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古长调演唱技巧与地方特色

时间:2019-05-15 03:2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蒙古长调演唱技巧与地方特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蒙古长调演唱技巧与地方特色》。

第一篇:论蒙古长调演唱技巧与地方特色

论蒙古长调演唱技巧与地方特色 白音查干

本文在论述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技巧与地方特色时以巴林地区、阿鲁科尔沁地区、锡林郭勒地区的不同唱法为依据,论述对比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技巧、地方特色、修饰方法。

蒙古族长调民歌受不同地区习俗、语言、语音、方言的影响在演唱技巧、意味等方面各具地方特色,甚至记录曲调的风格也有所不同。解放前后原昭乌达地区沿袭古老的习俗,在聚会宴请和举行各项仪式时,通常首先要唱长调歌曲,开场的长调要求悠扬、舒展、辽阔。有力度、有层次、有秩序。该地区蒙古族唱短调民歌时自然缓慢,常用长调的演唱技巧来唱短调民歌。如唱短调歌曲《鸿古尔勃日》时,以辽阔、优美、缓慢的长调风格演唱(谱例1附后)。其实《鸿古尔勃日》这首歌是4/4节拍的短调民歌,人们之所以用长调风格演唱是与当时该地区人烟稀少、五畜兴旺、安逸悠闲的生活习俗和罗曼蒂克式的生活背景有着密切联系的。这里说的用长调民歌风格演唱短调民歌,并不是说无休止地拖延曲调,无法无章地乱唱,而是这种唱法有着其发自内心深处的规律性和独特的自然性。是由该地区人们的民族心态特点所开发的技巧、韵律。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神韵。广泛流传于巴林地区的民歌《道日吉拉哈瓦》(谱例2附后)是一首2/4的短调民歌,在民歌集中也有记载。但当地的老人们却以旋律起伏、悠闲缓慢的长调唱法唱这首歌,他们唱得宛转自如,富有独特的风格。老前辈歌唱家莫德格老师说:“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东西(艺术)是不行的,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喜欢唱长调,就是唱蒙古族的短调歌曲时我依然喜欢用宽广、悠扬、缓慢的长调风格演唱。因为我们生长在辽阔的草原,心胸也如此宽广。” 由此可见莫老师的家乡乌珠穆沁一带也习惯用长调风格唱短调歌曲,如《老大宛》(谱例3附后),这种演唱方法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自然规律。

在蒙古族长调演唱技巧中“额格希格诺古拉”(优美曲折音)的演唱方法与技巧是个重要课题。根据著名长调歌唱家照那斯图教授有关“诺古拉”的学说,联系实际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人们将蒙古族长调“诺古拉”分为“好来诺古拉”(嗓子曲折音),“腭柔诺古拉”(下颌曲折音或重音),“膛耐诺古拉”(腭部曲折音)三大类。只要是发自歌手素有天赋、经过训练的歌喉,发自肺腑深处的“诺古拉”才可谓是舒适的诺古拉,乱喊乱叫是形不成“诺古拉”的。在此需要一提的是应将 “诺古拉”完整地称为“额格希格诺古拉”,这和阴阳并存之原理一样,“额格希格”(优美吟咏)与“诺古拉”(曲折音)在演唱技巧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优美曲折的音韵是肺部的气流通过演唱者素有的弹性娴熟的嗓子引发出来的,所以说“额格希格诺古拉”是大脑的指挥系统和发声器官弹性(乌音哈饨其纳日)作用相结合的“产物”。要想了解掌握独特的风格,首先要研究掌握其演唱技巧。

蒙古族长调的唱法、技巧、修饰手段很多,如:舒日古拉呼(假声唱)、柴如拉呼(真声唱)、额格希格诺古拉、额日古勒特、图日力格(长调中女声伴唱法)。布如拉呼、哈图诺古拉、左愣诺古拉、希荣海拉呼、杰木日勒、哈依拉格(甩腔)、呼格扫力格得勒(转调)。耐日森耐日斯和、清晰发音、膛耐诺古拉(跨部曲折音)、胯柔诺古拉(劾部曲折音)等等。所以,蒙古族长调并不是没有章法可循的艺术,而是一种具有高超大型演唱技巧的传统艺术。(可以说古典唱法或传统唱法)。以上诸多的演唱方法技巧是通过几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习掌握也需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就颤额技巧一说,长调歌王哈扎布老师曾对我们说:“颤颌强硬动作,不要强迫式的颤动,是自然的颤动。”就自然颤动而言,也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步领悟和掌握。

蒙古族长调的演唱方法和技巧,不同地区各有所异。如锡林郭勒和昭乌达地区的长调唱法就各具特色。锡林郭勒一带在发软、硬诺古拉时是由颤抖下领、舌根后部拌动而发出的。其自然性突出,具有独特的风格,诺古拉富有弹性,通常运用的是泛(假)声唱法。而昭乌达一带则合拢使用软、硬功夫诺古拉,引用肺部气息和丹田气息振动上胯与声带达到高音区,然后在不转调的情况下返还原音区,通常用真声唱法,很少用假声唱法。阿鲁科尔沁一带过去在婚宴上的开场必须是演唱 “图日音度日奔道”,这是传统规定。这里所说的“图日”不仅是“朝廷” 的意思,而且是大型婚宴的开场必唱的长调,因为四首歌代表的是吉祥,是偶数“两对儿”(东北蒙古族敬酒时也习惯用偶数)。唱完了四首长调歌以后当婚宴接近尾声时才可以唱短调歌曲,也可以根据场面情景唱相关的歌曲,在妇女儿童面前忌唱淫秽歌曲。四首长调民歌没有特定的统一歌曲,阿鲁科尔沁一带在婚宴开始时唱的四首长调是《圣主成吉思汗》。《金色的圣山》《照耀》《圣权》等。广为流传的长调《圣主成吉思汗》在昭乌达阿鲁科尔沁一带以1=D调(6)开始,流露优美曲折,宛转自如的风格技巧。没有潮尔式的合唱、帮唱、伴唱,主要以独唱为主,有时,像名歌手用真声唱法一鼓作气进行齐唱,表现出深沉浑厚、宽广高亢的独特风格。锡林郭勒一带将这首长调以 1=F调<5>开始,或1=降E调<5>开始,由一名歌手领唱,采用潮尔形式,由多名男女歌手伴唱,歌词中加人“阿颜交和、阿依斯汗外的瓦”等虚词、叹词进行演唱。锡林郭勒一带的歌词是:“圣主成吉思汗定下的习俗„„”;昭乌达一带的歌词是:“圣主成吉思汗的创举,欢聚一堂吧!”总而言之,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地方特色,相当浓厚。长调歌王哈扎布老师曾将带有相当长的花彩拖腔结构的长调《走马》以l一降E调唱起、高峰达到Hi-C、一鼓作气直冲Hi一d的巅峰、实属罕见。尤其以长调真声唱法唱到Hi-C的人极为少见。长调在注重嗓子、音色、风格的同时更注重气息的巧妙运用。对此拉苏荣老师说:“充分运气,巧妙呼息如同从井里向上提水一样,不能半途而废”。著名歌唱家莫德格老师说她唱“美丽的杭盖”这首长调时只用了三口气,这就是莫老师运用气息的巧妙所在。运气就像给皮球充气一样,充足气的皮球弹跳才会有力。蒙古族长调民歌除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技巧、风格以外还有崇高的思想性和深奥的哲理性。如《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吉塔拉金雀鸟》《漳河水》《走马》等长调的第一句话都是以歌名开始唱起的。当歌手以强悍、清晰。具有感染力的第一句话唱起的同时就向人们交待了这首歌的主题思想。《走马》这首长调的前几句是:“我的走马哟,信马由缰;目标遥远啊,你不要灰心„„” 由此可见这浑厚宽广,宛转悠扬的长调中更蕴涵着潜移默化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这也是蒙古族长调所具有的特色。

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民族文化遗产中最具有鲜明特色的宝中之宝。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弘扬、继承、发展蒙古族长调艺术是我们这一代歌手责无旁贷的义务。只要我们潜心研究认真探讨,就一定会使蒙古族长调艺术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翻译:包·图雅

2000年6月25日

来源:蒙古长调爱好者论坛

作者:白音查干(1956-2006),武警内蒙古总队文工团歌唱演员。选自:《蒙古族长调歌曲研讨会论文集》

第二篇:美声唱法发声技巧与蒙古族长调教学

美声唱法发声技巧与蒙古族长调教学

孙德俊

我认为:要阐述这一问题,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即:(1)找到美声唱法发声技术同长调歌唱艺术发声方法存在的共性规律;(2)找出二者间存在的个性差异;(3)开拓进取,消除狭隘、保守的陈旧观念;(4)创立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教学的新局面。下面我就这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浅显认识。

(1)美声唱法发声技术同长调歌唱艺术发声方法存在的共性规律,最根本的是二者都十分重视呼吸法运用的正确与否对歌手的艺术歌唱发声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认为已经形成为是一种人体机能运动体系的艺术歌唱活动。在西洋“美声唱法”理论上,他们提出了“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技术橄念。这种理论产生的依据是从人休歌唱发声运动的体表特征得出的。这种体表特征—表现出了人体进行歌唱发声运动时,脚和腹部连带发生膨涨与收缩的现象。这一理论从十七世纪初美声唱法伴随着西洋歌剧艺术的产生.而延续应用了近四百年。且在这四百年来还有一些人提什么“横隔膜呼吸法”,“鼻口腰腹呼吸法”等。然而,事实上,不管是上述所提及的任何一种呼吸法,从科学的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来看,在实际的艺术歌唱发声运动过程当中,支持其人体完成整体歌唱发声技术运动的动力点(即控制、调解吸人和呼出气息的动态活动)感觉最明显的部位还是反映在歌者自己身体的下腹部一也就是人休的下丹田处。

而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所强调使用的,支持其歌唱发声运动的呼吸法,同样是“腹式呼吸法”,又称作“丹田之气法”。实际也是指出了腹部肌肉运动对歌唱发声所起到的功能性调节作用的重要性。

内蒙古伊克昭盟著名的老民歌手扎木苏曾提示说:“人们笑得肚子疼了的地方”的腹部动感状态最敏感的区域,就是人们用气和调节气息支持人体歌唱运动能够得以自如、灵活、多变地进行呼与吸交替运动的支撑点。扎木苏老先生从15岁开始唱歌,80多岁时,唱起歌来仍是气不虚、声不哑、嗓音仍保有高亢、嘹亮、开阔、质色清晰的特性风格。

我认为,从现实和科学的角度着问题,我们不管是采用何种唱法,歌唱发声运动进行过程,歌声的悠美和抑、扬、顿、挫,强弱有侧,必然都同呼吸法的正确把握有关。

其次,另一共性规律所反映的是美声唱法同长调歌唱艺术从发声法训练方面都十分重视“咽腔”在歌唱发声中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功能作用方法。这主要因为,“咽腔”做打开状和保持其呈一定的开放式空间的形态,可以使歌者能够充分地体查到通过学习和掌握这种技术,感受到在整体艺术歌唱运动进行过程、气息的吸人和呼出,在歌者喉咽部能够形成为一种积极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性关系。而正是这种特性关系使得声门(声带)在既有来自于声门上的吸人气息流的压力,与又有来自由于腹部肌肉控翻呼出气息流压力形成了对抗的力,进而以这一对抗力的点构成艺术歌唱发声的技能性“支点”,并在这一“支点”位置发出其“歌唱基音”,人体的各腔室空间—首先是“唱腔”其次包括脚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弃咽前腔、头腔等才会产生其整体的共鸣音响。从而,一方面为建立符合科学概念意义的如“乐器”化的人声艺术歌唱嗓音的发声原理机制,找到了合理的技术方法上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对这种科学机制的不断改善,才可能不断地促使这一以人声嗓音为构建人体艺术欣唱的发声机能运动获得持久的耐力,以及增进其歌声的传远能力,还有增加适应不同作品风格对歌唱所要求的富于多变的音色需要的幻化能力等。而这一切相关的理论实践技能在客观上是歌者掌握实际演唱技能,并最迅速地起到有效的训练结果的关键性因家,也就是“咽腔”的所有有利于歌唱技能性功能的作用是否能够得到积极和充分的发挥。

美声唱法重视打开咽部,而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从发声技法上也同样要求打开咽腔,强调咽腔在歌唱发声中的特殊共鸣作用。事实上,两种唱法在认识这一技法理论的观念上是统一的。

以上是美声唱法歌唱艺术同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诸多共性规律中最本质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问题能够解决的好,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的发声技能、技巧的教学也就能够莫定一个稳固的基础。

(2)美声唱法同长调歌唱艺术存在的个性差异。最根本的问题主要是反映在语言和音乐律动的关系,以及音乐的风格表现等非技能性发声技术的诸多因素方面。

美声唱法产生的基础是建立于意大利的民族语言的个性化发音规律之上,意大利语言基本上都是开放的音,这直接与其地理环境,人们的性格,甚至与阳光和海水的沐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意大利人天生具有开朗与张扬的特定性格。而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其基础亦同样是建立于民族的游牧文化和民族语言发音习惯的特殊规律之上。如:其长调歌唱艺术特有的颤音(波折音)的发声,都必然的反映了不同人群或不同种族文化习惯与个性风格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且这种差异性也决定了一定人群或一定种族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识与审美标准的恒定性。

简单说来美声唱法从发声和歌唱的语言发音上,所追求的是一种情绪的或热烈奔放,或委婉的凄凉和优伤。而长调歌唱艺术从发声技术到歌唱语言的发音上,更多的则是保持了民族文化的古朴,自然界天与地之间的辽远,草原的博大、苍劲和宽广,以及还有历史的绵长。

美声唱法在艺术表现上是一种对歌唱嗓音完美技巧的发挥,它有着自身艺术特征较为鲜明的音质、音色、声部、声种等的特定分类,以及较为规范划一的艺术水平和技巧能力的评价标准。而长调歌唱从其艺术表现形式上更多的则是反映一种自然嗓音随意和自由式的,贴近于民间,民俗生活习惯的歌唱嗓音能力的展现。其自身艺术特征的鲜明性体现在发声时嗓音中“真声”成分过多;一特别是在唱高音时歌声显得不够松驰,男声唱高音多用自然的假声歌唱,女声唱高音大多都嗓子发紧(一般未经过嗓音开发训练的歌者所唱出的歌音虽然感觉很高)。但一般也只达到f或g。且长调歌手大体上只有男高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而没有男中音和男低音。以上是“美声唱法”同“长调”歌唱艺术的基本个性差异。

(3)开拓进取,消除狭隘、保守的陈旧观念。在这里我主要是指个别教授长调歌唱艺术的教师和个别从事长调歌唱艺术理论研究的学者,他们持一种偏执、狭隘、保守的思想,似乎长调歌唱艺术应该是越原始越好,甚至于他们认为歌手的嗓音带有沙哑,苍凉的味道才算是真正具有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否则,你如果借用了科学的艺术歌唱嗓音训练的发声技能方法,使歌声变得更为纯净,更具有金属般的音质色彩,高音唱起来更为省力,音质也更为华丽,你就不能称其为长调。

我认为,如今世界己经进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向前发展的高科技和高信息化时代,长调这一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奇葩也应该走其自身新时代的发展道路,我们要继承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但在继承其传统的同时,我们绝不应拒绝科学,拒绝进步。这事实上也是时代进步和科学发达的特定需要。如果每一个从事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的学者,师长都能真正理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实质的内涵,我们的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的教学事业就会步人一条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的科学轨道。

(4)关于创建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教育的新局面。无疑这一观点的提出它必然会引起广大有志于研究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教学及理论研究的同仁们的深思。试想,内蒙古自治区千百年来就是蒙古族最密集的聚居区,且蒙古族文化又在这一地区具有着她独特的人文色彩,我们都知道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我们很难想象,假使在朋友聚会,婚宴庆典之日,那达慕大会,大型的祭敖包活动时,没有了长调歌唱艺术的烘托,积极参与和尽情的谊染,人们的心情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然而,随着蒙古族游牧文化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强烈冲击下,逐步受到其局限,另外,加之那些老民间歌手的陆续辞世,年轻人大部分都崇尚流行音乐,长调歌唱艺术似乎出现了有渐趋于走向衰微的倾向。尽管从自治区来讲,有一批仁人志士认识到长调本身的文化历史价值,但生源不足,学校相关的专业教育还很薄弱,教学缺乏规范的教学计划要求,缺乏更具思想性和科学性的教学大纲的约束和指导,师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棋,个别教师缺乏严谨的教学态度等,因此培养出真正具有高水平的优秀长调演员仍需时日。

在这种情况下,创建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教学的新局面,对于每一个从事该项工作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和一种能力与水平的考验。我认为,创立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教学的新局面,我们必须要从长远的计划考虑,从近期的目标落实着手。其具体做法是在社会上利用电视传媒机构,借助舆论宣传媒体的大力支持搞一些活动,播出一些相关资料的介绍,开展歌曲欣赏、宜传新人、开办专家论坛,名师讲座等节目,以提高人们认识长调,欣赏长调作品的能力,了解著名的长调歌唱家等;(2)在学校通过开展相关的教学研讨活动,打破门户界限,采取拿来主义和为我所用的教学思想,统一认识,寻找有效的,符合于科学要求的教学规律、方法和手段;(3)推行良好的健康教学运行机制,键全合理的教学大纲和相关的教学监督、管理制度;(4)制定与教学机制配套的考试、考核方法,强化目标化培养与教学形式、内容、进度等的密切结合;(5)争取在2-3年时间从传统民歌及创编的新民歌和近年来涌现出的民歌风创作歌曲中选出方便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曲目分类汇编成长调歌唱艺术的专用教材;(6)建立从事长调教学的蒙古族骨干教师,同热心于长调教学理论研究和佳得科学的艺术歌唱发声法的专家共同合作的教学与科研机制,从而,才能促使蒙古族长调演唱艺术的教学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更快的发展。

以上为个人的一些对长调教学艺术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还望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不吝踢教。

第三篇:蒙古长调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蒙古族长调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与保护

摘要:通过介绍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历史、特点与现状,分析得出长调民歌在传承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蒙古族长调民歌传唱人数的不断减少、部分地区蒙古族原始文化逐渐消失、环境恶化使蒙古族原始生活环境改变等。并提出了强化文物意识;设立机构、建立保护体系;加速立法、依法保护;确定载体、忠实保存;建立档案、保护现有材料等解决方法。以使蒙古族长调民歌这一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继续传承下去。

关键词:蒙古长调;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资源;保护 民间音乐由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播于民间。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戏曲、民间器乐等在内的诸类音乐,统称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与宗教祭祀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雅士音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主要不同在于笔头创作与口头创作的不同创作方式,如蒙古族长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口头创作艺术,与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有着很大不同。

作为劳动人民的心声,民间音乐充分展现了人民精神面貌最积极、最光彩的方面。经过千百年来历代人民集体的积累、加工和筛选,民间音乐的艺术水准和表现力日臻完美。成为人类文化生活的众多成果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我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音乐有左权开花调、河曲民歌、侗族琵琶歌、兴国山歌、川江号子等。其中,蒙古族地区的代表遗产有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等。目前,中国文化界最重要、最急迫的事件之一就是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草原既是蒙古人赖以生存的土壤,同时也是蒙古草原文化的摇篮。由于草原地区的特殊文化环境,这里的遗产资源更加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而长调民歌恰恰就是代表草原游牧文化的完美艺术体裁。在蒙古人的观念里,长调民歌就是音乐化的草原。可以说,长调民歌是了解草原文化本质的金钥匙,如果脱离了长调民歌,等于脱离了蒙古族草原文化的主体,无法理解和把握草原文化的本质。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概况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

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长歌,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蒙古族歌王哈扎布对于蒙古人来说,长调民歌不仅仅是一种歌曲体裁,更是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调民歌的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蒙古族地区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生产劳动、爱情婚姻、历史典故、传说故事、道德信条、哲理格言、风俗礼仪等,几乎无所不包。毫不夸张地说,长调民歌是蒙古人草原生活的教科书,在传承草原文

明,协调人际关系,维系社会和谐方面,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1、蒙古族长调的形成历史与特点

蒙古族长调的产生与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有关。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是长调民歌的特点。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

歌词一般分为上、下各两句,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长调

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族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蒙古族长调牧歌的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而美学家则把它称赞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的艺术创作。

————————————————————————————————

长调乐谱

“歌词一般分为上、下各两句,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

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历来地广人稀,加之游牧是在这种淳朴的爱的作用之下产生与发展的。因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使他们对爱有着自己的思此,长调民歌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种爱的本质考,对爱的表达也有着独特的方式,长调民歌即与内涵。这使得长调民歌处处展现着蒙古族人民 的质朴与智慧。

“他的歌声横过草原,天上的云忘了移动,地上的风忘了呼吸„„毡房里火炉旁的老人忽然间想起过去的时光,草地上挤牛奶的少女忽然间忘记置身何处;所有的心、所有的灵魂都跟随着他的歌声在旷野里上下回旋飞翔,久久不肯回来„„”这是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在拜访了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后写下的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感受。

2、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非遗申请

2005年11月25日,由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在巴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巨大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为国际社会所普遍公认。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联合,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项目。这次的成功申报,标志着我国加强了同别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合作。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管理与保护

1.存在的问题

长调是一种靠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因地域的不同和演唱者的差异,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所以,长调常“附着”在传承人的身上。不同的艺术家掌握着不同的歌曲与唱法,可以说长调艺术家的技艺都是独有的。可随着一些著名长调演唱艺人相继离世,一旦师承关系得不到延续,独特的演唱方式、方法不及时传承,必然危及长调的保护与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马背民族”走下马背、走入城市,长调诞生的原生自然环境发生了改变,有草原生活经历的人少了,传唱地道的长调的人也就变少了,长调失去了往日的生命力。

随着大量汉民移居蒙古地区,原来蒙古地区以牧为主的单一经济形态逐步多样化。经济形态及生产方式的相同愈加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游牧于农耕文化以及蒙汉两族文化交流的结果最先最明显地体现在民俗的相互影响以及变异中。由于蒙汉人民的杂居和相互往来,蒙古人的一些

民族习俗直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一些地区的蒙

古人的习俗几乎全部汉化,甚至丢弃了自己的语言。所以说文化的融合是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蒙古族地区的发展,也是一些蒙古族特有文化逐渐消失的原因。蒙古长调民歌的传承也毫无意外的受此影响。

同样,环境的不断恶化也对长调民歌的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草场退化、草原沙化、人类生产活动对草原的开发与破坏等,使游牧民族原有的良好生活环境不复存在。牧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长调民歌失去了诞生的自然环境,导致蒙古族长调民歌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纷纷传入内蒙古草原,使得千百年来纯净而安逸的草原喧闹起来,年轻的一代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和兴趣,开始接受、学习外面的新鲜事物,学唱长调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没有了年轻人的继承、发展,长调失去了往日的生命活力。

2、蒙古族长调民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

 强化文物意识: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蒙

古族长调民歌是需要加以保护的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文物。长调还没有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所以我们要强化长调民歌的文物地位,使人民意识到保护长调的迫切性与重要性。长调民歌的真正拥有者是广大牧民,民间自觉保护的意识提高了,对长调的保护将更加有利。同时,由于文物的重要价值就在于所含文化的原本性,保存和保护文物的意义和目的是在于为了让后人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所以对于蒙古族长调,我们既要像保护有型文物那样保住其历史形态。即保留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原汁原味。妥善保存之后才能再谈利用与发展。否则我们的子孙后代听到、看到的都只是劣质的复制品,不会再是纯正的、富有灵魂的蒙古族长调了。“要让长调艺术这一存在了千百年的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就要恰当地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衔接的问题。不能把长调保护到博物馆去,要让它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功能,长调才能永不停息地传唱下去。”  设立机构、建立保护体系:我们应尽快建立蒙古族长调保护工作机构,可以设立专门的长调院校,鼓励学习长调,加紧培养理论研究人才,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研究和保护,改变长调口头传承的历史,使长调获得新的生命力。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保护体系,才能以科学、有效、系统的方法保护好长调民歌这一宝贵遗产。 加速立法、依法保护:在传统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许多国家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这一方面法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头,早在1840年就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法案《历史性建筑法案》。我们的邻国日本与韩国也都很早就开始了文物保护的立法及执法。各国成功的经验都在告诉我们,只有制定完善的保护法,使各级政府与人民共同参与到科学的保护行动中,由政府和民间双管齐下,传统文化遗产的保存于保护才会真正落到实处。目前,长调的保护迫在眉睫,唯有立法、施法才是管理、保护蒙古族长调的长久之计、必行之举。 确定载体,重视保存:蒙古族长调属于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不同于有形的文化遗产可以以武力的、独立的、可触可感的形式长久保存。由于自身具备的具象性,我们随时都可以感受有形文化遗产的存在。而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是依附于人类行为的、并非独立存在的事物,所以对他的管理与保护更多地应该考虑到其载体——人的因素。对于那些技艺超群的艺术家,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其必要的补助,同时还应赋予他们以相当高的社会地位,以激励他们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上做出更多贡献。随着塔巴海、特木丁、昭纳斯图、哈扎布等一代长调大师们的先后谢世,许多传统长调歌曲及特殊唱法都面临失传。由政府确定和保护传承者的工作也就显得愈加迫切愈加需要。现在的长调传承人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以哈扎布为代表的老一代长调艺人,他们大部分年事已高,其中有的已经去世。第二类是现在50岁左右,仍生活在牧区的民间艺人,这

部分人是传承人的主体,是原生文化的主导力量。他们在草原出生成长,接触原生态文化形态。第三类包括现在艺术类高校、艺术研究所等院校培育的新一代具有现代保护观念与意识的长调人才。确定了长调的载体,才能更好的制定策略,保护长调。 建立档案、保护现有材料:蒙古族长调

民歌大师哈扎布是唯一掌握所有长调技术的歌手,是草原传统声乐流派的杰出代表。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蒙古族长调歌曲的演唱方法,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草原声乐学派,被乌兰夫称赞为“人民的歌唱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蒙古族长调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没有留下一张完整唱片的情况下,于2005年10月27日病逝。而他生前编写整理的有半人多高的380首长调唱片,均在文革期间被销毁。即便是他所擅长的潮尔道(长调的一种)现今也几近灭绝。足以见得保护现有资料的重要性。

 加强国际合作:2006年12月5日到7

日,中国、蒙古国政府官员和专家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协调指导委员会会议,宣布为期10年的中国和蒙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行动启动。这标志着蒙古族长调民歌这一艺术的传承迎来了一个春天。“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蒙古国两国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国都留存着这一文化遗产的不同部分,要想更好的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必须结合两国共有的遗产资源,建立完善的保护系统。只有两国加强合作,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才能使长调民歌得以真实、完整的保存下来。

3.蒙古族长调的可持续发展

在长调歌曲的传承上,首先要保证歌曲的“原貌”,也就是对已被指定为长调传承者、长调持有者的演唱进行忠实的录音、保存,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较强的可塑性和可变性,在长调的传承过程中很容易走形、变样,反而会有悖

取措施以促进长调民歌的传承,从而防止其走向灭亡。

自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长调民歌这一蒙古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表现形式,逐渐走出草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其生存、发展、传承的环境也得到相应改善。

但我们不能就此满足,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长调民歌的保护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严峻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须知道蒙古族长调的保护不是

结论 急于求成的事情,只有踏实认真地做好保护遗产作为一项宝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的每一步,长调才可能被完整的、真实的、系统族长调民歌需要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及时采的传承下去。

——————————————————————————————————————————— 参考文献: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编写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2 [2] 包•达尔汗,吴云陶丽.《蒙古长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 [3] 刘钟龄、额尔敦布和.《游牧文明与生态文明》,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4] 潮鲁.《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5] 祝汉宾,丁利冬.《保护蒙古族长调 让灵魂随歌声飞翔》.北方新报,2006年12月12日 于保存文化、弘扬文化的初衷。换言之,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护与传承、继承与发展等关系只有忠实的保存才会使蒙古族长调继续拥有生命活力、使其保留它原有的无穷魅力。

同时,我们不能只把目光聚集于长调歌曲的保护上。通过对长调歌曲的开发,我们可以推动草原地区经济、旅游、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发展。人们对长调歌曲的重视度提高了,人们对草原地区的关注也会提高。

第四篇:流行音乐《流行歌曲的演唱技巧》

流行歌曲演唱技巧教案

静宁二中

王倩

一、导入

由教师演唱流行歌曲,刻意的表现出流行歌曲的演唱技巧。由学生提问,老师解答。

二、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基本掌握流行歌曲的演唱技巧

2、流行歌曲的演唱技巧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流行歌曲演唱技巧

我国现代流行歌曲是在民族歌曲和西洋流行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歌曲形式,流行(通俗)唱法是一种为歌曲内容服务的演唱技巧。特别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流行唱法有了新的发展,与民族唱法明显区别开来,形成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唱法。从唱腔语音上看,演唱欧美风格的歌曲采用了以英语发音为基础的语音方法,在侧重口齿声音的同时,吸取了一定美声唱法技巧,唱腔显得宽广、厚实,并带有明显的英语发音特点;演唱港台风格的歌曲,采用了以粤语为基础的语音方法,在侧重口齿音的同时,加进了一定的鼻腔共鸣成份,唱腔显得轻巧、细腻;演唱民族风格的歌曲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北方语音为基础的语音方法,在侧重咽喉声音的同时,加进了一定胸腔共鸣,唱腔带有浓厚的北方民歌风格,声音显得粗犷、朴实。有一种更侧重咽喉声音,沙哑着嗓子唱歌,人们戏称为“沙哑派”。另一种以南方语音为基础的语音方法,在侧重口齿声音的同时,加进了浓厚的鼻音,带有浓厚的南方风格,唱腔显得宛转、柔美。

无论演唱什么风格的歌曲,流行唱法的共性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演唱音色自由,不追求象美声唱法那样规范的发声效果和统一的音色。注重自然发声方法和多样化的音色,突出演唱者自身的个性。自然发声方法就是利用先天形成音质、音色、音量,以贴近生活语言的真声歌唱。多样化的音色就是在演唱一首歌曲时,可以根据情节变化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变化音色。第二,由于唱腔接近生活语言,大多采用自然、简便、快捷的呼吸法,气息用量和发声的音量比美声唱法小。因此,在舞台演唱时需要借助音响设备的扩大、混响效果来增强音量和美化声音。有一些基本功较差的通俗歌手,在清唱时音量小而音色平平,但一用上较好的音响设备,这些不足就被弥补。第三,舞台演唱借助闪耀变化的美术灯光和艺术场景设置来渲染气氛,集舞蹈表演、说唱伴唱、电声乐器伴奏为一体,追求声、情、景三而合一的特殊艺术效果。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流行唱法不追求美声唱法那样完美的声音品质,不等于不讲究声音品质的好坏;采用自然发声方法,不等于随便就可以唱好。流行唱法是一种大众化的、普及性较强的唱法,既有流行性的一面,又有技巧性的一面。流行性是指这种唱法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掌握。技巧性是指这种唱法也象其它唱法一样讲究发声、呼吸、咬字等技巧。与其它唱法相比,流行唱法只是在技巧上的侧重点和要求不同而已。作为一般爱好者来讲,学会一些自己喜爱且又适合自己演唱的流行歌曲用以自娱,只要掌握基本技巧,演唱时把握好音调、节奏、强弱、快慢、咬字几个基本环节,就可把歌唱得似模似样了。要想成为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歌手,必须专门进行发声、呼吸、咬字、舞蹈等训练。

我国现代流行唱法是在继承民族唱法,吸取西洋唱法的基础上变化和发展起来的,在发声共鸣、呼吸用气、咬字吐字等技巧上与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有着内在的血肉联系,不可能断然割开。当今许多艺术水准较高的流行歌手,所应用的演唱技巧或多或少地带有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技巧成份。关于流行唱法的发声、呼吸、咬字技巧及训练方法,在这里只作简单提示:

1、发声:采用发声较自然的中音区共鸣(即:以口腔为主,鼻腔、胸腔为辅的共鸣)方法,声音的着力点和集中点在鼻咽部略靠前位置,以口腔为中心进行发音混声(训练方法另有论著)。

2、呼吸:目前还没有较系统、完整的独立方法,一般是根据自身情况参照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或戏剧唱法的呼吸技巧(训练方法另有论著)。

3、咬字:讲究“出声、引腹、归韵”,但更强调“出声”声母发音清晰准确、果断有力(训练方法另有论著)。

四、流行唱法常用歌唱技巧简介

流行唱法中应用一定的发声共鸣及呼吸控制等歌唱技巧,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系列非传统的歌唱效果。常见的歌唱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轻声唱法:应用恰到好处的气流振动声带产生基音,基音声波通过口腔形成一定共鸣,在口、齿、舌的控制下将声音对准麦克风轻轻送出,唱出近似讲悄悄话的声音,使听者有贴近、神秘的感觉。

2、气声唱法:又称叹息法,是以气带声的歌唱方法。发声前使气息从声门透出,继而发声将字吐出,效果有如叹息和抽泣,给人一种亲切和甜美的音色。

3、“假声”唱法:声带拉紧,气流振动声带边缘发声,就是用人们通常指的“假嗓子”发声。这种方法是为增强真假声对比时表达某种特殊效果而用在歌唱的某一部分。

4、喊声唱法:用强气流振动声带,发出豪放,高亢、有力的喊唱声音,给人以热烈、激动、紧张的感觉。

5、道白唱法:是应用在乐句中的歌词密、节奏快情况下的一种唱法。使用轻巧有弹力的气息发声,咬字器官转换灵活,吐字快而不乱,接近快速讲话的方式。这种唱法常用来表达迫切、激烈的情绪。

6、甜声唱法:使用较好的头声区共鸣,混声位置在鼻咽部,声音好象从眉心飞出,带有近似儿童的声音。这种唱法音色甜蜜、纯真、优美、朴实。

7、哑声唱法:发声时喉头下压。基音在喉腔、气管和肺腔共鸣,突出喉部的声音,唱出一种沙哑、憨直、朴实、野性的音色。这种唱法有的侧重憨直,有的侧重沙哑,就是通常人们所称的“沙哑派”。

8、低吟唱法:使用低声区的胸腔共鸣,借助话简的扩大效果,唱出低沉、宽宏的音色。这种唱法适合男中、低音歌手表达一种深沉、抒情风格的歌曲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如何去正确的演唱流行歌曲。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希望同学们能勤加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后按照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第五篇:中小学蒙古长调--以《草原牧歌》为例—江西教师网

中小学蒙古长调--以《草原牧歌》为例—江西教师网

《辽阔的草原》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这主要学习内容是蒙古族音乐文化和蒙古族民歌,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音乐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和民间器乐四大类。在长期的狩猎和游牧生活中,民歌已成为蒙古族人民的亲密伴侣。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赞歌、宴歌、婚歌、情歌、牧歌、叙事歌、礼仪歌等等。从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上,又可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类: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在蒙古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

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

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它的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长调牧歌的典范之作《辽阔的草原》及2007年10月24日,我国的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搭载了三十余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有一首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

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事的歌,如著名的《嘎达梅林》,它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

今天,我们只是初步领略了蒙古族民歌的魅力,那宽广、悠扬的歌声令我们陶醉、更令我们对草原展开了无限的遐想和向往,因此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怎样将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下去,就成了我们以及我们后辈子孙需要考虑的重要事情。

下载论蒙古长调演唱技巧与地方特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蒙古长调演唱技巧与地方特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演唱技巧与情感把握

    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演唱技巧与情感把握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文化产业系 音乐表演专业 学号124212011053 蒋仙平指导老师王磊 【摘要】《不幸的人生》选自剧作家施......

    论演讲与主持的技巧

    论演讲与主持的技巧 很多有关演讲与口才的书籍都介绍过演讲幽默,包括著名的《卡耐基口才训练大全》。但这些书都只是蜻蜓点水式地简单介绍,缺乏系统而详尽的论述。本人不才,只......

    论演讲与主持的技巧

    论演讲与主持的技巧 摘要: 演讲与主持都是通过声像传播情感从而感染观众。在电视传播的声像系统中,主持人是以媒介传播者的身份出现的。播音主持技巧是播音主持必备的技巧,一......

    《童声演唱技巧课程》学习心得(精选5篇)

    《童声演唱技巧课程》学习心得 《童声演唱技巧课程》学习心得 黄 斌 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宫 作为一名基层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声乐老师,带着平时声乐教学中的许多困惑,走进了中......

    蒙古酒与文化

    课 题 研 究 ——蒙古酒与文化 班级:高一九班 学生:张雨缇指导教师:刘小伟1 她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象冰;她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她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她无所......

    歌剧演唱与声乐教学

    歌剧演唱与声乐教学 一、歌剧的声乐教学意义学习声乐演唱的人如果有机会完整地演绎歌剧将会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有所提高,歌剧的演唱会让学习者渗入声乐艺术的实质。声乐......

    节奏与组合演唱教案

    《节奏与组合演唱》教案(八年级) 抚宁县长白学校李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歌曲的不同特点与风格,采用组合的形式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2.能自信地、有表情地当众演......

    论工作总结的写作与技巧20151023

    论工作总结的写作与技巧 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研究员 中国秘书联盟常务理事 隋福军近些年来,我在全国多家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有关部门举办的文秘培训班上讲授写作课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