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的几点意见
浅谈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的几点意见
埭边小学
谢长春
前年4月,我省39个试点县(市、区)开始了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模式试点。今年秋季我市也在本学期开始推广。“小片区”管理意义何在?如何实现?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是一个漫长探索的过程。
所谓“小片区”管理,是指将设区市所辖区及县(市)城区义务教育的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小片区,以片区内的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有效整合片区内义务教育学校资源,提高片区内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
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应该是削峰填谷,校区的造血功能必须加强。学校应充分发挥新生力量好学、冲劲大的特点,读书沙龙、磨课赛课等教学科研活动纷纷上演,推动年轻教师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而是应当根据本片区的地域特点、师资水平、教研资源等情况,大胆开拓创新,实行“强弱校互动,大小校联动”,创设了一种合作、互助的教学研究环境,增强了教师的学习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走出一条农村片区教研的新路子,提高了片区教研的实效。下面我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进一步健全片区教研机构。
学校根据片区的师资情况,合理地组建片区教研机构:基地校校长是片区校本教研工作第一负责人,任课题组组长,基地校的副校长、教导和片区完小校的校长、教导任课题组副组长,并以林中小学本校为龙头,成立语文、数学、常识科(科学、思品、英语、乡土等)、技能科(音乐、体育、美术)四个教研组,各年段成立教研小组,任命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为教研组组长。这样组建机构,有效地整合基地校与完小校、完小校与完小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等多层面的关系,促进教师人人参与教研,人人在教研中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片区教研制度。
片区既要落实中心校的教研制度还要落实本片区的教研制度。本片区的教研制度——周周教研,人人开课。片区围绕“三维互动,构建和-谐语文课堂”、“重视质疑、提倡互动、引导探究”等中心校教研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农远”等教学设施,实行“周周教研,人人开课,共同评课”的机制。基地校、完小校每周举行一次校本教研活动,或公开课,或观看教学光盘。片区每学期举行两次校本教研活动。农村片区教研能承上启下,切合实际。
很多学校的教研制度整齐划一,而我片区的教研制度需因人而异。使得师资分层要求,符合片区教师队伍年龄和知识的结构特点,而且制度要求条目细化、量化,不含糊。
1、分年龄段。片区要求45岁以下教师每学期参加校本教研必须完成以下常规工作:在开学初确定本学期个人教研的研究重点,制定个人的教研计划;每两周至少参加一次片性或教研组、课题组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并认真完成相关任务;至少写1篇教学反思或教学案例、教学日记等教研文章;至少上1节研究课或指导1节研究课;听课15节以上;自觉自学两本以上教育理论书籍。
对45岁以上教师的要求略低点,每学期上一节片区性或校性公开课,完成15节听课任务和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总结即可。
2、分双科与单科。担任语文、数学双科教学的教师必须参加片区语、数的所有教研活动。担任语文或数学单科教学的教师,除了参加所任教学科的教研活动外,还要选常识科、技能科中的一科作为自己的教研重点学科。
3、分兼任与专任。基地校有音乐、体育、电脑、英语专任教师。我们要求专任教师每学期在基地校上一节公开课,要求片区内兼任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再择优送教下乡。专任教师的教案要求详细,要写教学反思和期末教学总结;兼任教师对教案要求低一些,教学反思和教学总结也不作要求。
三、片区教研活动求实效。
1、开展“主题研讨”。
我区应根据片区教师教学的实际,确定研讨主题。组织片区教师进行研讨,这样既解决了教师的问题,又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2、多样评课,深度研讨。
以前的教研活动就是听听课评评课,对听课评课也没有提出具体要求,教师被动参与教研,评课形式单一(就是每位教师逐一评),评课互相推诿,说客套话,教研氛围不好实效不高。但现在片区评课制度应明确规定,评课流程:主教者说课→听课者分小组交流评课→大组汇报评课→课题组小结→执教者撰写教后记→鼓励听课者写听评课反思。要求听课者同备这一课,听课时及时记录授课者哪方面做得好,值得学习,哪方面存在不足,如何解决,并提出建议。评课时,既要谈课堂中亮点,又要谈不足;既要谈教师的教,又要谈学生的学;既要人人发言,又要互动交流。这样有效地提高评课的质量,提升教研的水平。
第二篇: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美发片区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美发片区)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实施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是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为贯彻实施《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闽文[2011]26号)精神,推动我区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现根据《泉港区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实施意见》的要求就本片区的管理拟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教师素质、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着力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切实保障适龄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有效整合片区内义务教育学校资源,提高片区内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一)组织机构:
领导组:
组
长:(美发中学校长)
副组长:(泉港六中校长)、(坝头中学校长)
(民族中学校长)
成员:(美发中学副校长)、(泉港六中副校长)
(坝头中学副校长)、(民族中学副校长)
联络组:
组
长:(美发中学副校长)
副组长:(泉港六中副校长)、(坝头中学副校长)
(民族中学副校长)
成员:(泉港六中教务处主任)、(泉港六中教务处副主任)
(美发中学教务处主任)、(美发中学教务处副主任)
(美发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坝头中学教务处主任)(坝头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民族中学教务处主任)美发片区校各学科教研组长
(二)工作职责
在小片区管理中,组长既是牵头人和组织者,也是片区内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其他成员要支持组长工作,承担相应的责任。片区管理领导小组要负责制定每学期片区工作计划和对学期工作进行总结,每月召集片区成员会议,讨论安排片区工作事务,研究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向教育局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片区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整体推进。会议可以在各成员学校轮流召开。
三、联片教研的活动总思路
(一)片区内师资互派
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在综合分析片内各学科教师年龄、学历、学科、职称等结构、骨干比例、教育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片区内师资定期互派制度,如支教或跟班学习,实行片区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二)加强课程计划管理,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加强课程计划管理。严格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重点规范学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开发等方面行为。
2、加强教学和复习进度的管理与控制。各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进度,并根据教学进度组织质量诊断检测工作。禁止随意加快和放慢教学进程。降低作业和练习的强度、把握考试和评价的难度。
(三)优化教学行为,推进轻负高质
围绕“有效教学”,开展主题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探索教学疑难问题解决方法,积极推广“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模式,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四)创新教研机制和方法,促进校本教研有效开展。
1、加强教研组长工作交流,开展优秀教研组长教研工作经验总结交流会,更新教学观念,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
2、改进常规教研,强化校本教研,探索网络教研。提倡校际教研、联片教研、城乡联研等区域教研形式,使校本教研走向常态,走向合作联盟,促进本片区教研机制和方法的创新。
(五)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1、加强学科中心组建设。做好首批学科中心组成员的推荐和考核工作,为青年骨干教师成长搭建学习、实践与交流的平台。
2、认真做好优秀教师的考核和选拔工作。有计划地开展片区内学科优质课评比、优秀教育叙事或教育案例评选等活动,让好苗子有个锻炼的机会,成长的机会,逐步成长为区级教坛新秀,市级教坛新秀。
3、开辟教学资源交流渠道,实现片区内教学资源共享。
(六)深化课题研究,增强教科研的实效性
以课题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课改,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继续开展各校提出的课改课题的系列活动,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协作关系,共享片区内各校课题研究成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课题研究的实用性。
四、工作措施
1、每年8月份召开片区领导组会议,确定教师互派人选(支教和跟班人选)。
2、每学年初,召开片区学校校长、片区学校分管教学教研工作的副校长和片区联络组成员的联席会议,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职责,拟定片区教研协作工作方案和行事历。
3、每学年至少开展两次主题教研活动。片区内各校每学年举行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解决问题为归宿,通过听、评课形式,研讨本片区共同关注的问题。每次活动要主题鲜明,凸现特色,针对性强。要围绕本片区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4、每年举办一次教研论坛,以提高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重点,展示课改成果,提供借鉴经验;凸现研训特色,提供学习的平台;正视存在问题,提供研究方向。
5、每学年至少开展两次的教师读书交流活动。要以创建“书香校园”为契机,努力为教师创造条件,引导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文学经典、教育教学专著,提升自身修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6、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课改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包括课改理论、教材处理、具体教学问题研究等。可以邀请外地有关专家到校讲座,也可以邀请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和本区一线骨干教师等。
7、每学年末,召开一次片区教研协作工作总结会,总结经验,查摆问题,对下一步的片区教研协作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五、工作安排
2月份:
1、小片区教研形式的宣传与发动
2、召开第一次小片区管理会议,拟定本片教研计划,启动联片教研。
3月份:
1、成立片区校际教研组,确定教研组成员
2、片区教学开放周活动
3、片区首届教研论坛
4月份:
1、片区校期中联考
2、召开片区校期中联考质量分析会
3、建成片区内资源共享平台
5月份:
1、召开片区校毕业班市质量检测分析会
2、召开毕业班总复习阶段小结暨复习方法交流会
6月份:
1、做好片区教研活动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召开片区教研协作工作总结会。
7月份:
1、开展片区暑期校本培训。
泉港美发片区领导组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小片区管理
罗山教育办:召开实施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 试点工作会议
近日,罗山教育办召开实施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 试点工作相关学校校长会议。
参加本次会议的校长,在会议中积极发言,最终教育办张主任初拟小片区试点的三所小学(樟井小学、古坑小学及育青小学)共同为今后三所学校的发展提出两点意见:
一是“小片区管理” 是“统管而不是托管”。明确“小片区管理”是教育均衡发展之所需,纳入“小片区管理的樟井小学、古坑小学及育青小学都是完全小学,在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上要进行深入探索,大胆实践,科学安排,统筹兼顾,才能达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求。在管理上要做到办学理念一体化、班子建设一体化、师资管理一体化、课程安排一体化、常规管理一体化、财务管理一体化、资源利用一体化。
二是“小片区管理” 是“融合而不是貌合”。“小片区管理”最重要的是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融合,按班级数、学生数和学校课程要求和管理需要流动任课任职,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在此,有效融合片区内义务教育学校资源,提高片区内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依据区域校情,充分发挥古坑小学“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的作用,以及发挥育青小学“品德课题”的带动作用,抓好樟井小学传统活动进校园的建设,积累经验,融合资源,包括学校的硬件及人员的管理的融合,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据悉,会后“小片区管理”三所学校校长商议在育青小学进行研究,对今后“小片区管理”具体方案再次商议,以实际行动尽快拟出可行方案,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小片区管理”具体方案已经出台,在下个学期开学在三所学校进行。
第四篇: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的实施意见(定稿)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的实施意见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闽教基〔2011〕12号
各设区市教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实施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是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当前群众集中反映的城区“择校”问题的有效途径。为贯彻实施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推动省政府与各设区市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书的落实,经研究,决定在全省开展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工作。现就推进小片区管理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目标
将设区市所辖区及县(市)城区义务教育的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小片区,以片区内的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有效整合片区内义务教育学校资源,提高片区内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推进步骤
——2011年,在各设区市所在地和列入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市)(具体名单附后)城区实施小片区管理模式,全面启动小片区试点研究工作。
——2012年,在总结小片区试点经验并加以完善提高的基础上,将小片区管理模式逐步推广到其他县(市、开发区)城区。
三、工作要求
(一)因地制宜,合理划片。科学、合理地划分片区是实施小片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各县(市、区)城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分布状况不尽相同,小片区的划分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城关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其划分应以片区内义务教育学校的共建共享和均衡发展为立足点,着眼于有利于师资队伍的轮岗交流,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重组整合,有利于校本教研的统筹安排,从而推动优质学校对一般校的辐射带动,加快薄弱校改造提升,整体提高片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此外,片区的划分应涵盖城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全覆盖。
(二)构建机制,明确职责。建立对小片区的统一考核机制是实施小片区管理的前提条件。在小片区管理中,应以片区内的龙头校校长为组(片)长、其他学校校长为成员,组成片区的管理小组,其组(片)长既是牵头人和组织者,也是片区内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县(市、区)教育局应赋予片区管理小组统筹片区学校教育资源,统一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测评价的职能。对城区学校的绩效考评,也应以片区为基本单位,实行片区所有组成学校统一评价、捆绑考核,对于组(片)长履行职责的情况要重点进行的考核评价。片区管理小组要制定片内学校强弱帮扶、“扬峰填谷”实施计划,并落实相关制度和具体措施,推动片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优化配置,均衡资源。实现片区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小片区管理的核心环节。实施小片区管理,关键是要加强片区内各类教育资源的统一配置和协调管理。一方面,要对照省定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标准,分析片内每所学校的现状,推进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的均衡配置,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让教师和学生共享片内优势资源,实现各校办学条件的均等化;另一方面,要抓住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综合分析片内各学科教师年龄、职称、教育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片内师资定期互派和合理有序轮转制度,实行片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同时,要建立片区教研共同体,制订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带动片内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鼓励探索,多元创新。实行小片区管理,其根本目的是要打破体制界线,实行以优带弱,优化资源配置,从而缩小校际间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在推进小片区管理模式试点改革的同时,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创新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其他管理模式,如对现有办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开展实质性的对口帮扶、实行优质学校办分校、建立以优质学校为核心的教育集团等,通过师资统一调配、课程统一安排、教学统一管理、教研统一要求、考核统一评价等,多渠道探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域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设区市和改革试点县(市、区)要成立小片区管理模式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小片区管理模式改革的政策措施,制定县域内小片区管理实施方案,明确推进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加强对小片区管理工作的规划、指导与管理。要建立局领导和行政人员定点联系制度,切实解决基层学校在推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下移工作重心,提升管理与服务效益,促进片区管理工作的按期落实。
(二)强化投入保障。要加强小片区管理经费投入,有效整合现有的各项工程建设,为中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师资流动、教研培训,以及片区相关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要结合小片区的实施,做好各学校领导层的配备,特别要配强片区内龙头学校的校长,以保障小片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信息通报和督导机制。建立县(市、区)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及时通报、交流各片区管理经验,提升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在赋予小片区管理职能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督导制度,及时了解和考评片区管理小组工作落实情况,提升小片区管理水平。
请各设区市教育局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于4月底前将2011年首批实施小片区管理模式的试点县(市、区)的实施方案上报我厅,方案的内容应包括:片区的划分、各片区的责任人、推进小片区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推进步骤、小片区管理的组织领导与督导考评等内容。
附件:各设区市所在地和列入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市)名单
福建省教育厅
二○一一年四月八日
附件:
各设区市所在地和列入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市)名单
福州市:鼓楼区、台江区、马尾区、仓山区、晋安区、闽侯县 厦门市:思明区、集美区、湖里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
漳州市:芗城区、龙文区、长泰县、南靖县
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
莆田市: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湄洲岛国家旅游渡假区
三明市:梅列区、三元区、将乐县
南平市:延平区、武夷山市、建阳市
龙岩市:新罗区、上杭县、永定县
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柘荣县
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县
第五篇:小片区论文
“小片区管理”带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撰稿:
陈秋吟 发表于:
2012-07-30 17:43 作者:
陈秋吟 原文链接
“小片区管理”带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1年 4月29日听了福建教育学院 黄院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问题、视觉和对策》一课。这一课从实质上披露了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的根源所在。我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布局调整上,倘若政府在交通(校车制度)、午餐工程建设(针对收入低标准者帮助)能够通盘考虑的话,并校才能让广大农村家长拥护。其次更为赞同黄院长“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带动义务教育的均衡”的小片区管理。这样一来,学校、学生之间才有“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一些感觉。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们踏入校门的开始就觉得输给别人,能上中心校、实验校就是高人一等。不是吗?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应从这里开始!况且学校之间的竞争就不应该是师资的竞争;更不应改是谁的校舍建得漂亮、硬件添置得先进的竞争。还记得上海格致中学张校长那张他所拍到的英国剑桥大学里“路、墙、人”的照片吗?“小片区管理”可让更多的教育管理者顾大局、识大体!毕竟中国60%的人口住农村!向那些长期坚守在“最农村”的同行们致敬!
晋江市农村小学校长教育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笔记十六
2011年4月29日上午8:10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问题、视角和对策
福建教育学院副院长 黄家骅教授 引子:教育不均衡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社会领域突出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教育功能:良性秩序、社会良知、塑造良民
——城乡青少年在教育权利与机会方面存在着严重不平等,农村青少年能否有平等的优质教育机会?(温家宝之叹)经济领域尖锐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城乡收入分配尖锐差距来自于城乡教育的严重脱节,二元经济体制何时才能扭转?(刘易斯之惑)
教育领域的焦点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国人才培养与创新需求的严重错位,中国何时才能大量培养创新人才?(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
一、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的表现和根源
(一)城乡教育不均衡的主要表现(1)经费差异;(2)教师水平差异;(3)生源差异;(4)升学率差异;(5)辍学率差异。
农村教学手段与城市教学手段的对比 城乡学生放学情景对比 城乡办学条件对比
“教育发展纲要”对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特征概括:
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问题比较严重;Ø
中小学生的负担还比较重;Ø
农村的义务教育发展还比较薄弱;Ø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值得关注。Ø
(二)城乡教育不均衡的本质特征
1、义务教育的非均等化
同样类型的学校(同为中学)、同样地方的学校(同城同乡)、同样性质的学校(同为公立)、同样规格的学校(同为达标校)等等,但生均财政拨款大不相同。
2、义务教育的非均质化
城市优质、农村低质;
沿海优质、内地低质;
重点优质、非重点低质;
联办优质、独办低质。
3、义务教育的非一体化
城乡非一体化(公共品分布不均匀)区域非一体化(惠民措施落实不均匀)教育产业链非一体化(重高中、轻幼儿园)
教育要素聚集非一体化(重血统、轻分工与特色)
(三)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的根源
1.对优质学校的强烈社会需求引发了“强校”与“弱校”的差距 2.教育管理部门“扶优弃弱”政策从系统内拉大了校际鸿沟
3.城乡二元结构的“马太效应”从系统外强化了义务教育的不均衡
二、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视角(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指向 义务教育也叫强迫教育,指政府有义务运用 公共资源保障所有适龄儿童接受的教育。
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文件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实行义务教育法。
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全民都有机会接受9年免费的初级教育。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6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07年开始,全国城乡真正开始全面免收义务教育的学杂费。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义务教育均衡的表述:提及校舍、设备、师资三个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教育的政策,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只有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福建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
全省 92个县(市、区、开发区)于2012年底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2017年底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初步均衡的主要要求为: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城乡统一并落实到位;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超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及时消除D级危房,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消除“大通铺”现象;教师、校长校际交流有序开展,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基本配备到位,大部分学校能开齐开足课程,学习困难学生得到有效帮扶。基本均衡的主要要求为:县级政府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健全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全面落实,城区“小片区”管理模式实施到位,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有效保障,开齐开足省颁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中小学办学行为全面规范。
撤点并校:交通——校车制;住宿——住宿制;午餐——免费制 实施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带动一般校提升办学水平,有效缓解城区“择校”问题。上海市实施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经验
一是捆绑办学: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学科标准、课程设置、训练体系、测评手段统一。
二是委托管理:由市教委出资购买专业化服务,委托优质学校或教育中介机构管理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校;
三是柔性流动:变“刚性流动”为“柔性流动”,组建特级教师讲师团、农村教师培训、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培训。
(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指向
1.教育学意义上——是指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使学生德育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
2.政治学意义上——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都是平等的,这样才能体现公平原则。
3.经济学意义上——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使教育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境界,使每一个体都获得最大教育收益,使全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4.社会学意义上——不仅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有助于消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阶层差距。5.法学意义上——政府有责任促使教育机构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确保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均等发展。
(三)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指向 1.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实现均等发展 2.区域间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3.城乡间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4.校际间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5.学生间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6.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 7.教育质量实现均衡发展
8.教育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间实现均衡发展
三、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选择
(一)研究的主要模型(参见附图)
1.模型分析:义务教育应确保数量供求均衡
义务教育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时的不均衡存在,需要调向新的均衡。2.模型调整:义务教育应确保品质供求均衡
优质义务教育供不应求时,应扩大城市优质学校的建设,同时加快农村标准学校的建设与提升。
3.模型应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选择
(二)义务教育供不应求时政府解决不均衡的七种方法选择:
1.身份鉴别:或称1/0配给,通过设定身份而决定“是”或“否”给予。2.抽签配给:或是“电脑派位”,即通过随机抽签或抽号决定“好”或“差”的分配。
3.排队申请:即谁排队谁有份,谁先到谁优先。
4.指定名额:即由教育管理部门指定名额分配给特殊人群。
5.特长推荐:逐级向校长推荐特长生、优秀生,最后以校长名义(或校领导班子名义)决定名额分配。
6.竞赛配给: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把名额配给天资与努力俱佳的学生。7.民主配给:由学校公布名额、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情况,向社会征求选择意见
(三)动态均衡: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 1.以标准化办学推进义务教育的区域均衡
实现标准化办学,最重要的是政府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同质化,对办学所需要的经费、师资、设备、校舍等按标准给予配置,主要措施如下:
经费拨付标准化。不发达地区要根据省情、市情和县情,参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及需要,建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标准、教师工资标准以及办学条件标准,为政府财政投入提供核算依据。
硬件配置标准化。对办学所必需的各种设施和设备按统一标准予以配齐配足。在建设过程中,要遏止不发达地区办学条件方面的攀比现象。同时,要以信息化为抓手,在薄弱学校硬件达标的同时,加强硬件效能建设,提高设施、设备、图书的利用率。
师资配备标准化。当前,要持续实施不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边远地区从教,解决薄弱学校教师后继无人问题;要特别注意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的教师,逐步推行小班教学,缩小教学质量差距;不发达地区应与发达地区合作,运用多种手段加大对薄弱学校教师培训力度,使他们达到骨干教师的水平;此外,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应实施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将骨干教师评选、职称评定与在不发达地区薄弱学校任教的年限、业绩挂钩;实施骨干教师定期动态评估制度,促进优秀师资跨区域共享,使不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逐渐达到标准水平。
招生方式标准化。为了遏止“小升初”和中考择校及不合理的“教育移民”现象,必须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实施指标到校,促进招生公平;同时,要强化小学与初中素质教育的连贯性,实行完全中学的初中与高中脱钩,并尽可能缩小示范学校与一般中小学的差距;在政策操作层面上,还可实行将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县域内各个初中,保证每个初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升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从生源上确保各个初中学校均衡发展。评估制度标准化。要尽快研究制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与评估标准,特别要制定好不低于国家标准的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最低保障线”,并从法制层面给予保障;同时,要充分利用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数据,建立对各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不能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地方政府领导给予问责。通过对各地义务教育态势的定期评估,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推进规范化办学,以更有力的措施督促基础落后地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2.以一体化教育推进义务教育的城乡均衡 城乡义务教育之所以“痼疾难治”,在于长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政策上的明显失误:
一是把放任发展等同于均衡发展,过于强调“以县为主”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把平均发展等同于均衡发展,过分强调城乡经费均等化。
三是把同步发展等同于均衡发展,城乡学校建设一个模式。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合理设计城乡义务教育 一体化框架以实现均衡: 一是政府应扩大公共服务,合理配置教育经费。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应普惠城乡,即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区域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存在,但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有太大差距,从而确保义务均衡发展的权利公正和机会公平,这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质化的必要前提。二是实施“祛弱扶贫”的倾斜政策,在短期内改变农村义务教育面貌。农村薄弱学校和城市达标校在办学上存在较大差距,必须下猛药才能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因此,要大幅度提高农村学校的生均财政拨款和生均公用经费,设立专项基金,给“特岗教师”和支教人员提供更多津贴,吸引更多教育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确保农村学校迅速按标准办学。三是培育农村学校自主“造血”功能,继续实施并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和非重点学校、重点和非重点班,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提供更好的义务教育条件。实行教师“县管校用”,把教师到农村顶岗任教作为长期制度落实下来;加大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城乡校长的交流任职制度等等,促进农村弱校变强、不达标学校变为达标学校。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可通过强校帮弱校、大校带小校,形成校际合作关系的实质性拓展,最终实现城市强校、大校和农村弱校、小校的横向联合,并走向实质性融合,以城市“总校”和农村“分校”的形式,实现经费、师资、设备、校园、生源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互利,这是城乡义务教育“渐进性”均衡的路径。
从空间布局和体制隶属关系上调整城乡义务教育的立足点,也是走向均衡的一条通道。
实施“撤点并校”的规模化办学措施,就是根据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的发展需要,调整城乡人口的聚居地,进而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尽可能做到“小学在乡”、“初中进镇”、“高中留城”,即小学办到乡里,把数个建制村的小学撤并成规模小学,使任课教师的学科尽可能齐全。同时,把初中校尽可能放到镇里,以扩大生源并提高设备和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还应把高中集中在县城或市区,以确保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当前,我省正在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布局的“撤点并校”工作,这对于义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长远的意义。通过“撤点并校”,教育资源趋向规模化、集中化、共享化,有利于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效益,让更多农民子女受益于较高质量的师资、校舍和设备,从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机会公平、实质公平的实现。需要强调的是,“撤点并校”应做到长远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操作、逐渐到位。在初级阶段,应更多照顾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后,应逐步加大“撤点并校”力度,同时扩建寄宿学校,给寄宿生创造良好的膳宿条件,并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在条件成熟阶段,“撤点并校”使教育资源分布趋于合理,应为城镇中小学适当配备校车,方便未寄宿学生往返于学校和住所。3.构建共享学区推进义务教育的校际均衡
校际均衡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区域内,或是同一乡镇,或是同一城区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问题。
校际均衡是一种管理均衡。这是因为,同一区域的同类学校发展不平衡,多数不能用先天性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来解释,而只能用后天性的制度、组织、政策因素来说明。
解决校际不均衡问题必须要有大视野和新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协调,树立公共资源共享的观念,建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节约与高效使用机制,打破与资源垄断并存的优质资源低效使用的不良格局,鼓励薄弱学校摒弃“小而全”的经营目标,主动参与跨校优质资源的共享层面,一句话,就是要构建教育资源可共享的学区,鼓励跨校资源共享,做到少花钱而高成效,在短期内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共享教师资源,建构名师跨校授课通道、教师跨校流动机制、优秀教师跨校培训平台,开展专家讲座、专题培训、名师授课、推职兼岗等活动,实现教师资源校标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提高。
共享教学资源,通过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开展备课活动、共同研讨教材教案、共同享有教具课件资源等,推动学科共建、实验统筹、评价标准接轨,提升学校教研的水平、层次和辐射力。共享设施设备资源,即有关学校的后勤与设备管理部门要密切合作协调,在确保本校办学需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他学校对田径场、体育馆、图书馆、计算机房、实验室、多功能报告厅等场所和大中型仪器设备使用的需要,减轻各校办学过程的成本负担。
共享信息资源,学校之间可以组成互联网平台,方便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同时鼓励相互之间的机构和成员交流纸质和电子信息,促进子系统的多层次多渠道合作。
共享特色资源,按照“近水楼台先得月”规则,相近的学校既要探索自主办学的路径,又要努力学习其他学校办学特色,最终促使相近的学校保持自身优势,形成比较优势,创新后发优势,在学校风气、学生品格、学业优势诸方面锻造特色办学的制高点。
必须强调的是,实现跨校资源共享,必须有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切实保障,才能做到资源共享的可持续。
综上所述,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必须从三个维度齐头并进。在宏观维度上,基于经济学的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以标准化办学为目标,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的实现;在中观维度上,基于经济学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普惠城乡的原则,以城乡一体化为办学契机,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实现。在微观维度上,基于公共资源共享的必要性,构建跨校共享教育资源的学区,推进义务教育的校际均衡。这样,根据义务教育存在与发展的不同空间层面,采取有差别同时又互相衔接的政策措施,就可以长短结合、点面结合地全方位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种种问题,为义务教育的均质化空间分布提供可行的对策思路。阅读 • 讨论 • 思考 【案例分析】 择校成风
1.择校风的根源
①上世纪末以来,各地逐渐取消小学与初中的重点学校,和初中的升学考试,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 ②校际差别的显著存在。2.择校的方式途径
①移户,将户口迁往重点校所居片区,或购房,或投案,各种手段都用上; ②挂户,学生上学之前,两家户口临时调换; ③空户,只找个房子,登记个户口,其实却没人;
④假户,连人带房都没有,同一座楼上只有7层,但户口却有8层(803等),甚至有把厕所登记为户口所在门牌号。3.政府推动的择校风 ①内力推动:
财政拨款倾斜重点校
师资、校舍、设备倾斜重点校
优质生源倾斜重点校 ②外力推动:
发蓝印户口或卖指标户口,鼓动择校
递条子或下达任务为择校开口子 4.择校造成的恶果:
薄弱学校方面:
生源大量流失,优质生源缺乏;
教师无心工作,纷纷调走;
学校经费严重不足,马太效应显现;
学校教学质量严重下降,风气滑坡。
结果是“学生思转、家长思迁、教师思调”。同时,择校也给优质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生源过多,班级过大,校舍不足;
师资不足,升学压力过大;
学校拥挤,办学质量难以提高。5.控制择校风的做法:
坚持“划片招生,就近入学”;
优质高中向薄弱初中定向招生,按各校初中人数进行名额分配,降分录取,同时防止“中考移民”,要求“人在籍在”,“人不在籍取消”。初中读满二年才能得到切块指标;
向薄弱派出优秀师资,并给予派出教师额,外津贴(300元/月)并对薄弱学校的师资进入轮训;
实行“校长轮换制”,优质校的校长要无薄弱校任职 年; 学校建设的标准化,配备同样的图书、仪器、设备、家具;
坚决关闭少数规模偏小,低效质差的学校,实行教育资源整合,扩建生源集中的学校;
高中计划外收入提取20—30%用于扶持薄弱校的资金需求; 全县成立若干个“中心备课组”,优质校和薄弱校的教师一起备课,开展一月一次的校研活动,或薄弱校的教师到优质校开展教学视导活动,查看备课、批改作用,并且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学习先进经验。【阅读参考】
(一)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七大举措
1.首先要缩小学校在校舍、设备、图书等硬件资源的差距,制订义务教育阶段全国统一的学校最低办学标准;加大以师资为核心的软件资源的合理配置,制订和执行教师资格标准,建立资格定期认证制度,创新教师补充和退出机制;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运用多种手段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对薄弱学校教师培训的力度;实施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将骨干教师评选、职务评定与在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的年限与业绩挂钩,实施骨干教师定期动态评估制度,促进优秀师资的区域内共享;创新校长管理制度,规定校长在同一所学校的任职年限和跨校交流制度,使名校长与名校脱钩,鼓励名校长到薄弱学校进行新的创业。
2.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合理配置:一是需要建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标准、教师工资标准以及办学条件标准,为政府财政投入提供核算依据。二是要合理建立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对地方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三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禁止收费,政府应当严格管理学校在财政拨款以外的收入,并统筹使用。四是要采取坚决措施,禁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用公共资源交换优质学校学位。五是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建立学校教育经费使用的公共监督机制。六是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资助力度,提高补助标准,为其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
3.一是建立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与评估制度,要尽快研究制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与评估标准。二是要充分利用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数据,建立对各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绩效考核制度,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优质资源共享状况等,作为评估各地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上级政府督导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方面。三是要建立起对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公示制度,以便接受社会监督。四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工作不力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或相关人员,要追究相关责任。
4.推进优校帮扶弱校工程,扩散优质教育资源,构建相互固定的“城乡教育共同体”,教育行政部门同各“共同体”建立紧密联系,加强调控、监督、指导,在督导评估、考核奖惩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即:师资配备一体化、督导评估一体化、学校管理一体化。建立多层次互动,达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5.改革招生方式,实施指标到校:可以实行将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县域内各个初中,保证每个初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升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此相配套,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的清理工作,要彻底禁止设置任何形式的该类学校和班级。
6.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各地政府一是要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纳入到本地教育整体规划中来,在教育政策上一视同仁。二是要充分发挥公办教育资源的作用,让公办学校成为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主体。三是要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新的适应受教育人口流动特点的教育财政拨款制度,把向学生户籍所在地拨款转变为向学生实际就读地拨款。四是要制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五是各接收学校要尽快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和心理支持系统,帮助这部分儿童适应城市生活和学习,促进与城市学生的融合。
7.大力发展优质特色民办教育:不少家庭对优质、特色教育资源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只能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尚无法满足这部分家庭对更大投入、更优质和更有特色教育资源的需要。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大力发展优质、特色民办教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民办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满足公众多元化教育需求和缓解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有重要作用。建议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市场需求科学规划民办学校的布局与办学规模,加大对优质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并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课堂讨论】
1.为了促进校际均衡,你认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学校规模应该多大? 2.为了促进班级均衡,你认为各个班级的人数规模应该多大?
3.农村学校遇到“撤点并校”问题,你是否赞成?为什么?怎么办?
4.教师“县管校用”能够有助于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吗?为什么? 5.寄宿生规模扩大和条件改善是否有助于解决农村学校的生源不足问题,并有助于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城乡均衡? 6.“虎妈式教育”是否有普遍意义? 背景:美国耶鲁法学院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在2010年11月出版了引起全球轰动的名著《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文译名《虎妈战歌》),介绍了备受争议的“虎妈式教育”,引发媒体和网站大讨论。现象:中国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蔡美儿树立了一个通过严苛教育而成功的典型。
蔡美儿的女儿的成功是因为魔鬼式的训练。
原因:严厉家教和努力奋斗是华裔人群生存与发展之道?
争议:Ø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否实际价值? 中国式的教育承载了什么价值取向?
中国式教育传递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吗? 【课后思考】
(一)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选择取向是什么? 1.教育公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①是权利公平还是机会平等,即是否所有的个体或群体都有相同的机会进入教育系统的某个特定阶段学习?
②是学习环境公平还是手段平等:即是否所有的个体或群体都能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③成果公平还是手段平等:即是否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作为教育目标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个体或群体是否可以取得相同的学习结果? ④使用教育成果的公平:即一旦离开教育系统,个体或全体是否拥有相同的机会来使用它们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2.解决校际差距的短期均衡方式有哪些?是否可以借助一些行政或技术层面上的手段,如电脑派位、就近入学、公共资金控制、捐助资金公示制等等
3.高中阶段(非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差异化、不均衡是否可以接受?是应缩小还是扩大?
(二)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怎样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1.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量为何比高等教育少?怎样增加对基础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
2.基础教育领域的办学单位是否也有行政化体制?对办学自主权的束缚? 3.基础教育领域最大的不均衡是优质教育供不应求吗?怎样扩大优质教育份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4.当公立义务教育供不应求时,是否得走产业化道路(如举办“民校”)或市场化的道路(“择校费”)?
5.基础教育领域是否需要市场的力量,如果需要,那么,应该在哪些方面?譬如:
①放开民营中小学的设立?让有实力的社会力量来举办优质的教育,而不是举办“伪民办学校”?
②有条件地放开公立中小学择校?那么,应设置什么样的条件? ③学校自行制定收费标准?学校应怎样制定?需要政府审批吗?
④民办学校是否像公立学校一样,按人头定额拨款?或是省拨相等经费,县拨差别的经费?
(三)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怎样衔接(大学招生制度改革是否推进大学与中小学办学模式的同步性、共振性、交叉性改革)1.中国教育出现问题和失误,究竟是因为大学招生制度导致中学素质教育偏离,还是因为中学素质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人才培养的僵化?如果全社会都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偏误有共识,那么应该怎样开始我们的改革呢?是从基础教育开始还是高等教育着手呢?还是双管齐下,统筹推进?
2.解决教育改革的学生升考方式是什么?怎样借鉴国外和台湾、香港的经验? 3.你认为大学招生制度应该怎样改革?学生需求应是一年?多次高考制?多校报考选择制?双向选择多次投档申请制?大学供给的招生制度应是自主命题考试制、综合评价制、推荐制、报送制、面试制?
4.实现大学招生制度理性改革和良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需求有哪些?是教育去行政化,还是教育资源的社会竞争配置?
5.你认为高校招生怎样解决自主权“扩大”与“滥用”的矛盾,应该怎样设计周密的防范腐败与渎职的招生制度?
6.“校长推荐”的难处在哪里?是分数成绩还是素质指标的困惑?还是校长眼力的不够或学校体制的束缚?还是校长的社会认可平台匮乏或“校长推荐”的文化传统氛围缺失?
7.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同时,怎么防止学校校长过度的“内部人控制”倾向,哪些学校事务应由政府部门决定、哪些学校事务应由教育行政部门说了算、哪些学校事务是学校自主决定?学校在扩大自主权同时应怎样推进学校治理结构的优化?
【阅读书目】
[1] 鲍德威 威迪逊.《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范国睿.《教育政策观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张秀兰.《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 于发友.《通向教育理想之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5] 翟 博.《教育均衡论》.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