大对外开展基建投资业务的战略构想。
根据总体基建投入约占GDP的5%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对基建的需求或达到每年1.05万亿美元,而中国对外承包完成额2013年仅为0.14万亿美元,仅占其中的13%。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形成合力,未来我国建筑业和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大幅加快,海外市场广阔的产业扩张前景将逐渐打开。在“一帶一路”的战略政策支持下,对外工程承包施工企业“走出去”能形成较大的出口拉动,有效对冲国内需求端的下滑,从而带动整个“基础设施产业链”。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也面临艰难转型,全球贸易环境不佳,追求出口增长容易引起诸多摩擦和矛盾,而对外投资更容易被接受,用对外投资启动外需是比出口更好的选择。利用施工企业输出方式,能带动国内设计、咨询、制造、材料、劳务、金融、保险、服务等多行业的输出,对冲国内需求端下滑。不同于外贸出口通常的低成本和低附加值,施工企业“走出去”方式有效带动的是中国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符合国家产业升级的目标。
三、“能源建设”主题:包括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电站建设、电力设备等。
拓展稳定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目标。近几年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但我国的油气资源进口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陆运输,获取途径较为单一,能源安全较易受到威胁,拓展新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十分紧迫。
“能源建设”主题之下,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战略,将直接利好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与新疆接壤的中亚国家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是仅次于中东的第二个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目前我国从中亚及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占比仍偏低,天然气近几年从中亚的进口量在不断攀升。随着天然气的普及,国内需求量的快速增长,通过新疆从中亚的进口量仍将持续增加。
未来,为满足新增进口量的输送需求,新疆将建设多条能源管道,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配套的输油管道、天然气的输送管道、电网以及道路运输等,这些领域必然迎来进一步的利好。
(以下略)
第五篇:一带一路翻译
APEC会议期间,我国力推的“一路一带”规划受到关注。APEC经济体与“一带一路”区域有着极高的重合性,这项规划被认为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We should prepare timetables and road maps for the coming years for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project,” Xi said when presiding over the eighth meeting of the Central Leading Group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Affairs on Tuesday.国家主席习近平本周二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表示,我国将做好今后几年的时间表、路线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总书记在去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一带”和“一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benefit community)”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fate community)”。“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担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之后提出的重要国际性合作倡议(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itiative)之一。“一带一路”的建设,顺应了全球化趋势和各国抱团取暖、共同合作的愿望,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此次APEC北京峰会还将讨论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the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一旦与“一带一路”成功对接,将史无前例地将北美、西欧、东亚这三大世界经济中心连为一体,塑造世界地缘经济(geo-economy)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