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神经内科抑郁问题的几点反思与探索
神经内科抑郁问题的几点反思与探索
2017年6月11日上午,在第十三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的卒中热点论坛上,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的谢鹏教授就神经内科抑郁问题进行了几点反思与探索。
WHO预测,到2030年,抑郁障碍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疾病负担。全球目前约3.22亿抑郁患者,我国现有5575万患者。抑郁障碍是2017年全球头号致残元凶,每年因抑郁障碍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百万。
抑郁障碍研究困境
▶诊断难:抑郁障碍患者与正常人难以界定
▶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结构异常or功能异常?唯物or唯心? ▶科室选择?由于传统文化差异,神经科患者多于精神科 ▶与多种疾病交织:几乎所有疾病都有可能伴发抑郁障碍 ▶研究难度大:研究起步晚 抑郁/抑郁状态/抑郁障碍
▶正常: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抑郁:是一种负性情绪,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对平时感到愉快的活动兴趣降低。一般为正常心理反应,持续时间短,多数不需要医学处理。
▶重度抑郁:中度抑郁症由患者个体内遗传系统(基因)存在异常,或后天环境的巨变所引起的一种情绪性功能障碍,以持久自发性的情绪低落为主的一系列抑郁症状。
抑郁患者特点:不断的挂号,不断的排队,不停的询问,不停的疑惑,不停的检查,不停的换药,不停的……
应担当:神经内科抑郁问题突出,神经内科医生责无旁贷!国内抑郁障碍防治形势严峻。2001~2005年中国山东、浙江、青海、甘肃四省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量113,000,000占中国成年人口的12%,63004例完成第一阶段的筛查。发现中国成人人群中(≥18岁),抑郁障碍的现患率为6%,约有6100万患者。
神经内科——门诊患者抑郁患病率排在首位
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与成都市综合医院连续发表两篇文章调查发现:神经科门诊患者抑郁/焦虑的患病率远高于其他科室。
神经内科——门诊患者抑郁相关躯体主诉掩盖了核心症状 ➤躯体症状: ▶失眠、早醒
▶特别容易疲劳,休息也不能缓解 ▶头痛、背痛、各种躯体疼痛 ▶胸闷、心慌
➤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对平时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A.Kieinman在中国的研究显示: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病人(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失眠、头晕、记忆衰退或丧失、焦虑、疲劳和经历丧失),93%符合临床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神经内科——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 ▶帕金森病伴抑郁患病率:7%~76% ▶阿尔茨海默病伴抑郁患病率:30%~50% ▶癫痫伴抑郁患病率:8%~48% ▶卒中后抑郁患病率:20%~72% ▶多发性硬化伴抑郁患病率:19%~54% 神经系统疾病和抑郁障碍有着共同的解剖基础和神经生化起源;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如何担当——抑郁障碍严重肆虐,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迎难而上 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心理与情感障碍专委会组织编写卒中后抑郁(PSD)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8月正式发布。
2016年12月8日,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心理与情感障碍专委会在云南召开常见《神经疾病伴发焦虑诊疗专家共识》定稿会。
下一步即将开展的工作
1.即将组织编写常见神经疾病伴发抑郁诊疗专家共识 2.启动神经内科情感障碍登记 3.开设情感障碍专病门诊
4.启动常见情感障碍治疗药物大型临床试验 成人难治性抑郁
难治性抑郁症(TRD):指采用足量、足疗程的至少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均无效的抑郁症。有30%~40%的患者对首次治疗没有效果,难治性抑郁患者是抑郁症疾病的主要负担。
治疗方案的选择
儿童青少年抑郁
儿童青少年抑郁是发生在6~12岁的儿童或者13~18岁的青少年患者的心境障碍,但临床表现往往没有成人抑郁明显,识别率低、诊断难度大、治疗存在风险等问题,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平均发病周期为9个月,接近70%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部分症状会延续到成年。
特点
▶发病率广:抑郁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1.9%~3.4%,在青少年的发病率为3.2%~8.9%;
▶就医率低、识别率低:据不完全统计,就医率不到10%,识别率仅为30%;
▶病程长:病程一般长达9个月,70%患者的症状会迁延到成人; ▶共病率高:50%以上的患者伴发其他精神疾病共病,如物质依赖、焦虑症等。
心理治疗
➤比较9种心理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疗效与可接受性,最终认为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关系疗法疗效较好。
➤评估认知行为治疗儿童抑郁的疗效和可接受性,最终认为认知行为治疗仅较不治疗对照有效。
➤评估人际关系疗法治疗青少年抑郁的疗效和可接受性,最终认为人际关系疗法有效。
药物治疗
➤比较十四种抗抑郁药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疗效与安全性,最终认为氟西汀是唯一较安慰剂有效的药物,且文拉法辛等会增加患者自杀风险。
➤比较各种抗抑郁药物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合并物质依赖的疗效与安全性,最终认为抗抑郁药可能可以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但对物质依赖改善不明显。
➤比较SSRI类药物与TCA类药物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疗效与安全性,最终认为SSRI类药物较TCA类药物有效,且更安全。
➤比较各种抗抑郁药物治疗青少年难治性抑郁的疗效与安全性,最终认为抗抑郁药联合心理治疗疗效较好。
第二篇:大学英语教学反思与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反思与探索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反思和对学生学习语言的反思,指出学生应该对英语学习持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而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学习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00-00
1.从教师的层面进行反思:
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总导演。
经过几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语言知识的讲授者,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输入,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精讲的形式而展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可以概括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总设计师。所以每一节课进展的如何,这和教师的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一位合格的教师首先是英语口语在课堂上表达要流畅,其次,老师要幽默风趣,而且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所具有的文化底蕴,要不断的给学生输入正能量,以适应时代和课本的发展需求。整节课进展的顺利与否与教师的课前准备有着很大关系。这就体现了教师即是一场舞台演出的总导演,每一场的演出是否光彩华丽,是否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对课程的总设计和他所具有的教学的综合水平。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需求,设计、组织、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启发、帮助和指点。
其次,教师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职责不再仅仅是向学生进行语言输入,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语言技能的输出。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同学及老师之间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有效地交流。另外,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在课堂活动中,如个人演讲、整体讨论及小组讨论中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的为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难。
第三,教师是语言环境的营造者和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教师要能为学生创造机会,营造最佳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语境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给学生营造的良好的学习语境,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语言技能。
2.从学生的层面进行反思:
(1)学生应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正确对待英语学习
作为学生,端正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是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的态度会导向积极的行动。学习英语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更不是一种负担,这不仅是国际大环境下的要求,更是提高学习者本身综合素质的需要。我们必须承认,在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要赶超世界便要掌握这些国家的先进科研成果和发展动向。外语是用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重要媒介。为了进一步探索研究,扩展我们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增强我们在复杂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英语,才能不假他人之手翻译而得到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知己知彼,迎头赶上。
学习英语还可以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与查找英语文献资料的自学能力。以我们平时的学习为例,在来源上,它可以是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电影,在内容上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则新闻,一则历史典故,天文地理、军事外交、经济贸易、风土人情、文化生活,无所不及,显然,这会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强调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而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调查和研究。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正确的指导,更要帮助学生在课堂以外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其实际语言技能。
事实上,有些英语课堂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加到各种课堂活动中去,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到在特定的情景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实践,即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这种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能不说是失败的教学。教师应该意识到,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都应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为前提,而不能光看表面的热闹。因为,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实际有效的交流和实践。
通过以上对教师和学生的反思,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应该探索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引导为辅。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和参与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能够做到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主动回答,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
除此之外,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来设计我们的课堂。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围绕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时把学生的特点,需求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交际教学在教学中的几种体现,要求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能够适应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如何建立“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题,教师成为指导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兴趣和主动性,成为大学英语教师关注的重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尽量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老师可以在课上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或者图片,准备一些有趣的话题让学生讨论,使用一些幽默的话语,使用多媒体教学等,努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其次,必要时要采用小组的讨论式的教学法。小组活动常见的形式有课堂辩论,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因为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有助于建构和创造积极活跃的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指导,并给出相应的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树立信心,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的师生关系,学生比过去更愿意与教师交流,当然这种教学法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们反对传统的以教师精讲为主的教学,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越少就越好。尽管英国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主张外语课堂上应尽量减少教师讲课的时间,但由于作为学习者个体的学生自身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故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教师的讲课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其学习策略,调动其积极性,那么这种教学就是成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总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1世纪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给我们高校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在很多高校轰轰烈烈地展开,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及其需求,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融合,在课堂上,教师既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特点,又要发挥总导演的最大价值,从而使教学产生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陈力.外语教学法“后方法”时代[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3]董金伟.EFL 教学的新视――― 后方法教学原则及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19(4)
第三篇:检察系统信息化建设问题与探索
检察系统信息化建设问题与探索
现状
自2000年高检院实施“科技强检”战略部署,随之各地检察机关相继启动电子检务工程,推动健全科技强检工作机制,为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物质保障。各级检察机关积极推进派驻检察室与监管场所信息联网和监控联网,积极推进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工作,及时掌握刑罚执行和监管动态,强化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情况的同步监督、动态监督和实时监督。几年来,随着“科技强检”步伐的加快,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信息化已成为支撑检察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高科技的现代化信息手段在检察机关办公办案中得到广泛运用,在提高办公效率,增强办案质量等方面成效显著。
问题与不足
整体而言,当前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为:
(一)干警信息化水平不高。一是部分检察干警思想观念仍较落后,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信息化建设缺少正确的理解,仍然习惯于“一张纸、一支笔”的传统办公办案模式,对计算机的应用方面仅仅用于打字、文书编排、报表统计、文件发送等较低层次的运用,甚至把它当作是一种待遇、一样摆设,对信息化范围及开展的意义认识不够,对信息化建设带来工作模式变革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少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足,对信息化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片面的把信息化理解为硬件设施的更新与配置,在装备资金的使用上,往往倾向于购置车辆等交通设备,对信息化建设调研和论证不足,对如何用信息化促进检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研究较少,不能科学的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
(二)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一方面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技术人才相对短缺,这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常常处于事务性的工作状态,难以有时间和精力接受更深入层次的专业技术学习培训。此外,近年来,通过统一招录进入检察系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大学生,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在实践方面经验不足,还不具备驾驭信息网络技术的素质,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和专门的培训。
(三)技术侦查设备落后。在当今科技高度智能化、网络化和通讯高度信息化、快捷化的今天,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的职务犯罪案件也越来越多,对这类案件传统的侦查模式和手段难于取得突破。而目前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只是在办公设备和办案流程的框框里打转,用于侦查犯罪的高科技设备并不多,侦查的科技含量不高,面对那些智能化、隐蔽性较强的职务犯罪案件,往往会无能为力,难于突破,给查清案件事实,收集、固定证据带来较大难度。
(四)网络安全措施不足。目前,绝大部分基层检察机关已建成了局域网络,干警也达到了人手一机的标准,但由于管理、技术、经费等各种原因,相应的规范操作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网络安全和防病毒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从而极易发生病毒传播和失泄密事件,使信息化建设始终存有潜在的安全隐患。
对策与措施
面对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检察机关改革的要求,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一)强化组织领导,提高信息化水平。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既是推进检察机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首先,要进一步统一大家的思想,尤其是各级检察院领导同志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其次,要有计划地对干警进行信息化教育培训,重点抓好干警计算机应用和办公办案软件使用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检察干警的信息化水平,发挥信息化为检察业务服务和保障作用,促进检察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此外,要扩大信息化在各项检察业务中的作用。
(二)重视专业队伍建设,适应科技强检需要。信息化建设是科技含量很高的工程,检察机关应当把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一是要积极争取政策,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并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技术人员发展的空间,发挥专业人员的技术专长,做到人尽其才,术业有专攻。二是要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训。
(三)提高科技含量,让信息化在侦查领域长足发展。近些年,随着职务犯罪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对依法赋予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手段的呼声越来越高,将技术侦查运用于职务犯罪侦查中已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基层检察机关也应该在实践中加大对技术侦查的尝试,加强调研论证,加大对技侦硬件的投入,提高侦查中的科技含量,让信息化在侦查领域中长足发展。
(四)强化安全意识,加强网络管理。一是加大投入,购置足够的软硬件安全产品,建立可靠有效的安全系统,建立数据备份系统,配置硬件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切实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二是加强对干警的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增加安全意识,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技术,在此基础上,健全完善涉密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使用管理、信息发布等制度,严格执行信息安全措施,综合运用网络安全技术,如防火墙、网络入侵检测、防病毒网关、漏洞扫描系统、信息体系、运用数据加密技术等,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深入健康发展。
第四篇: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问题与探索
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问题与探索
现状:
自2002年10月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级人民法院坚持“科技强院”工作方针,着力打造公正、高效、阳光、智能四大平台,推动审判管理的不断创新。目前,全国法院一级网已全部开通,90%以上中级法院开通了二级网,约60%基层法院开通了三级网,部分地区已经将网络和应用延伸到人民法庭,实现了专线通信、视频提讯、庭审直播、案件信息传输等功能。
问题与不足
总体来看,当前地方法院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经费困难制约其发展。信息化建设是法院物质装备建设之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除在建设初期要投入资金购买软件、微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和打印机外,在局域网建成后,对网络的维护以及易耗品等的开支,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做后盾。然而,一些基层法院经费本来就紧张,要在有限的经费中拿出钱来用于网络建设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这也造成了部分已建局域网络的法院对网络的运行和使用的程度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和效果,使其对信息化建设的前景、作用失去信心,网络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信息化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二)忽略执行流程管理。三大诉讼法对审判工作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人民法院或者软件开发商注重对审判工作流程管理,其可操作性也较强。但由于执行工作流动性大,行政色彩严重,法律除对“执限”有规定外,对程序性的节点规定较少,流程管理的节点也难以设置。同时,执行工作难以量化,执行动态难以在信息化管理中得到体现,而且又涉及到执行工作改革的方向。因此,法院存在注重审判流程信息化管理,而忽视执行案件的流程信息化管理,使执行信息化流程管理处于相对落后阶段。
(三)忽略物质装备和人事管理。审判工作是法院的中心工作,重视审判管理是法院顺理成章的事。但是一些法院却忽视了法院管理工作还有人事管理工作和物质装备管理工作。在人事管理中,对审判人材的评价体系构建,审判人材创新机制的建立,惩戒机制的健全,大多法院尚处在探索阶段;在物质装备管理中,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划拨报账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法院存在重开源轻节流,重购置轻使用,重报账轻分析,重小额支出审查轻大项支出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等旧习。
(四)忽略与法院整个管理对接。将法院信息化管理与整个法院管理对接是一项重要工作。法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并不能简单地以审判工作“网络化”作为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而应根据法院工作特点,以法院审判管理、人事管理和物质装备管理在网络上的运行程度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作为法院办公现代化的衡量尺度。这为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管理要进一步公开透明,另一方面,管理要更为科学合理。
(五)复合人材相对较缺。法院管理是一门学科,必须符合司法的特点。信息化建设是一门科学,必须符合科学规律。要把信息化建设与法院管理对接,就需要开发商熟悉法律知识,更需要法院有计算机管理专门人材,不仅要懂法律知识和电脑知识,而且还要懂法院管理,起消化和改进开发商开发的管理软件作用。随着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法官学习培训的机会相对增多,但是却忽略了法院专门人材----网管人员的培训,使起着媒介作用的网管人员知识单一。
对策与措施
(一)对后勤管理系统整合。对法院后勤管理中的子系统进行整合,从而符合法院现有物质装备管理的模式,强化后勤工作的相互监督,减少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后勤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对人事管理与审判管理整合。为方便对干警的考核,系统应自动将考评中的流程管理中的错误、结案数、经审批延长超审限案件数、超审限案件数、确因社会效果需要院长决定延长审限的案件数、案件质量检查的合格数、基本合格数、不合格数、法律文书错误数、立案合格率等相关数据实时记录到人事管理的个人档案。
(三)对人事管理与后勤管理整合。为方便对干警的考核和个人相关资料的查询,系统应自动将个人的后勤管理中的资产使用情况、车辆使用情况、车辆用车错误等数据记录到个人档案。
(四)法院现行管理与信息化对接。信息化手段的充分运用将拓宽法院干警的学习领域,变革的学习手段,干警的观念将发生深刻变化,形成发展的裂变式效应。这需要对现行法院的管理进行研究,探索符合司法特点的管理模式,摒弃陈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只有现行的法院管理科学合理,在信息化管理中实现有效对接,才能体现出管理带来的效益,展示出信息化给法院管理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使法院的管理工作真正上层次,上台阶。
(五)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软件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司法公正。如抓好办公办案软件的实际落实问题,从而提高办公办案水平、质量。
(六)提高防御意识,增添防御设施,提高防御能力。干警要转变意识,法院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仅是购买设备、利用,还要做到保障信息的安全,如增加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互联网实用名登记等软硬件。
(七)加强保密意识,提高保密技能,防止泄密事件发生。加强干警的保密意识,做到不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以及移动存储介质不能交叉使用等;做到合理利用一些电脑来充当转换文件的中间机器,来防止病毒的入侵或木马的感染等。
第五篇:问题与反思总结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学习总结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们的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全心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做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学校倡导大家认真学习这本书,并要求每位教师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写个人反思,这项活动的开展促使我们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 一定程度的学习和探讨。
一、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就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
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 教师,而学者型教师除了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等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可奢望仅靠职前师范教育就可获得这些特征,而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
二、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他们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2.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标
学会教学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由于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的,因此,它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3.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
道德感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责任感,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也就是说,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看来,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反思性教学既注意教师教学的技术问题,又把教学伦理与道德问题摆上重要日程。
三、反思性教学的目的
反思性教学旨在帮助教师以审慎的方式教学,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行家,而这一切都正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
四、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新课程的先进理念赋予了我们新的管理内容,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与行为。对反思性教学优势的认同,为我们的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然后,我们开始着手探讨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思路和方法。
1、认真参与学习新课程标准
了解新课程各学科、各学段的不同培养目标,从不同的培养目标中体味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角色、教育教学行为的潜在变化要求。让教师们明白理念、角色、行为的变化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寻求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则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有 效途径。
2、认真学习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
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的理论文章,了解了反思性教学的的好处,知道作为一名教师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的有帮助,我不来源、兴起、定义、特点、目标、意义等;又组织教师们购买了美国作家写的《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的理论书籍。目的是让教师们不但了解反思性教学理论,而且从内心接受,从而变成教师的需求。
3、找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现在教学方面不太强调书写详案,重点的是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简单的教学流程,这无疑为教师们减轻了书写教案的压力,也为老师们提供了自主发挥的广阔空间。但是,它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弊端:原来备课中的小结不见了,新课程又强调老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而做这样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决定以书写教学反思为我们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4、记录教学反思,与大家共享.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在自己教学的空闲时候,反思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成功与不足,把它在教案的反思地方做标记,等时间充分的时候我就在博客里把自己的教学反思写出来与同行共同探讨,把自己最得意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共享,把自己的迷茫也说出来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5、结合通识培训内容,进一步弄清反思性教学的现实意义通过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的学习,我进一步明白了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总之,对于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理论,我在实践与探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困惑甚至盲点。但是,有我们对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正确认识与执着追求,相信它会大有用武之地。