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赞助商的视角看体育赞助
从赞助商的视角看体育赞助
来源:论文网
【摘 要 题】社会体育
【关 键 词】体育赞助/体育赞助商/体育市场开发
目前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的中国体育市场,体育组织在开发体育赞助市场时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体育赞助经费缺少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市场发展的瓶颈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过度商业化运作、以体育明星为产品广告的不恰当宣传、体育价值观的滥用、缺乏公众支持、混乱的市场秩序、杂乱的市场推广活动、缺乏严谨周密的赞助计划等。但最严重问题是对体育赞助商的利益缺乏全面的保护措施,从而降低了赞助商进行合作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如何从赞助商的视角研究体育赞助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则,最大限度地保障赞助商的利益是我国体育赞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体育赞助、体育赞助商的概念及其作用
体育赞助是以体育为对象的赞助,是指企业(赞助商)与体育组织(被赞助者)联姻,企业向体育组织提供金钱、实物或劳务等支持,体育组织则以广告、冠名、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为回报,使两者平等互利,共同获益的商业活动。体育赞助商是体育赞助的赞助者,亦即体育赞助的买方,是构成体育赞助的另一大主体。由于体育赞助市场目前普遍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因而赞助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赞助商在体育赞助中的任务是向被赞助方提供金钱、物质、劳务或技术等支持,获取广告、冠名、专利和促销等回报权利,达到扩大和加强与目标受众之间的沟通,提高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顾客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等目的。体育赞助对赞助方和被赞助方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表1 体育赞助对赞助方与被赞助方的作用 体育
赞助
赞助方
被赞助方
扩大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
美化企业和品牌形象
扩大财源,增强活力
重新塑造商品个性特征,使商品差异化
改善体育的社会形象 作 有针对性地与目标顾客沟通
提高体育的社会地位
突现赞助者的实力与地位
激活各类比赛
时间长又省钱
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 用 体育明星效应,威力大
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
能绕过某些沟通障碍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观赏需求
展示产品和先进技术的良好平台
促进群众体育的开展
激励本企业的职工 目前国内体育赞助商权益保护的状况 2.1 市场开发缺乏统一规则和规范管理
体育赛事市场开发工作由于受到赛事本身档次、规格的影响,在开发方面没有统一规则,致使开发工作达不到国际标准。例如在北京举办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因为没有完整的市场开发体系,所以在开发中涉及的相关方案、合同完善、回报条件、法律保护及落实措施等都未达到国际标准,因而无法较好保障大运会赞助商的权益,这是商家不愿意赞助的关键原因之一。另外,国内赛事开发部门对赛场广告缺乏统一规范管理,致使赛场中经常出现大量的隐性广告而分散了受众目标的注意力,扰乱了赛场广告管理秩序,从而损害了赞助商的权益。例如国内的甲A联赛、CBA联赛等的赛场上就出现过不少隐性广告,如“××企业球迷协会”、“××企业永远支持××球队”等稳性广告在赛场上屡见不鲜。2.2 市场开发过多过乱及排他性执行差
体育总局科研所一位研究员指出:国内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缺乏整体章程,看似商业气氛很浓,实际上却是开发过多、过乱。如第九届全运会在广东地方政府运作下,筹资达两亿多元,被称为全运会市场开发的典范。但其市场开发缺乏整体规划,立项多、名目乱,诸如主赞助商、特约赞助商及特约服务商及大量的专有权和广告招商,再加上众多的比赛项目冠名和特殊命名等,令人眼花缭乱。这样既分散了九运会的商业资源,又减少了给予赞助商的回报条件,从而影响了赞助商的积极性,更大大降低了赞助的单价。虽然赞助的企业很多、指定产品也难计其数、广告牌子满天飞,但总赞助金额就是上不去。另外,开发部门虽然制订了赞助的排他性规则,但执行情况差强人意,因而不能有效的保护赞助商的利益。如在九运会赛场就出现过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可口可乐与乐百氏同场竞放广告的现象。这样既伤害了赞助商的感情,也影响了开发部门的信誉,使体育赞助无法实现长期性和连贯性。
2.3 体育赛事的诚信度不高
在国内一些体育赛事中,裁判员不守诚信,为一己、一团体利益,故意错判、漏判,违反了体育竞赛的公正性原则。还有些运动员为获取名利,赛场上不守诚信,弄虚作假,违反竞赛规则,丧失了体育道德。如国内甲A足球联赛中的假球黑哨,伤害了广大足球爱好者的感情,致使球市低迷,也损害了赞助商的权益。
赛事开发部门缺乏诚信,不按约履行合同,单方面更改合同条款等违约行为,损害了赞助商的利益。如2002年国内甲A百事可乐杯足球联赛中,中国足协联赛部没有与赞助商百事可乐公司协商,就多次单方面更改和延误比赛,严重违反了双方签定的赞助协议,最终导致百事可乐公司不再续约甲A足球联赛。国外体育赛事保护赞助商权益的经验
3.1 注重赛事人文理念与赞助商的企业文化相融合
以友谊、团结、公平为宗旨的体育精神是体育赛事人文理念的基础,而赛事市场开发的基础又是在赛事理念的基础上进行运作的。只有将体育精神融入到赛事开发中,并与赞助企业的文化有机地结合,才能赋予赞助商的企业品牌和产品以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开发部门要注重把赛事的人文理念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并进行积极有效地宣传,牢固树立赞助商品牌和产品的新形象、新内涵,从而有效维护赞助商的权益。如可口可乐公司利用“奥林匹克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深入人心”这一事实,从1928年赞助第9届奥运会开始,便一直赞助奥运会,成为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并从1985年成为国际奥委会第一轮TOP(The Olympic Partners)计划的核心成员。从1930年举办第1届世界杯开始,公司又成为世界杯热心的从未间断过的赞助者。他们通过赞助体育赛事,将体育运动中活力、青春和力量等体育特有形象转移到可口可乐的形象上来,对其形象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在我国赛事开发中,处处向“钱”看,不注重体育运动人文理念的宣传,使体育运动与崇高的体育理想相脱离,致使观众很难接受赞助商对其品牌宣传和产品的推广,从而极大地损害了赞助商的利益,也使我国的体育赞助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3.2 体育市场开发部门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
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就体育运动而言,诚信更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体育市场开发过程中,组织者积极营造以诚信为基础的开发环境,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克服金钱和利益的诱惑,实践承诺、履行合同,在保障赞助商权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赞助商的权益在得到充分保障之后,就会心甘情愿地增加赞助投入,也为将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诚信基础。诚信二字自始至终渗透在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之中,《奥林匹克宪章》要求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每个人必须遵循奥林匹克精神,遵守公平竞赛原则,信守体育道德精神的誓言。在奥运会过程中,不论是裁判还是运动员都必须恪守诚信原则,完善的诚信体系是奥林匹克运动100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奥运会开发也始终如一地贯彻诚信原则,并在开发过程中逐渐完善了诚信体系,制定的各项规则,有效维护了赞助商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可口可乐、麦当劳、IBM、柯达等全球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更长期和稳定。
当然,奥运会也曾发生过一些丑闻事件,但国际奥委会始终坚持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指导,坚决与违反《奥林匹克宪章》的行为作斗争,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尊严与形象,使奥运会赞助商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
3.3 良好的体育赛事品牌提升了赞助商的企业品牌与形象
体育赛事的组织者都会希望他们的体育赛事有较高入场率,并有理想的赞助商和电视媒体的积极参加。这些参与者支付给组织者举办体育赛事的经费,组织者的责任便是提供各种机会帮助每一位参与者达到他们的目的。如在美国NBA的赛事组织中,精彩刺激的比赛,提高了观众的忠诚度,这有利于广大观众通过观看体育赛事接收赞助商的有关信息,使他们更直接地接受赞助商的企业品牌和产品,而NBA组织者为赞助商提供多层次的体育市场,经常举行与NBA赛事相关的基础活动,如篮球培训班、三人篮球赛、扣篮大赛、三分球大赛等,将赞助商的企业品牌与这些基础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赞助商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在广大消费者中获得了较强的生命力,最终达到消费者一看到NBA相关活动就会联想到赞助商的品牌和产品的效果,帮助赞助商提高了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3.4 制订和执行严格的赞助排他性原则
一些体育赛事在开发过程中,制订了赞助的排他性原则来增强特定企业、产品的唯一性和形象的行业垄断性,有效地保护了赞助商的权益。而就赛事组织部门而言,这种赞助排他性原则的施行,不仅提高了赛事赞助的总体水平,也使赞助关系更长期更稳定,从而形成体育赞助的“双赢”局面。如奥运会的市场开发与亚运会、大运会和全运会的不同之处是奥运会绝不允许在竞赛和活动场所出现广告,但最重要的是国际奥委会十分强调赞助的排他性,借此来增强赞助企业和产品的全球唯一性和形象的行业垄断性。奥运会产品的专营权对于商家来说,意味着自己的产品可以将竞争对手排挤在奥林匹克市场之外,形成独家的垄断局面,这对商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奥运会开发部门并通过加强对排他性的法律保护,来保障赞助商的这一权益。虽然这一措施大大削减了可吸入的合作伙伴数量,却极大地提高了商家的参与热情,从而极大地抬高了赞助的底价和总体金额。严格的排他性也使赞助合作更长期更稳定,这就是奥运会开发中最大的卖点。4 保护赞助商的权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4.1 掌握赞助商的赞助动机
对于商业而言,体育是易于沟通的途径,赞助商会青睐拥有大众目标市场的体育赛事,把赞助当作品牌非传统的推销形式。随着广告价格成天文数字上涨,体育赞助越来越吸引大小企业。成功的赞助是指有好的投资回报率,获得产品或服务与潜在市场的完全匹配。在设计赞助捆绑计划时,要分析并牢记赞助商的行为动机,包括①品牌认知——使品牌曝光最大化,改变消费者观念;②提高销售——增加和提高销售量;③掌握消费者情况——了解特定或新的消费者;④获得赞助商本人或客人作为贵宾参加体育赛事的机会——鼓励和回报销售人员和消费者。4.2 了解赞助商对受赞助体育赛事的期望,所有的赞助商都希望受赞助单位不但能提出一个赞助的好理由,还要主动了解赞助商的期望。这些期望主要是对赞助回报条件的要求,赞助商通过要求受赞助单位提供各种有关的回报条件来达到赞助目的和效果。所以,赛事的组织者必须根据赞助商的期望做好赞助回报条件方案。赛事开发部门在制订赞助回报条件时,要根据赛事的基本情况,量力而行,合理制订赞助回报条件。切忌没有标准,许下不切实际的回报条件,以免损害赞助商的合法权益。由于体育赛事在项目、水平及地点等方面的不同,赞助商所要求的回报条件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冠名权:赞助商名字出现的方式——由某某赞助的某某体育赛事;②印刷广告:包含赞助商名字的赛事秩序册、赛事文具用品、海报、T恤、门票和媒体发布等;③电视和广播宣传(如果可行的话)以及将来使用比赛录像的权利;④赛事举办现场标识:旗帜、售货亭广告或其他标志。包括标识的数量、大小、摆放地点(特别重要的是能提供新闻照片机会和电视影像的)制作和摆放责任、相关花费等细节;⑤赛事前的促销:场馆开放日、签名活动及运动员和或教练新闻发布会;⑥赛事中的促销:售货亭摆放、品尝产品、公众周知,在运动员和志愿者的服装上标注赞助商的名字;⑦娱乐机会:包厢、预定座位、空中观赏、贵宾停车位、接待帐篷、餐饮招待处、体育诊所、交通和住宿;⑧建立赞助商、观众和慈善组织(慈善相关的营销)之间的联系;⑨赞助商在广告和促销活动中使用赛事标志;⑩商品的赛场销售权;(11)邮寄名单;(12)经体育赛事管理者同意的市场研讨会;(13)媒体宣传和内部研究结果的总结报告书(如赞助商和赛事公众形象回顾);(14)续约优先权、保留赞助的优先权;(15)通过赛事营销计划帮助赞助商扩大赞助商品或服务的销售。4.3 做好赞助计划方案
在了解赞助商的动机和期望后,就要做好赞助计划和实施方案。赞助回报已经成为包括了标志、接待、门票、商品销售、样品、定点销售和店面销售、名人出席、优惠券、电视新闻发布和取得最大回报的各种手段的复杂过程。赞助计划中必须包含的要素:①描述计划中的赛事、赛事管理组织和受益是对象;②赛事的情况和历史:名称、时间、地点;③参加者(运动员和/或艺术家的名字)、参与情况——过去的和预期的,媒体报道——过去的和预期的(包括实例)、慈善捐助的情况(慈善家的名字和捐助数量);③参与者和观众的人口特征;④赞助商可能获得的利益(回报条件)。重要的不仅仅是让赞助商知道在赛事前和赛事中可能获得的利益,以便他们决策。还要让他们了解赛事地点的限制,因为许多市政地区要求赞助商取得在比赛期间进行宣传的许可。赛事合同通常是建立在首次与赞助商接洽的合同和意向上的。低承诺、高服务更为可取;⑤赞助费——明确赞助费不包括以下费用:餐饮、住宿、交通、门票、标志和商品销售;⑥小结:目标市场(赛事将接触到的对象是谁)、慈善捐助者(谁将慈善捐助本赛事?例如,地区慈善组织、社区)、赞助公司的利益/机会(为什么本赛事适合该公司)。
开发部门在制订赞助回报计划方案时,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错误,如只注重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赞助商的利益,只注重自己需要多少钱,而忽视了赞助商的价值。赞助计划制订得零乱、难懂或随意,会令赞助方产生许多疑问,错误会导致赞助失败。失去赞助商的最快方式是流露出“谢谢你的钱,现在请走吧”的态度。拉住赞助商的最好方式是“把他们当成最宝贵的资产来加以珍惜。始终良好的为赞助商服务的态度,积极寻求各种能增进关系的途径,并牢记赞助商的产品就是你的产品、赞助商的利益就是你的利益。”因此,制订赞助计划方案时,要避开误区,从赞助商的角度,切实维护好赞助商的权益。
4.4 以诚信制订与实践赞助合同
我们在赛事市场开发过程中,往往只偏重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开发,却忽略了市场运作得以维系的基础——诚信,结果经常是“一锤子买卖”的一次性赞助。这就象伫立在海水中的冰川,我们用诚信原则代表冰川水面下的部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代表冰川水面上的部分。人们通常情况下关注的是冰川水面上具有明显效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忽略了冰川水面下被遮盖的、起决定作用的诚信体系建设。开发的水平是否能够稳步提高、持续发展往往取决于冰川水面下的诚信原则。如果冰川水面下的基础不牢固,无论水面上的部分多么坚固也难以避免冰种的倒塌。赛事的开发如果不建立诚信这一基础,那么上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冰峰就有随时坍塌的可能。因此,体育赛事必须根据体育精神树立赛事的人文理念,再依据赛事理念制订出开发观念,并通过法制和管理手段,建立和加强赛事开发的诚信体系。从保护赞助商利益的角度出发,以诚信为基础,建立、完善和实践赞助合同,全方位保障赞助商的合法权益,同赞助商建立长期互信互赖的“双赢”关系。4.5 重视赞助效果评定
如同赞助合同一样,赛事开发部门有义务向赞助合作伙伴进行赞助效果汇报。在比赛结束时,赛事的体育赞助效果评定就显得极为重要。赞助效果评定是指对赞助商的企业和产品所开展的赞助活动的全部效果的评定,它包括赞助活动的文字、图画、音乐、表演等信息内容对受众作用程度的评定,如对产品的注意、认知和记忆率、理解程度、购买意向与品牌印象等的评定。体育赞助效果是指通过体育赞助活动给赞助者、被赞助者、目标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效益和所起的作用。赞助商在评定赞助成功与否时会采取三个评价标准:第一个是赞助是否助长了产品销售,第二个是赞助是否加强了公司和产品的形象,第三个是赞助是否增加了商业机会。赞助商通过赞助效果评定可以客观地了解赞助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以及经验和教训,有助于他们今后对体育赞助的决策。体育开发部门在这个阶段的市场策略是培育合作关系的忠诚度,要积极配合赞助商进行市场跟踪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赞助前和赞助后消费者的购买态度和愿望的变化,现场销售产品的数量,直接接触的消费者人数,发放和回收的优惠券、促销券的数量,通过赞助所取悦的商业伙伴,所增进的社会关系,所获得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等。5 结语
在我国特定社会背景下,体育赞助是我国体育市场开发的主体部分,它的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我国体育市场开发部门要给体育赞助以足够的重视,在市场开发过程中以诚信为基础,不断地探索如何从维护赞助商利益的角度制订出更令赞助商心动的赞助回报方案和使赞助商满意的赛后赞助效果评定报告;将体育赛事的人文理念与赞助商的企业品牌和产品的内涵更好融合在一起来;更积极有效地实施并实现赞助合同,最大限度地保障赞助商的合法权益,使体育部门与赞助商的共同利益得到协调有序的发展,从而使我国体育赞助市场开发走了一条良性的发展轨道。【参考文献】
[1] 蔡俊武,赵长杰.体育赞助——双赢之策[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 参考广东九运会官方网站
[3] 龚明波、田夏.论奥林匹克运动与诚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4] 参考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
[5] 何振梁.论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奥林匹克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6]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修订版),2002.[7] 耿力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第二篇: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
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税收事业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就为我们的税收管理指明了方向。破解税收管理难题,以“创新”促管理,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真正实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是当前基层税务机关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税收管理创新的内涵
“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
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按照他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在管理学中,创新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它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鉴此观点,我们认为,税收管理创新则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收管理主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的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所做出的创造性的调整和变革的过程。它涵盖税收征管、涉税服务、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以及内部管理等各个环节,同时包括税收管理理念创新、税收管理制度创新和税收管理手段创新。它应具以下四个构成要素:
(一)税收管理创新目标。税收管理创新的目标与税收中心工作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以解决税收工作难题为起点,以管理创新提升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税收执法、行政效能的水平。具体目标体现:一是税收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税收执法机制;二是税收征管质量进一步提高,确保“应收尽收”的忠实;三是征纳税成本进一步降低,税收征管效率提升;四是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纳税人对税收征管的满意度和对税法的遵从度明显提升。五是内部行政管理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和机关效能建设上新台阶。
(二)税收管理创新主体。税收管理创新主体是创新的具体组织者、承担者和实施者,主要包括税务干部与税务机关。税务干部作为创新个体,是创新的具体参与者与直接体验者,主要承担创新的开发、实施、检验、反馈、调整等职责。税务机关作为创新组织,是创新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主要发挥创新的发起、计划、评价、激励、推广等作用。两者的作用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共同推进管理创新的顺利开展。
(三)税收管理创新的客体。税收管理创新的客体即税收管理,它是创新行为指向的具体对象,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以保证税收作用得以发挥的管理活动。具体包括了税源管理、税种管理、税务稽查、纳税服务、税收信息化建设、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内部行政管理等活动。
(四)税收管理创新的内容。税收管理创新是对税收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手段等方面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创新。主要包括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等。其中,理念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手段创新是条件。三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制度创新与手段创新必须得到创新理念的引领,才不会走弯路,而理念与制度创新必须依赖于创新手段的运用,才能实现与税收实践的契合,但同时理念与手段的创新必须得到制度创新的配合和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税收管理创新的意义
(一)税收管理创新是完成税收中心工作的迫切需要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确保完成税收中心工作的压力日益加大。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依法行政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税收工作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税收征管形势越来越复杂。从内部环境看,税源管理基础依然薄弱,税收执法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纳服务内容、手段、方式还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政风行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等尚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从创新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办法入手,推进税收管理创新,提高税收管理应对新形势,把握新特点,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确保税收中心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税收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两年来,我们深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实体经济冲击的现实。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长期积累的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价值不高等矛盾逐步的显现,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认识和启示。在危机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努力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摆在国税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借鉴先进税收管理经验,以改革的精神探索运用税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以创新的思路建立“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税收管理的精益求精和与时俱进。
(三)税收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是努力实现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税务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顺应管理变革与创新的潮流。税收管理创新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和原则,在岗位设置、审批方式、服务理念、行政执法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例如,税务行政审批权改革、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对法治政府在管理创新活动中的运用;同城通办、一窗通办、“免填单”制度、自动排号系统应用、网上办税服务厅等创新活动的实施是服务政府理念指导下的产物;节能降耗管理,无纸化、信息化等活动则是建立效能政府的创新典型;税收管理员网上述职述廉,“两权”监督、一案双查等制度是对建立责任政府理念的回应。
三、税收管理创新的原则
税收管理创新不同于企业创新、技术创新,科学评价和把握税收管理创新,在开展税收管理创新应该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一)突出实践性
创新本身不是目的,它必须来自于实践,也用之于实践。税收管理创新活动的发起、实施及效果评估都必须与各项税收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以解决工作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提升税收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已任。它既是对税收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也是对实践经验的运用与演绎。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决反对创新的“文字化”“绝对化”倾向。切忌“只要新的就是好的”、“做的好不如说的好”的观点,人为割裂管理创新与工作实践的联系;切忌不顾创新对现实条件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而盲目地追新求异。大量的创新工作异化为概念的炒作,必将导致创新的“形式化”和低效率。
(二)坚持持续性
管理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推进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切不可“毕其功于一役”。要把管理创新作为一项长期、持续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持续创新、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居安思危,居危思进。坚持创新的持续性就必须反对创新的“功利化”和“短期化”。在评价机制的过度激励下,管理创新目标易被扭曲,管理创新很容易带上功利的色彩。为了追求创新短期效果、树立创新典型,忽视创新的长期规划,脱离工作实际,依靠行政权力的强力推动,虽经包装后形象突出,光鲜照人,但却经不起实践与推敲,会很快被废弃,管理创新则变成“劳民伤财”。
(三)倡导主动性
创新不是被动地适应,而是主动的调整。税收管理创新不应成为工作危机下的被迫反应和上级命令下的被动应付,而是在主观能动性的支配下,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借鉴、主动地创造。创新的主动性包括自发创新与自觉创新。自发创新是税务机关在内外部环境条件变化后,主动实施一系列自发性的调整。自觉创新指税务机关根据税收管理的客观要求和规律,有计划地组织税收管理创新活动,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创新的主动性就必须克服追求稳定和规避风险的倾向。作为管理创新主体,税务机关出于降低风险和减少创新成本的考虑,不是积极主动推进管理创新,而往往会选择“搭便车”、“坐、等、看”,使得税收管理创新成为被动应付上级考核的临时性、间断性、次要性的工作任务。
(四)强化规范性
创新不是胡乱作为,而是一种规范化的运作。税收管理创新必须在现有制度空间内实施,受一定规范约束,成果也必须以规范性形式固定下来。首先,税收管理创新活动必须以税收管理规范为前提,必须在税收法律法规、税收一般原则和规律的框架之内进行。无论是体制、机制变革,还是制度、手段完善,都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原则性规定,必须合理控制创新活动风险;其次,创新活动应形成一套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运行机制,规范创新程序步骤,明确创新主体的权、责、利,确保创新活动的发起、开发、组织、实施、反馈、评价、激励等环节的落实有力、推进有序;最后,创新的成果必须以规范性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制度性的规定,以巩固创新成果。这样既又有利于成果的推广宣传,又可成为下一次创新的起点。
四、税收管理创新的途径
管理需要创新,创新同样也需要管理。提升基层税务机关的管理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和改善对创新活动的管理。
(一)建立奖偿制度,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动力支持
上级认同和支持是税收管理创新的主要合法性来源。管理创新活动在资源分配、人事任免、绩效评价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约于这一认同和支持。因此,必须完善制度建设,增强激励,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动力支持。首先应建立创新风险控制制度。通过制度的运行,合理控制创新风险,营造一个允许失败的宽松环境,免除创新的后顾之忧;其次应建立创新成本补偿(资源分配)制度。目前基层机关的人力、物力与事业发展之间矛盾比较突出,而管理创新需耗费人力与物力。因此,需要对管理创新活动给予适当的补偿;最后应建立创新激励制度。建立客观公正的创新评价体系,让确有成效、具有可持续的税收管理创新经验得到肯定,成为创新奖励的依据。完善创新人才评价、配置和激励机制, 使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以发挥、创新目的得以实现。
(二)拓展创新视野,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实现税收管理创新持续发展,仅仅依靠税务系统的内部力量是远不够的。税务机关应构建合作开放的税收管理创新模式,扩大创新活动的参与度,集中民众智慧,吸收不同领域知识和有效的信息,以提升管理创新能力。具体讲,一是要广泛吸收纳税人参与税收管理创新。通过受理纳税咨询、企业走访等多种途径,充分了解纳税人涉税需求和困难,及时发现我们税收工作存在的不足,使税务机关的管理创新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加强与政府各部门配合。主动寻求政府其他部门对税收管理创新的支持和建议,特别是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政府部门管理创新的好的做法。三是要加强与社会中介机构的合作。通过专家咨询培训、企业服务等形式, 充分利用外部人才和技术,借用社会力量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人力支持
创新归根到底是人的“创造性”行为,税收管理创新需要税务干部拥有丰富税收知识、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目的就在于提升税务干部创新素质,挖掘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税收管理创新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一方面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增强干部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和团队学习。注重将学习行为有效地转化为创造性行为,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性的工作,使税务干部对税收管理及可能影响税收管理的任何变化保持高度敏感,及时获知相关知识和信息, 并自觉运用于税收管理及其创新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工作热情,变创新“独唱”为“合唱”,促进税收管理创新活动主动、全面、持续的开展。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税收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过程,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税收管理的重要工具,成为税收管理领域的重要生产力。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既可以作为一种税收征管手段,提升税收征管效率,也可成为一种纳税服务载体,优化纳税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可以有效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税收管理创新只有依托信息技术自动化、程式化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纳税人、征管数据日益增多与税收管理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 进而实现税收管理创新边际效用最大、成本最小化,实现税收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特有的使现有的管理方法和流程朝着更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的特点,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税收管理服务,另一方面,要以信息技术驱动税收管理创新,引发税收管理变革, 推动建立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念、方式、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
第三篇: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
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税收事业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就为我们的税收管理指明了方向。破解税收管理难题,以“创新”促管理,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真正实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是当前基层税务机关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税收管理创新的内涵
“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按照他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在管理学中,创新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它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鉴此观点,我们认为,税收管理创新则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收管理主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的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所做出的创造性的调整和变革的过程。它涵盖税收征管、涉税服务、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以及内部管理等各个环节,同时包括税收管理理念创新、税收管理制度创新和税收管理手段创新。它应具以下四个构成要素:
(一)税收管理创新目标。税收管理创新的目标与税收中心工作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以解决税收工作难题为起点,以管理创新提升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税收执法、行政效能的水平。具体目标体现:一是税收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税收执法机制;二是税收征管质量进一步提高,确保“应收尽收”的忠实;三是征纳税成本进一步降低,税收征管效率提升;四是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纳税人对税收征管的满意度和对税法的遵从度明显提升。五是内部行政管理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和机关效能建设上新台阶。
(二)税收管理创新主体。税收管理创新主体是创新的具体组织者、承担者和实施者,主要包括税务干部与税务机关。税务干部作为创新个体,是创新的具体参与者与直接体验者,主要承担创新的开发、实施、检验、反馈、调整等职责。税务机关作为创新组织,是创新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主要发挥创新的发起、计划、评价、激励、推广等作用。两者的作用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共同推进管理创新的顺利开展。
(三)税收管理创新的客体。税收管理创新的客体即税收管理,它是创新行为指向的具体对象,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以保证税收作用得以发挥的管理活动。具体包括了税源管理、税种管理、税务稽查、纳税服务、税收信息化建设、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内部行政管理等活动。
(四)税收管理创新的内容。税收管理创新是对税收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手段等方面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创新。主要包括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等。其中,理念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手段创新是条件。三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制度创新与手段创新必须得到创新理念的引领,才不会走弯路,而理念与制度创新必须依赖于创新手段的运用,才能实现与税收实践的契合,但同时理念与手段的创新必须得到制度创新的配合和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税收管理创新的意义
(一)税收管理创新是完成税收中心工作的迫切需要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确保完成税收中心工作的压力日益加大。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依法行政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税收工作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税收征管形势越来越复杂。从内部环境看,税源管理基础依然薄弱,税收执法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纳服务内容、手段、方式还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政风行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等尚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从创新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办法入手,推进税收管理创新,提高税收管理应对新形势,把握新特点,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确保税收中心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税收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两年来,我们深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实体经济冲击的现实。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长期积累的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价值不高等矛盾逐步的显现,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认识和启示。在危机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努力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摆在国税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借鉴先进税收管理经验,以改革的精神探索运用税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以创新的思路建立“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税收管理的精益求精和与时俱进。
(三)税收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是努力实现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税务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顺应管理变革与创新的潮流。税收管理创新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和原则,在岗位设置、审批方式、服务理念、行政执法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例如,税务行政审批权改革、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对法治政府在管理创新活动中的运用;同城通办、一窗通办、“免填单”制度、自动排号系统应用、网上办税服务厅等创新活动的实施是服务政府理念指导下的产物;节能降耗管理,无纸化、信息化等活动则是建立效能政府的创新典型;税收管理员网上述职述廉,“两权”监督、一案双查等制度是对建立责任政府理念的回应。
第四篇:从《在医院中》看女性视角
从《在医院中》看女性视角
丁玲的这篇小说《在医院中》并不是一篇有着沉重笔调的小说,也不并难理解。读完一遍之后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无奈。陆萍从抗拒被派往新医院,到不得不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前往,再到在医院中与医院体制、安排等不断抗争,再到最后重新回归学习,可以说陆萍虽然在医院的时候对医院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当她离开后,虽然结尾并未加以描述,但我们几乎可以预见到,整个医院仍然会以之前的模式继续运作,不会因为陆萍的到来或离开有任何影响。或许在刚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就是在当时那样一个年代下革命知识分子与现实的失败斗争,但仔细阅读会发现,文章所设定的角色身份、环境都是经过特别安排的,包括陆萍的产科大夫身份以及医院中各种女人角色的刻画。所以我们真正从这篇文章中所读到的应该是丁玲以她的切身经历为大背景,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所对于当时社会女性身份的解析。
《在医院中》这篇文章是丁玲从南京离开奔赴陕北深入革命基地之后所创作的,这在经历上与文章的主人公陆萍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丁玲并非陆萍。陆萍眼中的世界完全是丁玲为陆萍所描绘的一个独特视角,但我们所看到的陆萍这一身份以及她在周围世界中的角色才是丁玲眼中的陆萍以及丁玲的视角。
在谈到小说创作的缘起时,丁玲写道:“在这两年之中我接触了另外一些女孩子,她们都富有理想,缺少客观精神,所以容易失望,失望会使人消极冷淡,锐气消磨了,精力退化了,不是感伤,便会麻木,我很爱这些年轻人,我喜欢她们的朝气,然而我讨厌她们那种脆弱,我想写一篇小说来说服与鼓励她们,我要写一个肯定的女性,这个女性是坚强的,是战斗的,是理智的,是有用的,能够迈过荆棘,而在艰苦中生长和发光。”
我认为陆萍确实是丁玲希望用来刻画成的那个肯定的女性,但在我看来这篇小说中我却并没有看到陆萍的成功,也就是说这个肯定的女性并没有如作者期望那般成功出现于当代社会之中。但作者想构建的女性视角却可以十分的清除在文章各处体现。
首先我希望从细节之处分析一下文章中我所能看到的女性视角。
在文章开头就写到,“这女子的身段很灵巧,又穿着男子的衣服,简直就像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似的,她在有意的做出一副高兴的神气,睁着两颗圆的黑的小眼,欣喜的探照荒凉的四周。”读到后文便可以发现,陆萍其实并不十分愿意来到这里,但她之所以装出兴高采烈的样子,一是在于她怀有很大的希望,她擅长在并不令她满意的现实生活中找到用来安慰自己的力量;二是在于她不希望自己被别人看作是什么都不能做的脆弱的女性,这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女性本就是在当时社会容易被人所不重视的角色存在。之后说“她现在很惯于用这种声调了,她以为不管到什么机关去,总得先同这些事务工作人员弄好。”“就总是拿出这末一副讨好的声音,可是倒并不显得卑屈,只见其轻松的。”可以看出陆萍认识到了自己这种女性身份所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有利之处也已经学会如何利用。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情,但一定层面上体现出人们在潜意识里是将男性与女性区分开来的。女性被放在一个弱者的地位上,这也是为何女性以轻松的方式讨好上司又不被认为是卑屈。
“她不敢把太愉快的理想安置得太多,却也不敢把生活想得太坏,失望和颓丧都是她所怕的,所以不管遇着怎样的环境,她都好好地替它做一个宽容的恰当的解释。”这可以是一种典型的女性感性心理的解释。这一段自白体现出陆萍善于在精神层面给予自己慰藉,这也为后文作了铺垫。之后,陆萍所遇到的最先两个女人,从作者对她们的描写“头发乱蓬得像个孵蛋的母鸡”“破布片似的苍白的脸”“大而无神的眼睛”以及她们的话语就奠定了她们与陆萍之间明显的差异性。再之后对陆萍“室友”的详细介绍,就可以看出她们虽同为女性,之间的隔膜却显而易见。“可是你无法窥测出她是喜悦呢,还是厌憎。”“她那些粗话学的很好,不过即使她这么骂着的时候,也看不出她有多大的憎恨,或是显得猥亵。”她的粗话是向男性学来的,但是并不让人觉得猥亵是因为她本身是女性角色,这里体现出她是有意向男性学习他们的语言行为,而不是像陆萍之前那样至少意识到了自己作为女性可以加以利用的资本。在医院中,女性的角色并未得到特殊的对待。正如后文见院长时,“他以一种对女同志并不须要尊敬和客气的态度接见陆萍,像看一张买草料的收据那样懒洋洋的神气读了她的介绍信”。
文章也许看起来是确实一位时代知识女性与落后的体制所进行的抗争,但仔细读也不难发现,即便是对于知识女性,她的生活中依然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所对她造成的压制与影响。比如“陆萍是上海一个产科学校毕业的学生,是依照她父亲的意思。才进去两年,她自己感到她不适宜于做一个产科医生,她对于文学书籍更感到兴趣,她有时甚至讨厌一切医生,但在产校仍整整住了四年。”是她的父亲决定了她的人生走向,哪怕她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最终还是不得不服从。这也体现于在之后党组织安排她来到医院,她确实做了抗争,但最后还是说服自己接受现实,并从精神上灌输给自己“不愉快只是生活的耻辱“这一思想。” “不一会,她们又把院子弄成原来的样子了。谁也不会感觉到有什么抱歉。”即使陆萍已经调整好了愉快的心情来到医院,她在医院的生活也并不顺利。作为一个女性,她在医院的地位可以说完全不被人们所重视,即便她每天辛苦劳累甚至是帮助别人完成他们的工作,人们对于她的态度也不仅没有改善而且“已经成为医院里小小的怪人,被大多数人用异样的眼睛看着。”这是因为在人们的既定思想中,女性的责任就是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为家庭传宗接代,至于别人的操心事不需要你来在意,医院也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生产的场所而非服务的场所。“其实她的意见已被大家承认是好的,也绝不是完全行不通,不过太新奇了,对于已成为惯例的生活就太显得不平凡。但作为反对她的主要理由便是没有人力和物力。”“听的人都很有兴趣地听她讲述,然而除了笑一笑以外再没有什么。”为何陆萍的想法如此新颖但却完全不被人们所接受?一个原因是因为落后的制度早已深入人们的骨髓,人们因为缺乏知识而不愿创新;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我想是因为这些想法的提出者是一个女性,人们对陆萍的看法可以说就是:“好好的姑娘不在家生孩子,跑这来当医生,还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之后出现了陆萍的两个朋友。他们在精神上与陆萍相通,但“两个朋友都说她,说她太热情,说热情没有通过理智便没有价值。”两个朋友所说的“理智”,可以说是对于现实的服从。但他们口中陆萍“太过热情”,也并不无道理。陆萍确实是一直在与制度“抗争”,但也不难发现这种抗争大部分是“精神上”的,她一直在对医院的人们进行“精神洗脑”,因为她也无法做出更为实质性的举动,毕竟她是一名女性。
最后的手术室毒气中毒事件可以看做将矛盾推向了高潮。陆萍失望了,她以无力再同这冷漠的环境斗争,她的热情快被消磨殆尽。正在这时戏剧性的出现了无脚病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在我看来,这可以说是一个激发了陆萍心中全部女性情感的人物。他以一种极为感性的方式让陆萍看清,“眼睛不要老看在那几个人身上,否则你会被消磨下去的。在一种剧烈的自我的斗争环境里,是不容易
支持下去的。”这几句话让陆萍最终选择离开,重新回到了她的学习道路上。“她真真地用迎接春天的心情离开这里。”这与她来时的心情无异。所以可以说,陆萍的到来不仅是对于医院,甚至对于她自己,都不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结尾说“人是要经过千锤百炼而不消溶才能真真有用。人是在艰苦中成长。”看似文章的矛盾得到了解决,其实完全没有。陆萍在医院的生活正如无脚病人所说,是“一种剧烈的自我的斗争”,她不满于医院的体制,为防止自己也被这样一种体制同化,她不断斗争,但只是浅表性的精神斗争,完全没有涉及到矛盾的核心。
有一些评论家认为丁玲的这篇文章是虎头蛇尾,我认为并不。她设计这篇文章的结尾时恰巧就真真体现了在女性视角下作为女性的感性心理所可能发生的情况。易于被感性的劝导所改变,易于给予自己心理安慰。这也是为何她要写这样一种看似“无用”的斗争的意图所在,她不是为了写斗争,而是为了写“女性的斗争”。这种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思想的弊端,但为何会出现这种弊端呢?因为自古以来社会对女性的定位使然。
《在医院中》中陆萍的悲剧可以管中窥豹的表明,新的历史背景下,女性依然背负着沉重的性别牢笼,是非主体的社会与个体存在。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篇反讽性文章,在斗争的旗帜下掩盖着作者以女性视角对于现实社会情况的揭露。这样一种无果的斗争根源在于传统男强女弱的社会文化地位,其发展则是由于女性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社会情况下所随之产生的思想束缚。陆萍是“孤独”的。她有着斗争的精神,但无人引导也无人支持,最终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从《在医院中》看女性视角,我想反观现实,看到文章对于当代社会女性解放的借鉴意义才是作者的主要意图。
阚远晴
***
i i参考文献:
陈智慧依然沉重的性别牢笼---丁玲《在医院中》的性别解读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第23卷 P91-94
李晨在医院中《再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4期 P98-110
第五篇:赞助商合作协议书 赞助协议
赞助商合作协议书
甲方:杭州星都宾馆
乙方: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霞客行俱乐部
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就甲方成为乙方举办的2010“星都宾馆”杯大学生导游知识大赛的活动赞助商,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第一条合作定义
甲方承诺向乙方提供资金1000元(人民币),以推动乙方的“星都宾馆”杯大学生导游知识竞赛的举行;乙方负责活动组织及协调、展开。
第二条甲方权利和义务
1.甲方在乙方举办的大学生导游知识竞赛活动中享有唯一冠名权的资格,甲方在乙方举办的活动期间,享有一定时间段的相关宣传;在活动现场及其宣传前期、后期同时享受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优先报道的权利。
2.赞助商的回报方式
1)冠名贵公司名称:2010第一届“星都宾馆”杯大学生导游知识大赛
2)横幅宣传
11月9日—11月14日,为期一周的动员会(开幕式)宣传,宣传内容为:预祝经济管理系2010“星都宾馆”杯大学生导游知识竞赛圆满成功;
11月15日-11月21日,横幅宣传贵饭店;
11月22日-11月24日,决赛期间,横幅宣传贵饭店;
12月7日—12月10日,技能月活动结束,横幅宣传贵饭店,宣传内容为:热烈祝贺经济管理系2010“星都宾馆”杯大学生导游知识竞赛圆满成功。
宣传地点为:我校人流量最多的地方,食堂正对面,人流量要道处。横幅由贵饭店提供。
3)开幕式、闭幕式、总结会中,技能月活动秩序册内标明杭州星都宾馆
4)海报宣传
11月9日—11月14日,海报宣传,地点为食堂、实训楼前;
11月22日-11月24日,决赛期间,海报宣传贵饭店,地点为食堂、实训楼前;
5)宣传单,发到每个寝室和老师办公室,传单由贵饭店提供(制作前与我们协商具体内容)。大约1200张。
3.积极配合乙方参与现场活动,并保证活动正常进行;
4.协议签订时需支付活动赞助费用壹仟元(人民币)。
第三条乙方权利和义务
1.负责实施活动进度协调、相关合作方会议召开与协调等;
2.确保2010大学生导游知识竞赛所需的方案提供;
3.提供“星都宾馆”杯大学生导游知识竞赛所需的人力支持,保证投入一定精力与物力,以筹备并举办大学生导游知识竞赛活动;
4.及时向甲方通告筹备进展,并承诺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其品牌名称,并遵守一切相关联之法规。
5、及时向甲方发送涉及甲方的宣传内容报道、宣传图片等信息。
第四条知识产权条款及保密
1.因本协议产生的全部交付内容(含数据、报告等)由联合主办方共同享有所有知识产权及其它相关权益。如以本协议新产生的技术成果办理任何权利申请、登记、备案,应由双方协商进行,未经双方事先书面许可,对方不得自行使用或擅自许可任何第三方阅读、使用或复制或将其用于本协议以外的任何目的。
2.甲、乙双方同意,在对方提供服务过程中可能需要接触、了解对方的经营、管理信息,这些信息对双方中的某一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泄露,将使某一方丧失竞争优势或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任一方保证对其在工作中知悉到的(不论是对方提供的还是偶然获得的)任何对方的经营管理信息,以及任一方为履行本协议而向对方披露的文件、资料和经营、管理、流程、文件,负有严格的保密义务,不得以任何形式予以公开、发表或向任何第三方提供、泄露;未经甲方事先书面许可。
3.保密期限不受本协议期限的限制。在本协议期限届满后,双方仍应保护对方的商业秘密,尊重并保证不侵犯甲方因本项目获得之成果及其所附的一切权益。
第五条违约责任
1.任何一方有证据表明对方已经、正在或将要违约,可以中止履行本协议,但应及时通知对方。若对方继续不履行、履行不当或者违反本协议,该方可以解除本协议并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2.因不可抗力而无法承担责任的一方,应在不可抗力发生的3 天内,及时通知另一方。
3.一方因不可抗力确实无法承担责任,而造成损失的,不负赔偿责任。本协议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克服并且不能避免的客观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火灾和风暴等以及社会事件如战争、**、政府行为等。
第六条其它
1.如果本协议任何条款根据现行法律被确定为无效或无法实施,本协议的其他所有条款将继续有效。此种情况下,双方将以有效的约定替换该约定,且该有效约定应尽可能接近原约定和本协议相应的精神和宗旨。
2.本协议经双方授权代表签字并盖章,自签订日起生效。
3.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杭州星都宾馆乙方: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霞客行俱乐部
签字:签字:
日期:2010年11月19日 日期:2010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