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技术部吴忠泽同志在第二次全国科技援藏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国%A7
【发布单位】科学技术部
【发布文号】国科发计字[2005]367号 【发布日期】2005-09-06 【生效日期】2005-09-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科学技术部
科学技术部吴忠泽同志在第二次全国科技援藏工作座谈会上讲话
(国科发计字[2005]3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近年来有关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科技援藏工作,“第二次全国科技援藏工作座谈会”于2005年7月25-30日在西藏拉萨召开,科技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吴忠泽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现将领导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抓紧落实相关工作,努力把科技援藏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吴忠泽同志在科技信用管理座谈会上的讲话
吴忠泽同志在科技信用管理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3年11月1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部分省市科技信用管理座谈会。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讨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引入科技信用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科技进步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里,我首先对大家多年来在科技管理中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对受科技部委托为这次座谈会顺利召开做了大量工作的广东省科技厅表示感谢。下面,我就科技信用管理问题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加强科技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高瞻远瞩,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指出了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十六大报告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十六大报告又提出:“坚持以信 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六大报告不仅强调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同时也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即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工作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下一步就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继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不断完善这一经济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体制保障。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决策。
(一)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成熟度不断提高,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信用交易方式逐步替代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交易形式。信用交易的普遍化,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从而使市场规模成倍扩大。讲究信用,已经成为处理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准则。严守信用,确保各种合同关系的如期履行,成为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只有在讲信用、守信用的前提下,市场竞争才能充分发挥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说,现代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已经成为信用经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把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提到如此的高度来认识,体现了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的指导原则,也表明我们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立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条件。规范的社会信用制度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之一。因此,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信用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建设社会信用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方向出发,提出要继续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许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一方面,政府管了许多应当由企业、市场和社会承担的事情,另一方面,有不少应当由政府负责的问题,政府又没有真正解决好;二是某些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成本高,行政效率低,服务能力差,透明度有待提高。
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不再是按计划配臵资源,而应当体现在确定规则、制定政策和创造环境等方面。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由过去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逐步转向主要从事宏观调控,组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改变管理方式的具体举措,也是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发展电子政务,推行政务公开的实际行动。
(三)加强社会信用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精神,从顺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出发,明确提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必须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强调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任务,为我们开展这项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廉政法制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按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在新形势下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既要加大对具体案件的查处力度,也要注重预防,努力建设有效的预防腐败体系。而在建立有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特别要加大治本的力度,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要通过加强教育,发扬民主,不断敲响警钟,提高反腐倡廉意识,在思想上筑起坚固防线;同时要健全法制,创新体制,特别是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反腐败机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加强社会信用管理是要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创新机制,加强社会信用 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约束,并加强监督,使道德约束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使两者有机地统一在预防腐败体系中,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从而在新形势下做好党风廉政工作和反腐败工作。
(四)加强科技信用管理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需要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臵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工作也面临着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要逐步通过立法如修改科技进步法和制度建设等维护科技活动的正常秩序,要利用各种手段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和优化科技资源配臵,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科技创新,要优化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科技信用管理、形成科技信用制度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举措。
此外,实施国家科技计划是政府引导科技发展方向、通过政府投入优化社会科技资源配臵的主要形式。由于国家科技计划的规模性和指导性,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的信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府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并对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产生影响。近年来,科技部在改善科技计划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力求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来保证我国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先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引入了科技评估机制、科技项目招投标机制、课题制管理机制以及科技人员行为 准则与监督机制等。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引入“信用管理”机制,是科技计划管理的一个体制创新,也是监督机制上一个创新。逐步建立起科技信用制度,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可以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水平,提高科技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为最终简化科技计划管理和降低管理总成本提供基础。同时,科技信用制度作为整个社会信用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推进科技信用制度建设可以提高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活动的相关主体的信用意识与信用水平,从机制上约束和规范国家科技计划相关主体的行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信用制度的全面建设。
二、当前科技信用管理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加入WTO,信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已纳入政府工作日程,许多部门和行业、地方政府正在开展关于信用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科技界也积极开展了相关活动,陆续建立了有关科技道德、学术规范、学风建设、科技信用等方面的管理规定或行为规范。这些措施对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管理工作运行机制,保证科技工作正常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当说,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很不够。特别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正在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目前在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的经济失信行为和现象,这是任何经济转型社会必然会出现的问题。而科技活动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科技信用问题是目前我国社会信用危机在科技界的具体表 现。这些问题的表现有的和社会信用相同,有的则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但就其根本而言,就是失信。当前,这些问题主要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
诚实守信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备受尊崇的美德。但是由于我国在近代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建国后又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关系十分淡薄,从而造成现代市场意义上的信用道德观念不强、信用意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道德建设却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没有相应的道德标准,缺乏强烈的道德意识,必然失去对行为的软约束,导致不讲信用。如中国科学院前不久就宣布要加强院士道德建设,这不是空穴来风。据有关报道,一位院士作为导师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正之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学生抄袭的博士论文有他作为导师的签名,而后来根据他们联合署名发表的论文,文中他们自己“研制”的设备是根据在日本拍的照片画的图,实际上他们实验室当时根本没有这些设备。
(二)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信用问题近年来,国家科技计划实施总体效果较好,但也出现了一些与信用有关的问题:
首先,执行和实施国家科技计划的部分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在申报项目、执行计划时不能做到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如人为编造数据,为了获得项目的资助,向专家或者管理人员行贿。其次,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各种评审、咨询等评价活动的一些专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坚持客观公正和科学严谨的原则,对一些存在利益或学术观点冲突的项目不能做到公正评价,如有的评审科学家私下透露评审结果,有的串联起来多投票或者是少投票,还有的泄漏和侵占被评对象的关键技术资料,为本人或相关单位谋取技术或经济利益。
第三,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相关评价活动的一些中介机构不能严格遵守科技中介服务的职业道德,甚至借评价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泄露被评对象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与被评对象串通,隐瞒甚至编造事实,造成评价判断结论失实。
第四,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一些管理机构和人员在项目立项、检查、验收中还存在不良行政行为。如未经集体讨论、擅自决策,政出多门、政策易变,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公开性等。
(三)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缺少信用管理机制 在现行科技管理制度中,有关管理办法不够完善,特别是科技评价方法不够完善,如项目立项程序中忽视对科研人员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以及以往执行国家科技项目情况的考察,部分管理机构缺乏管理经验,过于相信科学家自律,科技评价体制、标准和方法不够合理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和科技计划管理制度中不重视或缺少信用管理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以上这些和信用相关的现象和问题的出现,可以说其形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涉及到社会转型的大环境、科技活动的特殊性、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多种因素。
1、经济转型时期制度与价值观的剧烈变化
信用问题是经济转型时期的多发的、常见的问题。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很多旧的制度正在打破,而新的制度还不完善,有些制度之间不衔接甚至出现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管理制度出现缺失现象,从而导致社会信用状况恶化。
此外,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传统的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过渡,对于个人来说,身份逐渐从“政治人”过渡到“经济人”,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剧烈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对外开放的影响,特别是因为巨大利益诱惑而引发的信仰危机,使不少人急功近利,崇拜“金钱至上”,认为社会上的一切关系都变成商品关系,连人格也商品化了。这些错误观念把社会上许许多多复杂的关系量化、简单化,不论什么事情都以某种形式的利益来衡量,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畸变。由此而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包括信用问题,给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生活秩序等带来了严重影响。
2、科技活动的特殊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科技活动是一个生产知识的投入产出过程。把科技活动的成果看作一种“知识产品”,则科技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投入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及作为中间产品的知识资本,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为社会所需要的更高一级的知识产品。这种产品表现为两种形态:知识形态,如论文、报告、其他文献资料等;物质形态,如新产品、新材料、工艺与操作技术的改进等。虽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科技活动也是一种交易活动,但科技活动有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交易活动的特殊性。科技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科研活动的探索性、科技成果价值的难测性、科技活动的长期性。
科技活动以上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科技活动的委托者和承担者之间的约定(如项目合同、计划任务书或委托协议书等)具备了更为明显的不完备性契约的特征。项目合同或计划任务书中的刚性内容不多、可测性和可考核性较弱,对科技活动主体行为的约束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合同和其他相关规则条文对科技活动进行管理是不充分的,还需要通过科技信用管理机制或手段进行管理。
3、科技活动的信息不对称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科研院所改制,参与科技计划实施的承担单位和科技人员更加呈现出了多元化特征,科技活动的范围更加广泛,而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大量地参与到国家科技计划中来。这些新情况使得科技计划管理部门对执行者、评价者等科技计划相关主体信息掌握不充分,一定程度上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科技管理工作面临困难。
信用之所以能够成为市场经济赖以运行的基石之一,就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交易活动存在着交易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在理想交易模型中,交易瞬时完成,不存在时间轴上的分布,但在实际生活中,交易并非总能即时完成;而且,理想交易模型还假设关于交易的信息是完全的,交易各方能够免费获得。这两方面的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现实中的交易合约总是不完备的,交易各方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风 险因素,进而考虑用信用来减少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经济学意义上的科技活动也是一种交易,因而科技信用也具备这样的特征,使得信息不对称成为科技信用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近年来科技信用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围绕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科技部陆续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涉及立项、预算、验收、程序规范、行为准则、评估、评审、招投标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其中虽未明确提出信用这个概念,但实际上已经从某个角度或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到了信用问题。
(一)加强科技计划管理,完善监督制约机制。2002年科技部针对科技计划课题立项过程中容易产生不良行政行为和腐败问题的情况,在实行专家咨询与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各专项计划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程序、办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并于今年初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令第7号发布实施。这个《办法》的出台对进一步规范科技项目评估评审工作中有关各方行为,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优化科技资源配臵和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今年,科技部为规范科学技术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科学技术评价机制,引导科技工作健康发展,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根据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制定发布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该办法对评价专家的遴选及资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应当说这就是要对评价专家进行科技信用管理。办法出台后在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科研一线的专家教授普遍认为对于更好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中日友好医院临床所所长唐劲天说,目前应用最多的同行评议制度暴露出很多问题,搞小圈子、重人情、拉关系,使科技评议成为一小市场,严重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而办法规定的专家遴选遵循随机、回避和定期换届原则,建立专家信誉制度并提出相应的法律责任,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法为据”的专家路线。
(二)组织开展科技信用研究工作。2001年,科技部结合经济、科技体制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科技信用有关问题的先期研究或预先研究。2002年,专门组织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了“科技信用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组,并把该课题列入了“十五”期间重大科技前瞻性研究项目,匹配专门经费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不断地将有关研究成果应用于科技计划管理实际工作当中。一年多来,先后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科技信用内涵和我国科技信用现状研究。研究科技信用的概念内涵及其与经济信用、科技道德等相关概念的关系,调查了解我国科技信用的现状。
2、科技信用的基础理论和科技信用行为及其机制研究。开展科技信用管理的国内外比较,进行科技信用的基础理论研究,分析科技人员诚信行为与利益博弈机制、制度的框架效应等,为建立我国科技信用体系和具体制定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3、科技计划信用制度建设与信用评价系统研究。研究设计科技计划相关主体信用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设计开发国家科技计划信用征信系统,研究国家科技计划信用制度框架。
(三)在实际科技管理工作中,加快推进国家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工作。今年以来,科技部计划司和监察局密切配合,从科技信用制度建设顶层设计开始,积极推动了科技信用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首先是研究制定并发布《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实施信用管理的若干意见》,力图从明确国家科技计划信用制度建设的意义,信用管理的对象、范围、内容、组织实施方法、信用结果使用、信用管理在计划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提出要求,为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此次座谈会上大家看到的文本已经多次在科技部相关计划管理部门、有关专业司局以及部分省市和国 务院有关部门征求了意见。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若干意见”进行座谈,提出修改意见。会后,科技部有关司局将按照大家的意见尽快完善,提交部务会审议后以科技部名义印发。
其次是研究建立并形成国家科技计划相关主体信用信息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相关主体(评审专家、中介机构、项目主持人)特点,按照信用管理要求,研究建立信用信息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以项目评审专家为重点,结合《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实施,制订《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信用管理办法》。目前,课题组已提交了讨论稿,这是我们此次会议要讨论修改的第二个重要内容。
三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主开展项目评审专家信用试点工作。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在基金管理过程中,已具备了较好的信用管理基础。在试点工作中结合科技信用初步研究成果,对照基金管理实践,并结合评审专家信用信息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要求,研究制定并试行信息采集程序、方法与信息共享协调机制,为在科技计划体系中全面实施信用管理机制做好准备。
四、加强领导,深入研究,积极实践,加快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
以上所述只是科技信用管理工作的良好开端。下一阶段的工 作,要围绕着国家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的需要和科技部工作部署,一方面要继续深入开展科技信用管理机制与制度建设方面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加快推动科技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住重点,继续深入开展科技信用研究
1、科技信用相关主体特征和科技信用行为与机制的理论研究。深入研究科技信用的基础理论,分析科技人员诚信行为与利益博弈机制、制度的框架效应。一是进行科技计划相关主体的特点分析并研究其与科技信用的关系;二是进行相关主体利益博弈与科技信用形成影响机制分析,研究分析科技活动信息不对称的特征与科技信用的关系,探索信息披露机制等。
2、“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相关主体信用信息与评价平台系统”的建设模式与方法研究。按照科技计划信用信息的收集、记录、整理、使用的要求,分析信用数据平台系统需求和建设运行的基本条件,探讨合理的平台建设内容、方法和可供共享的信息内容与共享对象,研究国家科技计划相关主体信用信息与评价平台系统建设的模式与方法,研究设计平台系统的总体方案。
3、国家科技计划信用制度环境分析与若干法律问题研究。研究分析科技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并提出科技信用行为发生所依存的制度结构和制度约束条件,分析国家科技计划失信行为的制度根源,并提出制度完善方面的对策。同时,考察并比较国外与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实施办法,对科技信用管理中的 一些与法律有关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如名誉权问题、隐私问题、保密问题、政府公共信息使用问题等等,为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加强道德建设,提高科技界科技信用意识
新形势下的道德建设既要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又要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点。要做好科技信用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科技界的科技信用意识,加强科学道德建设。一是要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在科技界树立“以诚待人、遵纪守法”的风尚;二是要加强科技信用宣传,提高科技信用意识,使参与科技活动的所有人员都在思想上重视起来;三是要注重运用典型案例的影响作用和引导作用,特别是要用科技工作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让守信者得到鼓励,让失信者付出代价”的信用管理机制,用那些诚实守信案例中体现的崇高道德力量感染和教育科技人员,用那些失信案例中暴露的严重后果提醒和警示科技人员,从而促进科技人员信用意识的迅速提高,为科技信用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尽快发布《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实施信用管理的若干意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若干意见》将是科技部加强科技信用管理的第一个专门文件,对指导当前科技信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次会后,科技部有关司局要按照大家意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尽快发布。各地要结合《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一方面要 做好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要结合各地科技管理工作实际积极加以贯彻落实。同时,要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映上来。科技部各相关计划管理司局要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目前,按照“十五”期间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要求,科技部实施了国家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三个重点计划,同时,开展了研究开发条件建设工作和产业化环境建设工作。各计划主管司局都要按照《若干意见》要求在计划管理过程中引入信用管理机制,做好各相关主体的信用记录、整理、评价与使用工作,建立信用数据库,并逐步实现共享,从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
(四)抓紧制订相关配套文件,形成比较完整的科技信用管理制度体系
要做好科技信用管理工作,除了依靠道德教育和诚信文化教育以外,还必须依靠规范的制度建设。信用制度建设的核心机制应当是以提高失信成本为基本出发点。只有保证诚实守信者的合法权益,让失信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承担相应的责任、付出高昂的失信代价,才能改善目前的信用状况。科技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组成部分,同样也适用这种失信惩戒机制。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科技部要逐步完善配套管理文件,要通过实行“信用记录制”和“信息共享制”,把那些失信者的不良记录适当放大,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从而减少失信,为科技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次会议上各位代表还要重点讨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信用管理办法》,这是因为目前评审专家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信用问题。科技部基于对评审专家的重视拟先出台这个办法。随着信用管理工作的逐步开展,科技部要加快其它文件的出台,如针对科技评估评价机构、项目执行单位、项目负责人以及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人员和机构的信用管理办法等,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使科技信用管理制度逐渐得到完善。
(五)加强领导,率先垂范,从我做起
科技信用管理的对象包括国家科技计划的执行者、评价者和管理者。我们作为科技信用管理者,一定要加强领导,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同时,作为科技信用的管理对象,我们必须率先垂范,从我做起,带头严格遵诺守信,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技界不是世外桃源,同样会遭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但科技界在社会和人们心中仍然有着崇高的地位。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多次调查表明,在人们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当中,科技工作者始终列在最前面。这充分说明了科技界、科学家对于整个社会的示范性。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搞好科技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搞好科技信用管理,克服已经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科技界、进而在全社会提高信用意识,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立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同志在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过去一年,我市金融工作成绩突出,有力支持了地方建设。为此,市政府再次对金融系统予以了通报表彰。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一年来辛勤工作在全市金融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为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立新功。下面,我就今年的经济和金融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xx经济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期,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会更广阔2004年,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铜九铁路池州段和沿江、合铜黄高速池州段正式开工建设,禄思伟耐火材料项目开工建设,池州电厂一期、英格瓷二期、清溪河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安景高速池州段进入施工设计。去年,全市实现GDp92.4亿元,增长1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首次突破了两位数增速,全市经济增长明显提速;财政总收入9亿元,增长34.6%,增幅位居全省第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2亿元,增长54.7%,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5.3亿元,同比增长43.5%,其中引进省外资金增幅达到171.4%,居全省第二位。全市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增长23.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0.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8个百分点。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决胜“十五”,加快赶超,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为“十一五”的奋力崛起,实现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市委、市政府今年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为此,市委一届九次会议和市人大一届六次会议提出: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和旅游兴市发展战略,着力实施“11641”工程,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财政总收入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招商引资40亿元,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在基础上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项目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助推器,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池州经济的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大项目拉动。今年,我们要确保池州电厂一期两台机组投产发电、铜九铁路和两条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禄思伟耐火材料项目完成主体厂房和矿山建设、英格瓷二期工程完成设备安装;开工建设安景高速、皖宝矿业年产300万吨石灰石、东方钙业50万吨氢氧化钙、东至香隅化工园氟苯等重点项目;同时,要稳步推进池州电厂二期、海螺三期、林纸一体化、吉阳核电、九华山旅游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随着这些大项目陆续上马和投产见效,届时我们的经济不论在规模还是在质量上,都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飞跃。同样,由于地方经济增长的不断拉动作用,存贷款资源会大幅增加,金融可选择的优质客户会愈来愈多,金融不论在信贷总规模、信贷资产质量或是在经营效益上,也都将会有一个迅猛发展,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前景会更加美好。
二、金融要更好地反哺于地方经济,必须有效增加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省委、省政府提出“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振皖口号。安徽要崛起,池州更要崛起,池州的崛起离不开金融等部门大力支持。当前,我市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共性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由于直接投融资渠道缺失,金融信贷融资仍是目前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如果我们的金融部门今后能够在企业融资问题上再多想一些办法、多下一番功夫,相信对池州经济的促进作用会更大。金融立足于地方、扎根于地方,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金融部门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工作,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经营宗旨,用足用好政策,努力争取池州的资金能全部用之于池州,甚至能够将池州以外的资金也吸引过来,用于我市发展,促进池州崛起。去年,我市存款规模突破了100亿元;今年,我们期望贷款也能够顺利突破100亿元,实现存贷款双双超百亿。当然,资金是生产要素,哪里有效益,就流向哪里;哪里效益更好,资金就更多地会向哪里集聚,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我们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运用经济手段引导资金流向。近年来,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我们的一批在建和投产项目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金融部门青睐,成为信贷营销的重点领域,信贷资金投放及时、足额,加快了项目进程,发挥了预期效益,改变了池州工业面貌,希望2005年金融部门在这方面会做得更好。
三、进一步加强综合协调和配合,切实做到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实现共赢在金融工作方面:一是要正确落实“双稳”政策,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信贷方针。各金融部门要客观分析池州经济形势,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紧紧围绕“861”行动计划池州工程,认真贯彻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指导意见》(池政办〔2005〕4号),按照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的有关要求,把握好信贷投放结构和投放节奏,在保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信贷投入的同时,扩大对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信贷支持,促进经济均衡协调发展。要通过组织银企项目对接等活动,搭建银行与企业及项目主体之间的合作平台,继续做好银企对接签约项目贷款资金的落实到位工作,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银企双方的互信和互动。要努力争取城市道路、旅游开发、清溪河综合治理以及社会事业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适时推动银团贷款,强化银企互动、银银合作效果,实现金融与经济共赢。要发挥证券业的投融资功能,为企业开展证券业务知识辅导,助推池州企业上市进程。要发挥保险的保障与投资功能,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化解风险、保驾护航。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促进我市经济和金融健康发展。当前,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仍然比较多,如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较大,非信贷资产损失率较高;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大额授信和集中授信问题比较突出;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效率不高,风险管理比较薄弱;金融业自身素质还不能真正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等。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监管新理念,按照“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要求,加强和改进金融业监管工作,建立和创新有效的监管制度,不断提高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进一步加大清收、转化不良贷款工作,加大损失贷款核销力度,促进全市不良贷款继续实现“双降”。要坚持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置并举,认真抓好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工作,提高风险发现、评估、预警和处置的能力,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远的目标,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高度统一。要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继续抓好信用社区、信用乡镇建设,面向公众和企业开展征信知识和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意识和诚信意识。要建设良好的监管协作环境,人行要牵头组织,加强金融、保险和证券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健全工作联系制度;人行、银监局要密切协作,建立健全辖区内金融稳定协作机制和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管工作效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继续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作用,规范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以后,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要切实加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与支持,提出“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人行与银监局要结合我市实际,抓紧制定各金融机构当年新增存款用于支持“三农”的比例,相关金融机构应适度增加对“三农”信贷投入,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同时,人行与银监局要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相关工作,严格执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条件,认真开展对信用社专项票据发行申请的审核,确保专项票据发行工作顺利进行;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良好的内控制度,促进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和不良贷款下降,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这项工作,省里已经作了专门部署,改革目标和政策措施十分明确,要求从今年起用三年时间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任务。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我市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主体。在地方政府工作方面: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领导,为金融部门提供政策保障。第一,要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要将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高度重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金融业作为地方的一个优势行业,将支持金融业发展作为深化招商引资政策的新内容,制定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第二,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意识。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促进经济。不懂金融的领导就不是懂经济的领导,不抓金融的领导就是不抓经济的领导。要了解金融工作的特点,学会有效利用金融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企业找政府、政府找银行的状况。第三,要着重培育良好的信贷载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靠市场。要通过加强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培育一批优良中小企业,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二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为金融部门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第一,要增强服务意识。要从维护金融稳定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工商、土地、房产等部门要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降低收费标准,为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提供便利;发改委、中小企业局要积极为银企牵线搭桥,传递信息,帮助金融部门寻找新的信贷切入点和增长点。第二,要强化法制意识。借助地方党委、政府的力量,公正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严厉打击各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加大案件执行力度,支持银行保全债权。各级政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工作的通知》(皖办明电[2005]7号)精神,积极主动地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拖欠贷款,以实际行动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三是各级各部门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切实抓好当前我市的经济运行工作。各地各部门在当前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要集中精力,狠抓经济运行和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确保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能进一步上升。从1—2月份全市经济运行的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21.8%,比去年同期增幅下降25.4个百分点,产销率也下降了7.9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5.1%,其中城镇以上投资下降24.3%;财政总收入增长22.4%,比去年同期下降60.6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19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8.5%,其中省外资金同比下降1%,市外资金同比下降73.7%;金融机构筹款同比少增加1.4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少增加4.66亿元;外贸出口(1月份)也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1%。这一组数据都充分说明我市的经济运行情况出现局部下滑的苗头,一些主要的经济运行指数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要求,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要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认真查找原因,研究对策措施,切实抓紧落实,确保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和保持上升势头,确保今年“11641”目标的顺利实现。同志们,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池州的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今年的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希望金融部门要抢抓机遇、趁势而上,不断做大做强,为池州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李克强同志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李克强同志在全国发展和改革
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15日)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系统总结了2011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了2012年经济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在此,我就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一问题,谈些认识。
一、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创造良好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新形势下,统筹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对于做好2012年经济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控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全年经济增长率9.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5.4%。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新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的关系,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远未结束,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西方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风险因素增多,经济低迷可能是一个长期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要国际组织都调低了对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当然,美国等国也出现了一些复苏回暖的迹象,对此我们也要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物价上涨较快,一些发达国
是一对矛盾。只要增长速度、不顾物价稳定,或只要物价稳定、不顾增长速度都相对容易,难的是二者兼顾。当前,国际上流动性过剩和市场预期低迷并存,国内货币存量也较大,给“两个保持”带来很大压力。
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有利于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等不合理需求,消除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制约因素;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和模式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经济增长由内外需、三次产业协调拉动和科技教育管理支撑的新格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长期占优势的压力,其他新兴经济体要素潜力正在发挥的现实,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都要求我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结构调整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总之,发展必须转型,转型也是发展,是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的发展。我们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变被动为主动,下大力气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2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改革开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握
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我们调结构、转方式,很重要的就是调整和转变需求结构。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出口大国,贸易依存度高于世界许多国家。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扩大出口遇到越来越多的摩擦、壁垒和障碍,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国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内需。只有立足扩大内需,才能使我们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其三,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场空间大,回旋余地大,内需潜力大,对经济发展具有持久的拉动作用。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总结经验做法,针对现实问题,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内需的一大源泉。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是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但总的看,我国城镇化依然明显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方面统计,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达到80%,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也在60%以上。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而且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国际上有经济学家曾经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并逐步实现均等化,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就业、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实际问题,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把在城镇已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要研究出台规范的市政建设投融资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搞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化布局体系的衔接,加强公共交通、污染防治、水电气热供应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指出,房地产市场能否健康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巩固调控成果,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效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城镇化稳步向前推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的又一源泉。要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在推动东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支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尤其是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扶持力度。区域发展与城镇化密切相关。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城镇化滞后。在那些发展条件好、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引导要素合理集聚、企业集中布局、土地集约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不能一刀切,要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控。对西部地区一些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形成竞争新优势,开拓市场尤其是培育国内市场需求,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并举”。无论是稳增长、控物价,还是扩内需、调结构、推进城镇化,都要靠夯实“三农”基础来支撑。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严格保护耕地,继续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全面发展。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无论是从应对当前挑战的实际需要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的根本目的看,都必须把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放到扩大内需更加突出的位置。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率高,消费率低。按有关方面数据,2010年我国消费率为47.4%,远低于美国的87.7%、欧盟的80.7%、日本的78.6%,也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67%左右的水平。我国消费潜力巨大,但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实际工作中,扩大投资的办法较多,扩大消费的办法较少,这种状况必须扭转。要完善鼓励居民合理消费的财税、信贷等政策,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尤其要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为此,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
0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要着眼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要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扩大境外投资合作,并以此带动贸易、技术、能源资源等合作,积极防范境外投资风险。
三、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拉动消费,又增加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5000美元,人民群众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求日益增长,民生领域巨大的内需潜力会持续加快释放。加大民生投入,本身就是结构调整,是转方式的应有之义。要适应群众的新期盼和形势的新要求,把民生工作放到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把重大民生工程摆在发展工程的优先序列,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实施好重大民生工程,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做到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逐步扩大基本民生保障的覆盖面,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保障的水平。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既关系民生也关系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中央的重大决策,具有惠民生、稳房价、扩内需、促发展的多重作用。过去一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
2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售价明显下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和显著成绩。2012年是深化医改新任务的起始之年,也是攻坚之年。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难点问题将集中显现,体制性矛盾将集中暴露,工作难度还会加大。下一步,要认真总结医改的经验和做法,抓紧制定“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规划,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思路,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要推进基本医保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在继续提高参保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政府补助标准和报销比例,推进付费方式改革,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要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本药物定价机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要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实施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在大医院推行便民利民措施,优化诊疗流程,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公立医院发展新模式。同时,要推动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适应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在实施重点民生工程过程中,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部署,全面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为先,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等手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和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定不移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4方向。与此同时,对水、天然气等产品的阶梯价格改革方案,也要抓紧研究。对居民基本需求范围内的价格,应合理控制,对非基本需求方面的价格,则应更多采取市场调节的手段。要继续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通过采取这些改革举措,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推动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实施价格改革,不能把经济增长速度打得太满从而使经济关系绷得过紧,这样才能为改革留出空间。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要把财税体制改革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更好结合起来,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同时,要健全金融体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一是按照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二是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三是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研究将部分高消耗、高排放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逐步扩大房产税改革试点;研究制定环境保护税费改革等方案。四是继续深化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培育中小金融机构,促进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健康发展,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扩内需、调结构的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权和积极性。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认真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36条”,抓紧研究打破垄断、公平准入、鼓励竞争的具体政策,鼓励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还要进一步减少投资审批事项,国家只审批或核准政府投资项目与关系国家经济安全、涉及整体布局和影响资源环境的事项,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强化服务监督,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五、在稳中求进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仅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而且要在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上取得新进展。为此,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优化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要合理划分“基本”与“非基本”的范围。我们所要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大致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两个部分。从我国情况看,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7达17.6%;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达到6%—8%,而我国目前还不到5%。如果与养老、保健、助残、家政等服务结合起来,潜力和空间更大。
加强社会建设,要重视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物价问题,直接关系老百姓日常生活,影响千家万户。要处理好推进价格改革与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关系,在出台价格政策和改革方案时,要把各种因素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努力把握好时机和力度,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努力把影响控制在合理水平。又如煤电油气运供应问题,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常常处于“紧平衡”状况。要从保民生、促和谐的高度,加强部门和地区协调,优化组织调度,采取增加生产、实行需求侧管理、推进运输通道建设等措施,提高煤电油气运供应能力;同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使内需特别是消费潜力持续发挥。
新的一年,发展改革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保持和发扬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再接再厉,扎实工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xx同志在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准备得很充分,银行系统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商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各家商业银行负责人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设想,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市金融系统要准确把握池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职能,争取为池州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建市较晚,起步较迟,工业底子相对较薄等,这些历史原因众所周知。但随着近几年的建设,现阶段阻碍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集中在环境制约、体制制约和供给制约上。环境制约又分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其中软环境的影响又较大,需要长期不懈地去塑造,当然,硬环境也需要不断改善,譬如交通等。体制制约是多方面的,而且带有普遍性。就目前来看,全国的体制正在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加快企业改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的活力,势在必行。供给制约除了一些原材料的供给紧缺之外,主要体现于企业资金供给的严重不足。池州经济发展本身比较落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自身融资渠道相对狭窄,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在起步阶段,必须背靠金融机构的强力支持,获取及时、必需、有效的资金供给。全市金融机构要从全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认真研究企业发展资金供给紧缺问题。当前,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金融形势趋紧,资金运转困难突出,转化难度加大,但我们的银行要从中看到挑战与机遇并存,看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从单纯的金融系统业务观里跳出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的信贷工作,以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要准确把握池州经济发展的基本增长点,找准金融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推动银企互动双赢近几年池州经济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大项目、大企业的建设,还得益于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虽然现阶段二者之间仍然差距很大,譬如就税收方面来看,非公有经济全年利税仅占海螺水泥的1/3,但其在社会稳定和就业方面却作出了很大贡献。据统计,现阶段我市非公有经济已经解决了15万人的就业。由此可见,池州微观经济的基础就是大量非公有经济企业,他们是池州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基石。因此,无论是为了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发展池州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我们都要把非公有经济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来,继续贯彻“放”的方针,尽其力量予以扶持。扶持非公有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扶持现阶段还处于起步初期的中小企业。目前,我市中小企业总体上呈现出个改企、小变大、弱转强的趋势,亟需金融系统的大力扶持。从这个层面看,金融的制约已经比企业其他方面的制约更为明显,也更为迫切。因此,现阶段池州的发展,特别需要金融部门对企业的贴近服务、贴身服务,也就是要为企业解决好“贷款难”问题。解决“贷款难”、“难贷款”问题,主动权在银行。银行应当转变以往的观念,主动出击,寻找可行方案,尤其对那些有前景的中小企业要降低门槛,加大服务与支持的力度,支持他们加快发展。改善金融服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及时授贷,促进中小企业增强发展的自信心,防止中小企业外流。我想,如果这些中小企业都发展壮大起来了,他们发展的积极性都充分释放出来了,池州经济的前景就会一片光明。
三、金融机构要准确把握在转型改革中的定位和走向,不断创新、优化自身结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要解放思想。银行系统目前发展的障碍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不在企业而在自身,这主要源自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独大的观念根深蒂固。当前,要把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转变观念的一个检验平台,毫不放松地抓紧抓实金融系统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二要面向市场。要彻底改变以往的衙门作风,官商作风。池州有的是可贷企业,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要确立围绕市场找项目、围绕项目找客户的工作思路,深入市场,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找准有优势有成长性的项目。要盯紧招商引资项目,通过金融服务吸引招商项目,并为落户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机会。还要注意增强经营的活力,营造金融机构之间良好的竞争环境。三要创新机制。各金融机构要积极鼓励创新。目前通行的金融工具都可以用,如抵押、担保等,形式要突破,方式要创新,只有这样,工作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方式方法创新的潜力空间非常大,只要是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家已用的,我们都可以照样拿来用,当然,实际工作中必须保证操作好,执行好。四要搞好服务。这是市场经济本身的要求,也是党委和政府的要求。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抓好增值服务,靠服务增值。五要保证金融安全。金融企业是特殊行业,要注意控制不良贷款,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市场经济最大的缺失是信用缺失,金融服务的过程也是对企业教育和培育的过程。要多宣传金融规则,在服务中培育客户、培育市场,最终形成银企间的互信、互动与双赢。总之,池州的金融机构要大力推进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为池州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