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董国勋同志在全省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董国勋同志在全省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就业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政府必须着力抓好的重大问题。在告别“十一五”、进入“十二五”的新形势下,召开这次全省就业工作座谈会,贯彻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和省政府就业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全省就业工作,安排部署2011年工作,确保“十二五”就业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天,伯平同志还要对就业工作作出部署,各级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我省就业工作成绩十分显著,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就业工作积极应对挑战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们全力实施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不利因素挑战,致力于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狠抓基层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全面建设提升各级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实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五年规划,力促城镇就业政策向农村延伸,就业多样化趋势明显,统筹城乡就业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完成就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保持了全省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就业工作社会评价好、群众满意度高,向省委、省政府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一)就业工作成果丰硕。一是就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五年来,我省城镇新增就业553万人,比“十五”期间增加102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16万人,比“十五”期间增加137万人,城乡就业连续5年实现了双过百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内院校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02.7万人,比“十五”时期增加130.71万人,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二是市场就业观念深入人心。五年来,我们坚持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圆满完成全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实现了每市、每县(市、区)至少有一家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就业的基础作用。“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办理求职登记、招聘登记分别为1415.2万人次、1704.9万人次,提供就业指导833.3万人次,介绍成功达768.5万人次,均比“十五”期间有大幅增加。三是就业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就业渠道日趋多元,就业形式更加灵活。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劳动者自谋职业、灵活就业比重逐渐增加,在新增就业比重中占到30%以上,2007年以来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灵活就业人员达38.5万人,年均递增2.57万人。非正规就业渠道日渐增多,高校毕业生从事自由职业日渐增多。公益性岗位成为安置困难人员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全省有44.6万人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四是积极就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新修订《山东省就业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进一步确立了就业工作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推动了政府投资、产业振兴、扩大内需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实现了就业资金投入的制度化安排。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延续、扩展、调整和充实,并实现与法律制度有机衔接。五年来,全省各级财政共支出就业资金72亿元,累计125.1万人次享受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减免税费19.98亿元;免交行政性事业收费2.51亿元;安置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富余人员10.69万人。五是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积极推进平台建设网络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成率达99.5%,构建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推进管理服务制度化,免费服务制度、就业援助制度、就业与失业管理制度和市场供求信息服务制度全面落实;推进专题活动品牌化,“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创业助推1+3”等系列主题活动品牌化运作;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普遍安装和使用了“劳动99”工作软件,开发使用了“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升级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六是统筹城乡就业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就业协调发展,群体就业实现统筹推进,“三大群体”就业能力显著增强。高校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稳定在75%以上,年底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劳务输出地输入地有效对接机制逐步形成,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环境逐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连续实现动态消零和存量消零,累积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258.5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56.4万人。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的状况,劳动者区域间流动不断加速,不同区域间的就业布局实现了总体平衡发展。
(二)就业工作体制机制日趋完善。一是以“五大体系”为重点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五年来,全省就业工作立足就业长效机制建设,逐步建立了统一开放、公平诚信、面向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社会化、市场化的就业培训体系;逐步构筑了以社区为依托、以就业困难群体为重点的基层就业援助体系;逐步完善了合理规范、操作性强、普惠长效的优惠扶持政策体系;逐步改善了管理科学、考评公正、奖惩分明的目标责任体系。就业结构显著改善,“十一五”末,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6:32.5:31.5,与“十五”期末相比,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增加。经济拉动就业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GDP平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在7万人以上。二是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初步建立。统筹城乡就业迈出实质步伐,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业培训、就业和创业服务制度,进一步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流动就业的限制,努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开展统筹城乡就业试点,探索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和政策体系;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推进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初步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广泛开展农村技能就业培训,“十一五”期间共培训农村劳动者254.6万人次,196.5万人经培训实现就业。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政策、服务和培训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平等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三是创业带动就业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抓手,把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 重点扶持和培育了5个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30个省级创业型城市,数量居全国前列。积极推进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联动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一网两库”和大学生创业载体。2009年以来,全省共认定创业孵化基地598个,扶持创业10.86万人。初步构建起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组织领导体系、创业培训体系、政策扶持体系、创业服务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等五大体系,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充分释放。“十一五”期间,开展创业培训40.32万人,其中成功创业9.26万人,新创造就业岗位74.1万个。截止“十一五”末,全省设立小额担保贷款担保机构的县(市区)已达到114个。五年中,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1910笔、共计31.37亿元,年均递增1.91亿元,平均年回收率在95%以上,助推创业成效明显。四是素质就业取得长足发展。各地高度重视就业质量提升,培训促就业取得重大进展。培训范围实现普惠,逐步将城乡劳动者纳入培训补贴范围,实施了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集中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失业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十一五”时期,全省开展就业培训238.3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82.1万人,成功率76.4%;培训资源实现整合,各地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培训新思路,整合培训资源,把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培训的主渠道,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十一五”末,全省共认定培训机构916家,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覆盖省、市、县、乡的定点培训网络;培训管理实现提升,积极探索培训补贴费用直补企业的培训方法,开发由就业培训管理、定点机构管理、培训学员管理、职业技能补助资金管理、系统数据管理等内容组成的就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就业培训管理体系。“十一五”期间,全省就业资金职业培训补贴支出12.04亿元,资金落实率达到90%以上。五是应对金融危机处变能力不断增强。金融危机来临之际,各级准确研判就业形势,及时调整思路目标,发挥政策“组合拳”效力,省政府和省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有关部门在短时间内集中下发了21个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文件,形成了在特殊时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体系。各级狠抓贯彻落实,部门联动配合,迅速扭转了城镇新增就业下滑、岗位流失加剧、失业率上升的局面,特别是加大了援企稳岗力度,实施了“五缓四减三补贴”等一揽子应对紧急特殊情况的措施,迅速稳定了就业局势。全省为企业减免或缓缴社会保险费30多亿元,稳定就业岗位60多万个,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就业工作经验弥足珍贵。五年的成就令人鼓舞,回顾五年来的就业工作,深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要在“十二五”工作中继续发扬光大。一是必须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及时跟进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安排,注重推进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努力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二是必须把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并重。由注重扩大就业向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并重,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通过正面宣传,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政策扶持,帮助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通过规模调控,规范企业裁员减员行为,妥善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防止大规模失业发生。运用好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政策组合拳,确保城乡就业在各种冲击下的持续增长。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本要求。三是必须把统筹就业作为工作着力点。顺应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在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基础上,实现统筹城乡就业发展,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和条件,健全“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稳妥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和转移就业。高度重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就业。依托社区,完善认定帮扶、动态管理、托底安置、集中援助为一体的就业援助体系,使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援助。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内涵。四是必须推进由经济拉动就业向创业带动就业转变。适应经济增长放缓对就业的影响,将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增长点,全力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政策,改进创业服务,加强创业培训,帮助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充分发挥创业倍增效应,努力培育就业新的增长点。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有效突破。五是必须积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推进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扩展和完善公共服务各项职能,延伸服务。加强对就业和失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服务,进一步健全就业信息统计体系,强化就业的实名制管理。做好对就业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提高监测分析的时效性、敏锐性、科学性。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攻坚期。我省就业工作既有良好的条件,也有许多困难;既有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科学判断形势,善于把握规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挑战、新问题。
(一)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问题进一步凸显。“十二五”时期,我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没有根本转变,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城乡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将长期面对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城镇,2011年我省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仍处在高峰期,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196.6万人,比2010年增加2.8万人。按照我省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7万人左右计算,年经济增长预期9%左右,能提供近70万就业机会,公益性岗位开发、落实积极就业政策以及补充自然减员等,全年能够提供大约100万个就业岗位,劳动力供求缺口仍有90万左右。在农村,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6个月以上)共计2047万人,约占全省农村劳动力一半以上。按照现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一产就业15.9%的比重计算,农业劳动力人数从事一产的应为630万人左右,转移出农业富余劳动力应为3300多万人,而实际转移人数只有2047万人,还有1250万人需要转移。另一方面,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结构性矛盾。当前部分地区、企业在招工中存在的结构性短缺现象,正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一种具体表现,是经济回升向好背景下,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的一种反映,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在表现形式上,从时间上看,多集中在春节、农忙等农民工返乡时间段,但有常态化的趋势。从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我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有向中西部地区蔓延化的趋势。从人员上看,主要缺乏技能型人才,但有向普工扩大化的趋势。“招工难”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后“金融危机”时期,随着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需求在增加;反映了加工贸易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和县域就业机会在增加,吸引力在增强;反映了经过多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确实在逐步减少;反映了以高校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青年劳动者的就业预期,与一些企业的薪酬待遇、劳动环境、用工方式不相适应;反映了农民工由于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导致务工成本增高,不愿到大城市打工。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就业服务在供求信息对接、技能培训对接、劳务合作对接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加强。
(二)经济增长放缓对就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今年的全省“两会”上确定我省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10%,比去年有所下降,这对就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第一,世界各国在应对危机中采取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正在显现效应,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回升尚面临较多困难,复苏也尚未带来就业的增长,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水平受到抑制,国际市场需求不振会持续较长时期。这也会导致我国外需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到以往水平,中长期也难获快速增长。尽管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缓解本国就业压力,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并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巨大压力,将对外贸企业造成重大影响,对就业也增加较多变数。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出口大省,在未来出口不会像以前形势那么好的情况下,对沿海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就业会有比较大的影响。第二,投资增长减速也将对就业带来冲击。我省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大,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投资对就业的贡献率超过40%,投资的就业弹性只有0.05,低于总体的就业弹性,并且投资对就业的拉动呈逐年弱化的趋势。投资增长减速对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第二产业的就业冲击比较大,包括建筑业、制造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三,整个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内需不旺。通胀的预期进一步增加,财政金融政策做了大幅度的调整,这将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些形势最终反映到就业上来,就业的需求下降。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造成的“挤出效应”明显。转方式、调结构是实现经济长期平稳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从长远看无疑是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但是,在经历较长时期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后,我省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要走的路还很长,面临的任务还很重。在这一过程中,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以及企业兼并重组等对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我省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突出繁荣发展服务业,实施“一蓝一黄”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这一方面会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企业,创造一批新岗位,但淘汰落后产能也会带来规模性的岗位流失,将给就业工作带来负面影响。部分产业工人和外出转移就业农民工技能素质无法短期快速提高,失业调控的压力日益明显,职工分流安置任务更加艰巨,也给目前的职业教育培养方式和技能培训模式提出了新任务。如何从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和各类群体就业,顺利度过阵痛期,是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在正视压力的同时,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的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政府促进就业责任的不断强化,是做好就业工作最强有力的保障。省里实施的“黄、蓝”区域发展战略,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扩大内需和加快推进城镇化,将对就业保持强力拉动。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政策效力的进一步释放,就业和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将为做好就业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我们还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队伍,有同舟共济、密切配合的工作体系。这些都为我们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良好的工作机制和有力的组织保障。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就业这件“天大的事”抓紧抓好,抓出更大成效,努力保持全省就业局势的长期稳定。
三、明确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
“十二五”时期全省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就业优先为主线,全面推进素质就业、公平就业、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促进充分就业为目标,在优、先、转、统、长五方面做文章,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确保全省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优”就是着力调整优化就业结构。紧紧抓住转方式调结构对就业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中推进就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家庭服务业,优化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切实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支持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努力扩大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规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拓宽就业渠道。
——“先”就是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就业优先主线,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头等大事,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一蓝一黄”战略,优先谋划就业工作,优先调整就业布局,优先落实就业政策,优先保证就业资金,推动就业工作优先发展。
——“转”就是加快转变就业增长方式。坚持把转变就业增长方式作为就业工作的主攻方向,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城乡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深入开展执法监察,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整顿,切实优化就业环境;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加强创业服务,全力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研究落实配套政策,规范发展非正规就业,努力促进就业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经济拉动向创业带动、由正规就业向多元就业转变。
——“统”就是统筹城乡和各类群体就业。坚持统筹就业理念,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统筹谋划和推进城乡各类群体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着力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就业渠道,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和有序流动就业。加大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确保城乡“双零”家庭动态消零。积极做好退役军人、妇女以及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
——“长”就是全面构建就业长效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完善就业目标任务考核机制,构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发挥市场促进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全完善就业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就业宣传,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通过以上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使我省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优化,构建起覆盖城乡的较为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全面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格局。
四、坚持科学指导就业,全面提升工作水平
当前,机构改革后的新就业管理服务体制初步建立,“大就业”格局逐步形成,全省就业工作正处在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关键节点,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科学指导就业的意识,进一步掌握科学指导就业的方法,进一步提升科学指导就业的能力,积极作为,确保“十二五”就业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工作中,要坚持和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在超前谋划、科学指导上动脑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超前谋划,科学指导,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推动就业工作科学发展。一要科学编制好“十二五”就业规划。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立足就业工作的现状特征,把握就业工作的趋势规律,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纳入当地“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完善就业目标任务考核机制,构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主要的指标。特别是要把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体系、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能力建设以及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予以保证,在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二要准确把握好就业形势变化。就业工作始终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尤其是经济形势的变化,都会在第一时间传导放大到就业领域。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健全完善信息统计、定点监测、市场分析制度,全面摸清城镇和农村劳动力的数量、结构、技能、就业期望和流动状况,重点掌握城乡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情况,掌握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变化情况,及时总结发现带有规律性、普遍性、苗头性的问题,比如产业的同质化对就业的影响问题、部分地区行业出现的“招工荒”问题,提早制定应对措施,确保就业局势稳定。三要丰富完善工作推进措施。要研究就业作为各级政府约束性指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考核奖惩。要深入基层一线,加强督导检查,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各项工作按标准、时限、要求落实到位。要注重发现基层就业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深入挖掘提炼,采取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认真总结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要重视发挥宣传作用,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发挥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采取在线访谈、直播互动等多种有效形式,宣传就业工作取得的成效、做法,不断扩大就业工作影响。
(二)要在求实求新、协调推进上出实招。一要务实求实。就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群众期望值高,社会关注度强,容不得半点的浮躁和松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出实招,求实效。要注重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坚持每年办成办好一批实事。当前,特别要围绕就业领域中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民工权益维护、就业政策落实等问题,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明确责任,落实时限,强化调度,跟踪问效,让群众得到实惠。二要积极创新。创新是我们事业的制胜法宝。要切实增强首创精神,在创新中推动发展,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区域带动战略、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扩大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转方式、调结构相衔接,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整体工作相融合,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理念,引领就业工作创新发展。要把工作创新与打造亮点结合起来,按照全国、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议、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暨促进创业工作现场推进会议的部署要求,高点定位,创新提升,重点围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就业培训、就业信息化等,确定一批亮点项目、亮点工作,瞄准一流水平,全力以赴,精心打造。三要统筹推进。要树立“大就业”工作理念,坚持一盘棋谋划、捆绑式推进,建立完善促进就业、市场建设、社会保险、职业能力建设、劳动关系调整一体联动机制,最大限度的整合系统内部资源,加快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整合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就业管理服务职能的最佳优化配置。要注重发挥就业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调整充实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工作职责,加强沟通联系,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凝聚促进就业工作的整体合力,扩大就业工作领域,提高就业工作水平。
(三)要在精湛精干、精细服务上下功夫。一要加强学习研究。就业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要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学习就业促进法、就业促进条例,全面掌握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论断、新要求,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作为各级就业工作管理者,要主动思考,勤于思考,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研究,坚持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深入探讨就业问题,研究就业政策,分析就业趋势,把研究就业工作与研究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总结和发现就业工作的规律性特征,推动就业理论不断取得新成果,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二要提高工作效率。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对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下达,明确主要责任人、分管责任人、具体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针对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人员变动的实际情况,围绕就业管理、服务、统计、监测、督查、考核等各个方面,精心研究,抓紧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简化工作程序。要建立健全督查调度制度,围绕全年重点工作、主要指标,加大督查力度,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三要深化精细服务。服务是就业工作的核心。要以精细化服务为主线,在去年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实施“精细化管理服务年”活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手段,充实服务内容,延伸服务触角,特别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城镇新成长劳动力、“80、90”后农民工、困难群体等各类群体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因人而宜,因地制宜,制定完善个性化服务举措,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就业服务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着力树立一批基层就业服务典型,在不同领域打造一批公共就业服务品牌,提高就业工作的社会满意度。
同志们,2011年就业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开创全省就业工作新局面,为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第二篇:同志在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过去一年,我市金融工作成绩突出,有力支持了地方建设。为此,市政府再次对金融系统予以了通报表彰。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一年来辛勤工作在全市金融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为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立新功。下面,我就今年的经济和金融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xx经济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期,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会更广阔2004年,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铜九铁路池州段和沿江、合铜黄高速池州段正式开工建设,禄思伟耐火材料项目开工建设,池州电厂一期、英格瓷二期、清溪河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安景高速池州段进入施工设计。去年,全市实现GDp92.4亿元,增长1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首次突破了两位数增速,全市经济增长明显提速;财政总收入9亿元,增长34.6%,增幅位居全省第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2亿元,增长54.7%,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5.3亿元,同比增长43.5%,其中引进省外资金增幅达到171.4%,居全省第二位。全市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增长23.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0.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8个百分点。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决胜“十五”,加快赶超,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为“十一五”的奋力崛起,实现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市委、市政府今年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为此,市委一届九次会议和市人大一届六次会议提出: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和旅游兴市发展战略,着力实施“11641”工程,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财政总收入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招商引资40亿元,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在基础上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项目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助推器,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池州经济的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大项目拉动。今年,我们要确保池州电厂一期两台机组投产发电、铜九铁路和两条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禄思伟耐火材料项目完成主体厂房和矿山建设、英格瓷二期工程完成设备安装;开工建设安景高速、皖宝矿业年产300万吨石灰石、东方钙业50万吨氢氧化钙、东至香隅化工园氟苯等重点项目;同时,要稳步推进池州电厂二期、海螺三期、林纸一体化、吉阳核电、九华山旅游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随着这些大项目陆续上马和投产见效,届时我们的经济不论在规模还是在质量上,都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飞跃。同样,由于地方经济增长的不断拉动作用,存贷款资源会大幅增加,金融可选择的优质客户会愈来愈多,金融不论在信贷总规模、信贷资产质量或是在经营效益上,也都将会有一个迅猛发展,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前景会更加美好。
二、金融要更好地反哺于地方经济,必须有效增加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省委、省政府提出“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振皖口号。安徽要崛起,池州更要崛起,池州的崛起离不开金融等部门大力支持。当前,我市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共性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由于直接投融资渠道缺失,金融信贷融资仍是目前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如果我们的金融部门今后能够在企业融资问题上再多想一些办法、多下一番功夫,相信对池州经济的促进作用会更大。金融立足于地方、扎根于地方,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金融部门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工作,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经营宗旨,用足用好政策,努力争取池州的资金能全部用之于池州,甚至能够将池州以外的资金也吸引过来,用于我市发展,促进池州崛起。去年,我市存款规模突破了100亿元;今年,我们期望贷款也能够顺利突破100亿元,实现存贷款双双超百亿。当然,资金是生产要素,哪里有效益,就流向哪里;哪里效益更好,资金就更多地会向哪里集聚,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我们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运用经济手段引导资金流向。近年来,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我们的一批在建和投产项目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金融部门青睐,成为信贷营销的重点领域,信贷资金投放及时、足额,加快了项目进程,发挥了预期效益,改变了池州工业面貌,希望2005年金融部门在这方面会做得更好。
三、进一步加强综合协调和配合,切实做到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实现共赢在金融工作方面:一是要正确落实“双稳”政策,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信贷方针。各金融部门要客观分析池州经济形势,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紧紧围绕“861”行动计划池州工程,认真贯彻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指导意见》(池政办〔2005〕4号),按照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的有关要求,把握好信贷投放结构和投放节奏,在保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信贷投入的同时,扩大对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信贷支持,促进经济均衡协调发展。要通过组织银企项目对接等活动,搭建银行与企业及项目主体之间的合作平台,继续做好银企对接签约项目贷款资金的落实到位工作,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银企双方的互信和互动。要努力争取城市道路、旅游开发、清溪河综合治理以及社会事业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适时推动银团贷款,强化银企互动、银银合作效果,实现金融与经济共赢。要发挥证券业的投融资功能,为企业开展证券业务知识辅导,助推池州企业上市进程。要发挥保险的保障与投资功能,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化解风险、保驾护航。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促进我市经济和金融健康发展。当前,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仍然比较多,如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较大,非信贷资产损失率较高;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大额授信和集中授信问题比较突出;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效率不高,风险管理比较薄弱;金融业自身素质还不能真正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等。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监管新理念,按照“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要求,加强和改进金融业监管工作,建立和创新有效的监管制度,不断提高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进一步加大清收、转化不良贷款工作,加大损失贷款核销力度,促进全市不良贷款继续实现“双降”。要坚持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置并举,认真抓好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工作,提高风险发现、评估、预警和处置的能力,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远的目标,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高度统一。要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继续抓好信用社区、信用乡镇建设,面向公众和企业开展征信知识和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意识和诚信意识。要建设良好的监管协作环境,人行要牵头组织,加强金融、保险和证券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健全工作联系制度;人行、银监局要密切协作,建立健全辖区内金融稳定协作机制和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管工作效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继续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作用,规范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以后,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要切实加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与支持,提出“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人行与银监局要结合我市实际,抓紧制定各金融机构当年新增存款用于支持“三农”的比例,相关金融机构应适度增加对“三农”信贷投入,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同时,人行与银监局要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相关工作,严格执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条件,认真开展对信用社专项票据发行申请的审核,确保专项票据发行工作顺利进行;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良好的内控制度,促进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和不良贷款下降,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这项工作,省里已经作了专门部署,改革目标和政策措施十分明确,要求从今年起用三年时间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任务。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我市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主体。在地方政府工作方面: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领导,为金融部门提供政策保障。第一,要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要将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高度重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金融业作为地方的一个优势行业,将支持金融业发展作为深化招商引资政策的新内容,制定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第二,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意识。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促进经济。不懂金融的领导就不是懂经济的领导,不抓金融的领导就是不抓经济的领导。要了解金融工作的特点,学会有效利用金融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企业找政府、政府找银行的状况。第三,要着重培育良好的信贷载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靠市场。要通过加强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培育一批优良中小企业,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二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为金融部门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第一,要增强服务意识。要从维护金融稳定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工商、土地、房产等部门要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降低收费标准,为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提供便利;发改委、中小企业局要积极为银企牵线搭桥,传递信息,帮助金融部门寻找新的信贷切入点和增长点。第二,要强化法制意识。借助地方党委、政府的力量,公正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严厉打击各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加大案件执行力度,支持银行保全债权。各级政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工作的通知》(皖办明电[2005]7号)精神,积极主动地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拖欠贷款,以实际行动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三是各级各部门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切实抓好当前我市的经济运行工作。各地各部门在当前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要集中精力,狠抓经济运行和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确保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能进一步上升。从1—2月份全市经济运行的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21.8%,比去年同期增幅下降25.4个百分点,产销率也下降了7.9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5.1%,其中城镇以上投资下降24.3%;财政总收入增长22.4%,比去年同期下降60.6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19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8.5%,其中省外资金同比下降1%,市外资金同比下降73.7%;金融机构筹款同比少增加1.4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少增加4.66亿元;外贸出口(1月份)也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1%。这一组数据都充分说明我市的经济运行情况出现局部下滑的苗头,一些主要的经济运行指数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要求,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要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认真查找原因,研究对策措施,切实抓紧落实,确保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和保持上升势头,确保今年“11641”目标的顺利实现。同志们,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池州的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今年的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希望金融部门要抢抓机遇、趁势而上,不断做大做强,为池州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xx同志在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准备得很充分,银行系统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商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各家商业银行负责人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设想,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市金融系统要准确把握池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职能,争取为池州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建市较晚,起步较迟,工业底子相对较薄等,这些历史原因众所周知。但随着近几年的建设,现阶段阻碍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集中在环境制约、体制制约和供给制约上。环境制约又分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其中软环境的影响又较大,需要长期不懈地去塑造,当然,硬环境也需要不断改善,譬如交通等。体制制约是多方面的,而且带有普遍性。就目前来看,全国的体制正在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加快企业改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的活力,势在必行。供给制约除了一些原材料的供给紧缺之外,主要体现于企业资金供给的严重不足。池州经济发展本身比较落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自身融资渠道相对狭窄,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在起步阶段,必须背靠金融机构的强力支持,获取及时、必需、有效的资金供给。全市金融机构要从全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认真研究企业发展资金供给紧缺问题。当前,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金融形势趋紧,资金运转困难突出,转化难度加大,但我们的银行要从中看到挑战与机遇并存,看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从单纯的金融系统业务观里跳出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的信贷工作,以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要准确把握池州经济发展的基本增长点,找准金融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推动银企互动双赢近几年池州经济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大项目、大企业的建设,还得益于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虽然现阶段二者之间仍然差距很大,譬如就税收方面来看,非公有经济全年利税仅占海螺水泥的1/3,但其在社会稳定和就业方面却作出了很大贡献。据统计,现阶段我市非公有经济已经解决了15万人的就业。由此可见,池州微观经济的基础就是大量非公有经济企业,他们是池州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基石。因此,无论是为了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发展池州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我们都要把非公有经济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来,继续贯彻“放”的方针,尽其力量予以扶持。扶持非公有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扶持现阶段还处于起步初期的中小企业。目前,我市中小企业总体上呈现出个改企、小变大、弱转强的趋势,亟需金融系统的大力扶持。从这个层面看,金融的制约已经比企业其他方面的制约更为明显,也更为迫切。因此,现阶段池州的发展,特别需要金融部门对企业的贴近服务、贴身服务,也就是要为企业解决好“贷款难”问题。解决“贷款难”、“难贷款”问题,主动权在银行。银行应当转变以往的观念,主动出击,寻找可行方案,尤其对那些有前景的中小企业要降低门槛,加大服务与支持的力度,支持他们加快发展。改善金融服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及时授贷,促进中小企业增强发展的自信心,防止中小企业外流。我想,如果这些中小企业都发展壮大起来了,他们发展的积极性都充分释放出来了,池州经济的前景就会一片光明。
三、金融机构要准确把握在转型改革中的定位和走向,不断创新、优化自身结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要解放思想。银行系统目前发展的障碍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不在企业而在自身,这主要源自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独大的观念根深蒂固。当前,要把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转变观念的一个检验平台,毫不放松地抓紧抓实金融系统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二要面向市场。要彻底改变以往的衙门作风,官商作风。池州有的是可贷企业,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要确立围绕市场找项目、围绕项目找客户的工作思路,深入市场,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找准有优势有成长性的项目。要盯紧招商引资项目,通过金融服务吸引招商项目,并为落户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机会。还要注意增强经营的活力,营造金融机构之间良好的竞争环境。三要创新机制。各金融机构要积极鼓励创新。目前通行的金融工具都可以用,如抵押、担保等,形式要突破,方式要创新,只有这样,工作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方式方法创新的潜力空间非常大,只要是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家已用的,我们都可以照样拿来用,当然,实际工作中必须保证操作好,执行好。四要搞好服务。这是市场经济本身的要求,也是党委和政府的要求。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抓好增值服务,靠服务增值。五要保证金融安全。金融企业是特殊行业,要注意控制不良贷款,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市场经济最大的缺失是信用缺失,金融服务的过程也是对企业教育和培育的过程。要多宣传金融规则,在服务中培育客户、培育市场,最终形成银企间的互信、互动与双赢。总之,池州的金融机构要大力推进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为池州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篇:董沂峰同志在全市基层组织建设暨“第一书记”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董沂峰同志在全市基层组织建设暨“第一书记”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董 沂 峰 同 志
在全市基层组织建设暨“第一书记”工作 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2年4月19日
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这次调研活动,主要目的是看看基层党建、创先争优活动和“第一书记”工作开展情况。今天的调研现场安排的比较多,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几个现场没看。通过到这几个现场调研,看到同志们长期在基层兢兢业业工作,像龙阳镇龙山村耿书记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南沙河镇上营村高书记一心干事业的精神状态等,使我很受感动。
刚才马峰书记、开峰书记汇报了基层组织建设和“第一书记”工作开展情况,讲得很好;“第一书记”代表赵正方同志的体会也很深刻,说明“第一书记”们很快融入到了村里的工作。下一步,我还要再拿出专门的时间到基层,进一步听取同志们在村里工作的感受、体会和建议。
对于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我们抓工作的根本,就是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靠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来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下面,我就基层组织建设和“第一书记”工作,再提以下四点要求: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第一书记”工作的责任感。选派优秀年轻机关干部到工作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是今年省、市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项创新。省委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4月8日,省委专门在临沂举办了省直机关选派农村“第一书记”培训班,高晓兵部长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枣庄、滕州和各镇街也都选派了大批干部到基层担任“第一书记”,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把基层组织建设好。首先,选派“第一书记”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央把今年确定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整个活动的中心和重点是在基层。我们选派的“第一书记”,都是在基层组织相对薄弱的村任职,主要任务是抓重点、抓难点、抓整改、抓提升,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大家肩负的职责和任务相当艰巨。其次,选派“第一书记”是转变机关作风的重要途径。通过选派“第一书记”,让更多的长期在机关大楼里的干部到基层去,深入了解老百姓在想什么,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能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从根本上促进机关作风的改进。第三,选派“第一书记”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渠道。这次选派的“第一书记”,是经过组织考核选拔,作为优秀后备干部选派下基层的,这既是一个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大家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对“第一书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要积极履职尽责,不负组织和群众的厚望。对于基层组织薄弱村的老百姓来说,最大的期盼是有一个能带着老百姓致富、能保一方平安的好班子。因此,“第一书记”一定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职责和使命,主动作为,积极工作。一是要对群众有感情,身入心入。大家不仅要人到村里,心也要到老百姓那里,尽快的融入群众中去。二是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村情民意。只有把老百姓的需求、村里的情况和问题找准了,我们的工作才有着力点。西岗镇通过设立信箱收集民意的做法就很好。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农民群众交朋友、拉家常,及时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才能够真正解决村里的实际问题。三是要摆正位置,形成凝聚力。“第一书记”是个新鲜事物。大家下去之后,不仅自身有一个适应过程,与村“两委”班子也有一个磨合过程。大家首先要认识到作为第一书记,就有责任把村里的事情干好;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好村“两委”班子的作用,团结带领这一班人,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把村里的事情办好。四是要突出重点,确保工作取得成效。作为“第一书记”,要为村里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就要突出工作重点。首先,要围绕着“五个有”的要求抓好班子建设。其次,要着力推动村级经济发展,尤其是集体经济发展。通过这次调研,看到有很多“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自身运转都很困难。只有集体经济增加了,才能帮助老百姓办更多的事,班子才有号召力。今天看的上营村,能够帮老百姓盖小康屋、能够建设文化广场、能够开展各项集体活动,主要就是靠集体收入。因此,大家要在抓好班子的同时,一定要抓好发展。再次,要抓好稳定和计划生育等工作。
三、市委组织部、各镇街党委要加强领导,全力支持好“第一书记”大胆开展工作。市委组织部要加强调度、督导和指导,真正把“第一书记”这支队伍管理好,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各镇街党委要大胆管理,搞好服务,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倾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第一书记”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四、要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目前,各地都在学身边典型,靠身边的先进,来带动一个地区、一个乡镇、一个部门的发展,这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只有各项工作都创先争优了,整体工作才会又好又快的推进。例如木石镇开展的绿化工作,就是创先争优的具体实践。因此,大家要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提升滕州整体工作水平。
由于时间关系,就讲这么几点意见。作为“第一书记”,从机关到农村,在生活等方面可能不是很方便,大家有什么困难,要及时给组织提出来。总之,大家一定要扎根农村、大胆工作,市委市政府、镇党委政府一定会全力以赴支持好“第一书记”们的工作。最后,祝同志们在基层工作顺利!董 沂 峰 同 志
在全市基层组织建设暨“第一书记”工作 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2年4月19日
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这次调研活动,主要目的是看看基层党建、创先争优活动和“第一书记”工作开展情况。今天的调研现场安排的比较多,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几个现场没看。通过到这几个现场调研,看到同志们长期在基层兢兢业业工作,像龙阳镇龙山村耿书记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南沙河镇上营村高书记一心干事业的精神状态等,使我很受感动。
刚才马峰书记、开峰书记汇报了基层组织建设和“第一书记”工作开展情况,讲得很好;“第一书记”代表赵正方同志的体会也很深刻,说明“第一书记”们很快融入到了村里的工作。下一步,我还要再拿出专门的时间到基层,进一步听取同志们在村里工作的感受、体会和建议。
对于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我们抓工作的根本,就是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靠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来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下面,我就基层组织建设和“第一书记”工作,再提以下四点要求: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第一书记”工作的责任感。选派优秀年轻机关干部到工作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是今年省、市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项创新。省委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4月8日,省委专门在临沂举办了省直机关选派农村“第一书记”培训班,高晓兵部长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枣庄、滕州和各镇街也都选派了大批干部到基层担任“第一书记”,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把基层组织建设好。首先,选派“第一书记”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央把今年确定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整个活动的中心和重点是在基层。我们选派的“第一书记”,都是在基层组织相对薄弱的村任职,主要任务是抓重点、抓难点、抓整改、抓提升,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大家肩负的职责和任务相当艰巨。其次,选派“第一书记”是转变机关作风的重要途径。通过选派“第一书记”,让更多的长期在机关大楼里的干部到基层去,深入了解老百姓在想什么,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能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从根本上促进机关作风的改进。第三,选派“第一书记”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渠道。这次选派的“第一书记”,是经过组织考核选拔,作为优秀后备干部选派下基层的,这既是一个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大家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对“第一书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要积极履职尽责,不负组织和群众的厚望。对于基层组织薄弱村的老百姓来说,最大的期盼是有一个能带着老百姓致富、能保一方平安的好班子。因此,“第一书记”一定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职责和使命,主动作为,积极工作。一是要对群众有感情,身入心入。大家不仅要人到村里,心也要到老百姓那里,尽快的融入群众中去。二是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村情民意。只有把老百姓的需求、村里的情况和问题找准了,我们的工作才有着力点。西岗镇通过设立信箱收集民意的做法就很好。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农民群众交朋友、拉家常,及时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才能够真正解决村里的实际问题。三是要摆正位置,形成凝聚力。“第一书记”是个新鲜事物。大家下去之后,不仅自身有一个适应过程,与村“两委”班子也有一个磨合过程。大家首先要认识到作为第一书记,就有责任把村里的事情干好;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好村“两委”班子的作用,团结带领这一班人,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把村里的事情办好。四是要突出重点,确保工作取得成效。作为“第一书记”,要为村里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就要突出工作重点。首先,要围绕着“五个有”的要求抓好班子建设。其次,要着力推动村级经济发展,尤其是集体经济发展。通过这次调研,看到有很多“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自身运转都很困难。只有集体经济增加了,才能帮助老百姓办更多的事,班子才有号召力。今天看的上营村,能够帮老百姓盖小康屋、能够建设文化广场、能够开展各项集体活动,主要就是靠集体收入。因此,大家要在抓好班子的同时,一定要抓好发展。再次,要抓好稳定和计划生育等工作。
三、市委组织部、各镇街党委要加强领导,全力支持好“第一书记”大胆开展工作。市委组织部要加强调度、督导和指导,真正把“第一书记”这支队伍管理好,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各镇街党委要大胆管理,搞好服务,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倾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第一书记”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四、要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目前,各地都在学身边典型,靠身边的先进,来带动一个地区、一个乡镇、一个部门的发展,这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只有各项工作都创先争优了,整体工作才会又好又快的推进。例如木石镇开展的绿化工作,就是创先争优的具体实践。因此,大家要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提升滕州整体工作水平。
由于时间关系,就讲这么几点意见。作为“第一书记”,从机关到农村,在生活等方面可能不是很方便,大家有什么困难,要及时给组织提出来。总之,大家一定要扎根农村、大胆工作,市委市政府、镇党委政府一定会全力以赴支持好“第一书记”们的工作。最后,祝同志们在基层工作顺利!
第五篇:XXX同志在城市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认清形势 正视问题 狠抓落实 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工作上台阶
——XXX同志在城市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年3月3日)
同志们:
今天,市“四城联创”指挥部召开这次城市管理工作座谈会,主要是为了认真总结城市管理工作经验,查找不足,分析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强化责任,切实搞好城市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迎接今年8月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和推进整个创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刚才听了市建委等单位和两区的主要负责同志以及街道办事处代表的情况汇报(其他几位副指挥长也讲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深化对城市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自去年9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重大决策以来,全市上下迅速行动,以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先进市为目标的新的“四城联创”工作全面启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工作,还是迎接省级文明城市先进市的验收工作,尤其是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推进的过程中,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得到较大改观,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春节前后,我市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大雪,给市区卫生状况带来了很大压力,在清除积雪活动中,市直绝大多数局委、两区及其各街道办事处,表现积极,领导带头,行动迅速,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突击任务,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好评。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是符合市情民意的。因此,在对城市管理的认识上一定要提高。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俗话说得好:“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城市的发展,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这些年来,我市的城市建设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的品位和形象也不断提升。但与一些先进城市相比,我们的城市管理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城市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通过创新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治理城市环境,解决影响城市形象的“顽症”问题,向城市管理要效益,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二)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管理的必要性
城市管理既是推进城市化的需要,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的需要。招商引资竞争说到底是投资环境的竞争,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非常直观地体现了一个城市外在形象和投资环境的好坏。加快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强城市管理,这已是一种迫切的需要。当前,我市的创建工作,尤其是“创优”工作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切实加强城市管理。通过管理来保障城市的良好的运行、维持正常的秩序、营造美好的环境。
(三)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管理的紧迫性 我们说城市管理工作紧迫,是因为城市管理是全市上下的一种责任。一是为了更好地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市区工作和生活的群众,最直接感受到的是城市管理,最受影响的是城市管理,最密不可分的也是城市管理,所以如何让群众更好地安居乐业是我们最直接、最直观的一种责任。二是城市管理不仅是城管执法部门的职责,也是所有部门的职责。城市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项工作都息息相关。各个部门都要提高这方面的认识,使城市管理成为大家共同的职责。驻马店作为一个新兴城市,由于地改市较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比较多,市容市貌问题一直倍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来,我们以城市创建活动为契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城市品位和档次得到了一定提升。应该说,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城市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在许多场合听人们议论,说驻马店的城市环境改善了。广大市民也深切地体会到,城市干净了、美了、绿了、亮了、畅了,更具亲和力了。在看到良好发展局面的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我们工作中的差距:一是思想认识不高。现代化的城市管理理念、卫生城市的品牌意识尚未广泛形成,个别单位领导对创建工作重视不够,缺乏主动创建意识。二是机制不够健全。这一点表现在清除积雪中,就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三是整体标准不高。无论是硬件方面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软件方面城市管理功能都还不是尽善尽美,与新的创建标准和要求极不适应。四是工作上不平衡。表现在市直部门之间、路与路之间、各街道办事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行动积极,有的被动应付。五是责任意识不强。城市管理齐抓共管的氛围不够浓厚,部分单位和法人违法违章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个别职能部门没有认真履行职责,“门前三包”责任没有得到落实。两区及市直有关部门职责不清,造成工作不协调。六是是秩序反复反弹。乱源、脏源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乱堆乱放、乱倾乱倒、乱吐乱扔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乱停乱靠现象依然突出,交通秩序软硬件距离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还有很大差距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和差距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抓住关键,切实增强城市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市委、市政府对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要求我们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更是普遍关心、迫切要求。因此,我们要把加强城市管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大事来抓,尽快抓出成效。这里,我重点强调七个方面。
(一)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它担负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发挥城市整体优化功能和效益的使命,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我们的城市总体规划还不尽完整,专项规划还不尽齐全,规划内容还不尽详细,规划管理规章还不尽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规划部门要抓紧研究办法、采取措施,加大管理力度。要深度谋划城市发展规划,形成规划体系,让城市开发建设按规划进行。要通过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为城市其他管理提供前提和基础。
(二)加强城市建设管理
城市建筑一旦形成就很难移动或消除,必须在建设之初就加强管理。一是对市区建设,在土地出让阶段就要严格把关,主要地段建筑物或标志性建筑物更要慎之又慎地加以论证和审定。二是城市郊区的建设,包括村民住宅建设,也必须加强管理,不能随意进行。要促使村民节约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农民住宅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或者村庄集镇规划。三是要严控违章建设。目前,我市违章搭建、违法建设问题严重,既有历史遗留的,也有新生的;既有个人的,也有单位的。对于历史遗留的违法建设,要结合重点区域的整治改造予以拆除。对于新生的违法建筑,要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条保障、部门负责”的原则,加大查处力度,实行集中治理和拆除。对违章建设,市房管、工商、公安等部门不予核发房屋产权证、营业执照、居民户口簿及暂住人口居住证等相关证件,供水、供电部门不予供水、供电。要加强建筑秩序动态监控,对严重违反城市规划的违章建筑,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拆除一起、曝光一起,并要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坚决遏制违章建筑上升的势头,维护城市正常的建筑秩序。要做好拆除后的清运、硬化、绿化和美化工作。
(三)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环境卫生是与群众生活关系最密切,也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必须狠下功夫,从根本上解决。要加强对城市道路的清扫保洁工作,提高清扫保洁质量,广泛深入地开展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区房前屋后的垃圾清扫保洁工作。要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重点解决好薄弱时段的清扫保洁工作,确保城区主要路段实行全天候保洁制度。市级环卫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组织和协调职责,进一步强化市区垃圾中转清运、集中处理和公厕的管理,切实解决好垃圾清运不彻底、不及时的问题,特别是要全面解决城区及城乡结合部垃圾收集运转问题。驿城区、开发区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辖区内的环境卫生工作。清除卫生死角,定期对背街小巷、辖区家属院、楼院、小区进行卫生检查和督查。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今后市里对市区环境卫生检查,街道办事处要与市直包路责任单位同奖同罚。
(四)加强市容市貌管理
各级各部门要以治脏、治乱、治破、治死角为重点,在城区全面治理“脏乱差”,清除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扯乱挂、乱贴乱画、乱泼乱倒、乱拉乱设等“六乱”。首先,要从整治出店占道经营着手,进一步规范沿街书报亭,取缔无证经营、不具备经营条件的街头餐饮、流动摊点、维修铆焊、汽车清洗等。要通过集中治理,实现马路通畅、店面明亮、小区整洁、市容改观,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树立文明的城市形象。其次,要抓好非法小广告的治理工作。目前非法小广告的涂写由墙面转为地面,说明这项工作的反复性和艰巨性,不能掉以轻心。各相关部门和各区要继续加大查处打击力度,坚决遏制住非法小广告抬头现象。再次,要加强户外广告的治理工作。凡是经过批准的,要提高档次,达到设置标准,凡是没有经过批准的,要依法拆除。对于今后的广告审批,要科学规划,从严控制。对不符合市容标准、不按规范设置、破坏建筑物风格的,要限期更新。整治后的户外广告和门头店招要符合要求,提升文化内涵。
(五)加强集贸市场管理
市区、郊区集贸市场布点多、设施差、管理混乱等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市容环境和道路交通,必须加以整治。市工商局要加强各类市场的管理,指导、协助两区和有关单位管理好社会自办的各类集贸市场,进一步改造和完善硬件设施,规范市场管理,落实卫生制度,切实解决集贸市场无证、涨市、占道经营、卫生脏乱等突出问题,做到市场管理整洁有序,划行归市,从业人员经营行为规范。加强集贸市场周边环境管理,规范、引导流动摊贩入场经营,取缔无证经营和马路经营。今年要重点建设一批便民集贸市场,主要依托办事处、社区和住宅小区,以体现便民利民的宗旨。这项工作主要由两区负起责任。
(六)加强交通秩序管理
公安交警和交通部门要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入手,以整顿行车秩序、停车秩序为重点,加强公共汽车、出租车、单位用车的交通管理,严格管理市区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规范人力客运三轮车的营运。动态交通秩序方面,要加强主要道路和路口的交通规划及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交通诱导系统,加大缓堵保畅力度,提高道路资源利用,改善交通枢纽、学校周边、窗口单位等重点部位的交通管理,查纠机动车无照行车、非法营运、超限超载、违章行车、拉客宰客等交通违法行为。静态交通秩序方面,要严厉查处机动车随意停靠、随意调头、随意鸣笛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加大对乱挖掘市政道路、建筑工地渣土抛洒行为的查处力度。
(七)加强市民素质教育 要广泛宣传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引导广大市民学习现代城市居民必备的知识,使市民养成文明习惯。要广泛动员老党员、老干部、老职工、老大妈等自觉参与城市管理,让他们成为城市管理的宣传员、监督员。开展一些活动,让群众在管理中得实惠,在参与中受到教育,着力提升市民素质,着力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以创建文明街道、文明社区为契机,引导城乡居民增强卫生意识、健康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改变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提高全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
三、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努力使全市城市管理工作跨上新台阶
城市管理工作,关键是要时刻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我们要以对党和政府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广大市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推动我市城市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1、要加强领导。市、区责任单位实行由“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创建机制。要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层层抓落实的组织领导体系,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城市管理职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管理网络。
2、要明确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市政府城市管理的总体目标,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责权统一,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各项城市管理工作任务进行全面分解,细化落实到各级领导和每个管理人员,确保每个路段、街面、小区都有人管理,确保每项工作、任务、要求都有人负责。
3、要理顺关系。要进一步理顺各区和市直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不推诿、不扯皮,左右协调、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加强执法部门和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工作沟通,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合力攻坚,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的综合效能。城市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要结合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积极探索科学管理城市的新方法、新机制,使城市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保证各项整治任务在规定的时限内保质保量地完成。
4、要完善制度。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城市管理规章先行。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城市管理规定,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标准,强化保障措施,使每一个部门都有章可循,每一位市民都有章可依,真正发挥制度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此,要突出建立三个方面的制度:一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对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的工作成效采取定量考核与民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考评,为改进和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二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舆论监督、市民监督等社会监督制约体系,城市管理部门要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加强内部规章建设和执法人员管理教育;要公布城市管理监督电话,聘请义务监督员,在两报两台开设“城管监督岗”、“曝光台”,对损害城市环境的突出问题和环境执法的典型案例,要通过媒体曝光,营造舆论攻势。
5、要加强督查。要建立城市管理督查监管队伍,落实相关责任,按照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日常监督检查,量化细化考核办法,并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暗访等形式,对两区、各部门的城市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定期通报。
6、要严管重罚。要严格奖惩,奖优罚劣,对在城市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领导及工作人员的责任。
7、要增加投入。完善硬件,实施环卫配套工程、污水处理工程、道路硬化工程。建设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是建设的延伸,两者不可偏废。由于我们经济实力薄弱,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配套设施规划和建设不定,还有许多设施没有跟上,特别是部分道路路面破损严重,排水设施不完善,农贸市场、停车场建设滞后,公共厕所布局不合理、标准不高,城市绿化面积少、档次低,市民公共休闲场所缺乏等。我们要根据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需要逐步增加投入,不断完善有关配套项目,这是加强城市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不能只把工业投入、企业投入作为投入,而不想在城市管理方面花钱。城市投入也是必需的投入和有效益的投入,在财政预算中要不断增加城市管理支出,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网格化,改进管理手段。
8、要强化宣传。城市管理工作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搞好城市管理,人人受益,人人有责。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市上下、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都来关心、支持、参与城市管理。新闻媒体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标准要求,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城市管理专题、专栏,宣传政策法规,展示管理成就,反映社情民意,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同志们,加强城市管理,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既是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职责,也是所有部门、单位和居民的共同使命。各部门、各单位要齐心协力,切实搞好城市管理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为驻马店的“三项建设”与平安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