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图书馆讲座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图书馆讲座的发展与创新
摘 要: 知?R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图书馆工作质量及服务水平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具有的责任意识及专业素质,确保图书馆讲座开展有效性,保持其良好的服务功能。同时,需要对图书馆讲座的发展概况、特点等有着更多的了解,制定出科学的创新举措,为其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将对图书馆讲座的发展及创新进行论述。
关键词:图书馆 讲座 创新举措 服务水平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36-01
图书馆中包含着各种丰富的资源,对信息资源高效利用、科学研究服务水平提升及其它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而讲座作为图书馆重要的职能特点,有利于提升其服务水平,丰富图书馆业务活动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因此,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对图书馆讲座的发展与创新进行有效分析。
一、图书馆讲座概述
图书馆讲座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现代图书馆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社会公众能够通过该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资源,确保图书馆核心业务得以顺利开展。因此,需要提高对图书馆讲座的正确认识,充分发挥其公益性、倡导全民阅读等方面的作用,扩大科学文化知识传播范围,更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能。同时,当前形势下应丰富图书馆讲座举办形式,在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应充分的考虑市场化特点,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提升图书馆讲座举办的潜在价值。而图书馆讲座发展的特点包括:(1)阶段性。图书馆讲座从开办到成熟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各馆的实际情况决定,分为筹备期、成长期、成熟期。在不同的时期应落实相应的工作,选择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运作方式,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稳定发展的模式;(2)特殊性。每个图书馆都有不同于其他馆的基础,在讲座举办方式和主题选择、定位上也有不同之处。这不仅受本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制约,而且还由各地区的文化背景、历史地位等客观因素所决定;(3)模式化。不同地区图书馆讲座实际开展有所差异,但在剧举办形势及理念上有着相似的规律。
二、当前形势下图书馆讲座中存在问题分析
1.发展不均衡,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图书馆讲座具有公益性特点,而不同地区受城乡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图书馆讲座在运营模式及服务水平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自身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因此,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及读者对图书馆讲座的实际需求,选择良好的运营模式,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图书馆讲座的实际作用。
2.未进行统一规划,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结合当前图书馆讲座的实际发展概况,可知其中存在的协调工作落实不到位、统一规划不足等问题,致使不同图书馆讲座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影响讲座质量的同时也对其内容丰富及有效举办带来了阻碍作用,使得图书馆讲座难以均衡发展,讲座活动举办过程中所涉及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给公共图书馆讲座使用功能造成了不利影响。
3.宣传方式不丰富,传播范围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某些图书馆讲座举办中由于社会参与度有限,社会公众未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图书馆讲座举办过程中,致使自身的传播范围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与此同时,由于图书馆管理人员自身的责任意识不足,难以将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实践问题处理中,致使图书馆讲座宣传方式不丰富,未能保持足够的吸引力,阻碍着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图书馆讲座的发展与创新举措分析
1.明确讲座主题,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主讲者
图书馆讲座能否保持足够的吸引力,自身的社会影响范围能否扩大,需要在讲座举办中明确主题,吸引更多的读者主动参与到图书馆讲座中,保持良好的运营模式。具体表现在:(1)选择教育意义及文化传播作用大的讲座内容,充分发挥图书馆讲座在引导全民阅读方面的作用,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2)关注社会热点,将图书馆既有的资源融入到讲座中,确保讲座举办能够达到预期效果;(3)图书馆讲座举办中应体现出良好的服务理念,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促进各种优秀文化传承。同时,为了提高图书馆讲座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形成良好的风格,应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主讲人,通过他们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充实讲座内容,确保图书馆讲座质量可靠性。
2.注重讲座策划,打造出良好的图书馆讲座品牌
为了促进图书馆讲座发展,确保其顺利举办,应注重图书馆讲座策划,打造出良好的图书馆品牌。具体表现在:(1)强化创新意识,提高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利用效率,优化图书馆讲座策划方式,塑造良好的讲座品牌形象;(2)结合图书馆讲座实际的发展概况,促使讲座平台创新构建中能够反映出自身的特点,使得观众在听取图书馆讲座的过程中保持足够的新鲜感;(3)图书馆讲座品牌打造中应考虑现实因素及长远的社会效益,加强日常维护,扩大社会影响范围。
3.设置专业的讲座管理部门
为了丰富图书馆讲座举办形式,扩大其传播范围,应设置专业的讲座管理部门,促使图书馆讲座能够在科学指导下顺利开展,保持图书馆核心业务良好性。设置图书馆专业的讲座管理部门应从这些方面入手:(1)开展各种专业的培训活动,全面提升讲座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加大具有良好策划能力、管理能力及公关能力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2)结合图书馆讲座长远的发展,设置专业的图书馆讲座管理部门,增强其适用性;(3)结合各种媒体平台的宣传效果及图书馆讲座的实际作用,对讲座管理部门的工作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讲座宣传范围扩大提供保障。
结语
注重图书馆讲座的有效开展,了解其公益性、普及性特点,有利于满足读者的更多需求,提升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未来图书馆讲座发展中应加强各种措施的灵活运用,优化该平台的使用功能,并提高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利用效率,增强自身的发展稳定性。与此同时,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的创新举措保持图书馆良好的服务工作质量,为其讲座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威.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的发展与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0,(05).[2]路海生.图书馆公益讲座的发展与创新――以辽宁省图书馆“辽海讲坛”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3,(07).[3]陈笑玲.图书馆公益讲座的创新与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8).
第二篇:科普讲座的创新与发展
科普讲座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简要阐述了科普讲座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普讲座的创新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科普讲座;创新方式;发展方向;传播形式
中图分类号:G24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8.038
科普讲座主要是通过科学界的权威人士、院士、专家和知名人士与普通社会公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让公众近距离地接触科学,为大家答疑解惑,进而亲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公众学习、普及科学知识的热情和兴趣的一种科普传播形式。由于其具有主题灵活、场地稳定、受众广泛等特点,科普讲座已经成为了众多科普场馆和科普机构的主要科学宣传形式之一。科普讲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讲座形式与自然科学传播不兼容
自然科学内容的普及需要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而目前的科普讲座形式大部分仅局限于专家讲课、观众听课,最多是在屏幕上投影专家的课件,这样既缺少互动性,又不能很好地普及科学内容。因此,这种讲座形式并不适合自然科学内容的讲解,而更适合讲解文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1.2 科普讲座形式普及面不够
科普讲座活动地点主要是报告厅、礼堂和会议室等,直接参与的观众数量有限,普及面远远不够。特别是当遇到知名专家的场次,现场座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显然,现有的方式满足不了广大公众的需求。
1.3 专业性讲座与受众群体间的矛盾
有些专业性较强的讲座,专家一般都会不自觉地使用专业术语,而听众对于专业的科学知识接受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很多人会觉得某某讲得太差。难道真是主讲人学术太差,还是他们没有准备好?都不是。主讲人都是经过挑选的专家和科学家,而讲稿、课件都是精心准备。究其原因,关键是讲解的过程没有经过生活化和生动化的“加工”,对听众来说,感觉就像“天书”一样。这样一整场讲座下来,专家没有人理,观众云里雾里,双方都不满意。
1.4 讲座时效性较差
科普讲座类项目是科普信息传播的载体,作为信息传播的生命,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场科普讲座的形成需要确定主题、邀请专家、策划活动和组织听众等流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长时间的准备会让科普热点变冷,同时,也会使公众失去求知的耐心。
科普讲座的创新
2.1 更新科普讲座形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传统的讲座模式已经不太适合科普传播,因此,应顺应新媒体发展的潮流,发掘合适的科普讲座活动形式。
2.1.1 网络互动型讲座
网络互动型讲座是通过网络即时传播视频信息的技术,让全国各地的观众使用网络视频终端观看专家在某地直播的讲座,同时,观众也可以利用文字和语音的方式反馈信息、提出问题。在此期间,工作人员会筛选出观众反馈的信息,把有用的信息反馈给专家,实现高效率的互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受众面广,不受场地的影响,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专家在实验室的演示。
2.1.2 节目录制型讲座
节目录制型讲座就是将一个科学热点作为论证问题,采用试验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拍摄录像,或者将现成的科普纪录片节选后播放给观众,再由专家点评当中的原理,回答观众提问。这种方式可以改变科普讲座那种沉闷的形式,让观众体验科学试验,体验科学真正的乐趣。
2.2 丰富和普及讲座内容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观众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分析公众对科学求知的需求,拓宽观众层次,丰富讲座内容。科普讲座要着重“科普”,可以在多方面做尝试。例如,与学校合作举办校外综合实践课,与企业合作进行企业员工科普培训,还可以组织科普工作者进行科普工作培训,举办类似的技能型讲座。这样,不单能提高大家的科学素质,还要让其有“学有所成”的感觉。
科普讲座的发展方向
3.1 科普讲座要有品牌效应
目前,科普讲座大多还处于举办活动这个层面上,主要考虑的是活动规模、参加人数等内容,欠缺如何精心策划,铸成品牌这方面的意识,而且还缺少专业人才。其实对于同样的科普内容,如果传播者不同,采取的传播方式也不同,其效果也会大相径庭。究其原因,这主要与科普传播者、传播方式和渠道的权威性有关,权威性不同,公众对科普内容的信任度也不同。《百家讲坛》就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选择的也是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新引人的选题,形式多样,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已经成为了央视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
3.2 给科普讲座注入娱乐元素
央视把《读书》栏目撤下,换上《百家讲坛》,请的名家基本都是博文广识、具有娱乐精神的非主流派学者。听过易中天讲课的人都知道,他以正史为蓝本,穿插了一些野史、演义、小说,还很喜欢调侃,用一些俏皮的现代语言把历史任务、事件讲出来,使大家容易接受,产生兴趣。因此,要根据公众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开展科普讲座,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融为一体,才能举办成功的科普讲座。
2007年,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颁奖典礼上,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报告团几位老科学家的一分钟微型科普报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整个颁奖典礼上最出彩的节目之一。种种现实充分证明,在当代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只要针对性地开发,专家、学者一样可以成为明星,一样可以成为大众偶像,这个时代需要明星科学家。
3.3 科普讲座一定要接地气
以往的科普讲座过于强调专业性,阳春白雪固然高尚纯洁,但是,如果到达不了“凡有井水处”,也难免形成曲高和寡的寂寥。努力破除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迷信,撕破科学技术的神秘面纱,让科学技术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从神坛上拉下来,使之走进民众、走向社会。科普是面对公众的,因此,其理论上要通俗易懂,实践上要有可操作性。科普不同于科学研究,科普信息的设置要简单化、情节化、故事化,传播内容和形式上要更接地气。
〔编辑:白洁〕
第三篇:讲座与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国家创新能力不足,日本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并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本文分析了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动因,探讨了日本研究生教育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经验与做法,以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和借鉴。
关键词:日本;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以家电、汽车、钢铁为龙头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风靡一时,创造了战后经济复兴的神话,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化浪潮带动了很多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而日本却成了这次浪潮的看客。不仅如此,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停滞期。面对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经济的持续低迷,日本开始反思过去引以为荣的引进、消化、吸收、改进的技术发展之路,并逐步认识到,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这个国家在新时代的国际地位。
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确立日本在新世纪的竞争优势,继续保持经济大国的地位,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世界范围的信息化、国际化、全球化趋势,日本政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技立国”战略,提出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新口号,强调日本要彻底告别“模仿与改良的时代”。“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政策对日本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1998年10月,大学审议会发表了一份观点十分鲜明,对二十一世纪日本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咨询报告:《二十一世纪的大学与今后的改革对策——在竞争环境中闪耀个性的大学》。报告提出了“大竞争时代”的概念,认为“强化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重要课题”。报告强调以实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大学基础研究和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的水平,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新的能力。
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1988年日本大学审议会在《关于21世纪的大学院(研究生院)与今后改革方针政策》中指出:“大学院(研究生院)作为所有学术领域基础研究的中心在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担负着培养研究者和具有高度专门能力人才的任务,因此大学院(研究生院)在提高我国学术研究水平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扩充和加强研究生教育成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据文部省《学校基本调查报告书》显示,1990年日本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仅有约9万人,到2005年已达到约19万人。在过去15年里,日本研究生的数量增长了10万多人。截至2005年,日本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共有462所,占全部大学数量的74.3%。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日本研究生教育也出现了师资队伍短缺、质量降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倾力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成立于1984年的日本大学审议会一直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列为审议咨询重点之一,并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如《关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弹力化》、《关于21世纪的大学院(研究生院)与今后改革方针政策》、《关于修订学位制度及研究生教育的评价问题》、《关于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充实》、《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数量调整问题》、《关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审议结果》等,从研究生教育的组织、形式、目的、内容、数量、学位制度等方面全面讨论了研究生教育问题,并指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提出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构筑具有国际化魅力的研究生教育的新理念,并把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改革的思维基点,把丰富的创造力作为未来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高度统一
1988年,日本大学审议会提出了《关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弹力化》等有关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报告,并对《国立学校设置法》进行了修改,建议在现有大学研究生院的基本组织体制之外,成立一种新的研究生教育机构。这种新的研究生教育机构称之为“研究生院大学”,是以大学之外的研究机构为基础组建而成,特许有权招收研究生和授予学位。日本第一所国立研究生院大学“前沿研究研究生院大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到2000年已发展到6所。新成立的前沿研究研究生院大学整合了18个国立学术研究机构,拥有6个学科、22个研究方向,涵盖了从人文到自然学科的不同领域。日本研究生院大学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1)拥有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2)拥有单一大学难以比拟的大型研究设施、高水平实验设备及种类齐全的专业研究资料,可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
(3)由于各研究机构有大量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内重大课题,经费充足,研究生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前沿课题的研究;(4)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5)频繁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有利于研究生开拓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6)学生培养实行指导小组制,一名学生一般由一名主导师和2~3名研究人员负责指导。由于导师们就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在做科研的同时,有义务为学生授课与指导学生,所讲授的课程和指导的领域就是他们的研究领域,因此能将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和研究指导中去。日本研究生院大学依托国家科学研究机构,采用“两段式”教学模式,利用优势资源大规模培养科技后备力量,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革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式,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日本普遍认为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才能进行知识创新。因此,日本研究生教育强调基础理论学习,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课时达到60%以上。为了突出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在日本研究生教育课程中,还增设了富有弹性的“选择必修课”,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经历、兴趣以及课题研究的需要,开设多门选择必修课,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在增强了必修课的灵活性的同时,满足研究生的求知欲,使研究生急待学习的课程在选择必修课中能找到。在课程设置中,几乎每个学科都开设了前沿进展和研究讨论课,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接触最前沿的科研动态。为了适应现代知识的综合化趋势,在研究生课程上重视学科渗透和交叉,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学习课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日本大力推进专题讲座制度(在教师指导下对某一专题进行的讨论课、研讨会)。在日本各大学每周每个学科定期举行1次,由2名研究生作主讲,主讲内容是相关专业的英文文献综述。这种情况下考查的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检查主讲人是否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能否从大量的文献中精选出代表本学科前沿性的问题,正确理解,准确表达,这种形式的研讨会使每位参与的研究生创造性思维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日本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行“大讲座制”。日本研究生教育由研究生院负责实施,下属基层单位是研究科,研究科下再设讲座。不同研究生院的建制和培养目标可能不同,但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形式基本一致,即实行讲座制。日本讲座制最早从德国引进,每一讲座由1名教授、2名副教授、1~2名讲师和助教、1名教辅人员组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大
学认识到讲座制比较封闭和僵化的缺陷,将讲座制改组为由若干名教授组成的“大讲座制”,并打破传统学科的隶属关系,有些学科甚至文理工兼有,如“人间信息学科”。讲座的教授和副教授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的研究机构、不同的学科,甚至来自企业,与企业共设讲座。“大讲座制”不仅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研究生充分借鉴相邻领域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拓宽了研究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创造性成果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以科学研究为牵引,注重课题探索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日本研究生院作为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在课程、教员资格以及修学条件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重视“课题探索能力”的培养。所谓“课题探索能力”主要是指一种“能主动应对变化,能独立探索将来的课题,并能立足于广泛的视野对课题进行灵活而综合的判断的能力”,而为了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须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学生具有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自主且综合地思考而后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日本研究生课题研究是在多数教师指导下开展特定选题的科学研究,研究生进入课题较早,在选课、修课之前,科研题目、研究计划已经拟定。选题之后需要经过文献查阅、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等阶段,导师为研究生的科研提供基本的技术方法和思路。科研活动的过程驱使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向着更加宽广、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科研中得到的相关信息,在分析、处理、定论的过程中要应用各方面的基础知识,难点、疑点问题还迫使研究生去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或请教他人。最后,这种知识的积累转而又可成为科研的实力和动力。在课题研究牵引下的“学习一科研一学习一科研”发展链中,实现了二者相互渗透、双边互动的良性循环。
四、实施“博士(后)万人支援计划”,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日本政府清楚地看到,要使日本的大学科研富有创造性、国际性并能够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必须注重科研队伍建设,而构成将来科研骨干的正是当今的青年研究者,加强青年科研人才培养迫在眉睫。1996年,在内阁通过“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之际,日本启动了“博士(后)万人计划”,由文部省、科学技术厅、通商产业省和农林水产省等共同出资,计划到2000年对1万名博士课程毕业的年轻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支持,从政策上、经费上支持和资助博士从事对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或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重大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激励博士做出重大创新成果。该计划通过以下形式实施:(1)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主要针对未满34岁的在学博士生和博士毕业生,每年提供150万日元的科研经费;(2)海外特别研究员。主要面向在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工作和期望在这些机构工作的未满34岁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提供充足的经费到国外进行科学研究;(3)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主要邀请拥有博士学位、毕业未满6年的国外青年科研人员来日进行科研活动,除提供往返机票、生活费和家属补助外,一般每年提供科研经费150万日元;(4)联合研究。对有博士学位或具有同等以上研究能力者,原则上未满40岁,在实施开拓性研究计划的机构继续进行研究项目期间,每天提供1.2万到1.5万日元的研究费和各种津贴;(5)非常任研究员制度。对国立大学(研究生院、附属研究所)和大学共用机构的博士课程毕业者,满35岁,每月提供31.8万日元的资助。
总之,日本大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主要体现了如下特色:(1)设立研究生院大学,从科学研究延伸到高端人才培养,实现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高度统一;(2)教育目标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并按教育目标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及教法;(3)课程设计强调创新
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发挥其专长和创新意识;(4)教学方式弹性化。注重个别化,开设多种选修课程供学生选读,教学方式除基本理论讲授外,强调学生个性的发挥,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5)重视过程培养,强调创新意识的发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题研讨会,激发其热情,发挥其创新意识及设计能力。为全面推进日本二十一世纪“创造立国”的战略构想,发挥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以往历次改革,更加注重基础性、开放性、创造性和国际化趋势,并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二十一世纪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于急剧扩展和变革时期,如何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尽管日本国情与我国不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及文化背景等存在较大差异,但日本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经验和做法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思考和借鉴。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
第四篇:图书馆讲座培训总结
图书馆讲座培训总结
围绕“4.23世界读书日”暨第三届读书月活动,图书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讲座培训,特邀全国知名专家做报告,邀请数据库培训师讲解电子资源与利用。
2014年5月8日下午,图书馆沫若大讲堂与库克音乐库共同邀请到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德隆教授为我校音乐学院同学举办了一场题为“音乐的三度创作——理性思维或独具匠心”专题报告。图书馆杨虹书记主持本次讲座,并对李德隆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报告中,李教授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向大家诠释音乐的地域特色,江南音乐小桥流水的柔和之美与西北音乐跌宕起伏的宏大之美进行比较,让大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李教授还指出,一切音乐实践都属于音乐创作,鼓励同学们扎实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有坚实的综合文化修养,良好的音乐修养与勤奋结合,才能创作出不朽的音乐作品。李教授幽默的语言,精心挑选的扣人心弦的乐曲,配合自己深情的讲述,亲切的交流互动,把报告推向高潮。短短两个小时,同学们分享了李教授精彩的作品,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空间里自由飞翔。
图书馆信息开发服务部与各数据库培训师紧密配合,将电子资源的利用讲座嵌入到本校大学生自选课程《信息检索课》中,为课程教学开启崭新的视角。数据库的利用是信息检索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精心选择《银符考试网》、《中国知网》等实用性强、使用率高的数据库,由数据库培训师现场为同学们讲解和指导,为课堂增添新鲜血液,是信息检索课程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
本学期的讲座培训,本着全面、实用、新颖的原则,精心组织,形式活泼,有精彩的专家报告,有深入课堂的讲座,有同学自愿参加的集体培训,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广利用电子资源做出了贡献。
第五篇:创新与科技发展
《创新与科技发展》教学实录
青州市口埠初级中学孙成强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2.能力目标:正确把握好奇心,增强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3.知识目标:懂得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明确好奇心与创新的关系。
教学重点:科技发展靠创新
教学难点:由好奇到创新
课时安排:计划用1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 创新与科技发展
一、教师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语:
爱因斯坦在幼年时曾惊讶罗盘的指针永远指向北方,并由此产生了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后来,他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一语道出了科学家成功的奥秘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好奇,步入科技创新的殿堂,来学习《创新与科技发展》。
2.出示课题:创新与科技发展(多媒体出示)
三、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68,根据屏幕上的问题自己预习《创新与科技发展》一课,从课本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学习成果。现在计时开始,五分钟后交流,看哪组的讨论气氛活跃。
(1)科技与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
(2)好奇心与创新有什么关系?
(3)好奇心怎样才能发展为创新?
2.学生预习课本内容,从书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交流预习成果。
(二)合作探究
1.科技与创新的关系
(1)请同学们看下面请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占地面积达170平方米,重达30吨。每秒钟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和500次乘法运算。
2010年11月17日国家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我国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
(2)我说我想:
思考:计算机的快速发展靠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①靠的是创新。
②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
展靠创新。
(3)自主创新光照世界
①多媒体出示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中国
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
②教师介绍
吴良镛院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谢家麟院士: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③多媒体出示历届获奖情况历年获奖人物,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并记住他们的名字。
2000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2001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物理学家)
2002金怡濂(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2003刘东生(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
2005叶笃正(气象学家),吴孟超(肝脏外科学家)
2006李振声(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7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植物学家)
2008王忠诚(神经外科专家),徐光宪(化学家)
2009谷超豪(数学家),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
2010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
2011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谢家麟(加速器物理学家)
④多媒体出示国家最高科技奖资料: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为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
• 创办时间:2000年
• 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奖金:500万元
教师小结:看到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而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想一想: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讨论发言。
(4)回眸历史,明确创新对国家和民族民族的作用
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一说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科技创新成就?
教师总结:四大发明、地动仪、圆周率等
②了解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蒸汽机发电机电脑
③从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崛起;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德国和美国的崛起;三次科技革命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美国。科技创新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
思考:创新对国家和民族民族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1986年3月邓小平提出,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现在我们我家正扬起创新的风帆,乘着科技之船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我们每个同学都应做时代的弄潮儿。
2.自主探究2好奇心与创新的关系
(1)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常常一个人靠着家乡的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奇的遐想,好奇的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儿来的。后来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国山川河流,作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
思考:根据故事你能说出好奇心与科技创新有什么联系?
教师总结: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2)探究天地:有了好奇心一定能创新吗?
清华大学的刘海洋“为了测试熊的嗅觉”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
有的人因为好奇,染上了吸烟、酗酒、网络游戏、浏览色情网站甚至吸毒等不良嗜好。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好奇心也需正确把握,否则会对人们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3)好奇心如何发展为创新呢?
请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出示课件:科学幻想画作品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三、自我展示
(一)请你选择:
1、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是()
A、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B、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D、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
2、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硬件的运行速度和信息容量不断增加。体积和耗能不断减小;软件从机器语言和高级语言程序发展到高级的系统集成软件;功能方面除了最初具有的数值计算功能越来越强外,还逐渐发展了信息处理、网络通信、控制管理和多媒体等功能。这一事实说明()
①创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②创新依靠科技发展;③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④科技发展靠创新;⑤计算机是瞬息万变的,人类永远跟不上它的变化;⑥科学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计算机的进步。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④⑥D、②③⑥
3、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人认为“有了好奇心就一定能成功”。对此,你的理解是()
A、是正确的,因为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
B、是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锲而不舍,才有可能打开成功的大门;
C、是正确的,因为好奇是创新的使者,好奇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D、是错误的,因为好奇心容易使人产生盲目从众心理。
二、嫦娥二号发射成功,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参考答案提示:
(1)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
(2)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四、回首反思谈收获
创新与科技发展
(一):科技发展靠创新
1、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本质是创
新,科技发展靠创新。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
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由好奇到创新
1、好奇心是发明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2、由好奇到兴趣,再发展为志趣,锲而不舍才能
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
五、课后提升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后搜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并进行交流。
六、教学反思:
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没有过多的进行理论上的讲解,而是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储备,选取他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并且设计难
度适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分解大问题,层层推进,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教学内容多,且不易理解,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了较多的问题,尽管效果不错,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稍有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感觉。如果部分材料能够再精简一下,删除个别没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更多自主思维的空间,效果可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