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突出公众参与和文化内涵

时间:2019-05-15 03:3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突出公众参与和文化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突出公众参与和文化内涵》。

第一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突出公众参与和文化内涵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突出公众参与和文化内涵---考察芬兰、瑞典园林绿化情况报告

时间:2010-12-16 17:36:13 来源:

作者:

编辑:冯达 审稿:周彩贤 校对:邵丹

编者按:为提高北京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加快实现“三个园林”的步伐,市园林绿化局 2010 年组织了多次出国考察,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部分考察报告摘编后予以刊登,与大家分享。(摘编后的报告未经考察团组审阅)

在芬兰和瑞典的整个考察过程中,我们时常在莽莽苍苍的森林和繁荣茂盛的花草绿树中穿梭,暗绿的针叶林、亮黄的白桦林、鲜红的枫树林、亮绿的草毯,加上各色童话般的乡间别墅、风格迥异的雕塑,使初秋的北欧色彩斑斓,显现出高度的和谐,给人以心动的美感。在交流中使我们逐步认识到:

一、公众参与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效方法

无论是赫尔辛基还是斯德哥尔摩,市民对城市绿化及环境保护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到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中。正因为人人都与自然建立起了友好的感情,所以无论你到什么地方,都随时可见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动人画面:在林间草地上,小松鼠翘着长长的、毛茸茸的大尾巴,悠闲地边吃果子边迎接游人;在市中心的广场上,鸽群上下飞舞,与阳光和人群嬉戏;在公园,老者坐在铺满金黄树叶的草坪中悠闲地拉着风琴,天真的孩子睁着圆圆的眼睛好奇地倾听,母亲在一旁甜蜜的微笑着。这情景顿时使我们觉得,这铺满金黄叶子的林间草地、这活波可爱的小松 鼠,这圣洁的和平鸽,这饱经沧桑的老人,这充满好奇的孩子,这洋溢着幸福的母亲,不正是我们努力要实现的目标吗?

北京市园林绿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地成就,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些成果,我们认为借鉴两国成功的经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起生态文明教育的旅游休闲体系,大力倡导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全方位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建设,变“每一个人都是污染源”为“每一个人都是环境保护卫士”。一是要加大园林绿化的宣传投入,建设必要的野外生态环境教育基地,设立宣传牌、印刷宣传册,免费让游人参观、感受和消化,树立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二是与旅游部门联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尤其在对导游的培训中应加入动植物识别、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方法等课程,建立生态旅游理念,使游人、景区和导游形成环境保护的统一体。三是培育和鼓励环境志愿者在旅游区工作,为其提供基本食宿和交通,鼓励志愿者积极投入到社区、风景区等游人聚集的地方工作。四是与环保组织加强合作,政府应借助环保组织的力量,开展一些别开生面的宣传、教育及培训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到环保当中来。

二、挖掘文化内涵是提升园林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城市园林建设与文化内涵紧密结合也是这两个国家城市建设的共同特点。典型的例子是正在修建的芬兰公园。从 2005 年开始,赫尔辛基市政府投资 900 亿欧元,在一处 10.6 公顷的重度污染湖区建设芬兰公园。在建的芬兰公园将以绿色为底蕴,融合芬兰文化、艺术、旅游、历史、政治、交通和媒体等多项元素,成为市民享受自然、体验文化、休闲聚会的城市绿洲,更是游客了解芬兰的窗口。另一个就是西贝柳斯公园,开放式的草地,针阔搭配的树木,自然分布的园中小湖,在这恬静宜人的城市公园中心,有一座约 3 米高、由 600 根铜管组成的雕塑,像是管风琴,又像似芬兰的森林,著名的交响乐大师西贝柳斯的头像屹立在一旁,两只硕大的耳朵像是倾听他的力作《芬兰颂》,又像是在倾听森林中传来的阵阵松涛声,使本来不起眼的一个城市街心公园平添了几分高雅和神圣。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提升园林绿化建设水平中,必须转变观念,放宽思路,深挖首都历史文化内涵,使其在绿化建设中尽情地体现。一是吸纳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园林绿化行业外人士参与到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中来,集思广益,在建园之初就将人文元素融入其中。二是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对已建成的绿地加以改造。如通州的运河公园,在园中建造了长达千米的运河历史铜质版画,让游人在轻松休闲中了解了运河上千年的历史变迁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积极作用。三是注重城市大树和古树的培育。古树是城市历史发展的活的见证,是活的文物,古都风貌中不可或缺。在对现有古树加以保护的同时,在新建绿地中应考虑适当选择乡土慢生树种,培育大树和古树。四适当增加园中建筑,对当地特色民居进行展修复,以雕塑形式展示当地名人、民俗、故事、地理、文化等。五是大力宣传园林绿化本身的文化内涵,如岁寒四友梅兰竹菊的气节和优雅、园中花草乔灌的作用和价值等等。

借助森林认证手段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考察芬兰、瑞典园林绿化情况报告

时间:2010-12-14 18:24:53 来源: 作者:

编辑:冯达 审稿:周彩贤 校对:邵丹

编者按:为提高北京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加快实现“三个园林”的步伐,市园林绿化局 2010 年组织了多次出国考察和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部分考察培训报告摘编后予以刊登,与大家分享。(摘编后的报告未经考察团组审阅)

应芬兰农林部和瑞典农业技术大学邀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巡视员、副书记刘宝军同志一行 6 人,于 2010 年 9 月 22 日-10 月1 日 赴芬兰和瑞典 进行园林绿化考察。代表团访问了芬兰农林部、赫尔辛基市政府、和瑞典农林科技大学,考察和学习了森林认证以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等方面情况,并与相关专家进行了广泛交流。

通过了解得知,芬兰和瑞典之所以成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典范,在很大程度上与实行森林认证制度是密不可分的。芬兰几乎全部采用泛欧森林认证体系(即 PEFC),到目前共有 89.3% 的森林、计 1965 万公顷通过了 PEFC 认证。瑞典采用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体系(即 FSC),到 2008 年全国共有 46.5% 的森林、计 1207.4 万公顷 通过了FSC 认证,是世界上通过 FSC 认证最多的国家之一。

一、森林认证制度是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手段

通俗地讲,森林认证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按照公认的原则和标准,对森林及其经营过程进行审核和综合评估,以证明其达到可持续经营的要求。芬兰和瑞典作为林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把森林认证制度作为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占领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在全国推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认证,规范了森林经营过程中的管理和技术环节,从而提高了经营水平。同时强化了林场主对环境和当地居民权益的保护,给消费者传递了其使用的林产品是来自于经营良好的森林的信息,起到了公众教育和宣传作用。当然,通过认证的产品价格高于非认证产品,给业主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可以说,芬兰和瑞典是通过森林认证实现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很好的例子。

二、借助森林认证,提高我市园林绿化行业管理水平

北京市八达岭林场于 2006 年 11 月通过 FSC 森林经营认证,在规范国有林场管理、理顺经营思路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从芬兰瑞典的成功经验得知,在我市园林绿化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的过程中,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行森林认证,借鉴森林认证的原则和标准,无论对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对管理者来说,对提高经营水平,规范行业管理都是一个很好的工作的思路,是促进我市园林绿化行业管理的有效手段。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开展北京市的森林认证工作:一是宣传森林认证理念,引导从业人员了解森林认证的原则和标准,学习森林认证的方法和程序,进一步促进行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二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在国有林场推行生态公益林经营认证,探索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法,为全市森林经营提供模式和示范。三是加强与国际认证体系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适宜本地区推广应用的生态公益林森林认证标准。四是培养森林认证技术骨干,建立我市森林认证审核员队伍,从而降低认证成本,为全面开展森林认证创造良好的条件。

景观考察报告

考的,擦

目10 天我察时间们考了深圳州有

和比广较 代表性的中高端楼盘,一些 为成目观我都的设们项景计和寻效考,施找的

工有参并借此总结和思考中 高端项目的及法景标。观准方对于深个的广圳地州各方考察。6 月 20 日至 28 日 去广州、深圳港了为期,香进行 10 天观考的景植物察、广场景观计观施、设景工及有色材考察。工程料的

考间解察期,了到景观的趋特植培向别物育,是进口植物在气候品当

种地条的现,适件 应下表性和中实际,如园应北林用 美枫香、智洋江利南杉在浙地区 都良好表现。苗圃生产还国植单对野物位我生进行栽繁育,使苗得到培 源了扩展,如梅(水杨茜科),常 是适草非合宁区湿或波在地溪地水带河岸边种植的。景观绿 道是当前环展一城境中道市发的亮丽的风景线,广城州广 花场就是一个例。它

案 从交干直城通线延市主一伸到边,两现珠 边代江是化的摩天大楼,绿道起到了城 市观廊体的。健景绿康身的道载文绿承市、,城化休展功并闲示能与、的,体育 中展心心、览中、科技串来化中连。景心起绿观的特是南栽色与地植,华区特有 的资分植物源是不开的红蛋大,花花王如鸡、椰子地等深、黄等圳遍金。市

第二篇:“和”的文化内涵

“和”的文化内涵

2013年10月14日

来源:人民论坛10月上(总第418期)

作者: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孔子研究院院长)

传统经典中的“和”

“和”的历史非常悠久。“和”在甲骨文中为“龢”,后来演变成了“咊”,这两个字形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可以查到。“和”是一个形声字,从“口”,“禾”声。口是用来吃饭的,禾代表粮食。“和”的本意可以理解为:人人都有饭吃,天下就和平;如果没有饭,天下就乱了。我们说“民以食为天”也是同样的意思。

《说文解字》讲“声音相和”,我们现在也讲“唱和”“和声”,“和”有附和的意思,也有和谐的意思。

《周易·中孚卦》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思是有只鹤在山阴鸣叫,它的孩子应声附和;我有好酒,与你共同享用,这是周易里面最优美最有诗意的一句爻辞。《兑卦》初九爻辞为“和兑,吉”,“兑”是愉悦的意思,同性相遇,不是敌对而是和谐互助,所以大家都很愉悦,结果也是吉祥的。

《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帝尧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团结。家族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民众也随着变化而友善和睦起来。“亲九族”就是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使之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平章百姓”就是继而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进而使各国团结起来,这就是“协和万邦”。

《尚书》中,周公曾讲,家族不和要努力使之和睦;国家之间不和,也应力争使之和谐,这是天的意志。因为当时人们有“天命论”、“君权神授”的观念,君主要“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否则将会失去统治资格,而国家之间的和谐正是天的意志。

从五经的记载来看,《诗经》里有“和羹”一词,指很美味的肉汁。《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齐景公和晏婴有一段对话,讲“和”与“同”的关系。齐景公曰:“和与同异乎?”晏子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xī hǎi)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

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肉加上酱醋盐等各种材料,适当调和才能成为美味的汤汁。从政治上说,如果君主认为某个方案是正确的,臣子应当指出其中问题,使之完善;如果君主认为某个方案不好,臣子应当指出其中合理的地方,改掉其中不好的方面。因为应该听取不同的意见,才能使一个政策、方案得到完善,国家才能够治理好。如果唯唯诺诺,始终与君主一致,那就没有进步,“同”就像水加水,没有任何味道。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和”不排斥不同。正因为有矛盾有冲突,才能和谐、完备。

过去认为“和谐”就是没有冲突和矛盾,实际上是对中国“和同之辨”的一个误解。如果没有冲突、矛盾,讲“和”就没有意义了。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礼的目的是可以促进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仅儒家强调“和”,老子也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什么要讲“和”?当时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国战争频繁,所以都期望和平、和谐。

《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涉及到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问题。还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五行是相生相克的,例如水克火,看起来很矛盾、对立的事物,却正是产生新事物的基础。

《周易·系辞传》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阴阳相互融合,才能生成万物。这说明,当时思想认为,有冲突才有和谐,有和谐才能生万物。这是当时中国人一个基本的思想。

民间思想中的“和”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让统治者对“同”产生更多偏好,强调思想要统一。秦朝以法家思想治理天下,对于儒家思想有不同看法,所以有焚书坑儒之事。为了治理的方便,秦朝要求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而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这种条件下,“和”的思想到了民间,变成了“草根文化”。民间对于“和”的追求一直不变,比如中国很多地方,男女结婚时都会供奉“和合二仙”的画像。“百年好合”,“好合”便是有男有女,家庭和谐。

关于“和合二仙”在民间有多种传说。

唐代对于“和”有个故事。一家四口,有兄弟二人。哥哥到边疆打仗,父母非常担心,挂念儿子在外是否安好,经常念叨,想起来也经常流泪。弟弟安慰父母,不要担心,他去看看

哥哥情况到底如何。于是他到边疆去,万里长途,一天就回来了,并带来了哥哥的平安信,于是被称为“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

除了“万回哥哥”,唐代还有关于“和合二圣”的传说

苏州有个寒山寺,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很有名。相传当时有两个和尚,有一位为寒山,有一位叫拾得,关系很好。寒山是个诗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拾得在国清寺做厨子。寒山和尚经常穿着草鞋破衣服,显得有些癫狂,而拾得经常将寺院的饭菜给寒山吃。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俩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俩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答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这两位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至清代雍正十一年,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圣”从此名扬天下。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和合二圣“终成正果”之处,其间的寒拾殿,至今供奉着寒山拾得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

民间年画里面,经常是一个孩子手里拿着荷花,一个手里拿着盒子,盒子里飞出五只蝙蝠,谐音就是“和合”、“五福临门”,表达了民间对于“和”的认同,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福。

前几年台湾连战、宋楚瑜、郁慕明等人访问大陆,连战到北大演讲,郁慕明到人大演讲。当时送他们一个礼物,是请徐悲鸿儿子徐庆平画了一幅“和合二仙”的画,我题了“和合”二字。当时这幅画很受关注,两岸是兄弟,兄弟应当和合,不应当敌对。

“和”的当代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人已经把“和”落实到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影响非常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

尽管秦汉以后国家讲“同”比较多,但是在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中,非常强调“和”,主张民族和谐,所以很多公主嫁到少数民族地区,用“和亲”的方法化解冲突,对保障边疆人民生活的安宁,有重要意义。明代郑和下西洋,比美洲发现新大陆早好几百年。郑和到达的地方,并不是把那个地方变成我们的殖民地,都是传达和平的主张,而不是像之后的英国,称“日不落帝国”。郑和到西洋各地,不仅没有掠夺,还给他们很多东西,例如瓷器、丝绸等。清代,承德很多寺庙,如“外八庙”等都是主张民族和平。

新中国成立之后,“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原则。我国奉行和平外交策略,主张国家之间的矛盾通过对话、谈判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战争来解决。例如关于钓鱼岛问题,老一辈领导人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就体现了和平与合作的意识。新中国处理国际争端,都是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这也是继承了几千年来和平外交的传统。主张和平,并不是我们的权宜之计,而是历来如此。国际上其他

国家领导人、政治家们如果有智慧的话,应当从中国的过去看现在,从现在看未来,中国过去主张和平,现在主张和平,未来也是主张和平的。我们只是保卫自己的领土,而不会侵占别人的领土,不会侵略扩张,也不会称霸。

国家有和平才会有发展,国家和平共处才会安宁。现在埃及、叙利亚**,人民无法安定地生活,也就难以发展经济。处理国内事务也是如此。“文革”十年**,无法发展经济,受害的是老百姓。改革开放之后强调安定团结,经济就快速发展。

和平,是实现中国梦的保证。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幸福,必须安定团结,这就是要“和”。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转型期,社会有很多矛盾、冲突、问题,如贫富不均等。这些问题不能通过对抗、暴力方式来解决,必须通过和谐的方式来解决。很多人采取对抗的办法,对国家不利,对自己也不利。

我们讲“和谐”并不回避矛盾。正因为有矛盾冲突,我们才需要“和”,“和”也是唯一的解决方法。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通过“和”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张载有句话叫“仇必和而解”,我们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仇恨,都可以通过“和”来化解。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经验的总结和体验。

人类在21世纪所共同面临的冲突,错综复杂,千头万绪。概括起来有五大冲突和危机:文明的冲突,互联网普及化,把世界联成一片。这不一定就会消除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以及种族之间的冲突,有可能使不同文明传统国家在某些方面冲突加剧;人与自然的冲突,造成了生态危机,人类以自我中心主义去征服自然,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自然不堪人类的蹂躏而报复人类,人类所酿成的苦酒,最终都要由人类自己来喝掉;人与社会的冲突,现代国际社会南北贫富不均,东西发达与不发达失衡,地区性的战争和冲突不断,恐怖活动猖獗,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富的安全和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冲突,人情淡薄,道德失落,行为失范,只讲私利,尔虞我诈,坑蒙拐骗,人与人关系紧张,道德危机深重;人的心灵的冲突,现代人际疏离,老小失养,孤寡无依,加之竞争激烈,生活紧迫,人际紧张,人的精神世界极度空虚和孤独。

“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是化解这五大危机的利器。“和合”的人文语境是生命智慧的觉醒、时代精神的显示、社会风尚的趋向。在后冷战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网络普及化,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呼声和诉求,而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在经历浩劫性的“文化大革命”**后,人心觉醒。安定团结、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建构和谐社会成为人们共同心愿和要求,在这种国内外格局大变化的语境下,提倡“和合”应天顺人,和合化生。

第三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情况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情况分析

——以南通市虹桥新村社区为例

摘要:社区居民参与问题是社区建设中深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社区居民参与的有效性不强已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现状的分析,概括出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社区建设,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

一、引言

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城市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广泛的社区参与。社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居民积极参与,帮助居民锻炼、提高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的能力与水平。居民参与是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的主体,社区自治是居民参与的高级形式,也是居民参与的制度保障条件之一。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质量较低已成为制约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且迫切的问题。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的现状

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他们的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是实现社区建设目标的根本动力。但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和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的问题。居民社区参与不足主要表现为:

1、总体参与率不高。在对南通市虹桥新村社区的调查中,我对社区居民参与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讲解和社区居民的反映可以看出大多数人不愿参与社区事务。大多数人没有为公共服务的意识,只注重自身及家庭的事物;大多数人认为参加社区活动没有意义甚至是浪费时间;大多数人不能持久的参与社区建设,只是迫于面子象征性的参加一两次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

2、参与人群分布不平衡。分布不平衡是指不同年龄、收入、文化程度、居住区域的人的参与率有很大不同。从年龄层次看,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人员是一老一少,“老”就是离退休的老同志以及没有工作的老年人,“少”就是放了寒暑假的中小学生。据社区工作人员统计,参与社区活动的人员中将近70%的人是离退休人员,中小学生占10%左右,中青年只占20% ,而且如果没有单位的组织参与,中青年的比例会更低。社区开展的活动也有意识的向这部分人群侧重,比如组织老年秧歌队、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为放假的中小学生开办辅导班等。从收入、文化程度来看,居民收入、文化程度越高,社区参与率越低,这一点在中国大陆比较“畸形”,理论上这一类人应该有较高的参与度,因为他们应该认识到社区参与的重要意义。

3、居民社区参与的程度不深。参与程度不同,反映了参与者对社区活动的不同责任,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对社区活动的贡献。由虹桥新村社区可以推及到中国大陆大部分社区,居民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参与较低层次社区事务的运作,这一点还不完全做到,而较高层次的决策和管理则更少有人问津。社区内大量事务仍由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以行政的方式来完成,居民难以主动介入。即使介入,也多为参与街道、居委会的自治活动,而不是参与社区事务的立项和组织等过程中的决策。这使得居民在很大程度上显得被动,难以激发出社区认同感,难以提高参与程度和频度。

4、参与形式单一,渠道不通畅。目前社区参与也还多局限于传统上的执行性参与,即在决策之后被动员去执行,也就是社区居民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动员、劝诱、说服下参与社区管理机构业已形成决定的事项,比如开会听取居委会或街道有关本社区工作的通报、部署等,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强有效的法律约束和利益刺激,也很少有人参加。

总之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三、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的原因分析

居民参与不足是社区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方面的缺陷,有都市社会基本特征的影响,有个人层面的原因,而原有观念、行为模式的束缚也不容忽视。

1、“单位人意识”的淡化与“社区人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单位对其成员全面关照,不仅依照规定向其成员支付工资,而且提供各种福利。这种福利不仅惠及单位成员本身,而且扩散至单位成员的未就业的老、幼、病、残的家庭成员,从而使单位成员对工作单位高度依赖。由于单位掌握了成员及其家属生存、发展的所有资源,因而成员对工作单位也全面、高度地依赖,有了问题和困难找单位成为单位成员解决其面临问题的共同模式。这种个人对单位的全面依附性,造成了个人强烈的单位人意识和单位参与意识,使得人们普遍习惯于是单位的人,而不是社区的人。改革开放使这一状况逐渐改变,但长期以来单位本位所形成的参与机制和规范无法在短期内彻底改变,因而居民社区参与意识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

2、社区行政化严重,使居民难以成为社区参与主体的角色。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形成政企、政事、政社不分,政府包揽一切,使居委会这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组织”事实上成了政府的下属机构。在进行居委会干部选举时,候选人的名单由街道办事处确定,而选举过程也非严格意义上的民主选举,居民大多不了解居委会干部候选人的情况,又因为缺少发言权而对选举漠不关心。这样,就形成了由街道办事处到居委会,再到居民小组的层层管理系统。而这一系统虽然有其井然有序和有效地贯彻上级意图的优点,但是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全面管束下,居民一方面缺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和管理的途径,另一方面他们也形成了事无巨细都直接找政府、寻求政府帮助、等待政府安排的习惯,缺乏主动参与的观念和热情。

3、社区服务中人才、资金问题的困扰。社区服务的正常开展离不开人才和资金的供给和利用。目前我国的社区服务人员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专职性的服务人员,他们是社区服务的骨干力量;二是兼职性服务人员,他们是社区服务的主体力量;三是义务性的服务人员,他们是社区服务的基础力量。应该说,这支队伍为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功不可没。但不容忽视的是,就总体而言,这支队伍目前尚处于粗放式、追求数量与外延扩张的发展阶段,其服务项目的内涵、质量及事业化技能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其次,社区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我国城市街道一级社区资金的来源是以街道自筹为主、政府拨款为辅,加上少部分社会赞助。虹桥新村社区的主任深有感慨的对我们说,他们想搞好社区,就是缺钱,搞硬件建设要钱,请各类人才要钱,服务社区居民更要钱,而国家的补贴很少,他们很难。在南通这个比较发达的城市是这样,那些中西部城市中社区建设的资金短缺就更严重了。

四、改善居民参与现状的对策思考

继续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突破种种制约居民社区参与的瓶颈,提高居民社区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就成为下一阶段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第一、培育社区意识是提高居民社区参与的根本。社区毕竟不同于家庭、单位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缺乏血缘联系和感情纽带以及直接的利益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主要还靠文化认同,在价值观、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上找到同一的感觉,共同管理。这就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和认同;通过在社区环境、卫生医疗、治安、文化教育等事项的决策上,充分与社区居民协商、沟通,征求意见发挥居民积极主动性,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降低职工对单位的依存度,强化居民与社区的利益关系。通过以上措施,使居民感到社区与他的利益息息相关,参与能够有效维护其利益时,自然就会萌生参与社区事务的动机和期望。

第二、着力加强居民参与的制度建设。把居民参与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便捷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一是构建居民的参与平台,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性平台为主,以社区志愿者队、服务队等非法定性平台为辅。二是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自治组织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加强社区建设与居民自身利益的关联度和参与渠道的通畅。三是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分别建立“民意调查”、“居民议事会”等制度,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实施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政务、财务、服务等内容全部公开,建立社区居民直接评议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制度。

第三、建立专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增收节支,突破人才与资金的瓶颈效应。不仅应有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还应有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当前,可以针对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干部队伍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工作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居民参与热情的实际状况,对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两级干部进行普及性的在职培训和上岗培训,加快培养一批有较强专业知识的中青年干部。在居委会选举中,要把那些热心社区工作、文化素质高、有能力的入选进居委会中来。

社区所属的资金,国外以自筹经费为辅、外筹经费为主,而国内则恰好相反,国家的拨款不多。因此,一方面要尽量节约经费开支;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街道财力,改变居委会以创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现状,将区级财政收入中街道经济上交的财税收入返还街道,将市、区两级用于绿化、环卫方面经费拨到街道,实行“条费块转”,新建办事处和居委会两年内由区财政增拨经费用于社区建设。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对社区建设事业捐赠,不仅要在精神层面上对捐赠者进行褒扬,而且可以在税收政策上予以倾斜;二是可以考虑发行“社区建设彩票”,所得资金可专项用于所在区域的社区建设;三是政府对有重要意义的社区活动给予一定的引导性投入,以动员更多的社区资源投入。

五、结语

综合以上各点分析,针对我国当前城市社区中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深刻把握其产生的原因,努力探索合适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正真意义上加快城市社区建设的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陈雅丽,《城市社区发展中的居民参与问题》,[ J ],科学·经济·社会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四篇: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宗山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城市物化的资源(如城市设施)和活的资源(主要是市民)的相互作用,来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过程。绿色文明是二十一世纪的主要标志,要求城市建设必须处理好城市范围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建设形神统一的生态城市。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已从一维的社会经济繁荣走向三维的复合生态繁荣。一是财富,包括经济资产和生态资产的持续增长与正向积累;二是健康,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代谢过程的健康;三是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三者中,财富是形,健康是神,文明是本。城市建设必须从本抓起,全面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涵养市民素质,繁荣城市精神文明。环境改造人,人改造环境。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最根本的是要优化城市人文环境,充分满足人的生理与精神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

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的理念源自西欧人文主义思想,其源远流长、包罗万象,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就是要充分照顾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西欧国家的城市建设,大到城市的规划布局、交通组织,小到城市道路休闲椅的安装、公厕的设置,都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法兰克福、慕尼黑等许多城市都设有商业步行街。在城市主要道路的两侧,相隔不远即有固定式木椅供人们休憩。伦敦、巴黎等城市的街道合理布设有自动收费、冲洗的公厕,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卫生。他们还十分重视照顾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的需要。各个城市的道路、商店、酒店等公共场所,都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一些城市道路人行道上设有盲人专用通道,横穿马路的人行地道也设有残疾人专用升降电梯,伦敦的出租车上甚至都备有轮椅上下车辅助装置。一些临街的建筑工

地,安全防护措施非常到位,连脚手架两米以下的部位都要用泡沫塑料或木板包起来,以防行人不慎碰撞。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无不体现着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文明程度。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城市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充满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学习、健身、娱乐、美学及文化等社会需求,诱导和激发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升华。

二、建设宜居家园,创建最佳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的时间只有10余年,但提出后很快就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到目前为止,人居环境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人对人居环境的理解各不一样。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空间;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个人、社会或人类)这个主体而存在的一定空间内的构成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人居环境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一般来说,可分为四个子系统,即自然子系统(气候、水、土地、动物包括自然属性的人、植物、地形地貌等)、建筑子系统(为人类提供庇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包括住宅、商场、办公、工厂等房屋)、网络子系统(主要指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给排水、交通、通讯等系统)、社会子系统(主要指行政、法律、人口质量、文化、经济、社会关系等)。创建最佳人居环境的基本目的是要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不仅使“居者有其屋”,而且使“居者优其屋”,从而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舒适、和谐。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为改善住区规划和管理,综合提供环境基础设施等制定了行动依据、目标、活动和实施手段;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

题,倡导保证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使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这些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揭示了最佳人居环境的涵义。从其涵义,我们可以知道最佳人居环境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自然及人工生态环境,由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组成的生活环境,城市文化环境。人居环境的的现代涵义更强调物化环境基础上的人化环境。创建最佳人居环境的社会层面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消费方式,从满足于“有瓦遮头”的简单生存需求向追求居住的环境品质、生活品味转型,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要求市民道德文明素质全面提高。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讲究文化因素,遵循“仁者爱人”的古训,添加更多的对人的尊重、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的关怀,打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

三、美化城市环境,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现代城市建设要贯穿提升城市品位的理念。据汉语词典的解释,品位的本来意义是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数,含量的百分数愈大,品位愈高。借用品位来描述城市,则是指通过对城市各种资源的整合配置,增强城市的品牌效应,提升城市的人文环境价值。城市品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文化内涵和不可交易的专有功能。城市品位以高度凝练的形式,集中了一座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创造之精华,比如法国巴黎被誉为“时尚之都”,是经过了几个世纪城市资源的配置和建设积累而成,从罗浮宫到香榭丽舍大街,均成为其引导世界时尚的标志。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把提升城市人文环境的品位摆上重要位置。围绕美化环境、美化城市进行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和设施建设,以环境品位来提升城市价值。要强化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精品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维护城市发展在历史上的连续性和重视城市建设的综合性与渐进性等原则,科学、超前、综合、高起点地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市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处理好城市建设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建筑美和自然美相结合,用高水准的设计来实施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精心实施城市精品工程,塑造富有城市特色的建筑形象,从而进一步

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四、延续历史文脉,打造城市个性魅力

打造城市个性魅力,也就是要形成城市自己的特色。一般地说,城市特色主要由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人文环境构成。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条件,是构成城市特色的自然因素。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以其如画的山水构成了桂林独特的城市景观,大连、青岛则凭着倚山傍海的地理优势,形成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构成城市特色的人文环境主要是指城市的各类建筑物和设施及城市社会风情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各类建筑物和设施是城市特色中最直观的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各个历史时期见证的现存文物古迹,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大型公建,特别是标志性建筑物,往往形成城市的一景,如武汉的黄鹤楼、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为这些城市添了一景,自然也就形成了这些城市的,至少是局部地区的一个特色。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城市的建筑特色,而建筑特色对城市特色的形成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城市的社会风情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的社会因素,是人工因素的深层依据。人们总是按照自己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道德情趣来塑造城市的。如北京的四合院,它的特色就不止于院落的空间形态,而且更在于它承载的和谐、亲密的邻里关系。城市个性魅力是城市在全球舞台上立足的资本,一个没有特色的城市是没有生机的城市,也是没有竞争力的城市。中国有许多独具个性魅力的城市,如山城重庆、古城西安、园林城市苏州等。但还有许多城市由于缺乏对城市本身科学深入的了解,在进行城市建设中迷失了城市本身的特色,使得“南方和北方一个样”、“城里和城外一个样”,将许多颇有民族和地方风采的城市特色淹没在缺少个性的现代建筑物之中。所以,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一个城市已有的真正特色,并不断去丰富、创造城市的特色。(2010年9月1日)

第五篇:医院文化内涵和外延

医院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一)医院文化的定义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医院文化指什么?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医院文化是一种知觉。一种直接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它。也有人强调医院文化是对医院内涵的描述,而非评价。另一种观点是医院文化是医院管理者的人生哲学。概括起来,目前对医院文化定义的有代表性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1.管理模式说 医院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是医院这一特殊组织在全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医院特色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科学信息、生活方式、人文环境及与其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总和。2.群体文化说 医院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基础上 ,发展形成的具有医院自身特性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文化与医院医疗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是医院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反映。3.人本价值说 医院文化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以人为本的理论 ,以实现医院员工价值共识为核心 ,以形成团队精神为追求 ,强调医院工作中应以与医疗有关的人为中心 ,注重培养医务人员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4.广义狭义说

有学者认为医院文化既有社会文化共同性特征 ,又有自身内涵特色 ,应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加以解释。广义的医院文化泛指医院主体和客体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创造的特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理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综上所述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全体员工共同的精神观念、风格、心理与习惯等的总和 ,是保证医院生存与发展而采用的办事方式。医院文化不是医院的口号,需要医院中每个员工的学习、认同。文化最初是一个理念,然后通过种种机制,正式变为化一个员工的行为。目前 ,人们更多的把医院文化看作一种管理理论 ,一种管理文化 ,是医院整体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医院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医院文化就是医院管理者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医院的宣言。对外是 医院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

(二)医院文化的构成按照文化形态概括,医院文化应该是医院的“实体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三种形态文化的总和。第一种:医院的实体文化。任何医院都是一个实体存在,也都有一定的实体文化表现。包括医院的文化设施、医院环境和院容院貌以及医疗技术设备等。如北京肿瘤医院大厅向外延伸,面积扩大100多平米,淡绿色的主色调消除了冷漠和恐惧,美观舒适的座椅,透明开放的服务窗

口,身着绶带的导医,医院取消了地下室采光防护罩上的铁皮,栽种了各种花草;楼边、路旁栽上了五颜六色的鲜花;绿地上铺设了甬道,摆放靠背座椅,路边还设置了绿地灯光装饰。患者有了一个舒适的室外活动场所,可在绿荫下散步,在花木丛中聊天。无不体现着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该院为需要进行空腹检查的患者免费提供一份早餐,有面包、鸡蛋、牛奶、豆奶、果汁等,患者可以在舒适的“话疗咖啡屋”里就餐。第二种:医院的制度文化。医院有各种制度,如医院领导体制、医院管理规章制度、医院经营发展战略、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医院服务制度、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等等,都是制度性的东西,其实它们都包含着医院文化,而且这种制度文化是整个医院文化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医院在建设医院文化的时候,忽略了制度文化的建设,甚至把制度文化建设排除在医院文化建设之外,这是医院文化建设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误区。第三种:医院文化的精神层 又称为医院精神文化、医院的理念文化。它包括医院价值观、精神、医院哲学、医院道德、医院风尚等。强调的价值观不外乎民族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性化、人情味等等。所谓理念是指意识形态的东西。它是整个医院文化中最凝练的部分,也是最“虚”的部分。说它凝练,是因为医院文化中的理念不应太多,如果把好的理念、好的思想都作为自己医院的文化理念,那就等于没有自己的理念,所以它必须是经过

反复凝练而成的最精粹的东西。说它最“虚”,是因为它并不直接告诉你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它只是原则性的导向,而不是具体的要求。如果我们把医院文化比做一个人的整体的话,那么,实体文化就是他的外在躯体,制度文化就是他的内在神经,而理念文化就是他的思想精神。一个健全的人必 须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孤立地搞某一方面都是不能成功的。

下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突出公众参与和文化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突出公众参与和文化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城市园林绿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关于城市园林绿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分析的调研报告 党十八大对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全面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突出......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摘要】城市社区文化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城市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的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着布局不合理、树种搭配不当、绿化养护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在考虑城市现状、地域特色、生态环......

    沈阳市城市园林绿化养护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试行)

    沈阳市城市园林绿化养护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试行) 为适应沈阳市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依据《沈阳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辽宁省地方标准DB/T2100P54005—87:《园林树木养......

    当前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方法

    当前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方法 学风不浓。少数干部心浮气躁,精神不振,思想消极,不认真学习理论,不深入思考问题,不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习惯于凭经验想问题,办事情......

    楚雄州城市特色定位:突出彝族文化(最终定稿)

    楚雄州城市特色定位:突出彝族文化 楚雄日报讯(周有方 李光辉)10月12日,州委、州政府专题听取楚雄市彝族城市特色研究暨街区改造规划汇报。州委书记丁绍祥要求,楚雄城市的特色定位......

    文化和机关文化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文化和机关文化的内涵以及重要性(一)文化的内涵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