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极拳的衍进与发展的误区
太极拳的衍进与发展的误区
沈阳 王善德 弟子 李兆飞整理
太极拳是一门哲理深奥,技击埋头工作很强的拳术。原本只人一家。由于社会进化太极拳也伴随着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各个流派又必然有各自不同的技击风格。这是因为对拳理理解不同的结果。然而从二十世纪三十提供至今,太极拳却与社会进化相悖,不但未能升华,反而由一门高超的健身自卫术下滑为一种保健操。究其原因,除了一定的社会因素——战争年代的影响。更主要的还是对拳理理解谬误造成的。本文的主旨是探讨太极拳的衍进过程与太极拳发展中的误区。并愿为引玉之砖。
一、太极拳的衍进过程
太极拳本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拳术,它与一切哲学艺术、宗教信仰一样,是逐渐发生发展形成的。它绝不是那一位哲人高士发明创造的。现在有的考证家认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就是太极拳的雏形。‘导引’本是道家的‘丹道功夫’。这也于明太极拳本是‘丹道行蹻’。既然是丹道功夫,当然是伴随着丹道的兴盛而兴,也伴随着丹道的衰落而落。这是古代僧、道斗争带来的恶果。在中国的历史中:佛兴而道衰;道兴而佛灭,它是由封建帝王的信仰所决定的。因此丹道的发展是有起有伏的,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拳史的传说中:南北朝时有韩拱月、程灵冼,唐朝时有许宣平,五代时有陈希夷,北宋时有张三丰。这些人物都有某种神话色彩。封建社会君权尚须神授,何况其它。其实最荒唐的是轩辕氏常山观蛇鹊斗,创八面熊掌之说。因为黄帝时代用的是《归藏易》,而太极拳用的是《周易》,由此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发生在《周易》之后,而不会出现在《周易》之前。近人唐豪先生为了证明太极拳是陈王庭所创,说张三丰夜梦玄帝传以拳法荒诞不经,不足为信。却不知黄帝观蛇鹊斗而太极拳更为荒唐。太极拳留下的这些疑案主要是因为‘丹道’一宗历来被史学家视为‘江湖方伎之流’不上经传而造成的后果。因此在‘正史’中很难找到文字根据。可喜的是自从‘盐店本太极拳谱’被武氏昆仲发现之后,太极拳总算是有了一部系统的理论传世。又经武、李氏阐发使其更加完整。然而某些‘考证家’却认为是‘残抄本’。衡量一部拳谱是否完整不在于它的篇幅多寡,而是看它是否具有以下的内容:
一、系统有效的拳架;
二、拳法的理论根据与哲学体系——因为中华武术是从属于儒、释、道三家的;
三、练拳时行功走架的指南,或者叫作要领;
四、打手法则,或者 叫作‘实做’的思想方法。
有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便可算是系统完整的拳谱。‘盐店本太极拳谱’已经超出了这个范围而多了一篇总论太极拳理、法、功、用的学术论文——《太极拳论》。在《谱》中列为首篇,并暑名于此。这也说明其它诸篇非宗岳先生所著而是整理的先哲的遗著。应为古拳论。
从‘盐店本太极拳谱’的内容而言:其
一、《十三势架》即太极拳的打手招势。本是历代先哲实做的试验结晶。
其二、《十三势一名长拳》此篇是说明太极拳是由‘八卦’‘五行’之理衍化而来。它的理论是源于《周易》与《黄·老》以及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故云:‘十之势者;掤、履、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从这一篇拳论开始,才从文字上确定了太极拳的属性,又是太极拳指导理论的升华。也是最早见到的‘八门,五步’理论文字。比如百家先师的《内家拳》、王庭先师的《拳经总歌》、长兴先师《十三要论》等,都没有明确指出太极拳是由‘八卦’‘五行’学与衍进而来。我五并不是以此来否定‘陈家拳’,因为陈鑫先生在所著的《太极拳图说·自序》中已经说明:‘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由此也说明陈氏在陈王庭之前便陈太极拳。但从文字上而言还是《十三势·一名长拳》领先。
其三、是《十三势行功歌》此歌是阐述太极拳行功走架要领的歌诀。歌开篇伊始皆言太极拳行功走架之要窍。譬如开篇便言:‘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这一句关键是‘总’字,为何不可轻识?因为它总括十三势的理、法、功、用,所以不可等闲视之;‘命意源头在腰隙’是说‘性命双修’的要窍是‘腰隙’。‘腰隙’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如何‘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推衍这个问题功在武派祖师禹襄公。禹襄公提出的八条《身法》就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身法要求。在此必须弄清楚:丹田的位置在何处?在‘腰隙’而不是‘气海’,更不是‘关元’。气海、关元是针灸学中的两个穴位。太极拳是‘丹道行蹻’而不是‘针灸疗法’。这个丹田不搞清楚容易练出病态。《丹经》中纯阳子云:‘玄牝玄牝真玄牝,不是心合不是肾,窍取生身授命初,莫道天机都泄尽’。‘玄牝’即‘丹田’在何处?在腰隙。白玉蟾云:‘神阙之后,命门之前,不左不右,中间有个真金鼎’。这个‘金鼎’便是‘丹田’。
吕、白二位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丹道家,所说的丹田位置不会错的。所以太极拳要求主宰于腰。科学一点说就是太极拳所特有的一种腹击(肌)力量。故《歌》中又云:‘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腾然’就是丹田功夫的‘内气鼓荡’。《十三势行功歌》明确的指出了意、气、神、形的辩证关系与练拳的诀窍。故结尾说:‘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惜!
其四、是《打手歌》,此《歌》是太极拳的‘技击法则’即打手的指导思想。而不是技击法,这一点必须弄清楚。其歌云:
‘掤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沾随不丢顶。’
这一阕《浣溪沙》词只提到了‘四正手’合乎老一代太极拳家的练功方法。老太极拳家都是先练老三着:即搂(履)按肘(挤)。老三着加上混元劲的‘掤’正是四正手。
后来《打手歌》又经过武派李氏先师将浣溪沙词衍为《七律》至此才从理论上进一步升华与十三势法相吻合。《七律》云:
‘履挤按须认真,采列肘告就屈伸。进退顾盼与中定,粘连黏随厘实分。手脚齐到腰腿整,引进落空妙入神。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这首《七律》与《浣溪沙》比较很明显已经从文字上提示了‘十之势法’,同时也对太极拳的‘技击法则’补充了‘随屈就伸、手脚齐到’等要领。虽然如此,但在文字上对‘实做’的操手法仍无文字说明。还要靠教拳的老师言传身授,由于教授者的造诣不同,理解各异,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技击风格。现在有的武术期刊中把‘八法’衍为八个动作——招法。而不知八法是融在整套的架势之中。如果八法另有八个固定的招法,盘架子岂不是蛇足。这也是当前推手与走架脱节的原因之一。所以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琢磨的问题!
从班侯先师传牛连元的‘九诀八十一势’之后对‘八门劲法’的操手法的记载就多了。首先是班侯先师的《十八在字》。此诀除了十三势之外,还有‘滞、通、虚、实’等。
《十八在字》云:‘掤在双臂、履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採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此诀只具体的提出了八法发力的所在部位,对方法仍未说明。所以后面又有一个《八要》似乎是补《十八在字》的不足?
《八要》云:‘掤要撑、履要轻、挤要横、按要攻、採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
如果我们把两个诀合起来则是:‘掤在双臂、双臂要撑’;‘履在掌中、掌中要轻’;‘挤在手背、手背要横’;‘按在腰攻、按要攻’?„„。按此两合似乎其中有些奥妙。但仔细琢磨仍有不足之处。因此各门派的名家根据练拳体会,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八法歌诀。敝恩师陈明洁先生曾有五言八句一首。可说是别具一格。歌云:
‘掤中无内外、履来补手撑、挤进金生水、按劲尚弯弓、採下三阳升、挒开六断通、肘动巽风响、靠倒如山崩’。
明洁先师的这首五言八句歌诀,概括了八法的功用与八法在运用中的互相变化。譬如掤劲,有的武友说:‘掤是向外、向上、向前的劲。’ 还有的武友说:‘掤如同用木材搭个棚子„„’未免过于牵强附会。‘掤’是太极拳的专用字。掤,原本读‘兵’,太极拳的先哲们借此字为太极拳专用而读‘朋’。掤就是太极拳的混元。‘掤’是先哲们取其两手(臂)如同双月之义。掤者:其大无外(垠),其小无内,一昼来分,阴阳来判,如果先向外、向上、向前则应用‘膨’字。也就没有必要借用‘掤’字了。
先师云:‘掤中无内外’即掤要‘守中抢一’静则无内外,动则阳变阴合。故能攻防相煎,因势为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逆运则:其大无外向其小无内过渡;其小无内向其大无外过渡。如果用现代科学的语言给‘掤’下一个定义,则是:‘向心力制约下的离心力,离心力制约下的向心力’;或曰:‘向心力与离心力,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身法八要》中叫作‘撩挪之势’。有腾挪之势才有‘闪战之功’。所以‘掤中无内外’是从道家哲学的辩证法。寓义非常深邃。
‘履来补手撑’这第二句是说互生互克的太极拳技击法。履来,是用掤破解对方发来之力,是以履破按之法。
譬如对方用直拳或单劈掌攻我中、上盘,我用顺手势(即右手接右手或左手接左手为顺手势)叼其手腕,顺势而履。用履法须防对方顺势而进的挤法或肘、靠之法。故补手撑彼腋下防彼挤、肘、靠三法。同时补手尚可变按动将彼顺旋转的渐开线发击。
如果我们用辩证法来研究‘履来补手撑’:履动是化解进攻之法,属于防守;履要顺势抛掷,是防中寓攻;履又要补手撑其腋下为防彼顺履而进,这又是攻中寓防。故履来补手撑之法诀合手防中寓攻,攻中寓防,攻防相兼的技击法。例如武派太极拳的懒扎衣、搂膝拗步、手挥琵琶、纺手、倒撵猴等都包含着这种攻防相兼的招法(动)这也是太极拳混元功的特点。
‘挤进金生水’:
陈明法先师所传的挤法不是用手背横推,而是顺彼之履法斜身正进,脚踏中门,被履元手臂因势挤向对手的身侧---腋、肋、腰、胯之之间。因其势足斜身正进故能其力如楔。在‘五行’中属于金力。故曰:‘金楔开木力’;五行金生水,故又曰:‘水流透六虚’。水无所不透,遇阻而横。挤法如楔,楔入而横。所以挤进金生水为五行生克之法。生克中又有常有权,因而挤法中又可变化为搂、肘、靠等法。例如:搂膝拗步、烈马分鬃(或野马分鬃)、倒撵猴等含此诸法。
‘按动尚弯弓’:
武派太极拳的按动不是单纯的指向下按,而是指广义的攻法,如单劈双撞等都属于按动。攻击对手切忌直臂而进,直者大过而力竭,容易为人所乘。所以太极拳要求‘一身备五弓’,劲以曲蓄而有余。太极拳是‘藉后天躬体,演先天神气’。先天神气即还原于乳婴状态。又 ‘返朴归真’‘返虚生明’,劲曲蓄才能多变化。‘按劲尚弯弓’才是太极拳的混元之法。可见太极拳时至今日仍在不断进化。
二、太极拳发展中的误区
上述虽属‘管中窥豹’,也是太极拳的春羲映照,泽胤嗜者。特别是近二十余所来中华武术得以复甦,太极拳已经风靡海外,但是从技击而言太极拳仍然登不上‘散手’竞技的大雅之堂。究其原因实属理法谬误所致。譬如:太极拳松柔中的‘太阴论’;用意不用力之说中的‘意’与‘力’的概念;对‘四两破千斤’的错误理解;太极拳的劲是不是主要是‘弹性力’?弹性是不是来源于‘拨长’;太极拳的身法要求与筋骨肌脂皮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等等。还有很多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正误)说法。甚至是错误的指导着太极拳的演练。
例如:沈寿先生校考的《太极拳谱•众谱》中就有三种《十要》,其中有的条目就值得推敲?
其一、《身法十要》(四言十句)
提起精神,虚灵顶劲,含胸拨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胯与膝平,尻道上提,尾闾中正,内外相合。
校记:
本篇采自《澄本》(即杨澄甫本)原题为‘身法’二字„„这篇较卷二《身法八要》更为详尽„„(卷二即武派《身法八要》
其二、《练法十要》(四言十句)
不用强力,以心行气;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呼吸自然,一线串成;变换在腰,气行四肢;分清虚实,圆转如意。
校记
本篇采自《澄本》原题为‘练法’二字,列《身法》之后,原无标点。《澄本》出版以前六年,由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的《太极拳术十要》一文已在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中发表,其条目为:
一、虚灵顶劲,二、含胸拨背,三、松腰,四、分虚实,五、沉肩坠肘,六、用意不用力(请注意:前者是‘不强用力’此处是‘用意不用力’)
七、上下相随,八、内外相合,九、相连不断,十、动中求静
以上三种《十要》显然同是出自杨澄甫先生。沈寿的评价是较卷二的《身法八要》更为详尽?(‘卷二’是武派太极拳的‘身法’)。
‘身法’是太极拳的‘基础功夫’。武派的《身法八要》实际就是《太极拳论》中‘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具体身法要求。
武派《八要》即:
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项、吊裆、腾挪、闪战。(后经李二先生加上了松肩、沉肘两条。详见拙著虚实补遗《武林》97年10期)
沈氏校记云:‘众谱中的《身法十要》较武氏的《身法八要》更为详尽。所谓详尽者即是多‘手与肩平’、‘胯与膝平’、‘尻道上提’、‘内外相合’等条。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众谱中的,《十要》:
首先来说:‘提起精神’与‘虚灵顶动’,这两条实际是一条。如何提起精神?要虚灵(领)顶动。虚灵顶动只能算是提起精神的‘注’。
第三条是‘含胸拔背’。这第三条其实是两条。‘含胸’是‘任脉受命’;‘拔背’是‘督脉施命’。两者是任(前)督(后)二脉的一对虚实。‘善辩者’可能要说:‘正因为是一对虚实才会为一条’。请问:‘虚实顶动’与‘气沉丹田’也是一对虚实为何又分为两条?
条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划分。但《身法》要求却是‘马虎’不得的。比如《身法十要》中的‘手与肩平’、‘胯与膝平’、‘尻道上提’这三条作为‘身法要求’就值得推敲了。
‘手与肩平’只能是桩功的要求,而盘架子或者是‘打手’之时,要分为‘上中下’三盘攻防手法(招法)两手岂可始终与两肩相平?很明显,这一条的寓义不明!概念模糊!
‘胯与膝平’这一条只能算是‘盘架子’时练下盘功夫的一种方法。低架势变化必然不灵(与高、中架相对比较)特别是对腿法的运用。打手时要高来高接,低来低就。它可始终保持‘胯与膝平’?
‘尻道上提’是一种‘气功疗法’特别是老年人,易患‘小肠下垂’或‘大小便失禁’等症。‘尻道上提’对上述病症有一定的疗效。如果作为太极拳的身法要求---特别是‘打手’的身法,却是大廖的。尻道上提的拳论中叫作‘谷道上提’也有的叫作‘提肛’。尻道上提‘臀肌群必紧’,臀肌群紧‘大转子’必然受限制,胯关节岂不失灵。因此这一条在武派太极拳的身法中叫作‘吊裆’而不叫‘提肛’郝少如先生解曰:‘小腹有上翻之意,谓之吊裆’。用现代《人体解剖学》而言:是腹直肌与腹斜肌‘牵动耻骨向上’。因此能小腹有上翻之意,臀敛而臀肌群不紧,胯不受制,不失圆活之趣。
对上述三条如果不注解明白:手与肩平是站桩的要求、胯与膝平是盘极(腿功)的要求、尻道上提是气功疗法的要求,而错误认为是太极拳技击法的身法要素,其结果必然要练成一付挨打的架子。
第二点是当前最时髦的‘口头禅’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上述这三篇《十要》中第二篇说:‘不用强力,以心行气’,到陈微明的《十要》中以变成了‘用意不用力’。
不用强力,还有一定道理。‘用意不用力’,却是极不科学的。从人体的生理而言:神经动而意生(意即思维);意动而神见;神见而行为驱使,行为驱使则功法现。所以用意不用力之说是不科学的。但‘意’的正确与否又决定拳理拳法的正误,而正确的拳理拳法又是来源于经验的结晶。这以是‘理’与‘法’的辩证关系。
武术是靠‘招法’与‘功力’克敌制胜的手段。绝不是用头脑(意)一想以能战胜敌人的,所以‘用意不用力’之说实属误人不浅!
‘用意不用力’之说,有人说是源于李亦畲宗师的《五字诀》。我们看看《五字诀》是如何说的: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应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时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这一段是说‘心会阶段’心静的重要性。心静则意专,彼之力挨我何处,我之心便用在何处„„之后才能‘施于身’。由心会而到身会。武禹襄祖师《太极拳解》中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是说由‘心会’而到‘身会’的过程。身会者,手舞足蹈之间,诸法已施之于彼身。‘身会’是着熟懂劲之后向神明阶段过渡的功夫。神明阶段是无止境的。
心会是用意的阶段,身会则是‘感觉神经’(交感神经)末稍对招法应用的自然反应。须知与人‘放对’性命相关之时,是没有思考的时机的。所以研究拳理千万不要断章取义!
第三点是对太极拳虚实的理解:
虚实者,弥漫六合之间。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有虚实。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虚实转换。但是太极拳的虚实又有它的特有的规律。纵观所有的书刊中又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必然有正有误。譬如有一位武友的文章,否定‘虚实分清’,他说:“太极拳是阴阳相济的,虚实分清如何能阴阳相济„„”。
乍看好象有道理。这位武友他把‘阴阳相济’与‘虚实分清’对立起来了。其实‘分清’是知阴阳虚实的属性与离知虚实的比重。‘相济’是指对虚实比重的合理匹配。能分清虚实才能匹配得当。匹配得当才能阴阳相济。虚实分清与阴阳相济并不是对立的。
在另一篇文章中借乃师之言又有一个新的论点。其文曰:“„„究竟什么是双重,双重的‘双’到底在哪里?百思不解。我把这个难题请教于陈氏拳家XXX先生。他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左和左’,‘右和右’原来句子里的前边的左、右是讲手部的,句子后边的左、右是讲的步法配合的巧。也就是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实则右足虚。上下不同则避免双重。”
文章的作者搬出老师的论点,当然是作为正确的‘论虚实’写入文章中的。但是是否正确?我们再看看李亦畲先师在《五字诀·身灵》条中是如何说的。
《身灵》条曰:“„„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则左已去„„”。
《身灵》条很明显是指打手而言:彼攻我左,我左虚(化解)而右已去(右攻),反之亦然。我们不妨作一个试验,左边化解对手进攻,左胯后坐或者左腿向后退步。左腿如果是实腿如何能后坐或者退步?《身灵》条中的‘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就是注释《太极拳论》中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这只是一般的化发规律,不可机械的理解必须如此。比如以‘上步打捶’而言,既有‘顺步打捶’,又有‘拗步打捶’。顺步打捶,打右捶进右脚,左足努力;拗步打捶,打左捶进左脚,右足蹬劲。我们纵观整个的太极拳套路中,也是如此,既有顺步发力的,也的拗步发力的。岂可机械的规定某一足实,某一足必须要虚。
对于虚实问题,拙著有一篇《太极拳虚实补遗》载于《武林》1997年10期在此不赘。
最后一点是‘新玄学’——太阴论。
从理论上来说:凡是练过几年太极拳的武友都知道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生八卦(乾坎艮震坤离巽兑)成八门劲法掤履挤按採挒肘靠。这八种劲包括着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可是现在的很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却是持‘太阴论’者。譬如太极拳是以小力胜大力,太极拳是以柔弱胜刚强,太极拳只用四两劲就够了„„好像练太极拳的人必须是‘弱者’、是‘小力者’。可是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知道的‘太极高手’如杨澄甫、杨少侯、付钟文、李雅轩、陈发科等都是北方大汉,很少有瘦小枯干者。其实瘦小者也不一定就是力弱者。
太极拳科学的说是一种‘人体经济学’,也就是说它能够最合理最有效的利用体能,或者说是用小的消耗作大的功,但不是绝对的。八法中包含着四象:有太阳的刚、也有太阴的柔、也有阴转阳的少阳、又有阳转阴的少阴。总之‘松’不是懈怠;‘柔’不是疲软,柔是求其韧。‘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如何能坚刚?必须配以气血运行。故拳谚云:‘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打手的松柔与养生的松静不是一码子事。养生是越练越静越好,打手却不是如此。如果把太极拳练成了养生操,在实做(散打)中又如何能克敌制胜?
当前的太极拳发展中还有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太极拳究竟要松到什么程度?脱离了八法是否还叫太极拳?太极拳如何才能参加散手赛?等等都有待太极拳爱好者去研究探讨。但愿这篇劣文能成为引玉之砖。
第二篇: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大纲
一、概述 1.太极 2.拳与太极拳 3.太极拳的来源 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
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 1.太极拳的起源 2.太极拳的流派
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 1.太极拳的推广 2.太极拳的普及
四、太极拳的现状 1.民间老龄化严重
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 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太极 原理和观点:
K01: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太极拳来源于易、道、医、武四个方面。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K02: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太极拳的流派还有杨式、吴式、武式、和式、孙式等。
K03: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K04:太极拳的现状:民间老龄化严重;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正文
一、概述 1.太极(1)太极出处
“太极”一词最早出自于《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2)太极含义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意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3)太极图
太极(白上黑下 顺时针方向)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
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4)文化价值
“太极”是一个哲学概念,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是华夏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儒家、道家等中华文化各个流派。
2.拳与太极拳(1)拳
“拳”者,技击之术也。拳就是一种用于技击的技术,不能用于技击,就不能称之为拳。拳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分。拳是一种载体,可以去承载不同的思想、文化,而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拳种。
(2)太极拳
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简单地说,太极拳就是把“太极”的阴阳之理,融到“拳”里的每个招式里面,而成为太极拳。
(3)时代性
时代不同和社会主流思想不同,对“拳”也赋予了不同的时代意义和社会要求。
3.太极拳的来源(1)易
阴阳——太极拳就是把太极的阴阳之理,融入到拳里的每个动作里面。(2)道
修心——人生无处不太极,强调在不平衡中找到平衡点。(3)医
养生——太极拳是人体的运动,每一个动作都要吻合人体骨骼最佳受力状态,保证经络畅通。
(4)武
技击——太极拳是相互矛盾而统一的运动,强调节节贯穿、不丢不顶、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
(1)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太极拳是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拳种,也是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2)太极拳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
迄今为止,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约1.5亿人在习练太极拳。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
(3)太极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太极拳富含丰富的哲学内涵,倡导以柔克刚,不丢不顶等原则,蕴含对立统一、辩证包容的理念。边体悟,边心悟。可以达到身心双修,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平衡。坚持练拳,可以影响习练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 1.太极拳的起源
其中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
(1)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
许宣平,新安歙(xi)县(现安徽境内)人。许宣平的太极拳功名曰“三世七”,据言因以三十七式而取名。此拳又称长拳。因为这套拳打法不分何式为先,何式为后。只要将每式学会,打起来可以相继不断,绵绵不绝。
(2)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
在《王征南墓志铭》中,黄宗羲说,内家拳“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3)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
张三丰为元末明初著名道士。据张三丰自述,他曾任中山博陵县(今河北定县境)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曾游武当山,预言武当山异日必大兴。张三丰与其徒在武当山披荆斩棘,创草庐以修道。在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不久又离武当山云游四方。
(4)明朝(公元1644~1911年)王宗岳
王宗岳是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一位在太极拳传承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
(5)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
现在多数拳家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武术史研究者唐豪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结论:追根溯源,太极拳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就是太极拳的创造者。
2.太极拳的流派(1)陈式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廷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陈氏14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陈长兴之曾孙陈发科(1887~1957年)于1928年去北京传拳,成为陈式太极拳的中兴者并确立了陈式太极拳的地位。
(2)杨式
杨露禅,河北永年人,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3)吴式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拜杨露禅次子杨班候(1837~1892年)为师学杨氏小架太极拳,以善于柔化著名。经全佑之子吴鉴泉进一步修润,定型为吴式太极拳。
(4)武式
武禹襄,清末河北永年人,从杨露禅学陈式太极拳。后又从陈青萍学习新架太极拳,又严格按《太极拳论》参悟太极拳,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从而创造了武式太极拳,经李亦畬(1832~1892年)进一步完善,最终定型为武式太极拳。
(5)和式
和式太极拳,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和式太极拳特点:处处走圆,自然圆活。(6)孙式
孙禄堂,清末河北完县人,擅长形意拳和八卦拳。后又从师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 1.太极拳的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武术遗产的研究、整理和推广,把太极拳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行,并广泛应用于医疗体育方面。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太极拳专家编制简化太极拳,也叫24式太极拳。1957年,整理出88式太极拳。1979年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为适应竞赛需要,1989年,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创编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用于全国武术锦标赛的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从1986年起,正式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国际武术联合会1990年成立后,翌年举办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将太极拳设为比赛项目之一。
2.太极拳的普及
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现在,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已有太极拳传习者逾百万。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后,其注册会员已达1000万人,其中大多数参与太极拳传习。
四、太极拳的现状 1.民间老龄化严重
(1)缺少标准化的教学体系:由于国家对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使得很多人练太极拳。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许多年轻人和社会精英都不喜欢去公园练习,以及年轻人对外来文化的崇拜高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现代年轻人练习跆拳道、瑜伽的特别多,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导致了太极拳好像是老年人的专利。无法真正实现商业化,只能在公园进行锻炼和传播,成为老人锻炼的专利。
(2)缺少场馆化的运营模式:缺少适合青少年锻炼的专业场地和教学方法,使得青少年市场没有真正打开。
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
(1)国内现行太极拳比赛的规则和标准,是长拳和体操的标准。讲究的是动作难度的系数和动作的漂亮程度,而真正缺少太极拳的内涵。太极拳比赛中拿到冠军,不等于就是真正的太极拳冠军。(2)比赛化(强调:规则和观赏)、体操化(追求:难度系数)、舞蹈化(强调:动作漂亮)。
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1)缺少准确性,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导致“十位大师,十种拳架”的现状。太极拳老师对拳的理解都是一知半解,往往把结果当成是过程来练,用过程当结果去比。
把结果当过程练:比如说:“用意导气”它其实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过程。意是一种信息,如果用意去导气,气会跟着意走。前提是气从哪里来,通过特定的结果首先产生内气才可以用意去导气。在练习的过程中首先就用意导气,往往导致身体的亏空。
把过程当结果比:例如“太极推手”它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手,太极推手也绝对不是摔跤、磐手等项目,不适合用于比赛,是太极拳学习中用来检验太极拳架是否准确的一种方法。推手是用来训练“知彼”的功夫。
(2)检验的模式:例如“不丢不顶”,怎样检验“不丢不顶”呢?我们要求在你练拳的过程中,让对方推你在使不出力的情况下完成结果。如果在对方使出力的情况下完成动作可能就是顶。为了不让对方出不了力,自己完不成动作而对方把你推出去了这个就叫丢。检验动作的训练是一种“不丢不顶”的方法。让对方推着你做动作其实也是太极推手一种简化的方法。
(3)缺乏对理论的研究:如果缺乏理论研究的话,练完太极拳会有膝盖痛的现象。所有的理论都在讲要结合中医的经络骨骼学说,也即所有的动作都要结合人体的生理特点。膝盖痛的原因是使膝盖受力了,如果懂得人体的生理结构使力直接往下传膝盖不受力,那么膝盖是不会痛的。
第三篇: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发展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学术界很多人都在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论。
应该说,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比较晚形成的一个流派,它借鉴了许多其他武术流派的理论和技术精华。所以从太极拳身上看到很多其他武术拳种的痕迹也是正常的。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思想,而这种阴阳思想在古代很早以前就已经发展得很系统,比如《黄帝内经》是早期最为系统地将阴阳思想与人体健康相结合的著作,被中医奉为经典。在《周易》中,对于阴阳、八卦的理论学说阐述得很透彻,我们在后来的太极拳理论中,不难发现,处处都有对这些早期哲学、医学著作的借鉴、衍化使用。所以说太极拳的相关理论在很早以前的古代就已经有了。从技术上来说,也不难在古代的导引术、养生术和武术中看到太极拳后来的影子。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马王堆导引图。这是l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在一个帛片上生动记载了当时人们运动肢体锻炼的动作,栩栩如生。比较精妙的是,通过复原后的导引图使我们惊奇地发现,其中很多动作和现代的太极拳动作相似,这种相似不仅有形似,更有神似的成分。太极拳也的确有导引养生的作用。
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现明代以前有完整、成型的太极拳套路或清晰的、直接的太极拳技术理论论述,也没有十分明确的太极拳概念。虽然从文献上偶尔也能看到相近的词汇,但那不是作为一个明确系统的概念出现,而是另有他义。当然,对这一点也有学者有不同意见。因此,从比较严谨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在古代很久以前,在战国以前,作为后来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已经形成,很多与太极拳相关的技术元素也在不断衍生。到了明末清初,完整的太极拳概念,它的理论、技术架构开始出现了。
现在在国内外广泛流行的几个重要的太极拳流派都是从那时起逐渐衍化、发展起来的。太极拳的理论技术体系的完整形成是在明来清初时期。在清代,太极拳出现第一次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是几大主要太极拳流派的开始出现。
一些太极拳家以深厚的武术素养和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变革的巨大勇气,对太极拳推陈出新,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相继诞生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为后来太极拳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的上半个世纪,太极拳开始由局部地区、由家族广泛走向社会。1928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对推进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术馆内开设有专门的太极拳课程,并且邀请了孙禄堂等太极拳名家进行授课。几十年间,在一些著名太极拳家的主持下,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一些太极研究机构和民间推广、交流机构,对培养太极拳人才、推广太极拳发挥了长远的作用,有些至今仍然挂牌运作,影响遍及海内外。如上海成立的致柔拳社、武当太极拳社、汇川太极拳社、鉴泉太极拳社,北京成立的永年太极拳社等,都是较有名的太极拳机构。
在这一时期.太极拳的研究工作也得到开展,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太极拳的学术化、科学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史学家唐豪、徐哲东等,他们对太极拳的历史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研究论证。
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得到空前的发展。太极拳真正成为了为大众服务的运动健身方法,并且大规模走向世界,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全世界所共享,其中的具体历程可以写一部当代太极拳发展史,这里对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方面事作一个简单介绍。
党和政府对太极拳运动高度重视。毛泽东主席就专门提倡打太极拳,指出太极拳运动能健身。周总理多次观看太极拳的表演,一些老一辈革命家如邓颖超、徐向前等都亲身实践,证明太极拳具有良好的健身功能。邓小平同志还亲笔题写了“太极拳好”,予以推介。这些都对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政府部门积极运作。体育部门、武术管理机构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进行推广。民间太极拳家、太极拳机构也做了大量工作进行推广。
太极拳在大型活动中的首次亮相1953年11月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大会上,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成为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在这次大会上,当时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同志对武术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要对传统武术进行发掘、整理,发扬光大,这一意见对太极拳后来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20世纪50年代一件对太极拳发展具有重大价值的事件就是24式简化太极拳的创编。当时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科组织多位太极拳专家,经过调研、讨论,在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选取24个动作,进行科学编排,创立24式太极拳。这是太极拳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当时实际上也是顶着很大的压力的,比如有的保守人士就认为这是糟蹋了老祖宗的东西,“变了味”等等。也许当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事件对太极拳发展带来的影响,24式问世的重要意义在其后的太极拳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出来。据保守估计,24式推出后,已有100多个国家的十几亿人习练过。
80年代初,有几件事对太极拳发展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一是1982年中国高校第一个武术协会北京大学武术协会成立,其中专门设立了太极拳分会,这是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太极拳组织,此后,全国l00多所高校相继成立了太极拳组织,培养了一批批高校的太极拳爱好者,促进了太极拳的科学化和世界化发展。另一件就是80年代开展的武术挖掘整理活动,该活动历时三年,对太极拳资源是一次全面整合,获得了一大批宝贵的太极拳资料,发现了一批优秀的太极拳人才。第三件就是1984年在湖北武汉举行了首次国际性太极拳邀请赛,这次比赛共有l8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园和世界上一些顶级太极拳家到场,开启了以后国际性太极拳活动的前奏。第四件是l988年举行了首届中日太极拳交流大会,当今世界太极拳运动,除中国外,日本开展得最为普及。1988年4月,日本太极拳联盟组织百名太极拳爱好者来北京参加中日太极拳比赛交流,比赛之余参观游览中国风景名胜。此后,这项活动成为一项传统的交流内容和形式,对促进中日文化体育交流、扩大太极拳的国际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在80年代里,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太极拳作为竞赛项目,陆续以多种形式进入到了各种大型运动会中,进行全方位展现。国家体委也采取了特殊的扶持政策。一些国际性武术组织的成立,大型国际性武术活动的不断开展,处处都给太极拳提供了表演、推广的舞台。
90年代以后,太极拳发展更是高潮迭起,特别是国际化推广,取得飞跃性进步。1990年亚运会开幕式上,中日两国太极拳爱好者l800人共同上演大型太极拳演练节目,通过全球电视转播,令世界瞩目。此后太极拳集体演练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体育景观。其中最为轰动的是1998年10月的天安门广场万人太极拳演练和2001年3月海南三亚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上的海滨世界万人太极拳演练活动。这种与著名文化景观和大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广泛参与者,体现了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现代化的宣传手段传遍全球,让全世界更多人了解、认识太极拳。2000年7月,国际武术联合会执委会正式通过决议,确定每年5月为世界太极拳月。
如今,太极拳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和吸引人广泛参与的世界性的健身运动。就其参与人数之多和影响之大来说,有国际文化专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
第四篇:太极拳发展分析
要我说太极拳之在实战上渐行渐远。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 于过分执着于“柔”和“放松”。松 和 柔 是很多体弱甚至多病的人赖以调养身体的法宝。同时也是弱者意淫的噱头。所谓“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多么令人向往的神技呀。可是竞技比赛以力先。对于很多人来说特别是力量的掌握其实要比技巧的获得更加难。我这种泯灭希望的文章,不被人砸砖头算是我是神仙。
二 迷信套路。我年轻时候也迷恋散打。那会儿对“劈挂腿”。“后鞭锤”这类比较花哨的招数极其感兴趣。非常用功苦练,企图用此一招制敌。但是经过多次的实战对练领悟到这些花哨的招数对付身心素质,远远低于自己的人的时候,咋用咋来劲。如果和自己实力相当的对手较量的时候,常常弄巧成拙。最实用的还是“高低鞭腿”“ 侧踹”“ 正蹬”“摆拳 ”“直拳”“ 勾拳”这些招数极其朴实,可以说人类的下意识动作的进行强化吧了。也就是几招如果能在合适时机以及足够的力度运用。就是制胜的关键了。很多非常厉害的选手,甚至就用一两招。再看看我们太极拳什么“懒扎衣”“搂膝绕步”“云手”“单鞭”。。。婀娜多姿说是用来技击的真的不如说是用来舞蹈的。、我们小区边上有个玩太极拳的。玩的好不好不知道不过敢吹,据说说很能打,(据他自己说的)。要发扬太极拳。居然办起太极拳训练班。以教授真功夫为主。强调实战。这家伙确实摆脱了老一辈太极拳传承的路数。挂起沙袋,购置拳靶,脚靶。听说有人教授太极拳,倒是有人来看。发现没有太极味。看看走了。因为他和他的徒弟并没有在通过散打获得过什么奖项。所以也没有吸引住那些执着于技击个年轻人。这种摆脱太极文化追求实战的尝试终究不了了之。后来这位仁兄总结出来为啥大师们这么执着套路的原因:“妈的对练需要帮手,我一个人不行呀。那向在公园中教拳,自己一个人在前面练后面一大群人跟着练有多少徒弟都能带。他们多神仙哪,大清早上,自己练拳,跟着学的人比葫芦画瓢。来兴致了吹吹牛。养生挣钱两不误。五十元一个学费当然能接受呀。我办的是武馆别拿我跟他们比。。”套路练习教授的成本相对要低的多。而实战对练一个是要有辅助器械和护具。同时需要陪练。组织起来相对要难。同时散打的基本功特别枯燥,留不住人。中国武术流行套路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意拳大师王芗斋说过练拳开始是为了打人,年龄老了就是为了糊口了。中国不愿意为知识产权付费,必须用独特的方式把学生套牢,于是哥们各派都编撰各种套路。各种招式。把把学生迷糊在各种套路,学生自认为在套路中不断的进步。如果感觉没有实战效果。可用“太极十年不出门”的座右铭激励其执著于斯。即便是那几个套路想套牢一个人几年甚至几十年真的也是不可能的,必须尽可能的弄的博大精深。尽可能把很简单的东西弄得玄乎其玄。太极拳就一个“松”就能够让你琢磨几年,其实如果老师可以认真教授,几个月之内就可以掌握,悟性强的一个月之内便可掌握。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学了一路学二路,学了十八式,再用四十二来忽悠。可怜这么多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个姿势的练呀练得。反正学费也便宜。对于授拳挣钱的老师来说捧不了钱场至少捧个人场。对了太极拳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就是广大拳师不追求钱场,而获得了人场。
真正的太极拳其实有几招捧捋挤按。在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虚灵顶颈。的身法要求下做好各种这是个招式就行了。我的恩师石崇英是郑大体育系老师。拜访他的时候,他很自信先提出咱们先过过招(推手)?这是促使我我拜师的一个原因。我的正确姿势是他一手在短短两个月时间拿捏出来。(后来也去过让他在看看)他喜欢说实话。在他的言谈话语间我知道。他是练八卦掌,马派八卦掌的传人,不过太极拳的名头比八卦掌响亮。为了便于收徒弟,也教授太极拳。中国武术特别内家拳都是相通的。学会一种别的都会了。什么十八式 四十二 七十四 一百零八,想弄几招就弄几招。他不拿招数糊弄人,我提出跟他学推手的时候,他坦言:“跟我久了,守摊久了,学费交够了,我给你喂招。包你几个月学会。知道不?会推手你就可以开武馆了。。。我跟师傅学拳的时候花钱花老了去了。。”真是个实在人。说话特露骨。。
目前石老师办学就更加直白了,来学艺只传真功夫,不忽悠。学费五千。。特贵 就学三个招数。站桩。晃桩。甩手。推手。套路嘛想学就教授,不过学了也没用。这种办学方针会把历代祖宗装饰神秘感的门帘都给撕扯了精光。特别是让那些连推手技巧都没有的玩套路的家伙们咋在公园中混呢?
我这里可不是给我师父做广告,其实我师父敢说打人一来确实懂劲。当然这种懂劲只是在太极规矩下玩推手用的。用我师父的话说:“到了实战谁他妈给你用规矩,力气大的就是爷。”石老师毕竟是玩体操的出身年轻时候身上腱子肉一块块的。在规矩中玩有自信,在没有规矩下玩,也自信。
仗着自己会推手的架势,维持一群门徒。我见过别人实战连推手都不会的主儿,都开武馆“大师”。可惜我只是为了健身,不没有指望自己进入“打人如挂画”的境界。
太极拳健身功能我不敢否认,我玩太极拳玩了快二十年,从一开始就指望他拯救自己孱弱的身躯。毕竟本人是太极拳的收益者,但是坚持任何放松的运动都有很好的健身效果,钓鱼,书法,散步。所谓百炼不如一走,甚至还有百炼不如一站 及站桩。但是说到太极拳是否能实战,我可以负责人的给大家说——不能,现在媒体很发达了。武林风民间海选。真正练习太极拳海选出来的就没有。大多是上过武校练习过散打的人入围。看看陈家沟的推手,推推搡搡远远没有中国跤有技巧。那种四两拨千斤,在无规矩的状态下,谁很难用出来。比赛的冠军都是体重巨大的主儿 二百斤的张海涛,王战军。与其说是掌握了太极功夫不如说天生神力。张海涛参加武林风的海选,被体重小得多的练散打的选手打找不到北。按理说已经如果你想具备伤人的武功,你最好别走太极拳这条路。我这里给你一份儿具备真正攻击力的武术品种供大家选择。泰拳,散打,拳击,自由搏击,跆拳道,中国跤,柔道。。
太极拳适合年老体弱者练,但是并不是练得年头越就就越厉害。练三十年拳的老先生,是很难对付没有练过拳的小伙子的,这是真理但是太极门中很多人就是不信这一点。我拜访过很多名师。唐突拜访对方往往拒绝说自己不会,当得知我是体弱多病是想拜师学艺。不是踢馆子的时候就开始云天雾地的吹牛起来,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比他强的。我当时就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在郑州武术界要想有一番作为,自信心是最重要能不能打,真的在于其次。
其实我对太极拳的迷信破灭纯属来自于各个老师们互相的攻击,在郑州我拜访很多玩武术的名家,这些名家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极端的自信,甚至是偏执。只要提及别的练武的毫不犹豫的就揭露其那年那月被谁谁打了。还要求在场的人不要声张。那年那月去找他挑战不敢应战,那年那月练偏得病的糗事。只要不是他这一支无论,享誉全国的名家,还是郑州有名望的开拳馆的。都在他们的口中揭露的惨不忍睹。听他们相互攻击多了,渐渐知道其实谁他妈都不能真正的出去打人,遇到个专业摔跤队员,没有一个能站着的。想靠武术这门手艺吃饭,不是靠的真的能打人,而是需要胆气。必须敢吹所谓:“爱吹才能赢”。那些没有胆子的吹牛的人,无论其练得再好只能在家里偷偷的自我修炼养生终老于世外。我的一个师兄练得不错架子好,推手也得了真传(师傅喂招了)。放个把人不成问题。但是就是人太老实不敢吹。一天一个陌生人看我们练拳好奇,问他是不是掌握了真功夫,他矢口否认自己会让他等一会师傅来问师傅。就这样这位仁兄默默的当着别人的徒弟。师傅老师夸他涵养好,说就喜欢这样有涵养的人。必须有德行才能得真传。个人认为以师父这样好张扬的个性不照样得到师爷真传了吗?与世无争谁都喜欢。关键是活的太没意思。有人猜测他是不想在师傅在世的时候带徒弟。我个人觉得他做人低调与其说是尊师重教,不如说是怕惹事,这种人就是师傅让他去开武馆。他也不会去的。你看他老实巴交的样子,随便个年轻练过散打什么的兴许就敢去踢他的馆子。记得不霍元甲其实从来没有战胜过人高马大的西洋人,都是西洋人听说他的威名吓坏了,根本就没有交手就跑了。低调的人就不可能在武林中混。武林中的。特别是太极拳这类养生拳种个人名望的高低百分之四十靠家谱,如那些性陈大师们,或者是依靠师傅提携比如张东亮,百分之另外百分之三十靠个人胆气。必须自己感觉自己很能打。说到武术就特自信,总是想拉个人来比划比划,依靠最后百分之十靠个人拳架。至于实战能力是百分之零。
1994年我是在碧沙岗公园,开始学陈式太极拳,一群中老年人跟着某某大师练,我也交了五十元钱,跟着练,练着练着他要求这些中老人把它反关节,然后挣脱。屡屡成功。我从人群外挤进去也去试了试。谁知差点把他手弄折。先承认一点,本人羸弱多病习拳为只为苟延,提及此事绝无宣传自己能打的目的。那会儿我二十来岁。某某大师毕竟是中年人。况且还是反关节技。后来我再去拜访名师,名师让我控制他一只手什么的,我从来不敢用力去做,生怕伤了他。某些人想通过练习太极拳练成精越老越厉害,那根本不可能。
就拿陈正雷的老架太极拳,很明显陈正雷打得不如他徒弟张东亮。毕竟岁数不饶人。我见过张东亮的徒弟打的比他更好。不过这个徒弟我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太极拳说是武术不如说信仰,是一种教派,我经过仔细考虑没有把它归类邪教。他的博大精深只有一个目的,让人痴迷执著,不过这种执著,和道教佛教,一样不会对人有什么伤害。毕竟痴迷于一种运动和比痴迷上网要高尚的多。
太极文化是让陷入其中不可自拔的“信息场”。说到这个“信息场”这个概念。八十年代气功盛行“信息场”的概念比起“气场”的概念还算唯物的多。回想起那会儿要不是某位气功大师偏执到敢于聚众到天安门静坐示威。惊着了政府。“气功”绝对会发展成为是中华第一教派。越是玄的东西越是给人希望。越是发展的快。但是发展太快的东西也越是容易遁入邪教的境地。这一点太极拳在这一两百年的发展中一直在健身和技击的世界中深居简出。没有去沾染意识形态上的东西。避免了义和拳,某某功,突然的兴起,旋即被统治阶级消灭的厄运。
说起太极拳文化,要属某国的中华武术协会长吃得最透了。这家伙年轻的时候是练套路的,现在年龄大了玩杨式太极拳的。推手没有好像不会。架子确实漂亮。更漂亮得是这家伙的嘴看,那叫个精彩。
“太极阴阳之母,啥叫阴阳。。。。”他用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盯着我。让我回答。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矛盾呀。辩证唯物主义知道不?你也是搞教育的不会不知道辩证唯物注意把?”我心说:妈的,别说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心主义老子也懂呢。(辩证法开始不是和唯物主义结合的。和唯心主义走的更近)。不过此人气盛只能由他胡说继续胡说下去。。
“ 太极拳每个招式都是。。刚柔的统一,静和动的辩证统一,前后的辩证统一。……*(&……的矛盾)*& 的辩证统一。”
他说了很多我把他要说的总结成一句话:所谓太极拳是利用“矛盾”这一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技击的武术。看起来把太极拳供上了哲学高度。我个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别说太极拳什么拳都是蕴含着辩证统一的规律。太极拳之所以更加显得的“矛盾”是因为他的名字起的好呗。
他很看不起那些在陈家沟的那帮人。“他们是啥?农民呀,农民懂啥?说不定还有一些是文盲呢?他们祖宗可以,轮到他们这辈儿,你看看练得是个啥呀。晃腰甩屁股的那是个啥呀?玩太极必须有文化,不懂文化瞎练个球。”话说到这里,反正我是听出个所以然了,他之所以敢于毅力中华武林,依靠的是他有“文化”所有的太极拳典籍不仅倒背如流而且还能够站在哲学的高度理解太极文化。
我见过贴吧有人编排太极拳,挺让人挺沮丧的:“太极神拳玄妙又神奇,高手只能藏在故事里。”对于这种现象搞太极文化的人依旧振振有词:“高手不愿意抛头露面。”“高手隐藏于民间,”“高手都带着他的神功去世了。”所以高手只能藏在故事里。太极拳之所以没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公正 公开 的竞技平台。现今国内人气最旺的格斗竞技比赛。比如武林风,散打王,等鲜有太极拳的身影。这是太极拳越来越只能有文化功能而失去格斗之本的原因也是结果。陈家沟的推手不被别的门派认同。除了规则的制定有分歧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太极味。最后胜出的往往是体重在二百斤左右的选手。这种以强胜弱的结果确实有悖太极精神。其实与其诟病这个鲜有的竞技平台。不如反思“以弱胜强”“ 以小搏大”的太极精髓是否被迷信化了。文化带来是精神上的信仰,在健身有“信息场”作用及集体暗示效果,但是对于胜负分明的竞技比赛就成了一种桎梏和羁绊。
说到“高手隐居”这个文化概念我就想笑,我见过的太极高手一个比一个不低调。本人研究心理学的,也习练太极拳将近二十年,阅人无数。发现一个规律。玩传统武术的大凡有点名气的性格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一个个傻乎乎的。用心理学专业术称之为反射意识障碍。他们有事没事就提他的功夫:“你来来来吧,控制住我的手。。你随便使劲用点力气。。”大厅广众之下弄得人挺不好意思。就拿他们喜欢吹牛这一点来分析吧,吹牛这种行为如果是现实利益的需要吹牛不算是反射障碍,但是如果是为了迎合自己情感的需要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管人家是否真的愿意听。就滔滔不绝喷着唾沫星子特别的来劲兴奋,这就是反射仪式弱化的表现了。人的意识分为自我意识,和反射意识。自我意识的太强反射意识自然会弱化。表现为不会不善于察言观色。不善于因势利导。过分关注自我,关注自己感觉。而玩散手练得好的人,反射意识大多正常,他们对外界的感觉敏锐,反应迅速。而自我意识强的人只是自我修炼不善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实战环境。
曾见过一个武警练散手的。松垮垂肩的,不乐于言辞,但真说起事情来也头头是道。反射意识非常好,行为做派和环境融合恰如其分。朋友介绍散手战绩拿过什么亚军,他在一旁摇了一下头苦一下笑,企图避开这样话题。确实是个低调的主儿。其反应敏捷,头脑清醒。特别他走路的架势,能看出来进行过专门的足球训练,我就试探性的问哥们足球也踢得好。这才引起他的好奇心,和我攀谈起来。他直言:“套路没有实战价值。可能锻炼身体还行吧?我们武警总队把他们这些高手集中培训的时候,主要是进行对抗性练习。踢脚靶,拳靶,以及力量柔韧性等等基本功的强化。套路从来不练。他说他们的教练也学过套路,长拳什么的。但是从不要求他们练习这玩意儿。”
后来经过他引荐我拜访了他们的教练,他教练能喷,说起中国传统武术他批评的很厉害。中国八十年代成立具有实战价值的散打队的时候,也尝试过站桩套路推手中国传统武术训练方式的实践。“不成根本不成来得太慢”这是他当时原话。散打队很多是从武术队练套路中以及拳击等运动员中筛选出来的。练套路好的玩散打不一定好。我们也尝试征兆传统武林高手来打擂,确实有些奇形怪状的人来。和尚,道士什么的。盘着发髻。上来就被打的满脸是血。把牙齿打掉是常事。什么练八卦的太极的门派多了去了。开始他们打不赢,说是护具碍事。铁砂掌,一指禅,的绝招使不出来,那会护具确实多,不仅有拳套,还带有头套。身上还穿着护具。头套拳套取了,那个惨呀。满脸是血,满地找牙。试了几次我们对传统武术不搞希望了。他们天天练套路和我们和硬气功,还有啥子内功。就是不练对抗。那咋会行呢?后来有人再来,我随便找个不入流的队员,上去不出两个回合。就。。。我听他这样说挺伤感的,毕竟那会我刚刚拜师学太极真功夫,花了不少钱。。不过我当时是以“心理学专家“的身份和其接近的(这种人才不是闲的蛋疼吹牛解闷的人,没个名头他才懒得搭理的。)所以对传统武术的蔑视丝毫没有加以掩饰。不过后来他徒弟介绍我说我专研太极拳。我赶紧解释身体弱,养生。养生。。他赶紧随便说了句:“太极拳健身不错。。”主动结束了这方面的话题。很明显他的反射意识是非常好的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消耗自己的能量。
我确实要思考这个问题了。太极拳是导致这些太极人物性格偏差的原因吗?很多练太极拳的人性格很平和。但是没有什么成就。是练好了就会导致性格偏差吗?其实是可以这样去理解的。反射意识障碍如果发生在内能很旺盛的人身上,这种人自我意识很强,会执著于非现实性的事务,比如气功 算命 某种武功 艺术 书法,因为不容易被现实生活影响。会坚定走自己的路。所以会在传统武术上被现实人类忘却的领域进行长期的钻研。
带着这种伤感我继续我的寻访:“中国散打比赛为啥看不到太极拳的影子?玩太极拳这么多人,确实见不到谁真正的敢在实战运用。”不过玩太极的名家们绝对有一套应对的方法的。
一 所谓国家不提倡,解放以后国家体育总局对于格斗竞技比赛不提倡,武术工作都沉迷与套路的演练和比赛,渐渐放弃了传统武术的竞技格斗功能。导致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成了花架子摆设。现在中国的散打在短短几年就风生水起,而太极拳等传统武术为啥还。。二 所谓没有人能学的会 太极拳太难学。其博大精神。。太极生两仪 *&¥)(*八卦,动静 虚实%……¥*&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没人愿意静下心来花十年甚至几十年来研究这门功夫。更主要中国功夫有太多的门派隔阂,很多好的东西都被老一辈人带到棺材里去了。现在真正有功夫的人已经找不到了。或者说就没有了。。也许传说中所谓最高境界的技击也许只能当做健身者意淫噱头了。
第五篇:浅析太极拳的现状与发展
浅析太极拳的现状与发展
众所周知,自从杨露禅进京授拳定天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里,太极拳在飞速的发展及演变着。解放前,太极拳主流派内分出陈、杨、吴、武、孙五大流派,新中国成立以后,太极拳由传统向现代发展,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日益广泛开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50年代出现“做操热”、“跑步热”的同时,一股“太极拳热”、也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1978年,邓小平为日本友人题词“太极拳好”太极拳开始了向国外的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已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可,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太极拳组织,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太极拳联盟。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从事太极拳运动的人约一亿左右。太极拳迎来了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发展,太极拳已不再只属于中国人,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在太极拳的推广普及方面,我国体育界人士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简化24式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仍有众多习练者。不可否认,24式太极拳的普及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24式太极拳把传统武术变成了纯粹的健身术,变成了“太极广播体操”,致使很多人误认为太极拳就是摸鱼睡觉,就是老年人练的纯粹健身术,不适合年轻人练习。这在继承传统体育文化方面,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而且即使太极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得到了相对较好的普及与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很是不容忽视。
第一、一些太极拳学校相继产生,规模和档次较低,学校的稳定性极差,就现在的学校、武术馆的现状来看,规模、数量和辐射能力都不能满足太极文化和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学校武术作为武术存活和发展的重要传递方式和场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从今天学校武术教育内容,不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还是课程设置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武术教育被形式化,有大纲规定,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计划。但在许多学校无人教,无人学,强化的武术指导纲要和弱化的武术教学实践形成强烈的反差。学校武术的确出现了“谁来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在大多学校教育中重视对学生武术技术的提高,轻视武术健身运动的普及。据调查,对武术爱好,感兴趣的分别占9.95%、26.8%,认为武术有健身价值的高达90.6%,认为大学生的武术技术水平高的仅为2.9%。
第二、太极拳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世界上最好的健身运动,中国传统哲学的形体表现。它独到的健身作用、技击方式和内含的哲理曾令多少人如痴如醉;又有多少人因它而获得认识上的超越,机能上的提高,生活上的充实,事业上的成功。然而在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中国,现在当我们一提起太极拳,大部分人尤其是中青年往往会说它是“老人拳”。西方人却认为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体,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极为高深的“影子拳”。他们中的许多人学练
太极拳就是为更好地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东方古国的传统哲学。海外许多有关太极拳的组织或个人还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高科技对太极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取精华,古为今用,并一直想赶超中国。中青年为什么不愿意参与武术锻炼?国外人士对太极拳的认识、采取的办法、学练人员的年龄层次等情况,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第三、改革开放以后,西方体育大范围进入我国,并且成为了中国健身市场的主力军,特别是现在的商业健身机构中,更是西方体育盛行,如健身健美、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网球、游泳等。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以太极拳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在中国群众体育项目表中,风光不再,传统武术已位列10名之后。相比于韩国的跆拳道在中国的推广,印度瑜伽在美国的风行,我国的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的市场还没有被挖掘出来。
基于我国太极拳界的上述种种现象,所以我认为,陈式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工作不应当走简化的路子,而是应当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研究对待这一传统套路,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继承传统武术的精华,剔除太极拳在传播中的糟粕,不空谈意气,不故弄玄虚,不标新立异。孔子在教学中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一代宗师洪均生先生说:“不离陈式太极拳的原则而变化是为发展,离开原则而变化必定倒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太极拳协会主席中野春美等人到济南师从洪均生先生学拳约两年之久,回日本前曾留言:“五十年后中国人需到日本学习太极拳。”如果我们不注重对传统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继承,而是一味标新立异,恐怕就要被中野等人不幸言中了。
而要想切实解决太极拳在发展遇到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发展和继承的关系
近年来,太极拳出现了空前发展的大好形势。这些发展,给太极拳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太极拳的发展出现了四种形式:一种在理论上有所发展的传统套路。这些套路,较多地保留了各式太极拳的原生态的东西。第二种是根据竞赛需要改编的竞赛套路。这些套路比较讲究动作的规范性,注重外在的欣赏价值。第三种是以太极拳的动作为基础,改编的各种艺术套路。如2007年春晚的《行云流水》 等,第四种是为了方便学习,为初学者提供的简化套路。
从理论上讲,一切事物都是要发展的,继承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又是更好的继承。但当前的问题是在发展中对太极拳原生态内容继承不足。
哪些属于太极拳原生态的东西?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技击功能部分的传统拳谱和套路,属拳法范畴。二是拳理,就是指导太极拳演练和运用的传统理论。这些理论,由技击理论和健身理论两部分组成。这些东西,是太极拳技击、养性、养生和健身的完美结合。
二要继承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习练太极拳,必须了解太极拳的性质,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理论是那些。尤其要了解它的阴阳平衡、相互转换、中庸思想、入静清心、以柔克刚、四两拨
千斤等理论,欲要健身,先要养性,身心合一、内外兼修。不然,就消除不了浮躁的心理,进入不了太极的境界,追求身心健康只能是一句空谈。
在处理好太极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后,我们再来看看太极拳应确立什么样的发展对策。
首先,应重视传统太极拳的发展,取消禁忌,鼓励民间传统太极拳的交流。
有些人,对传统太极拳不屑一顾,将它打入另册,甚至出现不主张将传统太极拳作为民间太极拳交流比赛项目的荒唐事情。要摒弃这种观念,以广泛开展民间交流、媒体宣传等形式,为传统太极拳的发展提供空间,创造条件。太极拳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其精髓在民间,其生命力的源泉也在民间,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近些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在这方面作了许多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太极拳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大对太极拳遗产保护者的保护和支持的力度。中国太极拳已风靡世界,靠的是各地太极拳传人的积极传播。没有他们,太极拳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财富。我们应该支持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他们致力于太极拳的传播和研究,还可以让他们承担相关研究课题,对他们的贡献,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以奖励。
其次,要尽快地建立太极拳的研究培训基地,更好地加强太极拳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当前,太极拳传播的市场混乱,一些所谓新、特、奇的观点和种类泛滥,对太极拳的发展起到误导作用。确立正确的理论导向,规范太极拳的发展市场,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所以,除了国家专门的行政机构外,还有必要在民间建立较有权威的太极拳研究机构。建议在太极拳发源地温县,建立传统太极拳的研究发展机构,由国家武术研究机构牵头,人员由有关专家、太极拳专业人员和民间拳师及太极拳研究者组成,专门从事太极拳的研究。之所以建议将此机构建立在温县,因为那里的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是众多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向往和聚合之地,太极拳的氛围浓厚,政府重视和支持此项工作。我到过国内外许多地方,一提陈家沟,它几乎是太极拳的代名词。每年,有许多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怀着朝圣的心理,到那里朝拜和进行太极拳交流。从传统心态上讲,那里流传的太极拳和对太极拳做出的解释,更具有权威性。各级政府要支持建立这样的机构,但不要包办代替,将它成为(当然也不可能成为)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机构。现在,不少地方成立技术性研究机构和出版技术性书籍,往往许多行政领导都争抢着在其中站上一个席位或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削弱了这个机构和这些成果在技术上的权威性。对一些地方出现的这些“官本位” 思想的产物,国外朋友尤其是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当好这个机构的后盾,提供支持和帮助,而不在技术层面上指手画脚,是有关政府必须借鉴的做法。这样的机构建立后,其主要任务是,以论坛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和研究太极拳的信息,研究有关对策;由国家武术研究院牵头,定期和不定期举办一定规模的太极拳文化传播与研究培训班,对社会上各流派太极拳的传承人进行培训,使太极拳得以规范和提
高。
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在学校普及和推广太极拳。学校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对现有的太极拳师资和一些太极拳高手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拳法理论、外语水平等方面的能力。在各高校培养太极专业人才,使其具有高素质、高学历和高技艺,走高层次培养人才的道路。
第二;开拓国内、国际消费市场,挖掘太极的哲理、精神和文化内涵。如,组建太极拳俱乐部,对运动员进行注册、签约,实行有偿比赛和表演;对太极拳的运动比赛表演进行商业运作;利用太极拳在养生保健、疾病防治、心理调节等方面的作用,与保健康复机构合作,成立太极拳保健康复机构,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
第三: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随着各种健身运动的迅速发展,一项时尚的运动——水中健身从欧、美、日一些发达国家迅速发展到世界各地。各国也纳入具有中国特点的方法与内容,形成了水中瑜珈健身术、水中跆搏健身操等。水中太极就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例子,带动了其他项目如五禽戏,八段锦与水中运动的融合,弥补了以前太极拳练习环境差,单一乏味的不足。
第四、积极鼓励居民参与太极健身消费。目前,参加健身娱乐消费没有形成固定消费群体,政府部门应鼓励和指导设立太极拳协会或机构,加强练习群体的联系、交流与学习,多组织比赛以扩大影响面。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的太极拳可以真正的得到推广与普及,真正地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